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2024-10-18

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一

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制度

1、血液净化中心划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清洁区:医护人员办公室和生活区、水处理间、配液间、清洁库房;半清洁区:透析准备室(治疗室)、透析器储存室(库房);污染区:透析室、候诊室、污物处理室等。

2、在血液透析治疗区域内设置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包括水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

3、工作人员从专门的工作人员通道进入血液净化中心,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后方可进入透析治疗室和透析准备室,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4、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在操作中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对于第一次透析的患者或由其他中心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和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测定艾滋病毒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长期透析的患者至少每6

个月复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每年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对于急诊透析病人没有上述检测结果时,透析器和管路应一次性使用。乙肝和丙肝病毒、HIV

和梅毒感染患者不得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6、透析区应划分普通病人治疗区(透析A区)和隔离治疗区(透析B区),乙肝感染病人实施分区分机透析,所用透析机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置,隔离治疗区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工作人员相对固定。隔离治疗区(透析B区)内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应有标识。结合我科情况,暂未设定隔离治疗区。

7、HIV阳性、TP阳性、丙肝阳性患者到指定医院透析或转腹膜透析。

8、严格限制病人陪伴进入透析室,病人所用各类物品按要求处置。

9、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复用透析器/血滤器才可重复使用,复用必须遵照卫生部制定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结合我科情况,暂未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10、医务人员在复用透析器时应加强自身保护,穿戴口罩、袖套、手套、塑料围裙、防护面罩或眼罩。

11、透析器管路和穿刺针不能复用。一次性物品用于一个患者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的要求处理。

12、透析室所有的医疗废水(包括排出的透析液)应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13、废弃的消耗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14、透析治疗室、置管室、配液室等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并做好记录。

15、每次透析结束应更换床单、被单,对透析间内所有的物品表面及地面进行消毒擦拭。

16、每次透析结束时应按照透析机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透析时如发生破膜,动、静脉传感器保护罩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立即消毒。

17、工作人员应每年组织体格检查,重点检测经血源感染的各项指标。酌情注射预防疫苗。

18、科室感染联络员每月对透析治疗室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透析液采样作细菌总数检测,并做好登记。

1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每季度或不定期对血透室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监测,及时通报整改意见。

文献参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绥阳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2016年7月

END

2.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二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室2004年1月至今收治透析患者134例, 所有患者一直坚持血液透析治疗, 透析时间分别在6年以上每2周5次的患者2人次, 治疗130次/每年每人次;透析时间4年每2周4次的患者6人次, 治疗104次/每年每人次;透析时间2年每2周3次的患者16人次, 治疗78次/每年每人次;透析时间1年每2周2次的患者48人次, 治疗52次/每年每人次, 其中治疗分别有血液透析、血液滤过 (每人每2周1次) , 急诊血液灌流34例。

2 感染管理方法

2.1 环境管理

注重环境规范, 工作流程的省时便捷、流畅, 环境美化舒适等因素, “三通道”科学管理, 整体分区管理 (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治疗室、透析间、隔离透析间等应依照《医院感染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对三类环境的要求, 配备空气消毒设施, 地面、台面和物体表面应当每日湿式打扫2次。

一个透析机与一张床称为一个透析单元, 透析单元间距按床间距计算不能小于0.8 m, 实际占用面积不小于3.2 m2, 床单元被服每周1人次应及时更换, 必要时用一次性被服。复用间应保持清洁卫生, 通风设施良好, 排水能力充足, 配备有应急眼部冲洗设备, 防护眼罩。每日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学监测, 当怀疑感染与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及时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 工作人员管理

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使血液透析室规范化、标准化、法律化, 系统规范相关法律、法规, 医务人员具有有效的执业证书, 并必须经过血液透析专业知识培训, 继续教育每年不得少于24个学时。

人员数量、医师和护士数与透析机的比例为1∶10和1∶2.5, 有10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透析单元配专职技师1名。医务人员进入清洁区应当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 换工作鞋并严格洗手,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隔离制度》、《复用室规章制度》、《医疗制度》等。预防接种, 工作人员每年查体, 重点监测血源感染的各项指标, 注射预防疫苗。

建立培训资料档案, 记录有关培训内容, 包括题目、参加者姓名、培训的日期和时间以及考核结果。自我防护知识培训, 自律性从基本防护到严密防护, 使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

2.3 患者管理

首次血液透析患者要认真询问病史, 进行乙肝、丙肝及艾滋病梅毒感染系列相关检查, 主动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病情、透析的注意事项等情况, 让患者充分了解透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 签署血液透析医疗风险知情同意书, 需复用透析器的患者还应签署复用申请书。

常规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在半年进行一次有关乙肝、丙肝、病情检查及艾滋病等感染检测。急诊患者专机透析, 透析的同时进行相关检查, 对明确有传染性的乙肝、丙肝患者应用专区专机隔离透析或转专科医院透析治疗, 艾滋病患者转专科医院透析。透析单元的消毒:透析器专人专用管理, 一次性使用物品均不得复用, 透析机每完成一人次透析后进行消毒, 被弃去的透析器管路, 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患者进入透析室必须更换拖鞋方可进入, 戴帽更衣拖鞋应固定或一用一清洗消毒, 非患者用品不得带入室内。

2.4 水处理系统

水质细菌学内毒素的检测, 最初应每周检测1次, 连续2次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 细菌学检测应每月1次, 内毒素检测应每3个月至少1次, 反渗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 cfu/m L, 透析液入口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 L, 透析液出口细菌菌落总数≤2 000 cfu/m L[1].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不得超过2 EU/m L, 干预限度为1 EU/m L.当达到干预限度时, 继续使用水处理系统是可以接受的, 但应采取措施 (如消毒水处理系统) , 防止系统污染进一步加重。

水处理的消毒要求:沙滤器反冲每日1次, 彻底冲洗每季3次, 并用1%的次氯酸钠彻底消毒10 min~20 min, 碳罐自动冲洗每周3次并按规定进行更换, 去离子罐每日自动再生, 随时加盐达到饱和状态, 每15 d彻底冲洗盐罐1次, 反渗机彻底消毒每季1次, 用1%的甲醛溶液抽吸15 min, 浸泡12 h~24 h, 再彻底冲洗1 h, 储水罐应为密闭装置, 内部设自动消毒装置, 开放式储水罐和管路应每15 d消毒1次, 用2%的甲醛溶液浸泡20 h, 再次反渗水冲洗10 h.

