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

2024-06-10

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精选11篇)

1.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 篇一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2.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 篇二

关键词:高二生物;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学是初中与高中分开设置学校,再加上初高中生物教师交流较少,使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教学缺乏了解,这样容易使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与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方法等出现脱节现象,对高二学生的生物学习不利。要教好高中生物课,就要把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保持生物教学的连贯性,这样能使高二的学生尽快适应生物课的学习,从而为高二学生的生物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保持教学内容连贯

生物课的教学在中学的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都有课程安排,高二生物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等内容。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以人与自然为主线,主要包括生物圈及其多样性、人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生命进化、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生物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描述比较浅显,而高中生物课的内容在初中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加深,将初中生物内容加以概括、综合和提高。教材内容得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主要学习生物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探索这些基本规律所采用的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如“分子与细胞”这章内容,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细胞的显微结构,到了高二生物课则要学习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等内容。高中生物教材突出了“活”细胞的基本特性,基本上达到了分子的水平。这样的生物教学安排既符合初中、高中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又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初中生物课所学的知识是高中生物课教学和学习的基础知识,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则是对初中生物课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因此,高中生物课的教学,要求生物教师要熟悉了解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还要掌握高二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生物知识,掌握了解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相衔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生物教学效果

在高二的生物课本中,一些内容涉及和运用了比较新的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涉及和运用了微观生物领域的一些知识和研究成果。比如,“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这章内容,有不少生物知识就是从分子水平来进行讲解的。这对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思维方式是个比较大的转变和考验,这些生物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思维模式和空间想象的能力。所以,这些课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又如,“基因的本质”这章内容,教材是通过介绍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等内容,来讲解人类生命的遗传物质,遗传过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尽量了解到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简洁、形象、生动。再如,在讲“基因的表达”这章内容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这样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生物教学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学生学习之后掌握的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记忆牢固。

三、掌握生物认知规律,适应教学模式转变

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节奏较慢,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讨论、演示等,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生物教学内容时间比较多。到了高中生物课时,教学难度、深度却比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大大地增加了,生物知识密度加大很多,这样就要求高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和解决更多的学习疑难问题。对于高二的生物学习,一方面是需要掌握大量高难度的生物内容,另一方面是学生用于课堂学习和消化的时间减少了很多。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二学生这种时间少、节奏快、内容多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正确引导高二学生逐渐适应由慢节奏向快节奏的转变。教师要把生物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建立在高二学生认知的基础之上,这样不容易造成师生教与学之间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在高二生物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易造成教学效率的下降,使学生产生生物难学的情绪,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实施。在高二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能听懂、下课不会做作业的现象,是与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衔接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上。教师可以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水平。

总之,在高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搞好与初中生物的衔接问题,使教学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对高中生物认知水平的连续提高。

参考文献:

3.生物高二上知识点总结 篇三

名词:1、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生物圈。2、生物圈的稳态: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

语句:1、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有三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这三个圈层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3、生物圈能够维持自身的稳态的原因:a、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b、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4、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气中SO2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能源方面,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努力开发新的能源。在物质生产方面,应当努力建立无废物生产体系,也就是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改变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4.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四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5.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五

基因能够发生突变,那么染色体能不能发生变化呢?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物的性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

2.让学生观察: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

教师补充说: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3.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包括: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

①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

②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

③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1800;

④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讲述: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病儿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投影片上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来源:学#科#网]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何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回答:会)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

2.前面所说的仅是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它只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

例如,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

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这种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

放映: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

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二次,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少了一半。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精子中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使染色体成单存在。[来源:学,科,网]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成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6.浅谈在高二数学创新教学和总结 篇六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高二数学知识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1.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二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不等式证明、圆锥曲线等,对高二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

2.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在教学中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我在学生自学时做好引导,开始我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寻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怎样尝试做练习,然后逐步放手;“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自行订正,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我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我具体是这样做的:①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②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③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积极思考,做好适当的笔记,尽量理解;④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要反复阅读课本,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⑥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会贯通。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我把加强学法指导寓于新课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每一教学活动中。

