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材料的投放

2025-01-06

游戏材料的投放(精选13篇)

1.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一

对于区角材料的投放

一、案例

在每天的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自主的选择区域进行游戏,但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记的有一次陆旻彦小朋友跑过来和我说:“刘老师,穿窗帘的珠子没有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红珠子用完了,于是我马上拿出了另一种颜色的珠子来补充。后来我也观察了其他区域的材料投放情况,有一次我发现一名幼儿想去画妈妈的裙子时,但是他翻了一下材料后发现纸上都是别的幼儿画过没有完成的作品,后来他找不到白纸就走开了。

二、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在幼儿很积极的进行游戏的情形下造成的,孩子对我们新开设的区域比较感兴趣,而且对珠子的颜色也很有兴趣,更有一定的偏爱,很多幼儿喜欢用鲜艳的大红色来穿窗帘,所以很快的红色的珠子就用完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活动的开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材料,那么就不能要求幼儿有规律地来穿珠子了,同时由于孩子的偏爱也造成很多其他颜色的珠子剩下很多。第二种情况孩子在没有适合自己的材料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个区域,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孩子们在装饰瓷砖的时候并没有完成一件事再离开,从而才会造成后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三、措施:

1、区角材料的更新要及时。在区角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用手工纸、橡皮、铅笔、糨糊等这些工具。作为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每天区角游戏前进行一次检查,看看手工纸是不是用完了,铅笔是不是需要削,橡皮是不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找不到了。检查材料是否有缺损是每天幼儿进行区角游戏前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够顺利地进行区角游戏。

2、规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很多幼儿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就会离开,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指定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来制约,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也不会造成纸张浪费这种情况了。

3、教师适当的引导。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情况,教师要不断的观察幼儿,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引导。

2.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二

目前在幼儿园结构材料投放中,以小型材料为主,中型材料为辅;多为积塑材料为主,积木材料较少;彩色材料充裕,素色材料欠缺;所添设的辅助结构材料以低结构材料居多。且当下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是需要我们深虑的。

本文以研究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为切入口,探讨适宜中班幼儿结构游戏有效实施的材料投放策略,以实现结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二、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

(一)建构认知处于经验层面。中班幼儿的建构以建构物的经验认知为基础,较易拼插出具有显著特征的建构物,同时又欠缺对细致部分的关注和表现,对建构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感较弱,导致物体各组成部分不能正确组合,如动物的脖子从身体正中间连出等。

(二)材料自主选择和小型建构受限。受制于建构材料的经验不足,势必造成自主选择结构材料能力的薄弱,再而由于中班幼儿还未能真正达到手眼协调及其手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活动相互协调的程度,因而受精细动作发展限制,使用小型的建构拼插有困难。

(三)想象力、创造力欠缺。中班幼儿的结构游戏多更关注结果,处于个体模仿建构,出现缺乏主体思考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的情形,一方面是由于此年龄段的幼儿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被形象思维所代替,另一方面是基于平日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追求“相同结果”,最终所建构出作品的速度较快,作品件数较多。

(四)停留于简单技能水平。受制于语言水平的局限,中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多表现为具有相对娴熟的延伸、设高等简单技能,但拼组较大的物体仍有问题,表现为时常出现一面拼插一面散架的现象,组合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

(五)单色建构作品居多。幼儿本应是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的主人,然而通过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却得出这样的结果,即中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运用色彩表现能力较弱,作品多呈现单色建构水平。

三、基于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特点探讨材料的投放策略

(一)多形式、多视角提供材料。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应从中班幼儿现有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建构内容的需要,投放多形式、多角度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深入进行观察,加深幼儿对建构物全面、清晰的认知,以拓宽经验、想象空间以及获取复杂技能。

1.多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①,因此结构游戏材料的充足供给是保障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比如在拼插河马的游戏中,可先收集河马的相关图片及影像资料,借助集体活动启发幼儿认识关于河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而后在通过绘画、泥工、美工等形式,让幼儿在表征中进一步加深对河马特征的认识与感受。

2.多视角。多角度地投放游戏材料可有助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注重主体部分,还特别注重细节和空间组合特点的观察;提高手眼协调及其手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活动相互协调的能力;同时配置具有多角度性质的游戏材料可使幼儿不拘泥于一两种单一的建构模型,而是充分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于各种材料;最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幼儿运用多角度材料组合和搭建出更加大型、复杂的建筑物,获取复杂技能。

(二)合理补充、分类摆放材料

1.合理跟进与延续材料类型。不同的建构物由于造型不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材料的功能,合理选择,并分次投放。考虑中班幼儿的可接纳性,对材料进行分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新的橡皮泥材料,第二次增加大乐高拼插材料。结果是幼儿可在两次的游戏中认识不同种类的新型材料,并获取了不同的建构方法。

2.分类摆放所投放的材料。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材料,也会因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功造成多种视觉上的干扰,使得中班幼儿无从选择,难以较快判断和选择。对此,我们可以先行引导幼儿在游戏前,按照颜色、形状、功能将材料进行分类,减少视觉干扰,以利于幼儿熟悉、挑选和使用材料。

(三)单色材料投放。关于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影响的一项研究中表明使用单色材料更有助于大中小各年龄段幼儿造型整体感的获得,因此单色材料对中班儿童建构行为的发展有间接作用。鉴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此项研究还证实,由于中班儿童色彩运用能力相对滞后,时常出现无意识、无目的地选择所制定颜色材料,因而材料的色彩对其具体的建构行为和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影响不大,但是对物体结构的整体感知有助于结构造型能力的发展。如果儿童不能在建构中形成造型的整体感,其造型能力发展将是迟缓的,而且建构游戏的教育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另外,儿童造型作品整体感的欠缺也会降低其建构成就感。

