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2024-06-14

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精选8篇)

1.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一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周丽萍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471013)

【摘要】 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1 概述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环境设备等原因,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及身体影响,从而影响护理质量[1]。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责任心,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与心理压力,鼓励护理人员正确面对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从中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整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现从我病区2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措施。2.原因分析

2.1资料来源 我病区近两年上报的不良事件资料

表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

不良事件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9 31.03 跌倒 7 24.14 吞食异物 6 20.69 烫伤 4 13.80 噎食 3 10.34

表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不良事件 发生时间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跌倒

吞食异物

烫伤

噎食

白班 4 夜班 5 白班 4 夜班 3 白班 2 夜班 4 白班 1 夜班 3 白班 1 夜班 2

2.2 结果

精神科不良事件中攻击他人、跌倒和吞食异物占比较高,而夜班发生率为 58.62%,白班发生率为 41.38%,夜班高于白班17.24%。2.3 分析

2.3.1精神科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和妄想,病情不稳定,行为紊乱,如对患者的评估、观察、管理不到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攻击他人、吞食异物、烫伤等行为,防不胜防。

2.3.2 护理人员欠缺,夜班人员较少,对患者的管理不到位。

2.3.3 病区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地面湿滑,有障碍物,热水装置不安全,标识、标牌不明显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跌倒、烫伤等。

2.3.4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清楚、患者自理能力欠缺、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吞咽困难、风险评估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当。2.3.5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不到位、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不到位。2.3.6 个别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差,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遵守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

13.80

17.24 13.80 10.34 6.90 13.80 3.44 10.34 3.44 6.90

规程;不落实岗位职责,不按时巡视病房,工作时间聊天、玩手机,忽视对患者的管理和病情观察。3.防范措施

3.1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并认真落实。科室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核心制度、各岗位职责、护理常规的检查和落实,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有责任心和慎独精神;牢固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对患者的定时巡视、病情观察、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沟通技巧。

3.2 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重点时段的管理 足够的护理资源是患者安全的最好保障[2]。护理部有人员紧张状态下的调配预案,保证科室人力的足够及紧急状态下的人力调配。科室护士长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弹性排班,分层次使用,资历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加强对重点时段、节假日、双休日的人力安排,保证各班次人员充足合[3]。护士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有技巧,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理人员,加强沟通和培训,消除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和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里状态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确保护理质量。

3.3 加强对环境物资的管理 科室的设施安全合理到位,各种警示标牌、标识清楚醒目,定期检查、维修、整改,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对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当事人和科室本就心理压力和负担过重,再加上有些不良事件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一味惩罚、批评,势必对当事人和科室会雪上加霜,有些护理人员甚至会造成情绪障碍影响今后的护理工作。有些科室为了逃避惩罚,对不良事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则瞒的消极态度。这样不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还为医疗安全和纠纷埋下了隐患。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当事人和科室积极主动逐级上报不良事件,以采取补救措施,将不良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并采取非惩罚性处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防范措施和风险评估[4],使同样的错误不在发生。

参考文献 : [1] 王金兰.医院管理年活动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护理版,2009,5(2):72 [2] 护理学杂志2009年4期24卷第8期78 [3] 李子明:建立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保证患者安全[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3):43 [4]王芳 危机预警体系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28):2732--2733

2.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二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原有疾病所致, 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1], 分为可预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性不良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本文作者通过对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的24例不良事件的分析总结了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2]。

1 临床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4例。按内容进行分类:输液5例 (包括及时性、准确性、部位外渗) 、查对医嘱9例 (包括执行错误、漏执行) 、操作失误1例、标本送检2例 (标本采集不合格) 、患者跌倒坠床3例、服务态度引起的4例, 按不良事件责任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分类:1~5年的15例、6~10年的9例。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沟通不够:

语言对患者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护士的语言往往对患者起着潜在的双重作用, 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促进患者与护士的相互信任、尊重以及配合, 反之可成为导致疾病恶化的诱因, 引起护患纠纷和不良事件。

2.2 人员的能力:

患者入院后, 最关心的是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治疗效果, 因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低, 速度慢、粗心大意, 再加上理论水平低, 对患者提出的质疑及咨询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或前后矛盾, 都将引起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造成医患关系不融洽。

2.3 对患者的观察评估不及时、不全面:

护理人员的社会和临床经验不足, 观察能力不强, 不能及时准确的判断和预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并发症, 处理不当, 易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

2.4 人力不足:

由于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繁重、风险大、夜班多、待遇低等因素, 造成护理人员流失, 引起了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超负荷工作,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体力精力透支, 身心疲惫, 导致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易怒等不良情绪, 注意力不能集中, 工作效率降低, 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信息的可信性:

由于护理人员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或存在主观判断, 都可造成患者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全。

2.6 未按操作规程和制度执行:

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操作不规范,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常以不良习惯动作进行护理操作而引起患者的不满。在执行医嘱时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造成医嘱漏执行或错误执行, 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和失望, 丧失信任感。

3 防范措施

3.1 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

根据不同患者使用不同语言, 如对老年人要有耐心, 认真多次讲解, 对儿童要用亲切的语言, 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 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 对文化层次低的农村患者, 要讲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 简单明了。良好的语言是融洽人际关系, 尤其是处理好护患关系的保证,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例如病房输液的患者很多, 恰巧又遇到需呀抢救患者, 这时护士人手不够, 有些患者的家属会来催促, 如果这个时候护士说:“没看见有人需要抢救吗, 急什么。”这样的语气, 难免引来一翻争吵。同样的情况, 换位很懂语言沟通的护士回答情形就不大一样, 他会给家属说:“现在正在抢救一个患者, 人手有点不够, 您耐心等待下。”听了这样的话, 相信患者家属肯定会理解。

3.2 加强业务培训, 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不良事件和护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通过每月进行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考核, 使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疑难患者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和处理方法, 提高护士的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严格岗前考核和带教,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使受训者能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 从而增强培训效果[3]。

3.3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严格操作程序, 提高护士操作技能和准确率, 护理人员在工作繁忙时,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各项操作按照常规进行, 不能简化程序, 熟练的操作技巧是患者评价一个护士技术好坏的重要方面, 要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3.4 合理排班, 注意新老搭配:

护理人员少, 工作强度大, 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工作的需求, 要在不断引进人员的同时, 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依据工作量和患者病情的轻重对人员进行调整, 加强上午和夜间差错事故高发时间的人员安排, 采用灵活弹性排班, 充分体现护士的能级管理, 有效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有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势, 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在处理突发事件、危重患者的抢救、防范不良事件等方面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4]。

3.5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 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经常巡视、观察患者, 了解有无不适, 用药反应等, 准确收集信息, 对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将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保证护理安全。

3.6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和跌倒的护理中应科学评分、科学管理, 认真落实护理措施, 落实患者安全告知制度, 特别是对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痴呆及服用特殊药物的患者要主动告知坠床、跌倒的危险, 并给予警示标识、语言提醒等措施。

4 总结

从现实的护理工作中来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当然这跟工作阅历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在工作过程中应做到细心观察, 关注每一个细节、多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动作轻柔, 操作利落等[5]。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 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和纠纷时而发生, 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把高度的责任心、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认真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每个工作环节, 以保证患者安全,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权, 范珍.护理风险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2) :56-57.

[2]曹锦花.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4-47.

[3]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5 (5) :375-376.

[4]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3.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三

一、护理不良事件

(一)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 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

(1)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

(3)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

(4)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 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

(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四)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2.执行医嘱不正确

表现在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 2 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未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造成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患者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4.未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跌倒、坠床)。

5.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

未对压疮高危因素患者评估,造成 患者 压疮。未对坠床、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造成患者 坠床、跌倒。

6.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病人投诉)。

7.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特别是高浓度药品未有标识和单独放置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8.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

缺乏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对本学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培训不到位,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应急能力差,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9.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

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系统。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设备规模的扩大,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勤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药品不能及时送到病房。不能一站式服务。物品报修报送。

(五)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措施 1)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十对制度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3)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标记,近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管理,严格交接班。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5)各种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是事件再次发生。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和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11)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六)总结

4.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处理应急预案 篇四

一、防范措施

1、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72h内向护理部报告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情况特殊的应立即报告,护理部再更具情况逐级报告。

2、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除积极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造成的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时,做好善后工作。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缺陷的 药品器械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反应,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用双方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科内组织讨论和分析发生的原因、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整改,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处理流程

5.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五

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1不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部分护士缺乏严格执行制度的意识,不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有时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护理,如有的护士只核对药名、不核对姓名,致使给患者用药时张冠李戴、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时有发生,这样就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诱发护患纠纷[2]。

1.2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

部分护士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有的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医嘱中的要求变化,以致错误地进行了护理操作。还有的护士不能按照医嘱,及时提醒患者定量服用药物,以致出现少服、多服、错服药品的情况,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诱发护患纠纷。

