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

2024-10-07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精选3篇)

1.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 篇一

2017高考冲刺--古诗词鉴赏分题材突破训练(建议用时:45分钟)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8】 登望楚山最高顶[注]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注】 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游越回故乡襄阳后作。

(1)诗歌的七至十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这四句诗简要分析。

(2)诗歌最后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①想象。

七、八两句,写诗人登上望楚山,极目远望遥远的天际;

九、十两句,写诗人想象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没在花丛中。以此表现望楚山的高大。②夸张的手法。把云梦泽写成巴掌般大小。③反衬(对比)的手法。用云梦泽的小反衬望楚山的高大。

(2)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溪图。诗人骑着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藤萝映照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 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2)请简要分析诗歌颈联的深刻含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答案】 颈联写了吃饱偷懒的蝉和衰老枯干的柳,实际上是诗人自比;诗人以蝉自托,表现了诗人不敢再随便说话了,害怕触怒当权者;以柳自比,暗指诗人此时已经年迈体衰。颈联表达了诗人无限悲愁的情感。

二、边塞军旅诗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塞上赠王太尉① 宇 昭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作客边塞时,为王太尉出师攻辽大捷所写。②嫖姚:嫖姚校尉,指西汉大败匈奴的霍去病。

(1)“雕闲战后云”中有一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2)诗歌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闲”字用得好。前文描写了激战的场景,但现在是宁静的气氛,战马散放在敌军缴械投降的地方,雕悠闲地盘旋在战后的云海中,表现出激战后战场的静谧。

(2)首联,写了王太尉立下战功,灭了敌人的威风,表达了诗人对王太尉的敬佩之情;尾联,写了自己因为不是战士,所以不习惯边塞,懒得听笳的声音。首尾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王太尉戍守边关的艰辛和取得胜利的可贵。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 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本诗后面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入手。通过分析,诗歌后两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表现了欢聚佳节的愉快之情。通过“征雁”“塞云”等景物描写,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幸”“荷”直接表达诗人心情,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和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答案】 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颔联写了封将军给人以“霜威”和“杀气”的感觉,体现了他的威严峻厉;颈联写他与将士们宴饮歌舞的情景,体现了他能苦中作乐的洒脱;尾联“边头幸无事”体现了他能征善战、威名远播,“醉舞荷吾君”通过士兵对他的爱戴侧面表现了他的魅力。范词中的将军通宵不眠,发为之白,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无从谈起,空有思乡之情。【答案】 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纵情醉舞、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三、怀古咏史诗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9】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其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其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隋宫,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多年历史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枝残柳在风中摇曳。“数”与“残”,都渲染了隋宫的衰败,是诗人愁情的触发点。答题时要将“数”与“残”置入句子描写的景象与画面中,分析其表现的情思和隐含的情感。

【答案】 ①“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②“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异曲同工”即有异有同。在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上,两首诗歌都以写景为主,都是借景抒情,但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区别,一首诗中景象凋零,一首诗中景象葱茏,而对历史沧桑的哀叹却又是一致的。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中诗人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而第二首诗中,诗人极写宫树的葱郁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反衬隋宫的破败荒芜,以乐景写哀情。②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颓,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都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兴衰之叹。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 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厓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②,共赋消忧。【注】 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

(1)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答案】(1)上片通过描写昏黄的云彩、鉴湖的寒沙、浓密的烟草、古老的苍松、厚厚的青苔等,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亡国后的抑郁沉重、孤独寂寞、抚今追昔的感慨之情。

(2)这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极力铺陈祖国山河的美好,山像美女的云鬟,水像梳妆的明镜,如此美丽的景色,词人因为什么事情到现在才游览呢?江山易主,故园不在。这几句集中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痛苦。

四、托物言志诗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诗人使用虚词“同、俱、何须、并、偏”对牡丹的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牡丹的特点可从“隐约”“不语情”“轻盈”“新妆面”等词中总结。虚词对牡丹描写的作用要结合虚词后面的词语一起理解,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其作用,可突出牡丹的美,暗含诗人的喜悦之情,照应题目等。