因而在此我们强调,教师在投放结构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单色材料对儿童游戏质量的提升作用而不是盲目追随儿童对彩色材料的偏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Martha.ronson[美]著,张民杰,陈玫玲译.婴幼儿游戏器材—促进出生到八岁发展的选择[M].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董素芳.结构性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浅谈娃娃家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三

(一)选择适宜的游戏材料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乐意接受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适宜性首先体现在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游戏兴趣,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而温馨的“家园”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教室创设成一个家园,里面有一个个小家,每个家里除了有漂亮的窗纱、逼真的洋娃娃、软软的枕头、舒适的沙发等还有幼儿最熟悉最基本的材料如:碗、勺、煤气灶、娃娃、奶瓶等,这些材料的提供无不为幼儿找到了家的感觉。幼儿能被娃娃家中投放的材料所吸引,在游戏中反复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渐渐对娃娃家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地游戏其中。

2.游戏材料的操作难度应适合幼儿水平

幼儿游戏的过程大部分是通过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对身边成人、同伴的模仿而进行游戏的。如果所投放材料的游戏难度远远大于幼儿实际的操作水平时,他们或产生一种退却心理或不知其游戏方法,从而导致幼儿不愿再参与游戏或是被动参与游戏。因而在投放材料时,应该注意操作的难度适合幼儿实际水平,并且要是贴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幼儿所熟悉的材料。这样就能唤起幼儿记忆,吸引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1.游戏材料的数量要充足

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经验,独占欲望强,在游戏中争抢玩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新小班教室里经常都会响起 “这个是我,我喜欢这个的!”“老师,某某小朋友拿了我杯子!”这样的声音。因此,教师在娃娃家材料的投放上应考虑到游戏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是否会进行争抢。利用孩子从众的心理特点,在材料的投放上,每一种、每一类我们都投放和孩子人数对应的数量,如娃娃衣、小碗、蔬菜篮,还有娃娃、奶瓶、餐具等都投放3~4个,力图让幼儿有自主地选择玩具材料的余地。

2.游戏材料的层次性要充足

游戏材料的充足性不单单是指材料数量上的充足,更应体现在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游戏需求这一层面上。

每个孩子的能力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要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例如在娃娃家里笔者提供了装有揿钮、纽扣以及魔术贴的几种娃娃衣服,能力强的幼儿就会选择给娃娃穿有钮扣的衣服,而能力弱的孩子同样可以选择有魔术贴的衣服帮娃娃穿衣。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着各种经验,这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不仅锻炼了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满足了各种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游戏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娃娃家游戏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让环境中的各种物品都使幼儿感到熟悉和亲切,引发幼儿回想爸爸、妈妈在家做事的情景,激发他们模仿的愿望。在娃娃家中我们提供了仿真的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而真实的家庭环境。孩子们一进入游戏区自然而然地拿起小勺给娃娃在喂食,围上围裙学着做饭,还有的一本正经地坐在沙发上打电话。他们借助这些仿真游戏材料,乐此不疲地再现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游戏场面生动而丰富,幼儿的表现投入而富有创造性,幼儿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根据游戏水平递进式投放游戏材料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中,把儿童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在准备娃娃家材料时首先要根据游戏的发展递进式投放。在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物品,如:小碗、勺子、娃娃等。当幼儿慢慢对游戏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后,教师投放材料的难度和数量也可以随之而增加,如:围裙、抹布、煤气灶等。当幼儿熟悉娃娃家游戏后,教师就要为幼儿进一步提供新的游戏材料,促进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些小菜,如:鱼、蔬菜、水果等,让“妈妈”做给“娃娃”吃;提供些小点心,如:馄饨、饺子、甜点等喂给娃娃吃;提供一个漂亮的小梳子、漂亮的发卡,让“妈妈”来打扮“娃娃”;提供一个电话机让“爸爸”和朋友打打电话;我还在娃娃家投放了各种废旧包装盒,孩子们用香皂盒代替香皂给娃娃“洗澡”,洗完澡后还给娃娃全身抹上“香香”。他们的娃娃“咳嗽”了,他们会拿出“糖浆”给娃娃喝,当病情严重了他们会用长方形的盒子代替手机跟“医生”联系,来给娃娃看病……这样有节奏地提供娃娃家游戏材料,让娃娃家游戏永远充满着乐趣。当然,增添材料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提供时要做到有层次,应随着游戏内容的发展来提供。其次,投放的游戏材料要捕捉契机适时推动游戏发展。如:游戏中“爸爸”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喂“娃娃”的妈妈,“妈妈”嘟囔着:“看把点心都弄倒了,衣服都脏了。”老师适时提供小盆和搓衣板:“哦,衣服脏了脱下来洗洗吧。”于是,“妈妈”自然地脱下“娃娃”的衣服有模有样地搓洗起来。因此,娃娃家里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换与调整。

