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2024-06-20

生物问题情境教学(共11篇)

1.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一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刘明霞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验证和掌握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初中生物教育的转变,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初中生物情境的创设。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初中生物问题,验证初中生物规律,因此,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有程序,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是一项任务或目标的陈述,更可以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初中生物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用问题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三、创设简笔画情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简笔画情境,有以下四个特点:⑴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⑵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⑶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⑷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四、创设故事情境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初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初中生物的趣味性。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初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初中生物知识,提出初中生物问题,解决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初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初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初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初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片等多种因素,结合以上五种情境的创设,共同构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初中生物情境,抑或是说,多媒体是以上五种情境创设的最佳技术支持。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注入了活力,演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二

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创设问题情境。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问题, 把生物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加深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提高生物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运动以后会感觉到疲劳?对于这个问题, 其实许多学生都解释不清楚, 还有的在认识上就出现了错误, 认为是因为乳酸进入血液的原因。其实感觉到疲劳的真正原因是:运动后肌肉里产生的乳酸等新陈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 血糖供应不足, 这些新陈代谢的产物积累在体内, 刺激有关神经组织, 对肌肉组织的活动产生了抑制作用。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纠正了学生的认识错误, 还加深了生物知识的理解, 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关于这个知识点, 生物老师还可以进行拓展, 让学生思考:腐烂的苹果为什么会散发出酒的味道?把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生物教材的编写内容丰富精彩, 教师利用教材进行问题的创设, 引导学生注意教材内容的学习, 对教材问题的思考, 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度,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书本上讲到DNA分子的时候, 说到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教师通过描述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个模型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对DNA结构的理解, 对其排列进行记忆的过程。书本上给出了图片, 图片中的图案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 就是旋转的模型。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也给出了类似的生活实例:旋转楼梯。教师可以这样解释: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梯子的扶手, 构成碱基间的氢键就作为了梯子的踏板。这样形象的情境,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促进了学生理解模型各部分的含义。通过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进一步讲解并及时提问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问题。这样的拓展问题是对知识的深入挖掘,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 有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下, 学生的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妙用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难免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过于肤浅, 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含义上。特别是生物名词的理解上, 很多学生仅仅“望文生义”, 出现很多错误。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强调知识点, 收获不大。如果能够创设一种“错误式”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加强对该名词的理解, 效果可能会更好, 学生也能快速正确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例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这对名词的理解上, 许多同学经常把二者混淆, 认为人体会分泌生长素, 出现搞笑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 进行区分:生长素是植物顶端分身组织合成的, 它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生长激素是动物脑垂体分泌的, 成分是蛋白质, 作用是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这样有意创设“错误”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主动学习生物知识, 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比教师一味强调的效果好得多。

四、即兴采用古代诗词创设情境

生物课的内容, 原型还是大自然里的万物。生物教师可以即兴地说出一些古代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生活的能力。例如讲到植物的向光性时, 教师可以朗诵“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经典诗词, 并且问学生:为什么红杏会出墙来?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这种想象?“红杏出墙”其实就是向光生长的原因, 生长素较多在背部一侧分布, 背光一侧细胞就会比向光一侧细胞生长的快些, 结果使得枝干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就是向光的一侧。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古诗词的应用吸引了学生兴趣, 让学生集中了精力, 迅速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这样就增加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留下一句诗词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如:“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让学生主动取探究, 一方面复习学习的知识,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

五、结合生物科学史, 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材中提到了许多生物知识的认识历史,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生物历史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维, 掌握创新的思考方法, 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教材上有很多这样的知识点,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孟德尔遗传实验”、“遗传物质的探索”等等。教师结合教材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些发现史, 例如: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史就是一个对科学不断思考的过程, 从X射线下的衍射图分析出DNA分子是单链结构的沃森到B型DNA的X射线下分析出螺旋状的富兰克林, 直到后来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诞生, 这是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老师这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DNA的搭配方式是什么。学生积极的思考, 查阅书籍, 通过科学家的分析方法, 了解到生物学习的思维过程。体会到学习的渐进性, 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时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一旦学生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知道了知识的延伸方式, 就会对整个知识体系理解的更加深刻。

