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谚语差异

2024-07-11

中英谚语差异(共13篇)

1.中英谚语差异 篇一

中英文经典谚语

1. An idle youth,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There is only one me in this world.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

3.I’m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我是世界之王。

4.I’m the best! I’m the greatest! I’m invincible.

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征服的。

5. I’m ready for any challenge.

我已经准备好应付任何挑战。

6. The future is in my hands. It’s totally up to me.

我的未来我作主。

7. I’m born to succeed.

我注定成功。

8. 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Yesterday will not be called again.

昨日不复来。

9. Tomorrow comes never.

切莫依赖明天。

10.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1.The morning sun never lasts a day.

好景不常;朝阳不能光照全日。

12.Never deter till tomorrow that which you can do today.

今日事须今日毕,切勿拖延到明天。

13.Have you somewhat to do tomorrow,do it today.

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2.中英谚语差异 篇二

近年来, 有关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把中英思维方式和中英句法对比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 深入分析中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汉英句法上的具体表现, 从而在翻译中转换思维方式, 译出地道的作品,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悟性—理性思维与语义——语法型句式

受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悟”字, 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涵的直觉洞察与领悟。所谓“悟”即“领悟”, 凡事不直接言明, 含蓄而不外露, 言外有意。表现在句法上, 汉语句子组合根据语义, 以达意为主, 句法功能呈隐性, 是典型的意合型或语义型句式。具体来说, 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组词造句中完全根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中国人写文章讲求“形散而神不散”, 具有“以意统形”之特点, 就是语义型句式的集中体现。

而西方人则重视理性, 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重视形式逻辑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表达自我时, 注重语言结构及形式的缜密性。表现在句法上, 英语句子结构多通过介词、连词、关系代词等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句子组织严谨、层次分明, 句法功能呈显性, 是典型的形合型或语法型句式。

汉语的语义型句子根据在语义, 重内在的逻辑关系, 而英语语法型句子的根据在语法, 重外在的形式连接。因此, 在英译汉时, 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 才能确定其功能、意义。而汉译英时, 则先分析功能意义, 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以下暂举两例, 旨在抛砖引玉。

1.It was an old woman, tall and shapely still, though withered by time, 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 turned.

译:他站住, 转过身来, 定睛一看, 是个年迈的妇女, 虽饱经风霜, 却身材高挑, 风韵犹存。

析:原文体现了西方人“以形显义”的句法特征。全句围绕“woman”一词, 句子主干清晰 (It was an old woman) , 其余部分做后置定语。句式形式结构完整, 主次分明。而译文则摆脱了原文句法形式的限制, 从意义出发, 句子略显松散。

2.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 睡了一会儿觉, 就到了北京。

译: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1]

析:原文中没有出现主语, 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语句, 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 达到语义连贯的效果, 增添了主语“we”。

二、本体—客体思维与人称——物称句式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 在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中, 人起主导作用, 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本体型思维方式。因此, 中国人理解、描述客观事物时往往从自我出发, 语言表述中表现出种种主体性特征。尤其是涉及到行为主体时, 汉语常用人称即有生命的词或隐含人称做主语, 多采用主动语态, 即便使用被动语态, 也往往表明动作的执行者。

而西方哲学强调物我二分, 主客对立, 以自然为本, 强调客体意识。这种物本文化的长期积淀, 形成了以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中心的客体型思维方式。因此, 西方人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常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常用抽象名词或其它无生命的物体做主语, 用物称代替人称, 以区分主体和客体, 强调客观性, 多采用被动语态。翻译时, 必须转换思维方式, 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 调整句子的语态,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The problem of jet propulsion is known to have already been solved by scientist.

译:人们知道, 科学家已经解决了喷气推进问题。

析:原文是典型的被动句, 译成汉语时, 增加了泛指人称“我们”, 原句中的宾语“科学家”转换成译文的主语, 实现了英语物称、被动句式向汉语人称主动句式的转换。

2. 发怒之后, 我不难过, 也不后悔。

译:Neither sorrow nor regret followed my passionate outburst.

析:原文中主观人称“我”转换成译文中的客观物称“Neither sorrow nor regret”, 很好地体现了本体思维向客体思维的转换。

三、曲线—直线思维与左分支——右分支句式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重“仁”、“义”、“礼”, 凡事讲仁义、讲情面, 钟情于委婉的、曲线的表达方式。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先考虑事情的背景, 客观条件等事物的环境和外围因素, 然后下再结论, 表明看法, 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具体来说, 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的前边, 定语无论长短, 都置于中心词之前, 形成“左分支”结构。这种结构特点往往使得汉语的状语部分长, 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 谓语部分短;修饰成分长, 中心成分短。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 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

而西方人习惯直线思维, 首先考虑中心事物, 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即先把重点、结论性或判断性部分放在句首, 然后再叙述详细的情节及背景。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 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也是置于主干成分之后, 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另外, 英语重视末端重量, 凡较长的词语或累赘的成分均需后移, 有时甚至须使用假主语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这样, 英文句子多为前短后长, 有人将其形容为开屏的孔雀, 头小尾大。因此在英汉互译时, 应注意调整信息重心,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1. 村东头的王大妈来了, 受坏人欺骗的村民们也来了。

译:There came Aunt Wang who dwelt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village, and also came the villagers who had been deceived by the scoundrel.[6]

析:原句中的两个定语都是放在中心词之前, 是典型的“左分支”句式, 而在翻译成英文时, 两个定语成分都后置, 放在中心词Aunt Wang和the villagers之后, 是典型的“右分支”句式。

2. 去年他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在实验室用计算机努力地干了十个月。

译:He worked hard with a computer in the 1ab for ten months in order to complete a project last year.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汉英句法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悟性、本体、曲线等思维, 而西方人则偏向于理性、客体、直线等思维。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应转变思维方式, 使译文更加地道。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谈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7) .

