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16篇)
1.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一
我的论文题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应做的调整》,需要写10个参考文献,5中5英,懒得去找,希望大家帮我提供30个左右,标准格式,如果合适,另有附加积分
要求:
参考文献(黑体,小三,1.5倍行距,居中)
[1] 姓在前名在后,姓在前名在后,姓在前名在后 et al.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zo dye acid red 14 in water: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2003,157(1): 111-116.[2] 黄惠利,黄妙良,蔡阿娜等.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处理染料废水[J].化工环保,2002,22(2):84-87.
[3]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主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4]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宋体,五号,单倍行距,顶格,参考文献需10篇以上)
毕业论文(设计)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列。建议注释采用页下脚注,分页编码。参考文献列于文章末尾,连续编号。注释和参考文献以必要为原则,其中“注释”视学科具体情况安排。要求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文内编号一一对应。
(1)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14〕。”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14。参考文献在文中编号要求:①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注同一个序号。②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参考文献体例格式如下: 期刊文章
〔1〕作者.论文题目〔J〕.期刊名称,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2〕编者或作者.书名或论文、报告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专利
〔3〕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电子文献
〔4〕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2)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如“……和谐社会①。”,要以圈码标识上标①表示。
(3)说明:①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②对于不同文献的作者、编者、所有者或责任者(为方便描述,均以作者代替),三个及以下作者的,要把作者名字全部写出来,且作者与作者之间用“,”分开;三个以上作者的,要在第三个作者后加“等”。
③对于英文文献,三个及以下作者的,与注②要求一样;三个以上作者的,要在第三个作者后加“et al”。我来帮他解答
2009-4-21 11:54 满意回答 参考 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 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 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
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 文集》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教育中的计算机》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
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全国CBE 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参见D.A.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
[2] 参见R.G.Collingwood, An Essay on Metaphys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3] 《形而上学》,982b14-28。
[4] 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
[6] 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
[7] 《古希腊哲学》,78页。
[8]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
[9] 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
[10] 《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
[11]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
[12] 《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
[13] 巴门尼德的话可以简略地表述为:“是是,它不能不是”,因为“存在”与“是”在古希腊和大多数西方语言中从根子上是一个词,如英文之“being”与“be”。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2.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二
一、树立新课程标准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实施新课改,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自身角色, 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应尊重学生, 给他们人格上的平等;保护学生, 给他们生活上的宽容;仰视学生, 给他们微笑。以“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做最辛勤的园丁。学生除了要增长智力外,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用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好坏, 评价应该多元化。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必须重摆位置, 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细致地分析教材,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生活的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的知识, 并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 教师在依据新课程标准下, 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课程资源, 灵活地设计教案, 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科学的创造能力和拓展思维空间。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要强调教学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数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 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基础。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要使之有效地进行, 就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互相理解, 学生要对教师有信任感。一方面, 通过预先的设计来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学特性;另一方面, 通过课堂的动态生成, 促使教师在预设方案的实施中关注变化的学生, 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 而且是共同属于师生的, 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才更显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动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 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语负载的情绪、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讨论交流, 同时也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总之, 师生互动, 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交往, 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四、用生活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
数学是抽象的,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 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课堂学习,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创设生活情境, 为课堂教学服务, 使他们的求知欲从兴趣中产生出来。教师还应善于把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 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 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和沟边的积雪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 有很强的实用性, 丰富了课程资源。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钻研教材,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思考、多准备, 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摘要: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并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文从树立新课标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学互动和用生活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四方面入手, 总结归纳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 (2002.3.18) .
[2].《指导——自主学习》 (王永、余文森、张文质编) ,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
[3].《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 (涂荣豹, 宁连华) , 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2) .
