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

2024-09-19

民俗旅游(13篇)

1.民俗旅游 篇一

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发展民俗文化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人口活动大的区位选择是关键。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2.民俗旅游 篇二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河秀丽、风景优美, 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地区, 也是一个旅游事业正在兴旺发展的省份。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五台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品牌在全球叫响。但是, 从长远来看, 我们的旅游似否缺点什么?有很多外地游客对我们的景点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其实我省旅游资源利用简单, 我们提供给旅游市场的品种单调。我省各地, 特别是旅游景点景区, 都有着独特的民俗资源, 只是我们忽略了民俗这个软件的开发, 利用民俗旅游, 我们可以将旅游市场做大、做强、做精, 真正成为我省的一大品牌, 将民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二、民俗对发展旅游事业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民俗对发展旅游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民俗对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民俗旅游资源, 为开发新的旅游点提供直接资料

著名的风景区, 之所以能吸引无数省内外旅游者前往旅游观光, 不仅要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要有绚丽的历史文化古迹, 尽管我们名山大川繁多、古迹名胜充斥, 但不能吃老本, 不能让国内外旅游者今年游古城, 明年还游古城。因此, 必须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 深入发掘研究第一手的民俗资料, 开辟新的旅游点, 进一步把旅游事业办活办好。

2、民俗中大量的民间风俗传说、风物传说和名人故事, 可

以帮助旅游者扩大历史、地理、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知识, 增加旅游我省的丰饶兴趣

大家可以听到这样一句俗语“久在山西住, 那能不吃醋”, 是说外地人在山西工作、生活的时间长了, 也会像山西人一样有了爱吃醋的嗜好。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醋不仅是调味佳品, 它除含有大量醋酸外, 还含有钙、铁、乳酸、烟酸、甘油、氨基酸、糖、盐类以及醛类化合物, 食醋能溶解食物中的钙和铁, 使人体易于吸收, 在炒菜时有保护维生素D少受损失, 在烧鱼煮肉时能去除腥味或快熟。在医疗方面, 醋有破食瘀、除坚积、消食杀菌等功用。近年来, 人们又发现醋对治疗高血压、皮肤病、风湿性腰腿疼及感冒、脱发诸病有疗效。难怪山西人爱食醋。这些都可被用来开发成关于山西醋文化的旅游项目, 成为山西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3、民俗可以使国内外游客进一步了解我们, 了解中化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例如春节时旅游者和我省各地人民欢度传统节日, 观看民间舞龙、舞狮灯会等活动, 亲身体验了民间节日的欢乐生活, 使他们了解到我们今天的生活风貌, 消除了多年来对我们的隔阂, 大大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同情和理解。

三、民旅如何为旅游事业服务

根据国内外经验, 民俗要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业服务, 主要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充分利用民俗各个方面来开拓旅游领域, 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兴趣

(1) 有效利用民族风貌, 开拓旅游领域。我省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之地, 世界各地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了解我们不同民族的民风习俗。在平遥, 我们利用民居、街道、商铺等明清布局, 根据当时人们的服饰、风土人情、习俗礼仪和社会风貌, 来展示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貌, 使游客宛如亲临其境, 既形象地丰富了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知识, 又增进旅游者对历史和文明的了解。

(2) 有效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和奇风异俗, 增辟旅游项目, 丰富旅游生活。我省一年四季都有多姿多彩的节日风俗, 我们一一加以利用, 给省内外旅游者提供欣赏异域风情的机会。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节日, 不仅开阔了旅游者的心胸, 也增广了他们对我省地方民间文化的见闻。

(3) 有效利用民间宗教信仰, 开拓旅游领域, 满足省内外善男信女的需要。例如五台山是日本佛教的发源地, 我们通过修复开放、恢复部分佛事活动, 吸引了大量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佛教信徒和旅游者。

2、充分利用民间文化特点, 举办各项旅游服务项目, 丰富和活跃旅游生活

(1) 成立民俗博物馆, 搜集、展出相关民俗资料并将其分类说明, 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在设计线路时我们可以形成“丁村-乔家堡-河边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线路, 让旅游者感受三晋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生产等民俗。

(2) 成立蜡像博物馆或举办展览。利用蜡像制作历史领袖人物、民间机智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礼仪等表演、解释, 以显示我们的灿烂文化。

(3) 举办各种民间戏曲、歌舞汇演, 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歌舞艺术, 既增长旅游者对我省地方民间艺术的了解, 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旅游生活。我们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 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

