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2024-11-26

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2篇)

1.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一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第三,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教师应走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误区

第一,为生成而生成,刻意追求生成,对生成缺乏有效引领

肆意进行盲目生成,事实上是一种违反生成规律和特点的虚假和无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教师一定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开放的互动的合理适度的生成。

第二,一味追求课堂预设完美,力争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老师过度表演和预设的课堂,课堂效益是不会高的。为此,我们教师应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创造性,在老师精心预设和指导下,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创设情境进行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学习,自我反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课堂充满师生智慧,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课改的需要,把素质教育的人本思想落到实处。

2.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二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本质探求

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汇是伴随着新课程的设计在借鉴和吸纳西方近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础上, 对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是对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确立和整合, 显示了新课程探求的艰辛、痛苦乃至顿悟的智慧, 更反映了新课程深邃、开放的气度, 包容的心态以及对教育教学本质把握的方式和思维深度。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 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真谛。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 使其课堂充满生成性, 可以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 让课堂教学贴近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而使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生成性资源。实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具有批判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与非逻辑性思维过程。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经验和知识, 不断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这也就启示我们既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 又不能对教学进行过分精细的预设, 桎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这样的预设是一种饱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 是一种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是一种共享、探究的预设。预设是静态的, 刻板的操作预设, 学生被牵着鼻子在“圈套”里钻来钻去, 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沉闷状态, 课堂教学必然死水一潭。生成是动态的, 往往出乎意料, 一旦有了生成课堂就会活起来, 但一味地生成也有可能游离教学主旨:要么问题不着边际, 要么脱离实际, 这必然使教学效果难以真正实现, 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二.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 人性化的预设, 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进行这种预设时, 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凸显以下几点:

(一) 以人为本, 预设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千差万别。而语文课程中又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 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 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 心中始终要有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 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 还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 将心 (师) 比心 (生) 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 科学地预设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的话题。

(二) 立足文本, 弹性预测。

有备而来, 有备无患, 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尽管不是“圣经”, 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深入研读文本, 做文本的知音, 经历反复阅读教材, 仔细查阅资料, 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 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 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精心设计寻找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 越是充分的预设, 也越能有效地生成。但充分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就会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生成就无立足之地。在现代课程理论指引下, 预设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进行预设时, 教师应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 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语文是人文学科, 有着丰富的内涵, 多义的词语, 多样的美感, 甚至还有多样的价值追求, 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 丰富多变的。所以, 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 重新设置, 开放地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 使教学现场的活力和真实得到充分的彰显。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 课文是《山中访友》。教者从“创设情境, 激活期待”、“初读文本, 清理信息”、“合作共创, 品语析形”、“人文合一, 动情悟神”、“融情升华, 发散拓展”五个环节展开, 每一环节都加上了“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在初读文本时, 教师设计了“我是在什么时间, 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这个话题进行师生对话。对这个话题, 教者又加上了学情预估: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1.在好的天气里去的。2.独自步行去的。3.带着好心情去的;对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古桥、树枝、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柏树等。对预估, 教者又设计了策略应对:对于好心情, 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 学生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一种, 教师均予采纳, 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周密而有弹性。这样的预设会让动态生成更精彩, 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 体现教学现场的真实和活力。

(三) 充分预测, 有效地调控生成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 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 面对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 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 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当学生对文本本身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 要加以正确指引, 在语文课堂上, 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 其它超过了语文范畴的生成, 无论多精彩, 教师都应该巧妙的将学生的视角再引回语文上来。让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的调控而精彩。

听过这样一节研读课, 课文是《狼》。就在老师分析狼的性格特征时, 有学生提出质疑:“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不能表现狼贪婪的性格, 饥饿之极的狼出于求生的本能, 寻找食物充饥是正常的行为和要求,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不也猎杀野生动物充饥吗?那说明人也是贪婪的, 既然人自身是贪婪的, 他就没有资格说狼是贪婪的。“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不能说明狼的愚蠢。请问:狼的这种做法愚在何处?又蠢在何处?这种“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做法, 恰恰表现出的是狼的高超的智慧。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楚汉战争”不都是使用这种战略而一战定乾坤的吗?只不过狼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罢了。对这些质疑, 很可惜, 我们的教者没有以平等的态度、和蔼的语言给这位同学以充分的肯定, 而只是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地让这位同学坐了下来。其实, 这位教者完全可以抛开课前的预设, 对学生进行大胆的引导, 以促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无法预见的精彩会时时迸发。我们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思考学生在做什么, 他们需要什么, 进而充分地预设, 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 再加以适当引导,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3.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篇三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本质探求

