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2024-10-19

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稿(7篇)

1.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篇一

国强则少年强

许吉如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预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黑土麦田 实干兴邦

马丁老师跟我们所有人说,要找一个对你负责任的爱人,因为这样会激发出你内心最大的责任感。我们都同意,我们都渴望拥有像马丁老师那样美满的家庭。但是此刻,我可能要问一个让大家直面现实的的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家都有男朋友了吗?有人说没有的,你也说没有,我与你们都同在,在寻找美满家庭的路上,我们都还要努力。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有没有男朋友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叫无论此刻我是不是你的女朋友,或者我是不是谁的女朋友,我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男神,这句俗话是我说的。

8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男神,他叫秦玥飞,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被耶鲁大学的本科录取了。在那个年代,从中国直接被常青藤本科录取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在那个意义上,他是我们身边一群女生心里的男神。他个子很高留长头发,很摇滚,但是整个人话不多,很安静又显得很文艺,然后你知道女生面对这种男神嘛,就是会想说他毕业之后去干嘛,未来会怎么样?

2014年,我又见到了我的男神,也见到了他的工作。他剪短了头发,耳朵后面别着一根香烟,然后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蹲在地上。他在湖南省,在衡阳市横山县的贺家村,他是贺家村的村主任助理和团委**,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村官。这个时候他在贺家村已经做了3年的村官,那他做的都是些什么事呢?有老人过来跟他说,说小秦啊,这个家里的屋顶漏雨,小秦帮着解决一下好不好?有人热水器坏了,小秦会修吗?还有老人就说,小秦你有女朋友吗?我儿子今年30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小秦能不能帮着找一个?

这些事情玥飞处理不了,但他真的会去做。他去捣鼓热水器,他去研究国家确实没有专门的资金去修补漏雨的房子,但是有危房安置的政策,那么这个老人的房子年岁已久算危房,给他写报告。他还去其他几个村子问,你们村里有没有那个找男朋友的姑娘,要结婚的,我们村里有男的,我们那个配一配。

我跟他说,我说师兄啊,你是来做公共服务的,你做村官,可是你现在每天就是些家长里短,那怎么服务啊?你怎么给这个村带来改变?他立刻纠正我,他说吉如你错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因为改变往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可是你我,我们都没有资格去定义,说中国的农村应该什么样,百姓应该怎样生活。村民有村民自己生活的逻辑,这套逻辑我认可,我接受。三年下来,玥飞为贺家村筹款80万余元,他修成了路,建成了水渠,还办起了信息化教学。可是村官的任期就是三年,他要离开这个村子了,玥飞就在想,他说我走了之后,这个村子怎么办?可能这些孩子因为信息化教学,这个英语成绩提高了20分,化学多考了30分,但是两三年后,他们是不是还是要走上去建筑工地搬砖的道路?他意识到不能总去要钱,财富应该被创造,他想到了农民要创业。

从2013年开始,他筹备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每年从国内和海外的高校选拔一批毕业生,作为村官带领和帮助农民创业,这个平台的名字叫黑土麦田。今年,就在前几天,第一批选**的村官,已经前往湖南、江西、广东、山东,四个省份的15个贫困村。他们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帮助这15个贫困村里的每个人获得3140元的年收入。

玥飞跟我说,吉如你不要看这个15个村子,然后3140这些数字,我告诉你,能做成的不难的。我说你怎么这么乐观?你很自信啊!为什么你就是这么笃定的觉得它一定能做成?但是我想到要在农村做这些事情就是很难。他想都不想的跟我说,因为你没有去做,你没有去做你就觉得它难,就像那些批评中国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来过中国,对,批评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嘛,但是建设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黑土麦田的英文名叫做‚Serve for China为中国服务‛,我想到美国有一个公益组织,它的那个英文的那个结构跟咱们的‚为中国服务‛有点像,叫做‚Teach for America为美国而教‛。每年他们选拔美国的大学生到美国最不发达的地方去教他们的孩子,有人说,那不就支教吗?我们也有。但是人家的支教,一,给了每一个年轻人类似于城市白领的收入,保障体面的生活;二,平台很成体系,你想做一些超出支教范围内的事情,都有技术和资源的支持;三,支教结束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扎根做教育,但是世界500强,知名商学院,还有参议员的办公室,都会向你打开大门,因为美国它相信这群愿意‚为了美国而教‛的年轻人。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的一些名校生,他会挤破头要去‚为美国而教‛。那么这个情形反到中国来,我会想说,我们的大学生会挤破头皮去做村官吗?有人说不可能,但是为什么不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没有理想吗?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不渴望有所作为吗?资源的不匹配,平台的不完善,其实足以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因为年轻人的执著,不应该在一些本可以被避免的问题上被考验。因为年轻人也是人,也要生活,也会害怕。所以黑土麦田所做的尝试,在这个平台上结合政府部门,全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的力量,就是要给年轻人生活上的保障和工作上的资源支持。它其实解决了玥飞心中一直以来的难题:我们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而不是情感绑架,去帮助年轻人实现家国理想。

此时此刻就在我演讲的此刻,玥飞人在湖南湘西,和那30个他一起选**来的大学生村官在一起。他说吉如你要有兴趣,可以去看我那个朋友圈,我在上面放了另外一批四个去山东的村官的照片,那个照片上面绿油油的,特别好看,特别美。但是我想,当初吸引玥飞来到农村,作为一名村官的原因,一定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我跟很多人一样都好奇,一个耶鲁的高才生,为什么要选择做村官呢?

玥飞说,当年母亲曾经带他在北京借读,他们住过地下室,然后穿过亲戚给的旧衣服,还去买过那个超市打烊前,所以会打折很便宜的食物。他说我在耶鲁的每一年都会假期回农村做田野调查,我意识到其实农村的父母跟我自己的父母是一样的,就是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比自己更好。他们可能自己在城市去盖那个一辈子都住不进的高楼大厦,但是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有那个能住进去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总说‚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我们今天先不谈国富民强,或者民族复兴。国家是由一个个人和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让每一个人都过得更有尊严,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有超越父辈的可能性,如果我能参与进这个过程,我觉得我就是帮所有的父母实现我自己父母的那个愿望。

在很多的媒体报道上呢,玥飞有一个绰号,叫‚耶鲁哥‛,因为他非常优秀的学历背景。玥飞本人一定不是一个喜欢用这样的光环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耶鲁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前,在玥飞的母校耶鲁大学,有一群中国人,他们的名字至今我们都挺熟悉的:詹天佑、马寅初、容闳。

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耶鲁,耶鲁留学生回国没有光环,没有实惠,但是大多数人都回来了。有的在搞铁路,有的在搞电路,有的在搞经济,有的在甲午海战中保家卫国,有的就跟着定远舰、致远舰一起沉到黄海底。时代在变,时代的使命也在变,但是我想到这一百多年前的这些年轻人,我看到今天的玥飞,我觉得年轻人从来就没有变。

一百多年前,那个使命是救亡图存,是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在定远舰、致远舰上沉下去,然后用年轻的身躯去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沉到海底的民族。几十年前,我们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衣食足,吃饱饭活下去,年轻的头脑和双手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用钢铁之躯去慢慢的去塑造一个像钢铁一样今天这么坚固的国家。但是今天的时代使命,变成了在这个钢铁一般的外壳下,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活得有尊严,还有做梦的权利,每一个孩子是不是还有去超越他父辈的可能性。

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梦想是可以对着自己的孩子说,无论是农村的、城市的,我希望你可以过得比我好。而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尊严,是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流血,少流泪,被理解,被陪伴。黑土麦田,秦玥飞,让我们今天都看到,这样的一个使命正在实现。

偶像的真实

偶像这个词,他最原始的意思是说人们心中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象征物,所以对我而言,能给我力量的人就是偶像。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几位偶像。他们中有的名字可能大家都知道,有的名字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但他们对我都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一个最重要的道理。

她是四届金像奖,五届金马奖的影后,也是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嘎纳电影节的评委。今天江湖地位这么深的她呢,是从一个比赛里面走出来的,一个选美比赛。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主持人就问她说,当初怎么会想起来去参选港姐的呢?她说了一句当时主持人接不下去的话,她说,为什么要想到参选港姐呀?因为我爱慕虚荣嘛,我想当明星,进演艺圈,但是那个时候我没有一个比较周详的计划,我就想用当港姐这个最便利的捷径来实现我的明星梦。那个主持人当时听的是一脸尴尬,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故事可能就是一脸茫然,我们会问说,这个影后说她自己,参加选美,她这么说,很了不起吗?很了不起。

