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共17篇)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一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小学 陈慕卿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态场,这是我们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切入口,也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 ——重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
我在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真”朋友。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多挖掘
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 :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来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找好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获得归属感,甚至被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以执法官的形象,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爱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这种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
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在教学“嫉妒”这一词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其它课文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用心灵去倾听》,《穷人》,《唯一的听众》等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利用这些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用心灵去倾听》,知道做人要乐观,要有美好的心灵,乐于助人;学习《穷人》,懂得生活虽然贫穷,但品德富有,有颗勤劳善良的心;学习《唯一的观众》,学会克服困难,有自信等等, 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的心灵,教师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也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利用出板报、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他们这一个时期所受的教育,不光对他们这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多种形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宽松和谐的氛围,用知识去填补他们幼小的心灵,用行为去引导他们做人的航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最佳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走向健康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学科渗透不要求教师脱离教材本身而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寻求两者的结合点, 既要兼顾本学科的特点, 又要兼顾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各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独特作用和承担独特任务:语言是发展人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文字不仅用于抽象思维的表达, 同时它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载体, 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与态度。
语文课的许多课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从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也很紧密, 它可以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 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体育课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 也对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开朗乐观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要求。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 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 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 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理科科目看起来离心理健康教育很远, 但是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涉及许多心理品质, 如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能力等等, 学生们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同时, 要树立科学观念、科学精神, 培养灵活的思维。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 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 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 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 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三、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活动设计要多样化, 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等文体活动, 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 心理教育全员化。所以, 教师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规律, 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被学生爱戴的教师。
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是许多科任老师面对这一新课题却显得有点束手无策。本文提出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常用的方法。
3.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7;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90-02
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中学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目标,规定着行动的方向;而动机,却制约着学习的质量,这是学习心理的原子核。我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
1.设计有趣活动。如课始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或智力大奖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疑。即从学生熟知的知识、问题出发,设计恰当问题,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政治课中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历史评价,政治老师设立这样的问题:“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它是否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而奴隶社会是最野蛮、最残忍的剥削和压迫制度,那么它代替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说成了原始社会不是人类的理想‘黄金时代’为什么?奴隶社会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3.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持。课堂讨论有师生间的讨论和学生间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民主教学、参与教学和合作教学,使学生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而且使问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得以解决。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会增强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持久。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影响学生对学科兴趣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自身因素、科任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某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培养,主要是:
1.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即对学生讲清该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将来事业以及为国为民多方面的重要性,将远景与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讲清该学科在各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要偏科,全面发展;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等,从而使学生追求进步,感到需要,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教学中注意采用灵活教法让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如政治课的课前5分钟新闻及课中讨论辨析法、理化生课的演示法变为实验法,英语课的“三位一体”教学法,数学课的练习法,语文课的讲故事法和反复诵读法等,形式多样、活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氛围中。我们主要用投影、录像、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化学教师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对为什么要用碳酸钙而不用碳酸钠,为什么要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教师不是简单直接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边分析,边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又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精心设置场景,使学生为之动情,捕捉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
学习态度是对上课、作业、学习用品、考试和成绩等各种具体对象的态度的概括。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激励指导。如物理课教学中,物理教师利用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及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尽可能与学生一道完成各种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如上好物理的引言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说服学生,学以致用等,加强指导激励,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
2.角色扮演,强化学生学习态度。如理化生课,教师认真设计问题讨论或将演示实驗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或由学生来充当老师讲课,教师在旁边当学生,时而加以点拨等,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责任心,最终达到强化学习态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四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西区沙朗小学 杨齐英
摘要
2006年,我校开展《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加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去。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学科,其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文字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辅导过程。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美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感悟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此,我以人教版第八册《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为例:
《花的勇气》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 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如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起伏的变化呢?
(一)诵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但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充分感悟文字的美,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寓意的诠释呢?