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汇是伴随着新课程的设计在借鉴和吸纳西方近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观念的本质概括,是对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确立和整合,显示了新课程探求的艰辛、痛苦乃至顿悟的智慧,更反映了新课程深邃、开放的气度,包容的心态以及对教育教学本质把握的方式和思维深度。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真谛。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使其课堂充满生成性,可以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教学贴近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生成性资源。实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具有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与非逻辑性思维过程。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这也就启示我们既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又不能对教学进行过分精细的预设,桎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样的预设是一种饱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共享、探究的预设。预设是静态的,刻板的操作预设,学生被牵着鼻子在“圈套”里钻来钻去,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沉闷状态,课堂教学必然死水一潭。生成是动态的,往往出乎意料,一旦有了生成课堂就会活起来,但一味地生成也有可能游离教学主旨:要么问题不着边际,要么脱离实际,这必然使教学效果难以真正实现,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二.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凸显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预设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千差万别。而语文课程中又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的话题。

(二)立足文本,弹性预测。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充分的预设,也越能有效地生成。但充分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就会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足之地。在现代课程理论指引下,预设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预设时,教师应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词语,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样的价值追求,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所以,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重新设置,开放地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使教学现场的活力和真实得到充分的彰显。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山中访友》。教者从“创设情境,激活期待”、“初读文本,清理信息”、“合作共创,品语析形”、“人文合一,动情悟神”、“融情升华,发散拓展”五个环节展开,每一环节都加上了“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在初读文本时,教师设计了“我是在什么时间,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这个话题进行师生对话。对这个话题,教者又加上了学情预估: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1.在好的天气里去的。2.独自步行去的。3.带着好心情去的;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古桥、树枝、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柏树等。对预估,教者又设计了策略应对:对于好心情,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学生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一种,教师均予采纳,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周密而有弹性。这样的预设会让动态生成更精彩,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体现教学现场的真实和活力。

(三)充分预测,有效地调控生成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面对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当学生对文本本身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要加以正确指引,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它超过了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精彩,教师都应该巧妙的将学生的视角再引回语文上来。让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的调控而精彩。

听过这样一节研读课,课文是《狼》。就在老师分析狼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不能表现狼贪婪的性格,饥饿之极的狼出于求生的本能,寻找食物充饥是正常的行为和要求,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不也猎杀野生动物充饥吗?那说明人也是贪婪的,既然人自身是贪婪的,他就没有资格说狼是贪婪的。“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不能说明狼的愚蠢。请问:狼的这种做法愚在何处?又蠢在何处?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恰恰表现出的是狼的高超的智慧。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楚汉战争”不都是使用这种战略而一战定乾坤的吗?只不过狼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罢了。对这些质疑,很可惜,我们的教者没有以平等的态度、和蔼的语言给这位同学以充分的肯定,而只是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地让这位同学坐了下来。其实,这位教者完全可以抛开课前的预设,对学生进行大胆的引导,以促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无法预见的精彩会时时迸发。我们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进而充分地预设,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再加以适当引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生成性,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在预设下生成,课堂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气息与情趣,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4.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四

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教者尽管会对教学思路有所预判,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太相吻合的情况。从而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即所谓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怎样去比较妥善解决它呢?我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曾经按照前几个班既定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八(7)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而,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很好的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整个班出现了教学冷场的局面。这个时候,我果断的把整个问题拆解成几个单独的要素进行引导,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及时播放了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经过调整之后,学生开始陆续理解和消化了该章节的内容,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当我们提出问题后感觉学生在下面没有反应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应及时的变换问题的提问方式,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专业性的问题变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问题,把成人化的问题变成学生能接受的问题。总之,我们提出问题的好坏应以学生的反应是否强烈为标准。

