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12篇)
1.《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一
11级资环3班苏培达3110503306
1.试联系你选择的课程实践区域阐述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在该区域内优先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其次加强规模经济效应;还应大力打造适宜经济和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2.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答: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鞭长莫及”。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3.在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轴和发展点?
答:重点发展轴的选择,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区域发展轴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经济发展轴线。它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或走廊。因此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级、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结线路,对于它们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铁路、高等级的公路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这些便利的交通沿线地带,它们也是轴线选择的对象。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极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发展的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4:简要说明圈层结构理论的特征?
答:(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效农业;
(3)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2.《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二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座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非常的重要, 给人外观的感觉就会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着方方面面, 像是供电系统, 煤气, 暖气, 供水等等方面, 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非常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几个原则:第一, 建设设计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便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第二, 设计的角度要合理, 在我们设计任何的设施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最近距离, 最远距离, 这样能够更好的平衡供需要求;第三, 充分的考虑到经济性, 一切的企业进行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所以要经济性与质量共同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需求, 才会更有市场;第四, 建设要符合政府的发展规划, 这样能够更好的得到政府的支持,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第五,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沿着新能源、节能的角度出发, 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 这样对于未来的发展才会更有帮助。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的重要, 我们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会更好的使其发挥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城市的规划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结构的合理性直接的影响到产业的多样化的发展。今天的经济在高速的发展, 以城市为中心, 开展多样化产业发展, 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我们对于城市的建设要进行新时期的调整, 建设绿色无污染的新兴的都市, 进行相应的改建, 主要从下面的几个方向开展:第一, 建设绿色的商业圈, 在城市的中心, 建设无污染的商业区, 提供人们的需求, 以及大型的商业活动;第二, 城区的绿化建设, 环境的不断地恶化, 我们处于重度污染的环境中, 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将这一块设计到里面;第三, 工业园区的合理配置。在很多的大城市的起步都是以工业等产业发展起来的, 这样老城区的构成都是大型的工厂, 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来说是非常的不利的, 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工厂的搬迁,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建设;第四, 进行任何的城市规划都要本着合理的布局, 与环境进行良好的协调, 这样有利工程的顺利的开展, 节约能源。未来的城市的建设需要点点滴滴的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会更加的美好。
三、土地配置与价格
城市的土地在今天可谓是寸土寸金, 土地的配置显得非常重要。城市的土地的合理利用就是最为关键的方向, 像是今天建筑的普遍的进行高层建筑, 这样就可以大大的节约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我们在土地合理利用方面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原则, 一切以科学理论为基础, 这样能很好的避免相关方面的问题。土地的价格对于普通市民还是开发商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大事, 我们在建筑的过程中就要更加的精细的计量, 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节约能源, 此外, 我们还要在建筑的材料方面进行成本的节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得我们的工程的整体的造价降下来。
四、就业问题
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宏观地调控手段来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 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其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城市扩张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新的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直接吸收包括房地产、基建等部门的劳动力。同时, 可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和再就业资金, 并通过城市产生的规模效益, 吸引投资如果政府再给予优惠政策, 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到扩张部分来投资, 促进经济发展, 弥补城市建设和就业资金不足。第二, 根据自身的条件, 城市通过规划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有利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第三, 利用城市规划平衡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 从而减少就业的时间消耗和金钱消费成本。同时, 可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和再就业资金, 并通过城市产生的规模效益, 吸引投资如果政府再给予优惠政策, 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到扩张部分来投资, 促进经济发展, 弥补城市建设和就业资金不足。
五、政府部门的参与
每当涉及到土地的问题, 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城市人口在最近的几年里迅速的膨胀, 使得住房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压力。放眼望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方面我们就能看到了一切, 土地的费用太昂贵了。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 通过具体的手段了提升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政府部门做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 进行很好的市场宏观调控, 避免土地以及房价的论断;第二, 进行土地合理化的配置, 这样增加建筑面积;第三, 进行建筑使用的审批考核, 这样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从而提高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可以进行管理, 政府部门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 与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 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烨, 文竹.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基于成渝经济开发区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2 (13)
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模式研究 篇三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德裔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了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实质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应该在资源和资本有限的实际情况下,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通过“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不平衡发展理论蕴涵了通过有计划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促进经济整体增长的思想,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并产生了两种重要观点——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他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佩鲁的抽象理论进行了具体化。布代维尔(J.B.boudeville)把抽象的经济空间转换为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是若干推进型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主张在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企业,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结合城市中心论,提出经济的空间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只存在一些孤立的区域性中心;第二阶段,以中心点为基础形成了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第三阶段,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向周围地区扩散,形成第二级城市;第四阶段,中心城市和第二级城市相辅相成,形成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和完整的空间点轴网络系统。增长极理论在政策操作上带有强烈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其政策主张使城市成为所在地区的增长极,围绕城市建立区域发展规划。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以社会过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原理。该理论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并把经济社会环境内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经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具有积累效果的循环方式运动,是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他把一个国家分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发达地区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正在扩张的产业中心地区对周围地区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储蓄的吸引所形成的地区发展向心力引起这些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并导致周围地区的衰退;扩散效应起相反方向的作用,指的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各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向外扩散又流向周围落后地区,从而促进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者从不同的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关于地区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和条件的合理阐释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并被广泛用于各国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
二、不同层级区域发展规划模式及评述
伴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国也在学术上和实务上探索编制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20世纪末的宏伟目标后,各省、市、区先后开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并根据本地条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规划体系,各级规划形成了自身的模式和特点。
