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2024-08-24

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共10篇)

1.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和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对不断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和健康成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的评选工作,根据我区教育局有关评选20xx年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评选的文件精神,现将海天小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评选工作的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二、组织机构:

组长:

成员:

组员:全体教大会老师

学生监督员:

三、评选工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评选过程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全部能做到《XX市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20xx年修订)》(津教政办〔20xx〕6号)中的39条关键表现。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2、动态性原则:评选过程中,要着重看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实事求是的原则:评选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正、民主、平等的原则,严格评选程序,评选结果对社会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监督。

四、评选条件。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部能做到《XX市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20xx年修订)》(津教政办〔20xx〕6号)中的39条关键表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是班集体和学校教育活动的骨干,成为班级同学们的榜样;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现象。

2、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达到优良水平。(以本学年第一学期综合评价成绩为准)。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坚持上体育课,身心健康,活泼向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等级及以上要求。

五、评选程序

推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集中的原则,使推荐过程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增强民主意识的过程,又成为学校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把推荐工作作为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优秀学生的评选严禁由班主任教师指定,也不能采取简单的方式由学生盲目评选,必须严格按照如下工作程序进行:

(1)4月9日组织召开行政会,学习津南教字〔20xx〕28号文件。

(2)4月9日德育处制定评选方案。

(3)4月10日校行政会讨论通过评选方案。

(4)4月11日上报德育科审核。

(5)4月14日召开全体教师会学习津南教字〔20xx〕28号文件,并宣布我校由教育局德艺科审核通过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评选方案。

(6)4月15日各班班主任利用线上班会课时间组织各班学生认真学习“评选方案”,并掌握评选条件。

(7)各班学生要在班主任指导下,依据评选条件提名班内操行评定等级评价为优、综合学习成绩优良、体育良好等级以上的学生名单,动员鼓励这些符合条件的`学生积极申报。

(8)班主任根据学生申报情况,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列为预备候选人,请预备候选人准备材料。

(9)预备候选人公开展示,在班级内班会课上逐一进行线上公开展示,两种方式班主任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公开展示:1腾讯会议的形式,由预备候选人在线公开宣讲事迹材料;2微信会议形式,由预备候选人将语音发到微信群内,(注:学生宣讲内容仅限在会议内收听不得转发,不得收藏,不得转发到任何公共平台,否则将追究责任。)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和科任老师收听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家校通进行投票,其中学生票占权重的60%,教师票占权重的40%,经任课教师和学生民主评议后等额产生校、区级(必须连续两年包括本年度的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名单,并上报学校,各班设检票小组,成员不少于2人。多选或不选应以废票论处。

(10)4月18日,班主任汇总本班各级别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名单,将候选人名单及意见交学校德育处。

(11)4月19日,学校德育处组织评选市级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

市级优秀学生名额分配为普通班1名,毕业班1名。

依据市级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三——六年级学生符合条件的学生自行申报产生市级预备候选人(条件要求:1必须是连续三年(包含本年度)的校级或连续两年(包含本年度)的区级优秀学生;2参加学校、大队部管理工作两年以上的学生优先推荐;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预备候选人由学校德育处组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公开业绩宣讲展示,经教师和学生综合评议后等额确定本校市级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名单。(注:学生宣讲内容仅限在会议内收听不得转发,不得收藏,不得转发到任何公共平台,否则将追究责任。)每班选派5名学生名代表参加并投票,教师崔建军、王松娟、冯国梅、王印静、周甜、郑仪娜、徐永铮、赵洪艳、岳谨颖、万德强、李子沛、王振宝、翟凤艳、王志宇、曲紫舒等共15人参与投票,其中学生投票占权重的70%,教师投票占权重的30%,每张选票所选人数毕业班1人,普通班1人。多选或不选应以废票论处,评选过程需在检票小组的监督下进行,检票小组成员:吕一冉李峻昊吕艾桐。

(12)候选人名单经德育处审核后,提交校行政会审议通过。

(13)将通过的候选人名单在学校公众号公示三天。

(14)公示后,在未有异议的情况下,学校再正式填写评优的各类登

记表、花名册,上报区教育局德艺科审批;

(15)区教育局和市教委审批通过后,将各项评优登记表退回学校,存入学生档案;再次张榜公布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名单,并结合我校实际举行颁发证书仪式,广泛宣传优秀学生事迹。

六、评选办法及名额分配

(1)评选校级优秀学生:校级评选比例不超过在本班实际学生总数的15%,按四舍五入计算我校人数应为87人。

名额分配:

一年一班6名一年二班6名一年三班6名

二年一班6名二年二班6名

三年一班6名三年二班6名三年三班7名

四年一班6名四年二班6名四年三班6名

五年一班5名五年二班5名

六年一班5名六年二班5名

(2)区级优秀学生名额分配:

区级优秀学生:29名

六年一班2名六年二班2名

五年一班2名五年二班2名

四年一班3名四年二班3名四年三班2名

三年一班3名三年二班3名三年三班3名

二年一班2名二年二班2名

(3)市级优秀学生2名

名额分配:

普通班:三到五年级1名

毕业班:1名

七、注意事项:

学校在评选过程中要吸收学生监督员参与,监督员不少于3人。

八、优秀学生集体评选条件及办法

1、评选条件

(1)班委会在班级中能起到核心作用,班集体团结友爱、积极向上。

(2)模范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班风。

(3)班集体在各方面进步明显,全体同学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4)班主任老师责任心强,工作具有创新性和连续性,方法得当,自身素质高,对集体工作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5)经学校批准注册的优秀学生社团,社团成员及指导教师符合上述条件要求,也可申报。

2、评选办法

(1)各班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进行自查,自查后向学校提出申请。

(2)学校依据评选条件,综合学生集体评估成绩和任课教师意见确定候选集体,召开腾讯会议进行候选学生集体公开业绩汇报,汇报后由全体教师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后等额产生校、区级优秀学生集体,其中评议第一、第二名为区级优秀学生集体,第三、第四、第五为校级优秀班集体。并在区级优秀集体中择优推荐1个候选学生集体,参加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市级优秀学生集体的评审。(校级优秀学生集体名额3个,区级优秀学生集体名额2个)。