(4) 举办民间工艺品的展销。我们各地的民间工艺品, 品种繁多, 平遥漆器、五台的“澄泥岩”、木碗、降龙木拐杖等都是久已名闻中外的工艺品, 可供旅游者欣赏, 也可向其介绍工艺程序让其亲身体验, 开展参与性旅游活动, 丰富旅游生活, 延伸旅游链条。

3、搜集、整理、出版配合旅游的民间文学书刊, 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1) 通过我们搜集、整理、出版各地风物传说丰富旅游文化, 激发旅游欲望。 (地方风物传说, 就是指粘附某个地方、某些山川城郭、着名的建筑物或土特产、工艺品等等的民间故事) 。

3.浅析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篇三

关键词:民俗旅游河源客家文化 保护

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民俗旅游事业的原材料,它犹如天女散地散存在各行各业。正式由于这种星散性,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尽管十分丰富,旅游价值也很高,但他的魅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旅游者的观赏效果,不利于民俗旅游的促销。因此,对民俗旅游进行深加工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改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民俗旅游文化优势也越来越突出,各地旅游部门转变观念,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加大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例如广东省的河源市。据了解,河源市以积极创建国家和广东省旅游强县、特色县为载体,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集约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着力建设以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为重点的湖滨休闲度假基地、以九连山黄牛石风景区等为重点的森林休闲度假基地,以龙源、御临门和热龙等温泉为重点的温泉保健休闲度假基地,以苏家围等东江沿岸客家风情景区为代表的客家乡村休闲度假基地,以赵佗古城和恐龙文化为重点的历史人文旅游基地,以市区两江四岸黄金水道为重点的水上娱乐休闲基地。形成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寻幽觅古、恐龙奇观、客家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打造“万绿河源、客家水乡、温泉之都、恐龙故乡、千年古邑、客家风情”六大特色品牌,全面提升“青山秀水田园美,碧湖蓝天空气新”的万绿河源旅游形象。

二、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河源客家地处山区,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有较大的经济差距,客家文化发展水平也与客都梅州有一定的距离。民俗旅游开发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因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民俗庸俗化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俗文化,但个别地方却打着民俗的旗号去亵渎民俗文化,为了换取票房价值,盲目地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地格调地猎奇,民俗被随意庸俗化。如有的地方利用巨资修建九龙宫、地狱等,也号称民俗旅游开发,这不是弘扬民俗文化,而是搞低级趣味。

(二)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

民俗的本色在于乡土气息和原始气息,而目前民俗项目尤其是民俗村特别注重外表形象。这样,游客进入民俗村,如同进入了一个舞台布景区,其中活动者的“村民”们,从服装的色彩、质地、装饰等都像在演舞台剧,这类艳丽光彩照人的服饰无言告知游客,村民们的活动内容部是日常生活,而是在进行表演。

(三)匆忙上马,开发粗糙

民俗旅游资开发是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开发之前,邀请专家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室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但自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取得巨大成功后,急于富起来的有些单位和旅游部门目睹这种见效快的挣钱法,不考虑所在的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程度,不做精心的调查研究,纷纷仿效。可以说,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多,但真正成功的范例却不多。

(四)开发重点不突出

民俗是地域的民俗,不同的地域,民俗各自不同。民俗的地域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自然也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点,在这方面,各地的有关部门已有所意识,但在具体开发操作上海嫌不足,不少地方热衷仿建,而忽视本地民俗特色资源的发掘和开发。

(五)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

民俗旅游商品既是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又是一种重要旅游吸引物,它的双重性决定着它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民俗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很热闹,但雷同现象十分普遍。只要到各地旅游地走走,你肯定会发现,民俗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识,没有个性。

三、对河源客家文化民俗旅游的保护对策

(一)宣传客家文化价值,提高人们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责任心与自觉性旅游地的客家文化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得,有些开发者行为不当造成的,有些是外来文化冲击所致,但更多的是因对客家文化的旅游价值不了解造成的,这就促使我们想旅游地的居民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宣传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珍贵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宣传,客家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就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但借鉴和学习决不是精华、糟粕一并照收,以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在保持自己的客家文化基础上,适当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

(二)完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是旅游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国家、地区为发展旅游业而做的战略部署,是调节区域范围内各方面的资源,促进有秩序开发的构想。旅游规划涉及面很广,包括景观、风景区规划、饭店、参观、商场、娱乐场所等旅游设施规划,交通、通讯、邮电、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的规划等等,

