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习报告问题(共10篇)
1.大学实习报告问题 篇一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意外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何为工伤?工伤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那么劳动者又是什么?《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是指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以及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劳动关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根据劳动部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实习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只是雇佣关系, 而未成立劳动关系, 因此实习大学生并不具备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主体资格。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在校的学生。 实习生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受偿主体资格, 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那么这些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受伤就应该自行解决了么?其中的责任就由自己全部承担了么?我们认为既然在实习期间受伤, 用人单位及校方就应承担主要责任。实习生与用工单位虽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却是依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 虽然未能构成劳动关系, 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但实习生在是实习期间因履行用工单位安排的工作而受到伤害的, 属于民事侵权。一方面受伤的学生应该向用工单位主张赔偿, 用工单位和实习生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因此用工单位对实习生具有保护照顾义务, 其中应该包括保护实习生的人身权。在实习生工作时对自身健康造成威胁, 用工单位有义务采取措施消除威胁。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受伤害, 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由于学校组织实习生去实习, 属于教学安排的一部分, 保障实习生的人身及财产不受侵害也就是学校的义务。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职工, 应当认定为工伤。但既然在上班期间大学实习生都不能认定为工伤, 那么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就更不能认定为工伤了。大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和企业的正常职工享有同等待遇, 由于只是实习, 并不能与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也就不存在人们口中通常说的“五险一金”了。既然不能按照工伤进行处理, 那么对于在上下班途中受了伤的实习生, 用工单位是否就有责任进行赔偿呢?校方是否也具有辅助赔偿的责任呢?
我们认为受伤的实习生可以要求用工单位或学校, 一方或双方来进行赔偿。首先用工单位属于受益方, 实习生和单位之间虽然没有劳动合同, 实习生虽然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 但是所做的工作却是和普通职工无异, 作为受益人的用工单位应该承担部分的赔偿责任;其次实习生毕竟还没有毕业, 学校教学安排让大学生出去实习, 就应该提前预见实习有可能带来受伤的风险, 并且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这一风险, 使其降到最低, 如果学校只给出实习的安排, 却不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那么学校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大学生实习期间受伤救济问题的解决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保护的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实习生只有与用人单位已经签订劳动合同, 形成实际劳动关系后, 才能按照《劳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 实习劳动中产生的争议难以解决。那么面对关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接踵而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
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立法。应该将实习生这一主体加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去, 实习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 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予以保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6年8月12日颁发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第61条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 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 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这条规定就开启了实习生实习期间受伤责任认定的先河, 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并且制定更加详尽的法律法规。然而在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现行《工伤保险条例》中却将此项规定完全删除了, 并且未另作规定。这无形使得刚有些头绪的实习法律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实习生实习期间受伤等权益受损问题越来越多, 有关方面的法律也亟需制定, 因此加强实习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成为重中之重。
在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之前, 需要实习生, 实习单位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了, 共同协商, 做好安全准备:
对于实习生来说, 应当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服从管理。不仅如此, 实习生还要和用工单位、学校签订好三方协议, 应该使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得到落实和保障, 并且协议好当出现事故时的责任赔偿问题, 以免在实习期间真的出现事故, 相互推卸责任, 无人问津。对于用工单位来说, 首先要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同时对于刚刚实习的实习生, 要带他们多熟悉工作地点。在工作前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工作前的培训, 对于危险的工作一定要多嘱咐, 开始工作时, 多找经验丰富的人教导。对于学校来说, 它应该对实习生进行组织和管理, 和用工单位安排实习生实习时, 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 开展专业和职业技能训练, 组织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要建立辅导员制度, 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之前, 应该为学生买一份保险, 以便学生受伤, 可由第三方承担损失。
摘要:面对就业压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上学期间进行实习, 以获得工作经验, 提高竞争力。但是在大学生实习期间也存在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 如大学生实习期间受伤、大学生实习期间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等等, 实习大学生不能像正常职工一样享受工伤保险, 从案例中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对此提出了完善中国大学生实习期间受伤的赔偿责任问题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实习生,责任赔偿,受伤,法律思考
参考文献
2.大学实习生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人身损害赔偿
一、当前我国处理实习生人身损害的法律概况
1.现有《工伤保险条例》未明确说明是否将实习生人身损害赔偿纳入其调整范围
我国劳动部于1996年起施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61条曾明确规定:实习生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遗憾的是,该办法已被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替代)然而,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问题仍没有做出明确规定[1]。
2.目前司法实践中倾向于排除实习生的劳动
者身份根据《劳动法》第9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从该条文可以看出,需要同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才能成为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另外,1995年勞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3]。
3.实习生人身损害赔偿的处理方式
实习从其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教学,是学校规定的实践性课程,是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种教学活动。目前司法实践中大都倾向于实习生的身份是学生,与实习单位未形成劳动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受伤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2]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救济主要依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按照一般侵权处理,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责任主体。
二、实习生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1.现行《劳动法对》实习生法律权益保护的缺位
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的劳动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法》直接关乎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但《劳动法》存在着不少明显的不足:一是覆盖范围小,缺乏普适性。二是依主体歧视立法的局限。《劳动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4]均把包括实习生群体的各种原始意义上的劳动者排除在外。
2.大学生的劳动维权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人才市场的逐渐饱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广大毕业生越来越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广大应届生在毕业前都会前往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参加实习,法律对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没有规定,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实习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工作经验增加了就业难度,而不能就业也就没有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时的这个尴尬局面,使得实习生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5]。
