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4-10-09

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共13篇)

1.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一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哪些

我组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2.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二

教师工作焦虑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忧虑、恐惧和焦灼不安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 焦虑是一种有用的情绪, 没有它, 人们做事会缺乏动力, 但如果焦虑程度过高, 就会对环境中各种威胁产生不适当的反应。同样, 适度的教师工作焦虑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 过度的焦虑则会成为一种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使得原本压力就较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心理压力。由其所处的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即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阶段, 同时初中生又是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 , 初中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 他们的工作焦虑情况如何呢?本文拟就城市初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这一群体在新课程背景下工作焦虑现状, 并分析其焦虑成因, 以引起人们对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 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统计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教师工作焦虑在性别、是否为班主任、学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仅在年龄、教龄及不同类别的学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体结果如下:

1. 不同年龄初中教师的工作焦虑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笔者发现, 在这5个维度中, 唯有教学方式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 具体情况见表1。

在教学方式维度上面, 因为p=0.05, 说明可以做比较, 比较后的p值均小于0.05 (0.013、0.015) , 由此可以说明, 35岁以下的教师 (M=1.9137) 比35岁以上的教师 (M=1.7565) 在教学方式方面有着更大的工作焦虑。

2.不同教龄的初中教师工作焦虑比较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发现除了教学能力 (p=0.036) p<0.05之外, 其他维度的p值均大于0.05, 所以可作比较。然而通过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只有教学方式维度p<0.05, 说明不同教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工作焦虑存在差异, 即在教学方式所产生的工作焦虑中,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小于5年以及6-10年的教师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具体结果见表2。

经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 教龄为5年以下的教师焦虑程度最高, 6-10年次之, 10年以上最小, 具体情况如图1。

3. 重点及非重点学校初中教师工作焦虑比较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发现只有教学评价 (p=0.138) 以及教学内容 (p=0.235) , p值均大于0.05, 说明可以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其具体结果见表3。

笔者经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后发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 国家级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师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在教学内容方面, 省级重点与国家级重点以及非重点学校教师的焦虑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 尤其以省重点与非重点最为显著。具体情况见表4、图2、图3。

由图2可知, 说明教学评价所引起的焦虑水平, 国家级重点低于省级重点和非重点。

由图3可知, 教学内容所引起的焦虑水平, 国家级重点低于省级重点但高于非重点学校。

三、分析与讨论

1. 不同年龄、教龄的初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工作焦虑差异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 笔者发现, 35岁以下及教龄在10年以下 (包括5年教龄与6~10年教龄) 比35岁以上及教龄在10年以上的城市初中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工作焦虑有更高程度的焦虑, 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 且教龄越小, 焦虑程度越高。这一结果与孙杰远、李青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 与张艳芬、牛秀平的研究结论相反。出现此结论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有关, 如孙杰远、李青的研究选取的对象包括小学和初中教师, 而笔者的研究对象仅为初中教师;张艳芬、牛秀平的研究内容是教师焦虑和抑郁情绪, 而笔者侧重于研究城市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评估、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及教学内容五个方面存在的工作焦虑。

对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与城市初中教师的工作经验有关。我们知道,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摒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育教学经验与年龄教龄密切相关, 教龄越长, 教育教学经验越丰富, 使用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更有效。而已有研究又表明, 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即降低教师的工作焦虑。在新课程背景下, 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重新厘清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超越对于年轻的初中教师 (教龄10年以下) 尤其是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教师, 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不足, 他们在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课堂秩序难以掌控,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这会极大地降低他们的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 , 由此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焦虑感。然而对于教龄在10年以上 (一般年龄也在35岁以上) 的初中教师而言, 由于他们累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所以能比较灵活地把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其教学过程中, 且能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效能感, 由此产生了较强的成就感与掌控感。

2. 重点及非重点学校初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工作焦虑差异分析

根据统计显示, 在教学评价方面, 国家级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初中教师的焦虑水平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 (P=0.032<0.05) , 即非重点学校城市初中教师由教学评价引起的工作焦虑水平高于国家级重点学校的城市初中教师。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教学评价要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促进其不断进步, 实现自身价值。

