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15篇)
1.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一
如何理解“人才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詹郡2012级公共管理班)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兴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兴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目标。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2-的先进性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社会的建成,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的富强兴旺发达和谐的中国梦的实现。
2.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二
我们的古籍中, 珍藏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智慧。我们的古文化世界无可匹敌。世界上几乎什么奇迹都能演绎出来, 什么以弱胜强, 以小博大啊, 什么经济奇迹, 科技称霸呀, 但唯有古文化, 谁也造不出来。随着时间的前进, 我们的古文化将起着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
把古籍当成沉重的包袱还是金矿宝藏, 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很多人。
古籍是民族大树的根;民族大厦的地基;营养的来源;站立的双脚。什么经商之道、管理之门、国策民生、危机再生等等, 等等。还用去只有三百年历史的国度去叩求答案吗。孙子兵法不已经成为“世界兵法”了吗。
古籍整理中的经费、编制等问题, 可能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或改善。但人才却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培养出来。
古籍修复工作专业性很强, 对珍贵古籍的修复人员要求则更高。因为, 古籍保护修复事业实质上是在拯救人类文明, 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 需要一大批的专业人员从事这项伟大而又艰苦、枯燥的工作。
(1) 文物修复技术方面的人才须面临的三大问题:年龄偏大, 待遇偏低, 后缓人才匮乏。现在以收藏古籍最多的图书馆系统举例, 现在全国有大约一百个古籍修复人员, 具有丰富的修复经验的从事这项工作十五年以上的人数不超过百分之三十, 决大部分集中在古籍的收藏大馆;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会在这几年内陆续退休。文明古国决定了我国现有的古籍数量十分巨大, 在现有的超过三千万册古籍里, 有大过三分之一的古籍急待抢救和修复, 一千万册古籍由一百人来处理, 只能是杯水车薪, 可见建立起专业的, 高素质的队伍, 时不我待。
(2) 因为古籍保护的专业性、艰苦性、枯燥性, 决定了修善人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实践时间、空间, 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要培训一大批甘坐冷板凳, 潜心钻研, 以古为乐的古籍修善人才, 他们还要能成为不断深入挖掘古籍中的珍贵资源, 做好感知传承工作的大家。很显然, 我们不能采用一次性大批培训的方式, 来拔苗助长。而应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几个具有培训能力的图书馆分头进行就由为可行和重要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收藏古籍量大, 具有较完设备。在这样的单位建立国家级别的古籍修复中心, 长期开展古籍人员的进修培训, 较为安妥恰当。为了不使分散在各个地方的珍贵古籍由于修复人员技术不精湛等原因而使古籍遭到破坏, 采取重要古籍善本在修复中心进行修整和恢复的方案, 并有中心建立人员的培训及认证机制, 就能使我国的古籍修复趋向良性发展。余辉、杨力舟等委员说, 在国家级专门科研单位举办长期培训的同时, 在艺术高等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文博系里, 除了开办设置古画修复专业以外, 也可考虑增加设置古籍善本修复的专业研究方向。这样建议如能实行, 对我们的专业人员的增加, 大有好处。后续无人的局面可大大改善。
典籍和现代出版物对环境的要求有极大的差别, 利用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古籍保管的科学化、数字化、档案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所以在培训专门的修复人才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将古籍数字化、现代化保管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
(3) 古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现有的古籍数量在二千七百万册以上;示经统一普查登记存于民间的古籍估计至少数量在三千五百万到四千万册以上。
据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古籍的总数不清楚, 分散在百姓中的古籍有很多;因为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人为造成破坏日益加重, 空气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对古籍的威胁由为严重;比如民国时期的文献材料就具有特殊性, 现在不易找到类似的材质 (如纸张) 对其做保养和修缮, 采用的手段大多是把散页装订成册或用胶带简单的粘贴, 一经使用, 又会对文献造成更大的破坏。很多古籍破损严重, 古籍维护和修善人才严重缺乏, 是重要原因。少数民族古籍保养和维护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有的珍贵古籍传承断流;修善的方法落后, 整个修善速度缓慢迟滞。古籍的宝贵价值和存在状态在某些地方, 令人堪忧。当地政府还没有把古籍保护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经费支持更不够。分散在百姓中的某些寺庙对宝贵的古籍, 因为知识、财力等原因保护能力有限, 更有一些民间单位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未给予重视。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觉得, 人才的严重缺乏则是短时间内不好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各图书馆和藏书机构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仅约百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说:“实际上, 从事古籍保护不仅需要修复技能, 更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基本知识, 还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基础知识, 从而能对纸张等建立分析。目前国内各图书馆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一千万册 (件) , 其中急需抢救性修复的约有二十万册 (件) 。
文化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古籍保护是个长期的浩繁工作, 随着工作的展开, 暴露出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瓶颈越发让人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刻不容缓。我们任重而道远。
(4)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今天更为重要。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大量使用, 会使我们如虎添翼。培训出一批对古典文化和现代技术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对以后即将开展的大型古籍数字化项目, 是当今不二的选择。使用数字化技术, 对古籍的使用、保存、传播上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通知》要求多个途径开展古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 将建立国家古籍保护专家制度以及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充分发挥古籍编目、版本鉴定、修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学术带头作用和技艺传承作用。
