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母亲》的散文

2024-08-08

冰心《母亲》的散文(精选7篇)

1.冰心《母亲》的散文 篇一

以山水天地为意象自古就有,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散文的奠基时期。代表作有邮道元《水经注》、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唐宋是山水散文的高峰时期。代表作有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柳宗元《永州八记》等。借喻山水而说理抒情的散文还有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赤壁赋》等。吴均《与宋元思书》中描写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明末清初的山水散文代表作家有公安三袁、李流芳、张岱等。他们大多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小品随笔幽冷空灵, 追求一种脱尘的逸趣。

写景是散文创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冰心散文的写景有她自己的特色, 笔调善于变幻, 色彩明朗, 清丽而典雅。但更重要的是她善于用清新隽永的文字, 把人物、情景、感受融为一体, 以景显情, 或者融景入情, 情景交融, 能够把抽象的感情化作委婉含蓄的艺术境界。《往事一之十四》就是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 或用“艳如桃李, 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风雨的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 头插新月的梳子, 挂明星的缨珞, 翩翩地飞翔, 来描绘海的美丽。还有的认为“海太大了, 我太小了。”全篇既把海景的变幻渲染得溢彩流霞, 又点出海的神秘、有容、虚怀、广博。冰心从海的女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 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 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 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 又虚怀若谷。这些特点启迪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升华。因此, 冰心笔下的大海就不是纯粹的自然形象, 而是同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充溢着中国特色的大海了。

在冰心的笔下, 天地也有了人的情感。如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九》中, 作者这样绘北方蔚蓝的天“清晨起来, 揭帘外望, 这一片海波似的青空, 有一两堆洁白的云, 疏疏的来往着, 柳叶儿在晓风中摇曳, 整个的送给你一丝丝凉意”。这段景物描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这蓝白相间, 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明净, 而且给人以动态的美, 再加上绿色的弱柳迎风摇曳, 整个画面色彩明朗, 基调欢快。这是描写作者客居异国三年之后, 刚刚回到祖国那种愉快的心情。

二、以花草树木为意象

在古代的散文中, 存在着大量的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尤其是山水散文, 不仅描写山、水、天、地等意象, 同时对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相当繁多。如庚信《小园赋》这样写到“云气荫于丛蓄, 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 狂花满屋”, “草无忘忧之意, 花无长乐之心。”作者用寥寥几笔, 把自己被留长安思归故乡而不可得的心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因此满园中的花草也带上了作者的忧愁之色, 借景抒情, 抒发了自己被强留北方的哀怨之辞。

冰心散文受传统散文影响很深, 因此传统散文中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冰心的作品中。例如在《寄小读者》里, 作者写她一次雪后游山, “一月十九日晨, 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 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 —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接着, 作者用她那超出世俗的高见, 赋予蒲公英高贵豪华的殊荣, 将其编成一个“王冠”, 为她的“女王加冕”, 这一盛举, 顿时使蒲公英高贵起来了。接着作者这样写到“没有蒲公英, 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 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 世上便消失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 世上便消灭了庸碌。”作者对于蒲公英的深切情感, 在唱出了对这一平凡小草花的赞歌之后, 意犹未尽, 竟把文章从常理上升到哲理上论述来了, 表面上讲的是蒲公英, 实际上讲透了世界的璀璨辉煌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深意就是作者文后所说“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 菊花的价值, 反不如蒲公英, 超人的价值, 反不及庸碌了”。冰心散文中的意与传统散文中的意象有很大的关联。

前人曾这样评价冰心, 以她的“情致和技巧, 在散文上发展是最易成功的。”的确, 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 抒写了一曲曲爱的歌、情的歌, 疏朗的笔致, 丰胶的神采, 醇厚的情味, 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重温冰心的散文, 对我们的散文创作和散文评论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选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

[2]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王炳根:《冰心·非文本解读》,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