然而, 在实际践行过程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种类型的学校仍然主要关注的是升学率的高低 (因为这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 , 并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工作绩效。同时, 由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固有的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 (如生源的不公平、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的巨大差距、教师的待遇等等) 的客观存在, 非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远远低于重点学校的事实也一时难以改变 (一般而言, 国家级重点学校升学率高于省级重点学校, 省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高于非重点学校) 。更为重要的是,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各种类型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却使用的是同一标准, 这种表面的公平, 潜藏着巨大的不公平, 理所当然加剧了非重点初中学校教师的工作焦虑水平。

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应当关注初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尚需累积教学经验的新教师,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以促进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 为降低非重点初中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引起的高焦虑, 我们应逐步取消“重点制”, 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 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差距, 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目标,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 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激发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肖伟平, 马勇军.国外“教师焦虑”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 2009 (3) .

[2]陈明丽, 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3]刘河燕,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与缓解, 教学与管理, 2005 (11) .

[4]孙杰远, 李青,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邵光华, 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

[6]赵建华,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策略研究.心理科学, 2002 (3) .

[7]张艳芬, 牛秀平.初中教师焦虑和抑郁情绪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6) .

3.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知识积累;创新 ;个性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点课程,可谓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认知境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的有效性低,学生很少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出简要探讨,旨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一、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意识。比如,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裁分别是什么?学习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又是什么内容。如果学习的是说明文单元,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说明文的分类标准,说明对象如何寻找,说明内容具体是什么?该如何准确查找?说明的顺序一般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具体又有哪些?一般的说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么作用?说明文在语言上往往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因此,我的建议是先渗透知识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清晰地讲解。因为,这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

二、提高教学的情境艺术

一节课,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是愉悦地向着教学目标流动。要使教学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我们就必须营造出使思维朝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中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某一个性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因为文学作品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具有很强的生动性、感染性和思想性,对课文的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心理现象,是配合特定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心理环境。一节课能否营造出和谐、科学的心理环境,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源于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常常取决于对需求的满足。

我们在课前对孩子们的需求应做好了解。主要方法有:可通过孩子们的日记了解,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谈心、发邮件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例如讲《羚羊木雕》时,孩子们建议:这篇课文内容不难,只是篇幅太长,不知课文的思路与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行。于是我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只使用了图解的教学方法,就使孩子们轻松愉悦地上好了这堂课,提高了课堂实效,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局面。

三、阅读教学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作文教学要展现个性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心物欲,西天取经后,开了一建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自己尝尽,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艳仪,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语文学刊》, 2012年第5期.

4.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四

现将本学期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些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

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

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

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

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

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

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5.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体会 篇五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因此,新一轮的课改就更明确更有力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放弃以前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对新课改和新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我们的教学。

下面是本人对初中化学课改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总结: 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

学校是学生发展、生活、学习的最佳环境。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管理者、讲授者、解释者、评判者,现应转变为组织者、指挥者、咨询者、服务者、合作者、协调者、促进者。教师角色转变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教师的负担,责任是:研究教材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三者关系,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时随时产生的需要和心理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例如:教师课堂上常说的语言:“你给我读”“希望同学配合”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学生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育是社会性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应该对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唯升学为目的。争取让学生学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有充实感的知识。因此,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用教材、备学生。

新课改与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显然改革是看到了问题,初衷都是想更好,更好意味着更大的努力,这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教学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使用新教材后,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逐渐开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备课更注重“备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挖掘课程资源,千方百计组织好探究性活动,全程性地、多方面地评价学生,所有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转变了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从化学实验教科书中也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从教科书随地可看到“活动与探究”的字样,给出活动形式,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三方面:社会实践、学生生活、教材。问题的提出,倡导学生提出,制订探究问题的方案:学生制订、教师制订、师生一起制订。探究形式:讨论、调查、查资料、实验、交流、思想归纳、应用。