三、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我首先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讲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二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7.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篇七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中心法则

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8.高二生物知识点 篇八

软骨鱼类:牙

硬骨鱼类:牙、鲤形目的咽喉齿

两栖类:牙,有锄骨齿,蟾蜍无齿

爬行类:牙,有翼骨齿和腭骨齿,鳄类具大小不同的槽生齿,在上下颌

鸟类:无齿

哺乳类:仅上下颌具齿,异型(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槽生齿

再出齿,哺乳类齿式,食肉目的裂齿

进化趋势: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广泛着生—上下颌

侧生、端生—槽生

2、舌: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舌为肌肉质,可动

鸟类的蜂鸟和啄木鸟的舌可伸出

3、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

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

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

4、咽:陆生动物的内鼻孔出现,食物和空气的通道及相互关系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鳄类和哺乳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内鼻孔后移,咽交叉

哺乳类—出现肌肉质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会厌软骨

5、食道:爬行类开始食道与胃分化明显,食道延长

鸟类的食道中部有嗉囊

6、胃:从爬行类的胃分化明显

鸟类:腺胃和肌胃

哺乳类:偶蹄目的反刍类,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分泌胃液)

7、肠:进化趋势:增加分化程度,增加消化吸收面积,与食性的结合

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鸟类)、回肠,大肠—盲肠(爬行类)、结

肠(哺乳类)、直肠

七鳃鳗的盲沟,软骨鱼的螺旋瓣肠,硬骨鱼的幽门盲囊

高等动物的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根据牙齿的形状、肠的长短判断其食性

8、泄殖腔与泄殖窦、泄殖孔、__

具有泄殖腔: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单孔类

9.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 篇九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A+G)/(T+C)=1;(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5、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6、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二、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末期:(n)

4个精细胞:(n)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10.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篇十

分析:许多参考书上都告诉我们,含等位基因的个体是杂合体,使我们认为A与a才是等位基因的关系。如果这样,A与A,a与a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是非等位基因的关系?事实上,等位基因指的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包括AA;aa。

是什么让我们出现认识的错误呢?课本上等位基因的定义是: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使我们误认为Aa既含控制显性性状的A基因,又含控制隐性性状的a基因,才属一对等位基因。实际上,AA,Aa,aa三对基因一起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在完全显性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性状表现只是显性而非一对相对性状。那么,纯合体,杂合体显然也不能以是否含等位基因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该以基因型是否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成作为依据。

2.基因重组现象仅存在于真核生物吗?

分析:基因重组指的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现象。通过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它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对真核生物而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的有效交叉互换现象,和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都能实现基因重组。

1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十一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①无感觉无效应②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不能传导)③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传导无法分析)④有感觉无效应⑤有感觉无效应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钾离子外流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突触小体:电→化学 突触后膜:化学→电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A血糖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脂肪的转化、合成糖原②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降低(体液调节)

B血糖高→下丘脑(感受器)→胰岛B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C血糖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体液调节) D血糖低→下丘脑(感受器)→胰岛A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E血糖低→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

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糖尿病人: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9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寒冷或过度紧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体温调节:

A寒冷环境(神经—体液调节):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a增加产热:①骨骼肌战栗②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加快物质分解,提高新陈代谢③立毛肌收缩b减少散热:①血管收缩②血流量减少③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

B炎热环境(神经调节):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汗腺分泌,血管舒张 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和骨骼肌 主要散热器官:皮肤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2、水盐平衡调节:

A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效应器)→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作用重吸收水)→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神经—体液调节)

B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效应器)→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内分泌系统的总中枢:下丘脑(感受器、效应器、调节中枢、传到兴奋)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体液免疫(抗原未进入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①浆细胞→抗体②记忆细胞

18、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①效应T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②记忆细胞

19、

20、免疫失调疾病:A防卫不足: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逆转录病毒) B防卫过度: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上一篇:【精品】安全保证书集合下一篇:英语教学比武听课评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