2.论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篇二

一、母爱温柔,文笔细腻

在冰心的笔下,母爱是博大、深沉、忘我、无私的,又是具体可感的。特别是在《寄小读者》通讯集中,她以缠绵悱恻的笔触把这种赤子之情写得十分动人。在《通讯·十》中,她怀着一种颤抖的欣喜,回味母亲述说她幼年的故事:“当她说这些事的时候,我总是脸上堆着微笑,眼里噙着泪水。听完了,用她的衣襟来擦拭我的眼角,静静地伏在她的膝上。这时宇宙已经没有了,只有母亲和我。最后我也没有了,只有母亲。因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这种感情是纯洁的!美好的!也是弥足珍贵的。有时,她对母亲的挚爱又和对祖国的抒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便是有了一切!……飞扬的尘土啊,何时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郁达夫评论冰心时指出:“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

二、藤情真挚,乡愁凄恻

冰心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美妙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也是她作品的内在旋律。冰心幼年随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单调而孤寂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发展不同于同龄常态的女孩。她与大海为友,常面对大海沉思静想。那漫长的海岸线,孤独的灯塔,萧瑟的村庄以及如泣如诉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印在了脑海里,影响着作品的基调。《寄小读者》等三组散文大部分是客居美国时写的。她说:“去国以前。文字多于情绪。去国以后,情绪多于文字。”(《通讯·十六》)怀乡、恋母是主要情绪。冰心写道,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的诗句。而且“无意中看到同舟众人,当倚栏俯视着船头飞溅的浪花的时候,眉宇间似乎都含着凄恻的意绪”。到了威尔斯利,一天到湖上玩,忽然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觉得情景悉合,随手捡起一片湖石,用小刀刻上“愁不曾休,惹甚闲愁?”远远地抛入湖心,自己便头也不回地走转来。并且这样想:“只要湖水不桔,湖石不烂,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也永古不能磨灭的!”(《通讯·十六》)把个思乡之情写得何等感人,何等淋漓尽致!这个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加在一起,表现为独特情感的“乡愁”。由于归思而漫涌起的无边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测感人。《往事(二)·六》中这样写道:“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把乡愁写成是实实在在的感觉,虽然有些夸张,却形象、真切。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的情感。她告诉小读者:“小朋友,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通讯·二十》)而山河破碎,贫穷落后的故国又不能不使客游他乡的冰心平添几分乡愁。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中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在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

冰心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艺术大师。其散文思想的纯洁,柔和细腻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新明快的语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

解放后,冰心儿童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还乡杂记》中,她以明快的笔调、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故乡的深刻变化,热情讴歌了勤劳的故乡人民。在《二寄小读者》中,展现了一幅幅国际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画面和绚烂多姿的异国风情;《三寄小读者》则是循循善诱地向儿童讲道理,进行”五爱”教育。冰心这个时期的作品最明显的变化是再也看不到那种缱绻动情的亲子之爱的描写。如果说,跳出母爱狭窄小圈子,使她作品的题材扩展了,那么,避开写母爱,则使她早期散文所特有的情感魅力消减了。同时,稚嫩的童心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作者已不再是那位模仿小孩子的口气,天真烂漫地讲真话的大姐姐,而是变成一位慈祥的老师了。在《三寄小读者》中,甚至出现了大段的“社论”式的语言,儿童文学的意味淡了许多。

三、语言铿锵悦耳,富有音画之美

冰心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她的散文作品,清词丽句随处可摘,文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和图画之美。形成独特的“冰心体”。她不仅善于把抽象的、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可感,而且能够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魅力是与作者在语言上的磨炼分不开的。冰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修养,合理吸取和消化某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推敲、反复锤炼,变成自己的语言。“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通讯·七》)这里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冰心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超级画家。她绘景设色从不用重彩浓敷,往往极简约淡雅的几笔便能达到传神的地步。在《还乡杂记》中,写闽北公路:“是细细的红土铺成的。光滑如拭,纤尘不生。”至于描写国外风光,更是琳琅多姿,声、色、味俱佳。写西西里岛:“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那种微带忧愁的悱恻的情调再也不成为她乐曲中的旋律,这是因为她要表现的生活和题材起了变化,她作品的基调自然也跟着变化。冰心后期创作的《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等篇章,感情真切,文笔朴实,既是优秀的传记作品,又是儿童散文佳作。冰心说:“十几年来,我还没有这样畅快挥写过!我的回忆像初融的春水,涌溢奔流。”让人欣喜地感到,冰心终于冲破了“心有余悸”的禁锢,又敢于开始“写自己”了。

