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2024-06-27

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精选8篇)

1.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一

初中语文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长江》第一课时

一、自主探究 1.略 2.略

二、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第(1至3)自然段 大意:描写长江醒来的美景,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第二部分 第(4 至 6)自然段 大意:写繁忙幸福充满希望的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 第(7 至 8)自然段 大意:抒情议论,照应开头,高唱赞歌,点明主旨。

2.本文通过对清晨时分长江上晨景(繁忙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的赞美)。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议一议: 1.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作者写长江黎明时,使用了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2.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3.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都是安排在章节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旨在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这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作用是营造一种咏叹的效果,突出强调了作者看到长江黎明的景象时兴奋、愉悦的心情,目的是表现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风尚。

4.祖国人民无比的幸福生活,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

5.醒是人的生命感知。醒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作者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人。路灯还没有熄灭,这个细节说明黑夜还没有完全过去,或者刚刚过去,人们还来不及感觉。用此细节可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和记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的表现出长江醒来之早,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6.本段中作者把长江拟作中华民族的母亲,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强调了古老和母亲,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同时,古老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衬作用,抒情效果十分明显。

比一比:答:这不是简单的罗列,这里充满着光和色、动与静的对比,前面的鱼肚色和玫瑰红,这里的繁忙景象和前面的早晨的宁静,作者在前面的凝视和后面的目不暇接的兴奋,都是对比,作者想用经过长江时的目不暇接的外部感觉,来传递、表达出内在的情感是非常兴奋的,激动的。郭风是非常善于从多样的外在的现象表达内在的情感的。这是他写文章的特点。【成果展示】1.黎明。

2.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3.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4.不是。象征了祖国新时代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

5.不矛盾,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祖国新时代的到来,使新中国又焕发了青春的气息与活力。

【中考链接】 1.淌 2.脊 3.萌 4.谛 【达标测试】 1~4题 略 5.(2)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货船、汽轮、舢板、驳船、钻探船、仓库、堆栈、高楼等,表现了当时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读起来给人一种欣喜之感,颇有气势,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作者用这些排比句表现出经过长江时那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内在兴奋的情感。祖**亲从时间上看是古老的,从精神状态上看是朝气蓬勃的、充满希望的。

(3)祖**亲从时间上看是古老的,从精神状态上看是朝气蓬勃的、充满希望的。

(4)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都是安排在章节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旨在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这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作用是营造一种咏叹的效果,突出强调了作者看到长江黎明的景象时兴奋、愉悦的心情,目的是表现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风尚。

(5)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部分答案)

温故互查(略)

品读赏析 3.品读句子

(1)本文的主旨句: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这句话通过对水风曙天的呼唤,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歌颂我们的时代,歌颂我们的祖国。

(2)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含蓄句)

该句采用了拟人手法,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容光焕发和甜美不仅写出了长江的美好的形貌,而且写出了作者心里的幸福情状。

(3)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4):“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5)读起来给人一种欣喜之感,颇有气势,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作者用这些排比句表现出经过长江时那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内在兴奋的情感

中考链接 B.达标测试 1~4题略

5.简答、(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当成有生命的人,让读者有种亲切感,自然联想到母亲的形象。(2)不能,这两个词表现出了一种程度的提升。(3)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

《筏子》

【自主探究】

三、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来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4.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达标测试】

一、略

二、参考教参

三、1.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略

中考链接 1.C 2.D 【拓展延伸】《划羊皮筏子的人》答案

1(甲):B(乙):A(丙):C 2.(1)虻子已经16岁了,有跟爷爷撑筏2年的实践;

(2)显示爷爷考验虻子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起暗示铺垫作用。

3.(1)暗中保护,防止意外。

(2)设置悬念,突出虻子的勇敢。4.ABD 《当我死时》

【整体感知】

1.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是思念比死都痛苦,当他回到祖国,即便是死,葬在祖国的山河之间,就等于回到祖**亲的怀抱,有了温暖的依靠所以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这里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

2.希望彻底拥有祖国,全身心地融入祖国,生前无法满足的情感,愿死后能加倍地补偿。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思念,表现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

3.诗人借助怀乡,抒发了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表达了思念之苦。

达标测评 1. 略 2.略 3.(1)两河是母亲河,象征祖国(2)黄河、长江

(3)略(4)、(5)略

【拓展延伸】1.时间顺序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本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的思乡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黄河颂 》

自主探究

二、1—3题略 4.(1)略(2)一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二是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三是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精神源远流长。

三、品读赏析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2.一望黄河。二颂黄河。3.略 4.略

中考链接:1.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本来面目。2.治理黄河,让黄河为人民造福。3.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达标测试 :1.diān pãnɡ pài lán zhànɡ bǔ huán