全国性的发展规划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除规划总体发展指标外,主要以部门和地区发展时序、生产力布局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梯度推进的规划模式。如我国“七五计划”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发展区域,指出要先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逐次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具体应用实施了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发展的梯度推进模式。
省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多以点轴规划模式为主。随着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一些城市或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省将这些城市或区域看作增长极,通过规划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市及市级以下区域发展规划主要是中心城镇规划模式,即以区域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为规划的主要对象,通过中心城镇对周围地区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市县一级由于区域层级较低,不可能像省级发展规划的点轴模式一样多“点”开花,一般确定一个主体城镇作为中心,资源、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总体来说,现有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规划体系和规划模式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但并非十全十美,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发展目标体系和目标值的设计存在局限。由于政府体系的层级性,本级发展目标体系的主体框架多由上一级发展目标体系引申而来,体系中主要指标的目标值也多由上一级指标的目标值分解而来,但由于各区域特点的不同,这种依葫芦画瓢规划方式并非完全科学。第二,省、市、区(县)规划模式中增长极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论是省一级的点轴规划模式还是市县一级的中心城镇规划模式,其规划的核心是对增长极的选择,并且大多以城市或区域现有发展水平作为选择增长极的基础,即将当前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或区域作为增长极。但选择增长极最主要的标准应该是其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源于经济地理位置、要素禀赋以及政策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不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市县一级中心城镇规划往往将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重视经济发展目标,忽视社会和环保目标的规划,重视工业发展和规划,忽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规划,等等。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模式设计
为弥补现有区域发展规划模式的不足,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规划模式,以适用于各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规划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些资源和条件确定了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之所在。因此对一个区域进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对一个地区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资源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说明了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而现状是这些优势和潜力发挥的结果。这些优势和潜力发挥的效果如何,区域的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和水平,需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正确评价。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们通过资源、劳动输入以及自身的功能运动,生产出物质和精神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需要。评价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时,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这个地区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并综合各个系统的指数,形成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对未来进行设计,在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准确评估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技术经济、数理统计的方法,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指标的目标值,并建立发展目标体系。对照发展目标,就基础设施与生产力要素等直接影響发展目标实现的方方面面,展开定性定量分析,找准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确定相应对策。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模式构建
根据综合评价的思路,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四个层次构建综合评价模式。框架图如图2所示:
1.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评价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某一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金、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全面了解一个区域的发展基础,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区位条件评价、自然条件评价、经济社会条件评价等方面。
区位条件评价包括对区域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的评价。通过自然地理位置的评价明确区域所在区位的优劣势;通过对经济地理位置的评价明确该区域的经济资源和一段时期内某些资源的突出价值。
自然条件评价包括自然地理评价和自然资源评价。其中自然地理评价主要通过对区域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情况的描述、评价,摸清区域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这些因子虽然不能进行开发,并投入生产过程,但对经济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地质地貌主要影响资源和市场的可达性,气候、水文、土壤主要影响农业的生产。自然资源评价主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明确区域自然禀赋方面的优劣势,这些资源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优劣和丰歉程度表现了一个区域的基础素质。对自然资源的评价一看丰度,二看可开发性,三看多项资源的配合情况。
经济社会条件评价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设施、能源、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明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优势与“瓶颈”,这些环境因子对市场微观主体的发展极为重要。
2.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发展现状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的关键在于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由综合指标体系、参照系以及相关技术方法有机组合而成。一套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科学衡量现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协调程度,集评价、分析、监测和预测多功能于一体。
参照国内外评估标准和要求,结合中国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遵循系统全面性、稳定可比性、简明科学性、灵活可操作性等原则,尝试从经济、社会、生态、制度四个方面,设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人口素质与科教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步五个大类指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类指标。主要评价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益,包括人均GDP、经济增长率、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出口额占GDP比重、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等。
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类指标。包括城镇实际失业率、每万人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乡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治安案件发生率、基尼系数。
人口素质和科教发展类指标。包括R&D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生态环境保护类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工业“三废”处理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城镇绿地覆盖率及森林覆盖率、水环境质量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度环境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度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它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诺斯认为:“一种经济长期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变迁,……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政治—经济组织的变迁及其相应的激励效应是将结构变迁的所有来源理论化的基础,而且还有包含着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制度改变。”根据中国发展的政府主导的特征,在制度评价中将重点放在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相关制度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以建立行政体系为中心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反映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情况。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时尽量选择能反映制度因素的指标来评价,这样可以避免与经济社会评价指标的重复。
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相关制度的合理性与完备性最终都会以各种方式对处于制度环境中的经济、社会及政府自身产生影响,得到直观的体现。因此,对制度建设的评价可以通过以定量的方式构建与行政体制相关制度实施后的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行政体制相关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备性的定性分析来进行。
定量评价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的评价。经济制度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运行环境(财税制度、信贷制度)、非国有经济发展、商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等。社会制度包括:社会安全(城镇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與培训。环境制度包括:环保投入、三废处理率等。机构及能力包括:政府运行效率、中介机构发展状况。
定性评价从制度建设自身的合理性、完备性和现实性出发,对定量评价进行解释(原因)和补充(定量评价未包含的内容),关注三方面:①政策法规的完备性(制度有无)。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方面、招商引资政策、城乡统筹、民办教育制度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市场体系及管理制度、非政府组织发展等。②制度的现实合理性,如是否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否与非正式制度相协调。③制度落实执行情况和制度创新情况。明确制度绩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度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
在确定具体发展目标之前,需要总体把握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确定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通过SWOT等技术手段进行要素的匹配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保持对应,这样即便于运用历史数据对发展目标进行预测,也便于将规划目标与现实状况比较,体现规划的效果。
综合评价体系说明了“现在是什么样”,发展目标设计了“未来会成什么样”。如何实现现实到未来的飞跃,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和各种生产要素支撑。根据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指标值,可以分析、测算实现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对比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状,计算出相应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能源等要素需求缺口和交通、城市建设、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