[4]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5]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英教育:是差异,不是差距 篇三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越细碎越深刻。通观纪录片不难发现,中国教师与英国九年级学生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例如是否可以带烧水壶进教室,是否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自由发表意见等,这些细节实际上影射出中英之间深深的文化鸿沟。

回到学生发展上,这个被称为“教育试验”的纪录片在引起中英教育孰优孰劣大讨论的背后,隐藏着几个理论性问题。

首先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比中英教育制度的可比性问题。从概念上来讲,进行比较的基本前提是两个事物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然而,影片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的处理,仅仅减缩为五位中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明确进行比较的基本参数、背景信息等关键要素,因而很难得出比较的结论。

其次,以考试评价结果来决定比较的胜负过于简单。教育评价是通过科学手段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影片中突出了对中式教育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却恰恰忽视了五位中国教师在鼓励“后进生”上的努力。在笔者看来,英式教育更注意让学生体验愉悦的教育过程,而中式教育则更强调教育结果,更强调竞争性。中英教师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反应了两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简单的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三,无论是可比性问题还是教育评价问题,都将笔者引向最为根本的教育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傲人的成绩?是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还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不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家长和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育风格,这一点实际上贯穿在整个影片之中。英国家长和老师眼里更多地看到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中国教师更多地将教育视为改变生活现状、实现社会流动的手段。抛开对错判断,如果这个问题的提出能引发观者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它便是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不仅有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教学交流中的改变:中英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教师不再单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学生也在多次挑战教师权威的过程中,开始慢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教师。

4.中国谚语警句中英文对照版 篇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玉不琢,不成器: C: A piece of jade unless cut forms no article of vertu. / E: An uncut gem goes not sparkle. / 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 / Unpolished pearls never shine.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 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a tree and a hundred years to bring up a generation of good men. / E: 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

学无止境: C: knowledge is infinite / E: progress sometimes uses a comma, but never a full stop.

此地无银三百两: never try to prove what nobody doubts.

严师出高徒: C: Good pupils are to be brought up by strict teachers. / E: It is the bridle and spur that makes a good horse.

得不偿失: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对症下药: a disease known is half the cure.

君子之交淡如水: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化干戈为玉帛: bury the hatchet.

家和万事兴: he is happiest, be he king or peasant, 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狡兔三窟: 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

举一反三: half a tale is enough for a wise man.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outsiders see more than insiders. / standers-by see more than gamesters.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ogged does it.

笨鸟先飞: C: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 E: a lame traveler should get out betimes.

冷暖自知: every man is best known to himself.

有情人终成眷属: every jack has jill.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better death than dishonor.

情人眼里出西施: if jack is in love, 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no day without a line.

吃一堑,长一智: by falling we learn to go safely.

塞翁失马: no great loss without some small gain.

天无绝人之路: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E: the donkey means one thing, and the driver another. / C: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no man is his craft’s master the first day.

5.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 篇五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非格律角度出发

摘要:诗歌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席位,但两国诗歌无论是在选材、格律、立意还是描写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层面(除去格律方面)谈谈中英诗歌差异。

关键词:表达方式;意向选择;表达量化;选材偏好

一、表达方式的差异:含蓄和直白

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归,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谒金门》 译文(母语译者)

1.All day long, she expects him.But, somehow, he is not back.She raises her head upward,Hearing the magpie’s chick-chack.译文(外语译者)

2.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

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s.这首词通过写景,以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揭示出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从抒情的角度来看,由于身居深闺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心理活动时,感情宣泄较含蓄,起伏也较微弱。

译文1通过“喜鹊”的文化继承性意义——喜鹊报喜——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精心营造的氛围,这般处理符合词中主人公情感的宣泄方式,真可谓意在言外,且又意藏词中。

相形之下,译文2就显得稍稍直露了些,把那种可通过“喜鹊”这一形象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自然化解了。

由此可见中文诗歌以含蓄、微妙胜,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也可以从以下一首诗窥见一二。

二、意象的选择:少而精和广泛的差异

The differences in choosing of image: typical and extensive

中文诗歌的含蓄、微妙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又都是通过意象的选取来体现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多为精心挑选的且为数不多的具体意象,而英诗则是通过多种意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以以下两首诗对比为例:

比如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和一首勃朗宁夫人(Browning E B)的十四行诗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Ⅵ》: Go from me: Yet I feel that I shall stand ┇

