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

2024-06-09

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共9篇)

1.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充分的论证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族解放 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公和体制,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经过这次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很好的描述了当年革命史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而且影片中对于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予了很详细的描述,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很好的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片中孙中山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点:

一、孙中山先生的无私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无私表现在他对革命的义无反顾,回顾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一生,他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推翻封建帝制这一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以自身行动全是了“天下为公”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劳其一生,只为了推翻满清,为了这一点,他连大总统的位置都可以退让,他除了达成了这一愿望外,并没有渴求私人的利益,这在政治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先生多次只身奔赴外国,为四国银行像清政府借贷之事调停,他并没有考虑他将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他心中只存有救国的信念。纵使屡屡失败也没有放弃这一切,这不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他的无私精神。

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末新政的失败和清王朝的破产同样加剧了民族的危机,同时,赴外国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自发的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的则是武昌起义。它迅速的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1912年2月12日,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起义和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但其在革命过程中暴露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一不可小视的问题,导致了虽然很多地方成功的革命了,却很快蜕变成为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意味着,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牢固的基础,内外都潜伏这深刻的危机。

1911年底,随着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于1912年建立了,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不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姐姐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以失败告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了我们很深的反思,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真正的出路。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并不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它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额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广为流传,人民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革命的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

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了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是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就把群众抛弃了。正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所以革命的根基就相当单薄。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2.政党内部不够团结3.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切。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环境因素,在清王朝的最后几年里,一次有一次的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只是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时的清王朝处于动荡变革的年代,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同时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三民主义)作为基础,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禁锢,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意识到,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充分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内部加强团结,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日子。

参考文献: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出版地: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页码:57~7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Ⅰ卷 出版地: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年 页码:16页

2.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 篇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新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导致教学工作紊乱,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教学目的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社政教[2005]9号)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进步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社会长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不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会制度,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必然性的认识,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争,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都进行过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提出并实施种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和平式的救国方案(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式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样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增强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信念。

第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实,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认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进而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进行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彻底解放。

第四,充分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把握课程特色,于叙事中寓论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的开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系统性大大增强。但《纲要》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过鉴史而明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课程特色在于它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1840年至当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期)、更复杂的社会场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和国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以历史事实说话,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纲要》课程重心在于讲“史”,但它与普通的历史课又有所不同。普通的历史课侧重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有着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加强理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不仅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能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与教学中的风格把握

许媛媛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

摘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其风格把握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充分认识到演奏技术、训练手段与风格把握的同等重要性,尽可能地进行细致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钢琴演奏与教学风格把握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钢琴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莫扎特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学习与演奏,学生可以充分锻炼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把思想性与技巧性、哲理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风格把握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首当其冲的问题。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显示了其非凡的旋律天赋。如钢琴乐曲中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莫扎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则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在技法上,莫扎特善于运用装饰音,他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高雅趣味,又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起装饰作用,而且成为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的创造,形成了莫扎特奏鸣曲所特有的优雅风格。

一、风格把握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演奏一个钢琴作品时,如果不能对其音乐风格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一个演奏者能否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我们往往会根据他在演奏中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把握是否正确来作出判断。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就曾说:“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的理解。除了幻灯和影视等教辅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积极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网页,开展网上自学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即向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在课上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下参观学校所在地周围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历史实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该课教学还可结合团委、学工处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活动加以指导。

(四)课堂讨论和演讲。

讨论与演讲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前需做认真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的来源与线索,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题目,搜集材料,最好写成文字,讨论后再补充和完善,形成小论文,从而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独立或集体完成研究的能力。

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

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到现代派,钢琴作品浩如烟海,不仅每个时代、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各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也有差异。要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演绎得既符合时代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图,又有演奏家自己的性格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欣赏趣味。

其次,风格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直接为其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变异划定了历史时间段。钢琴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但随着历史风格的演进和变化,也会使原有体裁产生出新的风格。巴洛克风格就有别于洛可可风格,浪漫派风格也有别于古典派风格。在这种区别的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追求和审美品质。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及演变过程,对背景的了解、认识和分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莫扎特音乐的精致典雅和富丽华贵,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如德奥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等;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需进行专门性研究,如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创作特征、演奏风格进行研究。

风格问题不单单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必须让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在对他们进行严格技术训练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约占总成绩的50%—60%;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提问、讨论和考勤)的比例,约占40%—50%;对一些回答问题、做作业和试卷思路宽、有自己见解且阐述合理的学生适当给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学导刊,2006年增刊.