(3)需上报的材料包括:凡推荐参评市、区级优秀学生集体的,需上报20xx字以内学生集体事迹材料1份、5分钟的视频展示(上报光盘)、市级优秀学生集体候选班级业绩汇总表1份(纸质版和电子版)和参评学生集体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事迹材料既要体现班级的具体事迹,又要突出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特色。

九、十佳中小学生、十佳中小学学生集体推荐范围及数量

十佳中小学生从市级优秀学生中产生,根据文件我校至多择优推荐1名十佳学生候选人参与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评审,推荐参评的学生需填写十佳中小学生候选人荣誉统计总表1份、20xx字以内的个人事迹材料(电子版和纸介质)、5分钟以内的视频展示(光盘形式)、及个人区级及以上获奖证书复印件。根据评审结果区教育局择优推荐1名学生参加XX市十佳中小学生评审。

十佳中小学学生集体将由区教育局在市级优秀学生集体中择优推荐1个参加市级评审。

十、时间安排

(1)4月9日组织召开行政会,学习津南教字〔20xx〕28号文件。

(2)4月9日德育处制定评选方案。

(3)4月10日校行政会讨论通过评选方案。

(4)4月11日上报德育科审核。

(5)4月14日召开全体教师会学习津南教字〔20xx〕28号文件,并宣布我校由教育局德艺科审核通过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评选方案。

(10)4月18日前,班主任汇总本班各级别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名单,将候选人名单及意见交学校德育处。

(11)4月19日,学校德育处组织评选市级优秀学生正式候选人。

(12)候选人名单经德育处审核后,提交校行政会审议通过。

(13)将通过的候选人名单在学校公众号公示三天。

(14)公示后,在未有异议的情况下,学校再正式填写评优的各类登记表、花名册,上报区教育局德艺科审批;

十一、工作要求

评优工作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和有力措施,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各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工作流程,结合实际,按照学校方案进行各项评选工作。鉴于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广大师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此次评优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严格审核程序和工作环节。

2、各班在评选过程中要切实把好质量关,实事求是,在评选中注意克服唯分数倾向,聚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评价,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推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3、要采取公示制。公示内容包括学校的评选方案、推荐结果,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推荐工作结束后将公示材料存入学校档案,以备检查。

4、严肃纪律,坚决杜绝不正之风,保证推荐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要制定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推荐程序,增加透明度,严禁弄虚作假,防止简单草率走过场,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在推荐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一经发现,坚决查处。

5、各项评优上报审批工作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过期不再补办审批手续。上报材料具体说明如下:

(1)各项评优的上报材料纸张大小统一为A4复印纸,字迹工整,不得有涂改痕迹。

(2)《XX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登记表》、《XX市中小学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XX市中小学优秀学生集体登记表》格式与字体均不得改动。

(3)《XX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登记表》、《XX市中小学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表内内容必须使用签字笔填写;“班主任意见栏”必须由班主任手写意见并签名;“是否是连续三年(包含本年度)的校级或连续两年(包含本年度)的区级优秀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一栏,学校必须如实填写“是”;“德育表现”一栏,如实填写学生本人在德育方面的日常行为表现参加活动等情况;“学习成绩”一栏填写,由学校如实填写“优秀”或“良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的等级”一栏,由学校如实填写“优秀”或“良好”;“学校意见栏”必须由校长手写意见并签名。

2.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20世纪末, 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问题:传统学校各学科之间教学活动相互独立, 各处室之间缺乏协调整合, 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孤立零散, 学生的经验无法统整, 学生的人格发展无法健全, 全人教育无法实现, 等等。基于这些问题, 台湾地区“教育部”于1996年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希望通过学校的课程变革, 重新审视课程的整体性, 逐步落实“共同经营”的课程理念, 以达成课程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磋商, 台湾地区各界对于未来中小学课程的走向达成了共识:弹性、统整、九年一贯制。而后陆续由台湾地区“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本, 如《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要》《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等, 旨在推进中小学进行学校本位的整体课程规划,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统整改革, 并于2001年8月正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步实施。

台湾地区的这次课程改革, 视学校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其目的在于充分给予学校与教师进行课程发展变革的时间与空间。然而, 许多学校教育人员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 仍然沿用旧有的统一课程标准, 沿用传统的教科书教学范式, 因对于课程改革中的统整课程束手无策而出现大量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的行为。台湾学者蔡清田鉴于这一现象, 提出了“学校整体课程”的理念, 进行学校总体课程设计与统整课程的规划、实施与评价的探索, 旨在将台湾地区教育部的课程改革政策与各中小学的课程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校整体课程的意涵

学校的整体课程, 不是个别年级科目领域的拼凑综合, 不是个别课程计划的文本表现, 而是要改变学科本位的立场, 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 促使学校课程横向的水平统整与纵向的垂直连贯, 以实现学校本位的课程可持续发展。[1]学校的整体课程, 与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课程方案、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和课程发展等因素, 有密切关联。

1. 重视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

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需要由学校整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 通过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努力, 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与地方社区资源。[2]以学校整体作为课程发展的组织形式, 突破个人的封闭作业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另外, 广泛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和学者专家, 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的建构与运行, 以交换观点与协商建议的形式,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明晰化, 从而建构具体的学校课程发展目标。

2. 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方案

就课程方案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对个别学习领域科目或个别活动所进行的课程计划, 而未能涉及学校的总体课程规划。因此,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 必须持学校整体的观点, 通过学校整体课程目标, 整合各学习领域正式课程方案与其他活动的非正式课程方案, 通过学校教育人员的团队协作, 合力进行学校层面的整体课程规划, 联接各课程方案, 创生学校整体课程。

3. 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对象

就学习对象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针对个别年级或班级学生, 而未能顾及所有学生。因此,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 必须从整所学校层面, 进行全校性或全年级的总体课程方案的整体规划, 整合学校教师人力资源, 进行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设计, 促进个别学生或个别班级的发展主题聚焦, 成为学校整体课程的一部分。

4. 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时间

就学习时间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针对某节课、日、周、月、学期, 而未能顾及小学6年或中学6年的统整与衔接。因此, 需要从学校层面, 充分考虑学生的标准学习时数和弹性学习时数, 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 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设计。

