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

2024-07-06

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共9篇)(共9篇)

1.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 篇一

浅谈“东北红色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

优势及存在问题

摘 要

红色旅游主要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辽宁省在各历史时期的遗迹、遗址十分丰富,建国后又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长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因此辽宁省在开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开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通过对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就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希望通过调查能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辽宁省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红色旅游 资源 开发优势 存在问题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因而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在广大干群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有利于把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这既是一项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一项关系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又是一项关系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工程。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一代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辽宁省在各历史时期的遗迹、遗址十分丰富,建国后又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长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因此辽宁省在开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1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现状 1.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体现为数量多。省内共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四大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10。其次体现为分布广。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态势。全省各地级市都有红色旅游资源,其中沈阳、大连、抚顺、丹东、锦州等地是旅游功能比较完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旅游城市。再次体现为类型全。在我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中,有反映建党建军等重点事件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点战役的“锦州战役”纪念馆;有反映在我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里程、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的沈阳市周恩来少年时读书旧址;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彰显他们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最后体现为品位高。在全国的国家级红色旅游资源中,辽宁省占其中的10%。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10个经典景区,被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规划。还有雷锋纪念馆等10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1.2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强

省内六个机场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通航。京沈线、哈大线等铁路干线连接了省内各大城市。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沈大高速、沈丹高速、沈山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已经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可进入的方便条件。同时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极大地改善了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红色旅游景区的通达条件。

1.3红色旅游景区收入不断增多,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以锦州为例,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使得锦州旅游火暴,共接待旅游者56.6万人次,同比增长77.4%,旅游总收入达1.45亿元,同比增长96.2%。2005年辽宁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同比增长40%以上,红色旅游已成为辽宁省旅游业一大亮点。1.4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初成体系

2005年沈阳市与周边城市签署了《城际红色旅游合同书》,共同建立起红色旅游发展的协作体。同时以城际红色旅游为依托,以精品景点为主体,辅之以部分生态旅游景点,围绕“抗战之旅”、“缅怀之旅”、“励志之旅”、“寻根之旅”和“振兴之旅”等五个主题内容构建了辽宁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 2.1红色旅游景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特点鲜明,全省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个,省级35个,市级179个。其中,已经开发利用的约50多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的内容。其中“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线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大连关向应纪念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黑山阻击战景区、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鸭绿江断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10个景区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而且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处在旅游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城市中,已构成辽宁省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年接待游人规模在50万至100万人次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2.2区位交通优势

辽宁位于东北的南部,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邻,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与黄海,是东北唯一一个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等各种运输网。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呈放射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沈大线、沈吉线、锦承线、沈丹线等,还有不少铁路支线网络分布全省。公路交通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700多公里。高速公路以沈阳为中心建成了京沈、沈大、沈本、沈哈、沈抚等高速公路和沈阳过境高速公路。沈阳市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最长、环城高速公路标准最高的城市之一,4小时内已能达到省内所有城市。海上交通方面,大连、丹东、营口等港口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通航。大连港是东北第一大港,有客轮发往天津、秦皇岛、蓬莱、烟台、威海、上海等地,鸭绿江口的丹东和辽河口的营口也是黄海、渤海上的重要港口。航空方面,辽宁省现有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辽阳和朝阳等民用机场6处,开通了联接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和国内80多个城市的定期航线以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澳门地区等地的不定期包机航线。

2.3与各类旅游资源融合较好

辽宁除了拥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古文化遗址众多,自然风光秀美,山海景观壮丽、奇特,旅游项目丰富。山岳风景区有千山、凤凰山、医巫闾山、龙首山、辉山、大孤山、冰峪沟等七大名山;湖泊风景区有萨尔浒、汤河、清河等;海岸风光有大连滨海、金州东海岸、大黑山风景区、兴城滨海、大笔架山风光、葫芦岛风光、鸭绿江风光等;岩洞风景有本溪水洞、庄河仙人洞;泉水名胜区有驰名的汤岗子温泉、五龙背温泉、兴城温泉等;特异景观有金石滩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蛇岛、鸟岛、怪坡、响山等;著名的古文物遗迹(陵、庙、寺、城)50余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已发现37处。由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组合优势,从而有利于红色旅游与原有的山海风光游、宗教文化游、历史文化游等旅游类型相互衔接,满足游客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各地区之间进行区域合作,资源整合,从而产生聚集效应。2.4丰富的客源