Alone upon the threshold of my door Of individual life, I shall command The uses of my soul, nor lift my hand Serenely in the sunshine as before, Without the sense of that which I forbore, Thy touch upon the palm.The widest land Doom takes to part us leaves thy heart in mine With pulses that beat double.What I do And what I dream include thee, as the wine Must taste of its own grapes.And, when I sue God for myself, he hears that name of thine, And sees within my eyes the tears of two.虽然这两首诗均表现了”闺中怨”的主题,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张九龄通过“残机”和“夜夜减清辉”的月亮,描写了一位妻子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人将妻子的思念与悲凄融入月亮之中,而每夜渐缺的月亮更加重了妻子的寂寞和痛楚.张九龄对妻子的容貌体态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两个意象(“残机”和 “月亮”),间接而含蓄地表现了她的绵绵情思.而勃朗宁夫人在诗中使用多种意象:具体意象如“the tears of two”,抽象意象如“individual life”以及比喻意象如“the widest land”等,直接地、尽情地抒发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三、表达量化程度差异:模糊和准确

The differences in quantification degree: obscure and precise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译文(外语译者)

1.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

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译文(外语译者)

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 snow.译文(母语译者)3.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译文(母语译者)

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译文1和译文2均为外国译者翻译的作品,译文3和译文4则为中国译者的作品,将译文1和译文2和中文原作及母语译者的版本相比较,可以看出中英诗歌思维的明显差异。

首先看千山、万径两个词的翻译,外语译者的重点在于数字的精确化,将千和万用thousand/ hundred和ten thousand/ thousand表达出来,而母语译者则用抽象的Myriad mountains/ From hill to hill和Endless roads/ From path to path来表达。母语译者的翻译版本明显比外语译者的版本更加贴合中文原作的创作意愿。诗作中的千、万,意在突出画面背景的广阔寂寥,衬托出下文孤舟垂钓者渺小感。如果运用准确数字,反会误导读者,使读者无法对整个画面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和把握。

再看对独钓寒江雪的翻译,外语译者的版本均有fish in the river这个表达,可以感觉到外语译者对介词的重视,这也是对空间精确性的追求。但从原作角度来说,钓雪所包含的诗意的模糊,与“千山”和“万径”一样,只能以心观之,科学无法算计,甚至画笔也无从反映。钓江雪这个结构所造成的歧义可以提供多重解读,在中文文本中读者可以在心中自行补充所需要的介词来完成各自的解释。钓鱼的场景依然,但不同的介词会在心中唤起不同的图景。比如,“在雪中钓鱼”,便是一幅实事求是的客观图景;而“冒雪而钓”,仍不失为一幅真实图景,但却将焦点从物质转向精神,以雪为背景进而联想到同雪的残暴相抗争,老渔翁的形象也许就有了一点超脱于俗世的意味。

四、题材偏好差异:山水寄情还是爱情

The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theme: landscape or love affairs 中英两国都有爱情诗和山水诗,但英诗以爱情诗见长,数量极大,形成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而中国以山水诗见长,数量巨大,形成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而爱情诗则较弱。

英国爱情诗的传统写法是:咏情人之美,表热恋之情,诉失恋之怨.英国对爱情诗的偏好,究其原因我认为应是借热烈直白的爱情诗,来表达自身对自由人性的不懈追求。

而中国山水诗的盛行则和封建时期部分文人终生郁郁不得志,因而退归林下,过着隐居生活,从而多数都是恬淡宁静,与世无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以求解脱的心境有关,除了上述这种个人生活经历,佛教与老庄思想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诗人的思想。

6.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篇六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文章试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作 者:郭骅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外语教研室,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6“”(5)分类号:G04关键词:中英称谓语 差异 文化背景

7.从人才观看中英教育目标差异 篇七

英国的教育目标明确指出: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尽量发挥个人潜能,并将这些潜能加以培训和发挥,进而贡献社会。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变得优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生活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中。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比中英教育理念,会发现三方面的不同:第一,英国教育的目标强调个人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我们重视的是一个人全面才能的培养。第二,英国教育强调从个人需要出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幸福、快乐、安全,成为有经验、学历和生活技能的,能够实现自己生活要求和理想的人。我们重视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英国教育人才观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教育人才观显得笼统、抽象,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8.中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篇八

工作中,你有没有像狐狸一样,偶遇“狮子”就被吓得半死,不知所措呢?是不是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但是当面对讲英语的人士,与他们进行商务交流时,却难以应付自如?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掌握跨文化无障碍沟通技能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仅仅懂得外语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长期以来,由于外语教学往往注重每个词汇的表层含义,学生难以理解词汇在不同场景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错误理解和运用,以及交际的失误。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与文化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联。

I.Different Connotation of Words

(一)词汇的内涵差异

英语语言魅力无穷,每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丰富多彩,但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示意义(denotation),即字面意思,也就是词典上的文字意义;另一类是引申意义(connotation),即文字隐含的意思,也叫做词语的文化内涵。词汇的意义往往与所在国家的文化、政治、地理、宗教等有关,并在表达方式中反映出来。以下我们举例说明中英文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区别:

Dog “狗”

汉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多含贬义,比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之类。而狗在英语中却一向被当作忠实、可爱、聪敏的象征,因此与之有关的短语有好多是褒义或中性的。“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说,你小子运气够好。“Every dog has its day”,狗有狗运,人也一样,总有走运的一天。“dog-tired”指的是一天劳作非常累,形容像狗一样忠实勤恳地劳动。

例句:

I was dog-tired after working the whole day inthe office.

