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法治建设

2024-08-12

甘孜州法治建设(精选8篇)

1.甘孜州法治建设 篇一

甘孜州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第一州

摘要: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与云南、青海、西藏三省区交界,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8县,326个乡(镇)、2412个村,人口92万,是我国藏区、林区和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最齐全、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誉.作 者:中共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8)分类号:X2

2.甘孜州法治建设 篇二

1 各县基本情况

新龙县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幅员9 182km2,辖4个区工委、19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寺庙53座,登记在册僧尼3 664人,农牧民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全县南北长124km,东西宽127 km,群众居住分散, 人口平均密度为5.4人/km2,公共产品配套难度大。平均海拔3 600 m,最高海拔5 992 m。

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干旱河谷地带,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隔江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全县幅员面积7 852 km2,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含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1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占96%,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

理塘县地处甘孜州西南部,与雅江、稻城、乡城、巴塘、白玉和新龙等县毗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交汇于此,距州府康定280 km,是甘孜州南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600~4 600 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4 014.187 m 。全县幅员面积14 182km2,辖1镇、23乡和214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人,藏族占93%以上。年平均气温3.0 ℃,最低气温-30.6 ℃,无绝对霜期。属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份和国定贫困县份之一。

2 工作开展情况

新龙、理塘和巴塘县系典型以藏族居住为主的民族地区,近年来,3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藏区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1 “三大行动”开展情况

2.1.1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行动。一是强化人才培训,启动了定向专、本科医学生培养计划,积极与医学院校定向免费医学生签订乡镇卫生院就业培养协议。二是实行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双选”、考聘等途径,聘用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三是开展柔性流动服务。在全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建立了服务工作台账,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新机制全面建立。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足额兑现了绩效工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待遇留人”。

2.1.2民族地区卫生体系行动。一是通过国家中央预算内藏区资金项目和中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项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2011年建设项目资金下达较迟、加之维稳工作等因素导致项目实施较为缓慢。 二是通过中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资金项目,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 落实了专人管理,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但由于项目所需设备正在陆续配备,信息化建设尚在实施中。

2.1.3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强化行动。一是防控疾病。有效防控了鼠疫、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及地方病等疾病;脊灰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顺利完成,避免了疫情风险和医疗风险,防范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补助政策,兑现补助资金,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产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强化食品安全。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和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等工作。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和惠民行动,层层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初步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五是进一步强化了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监管、执法能力,加大了医疗质量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取得一定实效。

2.2 “六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2.2.1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各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积极落实配套资金,逐年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执行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三是提高补偿报销限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进一步提高, 统筹基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医改目标70%以上要求。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保障水平, 参照城镇医疗保险建立慢性特殊疾病医疗待遇,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12种需要长期服药的临床慢性疾病纳入一类特殊疾病报销。四是城乡医疗救助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资助农村低保、五保人员参加新农合。

2.2.2切实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积极加快医疗机构创等速度,引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管理、练技术和上水平,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调整充实乡镇卫生院班子,努力配齐配全乡镇卫生院人员、村医,为医改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签订乡镇卫生院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三是通过送出培训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卫技人员服务水平,并通过请进来对口帮扶“手牵手”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四是全面启动基层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开展医技人员乡到县、县到乡和乡到村柔性流动巡回医疗服务工作。

2.2.3完善卫生应急网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救治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含盖疾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机构等的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开展了卫生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落实了人员、装备、药品和责任。

2.2.4完善卫生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开展执法培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 医疗采供血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以及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保护、饮用水、学校和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提高了卫生执法监管能力。

3.2.5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得实惠。切实按照五个“统一” (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招标平台,统一规范操作、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要求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 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严格按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通过健全跟标采购、 统一配送、规范使用行为等机制,实现了基本药物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覆盖和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100%。

