读《鬼谷学校》有感(19篇)
1.读《鬼谷学校》有感 篇一
读《鬼谷学校》有感
福清市实验小学五年三班 陈培睿
指导老师:周珠华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鬼谷学校之兵法班的插班生》。
该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姬小白因家人遭行刺落荒逃跑,误打误撞进入鬼谷学校,与孙膑、庞娟、徐福等人成了同学,开始了传奇的校园生活。
书中讲到小白成绩本来很一般,落于庞娟,但经过他的勤奋与虚心请教,终于成了一匹“大黑马”,以至于能将《孙子兵法》滚瓜烂熟于心时,我不禁感叹:我要是能像小白一样虚心好学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局面。以前,我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开始逐渐松懈,课外书也不积极看了,甚至还会鄙视差生,不知不觉,我的成绩一落千丈。看了小白的故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小白,勤学好问,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广读“闲书”,成绩定能顺水推舟!
当我看到南郭先生把一根自认为是烧火棍的木头卖给小白,当大家都质疑南郭先生时,孙膑却以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洞察力识别那是一把绝世珍传――降龙木剑时,我即佩服于他的乐于助人,又赞叹于他的洞察力。想想自己考试时总是粗心大意,犹如竹筛子打水――漏洞百出,我要能有孙兵那样的周密思维,细心观察,就不至于会大意失荆州了。而且他那种对待朋友总是慷慨解囊的做法更值得我好好学习,平时的我非常节约,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同学有需要向我借东西时,我总是百般推脱,唯恐浪费我的资源,真是不应该呀!我要是能早点像孙膑那样乐于助人,恐怕人缘就不会那么差了!
《鬼谷学校》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小白让我变得勤奋刻苦,学习孙膑让我懂得了乐于助人,也让我不骄傲、不气馁。所以,我敢肯定读过的人都会赞不绝口的。
广告
林良成长书坊(套装共6册)
2.读《鬼谷学校》有感 篇二
童年时期,每个人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其中与学校相关的更是不少,因为学校占据了儿时的大部分时光。与学校相关的诸事中,好的可能难以忘怀,但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记忆会更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学生学业不好,家长总会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学生心知无辜却也无所适从。但是, 很少有人会向学校甚至教师问责,大部分人也不会想到或者很少想到“学校会伤人”。
在柯尔斯滕 • 奥尔森所著的《学校会伤人》一书中,可以看到学校“伤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着共同的名字——“问题学生”。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日后成了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例如,14岁的流浪男孩伯纳德成为纽约城公立学校负责人;从小叛逆得令所有人头疼的托德后来却成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名博士; 被诊断出注意力机能亢进紊乱的学生已经是一名活动家,并且已经创建了一个国际性指导项目……这些孩子甚至这一群体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引人深思。遍读文本,我们试图从中找寻答案。
一、无奈与伤害
一些学校以“传统”著称,不论外形建筑还是内在课程内容及看待学生的观念,都无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发挥,学生不得不机械地死记硬背,无奈地接受评价制度给自己贴上的标签……这些都使学生们不自由,给他们营造了一种“监狱”的感觉。
如书中所说,几乎所有的“问题学生” 都成为班级或学校的另类,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区别对待。一旦“罪名成立”, 即使犯一些小错误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关禁闭、停课乃至退学;即便是无辜的,也会被当成“偷斧子的人”;甚至当他们决心改变,交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时,也会被轻而易举地认定为“抄袭”。这些尖酸的字眼犹如针刺一般,伤害了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可怕的是,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到15岁以后,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愤怒与叛逆占据——因为这是他们找到可以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
在亟须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周围人认同自己时,如果受到伤害,后果会加倍。其中最长远的消极影响则是自我否定。他们会接受自己平庸、缺乏勇气、无力改变现状的现实。轻者自卑,重者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最后走向极端。对他们来说,学校是不相干的, 失败是普遍的,生活是粗鲁的,打架是经常的。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他们发泄怒火的对象。学校教职员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学生的愤怒。最终,他们常常就只是用惩罚、停学、等措施来回应他们……这些都有违教育的宗旨。成人们给这些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混乱的环境, 在这一环境当中学生们不可能取得成功。
所有的伤害都化作细针刺进了学生们柔嫩、幼小的心灵。在懵懂的年岁,即被打上 “失败”“无用”“胆小”等的烙印,可能会对他们带来长久的伤害,而这些伤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愈合。
二、孩子们的疗伤之旅
很多“问题学生”彻底否定自己,难以自主进行改变,如果改变,比较可能的是受到外界影响。准确地说,即有一个人的存在, 会令他们产生改变的想法。
首先,需要有能对其诉说且愿意倾听的人。“问题学生”容易感到孤独,对人有防备却又渴望被人温暖。这种温暖哪怕只是简单的倾听,也能让他们放松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其次,需要心怀善意之人的充分信任。 不戴有色眼镜与任何偏见地与这些学生交流非常重要。在意学生们的幸福感,努力和他们建立联系,真正帮助他们才会让其慢慢消退反感与排斥心理,真实显示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占据着重要位置。 教师不应该单纯地以分数否定学生,也不应该小题大做般惩罚学生,更不应该将对他们的恶意与偏见看成理所当然。同时,辅导员也至关重要。每个班可以试着配备一到两名辅导员,当任课教师实在是无能为力时,辅导员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陪同,前提是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切忌一味地说教,这样不但不会奏效,反而只会适得其反。
再次,对学生自身而言,他们需要一次成功的经历。治疗学校造成的“伤害”始于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之时——有时是很久以后的第一次体验,有时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体验。其实大多数的“问题学生”并非真正有问题;相反,很多人心灵美好且纯净,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改变和坚持的理由,比如一个信任自己、真正想帮自己的人。当觉得自己是被关心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之后, 他们也会努力地实现 “飞跃”。中国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无疑为继续走下去提供可能性。
未成年人对许多事物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辅导员、家长的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运气好的学生碰到他的“贵人”,也许会就此“逆袭”,因此,学校与家长应该携起手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幸运的人。
三、学校应该改变
有人曾经将学校比作一座“工厂”,学生只是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说法略显悲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存在的若干问题, 必须改革。
学校可以尝试“自定义”的发展模式。 就像电脑、手机的设置中可以选择自由需要的功能一样,学校也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愉快地发展。比如,学生上课的时间可以灵活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与大学接轨。
学校应以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在信息化的今天,许多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因此,学校教育不应该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中心,而应从实际出发, 以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宗旨,激发学生内在的天赋,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别样的体验。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论怎样的学校都无法保证学生的成绩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因此,学校要正确看待 “学习差异”。学校要认识并接受每个人都有所擅长的现实,避免以课业评估水平衡量、 评估学生。不能只重视重要科目获得好评的学生,更要关心主科差强人意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把每个学生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公平地对待他们。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问题学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们发现这一小群体的重要性,另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些人成年后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惊。很多曾是“问题学生”的人,将来可能成为教师或者校长,他们利用自己的这段经历,巧妙地处理各种关系,促进教育的良心发展。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做研究、做教师、做校长。
3.鬼谷子失算 篇三
鬼谷子年轻时四海为家,居无定所,拖到中年才娶妻生子。他根据儿子的星象指纹、辰庚八字,掐指一算,断然下了结论:这孩儿短命,不如弃之!夫人对此话深信不疑,狠心把孩子远远地丢弃在破庙里。几年后,女儿出世,鬼谷子摇头叹息:“还是个短命的。”夫人泪水涟涟地央人把小女送往尼姑庵逃生。
又过几年,一个水灵灵的男孩儿哇哇落地,鬼谷子长叹:贫寒之家,怎被这么多的短命鬼看中了,真是天绝我也!夫人这回打定主意不依他了:“这孩儿体态圆润,相貌端正,怎么就不成人呢?我们四五十岁的人了,难道自己绝自己的后?”