六、总结

3.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三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学习者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对疑难问题亟需解决的心理壮态。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1.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是牢固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有兴趣。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展示硬挺和萎蔫的青菜设问:“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怎样使乙瓶(萎蔫的)青菜叶变得鲜嫩?”在一问一答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生进行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原理之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经过引导,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原生质层的概念、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等知识。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听课,能做到有所给有所不给,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既能解决新教材课时紧的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以生物科学史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和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4.以当代生物科学前沿或成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展现了美好的前景。选取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成果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价值,树立为生命科学奋斗的远大理想。例如,收集并提供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些信息,提出下列问题:(1)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哪24条双链DNA组成?为什么是这24条,而不是46条或23条?(2)这24条DNA上约有30亿对碱基,估计有4万个基因左右,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估计不超过全部碱基对的1-5%,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多少个碱基对?(3)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何实践意义?在学生初步具备同源染色体、中心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供这一组热点、焦点问题供学生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到科学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创设应与教学目标有关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那些是重点。如在“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象这种问题就能抓住教学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

2.问题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循序渐进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问题过难,启而不发,问题过浅,窒息思维。人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结合思维特点创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4.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也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秋前编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概念教学的引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认知概念”教学正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并在某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关键词 : 情境导入 生物概念教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也如此。一堂课如果一开头就平平淡淡,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如同嚼蜡,很难提起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

一、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能够指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概念的运用就是把已经获得的概念运用到个别的、特殊的新情境中,这又叫概念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在概念引人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 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二、问题情境教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 思维的核心是创新, 思维起始于问题, 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去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即概念。

生物具有创造的本性,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开展这项教学研究的意义是可能会带来如下一些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富有成效的开展概念教学,以期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继而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情境导入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 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 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知识 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其目的 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精心设计的情境,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 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直观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发展。生物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 浅谈一些自己的方法:

(一)、引入时的情景应用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情景。

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针刺手指的缩手反射小实验,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反射概念,“针刺”是刺激,“缩手”是反应,“人”是主体(与植物无反应比较),其有神经系统。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这样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容易接受。

2、实践情景。

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及课本中的插图和生活实践,创设直观情景。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池塘里的植物是生产者,各种鱼虾、浮游动物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阳光、水、氧气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并与生物群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又如反射的概念可以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

4、以旧带新情景。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光合作用在初中已学过,高中生物又有这一内容,学习时就可以以旧带新来引入。(二)、分析时的情景应用

1、创设比较情境,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比较教学时,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以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也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的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

2、创设强调情境,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

3、例证情景。

如,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则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要明晰这两个概念,就要剖析两者关键的不同之处:同在一个区域内,前者是同种生物,而后者包括所有生物。在对比过程中,我们最好结合一些实例,如一个池塘中所有鲤鱼属于一个种群,而该池塘内所有生物才构成一个群落。最后找出二者的联系:群落由不同的种群组成。

4、小组讨论情景。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讨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題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題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題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问題讨论供组员思考概念合理性的机会,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释,以接受他人的看法。经由小组问題讨论的历程使学生概念逐渐接近科学概念。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虽然学生建构出错误的答案却反而有助于学习。问題讨论的情境促使学生必须对概念进行解释、精致化,并接受组员检视概念的合理性,以形成共识。(三)、巩固时的情景应用

1、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2、错误情景。

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也是对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学生的错误和失败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强化和提高。在学生还没出错之前就将易犯之错一一指出并加以强调,这样做肯定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往往印象不深、记忆不能持久;而我们如果采取允许甚至诱导学生暴露错误的方法,通过学生对自身失败原因的探讨及错误思维过程的反思,既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又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3、实例分析情景。

通过实际运用,使概念具体化。例如:阳光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素,可以通过解释松树和人参在山地的分布等实例,来具体理解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4、巧记情景。

生物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记忆是有技巧的,例如要点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其他如某些内容可用数字序号归纳。例:原肠胚特点可归纳为“一孔二腔三胚层”等。有些内容可记少不记多,例:营养物质的吸收,只需记住一部分脂类物质进入了毛细淋巴管,其他营养物质都进入了毛细血管等。掌握记忆和整理概念的方法,提高学习和复习的效率。

通过上述的案例,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归根到底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过程中去发掘新概念,这样得到的概念既准确又不容易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实,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 生有意义的影响。

另外,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够从问题中找到答案,并归纳和总结出概念。有几点也要特别注意,一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二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生活性,生物来源于生活,所以尽量安排一些大家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更容易让学生有亲近感,有求知欲。三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目的性,创设相关情境是引导学生向核心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它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导入手段,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或概念有些地方是不够严谨和准确的,所以教师的归纳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使概念更加清晰,尤其是和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是要考老师讲解和强调。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灵活掌握创设情境导入技能就象要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境导入方式,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新颖有特色的情境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上课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

