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大新政策

2024-10-03

高考三大新政策(精选13篇)

1.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一

北京市施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统考3科、选考3科。

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只能参加统考

跟往常一样,报考考试类型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下称“统考”)及单独招生考试(下称“单考”)两种,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只能报考统考。

统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参加本科录取的考生还须根据拟报考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考。本科录取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选考的3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两类统考考生需参加加试

记者注意到,拟报考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专业的统考考生还需参加加试。

此外,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统一测试、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外语口试、体育专业考试报名同期进行,符合条件拟报名参加相关测试的考生须选报相关项目并缴费。参加2020年高职自主招生并被高校录取的考生,高考文化课考试报名费将在考生入学报到后由高校退还。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有在京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完成高考报名手续,包括保送生、高职自主招生考生和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等。

■ 提醒

报选考科目先过水平考

目前,各个高校在京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已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公布。

统考考生在选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时,所选报科目须已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京外高中就读考生须通过北京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认证)方可报考。往届生参加过北京高中会考的,所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会考成绩在C等级(含)以上即可选报该科目。拟报考选考科目尚未通过合格性考试的考生,可于11月8日至12日报名参加2020年1月的北京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过后于3月2日至3日向报名单位申请补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

北京2020年高考改革最新政策从2020年起,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即“3+3”)。英语还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英语听力一年两考。

2.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二

一、综合分析框架的建立

“新制度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 它试图解释制度的性质以及制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并揭示了组织、结构、文化、规范、习俗是怎样型构社会行为, 如何在行动者之间分配权力, 以及怎样塑造个人决策过程和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已经成为多种流派并存、遍及整个社会科学的分析路径。其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理论流派是最具有特色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以产权理论为基础, 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产权、交易费用等基本概念分析政治问题。他们认为, 制度的相关行为者都具有理性和固定偏好, 并且极力采用经过周密计算的高度策略性的方法来实施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偏好。所以, 制度变迁的变迁路径是行动者基于“收益—成本”对比以达到个人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计算路径。

而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非设计的政治过程, 其核心要素是基于稀缺资源的集团竞争与冲突, 而制度就是在竞争与冲突过程中, 形成的利益保护屏障;而且在回报率递增机制作用下, 制度就会形成自我强化的路径, 从而形成路径依赖。因此, 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分析给出的是一条博弈演化的理路, 强调路径依赖。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更加宽泛, 认为制度不仅包含了惯例、程序、角色、规划、组织形式以及政治活动建构的技术等, 而且包含信仰、范式、符号、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等;行动者深深地嵌入在这种由符号、习惯和规范所构成的制度之中, 行动者实施行为时, 最先会在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确立一个价值标准来衡量自身选择的结果与自身价值的适切性, 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与其政治制度中的身份认同保持一致。因此, 行动者的行为不是策略性的, 而是受到个人世界观的影响。社会学制度主义强调文化权威为特定的制度安排提供合法性基础作用, 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板和道德模板, 弥合了旧制度主义视野中文化和制度之间的裂痕, 给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文化演进的分析模式。

三种制度研究范式共同建构了新制度主义制度的理论体系, 各有优势也各有自身的不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尽管注意到行动者战略互动在决定政治后果中的作用, 但是它却无法解释一些内化的规则, 以及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无效率;历史制度主义对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太过于注重宏观过程而无法揭示出制度创建和变革过程中存在的利益之争和权力之争;社会学制度主义虽然对政治生活中大量的无效率的制度的存在很有解释力, 但是由于把文化也作为一种制度, 使其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很难进行定量化研究, 带有相当的模糊性。但是,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善于微观的技术分析, 社会学制度主义长于宏观的背景探讨, 历史制度主义则是一种中层意义的综合解释。” (周光礼, 2008) 而高考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 “必须同时既是结构性的, 又是生成性的。”[2] 因此, 对政策的分析既要把握其整体性、系统性与功能性, 也要体现其生成性、动态性与变化性。如果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 整合其三种不同流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角度分别把握高考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就会为我们揭示高考政策变迁和演进的有关规律和内在逻辑提供新的视角并能得出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的制度分析

高考政策从“国家主义”倾向向“利益相关者”变迁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什么?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 从上面建立的综合框架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三条比较清晰的变迁理路。

1.基于“投入—产出”路径的微观变迁理路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往往从“投入—产出”的理路来分析制度变迁中行动者的行为。他们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理性的、有意识的变迁过程, 行动者之所以选择某种制度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新制度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旧制度不能满足行动者的利益诉求, 那么旧制度就会被改变。

在1977年以前, 特别是“文革”中, 高考政策被看成一个纯粹的政治活动, 政治目标作为选拔新生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 高校新生质量严重下降, 很多工农兵学生大学毕业后还只有小学毕业生的水平。“文革”后, 国家面临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崩溃危机, 国家既要维护政治稳定又要恢复和发展经济, 维护政治稳定必须改变以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消解人民内部的“成份论”;恢复发展经济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 而以前的招生政策造成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断层。因此, 邓小平同志力主恢复高考, 并以此作为国家由乱到治的突破口。“恢复高考, 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3] , 可见其政治收益是难以估量的。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 地方利益 (集体利益) 和行业利益开始显现, 并快速发展。如果按照以前中央政府高度控制的招生计划分配体制就会影响地方经济与行业经济的发展, 阻碍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同时, 高校的大发展也存在财政困境, 地方、行业以及考生又具有自己缴费上大学的现实需求与能力。基于对新制度收益的比较, 中央实行了“国家计划、委培和自费”三种形式的招生计划。后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 最后使得三种招生计划并轨, 考生均承担部分教育经费。这就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较强的资金支持, 同时增加了考生的入学机会。

另一方面, 高校招到有潜力的、高质量的学生, 是高校进行实现自身职能、提升自身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希望改变过去招生“拉郎配”的局面, 增强自身的选择权, 而国家从整体利益来考虑, 认为在一定的监控范围内增强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不会影响到国家权威, 反而能在高校之间形成竞争, 能为国家更加精确地选才。因此, 1984年中央政府逐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试点“单独录取”政策。高校积极响应并将政策发挥到极致, 不断变革、完善演化成“自主招生”政策。该政策通过1993年的《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校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得到明确, 最终在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形式得到确立, 从而走过了一段从放权试点到政策认定再到法律确立的过程。