2.5 复用要求

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 使用一次性物品, 大大降低感染几率, 中等城市患者经济能力有限仍采用复用。

透析器的复用要求须符合卫生部2005年8月11日印发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人员要求、外观操作、复用标准等均有严格要求。

不能复用的有乙肝病毒阳性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 其他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 对复用过程使用的过敏患者, 丙肝可复用但须专人专机隔离复用。复用只能用于同一患者, 复用标识清楚, 注明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使用次数、复用日期、时间。

消毒与灭菌:血室和透析液必须无菌或处于高水平的消毒状态, 透析器应注满消毒液, 消毒液浓度至少应达到规定浓度的90%, 对透析器的血液出入口进行消毒后盖上新的或消毒的盖。

2.6 消毒液浓度的检测

消毒液浓度检测合格无污染, 对新配制的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 伦拿灵3.5%浓度[2], 最短消毒时间11 h, 温度20℃, 消毒有效期为14 d~30 d.过氧乙酸0.25%~0.5%6 h, 温度20℃, 3 d.消毒剂残余量检测标准:伦拿灵合格检测<3 ppm, 游离氧<0.5 mg/L, 过氧乙酸<1 ppm.

3 结果

我院血液透析室做过各种血液净化治疗134例, 在定期定时多次各种复查化验中患者无感染, 各种传染病 (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医务人员化验正常无感染。

4 结论

血液透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技术复杂, 专业性强, 由多科协助, 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实施重点科室、关键环节、节点过程等落实制度, 责任到人, 从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分别根据监控形成循序渐进、目标性监测。落实质量从制度、流程环节等内涵方面提高核心制度的执行力, 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提高了医疗安全的长效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 依照标准采取严格规范的管理, 从环境、工作人员、患者、复用、水处理系统, 消毒液浓度监测等规范感染管理。结果 透析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无感染发生。结论 严格执行透析室感染管理规范, 持续改进质量, 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田军.临床血液净化肾移植[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146.

3.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

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T)的使用越发普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临床上常用的插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则比较常见,其中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我们统计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我科血液净化中心17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2.1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17例患者中:7例股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3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感染(1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隧道感染,1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时导管采用美国 Arrow International 公司生产的ARROW抗感染导管,永久导管采用美国tyco∕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Percath长期导管。

1.2 感染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表现为导管出口处红肿、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隧道感染:表现为皮下隧道肿胀、疼痛、出口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中开始畏寒、寒战、发热,数小时后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液透析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血培养阳性。

1.3 处理方法 出口感染者给予每日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庆大霉素或阿奇霉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管周皮肤涂以百多邦软膏。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一经怀疑立即拔管,行外周血培养,导管液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未明确致病菌前依据常见致病菌选择抗菌素全身使用,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2mg∕kg,此后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菌素,疗程至少2周,如果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维持量为1mg∕kg,因具有耳毒性,不能长期使用。如果细菌培养对头孢唑啉敏感,可予20mg∕kg或透析后给2g[1]。隧道感染给予抗生素全身使用(原则同上),必要时拔管。

1.4 拔管指征 出口感染:抗菌治疗1-2周,感染仍持续存在;隧道感染:抗菌治疗1-2周,必要时感染区切开引流,经治疗无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经怀疑立即拔管。

1.5 疗效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局部无红肿及分泌物;隧道感染:肿胀、疼痛消失,无分泌物溢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全身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

2 结 果

9例出口感染者均有效,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中5例有效,1例因合并肺脓肿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隧道感染者中1例有效,1例无效后重做皮下隧道、更换导管,总有效率88.2%。

3 讨 论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营养不良等因素[2],使得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变得困难,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对于此类患者的生存是个福音,而且动静脉内瘘使用前多数患者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由此带来的导管感染却严重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据临床观察,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机率高,与局部细菌滋生较多,排泄物的污染,下肢活动导致导管脱出及自行还纳后将管口细菌带入血管腔均有关系。而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机率较低,与涤纶套及皮下隧道作为阻挡细菌、预防感染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关。

我们对導管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置管前严格消毒皮肤;采用带涤纶套的硅胶管;采用涂有抗生素的导管;每次更换敷料时在导管出口涂抗菌软膏;用干纱布做敷料;限制非硅胶管的留置时间(<2周);导管使用时严格无菌操作;清除鼻腔携带的金葡菌;透析结束后用抗菌素封管。而一旦发生导管感染则根据感染的类型给予局部消毒换药、涂抗菌软膏以及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素,必要时拔管的治疗。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使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等常用药物对导管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降低二重感染发生以及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率,简便易行,费用较低。

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3]。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血液透析者,提前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留待透析时使用。保护好患者的血管资源,降低导管的使用率,仍是我们肾科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7,6:352-355.

[2] 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述评.见.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0-511.

4.血液净化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版)等相关 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次性透析管路不得重复使用。

二、国家颁布新规范新条例后及时进行专业人员知识培训。

三、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手卫生指征进行卫生洗手或手消毒。落实 职业安全防护各项措施及职业搖露后处理流程。

四、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新鲜,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采取湿式卫生的清 洁方式,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消毒剂。

五、病人进行血液净化前常规做肝功能、HbsAg、抗-HIV、抗-HCV等检査,并有 详细记录。

六、对血液净化过程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 有力控制措施^

七、每次治疗结束后,对血液净化机进行彻底清洁消毒;血液净化机表面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清洁与消毒。

八、血液净化后废水应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分类包装专人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相关文件:

5.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五

D.传染病患者在隔离净化室进行血液净化,专机透析 E.急诊患者不需固定透析机

2.重症肌无力病人出现反拗危象的主要原因是:(C)A.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不足 B.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 C.对抗胆碱酯酶药物不敏感 D.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3.评估左心功能不全、肺循环淤血者的基本表现是(E)A.嗜睡、乏力 B.咳嗽、咳痰 C.咯血 D.心悸 E.呼吸困难

4.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B)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药 E.膀胱镜检查

5.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盆腔脓肿的最简单的确诊方法是:(B)A.腹腔穿刺 B.直肠指检 C.X线

D.大便检查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B)A.甲、乙、丙三类共53种 B.甲、乙、丙三类共35种 C.甲、乙、丙三类共23利 D.甲、乙、丙三类共36种

7.下列哪项不是心绞痛的疼痛特点。(E)A.阵发性前胸、胸骨后部痛 B.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 C.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D.胸痛一般持续3~5分钟 E.多数患者伴有心律不齐

