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2024-10-18

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共16篇)

1.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折角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繁忙的工地—角的认识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具、学具的准备:

不规则纸 电脑课件 活动角 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三角板等。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角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看看这是哪儿? 学生:我们美丽的校园。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同学们认识“角”吗? 学生:认识。

教师:那谁能从(边说边指着校园图片)我们的校园里找出角呢? 学生用白板笔找角。

教师:刚才同学们圈出这些都角,不过你看它们的样子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一下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2、折一折

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发现了这么多的角,我们现在动手用纸来折一个角,请大家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试试看,自己能折一个角吗?

3、画一画 把自己折好的角画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想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学生试画)

谁想把你画的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他画得怎样?请大家当评委给他评评。

4、感知角

①请同学们摸一摸刚才折好的角(教师引导学生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后并回答)②课件演示折出的角,闪动角的各部分。

③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在黑板上描出几个不同的角。

现在请在大家看看老师画出的角,刚才摸起来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课件演示“顶点”),摸起来感觉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是角的边。(课件演示“边”)角有两条边,角一般用这个符号标出来。(课件演示角的符号“)”),大家看这个符号像什么呢?这个符号还有手呢,一手拉这条边,一手拉那条边,角记作∠1,读作角1(课件演示)。

④让学生区分“∠”和“<”的符号,并注意写法。⑤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同学们把折好的角放在桌上,给同伴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再用角的符号“)”标出角。

5、练一练

①认识了角,我们再去看书上P67的“指一指”的图形中都有哪些角?请你用角的符号标出来,并用数字表示出角,看谁找的认真,标得清楚。②标出来后与同伴互相交流。③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在桥洞图中,桥洞的两边形成的不是角,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活动3: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学生动手做角:

师:请一位同学到展台上展示,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角。

小组同学之间转一转,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

2、比一比

①“比一比” 第一题(课件演示)

活动的角告诉我们“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运用这个规律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呢。大家来比一比这两个角(课件演示“比一比”第1题)。你认为哪个角大?说说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②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课件演示)。

大家再看一看这两个角,哪个角大?怎么比较呢?(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课件演示移动、重叠比较的方法)。

③比较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的大小?

我们再用这些方法来比较手中两个三角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个对应角的大小,看看这两个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有什么特点呢?四人一小组,一起动手比一比,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巩固深化练习

到白板上画角,老师说角学生画角。

1、练一练。

2、说一说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3、找一找。从我们操场的图片中能找到角吗?分别找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活动4: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课件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活动5:课后小游戏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二

1.师:同学们, 通过学习, 你认识了哪三种角? (直角、锐角和钝角)

你能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画, 上投影展示)

2.师:在认识这三种角时,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的? (观察、比较、小组合作学习)

小结:观察比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我们经常要用到它.

3.出示形如红领巾的红三角, 提问:它的外形是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4.启发:如果把它的外形画下来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片刻) 同学们的脑子里都有三角形的样子了, 现在请电脑娃娃帮忙画一画, 看看它的外形究竟是什么样子? (利用多媒体抽象出三角形)

5.学生操作:利用刚才画的三个角分别画出三个三角形. (学生展示成果, 互相评一评画得怎么样) 然后把刚才画的三角形剪下来.

师:我们剪下的这些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角形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

(揭题:三角形的认识) 片断二

1.学生独立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师:那你准备怎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呢? (学生小组交流以后, 陆续有人开始举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想让同学们用你想好的方法自己去研究三角形的特征, 把你的发现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注:课前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实验报告单.

(教师巡视, 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一份小组的集体的研究报告.

3.集体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 说说发现了三角形的哪些特征, 又是怎样发现的?

(在交流的基础上板书, 特征: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4.黑板上出示一个大的三角形, 请学生分别指一指边、角和顶点.