鬼谷子看夫人真急了,就把道理细细地说给她听:“这孩儿命有三险:被墙砸,老虎吃,强盗杀。哪件事情都能轻轻地要了他的小命,简直就没有活着的道理。”夫人却固执己见,一定要把这硕果仅存的孩儿养大,管它三险两险,就是十险八险也要养!鬼谷子不能说服夫人,伤了自尊,话赶话說到激愤处,竟然离家出走。
夫人独自抚养幼子,给儿子起个名字叫“三险”。母子二人艰辛之余,倒也自得其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16年过去了,三险已然长大成人。一日,他小心翼翼地向母亲询问:“我为何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母亲便把真情相告,想起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不觉悲从心来,泪水濡湿了眼眶。
三险这才知道自己还有这般传奇经历,不觉跪在母亲面前:“事已至此,您老就不必伤心了,父亲就是去了天涯海角,做儿子的也一定要把他找回来!”说走就走,转天三险就背上行囊,拿上散碎银两,拜别泣不成声的母亲上路了。
三险寻父心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路走,一路问询,晓行夜宿,风雨无阻。一天,时值中午,突然狂风四起,乌云翻卷,电闪雷鸣,陡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三险茫然四顾,看清了不远处有一座山神庙,赶忙紧跑几步,站在宽阔的墙檐下躲避风雨。这庙实在太破烂了,也就剩下了几面东倒西歪的墙。
三险看到那几尊被雨淋湿的山神菩萨,不觉动了一个念头:要是有人牵头整修这座山神庙,不妨把自己所带的散碎银子全都捐出来,行路之人有个歇脚安身的地方,神灵们也不再遭受风吹雨打之苦,自己即使一路乞讨也没有什么。刚刚想到这里,只听“轰”地一声巨响,他避雨的那堵墙倒塌了!由于是向着庙内倒的,他安然无恙。
风停雨住,三险继续前行,由于刚刚下过大雨,山溪洪水汇集起来,淹没了过路行人垫脚的大石头。三险正在弯腰扎紧裤脚,做好涉水的准备,突然看到旁边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坐在大石头上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他暗想这老者一定是有急事过不去河了,便先礼貌询问,然后自告奋勇地把老人家背了过去。
过河后,老者告诉他:“前面一段山路后,就是老虎窝,有只白虎常常出来伤人,你过山时切记要小心。”三险听罢深施一礼:“若真的碰上这只老虎,我该怎样办才好?”老者告诉他:“要是碰上这只老虎出窝,你不要慌张,速速脱下你身上的白褂子蒙住头,蹲在地上,就平安无事了。”三险谢过老者又匆匆上路。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忽然间冷风嗖嗖,寒气逼人,随后惊心动魄的一声嘶吼,三险想起老者的话,他迅速脱下白褂子,蒙住头,刚刚蹲下,那只巨大的白虎像是从半空中跌下来,张开血盆大口,把三险头上的白褂子衔走了。三险浑身筛糠般颤抖着,摸摸头,还是好端端的,便转身向来路深深一拜:“多谢老仙家搭救!”
三险接连走了几日,不觉来到一座高山脚下。碧空如洗,天气晴朗,野花烂漫,半山腰有股清泉哗哗流下,他为这秀丽的山景所吸引,正要弯腰掬水吃,眼前一道白光掠过头顶,背后有人大喝一声:“不留下买路钱,就敢随便喝水,你不要命了吗?”一个满脸胡须凶神恶煞的强盗,突然出现在三险面前。
三险听了大笑:“好呀,请大王让我喝口水,过后,我所有的东西都给你,连命都给你。”
这个强盗呆住了,他从来没碰到过这样胆大的人,还是这样小小年纪,不禁对三险产生了一种钦佩:“喝吧,可着肚皮喝,喝足了带你去见我们大王!”
经过七上八下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片片苍松翠柏的山林,过了一道山门,就看见了一间颇为气派的茅棚,茅棚正中上座大木椅上有个人,垂着头,似乎在打盹。那带路的强盗向前拱手道:“捉到个年纪小的,请大哥发落!”那大王微微睁开了眼,上下打量了一下三险,诧异地问:“这么小就出门,干什么来了?为何不怕死?”
三险答:“事到如今,也没什么好怕的。从娘肚里一降生,我父亲就断定我命中有三险,一是墙压,二是老虎吃,三是归你大王杀。我的父母因要不要我这个短命鬼意见不一致,吵闹起来,父亲抛下我母子一走就是16年。为了寻找父亲,我已平安通过了前面两险,现在看来你这一险是无法通过的了,这正是验证了父亲的话,命当如此了,我怕又有何用?”
