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历史与现状(精选7篇)
1.澳大利亚历史与现状 篇一
票据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承兑汇票 http:///
早在盛唐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诸如帖、书帖和“飞钱”等票券,这被视作中国最早的票据;到了公元11世纪北宋时期,商人发明了用以代替货币流通的“会子”和“交子”,这被认为是本票的雏形;到了明朝末年,商人为交易方便设立票号(或称票庄、汇兑庄),发行类似汇票、本票的票券,经营汇兑业务以及存放款业务;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票据,西方的票据制度也传到我国。
国外最早的票据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票据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19条《票据立法原则》,并在参考1912年海牙国际会议《统一票据规则》及西方国家票据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票据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金融管理,票据的适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除少数单位可以使用支票外,汇票和本票在国内已无存在价值。从1978-2008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票据又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并在国民经济生活中逐步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为了完善和规范票据活动,1986年,根据国务院安排,由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牵头准备票据法的立法准备工作。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我国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三种;在美国,票据则包括汇票、本票、支票和存款单四种类型;而根据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法律,以及海牙统一票据规则和日内瓦国际统一票据法的规定,只有汇票和本票被认为是票据。
根据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统计:第二季度,我国日均发生票据业务236.29 万笔,金额6685.52 亿元。
2.澳大利亚历史与现状 篇二
索因卡为了理想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而他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痴心与浊水》虽说没有直接描述当时国家的政治局势, 却在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这场风暴就是尼日利亚独立后不久的军事政变。由于各部族、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种族矛盾、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 最终发生了政变。
尼日利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殖民历史伤疤和西方宗教文化渗透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和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 对人类文化历史发展有过自己的贡献。但十五世纪以来, 由于葡萄牙、英国等帝国主义者的相继入侵, 拉开了持续三百多年的贩卖黑奴的罪恶活动, 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又把尼日利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 带来了残酷的掠夺、奴役、压迫, 导致尼日利亚长期陷入贫困的停滞状态。尼日利亚人民前仆后继, 终于在1960年获得独立, 开始了历史发展新篇章。
正如尼日利亚总理于1959年独立前所说的:“独立本身不是目的, 它只是一种手段, ”奥尔姆德也谈到:“非洲人不是可以塑造成西方人的粘土, 而是活生生的一种人, 他们必定要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则发展, 并表现他们自己的天赋才能。”
当代的尼日利亚, 在宗教方面, 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宗教,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此地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效果。伊斯兰教在对待异教徒问题上, 结成了一个联合战线, 而基督教教徒却不知如何是好。穆罕默德的教义是由非洲人传播的, 他们能够自由地深入各地, 接触人民, 而基督教总是由欧洲传教士传播。伊斯兰教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主要原因在于它比基督教更适合非洲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土著居民知识的日益增长和开化, 他们开始寻求更好的信仰。
关于婚姻形态, 书中也多次提到。主人公艾格博是一位贵族后裔, 回国后任外交部工作人员。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徘徊不定, 难以抉择。他了解而且鄙弃这个想要切断他和他身世之间的联系的现今时代。他想象着如果选择回到家乡继承酋长的位置, 就可以娶多个妻子, 有决定生杀的大权, 享受在现代社会不能有的特权。正如常规所确定那样, 婚姻是“组成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是男女之间的结合变得稳定, 并且为人类繁衍后代, 养育子女提供了极大的益处。婚姻是处于同一个社会之中人们之间的约定和习俗。”
