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精选9篇)
1.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 篇一
中国培训行业分析
一、中国培训行业发展背景
中国培训行业期初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的,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习外国人的经济和生活。培训业的没有统一的硬性要求,所以决定他们的门槛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个行业里面没有标准,没有品牌,各个培训都是各做各的,鱼龙混杂。在我们中国跟风现象非常严重,也就是看见某个行业很挣钱的时候,他们会也去学习怎么样去分一杯羹。目前在我过注册的管理培训公司和培训公司数十万家,那些讲师更是数不胜数。
21世纪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国外先进的培训学在中国的强势。这使中国培训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培训的分类也是层出不穷,英语培训、其他各式学历提升培训、IT、少儿、企业经营、MBA等等。
二、中国培训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蒙昧期。蒙昧期的培训属于自发式的培训。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有了培训,反应出来的基本就是技术类的培训,还有社工部文件要求的一些培训。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对培训的需求,企业自身也零星地引进培训,但是这个时候基本上还是企业内部的培训。
第二阶段,启蒙期。到了90年代后半期,培训开始进入启蒙阶段。当时的标志主要是以成功学为代表的软培训。而在此之前的都属于硬培训,所谓硬培训,其实就是做技术方面的培训。当时,突然提出一个新概念——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并且一些组织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软培训就顺理成章地进来了。在当时,成功学最适合的培训对象就是直销和保险这两个行业。
第三阶段,热潮期。启蒙阶段之后,台湾和香港的一大批培训师过来了,这时候就到了培训的热潮阶段。以陈安之、曾仕强为代表的大师,大师时代代表了一个不成熟的时代,成熟的时代基本上就会形成一个专家群体。知识本身是一个可传
承的东西,但是大师所代表的东西是不可传承的。用逻辑推演一下,问题就出来了,大师本身就是培训师,但是大师一个弟子都没有培训出来。比如,余世维的弟子是谁?曾仕强的弟子是谁?陈安之的传人是谁?没有。因为他最具特色的东西本质上不算是知识上的传承,而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可复制的是知识,不可复制的是艺术。当然在初级阶段,大师的作用很大幅度的提升了培训的地位,众多培训公司也就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了。
第四阶段,反思期。热潮过后就是反思,一直到现在还是算反思的。管理培训业这么多的优质资源,这么多的公司,可是给大家的感觉比较混乱。于是开始反思该怎么办,特别是呼吁加强行业监管和企业自律,这就体现了培训业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另一方面,有的客户反映,说什么叫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讲故事;什么叫互动?互动就是做游戏。原来挺好的一些东西,现在为什么又说它不好了?主要是因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培训的门槛很低,什么人都来做培训。
咨询可以说是与培训相伴相生,但是,咨询相对于培训来说要好一点,因为咨询要求个性化,很难简单复制。所以,咨询公司做不大,培训公司做大了。因为培训公司可以简单复制,然后通过规模化,降低每个培训者的成本,降低每个老师的成本。但整体看来,目前的这种状态还有待于提高。
第五阶段,全面提升期。从2010年开始,培训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期。提升期的标志是出现一些趋向性的东西。其实,从目前来看,已经有一些逐步清晰的脉络了,也就是有些东西呈现出趋向性了,比如培训公司慢慢的开始从多元化走向专注化、专一化,有多个行业通吃到专注于某一个行业领域,由一个行业领域开始走向一个产业,由数量化转向规模化,由传统方式转向多元化方式。
三、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3年)
1、培训行业发展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培训业规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12年,国内培训市场达到3000亿元,各主要培训领域的培训规模不一,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
面:
管理机构、IT培训、外语培训
(1),管理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工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现有注册企业796万家。其中外资企业超过40 万家,预算内企业20万家。如果管理培训能够广泛普及,那么市场前景相当可观。高管培训将成为商学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业内专家也有相同观点,对商学院而言。来自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收入要占学院总收入的60%至70%。而在中国,这样的课程还只是刚刚起步。如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也没有超过1/3.(2),培训机构
A.数量
据行业专家粗略估计,全国培训机构大概有10000家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成都、武汉这些高校云集的地区,培训机构相对较多。其中,北京有2000家,上海有3300多家,广州有1000 家。培训机构的性质比较复杂。以上海市为例。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注册和登记的机构性质分类。经教育部门审批的有1543个。年培训230万人次,劳动部门审批的有420个,人事部门批准的人才中介机构(有培训功能的)有240个。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教育(培训)咨询公司1000多个。行业协会培训中心140个.B.类型
目 前,中国培训机构分成以下四大类型
第一类属于研发型或产品型。
它显著的特点就是做研发课程,追求长线的利益。
第二类属于市场型。
它本身没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但是它拥有可利用的非常丰富的垄断性的培训市场资源,国家部委、行业协会所属的培训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第三类属于导入型。
以国内外优秀教材作为培训主导课程,或者引入国际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从事这种类型培训的有很多是海归派或者留学回来的,他们利用海外的优势,把国际上非常优秀的原版课程引入到国内来。
第四类型属于跟随型。
它是中国培训市场的大类,也是一个主流。其特点是非常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永远追求市场的热点,市场什么课程热就做什么课程,缺少自 己的个性。从以上四大类培训机构的市场构成来看:所占有的比例恰恰相反,如:以从事管理培训的机构来说,70%属于跟随型。20%属于市场型,6%属于研发型或产品型,4%属于导入型。从70%的培训机构属于跟随型来看,说明培训市场上项目自主研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薄弱,其结果是导致培训产品高度同质化。缺少长远发展战略。仅仅满足于短期利益的获取。
(3).各培训机构运行模式分析
1.连锁培训,据统计,2011年连锁培训已经占据了IT培训市场总容量的64.3%,而IT培训方向也逐渐由大而全向而精的方向发展 "
2.市场定位(细分)
低端市场和中 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太低。所以竞争激烈而残酷,很多企业都撑不到把品牌打响的一天。而高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利润也相对丰厚。因此也成为目前培训市场上较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
特许经营。北大青鸟APTECH长期致力于中国IT 职业教育,在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系统完美的教材编排、灵活机动、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先锋。公司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在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机构中广泛发展合作伙伴,建立了“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授权培训中心”目前已在全国 5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了近100家授权培训中心,学员人数逾5万人,在全国众多IT职业培训机构中一枝独秀,凭借自身的专业实力。
4.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如有的培训机构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合作、联合开发有关培训项目。特别是一些行业认证项目,往往能取得市场先机,获取垄断性利润。
四、中国培训业发展前景
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并不像发达发展情况那样,但是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国家人口将近14亿人口,数不清的中小企业,而我们的客户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以及其管理层,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还有员工的培养都是企业的发展之道,所以他们的这个路上是需要我们这样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而且目前为止,除了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上市了,没有一个做企业管理培训的做到上市,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这个庞大的潜力市场中,正是激烈的最佳时机。现在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所以正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企业,在里面做个表率,正是因为这里面有问题,这才是我们发展的机会。
五、中国现有的知名培训机构
1,导师形成的培训机构
(1),超级成功学——陈安之(徐鹤宁-销售女神陈安之的学生)
特点:以安东尼·罗宾学说引进美国的成功学,目前网络推广做的非常成功。
(2),曾仕强——结合易经的企业管理
特点:以易经为主导,剖析易经结合到企业管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3),梁凯恩——超越极限
特点:以演说的新颖来带动人结合到企业管理塑造企业家。
(4),翟鸿燊——结合老子的道德经
特点:已沟通为主,也是引用道德经结合到企业和个人身上。
(5),余世维——实战型培训
特点:实战结合自己的理论
(6),刘一秒—— 思八达创始人
特点:以记忆力方法结合创业
等等的个人讲师儿形成的培训机构,也算是国内做的比较大的。
2,培训机构
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时代光华、天元鸿鼎咨询集团、聚成集团、尚德机构、慧泉国际教育集团、和君商学院、北大纵横商学院、北京博实、八九点 南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大咨询机构、等等。
2.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 篇二