3.冰心荷叶母亲读书笔记 篇三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最近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荷叶母亲》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更深。文章描述了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一缸红莲,一缸白莲。第二天早上,白莲谢了,红莲却开满了。一会儿下起了雨,愈下愈大,红莲被打得东倒西歪。正当“我”站在屋檐下,担心那一朵红莲时,红莲旁边的荷叶倾斜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守护着红莲。一会儿红莲就不动了,荷叶上却布满了水珠,东摇西晃。

作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是啊,荷叶就像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我们就像红莲,在母亲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我们的母亲不论自己受多大的伤,多大的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会在我们遇到挫折时或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最大的全力来帮助我们。“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在人生的过程中,不管有多少灰尘雨点,母亲总是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遮挡住前进中的挫折,不惜一切代价。就像暴雨中的荷叶默默地弯下腰来保护红莲。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母亲,请您相信,“红莲”总有一天会绽放,会给您最好的回报!

4.冰心《纸船-寄母亲》阅读答案 篇四

1.文中“我”指(),“你”指(),“它”指(),“她”指()。

2.诗中的“白船儿”象征诗人对谁的思念与热爱?

3.诗人明知纸船是无法越过“万水千山”到达母亲身边的,为何还要“不灰心每天叠着”?

4.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世界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以颂扬母亲的伟大。母爱是什么?

1.”我”指的是冰心。“你”指的是母亲。“它”指的是小船。“她”指的是女儿。2.象征着对作者母亲的思念与热爱。

3.因为这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爱与深切的思念之情。4.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5.冰心母爱的散文 篇五

我的最小偏怜的海上漂泊的弟弟!我这篇《南归》,早就在我心头,在我笔尖上。只因为要瞒着你,怕你在海外孤身独自,无人劝解时,得到这震惊的消息,读到这一切刺心刺骨的经过。我挽住了如澜的狂泪,直待到你归来,又从我怀中走去。在你重过飘泊的生涯之先,第一次参拜了慈亲的坟墓之后,我才来动笔!你心下一切都已雪亮了。大家颤栗相顾,都已做了无母之儿,海枯石烂,世界上慈怜温柔的恩福,是没有我们的分了!我纵然尽写出这深悲极恸的往事,我还能在你们心中,加上多少痛楚?!我还能在你们心中,加上多少痛楚?!

现在我不妨解开血肉模糊的结束,重理我心上的创痕。把心血呕尽,眼泪倾尽,和你们恣情开怀的一恸,然后大家饮泣收泪,奔向母亲要我们奔向的艰苦的前途!

我依据着回忆所及,并参阅藻的日记,和我们的通信,将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一直写记了下来。我的握笔的手,我的笔儿,怎想到有这样运用的一天!怎想到有这样运用的一天!

前冬十二月十四日午,藻和我从城中归来,客厅桌上放着一封从上海来的电报,我的心立刻震颤了。急忙的将封套拆开,上面是“……母亲云,如决回,提前更好”,我念完了,抬起头来,知道眼前一片是沉黑的了!

藻安慰我说:“这无非是母亲想你,要你早些回去,决不会怎样的。”我点点头。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下楼用饭之先,我打电话到中国旅行社买船票。据说这几天船只非常拥挤,须等到十九日顺天船上,才有舱位,而且还不好。我说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窦,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我也要蜷伏几宵--就这样的定下了船票。

夜里如同睡在冰穴中,我时时惊跃。我知道假如不是母亲病的危险,父亲决不会在火车断绝,年假未到的时候,催我南归。他拟这电稿的时候,虽然有万千的斟酌使词气缓和,而背后隐隐的着急与悲哀是掩不住的--藻用了无尽的言语来温慰我;说身体要紧,无论怎样,在路上,在家里,过度的悲哀与着急,都与自己母亲是无益有害的。这一切我也知道,便饮泪收心的睡了一夜。

以后的几天,便消磨在收拾行装,清理剩余手续之中。那几天又特别的冷。朔风怒号,楼中没有一丝暖气。晚上藻和我总是强笑相对,而心中的怔忡,孤悬,恐怖,依恋,在不语无言之中,只有钟和灯知道了!