1、编 者:柳明

《教育文库》

出 版 社: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时间:2000年8月

2、作 者:邱瑞贤

《因课制宜,巧妙导课》

选 自:《福建教育》

出版时间:1999年第11期

3、编 者:周 宏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出 版 社:九洲图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10月

4、编 者:周美珍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年5月

5、编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4月第1版

6、编 者:《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出 版 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3月第1版

7、编 者:朱小毛、肖霞英

《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8、编 者:汪忠 《新编生物学教学论》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9、编 者:鲁宾斯坦

《关于思维和它的研究道路》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出版时间:1963年9月

10、编 者:.唐成斌

《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出 版 社:西南师范大学

5.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无法正常开展学习。问题过易则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已知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而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得到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用旧知识发展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情境应尽量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内容设置应尽量反映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件、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把文化科技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三、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出特有的数学价值

我们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注重生活化,同时还要突出问题中的数学价值。如果没有数学价值,那么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听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时,我们还要注重突出问题的数学化,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负数时,许多教师选用天气预报来让学生认识负数。我认为,如果选用天气预报的话,一定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解说员,在解说时总是说:“××城市零下××度到××度。”如果仅仅听解说员解说建立问题的话,学生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负数的概念。但如果仅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又会对负数缺乏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负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又要体现出负数的数学意义。生活化和数学化缺一不可,两者都应注重。

四、问题情境应多元化

创设问题情境的设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常开展数学学习。但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运用都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问题中,有不同的运用方式。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尽量选用多元化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教学内容。另外,多设置些问题也可以与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技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枯燥地提出几个问题,要有技巧,要适时宜地提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时可以为学生设置悬念。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急切需要得到答案的愿望。富有悬念的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解出答案后得到强烈的精神满足,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问题的提出可以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都有好玩的天性,如果问题具有趣味性,那么他们肯定乐于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用具以及生活中的实际物品,从教学内容出发,设置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主动地思考。

6.情境教学法若干问题辨析(转载) 篇六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89更新时间:2011/3/27

〔摘要〕有关什么是情境教学法的说法比较多,本文认为如何科学界定情境教学法的含义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法实践的健康发展,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从目前有关情境教学法的研讨文章来看,对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法的过程、手段、措施等问题的论述是比较充分的,而对这一教学法功能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此本文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第一次对教学情境类型作了初步划分,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含义 功能 类型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积极探索,又创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受到许多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笔者也在积极摸索如何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法的若干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行情境教学法。

一、如何界定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有关什么是情境教学法,产生了多种说法,本文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化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⑴。其二,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⑵。

很显然,以上两种观点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辨析这两种说法有助于我们搞清楚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属性,为有效推行情境教学法打下正确的认识基础。

我们可以把以上两种说法概括为“情感说”和“本体说”。第一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情境教学法说成是一种情感教学法,突出情感因素在教学环境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只有有了“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离开了情感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不能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这种说法有意识地把“情境”分解为“情”和“境”两个方面,强调“境”是有情感的教学环境,“情”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这种突出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当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有助于解决因忽略情感因素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困境,也符合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许多政治教师都在“情”字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写出了许多有关如何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论文,诸如“政治课教学„五情‟教学法的尝试”,⑶强调要把“情”贯穿教学始终,要课前盈情,课始引情,课中控情,课终激情,课后还要增情。有的人提出了“情感教学法”,如《浅谈新课程平静背景下的情感教学》⑷。还有的提出了“情趣教学法”,如《情趣为思想政治课增添魅力》⑸,分析了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重要性和方法。

笔者认为,强调情感因素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把情境教学法解释成一种情感教育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一,从字面上来看,“情境”一词本来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汇,不应将其拆成两个词。根据《辞海》的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6〕。情境教学法所说的“情境”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平台。其二,情感只能是主体接触一定情境后产生的一种感觉,先有情境,后生情感,先身临其境,后触景生情。情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情感则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不应该模糊情境和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况即便是情境中包含有情感因素,也只是一个因素而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除了情感因素,还应有思维因素、想象因素等,我们不能因为情感因素的特殊作用而忽略教学环境中的其它因素,更不应该把本来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性的教学环境简单地等同于情感教学。其三,把情境教学法等同于情感教学法,降低了情境教学法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情境教学法除了具有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之外,还应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等多种作用。