即使西方宗教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尼日利亚人们的宗教信仰, 但传统宗教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主人公青年萨戈, 他留学归国后当了报社的记者。而最能反映传统宗教影响的是他与死去的上级德林诺拉爵士的对话。当时他由于前天夜里在夜总会喝得太多, 去了女同学德亨娃家睡了一夜。在昏睡和酒神经的刺激下, 他一直盯着房间里有些怪状的衣柜。为了转移注意力, 他的目光集中到一只帽盒上, 让他想起一位爵士。经过拼命回忆, 终于想起是董事长—德林诺拉爵士, 同时荒谬地看见了德林诺拉的幽灵。两人开始谈话, 并勾出了一段回忆。可见, 在非洲各个传统社会里, 传统宗教是一种普遍的信仰。
当地人民的真正信仰是:就当地人民的异教信仰来说, 首先, 在全国甚至在最落后的部落, 人们实际上都尊奉一个神。这个神是肉眼看不见的, 遥远的, 而且似乎不大干预凡人的琐事。因此, 尽管它并没有为人所轻忽, 但一些比较小的善神和恶神, 却被认为是密切关注尘世事物的, 从而收到了人们的极大地敬重。不过, 即使这些小神也还是被当精灵来看待的, 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只是这些精灵的象征而不是神的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 每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神, 部落的每一个村庄各有一较小的村神, 村中每个家庭有个家神, 家族的每个成员又各有一个保护神。每条大小河流, 每座山岭或丛林, 以及每颗巨大或怪异的树木, 都各有一个神或魔。”
非洲传统宗教只是一种信仰, 而巫术则是一种技术。传统宗教信仰里没有科学的成分, 而在各个巫术里则含有科学、技术、医药、医疗和教育等文化成分。巫师都是拥有某种科技知识的专家。有些巫医专长于生物、药物和心理方面;有些则拥有丰富的气象学、天文学和物候学知识;有些巫师拥有丰富的口述历史、音乐、文学、说唱、乐器知识等。可以说非洲人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就是灵魂崇拜。
尼日利亚人的死亡观也可以从作品看出。青年艾格博认为自己能与死去的父母和祖父通过神灵进行沟通。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 塞孔尼的突然死亡更是使他的同伴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在冥冥之中不觉地进入了教堂并参加了耶稣拯救灵魂和使死人复活的宣讲活动之中。正如教会首领拉萨路所说出的教义一样:“我是复活和生命;相信我的人, 虽然死去, 但他将能永远活着。信我的人, 无论是谁, 将永远不会死亡。”通过拉萨路滔滔不绝的演说和煽动, 基督教义似乎被他所利用为己牟利, 但似乎谁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必定会走向死亡。正如作者所说: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的终结。一个人在生理上死亡后, 他继续在现在期‘生活着’, 因为他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他现世的亲戚、朋友记着他, 回忆他的人格、话语以及他一生中做过的事, 使他活着。一个人的真正死亡是认识他的最后一个人生理上死亡之时。
可以说作者通过对尼日利亚新一代青年的归国所为揭示出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尼日利亚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在众多人口中, 青年是一个数目最为庞大的群体。无论对国家命运还是对国家发展来说, 青年一代都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体看, 青年一代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群体, 特别是作者写的这些都市青年, 他们大都接受了与国际接轨的较完善的新式教育, 思想活跃, 思维敏捷, 意识比较超前, 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成熟起来。虽说他们许多生不逢时, 但这是一代富有生机和希望的青年, 面对国家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 很少会听到他们的抱怨。他们大多脚踏实地, 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 是尼日利亚的宝贵财富, 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正如英国诗人丁尼生所说:“要使知识传播四方, 使得她的前锋, 虔诚的信仰, 先行飞往任何海角天涯, 培育子孙后代, 使心苗茁壮成长。”必定这个国家新一代会成为未来的希望, 他们会像作者所希望的那样, 使国家从欧洲殖民主义长年影响的阴影中走出来, 承载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艾伦·伯恩斯.尼日利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2]高宏存.黑色的光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江东.尼日利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3.美国核桃历史与现状 篇三
美国99%核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宽64~100 km、长720 km的中央谷。中央谷的北部属于地中海热带气候,中央谷的南边部分属于地中海草原气候。再南边靠近贝克斯菲尔德的气候属于低纬度沙漠气候。中央谷气候总的特点是夏季干旱少雨,冬季湿润寒冷。在夏天,白天温度接近38 ℃,有时可以超过46 ℃。雨季是10月到次年4月。中央谷北部的降水量是南部的6倍多且很少下雪,但是有霜冻,所有核桃园都能得到灌溉。
加州核桃产量稳步增长,现在是45万t。这和种植面积的增大有关(从1996年的7.7万hm2增长到2012年的9.9万hm2),尤其和高产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和果园管理技术提高有关。核桃价格也在增加,2011年是3.22美元/kg,总价值达到13.23亿美元。2011年出口量是22.8万t,是1985年的4倍。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中国、中国香港、德国、韩国、西班牙和土耳其。
在萨克拉曼多谷,核桃建园成本是11 530美元/hm2,包括微喷灌系统。到第6年管理成本是3 000美元/hm2。由于地理位置、土壤和建园季节的不同,病虫的发生率不同,建园和管理成本有所不同。
1 核桃历史背景
我们所说的核桃一词在英语中叫波斯核桃,这个名称说明了核桃的起源地。但是,美国人又叫核桃为英国核桃是为了与美国本地的北部黑核桃区别。商业中,都叫英国核桃。