2.略

3.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5.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6.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略

8.首先应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注意: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9.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0.略 11.如姜太公钓鱼《一条大河》

整体感知 1.略 2.略 3.(1)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3)略(4).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品读鉴赏1.略 2.(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3.略

中考链接 1.答: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含义:希望祖国永远清醒地不断发展,永远不再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

2.答:不是,突出黄河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永远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3.答:长江、黄河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已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象征,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只要是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自然就有对祖国的向往、想象、眷念、牵挂„„这种血缘上的情感是割舍不断的。

达标测试

一、略

二、1. 答:音乐会的气氛非常宁静,是演奏者和听众为了突出高潮而营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蓄势;郎朗的动作从容、优雅、灵巧;乐声刚刚响起时是若有若无的、柔和的。

2.答:那清晰的、柔和的、舒缓的音乐渐渐传播开来。3.略

拓展延伸

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作了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

2.(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黄河,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黄河,是祖**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意思对即可)

3.第三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五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第三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五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4.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

一、略

二、整体感知

1.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2.答:纤夫。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

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3.答: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壶口和龙门的地理位置,构造、那里和周边美丽的景致,它的险要和发展。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前面的文章是借助写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表达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的文体是散文。而这篇文章重在告诉我们有关壶口和龙门的有关知识,让我们对它有所了解,这样的文章,是一篇说明文。

三、品读赏析

1.“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运河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它流经平原大地,水势平缓,未经艰险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闲适的性格。扬子江则不同,它流经了“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峡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万千的磨砺。这特定的经历,赋予了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作者借扬子江的自白,赞美了那种敢于蔑视传统陈规,勇于开拓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学。这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安于现状,甘作“快乐的奴隶”的庸人哲学的批判。这在五四革命时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同点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3.《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4.《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有大量准确的数字。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但均有明确交代。②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了趣味性。

5.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考链接 A 拓展延伸

1.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

2.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

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3. 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4. 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5. B(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

达标测评

一、D

二、D

三、示例:①尊敬的市长,您好!请问润扬大桥的开通对我们扬州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②尊敬的局长,您好!请问黑河大桥的开通对我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如: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五、略 第一单元测评题

1.2.略 3.B 4.BDAC 5.B 6.锐 扰 烦 辙 7.D 8.D 9.读书,使人知识丰富,通情达理;读书,使人生命焕发光彩,前途充满光明;

评分:最佳答案是各仿前后一句。若只仿前或仿后,但其格式正确可以给分。若格式不对,全扣。10.11.略

12.从不在他人面前弯腰的父亲,给镇长的儿子下跪,求得人家的原谅。

13.为父亲在众人面前收拾剩饭剩菜感到难堪,没有面子。

14.骑在父亲脖子上看马戏两个小时,父亲不感到累。父亲悄悄给镇长的儿子下跪

父亲在火车上吃剩饭剩菜。父亲到池塘里给小孙女逮鱼说没事。

15.骑在父亲脖子上看马戏两个小时,父亲不感到累。

父亲悄悄给镇长的儿子下跪 父亲在火车上吃剩饭剩菜。

父亲给儿子送大米。父亲到池塘里给小孙女逮鱼说没事。

16.示例:父亲,原来我不了解你,是儿子不懂事,现在我当了父亲,理解了你的所作所为,你是世上最伟大的父亲,今后我一定会用心报答你的。

(1)yínɡ lào pãnɡ pài(2)海外游子

(3)一个“只”字情深意重,即使离开祖国,哪怕多年,也会在梦里出现祖国的影子。

(4)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

(5)“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6)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7)“虽然”和“依然”在结构上相呼应,在内容上形成对比,通过内外对比,写出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8)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9)例: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

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第二单元《春》

自主探究

1.niànɡ yùn suō zhǎnɡ wǎn hâ lì sǒu

2.D 3.佩弦 散文家 《背影》 4.A朗润:明朗润泽B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C抖擞:振作 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 5.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A示例:春花图 作者描绘各种花,色彩鲜明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又用衬托手法,用蜜蜂蝴蝶来写花香。B略C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了触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调动了味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调动了视觉。2.略 中考链接:1.姿 琼 2.mãnɡ zhàn 3.娇——骄

达标测评:1。(1)B A(2)B A(3)C B A(4)B A D C 2.(1)A(2)B(3)B(4)B 3.略 4.(1)②(2)③④(3)①

拓展延伸1.钻 偷偷 2.一片绿色 人的动作 3 质地 色彩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4.C 5.A 6 D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1.略 2.略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1.(1)“偷偷地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出地面,装点大地。“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小草刚长出地面的情态。(2)不好,“闹”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蝴蝶之多,更能衬托出花色之艳,花香之浓。2.略 3.(1)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把无形的春风写得形象可感,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2)江南的春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农民带来无限希望。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明亮、轻柔的特点。4.(1)热切盼望之情 盼望着 盼望着(2)三个比喻句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第一个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新”,照应了春草图;第二个人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美,照应了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第三个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力,照应了迎春图。(3)略 5.略