其实,我们可以把那种利用一定景物激起情感的教学方法概括为情景教学法。有的政治教师就专门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⑺,该文着重分析了如何触景生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辞海》所解释的情景含义一是指情况;光景。二是指由景物所激起的感情,如情景交融的状态(同5)。由于情景教学法主要强调触景生情的情感产生原理,故用情景教学法说明情感的产生机制和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比较贴切的。

根据以上对第一种的分析,笔者认为,第二种对什么是情境教学法的解释是比较全面和正确的。我把这种观点概括为“本体说”,意思就是强调“教学情境”的本体地位,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探索平台。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引入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情境教学法的本来要义就是由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包含各种因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自主去体验、探索和思考,从而达到引趣、激情、导思等综合教学功效。其最本质的要义倒不是如何突出情感的作用,而是要给学生创立一个探索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知识意义构建的途径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有的政治教师就专门写了有关情境探索的文章,如《思想政治课„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⑻,“情境探究”这一提法非常符合情境教学法的要义。

二、如何认识情境教学法的功能

从目前有关情境教学法的研讨文章来看,对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法的过程、手段、措施等问题的论述是比较充分的,而对这一教学法功能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根据前面对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含义的界定,笔者认为与之相关联的就是要充分认识情境教学法的功能。概括起来,情境教学法应有如下三大主要功能。

1.平台功能

即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情境平台,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我们很早就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政治教师也采取许多办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为什么收效不大呢?一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灌输知识的思维还比较根深蒂固,习惯上总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建构者。二是没有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把教学封闭在一个由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的主要着眼点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探究获取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学生总是处在被动位置上,所谓的自主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效果好一点的话,顶多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理解力好一点,解题的速度快一点而已。现在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重视和欢迎,其比较大的一个突破就是教师是带着让学生自己在所给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挖掘知识的目的来上课的,是准备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一个教学情境的搭建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而已,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来唱主角,原来封闭的课堂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自主探讨的自由空间,学生能不为此而欣喜和动心吗?因此,我们要用心为学生搭建好让人

欢喜让人忧的情境平台,甘为人梯,甘当搭建工,当好引路人。

2.体验功能

即让学生在情境平台的基础上去充分体验教学情境,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有效地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违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总是跳过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而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由于缺少一个亲自体验过程,学生差不多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取知识,往往是考完试就把许多知识忘得差不多了,更由于缺少体验过程,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就更加贫乏了,并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体验功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的感性认知方式和情绪化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有太多的理论说教,不能是先理论观点,后举例论证,而应该是更多的情境体验,先感性认识,后自然感悟理论观点,并且要适当降低理论难度。为此,教学的第一步就要强化学生的体验实践,让学生享受体验的快乐。情境教学法搭建有效的情境平台,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体验教学情境,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就比较牢固和扎实,同时也能获得能力提高和情感升华。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所搭建的情境化的教学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生活画卷,课堂不再与社会生活隔离,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工具,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马上可以在课堂上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这个大平台上去学习和体验,或观看录象,或热烈讨论,或外出参观,那种因读死书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就会逐步消除。为了能使学生有效体验情境,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观看背景材料的被动体验现状,尽量采用活动体验和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去,与情境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体验效果。

3. 探索功能

即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隐含在情境材料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仅仅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来看待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情境教学法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开放式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情境平台上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情境教学法的探索功能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教材观点,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情境材料的方法,就情境材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消化难点,切忌包办代替。二是对于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且和社会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就要鼓励学生自设情境材料,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大胆而又自由地发表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化探索过程。三是要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学习空间,通过活动课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去探索,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组织好活动课,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不断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以上三大功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情境教学法功能。其中,平台功能是情境教学法的基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保证情境教学法成功的关键;而探索功能则是情境教学法的归宿,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最高境界。

三、如何划分教学情境类型

许多政治教师在情境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情境,笔者以为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加以科学划分,并研究各种类型教学情境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完善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辞海将情境划分为三类:真实的情境,指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暗含的情境,指他人及其行为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那么,政治课的教学情境该如何划分才比较科学呢?笔者以为应该从教学情境与学生学习特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来划分情境教学的类型。

1. 反映学生认知阶段的教学情境

其一,反映学生感性认识阶段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一些生动、具体和直观的形象教学情境,如歌曲情境、小品情境、多媒体情境、动漫情境、漫画情境等。此类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感性特点,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形象类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反映学生理性认识阶段,为提高学生理性认识水平而专门设置的问题教学情境。显然,这是对形象类教学情境的一种深化和提高,目的是要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消化形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形象情境所蕴含的理论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反映学生参与教学程度的教学情境

