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14篇)
1.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 篇一
一、17个先与后
1.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3.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4.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7.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8.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9.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0.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1.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2.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4.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5.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6.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7.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二、导管和漏斗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6.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7.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8.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9.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0.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三、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2.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 篇二
一、图表类
(一) 地位和特点
图表类试题是政治命题中常见的形式。尽管2009年、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出现此类形式, 考生也有必要掌握。图表类的一般呈现形式:表格、柱状图、饼状图、坐标图形式。其设问经常以“上述材料 (图表) 反映什么现象?”或“请说明上述资料反映的信息。”命题立意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 更侧重反映差距, 进而说明一些道理, 并为下一个设问埋下伏笔。知识范围多属于经济生活。
(二) 一般技巧
一看标题和图表内的项目。不要随意改动标题和项目名称。
二看时间。高考参考答案中, 某一年不用回答时间年限, 而某一年又要回答时间年限, 鉴于此, 写明时间答案更佳。
三看横比。分析数据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 最好先看成绩后看不足, 将数字 (定量) 变化用文字 (定性) 表述, 即提高或降低, 增加或减少等, 不要抄数字。
四看纵比 (同横比) 。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五看附注。附注一般设置在图表或图形之后, 获取信息的价值很大。
六看突变。有些年份 (或事件) 有特殊意义, 变化非常大或非常小, 一定要表达出来并简要回答原因。
七看显性和隐性信息。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 还要指出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及本质问题。
八看线 (柱) 间变化。同一坐标中的曲线要比较高低。
九看表间关系。表间多为原因和结果关系、一分为二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若设问没有要求则不需要分析。
特别提示:答案表达上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流畅, 讲清变化, 比较大小, 说明问题, 切忌重复。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1: (2010年安徽文综第37题)
注:2009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65元。
(1)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 (看附注、看纵比) 。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则相反, 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看纵比)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看横比) 。
二、措施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措施类试题是高考命题一个重要类型。命题的一般方式, 以单独的文字材料出现, 或文字和图表结合在一起呈现。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怎样、建议、措施等明显字眼来表达, 知识考查范围,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在其中。
(二) 一般技巧
教材法:教材上相应的措施。
主体法:从不同主体角度思考措施。例如, 经济生活可以从国家、市场、企业、个人等角度回答。政治生活从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等角度回答。
对症法:找准材料中的问题 (症结) , 回答症结的反向可以形成答案的要点。
借用法:材料中可以借鉴的措施, 与教材中相应措施联系起来, 整合为答案要点。
时政法:把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对策融于答案之中。
特别提示:几种方法相互融合, 同时答案要体现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统一。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2: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 资源富足。自然资源储备量, 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多年来, 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 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 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 民族地区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人们认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经济增长, 并不是他们原来想要的经济发展。
(1) 你认为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 结合材料, 说明应如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答案: (1) 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1)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题主要用教材法, 但融合借用法、对症法、时政法。)
三、体现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体现类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题型。一般设问方式:“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道理的?”命题既有限制性的, 也有发散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可设置命题。
(二) 一般技巧
一般步骤: (1) 先从设问中确定要考查的知识范围; (2) 分解出知识范围包含的知识点; (3) 获取材料中相关信息; (4) 将基本知识和材料有机对接。答案结构一般是:教材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分析+教材知识。
%特别提示:考生不要仅回答理论, 或仅抄资料, 或理论和实际两层皮。同时, 当一个资料适用多个哲理时, 尽量做到先哲理后材料;重要哲理在前, 次要哲理在后;把最重要、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 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3: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在新时期,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此, 教育部下发了通知, 从2010年起中小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即小学生《中华大家庭》和《民族常识》、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和高中的《民族伦理常识》。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参考答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教材理论)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精心选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材料分析)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理论)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 (材料分析) 。
四、依据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依据类是政治高考必考题型。一般设问形式是:“结合某某知识, 说明材料的依据。”设问也用“理由”、“必要性”、“原因”、“重要性”等语言。既有知识限制型, 又有知识发散型。考查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
(二) 一般技巧
(1) 要从设问确定知识的范围; (2) 要阅读材料信息, 分析出需要运用的考点; (3) 将材料和知识有机结合。答案结构一般是:理论依据 (教材知识) +现实依据+意义。其中现实依据主要是材料中观点或做法 (也包括负面现象及危害) 。意义的层次和角度:最好是先直接, 后间接;先当前, 后长远;先微观, 后宏观。所说直接、当前、微观指直接与材料相关的意义或者对材料中问题进行整改后的意义。所说间接、长远、宏观指高度而简洁回答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
特别提示:在答案的一般结构中, 如果现实依据负面现象及危害在资料中没有体现, 可以省略这一环节;某年参考答案中回答意义, 某年直接回答理论依据而省略意义, 建议考生按常规结构整合答案, 避免失分。单纯意义类型题可参考意义的层次和角度要求, 不再另解析。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4: (2011年大连市双基测试第24题) 温家宝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简要回答总理讲话的《文化生活》依据。
参考答案: (1)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论依据) , 因此国家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现实依据) 。 (2)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进步 (理论依据) , 因此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现实依据) 。 (3)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理论依据) ,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现实依据) 。
五、探究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探究类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一个新突破。其形式既有类似传统的辨析类, 又有研究性学习类;既有跟帖形式, 也有多个命题自主选择形式。
(二) 一般技巧
辩论赛型: (1)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本方的正确性; (2)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驳斥对方观点, 论证其不合理性。
