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牧童

2024-10-19

古诗诵读牧童(精选7篇)

1.古诗诵读牧童 篇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 如果要让学生背诵古诗词, 首先必须要想办法激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让学生由“要我背”变为“我要背”“我爱背”。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 笔者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1. 创设情境。

儿童心理是很重视模仿的, 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 就容易激发兴趣, 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 但人人都上学, 他就上学了。全班同学你读我也读, 你背我也背, 热热闹闹, 其乐无穷。如果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参与, 孩子兴致会更浓。

2. 不断鼓励。

鼓励可吸引孩子努力, 当然只是口头的鼓励是不够的, 可采用“比学赶超帮”的形式, 进行评选优秀“吟诗小能手”的评选活动, 并发给证书。这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诵读热情。

3.形式多样。在读的方式上, 或快或慢, 或吟或唱, 或带读, 或齐读, 或接龙, 或默读, 或当场试背, 或提问征答, 都可以。如不会变花样, 只是平平常常亦可, 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 其中也有趣味, 儿童的感应最灵敏, 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 并不是非变着花样不可。课内外与孩子一起动情地读, 孩子很容易被老师吸引和打动。

在班内开展富有情趣的诗词诵读活动 (如读诗背诗比赛、接龙赛、我最喜欢的诗篇交流会等) , 把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 每天早读十分钟作为诗词诵读时间;并将此活动与语文学科, 甚至音乐、美术、活动课程等结合起来, 如诗配画、诗配乐, 将诵读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结合起来。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 因此, 在诵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舌尖现象, 对于本来已经背诵得很熟练的古诗词内容, 出现暂时性遗忘。这时候, 就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及时给予他们提示, 从而诱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帮助学生记忆成诵的目的。

每一首好诗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每一首好诗都是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如果让学生经常在头脑中回忆古诗词的形象和意境, 背诵时就会更加流畅自如。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同时, 可以让他们试着自己去画一画, 唱一唱。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记忆力, 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老师应该指导并训练学生眼、耳、口、脑的协调活动, 一方面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读, 低唱慢吟地诵, 从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引导学生吟诵的同时, 与绘画、唱歌结合起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古诗词的意境动手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 尽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同时, 在古诗词诵读中, 笔者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此来促进学生背诵。

1.开展“每周一诗”活动。每周利用一个早读的时间, 由老师为学生领读一首古诗词, 让学生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 然后在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两遍, 以求熟记在心, 出口成章。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每人至少会背20多首古诗词, 让孩子们每每口中念念有词, 陶醉在诗意之中。创造学习古诗词的浓郁氛围, 还应采取家校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每天回家之后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词背诵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并让他们点评, 让家长来监督孩子的背诵, 并敦促孩子诵读, 同时, 也充分给学生增添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2. 人人参与诵诗比赛。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为此, 笔者每个月在班级中举行一次诵诗竞赛, “比比看, 谁背诵的古诗词最多”, 力求让学生能够熟练流畅、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词, 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的数量最多, 最有情感。在班内增设“金嗓子奖”“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 让孩子们的身心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深厚文化底蕴。

3. 古诗词书画与表演活动。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大体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画一画, 演一演, 对于一些描写静物、风景的诗作, 试着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纸和笔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现出来;而对于一些词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一番, 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鲜明生动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通道的信息比单通道的信息效果好得多, 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可以通过古诗词书画、古诗词表演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过程中增长强烈的自我主体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2.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篇二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尽管现代不少歌曲的歌词创作是沿袭着古诗词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就能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镰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做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肓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景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

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可以把无声的平面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但同时也造成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要领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图片展示一帮老者在花荫下聚会的场景;要聆听《雨霖铃》的朗读,只要下载一个朗读音频,放给学生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按按电脑按键,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堂上确实热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古诗词不是因你提供的图像而形象,而是要通过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情景,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课件进行展示,虽然直观、简单、省事,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只能是一千个学生一个李白——教师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诵读李白诗的声音。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先进。都不应该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无论多好的古诗词录音朗读,都比不上教师的课堂范读和学生的课堂诵读。因为课堂范读,融入了教师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带上了教师的情感、表情,甚至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课堂上自己的诵读,更有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必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1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3.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改写古诗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1