从国内市场来看,辽宁距北京、天津近,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具有相对较高素质群体的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全国的人均收入中属于高收入城市,人均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消费群体成熟。同时,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现在有10个城市获得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辽宁平均文化程度仅仅低于京、津、沪三市,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素质的居民普遍出现了国内旅游的行为需求。从国际市场来看,辽宁与目前中国三大客源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之间的距离非常近,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辽宁及部分中小城市与这些国家有着长期的联系,客源地对辽宁的情况更了解,更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旅游客源市场日益扩大,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次,以及旅游收入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具备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条件。2.5政策扶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于2004年启动“红色旅游”工程。2004年11月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红色旅游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第一次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资金扶持,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辽宁省根据中央精神已成立了一个“红色旅游领导小组”,省发改委、旅游局已制定“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及活动方案。根据省发改委的思路,辽宁将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主题,打造辽宁中部、辽宁西部、辽宁东部、辽宁南部四大红色旅游区,将开发建设相对成熟的红色旅游区点在本区域或跨区域连点成线,将红色旅游线路与省内绿色生态、金色清文化、蓝色海洋、白色冰雪等资源进行科学组合,使其产生叠加吸引力,实现优势互补。已策划出勿忘国耻、抗日救国主题系列游,辽沈战役主题系列游,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题系列游,伟人风范主题系列游,浩气长存主题系列游和爱国将领张学良专题系列游六大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全省将着力打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和“雷锋精神”等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精品,并确定了辽宁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 2007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1500万人次,收入达到12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15%;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2500万人次,收入达到20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20%。3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景区方面

首先,有些景区游客稀少,门可罗雀,红色景区并不红火的现象很多。有些景区缺营销意识,宣传力度不够,又不能和旅行社很好地协调,造成旅行社在组织线路时并不把这样的景点包括在内,从而使其失去大部分外地游客。其次,红色景区趋同化严重,这就使得一部分散客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有些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感叹,这样的趋同化无疑给游客心理造成了误解,从而影响整个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3.2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景区的知名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宣传投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到。部分景区缺乏对自己景区的整体形象设计,缺少自我宣传。即便是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宣传依然不足,仅仅通过常规的营销手段是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快速持续发展的。3.3手段落后

目前辽宁省的很多红色景区景点是以革命遗址、故人故居为主,很容易出现形式单调,内容雷同的情况,造成吸引力不强,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表现手法比较陈旧,不能对参观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情况。同时缺少多媒体展示设备和仿真实物。这些橱窗展示和静态观光的内容,使得文物的陈列和展示与游客的距离变远了。3.4票价偏高,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很多景点的票价较高。与其他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相比,作为以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来说票价不宜定得过高,而且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要有适当的优惠政策。同时部分红色景区缺乏符合行业规范的接待设施和专门的服务中心,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3.5红色旅游产品

(1)缺少特色,开发简单,发展趋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旅游产品单一,在经营上停留在遗址参观、图片展示的阶段,并且未能与当地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相结合,降低了经济的利用价值。这些都是景区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开发深度不够的体现。同时对于那些单一性比较强的小景点,因为小的缘故,无法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人为的破坏。(2)景点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结合不紧。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大多隶属民政、文化部门管理,引入旅游和市场意识严重不足。(3)景点可说的多,可看的少。对革命遗址的合理包装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看后总感到不够味、不解渴。(4)文字介绍和讲解内容忽视观众需求。目前各地红色旅游景点的解说词大都是由不熟悉旅游的党史、军史专业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大多就事论事,严肃说教有余,生动有趣不足,一般游客听起来不免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旅游业所要求的老少咸宜,雅俗共赏。(5)展示方式落后、制作粗劣。不能运用时尚现代的科技手段充分诠释红色内容,难以真正有效吸引旅游者,从而达到感染效果。4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的建议

4.1创新红色旅游内涵的展示方式,提高产品吸引力

首先,可以实行陈列馆解说方式与高科技演示方式相结合,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实物和声光电等形式和手段,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馆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其次,可以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定时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向游客展现辽宁革命斗争史的经典场景。再次,可以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加大体验性的分量。比如说,在展览以后可设置游戏馆,以色彩鲜明的动画、绘画、拼图、电脑游戏等方式,吸引众多的青少年和旅游者动手动脑。正确完成者可获得纪念品,让其在轻松、娱悦的过程中获得军事体验和红色传统教育。4.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业,同样需要解决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行业的密切配合。目前应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使饭店的卫生标准达到要求,各饭店还应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在特色上做文章,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餐饮方面,要增加具有辽宁特色的食品菜系,例如锦州的烧烤、沈阳的老边饺子等都应被大力推广,做出特色,与此同时还要加快自助餐馆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4.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竞争力

首先,要搞好媒体宣传。把宣传重点放在主流媒体上,如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媒体。其次,搞好网上宣传。组建辽宁省红色旅游信息专业网络,建好“辽宁省红色旅游网站”,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宣传辽宁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再次,搞好旅游宣传品的制作。组织有关力量编制精美的《辽宁红色旅游》画册、光盘、导游词、纪念品等宣传品,并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参加旅游交易会和展览会,逐步拓展客源市场。最后,搞好重大节日、节庆营销活动。例如结合建党、建军、建国及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抗日战争胜利、辽沈战役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周年纪念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4.4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目前,旅游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红色旅游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红色旅游景点的讲解不能像自然景观和一般的人文景点那样人为地尽情演绎发挥,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导游员和讲解员的讲解至关重要,他们是旅游文化的直接传递者,肩负着传递红色文化的使命,因此,要使他们熟悉革命历史,了解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必须请专家撰写标准的导游词,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做到在不偏离历史的情况下,深情并茂,把游客带入到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去,从而保证红色旅游的教育效果。此外,旅游景区管理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实施导游、景点管理人员、规划、策划、市场开发和管理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4.5理顺管理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辽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清除制度障碍,理顺体制,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在这方面政府应发挥其协调职能,加强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其次,要制定好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管理和服务标准,在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实行景点、企业统一管理,处理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使红色旅游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总结