1.3不能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

部分护士仅凭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护理操作,不能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护理操作规程制度等,以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评估护理风险,不能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因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某种消极影响,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就医安全,诱发护患矛盾。

1.4不能严于职守,缺乏责任感

部分护士缺乏工作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常出现串岗、离岗等情况,不能及时到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部分护士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在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常常因为分心导致护理差错,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诱发护患纠纷。

1.5存在消极倦怠心理

由于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琐碎,技术和服务水平要求高,容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思想压力,容易引起护士的消极怠倦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患者冷漠,这样容易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2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对策

2.1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八对制度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护士认真执行护理查对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按时巡视患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降低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率。

2.2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培训,加强安全教育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业务考核,提高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以确保护理安全。

2.3护士应积极调整心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以降低因消极怠倦心理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

2.4规范流程,理性管理

不良事件的发生多与核心制度执行不严格相关。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于身份识别制度、医嘱执行制度、跌倒坠床管理制度和管道管理制度进行合理修订并制定简单、清晰的流程。结合以上流程对全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要求全员知晓并能正确实施。科室和护理部实行双重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未达标的护士,要求科室重新培训,护理部进行持续跟进,对于不合格的护士,扣发本人奖金。

3.总结

总之,应当加强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定期对护士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提高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以降低因护士因素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就医安全。

6.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六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为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笔者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在各病区及手术室发生的61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出正确的防范措施,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 资料来源

笔者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各病区及手术室发生的61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采取的措施、可能的原因及当事人情况。

2 结果

2.1 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 (表1) 。

2.2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所在科室的床、护比的关系 (表2) 。

2.3 不良事件与发生者职称、工作年限的关系 (表3)

从表1结果显示61起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达到41.0%。25起给药错误中包括给药物名称错误、剂量、用法错误, 未按时给药、漏给药等;排在第二位的是患者投诉 (11.5%) , 其中反映服务态度问题42.9%, 业务技能差57.1%;其次分别是药物外渗;管道滑脱各9.8%;针刺伤、压疮各6.6%;坠床、烫伤分别4.9%;跌倒3.3%;患者离院1.6%。

表2结果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延长、职称的升高而减少, 工作2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发生率最高。主管护师工作10年以上人员发生不良事件3.3%, 10年以下人员发生不良事件4.9%;护师工作10年以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4.9%、5~10年发生率9.8%;5年以下发生率13.1%。护士工作10年以上的发生率为11.5%、5~10年的发生率14.8%、2~5年发生率16.4%、工作2年以下发生率最高21.3%。

表3结果显示各科护理人员床、护比配置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的因果关系。三个病区, 手外科床位最多 (是外科、内科的三倍) 、不良事件所占比例29.5%;内科、外科床位相等、但外科床、护比最低, 外科不良事件所占比例最低 (27.9%) ;内科床、护比最高, 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 (37.7%) ;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4.9%。

3 讨论

3.1 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在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给药错误中多数是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医嘱查对流程而引起;另外医嘱所用药品名称不规范, 医务人员下达口头医嘱时通用名称、商品名混用, 至护理人员判断错误;第三未及时观察到用药后的异常反应。

3.2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技能差, 对患者评估不足、沟通不良

在护理投诉中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不满意57.1%、服务态度问题42.9%。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差, 未给患者及时、正确的执行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未及时观察、评估到患者的病情变化, 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在患者投诉中所占比例较高。护士对仪器、设备性能不熟悉, 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如手术室1起致患者烫伤不良事件是由于在手术室室温较低、为患者实施麻醉前穿刺、置管过程中, 为缓解患者不适给予取暖设备照射, 由于护理人员对取暖设备性能不了解至照射距离近, 引起患者局部烫伤;在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等不良事件中, 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不全、不及时、沟通不良引起的不良事件所占比例较高。

3.3 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责任意识与护理技术职称及工作年限有关

从表2可以看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者与职称、工作年限有关, 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工作10年以上人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 5年以下的较高, 工作2年以下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分析原因是低年资护士业务技能差、对患者评估不全面, 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护士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 工作经验的积累, 安全防范意识逐渐提高。

3.4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表3结果显示, 我院三个病区床、护比配置并未随着床、护比的增加而减少。我院三个病区手外科床位最多、占床率高, 但不良事件所占比例在三个病区中低, 内科、外科床位相等, 但外科床、护比较低, 内科相对较高, 但内科发生的不良事件所占比例最高。