2.2.6促进民族医院继承创新,努力加快民族医院发展。加大了县中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了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套的藏医医疗服务体系。中藏医院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强化了中藏医技术骨干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实际,重点加强了中藏医院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2.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藏区卫生事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内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3.3.1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是缺编严重。由于藏区卫生人才编制按服务人口数核定,而藏区各县人口少, 服务范围大,导致各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编,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 “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卫技人员不足。由于地广人稀,游牧群众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加之高原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卫技人员人均服务面积大,基层卫生存在 “有房无人”、“有设备不会用”等问题。 三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各县具有中级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偏低,与内地比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口腔、药剂、检验、公共卫生、影像、麻醉和防疫等辅助专业中,人员和高级人才均严重缺乏;在落实卫生人才待遇上与内地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转诊转院率居高不下,难以解决群众就近就地看病难问题。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城乡分布不均匀,80%的高级卫生人才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二是职称结构晋升困难。 医疗行业实行“凡进补考”,民族地区卫技人员晋职晋级需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等考试,合格后方可晋职晋级,由于民族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国家统一考试部分科目内容大部分卫技人员从未从事过,以致在职称级别晋升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尤为严重,以致初级卫技人员较多,职称低、待遇低且福利差, 导致卫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五是临床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全科医生缺乏,基层乡村和农牧区急需全科多能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六是医护比例倒置, 临床护士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七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和生活清苦等诸多因素,卫生技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和下不去的问题突出,现有卫生人才培养资源缺乏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人才队伍量少质弱,引进困难,卫生人才培养缺乏项目、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八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来,尽管上级部门加大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医疗机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由于国家没有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部分老职工居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破旧房屋中,其余大多数年轻职工靠租房和挤占业务用房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职工难以安心工作。

2.3.2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一是国家下达卫生建设项目及资金,均按照人口比例来下达资金,以致民族地区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项目小,资金少的问题。二是由于国家下达的部分项目需地方配套,而藏区地方财政十分拮据,几乎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从而造成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缺口。三是工程建设工期短、项目资金下达迟,当年下达的建设项目基本需推迟到第二年实施,由于人工、材料等费用的不断上调,加之工程材料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项目建设工程资金不同程度增量,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四是项目建设前期费用高如可研、设计、环评等前期费用高,造成项目建设实际投入相对建设成本增高,导致项目实施困难。

2.3.3宣传工作不够深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但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惠不到民”,如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严重影响民心工程落实。

2.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农合。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新农合服务、 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一种不信任感。

2.3.5基本药物品种少,无法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一是基本药物品种少, 一些最常用的药品(如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冲剂、儿童的抗菌药物)等未纳入药品目录,不能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用药需求,使基层医药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二是基本药品经常缺货、短货,在购进药品中,每次进药计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存货不足、中标基药未生产等诸多原因导致采购计划基药品种不齐,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需求。三是部分中标药品的规格、剂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存在购进药品的规格偏大,而不能适用于乡镇卫生院。

2.3.6村医素质低,服务能力低下。目前,各县已建的村卫生室中村医普遍文化低、素质差,99%的村医不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质,只能提供 “发药”简单服务和承担“村级信息员” 的职责。加之劳务补助报酬低,部分村医无法安心村卫生室工作,经常外出打工,导致村卫生室形同虚设,难于发挥其作用和效益。由于村医素质参差不齐,乡镇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影响,村医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如过期药品报补缺乏真实性等。

2.3.7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各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长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工作任务繁重,而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 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负担较重,严重影响其发展。

2.3.8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由于一些县属于老、少、边、穷的民族地方,幅员面积广,农牧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加之大部分乡镇不通网络,村一级就更无从谈起,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如乡一级新农合网络化管理及实行村卫生室信息化网上远程统一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就难以实施。

2.3.9非法行医现象较为普遍。目前, 我国实行统一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制度,由于藏区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考取全国统一的医师、护士资格证特别困难,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均无执业资格,非法行医现象在藏区基层医疗机构中较为普遍。

3 建议

3.1 建议按需招考专技人员

一是在每年招考卫技人员时,应多招收适合区乡卫生院急需的护理、检验等专业人才。二是建立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出台有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环境留人的氛围,努力留住和吸引优秀卫技人才扎根民族地区,特别是建立一支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技术队伍。 三是建议上级部门结合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卫技人才培养计划,按期、按专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四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村医培训及招聘力度,提高村医待遇,全面按照村卫生室建设要求及标准,按项目建设要求及实际建设资金数完成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

