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信息化(15篇)
1.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水库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库工程项目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繁琐性、精密性等特点,为传统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通过资料调查分析得知,水库工程的维护安全运行工作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因为相关部门忽视了水库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造成水库工程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得知,国内水库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水库设施陈旧、老化
国内存在一些建设时间相对较久的水库工程,工程内部的设施也相对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也不能做到及时防控,及时应对,更缺少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
1.2水库管理的工作不到位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水库工程存在维护不及时,操作不当等情况,这就导致水库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下降,水库本身的性能逐渐丧失,严重还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1.3对水库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工作人员对水库工程维护的投资与关注度远远不够,有些地方还缺乏水库管理的经费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库管理岗位等同虚设。长期经受摧残的水库工程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原则。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是毫无头绪。
1.4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些地区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不到位,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导致水库管理工程愈来愈差,埋下工程安全隐患。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引以为戒,借助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水利工程的健康、稳定、迅速发展。
2.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二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思考,建议
进入21世纪之后, 信息化涉及各个领域迅速发展, 信息化的时代已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 这也是工程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同时, 它也对我国建筑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管理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所以信息化建设也比较滞后,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 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自2003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与世界各项事业的接轨, 使我国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 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不同层次的突破, 然而对于建筑行业, 它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收入总额中占据重要位置, 所以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问题, 一直是我们比较注重的方向之一, 若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持久发展下去, 就不得不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新的改革方向,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来说,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再奏效, 新技术是建筑工程管理事业的新方向, 同时也是建筑行业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 实际证明, 将信息技术引入建筑工程管理之中, 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是建筑行业,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企业自身能力, 就必须要加强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管理方法, 使企业更好的发挥现代建筑的管理方式。由于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规划项目管理工程的同时, 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更高层次的管理, 所以在研发新项目同时也需要计算机协助完成, 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各个企业竞争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信息技术的竞争。
2 信息化在工程管理建设方面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 因此, 要想对一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就必须要大力应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争取利用建筑管理信息化带动建筑管理现代化, 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促进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实现建筑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通过对近几年的建筑工程管理事业进行探究, 实践表明, 工程项目管理取得巨大进步的阶段正是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时期。
信息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合理、科学的对经营管理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储藏最终决策的这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所谓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建筑单位在管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手段对建筑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施工单位、施工材料、供应商等信息进行整合, 然后建立一个公共平台, 最终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这一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已知施工方法为基础进行, 此外, 还需要了解各种施工计划以及施工中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性质尽可能的缩短工期, 节约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工程管理者提供一些选择, 使管理人员了解施工中的哪些环节和工作可以赶上工期, 甚至是提前完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施工计划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 要将施工进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不仅如此,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目前针对建筑工程管理, 有很多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 并且在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个例子, 利用计算机, 我们可以快速完成办公信息自动管理, 招标、投标自动管理等工作。不仅如此, 信息技术还可以科学、合理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安排。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常应用的就是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终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节省的完成。比如, 在对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进行质量控制时可以采用自动控制系统, 利用同步提升技术生产、加工幕墙, 安装整体设备, 提升手脚架等, 并且对所有的建筑材料数据进行检测。
3 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大力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然而, 在我们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将在下文中对两个典型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3.1 技术局限性
目前在建筑行业里应用的信息化技术范围太过狭窄, 基本都集中在了工程招标、投标, 工程造价等方面, 而在控制施工进度、效率以及质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这主要是因为在施工管理的这一过程中, 主要还是依靠人的经验和能力, 这与目前我们追求的信息化管理还不能协调一致。不仅如此,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还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建筑其实只是应用了计算机反映迅速的特点, 却没有将计算机的分析能力及传递能力进行挖掘。
3.2 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中, 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手工完成的, 必须靠经验完成工作的理念便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充分体现出建筑单位对建筑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 有很多建筑管理人员不愿意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 他们认为计算机不可信或者会限制他们行动;其次就是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存在员工身份双重性, 即施工人员也是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也是施工人员的情况, 这些人往往只是重视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研究, 而对计算机知识、技术掌握的不够扎实、熟练, 由此可见, 培养新型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势在必行。
4 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4.1 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建筑工程质量及管控能力
要想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就一定要强化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努力提升其专业技能, 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此外, 我们还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不断学习其探索的经验, 引进先进的电子系统对建筑施工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控, 最终提高建筑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对施工现场的监控电子系统, 这样一来, 既可以减少数据的输入, 有可以避免操作失误,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在安全、高质的前提下进行。
4.2 重视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从纯软件转变成了能够进行成本管理的综合性业务管理软件。 (1) 一定要彻底改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事后审计的特点, 要实现动态预算, 在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应用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 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使其能够真正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成本的详细情况和真实情况; (2) 要努力将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职能转变成业务职能, 利用计算机技术尽可能的控制成本风险, 降低成本投入。这样一来, 建筑企业既能对建筑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又能实现业务和财务的信息化管理, 可谓是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新时代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也是顺应社会潮流, 与世界接轨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 管理信息化已遍及社会的各个行业, 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进步, 为使得企业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各个企业也在寻求更多信息化管理的方式, 逐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信息化的管理定能成为发展进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蒋旭东.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建筑遗产, 2013 (10) :25~26.