5.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五

【关键词】课堂观察预设和生成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精心的预设,有效的生成是新课改的亮点。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课堂活动无法估量,课堂生成和课前预设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裂缝。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修补,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建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修补预设和生成的裂缝呢?我认为应该遵循反馈调节和积累与巩固的原则,并采取课堂观察的方法。

1修补预设和生成的裂缝应遵循的原则

1.1反馈调节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正确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反馈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听课老师的指导和点评、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教师通过反馈来检查自己语言是否准确,问题设置是否得当,推理是否严密,讲授进度是否合适,板书是否清楚,学生活动是否积极等,从而修正教学预设,调整教学生成。

教学中贯彻反馈调节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教学中的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及时评价和修正,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1.2积累与巩固原则。积累与巩固原则,不仅包括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还包括通过教学使老师在不断反馈和摸索中,获取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成为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老师。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来看,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掌握知识在于把这些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不仅要求学生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要求在头脑中把领会的知识巩固下来,积累起来。如果离开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学习过程将无法进行。

6.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六

□ 江生

(嘉善高级中学 浙江嘉善 314100)

预设与生成的解读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最终表现在课堂上。

预没是必要的,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是,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生气和乐趣呢?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成,即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质疑。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它与学生实际情况总是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教学成为一个发展、增值、生成的过程。

预设、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动态发展;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基点和指南针。两者互补,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高效,因生成而升华。

笔者关于生物课堂教学的预没与生成有以下做法与体会: 1 把握内涵,为目标预设提供依据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所授具体知识内容的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描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它清晰地界定了所授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以教师教为指向的描述,为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预设提供了依据。

理解把握教学行为动词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教学预设时应该首先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如:《课标》中“说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这一教学。单就“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而言,学生应达到区别不同生物体内含水量的规律,水的两种存在形式以及各自的作用、含量的程度。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状态,如Mg是组成叶绿素的成分、Fe是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参与各种生命活动,如缺Ca肌肉抽搐(哺乳动物),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水平。根据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课堂预设分析与安排时围绕教与学两方面,“以学论教”,把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在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努力的预设。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留足时空

“教学预设”的内容,应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组织结构步骤、备可能情况的应变预案等,但重点应该放在问题情境与应用情景设计上,特别是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辨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尽量做到“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这种预设同时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多变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为动态生成留出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的设计应该做到:(1)要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本学科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2)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心理等因素,要研究怎样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为此,教师要在这些课堂环节上,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3)要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设计教学出彩点、烙印点。要具体而周密地思考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为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讨论后,有位学生质问为什么一定要用过氧化氢酶,而不是用唾液淀粉酶? 因事先已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便很从容地让那位学生给大家说一说他的实验设计思路。记得他的设计思路如下:

①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A、B、C,并分别加入lmL新鲜的稀释唾液,再各加入lmLl0%HCl、10%NaOH、蒸馏水,摇匀。

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振荡。

③将A、B、C三支试管下半部浸到37 0C左右热水中保温5min。④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⑤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并预测了实验结果及结论。

他的话音刚落,有个学生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说“应将淀粉溶液设置不同的酸碱度”,“将新鲜的唾液和淀粉溶液都设置相应的酸碱度更好”。刚弄清如何设置酸碱度,又有一位学生在跟旁边同学嘀咕用斐林试剂检测有问题,我没有让这个好机会溜走,鼓励他给大家说说理由,经他一番理论,同学们都点头赞同。这下轮到我提问了,有没有办法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学生们的脑筋动得很快,“在B试管中先加盐酸中和后再加斐林试剂!”同学们正沉浸在自己探索发现的愉悦中时,突然有位学生不由自主地叫出声来“不好用碘液来检测结果的啊?”,我不失时机地请她分析,她娓娓道来,一点不比我原先预设自己提出来与学生探讨的逊色。下课铃响了,学生不想下课,我更不想。

在美妙的课间音乐中满足地走出教室时,我还沉浸在幸福之中。面对如此课堂,就是再累,也不觉得苦。同时有个声音在我心底大声喊叫着:把预设生成的课堂还给学生吧,学生和教师会更富有创造性,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也会收获更多的教与学的快乐。