5.尝试概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概括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板书) 反思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缺少运用侧重于探索、发现性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机会.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 教师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背景, 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活动的安排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数学事实”, 更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

在传统的新课引入阶段教学中, 常常是从“最近发展区”出发, 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进行铺垫, 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许多老师仅仅重视的是“数学事实”方面的知识的铺垫, 而忽视了唤醒和利用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性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 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另一方面, 通过对各种角的认识和学习, 学生也已获得了如观察、实验、比较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伊始, 教师提出了“认识了哪三种角”和“当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特征的”两个层次的问题, 并把交流的重点放在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上, 这种铺垫改变了过去只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的准备.通过师生交流, 及时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为认识和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作了探索方法上的铺垫.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本文中新课引入阶段的学习活动的安排没有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再现, 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和利用.当学生小结出“观察、实验、比较、合作讨论”等方法时, 教师顺水推舟, “观察、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你会用这些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吗?”突出了数学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延伸.观察和比较是小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教师重视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比较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方法, 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这样,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真正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更要重视自主探索需要的激发.

“你会研究吗?”和“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一方面能激发了学生探究三角形特征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增强了学生探索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这样,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三角形的特征,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较好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

3.《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三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实践]

一、唤醒旧知

(课件出示实物图:一个桃的■、一个蛋糕的■、一个正方形的■……)

师: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师:既然认识,就是老朋友了,打一下招呼吧!

生1:你好!■。

生2:Hello!■。

……

师: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了2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 直观感悟

(课件出示一盘桃)

师:老师这儿有一盘桃(将例题4个桃改为满满的),分给2只小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想从中间平均分,因为平均分公平,大家没有意见。

师:(电脑演示)。那么,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呢?

生:(略)

师:这两个■相同吗?(1个桃的■与1盘桃的■比较)哪儿不同?

(学生互相讨论后交流)

三、 自主操作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操作纸,图中有6个苹果,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分好后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屏幕显示: 先分一分、涂一涂,再说一说。

我想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

每份是这些苹果的■,

这些苹果的■是()个。

(学生操作后交流)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为同桌在■内画些☆ ,让他平均分一分,分好后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屏幕显示:先分一分、涂一涂,再说一说。

我想把()个☆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这些☆的 ,

这些☆的 是()个。

(学生操作后交流)……

[反思]

1.创设情境,唤醒旧知。

复习铺垫时,教者改变了以往繁琐的习题呈现方式。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数吗(实物图)?既然认识,就是老朋友了,打一下招呼吧!接着提问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分数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认读了分数,又理解了具体分数的产生。

2.活用教材,建构新知。

本课例题:把一盘桃(图上画着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在思考时,容易受4个桃平分后是一个整数的影响,产生思维分歧。教者采用弱化“数量” 强化“份数”对其进行了处理:呈现满满一盘桃,演示从中间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学生从直观图形中感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含义,体会新知的内涵。教者结合实物图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相同吗?(1个桃的与1盘桃的)从而有效地探索出本课的重点——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3.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分数的含义是抽象的,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是矛盾的,解决它的途径是直观操作。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用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教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较大的空间:第一层次,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由于学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在动态中生成了6个苹果的;第二层次,把分椭圆中☆的主动权都还给了学生,结果创造出更多的分数,交流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些分数的产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4.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1、“生活化”使用教材,深刻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通过收集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如:防盗网、地板砖、竹篮、楼梯扶手,篱笆等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又如: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学校门口推拉门为什么会伸缩”?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认知经验来学习一下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老师再把生活中的图形抽象成数学图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形成对平行四边形准确的表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2、“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例如:探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平行四边形框架,三角形框架,接着说一说在拉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感悟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又如: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等活动来进一步领悟、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学生对于什么是角、直教、锐角、和钝角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可是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难点却不理解,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画角”、“玩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角的表象,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呢?现在回想教学过程,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学角的组成时,没有深入挖掘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只是从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角。教材中没有出现角的符号,我也没有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因此学生没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外,还要让学生认识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两条边张开的地方,用弧线表示出来,就是指这个角的大小。画一条小弧线这样就使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由抽象化为具体,由表及里内化了知识,自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们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集体研讨、商量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7.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七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8.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八

“瞧,这个西瓜真大啊,有20斤吧”,“今天太热了,可能有37度”,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的现象,正是运用数感的具体体现。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心智技能,数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为将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

经常任教低年级数学,我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想结合“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片断一在估测中数数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很漂亮的彩色塑料珠子,我现在把它们慢慢地倒在盘子里,如果小朋友们觉得不够100,就让我继续倒;如果觉得它们的个数差不多够100了,就让我停。

当同学们纷纷喊停的时候,老师就不再倒了。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些珠子有没有100个。

谁觉得这些珠子的个数还不到100,请举手;

谁觉得它的个数正好是100个,请举手;

谁觉得它已经超过100了,请举手。

到底有没有100个呢?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学们都说:“数一数就知道了。”

大家通过实物投影屏幕数呀数,先数出了50个珠子。

师:我们已经数出了50个珠子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观察所有这些珠子,它们的个数到底是不是正好有100个?