其一,反映学生被动感知教学情境的单一教学情境,这时,学生只是一个教学情境的欣赏者,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开始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先放一段教学录象,然后让学生讨论。应该说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必要手段,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显然是不能体现情境教学法的主要意图和作用的。

其二,反映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情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境,或者是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教学情境,或者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直接参与有关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教学情境。显然,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教学阶段,最能体现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实践。

3. 反映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将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情境

例如,有的教师将整个教学情境的展开分为引入情境、设置情境、再现情境、辨析情境、开拓情境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同1),还有的教师提出了预设情境、贯穿情境、互动情境的看法(同2)。笔者认为,这种动态使用教学情境的做法是非常有效和科学的,值得大力倡导。

此外,还可以有别的分类法,如从教学情境的存在方式来区分,有原生态教学情境和加工型教学情境;从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来区分,有文字类教学情境和视频类教学情境;还可以从情境教学法的功能角度区分,正如本文的观点,可分为平台教学情境、体验教学情境和探索教学情境等。

参考文献

⑴韩金萍:《浅谈初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⑵诸军 孔丽萍:《身临而入境 体验而晓理 感受而动情》,《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5-6期 ⑶胡齐国:《政治课教学“五情”教学法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0期

⑷孙宗梅:《浅谈新课程平静背景下的情感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

⑸赵玉茹:《情趣为思想政治课增添魅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5期

〔6〕辞海,1998年版本

〔7〕邹西萍:《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1期

7.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七

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实验及科学探究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努力实现的目标, 强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是值得每个生物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生物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实际生活是学生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 在课堂中若能增加一些来自生活中的小实验, 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一内容时, 可先提前一周让学生用透明塑料袋装上一两个苹果, 有的袋口扎紧, 有的袋口敞开, 上课时让同学解开袋口, 闻一闻什么味道?学生闻到有酒味, 问题自然就在他们心里产生:为什么会有酒味?敞口则没有这个现象, 为什么呢?

二、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情境, 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往往是通过旧知识的拓展来引出新课题的。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 让学生回忆水分代谢中植物吸收的水是如何利用的?矿质代谢中Mg元素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又是如何利用的?细胞中的叶绿体这种细胞器, 它的结构怎样?执行什么功能?等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的储备, 然后进一步通过日常生活现象设问:叶片为什么是绿色?植物如何释放氧气?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有什么用?等问题引入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实践证明, 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的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 可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

三、呈现生产、生活中需要理论解释的事例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让生物教学向生活、生产实践延伸, 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学生急需想知道为什么, 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从而顺利的进入课堂教学, 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 设疑:盐拌黄瓜、糖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有点蔫了, 该怎么办?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既能吸水也能失水吗?使用加酶洗衣粉为什么能有效除去血渍、奶渍?为什么用温水效果更好?为什么男性色盲患者的比例高达7%, 而女性仅为0.49%?等等, 可以说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事例, 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应当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的联系, 多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参与教学活动, 在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同时,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从疾病预防、健康习惯养成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因此从疾病预防、健康习惯养成方面创设的问题情境,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因此作为生物教师, 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养生的理念, 使他们能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 积极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也符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其实在授课之余, 学生也经常拿这类问题来咨询, 俨然将生物老师当成医生, 比如学生常来问的问题有:怎么科学合理减肥?怎么治愈青春痘?肝功检查时为什么要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为什么打预防针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为什么说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学习和工作是安全的?等等, 可见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

五、从新闻热点、诗词歌赋中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 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让教学紧跟时代脉搏, 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极大热情, 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例如在学习“病毒”知识时, 用“禽流感”、“非典 (SARS) ”、“甲流 (H1N1) ”这一最热点话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如以“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什么禽流感难以控制?药物可以治疗禽流感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等问题作为导言, 这些问题都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

在生物教学中, 有时巧用一句俗语, 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一个神话故事, 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例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用“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光照所引起的向光现象。用“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展示无性生殖的魅力, 等等, 让生物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当然,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 这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 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褚颖.生物学教学的理念和实践[J].生物学教学, 2000 (11) .

8.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注意事项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课前充分准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从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作一些浅述。

一、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能长些?腐烂的苹果为什么散发酒味?在学习水、盐、糖、体温调节时,指导学生分析:出汗时喝什么水?高血压病人为什么只能用低盐食品?糖尿病人的症状“三多一少”是什么意思?