3.善于捕捉,为动态生成提供资源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甚至是所犯的错误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敏捷捕捉,它们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资源;要努力倾听与发现,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时出现的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在前面两个教学案例中也都体现了敏感捕捉学生资源对课堂生成的重要性。

当然,开发利用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时候,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同时要注意这些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否则,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符合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捕捉学生资源时,要懂得取舍。要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比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前,很多学生提出要做老黄叶的对比实验,还有些学生想把色素分离在圆形滤纸上,我认为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的有效资源,所以在准备实验材料时为他们提供了相关材料,但事先跟学生约定,实验结束后要对“附加”实验进行“附加”分析。那次实验做了以后,他们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分析都令其他同学满意,我也满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致更高了。

4.反思积累,为动态生成练好内功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例如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问题。从听课中发现大部分使用多媒体的课,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很一般。但有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根据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新思考。又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虽然有很大好处,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而生物中有些内容需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习惯,这时讨论法就能发挥较大作用。所以怎样更有效地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成了我听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新的问题。又如在讲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介绍了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有关知识,但在复习时学生已经记不起来了,根据这一问题反思,教师是否可以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作适当停顿,提醒学生记下来。等等。另外教师还要邀请同事来到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用专业的眼光看教学过程,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发现反思(自评)与他评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反思与教学。有智者说,两个人交换两个苹果后还是一人一个,但是交换了思想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所以在与同事交流教学体会后,认真反思,也能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7.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七

一、廓清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 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生成则不然,常常是在达成预设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偶发的教学情景,在一闪念间所引发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预设的基础性和集约性决定了它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因此,它具有确定性和主导性。生成决定了它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偶然突发的教学情景来因势利导, 即兴生成,它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因此,预设制约生成,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最优化的教学常常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因此,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则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相互矛盾的建议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表面上看,预设与生成仿佛是矛盾的,其症结在于:双方论者都不自觉地以“一个极端代替另一极端”,坚持“矫枉必须过正”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其实,预设在左,生成在右。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盛开的姊妹花!

预设是一种态度,生成是一种智慧。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缺乏灵性;只顾及生成的课堂,也许会生动活泼一些,但可能会因失范而低效。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预设,而是使传统预设的指针有所转移有所提升,转移提升到为关注师生生命价值和教育质量效益的正道上。

教学中所有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不仅备课是预设,积蓄于校园生活的教师人文素养是预设,课堂上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何尝不是一种即时预设。

生成不是简单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是在教师及其预设指导下的创生和建构。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有了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大预设”,才可能随机应变地生成教学的精彩纷呈: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对即兴生成信息正确把握、有效提取、敏锐捕捉生成话题并予以引导。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的艺术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

二、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师的职责和职业特征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他教学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学是教师本职工作的主体,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环节,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显著标志。同时,教学预设也体现了教师的水平,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效果显著,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教学预设总有精妙之处和亮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因此,教学预设是教师职业特征所决定的,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

1. 教学流程 预 设 : 块 状 结 构 , 为生成留有适当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块状结构”的实质是“精简环节”,所以“块状结构”比“线型流程”显得更为粗犷。这种粗犷,解放了师生为急于追赶“线型流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的步履,使得师生有更为充裕的时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从而实现经由个性思维所带来的意外惊喜。比如,教学“正比例”时,课堂流程重点可预设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可借助一些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较多的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正比例”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这样的设计,流程板块少了,但产生有价值的生成空间却更为宽绰了。

2. 教学材料 预 设 : 重 组 教 材 , 为生成丰富体验途径

对待数学课本,首要态度还是尊重。因为教材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深入思考,有着科学周密而蕴含深意的经典编排,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视点。与此同时,由于新理念的不断渗入以及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数学教材作为一种固定性教学资源必然会出现某些滞后的缺陷,这时,“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重组数学教材”便成了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对主体学习材料,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其他佐证的辅助性数学材料,学生则可以借助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数学材料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或点到为止,而是在生成的个性化学习素材中产生多重体验,从而走向深入。

3. 学习方式 预 设 : 多 层 并 进 , 为生成促进感悟深度

学习方式的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主体精神的唤醒和主体潜能的发掘。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一改过去惯常的“单行道”为多线并进的“线路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预设“成功通道”。“选择材料”,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那么数学学习过程便能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自主探究”,学生凭借自己选择的材料,发挥独立探究的潜能,逐步积累起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合作共享”, 学生们在“表达”中巩固自己的探究成果,激发数学学习的自信感受,同时在“倾听”中分享别人的学习收获。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教学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所倾心追寻的理想境界!