要将有辽宁特色的东西与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改变红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的情况,将能够映衬红色旅游资源的有辽宁特色的民族风情、季节风情、自然风情、人文风情与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起来。通过联合开发,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对红色旅游的补充,同时也可以来提升其他旅游资源的实力,完善旅游产品的布局,最终建立起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其他旅游产品占有较大比重的旅游产品体系,全面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等年轻群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好网络资源,建设红色旅游资源网站,形成图文并茂的网上宣传态势。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通过专版、专栏、专题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红色旅游资源。对青少年参观游览要提供便利条件,在参观门票和讲解服务上给予倾斜。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结合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红色旅游资源建设成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愿意来,有能力来,参观后还想再来。在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坚持做到四个转变。第一,努力把红色旅游由静态展览转变为动态演示,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场景。第二,努力把“只看只听”的单向信息接受方式转变为参观者可以参与互动、体验性强的活动,彻底改变红色旅游的枯燥与单调。第三,努力把一般展览、遗迹“见物不见人、重事不重人”的旧形式转变为着重表现历史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人性化深的形式。第四,努力把一些传统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转化为设计水平高、观赏性强、参与性广的新资源。红色旅游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正气,促进辽宁人民斗志昂扬的建设和谐辽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吴霞,付帮道.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1):29-31.[2]刘红芳,梁留科.河南发展红色旅游的分析与对策[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68.[3]邓卓鹏,路紫.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8-112.[4]盛正发.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1):51-53.[5]熊继红.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3):196-197.[6]王东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4):210-211.[7]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8]胡翠柏.发展红色旅游之我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9]吴翔.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红色旅游掀起热[EB/OL].http://

2.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 篇二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特别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辛苦战斗了十三个春秋,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培养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旧址。延安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首的文化旅游产业, 对于提升延安G D P水平,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红色旅游的内涵

红色旅游主要是针对其历史、精神、物质、文化等方面内涵而提出的。不同学者对此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毛日清提出红色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革命历史文化遗迹, 使革命先辈的功绩与历史事件浮现在眼前, 印记于心脑, 达到丰富革命历史文化知识, 影响思想意识, 起到教育激励作用的旅游[1]。李宗尧认为是以游览革命老区和遗迹为主, 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方式[2]。潘碧秀提出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的观点[3]。

综合以上观点: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 纪念地标的物以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精神吸引并接待旅游者, 并且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4]。

(二) 红色旅游的功能及其发展意义

我们对于红色旅游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其中刘建平、伍先福是较早分析红色旅游的学者, 提出红色旅游具有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三大功能[5]。周振国、周海生 (2008) 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6]。现在大家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红色旅游至少具有四种功能, 即政治教育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凝聚民心功能。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如何实现。

(三) 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

1. 红色旅游资源。

延安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块红色的革命圣地上, 共存有革命旧址351处, 是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革命遗址群。

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5处, 其中古文化遗迹2956处, 古墓葬491处, 石窟177处, 石刻1344处, 古建筑180处, 革命旧址350处[7]。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的有9种, 省级保护的有13种。这些文物遗址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 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延安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从上海成立到井冈山会师、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胜利的每一个时期、每一次成功中所表现出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8]。

2013全市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次折线图

据统计, 2013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847.7万人次, 创旅游综合收入151.90亿元人民币。如图可以看出“十一”黄金周七天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次最低为影视城0.6万人次, 最高接待人数为13.8万人次。壶口瀑布接待人次达影视城的20余倍。各大宾馆饭店节假日期间客房七天平均出租率达到92.1%, 其中10月2、3、4、5日宝塔区范围内连续客房出租率为100%。

2009~2013年延安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

据数据分析显示, 2009~2013年短短五年间, 延安红色旅游业产值增幅高达98.02亿元, 增长率为181.92%, 逐年稳步提升。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同时也成为延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度评价指标角度分析得到, 旅游业对延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09年的7.48%增长到2013年的11.22%, 旅游增长对G D 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增强, 平均贡献率为9.44%, 成为拉动延安经济增长的主要因子之一。

二、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延安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风景名胜区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且发展的态势良好。然而近年来在延安旅游业的发2展0中14出年现了第一1系1列期问中题旬:基刊础设施落后、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时开发等代工 (作总滞第后、5红70色旅期游) 资源利用率太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T要im等等es。

(一) 经济基础薄弱, 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的畅通和通讯的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 特别是当前红色旅游突飞猛进的阶段,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 而且这个难题将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 加快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 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宣传活动不到位

我们要遵循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 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接待规模越来越大, 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63.9%, 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学习和休闲度假等[9];青年比例较高、学生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构成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 而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占有比例较低, 机会目标市场是专业修学市场[10]。但是我们却没有抓住客源特点, 准确开发游客喜欢的红色旅游景点。

