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2024-09-25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共8篇)(共8篇)

1.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一

小学英语教学法

一、小学生学习特点

1、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思维特点﹑小学生注意特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特点。

2、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其他因素:年龄﹑智力﹑语言学能力﹑学习策略﹑多元智能。

3、小学生和成人学习英语的差异.小学生心理特点 : 1.1小学生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小学阶段起,儿童逐渐开始具有思维的目的性,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有较丰富的思维材料和思维结果,表现出个体思维品质发展的显著差异性,儿童思维的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在日益加强。1.2小学生注意特点

小学生注意的一般特点,主要是指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低年级学生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他们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逐步理解在集体生活中自己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从而使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

2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没有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脚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1.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 学习活动行为一般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般地说,它的趋势是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自觉的、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这个过程,反映了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教师的任务是逐步引导小学生能够及早地从前者向后者过渡。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1.4小学生意志特点

 意志品质是其能否达到成功的重要因素。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 a、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意志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特征较为明显;  b、小学生的果断性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特征,小学生的果断性品质到三年级后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又迅速呈下降趋势,直到六年级时才得以改变;

 c、儿童抗外部诱因的能力强于抗内部诱因,小学生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小学生的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随着年级的升高,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受内外因干扰的影响逐渐减弱;  d、小学生的坚持性品质较好,一年级儿童就已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坚持困难活动达16分钟),但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力还比较薄弱,情绪稳定性还较差,意志自制力较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放弃已开始的活动。

2、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其他因素:年龄﹑智力﹑语言学能力﹑学习策略﹑多元智能。2.1年龄

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儿童学习外语,模仿、记忆很容易,喜欢讲话,语法分析和阅读则比较困难。从来认为儿童学习外语较成人容易,主张早学。这种儿童优势论包括:生物论,即从生物学角度认为年龄越小,学外语越有利;条件论,认为年龄差异主要是学习条件的差异,年龄越小,他们面临的语言环境和其他条件对他们越有利;认知论,认为年龄的差异主要是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成人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他们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不如儿童那样自然有效地学习外语;情感论,认为年龄差异主要是情感差异,儿童的情感状态一般总是有利的,成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常处于不利的情感状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小学生的年龄优势,在小学就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2.2智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B·Bruner)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兼顾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从生理学看,能力是智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表现,智力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胡春洞教授说:“现代语言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证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基础是智力。幼儿学习和使用母语的效率之所以很高,是由于概括和推理起了关键作用,在大脑皮层中不断生成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因而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不是单纯模仿、鹦鹉学舌。小学生学英语也要发挥智力的作用,提高效率,而智力的发挥和规律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感性和理性、行为和认知、技能和知识一定要同步,绝不能因为强调了其中的一些方面而偏废了另外一些方面。”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2.3语言学能力

语言学能包括语音编码能力(识别语音成分的能力)、语法感受能力(识别语言句法结构的能力)、言语记忆能力(存储语言素材的能力)、推理能力(学习者分析语言素材,并由此确定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不同于一般智力,但却是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专门负责语言习得,能解释学习差异的16-36%,而且主要影响英语学习的速度。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可利用某一方面的优势克服另一方面的缺陷,语言学能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小学生的语言学能,创造条件,促使语言学能得以充分发展。2.4学习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式进行学习。 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2.5多元智能

在中国,学校教育目标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其它智能的发展和培养。但事实上,有很多孩子在学校逻辑思维表现不好时就被认为是差生,这样往往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压抑了潜能的开发。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至少有七种智能,并且每个人在这些智能表现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这些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其实还有其他的未被发现的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各种智能的机会,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在音乐智能方面,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唱歌,说歌谣,配乐,学习时设置背景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应该相应地创作音乐,进行环境音乐设计,弹奏乐器,有节奏地教授英语,进行音调训练,开展配乐活动等。

3、小学生和成人学习英语的差异。

 1)成年人注重语言的形式,儿童更注重语言的意义。

 2)在说英语或者犯错误时儿童没有成年人那么有意识,即都是无意识的。 3)成年人可以对所学的东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

 4)成年人学习带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儿童对学英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只是把英语当作一门课程。

 5)成年人听课比较专心,而且可以对语法及单词作详细的笔记。儿童不能坐久了时间,他们比较好动,总想去做其他的事。

 6)成年人善于很好地规划学习,他们会复习,预习或者借助其他的资源帮助自己学习英语。相反,儿童不擅长计划和设计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 7)成年人善于归纳、总结和理论等抽象思维,然而儿童却擅长理解具体而不抽象的概念。