3.高校管理的缺位
大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实习;二是自主实习。组织实习中,实习单位与学校、学生三方一般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权利、义务和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内容,对三方形成一定的约束,从而更能保证实习的质量。[6]而在自主实习中,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往往疏于管理与监督,实践中实习生在自主实习中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
三、实习生人身权益保障的建议
1.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将就业型实习生纳
笔者认为,一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要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议、修改等诸多环节,对于实习生权益保护的严峻现实而言,有如远水解不了近渴。笔者认为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针对实习生的权益保护发布一个规范性文件更具有操作性,在此规范性文件中对实习生进行分类,将就业型实习生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规定就业型实习生发生工伤事故后,可以参照在职职工工伤事故处理办法,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获得赔偿[7]。
2.签订实习协议,强化实习管理
笔者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文,政府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督实践中实习协议的落实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实习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也有利于实习生在发生人身损害后能够按照协议的约定及时、有效地获得赔偿。实习协议的内容应该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在实习生人身权益保护方面应包含实习内容、地点、方式、劳动条件、安全保障、安全生产指导、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分担、纠纷解决方式等事项。在实习协议的约束下,高校、实习生、实习单位按照约定享受权利,承担责任,实习生的人身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3.推广新型保险机制,促进实习责任社会化
笔者建议借鉴交通强制责任保险的做法,出台强制性的实习生实习责任保险,要求所有开设实习课程的高校、参加实习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最大限度的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后实习生索赔无门。具体而言,实习责任保险的投保费用由学校、单位、实习生共同缴纳,保险金额根据实习生工作的风险程度,由保险公司评估后确定,一旦实习生在工作中发生人身意外损害,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最大限度的保护实习生的人身权益。
参考文献:
[1]赵强.高校学生实习中可能涉及的两个法律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2008(10).
[2]吴优.实习生人身权益受损的责任归属[J].公民与法,2015(3).
[3]叶剑华.试论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J].九江学院,2008(4).
[4]杨超.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研究[J].北京教育,2012.
[5]蓝婉蓉.人身损害可赔偿费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3.
[6]马宁.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7]宋晶.我国政府雇员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
茹鲜古丽.艾沙,1989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现在是新疆师范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3.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再扩招前的水平,而用人单位大多希望是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在校大学生在肩负着学业的前提下去创业,这种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在校大学生相比较其他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整体的社会环境持怎样的态度?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究竟该通往何方?作为在校创业者的那部分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目前的社会环境适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对文理学院一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本次调查我们通过问卷、座谈、采访、网上查资料等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力争做到该调查详细且具有科学合理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在校生创业的形势处于迅猛的发展阶段,一群积极活跃的在校大学生用他们火一样的青春和激情,铸造他们未来的生活梦,描绘着他们的热血青春。调查数字表明有35%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调查中,我们同时也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形不容乐观。
当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在校大学生在课余开一家小店、经营一家学生餐厅、自办一间个人工作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更是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创业和实战演习的平台。然而,在众多的创业例子中我们发现,成功的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创业尝试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了一番垂死挣扎后便销声匿迹了,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目前全国创业的形势下,绍兴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现状如何?创业作为一种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身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大学生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开种种的不足,从而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创业之路?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作了本次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在现有环境下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想法多,实践少”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激情高、想法多、真正落实少,这是大多数人对大学生创业的点评。事实上我们的问卷统计结果与上述结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所调查的100名在校生中,有74.5%表示有考虑创业,只有18.5%的同学明确表明没有创业的打算。想创业的人虽多,但是真正将想法落实于实践、投资自己梦想的人却很少。
三、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的原因
创业之路是艰辛而曲折的,有很多人满怀激情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然而在真正面对冷酷无情的商业竞争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市场,成为真正的创业英雄?而对于身在校园里极缺社会经验的莘莘学子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为何仍然有如此多的在校大学生以如此高的热情渴望投身于创业,仅仅凭的是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憨劲吗?下表是我们统计的结果:
您认为创业最吸引您的原因是哪一项?()A.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B.创业成功能使自己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 C.有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 D.通过创业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E.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 F.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G.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H.解决就业问题 I.其他
我们认为,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如果为自己的发展而选择创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话,那么由于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的心理多少带有点无奈的味道。有41.4%的大学生承认选择创业是为了避开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接下去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创历史新高,而待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在校的这批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将遭遇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同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或者灵活就业为处于困惑中的大学生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新的人生发展方向。
以下7大理由是目前大学生想要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
1、偶像崇拜
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会陌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作为偶像,这些人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经典,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2、“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并且很多人都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
3、经济的要求
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可能带来的就是良好的经济效益。
4、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
大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不会去怪别人,不会感到遗憾。
5、实现自我价值
