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

2024-09-17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精选16篇)

1.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 篇一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寿阳四中吴攀峰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学生会犯许多的错误,也会出现屡教屡犯的情况。作老师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学生,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

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摩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所以在做德育工作时,除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还要从自身找突破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就能让学生自主、自动、自发的学习。

因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 篇二

教无定法, 德育渗透也一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电教手段, 化抽象的德育说教为具体形象的德育渗透;要借助语言的描绘, 运用各种手段, 调动学生的情绪, 或设悬念, 启发想象;或借助教具, 创设情境;或作富有表情的朗读和绘声绘色的讲解, 诱发学生的激情, 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总之,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气氛之中,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有的可明显看出, 容易分析;有的则是潜在的, 深藏于教材之中, 如不深入细致地分析、发掘, 就不易发现。教师在分析和发掘教材的思想时, 必须狠下功夫, 这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那种离开课文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 或者将语文课仅仅上成字、词课或语法、逻辑举例课, 放弃了思想教育的说法, 都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的, 文道应该有机地联系起来。

依据这样的“教学目的”, 大纲在“教学要求”中突出了这样几点:

首先把“思想教育”重新列入“教学要求”之中, 强调了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的不可分割, 体现了文道一致的语文教学原则, 指出了思想教学的重点是“思想感情的陶冶, 道德品质的培养”, 落脚点是“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指明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应当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

其次是在语言能力的训练要求中, 大纲分别从“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诸方面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48项能力训练的要求,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规范语文教学的内涵作了很好的注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标”, 这当然是从宏观上来界定的。在初中六册180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中, 又该如何去达到这个“标”呢?

我认为, 依据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的“标”应包括:教学目的、思想教育、基础知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等。而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绝不能千篇一律。如小说单元的教学, 除与一般作品所共有的背景、作者介绍、归纳主题、写作方法等外, 应侧重于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人物形象应注重研究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等, 分析人物的精神品格。情节的分析应摸清文章的线索, 理清小说的情节, 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环境描写要分析与作品写作背景有关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 分析与主人公的命运和感情有关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而说明文的教学,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扩大知识领域, 发展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主要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 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启发学生重视被说明事物的思想意义, 从而受到思想教育;进而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所以, 教师在备课、上课、组织测试时, 都应围绕这个“标”, 牢牢地树立起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才能使教学达“标”。

鉴于目前在全国实行的是“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新体制, 大纲没有提及“各年级教学要求”, 这给短期目标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应在熟悉大纲的基础上, 通读好现行的教材, 借助教材的说明, 单元教学要求, 课文阅读重点等提示, 系统规划各阶段的教学, 确定好每册、每单元、每篇课文乃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 制订好短期目标, 有目的、有步骤地由浅入深地去达“标”。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德育体系。建立语文教学的教育体系, 利于教师从整体了解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与任务, 使教师从整体上进行安排, 调整各部分教育内容, 突出各课的中心任务, 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避免思想教育无目的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克服德育渗透的零散、片断和随机现象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任何一项德育渗透内容都与教材中具体的语文知识、事件事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时, 要与语文知识、事件事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糅和成一团。只有如此, 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基之厦的空洞说教。也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 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也是人们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的阅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

一、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

二、质疑和询问,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缺乏质疑环节的安排,整节课都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问题走,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可以说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样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质疑,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识字和作文教学打埋下根基,更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将来走向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

三、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

4.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篇四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 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5.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丰城市淘沙初级中学 邓秋祥

内容摘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读文悟道 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有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

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练习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均可入文。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中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也许这一点与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的主题有背离之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6.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 篇六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c人文性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与张力。本文作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现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与实施德育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5-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在本职工作中渗透与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正确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在初中阶段,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

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还有许多美文如《论语》、《孟子》、《我的母亲》等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以及学到为人处世的原则。

二、抓好语文课堂点拨,重在德育自然渗透

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语文的这种情感和道德因素的天然结合,使语文成为了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如反复朗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沁园春.雪》这首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词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为建设现代化而努力学习。

三、文为心声,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文为心声”,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疏导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如,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描写这些变化的愿望,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渗透思想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我们就能真正窥探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又如,在作文命题与审题中育人,明确德育导向;在选材布局中,把握德育契机。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认真地设计命题,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巧妙地进行德育。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真挚情感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育的延续和深入,也是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竞赛、收集简报、讲成语故事等,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开讨论会、演讲会。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与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名人名著,如《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学知礼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玉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学周刊》2016年26期