因为不是每个人在面对公众的时候,都有承认自己欲望的勇气,承认欲望会遭来误解,会被过分解读,会被人家觉得是你功利,浮躁,不择手段。但是她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敢于直面自己的欲望,并且大大方方的承认它。是,贪慕虚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品质,但既然它是我曾经的一部分,甚至也可能现在还是一部分,我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我没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说的。她的名字叫张曼玉,她是我们很多人心中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有一个运动员特别可爱,我们应该都转过她的表情包,对,她是我们里约奥运会,女子仰泳一百米的季军傅园慧。有人说,我们只是觉得傅园慧在镜头前面那样子讲话就是很逗嘛,她也很了不起吗?对,她很了不起,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会为傅园慧这样的表达点赞,因为面对镜头,面对众目睽睽,面对社会规则,她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性,就是在社会规则之下,你尽可能的去保留自己的真性情,你尽可能的去尊重自己每一点点滴的进步,或者是每一份身心的疲惫。我今天跟大家讲偶像的故事,是因为他们对于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七八年之前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在电视上面的英文演讲比赛,然后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就有媒体过来采访我,他们也问,说吉如为什么想起来参加这个电视上面的英文演讲比赛啊?那个时候我面对媒体我其实不想想很多的,我就是说,因为我想上电视,因为我想穿着很好看的衣服,被打扮的很漂亮上电视,让大家看到我。然后记者就把这个话写出来了,报道出来之后,我的长辈们都不喜欢这篇报道,他们有人说这个记者写的不好,把你写的很没有格调,很没有格局,有的人跟我说许吉如你怎么能这样讲呢?你要说,我来参加比赛,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为了交朋友要向大家学习,也是为了给家乡争光。那个时候我挺小的,我没有仔细去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说真话,和去听长辈权威人士的建议,说看似最保险,最正确的话,这两者之间的天差地别。

后来无论我参加什么活动,媒体问我参加的原因,我都忘记说真实的原因,或者说长此以往我没有真实的原因了。我只有知道怎么符合大家期待的一些套话,说出来很好听,记者也喜欢写,大家读起来觉得不疼不痒,我看到之后觉得那个话其实倒也不一定是我许吉如说出来的,任何人那么说都没有问题。我在我自己说的很多漂亮的套话里面,活进了那个用套话编织出的美丽的世界。

我今天站在演说家的舞台,是我向我心里面真正喜欢的电视表达,迈出的第一步,可是我今天也在电视表达的平台把这个偶像的故事,偶像真实的表达,跟所有人分享,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士,我们可能学不到偶像身上那些成就,但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从偶像身上得到最大的力量,就是无论面对多少双眼睛,多少分赞扬,多少种压力,我能在说真话的路上可以走多远,我能不能最大地限度去确保,我不计较表达之后的利和弊,我不迎合别人的期待,我不说空话,套话,我永远不做没有意义的表达,就像此刻我在这个舞台上一样。其实我的心里还是害怕的,我怕大家不同意我的观点,或者不喜欢我的表达,所以今天我在这个舞台上和大家分享偶像的故事,我就是希望他们给我的力量,各位也可以感受到。以后的路上去理直气壮的说真话,做自己,要相信那个真实的自己是可以被倾听,可以被表达的,要相信他值得被理解,也一定会被理解,就像大家给我这么多的掌声和鼓励一样,谢谢。

人之常情

每一次我站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我的心里是很踏实的。因为我知道台下的200多位观众我们之间,我们来自于同样的一片文化土壤,我们对于这个社会是有相同的笑点、痛点和泪点,所以我一直有信心我们之间会有共鸣。

五年前,我参加过另一场英语演讲比赛,那个比赛上是我认为的一场几乎不可能有共鸣的比赛。那年我18岁,在伦敦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英语演讲比赛。我当时台下也坐了200多位观众,那是来自49个国家的100多名参赛选手和他们的亲友团。然后呢我就看着台下那些肤色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什么都不同的观众,我心里很忐忑,我就在想说我说我说些什么能让他们这些都不同的人觉得我说的有那么点道理。

我后来讲的是一个成吉思汗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成吉思汗是一个大英雄,但这一次我并没有说他作为一个英雄金戈铁马,我说的是他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面对过一次家庭危机。成吉思汗连年在外征战,有一次他出去打仗,几个月之后才回到部落。部落里面的人就跟他讲说他的太太可能和别人有染,他最喜欢的那个儿子可能不是他亲生的。

作为一个君王,我想成吉思汗有一千种一万种方式去查明事实真相,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这一次他什么都没有做,他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丈夫和父亲。他就更加倍的去爱护他的妻子,他更加倍当面的,当着很多众人的面去培养他的儿子,我没有质疑孩子是不是我亲生的,我珍惜这个家庭请你们也珍惜,也保护他们。最后谣言平息了,部落回归了平静。

我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有一个比利时的选手走到我的面前,他跟我说,我很喜欢你这篇演讲,因为在你的演讲中我想到了我的父亲,而且我去思考将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和父亲。你看今天我们来到这,你代表中国,我代表比利时,我们台下还坐着这么多我们国家派过来的外交官观战,他们都想看到我们拿本民族最骄傲的故事最优的那个价值观来比拼来夺冠。可是你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在代表国家参赛的选手这个身份之前,我们都有一个最最重要的身份,我们是人,我们是今天的子女,我们是明天的父亲和母亲,这个身份就是你跟我,我们所有选手之间的一种人之常情。这份人之常情有的时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会让一些本来冷冰冰的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刻峰回路转。2015年的6月在维也纳,美国在主导一场关于限制伊朗拥有和使用核武器的核谈判。当时根本谈不下去,因为无论美国提出什么条件伊朗都在拒绝,然后美国就不停的修改,伊朗就不停的反对,整整18天。各国的谈判代表就被困在维也纳的万豪酒店里和会议室寸步不离。几个月之后,当时美国的首席谈判代表也是他们的副国务卿Wendy Sherman女士,来到了我们学院的一个课堂上,谈起那个暗无天日的18天。

她说这个伊朗人啊,太难搞了,我几乎最后我根本没有勇气谈下去,因为我们两个国家之间有这么多年的怨恨、猜疑,没有信任基础,这个谈判是不可能的。只是那个18天里面发生了一件事情有点巧,就是那18天我的孙女和对方伊朗首席谈判地区的孙子都出生了,我们都是在那个18天里第一次成为了爷爷和奶奶,我们忍不住会和对方分享自己手机上面那个孙子孙女的视频。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场面,一片剑拔弩张中,一个白发苍苍的中东老爷爷同样白发苍苍的白人奶奶,他们两个人身后是各自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但是在那个瞬间,他们同时低下头,然后伸头去看对方手机上那个小宝宝的照片和视频,然后说真可爱。

那个瞬间,两个谈判代表之间共通的,作为爷爷奶奶作为人的情感,它其实融化了在场每一个人紧张的神经,它让每一个人在极度的疲惫和不信任中感到一丝希望。因为对方也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既然都是人就还有再去沟通的空间,就会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那就让我们为了这个可能性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吧。这个努力的结果是2015年的7月14日,伊朗核协议正式达成,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再一次得到了维护,而中东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再一次被保护。

同一个屋子里的演讲比赛的选手,越过了本来对彼此价值观的偏见或者抗拒,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里为对手喝彩,谈判僵局对峙的双方那种同为爷爷奶奶的慈爱一瞬间让人放下防备,哪怕那个防备卸下防备也只有一秒钟。这个时候我不禁在想我们总说东西有别,我们说这个国家和国家,文化和文化,人群和人群之间是那么的不同。可是会不会有一种东西,在看似最不同甚至最对立的文化之间他的那个核心永远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每次一提到那个相通的东西,再强硬的谈判代表也会瞬间变的柔软,而再紧张的演讲比赛的选手也会瞬间变的平和。那个东西叫做人之常情,那个东西叫做人性。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会觉得说,国际大事离我们每一个人很遥远。因为我们是普通人嘛,我们普通人可能轮不到我们去为国争光,轮不到我们去制定政策,轮不到我们去谈判去斡旋,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重要吗?重要。因为每一场国际局势,每一个国际大事,它从来就不是由一群机器人去推动那个走向的,它恰恰是由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书写历史,在参与它。他们可能是代表各国参加演讲比赛的选手,本来抱着一个要弘扬本民族最骄傲的价值观的愿望来赛场,却在一个关于父爱和家庭的故事里学会为对手喝彩;他们可能是本来剑拔弩张的谈判代表,但同时也是爷爷和奶奶,所以那种共通的慈爱可以让他们放下一秒钟的防备。