【答案】 朦胧含蓄、柔美清新。突出牡丹竞相展示自己的美,照应标题“戏题”,暗示诗人的喜悦之情。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答案】 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词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0】 梅 花 左 纬

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望月穿深坞,迎风在浅沙。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的“几度”和“空归”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诗人探梅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几度”表现诗人的希望和热情,“空归”体现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几度”“空归”结合,体现了诗人反复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诗人的爱梅之情和对美好春天的渴望与追求。

(2)以动作描写的手法展现诗人探梅。颔联,写诗人白天探梅的活动:诗人每次探梅都会摇落梅树上的雪花,害怕夜里它们就要开花。颈联写诗人月下探梅: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穿过深坞,迎风站在岸边观察含苞待放的梅蕊。

五、送别怀人诗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 赵 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 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1)词人在上阕中是怎样描写“雁”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上阕中描写“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中“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属于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示了一只内心悲苦的孤雁形象。间接描写主要是用写景加以烘托,如“霜露日凄凉”“惊风”“日暮天长”等,营造一种凄凉的秋天的氛围,烘托出雁的孤寂、凄凉、冷落。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上阕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何限恨”,赋予“雁”以人的情感,直接表达“雁”的无限感伤的形象。

【答案】 ①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②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③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惜流光”表面是替“雁”感到惋惜,实则是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还是重阳”的意思是“又到重阳”,其中包含着时光的流逝,也包含着自己南渡又是一年,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同时,重阳在古代是“佳节”,是亲人们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想到的是故人,想到他们此时不知漂泊在何处,就借“雁”带去自己的相思之情。下阕把“雁”作为信使,让它带去自己的相思。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无尽的思念。10.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 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如何相背远①,江汉与城。

【注】 ①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② :城曲,指诗人回去的地方。(1)诗歌的三至六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①视听结合。诗歌的第三句写听不到行船时的鼓声,是听觉;第四句写看到船帆与云彩相接,是视觉。②对比衬托。

五、六两句,用余鸟飞翔衬托船已远行,用人已散反衬诗人来迟。

(2)诗歌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①因朋友远离的悲凉之情。诗人送朋友不及,看到秋风中的落叶、垂钓者回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悲凉之情。②对诗人和朋友你去我返的相背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关心、留恋之情。朋友孤身一人远行,诗人一人孤单回城,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留恋、关心之情。

六、羁旅思乡诗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1】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诗人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答案】 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诗人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诗人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颔联中的“客”点明诗人寄居他乡,颈联中“独归”体现客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欲成西北望”直接表明思乡之情。

【答案】 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情感。“无秋色”“有暮晖”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余”“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注]。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 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全诗写诗人羁旅在外,思乡的愁苦。从诗题“清江道中”,诗句“客里”“半载飞蓬”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漂泊之苦,是对“春愁(春天的愁苦)”的最好解释。从诗句“几钩新月误相望”“入异乡”可以看出诗人思乡的浓重之愁。诗歌首句“客里春愁万斛量”将“愁”赋予体积,化抽象为具体,凸显诗人的愁苦,极似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类试题注意从诗句手法及其效果作答。

【答案】 “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意象的能力。“杜宇”即子规,此鸟又叫布谷,春末夏初,农民播种时出现,叫声凄苦,好似人言“不如归去”,所以诗歌中多用来渲染凄苦氛围,表达孤寂思乡之情。

【答案】 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七、爱情闺怨诗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1)词的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上阕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清晨来临,但室内的短烛还在燃烧,暗示蜡烛燃烧了一夜。后两句写春天来临,冬天的冰已经融化,暗示等待又是一年。从空间上看,前两句先写室外,再写室内。后两句先写眼前,再写远处,眼前为实,远处为虚。

【答案】 ①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②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

(2)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女为悦己者容”,但眼前“悦己者”并不在身边,闺中女子独守空房,孤单愁苦的心情折磨着她,“思君令人老”,女子“怯”是不敢看到镜中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容,终于鼓起勇气正视自己,进行妆扮,却又觉得愁苦不堪而停止了。【答案】 ①表现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二)卢 挚

灯将残,人睡也,空留得半窗明月。孤眠心硬熬浑似铁,这凄凉怎捱今夜。【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三)卢 挚