3.浅析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三
水库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水库工程维修以及安全运行一定要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国以来由于忽视水库工程管理而造成溃坝事件不在少数,必须引以为戒。我国存在众多的水库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高。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库管理现状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立的时间比较久,相对应的设施已经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工程的要求,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常因水库的维修工作不及时、设施操作不当、大暴雨突发应对不及时使水库发生险情等,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逐渐丧失,严重时将出现溃坝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库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库在维护等方面的投资和关注不够,水库的管理经费缺乏,在此情况的影响下,也减少了水库管理的工作岗位。不少水库在遭到自然灾害的摧毁后没能得到及时的修护,从而降低了水库的整体效益。水库的管理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国个别地区的水库包括小型水库的管理体系中,一直沿用较落后的管理方法。水库的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达到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类管理方法没有科学、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水库的管理工作走下坡路。甚至部分管理者无法及时认清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导致问题累积,埋下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快速发展。
二、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库是调节径流的重要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堤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溃坝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对水库上下游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及时观察反映水库大坝及相关地区的实时气象及工程情况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信息访问平台。通过实时水文预报等,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对水库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并提供解决和管理方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数字化水库”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水库效益是需要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在水库调度中,必须坚持发展服从于安全的原则。水库的发展及调度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水库调度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某些技术工作。
三、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对靠后。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水库管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十分重要。在水库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的基本定义是为集体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加之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换,水利上实施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遭受淘汰的命运。为了水利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划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
(二)忽视水污染问题
在水库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就是防洪,严格管理以便造成溃坝等严重现象。特别是每到汛期,水库的管理人员都会小心翼翼的做好防汛工作,从而忽視水污染的严重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对供水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没能在抓防汛工作的同时对水库进行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为了彻底清楚污染物应由供水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清污机构,定期对水库范围内的淤泥进行科学的清理,以彻底消除底泥对水库水质的污染,这项工程庞大,耗资较高,但与重新修建水库所花的费用来说有明显优势。
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从电台报汛、有线电话报汛逐渐向自动化遥测系统等现代通讯手段过渡。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属三峡水库,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实现水文现代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全国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但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央只管理中央报汛站,尽管统一规划,但是投入渠道却不一样。目前,全国有中央报讯站,各省有气象方面的雨量测站,有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的测站,有地方的水文报汛测站,所以,难以同步进行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水文监测、优化站网密度,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明确经费来源渠道,统一按照要求,对国家和地方进行共同建设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要注重科研和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洪水预报系统的研发,即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包括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等。虽然我们也很重视科技发展,但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广泛,科技含量低。开展研究的课题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水文建设的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发展必须在这一方面尽快改变。为了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必须对水库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规程及操作规程,要求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是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信息化项目落成后,运行管理费用紧缺是当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存在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明确维修管理费用的来源渠道是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前提。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库等较为基层的水利单位,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相当馈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采取更丰富的学习形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益。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种类繁多,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也各有特色,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防洪工程安全,防止溃坝造成严重后果。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建成以后,整体运行情况稳定、安全可靠。能够精准地采集并传递水利方面的各类信息,为水利工程上的指挥决策提供了保障前提,具有明显的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高了水库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数字化水库”建设打下夯实基础。
4.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 篇四
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经济、科技、都在迅猛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工程项目管理的也不在局限于以前的传统管理方式,现在的管理方式将迎进新的时代,新的科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促进项目管理的高效,高质量。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逐渐与国际接轨。
一、工程项目建设现状
1.目前国内在工程项目管理,实现信息化这方面,主要是软件不专业,多半杂、乱。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需要的各个软件不同,在前期工程计算上就有好几家公司制造的软件,像深圳广联达图形自动计算工程量软件、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软件、神机妙算图形算量软件等;在项目招标的阶段,招标软件有易达清单大师、广联达工程投标报价软件以及各个科技公司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邦永PM2、新中大Psoft、易建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建设工程监理类软件等等。以上大多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进行划分,比较分散、杂、乱,只有少部分软件开发是根据特定单位而进行集成设计的。这样整个领域就会不统一,不规范,从而导致各家管各家的,没有一个准绳,标线。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综合的软件。所以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落后于国外的管理。
2.国内一些特级、大型单位广泛的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很多二流单位,实力不算大的建筑单位,信息管理建设还是不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建筑企业配备的计算机有160万台左右,不少大型企业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并且在这一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甚至有些国家级、一级建筑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与效率。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催生了一些专门做软件的商家网站,像中国易建网集合了建筑行业动态信息、项目管理和采购、网上建材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决策数据分析以及客户服务等功能,专门对建筑企业提供专业的帮助。
3.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课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针对如何建设好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一些有技术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例如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深圳市斯维尔电脑公司联合组建的,深圳斯维尔软件,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专家学员也在研究这一课题。
二、信息化建设问题
2 .1专业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目前在国内,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中的建设缺乏专业的人才。所谓专业就是机动性强,他们不仅具备优异的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能掌握全局的问题,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能够策划并实施方案。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信息技术的要领知识有待研究。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如果专业的技术人员配备不齐,那么就会导致这一板块的落后。
2.2 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模糊,不够坚定。很多建筑企业都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新软件费用高,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多,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大型企业如此,那些小型企业更是没有积极性,所以在这一领域造成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些企业是引进了新技术,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如何利用都是模棱两口,一知半解。发挥不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这样就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漠视,使信息化很难实现和发展。
2.3发展不平衡,应用范围较窄。建筑企业大多不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的技术主要用在设计阶段,预算,招标,采购等方面。而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则利用的较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仍然根据当时施工员的意思来做,很随机,很不科学。而且由于很多建筑企业没有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所以项目管理当中的业务流程还是传统的方式,机构设置还是以前的粗放式。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独立于整个管理中,网络不互访。这种沟通对项目管理的阻碍力非常大,会削弱正式信息沟通方式的效用。这样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改进。
三、完善项目信息化的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就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否齐全决定着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否能基本运行,一般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于企业是否盈利,在企业的.预算时间里,在成本核算的板块应该加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也可以引如民间的资本来入股投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果一个企业基础设施都不齐备,那么任何项目都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它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
2.大力的支持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究,关键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如,在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时,可以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系统的对购买工程使用材料进行管理,减少人工作业,提高准确率 人工处理中大量相同数据的多次重复输入所造成的差错,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3.大力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如计算机技术技能、通信网络技术技能等等,掌握这些技能是处理好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筑企业可以把相关员工送到专业的培训基地,集体培训。普及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另外,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具有综合比较和灵活运用的基本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进行知识的全面培训。
5.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措施论文 篇五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市场主体、软件开发企业、造价信息用户等,对此,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分布进行实施。但是,目前全国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各个地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规划不统一、发展不平衡,实施进度不统一,市场培育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还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1.2对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而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可有可无,不必追“风”,没有将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有部分造价管理机构认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应用很难在短期内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不愿进行投入,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进行改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全国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还未从当地工程造价管理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信息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信息资源的开发明显滞后。