(五)提供多种废旧物便于幼儿发展想象力一物多用。

材料是诱发游戏兴趣和游戏内容的源泉。他们的游戏反映着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材料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给幼儿准备大量的废旧物或自然物,充实游戏内容,充分发展幼儿想象创造力,并以此来创造更多的游戏材料。比如娃娃家的爸爸想要玩电脑,他就可以从废旧物品“百宝箱”里找到用来代替“电脑”的纸盒;娃娃家一起野餐,这时的“桌子”显得小了,孩子们就从废旧物品“百宝箱”里找出积木砖变成桌子,玩后再把“桌子”变成“围墙”,;家里的“椅子”不够坐了,他们会把装糖果的塑料桶,装餐具的筐倒过来当椅子。比如,按材质分类:纸类(手工纸、皱纸、卡纸、塑封纸、发泡纸等)、积木类(清水积木、彩色积木、管状积木、套环、插塑、雪花片)、棉布类和绳类等。

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废旧物品材料的投放还可以分的更具体些。比如,按形状分类:可将材料裁剪成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如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按用途分类:生活材料(废旧纸盒、瓶盖、瓶罐、绳子、棉签、吸管、光盘)和装饰类材料(毛莨、亮片、缎带、保利球、珠子)等;按工具种类分类:蜡笔、塑夹、剪刀、尺、各色笔、大小双面胶、固体胶和橡皮泥等;除此之外,还有幼儿自己的一个材料筐,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特殊需求或是对某种材料有个别兴趣,都可以把一些临时收集的材料放人其中。

4.自主性游戏中材料投放修改稿 篇四

070719 苗青

指导老师:杨谊金

摘 要: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通过与他人的游戏,与材料的接触获得感官上的经验,心里上的体验,是幼儿很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本文对幼儿自主性游戏和材料环境创设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探究,介绍了什么是幼儿自主性游戏,自主性游戏中环境创设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环境创设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自主性游戏 材料投放 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性游戏即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的过程。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强调孩子的自主性。为了在游戏中凸显自主性,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精力准备,但效果平平。教师总觉得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备课但孩子还是会跟着老师的脚步走,没有放开自主游戏,达不到自主游戏的目的。其实很多因素都可以帮助教师,而材料的投放是影响自主性游戏开展效果和质量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的选择搭配与合理投放都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和教育的程度。本文就自主性游戏中材料的投放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如下。

二、材料投放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价值

(一)吸引孩子注意提高游戏的兴致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天堂”,因为它不仅有慈爱的老师、游戏的伙伴、丰富的游戏,同时还拥有大量的玩教具。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同样的一节课如果教师准备了充足有趣的教具那么幼儿的兴致会大大的提高。这点在自主性游戏中也是同样的,在一场自主性游戏中,如果有充足且丰富的材料,那么孩子游戏的兴致也会大大的提高。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们对鲜艳丰富的事 1 物感兴趣,这些会吸引她们的无意注意,在无形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增加游戏内容提高动手能力

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如果娃娃家里只有洋娃娃和一些简单的家具,那么孩子们每天游戏就会很单一,很快便会厌倦。如果教师在“娃娃家”里放上一些小衣服,简单的卫生用品和医药箱,那么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就会大大的增加,每天游戏都会有所不同,他们可以给娃娃穿衣服,生病了打针吃药,帮娃娃洗漱,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

(三)美化环境,增加趣味性

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可以将材料与教师的布置、区角相结合,如教师可将教室一角的墙面布置成大树,随着四季的变化给大树装扮,春天发芽、夏天茂密、秋天结果、冬天积雪。这样教师可开展自主游戏时可围绕大树,随着四季的变化开展不同的游戏,同时游戏的材料又是教室布置的一角,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另一方面,材料可制作的精致有趣,在摆放的过程中就是美观的,吸引人的。

(四)贴近幼儿生活,提高游戏的主动性

幼儿总是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教师投放材料是以孩子的认知水平为标准。这样孩子就会对游戏的材料有熟悉感,感兴趣,想玩耍,从而大大提高了游戏的主动性。使游戏变得更加亲切、生动,让孩子感到快乐。

三、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材料单一难以提起幼儿学习兴趣

存在问题: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园材料的投放过于单一,有时候教师准备的一些活动材料都能反复利用一个学期,幼儿每次活动面对的都是相同的材料,活动兴趣不是很高。有的教师准备的材料种类单一所有的孩子玩的都是同一类型材料,如某教师开展自主性游戏《看我72变》,让幼儿利用橡皮泥做出各种动物或植物,幼儿手中只有橡皮泥,幼儿想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动物,但是因为材料的局限没有办法实现。一节课下来,大半的幼儿还是模仿老师的范例,自己发挥的很少很少

原因分析:现在幼儿园的班级教师配比一般都是两教一保,教师每天面对30多个幼儿工作力度很大,对材料对自主性游戏的意义不够了解,导致对材料投放的不重视。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材料投放的时候马马虎虎,方便为主,没有真正的重视,所以有这种问题的出现。

(二)教师为主材料投放封闭

存在问题:在实习的时候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中三班王老师开设了区角游戏“早餐店”,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区角布置好了,幼儿在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工作,如做饺子的做饺子,做煎饼的做煎饼,连材料都是准备好的。刚开始,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做做包子,明天包包饺子,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孩子们都不怎么愿意去玩了,因为每天的游戏都是重复的,制作的作品也相同,他们很快就觉得乏味了。

原因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在布置游戏的时候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把游戏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而忽略了幼儿自主的一面。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老师的影子,这就出现了材料的过分封闭,以教师的思想为主,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游戏,完全失去了自主性。