中考链接: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视觉

达标测试:1.hâ chēnɡ 酝酿 2.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 桃树、杏树、梨树,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3.触觉 略

4.细、密、亮 5.B 6.热爱春天,赞美春天7,略《春风》

温故互查:1.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 2.略

自主探究:1.bǎo jiào chá sǎ ɡuā yàn sǎ mãi 实 沙 乍 穷

啸 封 所 长 2.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的热爱赞美之情 作者一开始写人们对北国春风的厌恶 3.第6、7、8自然段 作者笔下的春风粗犷、强劲,具有阳刚之美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4.冰河开裂 病枝刮折 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想起来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 山桃在积雪里鼓苞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北国春风的特点是强劲有力 运用的动词有:扑 漫 插 灌 拟声词有:呜呜 哄哄 轰 嘎 格拉拉 呼哧呼哧 江南春风的特点是轻柔和悦 选用的典型景物有草长 花开 莺飞 运用的动词有抚摸 体贴 2.作者喜欢北国之春 北国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春风的强劲有力,使文字起伏跌宕,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恍然大悟之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用差别的大的事物来比喻却又贴切形象,给人奇趣;用通常的事物来郑重其事地比喻高雅的事物,给人风趣之感。2.“好不痛快人也”是文言之语 是痛快之极 兴奋之极的表现 3.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特别的情趣,给人美好痛快的感觉,展现一夜之间春回大地的美好感、痛快感

4.不能。“呜呜”在这里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搭配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响亮的声音,与“呼啸”搭配恰当。5.“坚持”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北国的寒冷,即使春天到了,还到处是冰封雪盖,冬天似乎赖着不走。

中考链接:1.略 2.春风得意中的“春风”:形容考中进士后兴奋心情或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春风满面中的“春风”:指人的笑容

达标测评:1.jiào fú chá xiào jīnɡ yàn 2.滋润 褒贬 群莺 返青 3.A C B D A 4.(1)”呜呜“用以形容低沉的如吹号般的风声,”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搭配也比较恰当。这两个拟声词的运用极为形象地把两种不同的风声表现了出来。(2)“轰”形象写出了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则写出了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两词均富有生活气息,极为生动逼真。(3)“呼哧呼哧”形容喘气的声音。用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形象生动。

5.(1)夸张(2)引用 比喻(3)拟人 比喻(4)反问 拟人 比喻

6.示例 迅疾而猛烈 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慈祥而温厚 为庄家带来多情的呵护《诗词八首》

温故互查:1.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任意说一项都对2.强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

自主探究:1.jī fēi hú mî sā ɡū xù zhān shì shǔn chánɡ yánɡ 2.山城 轻轻地敲打 柴门,简陋的门 水波粼粼,就像绉纱 客船 滋润万物 田野中的小路,指整个田野 花骨朵儿 3.见课下注释 4.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小题见课后练习6.草色遥看近却无 对比 清新素淡 7.词牌名 题目 农村田野 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写出了桑树嫩芽初绽的动态情状,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到黄牛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春在溪头荠菜花”与“城中桃李愁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荠菜花不怕风雨,占尽春光,在它身上体现一种人格精神。这句既写景,又有深刻的思想哲理,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自主学习:1.《初春》 毛毛雨 小树 新芽 新叶 蝴蝶 蜜蜂 蝌蚪 蛙鸣 风筝

2.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朱自清的《春》相同之处:语言风格都清新活泼,想象特点都是美化事物,美好的事物都是孩子气的,天真的。不同之处诗歌中的想象更具有跳跃性、夸张性,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且讲究韵律,散文中的想象和诗歌比跨度小,现实的依据性更强。4.小 嫩 新 美 是作者陶醉在小、美、新、嫩初春的美景中陶醉得摇摇晃晃 嗅觉5.桃花

6.(1)《春》第四段相应的语句 我们看到了百花争艳的美景,让我们觉得美好愉悦(2)龙华 恐怖 作者从夜的特点 土地的特点来写,相应的词语有血斑点点 没有星光 刮着风 寡妇的咽泣 野兽 舐吮血液(3)现实的桃花 社会的解放、光明的未来(4)表达了烈士的鲜血终将换来社会理想的灿烂春天的信念