同样, 对考生志愿填报政策的改革, 表面上看是学生增加了对高校的选择权, 但是,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这个政策的变化也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高水平的学校来说, 如果按照第一志愿录取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的学生过于保守不敢填报高水平大学, 从而使得大学会失去一些潜在的优质生源;而对于普通大学来说, 二次志愿的填报能够使他们招到更加忠于自己学校的学生。而作为考生来说, 无疑是减少了自己填报志愿的风险与担忧, 增加录取的几率, 自然符合考生的根本利益。

2.基于“冲突—博弈”路径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分析

在社会政治结构中, 制度是一个中层结构, 它由社会宏观结构塑造, 但是, 制度也会通过构造政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影响政治产出。制度的危机往往是由外在的环境所引发的, 最后导致旧制度的崩溃, 但是, 旧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惯性, 这种惯性还会在新的制度安排以后, 引发紧张的政治冲突。因此, 高考政策变迁的制度分析本应该是政策中各种力量之间和各种力量之内的政治冲突, 即国家、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博弈。但是, 行动者只有结成一个支持者联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博弈。而支持者联盟必须共享一组统一的和能自圆其说的信仰并从事一项没有争议的合作行动。而考生并不具有从事合作行动参与博弈的可能性。因此, 作为中层结构的高考政策主要是高校与国家的博弈关系。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角色多重合一, 是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事实上的办学者,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既不平等也不清晰。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以政治性的经验决策为基础, 以权威的行政指令为主导方式。因此, 高校的招生政策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但是, “办学自主权本来就是高等学校与生俱来的权力, 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4] 而办学自主权应该包括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招生标准录取新生的招生自主权。

1981年教育部允许高校在一个分数段内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1983年则提出按照多于录取人数20%的比例投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1986年对第一批录取的高校实行“学校负责, 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1993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立法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包括制定年度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调整或扩大专业范围等。”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2条对此进行明确规定。虽然高校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采取了太多的集权管理与直接干预, 高校对政府的直接管理形成了依赖性, 而政府放权给高校的时候, 高校反而担心手中权力会被随时收回, 于是把权力变为高校实现自身私利的手段, 形成“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因此, 政府与高校之间就权力问题不停地进行博弈。

3.基于制度变迁宏观背景的文化演进路径分析

社会学制度分析主义认为, 制度框架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严密的文化信仰体系[5] 。因此, 文化演进路径的制度分析是以制度的合法性为核心, 主要通过文化阐释来增强未来制度的合法性。文化演进路径的制度分析认为, 行动者对制度的选择一方面是根据嵌入在制度分析环境中的成本和收益做出选择的, 另一方面又是受社会文化遗产 (风俗、神话和意识形态) 的限定。因此, 我国高考政策变迁并不是国家、高校在追求组织的绩效的结果, 而是在追求合法性时的一种反应。

高考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公平性、与环境的同构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性。高考作为一种严格的选才制度, 由于其客观的评价标准而显示出公平性的优势;但是, 一旦这种标准丧失了, 高考政策的合法性就会受到置疑。保送生政策的兴衰以及自主招生政策的渐进式发展就是基于公平性的因素。高考政策还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环境的竞争性日益增强, 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通过高考政策来竞争有限的社会资源。而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日后的工作业绩是其展开资源竞争的重要指标, 高校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准招收新生, 而国家也希望高校通过高考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因此, 在市场环境中, 高考政策就因获得与社会环境一样的竞争性特征, 而获得其合法性。同样, 高考政策的目的是选才, 而选才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 所以高考政策不能脱离大学培养人才的内在逻辑。如果新的高考政策脱离了这个基本的逻辑, 其政策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 新政策就会出现认同危机。文革时期取消考试, 实行推荐入学的模式, 就是脱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内在逻辑, 最后被废止。

通过整合新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时的三种分析路径而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可以清晰地发现行动者的有限理性、制度变迁的博弈与路径依赖以及文化观念在高考政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考政策之所以从“国家行为”到国家、高校与考生利益互动发展是基于相关者可以从新制度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是这个变迁过程主要是高校与政府长期利益博弈的过程, 冲突的双方在博弈中型塑了新的政策, 促使了高考政策中各方利益达到“纳什均衡”;同时, 文化认同是高考政策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政策变迁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环境与结构, 高考政策的变迁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这个基本逻辑, 并往往体现出和旧政策具有某种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4—5.

[2][法]皮埃尔.布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 李康,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97.

[3]杨学为, 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94.

[4]姚启和.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3.

3.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三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 高中生 生物学习兴趣 路径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描述以细胞为核心的微观世界,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知识体系更具系统化和理论化,这就直接使得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动,而且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这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新高考政策背景解读

2016年4月12日,湖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新高考实行“3+3”制度,并且不分文理科,外语享有两次考试机会,择优计入高考总分。高校在录取过程中,应根据语、数、外三门全国统考成绩和自选三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各项综合素质能力,以实现择优录取。新高考政策将于2021年起实施,主要针对2018届高一新生。上述可见,改革之后的高考科目发生巨大的调整和变化,突破当下现行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并将3门学科的自由选择权交由学生,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考试需求。

二、激发高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具体路径

1.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学生体力和精力释放最重要的时期。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全面开发,情绪宣泄也较为频繁,所以更容易产生极端、冲动的想法。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缺乏而出现各种迷茫与烦恼,但这一时期是兴趣、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和情感极为敏感,通常会因个人对任课教师的喜好来决定该门课的学习态度。因此,就高中生物课而言,要想使学生从本质上接纳高中生物学科,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往往与日常交际行为存在一定的密切联系,并且二者均影响学科教育质量。而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奇妙的教育功效。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本着公正而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对于何种层次的班级还是何种等级的学生,都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进而而让学生体会到任课教师的真情实意。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讨论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激发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新课导入方式来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快速使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状态。高中生物课导入环节就好比音乐的前奏或影视作品的序幕,充满着酝酿意味,并且具有集中注意力、渗透教学主题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探索欲望。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总结出的教学方法。

(1)生活实际导入

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运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见闻,推进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使学生切身感到“生物”知识就隐藏于生活之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微生物培养一课时,运用新闻时讯中的“超级细菌”来进行导入,通过观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新闻,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适当地抛出思考性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利用时下流行的新闻资讯来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实验推理导入

通过实验演示可将高中生物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适当地使用课本所提供的实验素材来导入新课,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渗透”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结论。

(3)问题导入

生物教师在讲授“植物体细胞杂交”一课时,可创造性地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是否存在这种植物,地上长番茄,地上种土豆呢?而类似这种问题一经抛出,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热烈探讨,一旦其学习情绪激涨,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诚然,高中生物新课的导入方式有很多,但仍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准备和实践,从而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3.创新高中生物课教育教学方法

固定化教学模式只会使高中生心生厌倦,因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迅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勤于动脑动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调动高中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施,营造较为热闹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要巧妙运用日常现象来具化生物知识点。教师使用日常现象来具化抽象的生物知识点,既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其记忆,同时又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对其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参与性和自主性,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不同的课堂导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畅书. 谈谈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 才智,2010(18).