二、小学生学习过程

1、小学生英语学习是其自身机构发展完善的过程

小学生的自身结构包括语言结构、学习结构和心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语言习惯。学习结构包括学习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及学习习惯。心理结构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等。小学生的自身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新结构两部分。原结构是开始学习之前,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系统。新结构是学习之后的知识经验系统。

2、小学生英语学习是其由有意识学习为主向无意识学习为主过渡的过程。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开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学习。随着学习的进展和深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并形成语言习惯,这时无意识学习就占主要地位。有意识的学习可以称为学得,无意识、潜意识学习可以称为习得。这种由有意识学习为主向无意识学习为主过渡的趋势,由学得向习得转化的趋势,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规律。

3、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是模仿接受到创造表达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最简单的模式是:输入—记忆—输出

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模仿接受—加工改造—创造表达

4、小学生英语学习是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的过程。

要把学习文化融入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在文化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差别,而无优劣之分,我们应具备容纳不同文化的胸怀,以减少在社会交际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 在教授英语文化时,不要忘记提醒学生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了解英语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赏我国的文化,懂得两种文化的人可以达到认识上的至高点。

 了解一种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小学生不需要了解那么多英语文化,但是只有当他们树立了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之后,他们的英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三、小学英语教学过程

1、英语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新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依据,它规定了教学目标,规定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深度、广度。

2、英语教学是师生、生生信息交流的 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信息方面进行沟通、对话、理解的过程。这个交流不是单项的流动,而是有一个碰撞、交换的过程。因此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的交流。

3、小学英语教学是传授、学习英语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以传授、学习系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基础性目标,这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方面。但是小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并且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是传授学习英语知识、锻炼学生语言运用技能、发展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过程。

4、英语教学是其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构成英语教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学生、教师、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效果、评估手段、教学环境等。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达成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否达成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中介。达到什么程度要从教学效果来判断。教学效果如何,需要评估手段。教学环境会对教学活动中诸因素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也会对教学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有利影响。为此,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四、发展学习策略 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为了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措施。--文秋芳

所谓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英语课程标准》 1.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 :又称反审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概括地说,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监控。(王元阳)2.一般认知策略的培养(1)听的策略

 A.做好听的准备(物质的\精神的\知识的) B.养成听的习惯(敏感度\倾听) C.拓展听的内容和途径(学校家庭社会(2)说的策略

 A.自己和自己说英语

 B.熟练掌握句型结构,并根据结构举一反三  C.英语课上积极发言

 D.课外活动尽量用英语和同学对话  E.在家跟父母用英语对话  F.课外用英语和老师对话

 G.看见一个物品,尽量说出它的英语名称(3)读的策略

 B.朗读:在家坚持读英语课文 

反复朗读语言材料至熟练 

注意朗读的语速、语音、语调  C.诵读:背诵课文;

对于优美的语句应摘抄并背诵阅读 

主动阅读课本上的语言材料

课外主动阅读英语课本以外的英语材料 

留意生活中出现的英语并默读(4)写的策略

 抄写: 规范的写字母、单词       

抄写句子时要注意单词之间的间距

注意开头字母要大写

注意特殊的词或短语的写法

结尾要加标点符号。

抄写段落或文章时要注意格式 作文: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根据一个句子结构或几个英语单词能连续写出若干句子

五、改进教学对策

1.科学认识语言教学  遵循:

 语言的规律——音 形 意 句 段 篇  语言教学的规律

(例:What’s color is it ?)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障碍)

 two-tow;girl-gril;bag –dag;dog 2.存在的问题

 指令繁琐,不清。

导入环节过长

热身或活动与教学内容无关。3.改进课堂活动

a.对语言材料的再加工 b.教学目标要集中 c.教者要有语篇概念 e.不回避使用汉语 d.注意语义的扩展 f.注重思维的培养 g.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h.评价要适度、适当

i.多媒体是教学辅助而不是依赖

六、时代对教师的需要

教育智慧 教育良知

用变化迎接变化 用学习迎接变化

–bog

2.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二

一、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影像资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 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其理论依据主要如下: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获得, 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感悟。简单来说, 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推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 事实上就是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而那些生动的影像资料, 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讲授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

2. 迁移理论

何谓迁移理论呢? 所谓的迁移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本已经学到的经验变化性地运用于新的情境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往往可能会被学生运用于另外的学习当中, 或者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很多小学语文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多通过图片、表格作为题目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所以, 不管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还是从他们以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而言, 我们都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运用影像资料营造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二、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影像资料的策略有很多, 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 巧妙使用影像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