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把最能打动你的那段文字读出来给大家听。生1:读最后一段。
师:好的,还有别处打动你了吗? 生:读第七段。(较有感情)
师:老师听得出来,这段话确实打动了你的心。你读得那么有感情。这段话写得十分精彩。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走进去,哪些句子、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打动了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动笔圈画)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地读着,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幻灯片出示第七段文字。)
生1:我从“此刻,这些花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冒”中感受到惊喜,如果用了长,就会让人觉得乏味。用了“冒”字,就让感觉很生动,很有生机。
师:你对词语很敏感,好,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1(有感情地读):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还有谁也是体会这句话。
生2:我从“顿时”“整个世界铺色彩”这几个词中感受到惊喜。“顿时”感觉到刷刷刷一下子上去了,没多少时间花全冒出来了。不是一般的鲜艳,而是明亮夺目。作者把整个花的草地比喻整个世界,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花的世界。
师:是啊,当他看到这一幕时,心情是„„ 生:(齐答)十分惊喜的、高兴的。师:谁能读出这种心情?
生3: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惊奇写在你的脸上。前几天的草地是怎样的,你找到了吗?
生1: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
师:看到绿色的泛滥,作者的心情„„ 生2:失望。
师:后来看到的草地呢?
生3:看到只比青草矮几厘米的花。师:请你读出来。
生4:我用手拨开草地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有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
从这段课堂实录里,我把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作为阅读的突破口,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味,那就是花的勇气!
(二)、拓展写话,在文字表达中,内化美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和小诗,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师:同学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野花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勇气。
(幻灯片出示诗:)勇气
(野花),在冷雨中傲然挺立,那是生命的勇气;
(腊梅),在暴风雪中努力绽放,那是生命的勇气:
4(),在(),那是生命的勇气;
(),在(),那是生命的勇气; 勇气,向我们证明生命的价值。(师生有感情地朗诵前两节。)
师:孩子们,当我们融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这些平凡的小生命都在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勇气。请你学着前两节写一写,我们一起来补充小诗。
(生自由补充小诗。师巡视指导。)师:把你写下的诗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1:雄鹰在暴风雨中展翅飞翔,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2:蔷薇花在台风中不畏危险,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3:野草在石头缝里钻出来,那是生命的勇气。生4:桃花,在今年的雪灾中绽开了,那是生命的勇气。生5:蜘蛛在火海中拼命逃生,那是生命的勇气。„„
随着学生的思路,听着学生们稚嫩的小诗创作,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品读和表达,学生们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生活中多彩而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蓬勃,生命的自信,生命的美丽!
二、我手写我心,通过写作,走进孩子多彩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所以,教作文其实是在教做人。作文,不是分数的工具,不是掌握文章、技法的手段,而是“立言——立人”的途径。语文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生动地讲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摄像机对准社会主义的鲜花和阳光,而不是对着垃圾和苍蝇。因此,我决定把德育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积极健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一)通过日记打开孩子心扉
了解学生心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一直尝试通过日记来透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掌握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变化。
每接任一个新班,我都要求孩子们在日记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情况等,为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熟悉情况,提供了依据。
跟孩子们熟悉以后,孩子们象与朋友说悄悄话一样,在日记里大胆地打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记得有一次调整位置,我把班里成绩差的小权跟成绩好的小莉坐,目的是希望他俩互帮互进。谁知当天晚上他俩均在日记里向我提出重调位置,原因是成绩好的怕成绩差的上课开小差打扰他;而成绩差的认为成绩好的瞧不起自己,跟她坐心里觉得自卑。于是第二天我分别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把对方的日记给他们看。看完后他们都低下了头,找到了自身不足的想法错误的根源。他们不但不要求调位,后来还成了“一帮一”的最佳拍档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的心毕竟稚嫩和脆弱,摔倒了,渴盼老师的搀扶;迷失了,希望老师的牵引;开心了,渴望与老师分享。老师在日记中的一句鼓励,一句赞扬,几句点拨,都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心灵的慰藉。
(二)通过写作寻找心灵的空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还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 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并能从中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后小练笔为例。学完课文后,我结合我们中山的特色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设计了《我爱你啊,中山》这一作文题,让学生围绕中山家乡特产、古镇灯都、小榄菊花会、火炬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风景区旅游等主题,分小组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及课后拍摄身边熟悉的景物,通过观察、采访、查找等途径了解家乡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后,抓住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写出家乡的变化。学生经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及参观,许多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应运而生。
在本次习作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视角指向身边的“阳光和鲜花”,指导学生多方搜集材料,使他们对家乡的发展有所认识,使他们逐步认识 6 现在的中山将伴随自己的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精心呵护,使他们从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这样,在习作的同时,也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是智育、德育工作一箭双雕。
(三)在活动中寻找心灵的避风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综合课程。它构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身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还是进行道德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我的成长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活动为例。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六年来带有成长印记的物件:(1)各个成长阶段有代表性的相片,并描述出相片背后的生活小故事;(2)各年级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业、试卷等;(3)各年级获得的各种奖状、奖章等;(4)课外自己收藏的兴趣小物件。整理好后,用资料袋分门别类地装好,做成《我的成长册》。然后把成长册带回班级,大家一起分享各自成长的快乐。最后,以这次活动内容为主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本次活动后,好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忽然发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变懂事了,本来喜欢顶嘴的孩子嘴巴也变软和了,也会体贴人了!原因从孩子们的习作中不难找到“看着一叠厚厚的相片,看着小时候的我和现在长大的我,再看年轻时的妈妈和现在的妈妈,我发现,我长大了,可妈妈变得有点老了”“小时候我得到的奖励是好孩子,好儿童;现在呀,我拿到的是三好学生,俗话说得对‘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啊”“真没想到我一年级写的字那么认真,一笔一画,而现在妈妈老说像‘鬼画符’,看来我真的得好好改改!”„„
真正的实践体验,既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对生活最切身的体会!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命的情感的世界,是流淌着生命的血液,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弥漫着人性光辉的多姿多彩的诗意世界。在这语文的天地里,我们感受着孩子们那灵动的语言,鲜活的 7 想象,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心灵的放飞,性情的陶冶。我知道,不管是谁,只要看到这,都会有所触动。深情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教书育人,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里,开花结果!
三、感受书香,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以灵魂塑造灵魂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苏教版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在高年级每学期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名著。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可对于名著,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都发现不容易读下去。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又该如何把名著读下去呢?我觉得老师的引导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以课文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有一部分介绍文学名著或节选自文学名著。如《小草和木树》,主要是介绍夏洛蒂如何写成《简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向学生们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一部名著的。教师可以在教课文、介绍作家和名著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小说,让学生更真切、更具体、更完整地感受名著。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可设计一张“名著阅读进度表”,随时跟踪、督促学生的阅读,使之有始有终地完成。