5. 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发展

就过程而言, 整体课程重视学校机构整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性发展过程, 而不在于个别班级或单一学科的片面课程现象描述和文本生成。一般而言, 课程的范围包括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与经验课程。[3]因此, 需要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持续发展, 连接不同层次的课程, 以缩短课程理想与课程实际之间的差距。[4]

三、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

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学校整体课程研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学校整体课程实施、学校整体课程评价。[5]

1. 整体课程的研究

课程研究, 不仅要罗列课程现象, 还要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课程现象, 以便进行学校教育情境分析的需求评估, 建构学校教育愿景, 规划设计适切的课程方案, 并进行实施与评价回馈, 不仅强调“把事情做正确”, 更重视要“做正确的事情”。课程研究是根据过去的经验, 分析探究实际情境与相关理论, 对于可能遭遇的困难如冲突对抗等, 加以预防与调节。特别是学校可以通过需求评估、情境分析与课程探究, 了解目标的来源, 描述分析课程, 审视课程纲要与学校教育计划, 配合整体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行课程研究, 指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以便了解并说明课程发展现象, 而且根据课程研究成果, 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评价。[6]

课程发展是在独立的教育情境之下, 发展出一套课程系统, 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课程行动。课程研究则是课程发展的入门。课程研究的贡献在于解释课程发展的相关现象, 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答特殊的课程问题, 而且在于提供课程概念、模式与原则, 以协助课程研究发展人员理解课程发展的动态历程, 进而充实课程规划设计, 实施与评价的实践能力。学校是课程研究发展的根据地, 不只是外来机构的实验场所。[7]学校推动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分析以往学校课程发展概况、评估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影响因素、考虑学校课程发展的可能走向等。

2. 整体课程的规划

课程是达成学校共同愿景与教育目标的通道, 因此必须做好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要素, 是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课程发展的设计行动。特别是根据社会文化价值、学科知识与学生兴趣, 针对学校共同愿景、整体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进程等因素, 进行一系列选择、组织、安排的规划建构。[8]

就课程规划的途径而言, 至少有三种常见的途径:泰勒在8年研究中所发展的目标模式;斯滕豪斯在人文课程方案中所规划的过程模式;斯科尔贝克的情景分析模式和劳顿的文化分析模式。无论采取哪种途径, 大致的步骤皆如下:规划学校课程的共同愿景;规划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规划整体课程的架构;规划整体课程的进程与安排;论证整体课程的可行性。

3. 整体课程的设计

为了达成学校愿景与整体课程目标计划, 必须设计适当的课程方案, 以落实学校远景目标的理想。因此, 课程方案目标如何加以选择组织?教材内容先后顺序如何编排?这些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学校用什么方式鼓励教师从事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分配至各个年级或各个学段?各大学习领域的学时如何分配?这些更是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因素的选择与安排, 并不包含课程实施的过程。换句话说, 课程设计的起点在于学校人员对课程问题或愿景目标进行了解与把握, 其终点在于产生一个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案。就性质而言, 方案设计是拟定学生学习目标与选择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技术, 比较关心具体而实用的课程决定。就基础而言, 方案设计指以学科知识、学生兴趣、社会需求、文化要素等作为理论来源;就方法而言, 方案设计指依照理论基础, 对课程因素进行选择与编排, 这些课程的因素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范围与顺序,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人员的角色与地位等。

4. 整体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规划的愿景与课程设计的方案转化成为实践的过程。它能连接理想愿景、课程方案与教育实践, 是实践教育理想的一种具体行动, 通过全体教育人员的通力合作, 逐步缩小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差距。课程经规划设计后, 若没有经过课程实施的实践行动, 则无法落实课程规划的教育理想愿景, 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方案设计目标。

课程实施的意义, 是指学校教师将事先经过规划设计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课程如果要对学生产生影响, 必须通过课程实施付诸行动。学校如何连接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原因之一。课程实施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课程实施的教育人员的学习及知识准备、课程实施前的行政配套保障、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家长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

5. 整体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 是评价在课程领域中的应用, 指教育人员收集有关课程的资料, 旨在判断教学材料或教学活动的价值, 指出教育内容和活动改革的方向。从评价的目的来看, 课程评价在于帮助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学校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了解课程发展的重要特色与特定的时空背景, 进而促成课程发展的合理决策, 以提升学校课程的品质。

课程评价所涉及的层面, 包括广泛的结果, 如学生的态度、其他教师的反应、课程改革对整体学校组织的影响, 不仅要包括获得学生成绩的测验分数, 更要涵盖探究课程的本质与品质等层面, 以便协助教育人员得以继续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换言之, 就评价内容而言, 必须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成效、行政系统的支持与课程方案的成效等内容, 以符合审视学校课程不同层面的需要, 并提供丰富的回馈信息, 以便提升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发展品质。

参考文献

[1][8]蔡清田.课程发展之行动研究[J].国立中正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分册) , 1999 (10) .

[2]黄政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汉文出版社, 1999.

[3]GOODLAD J I.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M].New York:McGraw-Hill, 1979.

[4]Tanner, D.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intopractice[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5.

[5]蔡清田.学校整体课程经营——学校课程发展的永续经营[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6]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

3.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39-02

0

一、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工具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独特品质和卓越风格,并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理念,扬长避短,进行自我设计与规划,既传承和创新了学校文化,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又充分展现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与个性。

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主体及个性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潜在的有待开发的资源,而且可以为其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及创造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其本质。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价值并稳定发展,必须创造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文化。

校本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带动学校其它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提炼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实现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炼形成的,其创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

1.作为特色课程进入课堂。作为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时,往往以一两项特色项目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拓展、不断深化,开发具有完整结构的课程体系,最终以正式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第一,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一般每周都安排专门时间学习课程;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三,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课程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不仅注重显性课程,还十分强调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改造及创新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形象。(1)创设丰富的隐性学习环境,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2)通过各种活动及表演,尤其是每年一度的艺术节展示活动,为校本课程实施直接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及个性展示的舞台。(3)注意与学科教学相渗透,提高校本课程的影响力。