(2) 辨析型:先将观点分出层次, 对合理的内容作肯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分析原因;对不合理的内容作否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讲清原因;最后从多角度作简要补充, 使答案更完整。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5: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发展文化产业, 涌现出“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 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落实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 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理论依据) 。经济不景气时,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现实依据和态度)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理论依据) ,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 是不严谨的 (现实依据和态度) 。
3.高考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探究 篇三
历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语言运用题,都会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变化,题型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命题表现出非常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一、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命题的角度也很灵活。例如广东卷,2007年从四个方面作要点式的压缩,2008年是定向性压缩。题型和考点不同,其题目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学生必須具备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迅速并准确地答题。只有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才能解决好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因为语言表达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所以其隐性条件往往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比如写邀请语就要注意如何恰当使用谦称与敬称;写广告词就要注意把握宣传对象的特点;写口号就要注意不可过于书面化;写欢迎辞,就要注意欢迎者和受欢迎者的身份;写短信就要注意言“简”与意“赅”的关系等。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常草率行事,不细看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笔,结果漏洞百出;有些学生应考时心理压力大,一看题目没见过,就会由于紧张导致思维混乱,结果解题的语言不合规范,表达不符要求,严重丢分。
二、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答题的范围、选好答题的角度。例如扩展语句及压缩语段题会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会考查学生掌握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语言的得体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口语书面语、谦词敬词以及词语的轻重、褒贬、大小等。近年来,命题人又往往突破传统的一道题只考查一个考点的命题方法,大胆尝试将两个或多个考点融合到一个题目中加以考查。
有的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2007年安徽卷的第20小题: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8分)
①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第21小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右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见上页图)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逻辑思维类型题的时候,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已有材料中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应舍弃表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了要点,进而归纳整理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解答形象思维类型题的时候,学会把自己的生活积累、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构思之中,学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会恰当地选用词语、句式,并恰当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总之,理清解题思路主要是指明确答题范围、选好答题角度。
三、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及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符合语境是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前提。就我们所见的试题来说,题干本身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中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来说,语境对语言表达具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而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23小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此题目的思路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意蕴就是一种语境限制。
每年语言运用题的题型都有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它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
四、立足常规题,关注新题型
4.化学大题解题技巧 篇四
近年来,在高中化学学习或高考中,学生做实验题时得分率较低,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每次考试老师学生感触最深的的莫过于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因此规范答题显得尤为重要。
例1:Na2
S2O3可看成是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被一个S原子取代而成。某同学用类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比较Na2S2O3与Na2SO4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
【提出猜想】
猜想①: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②: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结论】Na2
S2O3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分析:本题中有要求回答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和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在实验探究①中,
A.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操作,应是: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到pH试纸中央,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但学生回答时多是:用PH试纸测定,只答方法,不答操作,不合题意。在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O32-+2H+==S↓+SO2↑+H2O,在预期的现象中已给出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但学生书写时却容易忽略,错误书写。
在实验探究②实验中,
C预期实验现象是:新制氯水的黄绿色变浅,而学生却只答成氯水褪色,应该能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过程没答出,造成错误。
例2在一支试管中放一小块铜片,加入适量浓硝酸,立即用无色透明气球罩上并系紧,描述实验中能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现象描述问题,在描述现象时,往往是只将主要现象描述出来,如产生红棕色及气球逐渐变大,而忽视部分现象,如铜本身的变化及表面出现的现象、溶液的颜色变化等。要全面描述,必须掌握其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并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得出预期的现象:
1、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溶解,最后消失。
2、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
4、气球体积逐渐变大。
描述现象要全方位,本实验应从试管下部逐渐往上描述,并要准确、简洁。
5.初中化学推断题技巧有哪些 篇五
2.找: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步非常关键。
3.析:从题眼出发,联系新信息及所学的旧知识,大胆猜测,顺藤摸瓜,应用正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初步得出结论。
4.验:验证正确,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完全符合才算正确。
5.答:按题目的要求写出答案。
初中化学学习技巧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比如化合物,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它们的定义不但牢记,还要加以区分比较,要扣定义里面字眼,谁包括谁都要搞清。一旦真正搞清了,那我问你牛奶是上面哪一种物质你就不至于思索半天了。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可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反应过程的现象就不用说了,重要的都得记住。化学中的公式,就像记数学公式那样把它理解,记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意变通?别当书呆子,我也不喜欢书呆子?。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6.高考物理实验题四大提分技巧 篇六
在新课程高考形式下,不能认为一个实验只不过是读数或实验原理的理解或实验的操作,更不能认为就是数据的处理与结果分析,而应该认识到一个实验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实验结构的分析三个有机体的合成.这三大部分便构成了一个实验的三大知识主干.主干知识向来是高考大舞台中的重要角色,一直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对于一个实验的三大知识主干要有明确的认识:
1.基本仪器的使用
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实验考查的基础内容,无论是实验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往往都涉及基本仪器的使用,所以一些基本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读数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断出现,长度和各电学参量的测量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是考查的热点,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的基本实验仪器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秒表、电压表、电流表、多用电表以及传感器等.
