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精选6篇)
1.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 篇一
一、联想能力的训练
所谓联想是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认识活动过程。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而联想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受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说,可以“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空间上说,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作家艺术家在感受客观外物之后,只有经过一个“收视反听”、“寂然凝虑”的联想和创作过程,才能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可以顺着作者的思维方向去联想,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同时训练学生的联想的能力。
1. 相关联想,加深理解。
相关联想是指相邻相关的事物因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通过相关联想的训练,能巩固学生已有表象和知识的积累,并运用积累的表象和知识来进一步理解新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2. 相似联想,异中求同。
相似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性质或动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古诗词创作的手法、表达的情感、形成的风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在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中理解、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鉴赏方法。
同一内容或情感运用相同或相似表现手法的古诗词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往往可以由此及彼,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有许多风格相似的作品,在学习时,可以互相联系起来。同类作品的比照,可以加深理解,而相似主题但不同形式的作品间的联想,能在加深理解作品主旨的同时拓展思维。
3. 对比联想,鉴别吸收。
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具有相反或相对特点的事物的联想。相同题材不同立意作品的比照,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一意象相反立意作品的比照中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因景生情还是由情设景。相反风格作品的比照,让学生在品评作品时,密切联系作家的生活遭际,体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作者独特的创作性格和以此形成的创作风格,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如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比照。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就如帮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任思绪飞扬,让思路宽畅,徜徉于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学生们的思想就会闪烁出智慧之光。
二、想象能力的训练
所谓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智力品质。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美学大家康德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越丰富活跃,所受的限制越小,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
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依据新颖性和独创性上的差异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而发展形象思维主要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形、符号记录等的示意,而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是自觉的,有时还要作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所以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再造想象占据突出的地位,学生正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再造新的形象,所以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想象再造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爱好、个性和生活积累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再造想象实现了文本阅读的还原性和多样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可贯彻在整个古诗词阅读训练中。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造想象性的描摹,使平实的文字显现丰富的内蕴,简单的场景变为鲜活的画面。从而把握作者描绘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
2.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篇二