3.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 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课堂的主人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体会到有很多感触。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里和在课下与他们的交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呢?经过不断的反思,我领会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改变以往旧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更为突破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营造适应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么以此为目标,我们首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到适应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理知识,培养具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改革目标和新教学理念的提出,就是对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给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就要大胆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探究,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营造能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物理知识,还应掌握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方式和方法,让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让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引领——探究——归纳——演练”。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概念的教学都能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是贯彻新课改的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因此,它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营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让学生既要学会自主学习又要学会合作交流,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要看教师给学生在课堂当中开放的尺度。要想让学生得到彻底的解放,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师是课堂主角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设计物理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思考的意识,以及合作探究的热情。这样就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以一种快乐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它们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自豪感,同时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较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能力,不仅仅在课堂上同时也能延伸到课下生活当中,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实验是了解、研究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的指引下进行的,让他们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学生实验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合理的环节和预定的计划中去完成。
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鼓励教师将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中,同时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四、积极营造网络环境,锻炼学生独自获得知识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改革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网络有很多普通课堂没有的优势,他能让学生较快的、独立的、积极的获得自己想要获得感兴趣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教师要加以合理的引导,使之成为学生一种快捷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同时教师运用网络课堂教学也有优势,它能给学生立体的、动画的等等不同视听觉效果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4.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四
摘要: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英语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标;教学注意问题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课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改革高中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抓好初高中的衔接过渡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学生之间无论是从性格还是知识层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开学伊始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尤其是对于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在新旧教材的接替和初高中的知识过渡中,关注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恐怖心理。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英语教学,并尽量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交流;多渠道、多方法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外,由于高中学生最终是参加高考,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渗透一些高考常用的技巧训练,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学生接受授课教师,从而能借助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告诉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涉及大量的西方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基本已经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我将班上几名乐于玩游戏的学生叫到宿舍,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沙丘2000”、“星际争霸”等游戏。那令人震憾的32位音效,赏心悦目的3D动画,人性化的交互式操作,让街上游戏厅中的16位甚至8位的游戏望尘莫及。很快地,他们就融入游戏之中。但每每就在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即将解放全人类,实现心中梦想时,屏幕上却出现了数行的英文提示,这些学生全傻眼了,这时我就在旁边轻描淡写地给予翻译。学生顿悟:下世纪,玩,也要懂英语。事后,我发现英语课上,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可见,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正如“四两拨千斤”,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能够吸引学生,那么,整堂课学生就会陷入一个积极的思维学习状态中;反之,如果导入环节教师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文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重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这样:
T: 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students about tourist attractions.T: Do you like traveling?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se picturesque places?
S: Yes.T: Why do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travel,even some of them traveling abroad?
S: People travel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o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to relax ourselves...T: OK,now let’s enjoy more pictures in the world.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四、教学贯彻交际性原则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语言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交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活化为实际。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每堂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其次,每天每堂课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一分钟演讲,学生实行轮流制。演讲的内容是每天的日期、天气、学生出勤情况等信息。在课堂进行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对话表演。最后,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局限在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课下也进行英语交流。例如,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比赛、唱英语歌曲、词语接龙比赛等趣味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也展示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五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葛存凤(214125)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键词:课程、观念、方式。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为此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与发展的差异性。
一、教师的观念应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选修中有关合成材料专题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拓展视野栏目的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面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出发 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补了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自制的电脑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6.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六