1.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建设过于滞后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具有系统性、高集成性以及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具有严格的要求,否则难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大规模集成。而过去对工程造价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重视程度较低,工作滞后,导致工程造价行业内部各自为政,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由于缺乏对工程造价信息的传输、共享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性法规,部分单位不愿将造价信息共享出来,而另外一部分单位,将信息在网站上发布之后,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对其积极性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1.4缺乏专业人才
虽然在过去的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培养、锻炼了部分人才,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工程造价行业从事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有效满足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求,同时人才结构分布也不合理,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尤其缺乏同时精通工程造价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另外,规范化、普及新的工程造价信息制度还未建立,大部分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还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高效、高质的开展。
2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建议
2.1制定统一的建设目标
根据《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目标,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总体思想为主要依据,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实现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2.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
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是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国家信息标准为主要指导,建立建设工程造价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制定工程造价信息基础通用标准以及专用标准,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规范以及网络设计技术规范。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造价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建设,监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行为,保证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3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造价信息管理的具体职责,理顺各方工作关系,建立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益的共享、建立考评制度,落实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全面推动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2.4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同时随着信息系统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需要将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列为各个单位及各个专业执业资格培训的重点内容,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工程造价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在造价工程师、造价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定中需要加入有关工程造价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考核内容,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还需要进行广泛调研,在对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
3结语
6.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策略论文 篇六
目前,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于工程造价,但是信息管理缺乏规范性,没有统一的规则,导致了建筑单位下属的各部门间缺乏高效的沟通交流合作。信息传递缓慢,很容易失去价值。有些信息甚至不在部门之间传递,让工程造价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就导致了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很混乱,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的质量与效率。
2.2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改变,越来越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忽视了对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例如缺少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软件,再加上相关部门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建设,从而使得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没有给员工制定统一的工作机制,员工在进行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工作方法杂乱,各地区的管理方式也不统一,使得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以及互相共享。
2.3采集和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落后
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它可以有效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高效、高质量进行。但是,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对各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还是比较落后的,存在信息库存量小、获取信息的质量差、收集信息的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让很多工程造价管理方式不适应时刻变化的现实情况,从而无法显现出工程的真实造价,削弱了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效果。
2.4缺少信息化管理人才
任何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都需要以人为基础,由人来推动,要想使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必须要有相关的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只具备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专业知识,在信息化的.知识方面并没有达到要求。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对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既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又没有较高的管理能力,从而造成工程造价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2.5价格信息发布的滞后和缺失
7.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探讨 篇七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1.1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含义
信息指的是用口头的方式、书面的方式或电子的方式传输(传达、传递)的知识、新闻,或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情报。声音、文字、数字和图像等都是信息表达的形式。
信息管理指的是信息传输合理的组织和控制。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管理,使项目的信息能方便和有效地获取、存储、存档、处理和交流。
建设工程信息包括在建设项目立项、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投入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信息,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信息,它包括:项目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
1.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任务
1)负责编制信息管理手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信息管理手册的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检查和督促其执行;
2)负责协调和组织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工作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
3)负责信息处理工作平台的建立和运行维护;
4)与其他工作部门协同组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录入、审核、加工、传输、发布)和形成各种反映项目进展和项目目标控制的报表和报告;
5)负责工程档案管理等。
1.3 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
1)内容构成的繁杂性。一项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是多部门、多专业、跨地区的综合成果。
2)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从工程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涉及到诸如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各个单位或部门,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
3)信息形成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使用维护阶段5个阶段。
4)产生时间的延续性。随着整个工程的进展而逐渐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管理、使用和维护阶段。
5)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性。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多个阶段均可能产生声、像、图、文、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以纸质材料、照片、胶片、磁带等形式存在。
6)信息使用的频繁性。建设工程各阶段产生的信息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各个参与方、各个管理方面产生的信息都具有关联性。
7)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必须以现行的有关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为基础,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建设部门对工程技术资料的具体要求而开展。
1.4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方法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大量数据处理的需要,在当今的时代应使信息处理由传统的方式向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以及信息对项目目标控制的作用。其核心的手段就是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
1)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构成: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等)、数据通讯网络(包括形成网络的有关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服务于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等。
2)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PIP):项目信息门户即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的参与各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项目的参与各方提供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它的核心功能是在互动式的文档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促进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促进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从而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1.5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吸取类似项目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许多有价值的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法规信息将有助于项目决策期多种可能方案的选择,有利于项目实施期的项目目标控制,也有利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行。
通过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能实现:
1)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项目的文档管理;
2)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3)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
4)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2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1)信息化硬件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通讯工具等等已经基本具备,但利用不完全,仅利用计算机的单机操作和点对点的信息网络传输,使用效率较低。其原因是没有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
2)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量大而杂,存在大量的错误信息,而有用信息得不到及时传递和应用。业主与承包商的数据不连续、不集中,施工、监理、项目部数据独立,存在“信息孤岛”各部门的信息传送成本较高。其成因是由于建设工程参与单位众多、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时间跨度大,以及没有建立项目信息门户。
3)很多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由其它职能部门代管,责权不明,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这样一个状态;很多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稳定的信息数据库或建立的信息数据库编码不规范,造成信息易丢失,使用不便利。其成因分析是由于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出于对投资或者成本的考虑,而忽略了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
4)以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存储和传输,纸张消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其原因分析是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及时更新。
5)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能力和拥有专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失,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其原因分析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3 解决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落后的办法探讨
1)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实践工作,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管理系统。
2)深化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使其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要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要有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其工作,工作到岗,责任到人。
3)建设工程项目要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如图1所示),使建设工程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项目的文档管理;使信息处理和变换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使信息传输数字化和电子化,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使信息获取便捷、使信息透明度提高、使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4)加强人才的培养,国家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工程专业技术、项目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培训,使其能适应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战略不断地推进,我们广大的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人员协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必将会使信息化技术为建设工程项目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福.建设法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丁士昭.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田素兰,周剑.试谈安全管理中的决策问题[J].建筑安全,2002(11):31-32.