核桃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很喜欢核桃。据说,他死后葬在了核桃树下。在18世纪前,法国和尚将核桃引进并种在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传教区。这些核桃核果明显的小,皮很厚。在1850-1865年,核桃开始在传教区外种植。1858年,一个名叫Felix Gillet的法国人来到北加州。他在苗圃中将从法国带来的种苗进行了种植,并将带来的接穗进行了嫁接,被誉为北加州的核桃之父。在1895-1905的10年间嫁接苗的种植逐渐取代了实生苗。1912年引入的法国核桃品种富兰克林(Franquette)在当时是主栽品种,就是现在还作为主栽品种强特勒的授粉品种种植。富兰克林发芽迟,避免了南加州核桃品种经常遇到的早春霜冻,该品种还抗枯萎病。Gillet还引进了美尔特(Mayette)品种和美兰(Meylan)品种,这两个品种1948年被希尔和霍华德作为核桃育种亲本。美尔特是当今加州最广泛栽培的品种强特勒的亲本。
2 核桃育种研究现状
有6个核桃种源自美国。它们是东部黑核桃(J.nigra)、亚利桑那州黑核桃(J.major)、德克萨斯黑核桃(J.microcarpa)、南加州黑核桃(J.californica)、函兹核桃(J.hindsii)和胡桃(J.cinerea)。核桃(J.regia)不是起源于美国,但是最先在美国商品化的核桃种。
2.1 核桃育种
加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核桃项目成立于1948年。早期育种主要目标是选育侧花芽结果品种(以培尼为亲本)和发芽迟的品种(以法国品种为亲本)以预防核桃疫病的发生。在1968年选出的10个品种和1978年选出的3个品种全部是侧花芽结果品种。其中,霍华德和强特勒是最好的。现在育种项目由charles Leslie负责,主要育种目标是用强特勒和生长期短的品种为亲本培育出发芽迟,成熟早的品种。近期选出的品种主要有:图莱尔(Tulare)、红仁核桃(Robert Livemore)、吉勒特(Gillet)、艾文霍(Ivanhoe)、索拉诺(Solano)。
强特勒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2012年苗圃售出的74%都是该品种。强特勒特点是核仁颜色浅、结果早、丰产。与发芽迟的弗兰克蒂比,它的发芽期中等,属于收获期(10月)迟的品种。强特勒的广泛栽培导致加工工厂的吞吐量过剩,所以选育成熟早的品种作为育种目标是必要的。
霍华德是和强特勒同时育出的。在加州北部占有很大的比重,在2012年核桃苗木销售统计中,霍华德占8%。与强特勒比,发芽期中等,成熟期稍早,核仁稍大但是颜色发黑。生长势没有强特勒强,但是产量高。
图莱尔与强特勒比,发芽期中等,在盛花期开始散粉。生长势很强,幼树早实、产量高。核仁颜色淡。在2012年核桃苗木销售统计中,图莱尔占12.6%。起先认为图莱尔可以密植,但是现在看来由于其生长势太强,不适合密植。
红仁核桃核仁皮是红色的。由霍华德和法国品种(RA1088)杂交而成。核仁饱满,但是很小,只有7 g,发芽和开花与强特勒差不多,但收获期提前1个星期。
吉勒特和图莱尔一样,幼树产量高。发芽比强特勒早1周,收获期早10~20 d。该品种得到育种者偏爱的原因是该品种几乎没有疫霉病。由于该品种是雌先型,所以要有授粉品种,如:希尔(Serr)、维纳(Vina)、培尼(Payne)。核仁浅色,且大(8 g),树势强,树体开张,光照好。
艾文霍是美国戴维斯核桃育种项目2010年审定的成熟期最早的商业化品种。产量高,核仁颜色和强特勒一样。但是,艾文霍对疫霉病敏感,不能在疫霉病重发区种植。因此,该品种被推荐在加州南部或干燥地区种植。
沙拉拿风是最近审定的,结果早、果个大、核仁颜色浅、产量高。发芽比艾文霍迟1周,收获期比强特勒早2周。在单独种植区域,需要授粉树,如强特勒、霍华德、图莱尔。沙拉拿风与艾文霍比,抗疫霉病强些。
2.2 核桃砧木育种
到1912年,已经没人愿用实生苗建园。因此,种植者、育苗者和研究者都开始注重核桃砧木。核桃本砧很快都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函兹核桃、加州核桃、黑核桃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在1912年,史密斯建议用生长势强、适应性强的函兹核桃(J.hindsii)作为砧木。在1878年时,著名育种家Luther Burbank曾将核桃与函兹核桃进行杂交。在1893年,他命名此类杂交种为奇异核桃。虽然核桃和函兹核桃的自然杂交种已存在,但这是第1次被命名。从1996年开始,从3个不同的苗圃筛选优良奇异核桃砧木的工作从苗圃种植者拥有的丰富材料中开始,主要目标是选择抗疫霉病、线虫和根瘤病。选择对象包括实生苗、杂交苗。核桃母本调查包括除了函兹核桃的几类黑核桃。由于黑核桃几乎是和核桃同时引种到加州。在这些黑核桃中发现了一些奇异核桃的母本,重要的是从这些材料中发现了以下核桃砧木品种。
VX211核桃砧木是一位线虫专家在研究实生苗对线虫的抗性试验中发现的。该品种是核桃和函兹核桃的杂交种,生长势很强,对线虫抗性强。该品种通过微繁获得种苗作为最好的核桃砧木无性系进行推广。但是,栽植之前,土壤杀菌还是必要的。
RX1是德克萨斯黑核桃和核桃的杂交种。它的显著特性是抗根腐和冠腐病。小苗时相对长得小,灰白色叶片。但是嫁接后,长势很强。主要在有疫霉菌的地区通过微繁无性系进行推广。
威雷池(Vlach)属奇异核桃砧木,目前还没有推广,但是从母株采集枝条进行了微繁。该品种和VX211一样生长势强,但是不太抗线虫。由于是公共资源,不受专利保护。
3 栽培经验
栽培核桃最好的土壤是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地下水位高对根系有损害。土层浅阻碍根系发展。核桃对可溶性盐敏感,对硼含量高的地方尤其敏感。春霜冻、秋霜冻和冬天的冷暖气流对核桃危害也很大。树干涂白可以减轻寒流危害。在加州核桃需冷量是7 ℃以下积温800 h,但核桃品种间有差异。低温积累不够会出现发芽异常、枝条顶端死亡和低产量。北加州选育的核桃品种比南加州选育的品种需冷量要高。夏季40 ℃以上的超高温和湿度高的条件下,可能引起日灼、果仁发黑和皱缩。用高岭土泥敷在树干可以减小日灼的危害。但是夏季凉的气候可以导致核仁变小。
核桃栽植密度一般是株距5~9 m,行距8~12 m。但是在过去的20年,兴起了绿篱式栽培,即株距2.8~3 m,行距5.6~6 m。这样种植者可以提前收回成本。这种栽培要求每2~4年进行一次绿篱式整形。但是随着树龄的增加,光照和空间会不足。
核桃修剪方法也有改变。加州大学的Bruce Lampinen调查发现少量修剪或不修剪,效果也不错,但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大面积推广。