(二)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星期五”“桃园结义””等等,教师可定期组织班级故事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学生上台讲故事,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三)从观看影视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代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能使学生较迅疾地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教师可精选一些由文学名著改拍的优秀的影片,与学生共欣赏、共评析,由此入手,阅读原著,在原著中更深切 8 地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
(四)组织演讲会、辩论会和知识竞赛。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林冲,它揭示了人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定出一些话题,如“我眼中的×××”、“鲁滨逊告诉我们什么”等话题,组织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名著的理解。针对小学生喜欢竞赛的特点,组织学生看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后,进行知识竞赛。
阅读名著,是与思想家交流,与巨匠对话。有名著的浸润,加上细心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再辅之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会提高,而文学底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最重要的是在与书中人物心灵的碰撞中,常常会擦出绚丽的火花。
孩子需要文学,如同在生存中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甘泉。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与美丽,如同我们相信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中国文学家鲁迅对文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是的,文学正是给我们生命以力量和美丽的瑰宝,是永远照耀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
新课程标准下的编排模式,为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
我在进行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网络带给语文教学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永远是开放的、多媒体的、跨越时空的。他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现在,我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以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我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
一、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校的校园网中,也有不少的可用资源。一次,我借用本校老师设计的《秋天的雨》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画,聆听着诗一般的配乐朗读,渐渐地,他们陶醉了。我让学生再次听着音乐,跟着小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完了还要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景,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一画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电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上传到教室,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
借助网络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鲜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以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课一起,共同影响着小学生个体语文素质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比如自由的网上阅读课;关于实时新闻,热门话题的主题交流;个人、班级主页的设计与建设;网上信息的发布(习作的发表)等。这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充分地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情感教学心理学》 参考文献:《现代心理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2月 第43页
《让生命与诗意结伴而行 》(陈瑜)
2、《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1月 第40页 《点击的不仅是孩子的心灵》(孟亦萍)
5.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五
况的调查问卷
各位老师你好。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请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吗?()
A.了解B.知道一点C.不了解D.不知道
2.你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谁承担?()
A.家长B.心理教师C.班主任D.任课教师
3.你在学科教学中有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A.从来没有B.偶尔有过C.经常有D.没注意
4.你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必要?()
A.很有必要B.没有必要C.不清楚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你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好操作吗?()
A.很好操作B.不好操作C.一般D.浪费时间
6.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六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齐都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创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 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二、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想品德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倾向性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坚持道德规范要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我国 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三、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强调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自觉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五个方面:
1、宽厚、同情心理;
2、诚实、正直心理;
3、开朗、合群心理;
4、顽强、上进心理;
5、勇敢、坚韧心理。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实践活动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政治活动课主题新颖、生动,涉及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如“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这是中学生的美”、“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失败”等,通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心理活动课为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天地、体验成功的乐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 校园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学有所知,看有所得,动有所获,玩有所乐。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心灵得到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烦恼得到解脱和疏导。
7.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关爱学生, 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要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最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教育是爱的事业,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孩子。”在课堂上, 学校规定, 教师要做到态度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和问题, 教师要认真倾听;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教师说:这个问题, 我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 听听他们讲的是否有道理?在课堂上师生要用礼貌用语, 学生回答对了教师要给予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同时也拉近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 促进他们积极探索。此外, 教师还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 多与学生家长接触, 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我们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四要素“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精神,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等。我在教学中常常用作业设计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习惯, 促进其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 设计多样性作业时要防止题量过多和题型繁杂的倾向。作业题一定要精选精编, 合理控制作业量, 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性强的作业。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 我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树立责任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学生在自己刚刚带上或刚开学的时候, 学习积极性往往都很高。可是, 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是由于学生出于对新老师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紧紧结合学科特点和心理规律的要求,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 加强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发问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四、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1. 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可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式”组织形式, 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研究活动方式、组织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提出活动目的从旁协助和指导。如“今天我当家”“小小环保员”“野炊”“参观”等活动中融入了磨炼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培养自立和合作精神等内容。