[4]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5]刘伊生.建筑项目管理[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8.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煤矿;机电技术;工程管理创新;
世界能源将向开发和使用经济、洁净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并成为当前和下世纪的重要任务。由此,将会带来煤炭消费结构的改变,即深度加工的商品煤和洁净利用方式将代替直接使用原煤。
1、概述
目前的安全技术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重大安全灾害事故的发生,加上我国煤矿的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备,安全事故预测预报的可靠性低,致使原煤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较高,1998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百万吨死亡率为1.022。全国煤矿死亡事故的70%~75%为乡镇煤矿,是国有重点煤矿的7.58倍,是国有地方煤矿的1.52倍,大大高于世~~界主要采煤国家(0.5以下)水平。(5)经营粗放、企业创新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我国煤炭行业底子薄、基础差,长期以来主要靠扩大投资规模、铺新摊子来实现煤炭产量的增长,因而形成了投入大、用人多、矿井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等经营粗放局面。煤炭企业由于其资源性开采的特性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特别是科技对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实现经济的增长有赖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煤炭行业扭亏脱困、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加速技术进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成为一项极其紧迫的重要任务。
2、对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认识的效益
发展煤炭高新技术,当前就是大力发展加速煤炭产业技术升级的新技术,特别是应用当今最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来改造煤炭产业,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任一产业或任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前人或前一级技术水平上发展起来的。我國煤炭工业今天的成效,更离不开几十年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的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教兴煤战略的加速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的技术面貌,不断完善的行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了煤炭工业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如果从管理层次上不再细化的话,那么,现在所指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进步所要求的,它更加突出了技术进步的“速度”“质量”强调了技术升级和跨越和,式发展,反映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发展高新技术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的添加剂和助力剂,是实现全面技术升级的重要条件。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要结合市场及技术发展,立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更要切合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高新技术,既是以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技术的提升,也加速了全行业技术的整体升级。
3、对煤炭行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和加强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但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互为动力。发展高新技术需要技术创新这一层面作为基础,加强技术创新更需要发展高新技术来充实、提高。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搞活搞好企业、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则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在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传统产业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按照市场规律推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强化技术的系统集成、整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力量,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传统产业振兴的路子。煤炭作为传统的基础产业,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和全力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新技术的改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和发展高新技术是当前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的根本措施,也是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新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其内涵中又以创造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为关键。限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资源性产业的特点,煤炭行业不可能在纯市场领域内,以单纯地发展高尖端的高新技术来实现通常意义上的高新技术所带来14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煤炭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现有技术,促进行业的技术升级,同时激活现有的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的研究开发,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
4、发展高新技术和加强技术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技术创新必须着眼于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样才能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提升。技术创新的定位要切合实际。对煤炭工业而言,技术创新应主要体现在行业和煤炭企业两个层面上。从行业的角度上讲,创新是实现行业的技术升级;从企业的角度上讲,创新是实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创新的途径、手段和实现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当前谈得较多的高新技术,也并不是只有搞一些高新技术就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这里关键是要看是否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应通过加强技术改造这一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秀隆;吴嘉林;辛德林;;世界第一矿——布尔台煤矿设计综述[J];煤炭工程;2011年03期
[2]舒晓波;冷峰;;安山矿井开拓延伸优化设计探讨[J];煤炭工程;2011年10期
[3]马雪晴;霍亮;郭永祥;;深部巷道分层围岩变形特征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02期
[4]袁文华;马芹永;刘汉喜;彭继勇;;矸石运输系统改造在岩巷快速掘进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9年12期
9.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九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各行各业都变得越来越信息化。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施工过程显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在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时,普遍会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才能全面提高信息化工程管理水平。对此,本文首先研究信息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然后分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当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都越来越大,其中也包括建筑业。在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其信息化的发展尤为重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通过不断增强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信息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其管理环节和管理模式,从而使管理人员准确地掌握施工情况,以便对建筑工程进行实时监督与控制。如果项目出现问题,可以准确而及时地进行解决,从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二)降低施工成本
建筑工程的投资数额十分巨大,而企业建设建筑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营利,将信息化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让企业在保障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节省工程成本,从而提高其利润空间。
(三)降低建筑工程管理难度
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直接导致了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施工加以管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难度,同时也为建设工程管理提供了更多便利,使管理更具科学性。在降低建筑工程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会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质量。
二、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意识不足
在建筑行业内,由于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很低。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功能。由于没有掌握信息化管理的独特优势,没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便会在意识方面出现偏差,甚至于影响建筑工程的建设。
(二)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实际应用还不是特别成熟,导致其在后续应用中的缺陷极为明显。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软件方面,由于不能够结合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实现个性化处理,就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在长期应用时无法表现出比较强的功能。
(三)人才严重不足
就整个建筑行业来说,专业工程管理人才较为贫乏,目前企业所聘用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贫乏使得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很多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到位。
三、提高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效率的措施
(一)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识
要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首先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要积极开展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这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建筑企业内部来说,首先要让企业高管对信息化管理形成深刻的认识,结合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策略。
(二)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人才
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建筑企业想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就要积极引入相关方面的人才,以形成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为今后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保驾护航。人才的科学配置,不仅可以发挥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还能够保证企业的管控系统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从而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局部网络的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信息化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加强资金的有效投入,确保相应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信息化在建设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各个环节的需求才能够被满足。不能因为资金问题,便限制了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当然,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能只依靠企业来承担,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另外,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要注重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资金的支持。
(四)落实信息化工程管理软件的研发工作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所使用的自主研发的工程管理软件很少,大多数都是引进国外的。因为这些软件并不能够完全符合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些软件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欠佳。另外,这些外国软件的价格十分昂贵。我们应该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来自主研发一些国产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息管理软件的适用性,才能提升我国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让这些工程管理软件更好地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服务。另外,在对信息软件的研发过程中,可将个别参数设入其中,比如将我国的地质条件设为本土化的信息软件参数,从而不断的提升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实际性,进而优化信息化在工程建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应用下,各行业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发展,将信息化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是必然的趋势。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提高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率,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兵.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18):85-94.
[2]吕家明.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探究[J].中国标准化,(17):248-249.