2.实验的设计
近几年来,高考物理实验的考查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基本的形式向综合的、高层的方向发展,表现之一是加强了对同学们动手能力的考查.试题往往从实验原理、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步骤和现象的观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查,表现在设计型实验题频频出现,设计型实验题一般是以规定的实验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制出来的.这些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实验结构的分析
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一个主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试题往往要求同学们通过研究题给电路、图表和数据,运用物理知识和数据推出正确结果,并能就实验装置、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慢慢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提分技巧二 把握好处理实验数据的两把利剑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习惯上是先记录原始数据,后计算结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图像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用图像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像.若是反比关系一般改画成正比图线,同时注意图像斜率、图像在坐标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值得提醒的是,创新实验的落脚点几乎都是图像,故备考时一定要将图像法处理数据作为重中之重
提分技巧三 要善于提取一个实验的精髓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同样对于一个实验,复习时必须抓住其精髓部分,然后以该实验的精髓部分为核心进行拓展,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学学习实验一直很努力,也在不断地做练习题,可是同一个实验,换一种考查方式就不会了,更不要说触类旁通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创新实验发现:实验题一年比一年“新”,年年都在“变”,但是这种“变”只不过是实验命题的形式在变,所谓的“新”,只不过是实验的环境新了,知识点是不会新的,更不会变的,所以复习一个实验我们要抓住其精髓部分.
提分技巧四 如何与命题专家想到一块儿
高考物理实验是“年年有花开,年年花不同”,这说明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命题专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下一次命题该如何出题呢?”因此我们在备考的同时也应该跟着命题人一块儿想,那么如何做才能使我们与命题专家想到一块儿呢?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按以下方案去做,那就是:
1.稳端“碗里”的——弄透教材中的基础实验
其含义是:熟悉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基本器材、实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熟悉每一个实验的“源”与“理”.
近年来高考实验题已由侧重于考查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等最基础的实验能力,向着侧重于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转变,要求考生运用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去解决新的实验问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几乎都是教材中内容的改编、重组,教材实验的延伸,或者是教材实验的重新设计,通过这样做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可见教材中的实验永远是高考创新实验的命题根源,如果将高考创新实验比作“天空中的风筝”,那么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就是“风筝的线”.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实验备考中要紧扣教材中的实验,弄清楚教材中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不要将理解实验变成“背”实验,更不要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只是“纸上谈兵”,否则高考实验稍作一些变形,我们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只有将课本上的实验复习好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盯住“盘里” 的——分析透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记录
其含义是:在复习完一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查阅该实验在近几年高考中命题的情况,根据命题中“稳中求变”的特点,命题人在下一次对该实验进行考查时是不可能有很大变动的.很多考生在实验复习中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却很少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查阅《考试大纲》中的实验在历年高考中曾经考查过的方式.在查阅的时候我们要做好以下规律的总结:
(1)归纳出近几年实验试题的命题规律①题型特点
规律一:“一小题”.该小题命题立足教材,侧重考查完成实验的能力.涉及基本仪器的使用(含读数)、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的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步骤的编排、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
规律二:“一大题”.该大题命题立足迁移,侧重考查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突出实验原理的迁移、测量方法的迁移、数据处理方法的迁移(图像法和平均值法)等.
规律三:“大题新”. “新”可以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分度也很明显.其实这类题依然是以实验基础为依据,只不过在新的背景、新的命题方式下进行考查,说到底物理实验的考查是对思维的一种检验,因此在复习时要努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做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题.
②难点设置
实验的难点设置主要有:a.器材的选取和电路的选择;b.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c.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查看某一实验的历年高考记录
在查看近几年的高考实验时还要注意总结同一实验在近几年的命题规律,找出同一实验在不同时间命题的共同规律、不同规律,然后作出一些新的动态分析.如对于纸带问题,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我们发现关于纸带问题中的“黄金命题热点”有:①纸带上某点瞬时速度的计算;②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计算;③加速度的计算;④纸带上两计数点之间距离的测量.其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逐差法”和利用v-t图像求加速度法.
以上规律的总结,能使我们对实验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确定自己的复习方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3.想到“锅里” 的——猜想命题专家下一次可能的考查方式
其含义是:新课程高考的命题要求是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度,当然实验的命题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命题专家会不断地思考对于某一个实验在下一届的高考中该如何去命题,因此作为一个高考备考的考生,最重要的一步是当你看到某一个实验的时候,要想想本实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下一次可能会怎样出题?一个优秀的考生不在于他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他悟出了多少题以及对于一个实验可以采用多少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悟才能与命题专家想到一起呢?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分析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
(1)当见到一个实验图像或处理方法后,要试着想想还有哪些可用于处理本实验的图像或方法.
(2)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实验方案、物理量的测量.