2. 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如在班里实行“班主任助理”轮换制度, 让学生轮流值日管理班里的日常工作, 要求他们大胆负责, 每周向全班总结工作, 能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再如故事会、演讲会, 书画、手工操作、小发明等, 每个同学都有展示其个性与特长的机会, 使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意教育这一途径外, 还有无意影响这一途径。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校的环境等, 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优化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因此,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提供了展示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广阔舞台。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个关键的思路, 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 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愿所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关注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方法完全融入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8.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八
一、关爱学生,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要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最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孩子。”在课堂上,学校规定,教师要做到态度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教师要认真倾听;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教师说: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听听他们讲的是否有道理?在课堂上师生要用礼貌用语,学生回答对了教师要给予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同时也拉近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促进他们积极探索。此外,教师还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家长接触,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我们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四要素“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等。我在教学中常常用作业设计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习惯,促进其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设计多样性作业时要防止题量过多和题型繁杂的倾向。作业题一定要精选精编,合理控制作业量,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性强的作业。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我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责任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自己刚刚带上或刚开学的时候,学习积极性往往都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学生出于对新老师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意识,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紧紧结合学科特点和心理规律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加强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四、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1.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少先队活动可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式”组织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研究活动方式、组织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提出活动目的从旁协助和指导。如“今天我当家”“小小环保员”“野炊”“参观”等活动中融入了磨炼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培养自立和合作精神等内容。
2.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如在班里实行“班主任助理”轮换制度,让学生轮流值日管理班里的日常工作,要求他们大胆负责,每周向全班总结工作,能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再如故事会、演讲会,书画、手工操作、小发明等,每个同学都有展示其个性与特长的机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意教育这一途径外,还有无意影响这一途径。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校的环境等,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因此,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展示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广阔舞台。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个关键的思路,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愿所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关注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方法完全融入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辅导.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9.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九
摘 要: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知识性、专业性,不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忽视在具体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的心理教育渗透。学生心理问题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忽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还是心理问题干预都没有具体实施的实践和空间条件。因此,要充分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36-01
我国不少人都认为心理教育就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实施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都要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各个学科教师就必须具备心理教育能力。我们就必须加强对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提高对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学校领导认识到学科教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更要学科教师自身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的重要性。我们不少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专业心理学教师的任务,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在整个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实现的,不可能离开他们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哪怕是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在单独的心理治疗室里完成,也必须回到生活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其患者的生活活动行为模式来实施。学生之所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处理生活、学习事件时失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了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了自身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的能力,才可能自觉在施教过程中预防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学行为。学校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可能为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供条件,才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或工作过程中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人的发展与成长,是全面的,并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是在学校整个环境中完成的,并不只是课堂上,更不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校是整体育人,学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育人能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这是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重视对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不论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各个学科教学教师,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教职工,都要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学校才可能真正健康成长。其中学科教师更加重要,因为学科知识学习占据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要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和空间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施的。