(三)建设一批原始型客家文化民俗村,保留传统客家文化火种

建设原始型的客家文化民俗村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又是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好办法。例如开发乡村旅游,河源市推行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陆续开发了苏家围、南园古村、兴隆客家民俗文化村等乡村游景点,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寻根忆祖,尝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回归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明。乡村游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搞特而专,引导农民和企业创办专项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特色娱乐和农村景观城市化。

(四)举办客家文化民俗活动,加深民众的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文化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大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对传统客家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代青年热衷于唱流行歌曲、跳交谊舞、穿时装、看电影、过圣诞等等时尚,而对于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等传统客家文化活动仅知皮毛,不晓内涵,更谈不上重视。所以应多举办一些客家文化民俗活动,如表演、知识竞赛,组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传统客家文化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的客家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的客家文化的自觉性。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与模式,注意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促使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旅游》 巴兆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中国旅游景点开发警示录》 文化报 陆地1994.5.20

4.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篇四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5.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建议 篇五

湘西之旅龙银秀

湘西州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地方多民族文化底蕴。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区域性、吸引性、急需性等鲜明地显现。依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德夯自然风光景观作支撑。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这股东风。使湘西州民俗旅游向成熟、健康、世界性等发展,湘西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主流。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

所谓民俗旅游就人们是以观赏、领略、了解、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与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从性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有重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用、社会文化作用和创造旅游品牌作用三个方面。

经济作用 :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自我见证民俗文化对旅游者极具强大的吸引力。据统计 , 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 ,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 56.7%。

社会文化作用 : 民俗文化的形成 , 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就湘西而言 ,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经几千年来各种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 , 才形成目前独特的民俗文化。加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 , 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保护机制 , 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性保护及传承民俗文化和利用价值。

创造旅游品牌 : 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长期吸引特定游客群体 , 保证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保持长期的一贯性 , 从而实现可持续开发。

二、湘西州民俗旅游目前开发情况、投入不到位 , 开发层次不够深。

目前湘西州民俗旅游多由景区企业、经营者合资自发开发 , 其项目的设置 ,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风性。成本回收率低,能否如期得到回报 , 心中无底 , 因而 , 无法正确投资或不敢过多投资 , 导致开发层次不深,负面因素繁多,不能充分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导致游客期望值大打折扣,消费低,名誉下降,游客回头率低。、民俗文化旅游单调。

目前湘西多数民俗旅游区尚停留在观光阶段 , 由导游解说向客人介绍当地民风民俗 , 缺乏深度的参与性和情趣。、民俗风情胡编乱造。

目前很多景区向游客展示的民俗完全是经营者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 , 完全不根据实际民俗特点。比如有的景点出租的民族服装是经营者引来外族的服装和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而编造出来。导游带团中胡编民族语言,从而误导游客。、旅游从业者对民俗认识及教育不够。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游客量、旅游收入量年平均增长都在 50% 以上。旅游从业者增加很快 , 但从业者的民俗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导游只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度的理解,本身对湘西民俗都似懂非懂 , 又如何能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有关部门应及时的组织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作为一名湘西导游应充分传承湘西民俗文化的使命。

三、湘西州主要民俗旅游资源、地方歌舞。

地方歌舞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湘西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民间有丰富的民族歌舞供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强烈的节奏感、欢快的氛围 , 很适合于游人的审美要求和游程的一项快乐氛围,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苗族的接龙舞和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苗族接龙舞 ,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 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 相传古代苗族以次舞蹈求雨。每当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去接龙 , 并形成了风俗习惯。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 , 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茅谷斯 , 也叫毛猎舞 , 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 , 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 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 , 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 , 表演部分农事活动。、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 , 绚丽多彩 ,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它的服饰民俗元素,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男子裤管短而宽 , 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 , 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 , 胸前、袖口和裤筒 , 滚边绣花 , 过腰大而长 , 袖大而短 , 皆系满襟 , 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 , 短马褂 , 下不著 , 长裙青红相间 , 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 , 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苗族系母氏社会,妇女极其讲究银饰。银器是养生、美观、财富的象征等,据介绍有银冠、银花、银梳、耳环、银玲、银链、项圈、牙签、银扣、银绦等等。

比较而言 , 土家族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 ,男穿对胸衣 , 双排七至十一扣 , 俗称蜈蚣扣 , 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 , 袖大而短 , 饰花边银铜佩饰 , 俗称“满襟”;未出阁的姑娘着花衣 , 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 , 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 , 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 , 上着鲜艳挑花绣衣 , 下着八幅罗裙 , 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居住民俗。

