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2024-06-18

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精选8篇)

1.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篇一

历史与现实表现:

该同志在校学习期间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认真刻苦,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成绩。

自进入工作岗位以来,各方面表现突出。在思想上,能够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时事,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从实际中严标准要求自己。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总结自己,保持着不断改革的理念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管理上,主张人人平等参与,多劳多得,处处以身作则,尊重知识和技术,关心员工,提倡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生活中,能够坚持严于律己,倡导科学文明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且做到待人以诚、待人以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努力工作与生活的同时并热心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综上所述,该同志做到了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行动上积极向组织靠拢,但还需要继续学习,不骄不躁的不断前进。

2.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篇二

新媒体作为重要的时代标识,它是通过传播媒介的革新来影响社会的,它缘起于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媒介革新这一事实,又通过新媒体的便捷性渗透至人们的生活,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强化自身的存在感和不可或缺性,当人们把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转变为常识性的认知时,新媒体就开始参与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来,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因而,新媒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技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

当代大学生,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认同和应用几乎是百分之百,长期通过新媒体进行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交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况也呈现出与新媒体比较契合的新特点: 一方面,新媒体带给大学生三个认知维度: 一是视觉时代,二是注意力经济,三是社会敏感期;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三种倾向: 一是群体性浮躁心态,二是群体性审美媚俗,三是群体性过激行为。

一、视觉时代易导致群体性浮躁心态

仔细审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字语言能力在视图影像的冲击下而变得暗淡,一个沉默寡言的时代已到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视图阐释和视图理解已变成我们阐释和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正如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的一样,视觉文化正在替代印刷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旨。

视觉文化研究的先驱者发现,与印刷文化强调语言、文本和思考力不同,视觉文化则强调图像、感性和娱乐性,语言与视图的二元结构特征促使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分道扬镳。当下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控制力在逐年上升,从非主流地位向主流地位转变中。后现代文化也成为主体的日常生活态势,眼球与吸引眼球成为视觉文化思考的核心,只要能吸引眼球,即使是被截取或被编辑的部分世界真相也可以替代世界的全部。

当前伴随着互联互通的高速发展,传播影像视图的现代新媒体已占据校园主流,影像视图的动态化和跳跃感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求知欲,语言的魅力在图像面前处于劣势,听与看的区别在于勤于思考而累和沉浸于娱乐而奋, 惰性与随波逐流促使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真知的路途中遇到困境。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着语言文字的印刷文化已经教会了人们读万卷书的求知模式, 思想者把自己的思维和理性置入文字中,由读者静心阅读、领会、感知并吸收为自己的知识,从学理上讲,即文字中的“能指”和“所指”被读者接受的一个过程。“能指”是文本本身的东西,“所指” 则是文本所表达出的意蕴、情怀和观点。求知的过程是求知者突破“能指”探寻“所指”的过程,是一个阅读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过程。

而大学生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求知贵在对 “能指”的理解与把握,需要一定的知识涵养与批判力,当前高校大学生求知困境正是在对“能指” 的把握过程中即知识内化过程中产生的。读书时间不连贯、时间不够充足,深入文本不够、浮于表面,学业依赖突击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实现,考试课尽量不挂科即可,考查课百度一下就算完事,细细算下来,高校在读大学生四年学习的科目很多,真正深入的科目确是很少,说到底,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涵养与批判力缺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浅薄与浮躁。在一个充满视图、图像的视觉文化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吸纳了大量视图与图像进来,挤占了大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大学生群体性浮躁心态也日渐明显。

二、注意力经济易导致群体性审美庸俗

审美是主体的一种高级需要,它是主体在自我审美能力基础之上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过程, 是主体对自由本质的欣赏,是对人格自由的向往。 这种人格自由使主体具备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动力与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是自由人格的本色。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对象不断刻上自由意志的烙印,也会产生出一种确证自我自由本质的愉悦,这种追求自由本质且得到确证的过程使审美主体完成对美的体验。从审美一般有两个先后相继的不同阶段: 初步阶段是对美的感性直观形态的获取,后续阶段是对美的升华和享受。美的感性直观形态又称为快感的美,是美本质的外部形式,美的升华和享受又称为美感, 是美本质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凸显的审美庸俗问题,实质上是当代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重视形式忽视内容,把快感扩大, 把美感挤压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快感的建构与美感的消解呢?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我们所处的时代。