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6、无奈之举
当然,找不到工作也是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原因,特别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创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7、时间自由
对很多人来说,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说是最大的动力。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如果自己创业,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自由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创业的学生都认为自我空间很重要,没有必要没有事还要守在单位里浪费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事,就算不睡觉也没什么。
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障碍
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然而真正敢于实践,敢于让梦想成为现实的人却极其少。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又存在着怎样的不足?下面是我们得出的统计结果:
您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A.资金短缺 B.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 C.要考虑发展前景 D.家人的反对 E.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F.其它
社会经验的不足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处校园,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同时又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理财能力,在真正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其次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身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同时大学生在集资方面又欠缺经验,故常常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再者有10.9%的人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创业必须解决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问题,学业都保证不了,还提什么宏伟的创业?5.4%的人认为家长的反对也是作为阻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原因。
五、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理性程度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对于创业认识的理性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占一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还不是很理性,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业与创业、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学业落下或经营不
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题小组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1、您对创业的看法是:(可多选)()A.认同,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 B.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C.创业要理性 D.其它
2、您认为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A.强烈的挑战精神 B.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 C.较好的专业知识 D.管理及领导艺术 E.良好的社会关系 F.对市场的认识水平G.其他
3、如果创业,那么您会选择哪个领域?()A.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 B.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C.往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D.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 E.其它 创业道路第一关——创业方向的选择依据与创业领域的选择
在谈及大学生根据什么来考虑自己的创业方向时,市场需求被排在首位(占52.7%),其次是自己的兴趣为41.9%,37.4%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某一行业的熟悉程度这一选项,而依据自己专业选择创业方向的仅占20.0% 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有关专家建议,毕业生面对当前的形势,选择自主创业一定要多些理性。
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习。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可寻找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学习管理知识,学会处理资源、信息。当前,在大学里老师还只能起到整体的引导作用,针对个体的引导比较少,这就要学生积极主动向相关专业老师请教。
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从以往情况看,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现在看来,这些行业留给毕业生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大学生创业时可适当“降低”身份,寻求其他发展空间,比如,在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服务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较容易能抢得先机。
要有发挥他人聪明的智慧。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照顾别人的利益。要有发挥别人聪明的智慧,让别人按你设定的目标前进,却丝毫没有被强迫接受的感觉。
六、大学生创业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3)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4)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5)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6)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7)年纪轻,精力旺盛,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
(8)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七.学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业
选择创业项首先是选自己。选择创业项目需要四个字:“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清醒地审视自己: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知彼,是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只有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自己的强势项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及自己专业知识所熟悉的项目,我们才能先别人一步,才能更接近成功。但仅靠自己的激情是不够的,在现今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里,学校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
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心理。
学生大多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代,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要培养学生冷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现今,大多数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或者已经尝试创业甚至已累计一定创业经验。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比较理性,不会盲目的去做。然而很多有热情的学生们对于创业却缺少了实际上的积极行动。据调查,我校65.7%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创业活动或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开的讲座并没有积极参加,而且大多数人不会主动的去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则,只有8.2%的人经常关注,32.7%的人偶尔关注。所以,我认为有理想的同学们应该多积极了解,关注着方面的问题,以免以后实施时的无措!
(四)、在校大学生创业须慎行
在经过调查之后,我们了解了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目前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综合各种因素来权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利与弊,我们认为目前的环境还不适合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针对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我们反对盲目创业行为,对于有能力、有兴趣的个别大学生我们建议要慎重对待、理性创业。对此结论,我们是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1、并非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适合创业,自主创业只是职业选择中的一种。尽管目前社会上大力的宣扬创业英雄,但是能让我们承认的真正成功的创业者是很少的,在社会上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适合自己的职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合适的才是正确的,在校大学生在宝贵的几年大学时光里,应该认真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抓紧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对于大学生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业!大学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学习时光,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有些大学生创业的初衷是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我能力,这一点是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相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很重要,这无可厚非。然而,相对于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大学生,以学业的代价去换取社会经验就值得再考虑了。创业不仅要投入的是资金,同时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业学业两手抓,两手都兼顾”,对于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两手空空,满心遗憾。
4.大学生学习压力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导语】