生:比100多。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左边那堆有50个,右边那堆比它要多,所以我觉得有100多个。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师:那我们就接着数。

结果有100多个珠子。

师:你们看,有这么多的小朋友都猜对了,看来你们对数的感觉很好。

分析:

数是数出来的。可是怎么数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它的价值呢?在估测中数数是个好办法。当教到50时,老师请同学们进行再次估测,大家发现数过的珠子少,剩下的珠子多,于是纷纷调整了自己当初的意见。这次调整,有很大的价值,学生是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修正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意见的。这样不仅对于100这样一个较大的数,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而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同时,这样的活动,估中有数,数中有估,既找到了估测的根据,又充分体现了数数的价值。其中先后两次估测,对于帮助学生提高估测的意识,逐步掌握估测的方法,都很有好处。

片断二在“排队”中了解数

老师取出“百数盘”——一个正方形的盘子,中间有10?10个圆形小洞。老师把珠子往百数盘上一撒,再晃一晃,100个珠子“各就各位”,很快一行一行地“排好队”了。

师:一行珠子有10个,也就是1个十,1个十是10。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继续认识:2个十是20、3个十是30、……、10个十是100。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整十数,你们能把这些整十数卡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贴到黑板上吗?(老师把卡片分发给同学们,由他们贴到黑板上)

分析:

这里的“排队”有两层意思:

⒈100个小珠子在百数盘里10个一行、10个一行地排好队,正好可以排成10行,非常直观地表示出10个十是100的组成关系。同时,100个珠子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方盘之中,很像一个正方形,也可以看作一个“方阵”,每一个珠子就相当于一个“点”,有序地排列在一个无形的二维空间的平面坐标之中,这本身就具備了数和形相结合的特征。

⒉学生从老师手里接过那些整十数的卡片,在黑板上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地排成一排,就相当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由整十数组成的数轴。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片断三在随意抓取中认识数

师:你们看,老师这儿还有这么多珠子呢。每组可以抓一把,能抓多少就抓多少。然后把这些珠子撒在你们组的“百数盘”里,摆一摆、数一数,怎样才能很容易看出这些珠子有多少个?说一说它们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各组学生依次兴致勃勃地抓出一些珠子,摆放在百数盘里,并认真地读数或表述着它们的组成。

分析:

学生经过思考和尝试,把珠子在“百数盘”里都摆成一行一行的,使几十个珠子分别在几十个小洞里“安了家”。看起来非常整齐,也非常美观。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强调,要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以上这一系列有益、有趣、有序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认识了数,感受到了数。我想,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9.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九

精品课程是指优质高效、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市教育局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为了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我校数学科组的老师们在吴主任和科组长梁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精品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为了提高科组老师对小学人教版教材脉络的整体认知水平,并通过精品课程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确定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这一模块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教材,找准教材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命脉。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将这一部分知识放在整个单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去思考,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陈述既需要有关理论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紧密结合,以评价促教学目标的制定,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第二、重视与数学研究课题的密切联系。数学课堂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校数学科组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研究》的课题。本次精品课程的研磨与研究的课题紧密联系,各位老师认真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使我们耳目一新。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思、教学设计都非常新颖,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第四、充分发挥教材的例题习题在该节内容教学中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例题习题在该节内容的教学中的作用,对教材进行加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例题习题做适当的调整或者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发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启发学生注重解题后的自发领悟。

10.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成功之处: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11.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十一

教学片断:

1.活动一:小小设计师

问题:装修房子, 房东要求地板用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木条来铺, 问可以选择几种形状的木条?

(1) 实践:用准备好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看看有几种摆法, 并求出所摆长方形的周长。

(2)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

(3) 讨论:A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B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C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 汇报讨论结果: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周长不相等。因为都是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所以面积相等。周长的变化就大了,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比较接近时, 周长较小, 反之, 周长变大。

2.活动二:小小规划师

问题: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 可以围出几种形状不同的花坛?怎样围花坛的面积最大?