对于小学生来说, 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他们很难抗拒的。在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当中, 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因此, 结合影像资料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候, 课文中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思量再三, 考虑到这可能是因为课文中的文字描写过于简单, 没有直观的画面, 他们很难感受到草船借箭的真实场景, 也无法感受到当时场景的情感震撼。基于此种情况, 我下课之后, 专门截取了电影《赤壁》中关于草船借箭的影像资料。当这段影像资料在教室中被播放的时候, 同学们立刻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住了, 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这一举措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完视频之后, 我让同学们对比课文描写再一次观看视频, 同学们的积极性丝毫未减。结合这段影像资料的观看, 同学们对课文加深了理解, 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明显激发出来。

2. 适时插入合适的影像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 有很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的影像资料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 在讲授《乌鸦喝水》一课的时候, 课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乌鸦喝水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看到具体的过程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此时为了化抽象为具体, 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乌鸦喝水的动画: 一只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 遇到一只瓶子, 可是, 瓶子里的水不多, 瓶口又小, 乌鸦喝不着水, 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子,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看到课文中的文字在动画中被具体的表现出来, 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的时候, 这个教学难点就被迎刃而解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通过《乌鸦喝水》这一动画的展示, 化抽象为具体, 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 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再如, 在执教《称象》一课的时候, 对于课文中称象的描写虽然很细致, 但是具体如何称象还是有很多同学弄不清楚。为了化抽象为具体, 我同样采取了动画演示的办法, 让同学们认真地观看了称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影像资料演示, 可以把学生抽象的思维化为具象, 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3. 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说书人每次在说书的时候都会给听众设置很多悬念, 而这些悬念的设置正是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说书人的这种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影像资料的时候需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 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 我截取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 并在同学们观看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 为什么会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 同学们似乎非常茫然。看到此种情况, 我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人人踊跃发言, 再加上我在一旁的有效引导。大家终于明白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 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八国联军趁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这才有了火烧圆明园的一幕。

三、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应用影像资料绝不是仅仅是依靠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是视频那样简单。究竟如何具体、科学的运用才是问题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影像资料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地结合教学目标来完成, 不能盲目为之。盲目为之的话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目前, 有关于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研究虽然不少, 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为了给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新的思路,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影像资料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探索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展开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一线小学语文以理论和经验上参考, 为他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影像资料,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春海.适当引入影视作品加强优质课堂建设——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作用[J].吉林教育, 2010, (34) .

[2]朱爱东.整合影视资源优化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5) .

[3]黄丽珍.用活影视资源充盈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9) .

3.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影像资料 新课程

当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已经完全改变了。而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影像资料作为课程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上。由于影像资料的引入,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一、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影像资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其理论依据主要如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获得,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感悟。简单来说,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推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事实上就是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而那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讲授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迁移理论

何谓迁移理论呢?所谓的迁移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本已经学到的经验变化性的运用于新的情境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往往可能会被学生运用于另外的学习当中,或者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很多小学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多通过图片、表格作为题目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所以,不管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还是从他们以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而言,我们都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运用影像资料营造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影像资料的策略有很多,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巧妙使用影像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

对于小学生来说,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他们很难抗拒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思量再三,考虑到这可能是因为课文中的文字描写过于简单,没有直观的画面,他们很难感受到草船借箭的真实场景,也无法感受到当时场景的情感震撼。基于此种情况,我下课之后,专门截取了电影《赤壁》中关于草船借箭的影像资料。当这段影像资料在教室中被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立刻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住了,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这一举措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完视频之后,我让同学们对比课文描写再一次观看视频,同学们的积极性丝毫未减。结合这段影像资料的观看,同学们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明显激发出来。

(二)适时插入合适的影像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影像资料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即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乌鸦喝水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看到具体的过程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此时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乌鸦喝水的动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遇到一只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看到课文中的文字在动画中被具体的表现出来,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乌鸦喝水》这一动画的展示,化抽象为具体,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执教《称象》一课的时候,对于课文中称象的描写虽然很细致,但是具体如何称象还是有很多同学弄不清楚。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同样采取了动画演示的办法,让同学们认真的观看了称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影像资料演示,可以把学生抽象的思维化为具象,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说书人每次在说书的时候都会给听众设置很多悬念,而这些悬念的设置正是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说书人的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影像资料的时候不断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我截取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并在同学们观看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似乎非常茫然。看到此种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人人踊跃发言,再加上我在一旁的有效引导。大家终于明白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趁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这才有了火烧圆明园的一幕。

三、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应用影像资料绝不是仅仅是依靠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是视频那样简单,究竟如何具体、科学的运用才是问题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影像资料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来完成,不能盲目为之。盲目为之的话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春海.适当引入影视作品 加强优质课堂建设——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0,(34).

[2]朱爱东.整合影视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5).

[3]黄丽珍.用活影视资源 充盈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0,(09).