[2]许战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35期

7.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七

一、在语文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学生认真做好“三个一”

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每篇课文定好德育目标,然后让学生按德育目标提前完成“三个一”,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逐一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这样就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这“三个一”就是:(1)课前一分钟的演说,每节语文课前指定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文中很受教育的一句话或名句,并说出自己的认识;(2)一个精美语段的朗读,是学生自选的,对思想情感产生强烈震动的语段;(3)一个作者或文中主人公背景、生平资料的查询,通过上网或阅览辅助资料,粗知其人其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诱发其学习新课文的激情。这“三个一”不是每个学生都完成,而是根据文体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把任务分到人,分到组去完成。目的就是在老师未新授时,使学生自觉学习,提前受到思想教育。如在预习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春》时,让全班同学熟背文尾写春三个特征的句子,女生中的一批优等生查询作者的生平资料,男生中的一批优等生打记并背出特别爱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成果时,班长同学在一分钟演讲时说:“作者明是赞美春天,实是告诫我们,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春天,塑造成领着人们向前走的铁一般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女同学都争着说,朱自清很有中国人的骨气,晚年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正是文中表现出的对祖国春天的爱之深,朱自清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更使同学们无不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德育,老师灵活运用“三法”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何种文体的篇目,都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三法”(诵读法、品味法、研讨法)引导学生把握其思想精华,感受其人性光芒,领悟其人格情操,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纠正自己思想意识中缺陷。用生动感人的文字来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法”不是在每节课中同步进行,是根据文体特点、德育与语基的目标不同而着重运用某种方法使学生受教育。

诵读法,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思想情感强烈的语段或学生自己喜爱的语段,使之产生德育的激情。那些抒情浓烈的现代散文诗歌古诗文,老师宜在巧妙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的同时,朗读出并感受其强烈的情感。如《安塞腰鼓》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通过对阵势、擂鼓、鼓声的描写,文字喷涌出的是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原始能动力和给学生造成强烈震撼的气吞山河的搏击精神,宜组织学生分组竞赛与集体齐诵结合。又如《沁园春·雪》抒发了革命领袖毛泽东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充满乐观豪迈、必胜的情怀,宜学生独诵,领诵与齐诵结合,既学文又学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伟人的情怀。再如《岳阳楼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古仁人之心”与两种登楼心情的不同,进而抒发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心情、语气读课文,再分人、分组对比着朗读,然后反复齐诵表达政治抱负的语段,这样学生也就强烈感受了作者“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只有老师根据课文抒情方式的不同,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激情,真正被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深深感染。

品味法,是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品味情文并茂的词、句,点燃德育的火花。一篇课文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是那些闪光的词语和句子。《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力量和深深父爱,是通过老父亲艰难地横穿铁道的一系列动作词体现出来的;《我的母亲》胡适运用“发抖、又悔又急、舔”等词语刻画出了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最后一课》刻画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神情动作的句子,充分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感情;《藤野先生》中,鲁迅面对老师的照片,点燃一支烟,继续写文章的几个句子,无不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比崇敬、怀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每篇课文都蕴藏着潜在的丰富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内涵。语文老师只有刻苦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驾驭好教材,才能做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课文中的典型词、句成为德育的催化剂。

研讨法是让学生小组交流那些深含哲理,很受启发的语段,使之感受德育的真谛。人生的许多哲理,不是老师枯燥地说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们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研讨,而感悟出来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都有一个主流方向,教师必须把这样的语段提炼出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再集中点评。使学生形成思想共识,但启迪又各有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讨论《故乡》最后一个语段时,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1)美丽的海边沙地圆月图与议论句有何关系?(2)希望与路怎么组成比喻的?(3)鲁迅先生怎样把希望变成现实?(4)你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又有过作者的那种感受吗?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再由代表同学主讲,集中点评。同学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未来的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生命、生命》有关生命哲理的语段后,把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改为“愿‘我’珍重第一次”。同学们各抒己见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凸现于第一次,多尝试人生的第一次,更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和乐趣。

三、在语文课后感悟德育,学生坚持“三写”