3.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评估。评估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智能挖掘、智慧展示的过程。评估既要唤起学生的觉醒体验,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江东区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上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探索。第一,评估方式多元化。各个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时,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综合素质,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的弊端。第二,在学习情景中评估。校本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及活动的形式展开,在综合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换言之,它是在一定情景中的学习。既然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那么“评估也应该在类似的情景中进行才有意义。”第三,推行考级制度。如何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和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找到一条自主发展特长及个性的途径,这是江东区不少学校在创建学校特色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在音乐等专业考级启发下,尝试在所在学校推广艺术、英语等学科的考级制度。

三、以形成校本课程的特色带动特色学校创建的策略

(一)探寻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

1.基于学校,联系社区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其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受办学宗旨规定、在贯彻办学宗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模式,涉及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形成与彰显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师生澄清认识、明确目标、调控行动,使全校师生为之而努力。其中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全环节,可以实现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沟通,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理清学校课程发展的走向,借助校本课程的合理定位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也更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实现多方力量协商对话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有“专家决策”“集体审议”“教师自主”等不同的开发模式,其中“集体审议”模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集体审议”要求多方人士参与,在审议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沟通融合,不同的利益在互动中协调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能够兼顾多方需要,也能够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具有合理性,能够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理解和支持,为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考虑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此,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特点是在寻求特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捕捉到具有特色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3.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所以有必要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精心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是否能够彰显特色,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感受、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等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课程的适切性;校本课程能否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同、能否在本社区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否在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这些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

4.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

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赖于相关条件的支撑,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是必要的。具体涉及课程资源系统、师资队伍系统、评价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掌握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队伍,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而规范的制度、清楚的责任权利划分,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监控、指导、激励的作用,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四、特色校本课程与特色学校发展的重建

(一)发挥教师专长,提升文化素质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部分直接参与和领导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其潜能和专长首先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发挥,而其他教师则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文化的塑造中,获得了专业素质的普遍提升。为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往往通过多种途径优先培训和造就一批专长教师,不少学校还把他们直接派送到高等学校及专业培训机构进修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除此而外,学校一般还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除关注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及价值外,还把视线转向个体的音乐、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及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上,弥补了现行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在特色校本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学生不仅领略了课程及文化的特有魅力,而且,在师生合作学习及活动表现中,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尊重他人的情感,从而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三)塑造学校形象,重构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其目标是形成学校文化,重塑学校形象。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实施,凝练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共同愿景,从而创造一种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内在约束力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特色的创建既改变了学校的形象,又重构了学校文化。第一,改变了校园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人文景观。第二,形成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及愿景。一所学校在抓特色项目建设时,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个体在习得技能、技巧之外,领略课程蕴含的学校精神与文化。第三,构建了以传承与创新学校特色文化及共同价值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另外,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它不但丰富了社区的整个文化生活,构成了社区生活的新的理念和品质,学校还作为一个充满文化创造活力的组织,直接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特色及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其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以后,它就变成统摄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位成员从校本课程开发及学校文化塑造中获得反馈与支持,围绕共同愿景,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一个基于变化的要求,鼓励每一个成员分析课程开发及学校文化陷入危机的原因,从而不断地调整变革策略,最终使创新的动机成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同时,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将会使得学校更加增添活力,学校特色日渐鲜明。

[ 参 考 文 献 ]

[1]胡弗曼,海普.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5.107.

[2]霍华德.J.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78.

[3]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2015年度学校节能方案 篇四

为扎实推进节能工作,贯彻实施上级部门文件精神,本着“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规范和指导有序开展我校节能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发展与节约、节水、节电、节气为主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技能改造等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培养全校师生的节能意识,使广大师生的思想上具备节能理念,行动上体现节能要求,力争实现今年耗电量、用水量较去年下降3%的目标,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职责

为确保“节能减排”的贯彻落实,学校成立节能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学校节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各处室负责人及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管理、指导和检查全校的节能工作,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突出“节能、绿色、和谐”的主题,通过宣传发动,制定措施、实施推进、检查改进、巩固发展等阶段,积极开展学校节能减排工作。

校节能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名单:

三、宣传教育

本制度所称能源,是指学校使用的水、电、气等常规能源。凡使用学校能源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必须遵守此规定。

(1)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广播讲话等宣传平台,加大对节能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努力将节能工作变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每学期初一个月内,安排一次国旗下“节能减排——小秋在行动”主题讲话,每学期安排一次“节能减排”主题班会。

(2)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节能降耗,和谐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倡议活动,采取组织学生专题讲座、知识问答、图片展览、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及时有效地进行节能环保宣传,营造良好的节能降耗校园文化氛围。

(3)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社会宣传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熟悉节能降耗要求,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每学期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土地日等时机各出一期“节能减排”主题板报。

(4)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以综合实践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学校组织节能环保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四、建筑节能、设备节能和节能产品推广使用

我校目前正在进行的校舍升级工程,应该按照建筑标准、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对各项材料和设备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使学校的基建工程符合国家的节能、环保要求;2012年3月12日起应有计划地淘汰和改造部分严重被破损、老化使用的设备,努力降低能耗;在食堂、行政楼北面办公室、路灯等耗能集中的地方,推广使用节能灯等节能设备。

五、办公室及教室节能

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办公室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私用大功率电器、开无人灯、开长明灯以及空调、电脑等设备的不当使用情况,检查结果将计入工会的最美办公室评比考核成绩中,如因此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将计入个人的年终考核中;学校也将对教室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节能检查,对节能排名前几名教室的班主任由学校给予适当奖励,并授予“节能减排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对节能排名后几名的教室的班主任督促其写出说明和整改措施,如还不整改,则取消当年评优评先的资格,同时取消班集体的当年评优评先的资格。学生电脑机房、图书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要及时关灯、关设备。

七、建立节能减排专项档案资料

5.学校道德讲堂年度实施计划 篇五

1、成立“学校道德讲堂”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活动组织建设。

学校道德讲堂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制定“学校道德讲堂”的实施方案和活动开展的具体计 划,制定活动开展的具体目标。

3、选拔“学校道德讲堂”宣讲员,宣讲员:

学生宣讲员

二、展开阶段:

1、学校召开“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动员大会, 宣传“学校道德讲堂”建设的意义,提高全体师生对“学校 道德讲堂”的认识。

2、规范道德讲堂流程:以“我唱、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 行”为主要模式,学唱一首道德歌,听身边道德故事,看一部道德短片,讲一则道德故事等。召开启动仪式并开讲,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学道德,人人讲道德的氛围。

3、开展“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经过推选,全校师生投票,选出 学校“十佳道德模范” 。

三、阶段总结反馈:

1、学校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做法,完善“学校道德讲堂”建设,为下一步“学校道德讲堂”常态化运行 做好准备。

2、通过板报、手抄报、校讯通等,加大对前一阶段涌现的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 “学校道德讲堂”的影响力。

四、常态运行阶段:

学校针对“学校道德讲堂”阶段总结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把“学校道德讲堂”引入常态运行 阶段,使“学校道德讲堂”成为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6.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六

为进一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们巡检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为切入点,以办好让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以正确履行职责为核心,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严治教,改善学校教育环境,以优质的服务,规范的行为,优秀的行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和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评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为做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学校副校长为副组长,领导组其他同志为成员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学校民主评议行风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

三、评议内容

我校行风民主评议主要以《2013年度应城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及《杨河学区2013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有关精神为依据,具体评议以下几方面内容:

1、规范办学行为及招生工作方面(1)乱办班和乱补课情况。

(2)教师为招生学校有偿宣传、有偿推荐毕业生就读情况。

2、执行教育收费政策方面

(1)落实收费(“一费制”和“两免一补”等)公示制度情况。(2)落实“一科一辅”情况。

(3)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乱收费情况。

3、师德师风方面

(1)是否有以教谋私,向学生推销资料、学具,乱补课乱收费现象。(2)是否有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3)是否有训斥、指责学生家长及借学生家长办私事或索取钱物、有价证券和购物卡,或者接受学生家长的馈赠现象。(4)是否有不认真备课、上课,不认真批改作业现象。(5)是否有工作日中午饮酒、上课期间使用通讯等现象。(6)公办教师是否有进行有偿家教和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职授课。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部署动员阶段(5月份)

根据《杨河学区2013年度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巡检学校2013年度行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议行风工作组织机构,成立评议工作小组及行风民评小组,明确分工,安排部署本校的评议工作。成立工作小组: 组

长: 熊正德(***)

副组长: 魏应生(***)钱金生(***)成员:熊锦荣(***)刘厚勇(***)

黄少波(***)彭新波(***)

彭祖德(***)黄巧生(***)

熊清安(***)赵汝宏(***)

熊幺发(***)

办公室主任:熊锦荣 投诉电话:0712--3818681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6月上旬)

通过会议、座谈会等各种有效的载体,广泛宣传本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指导思想、评议内容、评议对象、组织实施、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公布监督评议电话0712-3818681和设立举报信箱,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评议活动,集中展现政风行风建设的成效,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促进政风行风评议工作。

第三阶段:自查自纠阶段(6月中旬)

1、广泛征求意见

聘请巡检地区有关人士担任评议员,组织评议员在校内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代表、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表,向人民群众征求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 根据评议内容, 制定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方案表并完成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

3、开展自查自纠

对照评议内容和征求意见收集到的问题,尤其是对群众反映的教育政风行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将我校自查自纠情况上报杨河学区。

第四阶段:评议整改阶段(6月下旬至8月)

1、集中反馈意见:

组成评议组,原汁原味、面对面地集中进行反馈意见,并表明整改态度。

2、深入整改:

针对评议意见和自查自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梳理,逐条进行整改,对能及时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作出说明,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并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五阶段:活动总结阶段(9月至10月)

学校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归纳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继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并报送杨河学区。学校对在本次行评活动中积极参与、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体校委会成员以及全体教师要按照“十八大”的重要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文明诚信、共建和谐”这一主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增强评议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振奋精神,努力做好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巡检学校教师素质、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

2、严格要求,规范操作。一是坚持开门评议,广纳群言。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评。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小组要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指导,对群众满意度低的工作,限期整改。三是严格程序,严密实施、严谨操作,确保评议步骤扎实有序,推动评议工作深入开展。四是严明纪律。严格执行评议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整改。把整改贯穿于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全过程,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要认真进行梳理,逐条进行整改。对能改的要及时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向各级评议办和群众作出书面明确答复,并制定整改计划。二是要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结合教育有关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规范行政行为和从教行为,全面推进教育行风建设。三是注重群众满意度。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整改措施不落空,对政风行风问题和违纪违规行为予以纠正、处理,绝不迁就。

应城市巡检学校

7.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七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现存问题的分析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这一纲要的实施打破了几十年来自上而下的一贯制, 也给各省、各地及各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的空间。从理论上讲, 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与教学策略的多样化、灵活化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然而实质上,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教学策略在一定时间里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只不过在形式上做了调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沿袭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 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这些对于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来说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 很难指导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面对传统课程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有效的取舍与创新, 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 也影响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来看, 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应紧紧抓住时代的特征, 把体育活动与健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透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突出个人与个性的特点, 依据运动时所面对的不同客体设计适合时代特点的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体系, 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 其内容和结构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开展西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有助于改变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脱节的现状, 而且对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统一, 使西部高校体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与各院校索取和交换有关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和体育教学策略方面的相关资料, 并对西部部分院校开展走访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进行交流, 详细了解各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对西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与教学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的成功经验和现行西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利弊得失, 深入探索了构建现代化西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策。

2、构建和谐的西部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从教育学观点看, 所谓课程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学内容, 没有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持和保证, 教育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为使课程结构和设置科学合理, 我们还考虑到体育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 并充分考虑课程对目标的有效性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效应关系, 形成了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1) 体育教学课。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 把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健康教育和体育基本技术、技能依据课程教学理论组织起来, 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进行教学。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