杰还在学校里,正预备大考。南归的消息,纵不能瞒他,而提到母亲病的推测,我们在他面前,总是很乐观的,因此他也还坦然。天晓得,弟弟们都是出乎常情的信赖我。他以为姊姊一去,母亲的病是不会成问题的。可怜的孩子,可祝福的无知的信赖!

6.冰心《母亲》的散文 篇六

《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以女性为描写题材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旧社会“典妻”现象的描写, 刻画了一位饱受摧残和蹂躏的妇女形象。一些学者曾经从不同角度对散文《为奴隶的母亲》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探讨研究:有学者基于张培基和斯诺两个英文译本, 从比喻、人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也有学者以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为基本理论依据, 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进行了译文质量评估。但尚未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进行探讨和解读, 故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 拟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为散文《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描述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 2013) 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共同构成了翻译过程。

在译者适应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即选择译者) 。在译者选择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即译者选择) 。 (胡庚申, 2004) 具体来说, 如果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部英文长篇小说, 那么译者应当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良好的英文素养, 至少熟知或者精通两种语言 (原语和目标语) , 或者对英文长篇小说的翻译有一定的造诣, 符合上述条件的译者则更有可能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否则, 如果译者语言功底薄弱, 或者对小说的翻译一窍不通, 那么这个译者在“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下很难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在译者进行选择的时候, 译者是从不同的层面 (归化或者异化、简单句式或者复杂句式) 和不同的维度 (交际、语言、美学等) 进行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主要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方面进行转换, 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除了交际、文化和语言这三个维度之外, 读者需求、用户意图、美学体现等多个维度的转换也应当被列入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以更加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3 文本分析——《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中的“三维转换”

3.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译文中的句式形式是否与原文呼应, 修辞手法是否得到了体现, 韵律是否整齐, 语言风格是否一致等。

原文多处引用了诗词。中国的诗词具有对仗工整、节奏紧凑、韵律突出、易于上口的特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1

原文:……“有五岁了, 古人说‘三周四岁离娘身’, 可以离开你了。

译文:...“He is already five. There’s a saying, ‘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

分析:这里是沈家婆劝春宝娘快点动身去秀才家, 不要再担心春宝时说的话。“三周四岁离娘身”出自道士唱词 (十月怀胎) :“一周两岁娘怀抱, 三周四岁离娘身。五周六岁读书文, 哺育孩儿学做人。”该唱词具有节奏紧凑,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译文“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韵律感强, 节奏紧凑, 在用词上, ”three”和”free”押韵, 读起来易于上口, 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2

原文:“是呀, 你也知道人生底快乐么?所谓:‘洞房花烛夜夜, 金榜挂名时。’

译文:“Well, you know the joys of life, don’t you? There’s a saying that the greatest joy of life is either to spend the first night in the nuptial chamber or to pass 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分析:“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出自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久旱逢甘雨, 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描写人生的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两句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用词精炼。译文中使用了两个不定式结构“to spend”和“to pass”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呼应原文句式, 译文措辞凝练精准, 与原文结构整齐一致, 较好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2 文化维

译者在进行原语的语言转换的同时, 应当关注原语背后所承载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以求准确传递原文含义。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 两种语言背后必然代表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译者应当树立文化意识, 准确传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 避免由于文化障碍和曲解原文所造成的误译。

译者为了在译文中更好地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多处文化现象, 例如“芒种”“出典”等进行了处理, 较为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易于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例3

原文:…… 芒种的时节, 便帮人家插秧。

译文:... 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 transplanting rice for other people.

