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临湖镇规划

2024-12-29

苏州临湖镇规划(共8篇)

1.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一

洲湖镇中心幼儿园三—五年发展规划

一、基础分析:

洲湖镇中心幼儿园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500多万元新建的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新园舍占地达12亩,建筑总面积818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5000余平方米。建园规模15个班,可容纳600多名幼儿入园学习。幼儿园内部设施设备已经达到乡镇示范园一流水平,园内有大型玩具、投篮、塑胶场地和塑胶跑道等较齐全的幼儿体育活动设施;有多功能厅、校园广播音响、DVD、液晶电视、电子琴、节奏乐器等设备。目前,幼儿园有教职工24名,其中专任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5人,食堂后勤人员4人,均持证上岗。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提出了“会锻炼、会交往、求知兴趣浓、艺术表现大胆”的培养目标,倡导“细致、踏实、和谐、创新”的工作作风,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领导班子,实施层级管理、目标管理。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遵循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探索农村幼教科学管理模式,积极实施素质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幼儿园成为“管理科学,师资优化,环境富有教育意义,保教质量好,社会信誉高,颇具特色的乡镇一级示范幼儿园”。“管理科学”指:管理机制高效,管理手段先进,管理信息畅通,管理决策民主,开放式、动态式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师资优化”指: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达90%,全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和计算机证书。能独立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较高质量的教育论文。具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技能水平。富有爱心、耐心和恒心。

四、实施框架:

(一)行政管理: 目标:

1、在“依法治园、和谐兴园”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放式、生态式的管理模式;

2、完善在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的园长负责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管理的人本化、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民主化;

3、创建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富有活力与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

措施:

1、坚持“以法治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通过计划、执行、监督、总结等过程,协调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积极形成“全员管理,全面管理,有效管理”的管理理念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超我管理”的机制。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开放式、生态式的管理模式,使幼儿园的管理能积极反映社会变化,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与家庭的关系,开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资源,发展新的家园结合模式。

3、认真学习国家、本市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坚持依法治园,修正现行的规章制度,完善《洲湖镇中心幼儿园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把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师德教风、工作制度、教育常规、奖励制度等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层次清楚、责任明确、管理严谨,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主体性,维护幼儿园发展的权益。

4、进一步强化园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与教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行政管理上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优化竞争制,积极实施中层干部竞聘制与骨干教师奖励制等。

5、幼儿园成立由有关领导、专家、家长代表、园长组成的教育顾问委员会,健全教代会、家委会制度,对幼儿园发展、管理、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提供决策和建议,使幼儿园管理充满活力。

6、加强班子人员的自身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班子人员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职员工,进行情感管理。实行园长及中层领导述职报告制,园长及中层领导每年向全园教职工陈述工作报告,进行民主评议,园务公开。

7、加强园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树立“细致、踏实、和谐、创新”的园风,“爱、实、活、新”的教风及“好问、好学”的学风,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保教工作: 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2、加强保教研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3、深化课程改革。树立现代化的课程观,全面落实新课程精神,构建具

有本园特色,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园本课程。提高幼儿一日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开展特色教育。以幼儿园整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前提,进行幼儿语言、艺术等方面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本园教育特色。

措施:

1、开展多种活动,转变教育观念。

结合幼儿园保育与教育改革实际,定时、有序、科学、系统地学习有关保教理论文选及经验文章,积极开展自学、讨论、辨析、心得交流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学习1—2本保教理论书籍,撰写4篇教育实践随笔,以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2、加强保教管理,全面提高质量。(1)、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完善《幼儿园保教工作常规管理制度》,使幼儿园的保教管理规范化、科学化。(2)、落实教师一日活动操作规范,注重教育活动过程,实现一日活动皆教育的理念。(3)、重视对幼儿园保教常规工作的多元性评价,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考核,严格执行“计划--落实--检查--反馈”的四环运行方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视家长评价。•••(4)加强幼儿园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工作评比活动。(5)、挑选乐于奉献、善于管理、精于研究的教育骨干担任教研组长,领导教研活动,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质量。

3、加强保教研究,促进幼儿发展。

(1)开展“本土化内容主题活动”生成研究及环境创设,形成本园特色,努力实现环境富有 教育意义的目标。

(2)进行2—3岁早期幼儿教育的研究,研究2—3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养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小班作息制度,探索家庭化、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养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研制适宜于小小班的教养内容、教养形式、教养方法,使2—3岁前幼儿教养工作走向科学、有序的轨道,提升2—3岁幼儿教养工作质量。

(3)深化、完善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对幼儿园活动区的目标定位、内容的确立,环境与材料的配备,教师的指导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完善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努力探索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领域活动活动相结合;探索学习性区角、运动性区角与社会性区角三大区角从

空间上、时间上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指导。

(4)开展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技能兴趣教育活动。努力使教师在幼儿参与活动时发现幼儿潜在的多元智能特长,让幼儿在参与兴趣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5)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创设条件,加强幼儿园现代化教育师资力量的自培和管理,鼓励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学习开展多种媒体的教学研讨与

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作用,逐步走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6)着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积极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幼儿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园本课程。

(1)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主体性的体验,并使之贯通于幼儿园的课程结构与实施中。

(2)建立共同性课程与园本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多维度的课程结构,努力体现幼儿园课程在“规范基础上的搞活,宏观指导下的多元”的课程管理政策。

a、课程设置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最基本的活动形态,强调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b、正确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预设”和“生成”对幼儿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预设”和“生成”是两个不可截然分割的结合体。“预设”和“生成”可共同指向四种活动形态,并比例不尽相同。

(3)以开发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生成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土化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挖掘研究设计生成“服装”“西瓜”“箱包”“桑园鸡”“土布的经历”等主题系列。把握好共同性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关系,园本课程的实施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与班级实际。

(三)教育科研: 目标:

1、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以科研指导改革、造就师资、提高质量、增加信誉,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2、完善科研网络。园长加强对园教科室的指导,注重过程管理。3、加强课题管理。形成园内有关教科研管理制度。措施:

1、调整、完善幼儿园教科室——教研组——教师个体三级科研网络,教科室有研究总课题,各教研组有研究子课题,每位教师有结合自己实践的小课

题。园长亲自抓幼儿园科研工作,教科室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园教职工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分项落实,并与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紧密联系,取得支持和指导。

2、强化幼儿园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制订《洲湖镇中心幼儿园教科研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的选题申请、立题、过程管理、成果验收、奖励等环节的管理目标和方法。制订幼儿园教科研总体规划,定期发布切合本园实际的教科研“课题指南”。并对全园的各类课题研究进行调控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课题的指导,对全园的教科研工作加强管理和考核评价。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作出奖励。

