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自我介绍(共14篇)
1.正式的自我介绍 篇一
自我介绍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 自我介绍可以分为礼仪式、交流式和工作式自我介绍。礼仪式自我介绍多用于社交场合, 比如聚会、讲座、报告、演出、庆典等。介绍的内容很简单, 可以使用一些谦辞和敬辞。交流式自我介绍多用于私人化或非正式场合的交际需要, 在介绍的形式、内容的选择、语言的使用上都比较灵活。重点在于突出自我的特点和个性特色。例如, 《小汤山手记》作者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 另名掬水娃娃。出厂时间和地点:××年夏天, 上海。眼睛和头发的颜色:黎明前的黑暗。性能:除偶尔异想天开, 绝大部分时间运行良好。调试最多的人员:妈妈。爱好:书、音乐、游泳。喜好颜色:白和紫 (这两个色彩很决绝) ;喜好植物:白玫瑰、勿忘我、向日葵、香樟 (它们应该在童话中反复出现) 。受好友拐骗至××BBS站读书心得版任版务, 闲暇时光多被其攫取。所幸因此结识一群天南海北的高人侠士, 获益良多。”这段自我介绍采用了拟物的方法, 把自己比作机器, 生动幽默, 很好地凸显了自我特色。
工作式自我介绍适用于与工作相关的场合, 比如应试求学、应聘求职、前往陌生单位, 进行业务联系时等。其中, 求职面试中的自我介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问候语、个人基本情况介绍、与工作相关的自身特点的陈述以及求职愿望的表达。例如这样一个案例, 某公司招聘一名销售经理助理, 要求求职者是市场营销专业, 而刚毕业的大学生聂品学的却是文秘专业, 面试时主考官不太满意她的专业, 但还是说:“请介绍一下你的基本情况。”聂品答:“主考官好!我叫聂品, 三只耳朵, 三张口, 就是没有三个头。从事营销工作, 重要的是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假如贵公司需要我发挥智慧的话, 我虽然做起工作来没有三头六臂, 但从事营销工作我一定会有‘三只耳朵’——倾听、收集八方市场信息;一定会有‘三张嘴巴’——用伶牙俐齿说服客户, 靠如簧巧舌与客户谈判。”鉴于聂品出众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 该公司放弃了对专业的要求, 录用了聂品。在这个案例中, 聂品很好地将姓名的介绍与工作需要联系起来, 体现了高超的表达技巧和思维能力, 赢得了对方的认可。
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属于工作式自我介绍的一种, 面试者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介绍的社会性特征, 不能仅局限于自我的展示, 列举一些与所应聘工作无关的内容, 笔者曾担任过地方公务员面试的考官, 在面试中有的考生在回答“为什么应聘该职位”时, 说因为自己新婚不久, 父母的期待, 妻子的期盼, 养家的压力等原因让自己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 把自己个人的家庭背景说得很详细, 却没有提及自己对该职位的认识, 这显然就有些偏颇。在面试介绍中一定要围绕所应聘的工作和职位来思考问题, 所以在面试准备阶段,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具备哪些特点和竞争优势, 所应聘的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次要明白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之间是否匹配, 在回答问题时要选择性地呈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面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应变。《曾宪梓传》中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面试中应变的事例。曾先生在公司招聘时, 故意把扫地的扫把放在办公室的门口, 并且让它倒在一边。一天面试下来扫把时而被一些面试者漠视, 时而被另一些面试者扶起。面试的结果是曾先生录用了那些各方面条件合适并且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曾先生认为, 没有扶起扫把的人肯定是两种情况:一是不灵敏, 不会为他人考虑;二是懒, 举手之劳也不愿付出。这个例子中曾先生考察的其实就是应变能力, 还有工作的态度。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 著名营销专家孙路弘在一次电视招聘中, 指出第一位面试者对自己姓名的介绍只有一句“我叫××”, 过于草率。他在点评时说:“当一个人让你介绍自己的时候, 这是你的最佳销售时机。一个面试官一天面试了几十个人, 他能记住谁的名字, 谁就有胜出的可能。我叫孙路弘, 孙, 孙子的孙, 孙中山的孙, 孙猴子的孙, 孙悟空的孙;路, 路线的路, 路上的路, 马路的路;弘, 弘扬中华文化的弘。您要实在记不住, 我还有一个艺名叫孙子。”这之后出场的第二位面试者就具备了灵活应变的能力, 他在介绍时强调了自己姓名的由来, 他说, “我叫段啸林, 我以前的名字叫段林林, 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像女生的名字, 我在上五年级的时候, 老师分宿舍把我分到5楼, 我一看5楼没有男生宿舍, 女生宿舍在5楼。所以后来我就改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叫段啸林。”他的介绍虽然不够尽善尽美, 但达到了加深印象的目的, 专家最后评价认为成功的几率超过50%。
面试中语体的规范也很重要。现代语言学认为,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郭英德在《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中也提出:“不同的文本语境要求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语词、语法、语调, 形成自身适用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 由此而构成一种文体特定的语体。”作为面试中的自我介绍的语言风格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合的语言系统和语言风格。如一位面试者在介绍时说:“我叫××, 以前毕业于××学校, 那个, 现在即将从××大学毕业, 专业是信息安全, 我导师是××, 然后, 我对信息安全有, 比较, 非常, 热爱它。然后我从事过这方面的研发工作, 在研究生期间做过很多工作, 然后曾经在公司实习过吧。然后, 对工作非常有热忱, 然后, 工作态度比较勤奋。没有了。”这样的介绍是混乱的, 没有经过思考和梳理,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语句的不连贯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那个”、“然后”等连接词的不当使用也使表达失去了面试场合应有的严谨。另外, “做过很多工作”、“曾经实习过吧”这些模糊用语更增加了表达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就是紧张, 不自信, 不善表达。另外一种情况是, 有的面试者自信满满, 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使用非常肯定的语气, 如主考官问:“以前做过这种自我介绍的准备吗?”答:“当然做过, 因为我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段对话中, 面试者回答“当然做过”显然不合适, 语气过于肯定, 透露出对所问问题的不尊重。而且, “当然做过准备”与是否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这种情况中语体的不规范, 让人觉得面试者过于骄傲, 不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
面试中的自我介绍作为口头表达的一种, 它与书面的自我介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始终记住, 面试不是独角戏, 是面试者与考官, 有的还是面试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不论哪种情况, 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面试中眼神的交流, 态势语的交流, 情绪的交流都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 回答考官的问题时也要有良好交流即互动。互动是相互作用中使彼此发生变化的一种双向交流方式。面试者回答问题一定要根据考官设定的前提、依据或情境来谈, 不能只注重展示自身的优势, 忽略了互动的重要作用。如这样一个案例, 主考官说:“你是学法律的, 我们公司的一个法律顾问刚离职, 文件都要交接了, 没人接。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面试者说:“主考官好!我叫××,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在大学期间得过学校的优秀学生, 也得过各种学生干部的奖励。学习成绩一直稳居我们班级前十, 得过三等奖奖学金。我所做的论文《××××》参加国家挑战杯论文大赛得过国家三等奖, 北京市特等奖。并且经历了三年的学生会工作经历。总之, 我觉得大学四年铸就了我踏实的工作作风, 希望能为贵公司做出更大贡献。谢谢。”这个例子中面试者注意到了面试的礼仪, 注意到了语体的规范, 表达也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恰恰是忽略了互动, 使他的面试失败了。他没有根据主考官问题中设定的“公司缺法律顾问, 工作无人交接”的情境去重新整合自己的介绍内容, 而是原封不动的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自我介绍重复了一遍, 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面试时一定要注意, 回答问题的针对性, 不能自说自话, 只片面地强调自身的优势, 要注意回应对方的提问内容。
2.面包的自我介绍 篇二
告诉你吧,我是由泡打粉、砂糖、面粉、鸡蛋和奶粉、色拉油做成的。经过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的烘烤,出炉后我的身体是金黄色的,摸上去是松松软软的,吃下去时牛奶的香甜味沁在人们的舌尖上,谁能控制自己的味蕾不多吃几个呢?只要出了炉,我身上的牛奶香味就会迫不及待地钻进你们的鼻子里,使你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真可以说是“十里飘香”“回味无穷”了!
相信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学一学怎么制作我了吧!告诉你吧,我的做法很简单:先把6个鸡蛋打破放进一个大盘子里,再倒进220克高筋面粉,一小勺泡打粉,两勺色拉油,两勺砂糖与两勺奶粉,然后用筷子把所有的材料都搅拌均匀,再把盘子放进烘炉里烤上20分钟,拿出来后再加点装饰就大功告成了。
在超市,面包店里我都有许多小伙伴,他们千姿百态,色味各异,应有尽有。如:中间夹根香肠,周边有着许多紫菜碎的香肠包弟弟;甜甜的奶黄包姐姐;夹着许多肉的叉烧包哥哥等等。
通过我的介绍,相信大家都了解了我与我的小伙伴们了吧。不过,我要告诫你们:美食要慢慢享受啊,不然吃得太多,就会像我们一样嘭地一下膨胀的呀!
本栏插图赵芳曲 ■
本栏责任编辑张家瑜
3.自我介绍—面试自我介绍时的语气 篇三
在面试自我介绍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许多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语气过分的做作。千万不要小视这个自我介绍,它既是打动店招聘面试考官的敲门砖,也是推销自己的极好机会,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接到面试通知后,最好在家打个自我介绍的草稿,然后试着讲述几次,感觉一下。
2、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自我介绍时首先应礼貌地做一个极简短的开场白,并向所有的面试人员示意,如果店招聘面试考官正在注意别的东西,可以稍微等一下,等他们注意转过来后才开
始。
3、注意掌握时间,如果面试考官规定了时间,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既不能超时太长,也不能过于简短,以2-3分钟为宜。
4、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介绍的内容不宜太多地停留在诸如姓名、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时间等东西上,因为这些在你的简历表上已经有了,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应该更多的谈一些跟你所申请店有关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胜任所申请职位。
5、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在做自我介绍时,眼睛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眼睛最好要多注视店招聘面试考官,但也不能长久注视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因为这毕竟不是在做讲演,保持一种得体的姿态也是很重要的。
6、要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不
可夸张。面试中的自我介绍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人为修饰成分,这些修饰主要是对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自己优点、个性等的总结提炼,而不是有意夸大或制造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优点,总的来说应是与个人基本相符。相关文章:面试如高考,偏题有绝招
7、面试结束时要根据场景,根据自己的表现及店招聘面试官当时的话语,说再见或感谢之类的话,没有统一的模式。比如,在面试时由于当时的发挥较好,整个面试过程流畅,所以当店招聘面试官告诉你时间到了的时候,你脱口而出说:“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真想再有更多的时间和您探讨这些有意义的话题,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在店接受您的教导。谢谢您,再见!”
职业专家提醒广大络兼职或全职求职者,应聘前的自我介绍最好是要事先就准备好,但是自我介绍是一件口语化的事情,切不可直接把书面语言那过来用,毕竟书面语言很严谨拘束,并且,千万不要让人有背诵,朗读的感觉,这会给店招聘面试官留下一个很糟糕的印象,应当尽量放松自己,让语气听起来自然,更重要的是,充满自信,有条件的话,最好应该找一些朋友进行练习。
4.正式的自我介绍 篇四
1.没有提前看简历,借你自我介绍的时间,快速扫描你的简历。
2.考察你是否重视这次面试和这个问题。
3.考察你的表达是否流利?逻辑是否清晰。
4.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考官记住你,并觉得你是最合适。
银行HR每天可能要面试几十上百人,很难记住谁是谁。如果你只是把姓名、专业、经验直接快速说一遍的话,银行HR肯定对你没有印象,那该怎么介绍才行呢?
做好时间分配。自我介绍的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在时间的分配上,第一分钟可谈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分钟可谈谈相关的经历,第三分钟可谈应聘的岗位和对于本行业的看法,自我介绍不要过短或过长。如果说得过多,会让面试官听的云里雾里,不知你介绍重点是什么,最终使自我介绍效果不佳。
切勿“背诵”。很多伙伴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当作是背诵简历。自我介绍应避免书面语言的严整与拘束,而应使用灵活的口头语进行组织。不要以背诵朗读的口吻介绍自己,对面试官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自我介绍还要注意声线,尽量让声调听来流畅自然,充满自信。
投HR所好。自我介绍时要学会投其所好的亮优点,这些优点必须与应聘岗位有关,告诉考官自己最适合这个岗位。那些与面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引以为荣的优点和长处,也要忍痛舍弃。
还有无论使用哪种小技巧,都要坚持以事实说话,自吹自擂一般是很难逃过面试官的眼睛的,面试官可是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5.英文自我介绍 简单英语自我介绍 篇五
英文自我介绍 简单英语自我介绍范文
I am a third year master major in automation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Ch ina.With tremendous interest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 am writing to apply for acceptan ce into your Ph.D.graduate program.Education background In 1995, I entered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UST)--widely co nsidered one of the China’s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During the following undergraduate study, my academic records kept distinguished among the whole department.I was granted First Class Prize every semester, and my overall GPA(89.5/100)ranked No.1 among 113 students.In 1999, I got the privilege to enter the graduate program waived of the admiss ion test.I selected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o continue my study for its best re putation o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nd Network Scheduling where my research interes t lies.At the period of my graduate study, my overall GPA(3.77/4.0)ranked top 5% in the depa rtment.In the second semester, I became teacher assistant that is given to talented and m atured students only.This year, I won the Acer Scholarship as the one and only candidate in my department, which is the ultimate accolade for distinguished students endowed by my university.Presently, I am preparing my graduation thesis and trying for the honor of Excellent Graduation Thesis.Research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activity When a sophomore, I joined the Association of AI Enthusiast and began to narrow down my interest for my future research.In 1997, I participated in simulation tool development for the scheduling system in Prof.Wang’s lab.With the tool of OpenGL and Matlab, I d esigned a simulation program for transportation scheduling system.It is now widely used by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in NUST.In 1998, I assumed and fulfilled a sewage analysis & dispose project for Nanjing sewage treatment plant.This was my first practice to conv ert a laboratory idea to a commercial product.In 1999, I joined th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Yu-Geng Xis research group aiming at Netw ork flow problem solving and Heuristic algorithm research.Soon I was engaged in the Fu Dan Gene Database Design.My duty was to pick up the useful information among differe nt kinds of gene matching format.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r many heuristi c algorithms, I introduced an improve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ulti-population Genetic
Algorithm.By dividing a whole population into several sub-populations, this improved alg orithm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GA from local convergence and promote various evolutionar y orientations.It proved more efficiently than SGA in experiments, too.In the second se mester, I joined the workshop-scheduling research in Shanghai Heavy Duty Tyre plant.Th e scheduling was designed for the rubber-making process that covered not only discrete bu t also continuous circumstances.To make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optimization quality an d time cos
Algorithm.By dividing a whole population into several sub-populations, this improved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GA from local convergence and promote various evolutionary orientations.It proved more efficiently than SGA in experiments, too.In the second semester, I joined the workshop-scheduling research in Shanghai Heavy Duty Tyre plant.The scheduling was designed for the rubber-making process that covered not only discrete but also continuous circumstances.To make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optimization quality and time cost, I proposed a Dynamic Layered Scheduling method based on hybrid Petri Nets.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makespan was shortened by a large scale.I also publicized two papers in core journals with this idea.Recently, I am doing research in the Composite Predict of th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assisted with the technology of Data Mining for Bao Steel.I try to combine the Decision Tree with Receding Optimization to provide a new solution for the Composite Predictive Problem.This project is now under construction.Besides, In July 2000, I got the opportunity to give a lecture in English in Asia Control Conference(ASCC)which is one of the top-level conferences among the world in the area of control and automation.In my senior year, I met Prof.Xiao-Song Lin, a visiting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I learned graph theory from him for my network research.These experiences all rapidly expanded my knowledge of Englis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I hope to study in depth
In retrospect, I find myself standing on a solid basis in both theory and experience, which has prepared me for the Ph.D.program.My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Scheduling Problem, Heuristic Algorithm research(especially in GA and Neural network), Supply chain network research, Hybrid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is with Petri nets and Data Mining.