8.总产程不应超过多少小时:(D)A.2小时 B.8小时 C.16小时 D.24小时 9.关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概念,错误的是(C)A.部分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B.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C.医院感染一定是由于消毒隔离缺陷所致 D.内源性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E.滥用抗菌药物可至二重感染

10.关于一般成人脑脊液量的叙述,错误的是:(D)A.脑脊液总量为100~160ml B.每日产生脑脊液400~500ml C.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容积的10% D.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内血流量的10% 11.临终病人经常抱怨,甚至斥责医护人员和家属,此心理反应期为:(B)A.否认期 B.愤怒期 C.协议期 D.忧郁期

12.沙眼的防治为(A)A.一人一巾,局部滴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 B.滴药使瞳孔缩小,减少疼痛 C.局部短暂滴药

D.不能行滤泡压榨术

E.沙眼患者所有用具一律分开使用

13.肾病综合征严重水肿病人起身应慢,以防止:(A)A.体位性低血压 B.高血压 C.坠床

D.皮肤损伤

14.尸体料理中,错误的是(C)A.根据医师的死亡诊断进行尸体料理 B.劝慰家属暂时离开病房

C.撤去治疗用物,使尸体去枕仰卧 D.全身抹洗,穿好衣裤,梳理头发 E.包裹好尸体,系好尸体识别卡 15.AG增高提示体内有(D)A.高氯血性呼吸性碱中毒 B.低氯血性呼吸性酸中毒 C.低氯血性代谢性碱中毒 D.正常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E.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16.在三测单上用红钢笔纵行在40~42℃相应时间栏内填写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D)A.入院 B.出院 C.分娩 D.抢救 E.手术

17.男,5岁,烧伤总面积为30%(Ⅱ度),其烧伤严重程度为(D)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特重度 E.深度

18.大咯血窒息抢救措施不妥的是(C)A.立即置患者于患侧卧位或平卧位 B.立即清除口腔内血块 C.立即应用镇咳镇静药 D.立即应用呼吸兴奋剂 E.呼吸道通畅后加压吸氧

19.关于中毒性菌痢的临床特征,错误的是:(C)A.急起高热,反复惊厥 B.嗜睡、昏迷

C.早期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

D.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呼吸衰竭

20.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D)A.二般治疗 B.病原治疗 C.对症治疗 D.支持治疗

21.关于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描述,错误的二项是:(D)A.一期愈合称原发愈合

B.二期愈合主要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 C.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均是创伤后的修复过程 D.二期愈合愈后功能良好 22.称为智齿的是(C)A.第一磨牙 B.第二磨牙 C.第三磨牙 D.第四篇牙 E.以上都不是

2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是(D)A.<37.5℃ B.>37℃ C.>38.5℃ D.>38℃ E.>36.5℃

24.因增加心室后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是:(C)A.心肌梗死 B.心包填塞 C.高血压病

D.二尖瓣关闭不全

25.脊神经共有多少对:(D)A.7对 B.8对 C.12对 D.31对

26.碎石术后患者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A)A.碎石术后为了加快排泄补液时速度要快

B.碎石术后一般在3~4天内应给予止血药和抗生素 C.碎石术后3天内尿液应过滤

D.如无不适,术后2~3天嘱患者增加活动量 E.密切观察尿量、颜色、性质

27.溃疡病患者出现下列哪项病情提示有穿孔发生(D)A.饮量突然减少 B.嗳气反酸加重 C.恶心、腹胀明显

D.上腹剧痛、腹肌紧张 E.常发生“午夜痛”

28.伦理是道德现象的:(D)A.进步化和理论化 B.进步化和系统化 C.理论化和实践化 D.系统化和理论化

29.下列各类患者不需鼻饲法进食的是(E)A.昏迷患者

B.口腔手术后患者 C.早产儿

D.破伤风患者 E.休克患者

30.下列哪项不是右心衰的临床表现(D)A.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B.肝脏肿大和压痛 C.周围型发绀

6.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六

后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232例为研究样本,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有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肾病;透析;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血管通道关系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患者的高龄因素、过度肥胖、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影响,使得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静脉或动脉内瘘时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影响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的频率高,因此在透析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1]。本次研究将针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116例为研究样本,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各组均为58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1.4.2±0.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病程(5.1±0.5)年。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0.9±0.7)岁;病程时间3~11年,平均病程(5.6±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每24小时为患者进行一次换药,给予口腔消毒,指导患者保持卫生并避免压迫导管等;观察组患者在该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

1.2.1 导管护理 患者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的接头实施严格的消毒,若导管中存在血块或者栓子,需继续抽取血液并丢弃,以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导管的两侧,确保血液完全沉痛后在进行注入肝素;透析结束后要佩戴无菌的手套,以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加压冲洗,以肝素帽对导管进行封口,避免出现导管感染。

1.2.2 溶栓护理及健康教育 遵医嘱题型患者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等,严格避免出现导管感染。针对已经发生感染患者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每月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向患者讲解该护理方案的优势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维护导管的科学方法,以及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当中患者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1.2.3 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包保持科学饮食,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确保患者可以充分的摄入维生素,在中餐和晚餐中可以适量食用牛奶、蛋类以及瘦肉和鱼肉等,确保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对患者的糖分、脂肪摄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是否出现导管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血液透析常用语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或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再加上患者的其他基础性疾病影响,因此使得导管感染率不断的上升,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在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对于降低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患者的包括导管感染在内的并发症率为6.90%,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率高达32.7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这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以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个性化护理中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文化水平、身体机能等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的导管护理,在置管前进行严格的消毒,置管过程中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观察置管情况,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又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7.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之后,对比分析血液透析室感染管理的观察样本的相应指标。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持续质量改进后手部卫生、透析用水、对医院空气的培养、血液透析室仪器物品表面的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将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持续质量改进前手部卫生、透析用水、对医院空气的培养、血液透析室仪器物品表面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的项目包括:①对血液透析室的空气培养后细菌菌落监测的合格率(n=200);②对手部卫生培养后细菌菌落的监测合格率(n=48);③对血液透析室物品表面培养后细菌菌落的监测合格率(n=48)。

