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2024-08-29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15篇)

1.《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1.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请同学们动手收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我们在课堂上将要开展一个民族知识竞赛。

2.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请同学们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3.孔繁森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请同学们收集整理他的先进事迹在课堂上讲一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这一课。

出示板书 第11课 《民族团结》

听歌曲,感受优美的旋律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民族知识竞赛。(出示问题)看来同学们对少数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我再给大家出一道题,“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呢” 好,我们今天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写出标题)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这是大杂居,小聚居又是怎样呢?(举例: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哪位同学是少数民族?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提出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队统一?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3、民俗文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任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学生抢答

生:民族区域自治

生:55个

生:(看图说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生:回顾历史(汉张骞、唐太宗、唐与吐蕃、元回族、清对新疆西藏的管辖等)

生:阅读57页黑体字(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生: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生:看教材插图介绍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因 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各族人民 的共同努力

2、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情况

(1)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西藏---五大牧区之一

(3)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国家商品粮基地

(4)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5)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

3、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引导学生看地图册)为什么要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项目?

师:补充开发项目

4、孔繁森 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生:看教师出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感受少数民族的变化

生:西部大开发战略

生: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

生:小组讨论得出(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

生:介绍孔繁森事迹后,大家畅所欲言

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生:畅所欲言

2.《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二

一、准确把握教材, 充分发掘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教师应充分挖掘, 通过组织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1. 领略民族地区的优美风光

《巩乃斯的马》中新疆巩乃斯草原的广阔和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草原》中新疆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奇丽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被人誉为“西藏江南”的神奇景观;《海市》中戈壁沙漠中特有的景象———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雨等自然景观;《五彩池》里昆仑山上五彩池的美丽景色;《葡萄沟》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真是个好地方”;《泼水节》中西双版纳的旖旎风光……这些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民族地区优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壮丽河山、保护反对分裂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民族的民俗民风

《草原》中的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和举杯敬酒、套马、摔跤、舞蹈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泼水节》中写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让我们对泼水节有个全面的认识;《做客喀什》中描述“我”随爸爸到新疆度国庆节的情境, 其间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而后的“畅所欲言”要求学生课外去搜集更多的介绍少数民族节庆风俗的文章和同学们分享……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不能以大欺小, 以强欺弱, 要和平友好相处、团结一家亲。

3. 共爱大“家”———中华民族

《元宵节》中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甜蜜之寓意, 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象征全民族的大团结;《家》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是我们的家”;《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元日》《老北京的春节》通过对春节的描绘, 表达了全民族欢庆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中国结》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 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永远鼓舞着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特别是歌词《爱我中华》, 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 表达了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歌曲中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鲜花”和兄弟姐妹, 并表达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爱我中华”。朴实的语言、简洁的音调, 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 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4. 感受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记叙了作者和其他成员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的经过, 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 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情境, 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做客喀什》描述“我”随爸爸到新疆度国庆节的情境, 其间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5. 感受国家的富民政策和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

《马背小学》介绍了牧民的幸福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如今, 哈萨克牧民学校是崭新的校舍和标准的课桌椅, 即使跑遍整个新疆, 再也找不到一所马背小学了, 马背小学已经成为历史, 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是国家实施的“义教工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葡萄沟》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 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在新中国成立前, 葡萄沟的土地、水源为七户地主所霸占, 大多数果农饱受剥削, 难以为生。新中国成立后, 果农才得以翻身, 真正成为葡萄沟的主人。他们利用自然优势, 在国家的扶持下, 大力发展生产, 人民政府还派来了园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指导。《泼水节》中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境, 让这个节日名声大振。

6. 学习英雄人物献身民族独立的精神

《丝绸之路》中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 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囚歌》中的叶挺、《可爱的祖国》中的方志敏、《飞夺泸定桥》中的英勇红军战士等,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追求民族独立、祖国解放, 抛头颅, 洒热血, 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珍惜如今的民族团结和谐局面和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

二、紧扣教学过程, 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1. 在导入新课时渗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以用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民族地区优美风光的图片, 或是让学生介绍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习惯, 或是回顾学过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课文内容, 或是讲讲民族团结的小故事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故事等, 都能焕发起学生喜爱民族地区风光的思想感情, 增强热爱民族地区的美好情感。

