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2024-11-2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共11篇)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在许多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用到了文件操作、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和网页浏览等技术,基本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不能以简单的操作培训来代替。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目标中虽然也提信息素养,但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初中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以这样来理解,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苗逢春博士提到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分别是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我的理解是学科整合只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使能”阶段,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想达到“效能”“智能”,必然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加入LOGO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现在初中阶段常规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而且这几个模块是分阶段来安排的。我认为模块之间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安排,注重体现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另外,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功能。要在课堂上多用一些学科类的儿童教育软件,通过软件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

2、抓好学生的文字输入技能,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观

点奠定基础。经常有学科教师向我提出,学生的打字速度太慢了,影响了整合课的效率。但据了解,现在初中语文对拼音的掌握不作严格要求,这可给信息技术教师出了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3、文字处理模块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作文、日记等输入电脑,进行初步排版。在实际的应用中,Word的许多功能是用不到的。

4、初二年级多媒体制作要达到按指定链接进行跳转的要求,会在作品中插入多媒体元素。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PPT作品是演示自己或小组研究成果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

5、网络操作模块中,要能够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保存,处理等操作。网页制作可以不作要求,或者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重点让学生使用博客,把博客变成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和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其实,只要用好了就是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电子档案袋。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文章网上很多,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教学设计方法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要看教材内容、学习对象,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某种教学方法,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提“建议”以下几点:

1、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三课时,其中一课时就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就有必要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写感想、办小报、设计作品、查阅资料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及时的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需要制作调查表,教师可以从如何设计调查表开始,再如何用Word的表格功能来实现,可以避免单纯地讲解制作表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倍受重视。如果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也可以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位教师直接负责三课时的教学,已经有学校开始这样安排了,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可能转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或者专门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硬件维护等电教工作,当然这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2、开启创新之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中,只有教师实实在在去创新了,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要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相结合,如在学习word2000中的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请语文老师提供一篇习作,在课上分发给大家进行修改,既学会了用word2000修改文章的技术,又对作文修改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如学校要组织学生分批外出春游,五六年级到上海,三四年级到昆山,我就利用学生这个兴奋点,开展了网上旅游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外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因此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强调生活算法

在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把自己精美的设计展示出来,学生在机械地参与着教学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没有看到学生有创新火花的迸发。我们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时,同样不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要把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进行提炼,让学生懂得,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要从操作步骤上升到算法思维。活动选题要适度增加挑战性,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促进其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概念地图”,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显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作品评价的比重占得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教师容易操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困生得不到鼓励。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争取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来做。我的做法是建议学生写学习叙事,把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教师再上学生博客进行点评,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

1、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画图工具箱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媒介,如果只简单教授操作,给学生的只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在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多少的发展,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多少的提高,他的各方面的信息素养是否有所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一个负责版面图案设计,一个负责具体操作,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了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集体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作品赏析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风俗和文化的沉垫,是一个民族自诞生以来的哲学观、道德观、审美观、人文历史的结合体。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西方文化侵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为人们所忘却,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何挽救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学生作品中,糅进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民族文化意识。如图3(过年啦)中,倒立的“福”字、鞭炮、可爱的雪人等都是中国元素,描绘了祖国北方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情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体会着这种人文关怀,在身心受熏陶的愉快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

3.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我们选择“构建和谐家园”这幅漫画让学生用画图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真善美,懂得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学习中目的。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初中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大有作为的。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认清形势,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模式,从而带动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二

一、何为微课程

微课程即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微课程具有表达能力强、灵活性好、知识的可吸收率高以及与真实世界联系紧密等特性, 有效弥补了传统课程知识表达的不足。尤其是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微课程,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微课程学习包”,又可以起到“课程补丁”的功效。

二、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1.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选题设计。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 ,教学目标集中、内容要明确,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或针对教学难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题型分析,也可以是方法传授、动作技能演示等。

(2)时间设计。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教学过程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等环节。

1快速引入课题。微课程强调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具体方式有:可以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引入课题,可以从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课题, 可以从以前的教学内容出发引入课题, 也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个途径,都要求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吸引学生,更要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2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程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点知识,显露主干内容,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在讲授重点内容、罗列论据时要精而简,力求论据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3总结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总结可以对讲 授的内容 起到提纲 挈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4)资源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

(5)教学语言设计。在微课程中 ,由于时间有限,语言准确、简明显得极为重要。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2. 微课程的制作配置与制作方法