7.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 篇七
一、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
在高中化学中, 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化学知识中, 不仅考查的是压强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这一基础中更加深入的探讨了物质的状态以及对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探讨。
例:对于达到平衡感的可逆反应X+YM+N, 当增大压强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则X, Y, M, N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以下的 (A) 。
A, M, N为气体, X, Y中有一种是气体
B, X, Y, N是气体, M是非气体
C, N, M中有一种是气体, X, Y都为非气体
D, X, Y是气体, N, M有一种是气体
解答:在高中化学本题中, 主要考察的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和移动的知识, 考察到了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当体系的压强增大以后, 可以很明确的得出V1和V2都是同时的偏离了初始的平衡性, 二者都有明显的增大, 这就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状态同时都受到了压强的影响, 从中可以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者中都有气态物质的存在, 但是现在还不能得出是有一种气态还是二者都有着气态,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对题目进行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能够可以说明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一定大于反应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 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能够从选项中选择出答案, 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在对高中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有着外因和内因之间的区分, 在内因中, 由于物质的本身结构与性质的不同导致的差异, 而针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因, 在外因中, 我们可以考虑到:反应物的浓度, 体系的温度以及压强, 在本题中就是利用了压强来进行探讨的。
在高中化学中,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就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是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所以在改变浓度时就能够直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而针对于压强来说, 压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必须要通过反应体系的体积来改变浓度, 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在高中化学恒压的条件下, 当体系的压强增大时, 体积就会减小,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会同时的增大, 从这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够解决本题。
二、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推断题
例: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 可能含有Al3+, Fe3+, K+, NH4+, Mg2+和Cu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现向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 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 同时析出白色沉淀, 如加入Na2O2的量与生成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 试推断:1,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 离子, 一定不含有 ( ) 离子, 可能含有 ( ) 离子。
解答:根据本题的题目中, 我们可以得知本题是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的推断题, 同时还有了相应的图像能够让我们进行推断和计算, 要想推断出溶液中所含的离子的种类, 就必须从以下着手, 首先, 从题目给出的要求可以看出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Fe3+和Cu2+进行排除掉, 其次, 在当加入Na2O2之后, 题目所给的是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 这就能推理出只有O2, 而没有NH3, 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排除NH4+, 最后, 就可以从题目中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 从图像中, 可以看出横坐标代表的是Na2O2物质的量, 不同于直接加入NaOH, 这一题目考查的就是对物质性质进行一定的了解, 这就加大了本题的计算量,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产生沉淀的物质量, 从图像的曲线和点就可以看出, 由1开始, 就有一定的沉淀产生, 在随着Na2O2的增加沉淀也在增加, 这就能够推出溶液产生沉淀离子的存在, 在当沉淀达到2号点时, 沉淀的量达到了最大, 在过了2号点后, 沉底的量就开始下降, 从中可以得到该溶液中有Al3+, 沉淀Al (OH) 3在强碱的条件下会产生溶解, 在当达到3时, 沉淀量不减少, 再加入Na2O2的量, 沉淀量为a, 从中可以得出沉淀是Mg (OH) 2, 在此之后沉淀量是一成不变的。
三、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的思维
在高中化学中, 针对于图像题解题中, 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思维逻辑的培养, 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的方法, 结合题目和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 能够从中可以得到隐含的条件, 从而更方便与化学图像题的解决, 能够把相似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归纳, 训练出一种解决思路和技巧, 并且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 能够使得学生们在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更加方便。
结语:
综上所述, 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 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分析, 抓住题目中所含的关键知识点和隐含的条件, 以及反应规律, 物质的性质等等, 特别是针对图像, 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 能够对解题思维和技巧进行一定的运用, 能够方便学生们快速的解题。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有着一定的改变, 特别是针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 对于解题思维的运用, 能够让高中学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题目运用一定的技巧来进行解答, 在高中化学中, 图像题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化学题型, 可以通过图像来对题目进行推理能够从题目中得出隐含的条件, 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们在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
关键词: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煜.浅谈高中化学图像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16)
[2]王贞.倡导新型解题方法促进高中化学教育[J].中学数学参考, 2013 (26)
8.高考化学无机推断题考试技巧 篇八
一、无机推断题解题程序
1.认真审题:先迅速浏览一遍题目,抓关键词,从题干→框图→问题,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
2.找突破口——抓题眼、切入点。
3.大胆猜测(推敲试探)。
4.验证确认(代入检验)。
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殊”:特殊的组成和结构,特殊的颜色,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转化关系,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的用途……
二、无机推断题命题特点
1.源于课本,不拘于课本。纵观近几年来的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和各省的自主命题,绝大多数都是题在书本之外,理在教材之中。如2010年上海卷23题“胃舒平”。因此,复习时要通读教材,对照书本,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结合点以及它们在课本中的落脚点。使课本知识整体而优化、具体而细化。真正让自己“带疑读书、以疑促思;寄神入书,书人合一”。把化学课本的知识用好、用活、在应考之时,信手拈来,洋洋洒洒。
2.瞻前顾后,答案在题中。为了检验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常将重要的信息和解题条件隐含于试题中。将重要信息甚至直接揭示答案的信息隐藏在题给条件中,要反复读题,瞻前顾后,题眼突破、统摄推论。由于不少考生不能发掘隐藏信息,只能败走麦城。如2010年四川理综卷26题。在当前情况下,回避历年高考题的导向性的作用是不可取的。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反应了高考的范围和热点、展示了高考的难度与区分度、揭示了考查的要求和考查趋势,是复习的重要参考。高三的同学要认真做一做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树立信心,检查学习效果、扩大眼界、适应试题的变换。并以此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熟练解题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不吃三天斋,也想上西天”是不现实的。