[内容摘要]:本文从计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算法的多样化、计算的规律、计算的练习等方面阐述了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总结,通过尝试发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计算教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计算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正文]: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中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感受数学的内在美。为达到计算的要求,需要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寻找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就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现实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有余数的除法,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同学们打扫卫生后帮老师摆桌子的生活情境,课室里有42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们都举起了手,齐说:6个小组。我又说:如果是43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又有生活的经验,学生们都想表现自己,都纷纷举起了灵巧小手。我指名口答。一学生说:还是6个组。另一生说:是7个组。还有一生说:6个组不止,7个组又不够。哪一个答案对呢?我说。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参与到其中:是6个组,有5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了8张;是7个组,有6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一张;应该是6个组不止,7个组不够。也说是摆完6个组后还多了一张。我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出来,并进行了表扬,同学们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这说明我们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很认真、细致。但回到题目的问题“可以摆几个组”,结果应是6个组还多出一张,为什么?怎样表示这结果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从现实情景中抽象中数学问题,从中理解了计算的意义,又能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故事情景,抽象出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意义。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满遐想。所以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采用故事组织计算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加法的认识,我为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吃西瓜的厉害,今天唐僧师徒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们已经很口渴,这时孙悟空发现前面有一块西瓜地,地里有很多大西瓜,猪八戒跑到地里马上摘了两个大西瓜吃起来,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和唐僧、沙僧一起吃,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学生听完后指名回答:4个。为什么是4个?每人一个。3个。为什么是3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共1个。5个。为什么是5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各1个。出现几种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只注意了故事的情节,里面的哪些信息对解题有用呢?学生没有进行筛选信息,没有体会加法的意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我问:这故事中哪些信息是对计算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学生们又回到刚才的问题,很快就找了出来。我又问: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呢?这时学生都说3个。我又说:猪八戒吃了2个西瓜还不够,他又再吃一个,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这次学生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两次的回答说明,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对加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故事设计计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从听故事中抓住了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的本质,从中体会了计算的意义,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需要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一课,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情景进行列式,列式是18×3,这道题目,怎样算呢?让学生算都会出现书本的两种算法。18+18+18=54或18×3=54,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列竖式,但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这些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连环画,操作18×3的环节,用连环画上、中、下分别摆出1个18后(左边10本,右边8本),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30本连环画,右边共有24本连环画,可把24本里的2个10本,进到左边的3个10本里,得5本----通过这样的一摆、一移、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开展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出计算的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例题2。24+9的算法,学生出现了24+6=30,30+3=33。4+9=13,13+20=33。1+9=10,10+23=33。24+6=30,30+3=33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因此,在数学课堂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从而较好地探索数学的规律。数学游戏是对探索计算规律或计算公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四年级的数学书中,都有数学广角或找规律的内容,这些内容里面隐藏着一些计算的规律。它是教师组织开展数学游戏最好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快乐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发现计算的规律。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找规律,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7人,第一个小组拿小狗头饰图案,第二个小组拿小猫头饰图案,第三个小组拿小猴头饰图案,第四个小组拿小老虎头饰图案,第五个小组拿小猪头饰图案,第六个小组拿小兔头饰图案,现在我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出来,按小组顺序排队,大家检查一下,他们站的位置对不对?现在我想每组再派一个代表出来,还按原来的顺序排队,会吗?学生们很高兴,都说会,我把每组所选代表叫上来,都能按顺序站好。我接着说:现在我想不用排队了。你能说出按此顺序排列第13个站出来的头饰是什么?14个呢?18个呢?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们把自己的计算规律说出来了,多1个又重新开始是小狗,多2个是小猫,多3个是小猴,„„我又问:比“谁”多啊?有些学生回答比6多,有些说比12多。我表扬了这些同学,我真正体会游戏对小学生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的教学中还可以把扑克、魔方、火柴、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可作为游戏的道具。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黑板上常常写了再擦,擦了再写,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弥补这些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系列计算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减法计算的例题3,怎样计算500-185,把学生思考的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色彩和动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算法的多样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还优化了教学的方法。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设计一种专门应用于计算练习课的练习集锦,或把计算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7.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七
一、教师要钻研新教材, 并转变教学理念
1. 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关键点, 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类型和所要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 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而是驾驭教材, 用“活”教材。
2.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1) 变主演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只扮演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 变灌输为合作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 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共同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和谐课堂。因此, 教师要变“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合作交往、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3)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可以突破常规条件的局限, 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发现规律, 形成概念, 获得新知。
二、加强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1.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上课前, 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 课前要预习, 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学会读课本, 教师要指导学生看完了课本后, 把不理解、不懂、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 或向教师请教。
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
三、改进评价方式
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要体现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既要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也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及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更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一张数学试卷、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衡量。从定量到定性, 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数学教育评价的进步, 是发展性的优化评价。
2. 注重评价过程。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接受问题的答案, 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很少关注。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 忽视过程, 就不能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以及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 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并对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进行详尽的记录。
3. 参与互动评价。