(2) 体育活动课。包括俱乐部教学选修和课外选修两种形式。教学对象为1-4年级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在已经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为他们开设选修课, 更有助于发展个性、爱好和特长,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实现终身体育有重要意义。课外选修课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内容可根据学生水平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进行教学和组织运动竞赛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自己组织活动, 开发和培育学生内在的、内发的价值,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运动训练课。运动训练课分一般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运动队两个层次标准, 一般水平运动队是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的运动员, 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他们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和积极分子, 通过运动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格魅力。以满足发展个性和社会需要, 感染和带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高水平运动队具有较好的运动天赋和运动基础, 通过科学训练可以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 他们可以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和全国性体育比赛, 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为国争光。

(4) 体育保健课。是把体育与运动生理、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相结合, 向学生传授体育医疗、康复的系统知识和养生、健身技术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 并科学养护, 还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体育保健课除了体弱病残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外, 对保健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修。

(5) 体育文化素质课。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 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 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 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3、实施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教学机制

(1) 建立全校性的“三自主”体育课选课模式, 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间上体育课; 选择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和上什么程度的体育课;选择上哪位教师的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确立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

(2) 建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因人而异, 不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从而消除由于运动水平的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各尽其能, 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3) 引入竞争机制, 教师择优上岗, 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对于在选课中没有学生选或选课人数较少的教师, 采取给其一定时间安排自学进修或学术休假, 达到学术“充电”的目的, 如进修后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将给予转岗或“下岗”处理。

(4) 建立体育理论课网上自学的教学模式。在有条件的高校采用网上学习的形式, 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同时体育教师在线提供即时的咨询和答疑, 使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 也使有限的体育课教学有了更大的实践课空间。

(5) 实行分层次评价与分层次确定学分的激励机制。在各级别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后, 研究制定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 要体现各级别的不同水平和提高幅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运动能力,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奋斗, 争取优异成绩。

4、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理念

一个没有创新机制的教育体制, 不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没有创造的课程, 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效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创新, 对落实“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理念将发挥保障与推进作用, 对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1、课程目标的创新

(1) 价值取向的创新。以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 注重学生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 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忽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运动参与能力的提高。因此, 恰当地处理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 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身、心、社”全面和谐发展、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这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创新,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2) 具体内容的创新。

强调健康意识的培养, 实现学生的“身、心、社”全面健康发展, 反映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 以人为宗旨的根本思想。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强调了层次划分, 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反映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满足。

突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通过体育竞争中成功与失败的亲身体验, 使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并增强其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4.2、课程结构的创新

(1) 课程内容的创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等内容将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从而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2)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创新。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也使学生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因此, 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灵活性和选择性以满足这些需要, 倡导“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上课”, 正是课程结构选择性创新的突出体现。

(3) 课程结构的突破性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4.3、课程评价的创新

(1) 课程评价理念的发展性创新 , 要从过去选拔转向激励和发展, 从过去单一的对学生评价转向了对学生、教师和课程建设的多元评价, 从过去只重视结果从而转向了关注过程。

(2) 课程评价对象的多元性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 从以往单一的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状况评价, 拓展到对学生认知、情感表现等综合内容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所完成的工作量, 而且更应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中教师的敬业精神, 而且要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还有进行多方面横向比较, 以及他人的评价, 做到评价的主体互动, 以此着力构建全方位动态教师评价系统。

对课程建设的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要紧紧围绕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因素而进行, 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多元性特征。

5、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高教领域中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体育改革应以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为突破口, 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重点要突出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和个性发展, 围绕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期为21世纪输送具有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创造型、综合性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

[4]曲宗湖, 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4.

[5]郭华恬.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 2003. (1) .

[6]张振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 2003. (2) .

[7]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S].教体艺[2003]7号.

[8]阎亚林.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3 (6) .

[9]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谭华, 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 2003, 10 (2) :.

[11]张海钟, 马红霞.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及其实现[J].教育评论, 2002, (2) .

8.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八

【摘 要】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意义深远,具体而言,有助于学校自主化、课程多元化、教师专业化、校园本土化与民主化。而影响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教师条件因素、学校行政系统因素,而且包括大环境外在因素,深入探析这些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学校本位课程的实施与改革进程。

【关键词】学校本位课程实施;意义;影响因素

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障碍在使用者本身、课程设计、设施策略、机构情境、大社会政治单位的支持。[1]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与实施隐含了特定的课程观、教学观、评量观及教师角色的改變。因此它主要包含了四个理念: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是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是教育改革中心、课程即是社区。

一、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意义

(一)学校自主化

学校主导课程的发展,变革、更新课程领导体制,并成为自发的改革团体。学校课程的发展不再是依循全国统一的标准,而将课程编制与实施的主导权、主控权、决定权还给每一所学校,学校的自主性大幅提升。而且,由学校课程自主化、弹性化的设计、施行与修订,正是带动学校改变的重大力量,如此,将能逐渐地带动学校可以自动自发的、把握时机的改革,让学校成为主动的改革团体。

(二)课程多元化

广义的课程定义,能提供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可迅速的回应社会变迁,并能有效转化课程。学校本位课程实施视课程为“在学校指导下所发生的一切学习经验”,而非仅是学科的学习而已,因此,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向、兴趣、生涯规划等个别差异来设计课程,且课程的内容可以配合时代所需弹性设计,不会因为固定规律的课程而错失许多教育的时机,忽略教育的各项素材。

(三)教师专业化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而要自行设计课程、验证课程的合宜性,如此一来,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且在这持续发展课程的过程中,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教师的学习机会,定能使教师学习与成长很多,从而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智能。

(四)校园本土化与民主化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符合草根性参与及民主决策的精神,整合校内外人力与资源,促进各课程发展机构合作与交流,并且反应社区文化,发挥学校特色。透过各课程发展机构不同立场提出对课程不同的期待,丰富课程的内涵,强化课程的周延性,并且藉由各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不同层面的贡献。而其如何透过研发课程过程中的对话与讨论,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逐渐形成共识,一同创造各校的独特风格,共同决定出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又正是练习与发挥本土性及民主决策的历程。

二、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就如所有课程实施一样,仍会受到一些来自学校内部因素、外部条件因素的干扰,使得课程实施的成效有所折扣。下面将从教师条件因素、学校行政系统因素、大环境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师条件因素的影响

1.教师的意愿

影响教师认同或参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因素相当复杂。教师是否愿意接受学校所释放给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权?一般而言,教师对于教学的最大成就往往来自于成功的班级经营、良好的师生互动,或是学生成就所带来的心理层面的满足。因此,想要改变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间同伴互动的合作型态,似乎须要强而有力的说服来争取教师认同。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2]

2.教师的能力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3] 参与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教师,即使有很高的意愿投入,但对于课程设计所需要的专业智能、人际互动的协调能力、学科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等,是否已做好万全准备适应即将面临的挑战?