3.信息繁多,巧设陷阱。文字繁多,信息量大,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兼考查理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2009年全国Ⅰ卷29题。解题需要整体阅读、理解找到突破口。把实验与推断综合进行考查;还有,把推断题与计算题进行综合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同时,高考作为另一类战场,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命题者住住采取“兵不厌诈”的手段即巧设“陷阱”。题中设置迷惑性信息,要求考生能对题给信息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4.翻新再造,常考常新。陈题新用经常发生。优秀的陈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如,CaC2在全国理综试题从2004到2010年五年之中,考了5次,而且都是在无机推断题,分值也很高。要充分发挥高考陈题的功能,并不断地进行翻新和再造。通过对陈题的分析与解答,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本质的认识,又能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相反如果着力追求“新颖题”“新意题”“新型综合题”,立足一个“新”字,其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淹没了双基和解题基本功的训练。造成了双基不实、眼高手低。因此,题要常解常新。新要新在化学情境上;新在思维的训练上;新在解题的方法上;新在知识的运用上。根据学习目标,针对某一知识点,选择典型的高考陈题进行训练,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分析、多种形式解题。使自己做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无机推断题复习技巧
1.教材优先,抓积累
无机推断题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且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既能检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是:知识的掌握和素材的积累。掌握什么?积累什么?掌握共性知识,积累特殊要点。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用途”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要能够在合上书本以后,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过一遍,才能将这一章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印象。
化学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在高三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立体的知识树,做到心中有树,心中有书。每次考试结束后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
2.主干优先,抓经典
扣住主干,要从共性中找特殊,根据记忆规律,共性的东西很容易对大脑形成刺激以至于不容易遗忘,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特殊的内容,而这些特殊的内容往往就是推断题中喜欢涉及到的。如果记住了这些东西,它就会成为题目中最“显眼”的地方,亦即解题的突破口——“题眼”,再根据题意逐步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进而找到答案。如物质推断题中常作“题眼”的知识点:①特征结构:电子式类似于Na2O2型的有CaC2,FeS2等等。②特征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③特征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电解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一般是Cl2、O2,阴极产生的气体是H2。④特殊反应条件:高温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催化剂、加热。⑤特征转化关系: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等。
考试是在理解的同时书写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纸面上真实地反映出来的过程,所以记忆联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如:电解溶液:首先想到电解饱和食盐水。变价金属:首先想到Fe。工业生产:首先想到硫酸工业制法。又如:各种元素在高考题中对知识的考查功能顺序。(1)非金属:S→Cl→N;(2)金属:Fe→Na→Al。
框图题重点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立足于中学阶段常见物质与反应,要熟练掌握一些代表性物质的基本性质等。扣住主干,夯实基础是求解推断题的前提。
3.整合知识,抓联系
前联后展,最大的好处就是对知识中重要的或者共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强化记忆。例如:向某溶液中通CO2,变浑浊的溶液有哪些?初中学过澄清石灰水(过量变清)、碱金属族饱和Na2CO3、碳族的Na2SiO3、金属族的NaAlO2、有机物里面的浓苯酚钠。这一些归类后掌握效果就非常好。在讲具有特征结构的微粒的时候,经常列举10e-或者18e-的微粒,但是这些微粒之间有没有能够相互反应的,例如10e-的微粒中能够相互反应而且生成的产物也是10e-的微粒有哪些?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金属单质Na,Fe,非金属单质F2,C,化合物Na2O2,Mg3N2,Al2S3,CaC2。这样把特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能在遇到类似的信息时,能将这些知识在一块儿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无机推断题常考点
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10年来的化学高考推断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希望同学们在临考的复习中能一一对照来巩固相应的基础,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存在。
(4)建议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
(5)晶体物理性质比较。
3.阿氏常数与阿氏推论
(1)利用克拉伯龙方程推导“阿氏4推论”,(P、V、T)条件下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2)利用克拉伯龙方程计算不同温度或压强下的体积。
(3)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化学能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2)因能反应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能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4)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5)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7)题设中的“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3)物料守恒中离子与水解产物的综合考虑。
(4)浓度的计算请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表达。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以“高则快”“低则慢”来理解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9.电化学知识
(1)以家庭里的干电池为参照物理顺“电极名称”。
(2)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3)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5)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l、S、N、X、P、Na、Mg、Al、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总体上借助价态变化的转化反应来认识。
(2)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3)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重点。
(4)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5)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12.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
(2)回顾近几次综合考试的计算题,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干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平衡移动中的“等效平衡”理解(难点)。
五、无机推断题考试口诀
解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是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其中一种来推知另一种(顺推或逆推),或找出现象明显、易于推断的一种物质,然后左右展开;有时需试探求解,最后验证。但是有的时候在最后的题干中也会有一部分字眼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最后再将推出的物质代入框图或相关的文字表述中看是否合适。牢记:题眼突破、统摄推论;加工整理、记忆文本;解无定法、逆顺不论;合理假设、小心求证。
总之,解无机推断题的基本思想是“给自己一个支点,为了撬动整个地球”。鼓励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大胆尝试,大胆猜想。要相信这个时候异想天开,往往能够茅塞顿开;胆大妄为,往往就会大有作为。
9.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 篇九
合江县实录镇中学 何银成
定量研究化学单元测试结束了,从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实验探究题学生出错较多:①学生不懂设计者意图,②各装置的作用,③怎样改进实验,④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⑤常常顾此失彼,⑥答题用语不准确等等,从而导致化学考试得不了高分。从中也反映出平时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历次考试中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
本次测试的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
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或者将实验结论当成了实验现象。