分析:芒种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般在公历的每年6月6 日或7 日前后, 正值初夏时节。如果直接翻译成“mangzhong”, 必然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译者通过意译, 将“芒种”译成“early each summer”, 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4

原文:“你, 是呀, ”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 “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译文:“Yes, we have to part, ”he answered feebly.“There’s somebody willing to 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

分析:“出典”在中国文化里, 指“将人或物作抵押换钱用, 亦可赎回。”原文中指她的丈夫将她典给秀才家三年, 以换取一些钱财, 维持家里的生计。如果将“出典”简单地译为“lease”或者“pawn”, 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译者结合原文中的语境, 对出典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译为:“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更加易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5

原文:…… 人要沉默老实, 又肯做事, 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译文:……She must be honest and hard-working, and obey the scholar’s wife.

分析:低眉下首本意是低着眉垂下头, 在中国古代, 常常指下对上恭敬顺从。原文用于描述秀才家典妻的要求, 必须对大妻恭恭敬敬、听话顺从。译者将低眉下首翻译成“obey the scholar’s wife”比较符合原文的语境, 以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6

原文:而且, 此刻的儿子, 还在‘阎罗王的簿里’, 谁保的定生出来不是一只癞虾蟆呢?

译文: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It may be just a little toad!

分析:在中国文化里, 阎罗王被视为阴间的主宰者, 可以掌控世人的生死轮回。原文中秀才家的大妻不满春宝娘怀孕一事, 借用阎罗王的传说, 咒骂她肚子里怀的不一定是人是鬼, 更不要提一定会是儿子了。译者将“还在‘阎罗王的簿里’”意译成“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中阎罗王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 避免了歧义。

3.3 交际维

顾名思义,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交际层面, 即译者需要确保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目的在译文中得到了良好地体现。“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 都是毫无用处的” (Nida, 1993;谭载喜, 1999)

原文中的多处描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张培基在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之上, 尽可能充分地传递了原文信息, 较好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例7

原文:但在路上, 遇见了沈家婆......

译文:On my way home, I came across Mrs. Shen, the matchmaker...

分析:根据原文中的上下文语境, 沈家婆是媒婆, 为两家人的嫁娶之事牵线搭桥, 撮合婚姻。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明沈家婆的身份, 译者在翻译时对沈家婆的身份进行了说明, 译为“Mrs. Shen, the matchmaker”, 使原文的信息传递更加完整、准确, 利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8

原文:这一晚, 她和她底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译文:That evening, neither he nor she felt like having supper.

分析:春宝娘离开的前一晚, 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饭,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两人没有吃饭这一事实, 而是两人都没有心情吃饭。译文准确地传达了两人没有吃饭的心情这一深层含义。与原文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9

原文:“你真是一个不懂事的丫头, 黄胖还有什么东西给你呢?

译文:“You’re just a silly girl. What can the“Yellow Fellow”give you?

分析:根据上下文, 沈家婆指责春宝娘不懂事, 并不是指不懂事的本意:不听话或者让人费心的, 而是指春宝娘太傻, 一心惦记着自己的儿子, 宁愿在家里受苦挨饿, 也不愿意去秀才家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译者将“不懂事”译为“silly”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10

原文:……她却怨恨她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译文:... she began to blame herself for being barren.

分析:秀才家大妻对于春宝娘怀孕一事, 心有嫉妒之情, 同时也怨恨自己无法怀孕生育, 否则不至于此。大妻说自己的肚子不会还债, 意为自己不能生育 (being barren) , 而不是真正的还债 (pay one’s debt) 。译文准确地传递了这一信息内容。

4 结束语

通过“三维转换”视角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译文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无论是语言层面, 译文的句式形式、结构风格与原文高度统一;文化层面, “芒种”“出典”“阎罗王”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其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到了准确地诠释;还是交际层面, 原文信息的深层含义在译文中得到了明确完整的传递。这些都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这一成功案例将为今后的翻译作品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角。

参考文献

[1]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冰心《母亲》的散文 篇七

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感伤情绪。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泰戈尔以其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赢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当时写作了一批“问题小说”,以揭示和反映社会现状。但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她的散文。1919年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的思想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结集为《繁星》、《春水》,抒写对自然、人生、亲情的感悟和歌颂。作品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

冰心被称为“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冰心自己承认:“我接触泰戈尔的著作,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我从中文和英文的译本中,看到了这位作家的伟大的心灵、缜密的文思和流丽的词句,这些都把我年轻的心抓住了。”