10.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浅析 篇十
从数据层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库,从而可以很好地消除一个个独立的数据源的问题。在数据库里,同一数据源可以保证数据的统一与一致,不至于一个大一点的公司连人头都点不清楚。各个数据之间可以有效地衔接,数据的更改有据可查,数据的有效性与完整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将单个的数据放入数据库可以避免个别人为管理的失误,从而更好地管理其安全性。
从信息层面,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消除信息孤岛。数据进一步被开发利用就会变成信息,信息即是有序的数据叠加在一起,能够反映某些趋势或有意义的结果的内容,信息可以提供给管理者作为管理决策的参考意见,数据分析的原因即在此。业务部门之所以重要,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数据为他们说话,数据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而当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提供一些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信息,业务部门会对此另眼相看的。
从知识层面来看,信息系统本身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而存在。人力资源有很多的知识,一般来说掌握在熟练的员工手中。如果善于利用信息系统,可以起到将这些隐性知识保留并传承下去的效果。对于经常被员工问起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来保存,让员工通过自助服务的方式而得到解答。大家都知道人是最宝贵的资产,可是如何让更多的知识留在公司,却不是每家公司都有正确答案的。
一般来说,很多公司都能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好处,但是,在如何实施一个信息系统的问题上,由于本身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因而常常过多地依赖信息系统供应商的意见,甚至在实施的具体步骤上也经常会有一些不当之处。
实施信息系统要避免的第一个误区是希望“借助系统来提升管理水平”。事实上,系统只能做到帮助实现好的管理理念,而系统本身无法带来良好的管理理念。系统本质上是将流程做到无纸化,但流程本身如何却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理念和所有员工以及经理人的工作习惯来决定的。但凡一个系统不成功,技术上的因素最多只能占到30%,另外有70%是由管理上的因素来决定的。本身管理流程不合理而寄希望于系统来改变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需要避免的第二个误区是希望“一开始就上一个大而全的系统”。如同任何一个成功都是要从一个个跬步开始一样,一开始就定位大而全将会把系统带入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这样失败的概率更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让使用者彻底改变行为远比逐渐改变行为要难得多,而且从一个相对容易的地方着手可以更好地帮助实施改变。让使用者获得信心是实施改变必要的前提。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支持先进的东西”。事实上,不习惯的可能首先就是最高管理层,他们是否愿意将本来手签的方式改为网上审批?他们是否会愿意自己到系统中去看报表,而不是等别人打印出来放到他的桌子上?这里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将这个系统打造成“一号工程”,并且不能是口头上的,必须是实质性的,如何让最高管理者拥抱这个工程?让他切切实实地认识和意识到它的价值是不二法门,哪怕从小的地方做起。笔者当年在一家外企就是从电脑自动发送生日祝贺给员工而开始信息系统建设的。
第四个误区是以为“越贵的系统功能越强大”。甚至迷信国外的如PeopleSoft或SAP等大型的系统。不能否认越贵的系统功能越强大,可是对于任何系统来说,其实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为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而付费是众多信息系统集成的一大误区。
11.基于铁路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优化工作;铁路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
前言
信息化时代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节约了人们生活时间。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由于目前铁路管理日渐疲惫,不得不进行的改变。如何做到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乃至最终实现信息标准化管理,是目前铁路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系统的优化
1 信息资源规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整个工程建设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作业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逐步建成统一的网络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并通过“信息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化,增强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管理能力,实现对项目实时、准确、全面的监控,保证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流程的质量安全责任、标准和要求得到落实,为建设精品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 信息体统优化原则。一是坚持时效性原则,强化过程控制,做到信息对称。重点强化网络构建和流程再造,加速信息流转。二是坚持适用性原则,立足铁路工程特点和建设管理实际,紧密结合现场管理,充分吸纳现代管理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科学可靠。三是坚持延续性原则,合理进行系统和功能设计,力求与将来的运营管理相结合,实现资源利用延续性。四是坚持开放性原则,做到数据结构灵活,编码体系开放,具备通用性基础条件。
3 集中优势资源。对于信息体统的优化,首先应认真研究铁道部既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拓展优化工作。其次,在对运营商资源、体制、支撑能力反复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沿线网络资源分布情况,积极探索利用卫星通讯为边远困难工程提供通讯通道的可能。第三,组织设备生产单位同步开展围岩量测设备研制及RFID、PDA、视频设备等其他硬件产品的配套定制和测试工作,在接口统一的原则下致力于现场前端硬件产品的配套研发。第四,建设管理单位应快速组织熟悉建设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人员组成需求定义小组,抽调部分施工、监理单位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员组成用户体验小组,参与研发,及时稳定需求,优化应用。
二、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规范管理
首先,在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中,按照“分步配套,不断完善”的工作原则,坚持“实施、培训、应用推进”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建设单位主导作用,积极调动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专业单位承担系统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其次,发挥建设单位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紧紧把握“调研、开发、测试、试用、投产”的工作流程,有序推进具体工作,把握进度和质量。同时,在建设单位内部系统实施过程中積累经验,为系统覆盖全线各参建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外,坚持动态优化,结合工程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的全面展开,积极推进路基沉降监测、桥梁基桩检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施工进度动态管理等功能的优化。同时,不断地在应用中检验、升级系统平台,在平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优化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要用好,而且要持续使用,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首先,要规范信息系统管理,制定系统管理办法、系统实施细则、系统指导性标准、系统操作指南等管理技术文件;其次,要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监理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环水保管理等管理制度及办法中充分体现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要求;第三,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化参建单位召开工作例会,对信息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
三、对系统进行专业运营维护
信息系统维护是指为适应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保证系统正常工作而对系统所进行的修改,包括系统功能的改进和解决系统在运行期间发生的问题。尤其是当信息系统深入施工现场后,系统运行环境复杂,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营维护队伍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建设管理单位应重视运维管理工作,通过“建框架、立制度、建机制、抓队伍”,不断深化各级运维体系建设,配套建立运营维护管理制度、办法,开展运维队伍建设和素质能力培养,规范运营维护管理。
四、信息化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
1 信息化管理能促进建设与施工、设计、监理各方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过程互控、主体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对称;通过信息系统采集的现场数据及实时监控,进行统计、分析,使建设单位能有效掌控项目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可靠支撑。信息化管理促进了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对管理、技术人员的配设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支持了人员配备标准化,通过信息化,优化了作业流程,规范了管理行为,尤其是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实现“人机对话”,变“人控”为“机控”,减少了人为随意性,提升了管理质量,
强化了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化。