4、学生没能很好地将两个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质量守恒定律灵活地运用于本题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
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3、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4、多做此类练习,让学生用语准确,避免丢掉了不该丢掉的分。
5、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作用是导,学生才是主体。
三、几点思考: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0.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 篇十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是非常强的,而实验却是化学的命脉所在。 所以说,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有关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最终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述
1、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1、正确引导学生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变化的方面来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关量变方面的相关问题,利用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渐开始让学生明白和清楚“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 因此,要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在化学教材中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中起到一些重要作用。 其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谨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可以快速有效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分析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让相关的实验探究题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最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尤其是借助具体的物理现象,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
2、师生共同参与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和教师要有效结合,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要想达到化学教学最优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实现从教授知识到引导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实现从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为了引导出学生的特长,就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要学会探究。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分组实验,让部分不善于动手的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一些化学实验操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其次,学生相互之间要学会合作。 在教师分好的小组中进行实验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适应实验中的每个角色,在小组的合作中体验到学习乐趣。 再次,学生要学会表达。 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不仅分享到知识,还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11.快速解化学计算题的几种“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快速 化学计算 技巧
化学计算是化学综合能力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具有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综合性强等特点。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的能力。解答化学计算题的思路是:第一认真审题。既挖掘试题信息,明确试题条件,弄清所求问题;第二在审题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概念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剖,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量的关系,寻找解题突破口和途径;第三仔细解题。在确定解题途径后,正确列出各步算式,认真计算求解。学生如果熟练的掌握了这几种计算技巧,那么既可以使自己的化学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更可以使自己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下面就中学化学常见的计算类型,总结出如下快速解题技巧。
一、差量法
化学反应中,物质在量(质量、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压强等)的方面常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差值——差量,必然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在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利用这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即差量法。
例1:加热3.24gNa2CO3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到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剩余固体质量这2.51g。问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质量变化即差量与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成正比,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NaHCO3=Na2CO3+H20+CO2△m(固)
2×84 1062×84-106=62g
X3.24-2.51=0.73g
2×84:62=X:3.73
X=1.98g则m(Na2CO3)=3.24-1.98=1.26g
例2:一体积为V的玻璃瓶,标准状况下装满空气时质量为152.34g,装满氧气时质量为152.37g,求V的体积。
分析:质量变化即差量为152.37-152.34=0.03g,这个量与哪个量成比例是解题的关键。充满不同的气体时,质量变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则:
体积空气氧气△m
22.4L 29g 32g 3g
VL 0.33g
V=0.224L
二、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故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或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这是守恒法解题的依据。化学反应中存在着许多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原子个数守恒、离子守恒、电荷守恒、物质的量守恒、体积守恒、浓度守恒等等。抓住这些守恒关系,将其用于计算,即为守恒法。
例3:将KCl与KBr的混合物13.4g溶于水形成溶液,通入足量的Cl2使其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11.75g,问原溶液中K+、Br+、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B)
A.1:2:3 B.3:2:1 C.1:3:2 D.2:3:1
分析:根据电荷守恒,n(k+)=n(Cl-)_+n(Br-)
例4: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B)
A.+6 B.+3 C.+2 D.0
分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
0.05×24×10-3×2=0.02×20×10-3×2×(6-x)
解得:x=3
三、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就是根据两组份物质的某种平均值,来推断两物质范围的解题方法。其原理是:若MA>MB,则MA>M>MB,M代表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浓度、平均含量、平均生成量、平均消耗量、平均分子式等。
例5:由CO和另一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另一种气体可能是(AD)
A.N2O B.CO2 C.NO2 D.N2
分析:CO中碳氧质量比为12:16,氧的质量分数大于50%,则另一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必然小于50%。
例6:常温下,一种烷烃A和一种单烯烃B组成混合气体,A或B分子最多含有4个碳原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分子多。现将1L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LCO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组合及体积比。
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n混:n(CO2)=V混:V(CO2),所以;n混:n(C)=1:2.5,故1mol混合烃中含碳原子数的平均值为2.5mol,A烃碳原子数小于2.5,则A烃只能为CH4或C2H6。B烃只能为C3H6或C4H8。因此,满足平均碳原子数为2.5的组合为:⑴CH4、C3H6;⑵CH4、C4H8;⑶C2H6、C3H6;⑷C2H6、C4H8。再根据平均碳原子数求体积。
ACH410.51
2.5=BC3H631.53
故V(CH4):V(C3H6)=1:3同理可得:
V(CH4):V(C4H8)=1:1
V(C2H6):V(C3H6)=1:1
V(C2H6):V(C4H8)=3:1
四、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实质是求二元混合物平均值的逆运算。当一个二元组份混合物具有平均值,如平均摩尔质量、平均质量分数、平均浓度、平均密度、平均消耗量、平均生成量等时,即可使用十字交叉法。用此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平均值并确定平均值的单位。
例7:28%的NaCl溶液和10%的NaCl溶液以何比例混合,能够得到16%的NaCl溶液?