加州核桃园灌溉和施肥是必须的。过去都是漫灌;现在基本都是半自动的灌溉系统,可以少量多次的灌溉,避免漫灌引发的根系快速扩张和冠腐病,同时更精确和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根据树体水潜能、土壤湿度和蒸发量来决定是否灌溉;通过叶片、土壤中营养分析和可见的缺素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施肥。常用的是氮、磷、锌。氮在春季施入或春季到仲夏灌溉前多次施入。在秋季和冬季氮的吸收效率低。磷和锌的需求主要根据土壤类型而定。
在所有商业化的核桃园,都是机械化采收。通过机械振荡器将核桃果实振落到地面上,将核桃集中到行间,通过机械将果实收集起来装进货车,拉到核桃种植园工厂进行脱青皮和烘干。为保证核桃质量,尽量减少核桃在果园地上停留时间。核桃青皮用机械脱除后烘干至核桃含水量低于8%,然后运到加工车间进行清洗、消毒,随后进行包装以带壳形式或以核仁的形式出售。
4 病虫害
核桃主要有疫病、黑线病,近年来,在加州发现有炭疽病的出现。疫病在湿润环境条件下流行。叶片上症状是有水浸状斑点,幼果容易脱落,严重时可以影响到树干。没有品种对此病有明显的抗性,但是发芽迟的品种由于躲过了早春的雨季而很少发病。由于病菌在芽中越冬,因此在发芽时喷铜制剂效果较好。黑线病由卷叶病毒侵染导致。奇异核桃和函兹核桃对该病很敏感。但是该病不大面积流行,只要把致病株去掉,该病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圣贝尼托和康特拉科斯塔县效果尤其明显。用核桃本砧没有此病,但是不建议用。因为在加州栽培时发现,它对很多土壤中病害敏感,同时不适宜在土壤湿度过大和盐碱地上生长。加州大学核桃育种项目正通过回交育种的方法来获得不染此病的砧木。
核桃砧木病害主要有由根癌农杆菌引起的根腐病、冠瘿病和根瘤病。目前正在研究抗此类病的砧木。通过对苗圃和果园的精心管理,可以减少危害。在没有用熏蒸剂的前提下,线虫尤其是根结线虫也是导致这些病害的主要因素。
核桃虫害主要包括苹果蠹蛾、脐橙螟、核桃绕实蝇。性诱剂在控制苹果蠹蛾危害方面比杀虫剂效果好,但是严重时二者要配合使用;脐橙螟主要集中在青皮裂口处,危害很大,因此,成熟时迅速收获和对核桃进行熏蒸可以减小脐橙螟的危害;核桃绕实蝇吃青皮导致青皮腐烂,从而使得核桃硬壳污染,使得核仁变黑和萎缩,防治主要通过性诱剂和杀虫剂的配合使用。
5 核桃的用途
美国引种核桃的同时也从核桃引入国引进了核桃的传统用法。在1912年,核桃用来做腌制食品、核桃酱、核桃油、和其他食品。需要注意的是做这些食品的时候要求核桃是半成熟的,即核桃仁有一定的硬度即可。核桃酱是由嫩核桃仁、葡萄酒、凤尾鱼、山葵和香料混合制作而成。核桃油是由成熟的核桃仁压榨而成。在1912年,人们就意识到1份核桃仁相当于8份牛排的营养。
从前,核桃和烘焙核桃作为感恩节和圣诞节的食品。核桃巧克力饼则是最受欢迎的家庭食品。1993年由于Loma Linda研究发现核桃有益于人体健康,从而核桃作为健康食品日益受到了消费者的亲睐。2004年联邦食品药品协会发布了食用核桃的益处,到2009年更多的人食用了核桃,因为他们相信核桃的营养价值。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85页的报告,从营养角度证实了核桃是心脏的有益食品。从1993年到2011年间,核桃的烘焙量从90%下降到75%;而作为零食来用,从不到50%增加到70%以上;沙拉中用的核桃从20%增加到超过50%。
核桃壳和核桃木有很多用途。钻石核桃公司将他们作为水磨石地板、花园树盘覆盖物、磨料的介质、防滑剂、胶合板填充料、宠物褥草、化妆品等。加州核桃壳利用公司可以提供15个级别的核桃壳产品,从3.35~4.75 mm的颗粒到可以作为地板的材料。黑核桃这方面的用途更多。墨水和褐色染料也是核桃的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方法和购买可以在网络上查到。
4.欧洲穆斯林:历史与现状 篇四
进入欧洲“三步曲”
伊斯兰教兴起后不久,穆斯林便开始进入欧洲。随着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开始向外大肆扩张,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是穆斯林占领的第一块欧洲土地,后来又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占领西西里,进入意大利南部,一直打到法国腹地,随后,其进攻势头才被扼制住。最强盛时,阿拉伯帝国东起小亚细亚,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对欧洲形成包围之势。伴随着军事征服,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也一起传入欧洲。
穆斯林第二次大规模进入欧洲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公元14~18世纪)。当时,不但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实现了伊斯兰化,巴尔干半岛也被纳入帝国版图,现在东南欧的伊斯兰信仰就是那时的历史存留。此外,穆斯林越过了高加索山脉,使东欧部分地区伊斯兰化,现在俄罗斯车臣地区的居民就是那时接受伊斯兰教的。
穆斯林第三次进入欧洲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但这次与军事征服无关,而是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为谋生、求学等原因移民欧洲(包括许多难民),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所在国的国籍。
欧洲穆斯林的分布有两种格局。一是小聚居,这主要是前两次军事征服的结果,如克里特岛、巴尔干、伊斯坦布尔、车臣等地;二是大分散,广泛分布于欧洲全境,特别是西欧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第三次移民所致。这一时期穆斯林移民的特点是迁往前宗主国,如英国的穆斯林大都来自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法国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北非的马格里布国家;德国的穆斯林来自土耳其(德国历史上与这里关系较为密切)。据德国一个研究机构公布的数字,目前全欧共有5200万穆斯林,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4年伊斯兰教将成为欧洲的第二大宗教。目前,欧洲为数1100万的穆斯林移民主要集中在法、德、意、英、西班牙等国。
身份合法但地位不高
由于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恩恩怨怨,再加上对伊斯兰教缺乏了解等诸多原因,一些欧洲人对伊斯兰教往往持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穆斯林事实上经常受到某些歧视。欧洲穆斯林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就业率和收入也都低于平均水平,其职业大都是欧洲人不愿干的又脏又累的活,在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小。