诗人为什么要塑造人物形象呢?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有的诗是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表现自己的是非爱憎、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如陆游的《书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的诗词是作者设置一个“代言人”,来抒情言志,或表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态度。如金昌绪《闺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借助闺中怨妇,表达对连年征战的痛恨之情。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呢?这就需要弄懂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的。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有的诗中写形像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3.鲲鹏的翎羽 篇三
虽然现代大型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可以“潇洒”地直逼声速,但它们“来自于机场”而且最后必“回归于机场”。跑道看似长,但用时方恨短,这“迫不得已”的一起一落,飞行速度还不及巡航时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民用客机的起飞和着陆速度都有严苛的适航设计要求。机翼面积与发动机推力在设计时虽然已经权衡过,但面对此时来流速度的大打折扣,产生的升力也捉襟见肘,只能将机翼干净光滑的气动外形做出彻底的修改、分解,装备上低速飞行的利器——前后缘增升装置。当增升装置展开后,可以将飞机的最大升力提高70%甚至更高的幅度。
机翼的前后缘增升装置又习惯性地称为前后缘襟翼,其具体设计形式五花八门,各大飞机制造商根据自身产品的设计特点做出的组合配置更是难以一一枚举。大体说来前缘增升装置可以细分为前缘缝翼、克鲁格襟翼、下垂式前缘等:后缘增升装置可以细分为简单铰接式襟翼、开裂式襟翼、后缘单缝、双缝、多缝襟翼等。增升装置的偏转、展开不但将一个“死板”的固定翼面转变为升力系数更大的多段翼,而且明显的增大了机翼面积,尤其是后缘襟翼的弦向后退运动(又称富勒运动)甚至可以使机翼面积增大25%以上。
经过长期的演变,当代大型民机的前缘增升装置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主流性地采用前缘缝翼,主要目的在于使机翼前缘下方的高压气流掺混进上翼面的低压区,延缓气流的分离,使机翼具有良好的大迎角失速特性(图1)。事实上,前缘缝翼并非由笨重的大飞机专享,它更早是在轻小型飞机上得到广泛运用。从二战开始,很多战斗机的前缘机动襟翼就已经十分接近缝翼的概念,使飞机在中低空缠斗中尽量获得更小的盘旋半径和更大的盘旋角速度,同时避免机翼发生严重的失速。一直到现代,很多轻型飞机上仍然不厌其烦的保留了前缘缝翼的设计,为的是得到出众的短距起降性能(图2)。
前缘缝翼工作的动力来源于液压或电力驱动的伺服机构,由于缝翼在伸展过程中同时要完成偏转,因此一般安装在圆弧形滑轨上。缝翼滑轨在早年的设计中由旋转作动器或直线作动筒驱动,而自波音公司在70年代将齿轮——齿条机构用于波音757的缝翼滑轨后(图3),这种构造形式开始风行于波音、空客等公司的一系列后续先进民用客机的前缘缝翼设计上。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体现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方面。机翼由于飞行中会发生弯曲,因此设计师必须沿翼展方向将前缘缝翼分割成结构不连续的几段,每段缝翼原本独立的伺服机构最好通过协调轴、齿轮箱或钢索、滑轮组等机械装置并联驱动(图4),否则飞行中缝翼机构失效导致的意外展开会给飞行安全带来比较大的麻烦(图5)。
其实早在缝翼流行于大型飞机的前缘增升装置以前,克鲁格襟翼占据了相当优势的地位,至今仍在波音公司的飞机上广泛采用。从翼剖面划分来看,前缘缝翼将机翼前缘整体分割,而克鲁格襟翼只将机翼前缘的下半部分蒙皮向前掀开,其动力依然来自旋转作动器或者液压作动筒。克鲁格襟翼在波音公司的飞机中可谓运用到极致,其增升效果在一般迎角范围内不逊于前缘缝翼,而且阻力较小,重量轻。在波音公司早期设计中采用的简单铰链式克鲁格襟翼其实也就像一个刚性的盒盖(图6):随后发展了带缝道的克鲁格襟翼具有了类似缝翼可延缓失速的特点:继而又开发出折叠前缘式和变弯度克鲁格襟翼等更复杂的先进设计(图7~9),一直沿用到最现代化的波音787上。
克鲁格襟翼的缺点也很明显,它不像前缘缝翼那样“自成一体”地构成一个能有效承载的完整闭室,而仅仅是刚性很差的薄壁结构,因此克鲁格襟翼必须分割成更多的小段,并安排很多支撑机构方能有效工作。波音B747将各种复杂克鲁格襟翼使用到了巅峰:B747-100到300型的两侧机翼一共布置了26块各式各样的克鲁格襟翼,而400型更多达28块:每一小块克鲁格襟翼都安排2套支撑连杆和作动器,因此波音B747的机翼前缘增升装置在各类民机中复杂程度达到最高,而新一代的波音B747-8仍然沿袭了这些特点(图8-9)。
如今,克鲁格襟翼的风头已经彻底被前缘缝翼盖过,它现在更多担任的是“查漏补缺”的角色:前缘缝翼设计中最令人困扰的便是其翼展方向的连续性因为各种因素被打断,上下翼面本来好端端的压力差会因为缝翼的不连续而“撒气漏风”,使增升效果大打折扣,就像人掉了一颗门牙就难以吐字清晰一样。此时,克鲁格襟翼仍有一席用武之地。
波音公司的增升装置设计一直以精妙复杂的机械构造来换取优异的增升效果;而同样作为民机巨头,空中客车公司则一直崇尚更简洁的构造形式。但由于早期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局限性,必须更多地关注细节,才能达到相同的增升效果,这在空客的前期产品A300和A310上体现的很明显。出于几何限制和结构布置等因素,A300的前缘缝翼难以一直延伸到翼根,因此前缘缝翼展开后形成的翼身间隙必须借助克鲁格襟翼来填补(图10)。A310虽然是A300的机身缩短型,但机翼采用了全新的气动设计和制造工艺,翼根虽经精细整流但厚度明显增加,更加限制了前缘缝翼的全翼展布置,因此空客仍然坚定的保留了那一小块克鲁格襟翼。
这里插一句,空客追求细节的思想还体现在A300和A310前缘缝翼与发动机挂架的密封处理上。缝翼的展开下垂运动会与发动机挂架发生接触干涉,因此在相应的位置上开设了半圆形的避让缺口并采取了相应的弹性结构设计(图10~11)。缝翼在收起时,机翼表面光洁如初:在完全放下后,则缝翼缺口与挂架紧紧贴合,实现了气动外形的连续性。俄罗斯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的前缘缝翼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图12)。