三、结合学科知识学习,挖掘学科知识学习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要学生体验学习的愉快,就必须教师要懂的如何愉快地教,懂得如何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虽然有人说,学习愉快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其实,从审美教育的哲学高度来看,学习是可以实现愉快体验的。虽然可能学习过程有时候是枯燥、艰辛的,但是,枯燥与艰辛绝对不完全是单纯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枯燥、艰辛的学习获得肯定,体验紧张、枯燥之后的放松,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习的愉快体验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挫折感强,教师再进行批评否定,甚至用惩罚等方式来对付学生,于是焦虑、紧张、无意义甚至厌学情绪就产生了,严重的甚至产生精神分裂等疾病。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习是愉快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而成功的学习、有成就感的学习就必然是愉快的,因而也就是健康的。在学习中遭遇了失败,遭遇了人为惩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消极体验积累达一定时候就必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甚至心理疾病实际上就是在不科学、不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生的。所以,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在学科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愉快的方法教学,要懂得如何科学愉快地教学,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愉快的学习。
(作者单位:内江市东兴区百合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0.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十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中级班学生年龄普遍在16-19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过度)、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他们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他们具有着情绪化、易冲动、对问题的看法较为片面等特点,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甚至会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尤其重要。
二、教材情况及教学内容选择
我校所选择使用的教材应该说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包括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求职篇等,其中分为40个主题。根据学校的五段式教学安排,这40个主题要在第一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教学中,我只选择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三块内容,分为六个专题:第一课题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提醒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第二课题为“做一个自信的人”,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了解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三课题为“合理控制情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特点,掌握自己的情绪特征,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了解不合理的情绪对人的生理、心理造成的伤害,同时不合理情绪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给其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表达和控制情绪。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父母的苦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热爱父母,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第五课题为“如何与老师相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师生关系的性质,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第六课题为“成为受欢迎的人”,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中交往方式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才受人欢迎,同时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教学方法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同时在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
三、教学思考
(一)教师要正确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心理健康教师,要解读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把握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有效凸显课程的旗本特点。所以,应该把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使命。才可能把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实际作用,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做到育心育人
学生健康的身心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要有别于其他课程。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学家介绍: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距离就越近,那就要求老师多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有意义。
其次,教学中多一些微笑,多一点赏识。我们都清楚,许多学生缺乏自信,课堂上不敢发言。因此,传授知识其实不是目的,心理健康课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教师若一味板着脸,那么就等于“对牛谈情”。若教师和蔼、宽容、理解,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是会有变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赏识要有度。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再次,一定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而且要有课程意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创造学生的个性,哪个方面有发展就培养他哪方面的特长,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思想观念。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试评价值得商榷
1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其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端正学生认识
1.选择积极性材料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块白净的画板,你给它画上什么,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的呵护不足,加之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一些小学生形成拜金、自私、性情怪僻、暴力等心理倾向,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选择积极性的教学资料来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尽量避免采用一些反面或是过激性的材料,充分运用对比呼应的方式,使小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行为的性质,端正小学生的行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并学着尊重家长、爱家长。在教学中,我们以“小小信件”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写出一件和父母有关的美好回忆,并在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起来朗诵,并让他们说出曾经做过的伤害父母的事,并说出自己的愧疚。这就用双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家长之爱。
2.展开探究式教学
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有限,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感性认知。因此,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台湾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原因。在课上,用新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做主持,说出“两岸儿童盼统一”的心声,并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因素的理解。最后对学生的这次活动展开评比。此种教学方式,不但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而且整个过程向学生传输了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以竞争评比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化学生情感
1.深化课程材料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有心理教学的内容,如,《家人的爱》《来自社会的爱》中,要求学生树立一颗求爱、懂爱、献爱的心,如,《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样的你我他》中,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恕,学会共享欢乐,那么教师要全面运用原有的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将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分提炼出来。
如,在《说声“谢谢”》教材中涉及的实际内容很少,只是点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的一些人,这对小学生的实际性指导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尊重别人劳动,爱惜他们劳动成果”为主题,让小学生说出心目中最伟大的劳动者,并简述他们的劳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小诗、歌唱、绘画等方式表达出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最后通过“制作感谢卡”和“送卡片给感谢的人”的小任务,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这就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了解他人、为他人思考的心理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情怀,有效预防了自我主义的形成。