60年代正值西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明显不足,迫切需要移民补充。因此,对于穆斯林移民的拥入,西欧大都采取了较宽容的态度,加之移民自身不懈地努力,其政治地位不断有所改善。比利时1974年通过了伊斯兰教合法性的法律条款,英国、丹麦、希腊等国对伊斯兰教的接纳和认同稍显迟缓,但最终还是承认了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欧洲穆斯林为了加强团结,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纷纷成立自己的组织,如联合王国暨爱尔兰穆斯林组织、法国伊斯兰咨询委员会、德国伊斯兰教协会、德国穆斯林大会、欧洲伊斯兰理事会等。
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防止被欧洲人同化,欧洲穆斯林还在聚居地开办伊斯兰学校或争取在当地公立学校开设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课程,大量出版关于伊斯兰教和文化的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建设清真寺是扩大宗教影响、保持自身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欧洲穆斯林仅在英国就建了1300多座清真寺和伊斯兰文化设施。此外,他们还增加了与母国的联系,以便能及时跟踪伊斯兰教的最新发展。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欧洲穆斯林并没有完全消除被同化的危险,尤其是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部分人恪守伊斯兰教义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生活大都不离穆斯林圈子,与外部接触较少;另一部分人则努力按照居住国法规行事,极力融入西方社会,同前辈和伊斯兰世界拉开距离。
双方情绪的极端化倾向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范围内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欧洲穆斯林产生一定的冲击。此时,西欧经济普遍进入滞胀期,排外主义开始抬头,针对外来移民的暴力活动时有发生。长期遭受歧视、做二等公民,也使欧洲穆斯林不满情绪潜滋暗长,一些人开始走上激进道路。欧洲人突然发现,平时温顺耐劳的穆斯林一夜之间态度强硬起来,而且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欧洲人也面临着来自穆斯林方面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欧洲人开始担心了。9·11事件更是让一些欧洲人患上了“伊斯兰恐慌症”,其中许多人甚至在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情绪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近一年来欧洲政治的右转倾向。
一个新的课题
5.中国艺术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篇五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刘文欣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20年的繁荣发展。进入21世纪,艺术电影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艺术电影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艺术电影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中国 艺术电影
从世界范围来看,艺术电影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10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艺术电影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10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年前的中国艺术电影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20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艺术电影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艺术电影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艺术电影之所以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精神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艺术电影比较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许多艺术电影在当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像《红高粱》是400万,《悲情城市》在台湾也有很高的票房收入,《霸王别姬》的全球票房更高达2100万美元。总之,这时期是中国艺术电影的全面繁荣的时代。
纵观上世纪中国艺术电影,尤其是在世界性电影节上获大奖的影片,总体上具有极其强烈的探索性,其视听符号大多是复杂、多元、深邃甚至于晦涩,它所表现的永远是时刻让人感到压抑的沉重的情节内容,其主题所展示的苦涩的忧伤也就具有了发人深省的厚重色彩。[1]像《老井》、《黄土地》、《红高梁》、《孩子王》、《活着》等等,这些影片既有力量厚重的敬仰,又有强烈的批判审视,始终站在近乎原始的农村民俗的文化视点上对生活尤其是生存作出探测性的展示,其目的不在煽情,而是为了让观众有距离地审视人生,品味生存的内核。进入新世纪,这种情结关怀依旧在延续。在《孔雀》的艺术视野中,虽然其着眼点与第五代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同样将故事背景置换到了与现实有着距离感的过去。顾长卫回到了他熟悉的20世纪60年代,讲述了那一代人青春的挫伤与迷茫,成长中的妥协与反抗成了悲剧的两面。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艺术电影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具体表现在创作资金缺乏,国际化驾驭力越来越弱。另外,艺术电影的艺术水准与票房渐成反比,如顾长卫获得银熊奖的《孔雀》票房仅为600万,贾樟柯的《世界》高调公映,黯然收场;王小帅的《青红》的票房才300多万,而同期许多商业大片票房都有上亿。这一时期的许多电影人,像贾樟柯、张元等第六代导演都在寻求外部资金支持拍片,但他们的许多片子都难以在国内上映。当一切有价值的、能承载中国电影内涵和外延的艺术力作被院线排挤在外面,因受拷贝限制被杜绝在放映市场之外时,中国艺术电影由于只有少数电影人坚守而进入了整体低潮的时代。