这个世界的好和坏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肯定不是在战场决定的,但它也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只是在谈判场、领袖峰会或者联合国的发言台上决定的。它其实是由每一个你和我,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普通的外国人,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确定的,因为我们的每一点想法在一点一滴铸就我们的国内舆论。我们对于世界的态度它彰显着大众文化的方向,而我们如何去如何理解别人理解别国理解对手,它是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国小国都应当拥有的胸襟和担当。你选择你怎样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是怎样的,你选择如何去期待人性,人类的未来就会是怎样。谢谢。

为时代发声

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表达者,很多人说我表达只是为了表达,但是其实没有一个表达者内心不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不得到传播,不希望自己做的演讲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我说我幸运。两个月前,我在这个舞台上做一篇叫做《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可能在座的各位,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在转发,你的微博上有人在给它点赞,但是我知道,你的饭桌上、你的身边、你的手机短信里,一定必须有人在骂她。

我当时很不明白,《国强则少年强》并不是一篇专门为了演说家准备的演讲稿,它来自于我的一篇个人日记,写于2016年3月我从以色列旅游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只是做一个游记,我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回头看到了我自己的家,然后我跟家里人说说我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人会去置疑我的动机。我最最最不明白的是,我自认是一个骄傲的人,我用心地表达出我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去理会那些批评、苛责,甚至是超出演讲和内容本身,对我个人品格、为人、性格的一些猜测和人身攻击,我不要去理。

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到第二轮的录播现场。是主题演讲,我抽到的题目是《偶像》,录制当天的早上发生了一个事情,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夺冠,然后节目组老师有人跟我很好心的建议就是说,你可以在演讲的开头提一下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建议,但是我当时脑子里一下就炸开了,炸开的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对我第一篇演讲进行的那些评论,无论是说我,用心良苦、迎合、曲意逢迎,还是歌功颂德,还是动机叵测。那些评价在我脑子里炸开使我没有理智和礼貌去和节目组的老师沟通,我跟他们大吵了一架。我跟他们说,我以为自己特别掷地有声,我说我来到这个舞台,我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只说我自己认可的话,你们不要试着为了节目效果,或者收视率,或者任何爆点去吸引我讲一些我不想讲的话,我说得很不客气。当时节目组的老师静静地听我说了十分钟,等我平静下来,他说,吉如我能不能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们都很喜欢的你的表达,也很尊重和理解,你不想接受这个建议。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在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电视行业,语言类节目,一档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什么爆点没有什么炒作点的节目,单纯想通过语言的力量,去留住一丝情怀和温度,这个节目并不好做。所以我希望你,我恳请你,在你的措词里不要置疑我们的专业性,请你尊重你身边人的劳动,礼貌地和你的编导进行沟通。那个时候我的眼泪刷刷下来,我不是委屈,我是内疚,因为他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公共表达的责任。

我一直以为我在舞台上表达是我的思想,我的文字,可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磅礴的音乐,我的表达会有力量吗?如果之前没有乐嘉老师、节目组的编导老师和我日以继夜的抠稿子,我的表达会得到时代的检验吗?如果没有像马丁老师、仲蠡老师、熊浩老师这样出色的对手,我会被激发出最大的斗智与动力吗?如果没有背后的服装、化妆,现场的灯光、大屏、舞美,还有很多个因为我并不熟悉电视这个行业,所以我可能没有办法去命名的这些台口人员名称,今天会有我站在这里,为时代发生声吗?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那句凭什么?和他们凭什么评价我?那么凭什么批评我?他凭什么挑剔我?他们凭什么攻击我?我问不出口。因为任何一个在花了10分钟时间看我演讲的人,都有资格去评价我、批评我、挑剔我。因为我占据了公共表达的平台,因为我占据着资源,因为我的表达被后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它是一整个组,甚至是一整个行业,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媒体前辈,试图在这个时代继续用语言和文字和思想的力量,保留一份情怀和温度。

第二讲结束之后在台上,林正疆大哥握着我的手说,‚吉如,还可以更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定不是回了‚谢谢‛两个字,我说的是‚一定要更好‛。因为第二讲是我发生的转折点,从两个月前那个偶然来参赛,只想也只敢为自己发声,不敢去正面外界评论,不敢去直面质疑,想要逃避,想要撇清表达责任的我,到第二讲之后,那个不会怕别人说,我在利用任何东西,只想说出我心中真实声音的我,我在成长。我的成长就与这个时代与发声这件事情一起产生。如果说敢于面对评论教会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怕,不要怕走出那个小小的,看似很清高的自我,那么马丁老师、熊浩老师,仲蠡老师,每个人都用昨天晚上熬到半夜五点,凌晨五点,和今天淋漓尽致的表达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急,稿子不要定,因为可能下一稿会更好。服装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呈现效果会更得体。音乐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渲染会更有情绪上的共鸣。

而最后今天在现场,所有的掌声和善意它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停,不要停的不仅仅是表达者和我说的话本身,不要停得是评论、是挑剔、是批评。因为真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达的彼岸,但只有不断地表达,不断地交锋,不断地挑剔,不断地对抗,才可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和我们每个人都想留住的温度。

不要怕,不要急,不要停,为时代发声不会停。谢谢。

不欺凌不依附才是强国

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突然就很委屈的哭了出来。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的。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很慌张呀,你想不对呀,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点赞了的呀,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

这个时候,她大小姐突然开口了,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

因为这是她101次和你提出就是没有安全感了。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然后你是不理她。

然后你妹纸看你不理她,她就很慌呀,她就跑到知乎这样的地方去提问。

她发了个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这种帖子底下,一般评论也不会太多的。但是通常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这一句废话被你的妹纸誉为真理。

老司机就说:妹纸,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哦。

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

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你就有职业发展上的安全感。

好好学习,你就会有考试上的安全感。

控制情绪,好好相处,你才有情感上的安全感。安全感的本质,其实是我们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一份其实我们可能没付出过什么努力你都已经身在福中的却不知福的安全感。去年春天的时候

我还在念硕士。我们学院呢,就组织同学们去世界各地进行调研。我选择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却是世界强国。所以我对他特别好奇。还没有进入以色列境内,就在以色列航空的柜台前办理值机手续的时候。这个国家就给了我一次下马威。他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一场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

你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读什么学校,念什么专业,写过什么论文。你以前做过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平常喜欢做什么。你去过什么国家,和谁一起去的,回来以后你们两个还联系吗?你爱不爱他,恨不恨他,来到以色列,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事无巨细,样样都问。

我当时觉得有点不耐烦,因为我觉得我是普通的游客。你为什么要让我,像是恐怖分子一样,在被盘问。我的以色列同学和我说:这就是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他们不断受到国际上恐怖势力的袭击。至今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地位。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飞机缓缓降落在特拉维夫这座海边城市。这个时候机舱里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一次非常平稳正常的飞行,我不觉得有庆祝到达的必要。我的疑惑在参观完拉宾大屠杀纪念馆之后得到了解答。

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清洗屠杀。

从那个时候起,这个民族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我还记得我的以色列朋友跟我一样的年纪。却带着和这个年纪不相称的沉重和我说:安全回家这条路,我们的祖祖辈辈有些人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安全回家是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愿望。而每一次安全回家都值得被庆祝。