(三)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存在问题:教师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材料过难或过于简单,使幼儿难以产生兴趣,达不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如:“我给朋友过生日”的自主性游戏中,玄玄选择为缘缘做生日蛋糕,明明选择为豪豪做生日蛋糕。他们各自将朋友的照片粘贴在蛋糕上,然后准备开始剪“蜡烛”。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朋友的生日?到底需要插几支“蜡烛”?明明抿着嘴说:“我知道豪豪5岁,我就给他插5支蜡烛。”玄玄则去墙面上查找相关资料,可是看着一张“朋友的生日表”,她无法找到“缘缘“的名字,于是愣住了。我提示她到旁边的学习版面找方法,希望她可以通过学习版面上的步骤提示找到学习的方法。可是玄玄看了很久也没弄清楚如何找到好朋友的信息,她只好找托盘上的各种学习材料:自制的日历表(需幼儿在此对应日期粘贴朋友的照片)、同月出生的记录表(归类)„„最后总算从 “朋友的小档案”中查到了缘缘的年龄和生日,接着玄玄开始制作生日蛋糕了。这个时候,明明已经制作完成了送给朋友的生日蛋糕,可是蛋糕上只剪贴了一支蜡烛,蜡烛的前面粘贴了一张5的数字卡。可是豪豪看到蛋糕说自己明明是6岁,怎么用5来表示?

原因分析: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忽视了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只是一味的照自己的想法布置了游戏场地,一些想法很好,但是不适合本班的幼儿的现有水平。导致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让游戏无法顺利进行并有错误出现。

(四)材料投放的数量与班级幼儿数量不成正比

存在问题:教师准备的游戏材料不足,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状况。如: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游戏“神奇的泡泡”时,只准备了二十多个泡泡玩具,而班级有32名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幼儿因为没有游戏材 3 料而出现了闷闷不乐、对游戏不感兴趣以及和同伴的争抢现象。

原因分析: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没有照顾到每个幼儿,只准备了部分游戏材料有些幼儿游戏时就没有游戏材料。有的教师想把游戏材料做的精致达到更好的游戏效果,但是一个班的幼儿数量太多,致使教师在准备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就减少了活动材料的数量。

四、怎样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一)自主性游戏的材料要避免单一

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恰好可以用在这里理解为,如果没有丰富的材料,那么即使孩子再聪明也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所以说,自主性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要多,要丰富,要能够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例如泥塑活动,如果橡皮泥的颜色很单一只有几种的话,那么孩子再有创新意识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若在提供橡皮泥的同时,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如各种豆子、彩棒或牙签等,材料丰富了孩子感兴趣了那么孩子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用牙签来固定,做出各种动物,他们会用豆类来装扮,会用纸盘当容器,做出美味的蛋糕等。可见,材料的丰富多样是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力的。

(二)自主性游戏的材料要体现开放性

以前的区角游戏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自身的主观意识往往比较强,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教师往往已经在心里预设了玩法,在进行活动时,目的性便十分明确,往往会引导幼儿去玩老师预设的玩法。当孩子没有按照这样玩时,老师会觉得孩子没有想到老师的玩法,会批评孩子。这样也往往就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孩子们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想法走,于是越来越没有个性,对游戏也失去了主动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老师的影子。另外,孩子们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因为那些玩法和他们心目中的玩法并不相同。随着教育的重视,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了,于是,现在的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更注重注重材料的开放性,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这样孩子们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他们不仅玩得开心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挥。

实习的时候中三班老师开设的“手工坊”,刚开始投放材料的时候,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摆放,做果实的做果实,做泥工的做泥工,刚开始,孩子们对这个很感兴趣,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都不愿意去玩了,因为每天都是这样玩,每天制作的作品也相同,他们很快就觉得乏味了。于是老师对此进行了调整,材料仍然分类摆放,但不规定玩法,只是给孩子们一 4 个题目,让孩子们根据题目,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造,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不断地创造出了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作品,如在进行“瓢虫”小主题时,孩子们有的用橡皮泥把瓢虫身上的细节一一刻画,有的用笔勾画了美丽的瓢虫,还有的用捡来的树叶贴成了瓢虫。可见,开放性的材料,更能体现自主性游戏的价值,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三)自主性游戏的材料要顺应孩子成长需要

和环境一样,在提供自主性游戏的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有利于他们能力发展的材料。这样才更有利于幼儿去探索,去创新。就如我发现教师在为中班幼儿提供区域材料时,在语言区中,投放了一些图书,有的只有图,很简单,有的文字居多,由于过分简单和不认识字,不久孩子便没有了兴趣,以至于后来那里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孩子都不愿意来了,还怎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呀?于是后来我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便将材料做了调整,撤去了简单的图书,为文字居多的图书配上了简单的图片和头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过了几天,我就发现好几个孩子会讲那个故事了,但每个人讲的却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版本。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游戏材料的准备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有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材料,才能更有利于幼儿发展他的创造力。

(四)教师理解,引起重视

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具有很大的价值。它不仅仅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更能使幼儿对开展的游戏感兴趣,提高游戏的主动性。作为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材料投放的价值,并引起重视。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克服环境问题,合理利用空间

由于空间的局限性,给材料投放的场地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利用教室的边角空间了,可通过立体墙饰增加材料的占有面积。还有教室内门和墙壁的夹角也是块“宝地”,平时幼儿入园离园时门是打开的,平时在室内活动时是关上的,这平时的一开一关就给“宝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这块地方,教师可以合理利用。

(六)广泛运用事物,丰富材料

材料投放的内容要丰富,大到模型小到各种豆子,都可以成为投放的材料,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和游戏主题有关的,都能成为材料投放到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但是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只有丰富的材料才能更好的帮助教师提高“自主性”的目的。