2. 在理解内容和感悟体会情感中渗透

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 也是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时机。如在《草原》一文中, 蒙古族人民用“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盛情款待汉族客人, 热情“举杯敬酒”, 表演“套马、摔跤和舞蹈”等, 无不包含着深深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谊。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时就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我们到了民族地区, 他们是这样热情欢迎、款待我们, 少数民族同胞到了我们这里, 我们也应该要热情接待, 盛情款待。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我们要团结一家亲。”歌词《爱我中华》一文,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鲜花”和兄弟姐妹, 更是表达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爱我中华, 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 表达了人民团结一心, 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3. 在总结升华中渗透

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总结升华,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如学完《泼水节》后, 教师有感而发:“周总理关心爱护傣族人民, 在百忙中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 这种亲民爱民的作风, 这种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的做法, 这种与少数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感情, 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寥寥几句, 极大地震动学生的心灵。学完了《草原》, 紧紧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 尽情抒发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使民族团结互助道理扎根于学生的幼小心灵。

4. 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拓展部分可以延伸到课外, 可以是说一说民族团结故事的练习, 可以是写一写民族团结教育的心得体会, 也可以是收集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材料。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语文天地口语表达, 就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 如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出舱行走、西部大开发等与全民族人民休戚相关的宏观大事, 体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 增强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再如学了五年级上册课文《马背小学》后可以再组织读读《永远的马背小学》, 感受党的“义教工程”政策给民族地区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完《葡萄沟》,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查葡萄沟的历史, 通过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体会到是共产党、是新中国, 才有葡萄沟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热爱我们的祖国。

3.《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教育;初中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G633.1

一、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学校都相继开展和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友好、和睦地共处。在我国历史上,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亲密无间的情意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共同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6年,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有的放矢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其民族责任感,激励其矢志不渝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1.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领导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将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列入M学校重要工作计划。建立由中学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促进政教处、团委、后勤联动机制的形成,建立统一指挥、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

2.立足教材开展民族團结教育

在初中各科课程教材中,都遴选了很多优秀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在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中,与民族大团结相关的文质兼美的内容更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深体悟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例如,在语文课程《人民营销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中,在介绍第二幅浮雕时,就写道:“在这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上冲下来,革命的族旗在迎风飘扬”。简洁明了的数语,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反动阶级腐朽统治的斗争。《老山界》描述了1934年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一位瑶族妇女“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给部队吃”。在红军整个长征途中,无数少数民族同胞为红军送水送粮引路,有很多还加入红军去南征北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3.采用多元模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调查现实,学生比较喜欢体验性和实践性强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跳出传统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创新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借助多种活动载体和教学手法,来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学,避免知识性灌输和临时性教育。例如,开展角色表演、情境教学、主题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在重大节日,例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九一八”、国庆节等,设计一些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领悟到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依托,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举办“文化艺术节”,促进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才艺展示、演讲、作文比赛等形式。在历史、思想政治、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的敏感点及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应该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了解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冲突的历史事实,而不能仅仅是被压迫、被解放和感恩的历史。例如,可以聘请当地文化名人以及高校教师指导学校的学科语文、政治、历史的老师,共同协力开发适合初中教育教学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并在校本教材中添加各民族的特色图片,这样既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能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彼此尊重。

4.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师资培训

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建设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大多数学校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大部分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土专家”,相关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理论知识缺乏。例如,有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讲座,但政治老师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十分有限,只能依靠自己讲课的经验,讲一个小时,效果也是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参加培训,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培养教师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其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的重要内容,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学生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优秀建设之才。

参考文献:

[1]莫红梅.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J]. 宁夏党校学报,2016,03:91-93.

4.民族团结教学反思小结 篇四

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

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王海山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几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

5.六年级《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篇五

教师:严伟健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0人,全班80℅都是少数民族(彝族)。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素质、智力、语言等各方面功底都很扎实;所有学生中,贪玩心理较突出,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孩子纯真的天性。其中3—5名学生基础较差,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

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民族政策和重要内容、党的民族基本理论和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关系、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家园的民族节日、习俗、服饰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学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3、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团结教材的重要意义;

2、认真备课,上课,利用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进行教学;

3、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

五、学期的专题研究及教改项目:

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辅导及课外的工作:

1、多做家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对及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个别的辅导。

6.3月到6月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篇六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学习民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为达到这一目的先制定2012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3月份: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收看弘扬民族团结的电视节目。4月份: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的典范。感悟他们的自觉践行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

5月份: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知识比赛。和学校5月份的艺术节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6月份: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故事大会。