如果说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变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重建安全感。她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就像我们自己俗话里说的寒门出贵子。所以你会看到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它都是世界强国。但是一个民族的辉煌背后,并不必然意味着个体命运的幸福。因为这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一旦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它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时刻向外界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担心,因为有一天国破家亡而远走他乡。这份心安理得,今天战乱国家的人们不曾拥有。而近代史上的中国人,也不曾有。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应该和可以给予国民的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开头所说,他在大多说的时候,是一场等价交换。而国家层面的安全感,却是只要基于一个公民的身份你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有一次我们两个交流毕业之后各自的打算。他说我知道你们这一代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你们可以选择去纽约、洛杉矶,也可以回北京、上海、香港,其实都一样,都是很好的选择。我除了美国的华盛顿、波士顿,我其实还希望能有一个别的选择叫着大马士革。我们两个现在虽然都是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是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是中国公民。难民与公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你是否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张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寄托在一个陌生国家的法规政策。甚至你背后的整个祖国都要寄托在所谓更强大的国家的保护伞下。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的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家里那么好,我随时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一定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的,哪怕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你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他不欺凌、不依附。而正因如此,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邀请,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二孩政策、十三五规划亦或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也很平凡。但是这样一个我,在课堂上始终有一席话语权。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今天的中国很重要,了解中国更重要。所以中国学生口中的中国一定要听。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状态、职业乃至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的,时而乐不思蜀,时而流连忘返,但是最终,会心满意足的回到自己的家园。有一句话说:假如你觉得你过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因为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为你承受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战士、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新闻媒体、科教文卫、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每一个个体在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而不懈努力。但即便是不懈努力,如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作为中国公民,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这份不安全感的消减需要耐心时间和行动。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中国少年强。

2.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篇二

1.1 优秀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

由北京卫视和能量传播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一季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1月24日于每周六晚黄金时段在北京卫视强档播出, 由张卫健、刘嘉玲、陈鲁豫、乐嘉四位担任导师。被评价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 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综艺节目。第二季华少接棒刘嘉玲, 和鲁豫、乐嘉、张卫健三位导师组成“三生一旦”的全新阵容, 2015年8月28日开播, 节目中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的社会正能量和震撼人心的励志故事在观众当中引发众多好评, 从成熟的节目形态、丰富的节目内容, 到强大的导师阵容、多样化的选手类型, 《我是演说家》开创了中国“演说”节目的新时代。

1.2 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文化视野、交际视野更加开阔了, 人们越来越需要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现自己的才华, 演讲口才是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 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讲授过多, 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足;文字案例多, 鲜活的影像案例少;重视课堂学习, 轻视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等问题, 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成效。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 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 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开拓师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果。《我是演说家》是一档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 获得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 可以为演讲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鲜活案例, 成为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节目中选手身份各异, 演讲内容丰富多彩, 直观传授着演讲技巧, 让我们见证语言的力量;导师风格各异, 思维敏捷, 分析点评蕴涵着演讲的基本知识, 让我们体会语言的智慧。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观摩———讨论——实践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改变原来讲授演讲基本知识和技巧、分析演讲案例、进行演讲练习的模式, 采用观摩———讨论———实践的模式。观摩从《我是演说家》中精选的一些案例, 感悟什么是好演讲;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交流观看得感受, 从演讲内容得选择、材料的组织、语言表达形式、演与讲的结合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总结演讲的基本规律, ;再以亲身演讲实践感受演讲的技巧, 用总结归纳处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寻找自己演讲的不足, 明确提升自身演讲水平的努力方向。

2.2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 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可以说是对学生演讲学习的引导、指导。《我是演说家》节目播放至今已有一百多个演讲案例, 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在我们教学的新的节目正在不断播出, 有新鲜感、有吸引力。布置学生在课外观看《我是演说家》节目, 设计观看记录, 明确观看任务, 概括演讲者的演讲内容, 评判演讲的优点与不足, 评价节目, 从大量优秀的演讲案例中感受演讲的魅力, 聆听不同导师对选手的分析指点, 感受不同选手的演讲特点, 感受导师不同的语言风格, 汲取演讲的经验和智慧, 从一个个普通身份演讲选手的成功演讲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学生对这样的课外作业感到耳目一新, 对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感兴趣、有收获。

3 教学改革的多重收获

3.1 演讲能力的提升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对演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大量的观摩和上台演讲练习的实践, 学生的演讲能力普遍有了较大提升。摘录几段学生的课程总结:

“在学期的结尾, 老师还用别开生面的考试———每人上台演讲一次, 结束了这门特殊的课程。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忘记这次演讲, 毕竟我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演讲前我们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教室里试讲, 一遍一遍纠正自己的错误, 也许多年以后, 我们不经意的回首, 或许也会为曾经努力过的自己而感到骄傲。”

“曾经我一直认为上台演讲是一件极具挑战性, 甚至还满带恐怖色彩的事情, 但是现在我自己终于慢慢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站在台上, 渐渐地不再哆嗦, 甚至脸上还会带着点自然的微笑, 加上一点动作, 可以从容地站在大家面前, 流畅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期末考试的题目是让我们自己做一次演说家, 说到演说家就不能不提《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了, 在上课以前我从来没看过这个节目, 在老师的建议下无奈地看了, 看了后却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节目。节目里的演说家们个个具有特色, 语言运用很好, 演讲也很吸引人。很感谢老师的推荐, 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 提升了自己的素质。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讲中我变得沉稳了, 自信了, 勇敢了, 清晰地说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 自认为超越了自我, 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讲。”

3.2 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批评和创造能力。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促进了大学生媒介选择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说到:“在我看来, 这个节目还是挺不错的, 它可以让各个阶层的各种身份的人站在我是演说家的讲台上进行演讲, 表达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在发现民间演说家的同时, 也圆了小人物的演说梦。我们观众也可以通过我是演说家去放眼观世界”在我们进行演讲教学的同时, 《我是演说家》节目正在播出, 不少同学都是每期必看, 多接触这样的优秀电视栏目对他们十分有益。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评价能力。有同学这样评价节目:“《我是演说家》是一个可以使人变得勇敢、有正义的舞台,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 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针对一些社会话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做一个有正义敢说话的中国好青年是我观看这期《我是演说家》最大的收获。”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提升了大学生利用媒介为自身成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同学有这样的打算:“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更何况我一个零基础的人。看完这最后一期的决赛, 我忽然有种感觉, 演讲能力好重要, 这不仅仅体现在比赛结果上, 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想在闲暇之余, 把这个节目的剩下所有期看完, 不求打发时间, 而是在其中汲取一点点我需要的、有用的东西。望我哪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 不求站在节目上演讲, 能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的演讲, 吾感足矣!”

3.3 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 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内化和升华结果。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以下摘录自学生作业:

“各位演说家精彩动人的演讲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原来语言还可以这样说!他们通过语言的力量唤醒我们的内心;他们通过高深的智慧对我们进行启迪;他们通过丰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简朴深刻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感谢《我是演说家》, 感谢各位演说家, 是他们给予了我一次感受语言力量的机会。”

“在观赏一个个精彩的演讲时, 这是一种快乐, 也是一种享受, 同时也能增进自己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阅历。这些站在舞台上的选手们, 他们敢想、敢说、也敢做, 他们的演讲, 有的述说着人生的艰辛历程, 有的述说着生活的悲惨遭遇, 有的述说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也有的从述说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出人生大义。是的, 他们在传递着语言的正能量。”

“在《我是演说家》这个舞台上,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 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他们激情澎湃, 他们幽默果断, 他们通过这个舞台展示了睿智, 展示了坚强, 他们深情的表达告诉我, 在这个舞台上, 不管你是善于表达的演讲天才, 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只要敢去表达, 敢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所有人自己的观点, 就能让自己平凡的一生变得不平凡。语言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看了这期节目受益颇深, 先是在演讲的形式和技巧上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期节目如同一次慰藉心灵的旅程, 让我回味无穷……”

摘要:媒介产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将优秀综艺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引进高职演讲教学,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丰富了教学资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效提升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同时, 提升了媒介素养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演讲教学,电视节目,媒介素养,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13.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9

3.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篇三

我才会在这个秋天的早上

穿过整个校园

到马路对面的摊位捡了个位子坐下

就着八点钟的阳光喊一声:

老板,来份牛肉汤!