夕阳的余辉洒在原野上,使得它更显得妩媚动人。草儿们也染上了一丝金色,绿金交错,还带着一点小金点。牧童回来已是黄昏之后了。

夜幕降临,夕阳毫不留情地把所剩无几的光辉带走了。天空中此时展示的是星光灿烂、繁星满天的景象。群星眨眼,但最为明显的,还是那皎皎明月。原野广阔无垠,一片葱茏。月光似轻纱一般,多么柔美,多么自然,照在原野上,原野立刻变身为银白色的。听,是什么在欢唱?知了、纺织娘等众多歌手在开演唱会。它们的听众们,也就是打着一盏盏小灯笼的萤火虫。它们高高低低地飞着原野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2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高低起伏,像是在欢快的舞蹈。一阵风吹过,原野上发出“唰唰”的声音,这声音是那么悦耳,那么动听,仿佛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蟋蟀“蛐蛐”地叫着,这时放牛未归的牧童的笛声突然响起,就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愈来愈近,令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一天的疲惫没有了,一天的烦恼也消失的无影无踪?那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在晚风的伴随下,牧童回到了家,与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开心地吃起了丰盛的晚餐,饱饭之后,牧童来到了草原,放了一天的牛,他感到有些累了,索性连蓑衣也没有脱去,就听着蟋蟀与小草那优美的摇篮曲,躺在月色的露天地里睡着了。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3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笼,无边无际。

一个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软软的草地上,边歇息边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声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样传到我们的耳边。牛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草原种上了一颗颗的黑豆。风一吹,草儿弯腰了,就像伸懒腰似的,舒展着她那细嫩的.身躯。

轻轻的风吹来了笛子的声音,这声音传到了村里,传到了田野上,传向了远方,就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这美妙的声音仿佛连那些吃草的牛儿也听懂了,似乎正在为牧童表示高兴呢!笛子的声音是那么悠扬,侧耳倾听,给人无限回味余地。

4.牧童改写古诗作文汇总 篇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改写古诗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1

黄昏十分,草地被太阳照得金黄金黄的,草地上还站着一个人,那就是大诗人吕岩正在那里作诗。

放眼望去全是草地,好像看不到边的沙漠,平平坦坦的,似乎是有人故意将它铺开,又似一块非常大的绿地毯,使人不禁想躺在绿地毯上休息一会儿。这时刮起了一阵凉爽的晚风,晚风中还带着不知是那个牧童吹起的悠扬自在的笛声。

诗人寻着笛声找去,终于找到了这个牧童,原来这个牧童黄昏十分,牵着牛回到家吃完饭后,连身上的蓑衣都没有来的急脱下来,就来到池塘边。躺在池塘边的草地上,观赏着皎洁的月光,倾听着青蛙的鸣叫。

这时诗人想了想,大声地吟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不由得感叹道:“如果我有像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好了。”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2

傍晚,晚霞伴着火烧云,来到了这片一碧千里的原野。火烧云像一位千奇百怪的魔术师,一会儿变成昂首挺胸的金色大公鸡,大摇大摆地快着步子;一会儿像红色海洋中的金色小船。一会儿又好似银杏的叶子,不时地伞着风……

村外原野上,草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一阵阵微风吹过,无边的原野就好像起浮的海面。土坡上也长满了绿草。但也分得清小丘和平地。牛和羊挤在一起,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黄白相间的大花。一个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长笛,卧在一只牛身边的草堆旁,望着远处的村庄,悠然自得地催着笛子。那声音时高时底,时缓时急,时远时近,就如同浪花翻滚的大海。

鸟雀回巢了,牧童也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吹了几声口哨,把牛羊都召集过来,数了数只数,就一蹦一跳的欢快地回家去了。路上,他一会儿踢一下小石子,一会儿追花蝴蝶,一会儿又坐在牛身上吹小笛。牧童连蹦带跳地跑回家中,发现爸爸妈妈早已做好了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饭,他的玩儿心驱使着他连蓑衣也没脱,斗笠也没摘,就奔出家门,冲向原野,来到草地上,躺了下来,望着星空。

他听见蛐蛐和知了在开音乐会,整晚整晚地唱歌。他看见萤火虫在空中跳着欢快跳舞。进入了遐想:我以后能不能成为成为笛子家?我可不可给玉兔讲故事……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天下海,跟嫦娥说话,给玉兔讲故事……

诗人吕岩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此景,羡慕之情犹然而生,吟诗。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3

绿草如茵的原野,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仿佛是一条翠绿色的巨大地毯延至天际。

原野上,一头老黄牛悠闲地品尝着青翠的小草,小牧童在舞蝶的诱惑下在原野间忽而奔跑、忽而慢慢地小心挪动……

傍晚时分,活跃了一天的太阳,随着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原野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地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原野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比的绿色床面上顽皮地蹦跳。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被夕阳染得深绿深绿。眺望着原野上的夕阳,小牧童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小牧童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只顽皮的小兔子,以一个轻快、敏捷的跳动,悄然无声的钻到了草丛里,向小牧童道了“再见”。

当晚风再次轻轻吹过,云朵好像感觉到了晚霞的告终,天际边,那略带淡红的云也散了,他不情愿的披上了黑色的纱衣,走掉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田野也寂静了许多。