二、当代中国的“大众”品格
透过商业电影的喧嚣来看当代中国观众的电影需求,他们更希望创作者能表现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的鲜明性和坚定性”(托尔斯泰)。
艺术影片这种重意义而轻叙事、多哲理而少趣味、倾向于隐含内在而禁绝直观显露,“对形式体系作出精绝的探索,苦心地搜寻配置象征的微言大义,以造型的瞬间丰富力量表达着不可名状、难于理析的情绪”, [2]把电影作为一种呈现心绪的符号加以多方位创新,但是,因为它所追求的艺术品位并不能反映当今观众的兴趣、迷恋和道德标准,不能表现他们的某种理想或渲泄他们的某种情绪,不能反映出当今社会居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加之对艺术电影的费力欣赏,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不能单纯用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艺术电影,因此,这种非大众文化型的影片由于没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而显得曲高和寡,很自然地形成了大众接受意识上的障碍。
艺术电影在观众那里的衰落不在于中国观众的智力年龄,而在于中国电影观众共同的特质,即“大众”品格。中国观众的品格受本土文化的承传、流行时尚的重染、海外文化的侵渗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电影艺术表现内容上的通俗性、传达方式上的直观性、传达渠道上的广泛性、艺术形式上的雅俗共赏性等方面需求。
三、 中国商业电影中显露的艺术电影潜影
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对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发现,其主流的关注电影视点正好相反,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而且更是一种商业活动。
“过去最好的电影,向来是结合了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的人际关系、诚挚而有力的知性看法、以及有效用的电影风格。我预料,未来最好的电影也是一样的做法” [3]。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相当开阔的大背景,处在多元的、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的人们,追求有品味的、可愉悦身心的生活,因此,强化艺术电影的娱乐性、提高娱乐电影的艺术性、加强电影的观赏性正在成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正如法斯宾德不愿意拍摄那些深奥难懂的影片那样,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艺术电影经验,致力于戏剧性、娱乐性和批判性的结合,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艺术电影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法国20世纪新浪潮“作者电影”的主张,他们主张在艺术上适度创新,避免过分脱离一般受众的欣赏水平和习惯。[4]例如张猛的《钢的琴》是一部兼顾人文表达和娱乐快感两项指标、集深刻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片,而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是非凡的故事加“名戏用名角”的商业制作方式,用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基础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固有的民族劣根进行讽刺,对宽泛的英雄主义进行歌颂,其间显露的可疑的价值观与其娴熟洗练的镜头、奔腾的节奏、饱满的张力、通俗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幽默的对白共同释放。《让子弹飞》的巨大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商业电影联姻艺术电影的的美好前景,但《让子弹飞》毕竟商业性高于艺术性,艺术电影的特质沦为了它的潜影。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最新动态
在商业电影占绝对主流的语境下,2011年6月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涌现的优秀艺术电影使我们看到了艺术电影的又一次崛起。其中《Hello,树先生》延续了第六代导演注目底层小人物的惯性,发展出一个自成体系的超现实空间,它狠狠地穿刺时代,拷问人的心灵。可以预料,少数电影导演对艺术电影的执着追求必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艺术电影不是电影的全部,但艺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电影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形态。因此,艺术电影的发展具有一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形态的代表性意义。[5]面对中国艺术电影淹没甚至牺牲在所谓的市场经济中的困境,在我们期待中国拥有更理想的语境让艺术电影自由飞翔。
[1]刘文欣.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J].北方论丛,1999(5).
[2]王一川.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J].天津社会科学,1993(5).
[3]杰若•马斯特.世界电影史[M].台湾电影图书馆出版社,1985.