8.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有两个优点,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两个问题,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两者成为高中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依据。为此,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必须从根本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固有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期能够找到新课程标准下最佳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1.在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固有的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改革步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具探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教学制度改革,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墨守成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我国高中生目前学习仍处于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的状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应对高考,高中数学教学通常是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两年内进行,学习进度的追赶成为压力和负担来源之一;第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机械性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压力和负担来源之一;第三,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针对考题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巩固。以上三个方面共同造成了高中生面临的过重压力和负担。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加入数学情境模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融入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将教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情境创设的能力,将基础的死板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等。在课程开始阶段就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情境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时要在讲授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研究性学习思维,认真钻研教材知识点和题目,通过合理地选题,探索整合具有研究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学习习惯。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学习。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采用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也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新课标下,教师在课堂中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的确定都要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远比学到的知识更加有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探索能力和协作能力是新课标下教学的关键。
4.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逐渐展现出诸多的优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展现多种信息,将抽象、难懂的概念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学生。新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利用形象的形式能够全面、简单地展示抽象的定理和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虽然多媒体技术有诸多的优点,但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要合理使用,课堂上仍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去粗取精,积极地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国东.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39-40.
[2]丁建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103.
[3]郑维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9):71.
9.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九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10.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
化州市第一中学 茂名市级课题课题组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广东省2006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effectivetc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的直接产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学效能核定,否定教学是教师一种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的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素质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1
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3、建构主义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四、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互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评价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尊重性、激励性、参与性的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五、研究内容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确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确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目标确立要遵循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即:目标确立应当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封闭的;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人文精神的渗透;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个性发展方向。
2、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知识选择与安排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首先是选择有效的教学知识量。其因有三: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思想提升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次是教学知识安排的有效性。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对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和自身
特点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补充知识要遵循“适用、必要、科学、精巧”等原则,做到“需中求好,好中选精”。三是注重知识为社会适用性。学生始终是社会的个体,最后还是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乃至改造社会,因而课堂教学要承载现在社会价值与规范传递给学生的任务。
3、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1)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过讲解重点与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程度等。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考查,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有关。不同的教学交往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交往环境,学生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交往风格,以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2)课堂管理有效性
课堂管理的有效管理,在合理吸收课堂管理技巧的科学因素外,还要加强对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注意课堂管理的人文性,关注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成为中小学校加强课堂管理的新价值取向,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师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主要有:课堂内的分层管理教学思想;创设课堂中的各种学习型组织;合理运用管理的心理效应;营造“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合理调节学生亚文化的影响因素等。
(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二,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第三,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第四,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4)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成功而有效地运用教学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应该进行周详的设计,遵循一定的运用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背景;拟订教学目标;准备教学媒体;使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反应;评量教学效果。
(5)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
第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张度。第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考虑好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进程的速度。第三,对教学时序的优化。教学时序是指按时间顺序安排教学活动的程序,最佳的教学时序应当符合科学知识的逻辑序列和学生学习心理序列。第四,捕捉好教学时机。把握教学时机,通常与教师的教学机智联系在一起。
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评价系统要解决好三个问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的问题。有效教学评价人员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及行政的参与。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两方面。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师的精神品格、教师的教学个性构成、教师的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适应能力、时间观念、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几方面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测试及发测量表进行测评。有效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教学评价应综合运用理论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
第二,有效教学评价、要求弘扬师生在有效教学评价中的创造性,关注师生的人文需要,即注重师生的自我内在性评价。
六、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反思,发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3、观察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
4、文献资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课堂教学课的理论支撑,查阅历年学生成长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对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规律。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9月)
1、调查高中课堂教学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2、搭建课题组,培训教师。
3、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论证。
4、撰写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1、举行开题会。