目前在全国图书馆修复古籍的专业人才队伍学历高低参差不齐。可现在急缺的古籍鉴定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培训就能解决的燃眉之急。建立健全队伍亦是2011年后五年内的重点工作。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出《关于培养古籍整理出版专业人才的意见》, 出台一系列措施与上层的古籍整理教研单位建立长时间的培育计划, 使人才的需求与教学实践密切相联。
2011年至2015年间及以后的十年,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散失海外中国古籍珍本回归工程, 以促进海外古籍的数字回归。
我国海外流失古籍非常之多, 历史上中华古籍流失海外主要集中在近现代。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古籍的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这是它与其他文物的不同之处, 除了对它的保护。一些古籍的整理、出版, 是它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脑、网络的手段使我们能更方便使用它。
古籍纸张寿命是有限的, 古籍保护包括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 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手段是运用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例如古籍出版、缩微复制等再生性保护。根据《通知》要求, 在普查的基础上,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要协调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及有关收藏单位, 加快古籍数字化步伐, 开展古籍基本丛书 (电子版) 的编纂工作, 建成“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 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为公众提供服务, 使古籍保护工作的成果为全社会共享。
以国家图书馆为例, 现在已经有数字化的四万张拓片, 能为公众免费使用。馆藏的所有西夏文献都已经数字化, 二千多种地方志的数字化, 让读者使用更方便。此前, 基于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善本再造”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果, 大批宋元孤本得以整理、影印、出版。让古籍不是为了养在深闺之中, 而是要走出来, 为更多的社会大众所用。这也是古籍保护、传承方面的重要手段。更是创新式发展
二零零五年六月四日, 中国科学院宣布, 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图书和数据库已出版, 该书的问世意味着计算机无法处理生僻古文汉字的瓶颈将被突破, 标志着过去因为存在大量生僻字无法正常出版的古籍图书将重新出版。我国古籍研究工作将由此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目前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中, 仅珍贵稀有的古籍就有二百二十九点五万册, 但是这些珍稀古籍中大部分处于待修甚至待抢救状态, 资金匮乏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国家从2006年—2010年这五年间对古籍整理出版的508个项目的专项资助金额达到8344万元, 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然, 要解决这一问题, 也只能依靠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 普查现有古籍境况, 突破人才缺乏现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表示, 面对几千万册的古籍, 如何展开修复工作。普查现有古籍境况, 不仅数量清晰明确, 还要对古籍具有的价值等级、破坏毁损的程度都需要明晰, 再进行分等级管理, 一方面根据重要性原则安排修复进程, 另一方面对特别的古文献, 需要特别的保护手段。
古籍普查最基础也最难, 古籍普查的成果是为了摸清了我国古籍的家底。对古籍登名造册, 有利于展开分级保护。《通知》要求推进古籍普查工作, 建立适时申报、分批评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工作机制, 完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 开展“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 加快《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
从今以后,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选审核将成为日常工作, 全年开展,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根据申请报告的情况在适当的时侯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评审。文化部会根据《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情况, 拨付一定经费, 尽快形成阶段性成果。
(6) 古籍整理修复是技术和学术相结合的工作。解决古籍人才的奇缺问题, 可分为四步。第一, 先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增加设置有关古籍学的课程,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古籍学方面的知识, 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第二, 要求同时掌握古籍版本、历史、古汉语和图书馆学的知识。第三, 在此基础上, 再培训具有相关的生物学、物理、数学和化学的知识。第四, 培训少数民族的古籍人才, 为相关少数民族方面的古籍文献的维护、修复创造条件。
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方法维护管理古籍文献。对图书数字化管理更便于信息资讯的广泛传播和使用, 优势巨大。数字化古籍比较传统的纸质出版物, 具有海量信息、检索快速便宜等无可替代的优势, 受到学术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古籍来说, 其优点更加明显。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例, 缩印的《四库全书》摞起来有70米高, 一套《四库全书》的光盘摞起来只有1.52米, 差异巨大。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日前,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利落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美、韩都拥有中国古籍文献的大型数据库, 在学术界和文化战略意义上抢占先机。传统的古籍整理出版经过数字化手段的转换开拓出了新领域。
以前的古籍资源的计算机处理原始而简单的“一扫而成”, 已成为过去。现在经过汉字字符集和汉字识别技术发展到文本字符数字化的深度开发, 使得古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在全文检索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超级连接支持功能的完善, 也为古籍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现存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整理、修复古籍, 对于我们今天, 乃致将来更进一步地考辨历史、知人论世, 弘扬民族文化, 具有深远意义。而这些的运用和实现迫使我们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能继承古方秘籍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新的一场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可以预测3D打印等技术也一定会进入古籍整理修复领域。我们不能排斥、拒绝, 只能全身心的去拥抱。如果新的一批复合型人才培养出来了, 新技术、新方法也会随之而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也就到来了。
摘要:文物修复技术人才面临三大问题;古籍保护人才匮乏的问题;古籍修复整理工作的技术性和学术性;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整理保存古籍文献。
关键词:古籍整理,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管敏义.从古籍整理谈起[J].宁夏大学学报, 1985 (3) :45-47.
[2]骆伟.关于古籍整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6 (3) :40-45.
[3]张德信.关于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方志, 2005 (10) :34-44.