3、深化幼儿园课改的实践与研究,每年有实验计划和阶段性总结。4、幼儿园牢牢抓住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小课题的研究,每学期撰写1—2篇教科研论文与专题总结,以科研促进教师的成长,以科研推动保教质量的提高。

5、加强各级课题的研究,注重研究过程,力争通过三年的研究,体现幼儿园大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四)队伍建设;目标:

1、建立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教育特色、创新意识与示范能力,能适应现代化学前教育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

2、形成一支人员精干、敬业、高效的保育、后勤队伍。策略弘扬师德优化队伍立足自培练好内功形成机制合理组合。

措施: 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机制,走自培之路。切实抓好师资队伍的四项建设。

1、以塑造师德风范为中心的思想建设,弘扬崇高师德、优化教职工队伍。(1)充分发挥幼儿园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抓好三大组的政治理论学习(党政班子小组、党团员党章学习小组、教职工集体学习小组),做到学前有计划,学中抓落实,学后观实效,完善学习制度。

(2)深化以“培育敬业精神、塑造师德风范、提高育人水平”为主旋律的师德教育活动,认真落实《洲湖镇中心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制度,宏扬高尚的师德风范。

(3)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三树立”教育以及“我与洲湖共命运”的专题讨论活动,使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提高保教能力为中心的业务建设,立足自培、提高教职工的业务素质。

(1)构建目标。加强自培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幼儿园中青年教师三年自培目标框架:三年内力争培养市级骨干教师2名,园级骨干教师5名,使教师们

明确自己在幼儿园里的地位和今后发展方向。

(2)学习提高。完善学习制度,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把学习和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骨干教师要作到“五”精:精读一、二本专业书籍;精写一、二篇有质量的教育论文;精上一次示范活动课;精心带教2名以上园内青年教师;精研一个园级以上科研课题。一般教师要做到“四要”:要有本人学习计划;要有一本学习记录本;要有一本观察记录分析本;要有结合实践的研究小课题。形成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良好氛围,把握教育观念的制高点,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最大极限的提高。(3)探索家长学校的新形式、新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指导,如家长学校辨析式活动、咨询活动、亲子活动、开放日活动等等,形成幼儿园、家庭共育观。

(4)健全园、班家委会管理制度,确立园家委会工作日,以“当好一天园长”、“组织幼儿活动”等更好地发挥家委会成员的能动性,使其定期参与幼儿园工作,监督幼儿园管理。

(5)进一步完善园、班二级服务制度,园级服务措施满足家长的共性要求,班级服务措施满足不同家庭的个别要求,两项服务互补互辅,提高家长满意率。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家教指导质量。

(1)加强《以幼儿园为主导,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家教课题研究,修订学习型家庭等级量表,落实创建目标计划,拓展学习内容、方法、途径等,逐渐形成亲子共读、共学、共成长的家教理念。

(2)以“创建学习型试点家庭”的展示、交流活动为契机,及时抓住成功案例,开展总结工作,从特殊性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原则、方法,以“手拉手”、“结对子”等形式向更多的家庭推广。

4、发挥家教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实行开放教育。

(1)定期开放幼儿园,欢迎社区内家长、孩子来园活动。如开展亲子活动、牵手活动、母亲学校等。

(2)尝试建立社区家教委员会,共同营造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

(3)配合建立社区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参观学习活动、联谊活动等,实现一体化教育。文秘114版权所有

(六)保障条件: 目标:

1、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投资的力度,基本成为办园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的幼儿园。

2、积极创设与现代化学前教育相适应、有利于幼儿素质教育的物质、心理环境,使幼儿园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促进每位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措施:

1、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改善办园条件。

(1)增加幼儿社会角色游戏活动室、幼儿电脑房、电子琴室等。

(2)按幼儿体育锻炼需要定期配足幼儿体锻小器具(以自制为主,每学期制作小器具近二十多套)。

(3)根据现代化管理、教育的需要,安装多媒体教育系统及各班联网电视等,使幼儿获得直接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4)增添部分开放式玩具柜。

(5)根据保教工作需要,添置具有科学意义的现代化教具、学具、玩具。(6)加强幼儿园环境建设,根据幼儿年龄需要,努力使小小班教室环境家庭化、小班教室生活化、中大班教室学习化,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家园、花园、乐园。

(7)创设集教工学习、娱乐、休息于一体的教工活动中心。

2、开源节流理好财,健全幼儿园财务监督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把幼儿园管理费的60以上用于设施、设备的添置,使幼儿园资产总值的逐步增长,严格园产管理制度,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3、通过教研组的学习与研讨,加强对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的指导,重视幼儿在环境中的参与作用,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开展“活动材料和教学具的提供对幼儿行为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

(2)开展“如何处理好预设环境和生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3)立足农村,继续发扬“废旧立新”、“勤俭节约”的传统,自制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具和活动材料,真正体现因地制宜。

(4)开展“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每一位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的专题研究。保护与发展幼儿的创造萌芽,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5)注重幼儿活动环境的布置,进行环境布置更体现“主体化”、“平衡化”、“动态化”的“三化”研究。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以及中国的发展必然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农村幼教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将不断根据幼儿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地调整和补充我们的发展规划,更好地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办园效益,为实现平湖市基础教育现代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二

据统计, 城市路灯照明占我国照明耗电30%左右的比例, 一个一万盏路灯的城市, 每年仅在路灯照明上消耗的电能就高达2000万千瓦时以上。不少地方路灯管理部门曾经尝试通过“半夜灯”、“隔盏灯”或者“单边灯”、LED灯等方法来减少电能消耗, 但没有充分考虑到现代城市的实际照明需求, 存在缺陷, 为治安管理及夜间交通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有违城市路灯系统规划和设置的初衷, 因此, 我们要研究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节能方案。

1. 路面平均亮度的计算

首先我们要根据路灯的排列和路灯的高度等因素计算出道路中各点的亮度, 从而取出n个点算出街道区域的平均亮度。考虑到照明强度的均匀性, 假设两排路灯交错排列, 设路灯高度均相同, 且均为h, 同侧路灯间距为l, 街道宽度为d, 两排路灯如图1所示, 将路面根据灯的排布划分成如图所示的数个三角形, 在路面的某个三角形区域内任取一点 (xi, yi, 0) , 每个三角形中的点由受其周围最近的5个灯影响, 其余路灯由于距该点较远影响较小, 同时也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 故对该点的影响忽略不计。