2、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3、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如情景创设研究课及其探讨等。
4、进行阶段小结,成果提炼。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
5、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
2、提炼成果,撰写论文、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3、结题。
八、研究保障
(一)研究组织
领导组:
朱叶青(校长、特级教师)陈统山(副校长、高级教师)
陈良锦(副校长、高级教师)王伟儒(主任、高级教师)
彭伟强(副主任、高级教师)彭明光(副主任、高级教师)李亦明(副主任、高级教师)
顾问组:特级教师陈兵刊
课题组:
梁小波、黎译鸿、黄经高、陈良佩、张贤昌、王贤、李宇恒
王晓丽、陈茜、王赵军、刘休明、李明、彭泰宣
陈华胜、莫燕道、何思远
参研:语文教研组其他教师、数学教研组其他教师
(二)研究经费
按照《化州市第一中学校校科研管理办法》拨付专项经费*****元
九、研究成果
形成了“新课标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教学案例、反思文章共***篇,涉及两大学科(子课题)教学论文****篇,初步解决了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概念和原则的认识问题,初步形成了以下成果:
(一)、准备阶段成果
1、形成了《化州一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现状调查报告》,解决了化州一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迫切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问题,为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2、形成了《化州一中专任教师情况调查统计报告》,解决了该课题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问题,为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3、讨论制定了《化州一中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交流制度》,解决了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制度建设问题,为促进全员参与,建立有效教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作了初步探索。
4、梁小波老师在2006年10月16日的“化州市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担任主讲,《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育新理念与教学建议》的讲话,初步提出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理念改革和教学行为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整合问题,对于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推动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实施阶段的成果
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我课题组全体教研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注重细节研究,以案例研究和反思性教学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并初步提出了“工作学习化是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具体方式”的观念。语文学科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数学学科提出了“数学是生活概念”的理念,强调数学是“系统化地处理各种生活关系的方法”,主张渗透人文精神,展现数学美,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交流论文几十篇;积极参加校级、县级市、地级市研究课,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肯定。我们的研究在化州市高中学科课堂教育中起到了辐射影响的作用。全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多位成员被评为校级、市级优秀教师或优秀教研教师。
2、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不仅是教学演示的工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媒体,而且,也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环境和构建新的知识的得力助手。
3、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课题组在新课程评价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
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即情意领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为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的内容从过去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即过去的习得)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作用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在于面向学生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使达到结果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机结合,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针对性评价。
十、存在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观念还跟不上,课堂教学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大班制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课堂上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交流和评价改革造成影响。
3.配套的教具少,教辅资料很少,给老师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5、《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唐晓杰等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6、《自主课堂》(美国里德利、沃尔瑟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语文活动教学与学生自主创新》林细云
8、《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温立三(《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11)
9、《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文可义(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10、吴益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1、于漪《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
(《中学语文教学》20004年第1期)
11.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例如,对于课本例题:“求函数y=x+l的单调区间”的学习,在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对它进行了引伸,设计了如下程序性问题:研究该函数的主要性质:设计做出其图像的方案,并找出其图像的特征;分别做出函数y=2x+1,y=ax+b(a>0,b>0)的图像,并概括规律;请同学找出一个具有此类函数模型的实际问题,并予以解决。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后,同学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积极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研究。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比较顺利,第二个问题则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第三个问题的结果丰富多彩。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问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同学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们主动的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3) 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进行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来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例如,把拓扑变换理解为橡皮变换,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的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的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要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能带给自己无愧的“辛勤的园丁”称号。
12.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 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课后习题的难度也作了适当的控制, 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高中数学必修体现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这一课程理念, 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 涉及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 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 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 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 应用问题自然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2. 学生与教师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 习惯于被动接受, 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 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 也就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师普遍认为, 教材越编越厚, 习题越配越难, 内容越上越多, 感到教学如同追赶, 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 (1) 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 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 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 甚至不预习, 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 (2) 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大搞题海战术, 看教材教教材, 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 忙于处理习题, 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探索数学结论, 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 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 所以, 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 探究函数的性质, 就会成为虚设。
二反思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反思教学, 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和进一步落实好双基,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纲,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 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 教师应认真理解课程标准, 对教材中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 对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此外, 还应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确保双基的落实。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 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 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双基的要求, 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内涵, 围绕落实双基, 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评价, 设计练习与测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扎实双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中数学教育方法探析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 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 教师要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新知应用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要教师能深入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 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完善。