另外, 虽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但景区景点开发与利用有限, 红色资源的开发单一化、程序化, 景点形式基本一样。整体规划不足, 项目开发、宣传活动、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落后, 导致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过少。

(三) 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形式单一, 大大削减了游客的兴趣

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 是人们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 延安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名俗文化, 例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信天游、民间剪纸、安塞腰鼓等, 但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却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向游客展示, 这种形式单调无趣, 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 难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和互动, 使旅游者的参与程度降低。

三、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延安务必要抓住中央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抓住旅游重点区,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旅游形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手段力争将自身建成全国一流红色旅游景区。

(一) 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 确立红色旅游长远发展战略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主题的旅游, 它既具有传统旅游的风格, 又具有现代旅游的特质, 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在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延安红色旅游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 增加旅游产业的投入, 例如拓宽马路, 改变交通拥堵现象, 加快建设4G网络全覆盖, 在旅游的同时留下对延安的美好回忆等等。

注重打造以红色品牌为目标, 优化投资政策环境, 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 将餐饮、娱乐、住宿有机结合, 不仅要将红色旅游纳入延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 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延安旅游业上升为延安的精神支柱产业。

(二) 传播延安红色旅游历史文化, 塑造中国延安红色旅游网络品牌

延安旅游的龙头是红色旅游。目前正面临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 我们延安应结合政府主导模式, 把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金抓融住红色旅游人群特点, 拓展以青少年目标人N群O为.主11的, 旅20游1形4Fi式n。a调n查ce表明, 游客的文化程度随着 (C社u会m的u发la展t不iv断et提y高N, O因.此57延0安)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 提高文化品位, 如利用博物馆动态宣传充实红色旅游文化, 用新金属的音乐风格演绎红色歌曲, 并让游客亲身感受红色歌曲, 丰富延安旅游的文化内涵。

利用网络, 加强与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 推出“指尖上的延安”等活动, 使游客利用网络、手机将延安文化尽收眼底;并采用网络购票优惠政策让绝大部分人有机会游延安, 最终实现口碑宣传、网络宣传双丰收的效果。

(三) 丰盈旅游产品, 激发游客旅游兴趣

以丰富的文化主题项目创新丰盈文化旅游产品, 包括融合多元素的旅游线路, 提高游客对延安人文气息的游览追索兴趣。让旅游者穿上革命服饰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亲身体验革命精神, 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扶持和创办窑洞主题宾馆, 让游客感受黄土风情与特色住宿文化, 配套提供延安特色小吃和红军餐, 设计使用凸显革命时期特色的粮票、餐票、水票等为购买形式。恢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知情旧址, 开展“知情游”等活动, 加强它的文化底蕴。

在建立方便快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 大力改善餐饮住宿设施, 在干净整洁、朴实实用的同时, 凸显延安红色旅游区特色, 建议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作为特色旅游商品, 如吴起荞麦醋, 甘泉豆腐干、子长糜子黄酒等, 让游客购得满意;

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红色旅游工程的启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弘扬延安精神, 发展延安文化, 拉动延安经济新增长, 成为当下建设和谐延安的新需求, 未来我们将打造一条展示西北红军革命和战斗历程的精品旅游线路, 全面展示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内涵, 使延安红色旅游更“火”!

摘要: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形式, 更是了解革命历史, 增长革命斗争知识, 学习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文化。依赖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进一步深度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 结合当地特有的黄土风情和陕北农家民俗文化, 分析其对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和影响。更强调因红色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利用而被浪费、未见改善等突出问题, 提出针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整合创新的建议。大力宣传延安旅游资源优势, 整合并挖掘新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市场指导下发展好旅游经济, 完善旅游产业链, 促进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圣地延安,文化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 2002 (12) .

[2]李宗亮.论“红色旅游”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18) .

[3]潘碧秀.关于泰顺九峰开展红色旅游的思考[J].中国旅游报, 2003 (3) .

[4]《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5]刘建平, 伍先福, 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 2005, (5) :19-20.

[6]周振国, 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70-93.

[7]魏国英.开展红色旅游, 拓宽教育功能[J].文物世界, 2002 (4) :71.

[8]马耀峰, 陶丽莉, 地市级城市延安的旅游市场形象设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06)

[9]卢璐, 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科技创业, 2007 (3) :99.

