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2024-12-11

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共5篇)(共5篇)

1.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篇一

读“教育的姿态”学科德育重在融合一文有感

“教育的姿态”于我来说是一本厚重的书籍,书中囊括了于漪老师从教60年来发表的各类文章和讲稿,是一本揭示教育本源、展示教育奥秘的教育职场秘笈。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研读。在读到“学科德育重在融合”一文时,我觉得与现在提出的大德育观不谋而合。用时髦的的话来说就是,德育融合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新常态。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该是一个仅处于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上的空化概念,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努力“物化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的现实任务。”

下面我就来谈谈美术学科中德育资源开发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学科教材蕴涵的德育元素

从学科教材中挖掘其蕴涵的德育元素需要一个教材德育化处理的过程。所谓的教材德育化处理,就是说将教材中本身存在的或可以结合的“德育元素”通过一定的教材处理进行挖掘和融合,实现学习与育人的价值统一,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有两种途经:

1、教材本源中的德育元素——从教材的本源中发现和提炼德育的价值元素,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予以实现。

在我们的学科教材中,如果我们认真负责地去作些深层次的挖掘,我们会发现学科教材的本身蕴涵着许多在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以小见大”得以运用的德育元素。

这种德育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的德育元素。这体现在教材中的有:如《我的好朋友》等各种绘画人物的课程,可以渗透“友谊、亲情、奉献等的教育”;《游泳真快乐》等的教材中,可以渗透“面对困难勇敢去克服和面对弱势同伴努力去帮助的品质与精神的培育”;《绿色植物》系列教材中可以渗透珍惜绿色、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的培育。还有如《参观博物馆》,可以渗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以及对自身未来成长的一些思考”等。另一种就是隐性的德育元素。如《国画系列》、《欣赏》等内容都蕴涵着充分的人文精神与“美”的教育的养分。

2、教材外延的德育元素。

我们在关注和发挥教材本身的德育价值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教材外延的德育元素,因为,我们的学科中有许多教材是可以进一步加以“资源的开发,从而让我们的教材体现出更高的育人价值”。如将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典型人物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德育价值。如我们的各类国内外艺术家介绍等,以及身边的一些热点,通过一些小事例,将学生引入更广的视域去认识。如从马蒂斯的野兽派绘画和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中辨析“何为美与丑,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从徐悲鸿的绘画《愚公移山》中去认识“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再从绘画世博会,让学生了解世博口号的内涵,理解人与社会、大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德育元素

1、预设性德育元素。

这种德育元素的价值体现是依靠执教者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预设的,如在设计《下雨了……》教学时,我预设了几个绘画场景,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放学回家时,看到没带伞的小朋友不能回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爷爷奶奶急匆匆的给你送来了伞”等等,其用意很明确:要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又如在设计“警察叔叔”的教学活动中,特意让小朋友讲述“你对警察叔叔的印象”环节,通过各种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警察叔叔职业的辛苦和特殊性。这里正存在着一个设计者的“德育用意——假设社会没有警察叔叔的维护,我们还会这样快乐和安全吗?”

2、生成性德育元素。这种德育元素的生成是有着一定偶然性的,需要教师的敏感性和教学机智。如在一次小组合作活动中,某生因为有些特殊,几次分到一些小组时被一口同声的“予以了坚决的拒绝”,这使我措不及防。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而且隐约感觉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集体保护主义”,因为他们都不想被这位外来者拖后腿。我没有强硬命令孩子们“被动接受”,而是又宣布了一个特殊的规定:哪个小组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又能帮助这位同学一块完成绘画的,在评奖时可以考虑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奖。这下马上有几组同学表示可以接纳,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偶然生成的蕴涵极高德育价值的教育场景。

三、学生榜样的德育元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象学生,他们本身就是德育价值的蕴涵者和体现者,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目光敏锐的、及时的触及到孩子们中间去,注意到他们,那我们就会发现蕴涵在他们身上值得同伴学习的、鲜活的德育元素。我举一些就近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如:蒋伟鸿、龚向旭、刘明硕等等,他们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而进步的动力源之一就是我给他们树立了班级中榜样,我平时积极表扬班中优秀学生和进步明显学生,一些学生因此而明确了自己进步的目标。所以利用孩子们中的榜样进行教育其价值是巨大的。