人不多,都是一副悠哉悠哉、有条不紊的模样。八点钟,正是忙碌的一批刚刚赶到所在位置坐定的时候。街道和摊位上都是一阵紧锣密鼓后的从容气息。阳光悠闲的铺下来,弄得人满眼满面满身都是,引的你不自觉发出“真是美好的早上”的感叹。

做牛肉汤的操作间就在桌椅间、众目下,也就是一张长条案、一只粗圆炉、一口大铁锅。抓一把粉丝扔到锅里,没入大块牛骨头煮的汤水里,搅两圈,捞到放好配料的碗里,浇上骨头汤,装小把牛肉片,洒一撮油绿的葱苗和香菜,便端到了你面前。

你看到的会是一把绿,其下浮着一层油水之类的东西,遮着了你的视线让你看不见水下的模样。人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好奇,所以你会急急的把筷子插入汤里,夹住结结实实的一筷子捞出水面来,并就势把那把绿压进汤里去。然后你看见了,水下的是白细条的千张、肉乎的犯傻的绿豆饼和泛着光亮的半透明的粉丝。于是你挥动着一文一武两只筷子,攻城掠地,拿下了这一碗富饶地。意犹未尽时,碗里只剩下半池汤水。

这时你才注意到,最初遮住你视线的那层,是夹着各种料味的油裹挟着细碎的红椒,再掺了几段葱苗。阳光一照,便晃了你的眼。那纯正的红、地道的绿,逼的你连鼻尖上都布满了细密的汗。一点都不像那些清汤淡水,虽不施粉黛却毫无生气,寡淡又无趣。也不像那些浓烈的菜食,虽一副敢爱敢恨全力以赴的样子,却嫌生猛了些,太过惊心动魄就不是生活了。就像牛肉汤产地的位置一样,居中,热烈而不泼辣,散淡又不失矜持。吹开浮油喝下汤,不浓不淡,温温热热,暖心暖肺的冒出汗来,就像酣畅淋漓的爱过了一场。

如此,你便将这一碗河山占尽。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昂起来,当真是一个得胜的士兵应该有的模样。这充满斗志的力量督促着你指挥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学习,去乘胜追击。

阳光大好,不如早起,来份牛肉汤吧!

如今世上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曾围绕在你身边陪你去觅食、去热恋、去拾取正青春时刻所有美好的他们,都奔赴给了生活。

对于生活中每个陪伴过的人,不管他们是以什么形式出现,什么形式消失,都是一句:

“很开心你能来,不遗憾你走开。”

但你现在还在,而我们都还没变,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4.陈岚《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篇四

这个实验如此的残酷,以至于后来在全球范围被永久的禁止了。但是这个可怕的实验,教会了我们一个基本的灵长类的也包括人类的心理学的常识:爱是一种能力,爱是我们大脑深处的一个原始的驱动的程序,它不会因为我们大脑健全就自然的产生,它必须来自于我们所有人的亲子关系,我们亲生父母的爱,和我们社会环境给我们的一个有效的良性的互动。

哈洛用一群残酷的猴子的实验,教会了我们这个真理。但是,这样的不幸,可能正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正在我们大地上发生。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就在近期震撼我们所有人的悲痛案件:广西的一个13岁的男孩,自己离家出走,流浪的时候,把三姐弟就因为很小的事情全部杀死,尸体投进了枯井。还有去年,毕节的一个年轻的孩子,他把自己亲生的弟弟和妹妹全部杀死以后自杀。然后大家听到这种新闻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会有很多种解读,但是如果你回到哈洛的解读的时候,你会明白,这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是从小被自己的父母抛下了在家乡的、失去了亲情和爱的链接的幼小的猴子,所以你怎么能指望他们用爱、用良性互动、用有序的方式去走入这个社会?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5.我是演说家王帆演讲稿 篇五

> 我是演说家演讲稿(王帆)

大家好,我叫王帆,来自北京大学,我特别热爱传媒,本科学电影,硕士学电视,博士学传播,朋友眼中呢,我是一个80后的知识女青年,但是我拒绝整天泡在图书馆,也不会挑灯夜战,我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来源于丰富的生活,逛街购物,遍尝美食,独立旅行,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中给我惊喜,说话也是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体验之一,我有足够的细腻的内心去体察别人不曾发现的细节,我也有充分的勇气去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是勇者,我敢言。

我是一个80后,顾名思义,80后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国,我们80后还有一层比较特殊的含义,它其实是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叫独生子女证。这个证可以保证我们能够独享父母的宠爱,但是这个证,也要求我们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最开始我是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好女儿,那我肯定得掐很多的钱,然后让我爸妈过上特别好的生活。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几乎一整年都见不到我两次。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在外求学工作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咱们的父母都变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说想女儿了。你知道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吗?哟,至于吗?您这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哪,天天给自己加戏在那。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回家,那个下午,我永远记得。老爸侧坐在窗前,虽然依旧虎背熊腰,但腰板没以前直了,头发也没以前挺了,他摆弄着窗台上的花儿说了一句:“爸爸没有妈妈了。”爸爸没有妈妈了,大家觉得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悲伤?软弱?求呵护?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梦到我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会哭醒,我特别难过,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发现这个在我印象当中无比坚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间老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

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所以从那以后,我愿意适当地推掉一些工作、聚会,我挤时间多回家,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钱交到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去吧。因为我明白了一点,赡养父母,绝对不是把钱给父母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生活,而应该是我们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们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所以,我每次回家,就会带我妈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给我妈吹头发,旁边一位阿姨说:“你女儿真孝顺。”我妈说:“大家都说女儿是小棉袄,我女儿羽绒服!”幸亏没说军大衣。那阿姨说:“我儿子也特孝顺,在美国,每年都回来带我们去旅游。”说着吧阿姨还把手机掏出来了,给我妈看照片,说你看我儿子多帅,一米八五大个,年薪也好几十万。

我当时有点觉得话锋不对,为什么呢?当一位阿姨向你的妈妈展示他儿子的照片,并且报上了身高体重年薪的时候,笑的都是相过亲的,你懂的。就在这个时候,阿姨说了一句让我们全场人都傻了的话,她说,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来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儿子在拉着他们老两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车祸身亡。

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当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泪就开始哗哗地往下流。我抱着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种身体的颤抖,我也能够感受到她是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特别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离开我,我怕我会离开他们。而且经过这件事,我对于一句话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这样的感觉,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原来我只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别让爸妈担心,对吧?但是现在我发现,不仅如此,我们对待别人,也要这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家!

所以我现在每一次在跟父母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抱抱他们,在他们脸上亲一下。可能像拥抱亲吻这种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都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请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坚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搂过来,你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一下,慢慢地她就会习惯。像我现在走的时候,我妈就自然地把脸送过来。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表达爱。

我想作为独生子女,我们确实承担着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是我们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不展现自己的脆弱。你打电话他们说家里一切都好的时候他们真的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

龙应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我们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亲至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6.我是演说家 有不为 王帆讲稿 篇六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说演讲,就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那位男生笑的很有深意啊,那大家猜一下,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哇,看就是有文化,这句话出自林语堂之口。林语堂我们都知道,是著名的文学家。去年我在台湾做交换生,还特意去拜访了林先生的故居,那我又想问大家了。咱们如果去一个文学家的故居,应该重点看什么呢?对,书房,我走进林语堂先生的书房,有四个大字:“有不为斋”。有不为,这3个字瞬间就吸引住了我,其实那天我就想去哪儿拍个照,美个颜。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然后赶紧到下一个景点了,但是当我看见有不为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决定停下来,我就坐在林先生曾经喝茶的那个阳台,下面就是他的墓地,我欣赏着他曾经欣赏的风景,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去想,什么是有不为,就是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有不为这几个字,我觉得很陌生,因为在我们的这个教育体系当中,强调最多的是有为,而有不为比较少,我们理解的有为就是说,我们要多做事,出成绩,我得有成就,这样才是一个有为青年嘛,而且我上学的时候就觉得,我得考的证越多越有成就,那工作了可能就觉得,我得业务越繁忙,越能接近成功,我们非得要做很多的事,去显示我们的能力,价值,优越感。所以,我就查阅各种资料。我想知道,有不为是怎么来的,原来呢,他出自孟子,原文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就是说,人只有对某些事情舍弃不干,才能够有所作为,你若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不为,那我还想知道,像林语堂先生这样的大作家,都是我们公认的,有成就是有为的,那什么事情,是林先生,有不为的呢,他说,我一生中,所做过的许多事,需求上帝宽佑,到是未做的事,反而是我的美德,我不曾写过一篇,当局嘉奖的文章,我不曾吆喝佣人,我不曾白拿百姓一个钱,这个社会不缺歌功颂德的人,但缺威武不屈的人,不缺到处捐款的人,但缺富贵不淫的人,不缺穷困潦倒的人,但缺贫贱不移的人,有不为不仅仅是当我们选择懂得取舍更是面对诱惑要敢于不为 坚守底线。

我到是想起了,我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全班去踢球,同学们都争着抢着说,啊,我要当前锋,但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跑不过腿长的,撞不过腿短的,当前锋,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但是我不能到前线起拼抢,不意味着,我什么事都不能干呢,我一定得死守球门,这样,当对手要射门的时候,我就不让他突破底线,其实大家想想,我们的社会,也就如图一个足球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当时代先锋的角色去力挽狂澜,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做这个社会的守门员,也许这些人平时看起来不为,因为他们不能得分,不出风头又不被关注,但是不为并不等于无为,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恰恰是这些人吗,守住了一个社会的底线。

7.演讲稿集合(我是演说家第三季) 篇七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 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

《少年强 则国强》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预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黑土麦田 实干兴邦》

8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男神,他叫秦玥飞,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被耶鲁大学的本科录取了。在那个年代,从中国直接被常青藤本科录取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在那个意义上,他是我们身边一群女生心里的男神。他个子很高留长头发,很摇滚,但是整个人话不多,很安静又显得很文艺,然后你知道女生面对这种男神嘛,就是会想说他毕业之后去干嘛,未来会怎么样?