3.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篇三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四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争夺引发了一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国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 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原因: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第二,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补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用: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9年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篇五

(1)30年的改革开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以前,是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这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

第三阶段,即从2002年十六大召开到十七大,这是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阶段。

(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主要是: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一)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

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三步走内容: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 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 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第三,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两大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第四,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且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6.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篇六

1894年,在决定中国在亚洲地位的甲午大海战中,中国败了,败的如此难以接受,败的如此痛入骨髓。虽然这场战争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丧国辱权的时代也早已成为过去,也许我们会感叹历史的惨烈,但它不会因为后人的意志而改变,它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前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那些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会经验,牢记耻辱,警钟长鸣。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清朝末期闭关锁国,外国列强们则都在进行着自己国家的大改革及大发展,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成了清朝面临的必然事实,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积极倡导近代海军及建立北洋水师。

在建立近代海军时期,邓世昌怀着救国的志愿进入当时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转瞬间,那些少年学成归来,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应李鸿章的要求,这只舰队去日本长崎“串门”时,仇恨的日本民众和中国海军士兵发生血腥的冲突。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政府,天皇率先捐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堂皇的林园已近完工,为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海军军费被大肆挥霍。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的补给。

日本终于按捺不住侵略扩张的野心,伺机向中国发动战争。1894年,黄海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正如电影台词上讲的:“一场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现出绝对的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军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邓世昌的吼声:“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在与之敌人同归于尽之前就被敌舰队上的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也光荣殉职。

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推脱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蟾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总结这次的失败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1.独裁的制度

晚清的体制是君主专制,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所以不管是改良派还是保守派都得讨好她,李鸿章虽然想发展海军推动改革,但为了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也必须拉拢太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力要受到体制的很大束缚。在日本这种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互相制衡,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之祸。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吸取了这个沉重的教训。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不断完善和发展。2:一味求和,丧失战机

俗话说,先发制人。可是我却被清政府的懦弱和顽固不化击败得体无完肤。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固执己见,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着实令人气愤。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开始准备,那时已经晚了。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不穷兵黩武,但是我们的军队会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如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军队建设也不能落下,而对主权问题,亮剑,迎战是我们第一,唯一的选择。

3:贪污腐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清政府的官员居然可以安之若素的醉生梦死,抽取军费节省弹药,着实令人发指。结果战争来临,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进攻只能等死。这种国家之事与己无关的思想似乎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失败。腐败时每一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清官就有贪官,贪官就像蛀虫一样隐藏在社会这颗茂密的大树里,暴风雨来临之际,大树出人意料的轰然倒下,全拜他们所赐。所以不论是以前还是如今,反贪官反腐败必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4: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弱后

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己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的国家,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

7.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 篇七

关键词:《纲要》,第一课,态度,语言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6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教学, 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本课程, 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 总结自己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觉得能不能搞好《纲要》第一次教学对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

一、为什么必须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 教学也是如此。第一次课上得成功与否, 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可能会在思想深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某种抵触情绪, 如果任这种状况蔓延和滋长下去, 今后的教学就难以顺利展开,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第一课至关重要, 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 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这门课。

第二, 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决定的。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5号) , 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一般来说, 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此可以说,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体系中, 大学生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纲要》。因此, 能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讲什么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场白, 《纲要》第一次课不要急于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介绍, 而应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强调。

第一, 教师要从总体上介绍《纲要》课程的轮廓。首先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很多大学生在《纲要》的性质问题上存在着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不准确的认识, 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历史学科。第一次教学必须澄清这个问题, 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因此, 它既是历史课, 更是政治理论课。其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明确地告诉了大学生这一点, 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 从而减少他们对这门课的抵触和误解。其次要介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要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条主线;二个了解;三 (四) 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 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两个了解就是要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的体系是:三编十个专题 (章) , 每编由综述和若干专题 (章) 组成。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等, 综述为“纲”。专题是通过对某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叙述, 专题为“要”。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和要点。

第二,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纲要》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实践证明, 只要大学生觉得有趣的事情, 再苦再难他们也乐在其中。《纲要》第一讲,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首先, 教师要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相关论断, 借这些学生比较崇拜的历史人物之口讲出教师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借用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看法:“史之为用, 其利实博, 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也可以借用晚晴思想家龚自珍的说法:“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可见, 小到个人生活, 大到家国, 均可从中得到启示, 然后具体说明学习《纲要》的意义。