大王饶有兴趣地问:“你父亲是谁?”三险答:“就是能断人生死的鬼谷子先生。”大王圆睁双眼,立即从木椅上跳下来,忙不迭地说:“小老弟,请坐,请坐!不知道你就是救命恩人的令郎,不慎冒犯,让你受惊了,还请多多见谅啊!”
看到三险不解的神态,大王把他扶到上座,细说根由:“那是十年前了,我被仇家穷追不舍,疲惫不堪,饥寒交迫,昏倒在一家店门口,正巧你父鬼谷子先生要进店用饭,是他把我扶进小店,买了一碗饭,一碗菜,使我免于一死,这个恩一直未有机会报答。”他恳切地对三险说:“你暂时住在我这里歇息,明天我派十个弟兄下山帮你打探,免得又遭风险。”
三险在山里住到第十天,探子终于来了,满头是汗大喊大叫:“找到了,找到了,鬼谷子先生就在离这里200余里远的一个镇子里。”三险听了激动万分,山大王看他见父心切,也就不再强留,立即点派人马护送他下山。
第三天的黄昏时分,三险终于见到了父亲,他屈膝跪下,高声呼唤。鬼谷子淡漠地请他起来,解释说:“我并没有儿子,你一定是认错人了!”三险把母亲的姓氏、家乡地址和一路来侥幸通过的三道险关一一讲了,鬼谷子相信了,他拥住儿子,痛苦地喊道:“人的生死断不得呀!我即使能断人寿长命短,可一个人的良心好坏谁能算得准!”
4.《鬼谷学校》读后感作文 篇四
我思绪万千,好不容易回过神,走到书架前把书抽出来,一页一页地看了下去・・・・・・
一个早上,我把《鬼谷学校》第一册看完了,下午还看完了二、三册。《鬼谷学校》这本书大部分是虚构的,它主要讲述了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极富神奇的传奇人物――鬼谷子,他开办了一所集兵法、修真、纵横术、星象术等为一体的学校,名曰鬼谷学校。春秋战国群英荟萃,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物都成了鬼谷子的学生,他们在鬼谷学校里学习,还帮助老师击退了侵犯者,得到老师的认可等许多故事。在《鬼谷学校》全册书当中,我最佩服的.是孙伯灵,这是为什么呢?就两个字,勤奋,打动了我。孙伯灵虽然不像庞涓那样聪明,但是他的勤奋已经超过了庞涓的聪明。孙伯灵每天四五点就起床练剑、读兵法书。大家都说他是书呆子,我却不这样认为。孙伯灵不会纸上谈兵,他懂得灵活变通、巧妙运用,所以他在鬼谷学校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有一次,鬼谷老师教了他们八门阵,却问大家,颠倒八门阵该怎么摆,大家全都傻了,只有孙伯灵一个人答了出来。另外,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非庞涓莫属了,他虽然很聪明,学习却不用工,尽把聪明用在一些歪想法上。为了谋取利益,庞涓出卖了鬼谷学校,把万年楠木的情报献给魏王,差点就让魏王的阴谋得逞了,害得鬼谷老师难堪。而且,他人还很小心眼,爱斤斤计较,特别小肚鸡肠。所以,从庞涓身上,我懂得了两个道理:要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不要想七想八;做人要大方,不能小心眼,要多体谅别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
5.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篇五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把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来,受益良多。我通过总结和反思,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1.教师要明确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和挑战”
沉默寡言的高志和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分在了一个小组。高志不善沟通显得非常焦虑,而幸子则是连名词动词都未搞清。但是为了能给高志提供帮助,幸子不断询问别人,把所有内容理解并记录了下来。而高志感激幸子的好意,真诚肯定的回答她的问话,期望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帮助她。这种弱者间的互相帮助,即互惠又感人。通过合作,幸子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事实,而高志也在帮助幸子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和沟通中。两人在挑战了学习中的困境,并战胜了困境。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导学力能力差的学生向同学请教。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要想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控制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4个,这样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教师不要干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要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向小组内的同学请教。三是对于教学课题的设置要有一定层次和难度。如果题目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轻易完成,达不到“冲刺和挑战”的目标;如果过于高深,组内学生都无法完成,也不会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洁,每一次提问都能够引导组内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诱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变成课堂闲谈。2.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自然会存在接受能力快和慢的区别。合作的学习的根本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学习的权利。所以,在实施教学计划中,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将他们的思考与遇到的挫折都视为精彩的表现加以接纳。多给他们掌声与表扬,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和指责,而是以宽容的心态肯定他的表现,然后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引导,纠正错误。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有个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差生自己越不懂越不愿意问他人,结果导致恶性循环,更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予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与他主动交流,并引导差生发问。反复几次后就会改变有些学生上课不开口的情况。
3.教师要明确教学责任,保障合作学习的效率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再仅仅是上好课,而是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完成这个责任,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有多次课的积累。对书中的知识点,不仅要知道讲什么,还要知道怎样讲。对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控制的同步教学的进度相比,合作学习的上课效率降低了,但是学生都参与其中,学习的效率并没有降低。所以,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课时进度,就要钻研教材,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分单元学习,该扩展扩展,该压缩压缩。还可以制定一个综合的研究性课题,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将本节课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6.读《中小学校管理》有感 篇六
——读《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有感
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苏建军
为了贯彻落实《甘州区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学校读书活动的意见》和《甘州区教育系统“同读一本书,做智慧管理者读书活动方案》,甘州区教育局组织我们参加了本次读书活动,从我个人参加这次读书活动的收获来讲,我认为这次活动的组织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我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分为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安全管理6章,共计20余万字。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针对以上六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从普通读者和关心教育改革发展的公众视角出发,选摘了大量基层学校鲜活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学生减负、教师培训、师德考核、校园安全等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为评价和指导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也从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价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指引。集理论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中国教育报社总编辑翟博评价这本书是“高端、权威、实用、接地气”。
该书主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明确将推进教育体系治理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系统
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政府“管”的针对性、学校“办”的规范性以及社会第三方“评”的科学性,形成三者边界清晰、良性互动“共治”的新格局,建立多元化的学校监督、指导和评价体系。针对目前部分学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等低效运作的现状,这本书给我们指路传经,让我们有了管理与评价学校的科学方法和依据。
下面我就学校管理这个层面,结合我们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学校章程建设这个方面,谈谈读了这本书以后使我在工作思路的转变、在管理措施的改进上的一些具体做法。