结语

自主性游戏活动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性游戏活动,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了解且必须了解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创设一个好自主游戏环境,提供孩子所需的材料。让材料真正站在幼儿的立场为幼儿的游戏说话,为幼儿的游戏添砖加瓦,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自己的想法、玩出快乐的经验、玩出知识玩出丰富的想象。然而材料的合理投放与教师的细心观察和适当的指导是一个完整体,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些都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思索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月铭 自主性游戏中有效投放材料的策略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XQKC2008Z1034.html

2.从自主性游戏中走来——浅谈小班自主性游戏材料的有效性

http://byyey.news.tcedu.com.cn/art/2010/4/2/art_16767_51815.html 3.有效利用生活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游戏研究

5.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五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章丽丽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并且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一个游戏活动。活动中,幼儿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快乐和满足。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纲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设置各种区域。现结合实践谈谈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体会:

一、区域材料投放应与幼儿兴趣、身心发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作物体,对所有的东西也很有好奇心,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本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在与环竟中获得经验。

1、材料投放应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但是一段时间后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适应,玩娃娃家产生了消极的行为,为此我根据幼儿的需要,在娃娃家主要投放的是一些积木、奶粉罐子、一些化妆品、梳子等等,幼儿对这些东西感到很新鲜玩的兴趣也很大,去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特别是有一次我班的杨佳诚小朋友发现用罐子叠起来可以叠的很高,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小朋友参与的兴趣,在这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去想如何把它叠的更

高而不掉下来,这就萌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根据这一兴趣,我又创设了一个结构区,在结构区中我添置了纸板盒以及一些大积木等等,让幼儿进行垒高,探索哪一种材料可以叠得很高。

2、材料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

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我在手工区中根据本周的主题添置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以及投放了各种涂色用具,并结合主题中的内容如:给石头宝宝排排队,让石头宝宝穿上漂亮的红衣服和绿衣服等等,这样幼儿在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红色、绿色。

二、材料投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实践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豆子、石头、盒子、夹子、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小动物图形、饮料瓶、牛奶盒。娃娃家: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小床、小桌子椅子等。美工区:各种各样的纸张、颜色不一的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活动形式可在桌面上,墙面上,小椅子上。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

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这样的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幼儿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的经验。

三、为幼儿创设温馨、合作、富有趣味的区域环境,使幼儿观察、认识事物,获得相关的经验。

1、材料应是卫生、安全、有序的。

3岁是秩序的敏感期,小班幼儿正是这个阶段。从小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品质,有秩序。我在材料摆放时考虑到有序性,提醒幼儿把东西放回原位。提供材料应是卫生的、安全的。3岁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差,教师要细心观察,易给幼儿造成伤害的材料应拿走。可投放牛奶盒子、箱子、干净的瓶、布、按扣。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幼儿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幼儿又能玩出新花样。

2、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美工区中,提供多种材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6.区域材料投放心得 篇六

例如:在科学角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响筒”,通过摇一摇、听一听,来猜猜里面装了什么东西。这个游戏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很有趣的,也会津津有味地操作,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显得太简单了,不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动手动脑区,为孩子提供的“喂小动物吃饭”的游戏,我们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弹珠、筷子,让幼儿通过用筷子夹弹珠来发展小肌肉群,掌握握筷的正确方法。在游戏中如果一直拿筷子夹夹弹珠,就显得枯燥乏味,过于单一。

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整改。科学角里的“响筒”比较适合小班孩子来操作,所以我们已将“响筒”放入小班的区角,并把科学角里一些无法操作的材料拿掉,增添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材料:如旋转的风车,小球站稳了等。动手动脑区的“喂小动物吃饭”的游戏,我们将增加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食物,甚至会结合数字认知,让幼儿根据不同数字要求喂小动物吃饭,大大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

2、所提供的材料片面追求时髦,形同摆设。

例如:在美术角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用丝瓜筋做的颜料刷、针筒颜料(就是在针筒里装上各色颜料,然后进行喷画)、牙刷、颜料、蛋壳包装盒等比较新潮的材料,然而这种特别的材料在日常的操作中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准备也比较繁琐,操作时易弄脏等等都是问题,久而久之,这些材料就变成了摆设。

整改措施: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所以在今后的区角活动中,要真正发挥材料的作用。针筒喷画、丝瓜筋刷子也要操作起来,教师不要怕麻烦,做足准备,让孩子真正动起手进行操作,体验美术活动的多样性和色彩颜料的无穷乐趣。同时我们收集一些蛋壳,完整的蛋壳用来做“蛋壳小人”,碎的蛋壳涂上各色颜料后做蛋壳装饰画。收集废旧的吸管,剪成长短不一,进行吸管拼贴画。暂时不要用的半成品材料,全部归放在一个箱子里,统一放在阳台角落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这样既整洁又美观。

3、所提供的材料没有注意到安全卫生。

例如科学角内提供的气球,就不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时候,你吹一吹,他也吹一吹,非常不卫生,而且泡泡容易爆裂,发生危险。另外科学角里提供的废旧电池,非常不环保,也不卫生,而且会污染空气,对小朋友的身体健康有害。

整改措施:

7.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七

一、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益智游戏材料投放成为益智游戏活动的瓶颈, 根据对幼儿益智游戏表现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 我将幼儿在益智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 源自幼儿

“争抢玩具”现象:活动中有幼儿看见其他幼儿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便想拥有, 益智游戏中常常会发生争抢现象。