4.艺术生高考新政策河南 篇四

首先每位艺考生要学会查看院校的招生简章、招生计划、招生专业、考试内容、录取原则等方面的信息,在各大院校的招生简章公布之后,考生要学会利用简章来挑选自己的目标院校,可以多选几所院校为后续的二筛选做准备,一般情况下考生可以选择5-10所意向院校,院校要涵盖各录取批次。

3、制订计划、强化落实

院校确定好,就是制定好详细的计划。对于艺考生来说,有一些专业,比如音乐、舞蹈、美术,它强调技能和天赋,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基本功,对文化课要求过高是不现实的,毕竟精力有限。

但另一些专业,比如影视编剧、导演、艺术理论,入校前的专业水平不需要太高,都是入校之后再培养。这些专业就比较看重文化基础和艺术感觉能力。考生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优劣,确定好提升的方向,合理分配精力。

4、保持节奏、有效训练

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每天保持适度的训练,维持相对稳定的训练节奏。要清楚的认识到艺考的时间安排,熟悉高考的各项流程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5、提前准备文化课学习计划

艺考开始之前,对自己的文化课现状也要有所了解,艺考考的不只是你的专业成绩,文化课在录取中的比重正在不断的加大,绝对不容忽视。在艺考前规划好艺考后的文化课复习计划,会让你在艺考后更有效的投入复习,达到快速提分目的。

5.2021新高考政策主要内容 篇五

2021新高考政策主要内容

1、不再区分文理科

原高考生只能选择文科或理科参与高考在2021年新高考政策下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需要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另外在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任意选择三科参加等级性考试。

2、高考总分计算方式改变

原高考是由语数外+综合(文理)构成,在2021年高考新政策下依旧是由语数外+自选3科构成。

自选三科不再评分而是按A、B、C、D、E五个等级进行划分,E等级为不合格。以参考人数和卷面得分为依据,原则上等级A的.比例为15%,等级B的比例为30%,等级C的比例为30%,等级D和等级E比例共为25%其中等级E比例不超过5%。

3、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

原高考外语科目仅可以考一次,现新高考政策下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外语考试第一次考试安排在6月,另一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时间安排;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

4、合格性考试

原高考生需要参加会考,现新高考政策下改为合格性高考。合格性高考将不再评分,按合格与不合格呈现。

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考试时间:高一至高三每年6月和12月可以随学随考随清,可以多次参考。

5、综合素质评价

原高考生录取按分数、排名进行投档录取,现新高考政策下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2021新高考志愿填报热门问答1、2021年高考,全国有哪几个省市实行了新高考改革?

答:第一批:上海、浙江

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第三批:湖南、湖北、广东、江苏、辽宁、河北、重庆、福建

2、全国新高考省份分别采取哪种志愿填报模式?

答:【院校+专业组】模式: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上海、海南、天津、北京

【专业(类)+院校】模式:河北、辽宁、重庆、浙江、山东

3、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变化有哪些?

答:志愿填报的单位不同,招生计划编制模式不同,投档分数线及志愿填报数量不同。

4、新高考改革下,志愿填报有哪些规则是必须要了解的?

答:本省录取批次的划分、志愿填报方式、志愿填报梳理、投档方式、平行志愿、顺序志愿等。

5、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和往年参考数据都在哪查询?

答:主要有三种途径:(1)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各省教育考试院网站;(3)各高校官方网站相关招生栏目。(4)自主选拔在线微信(ID:zizzsw)平台。

6、一分一段表公布后,如何划定志愿范围?

答:新高考考生可提前遵从“基于往年录取数据进行院校选择”和“基于考生选科选择能够报考的专业”两个原则,按顺序划定志愿范围。

7、新高考志愿填报对高中生有哪些要求?

答:与现在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相比,主要优势是扩大学生选择权,提高志愿满意度和满足率,但是同时也要求考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明确方向,从选科开始就需要考虑未来的专业及职业发展规划。

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

第一,牢记志愿填报时间节点。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各省各批次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已经确定和公布,考生和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并牢记在心。

第二,做好志愿填报准备工作。填报志愿是一个选择性难题,考生和家长往往四处咨询、举棋不定,花费较多时间,留给填报的时间往往不足。因此,成绩公布之后、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登录网报平台,仔细阅读填报说明,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同时,还可进行试填报,在各批次截止时间之前,填报的志愿都可进行修改。

6.2021新高考政策及改革方案 篇六

8省份新高考采用“3+1+2”模式

2021年,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为750分。

“3+1+2”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汉语)、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3门科目,及考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其中,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考生首先在历史、物理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据了解,统一高考科目试题由教育部命制,选择性考试科目试题由各省份自主命制。

此外,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均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

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根据计划,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采用国家试卷,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8日;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六门科目由各省组织,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8日至9日。

高考将于6月7日开始,持续3天,8个省的高考将于2021年6月7日至9日持续3天。

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75分钟。8省市公布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据悉,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计划为语文9:00—11:30,数学6月7日15:00—17:00,外语6月8日15:00—17:00。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9日8:30-9:45化学、11:00-12:15地理、14:30-15:45思想政治、17:00-18:15生物。

同时,各省提醒考生,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以教育部公告为准。如有调整,省内选拔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将相应调整。

自2021年起,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省高校将以“高校专业群”为志愿填报单位。一个学院将被分成几个学院专业组,一个学院专业组是一个志愿者。

据了解,“高校专业群”是高校招生专业的组合,是考生填报志愿、报考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个学院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学院专业组”,每个“学院专业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同一高校专业群中各专业的选课必须相同,选课要求不同专业设置高校专业群。

此外,各省、自治区教育厅提醒考生,增加选课后,考生必须符合学校选课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

新的高考秩序将从2021年1月到4月在部分省市顺利实施。具体测试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至25日。演习将模拟从考试组织、阅卷到招生计划、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帮助考生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方式,熟悉新高考的录取规则。

新高考填报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项

新高考录取模式下的平行志愿,新的录取投档模式还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考生考了多少分,全省的排名就至关重要了。平行志愿的一个原则就是分数优先,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开始录取。

填报志愿的浙江模式-专业+院校模式,浙江模式的本质是选专业重过选学校,这种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的每个专业或专业组作为志愿,你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别都是不同的志愿。

专业+院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是学生可以更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方我想学医学,可以选择临床+院校,这样就不会把你调剂到金融或其他专业了,缺点是部分名牌高校的冷门专业可能分数要低,不利于高校冷门专业招生。

7.高考数学复习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 篇七

一、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在长期的调研中, 我发现许多学校高考复习的操作程序越来越规范, 但是提升复习效率的“瓶颈”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因此, 这种“不管有效无效, 只求责任尽到”的惯性做法在考生翻越“复习高原”的过程中很不给力.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有以下三条建议.

