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之歌教学反思

2024-08-20

贝壳之歌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贝壳之歌教学反思 篇一

《贝壳之歌》教学反思

《贝壳之歌》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演唱内容。是一首优美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旨在让学生在愉快优美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的参与二声部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为今后的合唱学习打好基础。但音乐课又不能单一的去表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二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所以在导入新课前我就让学生欣赏海边美丽的景色同时感受新课音乐。对于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

开始部分从他们熟悉的乐曲导入,通过复习《金铃铛》,加深 3/4拍拍号的印象,同时为歌曲学习作铺垫,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对于二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要从多方面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课堂上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贝壳之歌是一首旋律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但我们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二声部的演唱,所以在学习新课前我把二声部旋律单独拿出来作为发声练习单独训练。结果,学生学的很轻松,效果也非常好。音乐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感受音乐的美,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感受美好的事物。也要通过歌曲的学习来丰富孩子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这堂课,我还设计了丰富的打击乐器伴奏。课堂上学生对打击乐器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的唱啊,敲啊,呈现出一片开心的画面。而且,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课前设计的效果。

在课的设计上,始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大海的挂图和老师生动的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大海和贝壳,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通过范唱,再次感受音乐风格,熟悉旋律,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景。根据歌曲的内容,通过合作表演,加强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很希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现歌曲,在和谐、平等的评价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给每个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综上所述,这节课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需要加强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对于学生演唱时的要求还不够细致,声音位置、气息的要求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贝壳教学反思 篇二

本次教学课堂学生预习充分,表现良好。教学过程整体比较完善,时间安排合理,进度适中,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深思。

1。没有极大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优美的散文,不仅仅靠的是老师的讲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引导进一步感悟。在本节课中,还是未能完全做到引导学生自己去说去体会,教师和学生没有完全融入到一起。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中,一直困惑不解的,每次听到师父、组长的课时,她们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学方法总能让我心生敬佩,她们能准确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看来自己还需要在备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去积极探寻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多了解学生,多去听课,去学习。

2。文章拓展的内容偏多。本课在讲解文本的同时,不仅拓展了作家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到席慕蓉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她更是一位专业画家,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而且还针对学生自身的阅读体会,或者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同学们自己能从贝壳、从席慕蓉身上学到什么。两个拓展,其实不算多,但是时间不够用,尤其是第二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去谈,留的时间太少,只有5个学生,专家刘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这个讨论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让学生通过学完文章后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感受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学习生活上的启迪,还可以是对自己写作的启示,自己可以学会不断去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去寻找独到的感悟等等。

3。不能够准确无误的评价学生的回答,课堂评价上不够机智、灵活。面对很多学生不同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能蹦出我脑袋里的词实在是少得可怜,“好”,“很好”,“非常好”,“很棒”,“不错”,只有这些词,每次上课时,自己口中说出这些话的时候,都感觉到了深深地无力。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可以让我的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更加完善,所以这也是我要不断学习其他各位老师的一个重要方面。

4。最后一个环节,对比阅读稍显唐突。应该留下来8—10分钟时间去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蝉》和《贝壳》的异同,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在最后其实有一个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去说通过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哪些。

3.《蝉》《贝壳》教学反思 篇三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比较阅读,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在比较阅读之前给予简单提示:从内容、写法、结构、主题、语言等方面入手。同学探究两文的相同之处后教师出示自己预先写好的赏析短文。

这篇赏析短文,教师有意写得很浅显。因为太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不利于以后的学习。但浅显不等于随意,每一点都紧扣着课文,从内容到写法,再到语言,层层深入。

4.贝壳之歌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贝壳印画的方法,尝试在贝壳印画上组合、添画,变出各种形象。

2.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观察各种贝壳的形状颜色。

2.教具准备:贝壳

3.学具准备:各种贝壳食物画纸画笔若干,《画而乐》5岁下册幼儿用书p11。

活动过程

1.欣赏贝壳印画作品,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有趣的绘画作品,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有些不一样,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让我们看一看吧!(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贝壳印画作品,让幼儿欣赏。)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画用什么画出来的?

2.出示贝壳,观察贝壳的外形特征。

出示各种造型的贝壳实物,让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贝壳的外形特征。!.快思.教案网出处!教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贝壳,你最喜欢那个贝壳?为什么?这个贝壳像什么?还像什么?哪里像?

3.说一说、画一画,讨论探索贝壳组合印画的方法。

教师:怎么把这些好看的贝壳画到纸上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语言描述,示范贝壳印画的方法,也可请能力强的幼儿上来示范贝壳印画的方法。)教师:一只美丽的贝壳印好了,可是这只贝壳不像蝴蝶呀?还需要怎么做?(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示范把贝壳添画成蝴蝶。)教师:蝴蝶最喜欢在哪里玩?(鼓励幼儿添画适当的背景。)

4.幼儿开始贝壳印画,先观察作业纸背面的步骤图,与同伴交流,探索贝壳印画的方法。

讨论:

(1)先画什么(把贝壳放在纸上,用笔勾勒外形。)?

(2)再画什么(可用多个贝壳进行组合,也可自由添画。)

(3)最后画什么(上色,添画适当的背景)?