“无人问津”现象:有些材料是教师精心设计和投放的, 然而在益智游戏活动中, 幼儿对此却并不感兴趣。

“游离游戏”现象:有些幼儿在益智游戏中, 有时表现得对活动没有兴趣, 有时又想参与到活动中, 有时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加入, 处于益智游戏区的游离状态中。

“喜新厌旧”现象:幼儿在参与到益智活动中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 材料投放的价值得不到进一步体现。

“无序活动”现象:活动中幼儿满足于操作材料时的体验, 但材料摆放混乱, 益智活动的根本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二) 源自教师

“适时调整”问题:教师在投放材料后缺乏进一步观察与调整的能力, 材料不能及时更新与跟进, 教师也没有适当参与到幼儿的益智游戏活动中。

“取舍材料”问题:教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游戏材料, 在益智游戏过程中却出现了幼儿对游戏材料无人问津的问题, 教师对此感到取舍两难。

“无从下手”问题:教师面对游戏中幼儿“一片混乱”的状况, 不知该如何引导和组织。

二、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如果找出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从而提高益智游戏活动的质量。我认为, 上述问题的产生跟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必然的联系。

(一) 从幼儿层面分析出的原因

1.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 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2.材料投放数量不够, 无法开展平行游戏;3.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 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4.材料投放混乱, 各种材料混合摆放, 造成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混乱。

(二) 从教师层面分析出的原因

1.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 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2.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 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3.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 不能较好地促进幼儿在益智游戏过程中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正确地投放益智游戏材料

因为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所以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益智游戏活动的兴趣, 对此我们先从正确地投放益智游戏材料开始。

(一) 注重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 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选择形象生动、富有情景性的材料。根据幼儿对游戏项目的了解程度, 分批不断更新,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 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 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活动以及幼儿在活动中哪种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二) 注重材料的层次性、丰富性、结构性,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

在集体教学活动前, 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 目的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幼儿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操作, 其判断力、智力均得到了充分发展,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 有目的地投放材料, 重视材料的及时更新

益智区在一个学期内的游戏内容并不是由教师事先规划制定好的, 而是根据活动主题的变化和幼儿的需要, 不断进行更新调整的。教师总是在活动结束后, 通过讨论协商确定下一次游戏活动方案和需要补充的材料, 以便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四) 幼儿操作过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充分挖掘材料的多种教育价值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强调要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 因此, 在投放材料过程中, 要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 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 正如《纲要》所说, “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1]

(五) 注重益智游戏材料与个人生活相结合,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格

以前益智区活动的材料大多以教师准备为主, 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现在我们让幼儿从家里自带游戏材料,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之间互相切磋、学习, 主动参与活动, 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敢于抗压的心理素质, 又为那些羞于表现自我的幼儿起到了先锋表率作用。此外还需要教师适时调整引进“奖励机制”, 也许在教师和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小红花或是五角星, 在幼儿的眼中, 却是对他 (她) 行为的极大肯定和莫大的尊重, 这也是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己、激发潜能、寓学于乐的巨大动力。

正如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 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2]因此, 益智游戏材料提供适当与否就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 需引起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益智区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 将促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我们将充分挖掘活动材料的多样性,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自主、有序、发展”的区域环境。

摘要:幼儿期是儿童通过益智游戏活动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幼儿在益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入手, 发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潜在问题, 并就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便教师在益智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投放能够激发幼儿创造性行为的、具有探索性的、引导性的游戏材料, 促进幼儿自发学习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材料支持。

关键词:区域活动,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

[2] (瑞士) 让·皮亚杰.发生认识导论[M].1950.

[1]刘洋.幼儿园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J].阅读与鉴赏, 2005 (17) :72p.

[2]张明红.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2) .

8.幼儿园科学区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八

一、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主题性与目的性

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在科学游戏中,教师投放的材料應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所要达成的主题教育目标紧密相关。从幼儿思维特点(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出发,应该为幼儿提供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材料,以便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以中班为例,在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我的好帮手——各种各样的刷子”、“会动的玩具——各类玩具”、“颜色变变变——各种颜料”、“方方圆圆——圆形、方形物品”等。在《热闹的夏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则结合夏天的季节特征,开展一些有关水的实验,并提供相关材料,如:“沉与浮--各种比重不同的材料”“竹篮打水——丝袜、敞口杯、脸盆、绷带、胶布”、“冰块钓鱼——冰块、盐、棉线、杯子”、“不会融化的方糖--玻璃杯、砂糖、方糖、勺子”等。孩子们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中,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向性与层次性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过程,激发幼儿兴趣、获得操作经验。比如在“颜色变变变”实验中,如果只是提供各种颜料,让幼儿变化色彩,幼儿就变得无从着手,随便乱变一通,最后就是一团污色。于是我准备了一些图卡,比较“红-黄”会变成什么色?让幼儿有指向性地进行调色实验,这样,体验到成功之后,幼儿对调色游戏就更有兴趣,而且能将这种实验结果进行保留。不会像之前一样,每次都是过程性加色。到孩子们对两种调色掌握后,还可以逐渐递增,进行三种、四种颜料的调色,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大大增加。再如玩具的拼装,老师如果只是把各种拼装材料一味放在那里,孩子们就不知道操作后的变化,一段时间内,就会对材料失去兴趣。但如果提供相应的步骤图片,幼儿就会自己照着图片进行探索式构建,有不懂的地方,加上老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对游戏中有趣的变化、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我“老师,步骤图放哪了?”。这也让我考虑,如果在材料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供多份步骤图,而不是一一对应,一个操作材料只提供一份步骤图。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有层次的投放。并且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给予适时和必要的提示引导,使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使自信心得到发展。