方法一:智能手机拍摄法

1设备配置: 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智能手机一个、几枝不同颜色的笔、一打白纸、相关主题的教案、多媒体电脑一台、视频编辑软件一套。2基本方法: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用笔在白纸上展现教学过程,边演算边讲解,尽量保证语音清晰,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画图、标记,演算过程逻辑性强,教授或解答过程明了易懂。在他人和辅助器材帮助下,用手机将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要保证画面清晰、准确;第三步,进行视频编辑,添加字幕并进行美化,生成微课程视频。

方法二:录屏软件录制法

1设备配置:多媒体电脑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Cyber Link You Cam、屏幕录像专家、PPT课件。2基本方法: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PPT课件,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幻灯片放映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方法三:手写板或交互白板、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法(简称“可汗学院式”)

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意义;方式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226-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当今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现代信息技术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从而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探索。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

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演示、视频演播、模拟动画等方式制作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这样学生会更乐意接受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它对数学对象进行多个灵活操作、提出探究问题,创造数学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结构关系,开展尝试、模拟、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研究性方式

合作研究性的方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教师呈现问题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筛选信息和网上协作共同完成课题。这种方式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3)自主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4)交流协作,制作、计算数据,解决问题。(5)汇报,评价,反思。

三、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①、当前我们需要更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它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②、加强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数学软件和进行课件设计,提高 “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4.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篇四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5.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师: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沙的容器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规律。●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

实验: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图实验一)问:为什么笔尖的一端手指感到痛?是压力大吗?

(二)压力 设计多媒体动画模拟:书放在气球上,气球的形状慢慢变化。问:气球的形状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这个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施力、受力物体各是什么?从而给出压力概念。进一步扩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同时演示一些常见物体压力图示的画法。

总结:

一、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三)压强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多媒体动画模拟二个小实验。实验一:手指压住铅笔头,然后再压住铅笔尾。实验二:手掌接触的部分和指尖接触气球的部分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每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等(右图示)。还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方案”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进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此处实验方案较多,对同学的不同方案,只要方法正确,都要给予充分鼓励。选取两个代表性的方案。方案一:

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比较(3)、(4)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方案二:(右图)

器材:装沙的容器、压力小桌、砝码。方法:(1)将压力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砝码,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压力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3)把砝码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比较(1)、(3)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进行信息搜寻、矫正、完善,学生是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不动手做实验,利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源,动画模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四)压强的计算公式:

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 4.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79页“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部分,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教师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分析哪些图片是需要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减小压强的?

①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

(六)小结

引导学生应用所受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七)反馈练习

1.图示,物体重10N,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40N,墙壁受到的压力是()

A 10N

B 40N

C 30N

D 50N 2.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

3.滑雪板长2m、宽10cm,当质量为60kg的人用它滑雪时,求雪地受到的压力和压强。(设每块滑雪板的质量为1kg)●教学反思:

6.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六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7.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七

一、从理论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具有促进的意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科书教学方法转变成包括音频、动画、视频演绎等多种元素的形象生动的授课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 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 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整合, 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创造了条件。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 改变了数学教育的智能形态, 同时也改变了数学教育的物化形态, 使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理念, 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改革。通过信息技术, 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和交流手段, 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得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原则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从实践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形成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变得和其他课程一样形象生动, 使学生容易接受。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 可以使数学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 视觉感强, 印象深刻, 很好地展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利于学生记住并应用到实际中,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最终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改进数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进而达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从而解决信息化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与各个教学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 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之,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途径, 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结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文献

[1]缪亮, 盘俊春编著.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8.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篇八

摘 要:印度和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教学评价、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既存在相似处又各具特色。印度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22-04

引言

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而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1] 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我们选择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比较对象。

一、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1.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有六大教学目标(如表1所列),它既是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继续,又是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六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如表2所列。

(3)课程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印度制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2.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2)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7个模块。[6]其中,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为选修子模块)、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必修模块,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为选修(拓展)模块。每一模块中又包含若干小模块,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规定(请参阅2000年11月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

(3)课程教学评价。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习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3]

二、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1.课程性质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既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继续,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和职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4]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是其主要特性。

中印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将社会道德价值观列入六大教学目标之一,侧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中国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文化内化”教育,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5]

2.课程理念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0],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6]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3]

3.课程教学目标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倾向于从学习结果来分类,六个目标中都包含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印度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印度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类,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受布鲁姆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较大。中国将社会道德教育包含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