然而随着发动机涵道比不断增加,其短舱直径也不断加大,上述解决方案对翼吊发动机的飞机来说已经无济于事,因为这时候的发动机挂架甚至发动机短舱的上表面都已经高于机翼的下表面,连续结构的前缘缝翼无论如何也不能跨越这个障碍了。空客公司只寄希望于挂架与其附近前缘缝翼的局部修型,而波音公司仍然倔强的使用它引以为傲的克鲁格襟翼来为它的拳头产品波音777的缝翼“堵漏”(图13),这种思想一直沿用到其最新型的波音787飞机上——可见“梦想飞机”并非凭空产生,它也拥有波音民机的古老血统。
下垂式前缘作为增升装置更多的是运用在战斗机、攻击机或教练机上,而在当代大型民用飞机上则很少采用,但对于庞然大物空客A380是个例外。翼吊的发动机将A380的一侧机翼间隔成三大段,中、外侧的两段使用的是前缘缝翼,最内侧机翼则局部使用了下垂式前缘(图14)。A380硕大的机翼在内侧已经渐变的极其肥厚,机翼根部的翼型头部也很圆很丰满,给设计前缘缝翼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飞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中并不需要机翼内侧具有缝翼带来的优良失速特性,因此采用相对简单的下垂式前缘也许是个更明智的选择。双层客舱的A380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客座量,为了满足90秒内人员全部撤离的要求,机身上的应急逃生舱门也远多于其他客机。空客官方资料也曾含蓄的指出机翼内侧采用下垂式前缘也是不得已为之:紧急时刻,所有充气滑梯必须快速安全的释放,如果采用全翼展前缘缝翼的设计,很可能对机翼前缘上方舱门弹出的滑梯产生剐蹭损伤甚至卡阻,而下垂式前缘则能保证上翼面的光顺,避免这些累赘(图15)。另外,下垂式前缘也避免了高速气流穿过前缘缝翼狭窄缝道时产生的凄厉尖叫,改善了飞机低空飞行的噪声特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飞机的空气动力设计有时候也并非是纯粹的追求优良的气动性能,而是受到很多现实的约束,有些也出于各大制造商自身独到的经验和设计传统。
4.古诗词形象题这样答 篇四
古诗词的形象就是古诗词中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它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如《琵琶女》中琵琶女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的角度进行。
提问方式:(1)诗(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词) 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3)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即分析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有: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这首诗(词)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分析这首诗(词)的画面美,或简析这首诗(词)是怎样表现……景象的。(4)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
三、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陆游的咏物《卜算子•咏梅》中写到的梅花形象。
提问方式:(1)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题步骤:(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事物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操,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这首词写景与众不同,试问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纱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性德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按要求答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这首词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两首诗描写了众多意象,请从①“松月”“风泉”,②“归燕”“旧人”两组中任选一组意象,分析它们对营造全诗意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词人通过描写春日、花径、浓云和朱楼,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和日丽、花香袭人的想象画面和浓雾笼罩朱阁的现实画面。
2.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附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感受。
3.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品行高洁,插梅花。
(“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答对两点即可。)
4. 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5. 分析“松月”和“风泉”:随着夕阳落山,月亮慢慢升起来了,夜晚的凉意仿佛从松林里、月光中生出来;山中风声、泉声呼应,让人感觉弥漫着微风拂过的声音和清泉淙淙的声音,美妙无比。诗人用“松月”“风泉”营造了幽静平淡、朦胧迷人的意境。 分析“归燕”和“旧人”:春天到了,归来的燕子竟是过去的相识;而人呢?随着时光的流逝却一年年老去,但也毕竟在翻看新的日历,憧憬着新的生活。诗人通过“归燕”“旧人”让读者既感受了初春的气息,也领略到新旧交替的匆匆和感伤。
5.姜成楠的“鲲鹏之梦” 篇五