二 、着 眼 “生 成 ”是 课 堂 教 学 的旨归

转变的课程才是真正具有灵性的课程。罗恩·米勒认为,一种教育如果始于标准、政府命令、伟大作品的选集或者课程计划———简言之,始于预定的课程———那么它就不是灵性的,因为它失去了成长、学习和探索人类生活的活生生的现实。灵性的课程不是教师带入教室的预先设定的计划,课程在教师、学生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显现。内尔·诺丁斯认为是关心的发生催生了学习,是“关心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换句话说,并不是课程在教学生,而是他们的教师以活生生的现实在教育他们。课程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话中诞生的,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才是真正具有灵性的课程。

我们强调教师注重课前教学的预设, 但更期盼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关注“人”的课堂必然珍视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有价值的生成的开放的天地, 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出来。

1.关注生成的课堂 , 需 要有高超的教学智慧

在课堂观摩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发出“知识是一条直线”“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算得”等生成信息。也常欣喜地见到执教者能迅速洞察到其价值所在,尽其所能释放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教育智慧融入课堂教学的资源之中:“或许,对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我很想跟你握一下手,不是因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想想,要是咱们的课堂里都是同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 ”“现在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 这四条边的长度没法改变。它的面积是相邻的这两条边的乘积吗?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拉动后)面积变了吗?能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吗? ”……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2.关注生成的课堂 , 需 要有理性的对话心态

关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是处在平等地位的、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权,促进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展自己的判断、选择能力。“老师,您这是在误导!”上千人的课堂上, 学生能有如此的质询,需要何等的勇气! 而这种勇气,正是教师在努力彰显的生成型课堂的对话状态中才能涌现。老师一句“你的退让,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了真理”,多么真诚的话语,多么富有“煽动性”的激励!可见,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成主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智慧去感染、鼓励和唤醒。

3.关注生成的课堂 , 需 要有突出的个性关怀

8.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4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没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前期的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预设要成功。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使预设尽量成功,只有预设成功,才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教师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第6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重复巾的数学问题”例1:

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在预设中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此比较陌生,不感兴趣。于是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听到我们教室这么热闹,有些小客人都跑来凑热闹啦!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它们是……(教师边出动物图片,学生边说出它们的名字。分别有小猫、小鹿、小鸡、小鸭、鱼、鹅、海豚。)客人来了,可要好好招待他们。我特意准备了两个地方让他们休息,(边说边出示两个休息区)会走的、会游的,现在我请两名同学当接待员,哪位同学把你的客人找对了、全找齐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这个预设成功之处就在于——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愉悦地做着事情,生成了“鸭、鹅既会跑,又会游”的精彩生成资源,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良好。

2.全面了解个性的、灵动的学生。在备课中,必须吸取目前正风靡世界各国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沟通后教师要仔细揣摩学生的内心动向,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目前学生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此学习行为的结果,针对学习中的问题与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

(二)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突发事件,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机警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更加有价值!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理念。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高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例如,在学生讨论、争执不休时,教师可以说:“能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吗?”这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使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从而在轻松愉快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提供前提。

(二j创设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确立动态生成的意识,深入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方向,尽量设计探索开放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对新学的内容有了心理准备。课一开始,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用你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在小组交流中说操作的思维过程,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学生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苹果,也就是整体的1/3;也有的学生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2份也是2个苹果,也就是整体的2/6或1,3。这样,学生获得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体验,从而在动态生成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师生互动巾学生“随机”冒m精彩的思维火花时,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生成资源可利用的大好时机。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努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健康前行。