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都具有“双衔接”特征,即向下衔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向上衔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印度是螺旋上升地设置教学目标,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既有适当重复,更有深化和提高。初中处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中间层,起着“双衔接”作用。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四个目标方面同样起着“双衔接”的作用。[7]

4.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都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网络应用和人文与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等。但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中国还没有包括这方面内容。中国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必修、选修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印度以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中国以知识逻辑结构编排教学内容。

5.课程教学评价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6] 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但只给出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6.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数和上机课时数。

三、启示

通过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以下启示:

1.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9]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六大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以相应的知识、技能、行动来评价。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和病毒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10]

中国也对初中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提出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结束语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具特色。从比较教育研究的角度对两者的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挖掘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了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为今后制定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从而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ncert.nic.in/html/itcurriculum.htm.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DB/OL].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4]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Foreword[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fiveappendix1.htm.

[5] 李 艺, 殷雅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 教育研究,2001, (10):57-61.

[6]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 _guide/it_curri_content.htm.

[7]晓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005fo.html. (2008-11-10).

[8]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

[9]黄德群. 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4,(9).

[10]刘彦尊, 于杨, 董玉琦. 印度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1).

9.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九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0.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篇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艳

荥阳三中,河南荥阳450100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 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11.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

1.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备课环节

任何优秀的教学都要以充足的备课和教学准备为基础。通过充足的备课,教师能够提前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讨论、练习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好、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因此,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寻求更多、覆盖面更广的学习资料和教学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网络上有关方面的课件、音频、影像资料、成型的课件等无疑是绝佳的选择。比如,在初中生物《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课本提供的信息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不同食物中存在的营养物质和食物的热价;学习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从大量的关于营养和食物的信息中提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程度高的信息,教授给学生。这种以网络为辅助工具的备课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师查阅纸质资料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升了备课的质量。

2.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动画课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向学生们展示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活动等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比如“细胞分裂”的教学过程,普通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表述不易理解,而动画制作的细胞分裂更加生动、准确,能够直接避免了“原来的细胞是否存在”这种简单问题的出现。再比如,对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心脏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向学生展示心房、心室的分开收缩舒张以及瓣膜的开闭,更加准确、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的一节课就是“生物切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在大多数学校,学生通常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教师需要对每一张切片进行检查、筛选以保证其质量。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人手一台显微镜和一套切片。实验课堂上,教师经常要反复给很多学生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切片视野等等,影响了讲授知识的时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学校批量购进的显微镜无法保证对细微结构的清晰显示,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先进的电视显微镜技术,将显微镜与投影设备连接到一起。由教师调节一台显微镜,即可将细胞中细微结构放大显示到荧幕上或者电视上,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目的性更强。在实验课上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整合模式的构建

1.讲解演示型模式

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讲解演示模式,示意图如图1。

所谓讲解演示型模式,是指在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生物内容。这样,既能够营造情境,激发兴趣,又便于在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用。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层次,这一模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例:在《人体消化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获得对消化系统工作过程的演示课件,将食物从吞咽开始,经过食道到达胃,通过胃的蠕动磨碎后再排入小肠,小肠消化完全后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一复杂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动态资料的同时,对食物消化过程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

2.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体进行课堂学习。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二是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首先进行情景创设,以问题为学习驱动。先由教师提供特定的生物教学资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同学交流,相关问题提请教师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主机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而教师作为此种教学模式的指导者,仅需起到辅助作用。

教学实例:在传染性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病种,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学习。比如在肺结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了解结核病的历史、肺结核的病原体、易感人群、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知识,小组汇总后向教师汇报,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1世纪是大势所趋。生物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动、形象的教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政策实行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良好沟通,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五中学)

【内容摘要】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相对于语数外等课程来讲,更需要生动、形象的信息展示和大量的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

1.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备课环节

任何优秀的教学都要以充足的备课和教学准备为基础。通过充足的备课,教师能够提前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讨论、练习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好、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因此,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寻求更多、覆盖面更广的学习资料和教学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网络上有关方面的课件、音频、影像资料、成型的课件等无疑是绝佳的选择。比如,在初中生物《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课本提供的信息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不同食物中存在的营养物质和食物的热价;学习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从大量的关于营养和食物的信息中提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程度高的信息,教授给学生。这种以网络为辅助工具的备课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师查阅纸质资料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升了备课的质量。