“春种夏管秋收”,语文课的德育也正是这样。教师应高度重视指导学生收获巩固好德育成果,不能有“语文课上完了,德育也就到家了”的思想。名家名篇的精神粮食并不是每位同学都细嚼慢咽了,课后坚持“三写”(抄写名言警句,写生活日记,写感悟作文)学生才能把这些精神粮食变为自己的思想,才能感悟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一环节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发挥巨大作用。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有的原本是一些名人一生的总结和写照,有的早就成为了学生自己的座佑铭,人生追求的目标,或道德规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下转59页)(上接51页)等)。我们指导学生每天摘录一句或两句,全期整理成册,每句名言还附有自己精炼的感言,每月进行一次背名句竞赛活动。全期进行一次锦句集展览,评选优秀巩固成果。坚持写好周记,根据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结合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每一个学月组织一次读后感演讲赛,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感悟出课文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

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发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素养的体现也很重要。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我们坚持每周一篇小作文,每两周一篇大作文,每期进行两次作文大展览,评出优秀习作上墙报,装订成册。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第一次》《我看克隆》《上网利弊谈》《从军旗说起》《我给老师送礼物》等写作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完美自我。

8.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艺术形象;教学情境;课外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句话明确说明了利用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课程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下面,我就从创设浓郁的德育氛围、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这三方面,对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述和说明,以为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在德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充分利用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艺术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应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充分挖掘,以创设出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

比如,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这篇文章,既属于一篇文质彬彬的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具有传统眼光和历史视野的人物传记,

杨振宁先生用大量语言描写了一个具有崇高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那么,面对这篇篇幅较长、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课文,我们该采用何种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一节,我让学生尝试找出描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这段可以看出,奥本海默是一个卓绝群伦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而在“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一段落中,我们则看到了一个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不卑不亢的邓稼先,他也由此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然后,在“我不能走”这一节,我则带领学生对邓稼先先生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进行了重点分析:邓稼先在身处险境时,仍然能说出一句“我不能走”,可见邓稼先先生具有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和立志报答祖国的决心和信念。这样,我通过充分利用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这一人物的感染中,学生也升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对学生进行德育,若是我们采用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语言讲解方式来进行,既无法将学生引入到文章特有情感的思想情境中,我们也无法获得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所以,面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却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课文情境,我们可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对于斑羚飞渡的具体情境,作者运用大量篇幅和语言进行了刻画描写,若我们只是让学生依靠阅读这些文字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还具有一定难度。于是,我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斑羚飞渡这一情境的视频,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年轻斑羚成功飞渡的画面便真实、生动地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也都为眼前壮观、悲惨的场面所震撼了,他们一言不发、表情严肃地注视着投影屏幕……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斑羚在生死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护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思想品质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并不能靠语文教材中十几篇文章就能完成,所以,每当在课堂上学习了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章,我们还应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比如,在学习了描写父子情、母子情的文章如《背影》《我的母亲》之后,我们可在班里举办以“向父母致敬”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树立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决心;在学习了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如《春》之后,可以举办绘画比赛,让学生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画面画下来,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春天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总之,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在语文课堂这一阵地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既掌握专业语文知识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优秀人才。

9.语文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九

2012-2013(下)

高玉琴

马友营中心小学

语文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我在工作中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不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10.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范文 篇十

摘 要: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现代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学科。初中生不仅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字感悟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古典文化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和思想道德意识。本文主要依据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措施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且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难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且在语文阅读和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影响三观的树立以及未来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经历较少,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树立,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学教学灌输给学生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的特点。

传统文化与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组成密不可分,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引领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方法等均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展开综合研究与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如古诗词教学中,部分字词的古今义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在长期记忆和背诵中,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继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结合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特点,对文章内容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初中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听取教师分析传统文化典故或是文化习俗时,容易对新知识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这对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充实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文化积累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书本理论进行记忆和理解,能够奠定语文基础,教师渗透性地讲解和分析传统文化,则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文化解析,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继而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例如,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解析,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对其中的“左迁”含义进行分析:汉代有“贵右贱左”一说,“左迁”即有贬官之意,此为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一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式讲解,无形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

3.提高语文素养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文化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等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诗词、古文和典故等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并结合自身经历,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领悟其中的文化精髓,为提升自身修养以及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分析文化典故中的教育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是对经典典故涉及的主要人物进行性格特点以及人物品质方面的分析,教师对传统文化典故涉及的教育意义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描述了陈元方对话来客的情境及内容,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做一个方正的人。主人公陈元方才七岁,就提出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言论,有理有据,值得学生思考、学习和借鉴。教学中,教师可重点对主人翁的品质特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其中的人际交往哲理。