2014年,我又见到了我的男神,也见到了他的工作。他剪短了头发,耳朵后面别着一根香烟,然后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蹲在地上。他在湖南省,在衡阳市横山县的贺家村,他是贺家村的村主任助理和团委书记,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村官。这个时候他在贺家村已经做了3年的村官,那他做的都是些什么事呢?有老人过来跟他说,说小秦啊,这个家里的屋顶漏雨,小秦帮着解决一下好不好?有人热水器坏了,小秦会修吗?还有老人就说,小秦你有女朋友吗?我儿子今年30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小秦能不能帮着找一个?

这些事情玥飞处理不了,但他真的会去做。他去捣鼓热水器,他去研究国家确实没有专门的资金去修补漏雨的房子,但是有危房安置的政策,那么这个老人的房子年岁已久算危房,给他写报告。他还去其他几个村子问,你们村里有没有那个找男朋友的姑娘,要结婚的,我们村里有男的,我们那个配一配。我跟他说,我说师兄啊,你是来做公共服务的,你做村官,可是你现在每天就是些家长里短,那怎么服务啊?你怎么给这个村带来改变?他立刻纠正我,他说吉如你错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因为改变往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可是你我,我们都没有资格去定义,说中国的农村应该什么样,百姓应该怎样生活。村民有村民自己生活的逻辑,这套逻辑我认可,我接受。

三年下来,玥飞为贺家村筹款80万余元,他修成了路,建成了水渠,还办起了信息化教学。可是村官的任期就是三年,他要离开这个村子了,玥飞就在想,他说我走了之后,这个村子怎么办?可能这些孩子因为信息化教学,这个英语成绩提高了20分,化学多考了30分,但是两三年后,他们是不是还是要走上去建筑工地搬砖的道路?他意识到不能总去要钱,财富应该被创造,他想到了农民要创业。

从2013年开始,他筹备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每年从国内和海外的高校选拔一批毕业生,作为村官带领和帮助农民创业,这个平台的名字叫黑土麦田。今年,就在前几天,第一批选拔出的村官,已经前往湖南、江西、广东、山东,四个省份的15个贫困村。他们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帮助这15个贫困村里的每个人获得3140元的年收入。

玥飞跟我说,吉如你不要看这个15个村子,然后3140这些数字,我告诉你,能做成的不难的。我说你怎么这么乐观?你很自信啊!为什么你就是这么笃定的觉得它一定能做成?但是我想到要在农村做这些事情就是很难。他想都不想的跟我说,因为你没有去做,你没有去做你就觉得它难,就像那些批评中国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来过中国,对,批评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嘛,但是建设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黑土麦田的英文名叫做“Serve for China为中国服务”,我想到美国有一个公益组织,它的那个英文的那个结构跟咱们的“为中国服务”有点像,叫做“Teach for America为美国而教”。每年他们选拔美国的大学生到美国最不发达的地方去教他们的孩子,有人说,那不就支教吗?我们也有。但是人家的支教,一,给了每一个年轻人类似于城市白领的收入,保障体面的生活;二,平台很成体系,你想做一些超出支教范围内的事情,都有技术和资源的支持;三,支教结束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扎根做教育,但是世界500强,知名商学院,还有参议员的办公室,都会向你打开大门,因为美国它相信这群愿意“为了美国而教”的年轻人。所以很多时候很多的一些名校生,他会挤破头要去“为美国而教”。那么这个情形反到中国来,我会想说,我们的大学生会挤破头皮去做村官吗?有人说不可能,但是为什么不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没有理想吗?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不渴望有所作为吗?资源的不匹配,平台的不完善,其实足以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因为年轻人的执著,不应该在一些本可以被避免的问题上被考验。因为年轻人也是人,也要生活,也会害怕。

所以黑土麦田所做的尝试,在这个平台上结合政府部门,全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的力量,就是要给年轻人生活上的保障和工作上的资源支持。它其实解决了玥飞心中一直以来的难题:我们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而不是情感绑架,去帮助年轻人实现家国理想。

此时此刻就在我演讲的此刻,玥飞人在湖南湘西,和那30个他一起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在一起。他说吉如你要有兴趣,可以去看我那个朋友圈,我在上面放了另外一批四个去山东的村官的照片,那个照片上面绿油油的,特别好看,特别美。但是我想,当初吸引玥飞来到农村,作为一名村官的原因,一定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我跟很多人一样都好奇,一个耶鲁的高才生,为什么要选择做村官呢?

玥飞说,当年母亲曾经带他在北京借读,他们住过地下室,然后穿过亲戚给的旧衣服,还去买过那个超市打烊前,所以会打折很便宜的食物。他说我在耶鲁的每一年都会假期回农村做田野调查,我意识到其实农村的父母跟我自己的父母是一样的,就是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比自己更好。他们可能自己在城市去盖那个一辈子都住不进的高楼大厦,但是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有那个能住进去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总说“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我们今天先不谈国富民强,或者民族复兴。国家是由一个个人和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让每一个人都过得更有尊严,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有超越父辈的可能性,如果我能参与进这个过程,我觉得我就是帮所有的父母实现我自己父母的那个愿望。

在很多的媒体报道上呢,玥飞有一个绰号,叫“耶鲁哥”,因为他非常优秀的学历背景。玥飞本人一定不是一个喜欢用这样的光环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耶鲁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前,在玥飞的母校耶鲁大学,有一群中国人,他们的名字至今我们都挺熟悉的:詹天佑、马寅初、容闳。

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耶鲁,耶鲁留学生回国没有光环,没有实惠,但是大多数人都回来了。有的在搞铁路,有的在搞电路,有的在搞经济,有的在甲午海战中保家卫国,有的就跟着定远舰、致远舰一起沉到黄海底。时代在变,时代的使命也在变,但是我想到这一百多年前的这些年轻人,我看到今天的玥飞,我觉得年轻人从来就没有变。一百多年前,那个使命是救亡图存,是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在定远舰、致远舰上沉下去,然后用年轻的身躯去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沉到海底的民族。几十年前,我们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衣食足,吃饱饭活下去,年轻的头脑和双手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用钢铁之躯去慢慢的去塑造一个像钢铁一样今天这么坚固的国家。但是今天的时代使命,变成了在这个钢铁一般的外壳下,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活得有尊严,还有做梦的权利,每一个孩子是不是还有去超越他父辈的可能性。

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梦想是可以对着自己的孩子说,无论是农村的、城市的,我希望你可以过得比我好。而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尊严,是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流血,少流泪,被理解,被陪伴。黑土麦田,秦玥飞,让我们今天都看到,这样的一个使命正在实现。

互联网+直播

Hello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我现在就是在“演说家”的录制现场,在我的身后就是鲁豫姐和乐嘉老师,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很酷呢?如果很酷记得点关注,点关注不迷路,鲜花礼物走一走,大家感情更长久。

有没有觉得我刚才很像你们身边的某一位朋友?我认识一个姑娘,她一天24个小时的时间是这么安排的,吃饭、睡觉、化妆、直播,最后一件可以占到10个小时以上。这姑娘一个人有3个充电宝,手机从来不断电,不管走到哪儿。我人生中犯过一次比高考物理考了9分还愚蠢的错误,就是我和她一起吃了一顿饭,那顿饭把我吃得啊,她全程都在直播,最尴尬的是吃到一半她竟然惊呼“哎呀,寂寞龙少你怎么来人家的直播间看我,还不赶紧给我刷一个大游艇来安慰安慰我受伤的心”,我当时都懵了,三观震碎了,原来直播还可以送游艇啊,这是从哪儿找来的接近智障的土豪,可以给我来一打吗?