“商品”是经济概念,“审美”是美学概念,这两个原本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在今天却出现合流趋势。伴随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以“生产引导消费”的生产社会已经被以“消费引导生产”的消费社会所替代。这一转变促使商家重新思考商品的营销模式,于是商品和审美开始走向一起,直至审美作包装商品的附加值被摆上货架,进入消费过程。日本经济与文化学家杉浦勉将这种以商品经济的文化力来吸引人们注意,给消费者带来影响的经济形式叫作“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特别寻求人们的注意力,把吸引人们眼球看得尤为重要。大众在消费过程中同时消费商品、注意力和快乐,这必然导致快感文化。究其缘由,美感是一种需要追求和欣赏的,是飘忽于“商品”之外的东西。这种形而上的存在对于注意力经济的欲求来说价值较小; 相反,精于经营形式的图像、音效、画面等对于诠释美感,快速传递美的符号具备优势, 所以越来越被重视、夸大,故而审美的商品化过程实际上是对审美的两个阶段顾此失彼的过程,顾的是快感,失的是美感。取舍之间,审美完成转向,美感逐渐被淡化、消解,快感则被夸大、建构。

与整个社会密切联系的大学不可能躲避开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冲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外经济交往加深带来中西文化的融通与冲突, 文化多元化导致审美取向的多维化、多向化和多元化,这为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发生审美庸俗提供可能。

需要反思的是,我国高校学科设置比例失衡和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人文气息不浓,学术重术不重理,形式化严重,学科设置的瘸腿现象严重,民国时期的德先生跑了,赛先生群体臃肿,高校也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而后加紧对人文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但往往是注重量,忽略质,造成“有且大量有”的人文教育怪相,这种怪相凸显出有的平庸,即量的恶性膨胀和质的严重匮乏。科学技术是一种“器”,一种工具性的维度,若是过度追求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则会把科学技术的“工具性”本质演化为技术官僚主义,从而引发科学技术控制主体的现状,进而引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大学生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思潮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拜物教”、“有用即真理”的庸俗生活哲学。不幸的是,注意力经济所带来的快感文化适应了这一趋势。

更为深刻的是,注意力经济带来的结果除了适应,还有控制。快感附于表面,所以容易失去, 得和失的转换快,基于此,要保持形式的吸引力就要把快感与权力结合,并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体势力,传播至广大的受众。现代传媒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它以图像作为传播因子,不断更迭图像内容以激发人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迎合审美主体的感官需求,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这种感官化、平面化、快餐化的传播方式逐渐上升为当代社会最具普遍性和最受欢迎的审美方式,并为当代大学生所广泛接受。

当权力与快感相结合形成一种控制后,一种新的话语权就在审美领域产生,在这个审美趋向多元化、多维化的时代,审美主体势必会受到新话语权的引诱和控制。在其控制之下,审美主体逐渐丧失其对美本质的自由自觉的追求,停留在无深度的感性表面,那么,当代大学生群体性的审美媚俗倾向日渐明显起来。

三、社会敏感期易导致群体性过激行为

社会敏感期一定与社会敏感问题相关联,而社会敏感问题是指涉及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具有问题敏锐、矛盾性强、分寸难以把握、多种矛盾相互交织、涉及面广、利益指向性明确、公众关注度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与攻坚期,改革也正处在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国际上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期,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特点、新问题,国际社会的非安全因素和不安定因素加大,因而从国内外局势看,在内部改革进行的同时,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加大,围绕我国周边海域发生的“海权之争”问题正在持续发酵中,外加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 社会敏感问题的层出不穷势必会促成社会敏感期,而社会敏感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维稳教育是一种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助推了这一重大挑战,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力远超过了传统时期。新媒体的理解在不同学者们中存在争议,至今亦无定论,它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互联互通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正在快速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未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新媒体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手机、博客、微信等,陈文畑在《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舆论安全构建》一文中提到: “新媒介的普及以及新媒介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给高校的舆论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无论是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校内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高校舆论波动甚至骚乱。”[1]