3.教师的投入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从最初的搜集资料、共同协商拟定课程计划、编写教材学习单、到最后的课程评价等准备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原本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的例行性活动中额外再挪出时间、体力、精神去负担,这些压力容易造成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感,以此同时,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品质也就不如预期来得乐观。“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熟练灵活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4]虽然实施学校本位课程可以带给教师专业自主性,但是对教师及教师兼任行政人员者来说,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作内容更为多种,对于习惯于旧有模式的教师与行政人员来说,有人可能会觉得是负担、多余,甚至是抗拒改变、不愿投入,因而带来学校内不甚和谐的工作气氛,影响教学品质。

(二)学校行政系统因素的影响

1.校长领导风格与稳定性

民主开放的领导风格较能引领教师从事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校长平日的领导风格、人缘、沟通形态也直接影响学校的向心力,如果校长不受人欢迎,也很难带动改革气氛。校长在这所学校越久,越能了解该校的需求与文化,而换新校长时,可能又会因为理念与经验不同,课程因而有所变异,这也造成学校的动荡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2.行政资源的安排

推动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学年教师团队,需要学校行政系统统筹安排课程讨论的统一时段、安排提升专业智能的研习或专题演讲、以及妥帖的课表排定。对于学校空间设计、专科教室使用,亦须全盘予以规划,才不致造成使用上的不协调与冲突。再者,课程活动上若有需要,学校行政教师也需有人力上的支援。

“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5]

3.学校规模及校园气氛

学校规模的大小,也是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一个影响因素。大型学校,在人力上有较足够的支援,但在空间的规划、课表安排上,则需要较高难度的技术;小型学校则反之,除了人力资源的短缺外,当面临学校教师的调动时,课程的衔接会有较大的冲击。

(三)大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积习已久的升学主义的挂帅,家长们对于学校的教育改革多抱持着观望或质疑的态度,认为成绩好是子女学习的唯一的目的。对于家长来说,虽然他们可以参与课程的规划,但是在一开始推行时,有些家长们可能仍然担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是否能顺利升学,是否能具有升学的竞争力,而可能会过度干涉学校的课程设计。或者也可能有家长仍习惯于配合,甚至是忽视学生的学习。对于新的教学方案没有信心,怕对学生升学无用,耽误学业。

2.时间的规划与安排

充分的时间是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时间指的是教师可以投入于课程实施的时间,以及推行方案的时间规划(其包括学校各学年校历、班级功课表、考试日期、非正式课程的时间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投入,或是让学校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规划,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可能不够严谨,教师的压力会过大而产生专业枯竭,对于学校的影响会负面大于正面。

参考文献:

[1]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8.

[2]李子建.教育改革的反}断[J].基础教育学报,2001(2).

[3]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谢利民.新课程改革:影响有效实施的因素透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9.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九

实 施 方 案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梦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拟定钱店中心小学学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和谐、科学发展,从而推动钱店中心小学办学品位更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注重学校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精细化管理意识,增强主动性、提升执行力,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深入工作实际,集中精力抓课堂,围绕质量抓服务;学校教师以教师誓词、教师精神为出发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积极打造师德高尚、业务过硬、锐意进取的学校教师群体形象。

2、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用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实干的态度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学校的每项工作做精致、做到位,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地寻求对策,去克服困难更好地解决问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项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做好学校教师每月的常规考核,使学校规范深入人心。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认真做好每月一次的教育质量调研与指导工作,并不定期分学科、分年级进行学生各项能力水平测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优良,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展。

4、注重德育工作实效。注重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不断拓展德育活动载体,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阵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德育结构。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少先队活动成为学校一个亮点,不断放大学校少先队工作与德育工作品牌。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良好学校发展氛围,努力做好各项教育宣传工作,展示学校发展动态和教师个人风采,把我们的钱小营造成充满文化,充满智慧,充满人文情感的精神家园。

6、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尽学校师生最大努力搞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和留守儿童工作。

7、积极、主动、高效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主要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在学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让德育渗透到我们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处

走廊,让每一个角落都在闪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处走廊都能育人。

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积极把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纳入教育的日常教育体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放大德育工作的品牌。

3、在德育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学校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各个班级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让社会和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宣传我们的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要针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研究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安全工作

1、加强安全管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对迟报、不报的实行责任追究。积极配合学校治安联防委员会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2、做好校内的安全稳定工作,狠抓学校重点部位安全工作的落实,严防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各项安全预案的演练工作。

3、全体教职工要关心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安全信息,及时教育、引导、疏导、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继续加强安全上下楼、消防、卫生防疫的常规管理及教育。全体教师要有“大安全”观,继续实行全体老师课间值日,上、下楼值勤和红领巾监督岗制度,确保全体师生安全无事。

(三)实施依法治校,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1、认真贯彻执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学生学杂费的规定,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校务公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确保教育质量,科学安排学生在校活动及作息时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巩固创造平安校园的成果。一丝不苟地做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四)加强学习交流,塑造教师形象。

1、学校将充分安排好每周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依法执教、文明从教、科学施教的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通过教务处组织的科研理论知识讲座和研讨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能积极运用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我们将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同伴合作,学

会反思,学会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力争成为一名智慧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优秀、教研突出、教改先进、有影响力的教师。

(五)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大课程管理与改革力度。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法规意识,对照课程计划,认真上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严格按照市颁布要求安排的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学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杜绝挤占、挪用现象,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导处将结合月考核制度,对学校教学常规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各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常规考核,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做到双基落实优质化、习惯培养经常化、能力训练系统化、潜能挖掘科学化。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学习、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等系列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注重开展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

(六)财务工作

财务人员对校财产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帐面清楚,支取、支付有明细帐。加强校舍的及时检修,确保师生的安全和教学秩序的正常,为教学工作起到保障作用。任何收支要公示,大型支出必须经教师会议研究决定,并进行备案。