6.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篇六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融洽气氛, 促进彼此的了解和合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 但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得他们在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中出现矛盾冲突, 空虚、失落、压抑等不良心理体验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而非正式群体作为一个积极的事物, 可以为他们提供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场所, 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成员在这里可以找到倾诉、发泄、调整和稳定情绪的机会和对象, 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精神的补偿, 降低不良情绪积累, 从满足心理需求入手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 班级非正式群体因为自身约定俗成的一些群体规范, 可以间接约束其他群体成员的一言一行, 他们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与亲近, 就必须在交往中学会帮助与合作, 学会尊重、关心、理解别人, 以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 协助管理, 促进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班委、活动小组等正式群体共存。若班委、活动小组等得到非正式群体的支持和协助, 可弥补它们在能力、知识结构、影响力、沟通渠道等方面的不足, 更容易调动正式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完成。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环境对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3. 舆论导向作用
一个组织要达到奋斗目标, 除了通过行政措施外, 还要通过舆论来组织力量。非正式群体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环境氛围来制造舆论氛围, 促使成员自觉遵守。
4. 检验工作, 纠正管理
管理学家发现一个定则: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 倘若不能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 则非正式的结合就会增多。如果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过多, 或者是过多的同学参加了非正式群体, 那么也说明了正式群体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满足同学的需要, 还有待改进。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 破坏和干扰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利益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及意见相违背时, 特别是当非正式群体被批评或受到处分时, 其成员从内心深处就会进行或明或暗的抵制, 制造种种不利于团结的言论, 干扰正式群体的学习和生活, 引发两个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影响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2. 影响组织内部的团结, 削弱正式群体的规范作用
非正式群体一般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在这个小圈子中呆久了, 成员一般都会失去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交往的能力, 会限制其个人的发展, 束缚自己的手脚, 无法形成集体观, 丧失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契机。同时由于非正式群体内部心理默契度高, 成员间交往的情感化容易导致容忍、附和、迁就, 甚至包庇某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为不正之风的避风港。
3. 会影响正式群体要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活动, 影响正式群体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在一个不良型的非正式群体中, 不正确的群体标准会影响大家的价值判断, 会阻碍成员个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延缓了纠正的实施, 可能导致错上加错。在这些成员中, 有的人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 迷恋那些低级庸俗的事物;有的人无视周围的法律法规, 我行我素, 还拒绝那些善意的劝诫。
三、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1. 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 保护积极性因素, 转变消极群体
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 在学生的学习和各项活动中, 各种非正式群体能较好地满足各类学生的多元化需要, 它也是因此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充分肯定并积极发展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
首先, 要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情感性、自愿性的特点,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互帮互学, 逐步树立起勤奋、踏实、团结、进取的良好风气。如对于“智力能力型”中的高智商者群体, 要引导他们克服嫉妒心理, 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使其成员的竞争在健康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同时, 引导他们主动地吸纳新成员“加盟”到这样的集体中, 发挥他们在班集体中的“领头羊”作用, 以利于班风和学风建设。
对于后进生群体, 则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班级活动, 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其次, 要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 能较好地发挥各自特长, 满足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特点, 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对足球迷, 可以以班集体的名义联系球队进行比赛, 组织啦啦队为其呐喊助威。这样, 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 也使他们有了一种归属感, 还可以活跃班级气氛, 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再次, 要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核心人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有一定的威信与小团体的管理技能, 且能左右所在小群体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在班级管理中发掘、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 让它们为班主任所用, 藉此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实践表明,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往往能利用好一个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 且会利用这个核心人物来带动一群学生的思维转变。当然, 要能真正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 还必须对他们不断进行思想教育, 以提高其整体素质。如吸收他们参加学雷锋小组等,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学生非正式群体类型的多样性, 决定了我们班主任对它们的教育一定要区别对待。对于积极、向上、有利于集体的非正式群体, 我们要充分肯定和积极利用, 并引导其向更高的、与班级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对于偏离集体的非正式群体, 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控制;对于违纪型甚至是违法型的小群体, 要果断处理, 甚至要强令解散。当然, 处理这类群体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详细地了解每个成员, 了解那些核心人物的心理认知差异, 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从内部进行瓦解, 切断其成员对组织核心人物的崇拜链条, 在用心转化每一个成员的同时, 不放松对那些核心人物的关注。一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及个性, 既要了解消极一面, 又要了解积极的一面,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二要动员各种教育力量, 如鼓励班集体中的广大同学去帮助那些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 与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 不厌其烦, 以取得家长的认可与配合。对他们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则效果较好。如果态度粗暴、行为简单, 则收效微弱, 甚至会适得其反。
2. 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多方位思想教育
非正式群体的自发性, 往往会导致其活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然而,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 往往只重视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估计不足, 这在客观上又增加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其实, 非正式群体同样是班主任研究和教育的对象。班主任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育学生正确区分友谊、江湖义气等等。
其次, 要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和保密性, 极易导致班集体分化, 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 重者可能引发言语冲突甚至是肢体接触。因此, 班主任有义务将各小群体吸收融合于统一的班级大家庭中, 要毫不留情地取缔那些影响学生健康向上的小群体, 同时, 挖掘那些隐蔽的小群体的向善因素, 为其设计一些健康的活动, 引导其良性发展。
再次, 要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通常情况下, 非正式群体同班委等正式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时, 两者会发生离散现象, 这时非正式群体很可能成为正式群体正常工作和发展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 班主任就必须介入非正式群体, 对其加强管理, 引导其发展的方向, 寻找教育的时机, 坚决不能任其恣意发展。班队干部和班主任可以以普通朋友的身份介入各种小群体的活动, 谨防出现越轨现象。在加强管理外, 还要密切与核心人物的交往, 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 保证其不游离于班集体之外。
一个班级有几个非正式群体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关键是班主任应该摸清情况, 掌握主动权, 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这些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引导他们逐渐融入整个班级大家庭中去, 创造出一个蓬蓬勃勃、乐观向上的班集体。这才是所有做班主任的老师应该全力追求的。
[本研究得到绵阳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资助]
7.标点符号的自我介绍 篇七
我是省略号,长得很特别,一串六个小点,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文章中有特别大的作用。因为,我表示话还没说完、省略或语言断断续续不连贯。如果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只靠我可没法把文章的意思表达清楚。
、
我是顿号,天生结巴,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我是句子内部最小、最短暂的停顿,主要作用是分开并列的词语,瞧,“最小、最短暂”就被我分开了!
!
我叫感叹号,别名又叫“长舌头”。我时常低头看看脚下的立足点,没有它我连一根火柴梗都不如。标点符号王国里可不能缺了我,人们表达强烈感情时,都得用我。瞧吧,在祈使句末尾要用上我,在感叹句里我也缺一不可,我是最棒的!
《》
我是书名号,身体弯弯曲曲,文明创造了我,我让文明放异彩。
“”
我是引号,是冒号的最佳搭档,人们都说我是一群小蝌蚪游到“子曰诗云”里来了。我的强项就是把大家说的话包括起来。
。
我是句号,身子圆滚滚的,样子像一个空心小圆圈。我是名副其实的标点之王,常被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有我,就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如果没有我,一篇文章永远无法结束,而且文章的意思也会不清楚。谁要是不小心错用了我,还会闹出大笑话。
:
我是冒号,绰号叫做“两只眼”。我两眼一睁,就开始发话了,既能提示上文,又能总结下文。
,
我是逗号,一个大脑袋,下面拖着小尾巴,活像一只小蝌蚪。别看我个子小,作用可大了,哪一篇文章都少不了我。句子中间的停顿全靠我,要是没有我把句子断开,人们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受得了?
?
我是问号,一个小耳朵,下面一个小黑点。我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人们碰到疑问词和疑问句时,都少不了用到我。我是真正的勇士,我的作用无人能比,疑问句的末尾得用上我,设问句、反问句的末尾也得用上我。我是不是很厉害?
——
8.自我介绍与介绍别人的礼仪常识 篇八
“自我介绍”和“介绍别人”是社交的重要形式。我们经常谈论“把谁介绍给谁”,或在一些场合听到有些人说:“请让我自我介绍一下”之类的话。介绍不仅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而且可以及时地消解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同是一件事,采取不同的介绍方式,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
把自己介绍给其他人或把他人介绍给其他人有许多方式。一般来说,自我介绍就是自我推销。在社交场合,为了工作或其他需要,经常要作自我介绍。如在参加各种会议或宴会时,往往就需要介绍自己。聪明的人总是抓住这一机会,在介绍自己的同时,更大力介绍本地特色或本单位产品和业务,以达到促进事业、推进工作的目的。如某酒店老板在自我介绍时说:“大家听说过xx酒店吧!我就是这个酒店的经理,欢迎来我们酒店作客,我保证给大家提供一流的服务。”这种介绍方式,比“我叫火xx,是x又酒店经理”之类的干枯语言要强得多。
一般来说,一个精明的企业经营者去朋友家作客,遇到陌生的人时,总是主动自我介绍并同大家热情交谈的。因为在他看来,人不应放过任何一个结交朋友的机会。往往无意之中结识的`一位新友,有时会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介绍自己,主要是把自己的姓名及工作单位介绍出来。介绍时不可语言过多过俗,以免让人反感。如“我是酒类专卖局负责人,大家想批发点便宜酒请不必客气”之类的话,就显得过于俗气。
有时,出于社交的需要,常要把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介绍给别人。但在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工作场合,介绍宜郑重、准确,不宜夸张。如在娱乐场合,就可以夸张一点。这样,不仅使被介绍人受宠若惊,且可使接受这一介绍的人十分高兴。
由于社交范围的广泛,有时也需要对其家人进行介绍,或者按辈份对相关人员进行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下列一些礼节:
(1)对长辈不可直呼其名,如“这位是我父亲X又X”。只介绍说“这位是我父亲”就可以了。
9.新生自我介绍建议及英文自我介绍 篇九
新生自我介绍
一、自我介绍建议
“眼神交流”。上台时,要信步走上,也就是说步伐稳健、保有气质;不要还没在台上站好就开始讲话;站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进行一个眼神交流!后略一停顿(2—3秒)的整个演说过程中,但务必保证眼神自然。
微笑随时保持。站立时双手自然下垂或在自然结印,演说过程中配合适当的手势,注意手势要自然,把握不好就算了,否则显得像智障。怎样才能保持自然呢?首先,只动小臂,不动大臂,切记!其次,手的高度不要超过你的胸部。
“语言上也要下功夫”。对于语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幽启贤教育,打造一个大学生值得信赖的考证、考研辅导中心!
启迪智慧,贤达育人用心教学,成功取证启贤教育
默!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你至少应当使台下的观众大笑三次,小笑十次,我上高一时的自我介绍就是这个效果。其次,你的演说内容不要落俗套,不要与别人都是一般面目,具体来说,就是要多介绍一些你自己与别人(尤其是你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同的二、英文介绍范文
个人陈述(介绍)
为您22美丽的爱讯特期将完成在长安大学在七月,尤其是做我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很努力的学习。为了给自己制作一个,我是我们班第一个拥有自己的主页。此外,我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在天准备第一次考试,我坚持每天跑步,不管什么天气,like.and只拥有这个,我可以专心学习,最后终于成功了。
嗯,在我的业余时间,我喜欢篮球,网球和中国象棋。英语
启迪智慧,贤达育人用心教学,成功取证启贤教育
也是我的最爱。我经常去英语角练习我的英语口语,每星期四,写成分,以改善我的写作能力。但我知道我的英语不够好,我将继续学习。
好的,这是所有,谢谢你们的attention.my家乡------洛阳
我来自洛阳,文化底蕴和许多伟大的的人民很友好自己发挥
teachers,my dear professors.i am yonghao,i years old.i come from luoyang,a very beautiful city.my undergratuade period will be accomplished in changan university in july ,2004;and now,i am trying my best for obtaining a key to tongji university.generally speaking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especially do the thing i am interested in.i will try my
启迪智慧,贤达育人用心教学,成功取证启贤教育
best to finish i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when i was sophomore, i found web design very interesting, so i learned it very hard.to weaver a homepage for myself, i stayed with my pesonel computer for half a month.,and i am the first one in my class who own homepage.forthermore,i am a person with great during running every day, no matter was succeeded in the end.english corner oral english on every write to improve my wittenok, all,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myi am from luoyang,a beautiful city in henan province.it is famous as the capital of nine dynasties and enjoy yhe honer that luoyang peony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luoyang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启迪智慧,贤达育人用心教学,成功取证启贤教育
10.自我介绍等 篇十
在家里,我经常帮妈妈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妈妈的负担。妈妈经常夸我:“你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摘自北京成大培训学校魏雨辰《自我介绍》,指导教师:陈梧叶]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到门头沟去钓鱼。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找了一个水较深且背阴的地方。我们首先根据水的深浅调好渔漂,接着把鱼饵穿在渔钩上,然后把渔钩甩到水里,手拿渔竿,眼盯着渔漂开始钓鱼了。等了很久,也不见鱼咬钩,突然渔竿动了,我赶忙收渔竿,可是晚了,提起渔竿一看,发现鱼饵没了。过了很长时间,我都没钓到鱼,旁边的一个阿姨却连续钓到了好几条鱼,我羡慕极了!看我着急了,爸爸对我说:“钓鱼要专心,也要有耐心。”
[摘自北京海淀五一小学二(十八)班李衡毅《钓鱼》,指导教师:高静]
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它浑身上下的绒毛都是黄色的,就像披了一件金黄色的衣服,漂亮极了。它的两只眼睛像夜明珠似的在夜里闪闪发光;一双三角形的小耳朵总是耸立着,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它的双耳马上就像敏感的雷达一样快速“扫描”起来;长长的尾巴就像鞭子似的拖在身后。它那威风凛凛的样子,就像一头威武的小老虎!