5.幼儿练习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6.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5.《长江之歌》 教学反思 篇五

肃州区下河清学区 盛建军

本篇是一首诗歌,作者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诗句读来充满激情和力量,且浅显易懂,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

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发情感呢?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即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面都是比较窄的,所以在课上我穿插了长江的许多方面知识,如长江名称、长江源头、长江著名景观、长江主要桥梁、长江交通功能、长江电力功能等,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文中诗句的理解。更能体会出对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宏伟博大的理解。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

学习的渴望。

这篇歌词是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是母亲的情怀?学生不太好明白,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后练习就有这个问题,如果上完课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不明白,就说明老师教学的点没有抓得准,教学的节骨眼没有找到。这就要通过前面反复的讲述,从不同视角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并把所讲的一切都归纳到这点之上。

6.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六

杨树是分布在我国很广的一种树。在诗歌里,作者借杨树之口,书法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默默为人类关爱和欢乐的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感情,像诉说,像欢歌,也仿佛自言自语。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感情充沛,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喜爱。

课后,我鼓励孩子们仿写诗歌,他们都很是乐意。第二天就交上了作业,欣喜之余,抽空打出来和大家分享(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5位孩子的作品):

蒲公英之歌

我的名字叫蒲公英,

成天向往自由的飞翔。

刮风时飞得欢快,

下雨时我就收起小伞。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就静静地开放。

飞过田野,融入大地,

蝴蝶、蜜蜂为我们歌唱,

飞过小溪,奔向大海,

给小鱼和贝壳送张请柬,

飞过山冈,飞向蓝天,

和白云一起捉迷藏。

我们边飞边唱,

为人们送去秋天丰收的信号。

小朋友也随着许下一个愿望。

感谢风雨和太阳,

当春天再来临的时候

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青蛙之歌

作者:高子坤

我们的名字叫小青蛙,

成天喜欢呱呱地的歌唱。

雨天时唱得欢快,

晴天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游泳的小鱼儿们,

伴它们在水里捉迷藏。

唱给上学的小学生们,

陪他们一起去学校。

唱给天上的小鸟儿们,

和它们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轻轻地跳,

为农民们捉害虫。

我们边唱边游起泳来,

感谢清清的小池塘。

冬天它使我们冬眠,

7.《绿色之歌》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是以“绿色”为情景主题,主教材是体验乐曲《绿色的小兵》《绿色的祖国》和学唱歌曲《小树快长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拓展活动。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学唱歌曲《小树快长高》,让学生喜爱小树,与小树成为好朋友,然后听赏《绿色的小兵》,让学生初步了解独唱和伴唱这两种演唱形式,通过用彩笔为荒山添加绿色的活动,体会植树的快乐和种植树木的重要,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最后通过欣赏《绿色的祖国》,让学生感受到种植树木、绿化祖国,能使大自然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在歌曲教学这一环节上,我从听入手,训练学生对旋律的敏感性和记忆力,用有节奏感的音调来朗读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内容、歌词节奏、以及歌曲中出现休止符的唱法,并能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体会歌曲的内涵。

在欣赏乐曲时,我从情感体验导入,通过听、说、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层层深入的体验乐曲的情绪,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现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独唱和伴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8.六下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篇八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曲的歌词,全诗作者用第二人称赞美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

在教学中,我紧扣这首诗中的两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来展开教学。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找出文中能体现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以及“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进行品读。学生首先找到了诗中每小节的第一句都是在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的,于是我们首先抓住这两句话来进行理解,学生在理解时能够扣住“雪山”“东海”这对空间上的差异和“远古”“未来”这对时间上的差异来体会长江的源远流长和历史悠久,我也相机出示了中国地图以及介绍长江的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体会比较深入,朗读也比较到位。在理解“母亲的情怀”时,学生扣住了文中“你用甘甜的乳汁……挽起高山大海”和“你用纯洁的清流……推动新的时代”这两句话来理解,理解得也不错,但在深入的品读中,由学生提出,从这两句话中也能体会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正因为她的无穷,才能“哺育各族儿女”,才能“灌溉花的国土”,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表扬了他的善于读书。仔细分析也确实是如此,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学生从同一句诗中既能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能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自我感觉在这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是比较好的。

9.竹乡之歌教学反思 篇九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认识深刻,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思维基础上的。所以就针对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带学生首先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更深领悟。

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原有课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将Power Point作为主要媒体资源,将授课思路有条理的串了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竹林风光及竹子编制的实物图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利用远教资源。

具体运用如下:导课阶段出示幻灯片图画:竹林风光来诱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在指导整体感知朗读阶段出示幻灯片,启发学生去逐句理解、投身体验,尝试学习的乐趣。在突破难点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带有“竹字头”的生字词,因此,在读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找“竹乡什么多”,在查找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竹乡就是因为它和竹子息息相关,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找出带有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字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找出了“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由于这里有些东西学生很熟悉,但有的东西学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采用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东西,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补充,让其他同学猜,猜中后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图片加以了解,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上《竹乡之歌》以前,我还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能否想象竹子的故乡的美丽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资源的二次看法与整合,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课文,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很简单,所以课本内容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让孩子们讨论我国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居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说出一些名字来,如:回族、蒙古族等等,说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来课外书籍很好的补充了我们的课堂知识。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想:语文课是不是就应该局限于课本呢?许多老师都在讲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把知识点落实等等,可很少又老师想到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仅仅是书本的课堂。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语文课堂必须要贴近于生活。语文课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10.《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篇十

我总是记得一句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师示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

三、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资料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四、注重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五、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

六、不足之处:

1、内容安排有点多,时间紧张。

2、环节之间的转换有些生硬。

上一篇:梦想高三作文750字下一篇:总监助理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