弥补要素缺口和打通“瓶颈”制约的载体是项目,也就是解决“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如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就应该设计交通建设项目。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中长期重大项目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缺口分析,可以评价政府中长期重大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不足之处提出项目设计建议。通过项目设计,找到了区域规划走向实用性的途径,从而实现 “区域分析—区域规划—项目设计”的高度统一。
4.参照系的选取与运用
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评价还是发展目标的预测,仅仅局限于本区域进行历史分析,并不能判断区域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必须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作出更加准确的评价和预测。参照系可以选取国家或省(市)的平均水平,省内其他区域或周边区域,及国内条件相似的其他同级区域等也是选择的对象。
参照系选择和运用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可比性,参照系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近,或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政策条件等相似的地区中选择;二是差距性,参照系中除了有代表平均水平的区域外,也要有与本区域拉开差距的区域,为目标设计提供空间;三是连贯性,选取的参照系既可以运用于现状的比较分析,评价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与预测目标实现后的综合效应比较,评价规划完成后的发展水平。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在更加宽阔的视野上发掘本区域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从而以此为基础,确定区域发展的定位。
5.区域发展规划的方法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要研究的对象是区域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所以规划应坚持系统论的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除了定性研究外,常常应用一些模型来做定量研究,从而更简洁地揭示复杂经济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更准确地描述、评价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趋势。
对于发展目标的预测设计主要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收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模型参数,并通过样本数据来做拟合对其结果进行检验,主要包括ARIMA模型预测、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线性回归预测、Logistic回归预测和组合预测。计量经济模型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为主要技术手段,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反映经济发展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为了反映各经济生产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密切的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还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由于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复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量十分巨大,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的还不多。
对于发展规划,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正特征矢量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子,在各因子之间进行简单的相对重要性比较,从而得到各相关因子相对重要性的矩阵形式,然后通过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值。正特征矢量法是根据区域经济规划的实际背景,把正特征矢量法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给出一类区域经济网络模型,并提出一种寻求有效解的Pareto最优算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本质上是具时滞的一阶微分方程组,其特点是强调结构的描述,处理具有非线性和时变现象的系统问题,能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长期、动态、战略性的定量仿真分析与研究。
四、完善政府区域发展规划的建议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规划的作用,着手编制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专项领域各个层级的规划,但由于政府规划模式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的区域发展规划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发展目标的设计要以区域发展条件为基础
在政府主导的规划中,发展目标多数来源于上级规划目标的分解和政府的需要,带有很多主观性和指令性的成分。虽然政府能够对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多方面的条件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能源、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经济社会资源存在着客观的可开发利用能力和承载能力,这种承载力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作出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尊重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2.发展规划要注重要素瓶颈的分析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基础规划设计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各要素综合效用的结果,但要素的配置在各个区域并不是均衡的,必然存在部分要素的现有供给与实现发展目标的需求之间的缺口。这些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很可能因为“短板效应”,成为制约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政府区域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对要素“瓶颈”的分析,对短缺要素的种类、数量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项目策划,增加这些要素的供给,打通“瓶颈”要素的制约。
3.发展规划要注重制度建设的规划
制度对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力。政府是基础设施的主要融资者和投资者,是区域发展的领导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创新主体,担负着区域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重任。以行政體制为中心的相关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合理性与完备性最终都会以各种方式对处于制度环境中的经济、社会及政府自身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对制度建设的规划,尤其要注意政府对中央和上级政策的落实,对本地相关制度的创设、实施与调整,对自身良好、高效机制的构建。要将制度建设规划纳入规划的范围,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4.发展规划要注重区域协作与配套
政府的区域发展规划以自身的行政区域为对象,但在开放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任何区域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市场机制对要素的流动起着基础调节作用。因此在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协作与配套,尊重和利用要素的市场流动原则,主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物流、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在相互的竞合关系中,形成产业的结合、物流的连通、社会事业的配套,避免“关门”做规划、搞建设带来的重复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的“双赢”或“多赢”发展。
4.非牛人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申请总结 篇四
天道留学 tiandaoedu.com时间:2010-06-22 10:40
点击:384次
2011天道名校录取榜
美国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涌,不过幸好还没有波及到我。很多留学生都在抱怨如
申请方向:Master’s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我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申请人,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本科学校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农科大学,GPA是籍籍无名的用北大算法3.3,TOEFL是口语爆低的95(Reading 25, Listening 28, Speaking 18, Writing 24),GRE是强压底线的460+730+3.5,大学里没获过任何殊荣和奖励。
当年高考发挥超常来到我目前的学校,其实完全超出我周围人的预料。我的专业是也许很少人听说过的土地资源管理,是纯属意外误打误撞进来的。上大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认知都很浅薄,只觉得很多课程既不深也不广寡淡无味没有学习的兴味。大学第一个学期过后惊讶的发现自己成绩在班上三十多个人里排倒数前十,于是我就很郁闷,为什么其他那些平时看起来同样无所事事的人,关键时刻却表现惊人。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通,直到经历了申请的过程,我才明白别人的付出很多是在你无法看到的领域。在我终于意识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时候,我决定要忙碌地度过我的大二大三,虽然不知道方向在哪,虽然偶尔也很郁闷。
和很多从大学伊始就目标明确的人不一样,我大三上学期开始之前从未想过出国的事。可一旦做出决定,行动之迅速连自己也想象不到。做出出国的决定,报xdf班,报名0702TOEFL,0706GRE,全是在大三上学期发生的事,以致2007年春节回家之前,我就已经考完了托福和07年6G的作文,所有的转变都来的太快,这个忙碌的学期令我难忘。然后暑期实习,选校和申请材料的准备和网申也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材料07年10月下旬就全部寄出了。一切仿佛水到渠成一般地自然发生。
我想我是没有资格说经验二字的,因为我所有的“经验”不过是认真二字罢了。认真去过每一天,虽仍有些事情的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但是人生一世本就不易,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种信念支持我走到现在。在这个保研至上的环境里,我不期待有多少人理解我追寻的价值,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虽然我的大学生涯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光彩,但是至少我学会了一个人行走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成长,痛苦并享受地完成了一个个体心智的成熟而且至少我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骄傲的归宿。
我要感谢上苍,虽然以往的我,有着那么多不成熟不理智的举动,他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了我特别的眷顾,使我免于误入歧途。虽然对于自己的学校专业也像周围的人一样有过抱怨,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个环境,相对轻松的课程安排使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发展广泛的兴趣;首都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这种环境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看清了自己正走的这条道路。申请落幕之后,我有时也会有点不自信的想就凭我这么不牛的实力,伤痕累累的背景,真的佩获得这样的结果吗?但它既然在现实中发生了,相信就有它的理由。改了三五十遍的PS,满满三页纸的CV,这些efforts真的是有意义的吧。回顾一路走来,那些疲惫地从xdf下课,挤进人满为患的公交车,迷茫看着寒风凛冽的夜里也不见冷清的街道的夜晚竟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申请数量:9个学校的9个program
offer: Univ.of Arizona $13000 tuition waiver for the first year
ad: Univ.of Wisconsin-Madison Texas A&M Univ.ASU SUNY-Albany UT-Arlingtion
REJ:Cornell, UC-Irvine, UMass-Amherst
Cornell:希望渺茫是明摆着的事实,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申了,只能说是一种情结吧。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结呢?是Ithaca的宁静优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这个小隐隐于野的世界著名学府,还是他们精美的宣传小册子和印有我名字的welcome-to-apply letter?我也说不清楚。他们的用大信封装起来的那叠厚厚的宣传资料在我枕头底下陪伴我走过了半年的申请过程,直到今年3月收到他们的据信,我才终于如释重负但又不无遗憾地把它取出来放进我的文件夹。
UW-Madison:一直的dream school,大二课上听老师谈起过,知道他的房地产方向非常牛,也知道他的校园里有个美丽的Mendota湖。刚刚开始了解申请流程的时候,总是从他家开始,以他家为例,也是我第一个完成申请的学校。Dream总是美好的,但对于自己qualified与否一直是相当有疑问的,之所以申也是出于和Cornell类似的情结,以致申请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没再睬他,连申请状态查询页面都没去踩过一脚。人,总是要活得现实一点嘛。直到我其他8个学校的结果都已知道的4月18日,查到他的admission,终结了我漫长的等待。直到决定放弃UA的小offer,心中总有些遗憾,毕竟这意味着比UWM便宜一半的总费用。过了一两日收到了UWM的paper信,见惯了外交辞令式的录取信,再看到这封足足两页纸,措辞颇带些感情色彩的有些情趣的录取信,倒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Finance部分是我所关心的,41000是一年的费用。看到: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fund you at this time…时心有点冷,读到most students manage to secure assistanship or work by the second semester…时我的申请单选题终于有解了。