湘西的居住民俗代表是吊脚楼 , 苗族、土家族均习惯居住。就其结构而言 , 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 ,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 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 , 其余三边皆悬空 , 靠柱子支撑 , 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 , 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 , 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来说, 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等,但单吊式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除吊脚楼外 , 苗族聚居区还有一种古朴简单的石屋 , 即以片石垒砌 , 表面再以泥土糊面。这种石屋 , 配以石板路、石砌墙 , 古朴凝重 , 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性。以吉首德夯、社塘坡等地为典型。、饮食民俗。

湘西苗族、土家族饮食 , 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 , 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 , 借助特有气候条件 , 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 , 自成一家。既不同与湘菜的香酥、酸辣、软嫩 , 又有别与川菜的清、鲜、醇、浓。主要采用腊味、山珍野味、辣椒、各种酸菜为原料。能让游客“酸的摇头”、“辣的出汗”、也能让游客感到“鲜的清脆”“、腊出味道”。以菜肴而论 , 湘西特色菜主要包括腊味、酸干菜和野味野菜。

四、开发模式与原则、开发模式。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落后 ,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到湘西州实际情况 , 建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走“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旅游企业为主体、教育部门跟进 , 按市场需求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的路子。

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 是因为湘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从保护第一的原则出发 , 任何开发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湘西文化部门多年来进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 有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 领导作用是任何旅游企业和个人无法代替的。

旅游企业为主体 , 是因为民俗资源开发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按“谁受益 , 谁出资”的原则 , 旅游部门必须参与进来。而且 , 湘西旅游企业多年的发展表明 , 其高度的工作效率在民俗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门跟进 , 是因为旅游业在湘西州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业人员的教育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努力。以往湘西州各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通用知识教育 , 轻民俗。应多多挖掘民俗文化,及时有效的传承民俗文化。、开发原则。

(1)保护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 , 在开发时 , 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湘西州以前也做过很多工作 , 比如建立了多个民俗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 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 , 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 , 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

(2)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 , 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 , 试问把云南、贵州的民俗旅游活动搬到湘西来 , 能有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吗 ? 应下大力气就地取材 , 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 , 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 , 这样才会因其贴切、真实而保有长久的生命。

(3)参与性原则。

要发挥民俗旅游的优势 , 就必须让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 参与民间活动 , 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以次使广大游客感到回味无

穷。而目前湘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很多活动游客只能看不能参与 , 游客处于似明白非明白的状态,兴趣索然 , 影响了旅游的效果。

(4)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开发时从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入手 , 民俗旅游才能体现自己独特鲜明的一面 , 才能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旅游特点 , 从而确保湘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6.民俗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篇六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期

[摘 要] 民俗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方式。湖南民族地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各种风俗。民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影响民族地区的旅游的发展,本文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探讨湖南少数民族俗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待有利于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俗旅游 可持续发展 民俗

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现象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旅游资源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现象。民俗旅游良性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湖南少数民族民俗为例,分析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风情丰富多彩,风格惟湘独有。湖南少数民族全省有51个民族,各族风情有别,部分土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如湘西规模宏大,场面热闹的苗族节庆日等。湖南无独有的少数民族,却有颇多惟湘独有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如吉首苗家的“跳香”等,几乎都是国内闻所未闻、别开生面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2.历史源远流长。湖南少数民族除回、维、蒙、满为外来迁徙者外,苗、土家族、侗族、瑶族等都是土著少数民族,其生息繁衍史源远流长。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川、鄂、湘、黔部分地方土家族主要来自湘西土著人与巴人、汉人组合而成,由于湖南境内少数民族活动历史悠久,因而风情旅游资源史也源远流长。永顺祖师殿是土家族年代最悠久的宗教活动场所,江永县千家峒是瑶族原始居住并发脉之地。

3.地域差异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1)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全省约占85%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在湘西、湘南、湘东一带的边远山区,以湘西自治州、通道、江华、城步等地为主。(2)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地区特色明显,武陵山、雪峰山以西以苗、土家族

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西晃山和天子大山以南侗族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南岭地区瑶族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这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多分布于自然资源丰富但落后的山区。

二、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特征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脱离传统,民俗旅游出现舞台化、商品化。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导致当地的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旅游开发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氛围,加速了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最后将导致某些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不少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缺乏认真研究,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动,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与该民族的原生文化相差很大,体现不出自身特色,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

三、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阻止“商业化,少庸俗化”。高品位开发是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准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现出来。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民俗旅游的关键。