3.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三
【关键词】高校;人才引进;柔性引进;工作模式
2016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目前,高校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都把人才工作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参与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补充师资队伍力量,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现将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模式及意义进行阐述。
1.柔性引才的必要性
一是实施柔性引才,是破解高校人才瓶颈问题的现实选择。大规模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大笔资金,而柔性引才因其投入低、产出高的优点收到欢迎。同时,柔性引才还具有人才使用时段灵活、目标明确、方式多样,供需双方相互自由选择,人才能力与价值转化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
二是柔性引才,可以促进原有人才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一方面,可以给原有人才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知识,对他们起到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原有人才队伍中发挥“鲇鱼效应”,让原有人才感到竞争的压力,激发原有人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从而快速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柔性引才,可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高层次人才具有思想活、知识新、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通过柔性引进,可实现与其原单位的人才资源共享。
2.柔性引才模式
柔性引才,是相对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指在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咨询、讲学、短期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术入股、联合攻关、人才租赁等引智方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通过以合同、聘期管理的方式将人事关系暂无法转入到高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学校实际参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责任合同管理的模式。同时,可针对新上专业或相关领域力量薄弱、高学历人才保有量较少、全职引进困难等现状,根据高校事业发展需要,在相关学科,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柔性聘用的专家不受学校岗位总量、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后,该岗位及时予以核销。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和薪酬待遇根据所聘岗位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等情况具体商定,实行契约合同管理。
3.引进聘用程序与服务管理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引进列为重要议题,决定创新引才方式,广辟引才渠道,广揽各类人才,将全职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人力资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规章制度,建立了灵活的引才机制。
根据高校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聚焦重点发展、扶植学科,由用人部门提出申请,面向海内外引进学术造诣高深、对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注重学术梯队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柔性专家引进聘用由用人单位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严肃聘用程序,严把聘用环节。用人单位与引进对象商定切实、具体、可行的任期工作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经学校评审后签订聘用合同。专家的待遇根据工作内容商谈,最后经学校研究确定。
注重人才工作的评价和人才效能的发挥。引进人才确保发挥作用,依据签订的工作协议和约定的工作内容,适时对其进行考核,主要考核高层次人才的岗位合约履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情况以及在岗工作时间等。通过年度考核、聘期届中和届满考核,能使高层次人才更加正视自己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大效能,能很好的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
4.柔性引才的意义
目前,高校都在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分类分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开放、系统、动态的人才跟踪服务系统,努力实现引进人才价值、效能的充分发挥。
4.1人才培养 高校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柔性引进专家的学术优势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学校提供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柔性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为本科生、硕士生做学术报告,接收、资助研究生到其实验室交流、学习,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为本科生、硕博士生授课,指导课题与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4.2学科专业建设 外聘专家在学科建设与规划中为学校做出大量的贡献,可指导学科规划与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相关学科专业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拟定发展目标任务,同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参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指导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另外,外聘专家在学校总体建设与规划等方面也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4.3科学研究 外聘专家支持、指导学校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指导帮助校内教师进行课题设计,联合申报高层次课题项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带动指导作用。积极申报各类高水平实验平台。
4.4 师资培养及学术交流 外聘的高层次人才接收校内教师访学研修、博士后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了专题学术讲座,扩大校内教师的科研视野。学校教师通过与外聘高层次人才密切接触,聆听专家意见和建议,对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加强对外联系和交流,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柔性引才的建议
柔性引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柔性引才的计划性不强,经常是联系到什么样的专家就聘用什么样的专家;二是因考虑到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性,对其工作时间要求较为宽松,有些职工不好接受;三是外聘专家来校时间短,兼职工作比较多,其作用的发挥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外聘专家与学校现有教师的收入分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
5.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柔性引进人才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定柔性人才引进的程序和办法,加强对柔性人才对象的识别; 运用国家相关法规和办法,规范用人单位与人才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解决和防止权益纠纷的问题。二要建立柔性人才的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考核、监管,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柔性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客观反映柔性人才的社会价值。三是要建立柔性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柔性人才以资本、项目、技术和成果等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 鼓励企业对有特殊贡献的柔性人才进行奖励,如分红等。
5.2 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由于柔性引进的人才多具有参与工作时间短、固定性差、监管较难的缺点,不利于用人单位长期性项目的开展和系统性工作的接续。因此,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既要重视引进人才,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也要重视培养本地人才。柔性引才与培养本地人才并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有利作用: 柔性引进的人才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利于本地人才培养过程中取长补短。
5.3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保证柔性引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除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平台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是决定人才对工作单位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中,软环境是核心,一个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富于亲和力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得进”和“留得住”人才,也有利于更好挖掘人才的价值与潜能,从而“用得好”人才。总之,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柔性引进人才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有效的互动、互利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冰,王以彦.民族地区高校柔性引才的思考.今日南国,2009,(4):77-79.