与学生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成为我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有活力、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不论是在知识的记忆方面还是在理论的运用方面,都比原来提高了效率。例如:在学习第八单元第一节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实际,举出许多有趣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在青铜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都是用青铜制造的,因为青铜有耐腐蚀的性质。还有同学说在八九千年前就发现了金,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是以纯金形式存在,那灿烂的金光容易被人发觉,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这也说明金元素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常温下以单质形式存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知识掌握了。

我还注重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课后小结,传统的做法是“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而我现在的问法是“本课研究什么内容?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会信口开河地说一通,因为课堂时间比较少,学生很难做出让人满意的回答,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提问还是很有价值的,很科学的。它是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展开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下今后乃至一生都想来回答的问题。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这也许是学生通向成功道路的关键一环。

6.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篇六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段),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耐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进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阻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镬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拌。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避”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橱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进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兢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建续皱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昀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建续毁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段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垭阿,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硎唬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氯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氧目,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磐学生摩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造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裹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阻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阻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肪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适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jI|黉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倒,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著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倒、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蕞

谴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髓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I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黠像赉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赉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赉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罱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裸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四学段(7 ~9年级)阶段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评价建议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或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讲座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练习制作陶艺小品。评价建议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物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评价建议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物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活动建议: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教学活动建议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组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组网,参与网络的交流。·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伤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7.摭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篇七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 获得数学结论, 形成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些数学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这虽然是新课改的要求, 但是我们的老师却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味的放, 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下神圣的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给学生一些点拨, 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在自主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汇总学习结果, 同时给出恰当的评价,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 但不能忽视双基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如果教师引导的好固然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的要求, 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 却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合作学习方式.殊不知,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合作学习的, 学习内容的恰当选择, 难易程度的把握, 合作时机的成熟, 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开展合作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度不大、不具备挑战性的, 就别再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多次出现“小组讨论”, 看似很热闹, 但忽略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书写不规范、逻辑推理能力不强.适当的合作交流,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激情不失时机地布置独立思考和练习巩固的内容, 让学生把交流、讨论的结果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这样就不至于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成为听众和观众.

三、创设情境, 并不能忽视对旧知识的复习

创设情境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情境创设的如何, 直接影响一节课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创设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好的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参与, 勇于思索, 自主探究.但是, 数学知识的衔接是严密的,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本节课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巩固.我们有些数学老师在执行新课改时, 就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的圆满, 而忽视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往往在课堂上遇到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时, 学生由于遗忘而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 这样就对新知识的导出失去良好的铺垫.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温故.

四、多媒体教学, 并不能代替教师板书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使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比如, 我们在教学《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的内容时, 使用多媒体教学, 使现实生活中的图形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一些图形的旋转、翻折、平移都能看得出动画效果, 学生乐于接受也很容易接受.特别是一些几何体展开成平面的动画效果, 更是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 多媒体不能滥用, 更不能用来代替板书.对于数学教学中以计算为主的内容, 教师还是要板书给学生看的, 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看清楚, 而不能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多媒体的应用永远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新颖、漂亮的多媒体上.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有必要的教师板书, 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 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五、集体备课不能是一人备大家用

所说的集体备课是对某一节课, 所有备课组的成员都要先备好课, 把自己对本节课的上课思路和方法写出来, 然后备课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各人教学本节课的具体做法, 集思广益,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各人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 最终写出自己备课的内容, 以备上课所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非如此, 有的学校是备课组的成员分章节备课, 然后打印好分发给各个成员, 整套教案个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显然, 由于各班级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 独立章节的教案设计并不能适合所有的教师.这种所谓的集体备课只是减少了个人的工作量, 没有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精神, 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9.

[2]王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9.