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制度是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制度是用于调节和控制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以及部门和个人行为的规范,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具体依据。所谓纲举目张,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使学校的一切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以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学校章程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校章程建设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依照相关法律,就办学方向、主要任务、管理体制等基本问题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自主制定的规范性、自律性、纲领性文件。而学校章程的制定必须要从所在学校,所从事的教育类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章程的内容条款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大家都知道,我们中等
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学生结构复杂。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我校的办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国家、社会、家长对我们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校现有教职员工203人,在校学生2643人。开设机电技术、信息技术、电子电工、汽车检修、建筑工程、艺术幼师、现代护理、旅游服务、新能源开发等八大类,20多个专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就业格局,建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新疆土哈油田等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我校现于2013年已建成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学校。面对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实习就业、“三校生”高考、社会技能培训等繁杂的工作,一些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中层管理干部都感觉到工作压力大,难度大,强度大,但收效却不大,付出的多,回报的少。做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来说,工作的难度和工作任务繁重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过去的许多规章制度已无法适应学校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我校领导在认真研读了《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过去的章程做了重新修订,在上学期以草案的形式交教职工代表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以保证新的章程能够科学、规范、有效地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规
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在本学期学校计划召开三届二次教代会对新的章程进行讨论并正式表决通过《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共十章,分别从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环境与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学校各个领域的工作做了纲领性的规定。例如第一章《总则》主要加入了国家新出台的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保证我们能够依法办学,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同时章程明确了新的办学任务和办学理念。对学校决策机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做了原则性规定,为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运行明确了方向。使学校章程成为我校依法办学,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法”。
本学期以来,虽然学校工作头绪繁多,但无论是从校级领导层面,还是中层管理者以及各个职能科室都依据章程具体开展工作,有了《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各个职能科室依据学校章程所规定的有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明显感觉到工作做起来顺理成章,得心应手,轻松了许多。遇到一些问题,按照制度办事,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许多人为因素造成的麻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建章立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好处。再比如第八章《教师管理》一章中,对教师的师德、教学能力及绩效考核都做
了明确的指标性规定,对教师考核的规定做到了程序规范,注重实效,激励先进,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简便易行。坚持了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在考核过程中,因有制度在先,照章考核,避免了矛盾的产生,教师管理工作也比以前更规范、科学有效了。
总之,学校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行,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学校自主办学的保证,学校管理涉及到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组织体系,考核体系等诸多要素。对学校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管理在提高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的同时,又面临着从学校内部和外部扩大民主参与的新课题,《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有高度、有深度、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想作为一名学校的中层管理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地认真、系统的研读这本书,在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为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只是我读《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这本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7.我的“鬼谷子”式惩戒 篇七
笔者叹服孙膑超群智慧的同时, 也被鬼谷子高明的惩戒艺术所折服。由此想到, 当学生违纪时, 教师的方法往往是要么过于简单粗暴, 要么苦口婆心地说教,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此, 笔者建议向鬼谷子学习, 把错误视为教育的良机, 在惩戒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 收获知识和能力。
那是一节六年级的篮球控制球练习课。笔者教会学生几种常见的控制球方法后, 提出“不准投篮”的要求, 然后组织分组练习。针对个别学生控制不住球的问题, 笔者采取了个别辅导的方法。忽然, 传来了碰同一个篮板的“啪、啪”的两声, 笔者闻声望去, 原来是“淘气二王”小傲和小阳在惹事并引来很多目光。为了不影响教学, 笔者只用手势和眼神告诉他们“你们违反了纪律”。可过了一会, 小傲和小阳又投了一次篮。通过眼睛的余光, 笔者发现他们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还是挺好的, 准备批评他们的同时, 脑海中闪过“鬼谷子”的故事, 并顿生主意。于是, 笔者走到他俩跟前问道:“老师不让你们投篮, 为什么还明知故犯呢?”两人战战兢兢地回答:“练习运球没意思, 投篮感觉好。”笔者又说:“你们是想因违纪而扣分呢, 还是想完成作业不扣分呢?”小傲狡黠地说:“最好别扣分, 但要看看作业是什么?”笔者接道:“一个要说出控制球和投篮的关系, 另一个要教好同学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 你们自己挑, 给你们一周时间。”两人欣然地点点头, 表示同意。
一周后的同一时间和地点, 小傲说:“通过学习, 我了解到控制球是投篮的基础, 控制不好球, 投篮就不准。我们要多练习控制球动作, 才能提高投篮的准确率。”接着, 小阳有板有眼地当上了“小老师”。从做示范、讲要领、徒手动作练习, 到持球练习, 教得还真不错, 而且这节课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动作掌握程度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想。以后的日子里, 小傲和小阳成了笔者的左膀右臂, 该班学生的篮球水平迅速提升, 在上学期末的年级组篮球比赛中荣获了冠军。当笔者看到“淘气二王”的华丽转身, 庆幸当时没有粗暴地处理这起违纪事件;而是努力抓住学生身上的优点, 结合教学内容为他们搭建展示舞台,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让其在探寻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从此, 笔者开始更加赏识学生的能力。
8.《鬼谷子》 篇八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节选自《鬼谷子·捭阖第一》)
【注释】
(1)捭阖:捭,分开、撕裂。《礼记·礼运》:“其燔黍捭豚。”阖,本意为门扇,古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变。”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
(2)粤若稽古: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粤若稽古,在这里指顺考古道。
(3)众生之先:众生,众多有生者;先,先知。众生之先,在这里指广大众生的老师。
(4)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5)命物:辨别事物。
(6)筹策:就是计算、谋划。
(7)万类:就是万物。
(8)朕:指征兆,迹象。
(9)守司:看守和管理。
(10)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终是一样的。
(11)归:归宿。
(12)度权量能:指测度权衡、比较才能。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所秉持的天地万物变化的学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古书今读】