4.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四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结果)和(标准)。

4、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13、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1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这三方面: 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7、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8、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9、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 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0、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

2、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答:正确。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面对带有启发性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

3、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4、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5、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玩磁铁可以,但在玩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怎么玩,特别是材料多了以后,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2)教师还应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磁铁的特性有许多,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发现磁铁哪方面的性质,怎样进行实验,应给予明确。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恰当引导不可忽视。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答: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大方向,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本质内涵,将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与现实教材巧妙地融合,才能突出“科学味”。对科学本质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答: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把关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严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合理整合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答: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

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5、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一般较见大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比如“叶的观察”,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又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五、案例分析

案例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这是一个涉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一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而且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现在能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

接下来的处理我准备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不需要一定要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比如“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进行却有具有探究价值、探究的现实性,可以在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做专门的探究。如:“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动物有指纹吗?”……

有些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就不进行探究,如“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案例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且教师应该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在这节课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其实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依样画葫芦进行,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这位老师是穿着新课程的鞋子在走老路。

案例

3、《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学生分组动手观察)(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5.英语教学法期末考试资料 篇五

1.Say the sound alone.2.Get the students repeat the sound in chorus 3.Get individual students to repeat the sound.4.Explain how to make the sound.5.Say the sound in a word.6.Contrast it with other sounds.7.Say the sound in meaningful context

Vocabulary items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s Presentation 1.Try to provide a visual or physical demonstration whenever possible, using pictures, photos, video clips, mime or gestures to show meaning.2.Provide a verbal context to demonstrate meaning.Then ask students to tell the meaning first before it is offered by the teacher.3.Use synonyms or antonyms to explain meanings.4.Use lexical sets or hyponyms to show relation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e.g cook::fry, boil, bake, grill, etc.5.Translate and exemplify, especially with technical words or words with abstract meaning.6.Use word formation rules and common affixes to build new lexical knowledge in what is already known.7.Teach vocabulary in chunks.Chunks refer to a group of words that go together to form meaning.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pre-fabricated formulaic items’.8.Think about the context in real life where the word might be used.Relate newly learned language to students’ real life to promote high motivation.9.Think about providing different context for introducing new words.10.Prepare for possible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that students may have.for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Songs and games

--semantic field and semantic mapping--key word method--vocabulary exercises--regular review

Blank filling 1.Five main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inguistic competence is concerned with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itself, its form and meaning.Pragmatic competence

6.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复习资料 篇六

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2、信息传播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有几个条件: 第一,所传播的信息对接受者而言是有用的; 第二,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接受这所能理解的;

第三,接受者对信息的传播者的人格品质感兴趣或不反感,对信息感兴趣; 第四,信息传播过程较少被干扰,信息清晰、准确。

3、课堂中,信息主要是通过如下媒介传播: 声音——口语、音乐、音响; 文字——书写文字;

静态图像——照片、图画;

动态图像——电影、电视、动漫; 肢体——动作;

面部表情——眼神、面部肌肉动作; 多媒体——图像、视频和音频的作用。

4、传播媒介承载的基本意图:

发出指令——指导和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学习行为; 传播知识——获得知识,形成可以进一步生发的知识结构;

传授技能——获得完成特定行为的方法、程序和处理材料的技术和能力; 传达情感——形成喜爱、厌恶等的情感与态度;

传递价值观——形成好与坏、有用与无用等价值态度。

5、教案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它通常包括: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6、教案的形式

教案形式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字式,一类是表格式。

7、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为: 认知领域目标;(对于美术的专业知识点,美术史、美术鉴赏等掌握。)情感领域目标;(对美术作品所引申出来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或是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感受。)

技能领域目标。(对于美术学科不同专业的技能掌握。)

8、为了与当前的美术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我们也可以分成如下目标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学习到什么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体验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学习何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形成或逐渐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什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它们与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

(1)教学重点: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实践投放的位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内容具有了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

(2)教学难点: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关系:由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再由教学重点到教学难点,构成了一根思维的链条,而且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

10、美术课程教学一般模式

应该说,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总结出一般的程序或模式: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新技能;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展示、评价与布置。

11、美术教学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好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学习热情。在具体的一节美术课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数:一般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五分制。

等级: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努力,应该避免用差和不及格这样具有刺激性的等级名称,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语:简明扼要地对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表述。(1)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业,形成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美术作业的要求和标准。(2)同学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根据一般性的标准和各自的喜好评价对方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从自我跳出,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业的。(3)教师对学生评价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仍是学生美术方面的“权威”,所以教师的意见也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评价比起同学的评价更容易产生鼓励或伤害的结果,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慎重,应该更多地倾向于鼓励,而非伤害,尽量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所谓主观性,即有意识地在评价取向上以鼓励为主,所谓客观性即要准确地认识学生作业的实际状况。如果我们严格地按照客观性来评价学生,那无异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普遍的伤害。所以,教师千万别吝惜自己的表扬和夸赞。当然,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用策略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如果画得再仔细一点,效果会更好”,“是否可以将杯子画得更大一点”„„

可以用的口头禅是:不错、很好、真棒、很有创意、继续努力、再接再厉等。

12、优秀的课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 ①学生学到了特定的知识或技能; 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完成了任务;

③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产生了新的见解; ④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⑤极少有破坏行为出现;

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 ⑦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13、初学者应该尽量多地观摩不同的美术课,以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力。在学习、观摩其他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时,请注意下面问题: 教师是如何导入的?