1.2 研究方法:在完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和管理质量考核标准之前,对血液透析室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2.1 医务工作者的管理力度缺乏,没有严格遵守的相关血液净化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与规范,缺乏应有的高度防范意识,专业操作技能不规范,未能按规定要求完全掌握正确的专业防护手段和措施。根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医院感染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人员手部卫生处理上存在问题而导致的。清场不到位,上一班患者还没有下机,下一班患者已经在床边等候上机。患者下完机后没有有效的开窗通风,正确的对手等部位进行卫生洁净,从根源处简单有效的控制感染病原体的传播。

1.2.2 透析设备管理中存在漏洞:

我院目前正常使用运作的设备有20台贝郎透析机,随着近年来肾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透析患者也急剧增多,做好透析安全的细节是十分重要的。从对透析用水的处理到对透析机的日常保养及消毒清洁都涉及到被病毒微生物感染的环节,具有被感染的风险。输水管道及透析设备的管道死角管腔内的消毒方式和消毒后的洁净效果都影响着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1.3 干预方法

1.3.1 合理改进血液透析室的工作流程,严格遵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中对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和规定,血液透析室的各个区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规范各个区域的功能,做到明确、严谨、规范。轮流安排医护工作人员前往省级医院进修并取得透析资格证,通过安装门禁系统整改,患者及家属进入区内明显减少,患者全部走出透析区后统一更换床单位,开窗通风,统一时间安装透析器及管路,患者统一进入透析区治疗,能最大程度的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1.3.2 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对血液透析室的监测管理力度。

严格按照条例规定来管理血液透析室的医护工作人员,来清洁消毒血液净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类的物品和设备,规范对血液透析室用水的消毒处理。从流程管理、医院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规范等各个方面来加强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

1.3.3 重视对透析设备的管理。

在我院已有机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区使用,将机器分开用于不同区域类型的血液治疗,分机透析。在使用后严格对设备进行消毒。在预防控制透析管感染时:①加强消毒隔离制度落实。②规范导管护理操作流程。③下机时再次消毒透析导管口。④要求有留置透析导管的患者戴口罩,可以减少患者的感染概率。

2 结果

见表1~表3。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国家卫计委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对血液透析室等重点预防血液感染的科室的监督力度日益加强,每一个医护工作者都深刻的意识到预防医院血液感染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对医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激发调动医护工作人员的预防和控制医院血液感染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工作的实施,提高我院血液透析的治疗安全性,大大降低医院血液感染率[2,3]。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的控制,这对保障血液净化治疗和血液治疗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血液透析室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达到预防医院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现象的目的。方法 针对目前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完善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加强对相关操作流程的监督和规范。提高血液透析室医护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结果 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现,以及完善督导与质量监控考核机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医院感染监测后的各项指标的合格率与实施措施前相比明显提高。结论 在血液透析室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可以较好的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以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与治疗质量,对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保障血液相关治疗的安全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血液透析室,完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张云,熊道海.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与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373-374.

[2]方小芳.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60-1760.

8.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尿毒症;血液透析;肝炎病毒;交叉感染

【中图分类号】R37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7-02

In patients with uremia hemodialysis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FAN Ye ZHU Xue-nong WAN Li-xin KUANG Shu-ge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ushui Country,Jiangxi Province,Xiushui 322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factors of hepatitis virus cross infection of uremia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discus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lable methods.Methods 350 cases with hemodialysis for nearly six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epatitis group(97 cases)and control group(253 cases)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viral, hepatitis divided into blood transfusion group(58 cases)and the unblooded-transfusion group(39 cases).Results Viral hepatitis infection rate reduced from 2007 to 2012,HVB positive rate, rate of positive of HCV and HBV and HCV positive rate of 2012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5,P<0.01);Blood trans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amount i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hepatitis group(P<0.05).Conclusion Blood transfusion, close contact with hepatitis patient that caused for highly risk factors of cros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ho with hemodialysis, HBV, HCV positive patients should be isolated, strict disinfection dialysis equipment.

Keywords:uremia;hemodialysis;hepatitis virus;cross-infection

HBV、HCV院内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肾移植术后存活率,甚至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严格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切断感染途径是保证血液透析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1-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透病人肝炎感染率,将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本文对35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血液透析过程中造成肝炎病毒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控方法。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50例相关资料,全部患者透析前接受肝功能监测,结果正常者入组。其中男238例,女112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2.5±9.3)岁。其中慢性肾衰竭267例,急性肾衰竭83例。透析时间1~120个月,每周透析4~12h,输血次数0~63次。透析10个月后对患者再次进行肝功能检测,按照结果分为肝炎组(67例)和正常组(253例)。肝炎组97例患者按照是否有输血史分为:输血组(58例)和非输血组(39例)。

1.2 观察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 血清乙肝五项免疫标志物分别为: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丙肝抗-HCV检测,丙肝PCR检测。乙型肝炎以乙肝五项免疫标志物模式中全阴性和单独HBsAb阳性以外的全部模式均为乙肝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抗-HCV阳性,同时HCV-RNA阳性确定为丙肝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 感染肝炎67例,占27.7%;HBV阳性72例,占20.6%;HCV阳性11例,占3.1%;HBV+HCV阳性14例,占4.0%。从2007年起至2012年,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状态,其中2012年HBV阳性率、HCV阳性率、HBV+HCV阳性率与其它年份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输血对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影响正常组输血次、输血量数显著低于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亲密接触史对比两组患者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肝炎病毒的院内感染[3,4,6]。临床上病毒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研究报道,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已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生活质量。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血透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经常与血液接触,故而易感染肝炎病毒。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伴有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需反复多次输血及其他血制品,而输血是引起血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③医源性因素如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及机器的消毒等。④透析器的复用。⑤透析时间长短与透析频率[5,7]。本资料显示,我院350例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后,67例感染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27.7%。其中,HBV感染72例,感染率20.6%;HCV感染11例,感染率3.1%;HBV+HCV感染14例,感染率4.0%。由此可见,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阳性率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符合国外报道的3%~57%[8]。为有效防控血液透析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病毒性肝炎,我院参考美国CDC建议,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严格的血清学监测,规定已感染患者隔离透析,使用固定的透析物品。透析中心的物品,如透析管路、透析器、压力传感器等均一次性使用;床单、血压机、剪、钳、听诊器等器械于治疗前后均进行全面的消毒灭菌,每次使用后,进行统一消毒处理[9,10]。严格的病例筛查,彻底的器械消毒均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