(七)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

善计划的意见》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科学有效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

1、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就餐秩序,做到就餐时排队入座,不喧哗。

2、单周1—3年级学生第一轮就餐,4——6年级第二轮就餐。双周相反。

3、班主任老师全程陪学生就餐,值班教师认真负责。

4、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合理就餐,吃多少拿多少。禁止浪费。

5、坚决杜绝学生离开餐厅吃饭。

6、做好餐饮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八)留守儿童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县关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要求,认真摸清留守儿童情况,完善各类台账。一周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每学期一次家长道德讲堂活动、一份安全管护责任书、一次生生联谊活动、一次学校捐助活动。力争不出现留守儿童安全事故。

(九)扶贫工作

根据上级精神对建档立卡学生做到精准掌握,精准扶贫。责任到人,做到每户一档。

四、2018春季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筹备开校工作,召开教师会,签订各类责任书,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三月份:

正月十六开学,召开开学典礼大会,进行防水、防震安全教育及演练。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学校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完成三月份班主任,教师业务月度考核。

四月份: 组织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根据县教研室安排进行期中考试。开展听评课活动。完成四月份班主任,教师业务月度考核。

五份: 进行第二次月考,做好交通、饮食安全教育、传染病防控工,完成5月份班主任,教师业务月度考核。

六月份: 加强安全用电、用火教育,做好防溺水工作,进行安全演练。做好六年级毕业班毕业考试工作。组织期末复习考试工作。完成6月份班主任,教师业务月度考核。

七月份: 开好散学典礼会,进行师生暑假安全教育,防溺水,安排暑假护校、值班工作,整理各类总结,归档各类资料。

10.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

各分党委: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分党委要在今年12月下旬至XX年1月中旬召开XX年度民主生活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民主生活会主题

XX年度民主生活会,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重点对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分党委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民主生活会的基本要求

分党委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要聚焦以下4个方面要求,开展党性分析,触动思想、触及灵魂,切实收到成效。在政治合格方面,重点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执行纪律合格方面,重点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忠诚老实,强化组织观念,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品德合格方面,重点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发挥作用合格方面,重点是践行正确政绩观,无私无畏、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苦干实干。

这次民主生活会要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实事求是、出于公心,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搞无原则纷争,确保开出高质量、好效果。努力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我校全面深化改革、跻身“百强”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三、对照《准则》《条例》查找突出问题

分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准则》《条例》规定和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着重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想信念方面,重点查找是否存在信仰信念模糊动摇、精神空虚迷茫,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立场、没有态度等问题。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重点查找是否存在重大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做“两面人”,独断专行,搞任人唯亲、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问题。作风方面,重点查找是否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弄虚作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变相反弹回潮,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等问题。担当作为方面,重点查找是否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慵懒无为、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问题。组织生活方面,重点查找是否存在不主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规定自觉交纳党费,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宜等问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方面,重点查找是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缺失缺位,主要负责同志的第一负责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执纪不严、违纪不究,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

四、从严从实做好各环节工作

深化学习研讨。分党委领导班子及成员要集中一天时间学习研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掌握《准则》基本精神和《条例》基本要求,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严从实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广泛征求意见。各分党委采取座谈访谈、设置意见箱、书面征集和网络征询等方式,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和师生的意见,分类梳理形成意见清单,并原汁原味向分党委班子和班子成员反馈。分党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校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前征求意见清单于12月30日前报送纪检监察处,邮箱:kongfz@126.com。

开展谈心谈话。各分党委班子成员之间要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好基础,做到“四必谈”,即主要负责同志同班子每个成员必谈,班子成员相互之间必谈,班子成员与分管系(室)工作的负责同志之间必谈,班子成员与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党员代表比谈。谈心谈话要一对

一、面对面,既谈工作问题、也谈思想问题,既谈自身差距、也提醒对方不足。对拟在会上提出的批评意见要充分沟通,取得共识。没有开展谈心谈话或谈心谈话不充分的,不急于召开民主生活会。

认真准备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各分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要深刻进行党性分析,检视党性修养的差距。要认真反思近年来中央查处的典型案例,要将严重违纪违法中管干部忏悔录作为民主生活会的反面教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汲取教训,反躬自省,引以为鉴。分党委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起草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自己动手撰写发言提纲。个人发言提纲还要对本人重大事项报告、配偶子女从业情况说清楚。受到问责的领导干部,应当在民主生活上做出深刻检查。分党委主要负责人对班子成员发言提纲进行审阅把关。

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各分党委班子每名成员都要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主要负责人要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带头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批评要落细落小、见人见事见思想,防止以讲道理代替谈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相互批评要坦诚相见、开门见山,不能以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不能搞“一团和气”、当老好人。对批评意见要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抓好整改落实。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分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个人整改清单,通过情况通报会、党务公开栏、网络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公开,严格对照目标和进度要求,立行立改,逐项落实,整改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五、民主生活会会议程序

1.各分党委主要负责人简要通报会议准备情况;

2.各分党委主要负责人通报上一次民主生活会后续整改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对尚未整改或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说明原因;

3.参会指导的校领导对开好会议提要求;

4.各分党委主要负责人代表党委班子作对照检查发言,并带头作自我批评,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

5.班子成员依次作自我批评,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

6.到会指导的校领导进行点评;

7.各分党委主要负责人简要总结会议情况并作表态发言。

六、有关要求

1.落实主体责任。各单位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会议方案,对民主生活会各环节做出周密安排,并带好头、把好关。民主生活会方案,班子及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问题整改清单,会前报党委组织部及分管校领导进行审核。

2.加强督促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要参加和指导一个分管(联系)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党委组织部、纪检监察处,要安排参加和指导民主生活会。各分党委要在民主生活会召开5天前,向党委组织部报告民主生活会时间、地点。

3.时间要求。各分党委在XX年1月10日前完成民主生活会,会后1个月内,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有关情况。通报内容包括: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各分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查摆问题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况、制定整改措施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并上报党委组织部。邮箱:。

中共xx理工大学委员会

上一篇: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方案下一篇:电销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