7.《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七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 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 直到现在,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 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 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 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 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 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 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 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 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 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 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 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 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 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 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 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 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 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 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 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 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 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 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 拓宽思路, 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 贵州省政府要求把《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 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 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 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 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 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 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 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 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 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 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 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 接下来马马虎虎, 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 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 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 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 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 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 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 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 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 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 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 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 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 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9年大学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DXS018。】

摘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于贵州全省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把贵州省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民族体育具有的乡土性、活态性和传承方式的双重性都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应采取措施力促民族体育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包括优秀体育文化教材化、在校园中多频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开展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与交流等。

8.《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八

2006年8月,这个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这个碑的意义起于团结,五十多年过去了,却有了更广的更深的意义。

伟大的精神应当应时而生。解放初,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保证。

普洱专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处于西南边境,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有的边界尚未划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解放初期,由于长期以来的阶级压迫剥削,封建领主割据,民族隔阂很深,有的地方还经常发生仇杀械斗,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仍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并不容易,甚至还面临着流血斗争。

为加强民族团结,1950年元旦,云南组织了30多位各民族代表和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上层人士,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天津、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参观。解放军和云南民族工作队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甚至甘愿做人质,以打消民族代表及头人们的顾虑。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代表和头人们返往时间将近四个月,盘踞于境外的残匪乘机作乱,他们与境内外的反动头人相勾结,派遣小股残匪潜入境内,造谣说:“头人们都在内地被杀害了”,挑拨民族关系,煽动部落械斗,甚至袭击基层政府,杀害民族工作队员,气焰嚣张。

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内地群众热情欢迎,而深受教育和鼓舞的各民族代表及头人们回到思普,他们对本民族发生的事件深为震惊,认识到残匪及反动势力的真面目,他们有了更深的打算。

1950年12月至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宁洱县城召开,全区15个县的26种民族(含支系)的代表和当地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出席会议。1951年元旦,尊霞拉祜族、佤族代表的提议,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宁洱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刻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同时刻上头人们用各民族文字写下的签名。

这誓词碑对于云南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它是给反对势力,分裂分子最好的抨击,它系紧了人心,稳住了局势。它增进了各民族对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信任,增强了符民族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和信赖,更是增强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团结合作建没幸福民族大团结的信心和希望。在保卫和巩固祖国边防上,也有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缔影,延续它的灵魂云南民委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创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标志的普洱民族团结园,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新中国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得体合适的象征。民族团结誓词碑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新关系的楷模,各民族共同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称之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历史,也激励着后世。前辈们的团结精神、爱国精神,如同那铭刻的碑文,永不褪色。在一代代的民政工作者的继承与发扬之中,誓词碑成为了云南民族工作最好的缩影。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最好见证,它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006年,普洱民族团结园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云南边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9.《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九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都是大中华的一份子,民族的血脉是相通的,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注定各民族需要团结在一起,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团结才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下面是为你提供的民族团结主题演讲稿,欢迎阅读。想了解更多主题演讲稿,请继续关注本栏目。

【民族团结主题演讲稿】

民族团结演讲稿:“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

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

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民族团结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

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

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土上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所以,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似乎从来都不会担心会被遗弃,会被伤害。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中国很强大,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到!

10.《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十

宝坻六中 七年级一班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族学生的事迹)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

2、认真准备编排小品、舞蹈、故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同学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白族„„

4、师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汉族、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及少数民族存在的优势。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思考: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民族政策?看谁说的最多。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三)畅谈民族团结的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小组收集的最多。

七、活动导行,深化情感。

八、设计小活动:假如班上来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你怎样与他们相处?指名答。

九、【班主任小结】

今天我参加你们的活动后和你们一样触很深,我更相信这次主题班会后无论是民族同学还是汉族同学,我们都会更理解对方,我们班再不会出现下课时,汉族同学和民族同学各聚一堆的场景了,因为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更加坚信各民族是一家人,只有各民族之间彼此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繁荣昌盛,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才会更强、更快、更有力!