3.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 篇三

[关键词] 遵义 红色课程资源 开发原则

[四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红色课程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种类学校开展课程和教学信息的来源,是对各级各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的重要素材。遵义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遵义红色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因此,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开发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基于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对遵义的红色课程资源开发,要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需要选择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不能随便滥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军领导革人在紧要关头作出的历史选择,铭记了中国领导人的光辉实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业已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动力,是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对塑造青少年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内容,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忠于党、忠于革命,报效祖国、献身革命、国家利益至上,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为青少年提供了正确的人价值导向。二是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的文化根基。遵义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军人匡正勇胜、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献身革命的气节,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印证,其精神价值在客观上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的文化根基。

由于遵义红色课程资源具有原生性、零碎性和教育意义潜在性的特点,大多潜在于历史长河中,在开发和利用时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如果仅限于参观历史景观,拍摄一些参观照片,抄写一些反映历史文字,不能从相关的资源情景中发掘其内涵。只能是形式上的革命传统教育,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因此,“不能随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当作课程内容不加提炼地搬进课程”,不然的话,“使人们永远在为一些已经过时的经典付出代价”。[1]据此,必须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提取有教育价值的因素,把隐含在红色课程资源中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以保证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育人性和发展性标准筛选,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二是把遵义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红色文化、江西红色文化等著名红色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共性,挖掘普遍性,形成规律性认识;三是通过了解红色文化故事、传说领悟其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四是以时代精神和全球文化视野重新审视红色文化;五是总结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研究成果,为编写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读本打基础,实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红色资源”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2]红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因此,其理论性在于: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研究方向。二是基于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独特性,探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探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探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关系。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根本性在于社会化的效用性和对于人类的稀缺性。深厚的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同样是稀缺而有用的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各种形态的革命精神和分布在各地的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文物和博物馆等载体,都蕴含着厚重的先进文化,折射出先辈的理想信念,孕育着丰富的革命精神。遵义红色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在于:一是组织青少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雄,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体会人生价值观,感悟其思想信仰,体会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形成遵义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2]二是把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开设红色课程资源网页,利用广播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演唱红色歌曲,还可开展红色绘画、摄影和演出红色剧目等。三是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调查,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红色革命地区支教、演出等活动。

三、时代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要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相联系。应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遵义红色文化探索出现的新面貌和新变化,特别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在青少年眼前。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课程资源,及时反映新成果。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教育魄力。

开放性原则要求视野放开,不要仅仅局限于旅游参观和教材上仅有的红色课程资源,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红色课程资源。包括红色课程资源类型的开放性,如红色文化记载、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等。空间的开放性,遍及遵义各县(市、区)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可根据性质、特点进行归类。途径的开放性,探索遵义红色课程资源,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开发和利用。坚持开放性原则强调:一是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让红色课程资源成为一种信息源,给定思考范围,或出一定思考题目,让学生去思考、拓展。二是学习行为开放性,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资和能量,发挥自我教育效用,实现教育的最大实效。三是学校红色课程资源对外开放,实现学校与社区互利互惠,红色课程资源共享。

nlc202309021919

四、主体性与个性化原则相统一的原则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发本地区的红色课程资源,感悟家乡的红色文化传统,把开发红色课程资源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开发红色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言学生“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世界”,“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自己的教育”。[3]面对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红色课程,教师只能是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取信息,指导学生筛选信息,并从信息中归纳出正确的认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掌握一些搜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警惕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与感悟,领悟红色课程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贯彻这一原则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地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教师引导是主要的,否则就会混乱,形成肤浅认识,甚至产生反教育作用。教师在指导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把价值导向与自主构建结合起来,进行蕴含的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引导活动。

个体化原则强调个体差异性。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学科和教师的特殊性,可开发与利用的红色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致,应从实际出发,发挥红色地域优势,强化学生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没有个性,就会失去创造性,应避免流于形式主义和机械主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针对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

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一般来说,每一种课程资源对于特定的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与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而同一红色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因此,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研究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各类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把握其性质特点,保证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有效性。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有针对性,并且省时高效,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经费、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如借用已经开发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节省经费。如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可到图书馆查阅红色文化资料,收集红色旅游景区解说词,编写红色文化故事集,节省经费。尽量利用校园周边容易获得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就地取材,节省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避免空间消耗。同时,从红色文化故事和传说中弘扬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及其教育意义,展示历史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穆旭.会议精神铸名城 红盾闪耀立新功[J]中国工商管理2011(13)

[3]褚宏启.对杜威课程理论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遵义师范学院 教科系 贵州 遵义 563002)

4.《两当兵变》观后感 篇四

-----《两当兵变》观后感

东寨小学张方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领导的武装兵变数以百计,两当兵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土地上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武装斗争。两当兵变的意义是重要的。它和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的其他多次革命武装兵变一样,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从事革命斗争的同志们的士气,同时也是极大地震动了敌人。年轻的习仲勋作为兵变的主要领导人,参加了两当兵变的全过程。从筹备到举行,他都亲临其境,身体力行,这对他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习仲勋曾回忆说,大革命时期,陕西各地就曾经出现了蓬蓬勃勃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士兵运动和学生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坚持武装斗争,先后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和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在陕、甘两省交界的照金创立了小块的革命根据地。”习仲勋谈到,“我于一九三二年春在甘肃两当发动兵变,失败后转到照金。一九三二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正式成立。”领导两当兵变的光荣历史,却在习仲勋的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厚重而亮丽的一笔,也为他以后领导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当兵变揭开了甘肃革命武装兵变的序幕,在甘肃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甘肃地区较早受到革命的影响。1925年10月,共产党员宣侠父、钱泉受中共北方区执委和李大钊之托,随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到达兰州,很快与张一悟等人取得联系,同年底