中考链接: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掬水”句,将明月和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达标测试1.shì shǔn bâi zhuì kū 2.班—斑 攸—悠 培—蓓 3.B 4.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温故互查: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新泥2.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3.竺可桢 自主学习:1.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2.草中传达着物候规律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枯草返青 杨柳抽青是初春的象征 鸟在物候学上的意义 3.大多出现在句首或稍加概括 我们把这种概括性很强的句子叫做中心句,中心句使文章条理分明,结构清晰。4.略

二、略 合作探究:1.略 2.略 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逻辑顺序 设问

它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用这样的设问做段首,使文章脉络分明,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4.举例子。不好,三个事例从中国古代的牡丹道墨西哥的大丽花,再到虞美人,不仅有中国历史上的,还有中外近代的,涵盖面广、有代表性,充分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色品种增多的进程。中考链接:1.C 2.C 达标测评:1.zhānɡ

tuì ruǐ diàn luǒ huì â xiàn yú lãnɡ 2.密—秘 哄—轰 3.(1)

分类别(2)作比较 举例子(3)举例子 列数字(4)引资料

4.(1)“从这一角度”起限制作用。这里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从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一些自然规律的角度说的,删去后,语言不严密。(2)“一般”修饰“花”,表特殊情况除外,准确严密地说明了事理,删去后不符合客观实际。5.(1)昆虫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作用。(2)B(3)在这里引用诗句,既形象地说明了昆虫起到了传粉授精的作用,又增加了文章语言的文学性,使读者在明白事理的同时,又能获得美的感受。

第二单元测评

1.(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水村山郭酒旗风(3)春色满园关不住(4)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5)几处早莺争暖树

2.(1)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突出雨多、细、密的特点,形象贴切。(2)用比喻的方法,形象说明北京的春天特点之一是“时间短”。3.(1)去掉“具体”(2)去掉"能否” 4.解答仿真对话题.首先要把所有的内容都通读一遍,摸清命题者意图,然后根据上下文所说的话,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说话时得体。语言委婉。方能显出说话人较高的文化素养。答案示例:甲处:D。乙处:表达文明得体即可。比如:按规定我们要查看一下房间。或:我去房间看看您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5.(1)轻而易举,不费力气;品牌平常,没有名气⑵运用了对比,突出了“大宝”日霜晚霜使用方便、品质优异的特点。(点拨: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6.钻、嫩嫩的、绿绿的、满;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对春草的喜爱。7.C 8.嗅觉、视觉;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 9.繁花似锦 10.表现春花多艳,惹人喜爱。11.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12.夏天使人变得年轻,令人感动人生的多彩。能考验人的意志,是浪漫的季节。13.雪白的茉莉,带蓝的紫薇,碧色的莲叶,映日的荷花,琳琅满目的夏装。比喻、排比、引用。14.可以尽情地享受好山好水,可以通宵达旦地娱乐。15.把四季比作人生,把夏季比作中年。16.人只要有追求,就无愧于生命。17.热爱生活,要有追求。即使失败也有意义。夏天尽管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18.⑴(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⑵(绿色)爬上窗台。19.⑴示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⑵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20.反衬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21.⑴①积极蓬勃②坚强向上③奉献④执著追求⑤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⑵略 22.D 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一)自主探究: 1、2、3略

(三)合作交流

1.哈默尔先生 小弗朗茨、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

2.小弗朗茨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三、品析鉴赏

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一)自主探究: 1.(1)压迫 热爱 信念 爱国主义情感 2.(2)、D

二、整体感知

(1)穿戴庄重表示韩麦尔先生对就要失去国土的敬意和留恋

(2)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整句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揭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复杂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品析鉴赏

(1)、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将代替法语;用这些声音烘托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痛苦和悲愤

(2)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3)不好,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他陷入了极大的悲愤之中,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这样描写更形象、真实。

【中考链接】

1.让弟子们明白怎样清除心灵的杂草 2.点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3.美德太重要了

【达标测评】 1.C 2.①描写的对象是韩麦尔先生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 ③表现了人物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 ①描写的对象是小弗朗士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 ③表现了对敌人禁学法语的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4.略

【拓展延伸】 1.A 2.父母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父母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的声誉。3.都德的《最后一课》体裁是小说,情节是虚构的;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为散文,情节是真实的。《过零丁洋》

自主探究

1.填空题(1)、述志诗、文天祥、履善、文山、南宋、《文山全集》、《文山乐府》、《正气歌》、星、萍、丁、青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B

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机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3.表达了作者不畏生死、舍身成仁的气魄 4~6 略

中考链接 1.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2.这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达标测评 1.(1)指代战争(2)史册 2.A 3.C 拓展延伸 1.(1)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2)略《第一堂课》