(1) 实践:用16根小木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1根小木棒的长当作1米) , 计算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 并填写下表。

(2) 讨论:A.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B.周长一定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C.在什么情况下, 这个花坛的面积最大?

(3) 汇报讨论结果:周长相等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 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所以, 围出的花坛的形状是正方形时, 花坛的面积最大。

教学反思: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两项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然后再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真正实现“用教材”

新课改强调, 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教教材”的传统思想,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用教材”。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课, 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集体交流, 最后总结出结论。

三、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 进而抽象概括出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小小设计师”和“小小规划师”两项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和计算, 总结、概括出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四、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12.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二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对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能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角、三角形等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1、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鉴于二年级学生仍然喜欢听故事,我设计了故事《小明的一个星期天》,通过小明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把数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用学具做角,再通过学生做出来的角进行比一比从而认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做一做、折一折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一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启发,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同样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

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不够精炼,表达技巧有待加强。

2、教学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课前没有预想),虽能转换讲解方式,但却没能很好地捕捉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所以此环节的教学有些不足,学生的理解也受到局限。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钟面,剪刀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突破不好,为进行补救,我又自制了教具进行了突破。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我们坊内老师对任教班级的前测,发现学生基本上对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的认识偏向生活化,比如他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存在角,如书桌、课本、门、、红领巾等有角,然让其指出角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指向角的顶点处,由此可见对角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角的辨识。

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也充满了激情与冲劲,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然实际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运用了课件与实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错的,尤其是课件中角的动画演示,形象而生动,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去丰富知识,掌握角的定义与特点,并指导角的特性。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的内容较多,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导致动笔练习内容比较少。再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稍显贫乏,使得课程的呈现稍有不足。但坊内老师的反响倒是不错,认为在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上抓住了关键,也让学生建立了对角的认识,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目标一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二是会用尺子画角。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上完课后,我自己整体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课前测,对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在6班和三班进行了两次试课。尤其是三班试课效果非常好,本以为能上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我们班上课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在第2个找角的环节,学生不能从实物中准确找出,并说清楚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原因在于在认角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对角的特征进行巩固,对角的特征认识的不够透彻,这部分没有打扎实,所以在找角的时候,就不能准确找到角。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明显的看出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话进行复述,说明平常此方面训练不够。此环节处理不好,结果严重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都很仓促的处理。

找角找的不顺利,还有一点就是头没有带好。第1个同学马愉宸没有示范好,本来以为挑个最好的学生能给大家示范好,或者是说经过我的引导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么说。谁知她再也说不明白了,结果后面就都不是很完整。

另外,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其实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就是在钟表上去指角的时候,有个孩子也是指的一根针的尖,我当时就简单的认为是他指错了。现在想想,他也是和我们班的冯羿默那样,把一根针当成一个小小角。这个原因有三:第一说明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能看到小小的角,但是同样也看得出不能看到我们一眼看到的两根针所形成的图形是角,说明学生把实物抽象成角还是很难的。第二就是我选择的这个教具不是很好,最好拿那种指针是一根线的那种,指针上没有角,也许就会避免这个情况。第三:在试课的时候没有把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没有想好解决的策略。这就造成了下面的问题,当我肯定了冯羿默指的钟表上的一根表针上的小角。在后面剪刀中去找角,就出现了把剪刀的一个刀刃或者更小的地方看成角的情况。这里肯定不太合适,因为有些剪刀的刀刃是圆弧的,不是尖尖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很严谨!

由于前面的这个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后面的环节都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对于难点角的大小,原来准备用橡皮筋去绑铅笔形成活动角,让学生亲手操作之后,感受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开的程度有关,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把角变大,变小。然后就让学生只根据老师手里的这个活动角去感知,没有经过一个时间的等待,没有让学生充分发现,缺乏小组探究合作。

另外呢,在3班上课的时候,其实贾老师也告诉我说,他们班回答问题的基本上不是平常学习非常好的孩子。这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也是把注意力关注到了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身上,结果他们的表达却不是那么完整。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会回答问题好的、能起引领作用的,反而还不如那些平时不太说话但是也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以说这也给我了一个警示,就是我们不能带着任何的有色眼镜去看每一个孩子。要公平的对待任何一个孩子。