欣赏姜成楠的画,有如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壮阔与雄浑的气势扑面而来。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姜成楠的绘画作品无不闪耀着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涌动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精神。与姜成楠交谈,他的睿智,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论述,也深深打动着记者。
怀鲲鹏之志画神鹰
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咆哮的沧海中,一条大鱼扑棱棱甩着鱼尾腾空而起,鱼头变成鹰头,双鳍变成巨大的鹰翅,在空中鸣叫着,蜕变着,展翅奔向南海。这是庄子《逍遥游》里“鲲鹏展翅图南海”的美丽神话。这也是姜成楠创作的我国美术史上第一幅表现“神鹰鲲鹏”形象的中国画《鹏化》的艺术境界。
姜成楠喜欢鹰,更爱画鹰。
1944年,姜成楠出生在北京东城。儿时的姜成楠经常跟小伙伴们在他家西边的“东大地”广场玩耍。“玩累了,我就仰卧在草丛中,观赏广场上空盘旋着的鹰。我喜欢看鹰飞翔的姿态和翱翔、翻飞、扑食、搏击的动作,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忘了回家吃饭。”姜成楠告诉记者。
“鹰能飞万米高空,是所有飞禽中飞得最高的,这是一种凌云之志。它目光炯炯,随时都准备战斗,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姿态。看到猎物后,不急于出击,做好充分准备后迅猛俯冲下来,一举成功。在鹰的身上,有一种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浩然涤荡的气概。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具有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会富强。”姜成楠说。
从小喜欢画画的姜成楠,读小学时,有幸拜著名画家吴作人为师。吴作人精通中西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境界开阔,寓意深远,对姜成楠后期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高中时,姜成楠又拜到从小景仰的大写意鹰画大师李苦禅先生门下,从此奠定了他日后用泼墨大写意画鹰的基础。
1962年,姜成楠以社会招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第二年转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蒋兆和画室学习。在俞致贞、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李斛、高冠华、梁树年、张安治等名师的指导下,姜成楠在绘画理论以及人物、山水、花鸟画各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来,不分寒暑,我到动物园鹰山写生,到上方山住过鹰洞,到内蒙古大草原追寻过金雕、黑雕、黄鹰的踪迹”姜成楠说,“在我国,历代人们把鹰看成是神鸟。我在美院学习时,每天早晨都要朗读背诵一首唐诗。李白那首‘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的诗篇不断激励着我学习鲲鹏,拼搏上进。随着年龄的长大以及对‘鹰文化’、‘鲲鹏文化’深入的研究,逐渐产生了把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用鹰、神鹰、鲲鹏的精神隐喻一个时代的想法,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鲲鹏之梦’。”
姜成楠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入伍,1983年被调入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任美术创作员。
1984年,中国大地春潮滚滚,改革开放进入高潮,拼搏与奋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姜成楠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萌生了搞一个以“中华腾飞”为主题“鹰画展”的想法。
经过一年的作品准备,“姜成楠鹰画展”于1985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展出书画作品百余幅。党和国家领导人伍修权、黄华、杨成武等参加了开幕式剪彩,张爱萍题写了“中华腾飞”展祝,许多书画界名家纷纷为画展题诗写跋,配写对联。展厅正中是巨幅主题画《腾飞吧,中国》。画面上,一只竖起双翅的神鹰由长城起飞,欲过大江大河而图南;东方万道霞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鹰的双翅呈V字造型象征着胜利,画面金黄色调预示着无限光明的前程。画的两侧是画家用隶书自题的楹联:“愿我中华腾飞世界,祝吾人民幸福万年”。该画由《人民日报》、《瞭望》周刊等众多报刊发表,1989年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40周年换代作品收藏陈列。
画展以“鲲鹏展翅图南海”的美丽神话构成系列组画,从《鹏化》开始,接下来是《击水》、《乘风》、《两志》、《初雪》、《斗恶》、《英雄独立》、《图南》、《和平富强》等,把观众带入《逍遥游》史诗般的意境中,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姜成楠气势恢弘、笔墨精妙的鹰画作品受到美术界及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誉和好评,认为鹰画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
2000年之后,姜成楠又先后在河北唐山、山西太原、辽宁大连、山东淄博等地成功举办了《中华腾飞新世纪——姜成楠鹰画展》巡展。首展在唐山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姜成楠认为,新唐山是从改革开放前夕在大地震的一片废墟上崛起的,首展在这里举行很有象征意义。画展主题画是《中华腾飞新世纪》,画面上,一只矫健的雄鹰正展翅飞翔,在金黄色的霞光中,由近及远,自左至右,晨雾中依次排列着北京、香港、澳门、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侧,画家用魏体字书写了“喜看中华腾飞新世纪,静观世界迈入二千年”两条楹联。一个“喜”字、一个“静”字,表达出画家对祖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喜悦,对祖国在新世纪安定团结、稳步发展寄予的美好祝愿。