UC-Irvine:2008年2月来的ad,虽然只有薄薄一张纸,却让我很高兴了一阵,那是我当时拿到的最好的学校。“We received many outstanding applicants, and you are to be congratulated for your exceptional record of scholarly achievements.” 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还很yy地想,牛校就是不一样啊,连发admission的口气都可以这么牛。谁知道2,3个星期之后再看,竟有了那么点一语成谶的味道。虽然对financial aid绝口没提,也没给让人死心的话,还是可以继续做梦。只是上网查了一查,一年5,6万的花销,顿时觉得加州的阳光啊,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于是赶紧从心理上疏远这个学校。又过了两三个星期,寄来了又一张薄薄的纸,说虽然我们committee推荐了你被录取,但是graduate division dean说你的undergraduate GPA没有达到我们的最低要求,所以我们不得不收回我们的offer of admission(口气还是挺牛,yy的话可以想这到底是offer还是ad呀?)。我的GPA北大算法3.3,虽然不高,也不至于连底线也达不到吧,UCI的借口可真不怎么高明。还好我早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承受这种结果绰绰有余了。
TAMU:TAMU的ad是一月下旬收到的,在那之后的2个月一直是我觉得最有可能去的学校。他家虽然不是我一直以来的dream,但在我选校的时候,觉得能拿到他们的admission也是far beyond my capacity的。有人说他家名字翻译过来不太好听,也许因为自己本身也是Aggie(农科大学学生)的原因,倒觉多了些莫名的亲切感。他的学费便宜远近闻名,program的质量也不错,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但是直到收到I-20才发现program length是3年,不知道是不是我本科不是学建筑设计所以要多学一年设计的原因?(求达人指教。)
UA:他是我最最要感谢的一个学校。人生的第一个ad和第一个offer都来自这里。我是2007年10月下旬用快递寄的材料,11月初所有材料就到了系里,UA的行事风范真真出乎所料,不到2个星期就给了admission,11月中旬就使我脱离三无。现在回头想想,除了用我的背景和他们比较match来解释以外,这估计和他们deadline早至12月1日,而且审材料是rolling制也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样,这在当时极大鼓舞了我大学以来就一直低迷的信心。因为我来自一个出国风气并不盛行的学校和几乎没有出国传统的系,自己的background也伤痕累累,一直对自己能否最终走掉抱有深切的怀疑。第一个ad拿到后,就充分利用充裕的时间开始向系里要钱,小米也给了张表让我填,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他们给钱我立刻就从了,毕竟UA也是不错的学校,又可少半年的煎熬。但好事多磨,当时系里的钱没有到位,回复说as an affiliated department to xxx college, we don’t even know whether we will receive money to allocate.于是我心又凉了半截。知道今年4月1日,终于等来了positive answer,ad转成了offer。虽然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心情起落,几次反复不知所措,终于还是有我自己的offer了。我不是什么牛人,我还是相信申请有offer,就算是成功了。于是按照这个标准我对自己的申请还算满意。只是给了13000刀的tuition waiver之后,每年仍然需要22000刀的花费,和TAMU一年的花费差不多。这个planning degree program也是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认证的,实力不会差,只是从网页上的信息看,是比较偏向geography和GIS,从这些情况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据了他家,心下隐隐歉然,有点觉得愧对他们的厚爱。
ASU:选校的时候觉得他们系挺牛的,还是在College of Design里边,要不要我这种完全没做过design的人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后来的事实是他们还是要我了,只是这个4月才姗姗来迟的ad对于经过之前那么多涨落起伏的偶来说就显得太过于平淡,也少了很多值得记叙的故事。
UMass-Amherst:申请得有些莫名其妙的,因为从开始就觉得他们的interests和我不太match,后来据我也就不感到太奇怪了。
5.《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五
A.分批B.分职C.分人D.分级分类
2.属于应当从轻处分的情形有(ABC)。(多选)
A.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B.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C.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D.拒不交代
3.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人对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填空)
4.职业纪律是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从业规则和程序,它是保证劳动者执行职务、履行职责、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填空)
5.“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填空)
6.阐述法律的特征。(简答)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7.1968年(B)主持了对斯朗特职业兴趣量表的修订工作,增加了基本兴趣量表和一般职业主题。(单选)
A.库德B.坎贝尔C.霍兰德D.弗洛伊德
8.职业生涯规划的(C)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活动,都要由组织与专业技术人员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单选)
A.利益整合原则B.公平、公开原则C.协作进行原则D.动态目标原则
9.(B)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单选)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10.工作情境中,可以把素质理解为个体为达到某种工作绩效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特征,包括(ABCD)等。(多选)A.知识B.技能C.能力D.性格
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重点是(ABCD)。(多选)A.提高认识,创新观念B.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C.严格管理,有效监督D.平衡工作与学习
12.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判断)正确
13.传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加薪和晋升,它不仅受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所提供职位的影响。(判断)正确
14.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判断)正确
15.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绝大数是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结构的,并且是通过模仿学到的。(判断)正确
1.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D)管理。(单选)
A.分批分类B.职级分类C.职称分类D.分级分类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A)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单选)
A.30日 B.45日C.60日D.90日
3.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填空)
4.劳动合同,言简之就是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填空)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填空)
6.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简答)
一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合制宁的宪法:二是个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三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各个部委局制定的行政规章;四是省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即省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五是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六是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和法规;七是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八是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等。
7.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中,(A)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单选)A.自我评估B.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C.确定职业发展目标D.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8.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是(D)。(单选)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D.以上都是
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采用了以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作为职业划分标准的新原则,并对各个职业的定义、工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活动的范围等作了具体描述,体现了职业活动本身固有的(ABCD)。(多选)
A.社会性B.目的性C.规范性D.稳定性
10.属于新兴职业的是(ABCD)。(多选)A.人工智能专家B.雇员协调员C.伦理官员D.信息技术专家
11.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任务是(ABC)。(多选)
A.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B.确立职业生涯目标C.适应组织文化D.为面临新的职业与职业角色选择决策
12.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判断)正确
13.传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加薪和晋升,它不仅受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所提供职位的影响。(判断)正确
14.通过加入党的组织,加强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可以获得维权的相关信息和示例,强化自身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团结起来力量大,一旦存在集体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应用多种方式方法来维权。(判断)错误
6.《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六
2.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4.易变性职业生涯是指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组织经营环境和内部政策的变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会经常性地改变自己的职业。
5.人格特质主要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方式或倾向。
6.民法 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职业生涯规划八条原则包括哪些内容?(简答)
P43页
8.(C)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有选择性的态度或相对积极的情绪反应过程。
A.需求 B.动机 C.兴趣 D.素质
9.知识产权(C)。作为一种信息,一旦产生出来,就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加以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种传播不能够以国界、语言等因素加以限制。
A.是一种精神财富,具有永久存续性 B.具有可复制性
C.具有可广泛传播性 D.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及作用是(D)。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解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突出问题
C.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推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D.以上都是
11.美国就业指导发展历程中,(A)的特点是对个体的就业指导带有明显的教导意义。
A.就业指导理论的初建时期 B.重视个体发展的时期
C.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时期 D.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熟时期
1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分析(A.B.C)三个方面的基础情况。(多选)
A.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 B.自己所在公司能否提供这样的岗位以及职业通路
C.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 D.哪些职业是高薪的13.需求是个体对(A.B.C.D)等各种类型需求的具体程度。(多选)
A.生理需求 B.社会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14.我国现代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有(A.B.C)。(多选)
A.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D.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5.可以分地域取得和行使是知识产权区别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1.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c)
C.工作需要
2.动的心理倾向。(填空)