在道路上均匀取n个点, 分别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其各点亮度Ii。

路面平均亮度Lav=, 显然此时Lav与功率p呈线性关系, 故可推出理论需要的功率p, 再考虑到钠灯的光转换率大约在17%至18%, 可得到实际需要的功率p1, 再推出实际需要的电压U (v) 。

2. 实时道路车距的计算

经推理可得车距b= (v-a·s) /a,

其中:a=max{a1, a2, …, an}, n为车道数, a1, a2, …an为每一车道每分钟的实时车流量数, s为路面车身平均长度, v为所测平均车速。

3. 亮度与反应时间及反应时间与车距的关系

对于上述所得路面亮度以及道路实时可得的车距情况再结合反应时间, 我们需要在这三者间建立一种关系。

经过查询资料, 亮度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如下表:

得到的曲线拟合公式为t=348.523+193.348·/0.018+99.975·/0.258,

再推导出反应时间和车距车速的关系:t

4. 数据模拟

以下我们给定车流量或平均车速之中的一个变量, 模拟电压分别与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以此查看这两个变量分别对所需电压的影响情况。

(1) 固定车流量, 考虑车速与电压的关系如下:

图2、图3纵坐标是电压U (v) , 横坐标是车速v (m/s) 。图2反映的是在车流量a=1.4 (辆/每秒) 时, 电压与车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速度的增加, 电压随之可以适当调低。

(2) 固定车速, 考虑车流量与电压的关系如下:

图4、图5纵坐标是电压U (v) , 横坐标是车流量a (辆/每秒) 。图4反映的是在车速v=16m/s时, 电压与车流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车流量的增加, 电压随之可以适当增高。

考虑到高压钠灯的特点, 为了不影响路灯的使用寿命, 我们将电压变化范围控制在额定电压220v的上下15%左右 (即取在190-230V之间) 。并将其进行分段调节 (当U≤190v时取190v;当190

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综合考虑车流量和平均车速的变化, 从而给出所需的电压, 以此达到节能的效果。

5. 结语

如果运用本文给出的方案, 节能可以达到10%左右。

本文尚有些局限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 建立在可以获得实时的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基础上的, 必然和现有道路条件会有些不相符之处;其次, 路面亮度计算等没有考虑天气、路面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导致一些计算公式比较粗糙,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的不断消耗, 节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提的话题。对如何解决现在城市道路照明耗电量大的问题, 以何种参数估计灯光亮度的需求等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 运用照明强度公式、平均亮度等概念得出路面照明亮度, 获得关于照明亮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及其数值拟合的关系结果, 最后根据现有车流量、车速等数据推算出车距公式。作者基于苏州市道路路灯耗能现状, 旨在通过监测到的车流量、车速等实时数据, 设计合理可操作的程序, 改变路灯两端电压, 调节路灯亮度, 在保证路面安全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节能, 对道路节能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苏州市市区,路面路灯,变压节能

参考文献

[1]刘英婴.用反应时间研究道路照明光源的相对光效[J].灯与照明, 2007, 31 (1) :41-45.

[2]张家昕, 仇海全, 卢中其.基于数学建模的城市路灯优化与节能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5 (1) :53-55.

[3]发光率与发光强度.http://wenku.baidu.com/view/daf6e 8050740be1e650e9afa.html.

3.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三

(2010年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英语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有关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和专业抽检的指导意见,根据《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础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是由苏州科技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申办,经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计 [1999]215 号)1999 年 9 月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按照教育部 [2003] 第 8 号和江苏省教育厅 [2005]第40 号文件精神,改办为独立学院。学院充分依托母体学校办学,共享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与管理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了以满足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发展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英语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1届。每届招生2-6个班不等。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英语专业有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且全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主讲教师中,82.61%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占39.13%,中级职称占32.61%,初级职称占15.22%。教师中有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秦建栋、祝平),5人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祝平、郭富强、周福娟、朱海蓉)。

二、建设目标

我院的专业建设规划历经三个阶段。(1)2000年英语专业建立之初至2008年,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参照母体学院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独立学院的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早期主要依赖母体学校的师资和外聘师资,2004年后招收自有师资,基础阶段教学以自有师资为主体,高年级阶段师资以母体学校师资为主。(2)2008年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开始酝酿按“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两个方向招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开始强调独立于母体学校,要尽量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要求比母体学校英语专业更加注重“应用性”。在师资建设方面,这个时期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自有师资除了能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要外,还能承担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2009年结合拟制定的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英语专业再一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定新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此次规划制定过程中,英语专业特地邀请企业主要领导和人力资源部分领导参与规划的论证和制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各方面制定较为全面的规划和建设目标。这次建设规划根据我院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独立学院一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兼顾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初步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力争到2015年把“英语”专业建设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上乘,在江苏省有一定影响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届时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可望达到500人,师资力量自有教师数量可望达到35人。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重构知识体系,使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通识性课程、职业导向性课程逐渐趋于平衡。本课程体系拟设置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国际商务类课程、翻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

1)语言技能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类课程拟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语散文阅读与欣赏、高级英语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语言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美文学、英美概况、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等。

3)人文素养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这类课程拟包括“两课类课程、西方哲学思想导论、圣经与神话、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4)国际商务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国际商务的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新的课程设置应更多地设置与国际商务实务与管理的课程,进一步凸显职业导向性,且多数用英语授课,达到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商务能力共同提升。这类课程拟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外贸函电、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统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民商法、商务礼仪等课程。

5)翻译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原课程方案相比,拟增加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产业的科技翻译的类别和实践量,加入与吴文化相关的翻译课程与实践,突出地方特色。这类课程拟包括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初级口译、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英汉语言对比、中西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专门用途翻译、科技翻译(侧重于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的电子类、服务外包类、动漫类翻译)、吴文化翻译(苏州园林翻译、吴歌翻译等)、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6)实践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加其职业预成熟度。这类课程拟包括英语语言技能实践、专业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应用翻译)实践、专业调查、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个性化、探索性、创新型的研究性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功能。

为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往往决定着教学模式。因此,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至关重要。英语专业通过外请名家名师,内延本专业教学能手来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并进而改变教学模式。

2)积极参加教育部相关部门组织的课程教学培训。在建设期间,争取50%以上的教师能够获得校外培训的机会。

3)按各种课型的特点分别精心组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或观看优质课录像,让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听课后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和总结,带动大家共同提高。

4)在方向类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法可以将理论讲解相结合,任务驱动法可以使学生自主设计项目任务、完成手段、效果评价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理论类方向类课程采用问题驱动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课下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最后形成小论文。