其实有很多人再问什么是真正的直销模式呢?其实直销就是营销的一种, 一种分类, 一种方式和类型吧!要是说他有什么样的不同或者是特点就是有以下几个。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跟客户直接见面的以后总行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消除了中间环节的, 直接向客户交往, 没有中间环节的介入, 如果要是有中间的商在中间
所谓的直销, 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 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 (以下简称消费者) 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什么是直销企业?直销企业, 是指依照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什么是直销员?直销员, 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2、直销, 顾名思义是直接销售的意思, 把产品或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营销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直销。我们常见的真正具有直销意义的销售方式有如下一些:现如今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大主体, 实体店与虚拟店之间的博弈已经精入道了白热化的阶段, 从阿里巴巴收购案的成功到淘宝的大众化, 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成交额使得网络营销成为当今的主体, 但是每一个成功的产业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为什么这么多的网络营销会得以成功, 分析其原因我想一个很好地营销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错略入手重点分析其策略的形成以及原因, 从而为其他产业的营销提供借鉴。
那么学术界是怎么样对直销进行定义的呢?制造商呢在做一定得市场调查之后呢在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一定的沟通以后, 慢慢的达到对消费者直接的沟通, 建立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从而达到一种实践营销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直销有这样三中要素:首先呢就是一定要有消费者对直销产品的大力支持, 其次呢, 就是要形成以后总面对面一对一的体系与机制, 再次呢就是直销减少了中间环节, 没有店面费没有人工费没有因为大量的货物的堆积而产生的产品损坏, 极大的减少了货物仓储的面积杜绝了很多的呆账的产生, 没有给因为库存原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 从而保护了生产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一个公司要进行直销方式, 要加快他的发展的脚步, 一定以及必须进行直销钱的市场调查, 要与消费者沟通好, 顾客是上帝, 必须让自己充分了解客户。不要把客户康称自己的竞争对手, 如网上直销, 电子商务, DIY定单接纳, 电话直销等。再次要有科学管理直销团队的方法, 确保销售团队高效运转。
二、直销人要素
直销人必备的四要素
一、我们要讲诚信
诚信是最可贵的, 做什么事要是没了诚信, 那么一切将无法谈起。只有有了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支持你、协助你。所以我们就要坦诚, 用真诚的心与人交流沟通。
二、我们要负责人
做直销这行是一定要有责任感的。首先就应该对自己负责, 要对得起自己, 不能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其次要对别人负责, 比如你的老师、伙伴、团队、消费者、亲戚、以及你身边的人等等。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 要对社会负责, 做直销与传统营销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保健品、日用品、网络教育……目的都是要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我们要学会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用感恩的心才会去感受世界、对待世界、改变世界!一个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感谢有这么多消费者的支持政府的大力保障才能有现如今的生意的火爆
四、回报
怎样才能做到回报社会呢个?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了必须要回馈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的管饭关注那就没有现如今的回报一定比想象的要好的多
三、直销企业的困境
3.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市场规模分析 篇三
关键词:企业债券 市场规模 ARIMAX 模型
一、国内企业债发展状况
企业债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1983~1988)、起步管理阶段(1989~1992)、 整顿阶段(1993~1995)、规范发展阶段(1996~至今)。
1、企业债市场的历史发展
企业债券市场诞生以来,在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及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企业债市场的现状分析
2、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从铁道部、国家电网等大型中央企业向地方企业扩散。中央企业债券发行量从2005年占比92.35%下降至2011年的8.21%。当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充当了发债主体角色,“2010年,武汉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不同类型的企业进入债券发行市场”,这充分体现出企业债券发行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一)潜在需求与现实发行量存在巨大差额
与总体融资规模相当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与与国外成熟企业债券存在巨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来说是不足的,但同時反映了国内企业债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二)债券形式存在多样化趋势
当前,企业债券形式主要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第三方担保债券。2008年后,市场首次出现无担保信用债,推动了企业债券市场化进程。“自此之后,第三方担保无担保质押抵押担保等品种迅速发展,其中无担保债券发展迅速,占比最大。”
3、企业债市场规模的模拟
由于国内市场企业债券的发行是以审批制为主,严格的监管阻断了企业债需求影响其发行量的传到路径,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化对于企业债发在规模影响甚小,因此国内企业债发行量一般取决于企业债的供给,即企业对于通过发行企业债进行融资的需求。从微观层面考虑,在发债规模拟定时,企业与监管部门都倾向于借鉴前期该企业发债规模,以确定当前期的发行量。这导致宏观上当前的企业债发债总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期及t期以前的企业债的总发行量。
此外在国内市场,企业债发行的审批制凸显了监管部门在发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监管部门对于发债审批的主要准则是确保当前的流动性符合经济的需求,防止提供过度流动性加速通货膨胀以及较低的流动性抑制经济增长。因此,当前政府对于市场流动性的预期也能通过监管部门的作用,影响企业债发行量。具体传到机制如下所示:
二、企业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1、企业债券品种结构相对单一
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利率结构单一化,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定期存款利率的40% ”这就大大限制了风险与收益对应的定价原理,从而导致对于企业债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期限结构不够分散,这使得无法覆盖各种投资期限偏好的投资者,企业债市场广度下下降,同时不利于市场基准债券利率的形成。
2、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制松散
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有效及规范的信用评级机制并没有形成,评级机构往往根据发行人的意愿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缺乏专业的及权威的评级机构。
3、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差
企业债券在二级债券市场,场外柜台交易不够规范,贴现抵押等票据行为不够活跃。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度偏低,变现成本较大,从而降低了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企业债发行主体的监管机制
企业是债券发行的主体,也是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发展主体的监管模式的完善是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应从企业债券发行前对主体的核准机制入手,建立关于企业规模、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信用等级等方面的核准标准。此外,对于企业债发行主体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应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具体可从完善债券偿债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债券担保制度以及强化中介机构跟踪评级制度着手。最后,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兑付风险事后处理机制也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债券市场所必须的。
2、逐步放松法律法规的限制
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管制,特别是对于企业债的利率的管制。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自身资信条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债券利率,使之逐渐与市场供需情况相契合。此外可对于企业债利息与资本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3、完善交易制度、促进企业债的流通性
可借鉴西方成熟的债券市场,考虑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此来加强对承销商的管理,将承销功能与做市功能整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提供制度保障。“由承销商担任做市商通过造市来活跃企业债券的流通,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债券的流通,而且还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债券市场投资。”
参考文献:
[1] 许平彩,陈丽芹,魏玮.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分析与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1,4.