8.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进行目的明确、考虑全面、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班级处于学校金字塔管理的底层,是学校日常管理的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推行新课改,落在初中班主任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可以说对他们的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本文结合新课改背景分析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对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新课改背景

教育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领域,其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个国家都应将国民基础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世界格局新秩序的平稳建立,加快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就显得尤为迫切。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各国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奠基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是各个国家一致的正确选择。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25届大会,确定了“争取全民基础教育”计划,开启了基础教育普及的大幕。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使人人都享受教育的机会”为主题,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文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展开,2001年开始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现已完全落实到位。此次改革围绕以学生为本展开,旨在重新定位学科、知识的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1.班主任“打铁先得自身硬”

学生需要榜样,在一个班级里最高的榜样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生年龄多集中在13~15周岁,距离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不是太远,但是在心智上还没有做好成年的准备。班主任的言行和生活经验是学生临摹的重要对象,所以初中班主任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以人格魅力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如果班主任同时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做到课上教人、课下交心,那么他就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否则学生就会发挥出青春期的旺盛精力,与班主任作对,不会配合教学,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抵制班级管理的行为。

班主任威信的建立主要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职业素养,提升师德。近年来,一些校园侵害案件屡现报端,这些不良分子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师德。教师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其次,要及时更新个人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一些流行词语更是层出不穷。在知识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了解的没有学生多,学生是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最后,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捕捉他们的情绪,启迪他们的心灵。

2.做好学生工作

班主任要秉承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观念,以新课改作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建立学生集体荣誉感;二是运用协调的班集体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三是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法。

3.发掘学生个性才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是从口号上说,而是要践行到实际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去。班主任要熟知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使用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并使兴趣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出重要的动力作用。

四、结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学生潜能无限大,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正确的理念,于人于己是点滴的进步,正是这点滴的进步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参考文献:

[1]钱珍梅.浅谈加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2).

[2]任红丽.初三班级管理的镜子观[J].新课程(教研),2010(2).

[3]李强.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J].学周刊,2011(20).

9.通过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学习 篇九

1、新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某些时候课堂上把学生活动当成摆设环节,学生的活动存在应付现象。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的观念有了大幅度地转变,学生的活动有目标、有内容、有方式、有评价,基本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活动规律,有实效性。

2、真正体现出探究的课堂,以往的课堂怕学生学不会,进行满堂灌,怕学生学不会,练习题的每个题都进行讲解,从而造成了一刀切,优生体现不出来,差生补不回来。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转变了观念,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把问题放给学生,大胆让学生来讲解、来辩解、来实验,课堂活跃了,学生不再拘束了,变得感兴趣了、主动了、积极了、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3、把化学引入生活。以往的课堂学习,基本上是以本为本,以教材为中心,为做题而做题,全然不考虑化学的利用价值。通过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转变了观念,大量涉猎了与每部分教材有关的实用素材,重新进行取舍和加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把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去,学生学习和练习时感兴趣了,知识有内容了,实用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化学不再乏味,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提高。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

1、化学知识太零碎,学生学习层次不均,差别大,有时候一节课很难把握重难点知识。

2、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好界定,器材、场地所限,很难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3、一节课40多分钟,学生水平不一,讨论、合作、交流的时间难以把握,经常出现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全部达成的现象。

10.初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

八月十六日我参加了陕西省西安市教师初中化学培训,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感触也颇多:“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面对新课程体系及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另外还应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需要,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用好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就能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只有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根据课程目标体系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特点,依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增强探究意识,强化探究实验教学的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开展探究性实验。它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新课程理念及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五、懂得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其丰富的教学资料及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要善于从网络资源中汲取各种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扩充学生视野。新课程体系中很多知识,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从网上查阅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已是势在必行。可以说,新课程体系实施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学生可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以较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11.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教育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我们有幸参加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起用新教材而已,而是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教案,按照教案的内容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要听,加强训练就可以了。而是如何收集材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如何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考虑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去说、去做、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1、要了解学生

在教法上要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要通过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在施教过程中,应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而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次,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要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从而使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激发和提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

⑴要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⑵要将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即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要正确估计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⑶要把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2、要采取激励式分层进行教学

⑴备课前,要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的客观存在,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使班级整体优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不同标准和要求:让学生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学生共同进步。

⑵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

例如,可把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分三个梯级:①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②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③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⑶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为主基本题;以以此来分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⑷在讲课时,要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较为适宜。另外,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使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

3、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估

⑴成功感是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如: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②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将考查成绩作为学生升級的量化依据。

⑵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巩固,部分学生跨层条件日趋成熟。授课中,老师应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但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教师要订出新的目标,使学生有新的追求。