3.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填空)
4.即某一客观主体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行为。(填空)
5.简述职业的含义。(简答)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具有专业性、多样性、时代性、社会性、经济性、稳定性等6个特征。
6.职业岗位分析需要进行(),把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单选)
D.组织环境分析
7.()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有选择性的态度或相对积极的情绪反应过程。(单选)
C.兴趣
8.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继续教育要做到(),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员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单选)
A.以人为本
9.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特点包括:(abcd)。(多选)
A.便捷式的知识和技能
B.跨越多个公司的才干
C.个人对有意义工作的认同感
D.多重网络以及平等学习关系的发展
10.关于宪法说法正确的是(abcd)。(多选)
A.宪法是根本法B.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制度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D.制定需要特别的程序
11.职业道德的作用包括(abcd)。(多选)
A.调节职业交往中专业技术人员内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B.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C.促进本行业的发展D.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12.“知道为什么”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组织的业务和文化,从而能形成和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组织的发展。(√)
13.由于物权的保护对象是物质财产,权利人通过对物的实际占有就可以实现对物的控制,因而占有权成为物权的重要权能。(√)
14.语言沟通在词语发出时开始,它利用声音一个渠道传递信息,它能对词语进行控制,是结构化的,并且是被正式教授的。(√)
15.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正值青年时期,这一阶段无论从个人生物周期、社会家庭周期还是从生命空间周期来看,其任务都是较为单纯简单的。(√)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A)等有关规定处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3.职业生涯是指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组织经营环境和内部政策的变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会经常性地改变自己的职业。
4.法的渊源也就是法律渊源,主要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域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又被称为法的形式。
5.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
6.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能将职业分为哪几大类?(简答)
答: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能将职业分为九大类,1、自由型,2、经济型,3、支配型,4、小康型,5、自我实现型,6、志愿型,7、技术型,8、合作型,9、享受型。
7.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中,(C)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个性特质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A.理性决策理论 B.职业发展理论 C.人职匹配理论 D.心理发展理论
8.(C)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有选择性的态度或相对积极的情绪反应过程。(单选)
A.需求 B.动机 C.兴趣 D.素质
9.(C)指同一信息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同时或先后在不同的地域分布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单选)
A.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非物质性的信息 B.知识产权是对世权、支配权
C.知识产权可以分地域取得 D.知识产权可以分地域行使
10.属于自我实现型职业类型的有(A.B.C)。(多选)
A.生物学家 B.数学家 C.科研人员 D.秘书
11.职业锚的论述中,成为高层管理人员需要的能力包括(ABC)。(多选)
A.分析能力 B.人际能力 C.情绪控制力 D.自由独立
12.当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之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维权:(ABCD)。(多选)
A.申请劳动仲裁 B.提起民事诉讼 C.监察举报 D.信访途径
13.传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加薪和晋升,它不仅受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所提供职位的影响。(√)
14.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将更为科技化、人性化,更加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需要。(√)
15.促进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尺度和核心要求。这一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根本变革,带动了组织和组织内部员工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B)。(单选)
A.离休 B.退休 C.离岗 D.续聘
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填空)
3.法律后果是指引行为人的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为在法律上所应承受的结果,可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填空)
4.职业生涯指的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填空)
5.从全球视角来看,现代社会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整体时代特征?(简答)
P169
6.克服职业定向心理偏差的心理调适方法中,(B)就是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A.增强独立选择能力 B.客观地给自己定位 C.正确地和他人比较 D.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7.职业生涯规划的(B)是指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工作,并不是指制定一套规章程序,让专业技术人员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而是要让专业技术人员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创造组织效益的目的。A.时间梯度原则 B.发展创新原则 C.全程推动原则 D.全面评价原则
8.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中,(B)是主体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创新所需要的一般技能内在整合外化的结果。
A.创新思维能力 B.创新智力化能力 C.创新人格化能力 D.创新能力
9.属于自我实现型职业类型的有(A.B.C)。(多选)
A.生物学家 B.数学家 C.科研人员 D.秘书
10.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每个人(A.B.C.D)。(多选)
A.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B.在后期的发展当中能够突破生活的限制,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C.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充分认识自己
D.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
11.关于宪法说法正确的是(A.B.C.D)。(多选)
A.宪法是根本法 B.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制度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D.制定需要特别的程序
12.职业兴趣测试主要用于评议和职业的指导方面。(√)
13.研究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
14.雇主不按时支付薪酬,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使用“支付令”来催发薪水。(√)
15.研究知识产权的特点,首先要研究其保护对象。(√)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A)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单选)
A.30日 B.45日 C.60日D.90日
2.事业单位设置的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A.B.C.D)。(多选)
A.名称 B.工作标准 C.职责任务 D.任职条件
3.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A.B.C.D)。(多选)
A.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B.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C.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D.考评
4.维权素养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在掌握维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相应的维权意识,具备一定的维权能力,从而能够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和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填空)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填空)
6.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7.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简答)
P191
8.1968年(B)主持了对斯朗特职业兴趣量表的修订工作,增加了基本兴趣量表和一般职业主题。(单选)
A.库德 B.坎贝尔 C.霍兰德 D.弗洛伊德
9.在继续教育的方法中,(A)是指脱产到大学上研究生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培养较高级的科技人才或需要转行的科技人才。(单选)
A.在职学历学习B.业余学习C.导师制 D.标杆学习
10.经济全球化表现为(D)。(单选)
A.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B.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C.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D.以上都是
11.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每个人(A.B.C.D)。(多选)
A.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B.在后期的发展当中能够突破生活的限制,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C.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充分认识自己
D.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
12.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13.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涯发展担负着结合社会、组织与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重任。(√)
14.职业素质是在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包括内在方面以及外在方面。(√)
15.根本法又称宪法。(√)
1.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D)管理。(单选)
A.分批分类 B.职级分类 C.职称分类 D.分级分类
2.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可以不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3.易变性职业生涯是指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组织经营环境和内部政策的变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会经常性地改变自己的职业。(填空)
4.维权素养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在掌握维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相应的维权意识,具备一定的维权能力,从而能够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和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填空)
5.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观点,是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填空)
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简答)
P191
7.(A)就是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家庭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范围。(单选)
A.认识自我 B.了解职业 C.人职匹配 D.以上都对
8.以下不属于职业生涯理念的新发展的是(A)。(单选)
A.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发生变化 B.雇佣心理契约发生变化
C.职业生涯流动发生变化 D.职业成功的标准发生变化
9.职称管理中(B)就是政府替代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成为职称和职业资格(水平评价)评价的主要组织和参与者。(单选)
A.政府缺位 B.政府越位 C.政府失灵 D.市场失灵
10.职业规划师要求具备(A.B.C.D)等能力和知识。(多选)
A.市场信息研究能力 B.职业规划知识 C.个人职业测评知识 D.心理研究知识