2.经典诵读,品味古人智慧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分析,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论语》的节选内容,其中的经典言论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做人方面的教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则是生活上的启发。诵读经典,品味古人智慧,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3.体味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通过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特色民间习俗、先进思想观念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要重点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主要以我国的卢沟桥和赵州桥为例,论述了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桥梁艺术,说明石拱桥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教育则是对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等实施正确引导,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现代文、文言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以及文学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对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内容重点分析,结合课内外资料,分析其历史背景,或者让学生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对其中的文化思想予以形象展示,活跃课堂气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领悟文化寓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要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我们需要道德的力量来作支撑。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是,目前在不少学生中存在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偏激等现象。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属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把语文教学变成思想政治课加以单纯的说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求,这只能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渗透得恰如其分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依托有关篇目的优势,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渗透,将有关篇目的题旨、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几种渗透方法:

(一)析题阐义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这一课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它蕴含的深意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不仅赞美了白杨树,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歌颂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广大军民,赞颂了他们所体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又如讲《回延安》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诗人为什么用“回”而不用“到”、“去”?从而使学生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的炽热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品词评句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在讲《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通过对描写烈日和暴风雨的语句,及“奔、灌、裹、拽;干巴巴、毒花花、白堂堂;慢腾腾、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词品评分析,可使学生强烈感受到祥子在旧社会拼命“挣钱”的悲惨生活。这样不仅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从而更热爱新中国。

(三)设境激情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讲《三峡》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录音,让学生进入饶有情趣游览之中,然后拿出“长江三峡”的挂图,展示三峡胜景,再结合“长江三峡”的录像,引导学生目睹长江三峡的壮丽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讲《〈长征〉节选》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亲身演绎红军将士的感人形象,从而受到了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四)质疑探究法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思”的先导,“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展其主动的首创精神,对于渗透德育也很有作用。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又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教《故乡》一课时,提出“闰土后来见到‘我为什么叫‘老爷?叫‘老弟为什么不行?”等,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体会文章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受到入木三分的思想教育。endprint

(五)联想生情法

生活中常有能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引发情思呢?是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化理解,也是渗透德育的方法之一。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张开联想的翅膀,去呼唤总理,寻找总理,那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无不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五洲四海、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总理的身影……由此更加增强了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挚爱和敬仰之情。又如讲《故乡》一课时,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联想“我”回故乡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时的心情,联想“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叫“我”“老爷”时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真切地体验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

(六)朗读背诵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语)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指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诵读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抓住“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等重点字句,反复朗读体会,设身处地地揣摩父亲的那种对儿子的挚爱深情,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其进一步领会父子深情。又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语文教师要凭借教材这本“生活的教科书”,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思想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与自身,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1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唤起民族意识

著名作家陈祖芬说过:“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其作为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任务。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闪耀着民族精神光辉的课文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九年级下册《生命与和平相爱》一课,就是一篇培育良好民族精神的典范:饱经风霜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生生不息,以及重视知识、重视信仰、重视文化的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深入阐述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体会到,作为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个体,只有自身强大了,保持优秀的品质,中华民族才能永远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渗透人生态度教育,教会学生做人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所误导,甚至走入歧途,因此,作为主要育人功能载体的语文学科,有责任担当起引导学生的义务。

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后,我安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讨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此外,在教学中,我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中外名人在成为名家造福社会、流芳千古的同时,如何敬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事迹,如毛泽东向老师敬酒、周恩来向老师赠款、朱德给老师让座的故事,孔子、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等。学生以这些素材开展演讲,“听众”听了演讲之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再写成听后感,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我遴选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假丑的能力。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五、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不良言行不断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对父母、对身边的一切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人在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懂得报答。如在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时,我通过真情朗读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用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用感恩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1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三

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二、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第一组专题教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第二组专题教材,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学习第三组专题教材,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4、学习第四组专题教材,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学习第六组专题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学习第七组专题教材,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8、学习第八组专题教材,在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实施原则

1、和谐共振原则。和谐是运动的和谐,这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2、合时适度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使学生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过程成为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3、移情感悟原则。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4、求新激活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强;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新”不是赶时髦,搭花架子;“活”也不是表面的活跃热闹。这些理解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导致德育上的高耗低效。“新”与“活”应该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四、德育渗透教育目标使用说明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14.初中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篇十四