教育反思

11.《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法学

民族法学指国家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认可的,调整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与民族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该定义从民族法学的立法研究角度明确了民族法学的立法主体是国家及其授权立法的机关,立法的方式有制定和认可。凡可适用法律调整的民族关系和适用法律方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都应属于民族法学调整的范围。

二、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的现状

(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趋多样化。第一,经济差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一些民族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财富的分配并不平均,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了的好处。第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分裂渗透等破坏活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隐蔽化,国内外的分离主义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进行思想渗透,防范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第四,民族工作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民族工作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据了解,我国5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部分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至今没有出台。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立、修改和完善不够及时。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三是对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利益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得不够,一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民族综合协调发展难题尤其突出。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而在民族区域之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次,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在“贫富”问题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少和穷这两种情况是高度重合的,这说明,解决生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根本。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加。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民族地区之间,在土地、草原、森林、矿山、水源等方面的矛盾渐渐增多。一些地方还时常发生涉及少数民族的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少数民族群众集体上访、静坐或与相关部门发生摩擦。云南省近年来因水源、土地、山林等資源权属和利益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二是因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起的矛盾纠纷增加。综观历史,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最容易引发民族冲突、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三、民族法学在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当说,在民族法学的作用中,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法学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剑波,鱼波.民族法概述[J].今日民族,2004(8):55.

[2]彭谦.论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及其对我国民族法体系的影响[J].满族研究,2003(4):15.

[3]杨秋华.民族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J].河北法学,2004(9):123.

12.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法探究 篇十二

教育部2008年12月15日发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是对青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青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在青年成长成才成人的全阶段。呼伦贝尔学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非常浓郁,这为呼伦贝尔学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院在每周七天共14次的校园广播中,有1 /4的时间用来播放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设立在校园里的24块宣传板,每月更新一次,其中固定的五块版面由各院系轮流负责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宣传教育。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使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我国所有民族院校和一些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在学生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宗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我国民族政策的教育,使其主动贯彻我国民族政策,牢固树立起振兴各民族经济文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地区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笔者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调查时了解到,内蒙古地区大多数大学生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知了解程度较高。他们认为,现在的民族政策符合我国实际,这对维护国家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由民族地区高校各民族师生共同创建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汇融合、和谐共存与提高的校园内部各种文化形态存在的外在和内在表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对于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人文和物质环境,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1]高校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中,应该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呼伦贝尔学院多民族的生源构成决定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呼伦贝尔学院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做如下梳理,以期能对其他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1. 常年开展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是呼伦贝尔学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常态活动

由于地处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呼伦贝尔学院每年都组织3 000多名学生学跳民族民间广场舞,并有1 000人以上的学生参加民族民间广场舞表演比赛。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民族民间广场舞的推广普及和传承创新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自信健康的心理,增进了团队意识,有效地开辟了思想教育和德育的新途径。

2. 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各民族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呼伦贝尔学院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截至2011年,已经开展了18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品牌传承项目,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已成为校园文化艺术的盛会,整个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总计参与学生达到万余人次。这些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了他们的精神情操。各民族学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

3. 坚持开展“让爱伴我成长———我与民族同学的故事”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

近年来,呼伦贝尔学院一直在全院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让爱伴我成长———我与民族团结的故事”征文活动,各民族同学也乐于参与其中。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评比,将选出的优秀作品报自治区教育厅,并以获奖作品为演讲内容进行演讲比赛。把民族团结教育寓于征文演讲活动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 校园民族文化涂鸦墙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当前涂鸦在中国慢慢地被人们所熟知,很多城市都掀起了“涂鸦”热,大大小小的涂鸦作品出现在涂鸦墙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涂鸦一词最早起源于一句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顽皮乱写乱画,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而现在所指的“涂鸦”作为一种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并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诠释着涂鸦文化。

呼伦贝尔学院为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操,特在校园体育馆后面的文化墙上开展“民族文化涂鸦墙”活动。不同民族的学生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特色以文字与绘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既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文化育人氛围,促进了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交往,又成为校园传播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的新兴载体。

5. 搏克大赛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间的交往,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搏克是蒙古族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其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倡导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在内蒙古同类院校中只有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搏克运动员在进行小规模的训练和比赛,很少有举办全校比赛的。呼伦贝尔学院针对搏克运动的特点,结合呼伦贝尔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实际,基本上每年都要举办全院范围的大学生搏克比赛,通过搏克比赛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的精神,达到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呼伦贝尔学院的搏克比赛分团体组、男子组、女子组,参赛选手主要以蒙古族学生为主,其他民族同学也积极参与,甚至蒙古国留学生也参加了比赛。经过几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几十人参加发展到一百多人参加,观看学生也越来越多,受众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明显。