血液透析患者的HBV、HCV感染与输血密切相关,也可能在血液透析中经血透循环、血透过程中相互交叉感染,或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传播[11,12]。调查67例病毒性感染者发现正常组患者输血次数仅为(3.32±1.67)次,而肝炎组患者的输血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中HBV组输血(7.65±3.34)次;HCV组输血(14.8±5.86)次;HBV+HCV组输血(18.9±4.55)次。其次,正常组与肝炎组患者的输血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常组、HBV阳性、HCV阳性、HBV+HCV阳性患者的输血量逐渐增多,分别为(612.3±96.1)ml、(1527.3±100.2)ml、(2697.4±141.0)ml、(3738.7±135.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输血次数、输血量均是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对尽可能的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患者贫血,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避免输入未能接受HBV-Ab、GBV-C检查的血液、血制品等,降低患者感染几率。研究结果还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和患者与肝炎人群的亲密接触有直接关系。我院对透析后感染肝炎的患者进行划分,其中非输血组患者39例,接近85%的患者与肝炎人群有亲密接触史。

综上所述,输血、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将HBV阳性、HCV阳性患者进行隔离,严格消毒透析设备,尽量减少患者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对血源进行HBV、HCV筛查。

参考文献

[1]盛晓华,汪年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J].中国血液净化,2009,8(11):590-592.

[2]刘强,姚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8):417-419.

[3]兰林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39-41.

[4]冯菊红.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132-133.

[5]杨慧芳,俞建芬.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2-2003.

[6]曹建萍.血液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对策[J].家庭护理,2007,11(5):40-41.

[7]何强,康志敏.实施感染防治措施对血液透析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49-52.

[8]Fabrizi F,Martin P.GBV-C/HGV infection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 JNephrol,1999,12(3):131-139.

[9]吕作芝,王彬乌.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检测结果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54-2855.

[10]徐晓英,刘付.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7(20):21-22.

[11]曹娅丽,王世相.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预后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6,5(5):430-432.

[12]陈桂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相关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18(6):64-65.

(收稿日期:2014.07.08)

2 结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 感染肝炎67例,占27.7%;HBV阳性72例,占20.6%;HCV阳性11例,占3.1%;HBV+HCV阳性14例,占4.0%。从2007年起至2012年,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状态,其中2012年HBV阳性率、HCV阳性率、HBV+HCV阳性率与其它年份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输血对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影响正常组输血次、输血量数显著低于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亲密接触史对比两组患者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肝炎病毒的院内感染[3,4,6]。临床上病毒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研究报道,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已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生活质量。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血透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经常与血液接触,故而易感染肝炎病毒。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伴有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需反复多次输血及其他血制品,而输血是引起血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③医源性因素如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及机器的消毒等。④透析器的复用。⑤透析时间长短与透析频率[5,7]。本资料显示,我院350例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后,67例感染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27.7%。其中,HBV感染72例,感染率20.6%;HCV感染11例,感染率3.1%;HBV+HCV感染14例,感染率4.0%。由此可见,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阳性率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符合国外报道的3%~57%[8]。为有效防控血液透析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病毒性肝炎,我院参考美国CDC建议,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严格的血清学监测,规定已感染患者隔离透析,使用固定的透析物品。透析中心的物品,如透析管路、透析器、压力传感器等均一次性使用;床单、血压机、剪、钳、听诊器等器械于治疗前后均进行全面的消毒灭菌,每次使用后,进行统一消毒处理[9,10]。严格的病例筛查,彻底的器械消毒均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

血液透析患者的HBV、HCV感染与输血密切相关,也可能在血液透析中经血透循环、血透过程中相互交叉感染,或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传播[11,12]。调查67例病毒性感染者发现正常组患者输血次数仅为(3.32±1.67)次,而肝炎组患者的输血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中HBV组输血(7.65±3.34)次;HCV组输血(14.8±5.86)次;HBV+HCV组输血(18.9±4.55)次。其次,正常组与肝炎组患者的输血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常组、HBV阳性、HCV阳性、HBV+HCV阳性患者的输血量逐渐增多,分别为(612.3±96.1)ml、(1527.3±100.2)ml、(2697.4±141.0)ml、(3738.7±135.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输血次数、输血量均是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对尽可能的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患者贫血,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避免输入未能接受HBV-Ab、GBV-C检查的血液、血制品等,降低患者感染几率。研究结果还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和患者与肝炎人群的亲密接触有直接关系。我院对透析后感染肝炎的患者进行划分,其中非输血组患者39例,接近85%的患者与肝炎人群有亲密接触史。

综上所述,输血、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将HBV阳性、HCV阳性患者进行隔离,严格消毒透析设备,尽量减少患者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对血源进行HBV、HCV筛查。

参考文献

[1]盛晓华,汪年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J].中国血液净化,2009,8(11):590-592.

[2]刘强,姚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8):417-419.

[3]兰林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39-41.

[4]冯菊红.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132-133.

[5]杨慧芳,俞建芬.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2-2003.

[6]曹建萍.血液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对策[J].家庭护理,2007,11(5):40-41.

[7]何强,康志敏.实施感染防治措施对血液透析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49-52.

[8]Fabrizi F,Martin P.GBV-C/HGV infection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 JNephrol,1999,12(3):131-139.

[9]吕作芝,王彬乌.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检测结果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54-2855.

[10]徐晓英,刘付.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7(20):21-22.

[11]曹娅丽,王世相.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预后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6,5(5):430-432.

[12]陈桂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相关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18(6):64-65.

(收稿日期:2014.07.08)

2 结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 感染肝炎67例,占27.7%;HBV阳性72例,占20.6%;HCV阳性11例,占3.1%;HBV+HCV阳性14例,占4.0%。从2007年起至2012年,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状态,其中2012年HBV阳性率、HCV阳性率、HBV+HCV阳性率与其它年份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输血对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影响正常组输血次、输血量数显著低于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亲密接触史对比两组患者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肝炎病毒的院内感染[3,4,6]。临床上病毒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研究报道,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已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生活质量。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血透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经常与血液接触,故而易感染肝炎病毒。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伴有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需反复多次输血及其他血制品,而输血是引起血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③医源性因素如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及机器的消毒等。④透析器的复用。⑤透析时间长短与透析频率[5,7]。本资料显示,我院350例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后,67例感染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27.7%。其中,HBV感染72例,感染率20.6%;HCV感染11例,感染率3.1%;HBV+HCV感染14例,感染率4.0%。由此可见,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阳性率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符合国外报道的3%~57%[8]。为有效防控血液透析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病毒性肝炎,我院参考美国CDC建议,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严格的血清学监测,规定已感染患者隔离透析,使用固定的透析物品。透析中心的物品,如透析管路、透析器、压力传感器等均一次性使用;床单、血压机、剪、钳、听诊器等器械于治疗前后均进行全面的消毒灭菌,每次使用后,进行统一消毒处理[9,10]。严格的病例筛查,彻底的器械消毒均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