[4]邓烛非.世界电影艺术史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5]孙承健. 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内容呈现与形式探索[EB /OL]. 中国电影博士论坛,2007-06-13[2011-06-12].http://group.mtime.com/10000/discussion/71358/.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05
6.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篇六
关键词:民族主义;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24- 03
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可以表现为某种情绪和情感、文化情结、思维风格、行为方式、社会政治运动、意识形态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思想状态、学说或运动。
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以法国大革命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在同封建主义、宗主国权威、尤其是教会和教皇统治权利的长期斗争中出现的。18世纪的西欧,由于商业和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交往能力显著发展,民族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逐渐转变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人民要求自己成为主权者,反对封建专制压迫。随后,民族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被传播到欧洲与世界的各个角落。
近代民族从一开始就与主权国家密切相关:民族是独立国家的有机体,是政治斗争和政治机器的产儿。当代世界政治的现实证实了这一点,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 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中的民族指的是与统治中国社会的政权的范畴相一致的中华民族,而不是56个民族中的各个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实体,有几千年的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自觉实体,它是在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同资本主义一起生长的,而是反殖民主义的产物。
一、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的中国民族主义
满清统治时期,汉民族对满清朝廷持有的是一种基于狭隘民族主义意义上的民族偏见,满清统治者也很难整合民族情绪,不能利用民族主义反抗外来侵略,反而害怕人民的力量威胁自身的统治。于是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主要是自发的、局部的。面对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当时中国的部分精英阶层认识到必须通过自立自强来维护自身的生存,一部分深受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民众武装起义反抗外来侵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自卫型民族主义。
在当时的精英统治阶层中,以倭仁、徐桐、刚毅为代表的一部分上层人物继续着盲目自大的保守思想,盲目排外,无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他们鼓吹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吹儒家思想道德。这是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情绪,无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流派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近代史上,中国民族主义的另一流派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务实的民族主义。在与西方接触和斗争中,出现了一批开明的政治精英和地方士绅。他们认识到,西方入侵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摆脱这种威胁,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但由于对西方认识的不同,他们所倡导的救国之路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入侵之初,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加强海防,以维护清王朝的独立和领土完整。19世纪60年代,在所谓“自强”的口号下,出现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其在六七十年代,主要以强兵为主,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到了80年代,除求强外,还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派,以及以载泽、端方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都试图借助所谓的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挽救清王朝。这些派别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所提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手段,都建立在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基点上,都不主张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 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是造成中华民族近代落伍的重要根源,靠它来挽救民族危亡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
到了20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完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前途感到茫然。此时,孙中山第一次将民族主义理论化、系统化。三民主义理论第一次将民族主义纳入了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第一次把国家、社会、阶级、个人统一到“中华民族”的崭新概念里。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开始按现代国家操作。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的现代观念,开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变成了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军阀混战,人民继续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中央政府更迭频繁。现代民族国家以民权、民族平等、共和国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尽管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组织建构和政治关系,但中国社会的文化建构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旧的传统文化无法为近代民族国家提供所需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以五四运动为契机,面向西方的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讨伐旧传统文化,为新的民族国家和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奠定了文化基础。遗憾的是,五四运动宣传的新文化在当时中国社会只为知识分子以及社会上层所接受,并未成为当时中国广泛的社会认同。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其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也为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像以前的知识分子那样照搬西方的理论,他们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认识到中国最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创造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最基本需求,发动了中国最广大的群众,把一系列新的现代思想概念如“革命”、“进步”、“解放”植入了社会文化意识。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对象团结了大量的民族主义力量并使自己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代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民族革命,抗日战争也最终把“中华民族”凝结成为一个共同体。
三、冷战期间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中国民族主义。
在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居于主导地位,不仅东西方各国的民族主义都限制在美苏战略利益的框架之内动弹不得,世界其他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都带有美苏对抗和争夺的背景,受到美苏两家的控制和压抑。 激烈的意识形态对立主导了民族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态度。新中国则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中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口号,以此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调动民族情绪,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受意识形态所主导,是为巩固民族独立,保护领土完整,发展民族经济服务的。六十年代开始,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总路线“对帝国主义实行‘绥靖政策’,实际是投降主义,为美帝国主义反革命全球战略服务”。 于是提出了“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民族主义情绪也被往这个方向引导,号召整个民族起来反对两个霸权主义国家。
进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不仅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还迫切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引进外资,而继续张扬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民族主义显然与此背道而驰。同时,伴随着中美建交,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逐步改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和社会凝聚力的功能逐渐淡化,不再需要以意识形态为旗帜动员民族主义情绪反对西方。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中国面临的重大安全威胁消失。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民族主义逐步降温,在八十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处于历史的低潮。
四、冷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又一轮新浪潮
冷战结束后,中国民族主义同世界总趋势同步,放弃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直接诉诸民族主义情绪。从此时开始,中国民族主义逐步升温,到21世纪初掀起了又一轮新高潮。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籍曾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关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及中美撞机事件使国内反美情绪空前高涨,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也时常影响国人的反日情绪。这些都是民族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的表现。
中国民族主义在冷战后重新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苏联解体使西方开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国,西方对中国的敌视自然引起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风波”,西方大国大肆渲染人权问题,借此干涉中国内政。西方国家在美国的带领下对中国进行制裁。1999年的大使馆被炸事件和2000年的撞机事件更是严重恶化了中国普通民众对美国的反感情绪。
(二)冷战结束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增加,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重。面对中国的廉价商品,为了保护本国工业,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反倾销、贸易配额种种措施限制中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中国自然而然对此进行了反击,借助世贸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也必然会刺激到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三)冷战后,一些冷战所掩盖下的矛盾重新迸发。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争端,比如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相关海域的划分。特别是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引起了新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新高潮。
(四)冷战以后,日本社会意识逐步右倾化,领导人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步步后退,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小泉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也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冷战以后中国民族主义的逐渐升温及重新高涨呢?