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

1.(1).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二马》 《离婚》 《 龙须沟》 《茶馆》 “人民艺术家”

(2)略

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作者完全是靠主人公内心感觉打动读者的,就是以情动人。

[合作交流] 1.细节描写 表现了人物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他的情感

2.表现出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3.写出了齐瑞轩老师的痛苦和无奈 4.细节描写

5.“民族的春花”指青年学生 “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阻

6.亡国奴的苦痛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就是耻辱,为名族感到耻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耻辱

7.把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第一是可怕,第二是远离,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惭愧和耻辱

三、品析鉴赏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是觉得自己愧对祖国,他在深深的自责;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是以经过充分准备的 特殊方式表达了自己无愧于民族的爱国深情。

2.动人的方面主要在心理描写和行为描写

3.前者是耻辱之痛,后者是悲愤之痛,但都是爱国的4.两者之静都源于庄严的爱国情感,前者为悲.后者为悲壮

【中考链接】

1.北平被日本军占领后,齐瑞轩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心理 语言 动作 神情 齐瑞轩老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略 4. 北平被日本军占领后,齐瑞轩老师上的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人物痛苦的.不敢做亡国奴的爱国情

[拓展延伸]略《梅岭三章》《示儿》

自主探究

2.(1)陈毅 仲弘(2)宋 陆游 务观 放翁 《十二月四日风雨大作》(3)略(4)略

(三)合作交流 篇 记叙 1936年冬 陈毅 梅山被围 旋围解 虑不得脱

二、整体感知

1.(1)北定中原(2)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联单(3)略

2.(1)小序写出诗人——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2)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

三、品析鉴赏

自主探究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不仅是一个革命者宁死不屈的形象,还是一个军事统帅叱咤风云的形象。

合作交流 1.诗人向往的是“人间遍种**”—— 一种自由的生活。

2.写出了诗人生前志、死后心,表现了火一般的爱国激情,至死不渝的爱国赤诚,是他一生政治抱负的总结。

【中考链接】略

【达标测评】

1.断头今日意如何 2.取义成今日事,人间变种** 3.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伤 5. 取义成今日事,人间变种**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6.(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延伸】

1.破 满目凄然

2.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谭嗣同之死》

一、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1.国是:国事,国家大事。参劾: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二)合作交流1.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2.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3.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4.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二、整体感知

(四)归纳提升

和文天祥的失败者的悲剧色彩相比,谭嗣同的自我形象,则是胜利者的自豪。这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很少有失败的英雄发出这样的欢笑的。而且这英雄的内心非常宽广的,他一方面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另一方面,又没有把出逃者贬低,而是把他们和自己放在同一高度。谭 嗣同读完英雄主义,明明是真人真事,但却有点像小说中英雄的理想色彩。【中考链接】

1.略 2.谭嗣同在政变发生后的壮烈行动和就义 为了变法国强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勇气》

一、初步感知

(一)自主探究

1.略2.孔武(有力)(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熹)微

(三)合作交流

1.说明法国人民在德国人的殖民统治下过着痛苦的生活。

2.写出了“她”失去丈夫以后悲伤、悲痛的心情。

3.“挤”写出了窗口很小。“奔”写出伞兵动作很快。

4.在生与死面前,为了救那个伞兵,“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表现了“她”为了和平,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高贵品质。

5.对和平的信仰,为了捍卫它,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整体感知

(1)d(2)c(3)d(4)c

三、品析鉴赏

(一)自主探究

1.法国妇女的勇气 舍己救人.深明大义

2.美国伞兵: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法国妇女:有爱心.有理智.爱正义.爱和平

3.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为和平.为正义而展现勇气的故事。

【中考链接】略

【达标测评】

1.拖 闩 打 命令

2.(1)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能力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⑵捷报飞来当纸钱⑶取义成仁今日事⑷王师北定中原日

2、(1)霹雳 ⑵谨 ⑶寥 ⑷熹

3.D(陆游是宋代人)5.略

4.(1)“杰出”与“ 20世纪”互换位置(3)“重大 ”改为“巨大”(4)去掉“的殊 5.略

6.⑴如:调查餐厅洗碗处、洗漱间、卫生间用水量;调查剩饭剩菜的情况。⑵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理由:粮食来之不易。⑶如:在外就餐要打包别把节约当口号电脑不让空运行两面用纸处处省等。7.秋日人似画中游

8.①《红楼梦》②《三国演义》

二、古诗文阅读

9.(1)两句均用比喻的手法,强列表现“山河破碎”和“身世飘摇”的悲惨和无奈。

(2)直接抒情 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10.(1)地白 凄清、悲凉 11.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12.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社会

13.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14.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意近即可)15.高潮;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6.动作、语言。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丧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也包含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17.言之成理叙述成文即可。

教师寄语:同学们,向家长和老师展示自己吧!