《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曾这样评价姜成楠的鹰画:“他画的鹰是‘人化’的鹰,在雄鹰优美雄强的外在形态美的各种造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
用浓墨重彩绘时代
比新中国还要年长5岁的姜成楠亲身经历过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也因此创作了很多具有深刻时代印迹的经典作品。从《夜以继日》到《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从《腾飞吧,中国》到《浩气永存》,以大时代为背景,融情融意于画中,既留下了时代的印迹,也刻入了自己人生的足迹。
1967年,姜成楠随部队深入边防第一线采访,创作了美院毕业以后的第一幅主题性中国画《夜以继日》。该画生活气息浓厚,色调对比强烈,构图严谨,笔墨酣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珍宝岛事件后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北部边防军民的战备生活。该作入选“1974年全国美展”,是当时中国画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画法的成功之作.也是文革时期军事题材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画曾入选“现代中国画展”出国展出,还入选了“北京建国三十年来优秀中国画作品陈列展”,被载入作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研究课题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典籍中。
1978年,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姜成楠以艺术家的敏感和责任心,创作了《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水粉宣传画。画面色彩艳丽,气势宏伟,用横向笔法表现强烈的运动感。该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全开印刷,并配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发表全国发行,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幅广为传播和鼓舞人心的著名宣传画。
1985年,法国举办第九届世界旅游博览会,姜成楠受命为中国厅布置作品。经过一个多月的构思创作,姜成楠与画家龙瑞合作完成了七八米长的巨幅山水画《浩气永存》。连绵的长城和群山组成了一条翻腾的巨龙,龙身在云海中起伏,远处长江奔腾,一轮旭日从云海中跃出。
1997年2月,姜成楠怀着巨大的悲痛和敬仰之情,创作了《春潮不息》。画中邓小平微笑着向人们招手,向大海走去,象征12亿中国人民的12只海鸥在小平周围依依不舍地环绕,小平身后的海浪翻滚比喻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息。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姜成楠应邀赴港举办画展,《春潮不息》画在3米高的红绸布上,挂在举行回归仪式的香港会展中心广场上,并巡游了整个香港,实现了小平生前遗愿——“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姜成楠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鲲鹏精神的体现。我欣赏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作为这个时代的画家就应该表现时代。”
让鲲鹏精神之光普照人间
姜成楠对记者说:“美的核心是善,善的本质就是要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姜成楠认为,中国人本性善良,因此,远古中国人趋善避恶,去掉了所崇拜自然之鹰凶残的一面,创造出志存高远、敢于自我变革、追求美好理想不动摇、奋勇拼搏永向前的神鹰——“鲲鹏”的形象。姜成楠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智慧,不久前,他在鹰身鱼尾“鲲鹏”的造型基础上,创造出人首人身鹰翅鱼尾“鲲鹏之神”的艺术形象,实现了画家多年来要把中华经济腾飞这一“现代神话”更加人性化、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夙愿。
姜成楠准备在条件成熟时,把“鹰展”在全国各个省市继续办下去,有机会还要办到国外。他说:“神鹰鲲鹏的精神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最后,姜成楠说:“比起浩瀚的宇宙,人非常渺小,然而又非常伟大。人是宇宙物质与精神创造非常宝贵的一部分。我希望体现宇宙精神的鲲鹏精神之光能普照人间。人人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用智慧和体能共同努力劳作,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Jiang Chengnan, also named Jiang Xuefu, graduated from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67. Now he is a national first-level artist, an Honorable President of Chinese Famous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Research Society, etc.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organizations and collectors. He was awarded as “Top 100 Outstanding Painters of China” by Chinese Literary Federation and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1997. What’s more, he also published more than 50 theoretical papers in various journals.