三、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游戏性与开放性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喜欢触摸、摆弄、操作。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加入游戏元素,会让幼儿觉得有趣。如磁铁实验,我就在设计迷宫游戏的时候,加入了磁铁的元素。一般的走迷宫形式是用手指点着走,或者用笔画,立体的画是用滚珠。但是我在设计迷宫游戏时,把滚珠改成了磁性玩具。走迷宫的滚珠用一些人物图片替代,但是我在下面别了个回形针,用磁铁来引导上面的人物走迷宫,人物还可以换成动漫角色或者小动物等。这样玩起来,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并且在玩中还感受到磁铁的特性,因为一旦离开磁铁,上面的人物就停止,走不动了。好玩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感受材料的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体现“玩中学”的特点。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多样性和操作性

多样性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多样,能促进幼儿从中去探索。例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变长》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如:橡皮筋、皱纹纸、报纸、细铁丝、橡皮泥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拉一拉”、“拧一拧”、“撕一撕”、“粘一粘”等方法来变长。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于是我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提供的材料之外,我又提供了扭扭棒、积木、盒子、弹簧、夹子等,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物体变长的方法,如:“扭一扭”、“插一插”、“剪一剪”“拉一拉”、“夹一夹”。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作为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放置在班级中的某一个区域,成为“百宝箱”,并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地去“百宝箱”选取所需的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沉与浮”的实验中,需要各种轻与重的物品,我就引导幼儿去“百宝箱”中找一找,比如有泡沫、纸片、铁块、木块及一些空瓶等。然后放在水中,观察它的不同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操作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比如:空瓶子拧紧了盖子,放在水中是浮的。那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只要把瓶子装满水,就会沉下去了。那铁块又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呢?只要它放置在木块上,也能浮起来。通过材料与材料结合的多样性操作,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

总之,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要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能力获得发展,真正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人。

9.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九

和活动

(一)、(二)

活动

(一)喂小动物

小动物制作方法:

用塑料瓶做成小动物,贴上眼睛、嘴巴。然后,再用剪刀在鼻子下边给塑料瓶剪一个小洞洞,做小动物的嘴巴,再用花布妆饰一下,小动物做成了。喂小动物的食物:

这也是一个区域活动的投放材料。把废旧的彩纸,剪成又小又短的小纸条,让幼儿搓成小虫子,放在小碗里,然后在碗里放上小勺子,准备喂小动物用。喂小动物:

幼儿抱着小动物,一边和小动物说话,一边用小勺喂小动物。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勺子一次只能舀一个小虫子给小动物吃,不能多也不能多也不能少,还要注意不要把小虫子掉在地上,也不要给小动物弄脏了衣服,当然,也就是不能丢在小动物的身上。

通过“喂小动物”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生活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

(二)给狗狗喂食

狗狗的制作方法:

给长方体的大奶盒戴上狗狗的头饰(没有嘴巴),再在头饰下边用剪刀剪一个像舌头一样的弧形,把剪开的弧形纸往下折平,压一下,做狗狗的舌头;那上边的弧形洞洞就是狗狗的嘴巴。

狗狗的食物制作方法:

用废旧的报纸团成团(纸团适当稍大点),然后用即时贴包装一下,狗狗的食物做好了,放在篮子里,准备喂小狗狗用。

喂小狗狗:

10.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篇十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帮扶计划

结对人员:曾玉玉

李晓鸥

幼儿园本着“发展教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对年轻教师进行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特制订帮扶计划。

一、实施目标:

规划好培训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展示课教案,听课指导与简单评点,自我业务进修提高规划,论文撰写等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把经验传授给被帮扶者,又可以让其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确确实实让她有所收获,同时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二、实施措施: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

2、指导李老师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李老师三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其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我和李老师分别学习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彼此相互交流。

6、为李老师上好示范课。

中班游戏计划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班级特色以及幼儿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的,活动区应以规程为本,即“不做摆设,幼儿参与;利旧利废,一物多用;创出特色,发展个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设置各种区角同时,还应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小医院、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二、游戏总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促进游戏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对纸制品感兴趣,尝试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及自我探索力;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对传统剪纸活动的审美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能自始至终完成活动,不影响别人,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语言、组织、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很好的发挥。

5、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6、懂得材料的使用规则,习惯于和同伴一起使用物品,爱护物品,能有序的独立整理物品。

三、具体措施

1、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明确各区域目标,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4、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6、多关注班中胆小内向、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7、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角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8、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11.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十一

首先,情境性游戏材料的主题投放。生活在农村的幼儿,对日新月异在改变的农村环境有直接和间接的感知,加上幼儿的求知天性,提供一些富有情境性的主题背景和游戏材料,使他们主动的在游戏情景中操作,在情景性的游戏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合作中学习、探索,在玩中成长。

1.创设“游戏情景”,激发主动活动。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它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让幼儿主动的活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幼儿的家庭也很多都拥有了汽车,比如“开汽车”的体育游戏,我们可以布置一些比较新颖的主题背景,比如贴上红绿灯的交通牌和汽车的图片等等,然后提供与“开汽车”有关的材料,圈圈,交通指示牌、斑马线条、椅子、安全带,这时幼儿手里拿着圈也不知道怎样玩,这就需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老师可以设置情景,如:停车位和汽车的标记,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观察发现,老师边参与边征求孩子的意见,“这个圈可以当成什么呀?”开始只有个别的孩子说:“这是方向盘,我来当司机开汽车。”“那么,开汽车要注意什么呢?”“要看红绿灯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开汽车时要一个一个排好队,不能开快车,不要撞到别人的”等等。