3.开门办学,协同培养

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拟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从专业设 置论证、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学院到“职场”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建设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与外经贸界、翻译界和教育界单位和专业人员交流的范围,聘请他们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或来校做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座谈会,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见,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2)拓展合作渠道,与更多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签署更多境外修学协议,通过暑期学院等短期留学方式和通过学分互认、双学历等中长期留学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英语国家接受本专业教育,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在全球化时代的职业竞争力。

3)积极利用专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的杠杆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相关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为就业打下基础。

4.建立政、企、校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立体、多元、高效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建立起高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1)构建“大实践”体系,将素质技能的培养训练分解贯穿于四年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通过制定新的课程大纲来规定每门课的实践量,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来检查每堂课的实践量。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倡导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专业知识类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实行让学生从事具体的实践项目;方向类课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3)加强课外实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见习。组织国际商务方向同学到相关企业见习,翻译方向到翻译公司、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参观。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发挥我校具有短学期(两周的实践周)的学制优势,精心安排实践周的课程。在基础阶段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语言技能训练(如英语书法实践、语音实践、演讲与辩论、英语短剧等)。在高年级阶段,安排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如单证制作、模拟谈判、模拟口译、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等)。

5)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实践机会,是将学院所学知识和所获得技能用于实践的职前与就业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建设期间,拟将学生送到国际商务、应用翻译方向的实践基地,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为学生做实习讲座,旨在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辅导。实习期间,院系领导和本系导师与实习基地导师全程监管。实习后召集学生开总结会,为学生评定成绩。6)在现实条件下,高校无法独自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没有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界的合作与支持,没有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实训环节,人才培养经常无法有效落实。因此,在建设期间我们拟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每个专业方向建立2-3个实习基地,延请实习基地专业人员作为实习导师。

5.师资队伍建设

1)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原则为:依托母体学校苏州科技学院英语专业雄厚的英语师资,加强引进与培养学院自有教师,自有师资可望达到35人,增加聘任行业职业人员来校任教的比例,使教师在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上日趋合理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2)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所制定的课程方案组成五个优秀教学团队:语言技能类课程团队、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团队、人文类课程团队、国际商务课程团队、应用翻译课程团队。其中,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团队中均聘请一定数量企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保证我们的教学不脱离社会需求

3)为每个团队安排两位团队负责人。其中一位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位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实现以老带新,重视对中青年教学带头人的培养,各团队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会、教学成果汇报会。

4)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和教学培训,激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健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位进修。

5)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各种教学培训,课程建设培训,专业建设培训。每年为5位教师提供校外培训的机会。

6.课程与教材建设

1)参照母体学校现行的课程评估机制,要求“十二五”末期所有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 类课程均须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并建立持续性课程评价机制。

2)积极组织申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争取获得课程建设立项。

3)利用现有“天空教室”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网站。要求各课程网站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师资介绍、课程大纲、课程考试大纲、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视频、作业、试题库、国外大学相关公开课等其他站外教学资源链接等,并建立作业提交、问题讨论、答疑等互动空间和网站建设,力争有12门课程网站可投入使用。

4)按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国内优秀教材,在多方面比较的基础上,选用优秀的、新编(版)的教材作为教学使用教材,其余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主干课程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专指委推荐教材或获奖教材。

5)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先由任课教师对拟选用教材进行描述分析,然后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审核签字,确定教材。

6)出版自适性教材2-3部。7.教学管理改革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外语系教学流程规范》。

2)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即:

A.对于学生课程的学业评价,专业建设期间拟建立科学的符合课程特点的学业评 价标准,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除了常规的卷面考试外,还要倡导与采用口试、研究报告、课程论文、项目总结等终结性评价方式。

B.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建设期间拟建立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控机制。外国语学院学工组和英语系拟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识别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对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调适。

C.专业、行业、职业证书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期内,英语 专

业拟充分利用校外手段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国家级的各种学科竞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21世纪杯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等。同时,督促学生获得与职业和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 TEM证书、BEC证书、口译证书、涉外文秘证书、报关员证书、涉外导游证书、国际商务师证书等。对获得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证书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课外学分奖励。

8.实验室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保证学院年均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经费达到本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重点维修2个语音室,利用未来天平学院搬迁机遇再建2个语音实验室和1个商务英语实训室。

9.经费保障

学院大力支持本专业发展,在经费上保障生均图书和电子学术资源达到规定要求,并保证4项经费逐年微量递增。

10.适用期限

4.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四

一、苏州旅游区域特色

地理概况:

苏州市地处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依上海,南邻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地势西部多丘陵,东部多湖荡。气候温和多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田园之美,又有山水之胜。

历史概况:

苏州古称姑苏,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560年,诸樊为吴王,把吴国都城迁到苏州。从那时起,苏州成了这一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宋朝时期,苏州在经济上进一步繁荣,丝绸生产在全国十分有名,有“全吴丝棉布帛之饶,可以复衣天下”之说。明清两朝,苏州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重镇,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区域优势:

苏州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自古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美誉。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古典园林和太湖风光是苏州旅游的最大特色。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河而造,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前巷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城内古典园林星罗棋布、艺术精湛,已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在苏州举办;闻名全国的千年古镇周庄、同里等,保留着大量明清两代的古宅,充满了江南水乡风情;环太湖旅游的开发,使苏州成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目前该地的旅游商品的构成情况

类型及现状:

苏州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美术品、民间艺术品、特色美食和其它旅游小商品琳琅满目,尤其以民间艺术品和美食更为突出,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大部分游客在此地一般都会购买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苏州城内及景区分布着许多美食街,商品街及各种艺术品展馆。由于对旅游商品重要性的认识,最近几年对旅游商品的保护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存在的不足:

由于大部分商品都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以及市场监管的不足,造成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误导和欺骗游客;由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影响,小商品生产规模小,利润薄弱;对民间艺术不够足够的重视,缺少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品和民间艺术品缺乏创新和发展;面对普通大众销售的旅游商品多而乱,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江南一带,旅游商品雷同现象严重,各地的商品逐渐趋于一致,商品所体现的地方特色在不断减少。

主要的特色商品:

苏绣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的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面、屏条、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地创造了双面绣,其代表作是“双面猫”。

宋锦 “锦”是一种高级丝织品,苏州出产的宋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其织造工艺考究,经丝有面经和底经两重,故又称“重锦”。宋锦最大的特色是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

桃花坞木刻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刻年画”。桃花坞年画始于明末,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作 1 坊在苏州桃花坞街上,因而得名。清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年画形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富有装饰性。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也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如日本浮世绘就受到了桃花坞年画的影响。