教师介绍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教师布置了什么学习任务? 教师是如何小结的?

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

14、课程的导入环节一般有几种形式?(1)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2)巧设悬念导入;

(3)利用知识衔接的导入;(4)创设情境的导入;(5)直观演示的导入;(6)调动感言注意的导入。

15、有哪些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其要领是什么?

(一)讲述法

理想的讲述应该是:①准确、清晰,具有逻辑性;②幽默、流畅、生动,具有感染力;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收敛自如;④叙述比喻、论述结合;⑤多用具体例子;⑥运用图表、视频等辅助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应该“精讲多练”,时间放在讲重点、将要点上,以便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时间。

在欣赏为主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可能要多点,但也要注意有所控制,而且将讲述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一次讲述的时间不要太长。讲述的量如果比较大的话,可以将其分割成几个小块,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中忌讳的是脱离具体的直观形象,滔滔不绝地讲述原理和作品。对没有多少具体形象储存的中小学生而言,这种讲述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容易导致注意力涣散。

(二)示范法

示范应该做到程序清晰,方法明确,要点突出,让全体学生观看到示范的全部过程。

教师或示范者在进行示范时,往往需要配合语言的讲述。但由于示范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和介绍操作的方法和程序,因此讲述知识一种配合,不要喧宾夺主。在师范活动中,讲述只是一种提示,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说明程序和方法。在美术的示范教学中,应该突出方法的要领和方法的程序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加以提示,同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方法,可以采取重复示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演示法

演示与示范在直观性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但实际上两者存在区别,示范是学生必须模仿的行为,而演示则不必如此。比如,教师示范版画的制作方法,学生必须模仿这种方法,制作衣服版画;教师用分别盛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玻璃杯演示间色是如何调配的,学生就没有必要重复这种行为。在介绍美术语言——点、线、形状、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基本构成因素和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组合原理时,就需要以照片、作品和实物等直观的形象加以演示。演示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照片、作品和实物等,同时还要注意其清晰性。

(四)实践指导法

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一致,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讲述和图示,让学生明白通过实践活动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和要求。

通过示范和讲述,告诉学生练习的要领、程序和方法。

认真地观察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辅导与反馈。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要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的指标,因为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由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无法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将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是不现实的。

(五)提问法

提问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回答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存在三种提问的方式: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

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主导,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教育艺术的表现,显示出明显的教学意图。

学生的提问,常常是因为好奇或者不清楚某种问题,带有自发性,也与教师的诱导和要求有关。由于性格和教育传统的原因,中国学生相对不是很踊跃,出现两极分化,喜欢提问的学生经常提问,不喜欢提问的学生往往一直保持缄默,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六)讨论法

讨论最主要的特征是平等性和互动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者,而是参与者、推动者、调控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思想者,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权利。

讨论一般需要预先组织,但讨论也可以是不拘形式、不拘时间、临时性的、随机的。

在美术教学中,讨论可以针对教学主题、程序和方法,应该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

在讨论之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讨论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一般情况下,讨论时间不宜过长。

讨论的原则是必须根据需要,一定要追求实际效果,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搞形式主义。

(七)合作学习指导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借鉴和启发,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既将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充分融入活动,又尊重大家的意见。在合作学习中,个人必须融入集体中,合作成了这种学习活动的关键词,也是教师的指导行为的落脚点,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合作学习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不易分配任务和进行管理,一般以4-6个人组成合作小组为宜。应注意同组学生之间的异质性,从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综合考虑后加以分组,这样会使各个小组的力量相对平衡。

(八)问题发现与探究指导

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思维止于结论、起于问题,一旦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结论,而且教师十分肯定这种结论,那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可能被激活,他们只是通过记忆被动地接受这个结论。如果教师提出的是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维,并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合作的;可以是小型的,也可以是大型的。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没有定论的问题、已有定论的问题和对现实问题的发现与探索。

16、美术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将美术与教育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这样理解——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当代教育观的基本特征 在当代教育中,“互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主动”的一方,但鼓励和唤起学生的“主动”也是教育活动的任务。正是这点构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精髓。