在办公室里劳作了一天,我简直累得不成人形!

Mouse “耗子”

在汉语中,耗子是专做坏事的代表,有成语“鼠目寸光”、“贼头贼脑”为证。但英语中的老鼠远没有那么可恶,人们用“as quiet as a mouse”,形容一个人性情安静,寡言少语;又用“as pooras a church mouse”表示一贫如洗的意思,原来教堂里的老鼠很吃不开呀!而迪士尼的“MickeyMouse” 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儿童心目中智慧的象征。

例句:

John is always quiet as a mouse in the office.

约翰在办公室里总是寡言少语。

Moon“月亮”

“月亮”一词在汉语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花好月圆,风花雪月,闭月羞花,等等。而对于西方人,月亮对于他们远远没有这般亲切美好,而只是遥不可及的宇宙天体。“cry for the moon”,指的就是无法企及的愿望,痴人说梦;而“cover oneself with themoon”也绝不是花前月下,感受甜美月色,而是流浪汉露宿街头。

例句:

You are crying for the moon if you hope the bosswill leave us no task.

如果你有老板不会给我们留任何任务这样的怪念头出现那可就是痴人说梦了。

Egg him on

看到“egg him on”,是不是很迷惑?给他鸡蛋?往他脑袋上砸鸡蛋?事实上,这一短语和朝人身上扔鸡蛋根本不搭边儿。Egg 在英文字典中被解释为:雌性动物产的硬壳的可以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比如鱼类、爬行动物、鸟类等,但尤指鸡蛋。除此之外,egg 还可以做动词用,常见的形式为egg somebodyon to do something,意思是怂恿或鼓动某人作某事。

例句:

I didn't want to do it but Tom kept egging me on.

我本不想做那件事, 但汤姆一直怂恿我。

Bridge “桥”

在汉语当中,桥是帮助你过河的恩人,所以常有过河拆桥一说。而在英语中,“Bridge”有时却成了困难的代名词。每当说到对于未来不可知的事情不必太担心时,中国人往往会引用一句古话:“车到山前必有路”。英语中也有一句类似的成语,却和桥联系到了一起:“Don't cross yourbridges before you come to them.” 意思就是不要杞人忧天。

例句

A:What if I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如果我测验不过关的话怎么办呢?

B:Well, you wi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youcome to it.

嗯,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再说吧。

除了把桥比作难关,英语中有时也会把桥比作曾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物。中国人最看不起“过河拆桥”的人了,英国人也说Everyone speakswell of the bridge which carries him over.这就是两种语言中相似的一面。

例句:

No wonder Tom thinks so highly of the latePresident. Everyone speaks well of the bridgewhich carries him over.

汤姆受过已故总统的恩惠,难怪那么敬重他呢。

Red & Black“红”与“黑”

英语中的“red”也不是中国人文化意义中的红色。中国人喜欢红色, 所以股市大涨时盘面上都是红通通的一片。不过欧美国家对红色的认知则大不相同,红色表示亏损, 赤字。“bottom line” 如果是用红笔写的,就表示公司整体上是赔钱的。相反,如果是用黑笔写的,则是赚钱的。所以我们常可以听到“ in the red ”或是“in the black ”这样的讲法,其实就是指公司赚不赚钱。当然,我们也可以用“lose money ”和“ make money ”或是形容词“unprofitable ”和“profitable”来表示赔钱或赚钱。

例句:

The new sales manager was sent to bring thecompany out of the red.

这位新的销售经理被派来把公司从赤字中拯救出来.

Pull one’s leg

“Pull one's leg ”乍看起来似乎和中文里的“拉后腿”的意思差不多。但是“pull one's leg”的真正意思是开别人玩笑。这一用法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以扮演《憨豆先生》闻名的英国喜剧泰斗罗温·艾金森的作品“Fatal Beatings”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I've been joking, Mr. Perkins. Pardonme; it's my strange academic sense of humor. I'vebeen pulling your leg.”意思就是,“我是在和你开玩笑,帕金斯先生,不好意思这是我特有的学究式幽默。”当你觉得别人是在开你玩笑,你也可以用这一短语来回应。

例句

A:Oh, guy, I suppose you'll become the next vicedirectorin our department.

嗨,伙计,我想你会成为咱们部门下一任副总监。

B:Hey, stop pulling my leg, will you!

咳,你别逗我了,行不行!

shanghai

shanghai这个词看起来十分眼熟,它的确来源于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大名Shanghai。但小写以后却表示“拐骗或胁迫”的意思,特别指“用酒精或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然后劫到船上当水手”。

例句:

We were shanghaied into agreeing to their demands.