四、学科管理中的德育元素

所谓学科管理中的德育元素是指:蕴涵在执教者学科管理的措施中的德育元素。我在我的学科中尝试执行一项管理策略——“组长负责制”,根据优、良、一般的分类原则,我把学生拆为若干小组,即4——6人为一组,然后从中选出组长,明确组长的权利:1.主动帮助组内绘画上需要帮助的同学。2.负责约束组内同学画画时的纪律问题。3.负责下课时组内卫生保洁。对于组长我采用任免制,一段时间后,组内同学认为做的不好的组长要予以引咎辞职,再让学生自我推荐新的组长。得到同学拥护的、有一定实际效果的,我会适当给予组长和全体组员进行奖励。他们作为我的小助手,发挥了我左膀右臂的作用。应该说,组长负责制实施以来正发挥着它的作用:好多组长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干部身份的责任意识,自身也得到了锻炼,组内同学也因为有人监督自觉了许多。而这种组长负责制的背后,从德育价值来说,这是一种同伴互助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学会自律、自控、自强,为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文中于老所说“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要立竿见影,毕其一役是不可能的;需要的是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相信,只有“大德育观和谐统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生命活力,这是于漪老师编这本书的初衷,更是二期课改的精髓所在。

2.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二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以漫谈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等等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一本饱含哲理却写得通俗动人的名著在其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在《教育漫话》的序言中,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同时他还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国家具有良好的教育。

二、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培养成谦和明礼、品行端正、举止优雅的绅士。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当做绅士必不可少的四种品格。同时还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具体到到底该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主要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来论述。

1.体育保健。体育保健也就是要塑造儿童健康的身体。洛克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而培养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信念是“崇尚自然”。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就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并且每天要用冷水来洗他的脚;鞋子应该做得很薄;要睡硬板床;要洗冷水浴;要多过露天的生活,尽量少烤火。同时还认为儿童从小就应该学会游泳,认为游泳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抵御寒冷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能受得了的。还有一些在饮食方面的建议。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饮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选择有节制的吃等等。

此外他特别强调节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节制的精神无论是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我认为其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直接借鉴的,比如,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关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无用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条件上尽最大的力给孩子满足,认为这就是爱孩子。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于是出現了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长的溺爱同时又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要加强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就是塑造健康的精神。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以理服人,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对家长及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要酌情处理,理性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洛克还要求儿童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这也是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一种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3.体育。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3.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篇三

一、反思让教育更精彩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永远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人,而是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过去,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李希贵老师不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从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吗?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是的,“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幼儿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得淋漓尽致,我不由地为李老师的观点大声喝彩。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没有挖掘幼儿的潜力,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反思的目的在于自主监控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共同成长。

在一次“分享玩具”的音乐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高兴地演唱歌曲,突然张彤小朋友说:“老师你扮演妈妈,我们扮演小朋友来唱歌曲吧!”我认为他的主意非常好,就和孩子们商量如何扮演得更有情趣,大家一致认为再有小朋友扮演“玩具”就好了,可是谁也不想演“玩具”,因为玩具不会动,又没有情节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大家只好拿出玩具汽车、布娃娃等协作表演。虽然表演比较成功,但是由于情节单一,孩子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我只好草草收场。活动后,我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回忆教学细节时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动画片《玩具总动员》,那里有一个场景就是晚上所有的玩具都“活”了,它们在欢迎新来的玩具“机器人”,这些玩具会说话,会跳舞,非常热闹,突然天亮了,它们立刻回到玩具柜里,又一动不动了。我想这个情节不是可以很好地解决今天孩子不愿扮演玩具的问题吗。第二天,我又组织孩子表演“分享玩具”这首歌了,我把《玩具总动员》的动画片段放给幼儿欣赏,接着我对孩子们说:“妈妈把玩具带回家的晚上,佳佳的家里也开了一场欢迎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欢迎的吗?”一说到这,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表演了,他们一会像机器人一样走路,一会像小熊一样敲鼓,热闹极了。

合理的环节设计、科学的引导,给幼儿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宽松的活动氛围营造出愉快、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帮助改进自己的教学,再经过实践尝试,使自己在反思中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反思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得到的成功,让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二、尊重让每个人感觉更重要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李希贵老师独特的人文管理理念与实践。他心系广大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教师,认真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就业问题,为两地分居的教师联系工作调动,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教师病了,他到病床前慰问。节日到了,所有职工家属都会收到来自学校的一封贺卡。李希贵先生尽可能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让全体教职工发挥潜能的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教师们的主体性,从而使教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当一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耐力。这点我深有体会。在我刚开始接任园长时,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老师们怨声载道、牢骚满腹、愁眉苦脸、不知所措。种种境况常常使她们自己也觉得无奈和困惑。最最让她们伤心的是:没人看得起。经调查,学校由于生源太多、硬件设施不合标准、教师配备少等诸多原因造成老师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时时有烦人的“官司”,始终擦不尽的鼻涕,永远系不完的鞋带,认为自己的地位低人一等。针对这种现象,我买来了许多水果、瓜子,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先让老师说说当幼儿教师有哪些幸福开心的事?有哪些比小学老师优越的地方?老师们畅所欲言,有的说:“那精灵般的眼睛,嗲声嗲气的童音,纯真无瑕的笑脸,有时会让我们心智明晰,心神俱醉,心悦诚服。”有的说:“小学老师有考试压力,作业很多,担子重,在校时间长”……这样,老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消除了自卑,从而开阔了求索的视野,她们懂得了“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懂得了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喜悦着孩子的喜悦,梦想着孩子的梦想,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呼吸”。让园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这样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受到感染后容易对工作产生兴趣,处处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读书,让之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到底,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的呼吸。