初中德育工作总结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导处、总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校的德育工作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根本任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以师德建设和班主任培训为重点。并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对本年度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本学年,针对我校年青班主任和首次当班主任的教师较多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侧重在师德修养、班主任基本功训练和教育理论学习三个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交流和理论学习。

上半年组织召开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指定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褚建根、沈利强和刘世好三位班主任进行经验介绍;另有余昌伟、倪冬明两位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作了工作汇报。下半年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由政教处组织,学校中层、年级组长、全体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参加的学校德育工作论坛,安排班主任进行专题发言。

2、重视德育科研工作。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上交一个德育案例,并鼓励班主任积极撰写教育随笔,教育案例、德育论文和课题研究。其中关伟老师的德育论文《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策略》获XX市三等奖。

3、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和按时检查班会课。

每一个月定期召开一次全体班主任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一月以来班主任工作中的成绩,分析并解决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阶段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导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尤其是指导青年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班会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为此,政教处根据每月的活动主题,组织行政和年级组长对班会课巡视并做好情况记载,督促班主任认真有效地上好班会课、搞好专项活动,杜绝了班主任把班会课挪作他用的现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而人的精神又受制于周边的环境氛围。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育:

1、要求各班制定文明礼仪特色班争创计划、班级公约等并上墙;对教室进行精心布置,让班级教室的布置能体现班级特点,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并在每学期初进行评比,评出班级布置优胜班。

2、进一步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的力度,规范了学生仪表,饮食行为,并成立检查小组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继续开展学校常规检查,并对卫生、两操、自行车排放、纪律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评比,进行日日公布、周周小结、月月评奖,促进了各班良好班风的形成。

(二)开展月主题教育

结合各种节日和纪念日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进行教育活动。如三月份的文明守纪;四月份的爱心与奉献;五月份的勤学诚信;六月份的安全快乐;九月份为文明礼仪、尊师爱校;十月份主题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十一月份主题为爱心与责任;十二月份主题为法制教育;一月份主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每月的主题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黑板报、专题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全方位的进行教育。要求各班围绕主题每月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并且每月安排一个班级进行公开课;同时每月要求围绕主题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进行评选。

(三)、安全、法制教育常抓不息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1)进行防灾疏散演练,(2)进行火灾消防灭火演练,(3)请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制讲座(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黑板报、专题广播等,进行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安全教育录像,初步掌握安全逃生的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传统的德育教育活动。

1、健全了学校心理咨询制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2、上好心理课。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心理偏差,了解和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个性。

3、建立问题学生帮教制度,并要求帮教教师做好个案教育与分析,定期进行帮教。

4、组织学生听取“青春健康行”健康教育讲座。

(五)、加强家校联系,探索协同教育机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1、每学期分年级各召开好一次全体学生家长会,九年级在上半年还分层次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在期中和期末学校统一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请教育专家给家长上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善家教指导方法,优化育子艺术,提高家教实效。

(六)、重视体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体育运动会,每天确保学生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并在每学期期末阶段进行阳光体育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我校积极参加XX市中小学秋季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获得XX市第十名,组织学生进行新广播操比赛,我校代表崇福片参加XX市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5月份开展了红五月学生手抄报比赛、十佳校园歌手大赛、庆国庆演讲比赛、迎元旦书画比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文艺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

(七)、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组织学生到我校德育基地(福严寺景区)免费为游客讲解福严寺的历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八)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年度结合劳动实践课开展了剪纸比赛和校园科技创新比赛,组织学生参加XX市的劳技比赛,参加比赛的两位同学都获得了XX市三等奖,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

15.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五

一、合理运用作者与背景介绍,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会选编一些文章质量较高的文章,并且在这些文章中,凝聚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一定要对“作者简介”环节予以重视,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教育恰当地渗透到作者简介当中。比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鲁迅年轻的时候,本来是学习医学的,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 通过对以前鲁迅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回忆,之后老师予以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就是为唤醒国民、拯救国家。最后,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 作为一名初中生,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将个人理想和祖国需求相结合,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除此之外,在初中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对写作背景进行了一定的介绍,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利用,实现其德育渗透的资源价值,全面落实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二、合理运用课文与名句讲解,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载体。所以,老师一定要全面、深入、充分地理解教材,准确掌握教材中包含的教育元素,重视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特点,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道德的渗透。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个人物进行了解,尽管木兰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热爱亲人、勤劳善良、报效国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其在生活中的品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德育素质。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德育元素也是深藏不露的。如将其人为地进行肢解,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现,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效果就会比较浅显。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避免采取一味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一些德育元素,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合理运用听说读写,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要听老师范读,自己还要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可以充分理解文章当中存在的一些信息,如关键词、中心语句等,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予以理解。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落实德育渗透。比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勇敢地面对。