我们被逼同意他们的要求。

To go south

英语中很多常用词汇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比如“to go south”,在80年代之前,其用法只限于字面意思,即“去南方”。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作习语,意思变化层出不穷。起初,“to go south” 的比喻义经常被加引号使用,但渐渐地,新的衍生意义就成为了词组本身意义的一部分。当我们使用“to go / head south ”的比喻义时,其表达的意思通常是指“下降,变坏;数量、质量或价值的减少”,亦指“情况越来越糟糕”。今天,如果翻翻流行杂志的话,会发现“to go south” 的比喻义用法比比皆是。如果是某些人“go south”,这意味着他们某种程度上让你失望了;如果是股票市场“go south”,你将很可能会被套牢;如果运动员“go south”,这意味着他或她已经过了巅峰时期;如果是电脑的软硬件“go south”,那意味着这些软硬件坏了。“go south”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习语,可以非常灵活的用于表述各种带有贬义的情形。

例句:

Ice-cream sales go south since it is near winter.

冰淇淋的销量自入冬以来就开始下滑。

Notes

Egg somebody on

这个用法借自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现代英语的edge一词同源。从语义的角度来说,两者的联系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在英文中,edge 本身也能这么用。“to give an edge to”即为“to encourage”。

shanghai

shanghai这一不光彩的含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专门跑旧金山到上海这条航线的远洋商船,它们在离开上海之前常常拐骗一些中国人到船上当劳工,而到了旧金山后又把他们卖掉。这种行径在美国的俚语里就被称为shanghai,而短语beshanghaied into going somewhere则表示“被拐骗至某地”,被拐骗的人叫shanghaier。所以上海人千万别自称为Shanghaier,而应该称自己为Shanghai lander或Shanghainese,否则会引起误解的。还有一点,shanghai 还表示上海的一种特产的:浦东鸡。

South

“south”一词与“下降、变糟”的联系还要归功于伟大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时,托勒密绘制成了世界地图,他的地球是方的,而且北部在上方,南部在下方。他的地理学理论在15世纪的欧洲得到复兴,并成为所有地图绘制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从此,去南方“togo to the south”就成了南下“to go down to thesouth”。

9.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篇九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简要分析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谚语民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谚语具有文化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谚语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谚语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英汉谚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这些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谚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宗教因素、人文因素、道德因素等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谚语的内涵。历史因素

中英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语和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滥竽充数”、“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等源于寓言故事;“请君入瓮”、“名落孙山”等来自历史典故。“举一反三”出自《论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其它如:“四面楚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都与中国具体的历史事件有关。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典故谚语的主要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伊索寓言》等。例如: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按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实际是指:社会中坚、民族精华、优秀分子;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来自希腊神话;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均来自《伊索寓言》。英国是一个善于和他国交流的国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此外,英国著名的语言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为英语谚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就是出自于莎士比亚文学大师的作品。地理环境因素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言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长期实行农耕制度,因此有很多谚语与农业有关。如“春雷响,万物长”、“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烟火”等。英语谚语中也有和地名相关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背煤去煤都,多此一举)。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四面临海,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所以许多谚语和航海有关。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Any port in a storm(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等等。

此外,由于地理气象上的差别,使east wind and west wind这类词语有了国俗的语义,隐含着民族文化色彩。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的东风恰好相反,所以英国的西风则和中国的东风相似,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人文观念因素

人文观念和文化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而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取向。例如 “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和竹相关的成语也很多,“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等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英语中bamboo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因为“竹”这种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舶来品。再以狗为例,中西方对待狗的态度就有所不同。狗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所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人们视为人类的宠物、伴侣及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与“狗”相关词语多含褒义,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a top 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等。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主要以道教和佛教为主。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出现在谚语中的也比较多,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基督教在欧美国家绝对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佳节难逢)就来源于在督教。此外,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

一、至高无上的神,在英语谚语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如“:When Go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宗教文化在英语谚语中留下了浓厚的痕迹。道德价值观念因素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东西方在有些道德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孝道方面: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家,所以汉语中就有许多表现孝道的谚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英国人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强调突出的是一些个人方面的东西,家庭观念较为淡薄,例如:“Children are not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是孩子受到责备)。在对待女子问题上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卑微,很多谚语都体现了对女子的歧视,例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在英国,妇女地位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低下,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一下谚语“: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谁想兴旺,就请教妻子),“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己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等。但在西方国家,和自己相比,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到的义气正好相反。

10.由英语习语、谚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篇十

由英语习语、谚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由于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今,文化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热点.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文章拟从习语、谚语角度来探析中英民族文化的差异.