二、教师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再开发者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给教师更大的空间,不在是以往的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研究新教材的内容,不是照搬照用,而是不断的开发,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学内容以外,;教师还要钻研电脑知识,如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的使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为人类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通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自己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什么样的数学,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问题,这是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将其凝成文字,以便激励自己在课程改革中尽快的成熟。

12.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授课的设计 篇十二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故事化设计课例:情景描述

(出示课题) 18.1勾股定理 (2) .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古代笑话一则:“有一个人拿一根杆子进城, 横着拿, 不能进, 竖着拿, 也不能进, 干脆将其折断, 才解决了问题.聪明的你如果遇到此事, 会作怎样处理?”

没等我把故事讲完, 学生已叫嚷开了:“听过了听过了.”这时已有人拿起笔杆演示了.我也趁热打铁, 继续说道:“同时同地有一个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他拿着一块长3米, 宽0.8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发现横拿竖拿都不能进, 于是问守城人, 得知那个长方形门框的尺寸是长2米, 宽1米.他略思片刻, 很快进城了.你知道他的秘诀吗?”

一听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学生热情高涨.二 (4) 班葛志强拿起作业本当木板顶在头上, 蔡涛涛说斜着进, 王波正操起大笔演示了…

“第二天, 他又拿着一块长3米, 宽1.5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有点犯愁了.依你看能进吗?”

生:“能进能进”“一样的”“但不要平拿”“不要竖拿”…

“真聪明!”

我又接下来说道:“出城时, 他从城里带来了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铝板, 这回他先拿出计算器, 计算了一会儿.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李康生同学:“用勾股定理;”

项云云同学:“12+22=5, 哦姨5=2.236;”

许美霞同学:“2.236>2.2, 能进.”

激烈讨论中, 一向文静的李玲萍举手了, 并轻声说:“老师, 让我板演试试看, 32+2.22=13.84, 姨13.84约等于3.72.”这一下我被震住了, 难道这么热烈的气氛全是假象!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何帮强叹气了:“哎呀, 你怎么计算铝板的最长处, 应该计算门框的最长处多少.”

许美霞更进一步:“要是门框的最长处比铝板的最窄处大, 这样就够铝板进出了.”

李玲萍重新举起了手, 说:“老师我明白了, 让我重新板演吧.”

顿时, 气氛又活跃起来, 我就势将其板演完善.

我接着说:“拿到家后, 儿子见他满头大汗, 帮其斜靠在竖直的墙AO上, 这时AO距离为2.5米.好奇的儿子问道:‘铝板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聪明的你能帮他解决吗?”

“经过勾股定理:a2+b2=c2的变形, 果然能解答.儿子兴高采烈, 为了考考儿子, 他将铝板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问道:‘儿子, 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算算, 底端滑动的距离取近似值,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引导.”

没想到平时只考个30多分的王亚辉也兴趣高昂:“这不就用公式计算出OC, 再将OC–OB吗.”居然一气呵成, 我觉得好轻松.然后我面向学生:“同学们, 故事到此结束, 你能否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数字思想方法.”这时班长许魁魁刷地站起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蕴含了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伴随着铃声和掌声, 开心课堂在我意犹未尽的心情下结束了.

课例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先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 然后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的发现过程.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 先想, 先说,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生活化设计

课例:活动1:图形移动

师:[播放图片]

问题 (1) 仔细观察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因为是平移得到的.

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2) 你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生:会.

(3) 你能否想象出是怎样绘制的?

教室内一片哑然.

总之, 瑕不掩瑜, 课例中已注入了先进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中始终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意识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真正地“快乐学数学, 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

13.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三

摘 要: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本文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本文试图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作一番探讨。

一、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初中数学阅读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是指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过数学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要想使数学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数学阅读有利于承继数学人文精神。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要传承数学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仅依靠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仅立足数学课堂是不够的,仅依赖数学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的途径来秉承优秀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人文精神。轻视数学阅读就会导致数学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数学素养的不健全。

5.数学阅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未来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

1.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阅读要求精读。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就要用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还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上一篇:冀教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下一篇:英文简历简单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