原因分析:我院内科是综合的大内科, 收治病人病种范围广、重症患者较多, 用药品种多, 用药方法多样, 观察、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项目较多, 护理工作量大, 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要求高;外科病房床位、占床率与内科基本相同, 但普外科收治的为外科常见病、重症患者相对少、用药种类较少, 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较单纯, 观察、治疗技术易掌握;手外科病人多为肢体伤患者, 术后早期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用时较多, 但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较少, 用药品种相对单一, 护理人员易掌握, 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少。另外, 手外科护士长是我院具有多年丰富管理经验、懂管理、会管理的护士长, 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 (按同期住院患者人均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 ;手术室护士虽然床、护比低, 但手术中的护理是护士与患者一对一的关系, 同时有医师、麻醉医师、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的共同参与, 因此,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

4 改进措施

4.1加强护理管理, 完善护理管理体系、规范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完善护理操作流程及护理服务行为规范等, 加强各层级护理质控与考核。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仅依据床、护比, 还要与各科收治病人的特点及护理工作量相结合, 落实弹性排班法, 以保证护士有精力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工作。

4.3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对护理人员实行分级、分层培训与考核, 特别是落实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规范化培训。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 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查与引导[1]。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班、院内学习、交流经验等多方面措施,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4.4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正确使用安全评估表, 对高危患者使用安全警示标识, 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4.5各科针对现有设备、仪器或新引进的设备、仪器,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熟悉设备性能、特点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达到正确使用, 防范仪器、设备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7.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开放床位1 020张, 有内、外、妇、儿科等29个护理单元, 护士491人, 其中2010年~2012年进院护士235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5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 见表1。

3 讨论

3.1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3.1.1 管道脱落22例, 占不良事件的40.74%, 管道类型包括胃管7例, 导尿管3例, 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置管各1例, 其他为胸腹腔引流管。护士对神志清楚患者的配合程度预见不足, 约束不到位;留置管道刺激大、患者剧烈咳嗽导致导管脱离;导管固定不牢固, 护士观察不到位, 未及时更换胶布, 导致脱落;患儿导尿使用硅橡胶吸痰管, 无气囊, 导致脱落;患者年龄大, 皮肤松弛, 缝线后积液在针眼处渗漏, 胶布固定不够, 加之引流管道留置时间长, 患者思想麻痹, 警觉性下降, 导致脱落;患者做检查时预见不够, 没重点保护管道, 导致意外脱管;在更换患者检查部位时牵拉呼吸机管道致气管插管脱出;健康教育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重视程度不够, 因不能忍受放置导管的不适而自行拔除导管。

3.1.2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年轻护士人员快速增长, 三基理论不扎实, 专科知识不熟悉, 12例差错中有10例发生在低年资护士 (工作年限<5年护士) 中。3例出现药物外渗, 1例在输液侧肢体抽血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1例在更换气管插管系带时不慎剪断气管套囊导管, 其他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输错液、发错药、抽错血常规标本, 做错皮试。护士在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更换液体、发口服药时将相邻两个床位液体挂错、口服药发错;医嘱查对不严, 未认真查对医嘱的准确性, 机械执行医嘱, 输液室护士为新入科护士, 对皮试、输液查对流程不熟悉, 未核对门诊病历中的医嘱 (病历为头孢类) 而根据处方选择了青霉素皮试, 导致做错皮试;未按操作规范执行, 如输注高浓度药物无标识、护士对特殊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不熟悉, 对患者及病情评估不到位, 滴注过程未及时巡视, 导致药物外渗;泵入药物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双人签名, 结果将药物剂量设置错误。

3.1.3 随着老龄住院患者人数的增加, 跌倒因素增多。11例跌倒患者中, 65岁以上7例, 3例导致骨折。发生原因为患者下床时或上厕所后不慎、地面潮湿。分析原因为护士对老年患者、活动障碍、认知障碍、体能状况、患者病情等评估不到位, 未予重视[2]。还有与家属的沟通不到位, 未告知潜在的风险有关, 有3例在家属的搀扶下发生跌倒, 另外, 较多老年患者不听劝告或怕麻烦别人自行下床造成跌倒, 有3例患者在夜间小便时未叫家属帮忙, 在下床时和小便后发生跌倒。夜间发生次数也较白天多。

3.1.4 压疮发生5例, 2例发生在手术后, 1例行高压氧后, 1例为多发伤患者, 1例晚期肿瘤患者。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评估不到位, 对压疮高危患者, 在手术和治疗期间未采取预防措施, 回房后未加强压疮的预防处理。1例晚期肿瘤患者因疼痛难忍, 镇痛不到位, 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导致。