关于细节问题我注意的也不是太好。比如在进行完口算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把口算本收拾好,就开始上课了。学生桌面上了铺了一堆东西,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虽然结束,但是思考一直在路上。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认识角》是我们低数组大组汇报课,对刘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有以下几点学习的地方。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解释、概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3.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三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14.《鸟的天堂》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十四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期待的眼神,我首先告诉大家一件新鲜事: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座约500年历史,占地面积20多亩的自然“绿色天堂”,它比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还要大将近10倍。

师:你们听明白了什么?告诉大家。

生:“天堂”在广东省的一座小岛上。

生: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

生:“天堂”很大,有20多亩,有我们的10个学校大。

生:这座“天堂”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这段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听后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天堂具体有多大。

师:同学们用心倾听了,从不同角度捕捉到了老师介绍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读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欣赏那座“绿色的天堂”吧。(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反思:结合本课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开课导入,借相关资料,以倾听、表达为手段,以感悟榕树之大为出发点,以平时被弱化的口语交际训练为平台,适当渗透写法领悟。这不但使“绿色天堂”在学生眼前活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产生阅读冲动,为后面的“悟读”带来动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力所能及的学生在学文后将说明和描写的两种方法对照,悟其特点,在日后的作文中有效运用。

片断二:读、想、看结合,感悟榕树之大

师:大家读通了课文,巴金爷爷是怎样描写榕树之大的?

生(朗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了榕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大家再琢磨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榕树之大呢?

生:“不可计数”这个词应该读得稍缓、稍重些,就能让人感受到枝干确实多,多得数也数不清。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大家根据他们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生感情朗读)

师:你们还有哪些方法能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榕树之大?

生:我觉得边读文边用想象放大插图,能很好地感受到榕树的大。

师:想象能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形的、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枝上生根,根又伸到泥土里变成若干枝干的奇特景象绵延20多亩,你将会情不自禁地为榕树之大拍手叫绝的。

反思: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毕竟是静止的,是受空间限制的。要达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要启发学生想象,让插图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文中的第7自然段,文中有画,画有文释,作者通过文字要给读者呈现的不仅是榕树独特的生长特点,更重要的是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只有潜心会文,放飞想象,学生才会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

片断三:发挥语言优势,导悟榕树的茂盛

师:同学们用心、用情读了第8自然段,感受到了榕树的茂盛,倾听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你们还读出了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说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一读这段话,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

生:因为榕树的叶子又密、又绿、又亮,太阳一照,晃人的眼睛。

师:是啊,因为榕树的叶子又密、又绿、又亮。一片片,你挤我,我挤你,争先恐后地向人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像眼睛,像星星;轻风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这些榕树的小宝宝们多可爱、多精神呀!

师:同学们,现在感受到颤动着的小生命了吗?

生(快活地):感受到了,看到了,一片树叶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很调皮。

生: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榕树的茂盛。

反思:从释疑的方法看,问题来自学生,还要让问题回归到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解疑中构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释疑的结果看,他们抓住了榕树叶子又绿又亮的特点。但大多数同学的眼神告诉我,把树叶理解成颤动的生命还有些迷茫。此时,在学生混沌的感受和顿悟之间,教师巧妙地运用过渡性语言,把作者笔下的树叶诠释为能说会道、天真活泼、精神抖擞、招人喜爱的宝宝,促使学生进一步将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可见,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有时并不是那样顺利,必须经过有效强化才得以开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发挥具有语文味的引导,强化策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语文素养。

片断四:挑战文本,让“天堂”在想象中热闹非凡

师:读了第12自然段,看了刚才播放的众鸟纷飞的场景,你们对这段话结尾的“句号”满意吗?

生:我认为把句号改为省略号更能突出鸟多、鸟美。

师:你们能把刘佳同学说的省略号变成文字吗?