[摘自山东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五(十三)班王佳欣《那一次,我流泪了》,指导教师:覃月]
今天,我们班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我领略了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比如剪纸,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件件剪纸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一幅作品画的是栩栩如生的房子,很漂亮,还是小别墅呢!另一幅作品画的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好像是在过中秋节。还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人枕着砖头睡觉。他为什么不怕硬呢?望着我们疑惑的眼神,老师趁机向我们介绍,古时候的人用石头当枕头。最有趣的要数拉面铺这幅画了,拉面铺的招牌很大,特别引人注目。拉面铺做的拉面,一根有一米多长,足够一个人饱餐一顿。
传统文化,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
[摘自,江苏海门德胜中心小学二(二)班黄李芸《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指导教师:徐静]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每当我做完作业,就会捧起自己心爱的图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每次过生日或儿童节,我最喜欢的礼物就是故事书。我的书柜里摆满了《西游记》《人体探秘》《格林童话》等许多百看不厌的好书。好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11.饭店中非正式组织的分析与研究 篇十一
任何饭店都必然存在非正式组织, 饭店管理者阻止不了饭店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因此, 首先, 饭店管理者应清醒地了解到饭店非正式组织可能跨越饭店中的不同部门而存在, 饭店的管理和经营需要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其次, 饭店中非正式组织对饭店的管理和经营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减轻管理者管理负担, 在这个群体中“领导者”的指挥和号召下, 管理者可以省去繁重的监督检查工作, 缓解管理负担,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饭店员工满意度, 从而弥补饭店正式组织管理的不足。再次, 在两者利益相冲突时, 非正式组织也会给饭店带来消极影响。通常表现在, 它可以影响正常的工作效率。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成员聚集在一起, 很容易传播小道消息与流言,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如果凝聚力强还可以控制其内部成员行为。这种控制作用就很容易降低个人的积极性, 不利于个人的学习和进步, 并容易造成饭店内部分裂。
由上可知, 饭店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既存在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又要积极应对其消极影响, 并因势利导, 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如何在饭店中发挥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的措施
1. 管理者要妥善处理与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关系。
群体中的人群关系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不管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 都有他们的领导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通过调查分析, 找出其中的领导人。对于能力较强, 又愿意为组织服务的, 可以对其进行引导, 予以晋升, 从而使得非正式组织正式化。也可以把非正式组织的核心员工调离原来的岗位, 减弱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使非正式组织由紧密型向松散型演变。当然在需要和能产生效果的前提下, 也可以在调离后再调回到原组织, 开展一些对饭店企业有利的工作。
2. 鼓励管理人员融入到非正式组织中, 施展个人影响, 逐
渐使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和利益与正式组织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前提是这些管理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以饭店企业的发展为首要任务) 。尽可能将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与饭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饭店的经营过程中, 作为饭店管理层关心的是饭店的利润;而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关心的是奖金收入、成就感的满足。管理者要将两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掌握更多的非正式组织信息, 与其中的重要成员维系良好的关系。
3. 通过集体培训、学习讨论等活动, 强化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依赖性, 使两者朝着同样的目标努力。领导也可以通过对员工业余生活的关注和关心, 达到对一些非正式组织进行良好的引导和利用的目的, 这是发挥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措施。
二、管理者积极应对和控制其饭店中非正式组织消极的影响
1. 对流传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 得出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起因, 并对起因进行分析。
若确实是由于饭店的失误造成的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 管理者应立即采取办法对其进行补救、补偿;若是有人故意制造谣言恶意中伤, 则要对散布谣言者予以重罚, 并且通过正式渠道使广大员工了解真相。通过以上努力自然化解饭店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
2. 加强对非正式组织领导者的管理。
可以通过工作调动, 把非正式组织的核心员工调离原来的岗位;对于严重扰乱饭店正常工作秩序, 蓄意阻碍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的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 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对其进行严重惩罚, 或将其从宾馆开除, 消除非正式组织给饭店带来的恶性影响。
3. 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与员工沟通、交流。
如通过集体培训、学习讨论等方法向员工灌输正式组织的组织文化, 强化正式组织的凝聚力。这样同时在客观上也减少了非正式组织成员间非正式沟通的时间和空间。
4. 加强饭店各管理层的沟通。
饭店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和消极化倾向, 及时有效引导和控制这种力量。
事实上, 饭店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时刻警惕潜在的饭店非正式组织问题, 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平时工作中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接受并且理解非正式组织。饭店管理者应该认识到, 不管你是否喜欢, 饭店的经营发展中都会形成非正式组织。它提供了一个让饭店员工在枯燥的工作之余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的场所。二是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就应当考虑到如何能将小团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管理者的决策如果没有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 并利用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对员工进行引导。四是处理问题时管理者要秉持公正的态度。
12.正式的自我介绍 篇十二
医生怎么做自我介绍
本人是一名临床应届毕业生,名叫xxx毕业于湖北省咸宁学院。光阴荏苒,短短五年的大学即将过去,在大学校园中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不但成绩较之前有很打的进步;在临床操作上,也在医院等各种实践场所也加强了锻炼;在康复动手上,对各种技术的熟悉掌握。我更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各种活动,获得许多荣誉证书。在暑假,寒假里充分利用时间参加临床的见习和康复活动。
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在XX-XX 年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燕铁斌的领导下的康复实习。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里,我先后进行了针灸与推拿2m、运动疗法3m、康复病房3m、作业疗法1m、理疗1m、言语治疗1m、肌电图1m等的实习。从中我基本掌握脑卒中,脊髓损伤,颈肩腰腿痛,骨折术后,脑瘫,脑外伤等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康复治疗;在康复病房3m实习期间,对人体结构有了更近一步了解,对常见病及一些罕见病发病后的临床康复以及用药的预防,对病人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对病人康复的整个流程有较熟悉的了解,对康复医学这一领域充满热情!
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在医学的求实领域中,我从中获得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专业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紧跟最新康复理论,接受新事物,新挑战。希望凭借自己一颗对康复事业的至诚之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能不断学习给自己一个显示身手的机会。
医生推荐自我介绍
医生应聘怎么自我介绍大全
各位考官好,今天能够参加医院的面试,有机会向各位医学界的前辈们请教和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希望把自己全面素质完美的体现在各位面前,我叫某某,今年x岁,本科毕业。
我平时喜欢看书和浏览网络信息,网上能够找到许多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我的性格比较开朗,与周围的同学朋友能够融洽的相处,相信今后一定可以与同事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我以前在某市某医院实习,给我带来丰富的经验,对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
在校学习期间,我对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又经过了一年的医院实习,我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医院住院医师的这个职位要求。实习期间我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及普外科的疾病进行了重点学习,因此我如果有幸被录用的话,很快就可以融入这些科室的工作中。
同时,我也认识到,人和工作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我认为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所以,这份工作能够实现我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希望在这么多的应聘者中,您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献上我最真诚的一面以及个人才能。我相信自己能够很快的融入到贵公司的工作中!谢谢!
医生面试自我介绍参考
13.自我介绍的亮点 篇十三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向您介绍我自己。我叫蔡文芬,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教师是我很喜欢的职业,所以我将我的名字取意为“用文化知识创造桃李芬芳”。
我所就读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考,我的政治单科成绩列揭阳市第一名,在大学,我继续选择政治专业的深造,我深爱着这个专业。经过四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两个月的实习实践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我成长在一个并不算富裕但却和睦的家庭,父母亲勤劳善良的性格教会了我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从小学开始就翻山越岭去上学,到中学时期远离家人出外读书,到第一次高考失利,我的求学之路走来艰辛且不顺畅。但是正是磨难的艰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如同名字的寓意一样,以健康向上的乐观和宁静致远的平和心态,更加努力去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奋斗。
四年的高师教育和高校生活,我格外地珍惜,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坚定了“自信、自强、勤奋、谦虚”的人生信条。
李越洋,1986年4月12日早晨6时整出生于黑龙江少大庆市红岗区医院,从小受父母亲影响爱好体育。
接受了专业的十四年乒乓球训练,十四年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比赛。八岁时先后参加了红岗区和大庆市两个比赛分别获得了区冠军和市冠军,随即进入了大庆市体育运动学校,1995年——1997年连续获得黑龙江省女子单打第一名三届军的好成绩,而后进入了北京八·一队进行训练,在八·一队训练的两年里我又先后获得全国开拓杯女子单打第一名和全国永浮杯女子单打第二名。怀着对乒乓球的一腔热情,力排众议我以年龄最小的先例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进入国家队后,我认真刻苦的训练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站在奥林匹克的领奖台上,可是就在我雄心博博备战的时候,一个厄号传来了,经过国家队正式进队前的身体检查,检查出我患有较重的心肌炎,建议我暂时停止训练,就这样我的梦想破灭了。
2005年我以特招生的身份考进了华南师范大学政教系。没想到一次不幸却让我在偶然间完成了第二个梦想——大学梦。在大学里我虽然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有意思的集体活动,但是我还是会每天都去训练,因为我最大的乐土莫过于学校里的乒乓球馆,在那里我会感觉到自信和骄傲。我的文化基础差学习文化课很吃力,每年都是倒数第一名,尽管是这样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放弃过我,这让我很感动。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正直和努力是我做人的原则;沉着和冷静是我遇事的态度;爱好广泛使我非常充实;众多的朋友使我倍感富有!我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我来自广东台山的一个乡村,是家中的老大,身为长女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坚强不屈和认真负责的品质,对分配到自己的任务一定会竭尽所能做到最好。我一直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这个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领悟力较高,反应也较快,适应能力强,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中,我也会坚持奋斗,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个性乐观开朗,细心有恒心,而且乐于倾听;与人相处融洽,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曾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合作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7年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学习十七大,关注民生”论坛报告会,获得了团队一等奖;还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实践,得到实践单位老师的肯定和好评,如在大二时我曾担任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校外辅导员,并获得了优秀校外辅导的称号;曾到中学学习和实践班主任工作,得到见习班级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学海无涯”,我认为一个人要不断地为自己增值,不论是在校还是毕业后,都要努力吸收新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因此,即使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我还是会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我可能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但是我有无比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以及吃苦耐劳和勇于进取的品质。作为应届毕业生,我坚持的是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的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教育方法,并且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勇于改进。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加倍珍惜,不怕苦不怕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让学校满意的教师!谢谢!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小学三年级,我梦想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舞蹈家,初中一年级,我想要成为一名国际级的音乐家,高中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作家,到了大学,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我要成为天底下最光辉团体的一份子——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在大学的四年里,时时刻刻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专业学习和锻炼,我从以前的黄毛丫头,逐渐成为一名具备教师风范和学识的合格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师这个岗位,需要很强的责任心,除此之外,还需要耐心、爱心和自信心。因为只有耐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神圣任务在于教师育人,知识的传递不如用高尚的性情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教师一定得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教育事业是一门人影响人的学问,学生以老师为参照,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让世界更加和谐,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第三,自信心是当一名教师所必需具备的,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教育领域前进的道路上他是不会止步的,只有自信自己能够不断提高,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高尚的称谓。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巫海东,“巫”是“小巫见大巫”的“巫”,“海东”是把“东海”倒过来就是了。
对于我的名字还有又一层解释,所谓:“顶天立地平阳巫,今朝翻江倒东海”,也就是说这“巫”姓是这样解的“上一划顶天、下一划立地,人与天地相通,因此是顶天立地;而这名——海东,是东海的倒过来的字,我喜欢我这个名字,它里面的气魄是我不断进取的动力与写照。
作为一名大学文科生,我认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冲突,两者的结合才是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本质。在我看来:
以水的心态,以倒海的气志,无事不成!
因此我认为自己对要面试的工作职位有信心有能力胜任!
