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库

2024-11-24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库(精选5篇)

1.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库 篇一

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高分打击模板术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辩证评价类

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二:意义类

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

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四:成因分析类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

③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气温或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太阳辐射差异;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海洋、洋流的影响);

人为(植被破坏、城市热岛)

地形成因分析: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洋流),人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

沼泽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或背风坡)、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降水丰富(或流域的汇水区域广),河流水量大。

以“来多去少”原理来分析洪涝成因、湿地(沼泽)成因类问题。

沼泽成因一般规律:

(来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去水少)排水不畅;蒸发弱;多冻土,洪涝的治理措施:

(减少上游来水量)修水库;植树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湾取直;建分洪区;开挖新的入海口。

以“供小需大”原理来分析水资源不足、能源短缺、粮食短缺类问题。

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供应量少)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的变率大;水污染较严重。

(需求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解决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应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以“你大我小”原理来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类问题。

渤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污染物来源量大)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渤海的废水等废弃物多(区域外来源);海上石油生产和海洋运输造成油类等污染物的泄漏(区域内来源)。

(净化能力小)较封闭海域,海水与外洋交换少;面积较小,海水较浅,水量较小,净化能力弱。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高中地理高分答题模板术语

2.地理高考复习和答题指导 篇二

一、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满怀信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生挑战

进入高三,就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平台,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将直接影响考试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满怀信心地去迎接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带着必胜的信念开始自己的高三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一要相信自己,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在2010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二要充分估计学习的困难和压力,树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信念,用高昂的斗志面对各种挑战。在进入倒计时复习阶段时,很多考生出现了明显的“高原现象”,即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学习效果不明显,心理高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失去信心,而是要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认识到这是学习进行到后期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是学习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考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加上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高考的成功一定属于我们。

二、构建学科体系,注重查漏补缺,形成地理学科思维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学习科学知识,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而学习,即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为我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同学们具备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高考地理复习应该着重建立地理学科体系,使我们在学科体系构建中理解、应用知识。地理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研究对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这个主线: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解决具体的问题。自然地理研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形成、特征和发展。人文地理研究人类主要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发展过程,问题及解决措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人类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等内容。区域地理涉及上面我们所说的两大方面,因为任何具体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地理单元,这就是不同尺度的区域。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要着重构建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模式。

第二轮复习应在第一轮比较细致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结合练习情况对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认真查找,重点加强。对于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要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各个主要区域要能准确定位,同时要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而且可以将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进行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同学们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时,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可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三、训练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采取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来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在后期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和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另外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考场答题技巧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由易到难”的原则,不能因在难题上耽误过多的时间而影响后面问题的解答;二是“一快一慢”的原则,就是审题要慢,但书写要快,当然也不能放松对规范的要求。答地理综合题要“条理分明、简明扼要、切中要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地理问题的设计,一般都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并由此引申到这个区域存在的问题或者发展方向。而这一切首先都要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只有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后才能联系其他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第二,仔细审题,从题干材料和地理图表中提取信息。由于审题不细造成失分,在以往的高考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题干知识提示缺乏足够重视,二是对题中的表格、文字和图形缺少认真的分析。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材料(包括空间定位)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同时要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第三,联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中的哪个知识点有关。地理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时效性很强的,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但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我们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一册、哪一章、哪一课的内容、要用哪个知识点或者地理原理,逐步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题目要求形成答题思路,构思答案。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材料式问答题一般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答题时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提纲应力求简洁:①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②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当然这一过程不一定非得写在纸上,完全可以是一种思想,这关键要依靠平时严格的训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第五,锤炼语言,形成答案。可根据题目的分值来组织答案要点,高考地理题一个要点一般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6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三个要点。答案一定要做到“四化”(段落化、提示化、要点化、序号化),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同时做到字迹工整、逻辑严谨、卷面整洁。

下面具体谈一谈“四化”。

①段落化。即在书写试题答案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划分清楚层次,按照先后次序分段作答,特别是答案较长时,更要分开。把题目按一定的标准分解为几个小题,再按照小题目分段解答。

②提示化。即紧扣题干要求,在每个要点前加诸如“原因”、“影响”等提示词,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案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③要点化。高考阅卷通常是“采点给分”,答案应力求平实、言之有物,突出要点,切忌过多地采用修饰性虚词。将一个小题目这一段话下的各个知识点(亦即要点),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划分,例如: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还有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对这些要点不能一逗到底,要划分为一个个的要点。同时要把主要的要点写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做到要点清楚,重点突出。

3.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 篇三

认真审题审图可防止答偏题,审文字题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

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第35题: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好多同学没有看清条件,把条件中的“此角度”错误地理解成了黄赤交角,结果整个题就全答错了。

又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第34题第(1)小题: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_____(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少学生没注意到中心词是“气候”,答出的是自然带的成因。再如平时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鲁尔区二战后经济地位逐渐下滑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据此应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好多学生没注意到修饰语“内在”,而把所有原因和对策都写上去了。

审图时要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因为图中有可能就隐藏了应答出的知识点。如这样一幅图:位于热带的海中有一小岛,岛上有温泉的符号,问岛上可开发哪些资源?有些同学没注意到温泉的符号就漏答了地热资源。