社会敏感时期高校大学生容易在各种内外因素的诱导下产生群体性思想情绪波动,进而有可能引起群体性过激行为。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几乎每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均在万人甚至几万人以上,如此集中的人群数量,年轻气盛、思想活跃、容易波动、追求自由、向往民主,判断力欠缺等等是这群大学生的特点,因而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波动,表现出群体性、从众性、冲动性等特征。冯晓丽在《敏感时期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及疏导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 “敏感时期是相对于学校常规状态而言的一些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开阔的眼界、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一定的政治见解,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受到敏感时期给予的影响和压力,出现情绪和思想上的波动和改变,在敏感时期,学生的思想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和改变,使他们走向极端。”[2]

社会敏感期往往是多个社会敏感事件共同促成的一个特殊时期,但是在多个社会敏感事件中一般会有一个事件较为突出,引领着社会敏感期的走势,可以称为主要敏感事件。当下,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围绕我国周边海域的海权之争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社会敏感事件。海权之争就是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上通道的争夺,其核心是资源之争。中国作为大陆型国家,历史上海权意识并不是太强烈。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用先进的技术和枪炮打垮了腐朽的清政府, 也给海权意识淡薄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海权,海洋、资源、主权之争随之多起来。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大国,拥有大片的海洋国土,海上邻国众多,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所致,中国与部分邻国之间存在海权之争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围绕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之争,海权之争正在持续发酵中。这一敏感事件也成为青年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围绕海权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 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成为热点知识,围绕海权的主权问题也在点燃国人内心“争口气”的火花。

摘要:新媒体是一个动态词,而不是一个静态词,它的核心是革新。技术进步带动传播媒介的革新,传播媒介革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不仅仅是生活必需的工具,更是不可或缺的“肢体”,新媒体带给大学生三个认知维度:一是视觉时代,二是注意力经济,三是社会敏感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三种倾向:一是群体性浮躁心态,二是群体性审美媚俗,三是群体性过激行为。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状况

参考文献

[1]陈文畑.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舆论安全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报,2012(7):56.

3.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篇三

关键词:基层;人民内部矛盾;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09—03

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面对处于由全面小康向初步现代化迈进的发展阶段和面临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赶超的挑战和机遇,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人民内部矛盾面广量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表现及规律成因,主动寻求预防化解之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基层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方面及现实表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拆迁安置矛盾日渐凸显。随着城市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市政片区拆迁、新区广场建设、道路的拓宽改造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陆续上马,同时各类工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飞速发展,大量土地民房被征用拆迁、流转置换。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征地拆迁补偿矛盾,特别是围绕补偿标准、安置入户、引发了大量矛盾,导致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和群体性治安事件时有发生。在基层,就发生因涉地问题引发的矛盾逐年上升,由此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也处于多发状况。

2.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矛盾传导效应不容忽视。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基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受影响企业平稳过渡,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但金融危机对经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虽然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出口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逐步止跌企稳,但影响出口回暖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同时,许多地方规模以上企业效益下滑,与2008年同期相比,很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许多基层单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等应对措施步伐加快,加剧了矛盾的集聚爆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社会稳定中持续凸显。少数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操之过急,没有充分考虑大部分职工利益,导致各种矛盾不断出现,部分涉外企业经营困难,给民工就业、工资发放、福利待遇等造成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3.少数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矛盾时有发生。随着中央、省市级对于污染治理的严格实施,许多基层先后关停了一大批化工污染企业,但相关治污措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需要一定过程,化工污染问题尚未完全根治,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较多的地方,少数企业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长期忽视治污措施,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矛盾时有发生,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突出。

4.交通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事故伤亡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国省道拓宽新建、县乡道路建设、村村通工程等全面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全市道路通行条件。虽然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但仍难以完全适应群众通行需求,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购车热情高涨,导致车路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许多县乡道路和村道交通安全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差,管理机制不健全,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交通事故成为社会矛盾的新增长点,由此引发了大量死伤赔偿纠纷,甚至出现堵路滋事等群体性事件。同时,因受企业设备老化、持续高温等因素影响,安全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5.网络论坛矛盾热点集中,不良炒作易成引发酵母。由于网络舆情面广量大,传播速度快,各种思想文化表达和利益诉求错综复杂。一些人为达到个人利益诉求或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聊天网站、网站论坛等形式,公开反映利益诉求或发布混淆、虚构的事实,吸引网民浏览并跟帖讨论,赢得网络上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从舆论上为自己造势,企图以此迫使政府有关部门改变或取消既定政策,从中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因此,往往一些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突发事件以及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通过网络形成社会热点。部分网民经常就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市政建设、交通状况等热点问题发帖,引起网民跟帖议论,其中不乏思想偏激、煽动情绪、发泄不满的言论,容易引起网民盲目跟随,引起所谓“共鸣”,往往一个小小的是非波澜,都有可能对基层的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二、新时期基层人民内部矛盾历史背景及成因浅析