3.2 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卫生建设项目 及资金时慎重考虑综合因素

应按照项目建设标准投入、所需前期费用、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综合考虑民族地区建材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情况来下达建设项目及资金;同时考虑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窘迫,资金投入相对较困难,取消地方配套,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压力,使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另外,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建设项目时,除需考虑要满足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功能需要外,还应多考虑职工生活用房,从硬件上改变在职卫技人员、 对口支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及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3.4 建议进一步拓宽基本药物的用药品 种,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 用药需求

一是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特别是针对藏区群众受药习惯增加相应品种。二是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周期,减少配送时间。

3.5建议建立藏区医护人员执业资格特别政策

在国家实行执业(助理)医师、护士资格制度的大环境下,建立针对藏区医务人员的特殊执业政策,可以乡、县、 州为单位,取得各级医师、护士资格证后只能在本辖区执业,否则按跨区域、 超范围和非法行医处置。

3.6 建议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乡、村二级网络,加强乡、村二级卫生人员学历教育、进修培养,切实提高卫生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

3.7 建议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 医院的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给予中藏医药事业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3.8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培育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跌宕起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念智慧,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和积极地参与法治建设,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理解现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一、法律的概念

依法治国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代表正义、理性,还是代表强权?科学地认识法律,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旧制度和旧的社会关系。其次,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法治的出现需要法制的准备,没有法制同样也不会产生法治。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内含于法治,两者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贯性。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是法治是法的统治,依法而治的意思,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既包含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动态过程,也包括法理国家所遵循的各种法律这一静态规则;而法制则多为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的总称,侧重于法的静态方面;二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而法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来说的;三是法治的前提必须是“良法之治”,既在治理国家中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在民主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法律。而法制则既包含良法也包含“恶法”;四是法治与民主政治有必然的联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法制则同民主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必有法制。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否定法治的存在到树立法治的权威,从法治认识的片面化到法治建设的全面化,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首先摒弃了“人治”思想。建国初期,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及几千年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治国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十年“文革”的浩劫使中国法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法律的权威也丧失殆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理论界开始了对人治与法治问题的新的大讨论,从而真正揭开了正面解释“法治”的序幕。在这次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中,“法治主义”获得胜利。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法治”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而加以回避,所以那时很少使用“法治”一词,基本上都讲“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法治”概念不再进行批判性的解释,但许多人仍然存有种种顾虑,不敢大胆揭示“法治”的真实内涵,而是采取回避或价值中立的态度。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般也使用“法制”而非“法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决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彻底宣告几千年来中国人治和专制社会的瓦解,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勘定了“法治”这一科学文明而充满生气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有关法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其主要精神内涵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理论,还要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和实施,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重要使命是服务大局,指法治建设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保障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明确树立党的领导地位,坚信党能带领全国人民健康有序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四、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保障公民的权利。任何法治建设都是人民群众在探索中创造的,离开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建设不啻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社会主义法治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关系的变革,但其直接依据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普遍认同、充分信任和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五、培育公民法治精神的措施

法治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成为这一概念的具体实践。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是一种教育过程、理解过程和社会氛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长发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政治,这种特性为各种政见和立法建议的表达和交流、各种政治主体参与决策提供了机会,使制定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能真正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实现法出于民。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蕴涵着自由自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契约自治精神、平等效率精神、责任规约精神。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时,为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规避风险,就必然期待具有至上权威的、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信任法律、依赖法律、遵从法律成为其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公民法律意识提供道德支持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律所确立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评价,帮助人们认识到其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认识到遵守法律不仅是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人们应该养成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积极地履行义务的习惯,并把这一要求作为评判善恶是非的标准,谴责滥用权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2]张雪筠.我国法治之路的精神分析[J].山东法学,1999(02).

[3]孙光妍,毕晓棠.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人民日报,2002年8月13日,第10版.