我的名字叫李丹,人如其名,简简单单地做事做人。我喜欢分析事情,无论多复杂的事情,经过分析,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都可以化繁为简。所以我做事的风格是雷厉风行,干脆果断,注重效率。我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激情。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独立坚强和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他们会向我倾诉生活或工作上的困惑,并愿意听取我的意见。
自我介绍
李婷婷 20050603327 各位面试官,下午好!很荣幸有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叫李婷婷,木子李,婷婷是最普通的那个婷婷。于0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专业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婷婷这个名字虽然普通,但是我一直坚持发掘和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让自己得到认可。希望这次面试,我能用自己的能力让您们记住名字普通的我。我今天面试的职位是仓库管理。我认为这是一项适合发挥我特长,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项工作。我心思细腻,这个细腻主要体现在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知力上,容易把握事物的整体情况,并能在此基础上,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有精确的了解。此外,对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我有敏锐的动态感知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从事仓库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在态度方面,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是我高度责任心的重要体现。对于仓库管理的“收、管、发”工作,我会以最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好。此外,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的相结合,让我在工作中可以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对于仓库管理的软件,我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相信加以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很好掌握这项技术,希望为贵公司运作效率的提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这句话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记者说的,对我的影响很大。选择这个职位,是因为这是我擅长的工作,选择这个职位,是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希望您们能够成就我的选择。
各位面试官,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谢你们给予我这个宝贵的面试机会。我叫袁凤兰,是华南师范大学05级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学生。我的人生理念是:“我喜欢,我选择;我选择,我负责。”所以今天我到贵公司应聘行政助理一职,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份子。
14.“非正式遗产的维育”主题沙龙 篇十四
正式的遗产总体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但是还有大量需要保护的遗产是更加具有日常性、社区化和个人化的非正式遗产, 不可能将所有的非正式遗产都正式化和博物馆化。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乡建设中, 非正式遗产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 导致许多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传统建成景观大量消失, 城乡的文化基底和地域特征几乎丧失, 对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微弱。
如今, 非正式遗产的保护、维育与延续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许多遗产保护发达的国家和中国一些文化传承意识较强的地区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因此本次沙龙特邀请多位研究学者、建筑师、管理者集聚一堂, 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 从不同角度, 制度与公众、群体与个人、当事人与旁观者等不同方向, 探索非正式遗产保护的真正价值与内涵。
评价遗产的价值, 许多人会认为其公众价值比较重要, 从历史、风貌、科学、艺术等角度去评判, 但是遗产同时也包括更多的日常性、个人化和社区化的内容, 不只是那些可以被纪念碑化或者博物馆化的部分。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 关于本次沙龙要讨论的“非正式遗产”是指非物质 (immaterial) 文化遗产, 还是非官定、非法定 (unofficial) 的遗产, 我之前听取了多位老师的建议, 所以今天所讨论的更多指向尚未登录 (unlisted) 的遗产, 即没有进入保护名录的遗产。
在有登录制度之前, 所有的遗产都是非登录遗产, 登录使遗产正式化。在现实当中, 非正式遗产是沉默的大多数, 因为它们没有名分, 所以最容易遭受破坏, 可能恰恰是令关心遗产保护的人们最感到痛心的那一部分遗产。
我们在确定主题沙龙时并没有用“保护”这个词, 因为对非正式遗产来说, 本身不合适严格意义上的保护, 因此选择了“维育” (conservation) 一词。
今天参加沙龙的嘉宾都是关注非正式遗产保护的相关人士, 每位嘉宾都会讲述亲见、亲历的关于非正式遗产的真实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为。
何姗: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您能否界定一下非正式遗产指的是那种已经具备列入正式遗产的条件而未进入正式遗产的建筑, 还是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建筑, 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个概念一定要界定清楚, 不然讨论的内容会很不一样。
冯江:我认为不限于此。您所提到的是所有的未登录遗产中的一部分。
评价遗产的价值, 许多人会认为其公众价值比较重要, 从历史、风貌、科学、艺术等角度去评判, 但是遗产同时也包括更多的日常性、个人化和社区化的内容, 不只是那些可以被纪念碑化或者博物馆化的部分。
对于该如何理解遗产的价值, 我认为不在于谁来界定, 而在于如何去看待—非正式遗产的非正式性就体现在这里。虽然它们尚未被官方登录, 但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某种遗产价值 (非官方角度的遗产价值) 。我们今天邀请了包括遗产保护专家、法学教授、传播学教授、政府官员、媒体、NGO代表、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从事微改造的建筑师等人士与会, 就是希望从更多的角度来展开对本次主题的讨论, 甚至争论。
我首先请郑老师发言, 他是我们这里从事遗产保护时间最长、最了解现实情况的一位嘉宾。
非正式遗产会成为正式遗产, 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今天被认为没有太大价值或者只对少数人有价值的遗产, 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这正是我们研究非正式遗产的意义。
我要讲的第一点正是何姗提出的问题, 即什么是非正式遗产。这个称谓是否合适、定义是什么目前尚未十分明确, 但并不妨碍我们进行讨论, 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像20世纪80年代大家讨论文化一样, 当时对“文化”的界定有两百多种, 各说各话, 然而在热烈的讨论之后, 大家对文化的认识逐步全面和深化, 问题也就基本清楚了。所以今天也可以对非正式遗产的定义进行讨论, 相信在讨论过程中, 大家会对此有所认识。
第二点是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遗产。提到正式遗产, 我们会想到广州的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等意义重大的大型纪念性建筑, 这些建筑在建设之初, 就是想着将来作为遗产的, 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对象。同样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元古庙, 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庙, 因为后来在此发生过抗英斗争而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说明非正式遗产会成为正式遗产, 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这些还不是正式遗产, 今天被认为没有太大价值或者只对少数人有价值的遗产, 也需要我们关注, 这正是我们研究非正式遗产的意义。
第三点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 更多地关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事物, 特别是与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 而不只是那些“高大上”的宏楼巨构, 更不仅仅是那些“地主老财”的豪门大宅。同时, 我们要关注现在还没有被正式化的一些重要的遗产, 再比如“大跃进”“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遗迹、遗物, 又如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史迹和鉴证物等。
除了尽量让非正式遗产变成“有身份”的正式遗产之外, 对于大量的非正式遗产来说, 我们还要努力通过保持或者赋予其新的功能, 使其能够在当代生活中保持活力, 延续它作为城镇中具有特征的建筑的价值。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做遗产保护的管理工作, 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时, 我本能地会想遗产是否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别, 所以我对此先做了一些梳理。
首先我找到了几份文件, 在大家熟知的《威尼斯宪章》里对“历史古迹”的定义是“见证了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 因而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城市或者乡村环境”。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 它下面还有一个注解指出, “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且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另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保护受到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中也对“文化财产”做出了界定, 其中明确指出“文化财产一词不仅包括已经确定的和列入目录的建筑、考古及历史遗址和建筑, 而且也包括未列入目录的或尚未分类的古代遗迹, 以及具有艺术或历史价值的近代遗址和建筑”。
具体到中国现有的保护体系, 有不可移动文物 (分为四级) 还有历史建筑的认定, 它们有不同的主管单位。这是否意味着没有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的就不受保护, 或者说只有进入这个名单才叫正式遗产呢?可做参考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24条为“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 其中“名胜古迹”的司法解释是指“可供人游览的著名的风景区以及虽未被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雕塑、石刻等历史陈迹”。
梳理了这些资料以后, 我个人理解的“非正式遗产”大概可以这样来定义, 即有文化价值, 无行政身份, 受法律保护—但很可能只是理论上受到法律保护。无论称其为历史陈迹还是古迹, 它们作为个体可能是平凡的, 但是当它们聚集在一起, 便构成了乡村或者城镇的显著特征, 甚至是重要文化遗产的环境风貌, 它们承载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从其构成来讲, 包括古村落里的民居、各种工业遗产以及很多因为年代较近而不能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一些近现代建筑。
中国目前正式遗产的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比如得不到有效的修缮或者被不恰当地使用。但与正式遗产相比, 非正式遗产面临的可能是灭顶之灾。在过去的30年中, 中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有一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而在城镇化进程中, 非正式遗产的损毁或消失可能是无声无息的, 但更加触目惊心, 比如北京的梁林故居被拆, 以及大量的四合院、老街区被夷为平地。从2000年到2010年, 中国消失了约90万个自然村,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乡村人口的流失和老龄化, 使大量的传统村落空心化, 甚至废弃或半废弃化。一些珍贵的地下文物遗产也因为来不及得到正式身份而被摧毁, 比如位于江苏镇江的宋元粮仓遗址, 已经入围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国家文物局到江苏省文物局再到地方都签署了保护令, 但在层层保护令之下, 这片遗址还是被开发商毁掉, 建起了楼盘。还有一个例子, 是位于福建闽南的一处红砖古厝, 因为只有60年的历史, 所以没有被登录, 面临被拆迁的危险。这处民宅的主人是两位艺术家 (蔡小松和金娜) , 他们从微博上开始发声, 到现在国内很多知名的艺术家都参与到这栋民宅的保护工作中, 并捐出自己的作品, 将其与房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如果哪一天这栋房屋不在了, 里面所有的展品也将毁于一旦。现在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一年了, 老宅仍在孤独地坚守, 周边已是高楼林立。
结合我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让更多的非正式遗产变成正式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广东省的登录点有37 156处, 其中25 159处已经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这批不可移动文物里面包括了很多我们以前认为不能作为文物的对象—传统民居、乡土建筑、“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物件、工业遗产等, 顺德糖厂在此过程中就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从文物角度来看的, 如果从历史建筑角度来看, 201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见》, 提出“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要求, 明确广东省到2017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还有一条是比较重要的, 即建立预保护制度, 只要有人对某栋房子提出评定为历史建筑的申请, 那么这栋房子就会获得一年的预保护期, 在此期间不能被拆掉, 认定的相关工作同期开展。另外省政府也组织多部门 (主要有住建厅、国土厅和文化厅) 协作, 共同对纳入“三旧”改造地块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信息普查, 同时也对改造活动进行督查。
但非正式遗产的“转正”道路是非常艰难的, 症结之一在于, 文物管理部门提出认定要求却没有权力直接认定, 只能要求当地政府履行相应职责, 所以无法左右最终结果。有一个例子或可说明这一点, 粤东某地的一座赵氏老宅, 业主要求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却一直没有结果, 由于其所在地块被列入“三旧”改造的范围, 周边已经动迁, 所以他们开始上访。我们收到上访意见以后, 两次派出专家组去调查, 认定其建于明末清初, 而且几乎是当地唯一一座至今仍幸存完好的宅院。根据专家意见, 省文物部门给当地政府发了两次函, 即要求其履行文物认定工作职责的通知, 然而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区政府的认定及公布工作依然没有做完。而且这个事情现在发生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因为这个赵氏大宅的后座在1949年之后被分给一些外姓的人, 而这些外姓的人对大宅是没有感情的, 据说开发商做了一些工作以后, 这些外姓人包括曾在文物申请认定书上签过字的后座住户站出来说坚决要求把它拆掉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而且已经开始动手拆自家的房子。所以说, 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正确认识和积极作为, 遗产身份的认定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
除了尽量让非正式遗产变成“有身份”的正式遗产之外, 对于大量的非正式遗产来说, 我们还要努力通过保持或者赋予其新的功能, 使其能够在当代生活中保持活力, 延续它作为城镇中具有特征的建筑的价值。举两个小案例。一个是东莞的下坝村。原来下坝村的中心是一片已经废弃的、质量非常差的民居, 村民搬入周围盖起的新楼里, 这些旧民居既不是历史建筑也不是文保单位, 但后来因为一群文艺青年的陆续进驻, 民居变成了酒吧、咖啡馆、艺术家工作室等, 成为东莞文艺青年的“新蒲点”, 下坝也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最有意思的是, 这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行为, 其中并没有政府的主导。旧民居的保存和活化给村民带来了直接而且不菲的收益, 我曾问过这里的村民, 他们之前将房子租给那些城市里最底层的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 大概每间房子只能租两百块钱, 而现在的租金已经翻了几十倍。另外一个例子是郁南的兰寨, 与下坝村不同, 它是由政府主导的活化利用项目, 村民把自家的老房子以极低的象征性价格租给市级文物部门, 文物部门将其修缮后, 与几十所艺术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作为写生基地、展览空间等, 此外村民也可以自己开展一些配套的餐饮、小客栈、传统手工制品等经营活动;到项目开始盈利的时候, 由政府和村民四六分成。比起其他一些备受争议的开发性旅游项目, 它的优点在于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社区脉络, 在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原来的传统和生活。
除了鼓励对遗产本体的活化利用, 我们从政策层面也在做一些探索, 广东省《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见》里明确指出, 鼓励各地选择试点进行功能置换、容积率奖励、开发权转移、减免费用等, 但这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 具体如何落实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嘉宾能够提一些建议。
即使是正式遗产, 也没有能够完全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在正式遗产的维育中, 也需要非正式力量的加入。
我按照个人的理解, 把沙龙主题略做一点改动, 谈谈“非正式”的遗产维育。是否列为正式的遗产并不是我目前最关注的方面, 因为即使是正式遗产, 其中大量的遗产, 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 也没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在正式遗产的维育中, 我们也需要非正式力量的加入, 这在当前的遗产保护工作中特别重要。