苏州檀香扇 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羽扇、骨扇、纸扇、葵扇、蒲扇、绢扇、麦秆扇、棕扇„„应有尽有,堪称一个“扇子的王国”。杭州的黑纸扇,苏州的檀香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等,更因其选料考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销路广远,名驰中外。

碧螺春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吓煞人香”。康熙南巡路过苏州,品茶后大加赞赏。因此茶采自清明、谷雨时节,被赐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

采芝斋糖果 苏式糖果享誉中华,有明货、炒货、软糖、特味4大类150多个品种,如松子糖、粽子糖、花生糖、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其中以采芝斋独家生产的粽子糖最为有名。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是我国最享誉盛名的淡水蟹,个大膘肥,一般三只就有一斤,大的一只可达半斤以上。外形青背白肚,黄毛金钩,故又被称为“金钩蟹”,人们誉“蟹中之王”。

另外还有折扇、绢官扇、陆墓的蟋蟀盒、太湖珍珠、万三蹄、卤汁豆腐干等

三、苏绣

(一)历史概况及现状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苏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苏绣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54年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在一些优秀刺绣艺术家的努力下,从继承发扬苏绣优良传统入手,将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苏绣的艺术水平。通过实践丰富了并发展了苏绣的技艺针法,从沈寿美术绣时期的18种针法发展到40多种,并把历史上的尖端绣种“双面绣”、“乱针绣”、“发绣”推进到新的阶段。2000年7月江苏省苏州镇湖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2 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称号的乡镇。全镇只有两万人口,从事刺绣的绣女就有8000人,历来以“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著称。刺绣精品《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和《蒙娜丽莎》《吹箫引凤》等,在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上摘金夺银,许多绣品成为国家级礼品。绣女们还先后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办绣品展和现场表演。绣品广泛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明珠”。

(二)品质特点概述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丝匀细光亮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苏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施针、乱针、打子、平金、滚针、结子、网绣、挑绣、刻鳞针等数十种,不同的针法用来表现不同的对象,使其达到“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艺术效果。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对色彩和针法的要求都很高,善用分层退晕和抢针等方法来设色,使服饰层次丰富,绚丽华美。一幅画稿的色彩往往需要变化万千,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创造出了“劈丝拼色”的技法,使用这种技法不但色彩丰富,还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质感和内在结构。苏州刺绣的表现题材常以鸟兽、花草、风景、人物、文字等为主,也有一些装饰性图案,多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苏绣画面于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布局中,潜含着景外之景,画外之情,给观众以充实的美享受,是苏绣艺术的美学特色。在形象与情调的处理上,诗意与真实细节相结合,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三)检验方法

苏绣是一项手工极强的传统艺术品,因此在目前的市场上,苏绣没有真伪之分,只有优劣之辨。

一件好的苏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苏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认。一是作品图案的整体构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细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处理和艺术效果。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艺术品一般是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富有深远的意境。而价值低劣的苏绣工艺品,图案一般比较呆板,缺乏艺术性,做工也相对粗糙。

挑选苏绣时最主要的是看苏绣表面的光洁度,如果绣的比较稀的话,光洁度就不够,好的绣品针线绣的很密,使图案有立体感,光洁度高。同时从苏绣花线的粗细也可以辨别出优劣,苏绣中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苏绣会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而绣的粗糙的猫毛就会象钢针一样扎着。

苏绣的座架一般为中国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苏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苏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3 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四)质量标准

苏州刺绣虽没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多年来形成的光亮细泽等标准已被公认为认可一个苏绣质量是否高档的标准。

(五)质量认证

暂无

(六)储藏及运输注意要素

在储存和运输商并无特殊要求,但由于苏绣所用丝线为富含高蛋白的蚕丝,沾水易掉色,所以在苏绣的收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水、防虫。

(七)工艺流程概要

(1)预备阶段 首先要将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准备好。要准备的材料有——底稿、棉布、绣花线(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绑线、连绑线、胶皮线;工具有——绷框(市场上有卖)、站架(市场上有卖)、手扶板、剪刀、羊毛针、绣花针、卷尺。

(2)制作底稿 底稿是将图案通过专业打印机喷绘打印到丝绸布上的成品,它是绣品的模板。苏绣底稿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苏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我们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也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自己设计好的图案,到专门的打印店打印出来。

(3)准备绣花线 苏绣对绣花线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根据自己所需要的颜色,挑选色泽鲜艳、有光泽、粗细均匀的线。

(4)准备绑线及连绑线 这两种线用普通的家庭用线即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通常我们都会选择比较粗的棉麻线来做绑线,而连绑线用普通缝衣服的线即可。

(5)刺绣 刺绣是一种长时间坐着操作的安静的劳动,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规格的绣品就要用半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对刺绣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刺绣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画理,同时,还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

(八)苏绣的包装

5.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五

随着高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加,因此,优先发展公交、特别是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必然选择。为落实公交优先,加快公共交通建设,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编制《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范围一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平方公里。

2、交通现状

根据高新区居民出行调查报告,高新区居民出行以通勤出行为主,在交通出行方式中以个性化交通出行为主,现状公交出行方式的承担比例不高,高峰小时交通需求较为集中,导致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居民对大容量快速公交方式普遍比较认可和期待。

3、现代有轨电车特点

现代有轨电车符合高新区“科技、人文、生态、高效”的发展主题,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传统有轨电车,代表了现代交通发展趋势,能够弥补高新区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能之间的空档,成为高新区骨干公交网络的组成部分。□科技:

●现代化:多种供电方式、智能化 ●经济性:造价为地铁的1/6~1/4 □人文:

●舒适新颖、造型美观、100%低地板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特色交通 □生态:

●噪音比机动车交通低5~10dB ●能耗:小汽车1/

9、公交车1/4 □高效:

●客运能力大:0.6~1.5万人次/h ●速度快:营运车速25~30km/h ●周期短:2年左右,满足发展需求

4、功能定位

现代有轨电车是高新区内部公交次骨干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以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的生态公交系统。

5、线网规划

规划确定6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设有轨电车的道路总长度约80公里(其中,共线段长度约14公里),在规划年形成苏州乐园站、城际站、生态城站、湿地公园站四大综合枢纽。

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6、功能分析与线位走向

1、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T1):18.8公里 功能分析:与轨道交通1号线换乘,作为轨道交通1号线在高新区往西的延伸,联系中心城区与湖滨片区,作为近中期太湖大道的骨干公交系统,交通联动促进湖滨片区快速发展。