血液透析患者的HBV、HCV感染与输血密切相关,也可能在血液透析中经血透循环、血透过程中相互交叉感染,或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传播[11,12]。调查67例病毒性感染者发现正常组患者输血次数仅为(3.32±1.67)次,而肝炎组患者的输血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中HBV组输血(7.65±3.34)次;HCV组输血(14.8±5.86)次;HBV+HCV组输血(18.9±4.55)次。其次,正常组与肝炎组患者的输血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常组、HBV阳性、HCV阳性、HBV+HCV阳性患者的输血量逐渐增多,分别为(612.3±96.1)ml、(1527.3±100.2)ml、(2697.4±141.0)ml、(3738.7±135.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输血次数、输血量均是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对尽可能的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患者贫血,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避免输入未能接受HBV-Ab、GBV-C检查的血液、血制品等,降低患者感染几率。研究结果还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和患者与肝炎人群的亲密接触有直接关系。我院对透析后感染肝炎的患者进行划分,其中非输血组患者39例,接近85%的患者与肝炎人群有亲密接触史。

综上所述,输血、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将HBV阳性、HCV阳性患者进行隔离,严格消毒透析设备,尽量减少患者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对血源进行HBV、HCV筛查。

参考文献

[1]盛晓华,汪年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J].中国血液净化,2009,8(11):590-592.

[2]刘强,姚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8):417-419.

[3]兰林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39-41.

[4]冯菊红.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132-133.

[5]杨慧芳,俞建芬.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2-2003.

[6]曹建萍.血液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对策[J].家庭护理,2007,11(5):40-41.

[7]何强,康志敏.实施感染防治措施对血液透析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49-52.

[8]Fabrizi F,Martin P.GBV-C/HGV infection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 JNephrol,1999,12(3):131-139.

[9]吕作芝,王彬乌.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检测结果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54-2855.

[10]徐晓英,刘付.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7(20):21-22.

[11]曹娅丽,王世相.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预后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6,5(5):430-432.

[12]陈桂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相关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18(6):64-65.

9.血液透析室医疗文书管理制度 篇九

一、血液透析室建立血液净化病人的登记和文件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透析病历信息录入和网络报告工作,并保存和管理好透析病人的资料和文件。建立病人资料登记,以便能更好地评估透析质量,及时调整质量控制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二、透析文件应该包括病人首次透析病历、透析治疗记录单、病情变化记录、透析充分性评估记录、化验检查报告、长期和临时用药情况。

1、首次透析记录是透析病人进入血液透析室后,医师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诊断之后,所做的记录。

2、透析治疗记录单用于记录患者每一次透析的医嘱和接受透析全过程的医疗、护理、机器运转、各种监测记录。要求医师和护士认真填写好每一项记录。

10.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

1、严格遵守《内丘县人民医院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2、血液透析室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由医院统一采购,科室申领使用,使用后由医院统一回收处理,院感办参与全程监控。

3、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生产企业营业执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4、科室领取一次性医疗用品时应查看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5、库房负责应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领取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产品名称、数量、规格、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等。

6、领取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领取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

7、科室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8、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药剂科和设备科。

9、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院感办和设备科报告,不得自行处理。

11.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一

摘要:为了研究大肠杆菌感染对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6头1月龄的仔猪隨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肌内注射0.045 mL/kg生理盐水和4.5亿CFU/kg大肠杆菌,并于接种后第24小时从猪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猪相比,试验组猪血清中AST、γ-GT、ALP、GLB和LDH含量显著升高(P<0.05),CREA极显著升高(P<0.01),而ALB含量和A/G极显著降低(P<0.01),钙含量、LT/ST和钙/磷的值显著减小(P<0.05)。说明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猪肝、肾和心功能的异常。

关键词:猪;大肠杆菌;血液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 S858.285.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172-03

收稿日期:2013-08-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08BADB4B01-2)。

作者简介:王东升(1979—),男,甘肃临洮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奶牛疾病的研究。E-mail:lzmyswds@126.com。

通信作者:严作廷,博士,研究员。E-mail:yanzuoting@caas.cn。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感染的传染性疾病,由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的差异可将该病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3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1]。这些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常常造成新生仔猪的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从而严重阻碍养猪业的发展。目前对大肠杆菌C83-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抑菌[2]、药物对其杀灭作用[3]及疫苗开发研究[4]等方面,但尚未见关于该菌感染后猪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报道。血液通过在机体的循环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输,从而将代谢废物转运至排泄器官或移除,此外还参与抵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等多种功能活动,对维持动物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发挥重要作用。血液生化指标是动物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内在反映,也是研究动物病理学、生理学、毒理学和探讨疾病发病机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作为判断动物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5]。因此通过研究大肠杆菌感染后猪血液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菌种

大肠杆菌C83-1,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攻毒前接种于普通肉汤管中,37 ℃ 下培养18~20 h后镜检,纯粹后吸取0.5 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使平板全部浸润后置于37 ℃培养20 h;用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将洗下的菌液混合后进行平板计数,结果浓度为100亿CFU/mL;将菌液置于 4 ℃ 保存过夜。

1.2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选择健康状况良好、日龄相近的16头杂交猪,体重 8.0~10.0 kg,雌、雄兼有,均购自兰州市某养猪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于对照组肌内注射0.045 mL/kg生理盐水,试验组肌内注射4.5亿CFU/kg体重的大肠杆菌。在接种后第24小时从猪前腔静脉采10~15 mL血,分离血清并于-80 ℃保存。

1.3生化指标测定

用迈瑞BS-4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酸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C)、总血红素(TBiL)、直接血红素(DBiL)、肌酐(CREA)、尿素(UREA)、尿酸(U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糖(GLU)、钙(Ca)、磷(P)和镁(Mg)等19项生化指标。计算ALB与GLB的比值(A/G)、ALT与AST的比值(LT/ST)、钙磷比(钙/磷)。试验所用试剂盒均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1.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大肠杆菌感染对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1。其中AST、γ-GT、ALP、GLB、ALB、A/G、LT/ST、TC、TBiL、DBiL、ALT、TP、GLU为肝功能相关指标,CREA、UREA、UA为肾功能相关指标,血清钙含量、钙/磷比、血清磷含量、血清镁含量为血清离子的变化指标,LDH、CK为心功能相关指标。