作 者:曾于芳 ZENG Yu-fa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0-05 关键词:习语   谚语   文化   差异  

11.中英谚语差异 篇十一

一、常用日常交际用语

1. Never mind“没关系”是遗憾和抱歉的应答语,用来应答I’m sorry.或I apologize...。不用来回答Would you mind...? 用法同It doesn’t matter。

2. My pleasure同It’s a pleasure,是致谢应答语,译作“不用谢”,类似表达还有Not at all. It’s/That’s all right. You’re welcome. That’s OK. Don’t mention it. 等。

3. With pleasure是请求应答语,译作“乐意效劳、非常愿意”,用法同No problem。

4. Forget it有三种意义:①休想、不可能。②没关系、别在意。③别提它了,表不愿重复所说之话。

5. How come?“怎么会呢”,对已发生的事情表示惊讶和不解。

6. Take your time用来安慰对方不要急,慢慢来,反义词为Hurry up/Come on。

7. Take it easy用来安慰对方不要紧张不安。

8. Yes, help yourself 同意对方使用,让对方自己动手取。

9. Go ahead“当然可以,干吧、做吧、用吧”等,是请求允许的应答语。

10. Good luck!“祝你好运”用以表示祝愿,但事情尚未发生。

11. Congratulations!祝贺对方已取得成功,译作“恭喜”。

12. So what?同what of it,“那又怎样”,表无所谓或不关心。

13. No way“没门儿!”说话者不同意,断然拒绝做某事。

14. No problem!用于回答对方的道歉,译作“没什么”;也用于对别人的请求欣然接受,译作“没问题”。

15. Come on①用作命令或督促,译作“快点、加油、加把劲”;②用作挑战语,表鼓励、煽动,译作“打呀、来呀、高兴点”等。

16. Cheer up表鼓励对方打起精神,不要心灰意冷,要振作些。

17. That’s all right表“不用谢”是致谢应答语;“不介意”是请求允许的应答语;还可表示“没关系”,是遗憾和抱歉的应答语。

18. What for表原因,译作“为何”,相当于why,表“为什么”;还可表某物有何用途。

19. Why not? 表赞成,译作“干嘛不”,同意对方的提议或想法。还可用以提出建议,即为“何不?”

20. That’s great! 表高兴或喜悦,译作“太好了”。

21. How nice!“太好了”表高兴、喜悦,同Glad to hear that。

22. How’s that?有以下意义:①询问对方是否满意,译作“怎么样?” ②还表“那是怎么回事?”,用以询问已发生事情的原因。

23. No wonder表因果,前一原因导致后来结果,译作“难怪,不足为奇”。

24. It’s (all) up to you“你看着办吧”,表说话者无所谓或无权作出决定,靠对方自己作出决断。

25. See you道别时用语,同Goodbye,take care等。

26. It depends“视情况而定”,表目前尚不确定,待情况发展而定。

27. Guess what?“猜猜发生了什么事?”用于说出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前。

二、高考情景交际题考查及解析

情景交际属“语言功能和话题”考核项目,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高考情景对话比重加大。近年来高考英语知识运用题逐渐加大了交际英语中情景对话的比重,能较全面考查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考查学生对讲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情况。高考英语试题中,单项选择题越来越注重对情景交际用语的考查,越发强调对交流能力的测试。考查的方式以应答为主,提问为辅;以中英文化差异明显的语言交流项目为重点考查对象,该类试题体现了以情景为条件,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而且既短小又灵活,前言后语连接紧凑,答语多呈现省略等特点,这就增加了答案的隐蔽性,给考生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众所周知,历届高考英语科试题的命题都要遵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遵循中英文化差异、将语言寓于交际中及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并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

近几年高考情景交际试题主要考查有关社会交际的话题,在此话题中,以考查社会交际题为最多,其次为说话者态度题的考查。

(一)社会交际

社会交际的考查要求考生熟知并能恰当地使用问候、介绍等。

1. — You could always put the decision off a little bit longer.

— If I leave it much longer, I might miss my chance. [2011年江苏卷35]

A. That’s reasonable advice.

B. Isn’t it a good idea?

C. Do you think so?

D. I can’t agree more.

[解析] A项为“那是个合理的建议。”B项为“难道不是个好主意吗?”C项为“你认为是这样吗?”D项为“我再同意不过啦!”第一个人说“你可以推迟决定”,第二个人说“如果再拖下去,我会失去机会”。很明显,这两个人意见相反,所以第二个人不会肯定第一个人的意见。联系选项,可以用Do you think so? 先进行反问,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正确答案为C。

2.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2010年江苏卷31]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解析] A项为“英雄所见略同。”B项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C项为“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D项为“三思而后行。”第一个人说:“我尽力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人说:“为什么不咨询Frank呢?”,故选B。

3. —Bill, can I get you anything to drink?

—. [2009江苏卷29]

A. You are welcome

B. No problem

C. I wouldn’t mind a coffee

D. Doesn’t matter

[解析] A项为“不客气。”B项为“没问题。”C项为“我不介意喝一杯(我要喝咖啡)。”D项为“没有关系。” 第一个人问:“你要喝什么?”第二个人的回答应该是礼貌的,故选C。

4. —Is Peter there?

—, please. I’ll see if I can find him for you. [2008年江苏卷23]

A. Hold upB. Hold on

C. Hold outD. Hold off

[解析] hold on意为“不要挂断,稍等一会儿”,为电话用语。hold up“支持;举起;耽搁,延迟等”。hold out“维持,保持;坚持(要求),不屈服”。hold off“不接近;拖延;迟疑”。本题考查电话用语,根据第二个人的回应“我看能否找到他?”推断选B。

5. —I’m sorry I didn’t make it to your party last night.