(一)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六年代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是民族主义积极成果的代表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以来前苏联地区、巴尔干地区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持续不断的民族冲突,则是民族主义消极影响的突出例证。在多元的民族国家中,只有享受“国族”特殊地位的主体民族才会具备上述爱国主义意识,其他少数民族不可能有、往往也不愿有类似的情感,相反,它们总在不懈地做出努力,要么在原有的国家政治格局范围内上升为“国族”,要么另立门户,建立新的、虽然更小但种族成分比较纯粹的“民族国家”。在冷战后的中国,我们要注意那种基于满族、藏族、维吾尔族意义上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的存在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联系纽带的否定,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我们也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稳定。
(二)我们在发展经济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道德思想的丧失,拜金主义的出现,社会思想极为混乱。儒家主义被一些人认为是振兴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灵魂、解决当代道德伦理危机、维持社会秩序的救世良方。新儒学的提倡者主张,把现代中国民族精神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之上。但是,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其核心是士大夫伦理道德,从未成为大众文化,也就无法为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提供社会价值准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为中华民族找到新的“根”。
(三)当前中国新一波民族主义高涨的直接原因是中日之间在靖国神社和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对立以及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情感和利益,对民族主义的影响非常强烈和持久,并且不易被引导或改变。比如,人民日报原评论员马立成和知名学者时殷弘提出对日新思维,主张把中日的历史恩怨摆到一边,以新思维发展两国关系,立即受到广大民众的批评和指责。民众的民族情绪确实可以理解,也是十分正当合理的,这也是对我国外交斗争的重要支持。但是,这之中充斥着的是大量情绪化和偏激的言辞,只是简单的抗议和反对,缺乏理性和系统性。塑造民族主义的一个根基是建构一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当前民族主义情绪还没能上升为系统化的思想理论,也还没有在全民族范围内形成共识。我们应该多一点实是求事的理性思考,少一点情绪化的鲁莽。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来引导我们的民族情绪,而不是计较一时的得失。
参考文献:
[1] 王逸舟.民族主义概念的现代思考[J].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
[2]转引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9.
[3]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J].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
[4] 程人乾等.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M].西苑出版社,2000:299页.
[5] 转引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247.
[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7.
[7] 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4.
7.英语词汇学的历史与现状 篇七
【关键词】英语词汇 历史 现状
一、英语词汇学的历史
可以说英语词汇学的历史就是英语语言的历史,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英语词汇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考虑英语语言的历史,让英语语言的历史作为研究英语词汇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英语语言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英语阶段,第二阶段为中国英语阶段,第三阶段为现代英语阶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将英语词汇学的发展历史也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古英语阶段,第二阶段中古英语阶段,第三阶段为现代英语阶段。
1.古英语阶段。不列颠诸岛在印度原始居民向其迁移之前,所居住的都是土著人,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不列颠诸岛居住,并带来了新石器文化,从此以后新石器文化正式入驻不列颠诸岛,自公元前500年开始,不列颠诸岛又迎来了它新的居住者,既来自德国南部的凯尔特人,他们所应用的语言为凯尔特语。随着不断的发展,一直到了公元前55至公元前54年,不列颠诸岛在一批使用拉丁语的凯撒大帝率领的罗马人的侵略下形成了两大语言体系,即凯尔特语和拉丁语。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侵略者的到来不列颠诸岛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由西方日耳曼语方言汇合而成的语言,这就是早期的英语。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一般将此时期的英语称为古英语。古英语自诞生以来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150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古英语是一种高度曲折性语言,其词尾复杂多变。
2.中古英语。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1500年这一期间,英国所应用的英语又被我们称为中古英语,中古英语的开端是诺曼人入侵并征服英国之后逐步形成的。讲法语的诺曼人在征服了英国之后,诺曼法语并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在社会以及政治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诺曼法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其毕竟不是英国人民本民族的语言,统治阶级使用的法语在英国居民看来是一种耻辱,一直到13世纪末,英国恢复独立,才逐步恢复了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在中古英语流行期间曲折变化已经不再是其主要特征,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如果深入了解中国语言词汇之后,我们仍然会在其中找寻到曲折变化的身影。这一时期的中古英语中很多单词都失去了词尾,且一些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在中古英语中都被简化了。
3.现代英语。从1500年开始,现代英语诞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现代英语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第二阶段为后现代英语时期,前者开始和截止的时间分别为1500年至1700年,后者,开始的时间为1700年至今。随着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英语也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行语言。在促进英国国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英语词汇的现状
从一定程度来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记录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语言词汇的时候应当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要清楚的了解到语言词汇其实是以社会发展为根基的。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抚社会。第二次战争以来,应用英语的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发生了迅猛的提高,英语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位语法方面,第二为词汇方面。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英语词汇方面的变化。
1.词汇的数量。由于典籍收录新词的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很难对英语新词的数量进行完全的统计,但是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估算,每年大约有2000左右个英语新词进入《牛津词典》,照此估计,自第二次世界战争爆发以来,英语新词产生的数量高达数十万个,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为英语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新词的语义分布。全面的分析新词的语义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英语新词涵盖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西方现代生活的现状,但如果从数量方面来分析的话,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新词绝大多数源自于科技和经济领域。这充分体现了2次战争以来,英语国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旧词衍生新义。所谓就此衍生新意主要是指赋予原本具备含义的词语新的语意,这种做法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表达需求。根据单词新意与与单词难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词意就此衍生新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化,第二:词义的缩小化,第三词意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词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更好的发挥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优势是我们必须注重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词汇的数量变化,新词的语义分布情况以及旧词新义三个方面来入手,切实提高对英语发展的全局把握。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 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01:13-20.
[2]刘炜.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发展研究——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4:47-52.
【澳大利亚历史与现状】推荐阅读: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现状及思考06-11
澳大利亚海事与物流管理专业留学条件10-01
澳大利亚矿业09-03
澳大利亚留学费用10-06
澳大利亚签证材料清单09-10
澳大利亚宴会的礼仪10-04
世界地理澳大利亚试题10-16
澳大利亚各大学排名10-16
澳大利亚义务教育10-25
澳大利亚的市场分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