作者简介

4.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政府 篇四

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政府 答案 单选题:

1、坚持能动司法的功能取向是(A)的一个基本特征。

A.自主型司法改革 B.依附性司法改革 C.适用型司法改革 D.能动司法改革

2、中国模式形成发展中蕴含出的基本理性要素是(B)A.中国道路 B.中国经验 C.中国崛起 D.中华文明

1.能动司法的哲学起源于(C)。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2.中国古代传统的司法包括礼制在内的(D)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司法审判的依据。

A.佛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1.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是(C)。A.国会 B.议会 C.法院 D.国务院 2.提出能动司法的理念的是(B)。A.国务院 B.最高法院 C.法院 D.检察

1.在中国法院网上检索标题为能动司法的文章,检索到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在(A)。A.2009 年 B.2008 年 C.2007 年 D.2006 2.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是(D)。

A.特色型司法审查 B.混合型司法审查 C.集中型司法审查 D.分散型司法审查 1.我国司法独立最实质的是(B)的独立。A.行政 B.法官 C.立法 D.司法

2.所谓法院自身要遵守规则指的是法院在审理案件中要遵循(C 公平B.诚 信 C.程序 D.公正

5.甘孜州法治建设 篇五

单选

C

1、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表明了(执法效率)

2、从执行档的文件,履行党的义务角度出发,需要把(领导干部)放在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

3、从雪理上看,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地线

4、从(逻辑)上讲,法律体现党的大政方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

5、从制度发展事实来看,宪法法律体系更加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更加理性、规范,更加符合程序保障。

6、处理好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是采由党委(书记)廉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模式。

7、从宪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看,宪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

D

1、当前,政法各部门相继提出了诸如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这集中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哪项要求?(D)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C:坚持秉公执法

D: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

3、邓小平提出的路线属于(渐进式改革)先富后富,达到共同富裕。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

5、党的(十五)明确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

7、党的(领导)由党的性质和基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决定。

8、党的(执政)是党派出自己的代表执掌和控制国家权利机关、行使国家权利处理国家事务的活动和行为。

9、党和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反思核心是(权利过分集中)及制度的重要性被忽略这两个问题。

10、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依法政策)的基本前提。

11、党委所做出的有关国家事务(非党内事务)的决定,决策,都要经人大以(合法化),然后再交由政府执行。

12、第四次全体会议,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F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D)。

A:关键要求

B:重要内容

C:主要保障

D:重要使命

2、法治中国是(制度建设)新阶段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4、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重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5、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智能的组织。

6、法制政府指标体系的可量化性、可(测量)性在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议事和能力。

7、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客观和(科学性)的推动工作

8、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客观、(科学性)问题,提升其指标体系的可量化、可测性

9、法制政府指标体系的考评对象适用于政府和﹝行政机关﹞,同时考评的范围

10、法制政府的概念、内含、外延在制度上面临着法制政府指标体系构成的﹝合理性﹞。

11、法制政府首先涉及到政府的职能转换,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限﹞

12、法制政府的概念、内含、外延在制度上面临着法制政府指标体系构成﹝科学性﹞。

13、法制政府的目标是国务院及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

14、法治政府的概念、内含、外延在制度上面临着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构成的﹝细化性﹞。

15、法制政府指标体系的考评:自评;(他评)。

16、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

17、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

G

1、关于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B: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相当 C:特殊情形下可以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

D:同样的情形同样处理

2、“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这句话是(A)说的。

A:胡锦涛同志

B:江泽民同志

C:毛泽东同志

D:邓小平同志

3、国家宪法为每年的(12月4日)

4、公平主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哪项要求。(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5、故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所以,作为人民的公仆,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清正廉洁)。

6、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7、国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系改革)。

8、“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9、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法治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

10、关于(依法执政),有人将其称之为“最大公约数”。

1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

12、“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法制政府)。

16、(邓小平)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指出。

13、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的上级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的制度是(行政复议)

L

1、理论上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确是由政。

J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C)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A: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工 B: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 C: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 D: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2、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建立规章和规范行文件(5)清理一次。

4、建立规章和规范文件定期 清理制度一般(2)清理一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居间协调处理与行使行政职权相关的民事纠纷的行为。

5、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测评,提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6、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就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7、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

8、建设法治政府,要将(规则之治)贯穿于所有行政活动中。

9、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清理一次。

10、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清理一次。

K

1、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道教)

2、考核评估是法制政府指标体系推进的“﹝抓手﹞”

L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B)直接的理论根据。

A: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B:执法为民理念 C:自觉接受监督

D:严格依法办事

M

1、民主集中制是(党章)所规定,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

Q

1、权威具有什么作用?(引领方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要求,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减少行政(市、县两级)