我后来总结了一下直播的几个套路,主播的套路基本是这样的:给你唱首歌,然后要礼物;给你卖个萌,然后要礼物;给你聊人生,然后要礼物。我觉得她们跟达尔文所说的生物进化论里人类的祖先灵长类动物特别相似,因为你想啊,你用香蕉来吸引猴子和你用跑车来勾引妹子在本质上是一样一样的。

2016年直播这个词突然势不可挡的爆发,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一款新的APP上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了直播这个大环境里,因为它使互联网变现成为了现实,而且这些钱直接就可以揣到主播的腰包。所以不管你是隔壁的老宋,还是邻居的老王,是长腿的欧巴,还是卖菜的大妈,他们都是主播。

但是当直播越来越火热,它背后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凸显,大家想一想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咱们应该都差不多大吧,老师和家长如临大敌。我小学六年级那会儿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老师经常会去学校旁边的网吧逮人,然后让他们礼拜一的时候站在升旗台上,全校通报批评,还给了开除学籍留校察看这么严重的处分。当时年仅12岁的我,在台下看着,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会觉得莫名羞耻,好像上网和坏孩子就划上了等号,互联网被妖魔化,那个时候甚至有了网瘾这一词,有了戒网瘾学校。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再回头看看,当年那些指着你说你天天就知道上网,互联网就是个害人精,这么说你的那些长辈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手机不离手了,你每天刷刷朋友圈,那些心灵鸡汤的分享发的最多的就是他们。互联网更加全面的霸占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再也没有人提网瘾这个词了。微博刚刚兴起那会儿,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大肆批判,他们说什么?他们说微博内容低俗良莠不齐,还有人说微博限制了我们发文的字数,会导致行文习惯的退化。那现在呢?微博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平台。

玉树地震那会儿,我们在微博上一起救援,一起祈福,一起抗震救灾。前几年不是很流行冰桶挑战吗?我们身体力行,爱心接力,那么大一桶冰水说往脑袋上倒就倒,但是我们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让大半个中国关注了罕见病——渐冻症。里约奥运会我们实时转发,实时评论,他们获奖牌了我们比他们还高兴,他们失败了我们一起安慰鼓励。原来我们也能参与到奥运里去,原来渺小如我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次评论也都有意义,微博正在用互联网围观的力量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谁又能断言说直播就不是下一个微博。因为我们现在都太关注直播的娱乐性了,我们忘记了它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传播价值的媒介平台,平台就放在那儿,怎么使用它是你自己的选择。

愿意用直播平台去散播低俗文化的人,他没有直播平台依然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他方式,该被禁的是这一部分人,但不是平台本身。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片海,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你可以选择放任自流,但你也可以选择去做最高贵纯洁的那一滴。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融入社会这片大海的姿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直播内容都是低俗的,也有人在用直播做慈善,有人在直播投资建议,有人在直播心理咨询。

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因为职业的原因,所以我可能会深入了解到一些普通游客没有办法了解的事情,我在那见到了很多小藏羚羊,这只就是我拍的,它们只有3个多月大,在迁徙的时候和妈妈走散了,差点儿被冻死,被工作人员救了回来。索南达杰保护站,只有一名志愿者,他已经来了8年了,就是照片里的这位,他跟我说其实保护区非常非常需要志愿者,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把这样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我在可可西里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直播,我给大家看了小藏羚羊,跟他们说了无人区的环境,也讲了现在的现状,所以有很多人联系到我说,他们也想来可可西里当志愿者,这件事情已经在行动当中了。

这次直播给了我自信,因为它让我相信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东西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无限种可能,它让渺小如我的个体都敢去做属于我自己的中国梦,陶渊明说过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世界上最珍贵的不只是有形的物质,不止是跑车、游艇、轮船、大飞机,还有你追求极致永远不妥协的精神。报业的一代宗师张季鸾先生说过“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而不愿自陷于盲。”

不管是微博还是直播,它都只是平台,只是媒介,我们要做的是引领它,利用它,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它同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争做那最纯洁的一滴水,那整个互联网也可以变成一股清流。当我们在埋怨说时代喧嚣,埋怨野蛮生长的时候,你有没有扪心自问过你是不是喧嚣里的那一个。我一直特别相信一句话,它说“你是怎样的,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坚守的是内心的信念,不妥协的是理想的纯粹,不盲目的否定才是最张扬的个性,而驾驭时代却不被这个时代驾驭,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有的担当。

我们毕业了

站在这儿呢,我首先要跟我的学校补一张请假条,请假时间:6月17号,返校时间:永不,请假原因:毕业。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不是一个有学生证的女同学了,我毕业了。

都说人之将走,其言也善,按照惯例呢,作为师姐在临走的时候我应该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忠告。我的忠告就是,高中的时候老师怎么跟你们说上了大学你们就放松了,他说的可能是你们的裤腰带;千万别觉得上了大学我就失去了早恋的机会了,因为你根本找不着对象;老师的点名呢就像电视台插的广告,不是你换台就躲避得了的;最后的一条最主要是说给我的师妹听,就是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以学习的名义加你们微信的师兄,因为我大一的时候我师姐给我的忠告就是防火防盗防师兄,师姐们的眼光总是雪亮的。

其实面对毕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觉得特别难过。我最难过的时候是,当我把大学四年的课本以接近废纸的价格贱卖的那一瞬间,其实不是因为它有多珍贵,而是这些课本都是新的,一页都没有翻过呢,大叔。有的人觉得非常的遗憾,我大学四年都没有谈过男朋友,我都不敢看男生的眼睛呢,但是每个学期我都有偷偷去搞联谊,但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暗恋我的人往往都特别特别沉得住气。但是也有非常非常暖心的时刻,在毕业的那天,全班的男生跟全班的女生说,不管你们以后成为了谁的女人,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女生。

其实离开了学校,我们就再也没有一个关系能像同学这样把男生和女生这么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却又无关风月,只为真心。我们都是在快要毕业的时候才突然爱上学校的,就像人生很奇怪呀,我们总是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突然想要好好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有长大了我们才能永远相伴,所以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拼了命拼了命地成长,但是当我们真的长到了足以跟青春挥手告别的时候,回头突然发现我们被骗了,原来成长只能让我们分离。

就在昨天,我的同学们在千人报告厅举办了毕业晚会,我没能参加。那些我跟她们说好的要露着大腿拍的毕业照,还有一定要把我灌醉的酒局我也都错过了。所以这是我第一次穿这身学士服,今天的这场演讲就是我的毕业礼。

面对毕业其实我是后知后觉的。在我隔壁学院有个姑娘跟我关系特别好,就在离校前两天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碰到她,我就像往常一样跟她打招呼,我说嗨,她隔着老远转过头看向我,依旧是笑靥如花,但是她张开嘴说的却是再见。就在那一个瞬间我才突然觉得可能我真的是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了也挺好呀,我们再也不用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想要逃课了,因为我们再也没有课可以上了。下一个秋天的时候,那间你们总是想逃开的教室依然还是坐满了人,只是再也不可能是我们。一年800块钱,你们谁以后还能住到这么便宜的房子。我们散伙饭的那天晚上,有姑娘为了拥抱一个人,她笑着哭着拥抱了整个班。她四年没有说出口的我爱你,全都融化在一个拥抱里。你们总以为有些人我们还有机会可以见到,但是其实一旦分开就再也见不到了。林宥嘉有首歌唱: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地离散。有听过吗?那首《心酸》。很多人都是来不及说再见的,但是最措手不及的却是,我们还未配妥剑呢,出门便已经是江湖了。

今天这场特殊的毕业礼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学校的这个避风港,我们再也没有“学生”这个听上去还是跟孩子一样可以被原谅的头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全神贯注地跟这个世界单打独斗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有没有想过,毕业之后你是要回到家乡过稳定的生活还是留在大城市漂泊?是为了你的恋人妥协还是天各一方从此各自珍重?是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是去完成父母的愿望?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课,却从来没有一堂课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十字路口该怎么选。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第一堂课老师问我,4年之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当时不加思索地告诉他,成功的人。然后他问我什么是成功?我说成功,成功是能出名,能赚很多钱,有豪车,有大房子,能去整个世界看看,我当时觉得我的回答太酷了。但是4年之后,当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说,梦想不能当饭吃,做人得现实;当越来越多的人指着你的梦想说你不行,让你怀疑自己的时候。突然觉得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能多出名,真正的成功是,不管有多少人质疑你,你都敢于去选择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今天站到了这儿,我放下了很多机会来到北京,选择了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北漂。在我在梦想里,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我想让这个世界知道,我们这一群上世纪末最后10年出生的一代人,我们这一群在你们口中垮掉的90后,我们不是另一代人,我们是另一种人。