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有些矛盾引发原因重叠交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成为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对基层经济跨越发展的“倒逼”效应明显。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分化,由此引发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被关、停、并、转,或者破产,从而引发各种矛盾。与此同时,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产品不断投产,一批新型白领、高级蓝领不断涌现,导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群众收入不断变化拉大,容易引发相关社会矛盾。此外,随着基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城乡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必然会引发大量城乡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

2.社会转型缓冲机制欠缺,整体控制能力减弱。伴随着经济产业转型、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镇江市进入了社会转型关键期。由于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和碰撞,改革措施不配套和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社会转型缓冲机制欠缺,社会整体控制能力减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少数基层领导和部门对群众和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重视不够,能推则推,能拖就拖,以致小事拖大,大事拖坏,导致群众越级上访,让矛盾牽着鼻子走,使得群众产生“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觉。同时,个别部门在制订政策、开展工作过程中往往只从部门利益出发,没能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引发群众不满。

3.舆论转型日趋丰富多样,舆情控制压力加大。当前,社会舆论也同样经历着深刻转型,舆论方式日趋丰富多样,报刊舆情、电视舆情、电台舆情、期刊舆情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作用的提升,上网人数持续增加,网络舆情大有成为主流舆情之势。由于网络舆情主体身份复杂,思维方式不同,所持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也不尽相同,对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同一对象的反映也会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决定了网民在网上传播信息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造成网上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的特点,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参与对某一件事进行评论,并且任何评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看到,信息传播的时空性给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很多网站都设在境外,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管理,限制了对网络舆情的管控。

4.心态转型面临痛苦历练,守法意识不够牢固。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民众心态也同样经历转型,部分群众心态失衡,行为偏执,法制意识淡薄,总习惯于从客观上找原因,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理解甚至故意曲解,单纯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来理解政策法律法规。具体表现是许多群众实施了违法行为却不知违法,等到追究其法律责任时,仍觉得很无辜。有些群众虽明知违法,但缺乏依法行事的自觉性,以致一般交通違法等成为普遍现象。同时,部分群众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和不闹不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想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问题,而是寄望于集体行动、制造事端、扩大影响,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此来向政府施压,威迫政府“照顾”他们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多发。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建议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基层政府现阶段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深刻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成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为基层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超前预警机制,畅通矛盾反映渠道。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矛盾反映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在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为超前采取对策,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提供条件。深入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基层亏损关停企业底数、涉及职工数及善后处理情况,及时发现掌握因拖欠工资福利待遇、裁减员工等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密切关注经营出现问题企业的非正常动向。扎实做好情报信息工作,实行每日研判、每周汇总通报制度,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委、市政府并通报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确保超前落实工作措施,做到预警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把各类矛盾化解在企业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创新形式,实时掌握各类网络舆情。要始终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将其作为畅通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从中了解民情、掌握民生、发现矛盾。近年来,有些地方全面推行了“平安民声服务台”建设,推行“局长信箱”,做好沟通答复工作,同时进一步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投诉监督和办证办事,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展示形象做成亮丽“窗口”,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拓宽渠道,建立完善诉求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人民内部矛盾化解,不能只通过一个渠道,更不能让矛盾滞留在一个渠道,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通过信访、法院、基层组织等渠道,以及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方式,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源头化解矛盾。一是搭建就业平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强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合理引导民工到各镇、区工业园就业。加大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量,降低农民工求职成本,畅通求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与市经济开发区、各镇工业园区对接,举办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切实有效解决当前企业用工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两难”问题。同时,积极推进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可接续、可转移的办法,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职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二是创造条件,切实提高拆迁安置水平。科学规划,着力减少交通事故矛盾。把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安全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形成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和综合完整的事故预防机制。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镇交巡警中队建设,规范派出所交通警务室执勤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事故预防和处置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减少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严防酿成群体性事件。