有关非正式的遗产维育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首先, 正式和非正式, 就是官方和民间。例如很多人都一直在参与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显然就是官方的, 我个人认为它只能解决一些非常底线的问题。这种正式的遗产保护条例的条款是非常刚性的, 对于政府要承担的责任以及保护责任人会受到的处罚等都有很硬性的规定。政府的法律, 规定的是一种公共利益, 必须尽可能地强调规范性, 所以不大可能有变通的地方。与之相对的, 就是民间的做法。举个例子, 官方和民间都在进行广州长洲岛的历史文化保护, 但做法非常不一样。市政府要求区政府出资, 由专业人士编制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 审批方都是各路精英, 也做了大量公众参与的工作, 但总体而言还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方式 (如论证价值, 提出保护要求) 。而在长洲岛长期活跃着非常多的拥有共同价值观 (如提倡慢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个体的自由等理论) 的社群, 他们租了很多老房子开书吧、客栈、咖啡厅等, 将其生活方式与当地的空间结合起来。尽管他们并不是基于空间保护的意愿, 但实际上做的恰恰是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的文化遗产维育工作。其实文化遗产的维育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 但官方更看重这些“物”, 往往忽视了“物”后面的“人”。实际上人和物之间存在着很多社会和经济关系, 从官方的角度很难自上而下地对这些关系进行处理, 尽管也会做很多公众参与工作, 但深入不到社区中去, 因此我个人更期待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另外, 非正式的遗产维育从历史文化的保护实施方式来说有两类。一种是权力和资本会介入其中, 我将其称为“压缩式的更新”。新领导上任往往重视文化保护, 但总认为广州没有什么典型的东西, 于是就要求做出一些类似“三坊七巷”“宽窄巷子”的“主题公园”, 当然做得可能很好, 商业的开发, 例如上海新天地, 有非常明确的主体, 有较多的资本介入, 所以会有精良的设计、较好的策划、快速的实施。而另一种是非常小的、大量性的原生态遗产, 我们对于这一部分给予的关注非常少, 但它们也是有价值的。我们工作中最困难的往往就是对于这类没有资本、缺少权力关注和介入的遗产的保护, 在中国这一类的实践比“压缩式的更新”经验更少, 所以我个人非常希望学界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和意见。
对于遗产维育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 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 都要关注代价和利益的平衡问题。我们在做制度设计的时候, 政策分析和理性是不够的, 各方面对保护和更新的认识是不同的, 而保护一定会涉及到私有权利的界定和诠释, 也必然会涉及到对公共资源的利用。保护工作是不能回避代价问题的,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怎样衡量、取舍甚至量化这些代价。这是我们一直不太会做的工作, 我们也在向香港学习, 香港出台了很多历史建筑维育政策的咨询文件, 其中反复强调, 首先要付出代价, 其次要明确愿意以多少代价来做多大范围的事情。我们也希望参与制度设计的团队更多地在这一方面提供一些政策分析。
第二, 希望有更多参与式的规划。关于这方面, 我们在向日本京都学习, 京都政府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做到街区这个层面时, 给出的都不是刚性的法规, 而是指引。首先, 政府要做很多工作、花很多时间来寻找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共同愿景, 这非常重要, 这一愿景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 并不是最高值。其次, 为了达成这一愿景, 政府会给出很多建议以供选择。这样一种参与式的规划, 首先要具备对愿景的共识, 其次要形成对代价和取舍的共识。
第三, 寻求更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来分担保护成本。保护成本是切实存在的, 也确实是政府无力承担的。既然不可能全靠民众, 那么如何分担保护成本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总会面临一些制度障碍, 很多策略 (容积率转移、功能兼容等) 的提出比较容易, 而一旦真正实施都会遇到政策障碍, 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是否能够开些“天窗”, 通过一些效果非常好的个案来推进制度的改变, 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政策创新。
无论是文化遗产的维育或者是相关的立法, 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而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由公众来决定的。因此最重要的是, 尽可能地吸引公众参与, 而每一个参与到这些政策和立法过程中的人都能站好自己的位置。
我今天主要谈立法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首先, 关于文化遗产的法律分类, 依照我参与立法的经验, 文化遗产可以简单地分为“目录内的文化遗产”和“目录外的文化遗产”两类。目录内的文化遗产, 是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 中国1985年批准加入) 中的规定, 由缔约国来提交本国领土内的《世界遗产目录》 (包括文化遗产和资产遗产的财产清单) 。列入目录和不列入目录的区别主要在于:列入目录的可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国际援助, 这也是“申遗”的主要法律意义;而未被列入目录的“决非意味着在列入这些目录的目的之外的其他方面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中国的立法来讲, 目录外的文化遗产是分不同层级的。第一个层级是历史文化名城, 由2008年开始实施的国务院行政法规 (仅次于法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作为依据;第二个层级是文物, 立法有《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其中《文物保护法》分别于1982年、1991年、2002年、2007年、2013年进行过修订, 由此可以看出其立法和相关的政策变化在近年非常频繁;第三个层级, 不在文物范围内但可能保护的范围更广, 例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法律分类的作用在于明确资助来源不同、主管单位和法律责任主体不同、附加值可能不同 (受市场因素影响,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可能会带来旅游、商业的价值) 。
其次, 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及其被关注程度, 而这两者不见得是一致的。其中价值包括历史传承 (例如与重要政治人物和历史有关的史迹) 、当前政治 (例如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的立法, 其实原本《文物保护法》中很多内容是可以涵盖的, 但为了政治和经济需求需要专门对其进行立法) 、国际影响、经济因素等, 通常是几种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作用。二是政策导向。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都是争议比较大的, 如城市化和现代化是否一定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否与文化保护一定是对立的, 如经济的增长是否要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再如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谁来唱主角。三是立法程序。首先要明确的是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对立法的品质影响非常大, 其次要准确认识专家、学者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多人认为专家是中立的, 但实际上专家都有各自的立场, 或代表政府, 或代表利益集团, 或代表所谓的“公共利益”, 也可能只代表个人的意见。影响立法过程的除了专家的意见, 还有公众意见、利益相关人意见和政府主管部门意见。曾经有报道, 一所被列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漏雨, 进行维修需要申请维修基金, 并且在方案批准后才能够实施, 在等待批准的时间里, 屋主只能用盆和桶接漏下来的雨水。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使得私人住宅的主人并不愿意住宅被列为历史建筑, 因为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
我对“非正式遗产”的定义是“目录外遗产”, 这些目录外的遗产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维育, 涉及其是否有法定的保护理由, 就文化遗产保护而言, 与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制度。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立法的程序中最大的缺失是公众参与程序未细化。地方立法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补救:在实体上, 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单独立法;从程序上, 也可以对公众参与进行地方立法。2006年广州市实施的《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部针对公众参与的地方立法, 但公众参与的事项仅限于规章制定。2011年广州市实施的《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中规定被列入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中的全部要经过公众参与程序, 这在全国也属先行。
文化遗产被列入目录是有很多阻力的:“旧城改造”永远都有“正当”的理由;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永远是占上风的;遗产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并不一定会站在维育和保护这一面。我认为要想减少这些阻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民主程序来立法或决策, 用好我们现有的这些法规、规章。另外, 如何吸引民间力量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现有的法律在这方面没有很明确的规定, 同时还存在很多风险。日本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即政府不作硬性的规定, 而是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给出建议或方案。
无论是文化遗产的维育或者是相关的立法, 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而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由公众来决定的。因此最重要的是, 尽可能地吸引公众参与, 而每一个参与到这些政策和立法过程中的人都能站好自己的位置。我比较期待将来有可能进入到专家辩论的程序, 由利益集团聘请专家进行公开辩论, 最后选择一个我们都愿意接受的方式。至于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 历史会告诉我们。
香港的唐楼看似不起眼, 并不是“高大上”的建筑, 却能够体现20世纪初西方先进结构及卫生标准、中国人的生活、岭南建筑技术的结合。所以我认为在保护唐楼时最重要的是让人明白这种特色, 这是香港重要的建筑历史, 也是中国近代民居建筑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在香港我们习惯把外国人住的楼宇称为洋楼, 把华人住的楼宇称为唐楼。香港拥有很多唐楼, 也就是华人在香港实行公共房屋建设之前惯常住的房子, 普遍规模很小, 3~4层, 几乎都不太漂亮, 但很多古老的唐楼被香港人视为精神遗产。在对这类普通建筑进行保护时, 就需要先想想为什么要保护, 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从而可以结合其价值进行更好的设计。唐楼沿用的是岭南竹筒屋的格局和技术, 但是随着人口激增, 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加建和改造, 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加建超出结构负荷带来的承重问题, 屋顶漏水带来污水问题, 以及对旧楼的封闭分户严重阻碍了火灾逃生、厨房不能对外排烟因而滋生鼠虫、封闭天井使得空气无法流通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 导致火灾及塌楼事故频繁。1894年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鼠疫, 造成2 000多人死亡。当时英国政府报告得出结论, 造成疫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华人的居住环境问题。于是1903年香港政府颁布了第一次有关建筑物的条例《建筑及公共卫生条例》, 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结构、通风、采光、防火、逃生标准与华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岭南的营造技术相结合, 例如华人的住所一定会有厨房, 条例就规定每个厨房都要有窗, 且不能够设置在房子中间;华人喜欢将楼梯设于天井内, 一旦天井被封, 发生火灾则无法逃生, 因此条例规定每间房子临街面一定要设置楼梯, 房屋进深不能超过9 m。类似很多这样的规定, 导致目前唐楼建筑特征的形成, 所以我认为当涉及保护唐楼时, 通过建筑讲述这段历史是很重要的。
唐楼保护有很多比较好的案例。湾仔区和昌大押 (当铺) 保护及更新项目, 将前面的骑楼打通用作餐厅等商业功能, 后面新建一栋高楼, 这个改造项目做得比较不错, 可以让人从建筑目前的状况联想到当年的居住情况。另一个案例是很出名的雷生春中药铺,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将其改造为“雷生春堂”, 建筑改造对于骑楼外观特色的改动并不大, 历史功能也有所延续, 我认为这是很成功的案例。上环永利街唐楼保护及更新项目最特别之处在于曾有电影于此拍摄并获奖而成为热门景点, 改造项目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建筑特征和功能, 没有将其商业化, 而是租借给香港大学作为部分学生宿舍。
至于我自己做的湾仔茂萝街艺术中心项目, 它不是一栋很漂亮的建筑, 当初政府认为其没有太大价值, 但我们认为它很完整也很特别。政府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提供公共空间;二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三是将其发展为公众文化艺术场所。我认为唐楼改造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出1903年英国的法规与华人生活方式的结合。设计将残破的部分拆除开辟作为公共空间, 通过地砖肌理、LED灯光来表现过去唐楼的布局, 让人们体验到之前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方式;将保留得比较完整的部分尽量恢复其原来的特征;已经改建的部分则引入了很多当代的设计元素延续其不断更生的面貌。唐楼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英国法律与中国建筑的结合,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想要做的也是将当代的法律跟历史建筑保护结合, 将当代的喷淋、照明、空调结合集中在房间中央天花位置, 这样最能够体现唐楼建筑特点的砖墙、砖线、木梁架、木檩条等元素就能够暴露出来, 整个空间相类过去, 同时又符合当代的建筑条例。我们在岭南的“双板双筒”瓦片之间加设现代的钢结构进行加固, 延续并改进了本土的建筑营造技术。项目对厨房中的窗、窗门、烟囱以及建筑的木楼梯、招牌等都予以保留, 人们在建筑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年这栋房屋的氛围。
香港的唐楼看似不起眼, 并不是“高大上”的建筑, 却能够体现20世纪初西方先进结构及卫生标准、中国人的生活、岭南建筑技术的结合。所以我认为在保护唐楼时最重要的是让人明白这种特色, 这是香港重要的建筑历史, 也是中国近代民居建筑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在面对这种大量的非遗产的文化空间时, 可能不仅是建立直接的遗产保护制度的问题, 更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专家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应该是为推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形成或普及去做准备, 或者提供一种制度化的准备, 但不是直接去建立制度本身。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2013年的一个学生设计课题—“仙娘溪”乡土建筑实验。仙娘溪村位于从化市东北部良口镇山区, 属于流溪河国家森林保护区和广州水源林保护区, 是广州比较偏僻的一个自然村。仙娘溪具有广州传统乡村的一些共同特征, 比如山水格局和一些祠堂建筑的工艺, 但用料水平比较低, 多数是土坯砖墙, 也不存在任何正式的文化遗产或者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对于自己的角色有一定的定位和评估。我们不代表政府, 在当初选择仙娘溪这一地点的时候, 我们的出发点是作为规划师或建筑师为改变乡村做点什么。社会上有关“三农”问题的讨论非常多, 但是建筑学专业的介入非常少, 毕竟很多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更关注都市。
这是一个针对普通农村的公益性的支农项目:它不是遗产保护—但需要保护些什么;它不是旅游开发—但可以开发点什么;它不是政府主导—但政府也应该做点什么。我们希望从规划和建筑的角度, 在尊重农村和农民的文化和权利的前提下, 为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些解决方法。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 把建筑学专业的工作融合进去, 其实村落本身已经有很多建筑学方面的要素在其中, 包括村落发展空间、土地、房屋等。我们工作的方式是通过与在当地已经开展工作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绿耕”合作, 借助“绿耕”与村民已经建立起的平台, 将关于村落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付诸实践, 推动整个村落发生一些渐进式的改良。
仙娘溪村落环境比较好, 村民对房屋也没有过多的改造。村落中原来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围屋, 是大家族聚居形成的格局。但在分家之后各家各户房屋的改造就出了一些问题, 小家庭在现有的宅基地制度下, 很快地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格局。当时我们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按照整个围里的空间去做统一的土地资源调配, 希望能够让每户人家拥有自己的小院落, 同时整体的空间关系又比较融洽。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 后来发生的故事, 让我们发现其实这些工作都只是一厢情愿。2013年5月10日, 在毕业设计快结束的时候, 广州下了一场大雨, 村子发生了内涝。在当地有一项农村的“泥砖房改造”政策, 政府补贴资金 (1万~4万元人民币) 鼓励农民改造房屋, 政府希望能够批量化、规模化地改变旧村的风貌, 因此申请补贴需要联合20户一起,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快速的改建。但受灾村落有一项特权, 哪一户受灾都可以单独申请补贴。于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全都行动起来, 着急要用这笔钱来盖房子, 但因为经济能力有限, 政府补助的钱再加上个人借款, 房屋能够建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广州北部郊区的贫困农村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几个问题。第一, 制度影响空间格局。在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和传统的家族制度共同作用下, 这样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碎化和拼贴的格局。除非有很强的外在力量能够对村民的活动重新组织, 否则规划方案里设想的建筑群面积重新调配, 在农村是很难实现的。第二, 人口和住房面积需求的增长, 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导致建筑层数和体量增加, 这是最显著的风貌变迁。第三, 技术对于村落风貌的影响。在现代的住宅建设中, 技术手段改变以后, 结构和材料改变, 一个普通传统村落会慢慢失去其原有的风貌。