2.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来说,极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相对封闭措施,保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客源。

3.强调民族地区个人参与,维护居民利益。地方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过分强调投资方的利益,导致民族地区居民的利益常常被忽略,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建立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尤为必要。这样,既可防止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或商品化,又能造成当地文化、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旅客旅游动机的产生,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积极献言献策。其次,要充分照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其经济合法权益,并尽可能

多地为社区居民创造旅游就业机会。最后,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树立民俗旅游品牌意识。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随着国内旅游竞争的加剧,众多企业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纷纷走上了品牌经营的道路。可以说,品牌化既给民俗旅游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参考文献:

[1]龙梅赞:湖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8~29

[2]温 军: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问题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4):42~46

7.试析桃坪羌寨民俗旅游经济开发 篇七

关键词:民俗旅游,桃坪羌寨,旅游开发

一、桃坪民俗的经济现状

(一) 桃坪旅游经济概况

桃坪羌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筑特色独特的羌碉, 由水网、迷宫通道、联通的房屋楼顶共同形成的地下、地上、房顶三层立体村落, 锅庄舞, 羌绣, 绿色羌餐, 还有保存完好的羌族民风民俗,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在1996年左右的旅游开发初期, 桃坪尚须借助米亚罗的“赏红叶、泡温泉”顺带招徕游客, 再从米亚罗风景区的部分门票取得收入。到了1998年, 桃坪已经有来自成渝两地的稳定客源。而如今, 在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 桃坪羌寨的游客接待量已冠居理县之首, 是理县旅游的支柱。

(二) 桃坪民俗旅游的经济潜力

桃坪的旅游旺季是6月、9月。尤其是进入9月后, “十一”黄金周、“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羌历年以及“纳吉赛歌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以2012年国庆黄金周为例, 此期间桃坪羌寨游客人数达到6571人。近些年, 随着桃坪羌寨知名度的加大, 慕名而来的游客逐年上升, 旅游开发仍有较大的潜力。

二、桃坪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建议与对策

(一) 提升民俗产品体验性

桃坪羌寨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羌碉、村落、羌绣和民风民俗。

分析表1, 纵向上看, 桃坪羌寨旅游吸引物的利用程度较低, 在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中, 除个别优秀范例外, 大多开发层次浅, 效果不理想;横向来看, 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卖点单一, 开发不足。

桃坪羌寨, 有水网、迷宫通道、联通的房屋楼顶共同形成的地下、地上、房顶三层立体村落, 独具特色, 加上罕见的碉楼、古老的羌文化, 这些本身就构成了很大的体验性, 如用来开发旅游产品, 尚有很大利用价值。另外, 桃坪的民风民俗, 也可开发演艺产品, 创造价值。

(二) 改善旅游商业模式, 扩展营销活动

桃坪羌寨的经济实体, 官方方面有理县城乡投资开发公司和吉祥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前者主要负责招商、集资, 以及战略策划工作, 后者主要负责景区日常的管理、运营, 以及门票收取;民间方面主要是寨民以自有住所开展的餐饮、住宿、娱乐接待, 另外还有旅游商品买卖、羌碉的收费参观等。当地寨民以经营餐饮、住宿接待为主, 在经营中较少整合资源, 商业模式简单, 制约着旅游业态自身的发展以及营销工作的开展。

笔者建议桃坪羌寨独自开展一年一度的摄影节, 作为改善旅游商业模式, 扩展营销活动的途径之一。

举办摄影节节庆活动, 对桃坪的旅游营销有三大好处:首先, 摄影节把旅游地的自然、文化、社会的各方各面完整的展示给摄影者和游客, 活动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 吸引游客, 带动了旅游消费;其次, 摄影节中的媒体宣传, 可提高桃坪的旅游知名度, 传播桃坪品牌形象;最后, 摄影节会激发桃坪旅游经营个体们的责任心, 激发他们改善店面装修, 提高旅游产品、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 可以在旅游淡季, 由理县政府、摄影协会 (杂志社) 、理县旅游局共同举办摄影节, 以桃坪独具特色的自然、羌碉、人物、文化、美食、羌绣、民俗风光为主题, 设置丰富、趣味的摄影流程, 如采风、影展、评奖 (出画册) , 吸引成渝两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 并同步进行纸媒、电媒、网媒的多渠道宣传, 后期可将优秀作品在宽窄巷子做集中展示, 实现“摄影搭台、旅游唱戏”。