2.选择兴趣切入点
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较少,他们活动空间集中在生活领域,这就使得他们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教育。
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用“曾子杀猪”的小故事引入“诚信”课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些诚信方面的话题,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买卖行为、学生之间的承诺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这句话,进而将话题扩大到企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这就有效实现了教学面的扩展,进而促使学生恪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三、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采用合作学习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小学生出现自我主义、自负等心理问题,这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后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方式,促使小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如,在《分享的快乐》教学中,以“我们一起画板报”为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定主题,展开板报设计,做完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做板报过程中的小趣事,讲述大家是怎么合作完成板报设计的。这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连接在一条线上,进而刺激学生团结互助。
2.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小学生展示自我、参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潜力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开放性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展开开放性的教学。如,在《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中,我们结合很多学生自我性较强,不遵守班级规定的行为,展开“班级准则大家定”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能遵守的准则,并以书面形式规定下来,如,自习课上不大声喧哗、不迟到、不早退等,进而促使学生发挥集体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3.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价中,转变以往的成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格等展开评价,并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并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不强。因此,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塑造性较强,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方文朴.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张鸿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未来[J].新课程:小学,2010.
[4]才玛措.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下,2011.
[5]王川,王春燕.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
12.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篇十二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 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 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翻开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诸如《人生的境界》《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而文学即人学, 是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理性思索的产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关怀、张扬人的个性, 使学习者得到共鸣或震撼。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用便罢, 只要一用, 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 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 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 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 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 因为形式的好坏, 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所以, 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
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 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 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 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写景文章中的自然美, 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陶冶。要切实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参与, 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 即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并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这些都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这三者以情感为基础, 都和情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 或是一种情感内容, 或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把握文中的情感。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 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 作者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 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 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教师备课时, 除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外, 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所见所闻, 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作者的情思变成自己的情思。对所教课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读, 如出我口;讲, 如出我心。”要把课文讲深刻, 讲生动, 就必须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储备充足的感情, 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教师要从“情”字入手, 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利用教材调动学生, 把学生的感情迁移到教材中, 又把文章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中, 达到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约有70%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具有独特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 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荷塘月色》, 它是一幅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画。学习这篇文章, 就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发现美, 体验美, 从而体会这美的背后所蕴含着的理性思考,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广博。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含语言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一般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语言文学知识还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 现当代文学知识、古代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可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如高中第一册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涉及到美术知识;在历史地理知识方面, 语文学科可以说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 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 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课文,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历史背景, 而要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同历史时期作家的顺序就要求教师、学生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 如诗歌的发展、小说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社会紧密相连;再如, 要把一些游记性课文讲得更精彩、生动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语文教学内容自然也就更多地涉及到了科学知识。如课文中的大量的科普作品、带有科学性的说明文等。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强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其语言优美, 形象丰满, 哲理深邃, 妙趣横生, 可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 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十三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层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层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懂得维持和调节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抓环境创设,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是促进级学生对教师非常信赖、敬佩之情甚至于家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师生情感,热爱、关心、帮助和尊重学生,以爱生之情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信赖之情。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我组织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每一个正当的需求,当他们流露不满的时候要冷静对待,成功时要由衷地高兴并予以赞扬,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我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老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例如,五(3)班一个学生,人长得特矮,体育上是个“老大难”,一次上前滚翻的时候,我表扬了他,以后每次碰到都会向我问好,上课时开朗都了,我会意地笑了,这是老师、学生以及同学共同分享了他的进步。