有关“非正式遗产”的话题, 我比较关注现在不是遗产而且将来也没有可能进入遗产目录的、量大面广的、具有文化或者历史记忆的空间, 它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而这样的“非正式遗产”与遗产之间的关系是需要首先厘清的, 前者能否视为后者的等而下之, 或者是推而广之, 恐怕不能被简单化地处理, 这其中可能会有交叉。这是从遗产保护到文化传统的传承话题的拓展, 如何把它变成有效的话题, 我们比较常规的做法是建立规矩、理论, 使其制度化。但我想在面对这种大量的非遗产的文化空间时, 可能不仅是建立直接的遗产保护制度的问题, 更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专家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应该是为推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形成或普及去做准备, 或者提供一种制度化的准备, 但不是直接去建立制度本身, 甚至有没有必要 (有一个统一的制度) 也是需要讨论的。地方性的遗产保护应该基于地方性的价值观及其地方性的知识、技术和制度, 以及地方民众的认同。在仙娘溪的案例中, 当地村民其实有意愿保留自己的住宅和村落风貌, 但在现有技术和宅基地分配等制度的约束下, 只能选择最大化个人的利益。所以需要各行业的知识、技术、制度等去为地方性的自我价值的认可或自我关注、自我延续提供方便, 而这些并不只是遗产法规的问题。
非正式遗产一定是和非政府组织密切相关才能得到保护, 它向正式遗产转变的过程需要关注正式保护制度介入的契机, 同时也需要民众、媒体和政府、专家之间的互动。
冯老师在邀请我参加沙龙时提出让我讲一些案例, 所以我今天带来几个小故事。
首先是一根烟囱、一片住宅和两座纪念碑的故事。这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广州造纸厂, 解放前就有了最初的雏形, 后来引进了设备扩大再生产, 成为中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 现在整个生产区已经被收储, 其土地也将被重新出让。如果它有遗产价值, 那么它是谁的遗产, 是哪些人的共同记忆?2014年我们对这一片的文化遗产线索进行普查的时候, 对这里的工业遗产进行了认定, 我从中挑出三个案例。其实它们现在正在从非正式向正式的转型或身份赋予的过程中, 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非正式遗产。
第一个案例是大烟囱。当地俗称的“广纸大烟囱”, 约150 m高, 从鹤洞大桥一直到很远都能被看到, 它是当年的一个生产设施, 也是海珠区工业大道片区的地标性构筑物, 现在广纸工厂已经迁走了, 剩下的标志性大烟囱自然具有遗产价值, 将其作为遗产或赋予它正式的身份, 没有什么争议。
第二个案例是广纸厂的一片员工宿舍。质量较好的北片区是两层住宅, 现在还住着一些老职工。我小时候也住在类似的工厂3层楼的宿舍里, 所以在做这个片区调查的时候, 对于工厂昔日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有着切身的体会。当时这里是比较高级的住宅区, 被称作“特二区”, 是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 甚至外国专家住的地方, 但是现在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听到他们的声音, 只能通过很多人的努力协调, 把它推荐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多保留一些历史痕迹。如果遗产价值更多的只是与这个工厂有关的人的记忆, 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把它上升为更大范围的集体记忆, 如果它被列入广州市的第三批或者第四批历史建筑, 它的普遍性的价值在哪里, 这是需要我们发掘的。
第三个案例是厂里的两座纪念碑。其中一座叫作“粤港难民之墓”纪念碑, 在厂里一个水塔的下面, 是为了纪念在日本占领期间于附近南石头监狱殉难的抗日人士和难民的。但这个叫作“粤港难民之墓”的纪念碑并不是墓碑, 它是监狱的幸存者及遇难者后代于1995年立的, 而且其位置也不是大屠杀原址, 因为原址已经建起工厂车间而无法立碑, 所以他们只能把碑立在水塔底下。另一座纪念碑位于广纸的生产厂区, 叫“广纸维修分厂七周年致庆纪念碑”。我没有在广纸的厂史里查到对这个事情的正式记载, 现在也无法考证这个分厂的七周年致庆到底有什么重大事件需要在这里立碑纪念, 但这座纪念碑的确是一个很难得的非正式遗产。
纪念性与日常性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模糊的中间地带, 难在如何界定这个中间地带。纪念性那部分可能比较适合用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来予以保护, 不管是定为文物还是历史建筑;日常性这部分可能更多是个人化的记忆。那么这个模糊地带也就是从个人化的记忆到形成广泛认同、达成集体共识的一个过程, 在这过程中建筑的价值是需要被挖掘的。因为不了解当地居民或者当地情况, 在文化遗产普查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信息, 所以需要从个人的、家庭的或者是一个单位的记忆中挖掘。随着岁月的流逝, 这些记忆的价值有时候会获得普遍性的认同, 这时正式保护制度就应该介入。所以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正式保护制度介入的时机、力度和方式, 如果介入得太早的话, 一是我们公共财政可能不能承担这么大的量, 二是可能会导致成本很高;但介入又不能太晚, 很多事情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或者是处于非常危机的状态的时候, 这个保护制度的介入又必须是迅速而强有力的, 这个尺度很难拿捏。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 靠近墨西哥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 有一座阿拉莫要塞遗址, 是美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长一段时间 (从1836年3月6日至19世纪末) , 这个遗址被用作马车店、商场、货栈、仓库。19世纪末, 一个叫作“德克萨斯共和国的女儿们”的民间组织开始对它进行保护, 他们发起募捐, 收回其产权, 经过多年的修葺和整理, 在20世纪初, 阿拉莫要塞遗址成为德克萨斯州第一个受到公共财政资助的保护项目, 终于实现了从非正式遗产到正式遗产的转变, 所以非正式遗产一定是和非政府组织密切相关才能得到保护, 它向正式遗产转变的过程需要关注正式保护制度介入的契机, 同时也需要民众、媒体和政府、专家之间的互动。
未评定为文物、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的非正式遗产,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暂时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之内, 但却是文物、历史建筑之源。
古粤秀色成立已经有10多年了, 我们的兴趣是“扫街”, 就是拿着相机去搜集一些资料。今天我想谈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广州的非正式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年的洪德路转角大骑楼现在只剩下一块上面刻着“洪德路骑楼街”的刻字石头;中山路的骑楼街、解放中路两边的骑楼以及西堤码头附近的西式建筑等已逐渐消失;新河浦的部分侨居2005年遭到拆除;同样遭到破坏的还有恩宁路的内街、流水井、大小马站书院街等;2013年, 妙高台、金陵台一夜之间全部被拆除;2015年, 海味街被认为“无价值”连片拆毁。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破坏性修复”。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广州许多有一定历史的建筑虽然没有被拆除, 但是却被抹去了历史字样与雕花, 改造成一座座毫无美感的现代盒子建筑, 这无异于拆除!
这些遗产的保护状况都是怎样呢?第一种情况, 当年的屋主可能是民国政要、高官, 而后来的住户并非当年的屋主, 因为历史原因, 许多房子是公房, 产权“不清晰”, 无人认领。第二种情况, 产权人长期在国外或者已搬离原建筑, 房子处于半弃置状态, 维修失当。第三种情况, 产权人过多, 房屋修缮意见无法统一, 渐渐变成危房。第四种情况, 军政所在地域的建筑遗产保护一片空白。
未评定为文物、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的非正式遗产,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暂时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之内, 但却是文物、历史建筑之源。这些建筑如同“装载城市历史的容器”, 一旦被拆了、人散了, 容器破了, 历史之魂就会没了。
综上所述, 我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政府部门从法律角度加快步伐, 确立非正式遗产为等级制的正式遗产, 画出底线进行保护, 切实做好评价过程的公开和及时公示。其次, 建筑遗产的提名等管理工作虽由规划局负责, 但是日常巡查、执法由城管负责, 存在工作不专业、不到位甚至存心隐瞒乱拆、乱改情况的问题, 应成立专门的执法队。第三, 屋主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过程中, 会忽略文化价值。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外, 还应提供配套的专家指引、补贴、优惠政策等。第四, 加强全民保育意识的教育, 深化对城市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遗产保育的种子。
大量的非正式遗产具有微价值, 虽不足以支持它变成正式遗产, 但针对这些对象的“微改造”的需求是很大的, 应该尝试推广面向大众的老房子改造的科普及美普工作。
作为设计师, 我们在改造项目中大多面对的是政府或私人业主, 因此我们也经常讨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不同的改造方式。我很认同肖老师所讲的, 非正式遗产里面可能有一些将来会变成正式遗产,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遗产具有微价值, 微价值不足以支持它变成正式遗产, 但针对这些对象的“微改造”的需求是很大的。
今天我们想结合几个小房子的设计谈谈我们的想法, 内容不限于设计本身, 因为最近我们发现很多老百姓开始自发地关注老房子的保护和微改造了。这几个房子基本都位于有历史背景的街区或者古镇里, 但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 它们的个体价值又没有那么大, 每个项目业主和改造诉求都不同, 支撑的资金来源也不同, 情况很复杂。所以我们就会思考, 建筑设计师除了为它们提供不同的改造方案之外, 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之外的其他一些方式来影响这些老房子的微改造或维育, 例如寻求活化的活动内容植入、公众参与改造之类的事件化改造方式, 毕竟建筑设计在这件事情里, 其实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而非全部。
因此我们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推广面向大众的老房子改造的科普及美普工作。刚才大家谈到维育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其实面对这些将要消失的非正式遗产, 成年人才是保护的重要推手, 因此应该寻找更多的机会面向大众去解释和推广这种普及工作。所谓科普是指在建筑设计技术层面的改造策略的普及, 让老百姓知道可以怎么做来改善房子的声、光、热等条件, 获得更舒适的环境;美普是指对大众进行非正式遗产维育的价值观推广, 让他们意识到这些老房子在自己的手上可以很美好, 这也是感情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我们之所以对改造项目的房屋产权人和历史进行研究, 是想弄清楚历史上的用途与今天的用途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是否可能形成一种延续性。
宝源路43号项目的委托人陈先生是一名华裔建筑师, 目前在香港工作。虽然他是建筑师, 但他没有时间并且不是很熟悉中文的法律和法规, 因此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们, 而我们对此类项目也非常感兴趣, 所以就开始做这件事。
这栋房子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 但它既不是历史建筑, 也不是文物, 与今天的主题倒是很贴切。住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 原产权属于一对美籍华裔的姐妹, 后来转到梁盘安先生、陈洁灵女士 (陈先生的外公和外婆) 的手中, 现在的业主是梁蕙英女士 (陈先生的母亲) , 之前曾作为自家的诊所。房屋是非常典型的中央天井式的大进深布局, 现状并不算好, 有些损毁, 但主体结构保留完整。我们之所以对房屋的产权和历史进行研究, 是想弄清楚历史上的用途与今天的用途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是否可能形成一种延续性。对于房子将来的使用, 业主想将一层作为公共用途, 但具体的内容还没明确, 二、三层用来自住。这就意味着将来的一层和上面两层的使用者不同, 大家共用这个生活空间, 分享的过程会让这里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 而这种生活结构其实与原来的生活结构具有相似性,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延续性。另外, 我们对房屋做了多方面的物质信息的整理, 包括通风和采光的理解、三维扫描、材料分类记录等, 也找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房屋修缮记录, 可以追溯到材料、工匠、技术的源头, 希望从中能找到可用的信息, 将改造工程完成得更好。
幸晔:多方面资料的搜集是为了让将来的使用者、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与这栋建筑相关的故事, 把断续的记忆重新连接起来并延续下去, 这其实也是我之前说的一种改造的普及过程。
另外一个光裕路7号的小房子位于沙湾古镇, 周围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旅游区。房子面积只有20多m2, 这给改造使用带来了一定限制。广州一个乡村保护协会从政府手中将其租下, 想通过微改造把它做成一个辅助游客中心, 使其能够活化, 并影响周边居民, 希望他们也能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老房子, 让更多的老房子“活”下去。我们在刚接触到这个房子的时候, 就想在尽量小的破坏和尽量少的投入的前提下, 探索一些使其焕发青春的可能性。方案是做了, 但最近发现乡村保护协会还是想把它还回给政府, 原因是他们无法全靠自筹来改造这个房子。
朝天路79号的业主是一位“80后”创业者, 她将这个老房子改造成了一个蛋糕店, 过程中也面临了政策、资金的各种问题, 但相对理想的是, 她用了很少的资金就将老房子改得有点意思, 成为一个很好的民众自发推广老房子微改造的例子。
如何设计其实不是我们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 需要微改造的老房子的量是非常大的, 其实老百姓也希望可以自己动手做得更好, 所以我们除了提供技术的帮助之外, 还需要有一些策略或者策划可以将微改造这件事顺利推广下去。
遗产有时候面临的威胁不一定是经济利益, 因为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并没有城市化的迫切需求来影响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风吹雨打反而是真正的威胁, 使这些遗产同样非常难以维育。
刚才大家都谈到利益影响非正式遗产的存续的严重问题, 我想谈的恰恰是另一个方面。遗产有时候面临的威胁不一定是经济利益, 因为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并没有城市化的迫切需求来影响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风吹雨打反而是真正的威胁, 使这些遗产同样非常难以维育。沙龙的主题是“非正式遗产的维育”, 这意味着对于正式的遗产, 会有一套正式的制度来进行保护, 只要其纳入了正式遗产的框架, 就会按照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得到保护。对于非正式的遗产, 可能会有两种诉求:一是由民间的、非正式的制度进行保护;二是先把这些遗产正式化, 再进行保护。这中间隐含着一个关键的技术性操作问题, 即正式和非正式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目前的体制来说, “不可移动文物”很可能就是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边界。刚才曹局长讲到广东省上报了25 159个不可移动文物,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1/25 159, 一个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
发现这一文物的地方是在高州市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村地区, 这一地区很长时间内都不会面临城市化, 与我们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很不同。它能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中被发现, 我认为这本身就是文物普查的一个很大的成就。这栋建筑是一个祠堂, 其貌不扬, 但它的内部格局和装饰都非常罕见。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 建筑的原真状态保持得很好, 其实将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 价值是被低估的。但我们第二次去的时候, 已经塌了很多。而这次我们去做测绘时, 其中一进的屋顶已经完全塌掉了。这座祠堂还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其实很有趣, 有一家人用这个院子来养猪, 门口有一条凶狠的看门狗, 夸张地说, 正是猪和狗保住了祠堂。遗产保护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问题—正式的遗产“高大上”, 非正式遗产就由民间维育, 其实中间的界定非常复杂。例如, 现在这座祠堂部分坍塌之后, 是应该继续作为一个不可移动文物, 甚至撤销, 还是要将其修复, 用正式的方法来对待?像这种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基层文物部门财力和人力往往捉襟见肘, 普查新发现的遗产如果保护状况不佳, 即使价值很高, 也只能先将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或文物线索, 因为一旦损毁, 基层负担不起这个责任。倒是当地村民在得知其遗产价值后, 自己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去保护, 因为这是宗族的公共财产, 他们希望能够尽量把祖传下来的东西保住。但村民的一些具体做法又和遗产保护的普遍原则有矛盾。祠堂局部坍塌之后拆下来的一些构件, 如果一直堆放在那里继续风吹雨打, 对文物本身是一种破坏。文物部门认为既然这已经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那么这些构件应该被放到博物馆妥善保护。而村民则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 是祖上流传下来的, 基层文物部门没有任何投入, 就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 这是不合理的, 坚决不给。这是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更具体的困境。
文物普查要做的是把遗产保护正式化, 那么这是目标, 还是手段?我们希望所有的遗产都能够得到维育, 但是这种普查会带来很具体的问题, 即发现之后是否要列为文化遗产, 纳入正式制度的篮子进行保护。正式制度的实施在城市语境和乡土语境中是不同的, 相对来说, 城市中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机构和法律意识, 但这两者在欠发达农村地区中都不存在, 如果把在广州做遗产保护的方式搬到这样的农村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么是应该让村民自发保护, 还是要将其正式化,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实施正式制度是有成本的, 而目前的正式制度还不够完善, 本身实施起来也太复杂。即使在广州, 一些历史建筑的业主原本有很好的保护意愿, 但由于正式制度条框多、流程长, 热情也被消磨。当然制度会不断完善, 但在目前的状况下, 可能也要过十几二十年后, 才能有足够的财力把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正式的规范化的保护。那么在这个过渡的时期, 我们或许确实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或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在非正式的条件下实现遗产维育。刚刚我谈到的案例, 尽管在这样有价值的建筑内养猪可能是对遗产的破坏, 但至少使得这栋祠堂能够坚持到被文物普查发现, 这之后, 正式和非正式终于交圈了, 接下来我们应该按照哪种方式去进行维育,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
非正式遗产保护对象不断扩大, 其概念界定将影响公众的态度与遗产的命运。
非正式遗产的概念需要界定清楚, 因为这个会影响公众或者各方面利益主体对它的态度以及它的命运, 这个态度和命运决定了它是拆还是不拆, 还包括了如何修缮。有些非正式遗产是准遗产, 有些则经评估后未能列入正式遗产。那么修缮时是要保留价值要素还是可以随便改?