9.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九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处于新课改阶段,对于教改转型期的教师来说,预设都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和精心充分准备的。它是实现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保障。但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新课改一些教材以及教法要求的变化,课堂预设出现“卡壳”,致使课堂教学进展受阻,氛围尴尬,影响到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究其根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坚持预设与生成、动态教案与静态教案的辩证统一, 未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精心的预设,有助于更好地做好动态教案。

作为教改下的科学课任课教师,除了对预设与生成的充分认识外,在教学中还应 “倡导生成”“期待生成”“重视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所疑、所问、所想、所思能在课堂中插上飞翔的翅膀。预设和生成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体。 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是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做好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活动应当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性的。 因此,课堂教学预设就是尤为必要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它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此,教师在课堂预设中,必须从教材本身出发,针对教材做好处理, 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也是预设要坚持的重点。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效果目标的实现,教材是载体和依据。 教材随时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但却应与教学内容区分开来。 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三者的融合,教材内容只是其中之一。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共同生成建立的动态性资源亦是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知,教师的课堂预设性备课,目的是如何运用和发挥出教材的作用, 而不是简单地为教书而教书。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创造能力, 能够对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上的选择、调整、替代和完善,使教材内容得到优化和开发,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和丰富。另外,动态的生成本身就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因此,教学方案的制定,重视课程资源的丰富,便于对预设的优化,生成的获得。 在教授“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从身边就地取材,显示自己作出的直角。 教师就可以将预设方案在课堂中进行说明和指导, 给学生举出好多的方法,如画、折、围、剪、拼、找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延展。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类型以及不规则的材料进行分辨。 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认识掌握。 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堂预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挥和提高,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舞台, 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精彩的课堂教学,课前预设是其生成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生成”的形成需要“预设”来为其预留“时空”预设是教学开展过程中重要而必要的环节,但需要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要有留白。这是由于教学过程受到教师预设内容、学生固有经验、知识结构以及其个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体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和建构过程。这就对教师的预设要求体现全面性、多样性,可行性、计划性和一定的灵活性,为可能出现的动态生成留下一定的 “弹性时间与空间”,能够在这时给予学生独立思索的实践和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以确保实现整个课堂教学预设存在尽可能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生成拥有充足的时空。

三、及时整顿“预设”,创造“生成”教学的过程具有着开放、变化和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就预示着随时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意外情况”出现发生。 这不是由教师主观意志所能左右、控制和避开的,也非能提前预料的。 无论怎样严密、科学、完善的预设,在受到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设备等多种条件的影响都可能使教学环境出现变化,以及预料之外事情的发生。 而这些非抗力变化发生, 很多是极好的天然教学教育资源,有着难以预料的价值,把握好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可能会将课堂整个过程变得更加鲜活明亮。 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驾驭力的考验,也是对其能力的要求。

为此,教师应当做好随时处理这类情况的思想准备,并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教学前的预设进行及时的优化整合,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发挥以及生成提供条件, 有利于更多机会的生成。 以教学中“连乘应用题”这一课为例。 学校买来热水瓶 5 箱,其中每箱里都有 6 个,而每个按10 元计算,共需付多少钱 ? 学生随即就会根据应用题进行算式的列出,学生所列的几种算式方法与课前预设。 我于是顺着预设的方案, 我请学生来展示两种方案:(1)6x10=60(元 )60x5=300(元 )(2)5x6=30(个 )30x10=300(元 ),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 学生顺利地按照课前预设完成。 我想,接下来就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巩固新知,这样的话, 这节课就能很顺利地完成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表示自己还有其他的算法。 我惊了一下,心想:不可能啊,连乘应用题历来只有这两种方法,怎么可能出现第三种,说的应该是错的,还是算了吧,免得浪费时间。 可课堂教学就在于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个性展现,随即让学生将自己的算式进行列出:5x10=50 (元)50x6=300(元),算式一出,当即引来班上很多学生的反辩: 这种算法是不对的。 刚列出算式的学生瞬间感到羞涩难当,而且听课的老师和我也都觉得愕然。 我也知道其他学生的表达的意思,但还是需要给予那个学生想法的表达机会,学生说道:这里的 5 并不表示 5 箱,而是从 5 箱中每箱拿出 1 个,就是 5 个组成 1 套,先求出 1 套的价钱,然后有这样的 6 套,再乘6 就是总价钱了 。 说完,我和全班的学生 ,以及在座的其他老师都发出了惊叹,没想到我们的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解法,也解开了这么多年来的疑惑。 我趁热打铁地请学生做了几道练习, 有很多学生都用了这种解法,说明大家都能理解并接受它。