我经过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4.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十四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应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办法。
一、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健康教育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上是老师,课下交朋友,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经常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三、引导学生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快乐而充实,健康而活泼。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
15.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学科渗透
历来教育提倡五德并举, 德育为首,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只关注科技教育, 而忽视道德教育, 就如同把枪交到了强盗手里一样可怕。”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的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形成都有显著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未来的人才, 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十几年来, 各类院校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 如进行团体辅导活动、学科渗透、个别咨询等。其中, 学科渗透, 特别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及德育目标, 成为学科渗透的主要阵地。
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 由于思维形式和内容, 认知活动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关联, 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 在学科渗透模式下, 德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有补充, 渗透、调节和优化等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 德育和心理健康虽然有较大的联系, 但二者的理论基础、任务, 内容和方法等又明显不同。长期以来,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出现了两种不利于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观点: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二是把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 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特别明显。那么, 如何才能将两者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学科渗透教育理论层面的问题与误区
1、缺乏正确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保障、促进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 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于学生心理领域的一种教育。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其中,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教育和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是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培养道德行为能力的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实践任务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任务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健康,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心理健康工作者若不能正确区分, 势必加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趋势。
3、教学内容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 (2) 学会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和悦纳自我的方法; (3) 掌握心态、情绪的表达与调适的方法; (4) 掌握性心理卫生常识; (5) 学会矫正人格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 (6) 了解常见心身疾病及心理障碍的种类、症状和成因, 懂得预防和克服的方法。
4、教育方法与思想品德教育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个别交谈和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对咨询者采用自愿的原则, 并为咨询者保密。思想品德教育采用个别交谈法, 但提倡主动出击, 积极发现问题, 强调你应该这样做。而目前很多工作者将心理问题当作德育问题处理, 缺少对学生的尊重与保护, 进一步加剧学生的防御心理, 使得事倍功半。
5、评价标准混乱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主要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方式, 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过分强调鉴别和选拔, 往往导致评价的指标体系单一, 评价得情景不对等等状况, 严重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自愿、平等的原则。因此,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更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
二、心理健康学科渗透教育现状与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出现较大混乱
根据上述分析,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运用, 所以过程性评价和运用性评价为科学的评价方式。而学科渗透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过程与思想道德教育混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于是, 相关问题相继产生。结合相关思想品德单元测试试卷分析表明,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心理问题评价封闭式, 不利于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在评价方式上,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考察, 诸如:“当你悲伤的时候, 你会……”问题的标准答案是“哭”。在封闭式问题背景下, 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 就按照出题者的意图来做答, 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如此下去, 学生极易丧失自我, 对事情缺乏主见, 对创造性的培养极其不利。
(2) 重理论轻实践,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整体了解。在评价内容上, 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评价, 而对应用性尤其是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指导性建议较少。
(3) 对学生的反馈不够, 缺乏运用性指导。
(4) 教育者的学科背景及使用工具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近年来, 社会和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长远进步。但与此同时, 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并且存在下列不足和误区:
(1) 虽然多数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重视度不够。一方面, 心理健康工作多由原来或者现任思想品德教师, 或者经过适当培训的相关德育工作人员来担任, 并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另一方面, 多数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 更没有作为独立科目列入教学计划。往往将其列为德育课中的一节, 工作条件也较差。
(2) 心理诊断上存在不足, 仅根据学生的外部行为或者心理测验的结果, 就给学生乱扣“心理疾病”的帽子, 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教育方式过多采用说教式, 对象过于狭窄, 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 才需要心理素质教育。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干预
解决中学生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既要本着整体的观点, 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着手综合考虑, 并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提出具体建议;又要根据不同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大小, 抓重点、抓关键给予教育。为此,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要充分提醒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学校更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所起的作用大小, 综合利用各种辅导方式给予学生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此外, 家庭、社会和政府应以学校为依托, 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动性, 多开展沟通互动, 立足于个人需求和个性因素, 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 促经学生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初探 篇十六