4.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动因分析 篇四
李景峰 崔艳梅
据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英文简称IDP)理论,各国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要经历五个发展变化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IDP第三阶段,即在初具规模的对外投资基础上,伴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辟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策略;中国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且发展迅速。这一过程中企业无疑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政府更多的是制定引导性政策,但政府可通过对企业“走出去”的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鼓励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以寻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
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主体,海外投资是实现利润的手段,而企业跨国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目前国际投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海默(Stephan Hymer)的垄断优势论、费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贝克莱(P.J.Buckley)和卡逊(M.Casson)的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小岛清(KiyoshiKojima)的边际产业扩张论。1 他们都从某一侧面论述了海外投资的动机,但还不能完全揭示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如有些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全球战略角度来关注其对外投资的优势与动机,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需要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和地位。显然,照此论断,我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动机,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看,我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我国特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资源约束型
目前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进行资源开发,这也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境外投资。资源约束不仅体现在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发展上,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中国必须参与国际分工,尽可能地利用世界性资源。当前,为解决资源的瓶颈制约,我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最热衷的是石油、有色矿产及森工行业,这也体现了企业控制资源,即控制上游产业的一种战略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或通过在资源国购买油区块、新建矿山来控制原材料供应,或直接收购其他企业的股权来控制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虽然我国人 2 口众多,但从“资源”角度看,人力仍是一个稀缺资源,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开发。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2003年的联合发文中定义了四种类型的境外投资,其第三类就是在国外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在这方面,华为集团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丰富的电脑软件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市场扩张型
企业境外投资是外部竞争的需要,这是国际众多跨国公司的竞争理念。很多公司把在国外直接投资当作先于竞争者进入国外市场的一种方式,因此当竞争对手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时,自己是不会等闲视之的,目前很多国际汽车知名生产厂家争先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也即是出于竞争需要,这与我企业在国外开展的并购类似。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通过其历史悠久的品牌与完善的销售网络,新联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戴尔和惠普公司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据统计,目前全球前十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占据着全球市场的60%到65%,投资银行机构摩根斯坦利发布的全球个人电脑生产商所占市场份额则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戴尔电脑占据全球市场18%的份额,惠普电脑占到16%,而IBM和联想合占8.7%;这对于与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整合后的联想而言是有利的。
此外企业跨国发展的另一诱因是为了获取当地优势。一是为 3 了减少运输费用和服务费用,离客户越近,产品和服务越容易适应当地市场和顾客的偏好;二是为利用资源,如廉价的劳动力、低价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等。海尔集团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即出此考虑。
(三)技术跃进型
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我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是技术创新能力弱,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因此,我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就促使许多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通过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地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研发机构更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使我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将海外研发机构的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形成“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量海外技术获取型投资主要集中在家电、IT等行业。仅以IT行业为例,有首信集团在美国 4 新泽西投资组建的Mobicom公司,作为海外研发机构,跟踪世界最新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华为集团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等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硅谷、美国达拉斯、瑞典、印度和俄罗斯成立了5家研究所;联想集团则已建成全球化研发网络,并在中国以至世界计算机行业确立了强者地位。
(四)规避壁垒型
对于一个向外扩张的企业而言,贸易壁垒是令人头疼的。虽然自由贸易是必然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目前,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都变得更加隐蔽,除关税外,还有WTO规则框架下所允许的诸如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检疫条件,进口配额,以及区域性贸易组织对外部非成员国的歧视政策等非关税壁垒,以上种种均使得我国产品的进入存在困难。因此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就成为最优选择。目前,我国电视机生产企业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使得很多企业萌生了在墨西哥建立组装生产基地,再通过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想法,因为墨西哥与美国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便于规避。还有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纺织品,由于很多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如配额限制,因此企业必须绕过
(五)内部化战略型
内部化是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跨国公司投这方面的限制,在当地设厂,通过出口半成品再加工以寻求解决。
资境外可以实现公司内部交易替代市场交易,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1.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避税 境外投资可以将国际贸易变成公司内部的商品调拨,这必然减少交易费用,例如免去了市场拓展和合同洽谈这些中间环节。内部化为我企业合理避税和价格转移提供了依据,因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国不同,内部化的转移价格使母公司的账面上可以增加很多的利润,如降低高税率国家的价格、提高低税率国家的价格,从而减少了跨国公司的总税款负担,提高总体利润。
2.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者,必须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产品上游和下游的不确定性,如铝厂投资铝矿公司是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的稳定,而铝厂投资装饰公司则是为解除对其产品需要的不确定性,力争今后市场风险降低到最小。内部化可以是直接投资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在国际上,很多的纵向并购都发生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密切相关的企业之间,而且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如原材料供应者和生产者,因为对彼此的生产状况较为熟悉,合并之后较易融合在一起。目前资源类开发项目中,有些是直接投资建立新的企业,直接拥有资源开采权,而有些是通过收购具有开采权的企业来间接拥有 6 资源开采权。
3.确保自有知识产权安全 内部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实现专利、专有技术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因为投资建立的企业,无论是绿地企业还是控股企业,都属于企业的子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企业为了不使自己的技术被竞争对手掌握,更倾向于自己为国外市场生产而不会通过许可证让另一公司使用该技术或品牌,也就使得企业不得不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专有技术的重要性会越发突出,同时WTO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使在海外建厂变得更加受到保护,这为我国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资本输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实现价格控制和利润转移 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完全可以看成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运用。企业投资控制了资源,把进口完全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一种关联交易,使企业可以控制价格并实现利润的转移。例如,投资氧化铝开发,我企业与当地公司合资,企业有两个利润来源,一是合资公司收益分红,一是企业购买原材料,我国投资企业可以将合资公司生产出来的原材料价格做得较低,投资的利润率不一定很高,而是将利润转移到企业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生产的原材料上,从而实现企业较高的综合收益。
(六)产品周期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它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上,各国间贸易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海外投资方面,则呈现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各国之间的投资呈梯级开发的投资趋势,该理论也很好地揭示了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电视机行业的发展比较典型,最早日本投资中国生产电视机是因为我国技术落后,当时的CRT电视机已经到了标准化生产阶段,虽然在日本接近淘汰阶段,在我国却大有市场。而现在我国已经开始生产液晶和等离子体电视机,传统的CRT电视在我国几近淘汰,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保持着技术的领先并有一定市场。企业必然面临产品升级换代,需要为旧的生产线寻找出路,因此将这些生产线卖到国外,建立组装厂,可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
(七)政策推动型
政策推动包括国内政策推动和国外政策吸引。从国内看,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在境外企业设立的审批、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税收优惠、境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自2002年10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 8 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对企业境外投资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包括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可由企业自主决定保留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允许境外投资使用多种外汇资金来源,自有外汇不足的,可以使用国内外汇贷款、政策性外汇贷款或者购汇解决;允许跨国公司通过财务公司运作、银行委托放款或通过直接放款等方式,在集团内部开展跨境资金运作;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可以直接使用国内总行对境外中资企业国内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贷款等。截至2004年底,外汇局共支持1152个项目在境外投资,中方投资总额51.19亿美元。
从国外看,东道国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另一重要诱因。虽然WTO要求实行国民待遇,周边国家也很关注一国的优惠政策,但政府为增加就业和增加税收总可以找到吸引外资的手段。这包括税收减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土地和效用成本给予补贴等激励手段,同时也包括提供信息,给潜在的投资者以特殊的场所设立公司等,这无疑对外来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政府通过对企业境外投资动因的分析,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在未来我国内 9 部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知名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强劲实力。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