串联节点:生态城起步区、生态城枢纽、科技城中心、科技大厦、大阳山森林公园、白马涧生态园、何山公园、苏州乐园枢纽、狮山片区中心。

2、现代有轨电车2号线(T2):15.8公里

功能分析:联系浒通片区和湖滨片区,作为阳山北部骨干公交系统,起交通联系功能,并引导沿线用地开发。

串联节点:生态城枢纽、生态城起步区、通安、阳山森林公园、浒通片区中心、新区城际铁路站。

3、现代有轨电车3号线(T3):9.2公里

功能分析:与有轨电车1号线一起成为高新区东西向主干线,承担湖滨片区东西向联系功能,促进生态城的发展。

串联节点:太湖观景带、湿地公园、生态城板块、生态城枢纽。

4、现代有轨电车4号线(T4):17.8公里 功能分析:承担狮山片区和浒通片区之间次要客流走廊功能,作为轨道交通3号线的补充。

串联节点:新区城际铁路站、浒通片区中心、大阳山医院、白马涧生态园、狮山片区中心、苏州乐园。

5、现代有轨电车5号线(T5):20.4公里 功能分析:承担湖滨片区北部的客运需求,依托枢纽与有轨电车T3线形成湖滨片区环路线路,加强湖滨片区交通联动作用。

串联节点:太湖景观带、湿地公园枢纽、湿地公园、生态城起步区、科技城中心、科技大厦、生态城枢纽。

6、现代有轨电车5号线(T6):12公里

功能分析:为环太湖旅游观光线,将环太湖主要景点串联,并通过湿地公园枢纽起到客流集散作用。

串联节点:湿地公园枢纽、湿地公园、太湖景观带。

7、近期建设

1、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总体方案:

1)线位走向: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T1起点自生态城起步区,经龙安路--太湖大道—建林路—华山路—湘江路—何山路—珠江路—金山路,至苏州乐园站,线路全长18.8公里。

2)敷设方式:全线主要采用地面道路敷设方式,在太湖大道上布设断面转换和跨绕城高速、浒光运河时,采用跨线桥形式。

2、功能定位:狮山片区和湖滨片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支撑沿线地区的开发建设。

3、建设目标:强调快速服务功能,行程车速达到25—30km/h。

6.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苏州村庄规划建设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政治安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优化、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规划先行”、“科学规划”, 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后, 必须对村庄规划、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村庄建设能够可持续进行,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载体和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研究概述

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町村改造极大地改变了韩、日的农村面貌, 在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经历了“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楼房”的变革, 但由于认识上、规划上、体制上等方面的原因, 出现了“只见新房, 不见新村”、村庄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 村庄面貌依然十分落后, 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随意性大、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村庄的整治与改造势在必行。村庄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规划之一, 应发挥龙头作用、统筹作用。各地纷纷编制镇村规划以指导农村发展, 实践证明, 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着技术标准、上位规划、规划方法、调查与现状研究、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村庄特色、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村民参与与规划实施、规划内容和成果等方面的问题。但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问题研究还刚刚起步, 区域范围也较狭窄, 主要集中在福建、长沙、苏州等省市, 而且缺乏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策研究。今后这一方面研究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研究必将引起政府、科研人员及其他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苏州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试点地区, 其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探索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广大内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苏州村庄规划建设的成就

村庄作为聚落形式, 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各地村庄的面貌,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一是村庄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 规划工作滞后、规划水平很低。二是村庄数目多、规模小。至2005年, 苏州市域共有自然村20914个, 其中100人以下的村庄就占了近一半;平均每个自然村人口规模约为132人, 最小的村庄仅6户人家。三是村庄建设用地过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苏州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高达193m2, 其中太仓最高, 为239m2, 远远超过江苏省确定的100m2/人的合理标准, 也高出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上限指标150m2/人。四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但全面覆盖成本极高。五是村庄传统特色受到挑战, 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六是管理关系不明确, 机构组织不健全。

新农村建设初期, 苏州以村容村貌整治、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为重点, 有效针对村庄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科学规划、以规划统筹村庄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农房和村庄建设相关技术标准, 完善村庄建设的技术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方针;以创建为抓手, 通过村庄整治“十百千”创建工程、康居示范村等的创建, 以点带面推进村庄建设;高起点建设, 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摸底,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通过“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的申请和命名, 将古村落的保护、建设、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经过了几年的努力, 从整体而言, 显著改变了村庄“脏、乱、差”面貌;村庄集聚规模适度增加;村庄的选址更加科学、安全;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村庄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了村庄建设水平, 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苏州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苏州村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村庄规划建设主要还是靠行政力推动, 没有突出富民强村目标, 重撤并村庄、轻保留村庄, 重农房建设、轻公共服务等, 这些新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亟待解决。

(一) 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问题

首先, 一些地方的镇村布局规划至今仍没有公布、实施;其次, 一些地方虽然公布、实施了镇村布局规划, 但由于缺乏可行性、可操作性等问题, 规划实施不久就需要修编;第三, 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 既缺乏规划单位的跟踪服务, 又缺乏有力的直接监管、治理, 一些违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 过后治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第四, 存在重规划对建设的引导、轻实践对规划的反馈现象。这些问题意味着村庄建设缺乏有效引导、规划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 思想方法落后

各地规划建设依然存在重建设蓝图、轻动态过程的现象, 规划弹性不足, 十分重视规划建设期末村庄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性, 相对忽视建设期间内村庄系统内及各系统之间, 以及村庄与城市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合理, 运行的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甚至有先破坏再治理的现象发生。

(三) 公众参与不足

实践中, 一些村庄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上级布置的任务, 过分依靠行政力来实现村庄的规模改变和拆迁、安置。部分地方认为农民文化素质低, 既缺乏领导者的见多识广、运筹帷幄, 又缺乏规划建设专业知识, 同时也认为村民作为利益触动者, 可能会唯利是图、“舍大家保小家”, 所以把征询农民意见、听证、公示等变成了“告示”、“走程序”。

(四) 工作重心过度偏移

新农村建设中, 苏州将有一百万左右的农民转变为市民, 无特色的、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被撤并。村庄拆迁后, 整理出的土地指标与镇域建设用地指标“挂钩”, 当前镇域建设用地的价值远高于村庄建设用地, 所以, 不少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村庄撤并与拆迁上, 而对基本属于纯投入性质的保留村庄整治和配套建设关注不够。

(五) 用地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从整体而言, 农村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非保留村庄的拆迁、土地整理、复垦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新的定居点建设也会增加一部分建设用地, 所以村庄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建设用地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没有显著提高。