通过对话、交流、启发,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持续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会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者。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学会主动地学习,并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充实和完善。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18、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学科本身的特征会自然地导致人的身心发生变化,如数学学习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数学的学习会影响学习者在思维和行为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美术需要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对美术学习会使得学生在这些能力上有更好的发展。

其二,有意识地运用学科本体承载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等,对学习者施以影响,如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有意识地利用绘画和工艺进行道德教育的事例。

19、什么是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什么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使人类的美术不断地发扬广大。这种美术教育取向是通过专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而实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改善与成长是主要的观察点。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有助于这一任务,其途径是:

(1)大多数的专业人才,都要经过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2)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的兴趣多样、认识丰富和观念开放的众多美术接受者与美术创作之间构成了艺术欣赏与生产消费的关系,从而保障了美术创作活动的持续性。

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基础获得教育功效,引发学生身心发生种种良性变化。这种美术教育取向主要由中小学实施的基础美术教育而实现,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发生的身心变化是主要观察点。这种美术教育的功效包括:(1)思想道德的发展;(2)情感与审美的发展;(3)智力发展;

(4)人格与心理发展;

(5)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20、从美术教育的构成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两类,是一种更接近美术教育本质的划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美术教育的理论问题和把握美术教育的实践问题。其余的划分方式还包括:

(1)按场所划分: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指中小学、大学进行的美术教育;

家庭美术教育:指在家庭中进行的由家人、家庭教师或其他人实施的美术教育;

社会美术教育:指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的美术教育。

(2)按年龄划分——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成人美术教育、老年美术教育 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指针对少年儿童(一般指3-15岁)进行的美术教育; 成人美术教育:泛指针对成人(包括青年)进行的美术教育; 老年美术教育:大多数情况指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的美术教育。

(3)按目的划分——职业美术教育(也称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

职业美术教育:指大、中专的专业美术教育,学生通过美术教育,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谋求与美术教育有关的职业;

普通美术教育:指在中小学和其他场所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美术教育。

21、美术教学的特点

1、视觉感知特点

2、情感特点

3、技能特点

4、个性特点

5、创造性特点

6、全体性特点

22、关于评价的几个概念

评价的主体——指评价行为的实施者,具体可能是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其他同学,甚至是评价对象自己。

评价的客体——是被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同学,也可以是评价对象自己。

成就性评价——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完成一项需要思维、情感,甚至工具、材料介入的活动,比如撰写一篇论文、做一次实验、解释一个问题、唱一首歌或画一幅画。

真实性评价——比成就性评价更进一步,强调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技能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展览会上展示作品、在文艺活动中表演、在辩论会中进行演讲或辩论等。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进步和教学行为的缺失,通过过程中的若干反馈,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不断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强化。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完成后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将学习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较,评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主观评价——是指处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一定会依据客观的事实,或者说只是选择符合目的的事实进行评价。客观评价——不完全考虑目的,而根据对象的实际成绩和表现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即努力做到“是怎样就怎么样”。

量化评价——用数字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并用数字现实评价结果的评价方法,如百分制和五分制就是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通过访谈、描述、档案整理等方法,力求全面充分地揭示和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现实其中的意义。质性评价不主张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认为这种做法会歪曲和丢失重要教育信息。

横向评价——将评价对象放在一定的群体环境中,与其他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评价可以确定一个评价对象在一个群体中的排名,导致的结果是优秀的更加自信,较差的丧失自信。

纵向评价——将评价对象的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做纵向比较,从而让评价对象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比较适应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

23、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

1、尽可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2、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

3、美术学习内容应该注意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4、美术学习任务应该难易程度适度、分量适当,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

5、多以鼓励或奖励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作出反馈;

7.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七

1.刊物转载情况概述

2015年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数学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59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3种。其中《小学教学》《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转载量最大的14种刊物转载总量占84.9%,有7种刊物年度转载量超过10篇,这7种刊物的转载量之和占总转载量的59.7%。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约有85%的作者来自小学或教研单位,约15%的作者来自高校或其他相关单位,小学数学教研的课题还是主要集中于实践领域。从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上来看,作者来自江苏的文章有74篇,占总数的46.5%;来自浙江的文章有29篇,占总数的18.2%;来自北京的文章有17篇,占总数的10.7%;来自福建的文章有14篇,占总数的8.8%。来自上述4个地区的文章总数为128篇,占转载总量的80.5%,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相较于2014年集中程度又略有提升。特别是江苏省作者的数量大大超过其他省级行政区,且这种不均衡的问题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