突然,伴随着一声轻快,悠闲的笛声轻响,静寂的原野顿时又活跃起来。紧接着,笛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头老黄牛慢悠悠的走来,原来是小牧童收工了,只见他头戴斗笠,披着蓑衣,侧坐在牛背上乐此不疲地吹着笛子,逗弄着带着少许凉意的晚风。原野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在隐隐约约的暮色里一起跳起了舞。笛声穿过树林,跃过原野,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村口,牧童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翘首远望,正等着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放牧归来。一老一小的出现,给凉风吹拂的原野和小村增添了几分暖意。

牧童和爷爷吃饱了饭,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但隐隐约约中还有几丝月亮微弱的亮光。放了一天牛的牧童此时累极了,像一只疲倦的小猫,依偎在柴堆上,连斗笠、蓑衣也没脱下,抱着他心爱的竹笛,仰望着月亮,回忆着慈祥的母亲,带着美妙的遐想,在月亮的陪伴下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4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天底下,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牧童赶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那些羊儿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牧童们边放着羊,边嬉戏、玩耍。他们把羊群赶到了一个地方吃草,自己就在旁边一会儿捉蚂蚱,一会儿玩游戏。就这样,很快夕阳西下了。其他小伙伴都回家了。只有这个牧童将羊儿赶回羊圈后,又坐回到草地上,拿起笛子在晚风中缓缓地吹起来。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时而清楚时而模糊,给静寂的黄昏增添了几分快乐情趣。不久,牧童的妈妈看到天快黑了,就喊牧童回家吃饭。他吃饱了饭,就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再次走到原野上,连蓑衣也不脱,就仰面躺在了草地上,抬眼看着天上那皎白的月亮,回想着白天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有时玩倒立,有时翻跟斗,可真尽兴呀!他放佛又听见了那愉快的欢声笑语,不由得沉入更美好的遐想:明天,自己和小伙伴们该玩些什么呢?就这样,牧童在草地上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5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笼,无边无际。

一个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软软的草地上,边歇息边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声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样传到我们的耳边。牛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草原种上了一颗颗的黑豆。风一吹,草儿弯腰了,就像伸懒腰似的,舒展着她那细嫩的身躯。

轻轻的风吹来了笛子的声音,这声音传到了村里,传到了田野上,传向了远方,就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这美妙的声音仿佛连那些吃草的牛儿也听懂了,似乎正在为牧童表示高兴呢!笛子的声音是那么悠扬,侧耳倾听,给人无限回味余地。

5.与牧童有关的古诗 篇五

年代: 宋 作者: 徐似道

濛濛香雾湿未乾,烟光匝地春风寒。

牧童三五唤归切,鞭牛为马蓑马鞍。

一声芦管振林木,口畔呜呜相戏逐。

梅花乱落自潇洒,绝胜豪门调新曲。

《大热见田中病牛》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杭头角垂。

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访山中友》

年代: 宋 作者: 赵汝鐩

披荆踏石访山友,野鸟惊人闹枯柳。

牧童为我通姓名,一笑相迎鹤发叟。

结茅倚岩屋数间,尘埃辟易不用帚。

竹厨贮书维四五,土壁黏碑分左右。

山中新醅未堪压,携手邀我沽村酒。

床前尚有著残棋,忘记四围关户牖。

日斜扶醉同归来,但见黑白子纷纠。

猕猴树上周章走,莫是此曹来动否。

《和桃花》

年代: 宋 作者: 赵希逢

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

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虾蟆山》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春风吹船着牛轭,扶藜直上山之脊。

山上老石怪且顽,皮肤皴骳苔花碧。

我来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状心亦惊。

野人指点为我说,此物乃是虾蟆精。

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

天官烛其阴有毒,敕丁破口劙其足。

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无人收。

树根穿尻蛇入肚,老鸦啄背狐粪头。

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

自从残堕不能行,见者唾之闻者骂。

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

如今虾蟆处处有,天官何不夷其族。

致令骄气吹臊腥,干霄上食天眼睛。

百虫啖尽心未已,假作鼓吹怡人情。

三月江南春水涨,纡青拖紫争跳浪。

渔父持竿不敢言,猎夫布弩空惆怅。

6.古诗词诵读之我见 篇六

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1. 古诗词的创作几乎贯串了我国古代的整个历史。

我国古代诗词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在原始社会, 还没有文字的时候, 古朴勤劳的先民, 就在劳动生产中, 或歌或号, 开始了诗歌创作, 并口口相传。直到产生了文字, 就有了古代的智者把人们生产中的歌整理成集, 这就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从此, 古代诗歌正式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 历经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直至晚清, 并延续至今, 演绎了中华五千文化兴盛不衰的传奇。