5、《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6、《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每隔

(五)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7、《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

8、《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地方各级人命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9、《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10、《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决策责任追究)。

1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市、县两级)。20、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除序言外,分为

(四)章,共138条。

1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1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更加强调(约束政府)。

1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

15、《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的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16、《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R

1、“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忠诚的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建设法治国家要健全公民有序参加。

3、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

S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B)。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C)。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D)。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D)。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A)。A:指导思想 B:核心内容

C:最终目标 D:实施过程

7、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C)。

A:人人平等 B:党的领导 C:公平正义 D:执法为民

8、“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C),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A:基本准则

B:根本内容

C:根本原则

D:最终要求

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的(A)。A:重要保障 B:重要依据 C:重要手段 D:重要目标

1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A)的必要保证。A:守法 B:依法 C:执法 D:学法

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 主义(D)的科学指导。A:法律依据 B:法律指导 C:立法 D:法律监督 标准

1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3、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14、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是(服务大局)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16、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17、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

18、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认为,实施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只能造成人亡政息。

19、试用专门机关审查模式的国家不包括(日本)。

20、十八届

(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

21、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23、十八大报告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

24、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角度,对(依法执政)核心问题提出新要求。

25、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26、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27、十八届

(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

T

1、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

W

1、“为政以德”所反映的“以德治国”理念,是我国古代(A)的经典部分,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为保证政府工作联系性和稳定性,各国对公务员都坚持(“政治中立”原则)

3、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办法是实行(法制)。

4、“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钱治)

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6、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7、维护国家的长久治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15、我国人民行使国家当家作主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X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标准答案 C 答:A:国家机关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负有法定义务

B: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 C:法律的权威完全在于立法中是否体现了人民意志

D:法律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作用

2、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中叶)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下列关于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就要制定跟多、更严密的法律法规)

5、下列关于两税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两税制从来不适和中国的国情)17.公开透明、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

6、习近平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时候,就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提到了有关法治建设的问题。

7、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要牢记(正当)的原则,使行政权力必须符合最低程序的要求和标准。

8、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的表现,是通过科学明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有(法律的权威完全在于立法中是否体现了人民意志)

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11、行政行为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12、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类,依照法律法规(其他行政机关)

13、行政监督制度中专门监督机关是指(监察,审计等机关)

1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涉及(巨额财产)应当公开。

15、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法律、行政法规)

16、习近平在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能力。

17、宪法的(四)次修改,使其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18、宪法的执行主体是(国家机关)。

19、宪法的适用主体是(国家机关)。2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1、宪法法律拥有权威,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从(法理)方面得出的结论。

22、行政法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

2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

24、行政执法的其他监督中最高层次的监督是(权力机关的监督)

25、行政执法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26、行政程序就是(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

27、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

28、行政行为的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29、行政监督制度中的专门监督机关是指(监察、审计等机关)30、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涉及(巨额财产)的应当公开。

3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确定力)

32、行政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作出一定的行为,这是(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33、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行政救济)。

34、现代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

35、现代行政法治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36、下列违反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的是(执法人员因相对人辩解而加重对其处罚。

Y

1、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B:实现宪法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C: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

D: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依据

2、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普通人违法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执法者违法犯罪就是污染了水源。”因此要建立(D)机制,以清洁“水源”。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期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3、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治国(B)。A:基本内容

B:基本方略

C:基本工作

D:基本思想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C)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确保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A:宪法

B:宪法、法律、法规

C:宪法和法律

D:法律

5、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赖解决问题,首先在对法律行政权力的认识上,要始终牢记(职权法定)。

6、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7、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

8、以下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本遵循的是(党的领导)。

9、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

10、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普通人违法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执法者违法犯罪就是污染了水源。”因此要建立(违法受追究)机制,以情节“水源”。

11、有效监察政府前提是(政务公开)

1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

13、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以宪治国,执法必严)

14、依法治国适当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5、依法行政的内涵不包括(理念先进)。

16、有效监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务公开)。

17、有效监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务公开)。

18、要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

19、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就制度)。20、有效监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务公开)