四、合理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熏陶。

16.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关健词:初中语文 教学 德育渗透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生所接收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远少于具有消极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初中德育教学以单一科目形式的教学,难以发挥其教育作用,因此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他科目中。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文学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特点,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显著。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以德育教育并重的方式,促进初中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一.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教育意义

1.德文双施,促进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才中,纳入很多以德载文之作,唐代诗人纷纷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德促文,实现教学目标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就像在两个原本分隔开的学科之间敞开一道门,以语文教学为依托,为德育渗透提供契机。我们不能将德育教育从语文课堂上玻璃出来,进行德育概念空洞灌输,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智慧的分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德文双施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1]。

2.以德树人,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以母语教学为依托,实现人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对于学生文化、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重任。而中学德育工作在《中学德育大纲》的引导下,树立将全体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有公德心、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思想修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墨子说:“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为了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使得学生能够完善人格,实现自我,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得课堂上生动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崇高的形象深植于学生心中。所以说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的以德树人,综合发展[2]。

3.道德警示,感染社会

温儒敏在谈论到与鲁迅精神有关的当代社会价值时,曾说过这样的一席话:“在信息传播过快,而缺乏节制的时代,人容易焦躁、思维碎片化、平面化,痞气和戾气大行其事......”温儒敏对于社会风气的深刻批评让人深思。不能否认,我们的社会精神逐渐倾向于“颓靡”,而这种颓靡正在侵蚀着人们的道德素质,使得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中学生群殴小学生、中学生毒害生身母亲、学生考试作弊”等字眼,社会的风气的恶化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再是一个单一墨守成规的学科,而是需要在不同教育环境中渗透,发挥出其力量的教育法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给学生上一节文学思想道德课,也是为社会的道德环境敲响了警钟[3]。

二.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特殊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以及方法。那么现今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不准确,最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者必须要找准语文教学的定位,立足于语文科学性质,以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

1.德育渗透以语言为依托

语文教育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一本体,将不能进行。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也需要以语言为基础,在教师对于学生的语言引导、理解、分析、揣摩以及实际运用下,能够让学生的感悟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意蕴。语言与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此时的语言并不是单一的教学工具,而是一种情感融入的载体,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真实场景的感悟[4]。

2.德育渗透方向的重点把握

语文教学发展以来,对于语文教学性质争论声音比较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陷入了人文性教学和工具性教学的对峙中,到现在对于语文教学的性质依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很多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更加的偏向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将德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需要对语文教学方向进行重点把握,以人文性为根基,结合德育教育思想,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并不是对有语言本体的忽视,而是以语言教育,提升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实现情感与道德的统一。撇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丰富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大兴德育教育。使得单一德育教育化单一为有力量,效果甚微[5]。

三.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课外阅读、语文实践等诸多方面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语言的精致性,内容覆盖面广,以及形象多样化的特点,融入德育思想,将学生的思想丰富,以文学作品背景为范本,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对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课书进行分析,以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实现德育渗透,通过“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模块,开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模块中,都包含“阅读”、“综合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现将人教版课程教材中七年级上半年的德育渗透课程总结如下表:

从上表中,能够分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素材上,为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涉及到了人生观养成、道德观培养、自然保护以及社会关系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加入了“人与自我”的内容,恰好与语文教学人文性相符。这一方面内容的加入,能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的审视自我,发展成长中的问题,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掘。目前的初中人教版的教材中,对于德育内容的呈现出一种散落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其教学主体明确,德育内容也统一,使得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时能够具有针对性[6]。

四.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问题

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学内容渗透比较全面,能够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互结合,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找准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的问题,方能够实现教学改革。