也许快餐时代长大的我们太急于求成了,可能我们理想得不够纯粹,也现实得不够彻底,这我承认。但是我们并不像上一代人,我们的规则更稳定,我们没有成败,我们渴望与众不同,我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管有多少人给我们兜售所谓的人生经验,我们还是要不顾一切的跟这个世界死磕到底,因为我们不想普普通通的活着,过着朝9晚5的生活去成为一个体面的普通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对我说,醒醒吧,看清这个世界,我知道你们嘴里所谓的人生现实残酷,我都听见了,但是对不起,我永远都不会停下。可能你们会说,说我无知,说我幼稚,可能最后的结尾是头破血流,最后一无所获,可是那又怎么样,人生最遗憾的事从来都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所以永不妥协在我这儿,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他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我叫房琪,出生于1993年2月4号,毕业于2016年6月17日,在今天的这个特殊的毕业礼上,我想跟所有2012级的毕业生说勿忘初心。让我们捍卫我们的梦想,直到现实对我们缴械投降。下一次,世界精彩处见。

万世师表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事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廉价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地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医学不是万能的

我是一名医生,上医学院的第一天,老师就跟我说了一个颠覆我三观的理论。他说医学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学科,是反人类的存在。我居然从事了一个反人类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会在自然类的作用下淘汰群体当中老幼病残的以及不能正常繁衍后代的那些个体,筛选出更优秀更适合生存的基因,而医学呢却反其道而行之。老幼病残的,我们帮他们恢复健康,不孕不育的我们帮他们造一个宝宝,还有那些先天残疾的我们也会帮他们修复。所以老师们说医学简直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打破物种平衡,无视基因发展的逆天之行。

但道理真的是这样吗?人类之所以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除了自然的选择之外我们有意识,我们有身为人的自主选择权。人类的进化不仅仅是去适应环境,而更多的我们是在改变环境。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环境的温度,冷了我们会打暖气,热了我们开空调。看病也一样,咳嗽了吃止咳药,发烧了打退热针,所以医学也只是改变环境众多工具当中的一个而已,哪里反人类了

但是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我们面临的疾病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致命。工具不是应该帮我们创造一个没有疾病的环境吗,怎么反而招来了更多的疾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医学的本身。大家知道吗,在最初的原始社会当中没有医生,也没有医学,生病了谁管?部落中的巫师。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意识当中疾病这种痛苦是上天给予自己的惩罚,想要解除这种痛苦只能求助于神,或者是能跟神交流的人。不管是东方的巫师还是西方的教会,他们在给予人们药物或者某种宗教仪式,帮助人们解除病痛的同时一定还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忏悔。

所以归根到底想要解除病痛,就要节制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我们在面临许多疾病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武器,但是恰恰是由于这些相对完善的保驾护航,使得我们都变成了温水当中的青蛙。因为我们已经不去问为什么我们会得了这个疾病,我们只知道生病了找医生他一定能把我们治好。

我有一个患者来做肠镜,发现了直肠的息肉。这是一种有潜在恶扁倾向的良性肿瘤,实际上问题不大,只要镜下切除之后规律的饮食,节制烟酒,定期复查不会危及生命。但是他不这么想,他觉得一小块肉嘛,医学已经这么发达了一定能治好,于是他继续着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一年,一年的时间就恶变成了直肠癌,继而发生了肝转移很快人就没了。我想说如果医学还处于一个一小块直肠息肉就足以致人于死地的那个落后年代,他还敢这么折腾自己吗?

当我们发明抗生素的时候,整个人类都为之欣喜若狂,因为有太多太多没法控制的感染都被我们治愈了。而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这个用药,防止抗生素的滥用来恢复人自身的免疫力。所以,如果说医学反人类,那么就在于它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已经丧失了对生命这个奇迹本应有的尊重和对欲望的克制。

我是肿瘤科医生我有很多肺癌的患者,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的生存期就又把烟捡了起来,他们觉得没事了我又可以祸害自己的身体了。但你知道吗等待他们的一定是肿瘤的复发和病情的恶化。到了那个时候再好的医生也只能对他们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

医生、医学,只能暂时的解除你的病痛,先进的设备,进口的药物不能成为你的保护伞,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安全,更有质量。谢谢各位。

医德

在演讲的开始,我先请大家跟我做一道选择题。假如你是一位眼科医生,有一天晚上你值班,这时候急诊室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眼睛被烧碱烫伤了,你经过检查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在6小时之内,找不到合适的角膜替换,他的眼球一定会烂掉。这个农民工是家里的顶梁柱,等待他的不仅仅是失明,而更是一个本不富裕家庭的灾难。你想给他治,但是大晚上的上哪儿找眼角膜?

你想到了,医院的太平间里有刚刚去世的病人,于是你冲到太平间,随手拉开一个柜子,里面刚好有一具新鲜的尸体,特别适合医学移植。只要取下眼角膜,就能帮助农民工完成角膜移植手术,从而避免一个家庭的灾难。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么做是违法的。等待你的可能是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你要怎么选择?这是一种类似情与法的抉择,一般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最能考验一个医生的医德。关于这道题怎么选,一会儿我再揭晓答案。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跟各位谈谈,医德。

说到医德,大家一定会想到医生收红包的问题。既然我想跟大家坦诚的聊这个事儿,收红包的问题我一定不会回避。大家知道,医生收红包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吗?是最严厉的,停止职业,吊销执照,甚至以非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论处。如此严厉的惩罚,为什么还有医生会收?难道真的是医生医德沦丧吗?事实上,现在很多的病人愿意用金钱来营造一种安全感,让他们更相信医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试探着医生的道德底线。

收红包的医生有没有?有,我就是。在今天这个舞台上,我必须承认我收过红包,但是那种感觉非常不好。那是一个胃癌的患者,他把我堵在屋里就差跪在地上,因为你不收,他就觉得你不会好好给他看病,所以我收下了。等病看好了,我还给他一张收据,用他给的红包为他交了一次住院费。

两年前,有一位农民,带着他身患肾脏恶性肿瘤的女儿四处求医,被多加医院拒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到了一所著名的大医院。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医生,求求你,救救孩子。有一位心地善良的泌尿外科医生,明明知道这个手术异常的风险大,治愈率几乎为零,但还是动了侧隐之心,做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而正是这个选择把医生推向了绝路。

经过精心的手术,小女孩身上15公分的肿瘤被完整的切了下来,就在缝合的过程中,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虽然经过专家的鉴定,医生没有任何过错,但是家属仍不依不饶,在医院打横幅,在这个医生每次出门诊的时候,跪在地上抱着医生的大腿就哭喊,你把我也杀了吧。就这样,纠缠了将近一年,导致这名医生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患上了抑郁症,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位医生叫张世林,于2014年3月24日跳楼身亡。

今天,很多人都不相信医生的医德,反而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医生,张世林医生用他的医德向患者展现了,但是却不得善终。面对这样的结果,身为医生的我们感到心寒,感到痛惜,我们甚至开始怀疑,是该先救人还是该保护自己。我们还需要医德吗?我的答案是,当然需要。古人云,学不贯古今,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为医以误世。医德需要患者的理解,但是即便他们不理解,我们医生也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再回到最开始的那道选择题,1998年10月3日的晚上,北京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高伟峰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在明知道可能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治病救人。他从尸体的一只眼睛上取下了角膜,顺利的完成了在国内当时还非常先进的角膜移植手术。同时为了尸体的美观,还特地装上了高级的假眼。农民工得救了,重见光明。而这名医生被那具尸体的家属一纸文书告上了法庭,他成了被告。这件事当时引起的巨大了的轰动,整个医疗界都纷纷声援高医生。庆幸的是,在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查取证之后,检察院做出对高伟峰医生擅自摘取尸体眼球一案,不予起诉的决定。这一次,法律守护了医德。

上一篇:学习格言励志下一篇:小学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