1. 开发即时性课程,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高三教师应该具备“课程上位, 教材下位”的大课程观, 除了以教材和教辅资料为蓝本组织复习外, 还应该依据‘学情’, 积极开发一些“来源于学生, 服务于学生”的即时性课程资源, 尤其以下三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是每复习完一个章节, 应该通过检测和访谈的方式, 排查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 形成“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专题, 弥补文本课程的不足;二是每隔一段时间, 应该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进行集中“诊断”, 可对相关作业题进行二次改造或变式, 作为后续教学的素材, 让学生温故知新;三是每次“月考”之后, 应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搜集学生迫切待解的数学问题, 汇总后编写成教学专题, 作为“混搭”课程, 穿插到试卷讲评之中去.

2. 进行互动式教学, 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复习课往往容量大、任务重,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是导学, 即在课前设计若干个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提前回顾和思考将要复习的主要知识或典型问题;第二环节是精讲, 即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 或对难点与关键点进行必要的点拨;第三环节是讨论, 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第四环节是展示, 即通过小组推荐或教师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走上讲台, 向同伴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或解题思路;第五环节是质疑, 即让其他同学向上台展示的同学发问, 指出错误之处, 并做出解释或提出更佳方案;第六环节是评价, 即教师点评学生的解法、揭示问题的本质或进行必要的拓展.

3. 开展合作型学习, 提高复习的能动性

追求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是高考复习冲刺的终极目标.为此, 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尖子生”的提升与“学困生”的转化.长期以来, 我一直在尝试“尖子生”与“学困生”一对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要求结对子双方每天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 完成两项任务, 其一是利用15分钟, 由“学困生”向“尖子生”复述老师当天的授课内容, 督促“学困生”夯实基础;其二是利用15分钟, 由“尖子生”帮助“学困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驱使“尖子生”提高能力.

二、如何建构知识体系

结合考纲, 回归教材, 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是高考数学复习的“主题词”.我认为, 高中数学主干知识体系的建立可以围绕以下四条“主线”展开.

1. 函数的主线

函数是贯穿高中课程的基本主线, 是数学课程的灵魂, 它包含“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和“导数”等知识模块.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在加深对线性函数y=kx+b和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认识的基础上, 再建立一些重要而有用的函数模型, 如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特别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特殊函数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等.其次, 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具体函数的图象, 引入刻画函数变化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极值、最值等基本性质.最后, 还要通过函数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

2. 几何的主线

数学家陈省身说“几何学将是21世纪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之一”.高中阶段, 几何课程主要包括立体几何初步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与圆)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 它延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的认识过程.在解析几何的复习中,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方程基础和函数基础, 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的能力.在立体几何的复习中, 要把握“一二三四”的知识结构特点 (“一”即一个长方体, “二”即平行与垂直两条主线, “三”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与二面角三个角, “四”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并强化几何课程与向量运算、三角函数等工具性课程的整合.

3. 运算的主线

王尚志教授认为, 运算是数学教育最深入人心的内容和思想.高中课程有两部分内容集中介绍了运算:一部分是向量 (包括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 , 另一部分是数系的扩充与复数.并由此编织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运算体系, 其中囊括多项式运算 (含“数”的运算和“式”的变形) 、集合运算、命题运算、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向量运算、导数运算、随机变量运算、统计运算和复数运算等.复习时,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淡化技巧, 注重算法、算理; (2) 重视运算公式和运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 强化对运算对象、运算途径的筛选能力的训练; (4) 加强对“估算”能力的认识与研究.

4. 统计概率的主线

信息时代, 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及各学科的应用日益广泛, 统计概率成为高中数学的主线之一是发展的必然.高中“大纲”课程的统计概率主要由两大计数原理、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四大概率模型 (古典概型、互斥事件概型、相互独立事件概型、独立重复试验) 等组成.复习的定位应该是: (1)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 做出推断与决策的全过程,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2) 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现代思维模式和“运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核心思想方法.同时,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比例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等. (3) 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 引导学生先认识频率及其性质、频率和概率的关系, 再讨论古典概率、互斥事件概型、相互独立事件概型等具体简单的模型, 最后从中归纳概率的本质特征, 得到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对概率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 既是复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切忌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 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

三、如何训练解题能力

有人说“数学就是解题”, 这句话尽管有失偏颇, 但却道出了解题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下从三个角度谈谈我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做法.

1. 分块训练计算能力

如上所述, 我将高中数学运算划分为集合运算、命题运算、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向量运算、导数运算、随机变量运算、统计运算和复数运算等十个专题, 每个专题编制一份“达标卷”和一份“提升卷”.高三第一学期, 每周下发一份“达标卷”, 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各种运算的公式和法则;高三第二学期, 每周下发一份“提升卷”, 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各种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变式训练通性通法

高考数学的一些通性通法是可以通过变式题组加以强化训练的, 例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求法有: (1) 数归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2) 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或由Sn求an, 可直接代公式; (3) 累加法:递推式为an+1=an+f (n) , 已知a1求an时, 只要f (1) +f (2) +…+f (n-1) 是可求的, 即可用此法; (4) 累乘法:递推式为an+1=a·f (n) , 已知a1求an时, 只要f (1) ·f (2) …f (n-1) 是可求的, 即可用此法; (5) 构造法:递推式为an+1=pan+q (p、q为非零实数且p≠1) , 已知a1求an时, 可用此法.我组编了以下题组进行训练.

教材习题:已知a1=1, an=an-1+3 (n≥2) , 写出{an}的通项公式.