—. I know you’re busy these days.[2011年浙江卷1]

A. Of courseB. No kidding

C. That’s all rightD. Don’t mention it

[解析] 根据问句中的I’m sorry...可以排除选项A、B;根据后半句“我知道你最近几天很忙”,可以排除选项D。所以正确答案为C。

(二)态度

态度题的考查旨在要求考生掌握对态度的“同意”或“不同意”、“喜欢”或“不喜欢”的理解。

6. —Linda didn’t invite us to the party.

—? I don’t care. [2011年江苏卷24]

A. For whatB. So what

C. What’s onD. What’s up

[解析] A项为“为什么。”B项为“那又怎么样。”C项为“在上映什么。”D项为“出什么事情?/有什么事吗?”第一个人抱怨:“Linda没有邀请我们去聚会”,第二个人说:“我不在乎”,根据这个语境,应该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不在乎! ”所以正确答案为B。

7. —Do you think their table tennis team will win the first place at the coming Asian Games?

—. Our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irs. [2010年江苏卷27]

A. Of courseB. It depends

C. Don’t mention itD. By no means

[解析] A项为“当然”。B项为“看情况来定。”C项为“别客气。”D项为“决不。” 第一个人说:“他们的乒乓球队在即将到来的亚洲赛上获得第一名吗?”第二个人说:“我们的球队比他们的球队实力强得多。”根据这个语境,应选D。

8. —Do you mind if I record your lecture?

—. Go ahead. [2008年江苏卷22]

A. Never mind

B. No way

C. Not at all

D. No. You’d better not

[解析] 由答语中Go ahead表示 “一点儿也不介意”,故用Not at all。A项为“没关系”,是遗憾和抱歉的应答语,用来应答“I’m sorry”。 B项为“没门。”D项为“不,你最好别。”

9. —Can I come and have a look at your new house?

—Yes, ! [2011年浙江卷17]

A. with pleasureB. I like it

C. I quite agreeD. by all means

[解析] 根据语境问句是典型的Can I...提出祈求而非建议,故不能选A,选项B和C不恰当,选项D.by all means(一定,务必)表示肯定回答,符合句意。

10. —I need to advertise for a roommate for next term.

—? Mary is interested. [2011年天津卷14题]

A. Why botherB. Why not

C. So whatD. What for

[解析] 第一个人说:“我要打广告找下学期的室友。”第二个人说:“Mary有兴趣啊。”Why bother“何必那么麻烦”;Why not“为什么不呢?”;So what“那又怎样?”;What for“为什么。”根据这个语境,应选A。

11. —I don’t think I’ll be able to go mountainclimbing tomorrow.

—?[2011年浙江卷20]

A. And howB. How come

C. How’s it goingD. How about it

[解析] 考查情景交际,也要用到语法知识。问句为陈述事实“我觉得自己明天不能爬山了。”按照语境答句应该是询问对方不能爬山的原因。选项A表达不全因此语义不明;选项C是询问别人情况怎么样D. How about it?是问别人认为某事物怎么样,都没有询问原因的意味。How come? 在英语口语中有“怎么会?为什么?”的意思,符合语境。

12. —Are you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speech contest?

— It’s too good an opportunity to miss.[2011年重庆卷23]

A. No problem!B. That’s for sure.

C. Why me?D. Why bother?

[解析] 句意为“你要参加演讲比赛吗?那是肯定的。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No problem. “没问题”;That’s for sure.“毫无疑问;肯定的”;Why me?“为什么是我呢?”Why bother?“为何那么麻烦;没必要吧”,故答案选B。

13. —Do you have Mary’s phone number?

—Sorry, .[2011年重庆卷35]

A. I don’t knowB. forget it

C. here you areD. I can’t remember it

[解析] 问句是“你有玛丽的电话号码吗?”根据答语Sorry,可知选D“我想不起来了。”

三、高考情景交际题应考策略

解答单纯的情景交际题,既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知识,也不需要深奥的词语知识。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先弄懂题干的语境条件,再理解备选答案中词语意思,结合平时了解和掌握的英美文化国家的一些情景知识及各种情况下有关口语应答的知识,再根据语感,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2. 在情景交际中,四个备选答案都有可能满足句子结构的语法需要,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既能满足句子结构的语法需要,又能满足语境意义的需要。

3. 要做好情景交际题,需要良好的语言素养、对英美风俗习惯的国家的了解以及不断的语言实践。所以考生平时要尽量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注意归纳、总结和积累习惯上的差异,熟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习惯用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具体语境下的语言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交际题的解题水平。

4. 英语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该把英语的交际性作为备考的重点。

5. 高考英语备考既要掌握词汇、语法和阅读等方面的相应知识,更要在理解特定的语言情景下如何恰当地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习惯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6. 以史为鉴,追踪考查轨迹,研究历年高考真题,认真揣摩研究情景交际的考查,以期在高考答题中做到信心百倍,游刃有余。

12.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篇十二

在英语国家,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来问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近况如何”。但是在中国,人们会说:“吃了吗”,“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儿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是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本文将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在问候语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以及培养文化意识。