5.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 篇五
中国校外数学培训市场深度调研及重点企业发展分析报告(2013年)
中国行业报告网
二、报告内容介绍
第一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产业发展情况综述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2010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规模分析
二、中国数学培训市场发展的特点
三、中国数学培训市场的投资主体
四、中国国内数学培训机构师资组成五、中国国内数学培训机构教学设备投入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规模机构对比分析
一、经营方式分析
二、教学模式的对比
三、教学服务的对比
四、市场推广的对比
五、促销和公关的对比
六、扩张思路的比较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产业发展中问题与机遇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在问题中飞速发展
第二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及影响分析
一、2010-2011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0-201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三、2010-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中国培训行业相关政策
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三、国家整顿教辅出版市场带给数学培训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2010年中国人口规模及结构分析
二、2010年城镇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情况
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推动数学培训产业发展
四、英语培训机构的大洗牌,促使数学成为培训机构新的增长点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英语培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将给数学培训业带来新的活力
二、情景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得到有利的发展
三、教科研的力量对于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特点分析
一、引进数学培训成为潮流
二、数学培训市场发展新理念
三、数学培训与其他学科培训的不同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地域战略分析
一、地域战略格局分析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二、地域条件分析
三、地域战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规模机构数学培训情况分析
一、规模机构举办数学培训的swot分析
二、规模机构举办数学培训的具体策略分析
第四章 2010-2011年中国大陆数学培训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大陆数学培训行业市场新动态
一、北京“佳一数学”强势布局全国数学培训市场
二、日本“公文数学”进驻上海、广州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供求格局现状分析
一、需求空间继续增长,数学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二、数学培训开始向低年龄段拓展、中学数学培训兴起
三、需求产品多样化品牌越来越重要
第五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细分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学龄前数学培训
第二节 中小数学培训
第三节 高端数学培训
一、数学培训走向高端数学培训
二、新东方进军数学培训
三、个性化需求衍生高端数学培训
第四节 在线远程数学培训(台湾)
第六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特征调查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变量分析
一、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二、地理变量分析
三、心理变量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特征分析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一、消费品牌偏好
二、市场消费偏好
三、消费影响因素
来自:http://
第三节 未来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分析
第七章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数学培训竞争力分析
二、数学培训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品牌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八章 2010-2011年中国大陆以外部分数学培训机构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日本公文教育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台湾mpm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瑞思学科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九章 2010-2011年中国大陆数学培训行业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学而思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佳一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2013-2018年中国校外数学培训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安博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清华少儿数学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七、市场策略分析
中國校外數學培訓市場深度調研及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報告(2013年)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巨人奥数
一、企业整体概况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三、营业规模分析
四、业务范围分析
五、教学内容分析
六、师资力量分析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七、市场策略分析
八、综合竞争力分析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市场前景预测
一、数学培训市场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二、中国数学培训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三、中国考前(小升初、中考)数学培训行业发展趋势
四、中国数学培训人群将向两端拓展
五、在线数学培训市场将会快速扩张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前景与趋势分析
一、数学培训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二、中国数学培训的趋势特点
三、数学培训连锁加盟成趋势
四、具有特色教学模式的数学培训成为新热点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
zhōngguó xiàowài shùxué péixùn shìchǎng shēndù tiáo yán jí zhòngdiǎn qǐyè fāzhǎn fēnxī bàogào(2013 nián)
第十一章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投资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数学培训市场投资优势分析
二、数学培训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投资建议
图表:1:中国数学培训市场投资主体结构情况
图表:2:中国国内数学培训机构师资组成情况
图表:3:佳一数学全国布局情况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图表:4:2010年全国不同年龄层校外数学培训市场需求规模
图表:5:2010年全国不同教育水平校外数学培训市场需求人数规模
图表:6:全国不同收入水平校外数学培训年人均消费需求情况
图表:7:2010年不同城市类型校外数学培训消费需求规模
图表:8:2010年不同消费者校外数学培训心理变量影响程度分析
图表:9:产业竞争力因素
图表:10:日本公文教育
图表:11:台湾mpm数学
图表:12: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
图表:13:学而思教育集团师资结构
图表:14:动态数学教学法
图表:15:安博教育集团
图表:16:安博在国内教育机构分支
图表:17:巨人教育集团
略……
欢迎访问:中国行业报告网 http://
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
关注《中国校外数学培训市场深度调研及重点企业发展分析报告(2013年)》的客户还关注了:
2013年中国幼儿园(幼教)行业发展回顾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国高端英语培训行业深度研究及未来走势预测报告(2008-2018年) 2013-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08-2012年中国校外数学培训行业发展回顾及2013-2018年走势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2013-2018年) 2013-2018年中国校外数学培训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3-2018年中国会计培训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未来走势预测报告 2013-2018年中国法律培训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13-2017年中国教育与培训行业现状研究及未来走势分析报告 2013-2018年中国舞蹈培训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投资风险预警报告 中國校外數學培訓市場深度調研及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報告(2013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查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3-2017年)
6.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篇六
引言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每年都不止成千上万家注册成立,同时,也不止成千上万公司破产倒闭,甚至一夜间倒闭。在2004公司持续性发展研讨会上,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梅耶(Marie Yossava)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都非常短命,但它们中绝大多数又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死于危机事件。”
2003年,美国《企业家》与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曾联合进行一项调查,请300多家公司CEO选择哪些是影响公司生存的危机事件?尤其是哪种危机对公司的潜在威胁最大?公司是否已经建立防范体系? 结果,76%的CEO认为,危机是天灾、工业事故、井喷、恐怖袭击、产品事故、恶性案件、公关危机等突发性事件;而在选择对公司威胁最大的危机时,得票最高的不是天灾,不是恐怖袭击,也不是工业事故,而是公关危机。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危机事件也接连不断的发生,一批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叱咤一时的企业在危机中倒下,巨人集团,双株集团„„这些中国企业明日之星的快速陨落,揭示了许多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的一大弱点—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2005年上半年,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在华跨国公司,都接二连三地遭遇危机事件,其数量已接近前几年的总和。国内企业的危机事件有光明的“变质奶再销售事件”,“键力宝资本黑洞”,三鹿的“早产奶”等。在华的跨国公司也是危机连连,雀巢的“碘超标”问题还没完,哈根达斯的“脏厨房”又被曝光了,加上之前麦当劳“卖废油”等等事件,这些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似乎也集体陷入了一场危机暗潮之中。
根据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调查结果,被访者认为:我国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中度以上的危机之中。
企业危机就如同人类的疾病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企业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逃避危机,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历练,增强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把危机管理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一、概述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要定义企业危机管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危机和危机管理?那么何谓危机? 什么又是危机管理呢?
根据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的定义,危机事件是指对公司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破坏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能够引起媒体注意,而且能从政治、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公司业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危机无处不在,危机无时不有,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将危机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理念正逐步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强烈的危机意识,专业化的危机管理水平,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对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及潜在的危机因素的认识及化解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危机管理是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将关系到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影响企业危机管理的水平高低,决定企业危机管理的成败。
根据以上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管