Z

1、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C)。A:勤政守法 B:甘当公仆 C:文明执法 D:清正廉洁

2、中国共产党(B)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A: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C)。

A: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接近

B: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C:社会成员能依法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法律保护

D:人们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相一致

4、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B)。A:根本要求 B:根本保证 C:根本制度 D:根本手段

5、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分别实行,这体现我国(法律是人们生活的最高准则)

7、中央电视台设有《焦点访谈》,这些栏目是新闻媒体为保证(公民行使监督权)而设立的。

8、作为执行党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信),是实行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

9、中国特色的治理思想需要(执政党)的领导。

10、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习近平)。

11、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是(深化体制改革)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

1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障。

1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6、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依法公平的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法律保护)

17、蒸发机关执行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文明执法)

18、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产生于(1954年)。

19、“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所在。

2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2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2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24、中国最好权利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

25、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对,必须加强法制。

27、中国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上(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8、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29、中共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0、中国最高的权利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32、中国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3、中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5、中纪委的案件列于(1993)年出台,直接沿袭1990年行政检察条例的规定。

36、中国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7、组织法定和职权法定的本质是(行政法定)

38、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时要实现法治政

39、只有在宪法和法律明确授权其具有某种行政权力时,这是指政府的(职权)。40、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

41、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42、自评是政府推进工作方式的“(抓手)”,随着社会第三方评估的开展,综合自评和他评进一步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

43、中国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4、政府在作出决定时,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这是(民主行政)的重要内涵。

括号开头

1、(D)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A:安定和有序

B:公平和正义

C:诚信和友爱

D:民主和法治

2、(A)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

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3、(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4、(C)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A:服务大局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5、(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6、(B)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A:依法治国

B:公平正义

C:执法为民

D:党的领导

7、(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A:服务大局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8、(B)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9、(D)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二是被法律赋予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责、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用权受监督 B:违法受追究 C:职权由法定 D:有权必有责

10、(C)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必然要求。(2.0分)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11、(B)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A:司法独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D:严格依法办事

12、(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A:人民民主

B:社会主义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13、(A)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的重要观点。A:2007年12月26日

B:2007年11月26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0月1日

14、(C)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A: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B:维护人民权益 C: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社会稳定

15、(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18、(市场权利)的边界是无法无禁止皆可为。

19、(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20、(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中国”作为主题。

22、(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3、(宪法)规范行政权的运行,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设定了界限。

24、(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25、(1993年)11月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7、(用权受监督)十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28、(职权与由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

29、(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制度。

30、(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31、(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32、(法治)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保证。

33、(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3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15.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

35、(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3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

37、(十六大)提出推进依法行政

38、(程序正当)是指要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39、(执法事项提示)指的是在某一违法行为易发时段到来之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行政相对人宣传、解释法律法规,提前告诉行政机关各项监管要求,提示、引导、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加强自律,尽可能减少违法行为发生。40、“﹙美国﹚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说过,在自由国家法律成为国王”

41、(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42、(伯尔曼)《宗教与法律》中说:法律如果不被信仰,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43、(法律)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44、(1982)年宪法第一次明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地位。

4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若深化改革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46、(习近平)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47、(法律)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48、(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关于纲要》。17.法治的核心是(权利的保障性与权利的制约性)。

49、﹝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依法行政”

50、﹝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

51、﹝十七大﹞报告提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52、﹝一﹞级指标——规范行政执法。

53、(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54、(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55、(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和力量源泉。

56、(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57、(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58、(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

59、(法律)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60、(党章)是就根本的县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循。61、(行政法)泛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62、(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出台。63、(参与式行政)是指行政活动中,相对人平等的参与行政过程。64、(行政公开)是监督的前提。65、(行政公开原则)是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66、(有限政府)是指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都受到宪法和法律严格约束和限制的政府。67、(服务型政府)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68、(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6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 70、(执政)行为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尺来进行。71、(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关键。72、(执政)行为有法律依据,有国家强制力。73、(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74、(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数字开头 1、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提出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2、2005年4月1日我国又有34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行。34部法规的实施说明了(我国的法制在不断的健全)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其中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4、2008年春节前,广东省领导表示愿就广东的科学发展和网民一起“灌水”引起轰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有利网民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 6、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这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个雏形。7、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8、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9、1999年,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其中。10、2005年4月1日,我国又又34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17部,地方级法规17部。34部法规的实施说明了(我国的法制在不断的健全)。11、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接受监督。这说明政府要(依法执政)。12、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13、2010年国务院(《强法治政府建设建议的意见》)强调了新形势 14、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1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国方略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给予保障。16、1997年行政件监察法讲“双规”改为(“双指”),并做出进一步限定。