11.专业技术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在积极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可以寻求相关的有效支持,比如
(A.B.C.D)等等。(多选)
A.工会 B.中介机构 C.法律顾问 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12.职业活动过程中,以下事件常常会增加职业压力:(A.B.C.D)。(多选)
A.工作负荷 B.人际关系紧张 C.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D.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
13.职业定向,让人们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尽可能地选择能运用自身优势能力的职业,这样就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
14.由于物权的保护对象是物质财产,权利人通过对物的实际占有就可以实现对物的控制,因而占有权成为物权的重要权能。(√)
7.《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七
一、相关概念
(一) 区域交通一体化
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将原城区范围内的交通一体化战略延伸至区域层面, 指对区域内的交通设施、交通信息、交通工具等所有的交通资源进行整合, 统一规划布局、配置调控和组织管理。概况地讲, 区域交通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区域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即区域内各城市的交通系统相互有效衔接和充分整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机整体, 高效地联系区域内各城市。2.区域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即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如大型换乘枢纽、轨道设施等与城市交通设施在区域交通网络上实现一体化发展, 实质为交通衔接与换乘的一体化。3.区域交通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即区域内交通信息共享, 交通运营组织充分整合。
(二) 同城化
目前学界对同城化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 对于同城化这一发展策略的具体概念基本一致。同城化, 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并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公共配置, 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 (刑铭, 2007) 。
二、区域交通一体化与同城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一) 区域交通一体化是突破同城化发展距离门槛的重要措施
相关研究表明, 在适宜的空间范围内, 城市之间才能做到设施共享、政策统一, 才能实现同城化 (王德等, 2009) 。我国目前同城化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多为20—30km, 空间临近, 出行时耗不超过1小时。当空间距离超出这个范围, 如郑汴同城化, 在现有交通条件情况下其战略实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此背景下, 区域交通一体化成为了同城化发展的有效工具:一方面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促进了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为同城化发展突破距离门槛提供了外部支持 (见表1) 。
首先, 交通技术与手段的改进缩短了运输时间并降低了运输费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快速交通方式的普及,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城市间的交通运输效率与运输量, 扩大了城市一小时交通通勤圈的范围, 缩短了城市间居民与货物的交通出行时耗。另一方面, 在缩短时间距离的同时, 也降低了运输使用者所承担的交通运输费用, 由此决定了人员、货物的流动距离范围及频率。区域内先进交通方式的推广与建设, 进而影响到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及广度。
其次, 区域交通一体化提高了区域网络可达性。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轨道系统、公路系统以及道路系统相互衔接, 整合成覆盖全区域的交通网络系统, 进而为人员、物资的流动提供了多路径选择, 提高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
再次, 区域交通一体化推动同城化发展的同时, 同城化发展也催生了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彭震伟, 2011) 。城市间大量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集中发展, 将相邻城市间的建设连接起来, 在城市间的过渡区域形成了新的发展空间 (即共建区) , 进一步降低了同城化发展的距离门槛。
(二) 促进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进而影响同城化进程
同城化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城市间的分工演进, 相邻城市间的交通便捷性与可达性则成为影响城市产业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 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 主要体现在商品、服务、资金、信息和通勤等方面。同城化城市之间的这种辐射依托于临近的空间关系与城市间的交通干线得到了加强。在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 运输效率得到了提高并降低了费用, 城市间的交流日益活跃, 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动, 同城区域的产业集群效益逐渐扩大, 生产要素组合得到了优化。另一方面, 随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产业空间聚集度要求下降, 其空间布局随之发生了改变, 互补产业迁移到彼此的优势地区。进而促进了同城化地区内的产业集聚与扩散。
在我国现有同城化发展的区域, 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已将互补产业迁移到彼此的优势地区 (彭震伟等, 2011) 。广佛两地的1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建成, 现正迈入产业合作的新阶段。
(三) 协调引导区域城市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分布
相邻城市沿着区域交通走廊相向发展, 在两城之间的过渡区域集中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这一建设发展使相邻城市原中心过度密集的功能迅速向外分散, 为过渡区域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 进而在此区域形成新的发展空间, 即共建区。以沈抚同城化区域为例, 两城交界处规划沈抚连接带, 总规划面积605.34km2, 其中沈阳市335.54km2, 抚顺市258.8km2。
另一方面, 区域层面的城际高速铁路一体化建设, 推动了“1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的扩大。高速铁路由于乘坐便利、发车密度高, 从而将人们传统概念中的城市之间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大大拉近,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邻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与经济活动。目前, 部分同城化地区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圈 (见表2) 。
三、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对策
(一) 明确同城化交通模式, 制定交通协调发展政策
交通方式一体化是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核心 (吴利金等, 2011) 。明确同城化交通模式, 是指确立适合同城化区域交通需求、能够快速便捷联系相邻城市, 并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通方式结构。一般来说, 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与公路等快速交通方式为主体, 辅以城市道路交通的交通方式作为同城化区域的交通模式。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时空距离的同城化区域, 其区域交通模式应有所不同。
同时, 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 实现交通一体化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联合制定有关政策法规, 实现交通政策一体化。这就需要由同城化区域内的各城市共同制定统一的交通发展政策, 协调不同行政区主体, 确保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落实。
(二) 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构筑多层次、高效畅达的区域交通体系
在明确区域交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不同的交通系统在区域内共同打破各种壁垒, 发挥各自优势、合作与协调, 推进区域交通的发展。
区域交通网络主要由公路、铁路、城市道路三个系统构成。其中,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是城市间快速联系的主要骨架, 城市道路作为完善和补充, 进一步提高可达性。目前我国同城化地区均比较重视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 尚需加强对城市道路系统在交通同城化的认识。首先, 应保证有足够的跨区道路通道。其次, 跨区道路系统应避免邻市之间存在断头路和瓶颈路。同时, 要强调区域交通与土地使用相互耦合、交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各种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协调配合, 形成综合性强、效率高、多层次的一体化区域交通体系。
(三) 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快常规公交的同城化发展
区域公共交通的一体化发展, 不仅关系到城市同城化的实现程度, 对于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有重大意义。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以城际铁路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促进相邻城市突破行政区限制, 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 进而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 实现同城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则是常规公交的同城化, 即突破相邻两城市的行政区划界限, 将两地的公交资源整合起来, 实现连地常规公交的无缝对接。确保同城地区的区域公交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惠政策统一。加快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 实现长途客运公交化, 建立城市间“零收费”通勤体系。
(四) 整合区域交通设施布局, 强化交通枢纽功能
为保证各类交通转换的快捷高效, 必须实施交通换乘与衔接的一体化。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区域交通设施采用一体化的布局模式, 重点考虑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功能互补, 实现不同交通设施之间布局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对接,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铁路与公路交通系统的协调、客货运场站与客货运交通走廊的协调、内外道路网系统布局的协调、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等。
(五) 建立交通信息整合平台与联运系统
提高区域交通信息化水平将极大的促进区域交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通过构建覆盖整个同城化区域的技术先进、功能强大、运行可靠的软硬信息平台, 将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对多种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信息进行整合, 建立联运系统, 以简化交通方式转换的手续与时间, 进而提高管理效能, 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交易成本。
四、结语
同城化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区域或城市扩大规模、增加竞争力的一种务实选择, 区域交通一体化也成为了与同城化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种发展措施。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程是与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故在规划时要放眼长远、适度超前, 但也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追求远超需求的交通设施建设。要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与同城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进而推动整个同城化区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 杨涛.南京都市圈交通圈层演化特征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06 (10) :45-51.
[2]李恒鑫.城际铁路对城市圈同城化的促进作用[J].综合运输, 2010 (4) :36-40.
[3]林建永, 陈俊兰, 吴永兴.交通同城化与产业布局演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9) :8-12.
[4]潘海啸.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4) :43-46.
[5]彭震伟, 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6) :20-24.
[6]王德, 宋煜, 沈迟, 等.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4) :74-78.
[7]吴利金, 赵国锋.广佛同城化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实践[J].西部交通科技, 2011 (4) :85-89.
[8]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10) :52-56.
[9]许宁, 吴玲玲.区域一体化与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的构建[J].城市观察, 2009 (1) :126-135.