建立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两当兵变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进一步壮大了陕甘红军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甘肃武装兵变的持续发展,同时也策应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开展,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及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两当兵变的爆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工作,开展武装斗争的结果。192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给陕西省委的信,强调了开展群众工作,巩固党的基础,更好领导群众的重要性。兵运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旧军队的成分,大多是农民出身,大多是因为生活而被迫从军。而反动军阀则虐待士兵,驱使他们为其卖命。因此,中共陕西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在大力开展工农运动的同时,派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在陕甘一带开展兵运工作,把瓦解敌人,变白军为红军的革命兵变,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以推动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参加两当兵变领导工作的习仲勋在这期间的兵运工作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实际斗争经验。两当兵变还留下了值得注意的教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仲勋在谈到两当兵变的时候曾经感慨,还是志丹同志说得对:“多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是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要有根据地。”习仲勋始终牢记着刘志丹的教导。以后他参与创建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

根据地,在关中等地领导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都牢记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深入研究两当兵变的历史贡献和意义影响,以此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促进临泽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更多地发掘、发挥历史宝贵财富的作用,为今天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营养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甘肃大地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学好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

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终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做一名好教师的崇高目标

5.延安红色旅游体会 篇五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延安,这个陕北的小城,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无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个暑假我非常荣幸能来到延安,几天下来,感慨多多,一言难尽。在这几天,我们参观了枣园,革命纪念馆等地,深深的感受着老一辈遗留下来的红色遗产。在枣园,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简陋,阴暗的窑洞里,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绽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而“延安精神”至今在延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心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革命纪念馆,我们了解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一系列努力,一系列成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6.红色旅游有感 篇六

2011年5月5日到8日,在团支部组织的组织下我们赴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和西北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红色之旅,回顾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所到之处,感受颇多,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提起抗日战争,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种伟大而富有智慧的战法,那便是地道战。冉庄地道战遗址距河北保定市约30公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是冀中人民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典型和缩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积极开展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致使敌人“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有力地推动了冀中的对敌斗争,为抗击法西斯侵略,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写下了永不磨灭的、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大约有30万平方米,布局仍保留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都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唤醒人们对那段战争岁月的追忆。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4.5里,南北 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不仅显示了中华人民的坚强勇敢,更加显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它是智慧的结晶,胜利的法宝,为中华大地的独立自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使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败经磨砺而更强的精神体现。我们要沿着光辉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兵张嘎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散文名篇《荷花淀》、小说《雁翎队》也一定记忆犹新,它们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保定东南50公里处的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距保定市45公里,大清河贯流东西。白洋淀是由143个 大小不等的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的湖泊群的统称。其中较大的淀泊有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因白洋淀面积最大而得名。淀区主要在保定地区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地区,涉及安新、容城、雄县、任丘市、高阳等市、县。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其中312平方公里在安新县境内,占总面积的8.5%。淀区三分陆地,七分水面,水域面积约15400公顷。是华北地区少有的内陆淡水湖。白洋淀的上游有唐河、瀑河、曹河、潴龙河等九条河流,故有“九河下梢”之称。

6日下午大家乘车前往白洋淀,在这里见到了令敌人闻风丧胆,却让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白洋淀的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雁翎队纪念馆。馆内展示了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端岗楼拔据点、惩处汉奸为民除害、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等18个抗日爱国主题,生动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真实再现了当年淀上神兵“雁翎队”端炮楼、截汽船、捉汉奸、打鬼子的光辉历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机智勇敢、坚韧顽强、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此之后,大家又参观了嘎子村革命教育基地。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了白洋淀红色革命历史。在艰难的抗日斗争中,白洋淀作为抗日游击基地,象征了先烈们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在和平年

代,更能不断地鼓舞我们战胜出现在前进路途中的艰难困苦,用白洋淀精神实现当代青年的奋斗。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值得学习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奋斗精神深深打动和鼓舞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

7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此地,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普通的山村农舍,院外猪圈、磨盘依旧,室内只有简单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木床、书籍,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更有西北坡精神。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西北坡,一个回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个回首翻天覆地变化的斗争史,一个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奋斗史。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

史。参观完后感触很多,引发的思考也很多。在这次参观当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党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更深深的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中认真负责、矜矜业业为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姓名:

7.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 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起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2月,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 对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开展红色旅游工作做出了专题部署。

一、红色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游客, 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 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1. 可观性差。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迹。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流动性, 加上反动势力在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红色旅游地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量小、陈旧、分散, 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 一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 与其他风景旅游景点相比, 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人的内容有较大差距, 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2. 时效性强。

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 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 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重大政治教育活动及重大纪念日前后。

3. 旅游形式单一。

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 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 内容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要发展红色旅游, 需要在引入体验营销的基础上, 突出红色主题, 注重红色体验, 用生动化的方式深化教育主题, 做到寓教于“游”。

二、旅游开发突出红色主题

主题是旅游活动的灵魂, 体验的关键在于找到产品与体验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制定出“体验主题”。好的主题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 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 是伟大革命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红色旅游, 其实质就是对伟大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崇和颂扬。要做好红色旅游规划, 必须突显这些文化特征, 必须将不断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 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策划方案中。因此, 在红色旅游中, 要处处突出红色这一主题。