4.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四
——记我校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活动
当今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发挥我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我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了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我们正在努力培养该层人才。我校开展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也是我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我校也有着深远地意义。
(一)记我校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
2010年9月,我们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首次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生产线引进校园。我校投入7台数控车床、2台铣床、2台钻床等设备,企业将轴承座的加工交给学校,前期委派技术人员指导,我校技师掌握其核心技术。为了学生真正成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参与加工全过程,给学生制定不同岗位,进行轮换,由技师现场指导,在加工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学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学不到的企业文化、管理、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成型过程、公司内部技术等。学生除适应和体验企业的管理、锻炼实践能力外,还能历练学生服从管理、刻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提前体会工作的辛苦和乐趣、认识社会、认识父母工作的辛劳,懂得珍惜在校其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酸,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身发奋学习的求学欲望,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发放奖励补贴,每个同学每个月根据各自产量能领到约500元左右奖励,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二)记我校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12年2月,我们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我校园内共同建立“上海夏尔(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所有设备由夏尔公司提供,配备全新液晶电脑52台、网络路由等设备,还在我校设立“夏尔”月度奖学金500元、300元、200元;“夏尔”学期奖学金1000元每生,每学期评定5人。我校各专业学生均可参加数字化信息录入工作,根据录入数量,每月可以领取到450元左右的奖励报酬。学生打字速度一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问题,纯粹的练习,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失去信心,可就业要求的打字速度无法满足。参与录入的学生深有体会,他们通过
此次活动不仅使打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的同学开始就20字/分钟,到现在基本都能打到85字/分钟,有的甚至能打到120字/分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记我校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09年,我们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每学期,我们委派学生60人到企业去参加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深入企业与普通工人一样,进行生产加工,接受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教师参与全程管理的方式。但企业管理的局限性,学生不能进行轮换,只能是单一产品的加工,为校企合作增添了阻力。2012年3月我们再次与江威公司深度交换意见,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由公司投入8套生产设备进入我校,成立江威(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实习实训基地,前期我们学生到企业进行一个星期的观摩和操作,回校后进行电子生产加工,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即可参加工学结合,提高技能。整个生产流程包含领取材料—产品订单—生产计划—来料检验—生产—一次检验—二次检验—抽检—打包—交货等流程,学生根据岗位熟悉程度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环节的实战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四)记我校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
2012年3月13日我校正式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项目组组长由分管全校工作的张孝马副校长担任,金国宏副校长、吴琼主任、周述涛主任担任项目组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章维针任主任。各专业工学结合小组组长均由我校该专业优秀教师或工程师担任。成立该组主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大力发展多元化办学道路,落实在校学生的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合作生产项目的各项有效管理。
(五)记我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校企合作项目
2012年4月份,我们再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简单零件加工,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实训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为我校将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5.人才引进单位申请报告 篇五
20XX年12月,全县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同意我局公开招聘3名关于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最后考察阶段,由于我局公开招聘的地质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岗位报名人数不足被取消开考,鉴于我局急需地质矿产专业人才,在公开招聘过程中有一名上栗县籍叫黄波的同志(简历附后)主动与我局联系。据了解,该同志20XX年7月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目前在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事业干部编制,有近三年的野外地质找矿经验,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积极肯干,深受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好评。目前,黄波同志有强烈的意愿回家乡工作,并为家乡建设发挥一技之长。经局党组研究,今特呈文,恳请县人民政府考虑我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等实际情况,将黄波同志调入我单位工作。
妥否,请批示!
二○XX年三月七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文明单位申请报告
2.最新学校文明单位申请报告
3.建设单位申请报告
6.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六
广纳贤“能”,构筑巢穴引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引才”犹如“及时雨”,关键时候能降甘霖、解焦渴。用人单位要善于筑巢引凤,既筑好温暖的“巢穴”,又提供干事的平台,让人才能够大展其能。古有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吸引人才,今有各地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各地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实际发展需求,牢固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理念,制定符合地方“胃口”的引才政策,提供“一站式”引进、“保姆式”服务,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住,助推地区发展。
沃土培“能”,精心浇灌育人才。沃土肥春草,人才成长同样需要沃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谁能够培养好人才,谁就能抓住竞争的主动权、发展的制高点。各地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育才“孵化地”的作用,搭建好育才的“攀升架”,源源不断地培育高质量优秀人才,种出枝叶繁茂的“人才林”。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类型、岗位、需求“订单式”制定长短结合的培养规划,加大人才培育资金投入,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担重任,鼓励他们挑战困难、勇攀高峰,推动人才到重大工程、重要领域、重点产业等一线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因材任“能”,量身定岗用人才。为政之道,首在用人。引人、育人,最终目的都是用人。“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好用活人才要坚持因材而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为人才量身定制岗位、平台,才能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发挥最大价值。要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工作成果挂钩的收益分配机制,使人才与事业相互激励,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注重从实绩、贡献、能力评价人才,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切实树立良好用才的“风向标”。
7.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逐渐完善, 改革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而会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可见, 会计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内容, 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会计财务管理概述
所谓的会计财务管理, 就是基于综合对象, 对企业资产融通以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企业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 只有保证企业资产各个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才能保证企业财政流通,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涉及到国计民生内容, 其财务管理工作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其收入更多的用于助民、惠民方面,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 对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3 事业单位中会计财务管理的意义
3.1 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阶段的作用
预算管理是会计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良好的预算计划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目前,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计划工作较为混乱, 缺少统一的管理制度, 对事业单位预算行为不能良好的约束, 导致预算编制计划与实际工作不符, 给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事业单位资金预算计划不规范, 轻者影响财务管理工作, 严重情况会给事业单位实际建设工程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没有良好的预算编制, 就不能正确的把握单位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流动比率。采用有效的会计财务管理方式, 能够提高预算编制计划的质量, 避免预算计划混乱问题, 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规划的合理性。
3.2 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资金活动以及重大决策中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阶段, 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中, 需要对资金实际用量、流向等进行跟踪, 将实际资金用量与预算计划进行对比, 分析发生差距的原因等。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阶段, 需要采用各项计量方式, 做好相关的财务税收记录等, 从曹正资金划分路径入手, 联合会计核算、检查, 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会计财务管理办法。会计财务管理过程中, 还需要注重资本收益与支出的划分, 严格的依照财务报表制度, 保证各项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有效的会计财务管理, 能够为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事业单位实现现代化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
首先要做好预算, 对其他部门进行指导, 而且与实际项目对比后, 可进一步做出调整。实行整体预算, 统一管理企业的财务收支、利益分配,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预期所想进行, 尽量缩小预算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作为企业活动运行的基础, 资金尤为关键, 必须提高资金利用率。按照年、季、月分别编制预算, 步步实现, 通过定期考核对资金管理加以规范。
其次, 加强成本控制。前面已有提到, 成本控制对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若不加以控制, 巨额成本会直接加重企业财务困难。以市政房地产规划单位为例, 在立项阶段, 就应考虑项目工程的经济性, 获取土地征用费用、配套设施费用、开发周期、销售价格等全面信息, 并对成本进行精确预算, 不可遗漏或者重复计算。
4.2 重视财务监督, 增强抵御能力
财务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必须确保各项制度可行且能够落实, 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到该用之处, 保证工作人员不会出现重大过错, 所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成立专门小组, 加强监督。监督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还应做到客观公正, 为防止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监督小组应该独立, 这样才能起到监督全体的作用。一旦发现不合理行为, 或其他可能引发风险的行动, 要及时指出纠正, 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 保障企业严格按照制度和流程运作。不管是内部风险, 还是外部风险, 企业都可能无法预测, 所以要不断加强内控, 提高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 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减少损失。准确把握外部环境, 了解自身实力, 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调整内部管理策略。
5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会计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们首先必须对会计财务管理的概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重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核算以及成本控制等工作, 严格的依据国家相关方面的法规等, 促进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辰御风.浅析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26 (8) :85-86.