分析:两种溶液的混合浓度(平均值)为16%,符合十字交叉法的计算原理。
浓溶液:28%6%
16%
稀溶液:10%12%
m浓:m稀=6%:12%=1:2
例8: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36克,其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求该混合气体的体积比。
分析:混合气体的平均质量为36克,平均体积为22.4L,
则平均摩尔质量为:36g/mol.
CO:288
36
CO2:448
V(CO):V(CO2)=8:8
=1:1
掌握了这些方法,在进行化学计算时,就可以快速求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化学实验探究题的探索与思考 篇十二
题型一:探究物质的性质
例1.铁与浓硫酸共热时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二氧化硫气体, 但在常温下铁遇浓硫酸, 却无明显现象, 试用简单方法探究铁与冷的浓硫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铁遇冷的浓硫酸时无明显变化, 有两种可能:一是铁与冷的浓硫酸确实不发生化学反应;二是铁与冷的浓硫酸发生反应后的产物附着在铁钉表面, 阻碍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答案:将铁钉放置在冷的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后, 取出铁钉置于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铁钉表面是否有红色物质析出。若有红色物质析出, 则说明铁钉与浓硫酸未发生化学反应;若无红色物质析出, 则说明铁钉与浓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铁的表面生成了一层新的物质, 阻碍了Fe与Cu2+的反应。
题型二:探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例2. (1) 将新制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稀溶液中, 当滴到最后一滴时, 红色逐渐褪去。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2)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1) 或是 (2) 。
(2) 甲同学向品红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 品红溶液褪色, 乙同学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便知甲同学通的是Cl2还是SO2。他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解析: (1) 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 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在氯水中发生反应Cl2+H2O=HClO+HCl, 一是氯水中的H+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使碱性环境消失了;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酚酞被氧化改变了原有的结构, 遇碱性溶液不再变红色。如果是第一个原因, 溶液恢复碱性后, 溶液可恢复红色;如果是第二个原因, 则即使溶液恢复碱性, 溶液也不能恢复红色。
(2) Cl2和SO2都能使品红褪色, 但发生反应的实质不同, Cl2与H2O反应生成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将品红漂白, 是永久漂白;而SO2与品红反应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 使其褪色, 这种化合物受热时能够分解, 再现红色, 属于暂时漂白。
答案: (1) (1) 氯水中的H+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 使碱性环境消失了; (2) 氯水中的次氯酸将酚酞氧化了。向红色消失后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若再现红色, 则为原因 (1) 所致;若不再现红色, 则为原因 (2) 所致。
(2) 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 若红色再现, 通入的是SO2;若不再变红色, 则通入的是Cl2。
题型三:探究反应的方案和效果
例3.甲同学按下图装置做新制氯水受日光照射分解放出O2的验证实验, 结果现象不明显。 (1) 写出氯水受日光照射的化学方程式。
(2) 乙同学反思了此实验的本质后, 将新制氯水先在暗处存放三四天, 再拿出来做如图实验, 结果十分明显。请解释乙同学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
(3) 请再设计一种方法, 使刚制的氯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后, 做HClO受日光照射分解实验, 效果也十分明显。
解析:氯水的次氯酸见光分解产生氧气, 因此次氯酸的浓度高低是决定本实验的现象是否明显的关键。促使氯水中溶解的氯气尽可能多的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是提高其浓度的唯一方法。
答案: (1) 2HClO=2HCl+O2↑
(2) 氯气与水的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 新制氯水中HClO浓度不大, 分解速率慢, 产生O2少, 而将这种氯水在暗处存放三四天, 会使溶于水的氯气尽可能多的与水反应, 生成HClO的浓度明显提高, 实验效果明显。
(3) 向新制的氯水中加入CaCO3粉末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取过滤后的液体做光照实验。
解决科学探究题的一般方法:
(1) 根据已知条件综合已学知识, 提出猜想与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的正确性。
(2) 结合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与评价, 为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对所设计或原有的方案进行优化。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或论证→搜集证据→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13.英语六级阅读细节题做题技巧 篇十三
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阅读题,我们会将题目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原文、题干和选项原文是本质,是小伙伴们解题的凭证;题干是小伙伴们解题的标识,有了题干我们才能知道从哪里解题;最后的选项是我们解题的重点。在面对英语(精品课)阅读中题干的标识作用时,小伙伴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题干告诉我们的信息的价值远远高于文章,所以说在做题的时候仔细地把握题干,才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
细节题是英语阅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小伙伴们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将拿到的题目分好类别,针对不同的类别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就更容易各个击破了。
14.改错题技巧 篇十四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解题技巧
魏训刚
短文改错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是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在该项上往往失分较多,那么如何做好改错题,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想在短文改错上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平时打好基础外,在应考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先通读全文。认真阅读短文,在做题之前确保已经弄清原文大意。根据短文大意和上下文逻辑关系,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检查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语气是否连贯,启承转合是否符合文意等。