理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危机往往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转折性的意义,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经历,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如果不对它采取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可以从国内巨人集团、三株公司的兴衰到王安公司、安然公司的破产等大量案例得到印证。
危机管理与企业的存续息息相关,尤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危机信息以几何级数扩散,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危机,因此危机管理更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指的是组织为应付这些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过程。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变危机为机遇,使企业超越陷阱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企业危机的种类及特性
1.企业危机的种类
危机管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下表是根据摩根士丹利对危机管理的分类整理而成的:
在这些危机中自然灾害给企业带来的灾害是致命的,但是也是最易规避的。作为企业经常攘夷出现的属于金融/经济体系的危机,企业更应该对这种危机进行防微杜渐式的管理。
2.危机的特点
危机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危机出现时,各种事情会接二连三的发生,由于其意外性和缺少信息,形成一种非常难应付和不易进行沟通的局面。
(1)突发性
许多危机都是毫无征兆地突然爆发,令企业阵脚大乱,不能及时做出充分反应。危机的突发性往往会使企业的日常运营计划被打乱,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从公司运营转到危机处理上来。
(2)复杂性
危机一旦产生,就会使企业内部管理产生混乱,各个部门都会不断的暴出问题,使管理者不知从何处着手处理危机,并且由于危机的涟漪效应,使危机不断扩大。
(3)消息不灵通
在危机出现的最初几小时或头几天,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而这段信息真空期很快便会被谣言和猜测所充斥,而这也正是最需要公司采取行动和进行沟通的时刻,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成功的管理危机情况,在经媒体首次报道后的最初12-24小时内,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是次危机的主要根据。
(4)受关注性
媒体、专家、有关当局、投资者、雇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将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或第二天见于传媒报道,公司必须做好能迅速和全面作出回应的准备。
(5)失控性
事情往往发展迅速并超出公司管理层的控制。由于业务和媒体运作的全球性,及消息与舆论意见可通过互联网实时流传,很多时候使管理层无法在危机中制定议程和时间表,更为常见的是公司在危机关头被迫作出回应,而不是出于主动。
(三)危机管理的“4R”模式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rth)博士把危机管理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组成部分,我们把它概括为危机管理的“4R”模式。
危机管理“4R”模型关系图 第一个R(Reduction)—危机缩减管理,这是许多企业没有重视的工作,却能够极大地减少危机的成本与损失。它包括企业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某一方面存在风险,就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企业也要努力提高领导和员工的素质,使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使企业即使面对危机,也能把它压制在最小范围内。
第二个R(Readiness)—危机预备管理,预备管理主要是进行危机的防范工作,企业可挑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危机管理团队,制定危机管理计划,进行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同时,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危机爆发前的征兆,企业需要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训练和演习,可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危机处理方法,使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第三个R(Response)—危机反应管理,这是企业应对危机时的管理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总结危机。在处理危机时,合理地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企业形象管理等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个R(Recovery)—危机恢复管理,危机一旦被控制,迅速挽回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就上升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了,在进行恢复工作前,企业先要对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针对性地恢复计划,使企业能尽快摆脱危机的阴影,恢复以往的运营状态。同时,企业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进行必要的探索,找到能是企业反弹得比危机前更好的方法。
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对“4R”模式所有方面的整合,其中,缩减管理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在预备模块中,运用缩减管理的风险评估法可以确定哪些预警系统可能会失效,就可以及时地予以修正或加强。在反应模块中,缩减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危机的根源,找到有利于应对危机的方法。在恢复模块中,缩减管理可以对恢复计划在执行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使恢复工作产生更大的反弹效果。
二、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目前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管理的技术手段已并不缺乏,很多企业家对于如何在中国建立品牌甚至要比那些在中国传播国外成熟品牌的跨国公司要有效得多。很多时候,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可能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但是,他们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地,例如“三株”;还有的企业积聚百年文化的沉淀,在消费者中拥有卓越有声誉,也会在不经意间灰飞烟灭,例如南京“冠生园”。这些庞然大物的消失,往往就是在企业遇到一次危机事件时处理失当造成的。
(一)管理者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但危机识别能力低
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公关活动只是停留在产品、服务和品牌传播阶段,而对的企业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难以把握。零点调查最近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京沪两地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这项报告还显示,经过近几年学习国际的管理经营和引进国际化人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他们的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弱。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3%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地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
(二)应对媒体能力低,不善于与公众沟通
在中国,传媒在公众心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有时能左右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例如“三株口服液吃死人事件”,“秦池酒勾兑事件”,还有“巨人集团”的倒塌,虽说是资金链断裂引起的,但如果没有媒体的过分关注及片面报道,也不至于顷刻间轰然倒地。
目前许多企业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对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
(2)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要么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要么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危机公关。
(三)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功效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短视性”
进行危机管理需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其收益往往是不可见的,以获取利润最大目标的企业经营者,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愿对危机管理过多地投入。
企业建立危机管理机制的阻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1)来自于“我能从中得到什么?”这种态度的惯性思维;
(2)由必须做的日常工作的要求导致风险管理计划低优先权;
(3)此类投入不会有助于利润的增加或业务的增长;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5)“危机不会发生在这儿”或“危机不会在我的任职期间发生”的态度。
过多的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对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投入,就好比给企业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三株集团,爱多集团,巨人集团等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司最后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处理产品和服务事件的措施不力
当出现产品危机时,9.2%的企业认为产品和服务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视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39.3%的企业会按照企业内部现行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只有25.5%的企业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并采取行动。
曾经年销售额达到80亿的三株集团的迅速破产,就是因为处理产品危机不力造成的。1996年6月,一湖南老汉在喝了三株口服液后致死,老汉的家人控告三株集团,但当时这起消费纠纷只在湖南当地很小的范围内传播,所以三株并没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但两年后湖南中
院判三株败诉后,媒体蜂拥报道,致使危机迅速扩大,三株帝国也因此倒塌。虽然三株在随后的二审中胜出,证明了其产品的安全性,但早已无力回天。
可见,这种“因危小而不为”的态度终将使中国企业陷入更大的危机而无法自拔。
三、国外跨国公司处理危机成功经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基本了解了中国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找出优秀跨国公司到底优在什么方面。
肯德基:有备而战,临危不乱
(一)事件回放
从2004年1月份开始.禽流感在亚洲部分地区肆虐.以经营炸鸡和鸡肉汉堡为主的肯德基连锁店生意一落千丈。肯德基迅速启动危机管理小组,着手对禽流感危机进行处理,小组汇集了三份文件《肯德基有关禽流感问题的媒体Q&A》、《关于肯德基危机处理的对外答复》、《肯德基有信心有把握为消费者把关》,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媒体。
2月5日中国肯德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市商务局饮食管理部门领导、农业大学营养专家和畜牧业专家至肯德基店做示范性品尝。
2月20日肯德基宣布将从21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无锡7个市场同时推出一款非鸡肉类产品“照烧猪排堡”。肯德基进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应急计划,供应商的每一批供货都要求出具由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签发的《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并证明所有的供货来“自非疫区,无禽流”。
(二)事件点评
从整个KFC处理危机的过程来看肯德基已形成了一套危机管理反馈和处理机制。整个企业对于危机的预警、反应、沟通、处理等方面都比较成功。
从案例可以看出,肯德基主要分别从产品、供应商、公众、危机预警等多方面进行危机处理,从而保证了肯德基在非常时期的运营正常。
当禽流感刚出现时,肯德基的危机处理小组就开始启动,并在第一时间把三份文件提供给媒体,使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事件,消除了流言的产生的空间。其危机预警能力可见一斑。面对危机,肯德基通过官方的文件证明和官员试吃,消除公众的疑问,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宣传和带动作用。
在公关危机产生后,必要的细节信息透明化是很重要的,为此肯德基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布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权威机构证明食用烹煮过的鸡肉是绝对安全的。在产品方面.KFC及时推出替代的产品。在供货商方面除了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之外,亦出台了转换预案,肯德鸡在禽流感中的危机处理可圈可点: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做了比较充分的信息沟通,保证了在中国业务不受影响。
肯德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危机”时,能够有如此迅速、有效地化解危机,应该得易于其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危机预防管理措施。肯德基的危机管理在预备力、缩减力、反应力和恢复力方面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再现了一家成熟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成功之处。“肯德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国际跨国公司在面对危机时的成熟与老练,而这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背后,蕴藏的是一套强大并时刻处于运转状态的危机管理系统。
四、总结
只要企业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会经历危机的洗礼,不同点在于多数跨国公司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已经吸收许多危机管理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一些国内的大型企业在经历的十几二十年的快速成长后,在资本和品牌等方面已经可以与跨国公司一较高下了,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的企业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一个小小的危机就可能导致企业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因而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是当前中国企业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