[2]魏风华.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重要性解读[J].财经界, 2014, 26 (2) :47-48.
8.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用;意义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更多的能够熟练操作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熟练掌握应用服务规范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当今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有效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双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近几年,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项目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将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培训,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实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3.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校企合作,提升素质就业新效应
校企合作的内容不能单纯是达成就业意向,重点应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对企业而言,可以提高员工素质,降低劳动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同时,企业凝聚着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紧密型合作对学校、对企业、对学生是一种三赢策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巩固校企合作,寻求解决问题新举措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校企合作是在職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问题。学校为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提前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部分课程因教学时数减少而缩水。针对这一问题,应改革专业计划,压缩部分文化课课时,教学时数向专业课和实习课倾斜;另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学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生适应能力差问题。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身份上很难快速转换,难以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是跟踪管理难度大问题。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容易上当受骗,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对学校和企业都是潜在的威胁。为此,我们一方面建立学校、企业、家长、学生个人管理信息网,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及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前在学校购买保险,减少学校、学生个人经济损失。
四是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爱企业,企业不爱学校”的现象较为明显。2016年5月1日湖北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职教校企合作免减征企业所得税。这种举措值得推广。
9.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九
加紧培养大批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公司党支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创新型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统筹兼顾,狠抓落实,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384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对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好一个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或复合化的通才,就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
目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众多的人才队伍是构建
现代化企业的当务之急。总的来说,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刚刚起步,从公司现有的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必须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切实把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摆上日程,大力培养使用人才,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发展上来。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高起点、树立新观念和构建大格局
始终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起点。在人才队伍建设谋划规划、宏观指导上,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企业实际,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统筹起来,通盘考虑,注意抓住重点和急需人才工作,带动和促进整个队伍的壮大与发展。要长远规划、综合安排,根据长远需要与眼前需要、总体目标与阶段要求,对人才队伍怎么建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要求,都应考虑得很周密、计划得很具体,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牢固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观念。要树立人才队伍是和谐企业建设主力军的观念,把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一项战略
任务来抓,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树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制定人才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舍得在培养人才上出思路,下力气。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培养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统一起来,想方设法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搭梯子、铺路子,使人才在公司里能才尽其用。要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和谐企业、学习型、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努力形成重点推进、协调发展、整体提高的局面,不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施所长,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形成整体合力。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完善教育体系,拓宽育才渠道,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机构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选送院校培训的具体专业、目标和单位的实际需要,切实选送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后劲和培养前途的人才入读继续深造。要积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譬如坚持开放式育才,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协助区,把教育资源用足、用活、用好,逐步使育才模式向基地化、正规化、现代化发展,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2、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岗位锻炼,充分发挥实践对人才队伍培养的基础作用。实践证明,本职岗位是人才成长最实际、最有效的舞台。一要强化在职学习,引导大家深入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哲学、管理、科技方面的知识,提高理性、辩证和创新思维能力。二要大力开展岗前培训活动,着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三要注重实践提高,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要适时进行交叉任职和换岗锻炼,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
3、坚持正确导向,凝聚吸引人才,不断强化人才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一要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原则。什么是德才兼备的标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才能。因此,用人必须选拔品行好和学问见识高的人,也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二要注重工作实绩。必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观念,打破“身份框框”、“文凭框框”、“资历框框”,树立“从实绩看德才”的用人导向;三要注重群众言论。要充分征求征求群众的意见,善于借助群众的慧眼,破除唯心、唯贿、唯吹、唯上的“四唯”不正之风,真正把那些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三要注重发现、培养、宣传在本职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典型,切实让优秀人才成长进步的步伐快起来。反之,对那种工作马虎、能力素质提高不快的,该调整的调整,该诫勉的诫勉。