姜成楠,字雪父,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名誉主席。
作品中西合璧,会古通今,题材广泛,画法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获国家美术大展金奖、优秀奖、二等奖等奖项;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之一;2010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评为“首届国学杯中国文化艺术大奖赛综合成就金奖”;2013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评为“全国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30名艺术家”之一。2015年被授予中国文化艺术类终身成就奖“金羊奖”。
在北京、唐山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多次应邀赴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和讲学。
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团作为国礼赠送给美、日、韩、朝等国领导人;被博物馆、美术馆及收藏家、爱好者广泛收藏。
6.破解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密码 篇六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可以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王维的《观猎》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既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又是作品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作品中人物,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既蕴含了诗人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而“多情应笑我”的“我”既是作者自己,又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在近些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因学生未能掌握正确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作答时不规范、不完整,而导致失分较多。
一、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词一般都短小精悍,文字精炼,有限的文字给学生的赏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有效信息去降低赏析的难度。所谓“言为心声”“诗言志”,指的就是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了解作者的个性、文风以及所处的朝代,对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涉及的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已经学习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对解题是有利的,考生千万不可忽略这一信息。另外,关注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极其重要,大多数时候,在诗词后面会附注释加以暗示,降低学生的赏析难度。
如陆游的《诉衷情》,人:陆游;世:南宋,抗金;知人论世,这是一位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看到作者就应该联想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南宋,北宋被金所灭,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国破家亡,诗人陆游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忠贞爱国之情在其《示儿》中尽情展现。知人论世,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朝代,首先不难明确他是一位抗金爱国诗人。关注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诗人真的如此悠闲?胡贼已灭?静心推想,定是遭受奸臣排挤,被免官退隐。原来满怀收复河山热情的陆游却是报国无门,有志难酬,领会了注释的深层含意,词中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具体丰满了,他是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2抓意象,关注环境描写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元素,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古诗词之所以晦涩难懂,含蓄蕴藉,就是因为诗人总是将内心的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就必须抓住典型意象来探究其承载的人物情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诗词中,诗人常用象征手法来含蓄地展现人物坚毅的性格、高洁的品行等,另外还常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侧面凸显人物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
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花这一意象描写了一位不向世俗献媚,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人物形象。《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意象象征了孤傲正直,具有耐寒品格的人物形象。
又如分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句是诗的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这些意象,描写了李凝居处环境的荒僻,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邻近周围亦无居住人家。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感受其幽静、荒芜的意境,我们不难得出李凝隐士的身份。“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句是诗的颈联,是写归路所见,诗人用“桥”“野色”“石”“云根”这些意象,巧妙地借助“分”和“动”两个动词,描写李凝居处的清幽、色彩斑斓的迷人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通过自然恬淡、幽美迷人的环境渲染,我们又读懂了李凝是一位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3抓细节,关注人物描写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只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就一定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探究。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其它文学作品那样刻画得那么具体形象、生动丰满。人物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微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突显其性格。心理描写则是直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人物的思想窥探其形象。而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则更为直接传神地告诉了我们诗中人物的身份、品质和性格。
赏析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在鉴赏这首诗的人物形象时,就要抓细节,关注人物的描写。“金带连环”的“金”字描写的是战袍的颜色,而透过这一穿着,战袍上配上金黄色腰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位雄姿英发、光彩夺目的将士形象。下面两句的“冲”“过”“卷”“劫”,这些细微的动作都极其精炼而传神,描写了将士骑着骏马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卷旗”,是避免惊动敌人,生动地写出了夜间偷袭敌人阵营的景象。“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斫”“缺”字用得好,写出了与敌人拼杀的过程,血战的场面是很激烈的。宝刀砍到缺了刃口,说明和敌人肉搏拼杀的时间很长,厮杀得非常激烈,其奋勇杀敌、一夫当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模式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模式可循,揣摩总结平时的训练,就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而言,其一般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个什么形象。格式一般是总体特点(两三个词语)+身份。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者、英雄、爱国诗人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首先从诗中找到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然后围绕形象的特点进行阐述(可融入表达技巧)。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思想主张、观点态度等。
【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推荐阅读:
古诗词中的鸿雁形象及其意蕴07-10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09-07
古诗中的美09-01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09-18
领略古诗中的美09-10
古诗中的志向10-23
古诗中的常见典故06-22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08-10
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有哪些08-11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北师大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