3.加快推进法治教育进程,妥善化解各类矛盾。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解决矛盾能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切实把防止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要在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过程中,高度辩证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涉地矛盾,注重从源头上抓好农村土地管理,及时办理土地确权等有关手续,从根本上消除涉地纠纷隐患。三是开展教育引导,及时解除群众思想症结。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基层领导班子,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群众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要引导群众积极对待下岗再就业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再就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使群众懂得党和政府惩治腐败、解决社会不公、根治社会丑恶现象的决心和行动,从而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四是加强网络监控,提高网民守法意识。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论坛管理者中或网民中发现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文化功底好的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在广大网民中的影响力,引导网上舆论进而引导民意,积极营造轻松、健康的网络环境。及时消除不良言论和有害信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采用手工操作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网上舆论信息的管理措施,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的反动和煽动性信息从网上直接清除。

4.要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是认清形势,正确判断矛盾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目前虽然部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并没改变,决不能因为发生群体性事件,甚至有过激行为的群体事件,就认为是对抗性矛盾,切实增强处理矛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努力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处置矛盾和冲突,不力使矛盾激化、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组织指挥,基层政府的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涉及的镇(区)主要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开展教育疏导、走访调查和处置工作,最直接地了解、掌握事件的起因和动态,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将不安定因素成功控制在萌芽状态。定期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加强通讯、车辆等装备的维护保养,为快速、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篇四

颜广明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民主政治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全面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路径,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历史考察,这对当前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成就;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310(2010)04-0034-05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looked back over the achievements new China has made 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during six decades, analyzed the problems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expounded a set of principles 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for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discussed the realistic path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It has made histor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thinking on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at the present time.Key words: socialism;political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problems;principles path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

一、我国社会主义六十年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社会主义六十年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是政治中最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我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类型的民主,这样的民主制度是多数人的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领导力量都是工人阶级,其阶级基础都是工农联盟,其主要任务都是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其历史使命都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建立并逐步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建设。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基本形式。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国家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开创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9月21号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其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政治优势在于: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定团结。

4.确立了并基本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各民族关系是维护祖国和谐稳定的基础。实行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我国少数民族可以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5.积极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制度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6.拓展了基层民主建设,健全了公民权利保障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飞快发展,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增多,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自由不断得到尊重、支持和保障,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我国城乡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公民权利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公民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好更有力地保障,提高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重视程度与地位,丰富了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与内涵,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也更加充实、具体、明确,而且在相关法律的配套下权利保障体系也日趋完善。

7.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法律框架已经形成,我国的司法制度和机构日趋完善,建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齐全的司法机构,形成了审判制度、检察制度、侦查制度、执行制度等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我国社会主义六十年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起步,仍有其不成熟的方面,仍存在许多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不容忽视的。

1.民主程序不健全。权力的运行若能受到程序的严格规范与限制,则可避免政治行为的不当或失控,避免人治状态下领导人的主观随意性,以及由此给政治秩序带来的混乱,从而确保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民主化,确保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建国以来,受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在程序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无论对于执法者和公民个人,完全依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还不强,程序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民主政治的程序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缺乏民主政治的程序维护机制。

2.民主运行机制不透明。邓小平同志认为:民主关键在于制度,在于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民主制度的不健全,监督机制的不到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与监督,导致了民主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公开、不透明,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发扬民主不够充分,发扬民主不够和正确集中不够,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保障党内民主健康稳定发展的体制和长效机制,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很难开展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导致了群众意见得不到及时反馈,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执法不公、滥用职权、不作为、选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时有发生。

3.法治建设落实不到位。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不可分割的。建国以来,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法治建设落实不到位,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权威还没有真正确立,法治因素很薄弱,人治因素很多,司法的独立性较弱,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现象仍然存在,司法腐败现象仍未消除,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司法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许多行为规范缺乏法律作准绳,执法机制受阻现象比较突出,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等不良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权威,制约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历程。因此,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4.公民政治参与性不强。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指标。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民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参与的范围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但我国现阶段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水平不高,参与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局限,非理性、非制度化参与时有发生,动员型政治参与的比重仍然过大,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不健全,从而阻碍了公民有效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最终影响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路径