13.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丁文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线教师,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尽管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一、接触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学生方面:存在着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足。初中历史课不正规,初三学生不学历史,中考没有要求,造成学生知识基础欠缺。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学生能力水平有欠缺。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好一些的学生也是一张杂乱无序的草稿纸,而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通史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很大,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模块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问题。它是以模块为架构、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系,因此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对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而言,一时间也很难适应和把握。
3.教材方面:编写体例新颖,古今结合,纵横联系,材料丰富,是岳麓版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教材按新课标精神编写,但不少地方没有体现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教材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连贯和统一;学术概念多,表述模糊;不少地方还缺乏条理性,整体内容太多等等。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对“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关系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作出交待,给人散乱的感觉。政治模块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内容涉及旧教材5个单元,大约16课完成,现在新课程编写在一课书内,接近旧教材半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所有相关历史事件一件没有减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作为备课组长,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在处理教材时,不求面面俱到,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如必修Ⅱ中的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就可以少讲或让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如必修Ⅰ的第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第二单元就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样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差别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在学习新课前,先提醒和通知学生,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3.对课堂历史播报进行调整。课堂历史播报是为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调整过程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学生自由选题的做法,把它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二是教师做好课前指导。对学生做的播报课件进行审阅、指导学生修改并且控制播报的时间和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编写学案,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5.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同时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
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三、体现新理念——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基本理念。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在这里,我以一节课为例,说明我们在实践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面的努力。
2007年11月9日我校接到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的任务,为此准备一节新课程教学的复习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复习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们选择确定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标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组里张娜老师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
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从接到研究课的任务到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短短两周的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区教研中心姚岚老师、曹卫东老师、唐长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备课组全体老师总动员,找书籍、查资料,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并设计学生学习的相关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授课人张娜老师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于11月19日进行了一次试讲。这次试讲,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是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浅显的、缺乏价值的。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课程”应该理解为整个教学环节,而并非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并非限于45分钟时间内,“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于是,我们将全班48名学生依据不同性别、兴趣和能力,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其中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治的陈述组及评价组各4个,对于四国民主政治的共同点和对17—19世纪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探究的归纳组2个,每组4-6人不等。4个陈述组成员各有角色和岗位,有主讲1-2人,电脑设计制作1-2人以及素材搜集者1-2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4个评价组专门审查评估所对应的4个陈述组,并提出质疑及得出评估结论。归纳组要结合四国的总体情况做出概括总结。教师作为总设计、总导演、参与者、评价者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45分钟之前,编制学生研究小组、组织辅导学习小组搜集资料、探讨问题、交流汇总,制定评价标准;之后是课堂学习展示;课后进行学生反馈反思。
11月23日,在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上,我校张娜老师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一课获得好评,这一教学方式的探索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在合作学习尝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和水平,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
创造令我们感动和赞叹。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新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样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平台。
以北京市的研究课为基础,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尝试和推广小组、班级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按照课程学习的需要分配学生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4.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十四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15.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五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 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来了解.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的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的介绍.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通过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会使学生慢慢地达到理解深刻和思维缜密.对于学生上黑板做的练习题,要及时地评讲,指出其基本知识以及思想方法上的欠缺,这不但对做题者,而且对全班同学都是一次提高.
4.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此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我觉得只利用好这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上,而应该落到实处.我们要把握教材的变动内容与主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理念、新教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新思维,从而真正地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数学爱好者.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充忠.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数学通报, 2006 (1) .
[2]黄艳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教育艺术, 2005 (4) .
[3]潘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5 (7) .
16.浅议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 篇十六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能带给我们自己无愧的“辛勤的园丁”称号。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推荐阅读: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11-23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07-15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08-16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