8.《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八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实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运用与创新实践,体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论和繁杂的知识点上,严重脱离了实践性、应用性、技能型的课程设置初衷,背离了高校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12年秋季启动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希望以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改革切入点,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理论为主,而且这些理论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之中,重复率高且引用的数据和实例缺乏时代特色,在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价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标是突出四个特色。
时代性。尽可能缩小基础理论的篇幅和内容,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作为教材的支撑,对于规划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从网络资源库、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规划部门中进行遴选,将最近3年内的规划案例或5年内的经典案例纳入新编教材,并且逐年更新,从而提高教材可读性、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亦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区别于原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实践素质培养。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社区、产业集聚、交通网络、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野外调研的目标、方法、信息采集与室内作图等实践性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均在本学院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与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结成实践小组,完成相关的区域规划设计任务。
应用性。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软件课程的学习,但区域规划课程很少用到这些地理空间分析软件。为满足规划课题的实践需要,从开课伊始就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为重点技能培养点,以便学生较快融入实践性课题的开发与设计,进而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
地方性。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以便学生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地域鲜明、展示现代、接地气、衔人脉的规划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落脚点是区域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所以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分散开来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构思方案的创新能力、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实践教学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贯穿的惟一主线。首先,任课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自然布局、艺术特色、人文内涵、社会效益、可借鉴性等特点,向学生阐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综合后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大多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创新相关。然后让学生对同一课题进行构思性设计,通过讨论得出几个代表性方案,并进行评价性比较,让学生获取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并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途径是参与具体的规划项目。本学院长期与本市的三个市政园林规划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安排两轮学生到公司实践学习,为期三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实训经历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本学院在长三角、嵩山旅游区和本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野外勘查、实地调研、景观综合、信息采集等学习目标。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实习
1、课堂教学的组织
突出项目引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具体的规划项目引出问题、围绕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和目标、围绕项目学习区域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能、在项目目标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论证和制图。总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围绕完成具体项目而展开。项目教学的课堂组织需要教师对“项目”有深度理解,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科学的任务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细化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学生会对分配的学习任务产生心理压力,但随着对具体任务认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储备的积累,能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所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其教学效果的优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只能通过自身能动的努力实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将全班学生分组,并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困难,然后开展周期性学习帮扶活动。通过日常教学对比发现,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远好于教师统一组织下的课题教学。鉴于学习小组可以引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可以充分释放,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研讨,效果都比较理想;不仅如此,通过课堂成果对比和教师评价还能形成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态势。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的建模能力和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院内开设三项技能的专题讲座,请同行专家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进行技能实训;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基本技能竞赛活动,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和名誉奖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三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良好等级的达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学生在三项技能竞赛中获奖。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大三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技能热”的学习氛围,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实习的组织
教学实习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过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电气谷和长三角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结束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获得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忽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难以反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目前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实践规划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顶岗轮训,安排学生参与具体规划项目,使其熟悉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与软件制图技能。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综合评价的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学习效果突出技能性评价。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试卷成绩评判学习效果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自2012年秋季以来采用项目考查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评价。该技能性评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项目的基本参数和规划目标,让学生书面给出项目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实现途径和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依据自己的书面方案上机绘制项目的规划图。第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进行展示答辩,由评委组进行打分评判。
对教师课堂组织突出引导力评价。项目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对案例的全面解析,而在于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以及目标任务的细化与科学分配,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标。教研室定期对开展项目教学的教师进行课堂组织评价,其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是核心指标,其次是考查学生对项目的完成质量与效率间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
9.城市和区域规划 篇九
九龙湖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距老校区四牌楼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
南京市在总体规划调整时提出了做大南京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两条轴线、三个发展层次、三个新市区和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两条轴线”是指沿江发展主轴和南北发展主轴;“三个发展层次”是南京主城、都市发展区和市域,其中都市发展区为重点空间;“三个新市区”是指东山、仙西和江北;“一疏散三集中”指的是疏散主城的产业和人口、人口向新市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园)集中和教育科研向大学城集中。
从我们对区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校区的选址方案符合南京的空间(或区域)发展规划,依据南京市发展战略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思想,南京的国家级开发区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开发区,而江宁开发区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地处南京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南京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开发区是建立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内工业基础较好。且随着地铁一号南延线及3号线﹑5号线的建成,城市南移,九龙湖校区所处的区域轨道交通也便利起来,此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 ﹑“985”重点工科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基于产业需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作为为学校的众多科研成果试验基地,将东大科技资源和开发区产业平台融合发展,可同开发区内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搭建技术平台,为推动南京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做贡献,响应南京市对于教育科研产业化发展的号召。
10.生猪市场区域发展规划 篇十
目前广州市场上的生猪有四成以上来自湖南、江西、云南等省。省农业部门表示,外地运来的生猪由于存在物流成本,价格一直高企,“《规划》可提高广东省内的生猪自给率,将有效控制猪肉的价格。”
据悉,规划中提到的广州发展大型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主要是对茅山肉联厂进行改造,该项目将被打造成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放心肉”生产基地,总投资规模预计在6亿至7亿元之间,采用德国进口的最先进生猪屠宰加工设备,生产出来的猪肉制品可达到欧盟和美国FDA标准。但肉价却不会大幅上涨,与目前市场上“放心肉”的价格基本持平。
《规划》提出,要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规划
日前,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出了《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
(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力争使我省2012年生猪出栏达到4574万头,猪肉自给率从2006年的60%提高到75%;2020年生猪出栏达到5245万头,猪肉自给率达到85%。2020年全省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合理,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90%以上。
《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东部、西部与北部地区的生猪生产,兼顾中部大中城市城郊区域生猪产业的发展,在全省发展四大生猪产业带。
《规划》还要求,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环境管理要求和环境承载力状况,依法划定禁养区、限
11.《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十一
【关键词】城郊型;农村规划;管理;建议
一、城乡结合区域农村规划现状和存在问题
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结合部建设混乱。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始终受到“规划区”或“市区”等模糊概念的限制,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画成“空白地带”,使城郊结合部成了“两不管”地带,造成了城郊农村建设失控,违法建设、违法占地泛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病”。
现在的城市规划用地界定的都很大,这就产生了近郊区区段——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村庄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密切,村庄面对来自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压力和自身的城市化动力,在两种力量交互影响下,村庄的土地利用、人口安置、产业发展都与一般的新农村规划不同。在“市县同城”的情况下,对纳入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控制性规划远远滞后,没有实现全覆盖,仅仅一个“规划区”概念对村庄建设的指导力又相当微弱,而现行的按照独立村镇规划的方法去做规划,在村庄规划建设上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城市发展对接,就会造成建设上的混乱和资源上的浪费。抛开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区的影响只专注于村庄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以及仅仅与城市总体规划生硬衔接已满足规范要求的做法都可能导致新农村规划留于形式。
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都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所有的建设用地都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但是,土地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城乡规划法》和《土地法》两个法互相矛盾。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多头管理,出现冲突,致使村庄建设混乱。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1、城乡结合部划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的村庄,其规划面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这一规定表明城市总体规划对纳入城市规划范围的城乡结合部新农村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新农村规划的基础。
只要在规划区内都要按照规范来衡量它的定位和功能。离开规划区就是独立村镇了,这要城镇体系规划布局来定夺。规划区内村镇城市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规划设计要与中心城区等同,可以参照居住区来规划建筑,参照总规来规划道路。形成的东西是总规的一个部分,可称为星形城市社区组群。
一般的新农村规划是针对独立的村庄来进行规划的,但是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属于非独立村镇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接。城市总体规划与新农村规划的规划年限是不同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可以对村庄进行较为明确的定位,为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提供基础。
2、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对于城乡接壤地带,其对城市近期建设有着直接影响的特点,要选取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庄为试点,率先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探索和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铺开作准备。要逐步取消“市县同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区,进一步履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查处违章建筑行为。市政府应制定法规性文件,明确市政府是规划区内农民住宅用地的唯一合法审批机关。
3、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的扩展,村镇将逐步溶入城区,成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对于城郊村而言,城乡一体化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城市化是其发展的最终物质形态。为避免“城中村”的出现,在规划编制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⑴、加强村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做好村庄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衔接,并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共享。⑵、加强对新村各项建设的建管措施,适当提高规划建设标准,尤其需加强对临城市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建设的控制,以满足今后城市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和空间景观需要。⑶、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交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市政设施用地在市政府尚未能实现征用的情况下,在本次村庄规划中划入不准建设的用地范围,并只允许作临时的农业用途使用。村庄其它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城市规划确定的各项用地(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绿化等)的落实。
4、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乡结合部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复核审定各地块的性质和使用条件。着重解决好集体土地使用权随意流转、使用性质任意变更以及管理权限不清、建设混乱等突出问题,尽快改变城乡结合部建设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重点查处未经规划许可或违反规划许可条件进行建设的行为。防止以土地流转为名擅自改变用途,对本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翔. 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探讨[J]. 中国房地产业,2010(10).
[2] 李凤陆.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和具体意义[J]. 科技资讯,2008(2).
[3] 王万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建议[J].规划与管理,2010(16).