1、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越来越厉害。而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关键阶段,相比于高中阶段,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对于医学生而言更是这样。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都比之前困难很多。因此很多人都陷进了矛盾,而且会经常感到压抑、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而且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可是却没找到任何措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 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这次调查也是为了深进大学之中发现一些,从而能进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调查方法:网络调查
3、调查时间: 2013年12月6日~12月8日
4、调查地点:问卷星
5、调查对象:在校本科医学学生
6、调查范围:浙江省
7、样本情况:调查数量 50份,调查问卷50份,均为网络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8份。【问卷】
一.问卷名称: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报告
二.问卷题目(问卷原件来自网络,后经赵崇阳修改,问卷共20道题目,下面是其中8道)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认为您擅长的专业类型是什么?A 理工类B 文史类C 艺术类 3.您选择自己专业的理由是什么 ? A 兴趣所在B 就业前景好 C服从分配D 家人要求E 其他4.请问您觉得大学的学习节奏如何?A 很快B 一般C 很慢
5.您觉得现在的学习态度如何? [多选题] A 对学习很有兴趣B 可以应付 C 没什么感觉D 缺乏学习动力 6.您觉得因此是否给您带来了学习压力 ? A 很大压力B 有压力,但是并不大C 没压力 7.请问您学习的功课中压力最大的是哪一门学科?A 数学B 英语C 专业课程D 其他
8.在处理学习压力的问题上,你觉得自己处理的如何?A 处理得很好B 一般般,还好 C 不会如何处理,会很烦恼
三.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的完善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分析】
二、报告正文
学习压力在我们学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0%的同学认为谈论学习压力是一件必要的事,只有20%的同学不看重这件事;另外,对于“学习压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则显示有95%的同学认为这个还是会有所影响;还有,大家对“学习压力对学习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有65%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又有85%的同学在思考自己对待学习压力的态度时,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一般般而已,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没能很好的找到解决学习压力的好方法。
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难易、数量、时间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判断,都会导致学习压力的变化,而大学生的这种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出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些学习压力。回结如下:
一.压力来源
压力之一:所学非所爱
很多人在进大学的时候选择志愿是根据父母老师或者亲友的意见,或者因为都不了解就随便填了一个志愿,或者是因为调剂而到了原本根本都没有想去读的专业。开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学非所爱,于是想学的东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去学,而要学的课程要参加的考试又都是令人厌烦和头疼的。
压力之二:找不到学习方法
大学的时候多半是自习,课外阅读量增大,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各个专业又有各专业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要求。许多同学来到大学之后,看到别的同学学得那么好,不得要领,这成了苦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
压力之三:自我期望太高
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很高,想把自己的各专业门功课学好,多做项目,多写文章,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另外一些同学想拿到双学位,或者拿到各类证书,还有一些同学在托福,雅思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这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时候,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做许多另外的事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压力之四: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单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在高中以前的阶段都是相对优秀的,可一等进了大学校门,才知道优秀人才多的是,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 “ 鹤立鸡群 ”。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要么 “破罐子破摔 ”,要么加倍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性格变得极端、敏感、偏狭。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对策
缓解大学生过重的学习心理压力,调节他们由学习任务、环境引起的紧张、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以较为平稳、积极的心态有条不紊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当学生体验到学习压力的威胁时,通过改变对压力情境的评价和解释,就可以改变其对学习压力的体验和反应。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是调节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学生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时,学习动机的满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他专注于学习活动以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因此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压力,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钻研,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某些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然能够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自信地面对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心理上不过多地被任务以外的因素(如考试、文凭等)所干扰和控制,是一种调节压力的有效方式。
2、改善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生尚未完全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注意尽量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速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集体特征、个别差异等,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活动,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使学生在遇到困难遇挫折时,不是一味地退缩和逃避,而是持积极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而要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内心形成一股激励力量,这是产生积极态度内在源泉,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常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归因,这是促使大学生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外在激励。
4、面对压力时倾诉对象
我们可以找身边亲近的朋友倾诉,或是寻找老师的帮助,总之,不要让压力困扰着我们,使得我们消极沮丧。
5、自我应对压力的方式
5.大学社会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报告 篇五
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调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
温总理对此表示,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推广,提高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更多发生,保护自身身心健康安全 ,有必要进行这次社会调查。首先盘点2011年最新食品安全事件都有哪些?
1、双汇瘦肉精事件
2、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
3、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4、多地曝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多吃致癌
5、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
6、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
7、染色馒头事件
8、沈阳毒豆芽事件
9、宜昌毒生姜事件
10、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
11、合肥染色蛋糕事件
12、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被曝或含荧光增白剂 存致癌因素
13、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
14、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
15、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
16、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
17、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 网络中,网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
观点A:官办监督机构靠不住
李浩:食品安全大案频发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管防线“集体失守”。
(心证自由):前些年和中央广播电台杨宪宏对谈过此话题。杨氏是哈佛公共卫生博士。我的看法是要诉诸于媒体与NGO等社会组织。政府监管弊端大。会让很多不合专家们硬性规定标准的美食绝迹。其实很大程度上,食品安全问题是生活水准提高的产物:对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提高了。身在改进进程中的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而把它简单归结为道德,以为从前道
德高。
王建勋:食品安全一再刺激国人的神经。怎么办?很多人主张加强政府监管。其实,食品不安全的祸根就在政府,在其袒护。与其加强监管,不如对监管者进行问责,最有效办法之一是让司法独立,让所有食品安全案件进入司法,让所有责任人受到处罚。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法院为何拒绝受理消费者的赔偿之诉?