红色旅游策划应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在突显红色特性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手段积极开发健康向上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有意识地开发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线路, 使之主题鲜明突出, 别具特色。如果不突出红色旅游的主题, 随心所欲地安排旅游内容难免使旅游者眼花缭乱, 对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不了深刻的印象。文脉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 是革命传统的延续。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是构成红色旅游资源地文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挖掘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就是挖掘地方文脉, 强调文脉决不是复古和怀旧, 而是要拓展其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之适应时代的潮流。如“红岩联线”以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为核心, 整合革命文化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集中宣传、展示、开发“红岩文化”。这种创新, 将“红岩文化”作为独特的主题融入红色旅游, 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重庆红色旅游精品模式。

红色旅游的形象是整个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所在, 所以要特别给予重视。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设计应包括反映红色旅游主题的整体标志、宣传口号、主题歌。其中, 旅游标志可以以当地的革命名人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元素设立, 以红色和绿色为标准色;而形象的宣传口号可以采取面向广大游客进行征集的方式, 既可以扩大影响, 同时也可以海纳百川, 征集到最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旅游口号。

三、围绕红色主题设计产品

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规划是红色旅游规划的重中之重。设计红色产品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突出红色主题, 营造红色氛围。从构成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出发, 精心营造一个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环境和氛围, 加大红色主题的鲜明度和知晓度。二是打造红色精品, 提升文化内涵。抓住一两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 深度挖掘其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努力开发成标志性的红色旅游产品, 避免遍地开花, 分散财力、物力、人力和客源。三是把握地、史、文脉, 纵向深度设计。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革命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 理清各自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度开发, 突出文化特色。四是与周边互补、联线, 横向广度设计。树立大旅游观念, 打破行政区划局限, 实行横向联动, 将区域当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景点作为红色旅游线路节点来组织线路, 联点成线、串线成网。应主动将本地区纳入周边的旅游线或旅游网中, 借船出海, 避同求异, 形成规模效应, 共创互补、双赢局面。五是把握节奏与韵律, 做到有张有驰。将红色旅游产品串点成线时, 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 适度安排旅游兴奋点, 使旅游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红色旅游要与旅游体验完美地结合。为了让旅游者更真切地了解红色革命时期的生活, 可从体验入手, 对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使其重走“红色”之路, 追寻“红色”足迹。可以给旅游者提供当年的“红色”服装, 腰背水壶, 手拿红缨枪, 沿着划定的路线 (如分布在各地的长征路) , 徒步走向目的地, 体验当年的情景。在整个行程之中, 导游可以给旅游者讲述该景点和该段路程上所发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的参观地点是红军当年所经过的地方, 也是旅游者路过并且休息的地方。如此一来, 可以开放部分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 将之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或者从保护文物的立场出发, 仿造红军曾经住过的地方提供给旅游者。如陕西的窑洞, 至今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 但由于资金的缺乏, 有些窑洞现在处于荒废和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提供给旅游者暂时居住, 然后用旅游者所付出的费用用于窑洞的修复, 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用体验让红色旅游生动化

体验营销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验为重点, 来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活动, 并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心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式。在体验营销中, 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 又是旅游体验营销的一部分。体验营销能够在产品成本没有显著增加的条件下, 使下顾客体验的附加价值大幅增加, 进而使顾客愿意为了这种额外体验付出高价, 因而体验营销能够给旅游企业创造出高利润。而目前红色旅游营销中最缺乏的就是体验营销。就红色旅游的红色内涵而言, 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及其革命精神传统是其客观内涵, 当其作为旅游产品时, 应成为“活”的产品, 所以要充分发掘和适当运用这些内涵。要营造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氛围, 首先就必须创造一个革命时代的红色文化大环境, 使游客深刻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的魅力, 认识到红色旅游的独特性。可以在机场和火车站出口就开始营造与红色旅游区相融的气氛, 暗示游客, 让其一踏入旅游区的土地就感受到即将进入中国共产党人战斗过的圣地。同时, 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要注入红色旅游的因素:如在吃的方面, 可以提供给游客红军餐———红米饭和南瓜汤;在导游讲解时可以穿着红军军装, 适当背诵毛泽东语录及革命烈士诗歌等;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 可以开发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光碟、书籍、像章、服饰等;而在娱乐方面, 可以借助现代娱乐设施重现革命激情, 如举行“红色”卡拉OK大奖赛, 在人流较多的文化广场举行扭秧歌表演, 邀请游客参加等。比如, 井冈山市投资数千万元, 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行州红军标语群”、“步云山练兵场”等革命旧址进行抢救和改造;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室, 编著出版了《天下第一山》、《走向井冈山》、《将帅从这里诞生》、《血泊罗霄》等书籍;编排了《红色歌曲大联唱》、《八角楼上的灯光》、《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传统革命歌舞节目;推出了“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项目。