4、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必要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优化政策环境。注意增强政策法律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要优化人文环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使人才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要优化成长环境。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培训、服务等措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努力营造重才爱才舆论氛围,积极为人的成长创造条件。
5、创新机制体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规范岗位分类和职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手段;二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积极探索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方法,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三要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培养机制,如
10.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十
工伤保险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根据张劳社发(〔2010〕25号,甘人社发〔〔2009〕8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我县在岗各类服务高校毕业生参保缴费。
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施工伤保险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职工权益保障的新政策,是体现党和政府对用人单位职工的关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依法为单位在岗的各类服务高校毕业生参保缴费。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伤保险正常开展。
二、加强配合,积极做好扩面征缴
各单位要加强配合,认真做好参保登记,稽核申报及缴费核定等工作,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政策规定,依法开展扩面征缴工作
三、缴费工资基数
按照(张社部发﹝2003﹞29号)有关规定,缴费工资基数为甘肃省职工最低工资标准1360的0.3%,不实行费率浮动,工伤保险费由单位缴纳,个人不缴费。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11.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十一
关键词:对;虚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90-02
表示说话对象的介词“对”从中古始一直沿用至今。但它由哪个意义虚化而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马贝加(200,181)。周芍、邵敬敏(2006)认为来源于“对答”义。第二种意见:冯春田(2006,261)、太田辰夫(1987/,239)认为来源于“面对、当对”的动词,即来源于表示方向的动词。
笔者经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反复思考之后认为第一种意见比较合理,而且本人甚至进一步认为“对”的“面对、当对”的动词意义和表示引进说话对象的介词意义一样同样来源于表示“对答”、“回答”的意义。现论证如下:
一、从“对”的本义探究
“对”最初是动词,《说,文》:“对,应无方也。”徐锴注:“有问则对,非一方也。”而《广韵》:“对,答也。”可见,“对”最初为“应答”之义,如;
(1)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
(2)三问,而丘不对。(《荀子·子道》)
(3)以对于天下。(《诗·大雅》)
例(1)(2)中“对”跟上文的“问”相对,语义为“回答”,毫无疑义;例(3)中的“对”。《康熙字典》注为“答天下仰望之心也”。“对于”是典型的“动词+介词”结构,意思是“向天下回答”。在现代汉语中“对”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已经消失,仅在“对答、对歌、对对子、应对”等词中作为语素保留了一些痕迹。
二、从“对”的意义虚化过程来探究
“对”的词义和词性、用法演变,由动词义开始,演化至今,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释义已达到了16项。除了最后一项为做名词的姓之外,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量词、介词五种词性。本文仅讨论“对”是如何由动词演变为表示说话对象的介词“对”的,以此来证明本人论点。
在先秦的文献中。“对”较常见的句法结构是“S+不/弗+对”,如:
(4)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皆不对。(《左传·成公二年》)
(5)子木与之育,弗能对。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对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论语》)
以上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都是“S+不+对”。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对”是一个典型的跟言语行为相关的动词。
“对”的虚化起源于它与其他动词的连用。这也是动词虚化的一个普遍规律。当某个动词不是句子中的唯一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时,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慢慢减弱。假如这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一旦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其词义就会慢慢开始抽象化。其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语法功能的虚化。表“对答”的动词“对”最初最常见的情况是与言说动词“日”连用,以加强其“对答”的[+言说性]的语义特征。如。
(7)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尚书·金腾》)
(8)于是汉王……问以计策。信对曰;“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是迁也。”(《汉书·高帝纪第一上》)
(9)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左传·成公二年》)
(10)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吕氏春秋》)
“对曰”并存,表示“回答说/道”的意思。
这一用法后世长期沿用,如东汉《论衡》的用例:
(11)如孔子之问也,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论衡》)
语法化的第一步,是引进应对的对象。因为有时问与答并不能紧跟着出现,为了提示需要应对的问者,便在“对”与言说动词之间插入回答的对象(问话人),这样便形成“对+NP+曰”结构。这种结构先秦已经出现,在这种格式中,“对”还是动词,但该格式却为“对”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可能的语法环境。如:
(12)冬,晋人使以币如郑,问驷乞之立故。……大夫谋对,子产不待而对客曰:“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左传·昭公十九年》)
(13)元王惕然而悟。乃召博士卫平而问之日;“今寡人梦见一丈夫。……是何物也?”卫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视月之光,……视其吉凶,介虫先见。乃对元王曰;“今昔壬子,宿在牵牛……”(《史记·龟策列传》)
我们可以把这一结构跟现代汉语中相关的用例作一比较;
(14)老师亲切地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
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仅仅孤立地从该句子的结构形式上看。例(12)(13)与例(14)似乎没有区别,但联系上文。情况就大为不同:前二例“对+NP+曰”结构中,“对”的语义为“回答”,关键是上文出现过“问驷乞之立故”和“问之曰”,可见是“有问而对”;后一例“对”只是引进说话的对象,完全没有回答的含义。可见那时“对”仍然是一个动词。仍然是“回答”语义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有人(冯春田、太田辰夫等)提出介词“对”来源于动词“对”的“面对、当对”义,由此看来并不确切。①虽然结构“对+N+VP”中的VP此阶段仅限于言说动词“曰”,但它为动词“对”向介词的语法化提供了结构上的可能性,只有当“对”不限于“应答”时,其语义才算开始虚化。其检测的标准是:VP不仅限于“曰”等言说动词,而是扩大到其他动作动词时,“对”语义就开始虚化了,而且可组合的范围越大,语法化程度就越高。
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含“对”字的所谓“对”字句中,“对曰”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对曰”也呈现下降趋势。由占总数绝对量下降到了占总数一半左右。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先秦时,“对”的用法和意义比较单一。大多为“回答”、“对答”的动词意义。到了南北朝以后。“对”的意义发生了扩张,“对”独立使用频率增高,这从“对曰”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中可以看出。
那么,先秦中的“对曰”数量那么多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对”的意义发生了扩张,那么扩张出了哪些意义呢?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对”和“曰”两个动词合用,在这两个动词中。动词义更偏向于“曰”、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是“曰+宾语”,“曰”常可单独使用,形成“S曰:……”,但少见“对”作“回答”义时能单独使用的时候(如“S+对”)。既然二者并存,那么必会引起竞争,竞争中实词义比较强烈的部分保存下来,结果就是有一方降格,由实词变为虚词。比如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我们发现了“对”另外的用法;
(15)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左传·襄公八年》)
(16)章子对周最曰:“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於臣。”(《吕氏春秋》)
(17)曾晰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衡》)
以上三句中“对”出现的句法结构分别是:
1)S+对+之+曰
2)S+对+人名+曰
3)S+对+人名+言+宾语十曰