6. 蒙语主持人大赛、民族舞蹈比赛等活动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

呼伦贝尔学院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3 700多人。作为多民族融合的边疆高校,决定了呼伦贝尔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性,也使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体现呼伦贝尔学院加强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歌曲大赛、民族诗歌比赛、民族文化讲座、“舞动校园”全院舞蹈比赛、蒙语主持人大赛、蒙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必将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四、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寓于主题活动中,使之成为一项常态教育活动

为提高青年学生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呼伦贝尔学院团委组织各学院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团日活动,例如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等活动为契机,以学习研讨、座谈交流、主题报告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全院团员青年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的热潮。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民族团结代代传”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五、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邓小平理论认为: “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性措施。”[2]学生干部在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学校活动开展、上下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呼伦贝尔学院在选拔学生会、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的干部成员时,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比如呼伦贝尔学院的第16届学生会,普通成员242名,其中少数民族59名,占24. 4% ; 部长及副部长共38名,其中少数民族17名,占44. 7% ; 而3名主席团成员中则有两名是少数民族学生。各院系各班级也都注重选拔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学生来担任学生干部,这个举措是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特别纯朴,注重感情,一旦教师对他们表示理解和信任,并委以重任,他们一般都会全力以赴,协助学校教师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防止和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活动,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各高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培养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从而加强高校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

13.《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十三

在市委、市政府关怀指导下,街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注重民族团结,一直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并不断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力度。为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抓深、抓细、抓实,街道以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赢民心工程”,以“双拥共建”和“典型宣传”为主题,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构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街道全体干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 街道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坚持“稳定中求发展”的理念,把民族团结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研究讨论、安排部署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感情。严格落实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同时,利用宣传标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活动的安排,举办一期以“三好”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做到以“三好”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社区、学校、企业,进居民小巷。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健全机制,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长效有力保障 街道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蓬勃发展。一是调整充实了民族团结教 育工作领导机构。根据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街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社区书记、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专配三名民族专干,全面负责办事处少数民族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健立检查督导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街道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做到民族团结工作年初有计划,年内有督查,年终有测评。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制度。制定了民族工作日常管理制度、民族工作定期走访制度、少数民族维权来访、回访制度及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为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加强组织学习,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

扎实开展学习《条例》活动。街道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街道干部扎扎实实开展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的活动,要求各社区把学习《条例》与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第30个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活动结合起来,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计划,全体党员干部要逐条、逐句学习,要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实质,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同时,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新疆历史我知道》、《新疆巨变》、《民族团结在新疆》、《“四个认同”教育读本》、《长治久安大宣教文件汇编》和《长治久安大宣教简明读本》等教材,并在5月中旬组织街道全体党员干部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知识测试,确保学有成效。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族居民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也提高了街道党员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自觉做到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

四、以活动促创建,突出民族团结实践特色

一是深入开展新疆“三史”宣讲活动。组织观看、收听《新 疆“三史”专题讲座》,以多种形式深化学习效果,组织培训一批政治坚定,知识渊博,能正确阐释和宣传党史和新疆“三史”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赴社区、学校开展面对面宣讲,使党史和新疆“三史”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清真寺。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材料,深刻的说理,很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启发性,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史知识、民族知识、民族理论,以及了解和掌握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很好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够知党史、感党恩,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各族干部群深刻认识到自古以来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自觉性,坚定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在全街道机关及各社区之间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各结对子社区的党、团、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制定“结对子”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将“结对子”制度化、经常化。各社区以结对子为契机,积极开展歌舞联欢、互赠礼物、演讲座谈等活动,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极大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三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评选创建活动。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各社区中开展开展“民族团结小区”、“民族团结楼栋”、“民族团结家庭”、“民族团结清真寺”创建活动,评选“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系列活动,并进行爱国感恩教育,组织“读爱国书刊、唱爱国歌曲、看爱国电影”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街道的民族团结意识明显增强,学先进、学典型,讲团结的风气愈见浓厚。