(六) 公共设施和服务严重不足

公共设施投入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片面强调道路灰黑化和路网建设, 忽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忽略社区中心服务职能的现象也有发生。以2008年为例, 苏州村庄建设投资813, 483万元, 房屋建设投入占总投资的83.73%, 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仅占16.27%, 在房屋建设投入中, 住宅投入212, 577万元、生产性建筑投入395, 696万元, 公共建筑72, 875万元。个别村庄关注农居改造和“八位一体”的社区中心建设, 出现了窗明几净的各种社区活动室空空荡荡, 而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设施落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没有发挥使村民尽快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维护新农村社区的稳定、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应有作用。

(七) 缺乏可持续性问题

部分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着重短期、轻长期的现象, 如为了追求产值, 村庄里依然布置工业小区, 规划布局中, 工业依然占据了大片用地, 甚至把严格控制的基本农田也转为建设用地。个别地方道路、供水设施仅达到最低标准, 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出问题。

(八) “贪大求洋”问题

一些村庄过分强调居住用地集中、农业用地集中, 过分强调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 并依此进行规划建设, 造成作物品种单一、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一些拆迁农户也反映在新环境中的生产、生活方便程度低于原住所。部分村庄在农宅设计、环境治理等方面机械套用城镇标准, 或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让农村比得上、甚至超过城市, 脱离乡村实际。这极大地削弱了建设效果, 也使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更加严重。

(九) 缺乏地域特色现象

规划、建设后的村庄空间结构、建筑样式等趋同, 传统的水陆并行格局, 小桥流水、民居枕河的村庄风貌, 粉墙黛瓦的民居形式, 精致奇巧的传统造园手法等没有被继承和发扬。有的村庄在整治过程中, 花大价钱引进外地较名贵的铁树、棕榈、玫瑰等, 完全摒弃了江南地区常用的柳树、竹子、芭蕉、葡萄、紫藤等传统本土植物。有的村庄片面理解地面“硬化”, 把村内除树木、花坛的空地全部浇上水泥。既泯灭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又违背了苏州新农村建设“空间形态上城镇更像城镇, 农村更像农村, 社会形态上既保持农村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的初衷。

(十) 资金紧张问题严重

在村庄建设投资上, 一方面, 等、靠、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 一些非保留村庄的拆迁、安置成本较高, 还有一些保留村庄反映村庄保洁等费用较高, 村集体经济负担较重。保留点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后, 其运营成本较高。

除此之外, 苏州村庄规划建设中还出现了诸如“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要不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按什么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近期不会拆迁的非保留点内的危房要不要进行改造、怎样进行改造”等问题。

四、苏州村庄规划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村庄建设发展速度, 提高建设质量, 实现城乡一体化, 苏州应当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合理安排村镇建设、村落分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科学制定村庄规划, 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促进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一) 科学定位, 明确村庄规划建设目标

城乡一体化并非城市一样化, 保留的村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居民点。从城乡建设角度出发, 苏州村庄现代化和科学发展目标就是建设“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 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的村庄, 使其“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 从而为村庄的“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提供服务。

(二) 科学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首先, 必须要在区域统筹前提下, 协调城乡发展, 处理好撤并村庄与保留村庄的关系。其次, 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不仅要注重近期的经济增长, 更要注重长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三, 强调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详细了解村庄发展的需求, 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科学的预测, 根据自身财力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科学开发, 量力而行, 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经济规律的作用、政策的影响等诸因素, 把村庄发展引入良性运行渠道, 杜绝攀比和冒进。

(三) 完善服务, 促进规划、建设、管理协调

建立规划的长期跟踪服务和长期监管体制, 同时强化建设部门、专家、村民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反馈和反作用。由行政推动、政府发文, 建立村庄规划负责人长期跟踪服务制度, 由主任规划师或项目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划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检查, 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供技术指导, 保证规划设计成果的最终实现。在村庄规划费中划拨专项资金来解决跟踪服务和监管的相关费用问题。另外,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的难点攻关。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关规划单位与建设部门、专家、村民合作, 尽快地进行相应的规划修编、审批、施行。

(四) 绩效管理, 优化村庄建设工作组织

加强“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村庄建设工作组织, 理顺各级单位的管理关系, 健全村庄建设的机构组织, 贯彻“条线推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 建立“市组织、县督促、镇负责、村实施”的四级工作机制, 既要注重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明晰权责, 又要注重绩效导向和部门协调、廉洁高效地工作。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五) 村民主导, 建立参与式村庄建设体制

村民是村庄建设的真正主体, 必须在强化各项富民强村举措的同时, 加大典型示范、试点经验的推广力度, 加大“以奖代拨”的奖励力度, 使农民真正意识到村庄整治和现代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发展, 变行政指令推动为农民自觉要求主导。从建设项目 (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的前期准备、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到方案实施、过程监督、成果验收, 村民作为主体真正深入参与其中。村民在建设项目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应该直接引起建设项目决策。

(六) 产业支撑, 强化富民强村举措

村庄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离不开产业支撑, 村庄规划更应该侧重对于产业发展的引导, 对优势产业进行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乡村旅游业, 实现苏州范围内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和经济实体的发展提供指引, 使其能够实现民富村强的目标。如昆山陆家镇实现了村经济全镇统筹, 八村联动, 有工商业等开发项目, 八个村都有股份, 这样就避免了镇域内发展差距悬殊。

(七) 服务群众, 深化公共服务优先意识

对于村庄建设而言, 必须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 在关注道路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体建设的同时,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强化社区中心服务职能。加强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的改造和建设, 切实解决村民的教育、养老问题, 增强村庄的吸引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职能, 使村庄能够尽快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维护新农村社区的稳定;各种社区中心活动室能够正常运转, 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八) 技术创新, 提高村庄建设质量

村庄建设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针对村庄整治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难题, 以科研促发展, 完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试行) 》, 制订指导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加紧古村落开发、村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的技术规范的制订, 使基层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 也规范相关行为, 提高村庄建设质量。

(九) 绿色通道, 高效有序推进村庄建设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 一些项目急需进行, 但由于在上一轮土地规划中没有安排用地指标, 规划许可证及相关手续按照正常程序无法申报, 有些项目在未取得相关许可情况下开工, 出现了许多违章建筑, 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针对这一新情况, 开办重要项目“绿色通道”, 只要由农办或一体化改革办公室认定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在建设部门的先期监管服务到位的情况下, 可以开始施工。同时结合村庄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尽快出台相关规章、规定, 进一步加大村庄建设的政策、体制支持力度, 规范、引导建设行为。

(十) 文化为魂, 营造江南水乡特色村庄

把保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作为重点, 凡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村落必须予以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应该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以保护为主, 在建筑特色、规划布局、地形地貌、产业特色、风俗习惯等方面, 延续原有村庄脉络, 保持特色。同时, 保护农村弱质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 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 对自然湿地、野生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主要湖泊、水源地和其他生态敏感区等划定保护范围, 严格实施保护措施。

赋予各地建管所对村庄形态和景观建设的羁束及自由量裁审批权限,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个性表现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根据相关古村落开发、村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的技术规范, 由基层单位对农村住房、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等的面积、色彩、建筑样式等进行审批, 对村口景观、水体景观、道路景观、建筑景观、其他重点空间景观进行精心的设计建设, 营造富于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村庄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水山, 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2]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3) .