(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目前桃坪羌寨的旅游资金, 主要由理县城乡投资开发公司负责管理和募集, 其中一部分来源于门票收入, 另一部分来源于旅游局的政策性拨款。整体上缺乏融资渠道, 这就导致大型营销活动开展时的资金缺乏。

理县城投公司可以通过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 方式融资, 即由政府公共部门专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融资、设计、建造、经营、维修和管理, 在指定年限 (特许期) 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项目所在地政府融资。这样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 提高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四川新闻网.黄金周桃坪羌寨景区门票收入26.6万[EB/OL].http://ab.newssc.org/system/20121008/000712377.html.[201210-8]

[2]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 (比赛) 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19 (4)

8.民俗旅游 篇八

成立日期:2006年

所处行业:在线旅游

主营业务:旅游产品在线预订

行业地位:旅游产品预订细分领域居领先地位

管理团队:CEO于敦德

融资情况:

途牛旅游网(以下简称“途牛网”)依靠“网站+呼叫中心+旅游产品”的模式,深耕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产业链,凭借呼叫中心与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创造收入。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途牛网正尝试在旅游产品预订环节“去呼叫中心化”。

结盟旅行社

“要旅游,找途牛”,这句广告语让很多人结识了途牛网。面对国内在线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途牛网选择在旅游产品预订这一细分领域深耕细作。途牛网在全国范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包括自助游、跟团游、自驾游及出境游等8万余种旅游产品,目前已成功服务超过400万人出游。

在业务模式上,途牛网打通上游供应链,与旅行社结成盟友,将旅行社的产品搬到线上,使价格透明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在途牛网上选购产品,通过电话咨询并预订,省去了到各个旅行社咨询、比价的环节。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途牛网这种价格透明、产品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途牛网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及用户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能将分析后的用户行为反馈给合作的旅行社,帮助他们开发和改进产品。

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肖平表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谁最贴近消费者,谁的消费体验最好,谁得天下。其实,无论何种在线旅游模式,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用户黏性都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途牛网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除了基本旅游产品之外,还推出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以及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

去呼叫中心化

过去,呼叫中心在途牛网的旅游产品预订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直接完成旅游产品的预订,面对这一趋势,途牛网也在进行转型,通过“去呼叫中心化” 的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但是“去呼叫中心化”主要体现在销售预订环节,对于售后服务、出游中服务、投诉等情况较为复杂的环节,人工服务更为灵活、直接,网络服务反而会降低处理效率。

途牛网表示,其会将

2014年的战略重点放在移动端。

商业模式评价:

途牛的差异化路线,让它掌握了大量的产品资源,但也对其供应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如何做好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桥梁、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挑战。

9.民俗旅游 篇九

我国学生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研究学生旅游及学生旅游市场的.特点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continuous development)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分析了学生旅游的特点及消费倾向,认为发展学生旅游正是其时,并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李秀斌 赵新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 年,卷(期): 15(4)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学生旅游   朝阳旅游   持续发展  

 

10.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篇十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一、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天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长盛不衰。在天水这块大地上,属于非物质类别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腊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天水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三)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比如天水有名的胡式民居、皮影戏、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儿”。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

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

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在泼水节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的重教知识。

(五)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在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园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摘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民俗文化度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11.旅游行业:国庆旅游持续火热 篇十一

钢铁行业:宝武重组方案远超预期

随着10月10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的复牌,备受各方关注的宝钢武钢吸收合并方案尘埃落定。复牌后的两个交易日,宝钢和武钢表现抢眼,武钢连续两天以涨停告收,此现象表明市场各方对于宝武合并方案的高度认同。宝武合并拉开了钢铁行业全面整合的序幕。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此前表示,宝钢与武钢联合,是中国钢铁业动力转换战略的第一步,但不会是唯一一步或最后一步。目前,业界关注“宝武联合”下一步的具体整合进程。

实业艰难:多家上市公司出售一线房产

一边是热到发烫的楼市,一边是宏观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大环境。最近一段时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出售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产,而从中所获得的收益更是远远超过了经营主业所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中最为扭曲的一面:实业的艰难和地产的过热正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统计数据显示,2934家上市公司中,有628家净利润不足1000万元(含亏损),也就是说,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半年的净利润,甚至赶不上京沪地区的一套学区房价格。

电影行业:国庆档票房出现负增长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5.67亿元,较2015年创纪录的18.5亿元票房下降了15.3%,也是近十年来内地国庆档首次出现电影票房负增长。这是否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疲软呢?记者采访发现,表面上看总票房成绩下降了,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今年的数据更真实,挤掉了泡沫和水分。