3 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坚持实用、管用、好用,是信息化管理的生命力所在。信息系统的研发、构建,如果不能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不能充分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做到“实用、管用、好用”,而是就为了信息化而搞新信息化,那么,这样的管理手段和工具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4 信息化管理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渐高的。培育会应用、懂操作的一流队伍,是推进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信息化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取决于是否培育了一支熟悉应用操作的员工队伍。要坚持把提升全体参建单位管理及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5 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实现已经陈旧的管理逻辑,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全路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再上台阶的重要环节。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应该是下一阶段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推进铁路建设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技术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各参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五、小结
总之,为了获得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的竞争优势,也为了促进铁路系统更好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铁路的信息化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对铁路工程信息化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愿共同推动铁路建设管理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书华、郝成林、王兴鹏.构建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中国铁路,2009.2
[2]茹建青.铁路工程招投标交易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7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 篇十二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是工程建设者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对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 实现生产要素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化配置, 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则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以管理理念的信息化为先导, 由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共同参与, 覆盖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是以设备的信息化建设与人和组织的知识化建设为基础的, 一个硬件, 一个软件, 二者缺一不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施工企业战略变化和企业价值观变化之上, 是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相关。
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3年, 建设部印发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促进建筑业软件产业化;跟踪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步伐,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企业。”等总体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筑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的网络渠道, 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逐步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 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 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 在项目审批、图纸审查、质量监督、竣工备案等环节中也实现了信息的网上录入和网上办公;在施工企业中, 据相关资料显示, 4.8%的企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基本实现了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42.2%的企业信息化处于中级水平, 信息化覆盖了主要业务流程, 实现了数据共享, 53%的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信息化仅限于专业软件的运用。总的来说,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仅有部分企业虽然不同程度地、孤立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部分, 但仍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与互动。
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范畴不断在拓宽, 工作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得到了提高, 但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阻碍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 信息化应用范围不广, 系统建设滞后。目前, 我国工程领域的信息化推广多局限于企业的管理层, 运用多集中在信息发布、资料网上传输、软件应用、业务性办公等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网络和信息的共享平台, 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运用也多局限于项目管理的某一个阶段, 而不是适用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规划、决策, 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组织协调的能力不强, 工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发展还不完善, 信息化还处于对手工工作流程的简单模拟阶段, 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 信息资源整合不够, 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从微观层面看, 目前建筑领域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普遍建有自己的网站, 运用专业软件处理办公业务,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运用也趋于普遍, 但从宏观层面看, 建筑领域信息资源还很离散, 数据库和专业软件的异构化问题突出, 数据关联性低, 无法实现企业与外部空间的数据共享, 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现象严重, 影响了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3) 企业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组织架构不完善, 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而信息化的建设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 这就间接降低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认为建立了网站, 配置了电脑, 购买了专业软件,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这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没有从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提高企业生产力着眼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信息化管理部门, 专业管理人员匮乏, 部门网站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多由业务人员兼职, 这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协调困难、执行力差, 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服务需求。
(4) 信息化规范、标准缺乏。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适用于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标准, 信息基础编码、交换标准建设滞后, 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 没有一套可参照执行的信息基础编码标准, 这就造成了数据重复录入、数据关联程度不够、数据质量难以控制, 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不能共享。
五、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及建议
(1) 拓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范围, 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信息化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应涵盖以下两个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应用子系统: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建筑材料管理系统、机械设备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定额维护系统、企业决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子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安全环保管理系统、文件档案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建成可实现数据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快速、高效传递,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企业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加快建筑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 稳步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把建筑领域内的, 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 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首先, 应将我国目前杂乱无章的建筑信息数据进行归类、整合, 其次, 要建立建筑业信息化软件平台对有关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利用;最后要实现行业软件系统处理接口的无缝连接。资源整合以后, 信息资源平台拥有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 提高了资源的获取效率并方便了用户使用。更重要的是, 整合后的资源其间关联更加紧密, 可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现象的发生。