2.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创造能力。幼儿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在情境性游戏活动中我们常提供给幼儿一种玩物后,便不断地启发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玩出自己的创意,这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又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连续性的有效途径。农村幼儿接触或者感知感受到父母亲的对话内容,而且对农村环境有较深感知,因此我们利用这一点,布置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主题背景,这样,农村幼儿看到熟悉或者听到过的情景,对游戏就更有兴趣,比如用在塑料桶里装一点水,摆放一些农作物,我们就可开展“我是农民”给农作物灌溉;如在开展“老鹰抓抓猫”这个学习活动后,我们把“老鹰抓小猫”这个活动内容延伸到区角中,提供了绘画纸、报纸、手工纸、剪刀、固体胶、钉书机这些材料,引导幼儿绘画、撕贴、制作老鹰和小猫,给幼儿以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出了更多玩的方法,孩子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和提高。

其次,富有趣味的游戏材料主题投放。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游戏材料若富有趣味性,孩子被材料吸引了,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的环境和幼儿来自农村的情况,投放不同的趣味性材料,让幼儿在富有趣味的主题背景下充分地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的活动,激发农村幼儿的活动力和表现力。农村家长普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会自己地方的方言,因为中国有这一现状,就是农村幼儿的爷爷奶奶可能不会普通话,日常都是用方言和幼儿沟通交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布置方言游戏,提供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或经常看到的事物,比如碗、调羹、筷子、小桌子、小椅子、牙刷、奶瓶、杯子、小棉被、小枕头、小沙发、小床等等,本身幼儿一看到这种变小了的沙发、棉被、床就已经爱不释手,然后我们可以让幼儿看事物说方言,这样做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的想想自己是否听到过这些事物的方言说法,有的能说出一些,有的说不出,也可能都不会说,因为我们国家教育力度在加大,普通话推而广之,我们注重的是农村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兴趣,而不是一种对他们的考验,在这样的富有趣味的问、答、想的游戏中,由于材料具有趣味性,幼儿回答不出来时,依然能充满兴趣地进行思考,在反复的回答和思考中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中国农村,一般幼儿的父母亲双方中母亲在家里操持家务,而父亲打工或者做生意赚钱,双方都是上班族的有是有,但不是很普通,中国农村的养老院建设还不是很健全,不像城市里,父母亲和爷爷奶奶都是分开住的多,农村幼儿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所以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布置富有趣味和农村特色的游戏,比如“我家的一天”游戏,提供老年男性女性人偶、青年男性女性人偶、小孩人偶、小房屋模型、小卧室、小厨房、小自行车玩具、小汽车玩具、小电脑玩具等等一个家庭的大部分家里摆设和日常事物模型,让农村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老师在旁边提点,幼儿面对我家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呢,他们肯定会觉得又好玩又亲切熟悉,这样的游戏材料投放增加了农村幼儿的现实感,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知识,锻炼了幼儿的人格,甚至有的幼儿还会体会到父母亲和爷爷奶奶对他们的爱,这样的游戏材料投放富有农村特色又富有人情味。

12.区域活动中幼儿材料的投放 篇十二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学习和探索的中介、桥梁。在材料丰富、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地操作, 这说明材料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提供怎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投放材料的趣味性

区角活动时,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思考, 我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比较单一, 趣味性不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形象、美观, 在视觉上要吸引幼儿。在操作区“瓶盖配对”中, 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的重要。刚开始, 我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相对应的瓶盖, 让孩子们瓶盖配对, 孩子们参与兴趣一般。后来, 我给每个瓶子装饰一下, 制作了一个个不同的瓶娃娃, 并把相应的瓶盖装饰成帽子, 给活动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娃娃戴帽子”, 孩子们一看就忍不住要去玩。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投放材料的适应性

区角活动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发展目标设置, 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要相应变化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区角活动基础,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材料的投放时目标的定位显然要比小班时更深一些、难一些, 更有操作性。比如, 美工区“服装加工”, 就由小班时以撕贴装饰为主过渡到剪贴或自己设计、装饰各种漂亮的服装;“钓鱼”游戏, 也从利用磁铁吸过渡到用钓钩钓。同时, 不断地结合主题投放适宜的、有特点的材料, 让每个区角中的活动材料都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 让幼儿体验到学校的快乐, 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多样性, 但丰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 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首先, 教师可以从幼儿发展及教育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幼儿选择提供材料。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区角, 类似语言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数学操作区、建构区等等, 再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提供不同的材料。比如, 在探索区, 可提供给幼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 乐于探索。在数学区, 为幼儿提供“排序”“小动物吃饼干“等分”“数物匹配”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排序, 我们准备了各种实物、图片, 像长短不一的冰棍、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等的笔、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各种图片。其次, 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的充足, 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和相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好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 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 在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

以往开展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 一段时间下来, 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常常会听到“老师, 我不想玩!”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有的能力较弱, 对投放的统一材料无法进行操作。对此, 在以后选择和投放材料时, 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 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五、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老师每次提供一份材料, 心中都应该明确它的教育功能, 知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区角活动是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让幼儿在反复多次地与材料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一般, 某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当然, 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教育功能。在材料的提供中, 我力求让孩子在一份材料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13.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篇十三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操作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企业专利现状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