中国企业必须正视自己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要做好风险评估,增强管理者的危机识别力;要重视媒体管理,平时加强与媒体的交流联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遇到危机时不要一味地躲避和指责媒体,应该及时给媒体提供一定的信息,以便使媒体进行正面、客观地报道;管理者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看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与跨国公司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差距;企业要重视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旦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就立即寻找原因并着手解决,不要把“小病酿成大疾”;要重视人事危机,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要形成管理团队集团领导,不要由个人主宰企业的未来。
当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弱的现状,还是要依靠建立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危机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使中国企业能从容地面对危机,为建立起自己的长久基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找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中国企业就能使自己在一次次地危机浪潮中全身而退,并且每次危机都将使中国企业变得更为成熟,更加强大。希望中国企业都能正确地看待危机,从容地处理危机,使自己的危机防御力越来越强。学会在跌倒后迅速站起来继续向前,这是中国企业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
2.苏伟伦:《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3.吴晓波:《大败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赵浩,陈景峰:《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2004年;
5.邓纯雅:管理――《企业的必修课》,中国机电工业,2005年;
6. 丁永波:《浅谈企业危机管理》,现代情报,2004年;
7. 张韬:《危机管理案例成败剖析》,科技创业月刊,2003年;
8. 伊查克·爱迪思, 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9. 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京沪两地企 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2003年;
10. 茅以宁: 《危“鸡”管理“六种武器”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1. 徐浩然,唐溪:《中国企业发展安全十大危机分析与对策》,国际融资,2004年;
12. 翟秦:危机是把“双刃剑”—— 《现代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分析》,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
13. Szczepanik Katharine.The Importance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What lessons didwe learn from Tylenol and Exxon?[D].USA: Miami University, 2004年;
14. HuYuyue, LiLiang.《Successful Ways for Crisis Management》,China Foreign Trade, 2004年;
15. 新浪网.光明奶事件追踪专题,http://finance.sina.com.cn/nz/gmmilk/index.shtml; 2005年;
7.中国上市港口企业现状分析 篇七
世界各国中,港口运营商可分为国有港口企业(或政府港务局)及私人资本港口运营商两大类。在中国,主要的港口均由国有港口企业(此前为政府港务局)运营管理,其中大部分的国有港口企业或政府港务局较早地进行了公司化,而这些港口公司也较早地公开上市。
伴随着港口投资和运营的市场化,中国港口类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资本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港口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主要港口类上市公司已达21家,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开始通过公司上市渠道进行融资,为新一轮港口建设注入了活力(见表1)。中国的港口企业上市进程领先于世界各国是中国港口业过去20年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港口类上市企业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港口的发展总体上充分借助了资本市场的资金,因此港口企业上市进程能够反映中国港口业发展的进程。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中国港口企业上市比较平缓,这一时期中国港口业务开始慢慢加速发展,吞吐量开始慢慢向世界第一靠拢。这一期间有深赤湾、盐田港股份、天津港股份等港口公司上市。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货运业务(尤其是集装箱货物)大幅增长,港口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港口上市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并于“十一五”期间达到高潮。“十一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0%以上,这一轮扩建热潮的资金,显然难以全部通过港口自筹的方式获得,于是许多港口企业就纷纷通过上市的方式筹措资金。这一时期有大连港股份、南京港股份、日照港股份分别上市。另外,上港集团在这一期间实施了换股整体上市。
深赤湾——中国最早上市的港口企业
深赤湾是中国上市最早的港口企业,早在1993年中国证券市场开通不久,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就设立并发行了A股和B股。招商局国际的前身“海虹集团”虽然早在1992年于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当初的业务是油漆制造,因此不算是最早上市的中国港口企业。深赤湾上市之初,业务以散杂货装卸为主,集装箱装卸业务很少。自2001年以后,深赤湾的集装箱装卸业务(按重量)超过了散杂货业务,而随着2006年深赤湾港区的集装箱岸线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深赤湾集装箱装卸业务(按重量)占全部业务比重已达到90%左右。
数据来源:招商证券(香港)
上港集团于2006年整体上市
2000~2005年是上海港陆续建设外高桥二期、三期、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的时期,上港集箱在2000年的上市融资为上海港外高桥港区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2006年,上港集团通过对上港集箱换股,实现了上港集团港口业务的整体上市。这是中国港口企业上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上港集团的整体上市正式确立了,无论在港口业务规模还是利润规模上,上港集团都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企业。
大部分中国港口资产已于2010年实现上市
在上港集团整体上市后不久,天津港集团也开始实施港口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天津港集团计划整体注入天津港上市公司的港口装卸业务资产,该事项已于2008年完成。此外,宁波港也不甘落后,作为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二的港口,宁波港已于2010年完成上市。至此,中国沿海的各主要港口都已经基本完成了公开上市。
3.中国港口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2013年中国港口企业经营状况较上年度有明显改善,尽管融资等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但企业盈利能力已稳步提升。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发布的《中国航运市场景气指数》统计,2013年港口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为106.42点,港口企业信心指数全年均值也达到了112.53点,较上年分别上升1.50和18.64点,企业经营信心明显增强。
中国港口企业经营状况全面好转
2013年,中国港口企业经营状况呈逐步好转趋势。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从2013年一季度的98.28点稳步升至年末的115.42点。其中,港口吞吐量的扩张与泊位利用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有效提振了港口企业的经营信心,2013年港口企业信心指数大幅上升,并曾一度触及134.02点高位。中国港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已逐渐走出困局。
中国港口企业经营环境迎来新变化
尽管当前中国港口企业在运营成本和企业融资等方面都处于弱势,而面对P3等大型航运联盟时又缺乏一定的议价能力,综合竞争力尚不强,但港口投资已趋于理性,供需矛盾正得到逐步缓和,加之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区等一批政策优惠与制度创新的改革“红利”将使港口业率先受益,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口岸环境对于中国港口而言,可谓“如虎添翼”。
中国港口定价机制有待突破
港口定价作为中国港口经营体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港口内部各种资源使用与分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关乎港口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国港口收费多受政府规制,已不适应于当前市场的发展。2013年中国港口企业经营指标中收费价格指数为93.33点,与运营成本一起成为仅有的两个处于不景气区间的指标。
中国港口企业经营业绩差异化明显
通过对2013年中国上市码头公司业绩的比较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都维持了利润的平稳增长,尤其是唐山、大连等快速崛起的港口利润增幅均在三成以上,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上港集团、深圳赤湾、厦门港务等传统港口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然而16家港口企业虽均能保持盈利,仅两家利润出现萎缩,但高位运行和低位徘徊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整体平均4.6%的利润增幅也略低于吞吐量增速(表2)。
数据来源:2013年各港口公司年度报告
4.港口上市公司资产整合成趋势
近两年,我国港口业发展速度放缓,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港口群内的港口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港口上市公司急需通过外延式扩张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港口资产整合将成为港口上市公司实现外延式扩张的重要途径,也是港口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绝大多数港口上市公司相对所在港口规模较小,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可以更快地实现外延式扩张,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将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整体上市无疑将给港口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利益。自2006年上港集团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上港集箱从而实现整体上市后,业绩出现明显增长。2006年上港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59%;实现净利润29.63亿元,同比增长18.33%。上港集团整体上市的示范效应,也带动了其他港口类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积极性。天津港集团已明确将以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资本市场融资平台,逐步向股份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营口港集团也将在近年内通过资本市场再次融资使营口港的主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进入股份公司,从而实现资产整合,达到集团整体上市的目的。
如今港口规划布局所倡导的资源整合为港口类公司的整体上市带来了很大的契机,预计近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整体上市。
摘要:随着我国港口行业的高速发展,各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谋求外来的竞争优势,各港口企业开始逐渐增加投资力度,从而引发了巨大的融资需求压力。如何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已成为各港口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重大的机遇。于是,我国港口类企业争相上市,港口板块也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
8.中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篇八
一、基于企业自身需求的并购动因
在对企业需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与欧美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相似。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治理方法的引进。最为公司的管理层,在考虑企业需求方面更多地会从企业治理和发展角度考虑,受政策影响较小,因此与西方的研究较为相似。除此之外,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公司并购还有一些其他的动因。
(1)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
我们知道,企业要想涉足一个新的行业需要的前期准备非常多。如果企业选择通过自主投资的方式进入新行业,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一批在新行业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此外,要想通过政府的层层审批,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人脉关系。这些无疑都加大了企业进入新行业的成本。所以,许多企业选择通过公司并购的形式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
(2)分散经营风险,维护投资安全
为了满足避险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规避风险,确保投资安全,上市公司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并购的手段,来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
(3)保护上市资格,维护融资功能的动机
企业的这个动机是与我国上市公司政策密切相关的。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确保公司股票不会被暂停或终止上市交易,并且维护公司的再融资功能,上市公司会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通过并购手段来实现财富转移,促使公司达到相关条件。当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时,大量公司不得不在第三年财务年度内急于进行各种并购,通过与关联公司间的财富转移,促使公司第三年度财务报告盈利,并以此达到规避退市的风险。
(4)纠正违法行为,维护公司信誉