在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同时,政治文化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影响和制约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

化作为动力支撑,很难建构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新型政治文化,首先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能整合人们思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在构建新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重视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的不能忽视的制约作用,不能割断历史、拒绝历史,应该正确把握与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自觉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构建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其次,要积极借助于各种政治社会化工具,向公民灌输新型政治文化。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重在提高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水平,了解、认同现行政治制度,要借助于民主的微观机制来践行政治文化精神,使得新型政治文化为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认可并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以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我国主导型政治文化,努力改变能影响行为模式的心理积淀,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稳步发展。

(二)积极培育市民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支持

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市民社会是联结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中介,市民社会的强大、繁荣和成熟,弥补国家能力不足,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结构,培养和深化民主价值文化,真正形成社会的自我整合机制并有效防止公共权威向专制倒退,把市场经济对政治发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直接推进民主进程。因此,在目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阶段,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呼唤着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积极培育市民社会,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巩固市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奠定物质基础,培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其次,培育社会中间阶层,鼓励社团组织的发展,加快市民主体的形成和扩大,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作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标志的中间阶层的壮大,为培育市民社会准备了必要条件。中产阶级的壮大,有利于保持市民社会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对于较稳定地保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待之局、对于繁荣作为市民社会的精神领地的公共论域是很有必要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缓和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它们的激化,同时又能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相互平衡,对国家产生一定的权力制约,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受国家的肆意干预。最后,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的政治推动力,促进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共生共强。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合作互补,相互渗透的,可以通过双向的适度制衡实现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双方能够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病,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相互平衡,不断提高国家能力,开创国家与社会双赢的和谐共处、共生共强新局面。

(三)全面健全民主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民主制度是民主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健全民主制度,其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和广泛的。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要民主产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自下而上推行直选,要充分发挥“政体”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特别要做好“护法”和“制法”工作,真正按照人民的民主意见行使各项职权。二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适当壮大各民主党派的队伍,以带动全民的民主参与政治的热情。充分发挥政治协商中的协商作用。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的重要作用。三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完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主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四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主制度的“末梢神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普通民众关系最为紧密,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局。五要科学地认识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强化民主集中制观念,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科学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一定要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推广研究重大问题票决制。六要健全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群众民主相统一的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党内民主是关键,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党际民主是我国民主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方面。群众民主是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普遍、最广泛、最一般的内容,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的最终归宿。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群众民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展现。

(四)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提升了基层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作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全面实施,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首先要加强学习,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行为和习惯,提高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把民主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彻底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才能调动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真正意义上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其次要理顺基层政治关系,维护当地民众的权益,保证国家政策得到妥善落实,合理的基层政治关系是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所需的重要条件。要认真处理好民众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自治组织来源于民众、授权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其决策权和管理权与民众分享并受到民众的监督;要处理好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能力的发挥,维护执政党的良好基层形象。最后基层政府要简政放权,还权于民,使基层人民真正享有民主自治的应有权力。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过程中,基层政府要简政放权,还权于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由领导、管理到指导、服务的角色转变,要不断提高基层居民自治能力,要把基层民主自治能力的培育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步推进,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基层居民

互动的有效运行机制,积极为基层依法自治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必将前景光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中国人民将越来越多地享有更加丰硕的政治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5.对“两面人”现实表现及危害认识 篇五

对“两面人”现实表现及危害认识

表态发言

乌恰县实验小学教师:开日麦江·图尔荪

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始终牢记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决不说两面话、不做两面事、不当两面人,充分发挥好少数民族党员特殊优势和作用,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向两面人,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广大的群众对两面人不再沉默。不当两面人,争做对党忠诚的表率。

敢于发声亮剑、敢于揭批“两面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全体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三尺讲台讲政治、讲纪律、守好育人阵地,坚决做到教书不忘育人根本,言行不忘为人师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工作。

6.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 篇六

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200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整整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从执政的角度说,这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60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回顾了过去55年党执政的艰辛历程,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阐明了党长期执政所积累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好党的执政经验,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后30多年党的基本经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将近14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1998年,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20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党成立后80年的基本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及200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又重点总结和认识了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每一次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经验总结,都使我们党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思想上更加统一,在工作中不断开辟崭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①这一论断,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其是否成熟与成功,常常取决于它对自身的历史是否重视并科学地加以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启迪。总结和汲取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是为了在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六条执政经验,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拓展了空间。