2. 古诗词的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

古代诗词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劳动, 因此它的取材也十分的广泛, 有的描述生产技术, 有的反映风土人情, 有的记述战争场面, 有的描绘大好河川……, 每个不同的时代, 都有不同的诗歌, 把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完整的呈现在当今世人的面前。

二、古诗词诵读是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学习方式

1. 中国古诗词讲究韵律优美, 对仗工整, 可读可歌可诵, 简单易行。

无论田间地头, 学堂集市, 只要具有一张嘴, 人们就可以尽情吟诵歌唱, 兴致所至, 还可边吟边舞, 其乐无穷。

2. 讲究平仄, 富有节奏, 读起来朗朗上口, 小到伊呀

学语的幼儿, 上到耄耋老人, 都能背几首古诗, 唱几句曲。古诗诵读对中国人来说, 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

三、古诗词诵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习诵古诗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 荀子曰:“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积累是学习知识的良好方法, 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古诗文习诵是古人学习的主要形式, 古代历史上灿若星河的伟人大家, 无不是古诗词诵读的受益者, 他们从学语就开始习诵古诗文, 他们的才华就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得到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古诗文诵读对学习的重要性, 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2. 习诵古诗训练学生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过程中, 最基本的要求, 记忆能力的高低在最根本上决定了一名学生成绩的好坏, 如果说成绩是一座大楼, 记忆就是这座大楼的基础。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的依据。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量。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 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 记忆能力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得到提升, 如现在涌现的一些记忆大师就是熟练记忆技术的佼佼者。而诵读古诗, 就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是提高记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现在的学生, 吃苦精神差, 不喜欢背诵, 觉得背诵是一件苦差事。从小到大就是不喜欢背诵, 记忆力较差, 最终成绩也较差, 成为学困生。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的五言、七言绝句, 让他们背诵, 因为简单, 韵律节奏感又强, 学生很容易背诵, 从而可以让这些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量, 增加难度, 扩大范围, 使记忆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3. 习诵古诗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1) 我国古代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绝句、律诗, 歌赋, 词曲……都是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 每读到一首唐诗, 还是一阙宋词, 在我们诵读中, 在我们的吟诵中, 我不仅感受到是文字的美, 内容的美, 更像是一曲美妙的歌曲。 (2) 古诗词讲究诗中有画, 更是把中国古诗词带入了一种惟妙惟肖的, 独有的艺术境界。一句“大漠孤烟直”, 寥寥数语, 就勾画出一个绝美的画面, 我们不由得不惊叹塞外的绝美风光, 更为惊叹诗人用词的优美精炼, 更是让人感受王维只身塞外的孤单与悲凉。通过诵读一首古诗, 我们不仅能从字面上了解外在的美, 形式的美, 更能够从“境”及“形”, 由“形”感到“意”。就在这种思维的过程中, 我们就感受了美, 欣赏到了美。 (3) 通过欣赏古诗, 还可以品味诗人的艺术风格。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述史, 辛弃疾铁血悲壮, 柳永细腻婉约……通过诵读风格迥异的诗句, 不仅体会到不同的美, 更能体会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

4. 习诵古诗, 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古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上自先秦, 下至晚清, 上自天文, 下至地理, 即有人文知识, 辨思论策, 又有天工开物, 木牛流马之神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有的学生善舞文弄墨, 这里就是她的舞台。有的学生喜欢描红绘绿, 这里可以增加他的艺术修养。有的学生爱舞枪弄棒, 这里有无数的英雄好汉;有的学生动手制作, 这里有古人的奇思妙想;有的学生欲治国家天下, 这里有秦皇汉武, 更有毛泽东的雄才伟略……但在古诗词的世界里, 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对号入座, 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2) 诵读古诗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古诗文, 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 还是楹联、歌赋, 读起来朗朗上口, 能吟能唱。由于中国语言的特殊性, 就是普通的文言文里, 也多有平仄的韵律。中学生善玩好乐, 古诗词正好迎合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使学生在说、玩、读、唱中学到知识, 提升了文学素养, 同时也通过说、玩、读、唱获得了乐趣。 (3) 古诗文背诵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竞赛活动。一场古诗文诵读比赛, 简单点可以比赛记忆的速度, 可以背诗接龙, 也可以对诗……复杂点可以结合音乐、舞蹈举行古诗词诵读晚会, 可以在一节课内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可以在一个班内进行, 也可以在全校进行。通过古诗诵读竞赛, 优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 学困生的自信得到恢复, 学生在古诗诵读中享受到了学习快乐,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内容丰富, 词藻优美。中小学生是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 通过古诗诵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了思维能力, 丰富了知识范围, 提高了自身素养。古诗词诵读以一种传统的, 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代代发扬。

摘要:中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 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言素质修养, 丰富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学习古典诗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诵读, 这样可以一举多得。

7.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七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安全知识考试总结下一篇:公派留学申请书常用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