金融行业:柜员机转账24小时内可请撤销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全面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银行卡业务管理和转账管理。明确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可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

国内首条民营控股高铁落地

9月28日,在“浙江省综合交通投融资建设签约大会”上,复星集团牵头民企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等正式签订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国内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杭绍台铁路正式落地。该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462亿元,是国家首批引入社会资本的8个铁路示范项目之一。

石油:OPEC达成冻产协议

9月29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已经达成了限制产量协议,将日产量限制为3250万桶。随后,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上涨5.3%,收于每桶47.05美元,为9月8日以来收盘新高。伦敦洲际交易所11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9%,收于每桶48.69美元。

电商行业: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

近期,工商总局公布了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在有效送检的为497批次样品中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工商总局消保局负责人表示,线上抽检结果适用于线下销售,对在线下实体店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同样要依法查处。处罚结果应计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啤酒行业:华润收购雪花 寡头格局初现

华润啤酒10月1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华润雪花啤酒49%发行股本总额,此前,华润啤酒持有雪花啤酒5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华润雪花啤酒成为华润全资子公司。业内认为,完成收购后,华润啤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位居啤酒行业第一成为“寡头”,而市场上将从“多强并举”转变为“一强多强”的局面。

煤炭行业:价格连续5个月上涨

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获悉,今年9月,内蒙古煤炭价格延续了5月以来的上涨态势,且涨幅进一步扩大,主产地动力煤坑口平均结算价格为157.03元/吨,环比上涨11.10%、涨幅扩大6.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9.18%、涨幅扩大10.26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上涨。

手机行业:三星宣布召回全部Note7手机

12.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研究 篇十二

一、云南省民俗旅游概况

1. 云南省境内民俗旅游文化简介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从历史记载上看, 西南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分布众多的地区, “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 有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傈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阿昌族、羌族、普米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17个民族, 此外还有部分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瑶族、满族。西南地区不仅民族很多, 而且民族人口亦多, 尤以云南最为突出, 西南民族地区24个民族在云南省内均有分布, 是全国少数民族组别最多的一个省份, 少数民族人口也有1000多万。”[1]

现代云南省内旅游很多都依托在民俗文化上, 而云南民俗文化的载体基本上就是给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动植物种类众多, 很多都是外地很难看到的, 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浓缩的人类发展的历程, 所以整个省的旅游经济十分发达。根据相关资料, 云南省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还有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 除此之外各种文物保护单位和小的景点分布, 不胜枚举。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云南省内很多旅游项目都已经和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吸引大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极大促进了云南省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极大贡献。

2. 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特点

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从旅游、经济、文化发展等多种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民俗旅游经济基本呈现四个特点:多样性, 参与性, 差异性, 文化的多元化。

(1) 多样性。云南省民俗旅游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的多样性,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 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民族的众多造就了民族文化的众多,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据统计有数十种。其次是旅游的多样性, 云南省境内包含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 并且动植物种类众多, 历史古迹、文物书目也很多, 仅仅从已经开发的景点来看就是数量庞大, 除此之外还有些未开发的自然景区, 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前去探险、游历。除此之外, 云南省的地理环境也具有多样性, 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省内少数民族众多, 文化多元的特征。

(2) 参与性。民俗文化旅游中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参与性。随着社会发展, 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现代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并不只希望走马观花看一下, 因为这些通过互联网, 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在家里就可以足不出户来环游世界。在旅行的过程中, 游客更希望可以参与到其中去。云南省独特的民俗旅游文化依托在其传统的民族文化中, 而少数民族人民历来善歌善舞, 在旅游景区的帮助下, 少数民族人民把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歌舞表演、游戏活动等作为特色游览项目之一, 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在一起, 真正体验到民俗文化的特别之处。

(3) 文化的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多样、复杂性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 云南省内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都受到了较好的保护, 并且在不同的区域, 侧重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 “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强强联合, 培育了丽江古城 (纳西风情) 、石林 (彝族风情) 、香格里拉 (藏族风情) 、西双版纳 (傣族风情) 、大理 (白族风情) 、腾冲 (侨乡风情) 、宁蒗 (摩梭风情) 、元阳 (哈尼风情) 、罗平 (布依风情) 等一批世界旅游的名牌。”[2]

除了基本的民俗文化外, 云南省内宗教文化也是多种多样, 佛教方面同时有受到汉地影响而传播的大乘佛教, 也同样有受到藏地影响的藏传佛教, 在南部等地区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 也就是小乘佛教的传播。除佛教外, 云南省内同样有常见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 这些文化有些与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有些独立发展, 但无论如何, 总体上都呈现出多元一体化发展趋势。