本篇是《鬼谷子》的首篇,鬼谷子洋洋洒洒,反复铺陈,证明“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的根本道理,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捭”意为开放,“阖”意为封闭,故“捭阖之术”实为收放之术。捭阖之道告诉人们何时应积极有为、直言陈辞,何时应冷静观察、沉默不言。人们无论是区分不同类型的人,还是确定对不同的人的态度,都要遵循捭阖之道。
鬼谷子先从圣人把握万物的规律讲起,阐明一开一合、一收一放是纵观历史而得出的驾驭世界的绳索。而后讲到开放是为侦查对方的真情,封闭是坚定对方的诚信;开放是为让自己出去,封闭是为让对方进来,等等。利用开放和封闭,可以考察揣测对方言行的实质。无论是先开放而后封闭,还是先封闭而后开放,都要按照阴阳变化之道来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由口出入,利用“捭阖之术”来把守这个关口,用阴阳两方协调开放与封闭,便可纵横游说天下。
在历史的进程中,利用“捭阖之术”大开大合影响历史的实例也是屡见不鲜。中国在建国之初与美国闭交,到1979年与美国建交,这就是收放之术。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并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这都是先闭后开的外交策略。在历史上,合宜的“捭阖之术”常用于应“闭”时必自守,凭“韬晦之术”一度以“闭关”而后称名于天下。
“捭阖之术”在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特别是处于不利的环境时,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往往会撞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采取先“捭”,即表面上装傻卖痴,让对方放松警觉,而自己内心却极度清醒,这样就能圆融处事,给自己赢得喘息或脱身的机会。
作者简介
鬼谷子,姓王名诩,“鬼谷”之名,有一说是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而得,但这种说法至今也有争议;还有一说是他额前有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关于鬼谷子身上的故事自古以来有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鬼谷子堪称我国诸子百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代智慧圣人。有人把《孙子兵法》和《鬼谷子》并称为中国古代兵家谋略学的姊妹篇。《孙子兵法》侧重战略,《鬼谷子》侧重战术,两者缺一不可。鬼谷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还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所撰写的《致富术》是世界上第一本阐述经商致富之道的专著,可惜已经失传。传说鬼谷子将他的经商致富术传给了计然,计然又传给了他的学生——中国商圣,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鼻祖陶朱公——范蠡。两千年来,兵法家尊鬼谷子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他为“王禅师”。
9.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 篇九
读了《云朵上的学校》,我知道世界上竟然有一所像乐园一样让学习可以变得快乐无比的学校。
读着读着,我好像来到了这个学校,在里面开心地生活、学习、玩乐。你看,我从“蜜儿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索,也让孩子们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发现中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多么有趣的感悟呀!在书中,我还似懂非懂地感觉到每个小孩都爱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不一样。
我的生活中就有一位像蜜儿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每次问问题都像蜜儿老师一样,引导同学们去发现。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有一次在讲春天的课文,老师就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到课室外面去找春天,从新长的树叶、发芽的小草、雨中的花一瓣、刚探出头的蜗牛中、欢唱的小鸟中去寻找春天的到来,让我们从生活中发现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真有趣!是呀,原来我也一直都在“云朵上的学校”生活!羡慕我吧!
10.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 篇十
今天,我读了了一本书名字叫《云朵上的学校》故事内容特别有趣。首先是笑猫和球球老老鼠不知道怎么回事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它们看到了一座在云朵上的学校,那里的孩子们全都是吃很奇怪的早餐,而且它们的老师还经常带它们去玩耍,还不给它们布置作业。
这时,我在想“如果我的老师能这样该多好呀!”那里的老师叫蜜儿,蜜儿老师有一把很奇怪的伞,那把伞能飞到任何地方。老师为什么会带这么多孩子到云朵上的学校呢?因为孩子们的家长和老师每天就知道让他们学习,上各种辅导班,天天都没有玩的时间…..真的好累啊!而蜜儿老师就很不忍心看到他们这么辛苦,这么累,所以就把他们带到了云朵上的学校。
如果我也能像在云朵上的学校上学该多好呀!如果老师也能温柔的天天带我们做游戏,带着我们出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领略一下如画的风景,感受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那该多好啊!如果每天没有这么多的辅导班要上,还我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更好了!云朵上的学校真是太神奇!你们不想在云朵上的学校上学吗?
11.国学经典选读鬼谷子·八 篇十一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译文
12.读《昆虫记》有感 篇十二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13.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篇十三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所带的排球队的一个真实案例。记得去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我们学校排球队在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颁奖仪式的领奖台上,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喜悦与自豪,只有我们的排球队长却失声痛哭,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情宣泄,还得从他的成长故事说起。这位同学在学校选拔排球队员时,由于自身条件不突出,没有被选上。但他凭借着对排球的热爱与追求,自己买了排球,继续坚持练习。由于没有人指导,他就请教在排球队训练的同班同学,等排球队都训练结束了,他就自己一个人在球场上坚持练习,直到有一天,他在排球场自己练习被我发现时,他居然坚持练习了半年的时间,我被他的执着感动了,让他加入了排球队的训练。进入排球队后,他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训练非常积极,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排球场,训练也非常刻苦,从不叫苦叫累,技术进步也很快,由于各方面能力表现都不错,队员们一致推选他当上球队的队长。一年后,在他的带领下获得区排球联赛第一名,市阳光体育比赛第二名,省排球锦标赛第三名。
我时常把这个案例讲给上课的学生和排球队的队员们听,这个案例的故事也时刻警醒着我,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同时反省自己内心深处的职业理想,坚持初心,决不轻言放弃。
万校长说: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忽视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成长。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我热爱运动多于读书,但在校领导的带领和感染下,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教师的成长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飞速,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自己不断的搞好教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活到老学到老”是作为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师的素养才能不断提高。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随着教学和实践的不断进行、更新,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总务处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它在提供教学设备、物质供应、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总务人员要有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入总务部门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理念,始终把提高服务意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每次遇到问题都一一解决时,就能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总务工作虽然繁忙,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也缺乏很多的经验,但我想我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把他做好,把这份工作当作我的信仰,实现我的价值。
14.读《笨狼的学校生活》有感 篇十四
这本书是著名的汤素兰阿姨写的,里面的主人公-――笨狼,笨狼虽然成绩不好,总是惹是生非,但是他:善良、乐观、助人为乐,生活得快快乐乐的,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最后为了一场音乐比赛成了森林学校最棒的学生。
有时,笨狼为了捉迷藏的游戏,躲了好朋友三天三夜;有时,为了算一道“4―4=?”,他也要把桌子用小刀来切成圆形才能算出答案。这些搞笑的事情,让我看得越来越入迷,不到一天就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还沉浸在笨狼那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里。如果我是书中的笨狼,不会像他一样总是惹是生非,而是与小伙伴一起创造快乐,分享快乐。我们应该玩中有学,学中有乐,让自已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那不是更好吗?