一是有资政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即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 一个民族要不断发展, 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重要论断。毛泽东说:“我们要看前途, 一定要看历史。”江泽民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净, 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李世民十分重视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 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 并据此调整统治政策, 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二是有警世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 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始淡化。首先, 60多年时光, 沧桑巨变, 今天的中国已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初步实现小康的国家, 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人们有了骄傲和自豪的理由, 也有了小富而安、自满自足的理由。特别是大多数人没有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痛苦经历, 也没有终生不忘的历史记忆;其次, 和平年代, 市场经济建设, 人们关注经济发展, 关注物质利益, 自觉与不自觉地淡化了国家忧患、民族忧患意识。在不少人的意识里, 认为无患可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习近平2010年7月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口的。这是共产党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纲要》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经历的灾难和屈辱, 做到“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奋发图强”。

三是有释疑、解惑的作用。即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涉及到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说法进行正确的辨别。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如何看待这种“侵略有功”论?如何看待《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所提出的:“义和团反人类, 反文明……”这一说法?如何评价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等等。学习《纲要》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解决这些开火的钥匙。

四是有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 他们应该也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要让大学生明白: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和思想理念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 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和理论, 就会妨碍人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 不闻古今, 不见事类, 不知然否, 犹目盲、耳聋、鼻痈也。毛泽东也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不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人, 是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及理论的人, 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 学习历史和理论, 能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 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 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学习《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 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就是一幅生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近一个半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有过多少潮起潮落, 悲欢成败!通过悉心学习, 我们从中可以洞悉人类生存的奥秘, 面对纷扰的人世生活时, 不因外物的递迁而烦忧, 更多几分淡定从容与积极应对。

第三, 要简要介绍学习《纲要》的基本方法。不少学生把学习《纲要》课程视为畏途:枯燥繁多。的确, 风云变幻的一个半多世纪, 事件多, 头绪杂, 要学好谈何容易!然而, 只要培养兴趣, 找出规律, 掌握起来并不像想像中困难。要明确告诉大学生, 学习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方法就是联系。

一是联系本课程, 做到前后相互印证, 融会贯通。仔细阅读会发现, 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 不仅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即革命, 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而且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地说就是, 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到出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 从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还有, 对许多历史人物考查, 还会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如很多有名的人物的一生几乎都充满曲折和变化, 甚至前后判若两人, 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汪精卫、毛泽东, 等等。

二是联系相关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应用和诠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关联更多, 一个侧重理论, 一个侧重历史。

三是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英国的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也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 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又说:“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 就意味着也要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的任务就在于,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对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 还要要求学生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质疑, 不但学懂学会, 还要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做到会学。

三、怎么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要以良好心态和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开学第一课, 老师见到的是新学生, 学生遇到的是陌生的老师, 对老师有后天的一种敬畏, 新生和教师的心里距离就更远了。因此, 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一个冷面孔, 甚至怕以后课堂纪律不好, 而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学生都期待老师对自己是和蔼可亲、友好、平等地。动之以情, 把好开学第一课学生进门第一关尤为重要。否则和学生把距离拉远一次, 就得数十次友好的表示才能使学生重新和你友好相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本是教师职业的共性, 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在以理服人的同时, 必须做到以情动人。所以, 《纲要》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对学生平等相待, 民主行事;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心理活动, 积极寻求师生心理的共振源;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疾苦, 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 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可以进行真诚沟通和交流的人, 而不是给学生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形象。只有如此, 教学才能感染学生, 使之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爱屋及乌”, “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主讲教师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这样的责任感, 我们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 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 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讲得枯燥乏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用得好, 学生就喜欢听, 教师的教学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里要注意, 讲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并不是离开学科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的油腔滑调, 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还有就是,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不断与时俱进, 贴近生活和学生, 跟上时代。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的语言和词汇在不断产生。因此, 教师的语言跟上时代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例如, 第一次上课给学生打招呼, 老师说:同学们, 大家好!就很一般, 引不起学生很高的兴致, 但如果换成是:亲, 你们好!效果就不一样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课堂气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2]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8.近代史纲要论文模板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新的改革方向,认真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吃透教材,使教学更具实战性,更贴进行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做以下思考。

一、明确时间界限,找准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通常意义上,史学界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至今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划分了中国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节点为现代史;1949年至今为当代史。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中的划分有所区别。“纲要”中体现的时间节点是始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史,之后为现代史。要在学习“纲要”的导论时,将时间点划分和基本线索厘清,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

二、避免重复教学,突出重点侧重学术性

与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相比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字数变少,课时压缩。要避免高中教学的图文并茂式,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突出学术性。对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点到即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殖民侵略,要明确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在第一章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国落后挨打的实质,中国在受侵略中的灾难以及反抗斗争。第二三章则侧重于中国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家出路的同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都做出相应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引领学生明确为什么是无产阶级来完成中国历史的改革。