一、 问候语在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从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问候语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CA(会话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会话结构的研究。他们相信问候语主要采用了话轮。来自于同一会话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组成了话轮。一个话轮的组成是由两个不同的说话者轮流进行,并且后者的发言是由前者决定的,与前者相关。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问候语在社会交际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它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行为礼仪。问候语有三个功能:1.问候语帮助人们重塑社会关系;2.问候语能够确认不同的社会地位;3.问候语能够确保当陌生人问候彼此时的社会安全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研究文化对问候语的影响。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纳问候语的使用。他认为问候语是社会和日常交际的开端。问候语能够树立和巩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为了特殊目的调节人际关系。在加纳,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通过问候语来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加纳的问候语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总之,问候语能够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问候语对于理解社会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学者也在问候语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陈松岑是研究问候语的学者之一。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研究问候语,他认为问候语被用于确定交际关系。从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问候情况下的初级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调查。他认为问候的内容和结构与社会环境有关。

钱厚生从微观语言分析方面研究问候语。有了这些调查,他对表达方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他认为必须加强礼貌用语的对比学习。

总而言之,问候语对于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间思想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与英语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体系,所以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学说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说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学说的“人治”就是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人更尊重权威、更重视有序社会。然而,英语国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达。

在儒家学说中,集体主义是被看重的。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个人的成功也源于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为了集体主义,个人兴趣的牺牲是一种高尚的被中国人极力赞扬的品质。

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中国的价值观相对。因此,找出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必须的。

一些学者指出现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们开始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人本主义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然后发展到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和民主是一种个人主义。

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最优先的个人价值观是自我信赖、努力工作和维系在个人实现和帮助他人之间的纽带。在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中,美国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辩论等。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信每个人应该有其身份和个性,应该被认可和支持。因此,没有理解个人主义是无法理解英语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个人主义,中国人就能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样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天神都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传承于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不想知道别人的秘密。通常,在他们的对话中,不会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问候时,他们更愿意从天气开始:“天气真好啊”,“昨晚的暴风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气很好,不是吗?”这些问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你几岁了?”这种开场白在英语国家是绝不会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们不谈论年纪。个人主义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信仰,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要别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会避免讨论年纪,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舒服,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问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文化差异,语用失误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缩小文化差异变得非常必要。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我们将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态度是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外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例如,不抱有偏见。

当中国人用“近况如何?”来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语国家,这是非常普通的问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国人也许不理解。在中国人的问候中,人们问候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为对他们而言,信息越多越好。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偏见。

而偏见应该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见涉及到对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虑偏见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可能变得困难,因为它阻碍了外国文化中知识的习得。当面对新的文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入乡随俗”对正在经历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化差异抱持开放的态度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语学习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实的交流中比其他内容更为优先。

为了提高个人交流能力,外语学习者应该读真实的材料,例如外语报纸、广告、日志、小故事、小说、剧本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被广泛教学的语言,文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标社会,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怀有的价值观。

如果外语学习者认为文学是珍宝屋,而且拜访过它,那么他们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储存下来。提供信息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性有关,那是另一种文化信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事目标社会的研究,然后写下这些作品。外语学习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受益,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人们在目标社会中的具体诠释。

还有一些其他的与外语学习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报纸和杂志。因为囊括了地理、历史、风俗、宗教和哲学的大多数内容是真实的,这将外语学习者暴露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阅读材料将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理解目标文化并且关注它。

电影也能够通过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看完电影后,外语学习者可以记下他们的观察,与那些已经分享了相同电影的人交谈,然后将来某一天他们能够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来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参加外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经验的人讲授的文化讲座。一些讲座可能聚焦在目标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无论参加哪种讲座,都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技巧来增加文化意识。在讲座之后参与讨论可以巩固在讲座上获得的文化信息。还有,这些讨论能够揭示在社会活动中价值观体系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可以到英语角去学习文化。当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容易犹豫是否开口,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他们会喜欢我吗?”,“假设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怎么办?”,“如果他们不理解我说的怎么办?”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中国人时,一些人会假装他们没听到,或者低下他们的头,莫不吭声。另一些人会害羞地笑笑,赶快走开。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尴尬。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我们“你好”时,为什么我们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国人必须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外国教师和学生交谈。我们将会从交谈中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习语言,也要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换我们关于文化差异的感受。

摘要:中国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说得很流利,无论语音语调都不输外国人。但是,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一些问候语中,中国学生常常激怒对方。中国人熟知的问候语却被外国人当作不礼貌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文化间的差异。问候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的交流,中国学生应该尽量多地学习外国的文化。此篇文章讨论的是问候语在中英文化间的差距,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在文化背景方面,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英语国家的基督精神作了比较;在价值观方面,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英语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了比较。最后提出如何缩小文化间的差距,具体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多与外国人交流。

13.中英谚语差异 篇十三

从英汉谚语反映的道德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谚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标准,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汉谚语反映了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不同道德观念,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正确理解、翻译和使用英语谚语的能力.

作 者:胡振东 HU Zhen-dong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G0 关键词:谚语   道德观念   文化差异  

上一篇: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制研究下一篇:平面设计师岗位职责(仪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