二、科学理解并牢牢把握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及其指导作用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大主题,以我们党执政55年的实践为基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总结了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简单说,六条经验就是“六个坚持”,科学理解这“六个坚持”,就要正确理解并牢牢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被实践证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这条经验对我们党未来的执政历程,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在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十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强调的精神实质仍是这个意思。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党的执政经验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只有正确处理继承、坚持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大大推进全党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条经验也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只有坚持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曾鲜明地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②,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0年的改革开放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社会主义再次充满了勃勃生机,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党执政兴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政权稳定,决定着党合法执政的物质基础。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正如党中央经常强调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全面进步的过程,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完成,都要求我们党不仅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始终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③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一党、一己之私利,始终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毛泽东建国前就特别关注、建国后又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以后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垮掉了,丧失了政权,教训十分深刻。

古今中外的政党发展史表明,任何政党执政以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

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重脱离群众,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即使是长期执政的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这种考验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启示我们,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框架。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团结和凝聚13多亿人民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搞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构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在未来执政的征程中,我们党肩负着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三大历史重任。当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事业的党,其自身当然也应该是充满改革精神的党。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新措施、新办法。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党的建设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勇于在党的建设领域进行大胆试验和探索,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办法等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党的建设的各方面成效也才能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六条执政经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主题之下,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从内容看,六条经验以阐述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贯穿和体现了一系列重大原则:第一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第二条讲的是党执政的制度基础,第三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第四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五条讲的是党执政的主要方式,第六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从内在逻辑联系看,它是把党放在执政主体的位置,沿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路回答了我们党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问题。六条经验,凝聚着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哲理,揭示了共产党治国安邦的真谛,是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

在科学把握并运用六条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国家机器,不断加强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是政权的支柱,特别是军队、武警、公安更是国家政权的支柱。现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最希望的是中国共产党放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说像原苏东国家共产党那样放弃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实行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在这方面,我们绝不可书生气十足,而应该牢记毛泽东的话:“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武装部队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军民一致,官兵一致。”④要思考并记住邓小平的政治疑问和嘱托:“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⑤

2.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舆论工具,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舆论工具对一个政权来说至关重要。高度重视枪杆子,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笔杆子,这是毛泽东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思想,也再次被当今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从某种情况和某种时候讲,舆论工具的导向、舆论工具掌握在谁手里,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一些国家和势力一直在不惜成本地采用各种手段加强舆论宣传竞争,而且在我国周边加大宣传的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舆论控制力。

3.执政党如何从长治久安着想,坚持把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好,掌握未来执政的基本力量?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非常郑重地提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⑥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他们的。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办好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普通大学,成功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人才的同时,就非常注意对青少年的培养。建国前后,国家又派很多青年学生到苏联等国家去留学、培训,培养了一批政治家、科学家及各方面的人才。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毛泽东讲到中央委员会构成时,曾认为当时中央委员会的构成主要是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强调今后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⑧,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我们现在和今后强调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委员会就应该特别注意选用法学家、社会学家及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对此,我们应该有战略思考。现在的大学生和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孩子们,主张个性张扬,绝大部分又受到过初步的民主训练,人人上网,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情况。怎样教育、引导他们,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战略问题。

注释:

①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②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380页。

④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7.同志现实表现材料 篇七

***,男,**年8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12月入党。93年7月毕业于*****学院。1***年10月—2000年12月,在**工作。****年12月—****年8月,在**市环保局工作。2003年至今,在中共**市委办公室工作,2009年7月任市委办综合科科长。

一是思想进步、立场坚定。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

二是工作负责,任劳任怨。该同志能够发扬“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的办公室精神,心中有事,眼里有活,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在综合科工作以来,对每一篇文稿的起草,都能坚持字斟句酌,使之更加符合**的实情,符合市委的思路,符合领导的口味。特别是对全会报告、重要会议讲话等重要文稿,都会反复修改十几稿,做到用词准确,不出现漏洞。同时,每一篇重要的会议讲稿,在印刷前出完硫酸纸后,还要再仔细逐字逐句进行校对,使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都准确无误,确保文稿的高质量。***年获市委、市政府三等功。