(3) 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 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架设。首先要提高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只有领导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未来效益提升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保障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信息化部门, 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 健全信息化组织构架。
(4) 加快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信息标准化是建筑领域项目管理息化建设的基础, 只有建立了信息化标准才能实现建筑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数据的无缝对接。我国建筑领域信息标准化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信息编码标准化。信息编码是信息系统建设和有效运行保证。要遵循可扩容、兼容、前瞻性、综合性的原则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编码标准。二是信息化平台开发标准化。要实现信息软件 (程序) 设计规范、界面、流程的标准化, 信息系统之间各种接口方式以及各种数据输入和输出格式的标准化, 不同系统之间数据转换方式、数据统计口径的标准化。三是实现我国建筑信息标准化和国际信息标准化的相统一。随着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和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 我国建筑信息标准化符合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3.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三
虽然我国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认识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对管理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图纸和人工管理的阶段,缺乏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深入理解。二是信息化机制落后。很多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系统运作机制也较为落后,使得信息技术难以在工程管理上得到有效利用。企业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更谈不上对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三是信息化投入不足,资金利用率低。许多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限制,再加上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往往对信息化的投入不大。信息化建设是先进技术和先进体制的建设,因而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这些资金则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投入有限,导致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14.信息化管理 篇十四
2、借助信息化平台强化检察队伍建设,以实用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不做花架子,不做形象工程。我院设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尝试网上案件督导与网上目标量化考核自动化,探索建立信息化建设、业务建设、队伍管理“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其提升检察工作的信息化与科技含量,有力支持业务建设与队伍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检察工作新局面的全面发展。
3、要注重节俭,不铺张浪费,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进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投入;目前基层检察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上存在严重的经费问题和技术力量不足。要解决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要靠上级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投入预算的补给,另一方面要继续吸收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投入到检察业务信息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概况,提前做好预算规划,重视效能节约成本。
4、要注意加强保密意识与保密措施,处理好内部公开与外部保密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检察系统信息化的重要问题,一个有效的安全系统是检察工作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做好保密和防止恶意破坏首先要对现在使用的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尽早预防。还要不定期地进行系统安全更新升级,重点在于防治和发展同步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建立一个坚固牢靠的安全堡垒。
15.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十五
关键词:小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践,探讨
0引言
四川是水库大省,目前共有小型水库7 878座, 占全省水库总数的96.7%[1]。小型水库是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设施,尤其在建设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库水雨情、工情的自动测报和预警工作,已成为水库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四川省农田水利局依托信息技术在多地同步开展的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试点建设,已在监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水库的水情、雨情和工情,以及水库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巩固小型水库信息化试点建设的实践成果,扩大应用范围,还需在科学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维护等方面作进一步工作。
1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
1.1系统组成
四川省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采用多通道水库动态监控装置技术、声波水位计、声波雨量计、高性能防雷技术、无线通信技术(2G,3G)、卫星通信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和传输水库水位、雨量、气温、图像、大坝安全等信息。系统由信息采集与传输、多线程接收和信息管理及预警等3部分子系统组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信息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该子系统由声波式水位计及其安装配套设备、声波式雨量计、摄像头、温度计、气压计、大坝安全工情采集设备、无线传输模块、电源电路及智能主控机构成。
2)多线程信息接收子系统。该子系统能同时接收多套信息采集与传输子系统传来的数据(多个水库或水电站的数据),进行解密、校验等处理后,自动将数据存储到系统后台目录或数据库,便于其他应用系统调用。
3)信息管理及预警子系统。该子系统对众多水库的各类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和显示。用户可使用电脑通过IE浏览器查看本地区所有水库的运行情况,也可以查看单个水库的各类信息。系统还具有自动报警机制,水库一旦出现问题(如库水位超过防汛限制水位或低于死水位、大坝安全隐患等)系统将自动报警,并会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通过信息管理及预警子系统查询水库监测信息情况如图2所示。
1.2系统特点
水库预警系统将水库信息采集硬件与后台基于GIS的信息管理及预警系统软件集成于一体;系统兼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北斗卫星4种通信方案,具有一点多发、后台服务器同步,实现县、市、省、流域、部委等多级多部门数据同步共享;同时,该系统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将产品价格控制在水管单位的承受范围之内。
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水库的水情、雨情和工情。发生紧急情况时,系统可根据水库实时水位的高低及降雨量的大小,分级别向不同的对象(管理员、管理站长、局长、政府首长等)发出预警信息。
1.3设备安装
对于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的现场安装,主要采取搭建1个4~5 m高的水泥或金属竖桩,竖桩上安置安装架、摄像头、雨量计及其智能主控机等设备的方式。安装位置可选择坝端、溢洪道进口等关键部位。
2水库信息化试点建设实践
2.1试点建设背景
近年来,四川省旱洪灾害频发,尤以洪灾损失严重,每年都要发生10多次强降雨过程,而且几年内接连遭受“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4.20” 芦山7.0级强烈地震袭击,水库安全管理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大中型水库经过多年除险加固,预警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较完备和通畅,但小型水库则由于数量多而分散,管理和预警设施还存在很大差距。四川省小型水库普遍缺乏大坝安全观测、水情测报和防汛抢险预警设施;加之大多数小型水库地处偏僻山区,日常管理成本普遍偏高而水平较低, 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运行状况,为水库安全埋下隐患。为加强小型水库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提高水库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对水库水雨情、工情等的实时监控,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手段十分必要。
2.2试点建设范围
为改变四川小型水库管理信息化水平滞后的现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川省农田水利局于2011年8月开始开展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试点建设工作。考虑试点地区的典型性和急需性,首批选取暴雨洪灾和干旱灾害频发的川东、川中、川南三大片区中山区、丘陵、平原3种类型地貌的小型水库上试点,试点工程具体为自贡、南充、达州、巴中和眉山等5个市29个县(市、区)的465座小型水库(绝大多数为正在进行除险加固的小型病险水库)。
2.3试点建设进展