为了更生动地制造体验, 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声像技术, 给人以直接的真实的感官刺激, 还可邀请一些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见证者直接现身说法, 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二是要将革命历史片段编成戏剧 (话剧或地方戏剧) , 使其生动活泼,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要撷取革命历史片段, 让游客参与模拟其人物、事件, 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 寓教于乐。这样, 使红色旅游产品顺应当代游客的心理、时尚, 从而使红色旅游产品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目前, 许多红色景点讲解人员身穿红军装、唱着革命歌, 却忽视现场气氛的营造, 往往显得生搬硬套, 很难真正打动游客。如果成功营造出一种现场氛围, 效果就大不一样。例如在西柏坡纪念馆长达56米的“电报廊”, 一进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战斗的紧张氛围。“嘟嘟嘟”的电报声在耳旁回响不绝, 游客好像置身于当年党中央指挥千军万马的情景。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首部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每晚都在五十多年前的真实地点, 再现当时情景, 用景区讲故事或用故事烘托景区。通过这种方式让现代人从历史中找到共鸣。2000年开通了“数字红岩”, 更扩大了红岩红色文化的影响。尤其对以网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青少年, 红色文化上网既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 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目前贯穿于重庆市区“红岩文化一日游”旅游线路, 已经成为“魅力重庆游”的重要线路。

五、红绿结合延伸产品

8.浅谈两当红色旅游开发 篇八

关键词:大数据;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策略

一、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与一般旅游不同的是,它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要目的。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色旅游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造了重要条件,是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红色文化则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红色旅游的生命力之源,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离开红色文化谈红色旅游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红色旅游也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二、大数据时代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策略

1.适应社会生活新形势,创新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红色文化作品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如江西省举办的“红歌会”活动,在这方面做得极有成效,它在传统的方式中融合了PK等当代流行符号,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要有效改进以往的说教方式,提倡交流互动的参与方式,使人们寓教于乐。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营养,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辟“红色”专栏,供广大群众学习;以动画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让儿童耳濡目染,学习经典。

2.组建红色旅游大数据库,设立红色旅游大数据“云”平台

当前一些地方红色旅游讲解信息资源“碎片化”,国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立红色旅游中央大数据库系统,同时设立国家红色旅游的大数据“云”平台,将存放在中共中央党校、各类党史研究机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的党史研究、革命史研究、革命战争案例研究等红色题材的影像和图书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将所有相关单位的研究成果(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数据化,并进行系统的审核和挑选,形成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数据资源。将与景区相关的史论、趣闻、传记等资源分类推送,让旅游者自由选择。

3.构建红色旅游数据运行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端”接口

地方政府、旅游景区和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共享“云”平台所供应的大数据资源创建特色的红色旅游应用软件App,构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向红色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各类集成信息专项服务;同时,对于暂时没有条件搭建较强“端”接口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可以通过向“云”平台租借和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本地旅游企业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从而减少成本,发挥“云”平台的有效处理优势与网络应用模式。

4.运用新型传播媒介,实现经营者与旅游者实时的互联、互动

红色旅游目的地“端”的开发应符合本地化、信息化和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将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信息以具体可行和双向互动的个性化方式传达给旅游者,代替以往的单向灌输的宣传方式。运用大数据和云平台,整合各方数据信息,将本地信息远程化,远程信息本地化,整合社会网络资源,运用社交软件、评论网站和微博等媒介,实现与旅游者实时的互联、互动。从中可以及时地了解宣传绩效,并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推广策略,创新开发方式,提高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内涵,发扬网络德育新形势。

三、关于当今大学生如何传承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

1.加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培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积极与身边同学和老师交流。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能以身作则,在广大学生中起到带头作用,主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定时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专题讲座、校内外学习活动。例如,2015年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型活动,许多教师和学生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和红楼参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物文献展》,以此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2. 面向导游职业的大学生应致力于成为一名高素养,讲解规范性高、讲解艺术性强的导游人员

红色旅游景点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源,是人们分析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介质,也是纪念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更是人们一脉相承、承前启后、不断创新的精神根基。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人员应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知识,丰富的展示手段和生动的解说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歪曲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要尊重史料和史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3.开展适合大学生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要创新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在假期,大学生可以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实践,开展一些“体验项目”。如前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参与晨读、晨训,进行三湾改编情景教学的学习,参与井冈英烈祭奠仪式,参与毛泽东调研的思想方法、井冈山斗争专题讲座,体会红军在井冈山作战的艰苦岁月;进行入户调查,自做红军餐,体会军民鱼水情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在实践后进行总结汇报,可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传承红色文化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钟宇平.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2015(06)

[2]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湘潭大学,2012

[3]管仕廷.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J].大观周刊,2012(04)

9.皖北红色旅游 篇九

关于皖北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据悉,民建中央在其2013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应该着力加快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和政府的关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皖北地方政府加快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步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老区脱贫致富等结合起来,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注重改进创新,强化服务意识,开展了规模宏大的促销宣传活动,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皖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虽然皖北红色旅游总体上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形势,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深度发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上一篇:夜雨现代抒情散文下一篇:五一营销系列的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