17、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6.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方案 篇六

为切实做好2013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制订2013年昆明市口腔医院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医疗卫生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有效开展2013年昆明市口腔医院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确保活动组织有序、成效明显,成立昆明市口腔医院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传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平安院区综合部、希望院区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三、时间安排

2013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四、活动目的动员全院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切实提高全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为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宣传方式

(一)张挂标语广告。以展板、标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宣传活动。

(二)突出点面结合。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做到长流水、不断线。要通过行业系统平安创建等有效形式,扩大宣传影响。

(三)注重典型引导。积极总结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六、活动具体安排

(一)9月在卫生局领导下组织《》普法考试。

(二)10月11日邀请消防人员做消防安全讲座,并开展一次消防演练。

(三)11月邀请政法人员做法制报告,集中组织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四)12月下旬召开“2013年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总结及2014年活动规划会议”。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是 — 2 —

当前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院领导充分认识开展宣传活动对于动员全社会参与平安法治建设,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人员的责任,落实经费等保障,一级抓一级,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落实工作责任。认真挖掘宣传素材,组织好本单位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把活动引向深入。

(三)严格宣传纪律。严格遵守宣传纪律,重大敏感问题的宣传报道按统一口径稳妥把握。宣传要全面准确,引用数据要出自权威部门,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重要稿件要按规定送审。

7.甘孜州法治建设 篇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法治,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法治, 遏制腐败需要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 加强法制保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树立法律权威, 成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在根本动力。美国法学家哈罗德·铂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指出,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法律信仰是法治文明的源头, 是人们对法的一种尊重、信赖和认同感。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法”与西方的“法”的区别就在于西方的“法”含义更丰富, 在西方文化观念中, 强调“法”具有维护权利, 促进正义的属性。而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艰巨性,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文化因素造成的, 比如, 很多中国人不信法, 不守法, 选择性执法, 选择性守法等, 缺少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来源于法的正义性, 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今年的两会上, 就有学者提出“法治信仰托起中国梦”“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作信仰, 进而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 ‘法治中国’就会形成”。因此, 树立法治意识,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发挥着日益深远的影响。

第一,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增强全社会例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意味着法治教育将成为一种全民性教育、全程性教育和全方位教育, 其实质是要把法治变成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坚持法治学习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广泛开展公共性、公益性和专业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 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养成、加强各类人员学法用法、积极开展专项普法活动, 以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努力掀起学习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新高潮。

第二,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见, 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 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 有了社会规范, 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 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言, 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 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规范的健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 乡规民约要发挥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遵从社情民意, 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发挥其积极的教化、规范、引导、评价作用, 推进依法治理社会。“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各种社会规范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 才能得到人民内心的认可, 才能够真正地贯彻执行。

第三,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扩大覆盖面;二是要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因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找律师难”、因法律服务渠道不完善而造成的“诉讼难”、因法律援助体系不到位而形成的“赔偿难”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让法律服务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成为法治中国的题中之意。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不仅需要“量”的扩大, 也需要“质”的提升,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规范, 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够切实发挥作用, 同时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 涉及司法、财政、民政以及社会力量等多种环节。需要更为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社会纠纷机制写入公报十分罕见, 表达了决策层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 四中全会此举就是要解决权大于法, 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权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 为有效维护群众利益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维护机制, 加快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法治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纠纷的社会, 而是矛盾纠纷出现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社会。在长期实践中, 我国已经建立了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制度, 为适应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的实际需要, 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纠纷解决制度, 建立健全不同纠纷解决制度运行顺畅、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所在。要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综治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格局, 健全以源头防控、动态防控、重点防控、科技防控、网格防控、区域防控和网络防控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 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要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严打方针, 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绝不允许其形成气候。同时, 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依法运用好“宽”的方面, 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 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8.甘孜州法治建设 篇八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期的管仲、子产;战国初期的李悝;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战国末期的集大成者,则是韩非。不过法家学派,并不是一个有意识地结成的学术团体,而是因其理论倾向的一致而形成的一股理论思潮。法家的理论最集中和最精彩的就是法治学说。