变式 (1) :已知a1=1, an=an-1+3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2) :已知a1=1, an=3a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3) :已知a1=1, an=3n-1a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4) :已知a1=1, an=2an-1+3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

3. 滚动训练典型题型

8.聚焦人口政策三大方向 篇八

澳門是移民社會,過去經過幾次移民潮,造就了今天澳門人口的規模。“新移民”“技術移民”這些隨著社會發展而衍生的新名詞,也是市民所熟悉的字眼。從回歸至今,據統計澳門人口年增十萬計,除去生老病死的個案,本澳平均年引入移民近一萬名。單從數字看,這個數字是不少的,但澳門遇上了百年難遇的大發展浪潮,“賭權開放”把澳門推上世界賭城的舞臺,近年中央對澳門的定位更上升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不管從質從量來說,以現今三十多萬本地勞動人口根本難以應付新的發展定位需求。

這就造成了擺在現今澳門政府面前,不得不著手應對的問題:澳門如何在人口數量、結構和素質等方面配合未來發展?

一份前瞻性的人口政策應放眼將來

在人口政策諮詢文本中,首先提到本澳社會人口老化,勞動力供應不足,出生率不足以保證人口更替,以及人口素質需加快提升四個基本特徵。進而提出提升人口素質,應對人口老化,人口移入的應對建議,包括:按本澳目前每年平均引入低於一千名技術專才居留,難以滿足澳門長遠發展,需增人才居留,完善人才居留制度,以及強化外僱管理機制;人口遷移是未來人口規模主要的決定因素,未來25年是澳門合理吸納勞動人口,有效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和提升人口素質的機會。

按照此文本帶出的訊息,似乎重點著墨在引入外來專才和外僱以解決本地人才不足,及絶對看好外地專才和外僱對澳門未來三十年對本地經濟的推動作用,但對如何配合“一中心、一平臺”的理想發展籃圖,制訂和提昇本地人才及加強本地人才的培養,以及提升青年就業能力等措施,就明顯欠奉了。更重要的是,文本似乎刻意迴避本澳現時城際空間承載力等問題,市民擔憂澳門現今已是人滿為患,若再增加二十至三十萬人口,哪有立錘之地?

針對人口政策諮詢文本中並未提及未來本澳的城市空間、交通設施、公共醫療、教育等等社會資源的任何闡述,這就令很多市民質疑所謂的政府最高政策決策層,在得出未來人口八十萬的結論的過程中,有否考慮過澳門城市空間、交通設施、公共醫療等社會資源在未來是否會得到成正比的增長值?這也正是澳門市民嘩然表示不滿的最直接因素。

當今世界,很多國家都面對輸入勞工和引入移民向本國提供勞動力,同時卻毫無例外地為本國內部帶來政治矛盾。在澳門來說,人口問題牽涉範圍甚廣,小則影響小家庭,大則涉及民生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資源的分配、土地和空間等等,比如當社會人口增加了,不只勞動權益、公共空間,連向低下層市民傾斜的社會救助、公共房屋、公共醫療、公共教育等等,都將面臨被分攤而變薄的威脅,這就使得受影響的社會底層群情激憤,當發展去到某一個臨界點時,而又最終得不到舒解,甚至可能會上升為引爆群眾運動——類似遊行的現代抗爭手段。這恐怕是任何一個政府決策層所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一份面向未來、規劃將來的人口政策,不能僅僅停留在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階段,而是應當立足當下,放眼未來,以澳門城市規模和城市空間土地等社會資源為依歸,以前瞻性的目光制定符合澳門客觀條件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的政策。

一個更深層次的人口政策 非由經濟發展主導

人口政策,不是人口的多與少,而是質量的優劣的政策,所以今天我們說的人口政策,是指人口素質的培養。一個更深層次的人口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在提升澳門的競爭力的同時,亦能有效地保障本地居民的原有生活模式和提高生活質素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地引入人才和外僱以配合未來發展需要,以制定相應的人口政策,而非單純地從經濟增長和財政穩定的角度,任由經濟發展來主導駕馭澳門的人口政策應如何走?

以香港移民政策來說,包括由內地政府批出單程證來港定居,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入境處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雖然有上述多途徑的輸入人才政策,但至今香港個別領域依然鬧人才荒。新加坡在2004年開始吸納移民和外勞,但今天在新加坡的四百多萬人口中,外國老闆和勞工佔大約四分一人口。澳門政府現今的移民政策和香港相似,有內地政府批出單程證來澳定居、家庭團聚、技術移民、管理人员和入境資本投資者居留等等。在數量上以輸入外勞方面為最大數量,本地外僱人數由2003年的不到4萬,上升至今早已衝十萬了。當然,澳門的競爭優勢,除了亮麗的經濟元素,亞洲前列的人均GDP,及有比內地更有優勢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是吸引外地人才來澳門落戶的誘因。不過,雖然澳門政府對企業外僱比例有所限制,但事實上,卻默許企業尤其博企長逹十多年只聘外僱盤踞中高層管理層,政府更為企業度身訂造了高管移民政策,而且長期包囊中高層管理職位的外僱一貫對本地人加以強勢打壓,一說是為了保障其權威性,二說是為了保障高薪厚職的飯票長做長有,這些無不是加促了本地僱員和外地高管之間的對立情緒的誘因。這樣想想看,又如何能期望本澳市民能逹到政府所預期的培養人才向上流動機會的人口政策呢?

人口質素關係到一個地區的競爭力,更關係到澳門的未來發展,所以澳門將來需要多少人口,應著眼於“旨在提高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和社會福祉,和澳門社會的長遠可持續地發展”,更不能捨本逐末以城市發展藍圖需要多少勞動力作為本地人口政政策的依據。

一個以人為本的人口政策 不能流於口號

針對澳門人口老化的現況,文本用很大篇幅陳述澳門已進入老年化社會。建議未來25年,是澳門合理吸納勞動人口,以有效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和提升人口素質的機會。從這裡的內容來看,人口政策的重點還停留在如何降低撫養人口比例,企圖以增加就業人數,從數字上降低撫養比例的層次,事實上只要稍微放眼看看周邊國家地區,人口老化是現今很多國家地區都共同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富裕和經濟發逹的地區,平均壽命普遍得到延長。在澳門,很多本澳企業老闆及學校機構社團餐廳的負責人,工作到七十歲仍在工作的多如牛毛,不少家庭家中長者擔當著照顧幼子家務的多重角色,所以,上了年紀的長者,只要身體許可仍為社會發揮餘熱,這是現今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在此,我們呼籲不應視長者如洪水猛獸,更不應鼓吹老年人就是年輕人和社會的負擔的歪風。