1.流于形式,架空分析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德育教学流于形式,架空分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德育教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从个人发展方面入手。例如,在进行《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提问,“我们过年为什么会很开心”,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便迅速的回答说:“因为过年可以放鞭炮”、“因为过年可以到处玩”、“因为过年可以不用写作业啦”、“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吃的”,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许。在课堂气氛非常欢乐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7]。

事实上,这样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错误的,该篇文章是著名的作家刘绍棠先生所创,文章以京郊运河家乡过年为背景,对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进行描述。在生动、简洁的用词中,包含着作者对于家乡热爱的情怀,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是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以个人思想出发,并没有对文章含义进行深刻的解读。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流于形式。

2.内容单薄,说教明显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其内容比较单薄,说教现象比较明显。虽然我国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很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的结构依旧不够明显,德育思想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渗透,对于教学主题的理解过于的政治化、单一化。例如,很多初中语文德语渗透,过多的重视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该种不平衡的德育渗透将会是教育发展中的严重缺失。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说教性明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应试教育,我国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与德育评价挂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政治指导性比较明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8]。

四.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1.以社会现象为引导,发挥文学作品的正能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实现文学性教学的基础上,能够以道德观的树立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摆正自我在社会环境的位置,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伴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现代的初中生更加的乐于去接听社会上的新闻,这些网络新闻中的有传递正面信息的,也有传递负面信息的。而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维意识尚不成熟的阶段中,自我价值观非常容易被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所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可以以网络新闻事件为引子,与书本中的文学作品相互对照,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正能量[9]。

例如,微博上经常会出现很多“炫富”照片,炫富心理,大部分来自于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在社会上宣传不劳而获,这些不正之风,从表面上看比较诱人,实质的恶劣影响非常大。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可以以社会现象为引导,如,进行《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刘禹锡身居简室,却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怀。通过还原“陋室”场景,学习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与现代人的“炫富”、“享乐”、“拜金”以及“牺牲国家利益谋取的经济利益”的现象相比,正能量才能够名垂千古,负能量行为会被唾弃[10]。

2.以自然元素为素材,促进德育教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学素材中含有“人与自然”该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赞扬自然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抒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情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然美景观赏、感悟自然出发,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渗透。德育渗透的内容有很多,生态德育思想渗透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实现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自然元素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然情境,实现教育思想的渗透[11]。

3.开展德育活动,与语文教学环环相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需要在德育活动的开展下,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校为学生开展德育活动,能够在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好题目,为学生提供德育演出,如在某中学中,国家残疾人协会为学生组织了一场演出,在演出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后感写作,题目为《我的中国梦》。学生对于该类型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以启发,对于梦想等有着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将其所看,所感应用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写出的来的文章深刻、真实、激情洋溢。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在开展德育活动中,需要与语文教学环环相扣,既不能相互脱离,也不能过于说教,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活动开展的真实目的[12]。

4.拓展德育活动方式

学校还可以拓宽德育活动方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教学讲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讲座主题与当今最为紧急的问题为资料,如进行环境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以海洋污染、雾霾、环境破坏等素材,通过语文讲座,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追溯其环境被破坏的原因,将学生的环保知识面拓宽,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讲座是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对生态环境知识充分了解。在实际的语文教学道德讲座中,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以生活的生态环境为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学习《说说我身边的环保故事》时,向学生播放纪实电影《海豚湾》,以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小组参与讨论中来,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并以实际垃圾处理厂工作视频为案例,让学生们认识到环保需要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5.语文阅读教学,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文字能够传递出情感,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对文章深厚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将文章中的情感道德化,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在朱自清《背景》中,在接触该篇文章之前,学生只知道该篇文章是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但是却不知道父爱的细腻之处。仔细阅读式教学,将文章视野放到文中父亲艰难的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境。父亲的“攀”、“缩”、“倾”等动作描述,简单而细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感悟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德育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单一的德育说教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育以母语教学为依托,实现人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对于学生文化、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重任。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以德树人,综合发展。同时也是是在给学生上一节文学思想道德课,为社会的道德环境敲响了警钟。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学内容渗透比较全面,能够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互结合,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文中针对初中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陆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裴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刘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石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64.

[7]陆佳.以语文教学之方行德育之事——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1:5-6.

[8]叶金松.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学语文,2015,36:13.

[9]刘双龙.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05:107.

[10]代朝凤.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2016,01:164.

[11]刁淑颖.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初探[J].学子(理论版),2016,07:34.

上一篇:关于广东景点导游词下一篇:西楼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