3.文章研究领域统计

在转载的论文中,有21篇主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与学法指导,占总数的13.2%;有22篇主要研究课程与教材,占总数的13.8%;有11篇主要研究教师教研与专业发展,占总数的6.9%;有15篇主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与教学,占总数的9.4%;有11篇主要研究学生评价,占总数的6.9%;其他近半数的文章基本是研究教学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课程以及教材的研究是研究的新热点,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的研究仍旧比较薄弱。

二、研究热点概述

距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已经过去4年时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改形势总体来看比较平稳。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的情况,从中选择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对2015年小学数学领域的部分热点问题做一概述,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课标解读

2011版课标颁布已经过去4年,根据新课标修订的教材也全部投入使用,可以认为,这次课标修订工作告一段落。对于教材修订情况,《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都做了专题介绍,《小学数学教与学》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对各年级上下册的修订分析文章做了转载,在2014年的综述中也做了梳理,本文不再探讨。近年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解读、落实课标精神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在2014年的综述文章中,就几何直观、数学活动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这里再谈两点。

1. 数据分析观念

2011年版课标将实验稿课标中的统计观念改为了数据分析观念,概念更为明确。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关注阅读统计图表、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念”还不够重视。朱德江指出,开展统计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收集数据”“怎样整理和描述数据”“如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从数据分析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和解决什么问题”等,增强学生数据收集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李新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促进比较感悟,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鼓励亲身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徐建文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情境,给予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把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感受数据的作用。这些研究者认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立足于实践操作,让学生感悟数据分析的价值。在感悟数据分析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统计的不确定性特征,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关注这个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处理,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2.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也是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问题。早些年,有些人过于强调合情推理,引发了很多质疑。就数学学科而言,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言,会侧重于某种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显然是不理性的。曹培英指出,教师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如何让学生感悟合情推理的局限性?不仅学生认为“举例验证对了,结论就是对的”,就连教师也有不少模糊认识。有教师认为,教学时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会启发学生合情推理,而且都是朝正确方向引导。所以,除了学生胡思乱想,无论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还是类比推理,结果都是正确的。这说明不少教师对于合情推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而且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殷娴认为,推理能力培养需辩证处理好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演绎推理往往以合情推理为基础,小学生利用合情推理可以发现问题情境中的规律,可以缩短对规律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推理能力培养需践行严谨思考。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数学知识未必是严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要确立“推理与证明”的意识,始终保持严谨思考的要求,理解演绎推理的必要性。柏叶总、刘国文认为,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猜想“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验证“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认识到合情推理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认识演绎推理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展现合情推理的“正面形象”,还要关注反例,引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其理性精神。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教师对于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估算与估测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与疑问。这里有的是课标表述比较隐晦、宽泛,有的是实践者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虽然2011年版课标已经颁布了4年,对于课标的解读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数学实验与数学游戏

“做中学”“玩中学”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轮课改中也得到了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数学实验和数学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做中学”和“玩中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空间。

武建军指出,小学数学实验是让小学生借助一定的仪器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庄惠芬指出,通过数学实验,把数学问题实际化,可以顺利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公理、法则、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小学阶段开展的数学实验,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培育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借助直观操作和形象呈现理解相关的数学原理;第二个层次,通过实验培育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王岚指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数学实验,开展数学实验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实验要具有可观察性,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夏永立指出,操作实验对小学生而言有时是必需的,但是,数学更多的是思想材料的实验,它更易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学会思考。

吴晓超指出,数学游戏要立足于学习者的兴趣点,尽量选择容易产生幻想、好奇等情绪情感体验的主题,体现“幻想元素”“好奇元素”;设计与学习者技能相当的挑战,让学习者对挑战充满信心,体现“挑战元素”;任务或主题的设计要营造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或知识水平相近的学习情境,体现“情境元素”。王海燕指出,数学游戏有以下特征:过程与结果统一,过程指向结果;形式与内涵交融,形式服务内涵;直观与抽象链接,直观走向抽象。崔伟永啟、谢明初指出,数学游戏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作为教学工具,只有具有结构成分及规则上的数学背景,且其根本数学内涵是致胜关键的游戏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

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除了强调操作体验以外,也注重内容的选取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展“做中学”实践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做中学”“玩中学”,同时,作为数学学科而言,亲身操作之后的抽象、推理等思维过程也是不可忽略的。正如许红梅所说,课堂教学不只关心动手了没有,更要关注学生体验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反思了没有。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

近两年,微课与翻转课堂是非常火热的话题,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展开了实践和研究。

卞惠石、朱爱玲、唐嘉欣等均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讲授某个知识点的一种教学资源。在肯定了微课的优点之后,也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微课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斯苗儿指出,尽管微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但如果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更新或不到位,也会落入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即使是优秀教师团队所开发的微课,也并不代表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孙谦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让学生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华丽英认为,翻转课堂中,学生自学时间长且活动充分;相同时间内,教学效果显著提升;翻转课堂能促进同伴合作交流且深受学生欢迎。郭鹏飞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一直使用翻转课堂教学。但是,有的学生也希望不要一直都是翻转的形式,一段时间使用几次就可以了。