观点B:道德滑坡严重
曾念长:道德滑坡。中国的熟人社会正在解体,建立在传统社会之上的伦理体系也正在瓦解,因此,指望商人的道德自律是很危险的。因此,我还是那个观点,吁请国家允许食品安全民间互助组织的存在,在全民中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并赋予公民监督食品生产的权利。观点
胡杨 :欧美版本的红牛是一种含碳酸的软性饮料。加拿大版本的红牛为了能通过该国的食品安全审查,是完全不含咖啡因、牛磺酸等提神剂,成分只有包括纯粹的糖分与维生素B群而已,因此是以用“液态维生素补给饮料”的定位上市。
三农直通车:“食品安全”老生常谈。监管力度不够。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监管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最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法律层面,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杂乱无序,法制意识淡漠等等。道德层面,如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等等
监管层面,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地方保护,专业能力缺乏,监管对象的庞大和监管力量的弱小等等
社会层面,媒体的炒作,人民群众的非理性恐慌,消费意识的误区,信息的不对称等等。
环境层面,环境污染,农药、兽药等的滥用,高科技环境下,新的非法添加物不断更新换代等等。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监管是食品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非本质问题。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方案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据我们初步统计,1949年至今,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规107篇、专项法律法规683篇、相关法律法规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开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开放后(1978年12月后)832篇。国务院于1979年8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1月19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10月30日发布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这3个法律规定
从法律层面上相继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在充分肯定这次执法检查工作的同时指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需常抓不懈。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开展对这部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这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代表意见的尊重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心。这次执法检查中,执法检查组分赴7个省份,实地考察了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超市、饭店、餐馆、食品集贸市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等57个相关单位,并先后召开28场座谈会,检查深入、扎实,有成效。
执法检查报告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各地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意见和建议,内容符合实际,全面到位。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加大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的惩处力度,以法治的方式维护公民的“食品安全权”;推进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验,从根本上保证食品质
量;参照科学依据,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和认定标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强化食品生产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宣传力度,将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汇编成册,针对从业者流动性强等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并从严考核;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等。我国已初步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所加强,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建立评估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以31个省级、244个地市级和377个县级食品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点组成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还不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我国正在编制未来五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2011年3月至5月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这是自2009年6月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第二次执法检查。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对江苏、湖北、四川、内蒙古、吉林、上海、陕西7个省(区、市)进行了检查。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预防常识
一、注意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食品外包装是否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内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限,注意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
四、看产品标签,注意区分认证标志。
五、看食品的色泽,不要被外观过于鲜艳、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状况,注意有无健康证,卫生合格证等相关证照,有无防蝇防尘设施。
七、看食品价格,注意同类同种食品的市场比价,理性购买“打折”、“低价”、“促销”食品。
八、购买肉制品、腌腊制品最好到规范的市场、“放心店”购买,慎购游商(无固定营业场所、推车销售)销售的食品。
九、妥善保管好购物凭据及相关依据,以便发生消费争议时能够提供维权依据. 食品问题何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把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分为三类:一是纯制假、贩假,;二是受假冒产品株连的事件;第三就是有的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完善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或需尽快消除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严重滞后。解决方法:
一是增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意识,建立完善及时的对称的信息共享平台,理性消费,正视食品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二是加强立法,完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加非法食品的违法成本,完善监管体系,严格执法,强化多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于需要“
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监测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尽快解决有些食品无标准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增强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大学实习报告问题 篇六
陈某, 男, 19岁, 汉族, 身高1.63米, 相貌端正, 某大专院校一年级新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情绪低落, 睡不着, 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一月。
2、个人陈述
来访者因家庭贫困, 在距离学校较远的一家西餐厅做兼职, 老板比较严苛。每次得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才能下班。下班后赶回宿舍, 舍友经常忙着玩游戏, 许久才开门。有一次在餐厅受气了, 回到宿舍, 舍友还是不开门。来访者生气极了。于是使劲踢门, 舍友终于把门开了。他心情很不好, 就跟他们吵起来了。之后跟舍友还有过几次争执, 想换宿舍, 但学校老师不允许, 他觉得很痛苦, 不知怎么跟舍友相处, 觉得他们故意跟他作对, 吵得他晚上睡不着, 心情不好。白天上课也没精神。
三、个人成长史
陈某出生于一个经济贫困的家庭, 顺产, 父亲患肺结核, 无工作, 在家养病, 母亲在一工厂当保洁员, 工资低。弟弟不读书, 在当地当小混混, 经常问家里要钱。陈某之前被父亲感染患肺结核, 经积极治疗, 目前病情控制。高考后陈某只考进一般专科学校, 父母劝其不读书参加工作, 但陈某瞒着家里到大学读书, 母亲知道后无可奈何, 只得向亲戚求助借学费。陈某性格内向, 独来独往, 除宿舍舍友外, 不认识班里其他同学。入学后, 为筹学费及生活费, 找到一家西餐厅兼职, 每天晚上十一点才下班, 与同学交流少。
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1、班主任反映:
该生身体较差, 常病。个性坚韧, 守信。做事主观, 遇到困难不退缩, 不大懂人情世故, 家庭困难, 运气较差, 找兼职时曾上当受骗。平时不怎么与同学交往。
2、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面色萎黄, 身材短矮, 衣着朴素, 身上有西餐厅的牛排味。有礼貌, 问答自如。情绪低落, 希望改善现状, 叙述自己时条理清晰, 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 语速较慢。注意力集中, 思维清晰, 智力正常。
3、心理测验结果: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粗分41分, 标准分51分, 提示无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SAS) 分:粗分53分, 标准分64分, 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及诊断
1、评估
来访者智力正常, 个性内向, 整体心理水平健康。情绪低落, 问题产生是因与舍友交往障碍引起, 为近期发生, 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 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左右, 反应内容未泛化, 有很好的自知力, 也有求治愿望, 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2、诊断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宿舍生活适应不良及人际交往障碍。
3、诊断依据
(1) 主要症状、体征:来访者的症状与宿舍矛盾相关, 其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全都指向这个社会诱因, 没有泛化。
(2) 病程:心理问题出现一个月左右。
(3) 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来访者的饮食、睡眠影响严重, 注意力不集中, 影响学习。
(4) 经医生检查, 之前肺结核感染已治愈, 无器质性疾病。
4、鉴别诊断
(1) 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主客观不统一, 知情意不统一, 个性不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 有自知力、无妄想、幻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与抑郁神经症的鉴别:来访者所受的刺激都为现实刺激, 所以, 内心冲突属于常型;抑郁神经症的特点是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 病程至少持续两年。来访者病程短暂, 社会功能损害较轻, 因此可排除神经症, 也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 与焦虑神经症相鉴别, 根据神经症简易评定法, 来访者的问题与现实相关, 且出现时间较短, 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神经症。
(4)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 反应已泛化,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 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体质较差, 经常感冒。生活环境和作息规律的改变导致睡眠障碍, 引发精神状态不好。
2、社会原因:
从小家庭贫困, 养成自立自强性格。但生活屡遇挫折, 存在无力感。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来访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 几乎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 未受到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认知原因:
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将同学的一些无意义行为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满与攻击。自我为中心, 认为别人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方式生活, 缺乏与舍友相处方式, 而且不善于用倾诉和沟通排除心中郁闷。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来访者接受现实生活, 降低情绪反应, 改善睡眠;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 正确处理与舍友的关系;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 学会与人正确相处, 不再苛求别人完美,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咨询方案