文本中提到本地出生率持續偏低,提出鼓勵生育。其實,關於鼓勵人民生育的政策,也是很多發逹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何以說是難題呢?因為政府屢屢提倡都不湊效呀。新加坡在1980年代,政府已看到未來人口不足的問題,國家採取增加育兒假、待產假、稅務優惠甚至現金禮物以鼓勵本地人生育。到今天,人才缺和出生率低仍是困擾這個國家的兩大難題。再看香港特區前特首也曾提倡生育三小孩的號召。以文本中把鼓勵生育鄭重其事地提出實在是無新意,更不用說根本不見有推動市民多生育的措施了,所以恐怕政府要走出一步,對症下藥地研究澳門人為何不願意生育的真正原因了?

總之,一份得不到市民充分認同的人口政策,如同一件未經度身的衣物,強行穿著,亦因未能貼身最終遭到摒棄,一份草草了事的文本,所提出的政策建議若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口號,又何以得到市民的支持呢?市民又以何對之寄以未來的希望?我們需要一個以人為本的人口政策,以人為本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政府施政的依歸,而且只有制訂科學而富遠見的人口政策,才能應對未來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9.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九

将两人的话联系起来一琢磨,这项关系到每个家庭利益和无数考生前途命运的公共政策,让我感觉有些不安。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所解读的,新政策表现出这样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城市考生和女生。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及农村不发达的现实,农村考生的出路越来越窄,通过高考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的机会越来越少。看看高校学生中,靠父母土里扒食进入一流高校的学生有多大比例?一些农村考生即使十几年头悬梁锥刺股,考出了高分也不敢报考大城市的学校,单是路费和日常的生活消费就支付不起。再想一想那些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远离父母和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一个个靠天收靠命定,哪有什么可能再安心学习,与城市学生“见多识广”的优势去比拼?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现象,大都源于政策和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公平价值缺失。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最终要依赖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公共政策一旦出台执行,就会形成政策惯性,进入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合理的政策导向将扭曲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各个阶层和群体间产生新的鸿沟和对立。

10.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十

根据艺术类招生办法,广东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分为统考、校考、统考基础上的校考(简称“统+校”)和统考合格四种类别。比去年多一类:统考合格。

凡2022年拟在我省招收艺术类考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含面向全国招生),须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向教育部申报招生生源计划(各高校可根据术科考试类别划分专业组,按院校专业组模式,分统考、校考、“统+校”和统考合格四种类别,分专业填报)。

广东高考在线注:“统考合格”这个类别其实在近两年的高考录取提前批中已经出现,本次是正式出现在艺考大政策中。

变化二 校考考点减少1个

2022年广东的艺术校考点有7个,比减少了1个: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2022年的艺术类校考点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市美术中学、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市南海区艺术高级中学、佛山市顺德区实验中学。

可以在广东设点校考的省外院校,必须在以上指定考点进行。

变化三 可在我省校考的院校要求严格

须在我省设点校考的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执行的本科院校招生的院校由高校提出组织校考申请,经我省招生办审核备案后,方可在我省指定考点组织实施专业校考。

在我省招生录取的公办本科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可以跨省组织校考的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因特殊情况如需在我省设点考试的,经我省招生办审核同意后,方可在我省设点组织专业校考。

此外,我省原则上不再接受其他院校在我省设点组织校考,需要参加这类院校校考的考生可直接到所在院校参加校考。

变化四 美术类可在我省设点校考只允许这类院校

除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执行的本科院校外,我省不再接受其他高校在我省设置美术类术科校考考点。

变化五 体育类考生号也可报名校考

所有参加校考的考生必须具备广东省校考资格,在2022年高考报名时,考生可采用艺术类考生号或者体育类考生号参加报名。而在去年,考生只能采用艺术类考生号。

变化六 统考时间提前

美术、书法、广播电视编导类术科统考比去年提前2天进行,音乐、舞蹈类术科统考则比去年提前1天。广东2022年艺术类各类统考时间如下:

美术:月4日;

书法:年12月4日;

广播电视编导:2021年12月4日;

音乐:2022年1月12-22日;

舞蹈:2022年1月23-27日。

变化七 新增播音主持校际联考

10月28日,《关于印发广东省202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的通知》公布。

2022年,我省高考将增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含粤语)术科考试的校际联考、所有省内本专科院校和认可本校际联考成绩的省外院校统一实行校际联考。不认可本校际联考成绩的省外院校,由院校自行组织校考。

从2023年起,实行省统考。

此外,今年艺术类统考成绩公布时间将于2022年2月1日前公布,比去年提前了9天。在考生进入考场时,2022年校考考点将使用人脸识别设备、身份证识别仪对进入考场的考生进行身份识别,未提及使用指纹识别。

<<<返回目录

艺术生高考的优势

文化课要求分数相对较低,录取比例较高

普通文理科高考对于考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如果考生要报考相应批次的院校择录取时的文化课分数要远高于最低达线分数。

艺术专业高考则需要考生在每年年底的十二月末到次年三月底参加院校组织的艺术专业校考,取得院校的合格证书后,报考相应院校的不同艺术类专业。由于各院校艺术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分数要求的不同,则按文化课加艺术专业成绩进行录取,那么,考生录取时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有的会减低。

高等院校在录取专业考生时,不同院校的录取要求有所不同。

有的院校在考生取得合格证书后,按照普通文史类录取考生的文化课要求的60%-80%录取,有的院校按照考生的专业课成绩加文化课成绩的总分录取,还有的院校按照考生专业课成绩分数排名,则考生文化课成绩只要达到本省当年艺术专业文科或艺术专业理科成绩直接录取。这样按照文化课成绩的不同,考生课选择的院校范围将大大增高。

报考院校时目标比较明确

普通文史或理工类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比较盲目,由于高等院校每年录取政策的改变,使考生难以把握和猜测本年度,该院校录取时的实际分数。因此,志愿填报时比较盲目,也因此造成许多高分考生与院校失之交臂,往往只差几分。

而艺术专业考生则相对比较明确所选择的院校,可以根据上一年度院校录取时的成绩要求,结合自身高考文化课成绩的预测,直接填报所选择的院校,由于艺术专业在高考录取时,每年度变化不大,因此这些考生则可根据自己取得的合格证书直接填报志愿,目标比较明确,录取比例远高于文史及理工类考生。