这种动因同样是与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关联的。我国在资本市场发展之初,对上市公司的审批存在一些漏洞。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过度包装和虚假陈述行为,但这些行为在上市之初并没有被发现。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在证券市场日益规范和监管部门日益严厉的监管之下,这些公司只好采取并购措施,实现财富回归,鉴定投资者的信心。维护公司的信誉。
(5)在二级市场上谋求高利润
根据我国的经验,若果某个企业实现了公司并购,其企业的股价往往会引起二级市场的剧烈反应,引起公司股价的急剧上升。为了谋求二级市场上的巨大利润,公司也存在并购的动机。
二、基于政府政策影响的企业并购动机
由于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仍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体。所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绝大多数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各级政府对在其辖区内或拥有产权关系的各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方面的工作,往往具有重要甚至关键性作用。政府主导公司并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地方政府通过上市公司并购消除亏损上市公司的解困动因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传统体制下上市公司只生不死所积累的问题日益明显。一方面,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长期亏损却占用大量资金,并享受财政退库的补贴;另一方面,经营效益好的上市公司却因资金、设备、场地等限制得不到发展。继续维持亏损上市公司的生存,会增加财政的重负,使对优势上市公司的注资支持不足;简单宣布破产,把问题推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而并购不仅实现优势上市公司低成本扩张,取得规模效益,而且对上市公司的退市和破产制度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替代作用,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因素。
(2)中央政府通过上市公司并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政府在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途径选择上,增加新投资不仅受可投入资本量的制约,且在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反被不合理存量结构吸附,使实际配置效益下降。并购无疑是构造存量资产流动机制的重要途径。但是,企业并购从本质上说不应是政府行为。如果把企业并购当成一种政府行为,甚至作为政府挽救困难企业的基本途径,那么,企业并购往往会背离并购企业的初衷,难以实现企业并购的经济功能。所以,在企业并购中,政府应鼓励那些集中度低、竞争过于激烈的或急需向国际市场上渗透的领域的企业并购,而对于那些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则应预防企业通过并购而产生的垄断。
三、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合理动机和投机动机相混合的产物。因此在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动因分析中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能更准确和全面的理解中国的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的产生机理,进而对企业选择目标企业和并购方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晓嘉,陈收,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5
[2]马荣敏,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天府新论,2006
9.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 篇九
培训的基本定义: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管理训诫行为。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企业培训:组织培训的主体,企业培训是组织的全部员工,由于员工担任的职位不同,因此培训方向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一般来说,主要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决策层人才,二是管理层人才,三是操作层人才。培训机构形式与比较:
●微笑式的培训(Smile Training)以人为中心,通过各种特殊事件、富有激情的演讲,以及对参与者进行表扬,让参训者觉得培训过程非常有趣。
●上手培训(Hands-On Training)新工人首先对自己以后需要执行的工作进行观察,然后,通过长时间与那些经验丰富的师傅或同事们在一起工作,达到消化、吸收和掌握各种技能的目的。
●工具式培训(Instrument Training)通过标准化的,没有为组织或组织中的工作量身定做的评价工具,获得与自己技能有关的知识和信息。
●以学习目标为基础的培训(Objective--Based Instuction)包括了结构化的、指导性的培训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为了更好执行某一工作,任职者必须学习哪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企业内训:通过请培训师给员工进行系列的培训。
●公开课程:参加短期的培训课程,企业可以派送相关岗位的人员去学习相关的短期课程,可以结省企业的培训成本又人因岗位不同更好的接受培训。
●专业培训班:类似的就有人力资源MBA班,总监班这些高端的长期性的培训班,有一套成体系的专业知识,又是利用业于时间开课,更好的方便了在职者充电。培训师:在培训市场上,有不同风格的讲师,也有不同种类的课程,有的课程是讲师自己开发的,有的课程是代理国外的,也有的课程是企业自行设计的。
课程设计是培训的第一步,用不同方式设计的课程,讲师的讲法是不同的,最后的培训效果也是不同的。
培训师分很多种的,有些是做内训,有些是根据客户需要订制课程,有些是讲公开课,有些是一对一的教练式培训。
关于培训的内容也不同,有讲销售的、有讲形象礼仪的、有讲谈判的、有讲NLP的、有讲产品知识的…… 培训产业分析:
一、培训市场范围定义
二、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IT培训业(Java、厂商认证、通用型证书、游戏开发)、语言培训市场(高端英语、少儿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其它职业认证及考试培训(银行业资格认证、物流、会计、考研、公务员考试)、职业技能培训(驾驶、美容美发、烹饪)、保健类培训(瑜伽、艺术、钢琴、跆拳道)、其他培训(网络教育、动漫)培训行业总体发展概述
培训行业的发展背景:在中国,最初的培训基本上是一种低层次的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个人具体工作技能的提高和训练,如电脑、会计、英语等培训,都曾经各领风骚一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培训业开始分化,除了技能培训外,高级培训,即高层次的单一项目培训在企业开始走红。特别是近两三年,随着私营企业的壮大,尤其是港台及海外先行一步的培训精英的进驻,培训热从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开始向珠三角和全国蔓延。培训行业的特征: 培训行业的竞争态势: 培训行业的需求分析:
培训效果始终是困扰培训行业的一个难题。大多数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培训做得很好,效果也很明显,像IBM、三星、可口可乐、微软、强生等。可是国内企业的培训效果却总是觉得不理想,培训行业整体受到企业的质疑。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将培训和企业管理相互孤立,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企业的管理意识有问题,关键还是要在培训行业自身找问题。
培训不是全部,企业付的培训费,不只是授课费,还包括前期的调研费和后期的辅导监督费。培训公司应该让企业清楚培训只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已,怎么验证培训的绩效,怎么去操作和执行,怎么和员工的业绩、考评、奖惩、晋升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管理的一部分,可是很多讲师没去强调这一点。一场培训如果要看到有效的培训效果,在培训的内容上应该有观念、方法、流程三个核心内容;在培训的管理上应该有培训、执行、辅导和监督四个核心内容,只有将这七方面完美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大幅度提高,它对企业的价值就会真正体现出来。
培训业发展状况: 中国培训业现阶段发展综合分析:
虽然近年来高层次的培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目前中国培训市场来看,中、低层次的培训仍然是培训市场的主流。中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其中近80%的人参加的仍是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方面的培训,有将近500万人参加英语培训等。各式各样的中、低层次培训仍然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培训市场上占据着主流地位。中国培训市场格局状况分析:
一、培训市场的概念
二、培训市场规律
三、培训市场特征 中国培训市场九大现状 培训市场逐步迈向规范
传统行业都会有很清晰的主管部门,但培训市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虽说这种“无限行为”推动了培训行业表面的繁荣,但也为培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培训公司各自为政、各立山头,涌出无数个“十大杰出培训师”、“十大优秀培训机构”。没有被广泛深入认同的“行规”,只能导致培训无序的泛滥,行业标准和行业自律机制根本无从谈起。国内还没有设立培训行业准入制度,就像当年注册一家广告公司没有太多资金规模限制和一定数量具有广告从业资质人员限制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开一家咨询公司做培训业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针对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法规大家就不知道操作的底限在哪里。所以未来的培训行业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媒体来监督,企业来参与;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组织对外发话,对培训消费者负责,对媒体和政府有交代,对企业的发展起催化剂的作用。农村教育培训市场蕴藏商机: 培训产业化分析: 对中国培训产业化的思考: 培训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中国培训产业化的对策
我们知道,汽车、家电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历程中都需要有强势资本的介入,网络、IT等新兴行业也离不开资本运作。强势资本的介入可以快速地催熟一个行业,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和促进行业的发展。而很多培训公司都是白手起家的,或者投入很少的资本就可营业。一般只是十几万的规模,做得比较好的也就两三百万,真正经营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是少之又少。培训公司要想大规模的发展,引进人才,研发课题、市场扩张,都需要资本的推动。如果单纯靠原始资本的积累,则需要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在加入WTO后,国外资本不断涌入市场,我们就将和世界级培训公司在同一平台上竞争。2003年有家美国投资公司准备在国内推广《情景领导》课程,目标是年营业额2亿元,准备投资1.4亿元,而其中市场调研就预计投入300万。虽然这个项目由于“非典”曾搁浅,但这确实给培训行业带来一个思考。如果不断有强势资本进入,那么行业内大部分的培训公司将面临生存危机。即使有再好的课程、再好的营销,没有资本的推动,培训公司也将被打垮。上海有一家培训公司,后面有几十亿的资本支撑,2004年下半年至今投入几百万进入培训市场,开展低价优质的培训服务,在半年内就把同行近百家公司打垮,可见资本运作对市场的冲击力。
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培训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市场结构,各类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培训内容也日臻丰富,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培训目前尚处于启蒙阶段,远未达到成熟阶段,目前正在形成行业,但还未形成产业。与海外已很成熟的培训产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所以,中国的培训业应该充分引起重视,对于培训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都应该采取行动,共同造就中国培训市场的良好环境。中国培训业存在五个问题:
(一)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地域分割较为明显(二)
培训过程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三)
培训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投入产出不均衡(四)
技工培训市场供不应求,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五)
优秀技能人才出国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环境闭塞 中国培训业的十大乱象:
危机一:人云亦云,培训课程缺乏创新 危机二:鱼龙混杂,优秀讲师凤毛麟角 危机三: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危机四:墨守成规,运作模式单调 危机五:背信弃义,职业操守欠缺 危机六:鼠目寸光,没有长远战略 危机八:监管缺位,“繁荣”背后有隐忧 危机九:相互孤立,培训与企业管理脱节 危机十:迷信“西风”,忽视传统管理智慧 中国培训业八大缺陷 解析培训行业的“三乱” 直面中国培训业的危机: 培训行业是一个宣扬、倡导创新最积极的行业,但其本身创新却不尽人意。培训市场跟风现象极其普遍,课程内容同质化倾向异常严重。体验式培训好做,就都做拓展训练,绩效管理的课好卖,就都来卖绩效管理课……跟随型的培训公司在市场上比例至少占到80%。培训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炒作、包装讲师方面,讲师也是“思维懒惰”,不愿花更多精力开发新的课程,奉行“拿来主义”,走“模仿”路线:模仿课程,模仿内容,模仿案例故事,模仿授课技巧…… 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由于课程缺乏创新,大家就都挤在价格这条窄路上死拼,为争取可户,甚至不惜互相拆台。价格占打得轰轰烈烈,好不热闹。实质上,这种人为制造的繁荣假象,更让人云里雾里,难以看清培训价格的庐山真面目,反过来,降低了培训业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和美誉度。培训行业发展对策
中国培训业的十大发展对策:
一、全球化
二、国际互联网使培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三、学习的分散化
四、团队学习
五、终生学习
六、培训模式转化
七、培训技术丰富化
八、培训与咨询相结合
九、企业培训自主化和社会化相结合
十、培训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培训业结束“大乱”的对策:政策法规环境
一、相关产业政策
1、现行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
2、市场准入条件分析
3、政府投资导向分析
4、未来产业政策的走势
二、行业管理体制
1、现行监管体制
2、现行监管体制的改进及不足
3、未来监管体制的走势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加强中国培训业的发展措施: 这两年,培训界有一种“西风渐行”的趋势。就是西方的思想大量涌入培训界,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社会,评判企业,甚至评判自己。事实上,西方的经营管理和文化理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断会涌现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如果我们始终跟在后面疲于奔命式的模仿和学习,怎么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呢?