10.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篇十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片段一]: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教师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教师改变了预设,轻声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学生羞羞答答地说:老师,球会跑的?

教师追问了一句: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生:乱跑的。

学生还自高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思考]课前预设时,教师苦苦思索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从何入手?始终找不到答案,放弃,还是常规吧!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通过动手操作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切入自然,学生都有“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那放手试球怎么跑”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教师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师生共创了课堂的精彩。

“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涌动着师生精彩的心灵对话。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因此,教师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1、精心预设,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四]:一年级《0的认识》

0和1、2、3一样作为一种数学记号,但0的内涵比它们丰富得多。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学生能够形象地去感知、去理解。0还表示起点,学生能理解吗?如何让这一知识性目标转化成过程目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感知,这深深地困绕着教师。教师多次查找资料:在直尺上的左端找到0,说明0是起点。到底如何说明呢?教师又查了汉语拼音词典,起点的解释为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如何直观形象地找到开始的、地方呢?预设了多种方案。最终从“说说生活中的0”入手,在直尺上把0、1、2、3、4融为一体,充分理解1、2、3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地在尽子上画出0,此时,学生顿悟了:0还表示开始的地方。[思考]:学生此时的顿悟是精心预设的生成,课堂中精彩生成的程度足以证明教师课前预设的程度和拥有的教学机智和水平。预设生成,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文本,而不是大致了解文本,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来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超越教材,达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这是个前提,其次是用心了解学生,这是个关键。

2、及时调整,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五]:一年级《复习20以内的数》

复习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说说,找找生活中的数,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其中有位学生说,经过十字路口时,红绿灯上有数。

师问: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的?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既复习倒数,又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可是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到红灯上的数是红红的,方方的。”教师马上调整问题: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齐答:20、19、18„„

[思考]: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分析。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如你所愿时,绝不能采取搁置生成,婉言拒绝的教学策略,应该首先考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恰当,就两个字的不同,效果完全不同。看来,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的提炼。

11.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十一

一、教学预设,奠定生成基础

1.在教学目标方面的预设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应用预设与生成,就需要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预设。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应该精心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目标方面的预设,为生成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等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进行预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时,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学习。教学目标的预设还能够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动态生成奠定基础。因此,英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英语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把握好英语教学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教学的生成。

2.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预设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预设时,还应该从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学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年龄、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加大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正是由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等因素,使得其在学习英语时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需要重视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并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预设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预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的形成学习经验,并促进教学流程多样化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预设。学习方法的预设对英语教学的预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英语的方法非常的多,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更好地生成英语课堂,就需要通过学习方法的预设选择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

3.充分预设,注重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在英语教学的预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进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不仅需要做好课程与教材的备课,还应该对其学生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习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来更好地进行教学的预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英语教学前的预设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具有更加精彩的表现,这就需要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做好铺垫。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能够确保英语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hat do you like?I like…”句式进行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 do you like?”,这样的预设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挖掘,并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打下基础。

二、动态生成,促使预设升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预设与生成进行教学时,需要做到动态生成来促使预设进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促使生成。在进行预设与生成的应用时,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开发学生的优点,掌握好学生的思维亮点、独特见解以及创新精神等。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优点进行英语教学预设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通过预设深入地延伸与拓展学生的优点。教师还应该合理地运用文本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能够动态生成。文本教学的运用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英语知识。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新知识的构建与拓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升华自身的语言知识。