15.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十五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16.读《上学记》有感 篇十六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何兆武却还了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一个公道。殊不知姚从吾1946年底曾经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他在两年任期的风雨中,可以说招致的污蔑与诽谤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开打击:“田伯苍(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长的田培林)和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属一个小派系,不久他荣升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姚从吾是朱家骅的忠实奴仆,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妄图长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对姚从吾和“让与”他校长位置的田培林却另有所评:“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田校长一方面扩充校舍,一方面将黄河水利工程学校并入河大组建水利系,并与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为工学院,又将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河大,增强了医学院,期望河大成为国内一所完备的大学。至此,河大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十五个学系,正副教授达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讲师助教一百一十人,学生达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最大的学校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大学历史上最盛时期。”
1946年冬姚从吾接任河大校长后有文章记载:“他延聘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并亲授《史学方法论》,领导师生埋头读书,努力研究学问……他常对学生说:‘学生的学问最后应该超过老师才对,不然国家的学术界怎能一代比一代进步呢?’这是他自谦也是勉励学生努力读书的话。”
同时,他的学生吴相湘在姚从吾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姚从吾尽瘁史学》中对他的人格有一段最为贴切的描述:“从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适之、傅孟真两位先生的。在胡、傅两位先生相继辞世以后,从吾先生为求振兴中国史学,曾不顾嫌怨,与恶势力奋斗,对于培植后进更是鞠躬尽瘁,临死不懈,当其辞世前两小时,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时许尚与商务印书馆顾问杨树人教授通电话询问台大学生一篇论文刊行的事。当杨教授告诉他:论文已经付排,他异常兴奋地笑了。而不到两小时,忽被他得意门生发现他坐在台大历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脏衰竭而气息奄奄。这和适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议会议场,鼎足而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留下鞠躬尽瘁的珍贵典型。”
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台湾风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诨之余,却偏偏对他在台大历史系的业师姚从吾老夫子情有独钟。在李敖1962年出道时的佳作《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开场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经有一段发自内心的独自:“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自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数语,真真切切勾勒出姚从吾的人品和在台湾几代文坛乃至在中国文史界的学术地位。最近,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到台湾讲学,返京后谈到台湾一些中生代历史学者对导师姚从吾推崇备至,他们将姚先生的有点木纳、讲课时对学生们称“兄弟”的口头禅都视为姚先生忠厚、谦逊的美德。
毋宁置疑,仅以政治需要强加在姚从吾头上所谓的“小派系”、“小同乡”、“忠实奴仆”,以及什么“让与”、“妄图长期把持”等深文巧诋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却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先生采取和姚从吾先生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在该书的第二章“几个难忘的人”中“5、冯友兰先生”的专题中,竟以不负责任的偏见和误解连篇累牍向冯友兰发难,使笔者好像又回到对知识分子求全责备、揪辫子、打棍子的那个远去的时代。
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格局而对一位备受煎熬、在夹缝里求生存还能作出大学问,以九十余岁高龄达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认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仅凭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随意地指指戳戳,是极不公正的。作为对冯先生望尘莫及的晚辈,不由得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不知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时,国人该如何评价国学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冯友兰。
首先,对冯先生的政治身份认知问题,何兆武在文中写道:“1945年国民党在重庆开全党的代表大会,主席团有十几个人,自然都是国民党最重量级的人物了,冯友兰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来听说国民党要他做中央委员,他没有接受,还是留在学校教书。那时候在民间,民主的气氛还是占上风,所以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以上何先生所述冯友兰“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这件事中,莫非认为冯友兰不识抬举、没有出息,拒当中央委员而当穷酸教员,“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这与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无疑,这就牵涉到冯友兰是否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问题。几年前笔者曾经向《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的作者范鹏请教,范先生在研究冯友兰时,提出一个“文化场效应”现象,对笔者颇有启发。冯友兰出生于内地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在娘胎里就背负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记。由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异,他不可能像胡适那样个性化、那样超脱。在冯友兰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国”,而个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冯友兰1949年拒绝到台湾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据笔者查询,说这番话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战事而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冯友兰和当年绝大多数学贯中西的河大教授们的“故乡事”,不外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抉择时,以冯友兰为代表留在大陆的一代中国学人,是惟“家国”的前途马首是瞻的。笔者在《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一文中,对这一代背负着中原文化传承的土著文人是这样评说的:“他们心目中的‘爱国’和政客嘴中的‘爱国’是不一样的,融进
这一代文人血脉中的‘家国’,始终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
以笔者之愚见,维系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不能舍弃的就是这么一点中华民族的“共”性。当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时,这就是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对冯先生释今古之“三史”、纪贞元之“六书”的巨著评说时强调:“1942年,教育部举办过一次全国学术评奖……当时评出一等奖两名,一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是《贞元六书》的第一本,另一部是华罗庚关于数论的著作。冯书的评审者是张君劢,对冯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冯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贡献的,但是否即如张君劢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无疑问。”何兆武质疑之后,就其本人来说并未在学术上对《新理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对此“不无疑问”的空头质疑,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是最为不可取的“风”气了。文中何兆武又对冯先生另一部著作评价:“像他《新世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鲜明地表现出想作‘王者师’的心态。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这就奇怪了,“学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们”是认为冯友兰要以他的满腹经纶服务于政府、社会而当“王者师”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逻辑,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顾问、咨询的专家、学者都为此“有失身份”了。
这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公正与良知的大是大非问题。冯友兰留在大陆、坚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错了吗?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一路走来的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该不该受到如此求全责备的苛求?