二、法家的法治理论

(一) 重视法与时移论

法家认为法律应体现出时代发展,即法须与时转。当旧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当时的生活时,就应该积极变法。商鞅认为只要变法对国家和民众有好处,也就不必遵循旧的礼法。他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变法口号,应根据“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的原则立法。韩非子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阁“世”变,治世之道亦变,而且要因“世”而变,才能达到致治的目的。

法与时转的主张,从时代的客观发展角度说明了法律改变的必要性。法家同时主张法律变革的内容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即保护那些以才能而获取财产和地位的人的利益,这符合时代发展所体现的公平原则。

(二)严守法的统一及稳定

法家认为统一稳定的法令才能使百姓有所遵循。管子说:“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君主是立法者,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臣的义务是守法,就是按照法律来执行法律;民的义务是法于法,就是遵守法律规范。只要君、臣、民三者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国家才会大治。法家认为国家大治的前提就是法令必须稳定、统一。从法律形式上要求法令的统一和稳定,实质上限制了君主以个人意志任意地破坏法律,有利于君主的统治和规范臣民的行为。为了保证法律的稳定和统一,管仲主张立法权必须独掌于君主手中,不允许法出多门,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三) 提倡法不阿贵、刑无等级

法家强调“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以达到“刑无等级”之目的。韩非曾尖锐地指出,造成“刑有等级”、“法外特权”的主要因素是特权阶层利用自身的权势在干扰法律的制定和实行。为了挑战旧势力,为新法贯彻扫清障碍,法家将打击的对象重点指向历来享有法律特权的贵族阶层。李悝曾经提出“食有劳、禄有功”,是主张“赏无等级”;商鞅总结历史教训,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为尊重法律,就要杜绝法律因适用对象身份的不同而有所迁就,进一步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

三、法家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一)法家法治思想对立法的借鉴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根据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适时进行法律的立、改、废。要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并以法治推动和保障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信息化法治建设和综合管理。

现代法治必须信奉“法律至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得践踏法律,都必须遵守法律。既然要依法治国,就首先必须有法。如果没有法,则无法可依,无法可治。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和谐配合、层次分明、排列得当的法律体系,使法律在全国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就把现代法治运行的首要环节——立法,上升为我国今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

(二)法家法治思想对依法行政的借鉴

法家把是否“明法律令”作为区分“良吏”和“恶吏”的一个标准,这对我们依法行政也有值得借鉴的一面。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公正、公开进行,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因为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要由这些机关去贯彻、落实。一旦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不按公正、公开、合法的原则进行,有关人员以其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职权,在所涉及的范围内,其枉法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目前大多数群众认为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且多数民众对我国当前执法状况相当不满意。说明我国目前执法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我们应当加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活动的监督,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通过他们严格公正的执法,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的落实以及普遍遵守,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三)法家法治思想对司法的借鉴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中,执法必严、维护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建立一个法制社会、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不仅有赖于社会成员道德水准的提高,更有赖于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可以说,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能否严格执法的关键。司法机关是法律得以实施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又是维护社会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制裁和惩罚违法犯罪的最终防线。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如何,在这里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如果司法机关不能秉公执法,伸张正气,维护社会正义,那么,法律的尊严就会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而要改变司法不公状况,实现司法公正,就必须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增强司法机关自身抵抗干扰能力。同时,切实提高司法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和加强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使其做到秉公执法。司法机关只有做到司法公正,才能树立起法律在民众中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2]武树臣,李力.中国法律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韩非子.六反[M].

[4]韩非子.五蠹[M].

[5]管子.七法[M].

[6]韩非子.问辩[M].

[7]商鞅.商君书·禁使[M].

[8]商鞅.商君书·定分[M].

【甘孜州法治建设】推荐阅读:

上一篇:幼儿园庆“六一”大型亲子游园活动方案下一篇:《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