要从高中的“是什么”的问题向“为什么”进行转变,强调“纲要”的学术性,侧重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以前沿问题研究为基础和核心进行探讨。

三、要明确教学特色,区分对待该课程与其他两课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热爱国家的情愫,科目内容有相互联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存在重复性内容较多。二者起点均已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渗透的主旨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建设等,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侧重于改革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纲要”与“概论”在讲述同一问题时也各有侧重。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这个章目而言,“纲要”以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为核心,而“概论”以理论内涵为核心,二者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在学习“纲要”过程中,以规律性为学习重点,要“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概论”则是对历史的升华,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四、凝练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处于中心环节。教师要将个人的魅力体现于教学中,唤醒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喜爱。

首先,教师要坚信马列主义,才能打动学生相信。教师要将《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老前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一个宝就是《资本论》,三个上就是床上、车上、厕上。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不看《资本论》,浑身不自在。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使他的讲授理直气壮,活灵活现,深入浅出,学生乐于接受,学有所得。

第二,要跳出就理论讲理论的模式,与学生相关联,与当前重大事件相关联。教师上课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年代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必要的课程变革,要对学生的状况充分调研,才能深层次的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这门课程更具价值。要敢于剖析历史,敢于“刺激”学生,以第一章为例,教学重点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评价帝国主义入侵的功与过,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为中国的发展做了继续和储备,但进程被打算,中国沦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要热情饱满,聚精会神,全身投入,感染学生。学生在热情饱满的教学态度感召下,会不自觉地融入到教学中来,这种政治激情的感染力能够迸发出鼓动性和震撼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持久。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7.4.

[2]徐奉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回溯提升教学法探微[J].吉林教育,2007.1.

9.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篇九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关于建党90周年: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近代史有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当磨洗认前朝。”这一首咏史诗,或许很多人在谈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会用一杜牧的这首《赤壁》来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也不免俗的套用一下,让它带领我们看看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时光。

近代史的开端1840正是大清帝国中后期,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居功自傲,是帝国的统治者处于“天朝大国”美妙梦境中,将其它国家的人称为“番”或者是“夷”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字词。不接受他们的技术,不允许他们的通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当朝统治者心中虚幻的泡沫而已。岂不知,当我们都沉睡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时候,与我们处于地球向对面的英国,进行了他们的工业革命,为他们“日不落”的黑暗意图做足了充足的准备;而处于清帝国的背面的罗宋国的沙皇的改革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大和的明治维新都取得了十分古大的成果。随着野心和掠夺的需要,以不列颠为主的国家将他们罪恶的贸易伸向了古老的中国。虽然政府几次三番的颁布过禁烟令,可是在缺少科学和文化的中华土地上,鸦片贸易在清朝横行霸道,削弱了中国人的意志和文明,懒惰,好逸恶劳等等恶习出现在了一勤劳著称的中华领土上。有外国人称中国是沉睡的东方之狮,那些愚昧的中国人还开心的认为这个评价很好,因为他们觉得,因为是沉睡的,那么终有一天他将觉醒,然而,他们却殊不知,这个概念的出现来源于罗宋的杂技表演,驯兽师为了让凶暴的狮子不具有威胁性,将喂了鸦片的肉喂给狮子食用,这样平日威风凛凛的狮子也只有沦为阶下囚。英国鸦片贸易这样的意图令人心惊。当虎门销烟的硝烟还在空中盘旋,1884年,英国用炮火轰开了封闭的国门,洋人的热兵器在对抗清朝传统的冷兵器是就如同戳破一个纸娃娃一样的简单,最终的结果是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如大家所熟识的一样,中国有一个封建国家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此这个历史上的天朝大国的天空变得黑暗,开始在风雨中飘摇零落。特别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人染令我扼腕痛惜。之后一个接一个的战争,和赔款割地使清廷日渐衰弱,虽然一些拥有一定见地和知识的官僚和资产阶级开展了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为整个腐朽的中华大地带来了一丝清冽的微风,但是由于清政府已经沉疴已久,无论是在那个方面,这一阵清风丝毫挽救不了中国的病痛。这时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点点新光,那时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带领革命党人成立了同盟会,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辛亥革命最终没能让中国脱离困境。在1921年,这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一年里,五四

运动的热情点燃了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这燎原之火点燃了华夏大地的热情和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风雨飘摇了许久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在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抗战以及各种各样的考验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带领了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终于在经历了这段屈辱的近代历史后可以抬头挺胸的向前迈进了。

上一篇:销售新人奖获奖感言下一篇:卫生监督协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