<<<返回目录

高考艺术生怎么考

艺考生考试流程为:参加统考—然后校考—然后全国统一高考。

具体流程为:

1.领取艺术类报考证不需要统考的省市在1月份左右可以直接从学校那里领取艺术类报考证了,这是在各大院校进行校考时的凭证。统考需要统考的省市一般要先进行统考,在规定的时间上网报名,打印准考证,按准考证时间地点按时考试,统考合格后获得统考合格证,才有资格参加各大学校的校考。考试结束后可以在相应的网站查询自己的成绩。例如四川一类的特殊政策的省市,统考会在艺考校考结束后进行。广东目前只有音乐、美术统考,传媒类目前还没有发布统考信息,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校考。

2.查询当年各大院校招生简章从12月开始各大学校考试发布招生简章,考生要密切关注,做好考试选择和时间安排,也可以及时的关注陈教授微信平台。网报需要网报的学校要提前进行网络报名,具体学校网报与否须看当年的各大学校招生简章,有些学校还要网上缴费。按时间,要求进行现场确认报名。

3.现场报名(或者现场确认)网报的学校需要现场确认,不需要网报的学校就是现场报名。现场报名一般在考试前的两三天,需要到考点递交材料如身份证,省统考信息表以及部分学校要求填写表格,张贴照片,具体看招生简章要求,现场确认后拿到准考证。

4.专业考试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考试内容与考试时间不等,具体看准考证及学校发布的信息。

5.查询专业成绩,获得文考证3月份到4月份各大学校会以网络或者别的形式公布专业成绩查询方式或者专业通过名单。大部分学校会给通过专业的考生寄发艺术类合格单,部分不寄发的学校考生需要自行在指定时间到此学校的网站打印合格证。确认艺术类广东考生在获得专业证后,大约在3月或者4月需要向当年招生办递交一张专业合格证(一般学校会通知,并负责执行),递交有效后才能正式确认为艺术类,没通过专业考试的学生转为普通类。高考6月7号考试进行文化课考试录取7月份左右各大学校会录取公布录取名单或者查询方式,开始邮寄录取通知书。

11.高考制胜的三大心理因素 篇十一

一、信心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信心者,不会因高考多了几个不确定因素就心慌起来,而是不悲观、不气馁,坚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长期积淀,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难住自己,即使遇到一些新题,只要将平时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是肯定能够解决的。然而,有些学生,虽然平时成绩并不差,但却因有畏惧或畏难心理,遇到生疏的材料或新题,就“临阵退却”,使原本可以得分或能够部分得分的题目被放弃,令人惋惜。因此,信心是高考的灵魂,是高考的支柱。

例1.(2009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30题)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题中漫画主要强调树立信心和意志的重要性,四个选项都需要考生能准确地从漫画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后才能作出判断。其实,考生即使看不懂本题漫画的意思,也不必灰心丧气,可以借助四个选项来帮助理解漫画,然后再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每个选项逐一判断。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都是第二性的,所以A、B、C项的表述都不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本题选D。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的特点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材料虽然很有创意,但第(1)问哲学角度的设问很基础,除了前半部分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外,后面的设问纯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情况。从考生心理的角度来看,此问容易让人兴奋,也容易让人浮躁,在这种情况下,“稳”字十分关键和必要。第(2)问指向很明确,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比如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文化、对人类的文明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逐点分析。新课程、新高考都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所以考生要稳扎稳打。

二、细心

细心,也作“心细”,就是心思周密,不粗心,不遗漏,对所做的试题、阅读的材料,要字斟句酌,完整提炼、周密阐述;对多个图表、文字混合型材料要反复对照,列出异同,全面整理,有条不紊;对材料中提供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与备注,要特别留心和重视,并针对相关的材料展开联想,以便答题时扣题,使答案具有针对性。否则,事实就会模糊、数据就不精确、答案的内容就不完整。

例3.(2009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解析:本题根据人体血液pH值与健康的关系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题本身并不难,但必须细心观察pH值的变化有三种:健康、非健康和死亡,而pH值在这些质态范围内的变化都是量变,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

例4.(2009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4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及时实施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1)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图表和文字并不复杂,问题也不算难,但解题时只有细心阅读图文信息和问题要求,才能全面、准确地组织好答案。回答第(1)问要留心三点要求:一是要“结合材料二”,材料二为描述材料一中的现象提供了背景;二是注意设问中“分别”二字;三是必须抓住图1、图2中的关键点分析。回答第(2)问也要注意三点要求:一是要扣住“《经济生活》的角度”要求,不能答成《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的相关内容;二是要说明“必要性”,而不是重要性;三是具体组织答案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教材知识,联系社会背景、热点时事,多角度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切不可仅拘泥于书本知识而遗漏要点。

三、耐心

耐心,是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遇到难题时能够坚持完成,不退缩。从某种意义上说,耐心的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新课标下的高考政治试题,材料题较多,且阅读量比较大。考试中,对试题提供的图表、文字材料必须认真研读,不留死角,切不能急于求成,因图表复杂、文字材料长、语义深奥而缺乏耐心。唯有如此,才能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合理地为下一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耐心,解题的依据就不足甚至没有,对问题的看法就可能荒谬或片面,组织的答案也就不够准确与全面。

例5.(2009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题)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较大。乍一看考生可能会被迷惑,但只要耐心地从基础知识人手,抓住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一步一步地计算,就容易人手了。今年该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由于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这就意味着今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应该降低。假设今年单位商品价值量为A,那么A(1+30%)=260元,A=200元,也就是今年单位商品价值量是200元。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动,单位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但是价值总量增大。甲生产者今年1小时生产2件该商品,那么甲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为2×200元=400元,所以答案选B。

例6.(2009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28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1)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并依据图10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4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概括说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是如何体现政府宗旨的。

(4)结合材料二,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设置的背景既有图表又有文字材料,设问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性较强,不仅要求考生提取符合试题要求的论点,而且还要求作出事理交融的论证,并考查考生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时,千万不能因材料复杂、设问较多而产生烦躁心理,要耐心细致地阅读图表和文字材料,才能组织好本题的答案。回答第(1)问,关键要从材料得出相应的知识,图9中的数据直接表明我国的税收收入呈上升趋势,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在2007—2008年之间出现了下降趋势,回答原因时首先注意结合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其主要来源)的因素作答;其次还要注意运用图10中反映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的内容来回答。回答第(2)问,首先要从三种税收各自对其领域内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人手,然后再从总体上分析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回答第(3)问,要先写出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然后说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回答第(4)问,要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政策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这一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结构性减税”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而实行的减税,所以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从辩证法角度分析,我国财政税收政策进行的调整,是从全国考虑的,因此这一做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系统优化的观点。