泰戈尔擅长在作品中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爱的世界。泰戈尔说过“爱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爱不仅是感情,也是真理,是根植于万物中的喜,是从梵中放射出来的纯洁意识的白光”。“爱的哲学”是他的宇宙观,母爱、自然爱、童真爱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

冰心最高程度上再现了这“三爱模式”。“五四”前后,她创作了大量的问题小说,但她温婉平和的性格无法面对现实尖锐的问题,最终只能针对当时青年的危机,开出了深沉的母爱、神妙的自然、纯真的童心这三剂“处方”。在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中,宣传爱成为冰心不变的使命,尤以其诗集《繁星》、《春水》为最,其中很多是歌颂母爱、自然和童心的。

20世纪最初的几年,泰戈尔处于生命的黑暗之中,妻女相继死亡,诗人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一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在泰戈尔看来,童年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是生命中最富有诗意的时期。《新月集》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态。他认为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人类最纯洁、最高尚的感情,他希望能以这种“母爱”“童心”去感化邪恶。

冰心深感于泰戈尔对儿童世界的关注,连续写了几篇以歌颂儿童为主题的小说。《爱的实现》就是一篇对儿童的深情颂歌。小说没有一句对话,只鲜活地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浓黑的头发。绯红的小脸,活泼的笑声,纯洁的友谊。不久以后,冰心把自己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为儿童创作上来。

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远离家乡,病魔缠身,使她“独坐沉思的脾气”得到更甚的发展。这一段与泰戈尔类似的生活,更使她在作品中宣扬“爱的哲学”成为自然。

泰戈尔的诗作中,类似“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飞鸟集》第12首)这样的句子为很多人喜欢。他倡导万物和谐、万物有灵,他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我的灵魂,很多自然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普通中蕴含着伟大。

这对冰心创作有很大影响,比如冰心也写过意象和构思相近的诗歌“海波不住地问着岩石,岩石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然而他这沉默,已经过百千万回的思索。”“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就愈大了。在浪花和磐石的对立中,愈是沉默,快乐也愈大,”(《春水》112首)

又如,泰戈尔吟唱道:“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这里的“飞鸟”象征自由,主张大胆实践,反对无所作为。冰心作为航海家的女儿,天赋之中禀承了父亲的流浪性格,在《繁星》和《春水》中就有一些篇章体现了旅途寂寞、奋发行路的“飞鸟”情结。1923年赴美留学后,这一情结在创作中更是得到强化,表达了飞离之后的惊恐和惶惑。

泰戈尔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冰心,而且在作品形式和格调上也对冰心影响很大。

泰戈尔的散文诗常有哲理沉思的一面。《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和《飞鸟集》,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其作品往往取材于河流、鲜花、星星等最普通的事物,从平凡处找出诗眼,在社会、人生中寻找自然意象的哲理韵味。

《繁星》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里面多是三言两语、充满哲理的小诗。“1919年的冬夜,我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迷途之鸟》,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繁星自序》)“我写《繁星》,正如跋言中所说,因为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我的文学生活》)冰心的散文诗很多也常选择那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化用在诗歌里,像花、海、雨、星、灯、笑等都进入诗中,成为诗中的富含哲理的意象,用以抒写人生的哲理,

泰戈尔的散文诗常常表现出一种悲情缱绻的情调。20世纪20年代初,冰心开始散文诗创作,她继承了泰戈尔诗歌中的感伤情调,发表了《诗的女神》、《十年》、《不忍》等散文诗,这些诗歌无论意境、构思、理趣等方面都若隐若现地有着泰戈尔的影子。

冰心说过“诗的女神”是“满蕴着真情,微带着忧愁,欲语义停留”。《繁星》和《春水》深刻体现了她特有的“亲切细腻、委婉温柔的女性风格,有时带着淡淡的忧郁的情调”。女性特有的细腻、忧郁的情怀让她更接近了泰戈尔。

编辑小语:(1)冰心在她的《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一文中说,读完泰戈尔的诗作,“只深深的觉得澄澈……凄关”,请你找一些泰戈尔的诗作来读,说说你的阅读体会,

上一篇:中班学生评语下一篇:我好想变勇敢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