(4) 差异性。这里所说的差异性是说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民俗发展状况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位于边疆地带, 地形多样,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处于一种比较落后、闭塞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也极大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内众多少数民族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是自身文化系统保存较为完好, 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十分强大, 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另一种就是自身文化系统早在历史上就遭受多种冲击, 文化系统已经比较薄弱, 而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之下, 很多年轻人也走到城市中, 抛弃了本有的民族文化特质, 这就导致传统民俗正在慢慢衰落, 有些现在我们已经难以看到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 尤其是其中一些保存较好的民俗文化,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对民俗文化转向旅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民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 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过去人们出门旅行的目的侧重点在于“我去过哪里”, 到目的地后也就是参观游览一下景点,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行感受到与自己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云南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 旅游团在组织游客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鼓励游客真正参与到其中, 和少数民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享受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也促进了民俗旅游经济的不断开发。

从云南省的民俗旅游经济开发来看, 一般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 分别为文化陈列项目展览, 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娱乐项目, 民俗旅游商品, 以及以村寨为单位的旅游项目。

1. 文化陈列项目展览

文化陈列项目展览基本的实现载体可以说就是各类博物馆, 云南省内大大小小博物馆众多, 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是有些区别的。除此之外, 一些国家级、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属于文化陈列项目中。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陈列展览的形式展现给游客看, 一方面是便于游客理解和参观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从另一方面看, 也是对这些传统民俗的保护。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外来文化对云南省内少数民族传统民俗的冲击是很大的, 有些历代传承的工具、工艺品, 在民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设立成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项目或是直接收入博物馆中, 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来对这些古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是很有益处的。

2. 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美食是除基本景观之外吸引游客的另一大特色,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其传统的美食, 无论从外观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将传统美食和现代小吃结合起来, 设置专门的小吃街等, 也是云南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一大特色。“傣族的风味餐饮, 哈尼族的‘长街宴’, 白族的‘三道茶’, 傈僳族的‘同心酒’等, 与各饮食文化相交融, 形成了云南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3]

3. 少数民族特色娱乐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基本上是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结合起来, 配以相应的民族歌曲、舞蹈、习俗等, 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基本上可以说是云南民俗旅游经济中开发的最成功的, 成为吸引游客的最主要项目之一。

4. 民俗旅游商品 (纪念品)

旅游商品或称之为纪念品, 是旅游景区除基本门票等收入之外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主要收入来源。从云南省内来看, 民俗旅游商品一般与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服饰、手工艺品等结合起来, 还有一些类似于明信片等便宜、便于携带的纪念品都受到游客的青睐。

5. 村寨旅游项目

村寨旅游项目是今年来兴起的, 云南境内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还是以村寨为基本单位聚集在一起, “主要依托以表现各民族文化特色为主的地方村落或模拟村寨为主, 开发成集民族建筑, 民俗活动, 民族饮食, 民族风情为一体的, 各具特色的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民族文化风情活动。”[3]

三、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展望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后, 出现了一些问题。从目前来看, 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商业化过于严重, 随着旅

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从云南省内民俗经济开发来看, 商业化越来越严重, 甚至出现了假冒少数民族, 通过表演等骗取游客钱财的现象。其次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游客的不断增加, 以及在一些地区为了发展旅游景点, 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宣传开发不够, 云南省地理面积较大, 除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外, 一些稍微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游客人数相对较少, 这与宣传力度的缺乏有很大联系。

2. 开发的对策

未来云南省民俗旅游开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保护开发相结合。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民俗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开发是必然的,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开发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 以此保护传统民俗, 而民俗保护的越好, 就越会吸引游客前来。其次通过市场调控抑制过度商业化, 统一规划制止违规操作。过度的商业化势必对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诸如前文提到的假冒少数民族来获取利益的行为更是应当需要惩罚的,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的调控, 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促进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独特旅游形式, 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潮流。成功的民俗旅游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4]云南省内众多的少数民族先民们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少数民族本身还是游客, 在开发、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保护已有的民俗文化, 在保护中开发。从整体看来, 将民俗文化转为旅游经济的发展, 不仅对少数民族自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云南省来说也是极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长治: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05) .

[3]杨韫.试论云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4, (01) .

13.民俗旅游 篇十三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上一篇:2008--2009教研组、阅卷教师名单下一篇: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