灯将灭,人睡些,照离愁半窗残月。多情直恁的心似铁,辜负了好天良夜。(1)结合作品分析两首曲子中的“灯”“人”“月”等描写的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两首曲子中的“似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用“灯”的“残”“灭”和“月”的“明”“残”点明时间已经是深夜,用“人睡也”表现抒情主人公苦思不得其解后的无奈之举,用“人睡些”表现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而勉强入睡的孤寂、哀怨之情等。(2)①第一首曲子,“浑似铁”写抒情主人公孤枕难眠,难以忍耐,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硬撑硬熬,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处境的凄凉。②第二首曲子,“心似铁”是抒情主人公对远去的情人的责怪,责怪他心硬似铁,迟迟不归,以致这美好的时光被白白弃掷。

2.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 篇二

学案略语 在考场众多文体中,议论性散文可能表现得最为出彩。它以其不拘时空的广阔题材、文采斐然的抒情说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着阅卷老师和考生。君不见,那些考场优秀作文,大多是议论性散文。但是,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并不易。议论性散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把这种文体写得不像,或者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体现得不足。如果想写好这种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文体,除夯实写作功底外,还要认识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掌握其写法。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2013·福建高考优秀议论性散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自由在低处

我站在青春的转角处,站在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的缝隙里,用苍白的文字追忆过去的岁月,用热忱的话语企盼明天的自由。但我知道,我不是天宇中飘逝的流星,即便如挣脱了线的风筝,我依旧有我的归属。

顾城曾在《忧天》中说道:“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细想,深扎地层深处不正是顾城选择的归属吗?这种归属绝非抛弃自由,而是于心灵里放飞自己。日本的池田大作曾说过:“自由的真髓在于坚贞不渝的信念之中,只有不沦为环境的奴隶,彻底为信念而活的人,才是自由者。”时间像流水一样慢慢地从我身上覆盖过去,我欣喜在即将追求自由之前明白了何谓自由。自由绝非放纵。书本、讲义中都会找到属于我的归属,我深信自己绝不会让失去归属成为我追求自由的代价。

我在拜读《瓦尔登湖》时,赞叹的不仅是瓦尔登湖旖旎的自然风光,更为钦佩的是梭罗

淡定有勇,花自盛开

河南一考生

一朵花需要一些勇气。

她,自古便被奉为“君子”之爱,淡定而不骄躁,在春的萌动、夏的烂漫、秋的萧瑟中宠辱不惊,默默隐下自己,静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可平静之下是她蕴积的勇气之能。一朝破晓天际,傲视万木颓倾、百花凋零,终是梅花盛开、万木不见,成为文人雅士笔下那一身傲骨的梅君。

梅花,淡定而有勇,一身傲骨,只专心于盛放,而不惧霜冻寒冰,终成一代“君子”。一个人需要一些勇气。

她,一代才女,“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折服了多少公子才人之心。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这个自13岁起便起笔为诗的女子,以超俗脱尘的文笔一鸣惊人。我欣赏她,本系美术,却以一种淡定的姿态投身诗歌,那是一种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后来之人便相追捧,只落得个淡然回应的结局。我曾想象,弄一支秃笔,着一盏清墨,如她一般书出那典雅清丽的“新月诗”,但终是怕错,怕错,只得草草作罢。

林徽因,淡定有勇,不染俗尘,专注于诗文,“在如莲的时光中”,笑看“人间四月天”。一个民族需要一些勇气。

她,古老而又坎坷的民族,在近代备受欺凌、压迫,成为“沉睡的巨龙”。然而,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终是赢得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创立一个新的中国,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硬是拼出了一条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更是发扬我中华民族千百年延续的实干勇气,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厉行节俭、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将在习主席的带领下,以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经验为指引,以高昂向上的勇气去追寻“民族梦”。

中华民族,淡定有勇,心无旁骛,只专注于复兴,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勇于创业,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不太成熟了。”就今日的我们而言,必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将以自信的热情投身创新建设,淡定有勇,静守梦之花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勇则国勇,少年有力则中国雄起。