2009年,本人所在学校申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子课题。承担此课题以来,学校课题组多渠道广泛学习了内地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着重借鉴吸收学科渗透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背景、教育环境、教育观念等客观要素的研究,结合学校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尝试。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在西藏还是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我们在施展课题时,理念指导、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持相当有限,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再回头看一步是常有的事,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进展也相对稳缓,与内地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对这项课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主要理由。通过坚持与努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这一问题,积攒了一些还不够成熟的实践认识,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成体系,如能抛砖引玉,得到各方的指导帮助,也得偿所望。
一、教师还是关键
教师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心育”的局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艺术均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学校目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数量还十分有限,相信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是一项最具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舆论导向。我们平时注重抓住教师大会、教研活动等契机,不失时机甚至不厌其烦对教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学校领导的话语力量来增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一种导向。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我们安排经费,为教师订购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读物,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带头学,鼓励倡导教师自学自究,适时组织集中学习,开展学习汇报、心得交流等活动,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从区内外邀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学授课,每年选派若干教师到内地学习,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吸收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经验做法。三是我们按照目标量化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了教师业务考评和工作考核体系,通过评价牵动的手段促使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四是贴心细致地做好关心教师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教师以良好的心态进入课堂,规避教师将任何不良情绪、消极思想带进课堂,积极宣扬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自觉性和自我暗示能力。
二、必须牢牢占据学科教学主阵地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合,受教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培养、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同时,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流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渗透研究层面,根据不同学科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如: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程建立了培养学生欣赏自我、抛却烦恼、激发兴趣、竞争合作、愈挫愈奋、珍惜生命、宽容大度、学会交往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我们注意到了文科类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各种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教育效果;我们还通过数学类课程来增强学生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等等。为了切实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全科渗透,我们制定了“教学六补充”制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和设计课堂结构,在准备教学时,除教学常规内容外,一定要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补充进去。我们重视和谐课堂建设,努力营造旨在激发兴趣、鼓励成功、师生合作、缩短心距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我们经常在不同年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示范课,并在校级优质课评比、校级赛课等活动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情况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研教改过程,建立了在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研究课实践制度,实现学科渗透经验的多元化、丰富化,形成集思广益、群智群策的氛围和机制。
三、评价的牵动作用不可忽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同样如此。近年来,我们为了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为目,在全科渗透的同时,配套推动了全员评价的覆盖实施。具体做法是取消“三好生”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雏鹰争章”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方式,把评价面由原来的“三好学生”扩展到了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善于从每一位学生身上发现一丝一毫的亮点,及时评价鼓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即使一名学生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但是哪怕在个人卫生或体育锻练方面稍有特点,我们都通过评章的方式予以鼓励,使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感抵消另一方面的自卑感,尽快摆脱心理阴影。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辅相成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学校,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家境不富裕、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耐心关注并予以矫正。个体的疏导矫正是必要的,但是要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托一种集体的氛围。而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这种氛围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特点,确立了“民族团结”和“全纳教育”两个校园文化构架。“民族团结”这一校园文化指导理念针对了学校多民族生源共同团结、不分彼此、亲密一家的教育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消除陌生、隔阂和误解,拉近心理距离,引导不同民族学生都树立起“大家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观念,平时生活和学习上做到亲密无间。“全纳教育”校园文化理念要给全体学生传达一种人人平等的信号,无论是民族属性、家庭环境、特别是身体先天差异,都是大家庭的成员,一视同仁。几年来,学校接受了14名在智力、肢体、视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残障的学生,并动员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来关心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观念。
五、家庭家长介入必不可少
17.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心理活动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情境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但我在活动的选取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故事导入引心情:
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嫉妒心理就是看见他人比自己强,心理就不舒服,甚至产生强烈的憎恨,总想排除别人超越的地位,破坏别人超越的状态。”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嫉妒的心理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二、情境剧中见情境。
情境剧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情境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在本课中通过情境剧表演,总结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帮助别人;心胸宽广,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上很多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选择。
三、引导反思改错误。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四、精心设计净心灵。精彩的结束不仅仅是全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本课我在结束时设计了《美丽的心愿》这一环节,让学生许下一个心愿,让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里净化心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来做,相信在课件背景小女孩子的祈祷中,在柔和的乐曲里,孩子们一样许着美丽的心愿,并且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课净化心灵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07-09
心理健康课《把失败踩在脚下》教学反思07-27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反思06-20
心理健康课听课反思心得体会10-0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06-18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11-03
心理健康课情绪单元的教学设计09-28
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0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