其实从刚才几位嘉宾的发言可以看出, 大家对非正式遗产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在座这么多人里面, 我作为媒体可能接触到的不同价值标准、不同利益主体最多的, 媒体要秉持一个客观的立场去接触多元的利益主体, 去了解他们的意见。我先从一个媒体观察者的身份回顾一下广州非正式遗产的发展进程里面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我是从保护的对象、保护的主体的变化来描述这样一个进程。首先我想在广州整个名城保护的体系没有建立之前, 除了文物建筑以外, 其他都是非正式遗产。最早出现有保护意识, 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3月的“北斋事件”, 它是中山大学最早期的校址, 也是广州唯一的四合院, 历史上很多的政治名人曾经造访过。虽然当时媒体报道了, 但最后还是被拆掉了, 在整个过程里中大的很多师生以及广州市政府的一些参事, 都参与了保护的行动。最早期的保护行动的对象是以纪念性、政治性很强的一种建筑为主, 它们的保护主体是一些社会人士, 包括它的业主单位。
接下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恩宁路保护行动, 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07年6月, 媒体最早报道它的骑楼街有可能被拆除, 其实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里, 骑楼街既不属于历史建筑, 也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 它是广州特有的一种类型。在报道之后, 当时的市长马上表态重新论证这个规划, 很快确定骑楼不拆了。但是我觉得影响更大的是第二个时期, 也就是2009年底, 恩宁路的规划在征询意见时, 引发了专业人士的质疑, 因为它里边有很多清末民初的建筑, 不知道有没有受到保护。
我觉得恩宁路保护行动的里程碑意义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启蒙。在此之前, 可能大众认为需要保护的遗产多是政治性、纪念性的建筑, 但恩宁路的保护行动使得大家对日常性、记载民间记忆的遗产产生了保护意识。而且那个时期是广州大规模NGO开始发育的时期, 成立了很多这种小组, 这也为之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 恩宁路保护行动具有开制度先河的意义, 从规划的原则上来讲, 从此整个旧城更新转向了以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的原则。最后, 从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建构上来讲, 从恩宁路保护开始, 广州宣布要进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因为在此之前, 广州是没有历史建筑名录的。另外启动了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的制定工作, 虽然这不是立法, 但也是一个从法律体系来建构的开始。从以上三点来看, 恩宁路保护事件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是广州的遗产保护转向正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业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开始可能只是基于一种对产权保护的意识, 但在客观上他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他们延缓了拆迁, 使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家论证, 所以恩宁路保下来了。
恩宁路事件之后的猎德村改造也是从专业人士开始的, 再后来的中山四路和中山六路的骑楼面临拆除的事件, 保护主体已经开始转向市民和民间组织NGO。
2012年10月明城墙上的民国建筑经过我们的报道, 引起了国内文保界的关注, 它主要是引出了保护理念的分歧。2012年11月, 伍家祠道的百年红砂岩围墙被不当整饰而受到破坏的事件, 当时这堵墙既不是文物, 又未列入历史建筑, 但后来它作为整个历史建筑环境的一部分, 被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2013年沥滘村从最早期祠堂的保护扩展到民居的保护。2013年10月, 对广州第一橡胶厂的保护, 说明保护对象已经扩大到了工业遗产。所以从整个保护的进程可以看出, 保护的对象在不断扩大;保护的主体从开始的专业人士已经逐渐扩大到一些NGO和志愿者为主。由于保护对象在不断扩大, 有些人也开始对某些保护对象提出疑问, 并认为出现了“泛保护”的趋势。所以, 我想非正式遗产的概念一定要界定清楚。
另外, 对于非正式遗产, 我更关注的是在这个保护的过程中, 它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第一是观念上的误区。我觉得可能大部分公众对保护对象的认识, 更多还是停留在纪念性、政治性的建筑上, 他们认为这些非正式遗产都不是文物, 都是一些烂房子, 不需要保护。另外, 从房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角度来讲, 他们觉得这些已经是危房了, 怎么修缮都是不安全的, 并且觉得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很不舒服, 也并不知道可以将其改造得比较舒适。第二是利益方面的冲突。刚才有人谈到了一些个人的利益冲突, 其实这些遗产首先面对的最大矛盾是规划。政府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 其实是两难的, 包括很多规划师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站在拆除的立场上。第三是产权方面的困扰。由于历史原因, 比如经租房政策, 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历史建筑是由房管局统一管理的, 后来发还产权的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没有发还产权的房子来说, 房管局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 所以根本不愿意出钱去修这些房子, 无论它们是正式遗产还是非正式遗产;对于在里面租住的很多人来说, 他们只是使用者, 也不愿意出钱来修这些房子;对于这些房子的原来业主来说, 如果能拿回产权的话, 他们觉得是可以出钱修房子, 但是如果没有拿回的话, 他们并不愿意投入。第四是政策方面的制约。很多非正式遗产需要有一些市场力量介入, 来完成修缮, 但政策对此不但没有鼓励, 更多的反而是限制。比如政策上禁止住改商, 所以投资者拿不到正式的营业执照, 只能有一个临时改造的商业执照, 所以这是政策上一个非常大的障碍。第五是保护修缮的约束。有一些业主其实是愿意保护这些老房子的, 但是房子一旦被列为文物或者历史建筑之后, 对其修缮会受到很多约束, 比如需要申报,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评审, 可能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按照他们想改的那种方式去改。所以即便他们愿意保护, 但最终也不一定选择保护。第六是市场化的局限。刚才提到市场力量的介入, 但这只受用于具备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商业价值的房子, 只有带来利益才能吸引市场力量, 然而我觉得大部分是不具备的。
肇昌堂是我们家的祖屋, 它承载了我们几代人的记忆, 这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不想毁在这一代人的手上, 想留住一些乡土记忆, 留住自己的根。
肇昌堂是我们家的祖屋, 它承载了我们几代人的记忆, 在沥滘村里我们家的房子面积不算大, 不过算是比较完整的, 我在国外的大哥和在广州的大伯都希望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能够将祖屋保留下来, 因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不想毁在这一代人的手上, 想留住一些乡土记忆, 留住自己的根, 所以吩咐我申请将肇昌堂列为历史建筑。
冯江:别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房子拆掉去拿拆迁补偿, 你们却愿意把它保存下来, 是因为你们不缺钱吗?其实当时我们曾去过一间房子做测绘, 一位老奶奶很着急地问我们在干什么, 她担心我们这样做之后, 房子不能被拆迁, 2 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就没有了。
卫鼎锋:我们家不缺钱。老房子下雨漏水的问题很让人头痛, 我们家的房子每年的维修费用都要2万元人民币左右, 而且房子本身也不产生任何价值, 空在那里。
曹劲:对于历史建筑, 政府是没有补贴的。但我听过一个相反的例子, 深圳龙岗区有一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维修, 维修方案已经获得省文物局的批准, 而且是发改局出钱, 但是工程队却进不了门, 因为房屋的主人不想接受维修, 反而希望房子赶快烂掉, 那样就可以盖新房子了。我想问一下, 这栋房子不拆, 会影响别人被拆吗?
卫鼎锋:肯定有影响。因为沥滘村推荐的历史建筑有几十栋, 开发商叫我们去开会, 他们想把它们都迁移走, 而且承诺只要我们同意迁移, 赔偿款会按照1:4来给。其实在利益面前, 很多人都会举手投降。
何姗:他的房子和其他一些准备列入保护范围的沥滘村的房子会影响到开发商对这片地区的改造模式, 这是不能忽视的。实际上他是具有代表性的, 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这样的话, 对开发商来说是很不利的。因为我采访过这个案例, 了解到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 对那些不明真相的、摇摆不定的业主做了很多利益上和思想上的工作, 使得他们反对将房子列入保护范围。
遗产保护的主体是大众, 只有让他们认同遗产的价值, 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保护事业。因此挖掘大众认同的遗产, 引导他们去保护, 可在保护的同时提升大众的保护意识和知识, 增强他们对其他遗产的认同, 得到更好的效果。
遗产包含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方面。物质遗产更多被关注, 但许多非物质遗产因未被重视, 多是非正式遗产, 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例如最初在西塘和乌镇等古镇, 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同时存在的, 非物质遗产包括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及其对古镇空间的使用方式等。当大家开始重视其建筑的价值时, 就去保护它, 引进资金、开展旅游业, 物质遗产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得到很好的保护, 但是大部分建筑被改成酒吧、饭店、旅馆等, 原居民就跑到镇子外面去住, 然后回来上班, 原有生活场景不再。2005年我去西塘的时候还看见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 现在看不见了, 河上全是挂满红灯笼的游船。西塘的建筑及环境是正式遗产, 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则是非正式遗产, 然而, 非物质遗产在保护物质遗产的过程中被破坏了, 非正式遗产在保护正式遗产的过程中被破坏了。
但非正式遗产有时反而更能得到保护。20世纪90年代前出生, 在单位大院儿里面长大的人会有一种相同的生活记忆, 但在经济制度变革, 房地产开发遍地之后, 单位大院儿的生活逐渐消失。前一段我们大院儿的小伙伴聚会还兴高采烈地谈起当年在大院儿的几处玩耍“基地”, 同时感慨它们的消失。此外, 网上也有很多回忆总结“80后”玩过的玩具、吃过的零食、看过的动画片一类的帖子, 同样得到热捧, 点击率高居不下, 某著名网购网站上也涌现出种种“80后”相关产品, 销售情况相当不错。上述均是生活遗产、集体记忆, 虽属非正式遗产, 但它们所得到的公众关注度, 远远超过一些正式遗产。
可以看到的, 专家学者与大众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许多专家关注的遗产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价值不大, 例如广州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就不认同自家房子有价值。非正式遗产的讨论应让更多人参与, 这样讨论的非正式遗产才会贴近大众, 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因为认同, 其保护工作极可能会比一些正式的遗产来得更快, 更有成效, 影响面更广, 并引发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思考。前一段时间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则保护上海55路公交线路的信息。上海的55路公交面临取消的信息发布后, 短时间内就得到大量转发, 人们纷纷要求保留并最终获得成功, 从大量留言中也看到许多人想到要保护其他遗产。一条公交线路, 其价值或许远远比不上一个文物保护单位, 但它承载了数代人的集体记忆, 为大众所认同, 触及人们的心灵, 因此受关注、保护的力度反而远超作为正式遗产的一些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都愿意保护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专家学者如是, 大众亦如是。遗产保护的主体是大众, 只有让他们认同遗产的价值, 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保护事业。因此挖掘大众认同的遗产 (无论是正式遗产还是非正式遗产) , 引导他们去保护, 可在保护的同时提升大众的保护意识和知识, 增强他们对其他遗产的认同, 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此引出遗产保护公众教育的问题。中国用现代保护理念去保护建筑遗产, 或者说系统提出保护的理念, 应该是在1932年, 由梁思成先生提出的。而最早的法定保护理念, 在1909年就出现了。里面规定不得对塑像或者艺术品进行重新描画, 不能对造像重塑金身, 因为那样反而抹杀了古人原来的思想。现在很多人修缮历史建筑, 在清水红砖墙外面贴上瓷砖, 修的人觉得很好看, 但他不知道这样实际上失去了很多东西, 这就是基本保护理念的缺失, 反映的是启蒙教育的缺失。梁思成先生提出保护理念的时候, 虽然一开始说的是独乐寺观音阁的保护, 但最后说的是保护的通则。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国民知道观音阁的价值, 并强调此事非建筑师所能为, 只有整个国家民族保护意识提高才可办到, 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由国民教育开始。与同时期的一些保护专家不同, 梁先生写的文章并不是都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汇刊上, 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发表在面向公众的媒体上, 藉此进行公众教育。
20世纪50年代初是中国开展遗产保护的一个高潮时期, 当时有两个大的运动:一个是基本建设工程, 从1953年开始;另一个是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两个都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建设运动, 文物保护压力巨大。当时的国家文物局为此迅速开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普查的同时还花大力气做文物保护的宣传, 有的地方还想出编文物保护歌谣、快板的方式进行宣传, 各种文物展览也层出不穷, 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往破坏文物的风气得到很好的遏止。当时文物遗产保护的基本宣传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遗产保护的公众教育对保护正式或非正式遗产, 都有重要意义, 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
现当代的农村状况要比古村落遗产更值得去考察, 原因在于两者之间能够形成某种对照, 今天的现代农村包含着多种因素, 其中也包括传统如何消失和遗产的当下状态等, 我认为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正是当下。
首先我想说明一个前提, 当我们在发起一个话题之时, 这个话题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因为我们的回忆和想法都参与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于是我们的每一次讨论, 并不可能指涉所谓的真实, 实际上, 话题是经由我们不断地改写和编造而成的。以此为前提,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 今天我们在讨论关于遗产的话题, 然而, 这个指涉遗产的相关内容真的是发生在我们大家所共享的历史之中吗?或者说, 它很可能就是我们在特定条件下不断编造和叙述出来的。当然, 我并不要求在眼下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从这个意义出发, 就会涉及很多讨论问题的前提和语境设置。比如, 什么是真实的遗产?或者, 什么是历史的真实?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浮出水面。
现在让我回到冯江老师提出的“真实故事, 有所思、有所为”这个主题上面, 我想从经历过的一个真实故事谈起。几年以来, 我喜欢在珠三角一带的城镇和乡村骑行, 所以会观察到乡村的各种变化, 包括古村落遗产的状态, 更多是当代的农村面貌。其实, 我认为现当代的农村状况要比古村落遗产更值得去考察, 原因在于两者之间能够形成某种对照, 今天的现代农村包含着多种因素, 其中也包括传统如何消失和遗产的当下状态等, 我认为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正是当下。