18.描写 如“挪动”、“爬”等细节(动作)描写,极力渲染了阮老师行动艰难的情景,突出他意志的顽强。又如“啃”、“靠”等动作(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阮老师为动员学生返校而不辞辛劳的场景,体现他的敬业精神。(4分,每一例解析占2分)

19.(3分)不矛盾 理解:“5个”是实写,“15个,50个„„”是虚写,它表达了阮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重返校园的心愿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意思对即可)

20.(4分)答案示例: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一颗愿为山区教育事业抛洒热血的赤诚之心。你用残疾之躯撑起了一座学校,让瑶民儿童共享一片蓝天,为人民教师写就了一笔极其本色的辉煌。你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要求:能揭示人物精神、语言精练、且字数符合规定;否则酌情扣分)21.略

期中测评一

1.略 2.D 3.略 4.D 5.去掉“能否”或“能”;去掉“通过”或去掉“使”。6.略 7.书籍给我们信念力量,我们感恩。(意思、格式大致相对即可)8.(1)去年说的意思是:没获奖,别气馁,以后还有机会的。今年说的意思是:获奖了,值得高兴,但别骄傲,今后还要更加努力。(2)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不要以一次成败(得失)就或喜或悲。

10、略(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1.DBAC 12.略 13.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14.15.柔 刚 16.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17.(1)急剧繁殖(大量生育)(2)指旅鼠被天敌吃掉,葬身于天敌腹中。18.生育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对植被破坏性大;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主动死亡。19.一是变成醒目的颜色,招引天敌来吃掉自己(为自己举行腹葬);二是集体奔向大海溺水死亡。20.答案要点:①在集体行为中团结一致、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②为了未来的生存,人类应该主动防范某些隐蔽条件的恶化。③当灾难来临时,主动牺牲某些利益是必要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1.开篇点题,引人深思。22.一是雨中父亲送伞,我想着自己的心事却忘了父亲的存在;二是雨中没接到父亲的伞,很生气,回家才发现父亲病了。23.我始终把这看成是父亲的义务。不要说亲昵,甚至连一句谢意的话都不曾说。24.“生命中的伞”就是父亲温暖的胸膛,有力的手臂,为“我”遮风蔽雨,给“我”雨天的呵护,包含了父亲深沉的爱 25.略期中测评二

一、基础知识:

1.略 2.(1)D(2)D(3)C(4)C(5)C(6)D ⑺ A

3.(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3)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4)春在溪头荠菜花。

(5)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语言运用

1.净、敬、竞、劲 2.略

3.亲爱的,请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能够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够卖掉它。4.《徐霞客游记》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阅读理解

(一)1.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美丽、娇媚 ;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

3.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例: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3分,找对句子1分,答对作用2分)

(二)1.略 2.七律 文天祥 履善 南宋 inɡ 经、星、萍、丁、青

3.C 4.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二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困惑

1.写量大, 学生负担重

导学案主要操作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完成教师设定的目标。这种导学案是教师设置的题目, 不能区分学生层次, 难易程度设置难以确定, 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位教师编写《故乡》的导学案,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几千字的课文和背景资料, 才能完成设置的8道题目, 有的学生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组探讨, 再展示, 在45分钟时间内很难完成。除了课前要做预习作业, 课后还有作业。这只是语文导学案, 还有英语、数学、物理的, 学生何以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

2.引入少, 学生探究兴趣削弱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师直接提问导致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 每一节课都按照固有的程序走下去, 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减弱,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 语文课的语文味也来自朗读、品读。对唐诗宋词抑扬顿挫的品读,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上缺失了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有缺陷的, 不完整的。

3.机械化, 学生情感体验缺失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情感体验一种是来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另一种是来自生生之间的情感激荡、心灵碰撞。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 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品读等。然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一般设置为问答式。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性, 即使能说出情感体验, 也不能代表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 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明显被削弱了。曾经听教育名家余映潮的 《散步》, 他通过情景引入, 带领学生多次品读课文, 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品读鉴赏, 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获得了真正的体验。后来, 又听了一位名师以导学案模式实施的教学, 整节课味同嚼蜡, 完全没有了感染力。因此, 教学具有强烈情感的文本不能完全依靠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认识导学案