二.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根据各行不同的错误情况分别进行答题(即改词、加词或减词)。在短文改错中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单复数用错,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大多数短文改错都会有此类的错误。如:
Happy birthday, Peter, and many happy return of the day!(2000 北京春考),此句中return虽然可以作可数名词也可做不可数名词,但此处显然为可数名词,故应用其复数,returns。
(1)On the way up I was busy taking picture since the scenery was so beautiful.81(NMET 2002)句中picture应为pictures
(2)Their word were a great encouragement to me.85(NMET 2003)
句中word应为words
(3)…but after class we become stranger at…83(NMET 2004)
句中stranger应为strangers
2.动词:时态和语态,常出现在总体时态为过去或现在时,中间杂有不适的另一时态的现象;或是及物动词后无宾语,或是不及物动词后加了宾语;需要接ing形式的接了to,或相反等。如:(1)Around the world young people are spending a lot of money in listening pop music.本句中listen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接宾语,应在其后加to。
(2)She liked it very much and reads it to the class.All said the story was a good one.84(NMET 2003)
句中reads应为过去式read
(3)As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we fed monkeys, visiting temples and told stories.80(NMET 2002)
此句visiting 应为visited
(4)One day I wrote a little story and showed to my teacher.83(NMET 2003)
此句中showed是及物动词,其后要加it作其宾语。
(5)Soon I began to enjoy talk to myself on paper as I was learning to express me in simple English.81(NMET 2003)
句中talk应为talking, 因为enjoy后接doing.3.形容词副词:常出现需形容词的地方用了副词或相反;关系副词where, when, why等的缺失或错用,如:
(1)I would describe myself as shy and quietly.77(NMET 2004)
句中副词quietly 应改为形容词quiet
(2)It was about noon ˇwe arrived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78(NMET 2002)
此句we的前面缺了关系副词when, when在此处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
(3)I live in Beijing, where is the capital of China.89(NMET 1997)
此句中,where应改为which,因为关系副词不能在句中定语从句中做主语。
4.介词:主要是介词的多余或缺失,错用。这一部分需要平时多多积累,弄清常用介词的搭配。(1)We must keep in mind that we play for the team instead ˇourselves.92(NMET 1998)
此句中instead 和ourselves之间需加上of, 因为instead是副词,本身不可以接名词。
(2)I was so tired that I fell asleep at the momen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85(NMET 2002)句中at多余。
(3)The main problem was in that I always thought in Chinese… 77(NMET 2003)
句中in多余。
(4)I’m a newcomer here of a small town.76(NMET 2004)
句中of 应改为from
5.主谓一致性:第三人称单数漏掉s,或主语为复数,谓语动词用了单数;再就是就近原则对主语的影响。
Now my picture and the prize is hanging in the library.(NMET 2000)
此句中主语是my picture and the prize, is 应改为are.6.冠词:定冠词the的多余或缺失,如季节,月份,星期,球类及三餐活动,称呼头衔前等不能加the的地方加了the,或是same等常和the一起使用的词却漏税掉了the;a, an的混用,特别注意:hour, honest等虽然首字母不是元音字母,但其发音却是以元音素开头,故用an,而useful, university, European, one-hour等虽然首字母是元音字母,但却以辅音音素开头,故用a。如:
As everyone knows, it’s ˇfamous mountain with all kinds of plants and animals.76(NMET 2002)
此处famous前应加上冠词a
7.数词:主要是序数词与基数词的混用和错用,如分数的分子大于一时分母没有用复数等,基数词的复数形式如几百hundreds of,几千thousands of漏掉了s,或是当其前有具体数字或several时加了复数,如seven hundred,写作seven hundreds。
8.连词:不合句中的逻辑关系。如需转折连词(如but)的时候用了承接连词(so),或相反等等。如:(1)The food was expensive and the service was good.84(NMET 2002)
根据句意,此句中连词and应改为 but。
(2)I am trying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since it doesn’t seem to work.84(NMET 2004)
此句中since应改为but。
9.代词:主要是代词的格与数的错用。如男性用了女性代词,单数用了复数代词或相反;应当用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用了宾格,主格或相反,关系代词的错用或缺失。如只能用that引导的用了其它,或在不能用that的地方却用了that,或是在“介词+关系代词”结构中漏掉了介词等。如:
(1)…I always thought in Chinese and tried to translate anything into English.78(NMET 2003)此句中不定代词anything应改为everything
(2)I was learning to express me in simple English.82(NMET 2003)
此句中me应改为其反身代词myself。
10.常用固定短语或固定用法用错。
(1)Before my classmates, it seems always difficult for me to do things well as them.78(NMET 2004)
此句中,well 前应加as,as well as 是固定搭配
(2)Like most of my schoolmates, I have neither brothers nor sisters---in any other words , I’m an only child.(NMET 2001)
此句中,in any other words应改为in other words,属固定短语。
(3)Can you tell me about what I should do? 85(NMET 2004)
【化学实验探究题技巧】推荐阅读:
中考化学探究实验题09-13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09-15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探究12-14
八下科学实验探究题强06-10
高考化学实验解题技巧06-30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10-08
化学综合实验题与备考06-28
高考实验题得分技巧09-01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07-20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