按照试点计划,首批试点的465座水库已于2013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预警系统的安装建设。 同时,除首批重点试点的465座小型水库外,四川省成都、泸州、广元、遂宁、内江、乐山等地也于2012年起积极开展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设。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全省已完成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安装并实现系统正常运行的水库已有1 333座,还有大量水库正在安装或正在招标采购系统设备。
2.4手机APP的开发与使用
随着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地区提出 “智慧水利”、“信息水利”的发展目标[2]。2013年, 四川还结合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手机APP的开发和使用,委托系统研发单位开发了基于Android,IOS这2套水库监管系统PDA(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应用。其主要功能是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对全省小型水库实时信息进行监控,实现水库基础信息查询浏览,水库实时数据、实时图片的查询显示等功能,为水库管理、防汛抗旱等工作提供移动化管理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水库实时信息传递的实效性和便捷性。目前,系统手机APP软件已在四川水库管理人员中广泛使用,受到了一致好评。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手机APP管理界面如图3所示。
2.5试点建设成效
已完成预警系统试点建设的水库,经过1~3个汛期的试运行,总体性能稳定,能及时掌握水库水雨情和实时现场图像,为水库防汛保安提供决策依据。其主要成效有:
1)可实时掌握水库最新信息。预警系统每15 min自动更新一次水位、雨量、蓄水量等数据及水库图片资料,遇强降雨等险情时系统自动提高数据更新速度,可每5 min更新一次,还可即时召测。 图像监视界面水库排序采取水位危险度法,即按当前水位与汛限水位的差值和坝顶高程与当前水位的差值比做为危险系数排序[3];还可根据超汛限水位程度及降雨量多少排序。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库基础资料、运行管理现状、安全隐患、水位危险度等情况,实现水库的实时管理,有助于完成国家防总《关于加强水库实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提出的实现水库实时报汛的要求。系统图像监视界面如图4所示。
2)水库管理更加便捷。各级水库管理人员均可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水库的运行情况。水库一旦出现超蓄等安全隐患或低于旱限水位运行, 系统可自动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应人员的手机上。
3)显著降低水库管理成本及人员劳动强度。以往水库管理人员了解水库的情况,或通过电话逐级询问(用时多),或开车加步行前往水库(费用大), 或通过实地查看、测量等方式(耗精力)。现在安装了预警系统的水库,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查阅所需信息,显著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4)增强了水库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预警系统试点地区,水库工程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形成了上班后首先打开电脑或是手机查看所管辖水库最新运行情况的习惯,发现安全隐患,当即询问查实并解决。
3信息化实践的经验和思考
3.1系统改进建议
四川省依托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进行的信息化试点建设实践,以满足水库业务应用需求为牵引,紧紧围绕水库工作实际,积极反馈各地试点的应用效果和改进建议,不断完善和开发系统业务应用新功能,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了与时俱进地帮助水库管理单位解决实际工作难题,实现系统的“有用”、“能用”、“好用”,对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的改进建议如下:
1)增加监测点,实现夜间图像采集。鉴于系统目前所安装的均为固定方向摄像头,不能从多角度对水库进行观测,且系统成像清晰度有时欠佳, 特别是系统在夜间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不能对水库进行观测、拍摄。下一步可对图像采集部分进行升级改进,同时增加串口摄像头数量,能从多地点、多角度对水库大坝、溢洪道、库内水位进行观测;同时,可增设红外线装置或以补光的方法,提高夜间图像采集清晰度。
2)对防汛重点水库升级为全天候视频监测。 鉴于视频监测用电功耗大,数据流量也大,系统运行成本较高,所以目前系统采集的仅是间隔一定时间的图片,无法全天候显示水库实时动态图像。下一步可对不同等级水库区别对待,如对防汛重点水库,可以使用视频监测,对其他一般小型水库可改进系统实现雨量加报功能,做到雨量强度大或水位上升幅度大的时候自动拍照传回图片,做到真正意义的动态监管。
3)变查警为自动报警。该预警系统主要以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网络传送数据。建议系统研发单位、水库管理单位与通信运营商3方协商合作,实现系统监测出险情后自动报警。即系统可根据水库实时水位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分级别向不同的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对象(水库管理人员、水库主管部门责任人、地方政府责任人等)发出预警信息。
4)提高系统采集信息的精度和代表性。水库常用的信息采集设备有大坝安全信息、雨量、水位、流量、温度等多类型的感知和监测设备,实现对涉水基础信息的采集、控制问题。系统研发单位可应用新型传感器,不断提高采集信息的精度,加大和优化传感器的安装密度能够提高采集信息的代表性。
5)因库制宜,加强专用子系统的建设。对具有供水、发电、旅游、养殖、航运等不同功能的水库,可增加建设相应的专用子系统,如建设水库水质监测、供水(灌溉)管理、发电数据采集、水利旅游管理、水产养殖管理等子系统[4]。水库管理信息子系统建设要依据水库规模、坝型、功能、位置、 管理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科学构建系统框架,合理选用子系统,因库制宜,确保充分发挥效益,不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
3.2加强系统管护保障的思考
小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就是合理设定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稳步推进预警系统建设[5,6]。为了在下一步扩大预警系统试点建设范围时,做到“管好”、“用好”系统,实现效益最大化,还需在管护保障上下功夫。
1)加强系统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省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水库信息化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全省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可分3步实施:a. 实施小(1)型水库,以落实向国家防总实时报汛的任务;b. 实施重点小(2)型水库,以及正在或即将进行除险加固的小型病险(震损)水库;c. 实施位置重要(或防洪任务重)的一般小(2)型水库。
2)建立四方协同的管护机制,并加强系统使用管理。所谓四方协同的管护机制,即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整体建设规划的实施推进和监督指导;市县水库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和协调沟通;水库管理单位和人员负责设备的看护,防止人为破坏损毁;系统研发单位(设备供应商)跟进售后服务,定期进行回访、技术指导和设备更新升级。以上四方共同努力,加强对系统设施、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长期正常使用。该系统安装运行的环境特点是分散、地域广,设备运行环境较为恶劣,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小的故障。水库管理人员离设备是最近的,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要加强对水库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和管护的培训,建立定期巡查和设备管护制度。为充分发挥系统的使用价值,需加强系统的使用管理。
3)加强各平台系统兼容整合,杜绝资金浪费。 为避免重复建设,杜绝资金浪费,应加强小型水库动态监管与山洪地质灾害、水文、气象等监测预警系统的兼容整合,建立水库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系统进行集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对水库工程的安全分析评价,对洪水进行预报,并可根据水库工程安全现状、洪水预报结果、抗旱水源最低保障和水质水量变化动态,提出最优化调度方案,以供决策。实现平台整合统一,有利于水库的安全管理、 安全度汛和抗旱水源调度,对于提高水库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强水管工作的准确、科学、前瞻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加强视频监控的力度及新技术的应用。为了满足市县水库主管部门提出的实现水库全天候实时视频监控的需求,系统研发单位需将远程视频监视及流域的整体监控作为必备的技术要求,同时已建监控点要逐步实现联网改造和接入。从技术上讲, 水库全天候实时视频监控必然对系统架构及服务器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扩大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服务器分布式部署,同时解决服务器级联、备份及互相支援等问题,提高流媒体服务器的转发效率以满足大流量视频数据的转发和分发,并确保不堵塞现有网络。
4结语
四川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托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试点在全省范围内稳步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切实强化小型水库安全管理。 四川小型水库管理信息化实践已在监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水库的水情、雨情和工情,以及水库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功能的高集成和信息的高共享,减轻了水库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水库管理单位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实现水库的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但在扩大预警系统建设范围的工作中还面临着缺乏相关政策指导、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等难题,未安装预警系统的小型水库实时报汛难度大。
【工程管理信息化】推荐阅读: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08-07
工程招标代理信息管理的论文07-23
浅析工程项目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12-05
中华人民工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管理办法06-30
企业信息化工程09-24
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09-14
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12-20
信息工程12-04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