三是不厌其苦,以苦为乐。多年以来,凡是召开市委全会等全市性会议,或者有大型的总结、汇报,该同志在时间上就没有了白天黑夜,也没有了节假日。在这种时候,能够以苦为乐,做到小病不正常上班,大病不误工作,只要是不躺下,就坚持工作。对于起草的材料,只要会议不开,就不会放松。全年加班时间在80天以上。

四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该同志在工作、生活中,能够自觉执行中央廉政准则和省、市有关制度规定,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始终保持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时刻以党纪国法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坚持做到自重、自警、自醒、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8.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篇八

***,男,1989年7月原贵州省农学院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县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农业局党组的支持下,该同志能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自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现将该同志现实表现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治素质好,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该同志自任职以来,能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始终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自身修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锤炼品格、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自觉贯彻县委、政府和农业局的决议,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善于用党的理论指导工作,从大局和原则上明辨是非,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坚持学习致用,先后撰写了《配施氮、磷、钾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等理论文章在省农业核心刊物《贵州农业科学》上发表。

二、领导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任现职以来,该同志爱岗敬业,勤政务实,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技巧,凭实干积累了 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副职,他具有较强的配合意识,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该同志曾先后分管农广校、土肥站、农经站、减免办、延包办、天麻管理站、产业办、农技站等站办。工作中,他处处以大局为重,善于发挥协调的优势,密切了县局与各站办的关系。能在宏观上把握工作方向,在微观上安排细致周到,工作中能摆正自己位臵,自觉接受农业局的集体领导,牢固树立农业工作与全县经济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自觉维护县委、县政府和农业局的威信,凡是集体研究的事情坚决照办,不推诿、不转嫁矛盾。始终立足于为主要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用权不弄权,统筹协调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积极建言献策,敢于发表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各站办分忧解难,协助主要领导做好农业局日常性工作。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识大体、讲原则,坚持重大事项及时汇报、请示,不随意表态和自作主张,切实保证了局领导班子各项决策的有效落实,维护了局领导班子的权威,促进了农业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勤政务实,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该同志认真履行职责,以事业为重,工作积极主动,不等不靠,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围绕分管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能够始终如一地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侦察员,做到广泛接触干部群众,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善于集中群众智慧,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特别注重关心农民疾苦,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工作扎实肯干。不搞形式主义,从不满足于现状,尽心 尽力,尽职尽责,不遗余力地为全县农业的发展献策献力。2003年至2007年,在**、**、**等乡镇建脱素马铃薯良种扩繁和专用马铃薯基地期间,为保证项目实施成功,他几乎每年都是忙到腊月底才从基地放假回家过春节。该同志扎实的作风和果断的办事精神,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

四、工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该同志能够紧紧围绕分管工作,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紧紧围绕“两增一减”即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筑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07年主持实施的“三大粮食增产工程”,由于实施方案制定得当,操作性高,技术指导针对性强,使当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564万吨,比上年增产17.21%,仅三大工程就新增1.291万吨,新增产值2080.5万元,在油菜生产上,经过多年的试验,成功探索出了适合本县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全县增加优质油菜面积、提高单产奠定了基础,2007年全县优质油菜种植覆盖率达97%以上,总产量达1.2万吨,农户累计新增纯收入1215.7万元。

五、严以律己,具有较强的廉洁自律意识。不管是日常工作中,还是平时生活上,***同志都能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能够始终按照《党政干部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中央、省、市、县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有关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正 之风,坚持率先垂范的做人准则,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能够正确行使党和人民付予的权力,严格遵循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严格按原则办事,工作细致认真,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正廉洁,不谋私利;能够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和大局观念,对人热情,关心群众疾苦,生活简朴,严谨细致。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当然,***同志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分管工作多,深入基层调研不很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细致;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挖掘农村深层次问题有待加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积累经验。总之,***同志人品好,作风实,能力强,心胸开阔,有亲和力,工作兢兢业业,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经过党培养多年的在政治上成熟、在思想上积极进步、业务技能过硬的干部,具有担任更重要领导职务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公司辞职报告模板下一篇:八项规定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