总体来看,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少教师也发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存在着一些弊端。郑毓信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提出了一些现实问题:“‘翻转课堂’将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在课上发生。”但是,“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更高层次的发展”能绝对地分割开来吗?我们应如何制作和应用“微视频”才不会重新陷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所常见的弊病呢?如何做才能使“翻转课堂”不增加教师的负担?有些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这种形式不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因此在小学阶段不宜实施翻转课堂。从这些质疑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转课堂的运用策略、适用范围等问题还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除了上述一些热点话题以外,2015年还有一些大家关注较多的问题,比如儿童数学教育,前测与学情研究,错因分析与错误资源利用,数学史与教学的融合等问题,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三、2015年研究展望

在2014年的综述中,笔者提出2015年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课程与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评价方面的研究,从2015年教研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对于教学课例的研究也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关于学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课程、教师发展以及评价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这里提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应该说不是什么新话题,2015年随着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注核心素养的主要是一些来自高校的研究者,论述的视角多基于整个基础教育,对于学科的核心素养问题探讨得较少。另外,关于数学素养问题,理论研究者的观点并不统一,而教师的理解则比较宽泛,“贴标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数学教育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特别地,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不是“核心”素养,这样才能防止核心素养演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无口号。

2.教师学科素养

在2014年的综述中提到,不少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途径的认识比较片面,关注点主要在如何嫁接名师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缺乏研究的热情。其中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教师更关注教学的“手法”,对教学内容不太关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本身比较简单,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在内容方面花费太大的心思。其实,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越是基本、简单的问题往往越是难以解释,如果教师理解得不够深刻,那么学生学到的就只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更为丰富,教师如果自身思维不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就会被局限于一隅。提升学生的素养,前提是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教师如果能发现数学知识与工作生活中的规律的相通性,从哲学的层面审视教学内容,那么教学自然会有自己的风格,专业发展的视野也会更为开阔。

3.命题研究

8.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资料 篇八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视频资料 运用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渠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产物的视频资料,结合了语言与图像,给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刺激并传递了各种信息,能很好地把听、说、读、写与相关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收集、挑选一些英语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视频资料的运用例析

1.借助视频资料丰富背景知识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一些阅读文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一模块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介绍了南非伟人曼德拉;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阅读文本介绍了著名动物学家Jane Goodall;笫四模块第二单元介绍了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这些伟人中,有些是学生熟悉的,而有些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这些陌生的伟人信息,学生缺乏对其背景知识的了解,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借助教材外的相关视频资料,来丰富学生关于人物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教材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著名动物学家Jane Goodall的阅读文本时。我们收集并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看了Jane Goodall的题为How to help man and chimpanzee live together的视频资料。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Jane Goodall个人信息以及她对保护动物所持有的那份执着和努力,这为学生后续的文本阅读和理解做好了认知和情感土的双重铺垫。

2.借助视频资料拓展文本话题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本本”。不过,由于教材从编写到使用在时间上跨度大,而且一旦发行,使用时间长,更新慢,有些话题或文章很难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或多或少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影响到学生的认同感和共鸣。所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和拓展,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这不但以延伸学生的阅读空间,而且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例如,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奥运会”。阅读文本是一个虚拟的关于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采访。对于文本中采访的时间来说,2008年是一个将来的时间概念。但现在而言,北京奥运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这样的文本材料,显得有点“老旧”、“过时”。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的“奥运会”,又是一个永恒的活动和话题,学生应该有所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于“奥运会”的话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基于此,在教学中,笔者收集许多有关奥运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资料,对文本话题进行了拓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奥运会的历史、奥运精神以及奥运会的未来有更深的了解,丰富了他们的话题知识。

3.引入话题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认识、接受某一观点。而事实上,通过不同话题、不同观点的交接,甚至是冲突,从而来认识、接受某一观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学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其教学目标的一部分。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资料,特别是名人、名篇的独特观点、见解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寓意相得益彰或弥补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地去看待问题,从而拓展思维,提高思辨能力。例如,高中英语教材第一模块第二单元的话题是“世界上的英语”,话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该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引入Jay Walker的English Mania 以及Patricia Ryan的Don't insist on English 的主题鲜明的简短的视频材料。其中,Jay Walker阐述了作者眼中全世界20亿人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而Patricia Ryan认为:目前全球过多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是不利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繁荣友展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

上一篇:优秀青年推荐材料范文下一篇:论项目的沟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