二、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

如题中要求分析原因的,就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如题中要求分析对策的,则要对症下药。如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我国南方山区恶性循环示意图,要你据图提出对策,如何让此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那么,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才是根据山区的特点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等等。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则注意既要讲有利条件,也要讲不利条件,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就要求同学们对江苏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评价,大部分同学只答了有利条件,而忘了回答不利条件。

三、答题用地理专业术语且条理清楚

题目审好了,回答问题的方面想全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答题的知识要点。组织知识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术语专业。回答地理问题时有一大忌,就是不用专业术语,讲白话,这就违背了科学严谨的本质。

例如回答南昆线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就应该运用“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等这些专业术语,这样就不会答错,且给评卷老师一个好印象,从而提高得分率。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

回答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嗦。但如果没有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把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

回答地理简答题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适当地模糊,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如问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你可模糊解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值。

三是条理清楚的技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出现问“什么什么的原因”“什么什么优势”“什么什么问题的分析”等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评卷老师看不清你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你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四是套用课本的技巧。

4.高考地理答题 篇四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有哪些方面?) 2.水文特征(有哪些方面?)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缺水(旱灾)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

2.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3.农作物需水季节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

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适应于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

2.地形(坡度);

3.土质;4.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4、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5.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库 篇五

一、信息提取建模

高考的第一项能力考核便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高考答题的第一步,而考题给出的东西有很多,到底哪些东西对学生的答题起重要作用?如果平时没有一些规范的提取方法,在考试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错觉或遗漏,从而导致答题不全和答题错误。因此,平时注重提取信息思维模式的训练,会增强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敏感性。下面谈谈有关信息的内容和作用:

(一)文字信息的内容

1. 有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如出题者的叙述;引用别人的日记或游记等;引用某些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等;

2. 图表上有坐标横纵轴表示的含义;实虚线表示的含义;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物的名称等;

3. 题干中有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

(二)文字信息的作用

1. 提供解题的基础材料;2. 点明考查的意图和方法。特别要引起注意的信息有:1. 地理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2. 地理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3. 地理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并选出典型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体验,慢慢学生就形成了较强的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对图上信息及表格信息的提取进行归纳,建立一些思维的模式。

二、答题规范的建模

高考采用无纸化的电脑阅卷方式,阅卷老师责任大、任务重,加上长时间电脑作业,很容易疲劳,如果学生的答题方式不规范,如字迹潦草、错别字多、不分类别、不分点作答、不用专业术语答题等。都会在评卷中被扣分。因此,必须平时对学生进行规范式的答题训练,形成适当的答题模式,并不断强化,才能减少和防止由于答题不规范而导致的丢分。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第一步,看每道题中有几个问题需要作答,简称分问题。第二步,每个问题分点作答,每个点只答一个地理要素,重要的先答,次要的后答。第三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作答,字迹要正确清晰。每次训练都严格要求,不合规范不得分,这样,学生答题就会越来越规范。例如,2011年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卷)第36题的第(1)小题: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本题作答时第一步分问题,问题一:气候特征;问题二: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第二步,每个问题若涉及多个要点,分点作答,如第二个问题涉及原因,思考时必须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思考,然后再分点作答:①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②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储存淡水的条件差;③人口密度大,生活用水量大;④经济发达,生产用水量大。答题时一定要求学生多用专业术语,不用生活用语。为了提高专业术语的运用,主张学生对课本一些重要的段落多背读,也可以背读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标准答案。

三、师生共建答题模型

高考对学生进行四大能力考核。其中的综合题,更能体现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强弱。能力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但有了知识也不一定具备能力。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适量的练习,并加以归类总结,形成一定基本的模式,才能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否则,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就很难对考试内容思考全面而导致丢分。然而,在高三的复习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能力信息,往往将答题模板尽量罗列得更翔实,更丰富,面面俱到,寄希望于学生能够全部理解,并熟练运用,但往往不尽如人意。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建设的思维模板才是真正有效的模板。因为模板是自己建的,所以,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对模板共同合作完善的过程。只要给学生课堂上的思維空间,针对复习类型预设地理思维模板的“空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填白”活动,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师生互评,思维模板才得以构建,并且能够在该段内容复习过程中持续发展和完善下去,这样形成的模板才是真正有效的模板。例如,在进行河流的复习中,我选取了下面一个案例: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一的36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在做题前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哪些原因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学生经过讨论,黑板展示,小组互评,最后得出结论:1. 河流的补给方式;2. 河流支流的多少;3. 河流的集水面积大小;4. 流域内地形、地质及植被状况;5. 该流域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的大小等。这样就得出了一个关于影响河流流量的思维模式,然后再来思考我们的具体案例,就很容易得出答案:①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降水丰富;②流域内支流多,集水面积广;③流域内大部分为盆地地形,且植被丰富,便于集水。经过师生共同建模,以后学生分析任何一条河流的流量,都懂会运用这一思路去演绎同类案例,举一反三,分析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的高考题,引领学生一起共建答题思维模式:如何进行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如何分析地理原理的发生过程;如何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如何进行各种区位因素的分析;如何进行地理事物的类比分析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行政专员绩效考核标准下一篇:最终检验员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