例(15)(16)中,“对”和“曰”的中间出现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意思是“向他说”、“章子对周最说”。而例(17)中,已经有“对某某人说什么事情”的意思了。“S+对+N+曰(V)”格式的出现,使得动词“对”虚化为介词有了合适的句法环境——连动短语的前项(陈昌来2002),连动短语的前项动词降格为介词,是介词语法化的主要句法诱因。《左传》和《吕氏春秋》中这样的用法共有6句,而这两部著作的“对”字句共有473句。所占只有1,2%。可见,“对”在先秦两汉时就有做介词的倾向,但还不是主要用法。换个角度看,“S+对+N+曰(V)”具备“双重分析”——介词短语作状语和连动短语——的可能。
到了后来,尤其是唐代开始,“对”的意义明显分化。如:
(18)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动词:朝向、面对(也可作双重分析为介词:对着)
(19)使至诚之声能动城土,则其对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论衡》)——“对”和“向”相对,介词:对着
(20)庄主唤侍者对客。(《祖堂集》)——动词:接待、对待
(21)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全唐诗·宴中山》)——“对”和“临”相对,动词:面对、面临
(22)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全唐诗·望终南山》)——介词:对着
(23)鹿皮对大仙说:“咱如今烧起油锅,入去洗澡。”(《朴通事》)——介词:引进说话对象
此时,“对”表示“回答”义已经不多了,大多表示介词的介引功能(其中例(23)就已经完全演变为表示引进说话对象的介词)或者动词的“接待”、“面对”等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对”在先秦时就有了做介词的倾向,但汉魏六朝之时介词“对”才被大量使用,直到唐五代时“对”的一部分意义才完全虚化了。原因是,“对”从先秦开始,一方面和“曰”并存,引发二者谁做主要动词的竞争,另一方面,“对”本身的用法(如“S+对+N+曰(V)”)使其虚化,因此,“对”的一部分意义渐渐演变为了介词。
三、结论
12.事业单位测绘人才的培养 篇十二
一、分清重点,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测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旧知识更新较快。事业单位的老同志由于知识结构老化, 重新学习较为困难;事业单位高学历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时间短, 实践经验少, 但青年人理论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富有创新精神, 是生活中最积极、最有生气、最有希望的群体, 如果转变工作方式, 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和系统培养, 他们很快就会成长为单位的技术中坚, 成为掌握测绘高新技术的优秀人才。针对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 笔者认为, 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完善培养机制, 形成单位内部的培养计划。
外出培训可以开阔技术人员的视野, 也是必需的, 但单位内部的培训更适时、更持续。因此, 要完善机制, 形成单位内部的培养计划。
2. 逐步建立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人才培养复制系统。
事业单位很多老同志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经验复制到别人身上去。因此, 事业单位应逐步将本单位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整理归档, 在单位内部形成经验的分享、沉淀与传承。
3. 积极鼓励新老同志的自学热情。
可以给每位同志建议一到两个发展方向, 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研发实践, 同时鼓励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4.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可以把单位以往所有的资料和源码对单位所有部门人员完全开放, 凡是有需要购买的书籍资料, 单位领导都应给予批准支持。这样, 在单位内部形成自觉学习新技术的良好风气, 逐渐使每位同志都能够成为相应方面的技术人才。
二、以新技术项目为契机, 培养高技术人才
2011年是测绘经济飞速发展的一年, 信息化的测绘建设任务较多, 涉及的测绘新技术项目也非常多, 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利用、各个示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三维快速建模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数据传输与数据库技术的开发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处理等, 如何在完成这些新技术项目的同时, 实现事业单位测绘新技术的转型升级。为此, 笔者所在单位领导同志针对本单位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安排有技术特长的同志形成不同的科研攻关组, 确定研究方向, 制订详细的技术实施规划, 详细到系统每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实现功能等, 并确定各个完成阶段的具体时间, 按节点定期举行专题技术讨论会, 鼓励大家踊跃发言, 让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积极组织内部技术交流和技术经验总结, 做到新技术的及时推广和普及, 带动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快速成长, 加速了笔者所在单位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造升级。
三、突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带头作用
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完成, 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研发人才, 如果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能够发挥很好的带头作用, 这个项目就能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完成。因此, 要突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带头模范作用, 以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为中心, 影响和带动一批高素质的年轻人才, 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作风, 紧紧围绕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形成和培养出一个新的创新团队, 逐渐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人才结构, 提高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科学规划, 明确分工, 优化人才结构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测绘科技发展的趋势, 笔者所在单位按科研方向成立了不同的科研项目部, 由信息中心统一领导, 各项目分别确立了测绘新技术的科研方向, 按照地理信息技术、虚拟三维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数据传输与数据库技术进行了明确分工, 确定到具体的每位技术人员,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梯次推进, 做到科学规划、分工明确, 打通瓶颈环节, 实现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关键技术突破,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良、勇于创新、能打硬仗的测绘高技术人才队伍。
五、做好科研人才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科技研发人员的日常管理与一般人员的管理有所不同, 科技研发不但需要热情还需要激情。要培养科研人员的激情, 就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不能像一般工作人员一样要求他们, 不能管理的太死, 要让他们能够随时交流, 让他们看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时刻把握住他们的心理状态, 经常与他们进行座谈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 做到及时、全面、细致、周到、动态地掌握他们的情况, 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13.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十三
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与处理之公文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特定体式的文体,公文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公文处理工作的新变化。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专家结合多年考试经验,为大家汇总整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相关知识,助考生一臂之力!公文管理的意义
公文管理是指对公文的公开发布、撤销、废止以及本机关所有收文、发文的存放、复制、清退等工作的科学管理。公文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做好公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公文管理是公文处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公文处理包括三大环节:即公文的形成;公文的处理;公文的管理。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公文形成—公文处理—公文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公文管理是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行政机关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公文管理是机关机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法规性、机要性和实用性。公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机密文件,有的涉及到党和国家的秘密,有的虽然不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但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机密。文秘部门在处理公文的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系统的、较为完整的机密文件。所以,文件管理的好坏,事关党和国家的机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三)做好公文管理工作是提高公文运转效率、提高公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公文管理与公文运转密不可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公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文办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公文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公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公文管理的规律和方法,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4.多为发展育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 篇十四