本案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表面是由于与舍友产生冲突及生活贫困引起, 实际上, 真正原因是来自来访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 比如, 来访者可能存在:“舍友故意跟我作对”, “我工作那么辛苦, 舍友应该理解帮助我”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 因此,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
(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 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属于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 埃利斯提出了"ABC"理论。在“ABC”中,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 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系的情感反应结果。
(2)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与义务。向来访者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要求陈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 认真完成作业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咨询教师积极针对陈某的问题给予咨询服务, 及时解答李某心中的疑问, 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共六次。
(4) 咨询费用。学生不收费。
八、咨询过程
1、咨询过程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共进行6次咨询
一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咨询1次;二心理咨询领悟、修通阶段, 咨询4次: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咨询1次。
2、具体咨询过程
(1) 咨询建立阶段
任务:收集与来访者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信息, 同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
过程:询问基本情况, 填写咨询登记表;进一步加深咨询师与求访者的关系;通过会谈收集资料, 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与来访者商定咨询方案。
(2) 咨询领悟、修通阶段
任务: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和家庭作业等方法, 帮助来访者放弃其不合理信念, 建立合理的信念。
方法:会谈法、测验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 和来访者一起分析他近期的情况。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现状。进行心理测验。反馈测验结果, 并做出问题分析。帮助来访者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 (ABC模型) 。通过交谈, 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要求来访者对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 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针对陈某不合理信念, 通过交谈与辩论、启发与引导, 帮助来访者改变以下不合理信念: (1) 舍友不应该不给我开门。 (2) 舍友不应该中午睡觉, 晚上打游戏, 影响我睡觉。 (3) 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生活的磨难, 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任务:巩固咨询效果, 进行心理测验, 告诉来访者树立信心, 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 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会谈法、测验法。
过程:心理测验复测结果, SAS标准分为43,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 无明显焦虑。回顾咨询过程, 来访者已认识到, 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 而是自己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来访者与同学交往, 自我感觉良好, 症状基本消失。在对来访者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来访者将此次的认识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个人感受:
经过几次咨询, 我认识到我与舍友的矛盾是因为我错误的认知造成的, 我改变自己的想法, 心情好多了。跟舍友关系也改善了。我也试着跟宿舍以外的同学交流。
2、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降为43分。测试结果提示正常,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咨询师的评估:
来访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况良好。情绪已基本稳定, 改变了错误认知, 建立了合理的信念, 以正常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十、总结
经过六次咨询, 来访者症状得到了缓解, 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基本与舍友相处和谐。咨询基本上完成了近期目标。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 来访者由于家庭贫困, 生病等原因造成内心的不安, 不善与人交往,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从长期目标上来看, 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完善, 还需要后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民族出版社, 201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民族出版社, 2011.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民族出版社, 2011.
7.大学实习报告问题 篇七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生;艺考热;就业难;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8-2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艺考热”的全面兴起,我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令人堪忧的是,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这种形势下,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表现出后劲不足的情况,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艺考热与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多数艺校采取实习的办法,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期待着圆梦的艺术类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各类心理问题,对其自身就业带来了极大负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实习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展开分析,并对如何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出建议,以期对促进其顺利就业、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二、艺术类大学实习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而它的产生、变化及发展又与学校、专业、学生年龄、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实习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之外,往往还会表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你的就业优势和劣势”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中,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1000名艺术生中,约72%的人对自身就业优势和劣势不甚了解,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在对这些艺术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对未来就业前景充满信心的仅占总人数的23%,更大一部分数量的学生虽临近毕业但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实习过程中的艺术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在于期望与收获不成正比,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学生心理失衡的关键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可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社会原因
从当前整体社会环境来看,“艺考热”持续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媒体对艺考的报道宣传过于夸大,甚至有意渲染,每年都会用大量版面和精力对艺考进行专题报道,对受众造成只要参加艺考都有“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可能的误导。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在博士、硕士遍地的当代,没有学历就没有“面子”。在高考体制下,能够进入本科大学深造的学生毕竟数量有限,而艺考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为这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成为这些考生的选择。此外,艺术院校不断扩招、艺校就业市场中存在不正之风等,致使艺术生踏上实习岗位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产生抑郁、焦虑、心理失衡等问题。
(二)家庭原因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媒体、高校、亲朋好友等周围环境的大肆渲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了艺校,以期实现“明星梦”。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艺术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物力、人力,这从客观上加大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父母高期望的背景下,基于实习现状面临诸多困难的艺术生而言,极易产生心理压力。
(三)学生自身原因
实习中的艺术生多在22~24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涉世未深,各方面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多任性、心理较脆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一)完善社会就业制度
从艺术院校来讲,应加大改革力度,明确办学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完善课程体系。从政府来讲,应高度重视完善落实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上给予相应倾斜;鼓励艺术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国家政策层面帮助艺术生消除后顾之忧。从用人单位来讲,应规避各种就业歧视,规范市场秩序,为艺术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对于艺术生,家长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就业形势这两大实际,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作出科学合理的期望,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尊重孩子主观意愿,支持学生不断上进。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疏导其实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调适
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有助于突破心理困境,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准确定位自身就业能力,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及兴趣爱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艺术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高度关注,艺术毕业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调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形成最佳的就业状态,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参考文献:
[1]田丽华.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2]高玮玮. 浅论就业危机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3,(31).