2015年春节, 我实行了第二次机车之旅, 打算开摩托车在两广之间走一圈, 在回桂林家乡之前, 我绕道广西中部, 沿着西江走梧州、桂平, 目的是要去武宣县看望我家过去的保姆阿连, 阿连曾经把我女儿带大到10岁, 2001年回家乡嫁人生子, 如今儿子已经12岁。当我到达武宣县三里镇阿连的家乡时, 恰巧她正在建新屋, 看上去, 建新屋在农村中很普遍, 不过, 透过我的观察, 我觉得阿连建新屋这件事能够为我们讨论遗产的问题建立起一个初始的模型。原因是这样的, 首先, 阿连的钱不够多, 建新屋受制于此, 其实这也是农村的一种普遍状态, 钱总是不够用的。那么, 她又如何在钱不够之时去建新屋呢?关于钱的多少, 基于它的普遍性, 我们把它称之为决定文化发生的第一个变量, 叫经济变量。今天在座所有人讨论的话题里面, 经济变量是第一个问题, 但是因为这个变量太普遍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视而不见, 或忽略不计。回到阿连建新屋的问题上, 她说钱不够, 但要把有限的钱用在房子的结构上, 于是她预留了3层楼的结构, 但现在只盖两层, 意味着她以后有钱了就会接着盖上去。而她节省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人工费用, 为了节省人工成本, 门窗是他们家人自己做的。于是, 我资助了阿连1万元钱, 我问她打算怎么用, 她说她会把房子建得更结实更大一些, 就是说, 多买水泥砖头, 但一分钱也不会放在装饰上, 比如瓷片、面砖、石材等显示华丽的材料上面。另外, 我也在观察阿连的态度, 我发现, 我去看她让她觉得很高兴, 原因在于她很希望村子里人知道我来看她, 因为这说明她有一个广州的亲戚, 并且给她钱, 这让她有面子。因此, 关于这个面子的观察让我想到了第二个变量。通俗来说, 面子就是光鲜的外表, 所以我假定, 人们若是有了足够的钱, 一定会把钱用在面子上, 因为光鲜的外表能够带来面子, 于是装饰就会发生。因此我继续假设下去, 如果我很有钱, 我也能给阿连足够的钱, 比如我给她100万, 那么, 阿连不会把钱藏起来, 她一定会把新房子装饰得美轮美奂, 目标就是要让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一假设就带来第二个变量—装饰变量。当经济越过了门槛, 从经济变量到装饰变量的转变可以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文化发生了, 今天我们已知的所有遗产, 都是越过经济门槛之后, 由装饰所带来的文化发生的产物。对遗产的价值评估, 通常都必须去评定房子的结构如何好, 外观建得如何漂亮等, 所有这一切, 就是经济变量和装饰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我没有足够的钱, 也不能给阿连更多, 所以阿连建新屋没有任何装饰发生。不过我们不用怀疑这个变量的存在, 阿连的家乡旁边就有现成的例子。我在路途之中, 就在广西的桂平县发现了一个新冒出来的小镇, 新的面貌让我停下摩托车去考察这个新镇, 于是, 在此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装饰变量模型。其实, 今天的遗产放回到100年前它们被建成的年代里, 遗产的原初形态也是按这个模型运转的。
城镇或者村落是在什么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按照我刚才说的两种变量关系:第一种仍然是经济, 这意味着人们要去追求效率, 效率是杜绝浪费的, 于是节约就是一个理性行为, 由于效率而形成了一个节约型的空间, 这就是城镇形成的理由。我们看, 若是大家都聚在一起, 而不是分散开来, 就能带来交易的效率, 于是聚合就发生, 房屋就连成一片形成了街道, 商业就可以云集, 房屋就可以出租, 因此城镇形成的基本推动力就是经济效率, 这个不必怀疑。但是第二种力量却是反向的, 与节约相反, 是某种浪费, 最容易观察到的浪费就是装饰, 装饰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 若是当大家都聚在一起的时候, 大家就要自我表现, 这个时候, 一味节约是行不通的, 装饰就必然会发生, 而一旦发生,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上, 装饰就会形成一种竞争。因为谁装饰得更好, 谁就更有面子, 因此也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好了, 下一个问题是, 如果装饰很必要, 那么, 装饰又应该发生在建筑物的哪些部位呢?我透过观察发现, 以这个小镇为例, 所有建筑物有两个面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可以称为饰面, 一个可以称为裸面。为何裸露或为何装饰, 这两个问题又从属于经济变量的节约原则。简单来说, 凡是参与到视觉表意、发放信号的地方都进行装饰, 这可以称之为主要装饰面, 一般来说, 就是建筑物的正面, 而反过来, 凡是不参与表意、不发放信号的就例行节约, 不装饰, 这通常都是建筑物的背面, 因此, 几乎所有建筑物的背立面都是裸露的。好, 让我们看下结果, 果然不错, 那个城镇上的街道, 两边建筑物的正立面全部被五花八门地装饰起来, 再看一下这个街道的背面, 确实如此, 背面全部裸露, 即便是最豪华的正面楼宇, 其背面也是裸露的, 这一现象完全吻合了饰面与裸面之理。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三个变量, 这就是文化变量。我观察到新豪小镇上已经形成装饰浪潮了, 文化也已经发生了, 然而, 也不难观察到, 这一小镇的装饰体系, 看上去五花八门, 其实也简单, 所有的装饰来源, 只有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中式, 以琉璃瓦为主;另一种是巴洛克式, 通俗地说就是罗马柱系列。从经济到装饰, 再到文化的变化, 我发现一个原理, 只要特定的装饰体系能够满足视觉交流, 并准确地发放信号, 那么, 人们就没有必要创新, 也没有必要选择新的符号体系, 换言之, 文化就不会演进。我进一步假设, 若是这个小镇上的主人们越来越有钱, 但若不是因为另一种因素, 琉璃瓦和罗马柱的装饰体系不会被放弃, 他们只会在罗马柱上镀金, 而不会抛弃它, 原因就在于, 文化不能单独因为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于是, 在马路边上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罗马柱订制”的广告, 这说明, 越过了经济变量的门槛, 就会发生文化上的装饰变量, 但是, 即使经济不断增长, 若无其他因素, 装饰与文化就会保持不变, 典型的做法, 就是在市场上购买所有的装饰现成品, 文化创新和换代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那么, 在何种条件下, 才会导致文化变量的变动呢?关于这一点, 我也找到了另外一个案例, 离这个新豪小镇不远, 是广西的藤县, 在这个小县城里, 我非常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时尚的咖啡、酒吧区, 这让我大吃一惊, 因为在此之前, 我在县城里从来没有发现过这样的规模的场所, 县城通常都是洗脚屋和发廊街的集散地而已。这个藤县小清新的时尚地非常形象地说明了, 文化变量是可以改变的, 只不过这种改变绝不是来自经济增长, 它是由代际变化和外来文化所带来的。我认为, 我所看到的时尚场所, 是县城的“80后”和“90后”参与到县城的经济活动中, 并为他们自己创造了不同于父辈们的消费场所的结果。其实, 这种变化在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 比如骑楼街的兴起不仅是经济变量的变化, 也是文化变量的变化。
第四个变量我称之为改造变量。改造来自我们对于文化的态度, 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文化态度, 就会带来对原有文化和未来文化的具体做法, 正因为我们今天处于文化态度的多元化时代, 所以, 不同的文化态度, 常常假借改造之名, 既有可能带来了文化的创新, 也很有可能对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例如, 这一次我经过广西的梧州, 一百年前的梧州曾经是西江上的繁华的“小香港”, 于是留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骑楼城, 大约10年前, 我就对梧州这个保存得比较好的骑楼城非常感兴趣, 也做过大量调研, 但是在5年前, 梧州市就以改造的名义, 给所有这些老骑楼全部装上了量产的罗马柱。这种改造往往是打着保护文化遗产之名的, 但是, 被贴上了全新的罗马柱的老骑楼, 它还是原来的骑楼么?它与今天农民新建的小镇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改造变量, 与当下最相关, 也最大地影响了遗产的处境。
所以, 我们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这四个变量—经济变量、装饰变量、文化变量、改造变量。它们在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组合, 对于变量关系的发现, 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文化与遗产的关系问题了。
接下来, 我想根据大家刚才的发言再谈谈几个看法。
首先, 我们今天对待遗产的各种态度, 有些类同于我们在看一部电影, 所有的遗产都是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内容, 而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是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人以及观众。从这个意义来说, 并非是电影中的遗产重要, 而是我们对过去电影中的内容产生判断的那些观念才更为重要。所以我要强调一下, 遗产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 它作为一个物质形态也许发生在很早以前, 但是遗产作为一个观念存在仅仅发生在最近15年。历史的遗存形式的形成也许在很早, 但是历史的观念却发生得很晚。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个文化观念的断层, 而这个断层恰恰就是一百年来的现代性带给我们的。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上海租界兴起的时候, 租界文化其实是在拆掉一个老县城 (更早的遗产)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把上海租界看成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洛克博士把丽江带给了外部世界, 随后是探险家们进一步发现了丽江和中国的西部边疆。但是到了今天, 当我们看到上海和丽江之时, 一个是现代化的景象, 另一个是生态景象, 看上去似乎截然不同, 然而, 其实它们都是被同一种人创造的, 这种人过去就是西方人, 今天就是我们自己。
其次, 所有的历史和遗产的状态, 从它的起始点来看, 都是从功能出发而非从情感开始的。不过, 时间却可以创造出情感的浓度, 当时间足够长, 过去的功能物就会转化成当代的情感物。如果盘点一下我们对遗产的态度, 就不难明白, 一切皆因为时间的缘故, 时间使得我们把过去的、并不值得保留和观看的东西转化成了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情感转换的结果。若是以现代性进入中国的早和晚来看, 香港和大陆就是一个例子。香港与大陆的差异就在于现代性进入得早与晚, 于是, 我们也可以把香港看成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因为1841年英国将其划为殖民地, 并带来了新的观念。比如19世纪90年代, 香港发生了瘟疫, 英国人引入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依据公共卫生标准所建造的唐楼, 也就是今天被我们视为岭南文化遗产的骑楼, 从它出现的时候起, 它并不是为了审美而存在的, 而是经济生活的产物。但是, 当过了100多年之后, 骑楼作为一种过时的功能物, 反而与功能脱钩, 它成为了我们审美的目标, 成为了凝聚集体记忆的情感物了。
第三, 是刚才林佳老师所说的集体记忆, 这也是刘文静老师把它归结到法律上的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 所谓的集体记忆,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集体,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和公共性的问题。刚才刘老师就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 到底谁能代表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讨论, 我想引入美国哲学家奥尔森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结论是:如果一项公共性产品是一种非排外产品的话, 那就意味着, 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它, 由于获得这项利益不分彼此, 因此, 在生产这项产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搭便车效应, 最后, 这一项非排外性公共产品就不能被获得。这说明, 如果说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排外性公共产品的话, 那按照奥尔森的逻辑来论证, 今天的遗产保育就很可能是不能获得的。因此, 今天出现了很多保护遗产困局, 究其根本, 这些困局却完全符合集合行动的逻辑, 这就意味着, 要有效地保护遗产, 我们必须要寻找利益主体, 并划定出利益的排外边界, 若没有利益主体, 就没有边界, 于是, 遗产也不能被保护。所以, 利益不能被回避, 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东西。正如我在前面所论述的, 四个变量的关系, 不仅是一个文化发生和演进的关系, 也是一个追求文化利益的关系。只不过在不同的条件下, 四个变量的不同关系决定了文化利益的大和小, 得与失, 甚至决定了文化利益的代际与主体关系。在有关今天的文化变量和文化利益的问题上, 我认为幸晔老师的5个案例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个“80后”案例, 这个案例也完全吻合了我在乡下的观察。具体来说, 今天的一个“80后”不是被动, 而是主动地要去保护一个旧建筑而不是拆除它, 这不是因为别的, 正是因为新的文化利益产生了。正像后现代时代的今天, 有装饰主义的, 更有反装饰主义的, 除了罗马柱、琉璃瓦, 有了更多种文化符号的选项, 装饰的文化利益也许还存在, 但是, 某些更好的方法, 比如保护的方法, 同样能获得利益, 正因为如此, 我觉得这个文化利益的变量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让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到的集体记忆的问题上, 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回到宋代的山东, 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的集体记忆算不算是一个集体记忆呢?如果它不是, 这是不对的, 因为一百单八将的记忆确实应该是集体记忆之一种;但如果它是,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严重, 因为一百单八将的集体记忆是排除其他所有人的。回到奥尔森的逻辑, 这个集体记忆就是一个排外性的产品, 它是一种属于企业产品, 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公共产品了。
一百单八将的集体记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公共性和集体性的困局。它也启示了我们, 今天的核心问题是, 要把公共利益安放在哪个位置上, 遗产保护才有可能去落脚。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用, 也不应该去回避利益, 前述那个“80后”的案例就是一种启示, 我想在未来, 在遗产保护方面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利益, 只有当遗产保护能带来更多的利益, 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之时, 遗产保护才是有效的行动。最后让我回到阿连建新屋的例子, 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阿连建新房, 无钱时会节约, 而有钱时她就会贴金戴银, 但是, 最后让我假设一下, 如果她的文化增加之后, 如果她的文化自觉意识出现了, 如果她理解了遗产保护的价值, 那么, 也许她不会再简单地重复建新屋这样的行为, 说不定就会买上一栋旧宅来改造, 为什么不会呢?只要文化发生了变化, 新的变化能带来新的文化利益, 这一切就会发生, 而这就是我们讨论遗产的未来的某种希望。
郑力鹏:冯原老师从专业层面剖析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 其中的问题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我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时间稍长一点, 刚才何姗提到的那些事情, 我从第一件开始就参与其中。随着对遗产及其保护认识的深化, 我们对遗产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 今天对“非正式遗产”的讨论, 实际上丰富了遗产的概念, 深化了对遗产的认识。
【正式的自我介绍】推荐阅读:
如何用英语做好正式的自我介绍10-10
正式场合介绍人的礼仪08-29
正式的委托经营合同12-15
正式的会议邀请函01-04
最正式的三月三放假安排01-10
正式提出辞职的辞职信01-12
正式告别一段感情的话09-07
5以内的加法 教案正式版10-03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探究论文正式版本01-18
前后正式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