对于冯友兰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争朝夕来感悟冯友兰的勤奋,那就用宁弯不折来理悟冯友兰的韧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陆续出版的《贞元六书》,是他“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在艰难困苦、生命攸关的战争年代,冯友兰奋发有为著书立说,并不在于得“奖”。冯友兰、华罗庚一文一理、一代双骄,出类拔萃。这种在“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激励下,焕发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奖赏都无法比拟的。在飞机轰炸、流离失所的战乱中,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潜心研究学问者,精英也。
冯友兰在之后一波又一波严酷的政治“运动”中,他能屈能伸,大气磅礴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命融进他一生追求的学术,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写、用口在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奉献给世人的就是冯友兰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备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气候。
这种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界最应当认真借鉴的。
记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众书局的新书展示柜中,看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大师小作丛书),署名冯友兰著,在该书的首页有一篇介绍《大师小作》的出版说明,中间一段写道:“大师多有启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发表。志在训练学子,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写作时并不比著撰学术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中显露真知灼见。与其后坊间出现的辗转编撰之作相比,这些作品实在更值得传之久远,成为后学的必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没有研究过哲学,本不在“行”,可哲学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面对的是“大师”。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页的《中国哲学小史》,竟能浓缩中华数千年哲人之精华,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里,冯友兰大名如雷贯耳。笔者作为“后学”只有“必读”,被“普及”、“启迪”的份。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继承、求发展和将巨人踩在脚下哗众取宠,毕竟是两码事,这其中牵涉的何止是学风?!
冯友兰通释古今、纵横中西,坚守“教授”之节操,是“士”文化的顽强坚守者,“士”文化竞争核心是“节”。纵观冯友兰一生不离本土,不为权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钱所诱惑,顽强坚持一生一世做学问,而且以刚柔相济的韧性做出大学问,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纯粹的哲人,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道义的使命,这就是冯友兰的大节。在二十世纪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够终身恪守学术阵地,为哲学而鞠躬尽瘁,可以说他是中华“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
冯友兰在“文革”中不过是二位“教授”,他自贬为“哲学工作者”或人称“臭老九”的一介草民,这就够了。即便曾经被点名在“梁效”的写作班子当过顾问,也并没有改变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运。“文革”中,冯友兰在小组讨论会上的一席发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见诸1973年《北大学报》第四期,据说该文还上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这些批孔文章出笼的背景,正如冯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转向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冯友兰这番表白是“自救”还是捞到了什么权与利,明眼人应当一目了然。
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冯友兰以哲学家的睿智,有意无意地以他的声望与学识和“政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是在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紧箍咒念到极端,惶惶不可终日的老九们处境艰险,不知下一个被抛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还是他的时候,冯友兰对批孔推波助澜,一时间,几亿人“唰”的一声将脑袋扭向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金睛火眼个个盯住了“孔仲尼”,人称“孔老二”,顿时身边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气氛松弛下来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这段至关重要阶级斗争的时空,转移了“大批判”的目标,而使一些老九安然过了这个“村”、又过了那个“店”,幸运也。
儒家学说能不能包装到“个人崇拜”的绝对地步,孔子在和叶公对话时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不能容人质疑!
中国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国人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无限热爱、充满信心,这才是中国要崛起的真正底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时,不重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宁置疑,冯友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展现给世界的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史不绝书的一个“图腾”。
哲人远去了吗?!
在北大燕南园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冯老夫子的女儿钟璞仍然守护着这座幽幽静谧、苍凉肃穆的小园。偶尔笔者从燕南园走过,似乎呼吸到这里的灵气,感觉到冯友兰做学问的那份执著与深沉。
17.读《鬼谷学校》有感 篇十七
吃完早餐,我拿起《笨狼的学校生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与众不同的鹅办了一个学校。她当校长,还请来了一只黄牛当语文老师,一只眼镜蛇当数学老师,而且它们从来不教固定的课,常常是逮着什么就教什么。
有一次上课,老师让大家做智力题:一只青蛙被困在一百米深的枯井里,白天向上跳三米,晚上往下滑两米,问多少天可以出来?小动物们纷纷争论起来,可笨狼却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快去救青蛙吧,它没有食物会饿死的。”在它的影响下,大家都号啕大哭起来。
这本书中还有减法难懂、三个惹祸的汉字、谁的音乐书、分拳头、节水奇招等故事,个个妙趣横生。
笨狼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而我们的学校生活却枯燥无味,每天不是考试就是作业,都快被埋到题海中了。我也想当一只无忧无虑的笨狼。
18.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 篇十八
春末夏初的美好傍晚,笑猫和球球老老鼠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西山山脉的最高峰的山巅有一所学校。他俩很是好奇,决定去探究竟。
笑猫和球球老老鼠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云朵上的学校,好朋友小白也在这里;原来这所美丽的学校是蜜儿老师开设的。每天晚上,蜜儿老师都会提着一个粉红色的袋子,一个黑色的袋子去收集孩子们的梦。她会将做噩梦的孩子带到云朵上的学校。