3.1.5 坠床发生4例, 其中在儿科发生3例, 因床栏空隙较大, 夜间睡眠时患儿从空隙处坠落;另1例为一老年患者, 因家属上床与患者同睡, 将床栏放下, 导致患者坠床。一方面为当班护士病房管理不到位, 巡视病房时未制止上床家属;另一方面, 床栏间隙太疏。

3.2 防范对策

3.2.1 加强年轻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 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

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3]。各科室对新进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培训制, 将常见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及核心制度、急救预案等内容纳入新进人员单独顶班前考核标准, 并确保按计划落实到位。护士长根据工作需要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人力, 按层级均衡能力排班, 护士能力与患者的病情相匹配, 让每个班都有年资高、经验老的护士督导;每周进行一次病情交流, 锻炼护士的评估和思维能力。不断探讨排班模式, 试行夜班轮转天数拉长, 责任护士相对固定, 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加强床旁护理, 护士工作站前移,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解决患者存在问题, 及时发现输液外渗、跌倒等情况。强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规范全院护士在查对时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以上核对方式, 并与患者进行双向确认, 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护理部不断强化对护士的技能培训。制订全年三基操作月培训计划, 每月护理部质量考核小组抽考科内4人4项操作, 其中3项为基础护理操作, 1项为专科护理操作。并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力度, 实行年轻护士申报制操作考核, 护理部制订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 年轻护士根据培训情况每月申报考核,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护理部每季进行安全分析, 并进行一次护理安全教育, 将院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公布, 起到安全警示作用,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

3.2.2 重视流程改造,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2. 1“责任包干评估表”的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是责任制整体护理, 要求每位护士分管患者。为此, 护理部制订了“责任包干评估表”, 责任护士每天对自己所管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病情观察、输液护理、口服用药、导管及引流、辅助检查、基础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安排一天的护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确定患者为高危对象后, 可以在患者的床头使用温馨安全警示卡, 如“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防意外脱管”等, 随时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 如为压疮高危患者建立防压疮风险护理, 给予气垫床, 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院内压疮的发生;将各科室常用泵入药物设计成不同颜色的醒目标识, 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口服镇静、降压药时注意卧床休息。

3.2.2. 2 防跌倒三方评估表的应用

针对患者跌倒发生, 制订了防跌倒三方评估表, 对跌倒高危患者, 由护士、患者、家属每日进行三方评估, 做到人人参与跌倒的预防, 提高大家特别是患者和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3.2.2. 3 防抓手套的应用

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病情危重等患者, 在使用约束带的基础上, 为防止患者拔出各种管道, 制作了球拍式约束手套, 有效防止了意外拔管的发生。

3.2.2. 4 护栏套的使用

针对儿科病床护栏间隔疏, 制作了护栏布套, 有效防止了患儿在空隙处的坠落。另一方面, 在添置新的病床时, 购买护栏间隔相对较密的病床。

3.2.2. 5 安全警示手册的使用

各科室将科内容易出现的护理缺陷、本科室工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本专科特点、各高危因素等列入手册, 作为科内必学、新进人员入科必读文件, 护士随时查阅, 及时提醒, 起到警示作用。并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会及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分析总结存在问题, 按照PDCA循环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不断改善护理质量。

3.2.2. 6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病房、走廊安装扶手, 卫生间安装抓杆、呼叫铃, 有冷、热水标识, 增设防滑垫。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床头呼叫器, 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4 小结

护理工作琐碎、繁忙, 受外界干扰多, 重复性强等特点, 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护理管理者应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对薄弱环节、高危科室和重点人群的管理,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减少或避免各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本院2012年5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类型, 主要包括管道脱落、差错、跌倒、压疮、坠床等, 并分析了相关原因, 认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低年资护士评估不到位, 制度落实及技术规范的执行不到位有关。认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落实核心制度, 改进工作流程, 强化年轻护士培训, 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防范

参考文献

[1] 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69-71.

[2] 田莹, 饶艳华, 梁桂仙.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3, 9:173-175.

[3] 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8.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和防范措施 篇八

整改措施:

1、加强导管意外防范措施的宣教;

2、加强巡视,做好班班交接

3、妥善固定导管

4、加强患者的家属对使用约束带的认识,增加依从性

整改措施:

1、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评估和宣教,同时评价宣教效果。

2、对高危患者强调陪护的重要性

3、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措施

4、卫生间增设扶手

5、对家属及保洁员进行宣教,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湿滑

6、加强巡视

整改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

2、及时做好高危患者的压疮风险评估,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3、按时巡视,每2小时翻身

4、对高危患者使用气垫床

上一篇:创意策划的一般过程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