也许有人在无意之中夸大了导学案教学模式, 看成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 “颠覆”, 无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比如朗诵品读、探究积累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法被摒弃了。有的人唯学案是教, 没有导学案就无所适从了。因此, 能正确认识导学案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导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新, 有教师的主观感悟和情感体验。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唯一的方法。导学案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习目的明确了, 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但是, 每一节课都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就是挫伤师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 灵动鲜活的语文课就会走向末路。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一定要精选, 严格控制问题数量和学生书写量, 避免简单重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学生课前预习, 对于生字生词、背景材料、作家作品等在课堂上完成的部分, 不应该完全安排在课前解决。课后作业要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主, 题目应该灵活简洁, 数量要控制。因此, 课前、课后的作业设置应该以指导为主, 对于手写的练习应该少而精。

3.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一定要符合学情, 更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 这样的导学案有了教师自己的感悟和创造, 文本就有了鲜活的力量, 而且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导学案符合学生情况, 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动力十足。

导学案提问是一种相机而问。比如,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 也不必匆忙评判, 而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支持学生的主观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情感体验比较丰富的文本, 教师应当声情并茂地朗读, 或以优美的情景,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生一道进入教材情感世界, 通过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从而获得最完美的情感体验。导学案的设置应该以品读句子为主, 其他的习题可以放在课后去处理。这样, 语文课的语文味十足。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实效, 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髓。导学案教学模式更不能“一阵风”“一边倒”, 所谓“颠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极端之说, 必然被语文教学发展的车轮所碾压。

摘要:在语文导学案的使用中, 常能感觉到教学程序化、机械化, 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导学案书写量大, 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中情景式提问减少了, 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 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只有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 注意编写的技巧, 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 才能使语文课语文味十足。

3.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三

编写导学案的策略。在导学案教学中,编写好导学案是关键,因为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等。只有编写好导学案才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编写好一个好的导学案应注意如下两个策略: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为前提。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经不再具体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考查文本的信息的理解各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让学生能读懂所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的能力。编写时应侧重于写了“什么”,而不能侧重于“怎样写”(也就是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等知识),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先弄清是写了什么,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悦、启思的收获。而探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就是无本之源,“怎样写”是以“写了什么”为基础的。这或许就是近几年的说明文为何不再具体考查写作手法的原因。比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让学生侧重于,苏州园林的共性(共同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等围绕着课文的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设置问题。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围绕着文本内容,想方设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能自主、主动的去探知课文内容,而不是只停留简单的问题的设计上,或者把导学案变成学生上课前的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的作业。

导学案编写好之后,如何上?如何导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专注于说明文里只给学生以知识或者事理的课堂理念,而应当以课文为例子,把说明文变成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诚如课标指出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注重观察、讲究家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具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在导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都会体现作者的一定的写作思路,也会在文章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体现在文本中,因此,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园林》开头就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那我们就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这么多,作者在这样的短文里能一一介绍吗?那如不能一一介绍,那就只能抓住它的共同特點来介绍了。这样学生就不难的在第二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如第三段的关键词“对称”,第四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等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就很明了。

其次,可把本为文字的形象化、图案化,再让学生口述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顺序的逻辑性,还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几乎”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其三,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判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说明技法的介绍,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而且误认为那是记叙类的文章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上课时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也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索然无味。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而探讨的问题小结,其实教无止境,一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我们只有善于积累、总结、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4.初中语文自助式学案导学探究 篇四

语文教学贯穿了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因为一个人在初中阶段对语文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语文学习。但是,因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大多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以学生为主导。适用方法之一就是实施自助式学案导学,变传统的由教师设定的死板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主地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其综合素质也能得以提高。

一、学案的导学性

自助式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备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有局限性。而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传统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而自助式学案具有导学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授韩愈的《马说》时,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按自己的理解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字一句直接为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待学生完成翻译,教师再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翻译自检,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错误,从而对自己的错误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自检,学生可以找出翻译中存在的70%的错误,还有30%就是理解起来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对这些地方重点讲解。

自助式学案的导学性表现在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去学习,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案的实践性

初中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语文教学来说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因此,一个好的学案要切忌呆板,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皇帝、路人和小孩,让他们将文中的对话、场景甚至是人物的神态动作都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表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发挥,这样能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展示出在表演方面的才能。在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以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也可以要求在课后写一篇随笔记录这次演出的情况,表达由演出产生的感悟。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活泼生动的实践课可能比几堂乏味的理论课有效得多,因为实践符合学生的天性,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成绩,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案的互动性

教师在自助式学案里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但仅仅引导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困惑,也要留心学生的情感状态,经常和学生聊天,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学生对这首词可能会有一些奇特的看法,这时教师不能根据标准答案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学生鼓励,因为鼓励是提高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答案不够标准或者达不到得分要求就对学生进行责备甚至是责骂,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学案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增进学生交流的有效手段,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不同想法的融合,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四、学案的完整性

一个好的自助式学案一定不能虎头蛇尾,要有始有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海燕》的时候,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安排了学生预习、自检、交流和纠正这几个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类似文章的写作练习,之后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找出不足。