亮点点评 这是一篇较典型的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甚至分论点。本文以三个小分论点分别从梅花、个人、民族三个角度论述了“勇气”的重要意义。从结构上说,本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严密而谨严,而是如散文的结构——形散神聚:全文由三个片段组成,而中心论点犹如一根红线把这三个片段紧紧串连在一起。从说理方法来说,议论性散文说理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理论性强,逻辑严密,而是用形象

(1)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意象,阐发哲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具灵性。自然界中的“流水”“落花”“繁星”,通过想象,无不蕴含着理性的思索;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家、诗人和千千万万的英雄、普通劳动者,又无不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只要我们以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意象,借助类比和联想,不难发现,这些意象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以深邃哲理的启迪。

如佳作《浅》,借助红、黄、蓝、绿、紫等自然意象和李白、周敦颐等人物意象,巧妙地阐述了这些意象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生活情趣和理想胸襟。这种借助众多意象以传达理性观点的写法,使本来冷冰冰的说教变得热情活泼、形象生动,收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效果。

(2)运用比喻阐发人生哲理。理性的东西使人明理快捷、简易,但却缺乏具体、形象之感,不易让人享受艺术的美感。议论性散文重在明理,如果不借助具体的物象,极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潭,令人生厌。而比喻,正是选用具体形象的、可知可感的事物作为喻体来说明本体,借以阐发哲理,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象,使文章增色生辉之目的。

如这样的语言片段:“夏日的阳光,如火一般游荡在人群中央;青春的激情,如海一样翻滚在人们心房,而那如火似海的青春,因为严谨而更加灿烂辉煌。”“似那满山的青翠,需要有红花装饰一样,激情的青春,也需要与严谨有个约定。”(《约定严谨》)这几组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激情如火与大海般的青春同严谨之间的密切关系,理性的美与形象的美融为一体。

3.语言具有说理性,但尤其具有形象性、抒情性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语言诗化;多引用诗文名句,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可以说,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不在于结构,而在于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的语言。

这里,尤其要注意议论性散文语言上的两个突出特点:(1)句式上的整散相间与错落有致。

议论性散文整散结合。什么是整散?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法。对偶,如:“灯红酒绿的赌场,我们嗅到了什么?金钱、欺诈、贪婪„„沉浮莫测的人生,我们追寻着什么?名利、虚荣、安逸„„”(2011年河北考生《“赌”一把诚信》)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排比,如:“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2011年河南考生《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以排比句统领全文,增强文势。回环,如:“方圆成世界,世界依方圆。”(2013年湖北考生《人生方圆观》)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层递,如:“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逐层深入,引人入胜。反复,如:“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黑

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历练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夫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答:

答案 ①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文中三个分句“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享受生活之美,乐在历练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紧扣中心论点展开,又独立成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②结构形散神聚。行文上采用将中心论点拆分成三个分论点的结构,分别用三个人物片段展开,行文思路清晰,美观有序。

③引用论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综合使用,比喻论证尤为突出,使说理形象化。④语言形象,有抒情色彩,尤其是大量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散文。沙滩上撒满了闪亮的贝壳,像是掉了一地的繁星。

那孩子捡起一个贝壳看看,随手就把它丢弃。她已经寻找了一个下午,始终没有找到她心目中那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篮子里空空的。

3.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 篇三

【5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下面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属于动态描写,前者奔腾壮烈,后者舒展柔美,以化动为静的浪漫想象,突出了山势和丘陵的绵延起伏,奔放活泼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跃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借前朝历史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余光中《乡愁》一诗中“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试题分析:A.应该是“以化动为静的浪漫想象”,所以A项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点评:鉴赏诗歌,主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其中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隐语,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等。

2.名著阅读。(3分)

【小题1】“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文中的“我”是。

【小题2】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这段话出自名著《 》。

【小题3】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

【答案】 【小题1】夏洛克 【小题1】朝花夕拾 【小题1】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诗歌鉴赏。(4分)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小题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2分)

【小题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2分)“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1分,答出表现内容1分)