http:// 2011年8月5日
要放开眼界选人用人,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才,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不管是组织部门管的,还是国资委管的,不管是高校的,还是非公经济的,只要是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产生了良好影响,都在可选可用之列。
事业发展,社会进步,抓好选人用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和人才队伍是关键。回首90年历程,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安徽已迈入黄金发展期,能否真正实现“黄金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评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肩负着推进兴皖富民的重任,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
必须看到,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谁抢占人才制高点,谁就掌握发展主动权。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随着皖江示范区、创新试点省、皖北振兴三大战略平台的加快建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资源的强劲支撑。
15.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 篇十五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我带第一届学生时, 学生管理是让我感到最困难的事情。有些学生中考失利, 家长认为失去了望子成龙的希望, 对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自暴自弃, 形成叛逆。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缺乏学习兴趣, 有厌学情绪, 加上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学习环境宽松等因素, 各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小到上学迟到、染发等常规习惯问题, 大到恋爱、打架斗殴等。作为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主要以说服教育为主, 但是这些学生表面表示接受, 实则内心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教育, 甚至出现抵触和逆反的情况, 更甚者有些家长帮着学生对抗学校和老师。
本以为这种情况无法解决, 直到其中一个学生在一年级暑假之后发生了转变。在暑假结束开学初的这一阶段, 作为我重点关注的这名学生表现与以往截然不同。通过与其谈话交流, 才得知这名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时应聘了一个超市促销员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受到顾客的各种刁难感到委屈后, 才发现了自己平时在学校时老师对她的好, 发现自己过去在学校的各种行为的幼稚, 从内心理解了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尊尊教诲, 懂得了感恩。当时作为新班主任的我发现社会实践对学生居然有这么大的教育作用。后来在我要求下, 我让这名学生发动班上其他“重点”学生一起利用空余时间去做促销、餐厅服务员等兼职工作, 体验社会。等到二年级暑假结束后, 班里之前的问题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变得成熟懂事了。到了我第二次再带新生时, 在第一学期结束的寒假中, 我找上届毕业学生帮新生介绍兼职工作, 因为这次的社会实践体验更早、更有针对性, 在我第二次带班过程中比第一次要顺利很多, 以往空洞的说服教育结合生动直接的社会实践感受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 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职业学校学生视野开阔, 爱好广泛, 求知欲旺, 接受新事物快, 但是毕竟是从家门到校门, 对社会了解不多。学生要认识社会, 当然需要吸收前人的经验,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丰富的科学知识, 但是, 不管你掌握多少理论, 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仍然只有在同社会接触过程中, 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 人才能认识社会上各种现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没有应用之前, 对他们来说还是不完全的知识。同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须更加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 勇于探索和创新, 注重将校内学习到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并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理论到实践转换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正常的工作将无法运行, 要想工作顺利完成, 就必须懂得合作, 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分享成果, 让学生领会合作的必要性。在合作中需要人与人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 平时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要尝试着与别人进行交流, 在沟通中他们学会了以礼待人, 尊重对方, 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工作中还要学会谦让、包容, 搞好人际关系, 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这些社会交往能力是在学校无法教授的, 必须靠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自己体会, 自己感悟的。
三、社会实践有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
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集中在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个性特长几个方面。而当代学生往往因为理论和实际运用的偏差, 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没有合理的取向和规划、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以及不良择业观导致思想意识浮华, 使得学生的就业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从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有意思有计划的参加社会实践来解决, 从实践中获取这些能力。笔者在带班过程中发现, 凡是较早开始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就业时比较容易成功, 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就业困难。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 有三个男生因为对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 三人利用空余时间去当地的一个手机市场打工, 从贴膜刷机等一些简单开始做起, 通过不断累积, 到毕业前, 三人已经在手机市场自己租下了自己的摊位, 当起了老板, 是毕业生中创业成功的典型。
结束语
职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重大, 学生在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 大胆走向社会, 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和环境, 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积极提升综合素质, 使自身在心态和能力各方面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创业和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高职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体现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笔者带班过程中偶然发现社会实践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总结归纳发现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学生创业和就业, 并提出主动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教职成, [2000]1号.
[2]贾春杰.职业教育视阈下的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4) :122-123.
[3]徐宗敏, 孙景明.专业实习促进职高生生产化过程的教育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意义】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人才考察报告07-17
铜仁市直事业单位201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07-07
2024年池州事业单位招聘:2024年度池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09-25
2024常州市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252名优秀人才公告09-05
事业单位辞职报告书与事业单位领导述职报告08-31
2016广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与公务员编制的区别08-16
事业单位名单10-29
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事业发展06-16
事业单位面试秘诀06-19
事业单位综合写作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