不可否认,西方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好的理论和经验,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可是有不少的讲师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一概否定,抛到一边,而没有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中挖掘思想精髓。即使是国外的培训界,中国古文化的智慧也倍受重视。像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先生,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中国的禅学和易经,到现在他还保持每天坐禅两个小时的习惯。我们不能把本土的文化放弃,不要用西方人的标准来看中国,中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培训业应走向相互合作 培训业发展趋势分析: 培训行业发展趋势
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截止2004年底,培训业的产值已达2000亿的规模,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而行业利润甚至已接近1000亿元。不过,培训行业仍然是一个初级行业。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小、数量多,“大市场,小作坊”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上海为例,3300多家培训公司中利润规模在100万以内的占60%,1000万以上的只占2.1%。而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家培训公司能达到市场份额的1%。
培训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按照美国哈拂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倔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软实力(Soft Power),一个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语词,并首次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报告中。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培训业发展的十大走向:
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内地培训市场正以年递增10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每户人家只需每5年有一个人参加一次培训,培训拥有的市场就会和巨大的电视机市场大致相当。事实上,一个外企中高层,每年一般须接受5至7次培训。所以,未来中国的培训市场将会远大于电视机市场。由于市场有这样的需求,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大资本介入。培训业的发展趋向咨询式培训: 企业管理培训市场 管理培训市场发展趋势:
一、培训机构品牌化是必由之路
二、培训模式的创新是未来生存之道
三、培训质量的提高是保持竞争能力的保障 中国管理培训市场十大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管理培训的未来特征 教练式培训成企业管理培训市场的新潮流:
1.教就是最好的学习
2.没有分享就等于没有学习3.分享就是最好的学习4.学习的落实就是教导
5.我们要不断教的就是自己最想学的东西 6.当自己最想学习销售,就去教销售 7.当自己想学习习惯,就去教习惯
8.最有力量的心理活动就是帮助需要的人 9.分享越多,心理越丰满
10.我们在听、我们在学、我们也在教。
管理培训市场发展概况: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现有注册企业近千万家,高管培训市场前景相当可观。据估计,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将高达40亿美元。管理培训区域市场格局分析 管理培训市场六大热点课程 师徒制引入管理培训市场 企业管理培训
中国企业培训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现在的培训行业的现状可以用16个字基本概括:“市场广阔、发展迅猛、鱼龙混杂、有待提高”。很多企业一年投入在培训的费用在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入培训的费用明显高过国有企业。
企业培训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教育,只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很低的技能。而面临规模化的企业发展,必须进行多次的技能培训,才能使员工逐步达到企业的不断的发展的要求。所以,组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直接有效地为组织生产经营服务,不断采取各种方法,对组织的各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投资活动。
企业培训市场将重新调整: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作为资本和财富的转换形态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组织培训就是这种投资中重要的一种形式。
剖析中国企业培训的“短板”:
破解因责任缺失导致执行力低下的“病症”?
● 承担服从之责,解决上级指挥失灵,治疗团队执行之“痹” ● 承担教导之责,解决下属能力失衡,治疗团队执行之“难” ● 承担合作之责,解决同级合作失效,治疗团队执行之“痒”
● 承担自律之责,解决自我约束失控,治疗团队执行之“痛”
企业管理培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培训内容,必须与组织的事业进步、发展战略和目标相联系,然而有时为了适应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采用一些应急培训的措施。所以,作为培训的内容结构,应当把组织长期发展与当前的生产结合起来,共同纳入企业培训内容。企业高管培训:
培训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培训公司在开展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培训,而自身的经营却非常原始简单;给别人讲销售,自己的课程销售又不理想;教别人怎么管理公司,自己的公司都管不好。90%的培训公司没有战略规划,95%的公司没有系统的营销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推销的方式,没有用营销的方式做市场。如果按照营销大师科特勒讲的“营销的目的就是使推销成为不必要”,大多数公司事实上是做不到这一点,常用的业务手段还是以做广告、打电话、发传真邮件简单方式为主,比较好一点的公司懂得用说明会的方式去开拓市场。培训业的赢利模式:市场主要就是公开课和企业内训两种方式。而事实上,如果跳出培训行业看,可以实现赢利的模式远不止这两种,可以借鉴娱乐圈的经营方式多方面赢利。培训可以推出课程,也可以推出书籍、CD、软件等衍生产品,就像好莱坞每推出一部大片,他们的赢利点决不限于票房收入一样。
高管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现在市场上不少培训师都快成为„赵本山‟了。企业高管培训„娱乐化‟是一剂„毒药‟!知名讲师授课像说相声,如今不少知名度十分高的培训师,往往并不是水平高,而是讲究语言技巧、表演能力极强。他们讲课就像在“讲相声”、“说评书”,就差没有成为“赵本山”了。这些培训师通过一系列商业包装,反而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培训课后只听个热闹,这是透支企业培训市场的短期行为,比如 “超女”,确实热闹,也极具可观赏性和参与性,但它只能娱乐一下大众,对我国的音乐进步没有太大贡献,也没有多少生命力,昙花一现。现在不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听课后反映“听起来热闹,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快餐培训不如系统学习,目前不少企业在选择中高层管理培训,盲目追随热点课程,急功近利,希望听某某“大师”一两天所谓管理课,吃管理培训“快餐”,不愿意花时间坐到高校主办的培训班(非学历班)里面去系统学习商业知识。企业E-Learning市场
E-Learning的定义: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点: 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 二是强调电子化;
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
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企业E-Learning的优势:
E-Learning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等教育中会出现一个专门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普及,反映了人们将E-Learning视为一种特殊形式教育的普遍期待或心态。中小企业E-learning培训的必要性及实施问题分析
在线培训(E-Learning)近年来方兴未艾,在美国市场的年增长率几乎保持在80%以上。有数据显示,这种模式的采用,可为企业节约15%~50%的费用,多则可达70%,同时,可使人们的学习效率提高 25%~40%。
E-Learning最基本的方式是网上学习,即企业购买学习卡,用学习卡提供的网上账号和密码,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和下载课件。它适合于进行入职培训、报关培训、质量标准培训等“明文规定”式的内容。企业商学院等在线培训的高端模式,则是由电脑系统建立一个学习管理平台,不仅提供在线学习功能,还对所有学习者、课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培训经理来说,它可以开展培训、评测培训并作出反馈报告,从而管理公司的所有培训体系。E-Learning成为企业培训的主流方向:中国的培训需要的是学院派与实战派、国外与国内的有机结合,然而,纵观中国现在过万家的培训机构,仅新东方、慧路培训网等为数极少的机构走在了前沿,多数培训公司由于缺乏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仅仅是囫囵吞枣的采用拿来主义,导致无法针对性的解决学员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国的培训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需要看清它存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东方、慧路培训网这样的培训机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培训行业的未来。
E-Learning虽然便捷、高效,但它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感,因而只能是传统培训的有效补充,那些富含身体语言、微妙情绪的人际交往(软技能)、管理深造、顾客服务及营销类培训课题,仍需要面对面的传授。E-Learning适合那些有需求,电脑网络条件成熟的大中型企业,虽然现在的市场接受度不高,但随着企业对培训的重视度提高,将逐渐为企业认可接受,国内一些IT企业、通讯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审计、咨询企业和制造企业,已在开始认识和接受它。中国培训行业的发展,前程似锦,而又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培训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 20万亿元,其中 10% 准备用于教育支出。如此算来,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份额就已高达两万多亿元,其中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
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支柱。2006年整个IT教育和培训服务市场销售额超过了60亿元,并仍然保持着年增长率30%以上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也已达到了5万家之多,预计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
从企业来看,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目前主要培训教育连锁品牌的店铺增长率约26%。全国性连锁品牌正在形成,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整体来看,海外培训教育连锁品牌在国内的发展较为缓慢。其中采取合资经营的连锁品牌的发展要快于采取独资经营形式的品牌。
培训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很多机构和个人受利益驱使,纷纷进入了这个似乎充满暴利的行业。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培训市场已经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如何适应培训市场的这个变化,制定培训发展战略,调整培训业务结构,寻求新的培训利润增长点,追求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成为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由于作为正规教育补充的培训教育主要是依赖私人投资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扩张时普遍遭遇了资金瓶颈。
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放开,大量来自国外的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由于不熟悉中国国情,他们急需寻求当地有影响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因此国内教育培训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所以企业应该及早抓住机遇,开拓市场,以在逐步完善成熟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跨国企业文化整合战略实证分析06-26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分析论文07-31
中国航运企业景气状况分析与预测(2015年第一季度)06-25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韩国企业的经验10-18
中国企业家案例09-14
中国高新企业联盟章程09-17
中国新能源企业情况06-17
企业信息化中国铁建07-22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