2.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动画课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向学生们展示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活动等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比如“细胞分裂”的教学过程,普通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表述不易理解,而动画制作的细胞分裂更加生动、准确,能够直接避免了“原来的细胞是否存在”这种简单问题的出现。再比如,对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心脏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向学生展示心房、心室的分开收缩舒张以及瓣膜的开闭,更加准确、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的一节课就是“生物切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在大多数学校,学生通常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教师需要对每一张切片进行检查、筛选以保证其质量。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人手一台显微镜和一套切片。实验课堂上,教师经常要反复给很多学生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切片视野等等,影响了讲授知识的时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学校批量购进的显微镜无法保证对细微结构的清晰显示,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先进的电视显微镜技术,将显微镜与投影设备连接到一起。由教师调节一台显微镜,即可将细胞中细微结构放大显示到荧幕上或者电视上,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目的性更强。在实验课上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整合模式的构建

1.讲解演示型模式

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讲解演示模式,示意图如图1。

所谓讲解演示型模式,是指在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生物内容。这样,既能够营造情境,激发兴趣,又便于在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用。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层次,这一模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例:在《人体消化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获得对消化系统工作过程的演示课件,将食物从吞咽开始,经过食道到达胃,通过胃的蠕动磨碎后再排入小肠,小肠消化完全后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一复杂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动态资料的同时,对食物消化过程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

2.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体进行课堂学习。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二是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首先进行情景创设,以问题为学习驱动。先由教师提供特定的生物教学资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同学交流,相关问题提请教师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主机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而教师作为此种教学模式的指导者,仅需起到辅助作用。

教学实例:在传染性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病种,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学习。比如在肺结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了解结核病的历史、肺结核的病原体、易感人群、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知识,小组汇总后向教师汇报,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1世纪是大势所趋。生物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动、形象的教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政策实行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良好沟通,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五中学)

【内容摘要】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相对于语数外等课程来讲,更需要生动、形象的信息展示和大量的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

1.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备课环节

任何优秀的教学都要以充足的备课和教学准备为基础。通过充足的备课,教师能够提前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讨论、练习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好、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因此,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寻求更多、覆盖面更广的学习资料和教学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网络上有关方面的课件、音频、影像资料、成型的课件等无疑是绝佳的选择。比如,在初中生物《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课本提供的信息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不同食物中存在的营养物质和食物的热价;学习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从大量的关于营养和食物的信息中提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程度高的信息,教授给学生。这种以网络为辅助工具的备课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师查阅纸质资料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升了备课的质量。

2.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动画课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向学生们展示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活动等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比如“细胞分裂”的教学过程,普通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表述不易理解,而动画制作的细胞分裂更加生动、准确,能够直接避免了“原来的细胞是否存在”这种简单问题的出现。再比如,对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心脏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向学生展示心房、心室的分开收缩舒张以及瓣膜的开闭,更加准确、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的一节课就是“生物切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在大多数学校,学生通常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教师需要对每一张切片进行检查、筛选以保证其质量。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人手一台显微镜和一套切片。实验课堂上,教师经常要反复给很多学生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切片视野等等,影响了讲授知识的时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学校批量购进的显微镜无法保证对细微结构的清晰显示,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先进的电视显微镜技术,将显微镜与投影设备连接到一起。由教师调节一台显微镜,即可将细胞中细微结构放大显示到荧幕上或者电视上,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目的性更强。在实验课上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整合模式的构建

1.讲解演示型模式

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讲解演示模式,示意图如图1。

所谓讲解演示型模式,是指在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生物内容。这样,既能够营造情境,激发兴趣,又便于在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用。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层次,这一模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例:在《人体消化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获得对消化系统工作过程的演示课件,将食物从吞咽开始,经过食道到达胃,通过胃的蠕动磨碎后再排入小肠,小肠消化完全后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一复杂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动态资料的同时,对食物消化过程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

2.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体进行课堂学习。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二是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模式首先进行情景创设,以问题为学习驱动。先由教师提供特定的生物教学资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同学交流,相关问题提请教师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主机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而教师作为此种教学模式的指导者,仅需起到辅助作用。

教学实例:在传染性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病种,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学习。比如在肺结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了解结核病的历史、肺结核的病原体、易感人群、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知识,小组汇总后向教师汇报,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1世纪是大势所趋。生物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动、形象的教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政策实行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良好沟通,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辽宁讲话精神心得下一篇:闺蜜伤感个性签名抱抱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