作者简介:
8.大学生人生规划问题调查报告 篇八
姓名:
学号:
专业:英语
班级:2009级英语本科一班
时间:2011年8月
大学生人生规划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背景
1.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做好自我人生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而刚刚成为大学生的我却时常感到迷茫,对自己的未来模糊,对前途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于是利用假期实践的机会,我对身边的大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与状态,从而找出问题的所在。
2.调查主要内容
未来发展规划、学习发展规划、身心健康规划、生活管理规划、素质提升规划。
二、对象与方式
调查对象:大学生方式:网上问卷调查人数:100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缺乏规划意识,思想准备不足,缺少长远目光
在调查中,对未来发展明确的大学生仅占10%。有80%的同学目标模糊,对未来考虑欠缺。
在回答“是否满意现在所学的专业”时,回答“满意”的大学生仅有12%,而我认为,对自己专业产生兴趣,热爱关系到我们的职业发展,也更关系到我们的未来。2.学习能力需要提高,计划、执行是关键
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大学生学习方法上有了许多变化,不再依赖老师、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创造性的思维等都需要我们做好学习上的准备与规划。在“学习自主性”问题上,仍有为数不少的同学缺少自己的方法与合理安排,仅按老师的安排的同学占20%,有70%的同学有自己的安排但并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剩余的10%同学没有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计划及执行力始终是我们学生的普遍问题。
3没有健康观念,大学生健康值得关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存在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的转变和适应。因而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而80%的同学的健康状况则并不良好。
4.生活不够科学,没有条理
走进大学,犹如步入一个小社会,我们需要合理的时间观、理财观和情感观。游刃有余的安排生活、适度消费、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是我们大学生必需的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科学管理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的人却很少。仅占5%。而在消费问题上,40%的学生都能做到月有盈余,能合理储蓄的占20%,20%的同学刚好够用,还有20%的同学常常透支。
5自我提高意识薄弱,素质观念不强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个方面素质,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但是,现在许多学生对素质拓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合理的规划,各式各样的素质实践活动,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不是想办法逃避,就是简单应付,几乎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我们今后发展、走向社会的重要性。有80%的同学表示有一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向但对社会实践并不积极,20%的同学表示厌烦和应付。
四、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走出一味学习的圈子,部分大学生则因为高考结束便将重心放在上网娱乐购物上。在我进行这次调查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因不愿耽误网上游戏时间而拒绝接受调查。在国外大学生已经开始打工赚钱实现梦想的时候,国内大学生却连对未来的思考都还没有进行,这种对比是我们不愿意见到却不得不承认的。规划是一种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正如西方有一句谚语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缺乏一个明确的梦想,即是对人生没有一种设计,人生规划即是一个实现你终生目标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实现那些影响你日常生活的无数更小目标的时间表。为我们的人生做一个成功的定位。
通过这一次调查,我对我们大学生的心里和生活状态都有了明确的了解,也为自己敲响了警钟,希望大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梦想与飞翔的方向,一步步实现自己美满的人生。
9.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调查报告 篇九
班级:2011级国际商务班
学号:201103160034
姓名:陈芳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而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力推进者,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电脑逐渐走进大学校园的同时,网络的使用和其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的关注。
由于大学较宽裕的时间,大学生缺乏对学习和生活的具体目标和人生规划,为了缓解压力、逃避现实驱使大学生到网络中去追求娱乐、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了解与解决上述问题,展开了一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本次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有效回收406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率和活跃多样的网络运用形式。
一、网络依赖的内涵
对于网络的过度使用这一现象,最初由美国纽约市的一位精神医师Ivan Goldberg提出,并把它称之为“网络成瘾”。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许多时间,并因此忽视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
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成瘾。
在网络成瘾早期,成瘾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出现对网络的依赖症状。网络成瘾者开始是精神上渴望上网,逐渐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乏无力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根据文献中对网络过度使用这一现象的界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分析认为上网用户在“网络成瘾”的早期,还未达到可以称之为“成瘾”的严重程度,但这时他们的身心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预防,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网络成瘾。因此我们把“网络成瘾”的早期定义为“网络依赖”,是指一种心理上对互联网络的依赖,表现在用户对互联网络使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的依赖。
二、大学生网络依赖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使用状况包括网龄、每周上网次数、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主要使用网络功能等方面;网络依赖状况包括耐受性、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强迫性、戒断性和时间管理等问题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整理,得以下结果:
1、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现状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是存在的。完全无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占56.3%,轻度依赖的占29.3%,较重依赖和严重依赖的占10.3%和4.1%。,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功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网络的关系功能、网络的娱乐功能和信息的搜集功能,因此我们把网络依赖也同样分为网络关系依赖、网络娱乐依赖和信息收集依赖。
2、大学生个人特征与网络依赖程度
孤独、腼腆的性格与较低的自我约束力在面对社会的压力是出现种种社会适应不良现象。由于大学生长时间,长时间将自已关在室内与电脑独处,足不出户,这必然使得他们与身边的同辈群体交往时间大大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很多进行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的机会。很多人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在网上看不见发言人而畅所欲言,将自己出色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满足了自我成就感,再加上自我约束力较差、逃避现实压力的原因加大了网络依赖程度。
3、建议与对策
第一,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实践证明,较有效办法是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虽然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是个人的,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正确的导向,学校的引导教育就非常重要,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要纳入教学体系,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在大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提高思想教育
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是当务之急。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
第三,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这为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污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而高科技网络在道德问题面前显得很脆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学校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网络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
大学生健康、合理的使用网络需要多放点而配合和帮助,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2012年12月2日
10.美国大学生抢实习 篇十
实习工作的火爆,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失败:如果学生凭着一纸文凭就可以找到入门工作,那么实习也就不会那么重要了。正因为企业不信任大学教育,认为学生即使毕业了也还不具有完成工作的基本技能,才会越来越看重在企业里的实际磨练。另一方面,一些工作其实并不需要大学文凭,但随着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水涨船高,找工作的门槛越抬越高。
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积极寻找实习机会,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利用长达3个月的假期到处打工。而且,不同的专业对实习有不同的要求,一些专业要求学生一定要在企业实习后才可以毕业。我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专业不要求学生实习,但鼓励学生实习。当然实习必须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如果学跳舞的到医院去做护理,那实习的工作经验不会得到学校的承认。经过实习单位同意,实习经验可以转换成学分,帮助学生早日毕业。不过,美国大学都是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学分缴费,所以实习学分也得花钱买。即使是这样,学生还是很愿意用实习经验换学分。
在美国找工作,一样得认识人。对于大学生来说,入门级工作特别难找,因为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人脉太浅。一些聪明的学生就利用行业会议的机会去结识职场中人。我的一名学生自掏近千美元参加全国大会,开会之余还到酒吧展开社交攻势。功夫不负有心人,会议后,她得到一家全球500强的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她决定最后一个学期的课不上了,先实习4个月再说。她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短期实习,而是建立更广泛的人际网,将来成功从实习生晋升为正式员工。她的经理的确很赏识她,她毕业后进入那家公司的可能性相当大。
美国一些大学,比如辛辛那提大学,有历史悠久的Co-op系统,就是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系企业和推荐学生,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实习的机会,企业也乐于和这些成熟的系统打交道。经过多次合作后,有些企业干脆长期到固定的学校招实习生,企业对学生质量有信心,实习生进入管理层后又回头来招校友,实现双赢。一些大公司如迪斯尼也有专门的实习生项目,招募大学生去他们的乐园工作整个学期(3个月),从角色扮演到餐厅侍者轮着工种做,实习生可以观察到迪斯尼乐园运作的方方面面。虽然和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但谁不是随着迪斯尼的电影长大的呢?这样的工作还是非常有吸引的。我的一位学生参加完实习后,就一门心思要毕业后去迪斯尼工作,干啥都在其次。
身为大学教授,经常有企业联系我,要求合作,美其名曰“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客户经验”,说白了就是要学生帮他们做项目,低价甚至分文不花拿到一堆idea。学生虽然可能技能还不成熟,但想法的确很多很新。20世纪50年代,加州大学的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想出了本田摩托的广告创意,在老师的鼓励下发给了本田,成就了上世纪最成功的系列广告。这些想空手套白狼的企业一般都是刚刚起步的小企业。研究性的大学一般对于接受企业项目有底线,25万美元的项目费是起价,因为学生用学校的设备来做项目,学生还得交学费请老师带项目,学校、学生和老师都出钱出力了,企业怎么可以不掏钱白拿劳动成果呢?
至于实习生有没有薪金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美国劳动法对于实习工作的工资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不少公司号称他们的实习工作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就堂而皇之地不付实习生薪水。一些大机构更甚,如要到联合国的纽约市总部实习,不仅没有工资,而且必须自包食宿,在消费水平世界前茅的纽约,这意味着每个月至少2500美元的开销,而且他们明确指出,绝对不保证实习生可以转成正式工。不管怎样,我的学校不认可零薪水的实习工作,我们的理念是:实习生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实际上,近几年有好几起实习生起诉企业不发实习工资的案例,就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合理性,今后美国的劳动法可能会在这方面增加新的规定。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大学实习报告问题】推荐阅读:
实习报告大学08-13
大学结构实习报告07-24
大学实习报告体会09-24
大学毕业实习证明08-24
大学顶岗实习周记09-12
广东海洋大学实习报告06-11
西华大学实习报告07-15
大学专业实习报告汇总07-26
大学金工实习报告例文07-27
四川大学实习报告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