生:它们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呼朋引伴,有的载歌载舞……

生:我们继续拍掌,它们根本不怕我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引吭高歌,好像为美丽的大自然唱赞歌;时而认真啄理羽毛,想让我们看到它们的美丽;时而离开树枝,快活地扑打水面……

师:你们的想象使“鸟的天堂”更热闹了,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更进一步地欣赏到了迷人的鸟姿、美丽的鸟形、动听的鸟声。巴金爷爷听后,一定会为你们大胆的想象竖起大拇指的。

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求主线简明,而且要求细节饱满。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们可通过某种情境来设计一些细节,通过“教学细节”来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这一细节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的意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与交流丰富了文本,使“鸟的天堂”更迷人。此时,学生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榕树的确是鸟的天堂。

片断五:角色体验,升华感悟

师:如果你现在是树上的鸟儿,你为什么要把大榕树称为自己的天堂?

生:因为大榕树能为我遮风挡雨,大榕树里有好多伙伴陪伴着我。

生:因为我在大榕树里不愁吃,不愁喝,从不担心人们来伤害我。

师:如果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把自己称为鸟的天堂?

生:我枝繁叶茂,为鸟儿撑起了一把绿绒大伞。

生:我傍水而生,鸟儿们洗澡、吃喝、玩乐都不用愁。

师:如果你是当地人,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

生: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从不伤害它们,也不允许游人去捕捉它们。

生:这棵树四面环水,枝繁叶茂,是鸟儿们的乐园。

……

师:如果你是巴金爷爷,为什么会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

生:观看了众鸟纷飞的场面,我觉得鸟儿们在榕树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

15.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正是积极渗透”导学新方案”思想的好时机。教师要通过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可喜变化

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的特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努力方向

综观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个人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存在着过份重视过程,忽略结果的倾向。因此,我以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钻研教材,这虽然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却也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具体该如何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呢?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切忌 “假、大、空”,起不到引领教学设计的作用。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思想以为我们的老师所接受。但是,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缺少对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环节、活动的要求、活动的反馈作出精心的设计,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因此,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我们不仅仅把他理解为是知识过程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够突破什么知识重点和难点,建立什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活动的过程老师要有清晰的脉络,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汇报展示——互动评价。活动的每一环节老师该干什么,不做什么心(设计)中要有整体构思。

16.《角的初步认识》几何教学反思 篇十六

1、认识角。

2、创作角。

3、画角。最后是巩固练习。

首先,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角,进而开始第一部分的教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以及角的特征,从而可以为下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角的特征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了角的特征才会去判断一个角是否为角。

其次,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后紧接着是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去制作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有很多种方法:有用学具拼的、有自己动手剪的、有折的、有画的……思维很活跃。这个是出乎我意料的,课前还担心学生只会用学具里的活动角,想不到其他的方法,看来我还是低估了我们班的小孩。创造角后我通过演示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同学们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接着是画角,我先自己示范画了一个角并讲了画角的步骤,再要求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角。在巡视学生画角时发现有些学生画了三角形,有些画得不规范。我展示了学生的作品后小结了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从这个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最后标出顶点与边。

最后是巩固练习题,第一题是角的特征有哪些,角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第二题是数角,这对学生有点难度,对角的特征要很熟悉了才能正确找出几个角,部分学生只能数出直观的角,对“角中的角”显得比较迷惑,不容易判断。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没有让学生亲自上台数出角,比划出角,这个对于学生有点抽象。

课结束后问学生这节课的学了什么时,学生大多会把课题读一遍,问学会了什么时,学生有说学会了画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组成。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反思:

课后,回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各环节都有处理不当的地方。

1、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缺少让学生感受角的过程,学生的感知很重要。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角时,部分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指出各部分,只是把尺子放在他所认为的角,在我多次引导后再请学生上来指出角时才正确指出角。这种情况应该是我说的不够明确,在出错时没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而是再次地示范如何比划出角。

2、制作角这个环节中的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没有让学生自己说出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而是我自己讲,这点学生得不到说的锻炼,说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展示角时也没有把每种方法展示出来,也缺少了一个小结的过渡。

3、画角中同样也是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处理不当,在巡视时发现有学生画三角形,画得不规范的没有展示出来,而是展示了两个画得比较好的。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问学生一句话:“他们画的角好看吗?”这里应该是问他们画得对不对比较妥当。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对课堂生成的利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学上语言是言简意赅的,不能随便,这点也要引起重视。

以上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过老师的点评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还存在一些问题:

1、自己的教学语言过于平淡,这点也很重要,老师的言语有起伏、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才会相对高。

2、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要多面对学生。

3、提醒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4、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

上一篇:二年级下布置暑假作业下一篇: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