例如,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英语课文进行预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英语文章的课堂问题,Do you agree with their opinions?(They are happy,though they have lost the game.)Why??在教学的预设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通过自身的见解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英语教学课堂的氛围得到升华。学生的见解可以为“Friendship is an important game,long lasting friendship.”。教师针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与独特的见解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项有价值的课后作业,如“Which one do you feel happy, to face a happy face or a sad face?”。这样的课后作业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小学英语教学的动态生成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能够促使预设升华。

12.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篇十二

【教学案例】

1. 设置问题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回忆已经学习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式。

预设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是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的, 转化思维具有类比性。通过转化思维经验的激活, 促使学生经验的迁移。

2. 构建有结构的问题情境, 初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请在活动材料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探究指导: (1) 选择材料; (2) 进行转化; (3) 填写研究小报告。

材料1:等腰三角形、非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可通过简单切割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而非等腰三角形需较复杂的切割转换方式) 。

材料2: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每种三角形都有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

材料3:平行四边形、矩形。

预设分析:学生在材料1的操作活动中可发现等腰三角形可通过底边高线切割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进而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但是非等腰三角形较难切割转化;在材料2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材料3中学生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裁剪得到三角形。

3.反馈交流, 思维碰撞, 发现联系, 推导公式

师:拼组法……割补法……

预设分析:通过操作剪拼, 展示交流, 将初步体验到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抽象为一般认知。

生成插曲:教师经过前测, 得知学生对材料2、材料3的操作是充分的, 但对材料1中非等腰三角形的切割转化存在困难, 之前试教的班级学生未生成对非等腰三角形的割补转化方法, 因此教师将这类三角形的割补转换方法的介绍放在巩固练习环节之后。但在观摩课班级有个学生在材料2的操作活动中将直角三角形通过割补转化为了正方形, 教师对此生成的操作只是简单点评, 一笔带过。

4.回顾小结, 巩固练习

……

【教学思考】

教师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预设中不可谓不开放, 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的激活, 三角形面积推导活动经验的积累, 抽象经验的提炼等环节, 都是在大的开放性预设下进行的,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的思维生成的基础上展开的, 但在教学开放的背后还是存在着预设执行的僵化现象, 如在材料2的操作活动中教学现场已经有非等腰三角形割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经验生成, 此时可将自己原本预设的材料1中非等腰三角形转化方法的介绍提前, 这样对复杂割补转化方式的介绍可谓顺其自然, 但教师依旧固守自己的教学预设方案将此环节放在巩固练习之后, 在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上还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了首位。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处理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与生成表象上是矛盾的, 但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母体, 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提高教学效益为目标。缺乏预设的课堂, 课堂表象的繁荣是无法掩盖教学实质上的苍白的, 漠视生成的课堂, 教师威信受损学生兴趣缺失。因此, 实际教学应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做到既不墨守预设又要避免远离教学目标的自由生成。

2.教学的结构系统应遵循“预设为主, 生成为辅”, 通过精心预设促使生成的合情、有效

有效的课堂生成需要如下的条件:贯穿教学始终的目标意识, 充分的教学预设, 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及学情的充分把握, 还能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动态掌控。 (1) 教学的生成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 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预期, 只有恰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造就显著的教学效益, 教师应用教学目标统领教学。 (2) 教学的预设要充分给学生思维足够留白, 使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基本的教学预设即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及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 预设问题应注重宏观设计, 着眼动态生成, 突出系统开放, 强调互动影响。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学习误区、课堂上的可能生成都应充分预设, 甚至可通过预设问题将学生的常见误区暴露, 以此为契机展开师生、生生对话, 达到对学生认知的构建。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具有足够的思维深度及思维空间, 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及最近发展区, 为教学资源生成提供可能, 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3.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学情要深刻

好的教学预设要做到目标明确, 能突出反映问题的本原,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目标达成度的检验, 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的准确专业的把握, 对数学问题的生长机制及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充分认知。生成性问题分为基于预设、非预设两类, 对于非预设类反映问题本原的生成, 教师应及时抓取并用标准的数学言语表述, 这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4. 动态掌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性设计应当是动态的、非一成不变的, 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生成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设计的动态还体现在静态的教学程序中增加动态的元素以及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

上一篇:民事案件代理意见书下一篇:浅析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环境下的医学英语教学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