[3]陈春英.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J].城乡建设, 2005 (10) .

[4]司春霞, 胡瑞芝.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科技, 2006 (12) .

[5]张泉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6]胡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0) .

[7]谭春华.对长沙市村庄规划工作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7 (3) .

[8]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 :106-109.

[9]陈善喜.对我省新建型村庄规划的思考——从我省库区移民安置点规划说起[J].福建建筑, 2007 (9) .

7.临湖镇创新集镇管理考核机制 篇七

集镇建设体现了党委政府的干事能力,集镇管理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为进一步强化集镇管理,提高集镇环境质量,临湖镇党委、政府创新建立了“三级”联动集镇管理考核机制,对集镇管理大队进行全面考核,提升了集镇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即集镇管理大队领导检查小组对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对专职督查员、专职督查员对保洁员进行全面考核。一是由专职督查员对保洁员进行跟班督查,在日常的管理中对清扫、保洁工作人员进行考勤、检查、督促,专职负责所管辖路段的集镇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每日检查日记;二是由分管领导带队,责任人为成员,每日不定期对各路段的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秩序进行集中督促检查;三是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人员组成集镇管理大队领导检查小组,每月集中一次对集镇管理大队人员的在岗、工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现场打分,实行末位淘汰制。

8.苏州临湖镇规划 篇八

1 青虾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青虾种质严重退化, 放养密度过高

本地苗种长期近亲繁殖, 子代抗病、抗应激能力下降, 遇到环境突变易死亡。养殖用的苗种基本靠从外地引进, 本地没有繁殖青虾苗的基地, 造成苗种来源无从考证。一般养殖户放养密度225kg/hm2, 有的达到300kg/hm2。苗种的规格为1 500~2 000尾/kg, 使密度达到甚至超过150万尾/hm2。高密度养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2 饲料结构不合理, 投喂不科学

长期营养不良、营养不均或有毒物质的长期积累, 造成虾的肝胰腺损坏 (从现场看死虾的肝胰腺明显肿大) , 抵抗力下降, 当水温突然下降, 不能适应而死亡。养殖户的投饲方法为:10月前大量投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全价颗粒饲料, 少部分动物性饲料, 大部分的豆粕;而10月后有的养殖户只投喂豆粕, 造成后期饲料中缺乏脱壳素, 一旦气候发生变化, 脱壳不遂大量死亡。整个养殖过程豆粕的投喂量占了饲料总量的50%以上。一般投颗粒饲料1 200kg/hm2, 豆粕2100~2 250kg/hm2, 而且基本没有投喂青虾颗粒饲料, 取而代之的是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全价颗粒饲料, 这违背了青虾的生长习性。8~10月是投饵高峰, 由于过量投饵或所投饲料青虾不喜欢吃, 而使饲料大量残留于水体, 发酵氧化, 耗氧多, 造成底层水和底泥缺氧, 继而造成死亡虾。

1.3 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汾湖镇从事水产养殖的大多数是50~60岁的人员, 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 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相当低;养殖户经过多年的养殖, 养成了自己认为正确的养殖方法, 清塘用漂白粉取代生石灰, 改原来的肥水下塘为现在的清水下塘, 这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但带来的结果是成活率降低, 发病的几率提高。基本没用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的, 使用简单测试盒测试水质的也很少, 仅凭肉眼观察, 凭经验做事, 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认为池塘中水草很好, 水体很清, 就没问题。

2 对策

2.1 改良品种, 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

职能部门要在种质改良上下功夫, 利用项目等途径来对青虾的种质进行改良[1];舍得投入, 引进外太湖的亲本, 经过2~3年的时间, 对本地养殖的青虾苗种进行一轮更新, 提高青虾的抗病能力, 减少病害的发生, 让养殖户得到实惠。加大培训的力度,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对养殖户的知识进行更新。选择一些养殖作风好的、容易接受的养殖户代表带出去学习先进养殖理念, 聘请高等院校的老师、科研院所的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对养殖户的僵化思想进行更新, 让他们接受新鲜的养殖技术, 而不是坐井观天。

2.2 调整养殖结构, 科学饲喂

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本地的实际, 可以抓住太湖网围的大量拆除, 调整养殖部分虾蟹混养, 这样可以很好地利用青虾池塘中的水草, 而且池塘也不需要作多大的改造, 达到轮养的目的, 同时减少青虾病害的发生[2]。饲料投喂, 前期提倡肥水下塘, 在放养前2~3d上水要培育好一池红虫, 提高青虾苗种的成活率, 为高产打好基础。7~10d后可以投喂部分自配饲料, 一般放养时间在7月中下旬, 8月中旬可以投喂青虾全价颗粒, 而不是投喂南美白对虾饲料;同时可以搭配投喂部分螺蛳或者是小杂鱼, 以提高虾壳的硬度和抗病力[3]。

2.3 降低放养密度, 推迟放养时间

根据以往养殖经验, 从7月上旬就开始放养工作, 但从这几年的气候情况看, 10~11月水温还高于10℃, 青虾还在脱壳生长, 因此可以适当推迟放养时间。放养密度可以控制在90万尾/hm2左右, 而不是150万尾/hm2, 苗种不是放得越多越好。病害防治还是需要从预防抓起, 管理不当, 病害会频繁发生。因此, 在养殖过程中应该经常测试水质变化情况, 如p H值、氨氮、亚硝酸氮、水温等各个常规指标, 以便分析发病的原因[4]。还要从8月开始用好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 控制好各项水质指标,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太长.青虾养殖应掌握的关键技术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8) :53-54.

[2]毛宜春, 陈晓方.如何提高青虾养殖效益[J].水产养殖, 2008, 29 (1) :9.

[3]王钦东, 郭金峰, 冷春梅.东平湖区发展青虾养殖业的思路[J].齐鲁渔业, 2008, 25 (7) :58-59.

上一篇:古人对幼子寄语下一篇:企业验资报告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