一位优秀的幼儿老师,就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要让自己是一位嗜好读书的人,孜孜不倦探索的人。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幼儿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与书为舞,使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教师的使命。

四、无痕教育,让之成为课程改革的精髓

李希贵教师有句名言:“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正是因为有了真爱与宽容,才有了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关照。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话多么耐人寻味而又充满哲理。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否经常在进行着这种失败的教育呢?面对孩子的过错,忍不住训斥、指责。有的虽方式委婉,但多数仍是直面孩子的错误。殊不知,这种教育往往适得其反。教育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在突出幼儿主体作用的今天,教师的无痕迹指导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幼儿活动中,指导者以求教者、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参与其中,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适时、适当、适度地指导,教育无痕应是教育者力求达到的最高意境。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也许我的生命中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应该像李希贵老师那样怀着满腔的赤诚对待我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

4.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篇四

关键词:活动 经验 地理 历史

一.活动中经验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4][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33

5.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篇五

关键词  台湾  台湾国文教育

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伦理传统。台湾的教育与大陆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国文教学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交流的增多,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领域,也需要了解台湾的教育工作研究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蔡美惠教授编著的《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对于两岸的互动与发展,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本书理论与考察并重,语言简洁凝练,一共分为七个章节来阐述台湾的国文教学研究,分别为: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的气象、课程改革的趋势、教材的编选特色、教材的撰写风格、范文教学的潮流、教法运用的方向和实际教学的挑战等。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本书关于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的介绍。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制,有多次的变更,为了突显台湾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教改十年来教材编制的特色,本章将现行的台湾中学国文课本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作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台湾国文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教材内容趋于简易化、教材取材趋于本土化三大特点。

首先是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近十多年来,时代潮流的多元化带动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呈现在教材编写原则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在修订的目的上特别强调:“建立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并尊重多元文化价值的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知识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其编写原则,大抵有一下几个方面:能力化、一贯化、本土化、人本化、国际化、生活化、趣味化、主动化、弹性化和整合化等,呈现出相当丰富的多元化取向。

其次是教材内容呈现简易化。科技发达,信息一日千里,学科的分化日益繁杂,学生的课业压力也随之加重,所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以及顺应新信息时代的需要,各课程多有所调整。在选文上,文言文比例稍有降低,现代作品增加,尤其当代作品激增,考量也由文化传承、道德陶冶,迈向生活运用、通俗趣味。其次,选文逐年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测验题目的简易化,将持续影响着国学教学的简易趋势。

最后是教材取材渐染本土色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结构,转为工商业为主的都市结构的同时,城乡冲突产生,乡土文学萌芽,激发了人群对乡土的怀念,刺激了本土化理念的发展。乡土文学有着发扬民族精神、反映乡土生活的使命,正因为深怀着民族与本土意识,以及对传统精神与这块土地的诚挚情怀,乡土文学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乡土文学的产生与成长,对台湾文艺与民风都有深刻影响,中学国文课程渐染本土色彩,也是时势所趋。

总结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我们可以对我国大陆语文教材编选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经典性

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传承民族的、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闪耀着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光芒的。我们的青少年,一定要阅读经典,经典作品在思想性及艺术性方面都展现了某一时代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内涵,所以语文教材要选取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二、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时文的入选上。时文入选教材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优秀的时文是不断产生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必读部分篇目相对固定,而选读部分篇目则可以时刻变化,以保证教材选文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台湾教材编写原则中,就没有考虑到选文时代性的特点。

三、教材编选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

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的编选标准与内容建构处于改革的浪潮中,其中,“教材编写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这一要求被提至研讨的视角内。这一论点的核心要求是:教材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面向社会实际。这不仅是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课程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今各国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

四、教材编选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当今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地、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现在社会,青少年感情冷漠化,各种犯罪率上升,学生最为主要教育对象,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中国教材选文没有很好地注重这一点,课堂上老师根据教材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主动性的不到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被扼杀。以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活波的教育环境。因此,中国教材选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目前大陆对台湾教育的研究主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对中等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中等教育语文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台湾的中等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这本书对于台湾中学国文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板块例如写作和阅读教学等方面介绍还比较简略,同时,对于教学研究个案分析也比较少,对于台湾中学考试研究方面也很少涉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上一篇:芒果班班级小结6月下一篇: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