蜜儿老师让孩子们住在靑翠树林的蘑菇房里,早起鸟儿的歌声叫他们起床,然后和鸟儿一起飞翔。飞到湖水清澈,湖面如镜的镜湖;翠绿的青蛙教孩子们晨练,笑声在湖光山色里回荡。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课堂,这里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自然景观都是孩子们研究的课题。他们在雨露中舞蹈,在彩虹下图画,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舒展自己的心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蜜儿老师领着孩子们去寻找水的源头,让孩子们有感而发的写出了《水的故事》。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巨大宝库中畅游。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每一个孩子的脸蛋都是一朵太阳花;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拥有无限极想象力的小画家,每一个孩子都是才华横溢的小作家;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勇敢的小探险家,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富创造力的科学家;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把学习融入到了生活,都没有压力的自主快乐的学习,没有了噩梦,睡梦中露出甜甜的笑容。
不自觉中,我也睡着了。自己也睡在淡淡清香的蘑菇房里,蜜儿老师变成了魏老师;魏老师哼着歌儿给我们准备纯天然的早餐,甜甜的新鲜牛奶,香喷喷的植物面包,鲜花面包酱……然后带我们赤脚在阳光雨露中寻找阳光的足迹,向彩虹姐姐学习用色,教我们用香瓜捕鱼,跟仙鹤仙子学习舞蹈,与花脸兽一起去探险、去寻找水的源头,水的形态,品尝露珠和花蜜;找寻露珠花蜜的来源,去寻觅高山上的四季共存的奥秘;跟随色彩缤纷的蝴蝶去蝴蝶沟里欣赏杜鹃花,探究《蝴蝶谷中的季节变化》。在洁白的帐篷外数星星,探究星空的博大精深……
19.读《鬼谷学校》有感 篇十九
一、《鬼谷子》其书及时代背景
据考证, 《鬼谷子》成书于战国中期, 是战国纵横学派的独传子书, 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处世哲学和智谋思想。它不仅阐述了一个人们要利用阴阳互生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理论主张, 开创了战国时期重人轻神的人文思潮, 更重要的是,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大批名臣谋士都通过此书所描述的游说过程和游说策略的指导, 在史上叱咤风云, 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追溯这一文化的源头, 便是诸侯林立、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 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活跃、自由、开放, 诸子峰起, 百家争鸣。由于纵横学说的形成背景与春秋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的形成背景大相径庭, 故其提出的主张也与其他诸家相差甚远。
二、鬼谷子说服术在生活之中的应用
鬼谷子智慧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应用到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 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顺应人性, 了解人心, 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一) 激励的智慧——因人而异
“激励”二字, 所谓“激”就是刺激, 就是给他痛苦;所谓“励”就是励志, 给他好处。《鬼谷子》所言:“言善以始其事, 言恶以终其谋”, 即对他讲这样做的一些好处, 让他开始去做事情;对他讲那样做的坏处, 让他不要做某些事情。在生活中, “激励”的方法随处可见。例如, 一些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激励, 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家长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 去激励孩子更好的学习, 提升学习成绩等。
而激励仅仅说出来是不够的, 还要看说出的内容是否能说到他的内心深处, 这就要因人而异。《鬼谷子》中讲到, 对三种人才的激励方式方法, 要符合各自的特点, 例如, “夫仁人轻货, 不可诱以利, 可使出费”, 即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对钱财物质不会看重, 我们不能用物质利益来诱惑他或激励他, 反而可以让他捐出自己的钱财, 这样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义工、志愿者一样, 他们不看重物质, 看重的是工作或某些事物给他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二) 赞美的智慧——飞而箝之
在《鬼谷子》的《飞箝》篇中讲到了赞美, 这里的“飞”就是夸奖、表扬的意思, “箝”是掌控的意思。我们可以在人际沟通中适当运用赞美的艺术, 从而达到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 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被接受, 无论对孩子还是公司的员工而言, 大抵如此。一个优秀的孩子是被赞美出来, 而不是被批评出来的。同样, 一个优秀的员工也是被赞美出来的。然而, 赞美也要有分寸, 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就如在商业谈判的过程中, 与客户进行沟通时, 赞美他是为了能够掌控他, 让他的行为向希望的方向发展。正如《鬼谷子》中所讲, 人受到赞美就会开心, 一开心就会说出他的真实想法, 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应对的方法。这就是赞美的智慧。
(三) 沟通的智慧——听、说、问
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之中,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你说你的, 我讲我的”, 最终造成“沟而不通”的后果。而探究其原因, 主要是沟通双方没有用心去听对方的真实想法, 没有以对方为导向。对此, 《鬼谷子》中提到, 沟通的关键在于听而非说。
首先, 听的智慧。《鬼谷子》中提到“欲闻其声反默, 欲张反敛, 欲高反下, 欲取反与。”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沟通之中, 就应当学会给予对方充分表达和解释的空间, 以便我们全面了解实情, 然后再决策。又如“知之始己, 自知而后知人也。”这告诉我们, 要把自己置于对方立场中, 听听自己的想法, 就会了解到对方的想法。
其次, 说和问的艺术。“欲开情者, 象而比之”。要想让对方吐露真情, 我们说话和提问的时候应当形象, 容易理解, 用打比方的方式让对方听懂。然后, “言贵动其情”, 沟通要想达到目的, 最重要的是能让对方采取对的行为。同时, 说和问的时候还要看对方的特点, 掌握好“听的智慧”。
三、鬼谷子理论的价值审视与思考
《鬼谷子》一书中的纵横捭阖之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无论从历史意义、史料价值上看, 还是就当下的社会价值而言,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鬼谷子》提倡:“世可以治, 则抵而塞之;不可治, 则抵而得之。”这不仅激励了大批有志之士涌入政治潮流中, 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而且还加速了贵族世袭制度的瓦解,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同时, 《鬼谷子》中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这对于我们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统一城乡区域发展, 建立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都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鬼谷子》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哲理。例如, 《抵巇》篇提到:“经起秋毫之末, 挥之于泰山之本”, 蕴含着变化观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哲理, 教导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不可拘泥于眼前。
诚然, 《鬼谷子》重在讲谋略, 智慧的思维方式及处事方法在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所宣扬的功利主义以及诡辩论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我们不应忽视《鬼谷子》自身所存在的弊端, 从国际角度出发, 我们应运用鬼谷子理论来促进国际合作以及维护世界和平, 而不应用来制造战争, 挑起事端。
参考文献
[1]鬼谷子[M].许富宏,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2.
[2]王亚涛.鬼谷子的说服性人际传播观念[J].现代交际, 2012 (6) .
【读《鬼谷学校》有感】推荐阅读:
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700字08-31
聋哑学校参观有感作文700字06-30
读散文有感06-10
读命运有感06-25
读红字有感07-03
读《蚂蚁》有感07-17
读《活着》有感08-20
读《鲁迅》有感08-20
读童眸有感09-03
读《扶桑》有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