四是积极参加我身边的雷锋“每月一星”之“民族团结之星” 评选活动。组织街道社区干部积极参与网上投票,认真选出一批近年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典型,从而达到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大家、带动大家,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为街道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五是举办百日文化广场、民族团结专题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依托塔里木歌舞组建了“民族艺术团”。办事处经常组织各族居民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如暑期纳凉文艺晚会、庆“七一”、迎新春等文艺汇演。为搞活“百日广场文化”,一改往年演出模式,极大地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一是改变以前在一处固定演出的方式,轮流在阳光花园、锦绣花园、滨湖小区等处举办演出,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二是丰富演出内容,由以前单一的歌舞等演出形式改变为现在的富含科技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等为一体的文艺及露天电影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的科学文化需求。三是充实演出题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民间传统艺术或群众自发组织的健身等节目,节目数量增加,如离退休人员参加的太极剑、扇子舞、腰鼓等,内容更加丰富。四是改变过去只是街道办事处单一排练演出的格局,让居民群众自行编排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节目参与进来,丰富了各层次市民的文化需求,群众对节目的热情参与和评价空前高涨。通过经常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各民族群众彼此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也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陶冶了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情操。

六是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辖区内居住着汉、维、哈、蒙、回等17个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积极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实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工程相结合,以关心办事处“弱势群体”为己任,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扶贫助残等各项方针政策。有计划地开展“爱心捐赠”、“拥军优属”、“扶贫助残”、“敬老爱 老”等各项活动,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到目前为止,就低保而言,我们做到了应保尽保。每逢节假日,由办事处主要干部带头,对辖区少数民族贫困户、残疾人组织上门慰问,送上生活用品,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浓浓爱意。

五、选典型,树榜样,在街道中进一步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举办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宣传活动,组织街道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年来在全市各行业、各系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同时在街道开展选树民族团结先进典型,通过选树典型,进一步推动街道工作有序的开展。在加强街道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再教育活动成果,推动了再教育活动的纵深开展。

14.《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篇十四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材分析

本课对青少年进行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教育很有必要。其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其二,不能忽视目前境内外,仍有少数敌对分子利用民族问题制造事端,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十分必要。其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少数民族到内地来做生意,随着边境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汉族人也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此,对学生进行这一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本课以观察照片,让学生从我国各民族代表的合影照片中认识几个民族,并谈看了照片之后的感想入手导入课文,用以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与课文第一段相连接。教学反思: 本课应讲清两点: 1.民族团结的意义。

课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通过历史的回顾说明,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互助;第二,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各民族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课文以孔繁森的事迹和新疆地区一个回汉维族杂居的村庄村民互相帮助的事例,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间亲如兄弟,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课文最后一段简单说明了少年儿童也要为加强民族团结而努力,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应注意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友好相处。这段话主要是指导学生的行为。

15.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初探 篇十五

一、保证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主要指高校承担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任务的老师包括校领导、政教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等等。他们在整个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主导和支配着民族团结教育的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等因素。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毛泽东也强调“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因为他们是教育者, 是当先生的, 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2]教育主体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提升, 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满足大学生们求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探究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的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具体而言应该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 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等途径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正确的世界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坚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的民族理论。

2. 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从事这项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教育者, 都应该通过学习和锻炼, 掌握丰富的知识, 达到较高的水平。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成。首先需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体体现为具备有关中华民族概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系统理论知识;其次需掌握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 做学生思想工作又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 因此高校民族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懂得越多, 对工作越有利。

3. 多种能力素养的提高。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 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首先, 思想宣传能力, 这主要是指需具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讲话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 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 对待学生要热情、耐心、细致, 能够理解人、关心人;其次, 调查研究能力, 这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 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能力;最后, 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 现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再也不是以往单一的谈话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 例如, 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 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熟练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 要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及时地与人沟通, 快捷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

二、全面调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客体主动性和主体性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客体即各类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 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 他们在接受教育时, 不是完全被动的, 而是具有主动性。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 全面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可以有效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调动, 要求我们对他们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首先,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中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 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 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 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其次,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 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 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 并不断社会化, 情感活动的强度大, 但还不够稳定, 不成熟, 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 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 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最后,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 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 思想活跃, 不易保守,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 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 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 容易迷茫, 甚至迷失方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 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 在行动上互相模仿, 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大学生的这些身心特点、思想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 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

这种关系要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在传递民族团结的信息和内容时不能持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观念, 应该是在坚持平等的基础上, 全面了解大学生们各自的思想特点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民主团结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们应该从他教他律转向自教自律。

大学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 从非成人变为成人, 从别人对自己提期望到自己对自己提出期望的转变时期;是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责任心不断增强的关键时期, 单纯的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中, 有时甚至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疏与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达到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本真状态———自教自律。

摘要: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必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客体两个方面深入研讨如何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切实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不走过场。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主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6.

上一篇:老师调动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晋升说明会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