12.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十二

一、句分法, 让答案无处藏身

众所周知, 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会先呈现若干段不同形式的材料 (一般以文字材料为主) , 然后再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命题者所提的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科学的描述和阐释。一般情况下, 根据题目材料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归纳”或“概括”材料中所包含的“内容”、“措施”、“特点”、“影响”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也不知道材料中究竟包含多少个要点, 这时候, 句分法便发挥了它神奇的作用, 让答案要点无处藏身、束手就擒。

所谓句分法, 即以句号为标志 (有时为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 , 把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分成若干句, 再逐句进行归纳或概括, 之后把相似或相同的要点就地合并。此方法在文字型材料题中普遍适用, 其优点是保证材料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得到全部注意, 并使考生所答要点全面而不遗漏。

[例1]材料: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 操奇赢, 辛勤以振其家。 (1) 性不好华靡, 布袍芒履。 (2)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义屋以居之无庐者, 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3)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 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 所费不啻万缗, 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 以利行人, 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4) 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 临财不苟取, 遇善举辄捐货为之, 名重吴城。 (5) 晚罢归, 人以重价赁其肆名, 荣命不可, 谓:‘彼果诚实, 何藉吾名?欲藉吾名, 彼先不诚, 终必累吾名也’”。 (6)

问题:依据材料, 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成功商人的优良品质。

根据句分法的操作要领, 我们可以把以上材料分成六句话 (如材料中所标) 。很明显, 第 (1) 句话强调的是“勤劳”, 第 (2) 句强调的是“节俭”, 第 (3) 、 (4) 句强调的是“乐善好施”, 第 (5) 句强调的是“取之有道”、“遇善则施”, 第 (6) 句强调的是“诚实守信, 重视名誉”。经过整合, 我们就可以得出了本题的正确答案, 即勤俭致富, 乐善好施, 注重诚信 (声誉) 。

二、代换法, 让思路绝处逢生而豁然开朗

材料解析题中一般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某个问题的提示语, 而其中的“结合所学知识”, 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不知所措。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都在埋怨自己的学生, 怪他们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转念一想, 既然学生不知道“迁移”, 何不换一种学生心领神会的提法, 即数学中常用的代换法。实践证明, 这一招果然有用。

所谓代换法, 即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把题中的问题换成自己最熟悉的某一个类似问题, 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 然后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2] (09年全国文综卷Ⅰ) 第39题第 (2) 小题:“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从题中材料可知,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 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 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 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 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 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 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 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 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 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 再运回欧洲, 此乃‘归程’。”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三角贸易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殖民扩张中惯用的一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既然是一种殖民扩张手段,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题目代换成“欧洲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的影响”, 而这个问题, 在统编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 (上册) 中有三个地方出现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分别为课本第7~8页中关于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第84页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 第96页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来进行选择和代换, 在回忆出课本相关内容要点后即可作答。

三、均分法, 让题目赋分明示要点数而事半功倍

非选择题中, 每一个小题都有明确的赋分。用好这一赋分, 意义非同一般, 它既可以帮助考生明确答案的要点数, 又可以告诉考生“答多少”, 答到何种程度。一般情况下, 题目的赋分都是2或3的倍数。根据近几年文科综合考试的评分标准来看, 非选择题的答案要点基本上是每点2~3分。在平时的备考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把每一小题所赋的分值除以2或3, 所得的商便是该小题的要点数。美其名曰均分法, 也称作“看菜吃饭”, 一般分值高的题需详答, 分值低的则相反。此方法的优点是让考生能迅速确定答案的要点数和详略程度。

[例3]材料一: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 美、日、法、英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 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 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多次上奏折, 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 以加强吏政, 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 巩固海防。1883年12月中法战争后, 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 再次上书, 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10月12日, 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摘编自“中国台湾网”)

问题:根据材料一分析台湾设省的原因。 (12分)

13.高考三大新政策 篇十三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其中,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包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试点区域有山东省、湖南省和重庆市。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二是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升学。应该说,经过多年呼吁和努力,前一个问题在很多地方已初步解决,但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高考报名实行“学籍+户籍”双重认定政策,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由于各地教材不一样,回老家参考又“水土不服”,甚至因学籍与户籍分离而无处参考。因此,此次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即在于探索“异地高考”的办法。

但是,将山东、湖南等选为试点区域,又令人费解。山东、湖南是人口输出大省,而非输入大省,重庆也是。教改理应选择外来人口较多的.省市作为试点区,怎么反将人口输出大省作为试点区呢?选择山东、湖南等作为试点区,难度确实会小很多,但这样的试点成功,并不具普遍意义,做法也不具推广价值,一旦推广到外来人口集中的省市,仍然会遇到新问题、新矛盾而“水土不服”,这样的试点意义有限。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确实很难。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影响当地居民子女上学机会,进而影响地方态度和决策。但“异地高考”问题必须解决,相关改革应当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只有选择外来人口较多的省市作为试点,才能在试点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试点成为推广的先导。想想看,如果此项教改能在北京、上海等地试点成功,何愁不能顺利推向全国?

当然,不能完全责怪教育部选择不当。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曾下发通知,希望各地申报“异地高考”改革试点,提出改革方案。可能是由于申报的省份不多,尤其是那些外来人口较多的省市不愿先碰这个硬钉子,最后教育部才不得已选择上述三省市作为试点区域。若果真如此,那么我认为,对于这种可能有损地方利益的改革试点,试点安排不能完全靠地方自觉,教育部应从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强制性安排哪些省市作为试点区域,同时辅以配套措施,比如依据非户籍高考生的数量,对试点区域给予高考录取名额上的倾斜,以调动其改革的积极性。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异地高考申请书范文

★ 广东异地高考报名条件

★ 各地高考改革

★ 高考改革新方案

★ 陕西异地高考的政策规定

★ 陕西省异地高考政策解读

★ 高考改革实施新方案

★ 异地高考的病根在社会经济

★ 北上广 异地高考有多远

上一篇:街道七一活动方案下一篇:秋思优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