学案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而思维的完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看待事物的眼光。

自助式学案导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导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使其带着兴趣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五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三、学法指导:

1.掌握阅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会收集、整理消息,并判断其有效消息。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主意识。

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预习作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霎眼( ) 半明半昧( ) 摇摇欲zhuì( ) yíng火虫( )

⒉填空。

①《繁星》选自《 》,作者是巴金,他原名李尧棠。

②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 ”“ ”“ ”“ ”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繁星的深切感受。

③第三段是全文重点,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它的思路,并归纳出此段的中心意思。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诵读文章的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欣赏课文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六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时间:2011 课

题 :《黄河颂》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澎湃()狂澜()屏障()一泻万丈().....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示。)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考下列问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导学设计: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 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7.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七

导学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以“导学案”为载体, 让学生课下自学, 不仅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了“抓手”, 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他们学会了合作,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学生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强化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的转变。导学案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留出了空间,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状态, 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实验者, 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生态,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价值。导学案的价值不仅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借助导学案的使用真正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导学案也成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认知规律来强迫学生的认同, 从而违背了教学的探索原则。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 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体会学法指导, 琢磨知识获得的过程, 真正达到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然,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 知识传授还应具有系统性、整合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课堂学习合作交流—课内习题精练巩固—当堂测评—课后拓展训练”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 应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发挥“导学案”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切实提高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自学习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由原本题海战转变为按“先学后教, 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 弄清了“导学案”教学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方法步骤等, 优化了导学案的编写,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更新了教学理念,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 提高了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水平, 使教师自己的专业得到了发展。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需要高质量、高标准, 更接近中考题型。它要求学生必须仔细专心阅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调动生活情感体验, 深入文本切实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相反, 如果“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水平较低, 或是太过简单, 甚至是一些是非判断题。如:胡屠户是不是太势利了?这样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 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 更谈不上在课堂上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这样问:你认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再追问:在你学过或读过看过的作品中或现实社会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讲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好吗?这样的“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这样的课前预设的问题才具有生疑性, 才能达到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应重在引导,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清晰,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即离开教师的传授, 学生也能摸索出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就需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 胸有成竹, 在疏导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发现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如摸索出了不同的文体按相应的知识点去学习这样的规律, 学生就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又如, 学习《故宫博物院》时, 学生除了收集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外, 他们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用了哪些什么方法, 作用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如果让你看着故宫的平面图去给游客导游, 你会按怎样的说明顺序去介绍等等问题。同理, 议论文、小说、散文、文言文、诗歌都有各自的特点, 只要教师引导的好, 学生就会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 认真思考, 再由小组合作交流, 围绕课文重点, 精心设计出问题。学生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互相答疑, 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 在课堂上提交给教师,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合作, 讨论出最佳答案。而且, 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当然,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要及时了解学情, 根据学情和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样的导学案才算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结晶。

摘要: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身的导学性文本, 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基本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上—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高效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 陈玉琨, 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田宏忠主编.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8.初中语文阅读导学案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引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51-01

初中语文导学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定教,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新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但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把课文草草读上两遍予以应付。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适当做点预习练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去思考体会。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归纳,需要老师给予帮助,最好用文字在学案系统列出,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验证,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三、能力训练规范化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如果想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利用导学案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训练这些能力,还可以照顾到每个同学的能力,设计比较有梯度的题目。这样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相应的题目,如程度不高的同学可以只完成每个部分的“基础题”,中等程度的同学可以完成“达标题”,程度好一些的同学则要完成“拔高题”。这样每个同学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导学案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交稿的可操作性,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载体,可以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于一体,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教学流程。导学案的推行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广泛化

导学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纸质的资料,根据教材内容适当为学生拓展延伸,补充相应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都应了“大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像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就可以利用网络随时为学生查找相应的链接知识,或者利用课件展示出补充的材料。这些方式都不如“导学案”在课外延伸的时候更加全面条理。

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可以把与《朝花夕拾》的内容都梳理出来,甚至可以把《朝花夕拾》里的精彩片段摘出来,打印给学生读,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还可以把同是写童年的《阿长与<山海经>》的课文选出来与本课进行比较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作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可以把他最美的散文《春》附在学案之后,分析朱自清在《背影》中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在《春》中生动优美的描写。“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必须加强横向联系才可以使课堂更加丰满充实。有的拓展内容用导学案可能展示不了,就可以用作业要求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导学案上标出来即可,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在方法的归纳上更具体,规范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落实分层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学案还顺应了“大语文”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补充更多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链接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导学案内容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为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艳霞.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J].福建教育,2013(11).

上一篇:党支部年度工作目标及计划下一篇:打折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