2.1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3结论与讨论

肝脏是动物机体中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其酶含量约占肝脏总蛋白含量的2/3。血液中的ALT与AST是动物体内2种重要的转氨酶,是反映动物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6]。当肝组织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后,肝细胞内的ALT、AST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中的ALT、AST酶活性增强,但其增强幅度不一定与肝细胞的损伤程度成正比[7-8]。表现为在轻、中度肝细胞损害时,ALT漏出率大于AST;在重度肝细胞损害时线粒体遭到破坏,AST漏出增加[9],因此医学上常将ALT、AST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酶学指标。血清中的γ-GT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当肝胆系统有疾病时,γ-GT升高,因此常以此酶作为病畜能否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标志[10]。当动物肝脏发生疾病时,肝细胞过度产生ALP,并经淋巴管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管胆汁排泄障碍,过度的ALP反流入血液而引起血清ALP明显升高。本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ST、γ-GT、ALP均显著升高,LT/ST显著降低,说明大肠杆菌可以引起猪的肝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肝细胞中AST释放入血液中,γ-GT和过度产生的ALP也进入血液中,进而导致血清中AST、γ-GT、ALP升高。

nlc202309051120

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血清TP含量和ALB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ALB由肝脏产生,是血浆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血液胶体渗透压维持和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肝功能受损时,ALB的分泌减少[11]。GLB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当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及各种原因造成的肝损伤时,ALB含量降低,GLB含量升高[12-13]。本试验中试验组GLB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LB、A/G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大肠杆菌可以引起猪肝脏对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这可能与猪感染大肠杆菌后,肝细胞功能受损、合成ALB减少,但由于大肠杆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增多有关。

肾脏是动物的主要泌尿器官和排泄器官,血液中的UREA来源于肝脏,而去路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当肾实质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滤过增多,导致血液中UREA浓度升高。UA主要产生于肝脏,在肾脏中与白蛋白结合,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并转变为尿囊素随尿排出,肾脏严重损伤时,血液中的UA升高。CREA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当肾实质损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临界点后,血中的CREA浓度就会急剧上升,但是由于肾脏的储备力和代偿力很大,因此在肾小球受损的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液中的CREA浓度可能是正常的,但当血液中的CREA含量明显增高时,常表现出肾脏功能严重受损[14]。本试验中试验组CREA极显著升高,UA有上升趋势,UREA无显著异常,说明猪感染大肠杆菌可引起肾功能异常。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电解质在维持体液渗透压和细胞内外的水及酸碱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主要通过肾脏维持体液的平衡和保持内环境稳定,肾功能异常时体液中的离子发生变化。钙是动物机体中含量最多的常量金属元素,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可引起低钙血症,而且病情越严重,血钙水平越低[15],肾病综合征可引起血钙水平降低[16]。肾脏发生疾病时,对磷的排泄功能下降,可引起血液磷的浓度升高。本试验中试验组血清钙含量和钙/磷降低,血清磷含量显著升高,这表明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钙、磷代谢紊乱,这可能肾功能异常有关。

血清中的CK和LDH是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用于心肌损害的辅助诊断。LDH活性可反映细胞内无氧酵解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机体的应激能力[17]。AST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本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DH显著升高,表明猪感染大肠杆菌后,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造成LDH的泄漏;而AST升高,LT/ST显著减小,表明感染引起心肌细胞受损严重,这可能与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猪呼吸困难而导致的机体缺氧、心脏代偿功能增强有关。

本试验采用肌内注射大肠杆菌C83-1感染猪,通过对猪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了大肠杆菌感染对猪肝、肾和心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可使猪血清中AST、γ-GT、ALP、GLB和LDH含量显著升高(P<0.05),CREA极显著升高(P<0.01),而ALB含量和A/G极显著降低(P<0.01),钙含量、LT/ST和钙/磷的值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猪肝、肾和心功能的异常。

参考文献:

[1]任远明. 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制[J]. 中国猪业,2011(10):27-29.

[2]李宏胜,张继瑜,李剑勇,等. 替米考星对畜禽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4):3-4.

[3]王琴,沙莎,周廷宣,等. 菌毒敌与石炭酸消毒效力的比较研究[J].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8,12(Z1):9-14.

[4]黄炯,张读朴,朱刚,等. 用MM培养基生产羊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的试验[J]. 中国兽药杂志,2003,37(2):42-43.

[5]赵拴平,王睿琪,唐中林,等. 3个地方品种猪血液生化指标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2):96-100.

[6]Zhu M,Lin K F,Yeung R Y,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on phase I drug metabolism using a CCl4 intoxication model[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999,67(1):61-68.

[7]冷静,朱仁俊,马黎.日粮锌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04(10):15-16.

[8]马玉芳,林雪玲,池春梅,等. 母猪喂服中药黄白痢散对哺乳仔猪血液的有关生理生化及免疫学参数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3):286-289.

[9]张铮铮,邝卫红,吴树铎. 肝硬化不同证型与ALT、AST、TB、IB、TBA的相关性研究[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63-64.

[10]张金枝,刘建新,华卫东,等. 大蒜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2005,41(10):35-37.

[11]耿忠诚,袁子国,刘丽丽,等. 三江白猪Hal基因型及其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J]. 中国兽医科技,2005,35(10):794-797.

[12]陈琼,廖三赛,贺长青,等. 抗仔猪断奶应激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及血常规的影响[J]. 广西畜牧兽医,2008,24(3):136-139.

[13]闫广运. 不同肝脏疾病检测指标的特征性变化特点与分析[J].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10):115-116.

[14]焦库华,马建云,袁燕,等. 不同劑量氟苯尼考对猪血液生化指标及猪瘟抗体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09,29(12):1586-1589.

[15]Sankaran R T,Mattana J,Pollack S,et al.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pneumonia[J]. CHEST,1997,111(3):595-600.

[16]伍晓雄. 猪β-连环素基因的分离,多态性检测及其与生产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7]信富钰,侯明海,李文立,等. 不同锌水平对荷斯坦种公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07,19(5):627-630.