12.浅谈城市滨江区域详细规划实践 篇十二
1 项目区位条件
本次浏阳河风光带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范围为长沙市芙蓉区长善垸,包括浏阳河西岸在内的景观控制带及相关腹地。其中景观控制带长4 828 m,宽140 m不等,北起康乐路口,南至人民东路口,根据设计需要考虑腹地,西向可到城市支路边线,总面积约129.52 hm2。
2 现状条件概述
浏阳河是长沙地区流入湘江的15条支流中最大的一条,其发源于大围山,全长234 km,十曲九弯,终年不绝。浏阳河滨江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庙遗迹,多不胜数。长沙市浏阳河风光带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城区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区渗透的一道风景线,也是长沙市两条重要的生态轴之一。
浏阳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次规划项目位于长沙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是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接过渡地带,是城区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区渗透的一道风景线。在项目北侧,可北眺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世界之窗等长沙著名旅游项目。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未来新的文化游憩重要场所,而浏阳河也因而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轴线之一。这就要求它必须与城市功能密切结合,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江区域。
2)属于湖南母亲河——湘江的主要支流。担负着城市的防洪排涝、生态功能。
3)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长沙市未来的重要景观轴线,在体现长沙山、水、洲、城这个典型城市特性风貌和体现红色历史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
3 长沙市市内水系分析
长沙境内地表水系发达,干流湘江贯穿南北,年径流量达660亿m3,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等湘江支流则分别自东、西两岸汇入湘江,这些河流江面宽阔,水量充足,河床坡度小,流速缓慢,高水位时间长,每年4月~6月为汛期。其中,浏阳河发源于湘赣交界大围山麓,自东向西流经长沙,于长沙市北郊落刀咀处汇入湘江。
3.1 浏阳河与湘江的不同点
历史地位不同:湘江是长沙市区历史最长、最重要和最著名的母亲河;浏阳河更多与浏阳市等中上游乡镇地区相联系;
流量、流速不同:湘江为干流,流量大、流速急;浏阳河为支流,流量相对较小、流速平缓;
形态不同:湘江江面宽阔,中间夹橘子洲,岸线较直;浏阳河岸线蜿蜒曲折;
水质不同:湘江两岸为城市老城区和中心区,污染相对严重;浏阳河主要流经长沙市郊,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未来长沙市东郊高新科技开发新区生活水源。
3.2 浏阳河与湘江的共同点
同为长沙生态绿地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轴;
同为长沙地下水源;
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橘子洲概念规划:标志性的湘江走廊,建立一个由山、水、洲、城组成的全新的视觉关联,为长沙注入一系列全新的都市特征:标志性、大气、宏伟、壮观、竞争性、醒目、超人性化。
3.3 规划手法
从以上浏阳河和湘江对比来看,浏阳河沿线规划应该和湘江沿江走廊规划手法形成一种互补,湘江沿江注重大气宏伟、壮观;那么浏阳河就采取小尺度,宜人的设计手法来满足市民对物质环境需要。据此,形成以下设计目标:
1)塑造宜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构筑生态景观带;
2)塑造吸引人的投资和旅游环境,构筑经济增长带;
3)塑造优美的天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构筑城市形象带。
4 解决途径与规划方案的提出
规划设计要面向目标,立足于解决问题。为突出解决问题重点,着重从三方面加以阐述。我们的设计相应分为三部分内容:
1)功能结构和布局;
2)交通规划;
3)景观系统规划。
每一重点阐述方面都面向于规划主体,并针对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功能结构和布局是本次设计的中心,也是整合和联系三部分内容的基本框架。
4.1 功能结构和布局
在综合考虑经济、景观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本方案将26 m兼有防洪和景观功能的城市道路沿河观光道设置于长善垸防洪大堤已建成的二级平台上,以避免出现大量的填方和重复的道路建设投资;同时为了保证大堤内坡绿地景观的有效使用和可建设地段的交通联系,在用地西南侧平行河岸分别设置了宽5 m的景观休闲步道以及7 m的内部车行道路。
在上述3条道路与外围城市道路的共同组织下,项目用地形成了“一岸,两带,三地”的总体布局:
一岸:浏阳河西岸。
两带:湖湘人文特色旅游商贸带;乡土风貌型自然景观带。
三地:生态居住片区;休闲商业片区;健身休闲片区。
4.2 交通规划
由于规划范围周边有数条长沙市主要主干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因此规划通过沿浏阳河西岸的26 m沿河观光道(景观道兼防汛干道)将风光带与城市路网联系起来,该道路断面为双向四车道的一块板形式。
在景观控制带内侧,规划有7 m宽的内部车行路,以满足可建设地段的消防行车要求,并为其内侧地块未来的开发预留出口。另外,规划建议未来应结合内侧地块开发,对此类车道进行更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绿化景观带中则规划有5 m宽的休闲景观步道。
规划考虑浏阳河风光带未来的旅游游览需求,在沿河观光道沿线按500 m~600 m的间距设置了公共汽车停靠站。此外,还在南端圭塘河口“咿呀台”和北端河道转折处“望西台”设有可随水位变化而升降的浮台,用作水上游览交通站点。
由于景观控制带为长条状,且用地范围内有较大高差,因此本规划未在沿河观光道两侧设集中的社会公共停车场,而在各腹地及大型建筑、广场用地内相应配建了机动车停车场。
4.3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将景观区分为开敞、半开敞、静谧景观空间3类。
规划出景观视线通廊,分别组织了人文和滨水景观轴,以及水体和城市景观辐射轴,并布置了以下7类绿地:
1)乡土景观绿化区:
选择观赏效果良好的农作物种植于台地种植池,营造浪漫而乡土的植被景观。
2)游览绿化带:
以色叶树及常绿乔木搭配,配以自然生长的花灌木及草本植物形成幽静雅致的游览景观。
3)道路绿化带:
带状绿化,选用枝下高高的乔木为基调树种,使视线通透,形成景观的渗透。
4)堤岸绿化带:
保留现有堤岸绿化,在满足城市河道防洪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垂直绿化,沿岸增加种植池,见缝插绿,增加绿量。
5)生态涵养地:
选择乡土树种,尊重当地植被群落特征,营造乡土植被景观,形成大片植被群,并与其他绿地相连,成为片区乃至城市的生态涵养地。
6)生态绿化区:
结合生态居住区,除满足良好景观需求外,以符合植物群落的生态原则进行合理乔灌草搭配,结合水体,营造最佳的生态效益。
7)休闲绿化区:
以乔木为主的开敞景观绿化系统,配以局部灌木、草本,结合铺装,营造绿化与活动相互渗透的绿地系统。
5 结语
目前一些滨水区规划,更多的是从工程技术,防洪涝灾害等角度出发对滨水区域做物质规划;而对滨水区内的地形、长期以来本区域形成的历史或文化积淀等内涵关注较少;加之引进大量外来名贵花木,不但失去本地区特色,还加大建设成本,会对本区域形成文化历史的割裂,就算对一个久居此地的居民来说,这样的改变似乎也已经不能唤起对从前的记忆,只能对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陌生。因此如何从生态规划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情况,包括工程,地理,水文,植被等多方面内容,更多的从历史文化,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出发,是一个城市设计师首先应该面对的问题。
摘要:从城市滨江区域的规划出发,对项目区域条件和现状条件进行了概述,以长沙市浏阳河滨江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和规划方案,并指出当地历史文化、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是城市规划师首先应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滨水区,规划,设计,功能结构,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演水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2]干哲新.浅谈滨水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2-45.
[3]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6):66-69.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19-24.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推荐阅读:
非牛人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申请总结07-14
庆阳市区域概况及城市规划简介08-15
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07-09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06-24
医院病案室区域的规划与布局06-14
矿冶文化与黄石区域经济发展12-09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10-23
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