2.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使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好奇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内容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过程,大大提高了他们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仅仅顾名思义,容易发生错误,对概念造成误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错误式”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准确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点。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时,教师根据在以往的教学中积累的学生的错误进行提问:“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吗?”学生有的点头称是,有的拿不准,然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查阅教材,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有意创造的“错误式”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

4.利用古代的文人咏物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人格、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吟咏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畅快自然,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5.结合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史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这样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学习许多科学家和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了解到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研究史的一步一步的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当合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觉得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难易适度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但是问题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3.问题要有适宜的跨度

生物学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好铺垫。

9.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九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着重从问题情境教学,论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策略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

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争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3.1针对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3.2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3.3启发性

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4互动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4.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钢笔的价格标签是10~30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

评注: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4.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2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

评注: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3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3复数的概念 已知a111,求a22的值 aa

112(a)21 aa2学生很快算出a2

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评注: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创设质疑情境,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4.4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4均值不等式

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时两次都打pq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评注: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五、小结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冯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3、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10.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篇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数学应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便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置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开放性的习题,学生会思考:“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展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通过充分的思维活动去发现、获取知识,发挥、拓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中应注重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他的亲切、和谐的笑容。课堂上,探寻、鼓励、肯定、赞许的目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第二、提供感性的、探究性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程序,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并进行逻辑验证,从而得到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自信,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11.生物问题情境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 问题情境 措施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疑惑与思考的重要性,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而没有思考,便无法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消除疑惑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更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地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紧扣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知识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乐趣。比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伊始,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那么,这是出于何种缘故?”比如,在水、无机盐的平衡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量出汗后需要饮水?”又如,在血糖的平衡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不吃早饭的时候,会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的现象?”

二、根据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实验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依据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会更加的鲜明、生动形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依据实验内容,向学生提问,使学生的实验具有目的性,提高效率。比如,在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的过程中,在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向光的那一部分有什么变化?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不可否认,即便是高中生仍是充满好奇心,仍会注意力不集中,利用故事进行生物教学,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发现生物世界的奇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神经调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伊始,向学生讲述望梅止渴的故事:一年夏天,曹操带领将士讨伐张绣,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几万人马没有水喝,行军速度越来越慢,曹操忧虑这样会对作战不利,便询问部下:“周围是否有水?”岂料部下回答:“泉水在山谷的另一侧,要过去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曹操说:“不行,这样的话会浪费大量时间,对作战更为不利。”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思索良久,对部下说:“你不必费心了,一切由我来解决。”他知道即使现在下命令要求将士提高行军速度也毫无意义。不久,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迅速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对将士们说:“将士们,前方有一大片梅林,结出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大家得加快赶路,等过了这个山丘就可以吃到许多的梅子了!”士兵们听到后,好像已经将梅子吃进肚子里,立刻精神抖擞,行军速度立刻加快。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全军将士听到梅林后,行军速度加快了许多?”

四、利用谜语或者古典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细心探究不难发现,古典诗词、谜语之类或多或少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谜语、古典诗词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生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有趣性,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提问学生:“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有什么生物学依据吗?”

五、利用眼下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眼下热点问题创设,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且符合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此外,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克隆技术,转基因食物,亲子鉴定等等均是热点问题,值得每位同学深思。比如,教师在讲解《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试管婴儿会出现?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难想象,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是何等的不便。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的物理学习,以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轻松。比如,教师在讲解《细胞器的结构》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胞器的各个构成部分,以使细胞器的各个结构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向学生提问:通过观察图片,各个细胞器的特点的是什么?

七、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知识面有限,不可避免在生物的学习过程存在着错误。事实上,错误并非坏事,其也存在着积极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可利用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或者教师的点评来进行高中生物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以及质疑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学生提问:“小白兔与蘑菇是什么关系?”有学生回答:“生产者和消费者。”教师利用这个不正确的回答创设新的问题:“蘑菇真的属于生产者吗,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利用这个错误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生物知识,仔细思考生产者的特征,从而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八、利用生物学的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中,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史成为生物教材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在当今仍具有重大的价值。比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青霉素的发展历史,之后向学生提问:“根据弗莱明的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青霉素?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青霉素。

九、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有着诸多的措施,但是需要注意以上的措施并非在任何情况都适用,并非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它的适用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新颖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相信其定能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采纳。

参考文献:

[1]黄彩萍.谈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J].学周刊,2011(3).

[2]杨林山.在新课标下如何巧设良好问题情境[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

上一篇:二级库管理规定下一篇:卫生院消防治安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