12.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从2010年1月起共收治合并传染病且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病人340例, 其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阳性病人243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标志物阳性病人59例, 梅毒螺旋体阳性病人38例。血液净化中心共设4个透析治疗室, 26张床位, 分别为乙型肝炎治疗室15张床位、丙肝治疗室5张床位、梅毒治疗室5张床位、急诊透析治疗室1张床位。

2 护理管理

2.1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金钥匙。主要包括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质量检测、成立科室感控检测小组3个方面。

2.1.1 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制定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对病人及家属、工作人员、血液透析室、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规范化及管理制度化[4,5]。

2.1.2 透析液质量监测要求

使用批准的透析液, 保证透析液质量, 透析液细菌培养应每月1次, 要求细菌<200cfu/mL, 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 内毒素<2EU/mL[6]。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情况每年测定1次, 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每周检测1次, 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并对所有的监测资料建档保存。水处理系统及其管道要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抽查并检测水质等[7,8]。透析废水应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2.1.3 成立科室感染控制监测小组

由主任担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1名医生及1名护士任组员。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总结汇报科室感染控制质量检查情况, 包括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卫生、透析用水、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等感染控制数据监控情况, 分析感染控制监测数据, 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追踪措施执行情况, 监测整改效果。

2.2 环境设置始终贯穿控制传染源的理念

科室管理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Ⅲ类环境标准, 必须具备的功能区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年版) 要求。配备通风设施及空气消毒装置, 并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光线充足[9], 每日治疗前开窗通风1h及治疗前后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1h, 治疗中使用空气净化器消毒。严格执行三区划分 (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 及三通道原则 (病人、工作人员和污物通道) , 并使用明确文字标识。透析室配备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消毒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10]。

2.3 切断传播途径需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

在传染病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 透析用品、透析设备、医疗废物等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所以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必要措施。

2.3.1 透析物品标识清楚

透析所用耗材均为一次性使用, 对病人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有明显颜色标识。我院在乙型肝炎区使用蓝色标识、丙型肝炎区使用绿色标识、梅毒区使用粉色标识, 治疗车及病历颜色在厂家定做, 其他不能定做物品使用彩纸标记。透析管路预冲时由护士在预冲盐水袋上记录预冲时间, 如果病人不能及时上机治疗, 预冲大于4h要重新预冲。透析器及管路保证一次性使用,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传染病病人严格不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2.3.2 严格执行血液透析设备消毒

每次透析结束后均对透析机进行热化学消毒, 感染控制小组严格监督护士执行情况, 杜绝为了节省时间接台透析时简单执行冲洗程序。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 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 应立即用1∶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渍后, 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含氯消毒剂每日更换, 加盖保存。机器使用与消毒完整记录, 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检查记录情况并且签名追踪。

2.3.3 监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执行

设置医疗废物处理的规章制度, 透析室内产生的医疗废物 (包括血液透析器、血液灌流器、血液滤器及穿刺针等) 及时处理, 固定废物依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 并按照相关规定专门储存、专道运输、对用过的透析器专门收集, 穿刺针等锐器收入锐器盒内进行回收, 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执行分门别类、专道运输、及时清理、专人负责, 以确保废弃物的妥当处理, 避免因此产生的医疗感染[11,12]。所有废弃物品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 在袋子明显处注明科室、打包时间、打包者姓名。建立医疗垃圾登记本, 详细记录垃圾数量内容交者及接者签名确认, 便于追踪。

2.4 保护易感人群, 做好病人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管理

2.4.1 根据病人的传染性及病毒标识物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管理

首先对新入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要进行HBV、HCV、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严格进行分区治疗。我科在治疗期间遇到同时合并多种传染病病人, 报告科室主任, 根据不同传染病传播途径进行隔离的同时, 病人分区分到相对传播性强且人群不具备普遍免疫力的区域。例如丙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的病人通常主张分到丙型肝炎区域, 且固定机器悬挂单独使用标识。对于长期透析的病人每6个月复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 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 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由于病人合并传染病, 机体抵抗力低下, 需加强病人及陪伴、探视人员的管理, 在治疗期间禁止家属探视, 且病人不得随意走动;穿刺部位要保证清洁、干燥[13,14]。病人来净化中心后需先进候诊室, 更换专用衣、裤、鞋, 并在病人通道进入血液净化治疗室内, 限制陪护人员进入, 枕套、床单、被套一人一用一更换一消毒。

2.4.2 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把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作为一项健康教育内容,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并用的原则, 结合实际操作, 使病人及其家属更容易掌握, 让病人了解其在预防医院交叉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提高病人及其陪护人员的主动配合意识[15]。使病人了解治疗的理论依据, 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休息, 防止过度疲劳等, 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 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能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饮食要求[16]。

2.4.3 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要求培训考核制度

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透析室工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上岗, 感染监控小组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培训相关感染知识, 每个季度对全科人员考核1次, 对新上岗人员重点考核, 要求人人达标。培训内容包括:进入透析室着装要求 (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及换鞋) ,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收集、整理与清洗污物时戴防护手套、加穿防水衣服和戴防护眼镜[17]等。

2.4.4 建立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如发生破损, 建议休息, 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不得已需要为病人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锐器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能直接用手折断和弯曲锐器, 也不能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穿刺针和透析器材在传递过程中要放在容器内, 避免手与手直接传递;丢弃的锐器放入特定的锐器盒内集中进行处置。发生职业暴露时, 立即进行处理和报告,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降低血液性传播疾病的危害程度。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18]。被HBV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 在24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于其后1个月~3个月再检查, 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进行主动免疫, 提高医务人员的抵抗力。

2.4.5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 且一人一用一更换;尽可能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9,20]。严格掌握手卫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

3 结果

在5年间340例病人无医院感染发生, 且所有病人未发生阴性标识转阳现象。医护人员无感染发生。1名新入院护士被乙型肝炎病人穿刺针刺伤, 经过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 1年内多次复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阴性且具有抗体。

4 讨论

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病人具有传染性, 血液透析室人员流动性大, 设备较多, 而且大部分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自身免疫力下降, 因此, 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血液透析室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者,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5年中对340例病人进行护理管理, 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的把控, 严格控制复用透析器环节、严密监测透析用水与透析液、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和血液透析室环境管理是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措施, 切实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从环境物品的监控及管理、病人管理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防护等方面, 回顾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对传染病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340例在医院透析3个月以上的传染病病人无医院感染且无医护人员被感染情况发生。[结论]切实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把控, 监督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上一篇:田径训练基地申请表下一篇:自考本科难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