【小题1】(2分)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1分)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炼词”,赏出词语运用的妙处。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通过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 问的情况,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请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小题1】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情感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来体会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鉴赏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个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5.诗歌鉴赏。(4分)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题1】诗中前两句用“ ”、“ ”等词渲染了忧愁伤感的氛围。(2分)【小题2】简要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2分)

【答案】

【小题1】秋风、家书

【小题1】这一细节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扣住“秋风”“家书”的特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扣住“又”这个字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即可。(有“复杂”、“思乡”意即可得满分。)

6.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前三空和第五空各1分,第四空2分。)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问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小题1】上面这段材料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小题2】文中的行者是(名字)。他是小说中的第一号人物,他具有 的特点,最受读者喜爱,毛泽东有两句诗“,玉宇澄清万里埃”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

【答案】

【小题1】西游记 吴承恩

【小题1】孙悟空 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 金猴奋起千钧棒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小题1】、诗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2分)【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了作者被贬滴的地点和时间,突出了经历坎坷。B.颁联引用两个典故借以表达物是人非而生出悲凉之情。C.颈联采用对偶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D.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对生活更加乐观。

【答案】 【小题1】振作 【小题1】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联系上下文“长”的意思是:振作。

【小题1】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更加乐观。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加冠”中的“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B.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上面这幅对联,对仗非常工整。

C.生活中的假恶丑与真善美相对立而斗争,相依赖而共存,我们不能因为幼稚的爱憎而一味向往、追求那美好而虚幻的世外桃源。上面这句话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

D.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上面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答案】(2分)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这是对语文语法知识、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学生也应从词、短语、单句、复句开始掌握汉语语法规范,能够根据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规范用语。这里的B选项中“后世”和“春秋”对仗不够工整。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6分)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 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小题1】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荡”则无此效果(2分)。(如果选“荡”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小题2】(共3分)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诗的内容,说明用某字能表现诗的某种情境或某种形象,说明理由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注释内容,了解作者身世,联想《醉翁亭记》的内容,抓住本诗最后一句“人生何处似樽前”体会诗人快乐的心境。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的诗歌。(6分)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③风尘:这里指社会**,难再相聚。

【小题1】古诗在首联、颔联中点出“衰草”“寒云”与“暮雪”有何用意?(3分)

【小题2】这首送别诗,在浓浓的离别感伤之外,诗人还有其他寄寓,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⑴环境描写/体现时令,渲染出离愁别绪/烘托感伤的氛围。(答出前后各一点即得3分)

【小题2】①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②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或在**中人们漂泊不定的生活,③将惜别与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震撼人心。(答出2点即可得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所写离别的内容,从环境描写表达离别的气氛这方面来分析概括。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注释内容,了解作者的身世,即可理解作者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环境的感叹,具体说明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②

③①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B.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常识和内容。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B中《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而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B错,故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一战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D.《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A项中小说描绘了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而非一战期间。故选A。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花:又称迎春花,开得比杏花早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描绘了暮春时节鸟儿稀少、的景象,渲染出故山草堂的 气氛。【小题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花儿凋零 空寂(凄清)

【小题2】对幽竹的赞美之情,对那种不畏困难、不畏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诗人此次归来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入手,“不改清阴待我归”把幽竹写得有情有义,表现了诗人对幽竹的喜爱,同时出表现出了幽竹高洁的形象。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小题1】第一句,“人静”却“不闻更”,这样写有何效果? 【小题2】三四两句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小题1】突出了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写出了诗人夜晚专心攻读而忘了关注听更声。【小题2】写出了诗人有书为伴,独坐不孤的恬静自适的心境。(答道自得悠然等类似情感即可得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小题1】《送张四》中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题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李益借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从听觉的角度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请仿照前文的分析,赏析《送张四》的三、四句。

【答案】

【小题1】枫林、楚水;凄清,悲凉

【小题2】《送张四》中,王昌龄通过描写冷山与冷月以及凄清的猿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结合诗句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赏析。第一问考查意象,第二问是对画面特点的分析,枫林尽染红了,楚水东去,黄昏来临,面对如此之景,我要送别友人,内心充满悲伤,难过。

上一篇:寻找身边的美德好少年优秀作文下一篇:高新区2011年计生协会工作总结(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