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2024-06-20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精选12篇)

1.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一

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在自愿基础上联合建立的,以发展专项产品产业化经营和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实体.

作 者:雒新昂 作者单位:白银市农牧局,甘肃白银,730900刊 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HU NONGYE年,卷(期):“”(10)分类号:F2关键词:

2.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二

一、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现状

昭通市目前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1个, 有成员13236人, 带动农户81572户, 其中, 登记注册的有92个, 未登记注册的39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行业。开展产加销综合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有82个, 技术、信息服务的有45个, 加工服务为主的有4个。这些专业合作组织虽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但都组织有供销队伍, 奔波于城乡各地, 活跃在流通领域, 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时的“买难、卖难”问题, 减少了中间环节, 节约了交易成本, 也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民对服务内容和需求日益多样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 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进行生产资料服务, 开展资金互助等等, 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有的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银行贷款或在会员中集资入股等形式创办技术、经济服务实体, 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服务性事业。

(二) 特点

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以农民的自发联合与自助合作为形式成立的。二是以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专业协会为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基本上都制订了组织章程与管理规定, 如:昭阳区乐居乡养猪协会, 鲁甸县水果协会, 威信县石坎乡玉米制种协会, 水富县云富镇蔬菜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有规范的理事会与监事会。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分布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相一致。突出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蚕桑、魔芋、林果、竹子和天麻八大农业优势产业, 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主要集中于技术与经营方面的统一服务, 主要是联合会员的人、财、物优势, 在技术与经营方面形成合力, 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多为“农户+合作组织+企业+市场”, 由于基本上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无法直接通过经营方式促成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为会员提供技术、经营服务的同时, 往往依托组织内的龙头企业或经纪人完成会员的统一销售环节。如水果、魔芋等协会主要委托宝清果业、三艾魔芋等龙头企业统一销售, 威信县田坝畜牧养殖协会合作社主要委托信誉较好的社员经纪人组织养殖户统一销售。

二、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律界定不清晰

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社会团体应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具备一定条件经登记管理机关 (县民政局) 审核同意注册后才是合法的, 昭通市131个农民合作组织仅有4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 其余是在民政、科协、农业部门进行登记, 绝大部分没有法人资格, 无法通过开展经营活动获取收益。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外部管理与指导主体缺位

一是由于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 组织、登记、管理、指导存在主体缺位, 没有明确的指导和管理部门, 民政、科协、农业部门都在管, 但却都管不到位。二是由于80%以上的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助组建的, 组织的负责人多由政府部门指定或由公职人员兼任, 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人的比较少, 合作组织的利益与入会农户的利益没有完全融为一体,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偏离合作的性质。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有了较为健全的章程与制度, 但是在运作中却没有严格地按章办事, 使得专业合作组织与入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松散脆弱, 加之入会农户受小农生产思想的束缚, 缺乏专业化、规模生产的市场理念, 相互间的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政府及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持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一为省、市、县政府扶持发展资金;二为自身积累;三为获得有限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四为民间借贷。调查显示, 昭阳区乐居乡养猪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点, 获扶持资金9万元, 仅占其总投资的10%。2006年, 昭通市经管站组织申报了18个示范项目, 获省扶持资金66万元, 单个项目获扶持资金最多的不到6万元, 最少的还不到1万元。巧家县金塘乡双河村加入协会的农户占60%, 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占入会农户的85%, 2006年金塘乡农村信用社向该蔬菜协会成员农户共发放贷款32万元, 户均贷款仅为1500元左右。

从农村金融信贷供给方式来看,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的现在只有农村信用社, 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不足, 没有足够的担保和抵押, 农村金融机构对其持谨慎的态度。到目前为止, 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还停留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给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单户信贷额度一般在3000元以下, 期限在一年以内;二是信用社在信贷过程中, 不承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法地位, 不能把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企业一视同仁, 况且协会本身也不能以经济组织的名义获得贷款;三是农村信用社尝试联保贷款形式, 一般采取边放边收的按季结息方式, 联保贷款实际上还处在试点推行阶段, 入会会员现目前还不能获得统一贷款。

(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迫切需要农村金融部门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而现行农村金融服务却趋向单一化, 一是服务机构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农村经营网点, 上收信贷权限, 将服务的重点转向城市, 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唱主角;二是结算手段单一,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在农村信用社开户, 而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还主要靠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来办理资金汇划, 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高效的结算要求;三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还停留在存、贷、汇业务上, 像票据融资、代理理财、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几乎还是空白, 就是在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如贷款品种上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少量的联保贷款外, 大量的是担保抵押贷款, 且抵押物仅限于登记有效的房地产, 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的是自家的宅基地或集体的土地, 不能作为抵押物。

(五) 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着特殊的天然的依赖性, 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大多数经济林果至少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看到成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贷款而又没有担保, 也没有办理农业保险, 农村金融部门从资金的安全和风险上来考虑, 大多都不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其中, 而只发放给农民自然人。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就要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看, 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趋势良好, 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一) 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和行为, 依法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一是根据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清理, 在清理的基础了依法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使其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并尽快出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措施》;二是依法建章立制和开展民主管理、正确处理组织与成员的关系,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三是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完善产权关系、加强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管理和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 正确处理好对内服务与对外经营的关系;四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创造条件, 把积极为全体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作为首要任务, 对新组建的要大力支持, 允许多种形式, 发展为先, 在发展中规范;五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通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推动形成“建一个组织, 兴一项产业, 活一地经济, 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二)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一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二是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使之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三) 政府财政资助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

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公益性投入, 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是政府应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项目资金, 在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 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二是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 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在各种综合性和专项投资、拨款、贷款、基金项目中, 应列入支持合作社的相关项目;四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落实某项政策的具体任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 (如技术设备等) 支持或资金支持;五是政府涉农项目的申报可以适当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低价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料。

(四)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支撑

地方税务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一是通过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二是销售自产农产品及经其分级、整理、初级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三是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五是工商部门在农民专业组织登记上给予简化登记程序, 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 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周到的服务。如在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登记的情况下, 工商部门可以以合伙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等形式给合作社登记;放宽注册资金标准, 减免登记费、验资费和工商管理费等,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合法身份、参与市场竞争铺平道路;实行定点服务, 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企业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核名、优先登记、优先提供咨询服务, 在登记注册上提供工商法律帮助, 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相关登记手续。

(五) 金融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原则;种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15-1

1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1.1条件

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一般发起人要5人以上,农户、经济人、专业生产大户均可以发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人为本,能人牵头的原则,要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市场经济规律,乐于奉献的人担任理事长和理事会成员。要采取自我推荐、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选举本组织的领导及成员。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户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可自愿加入;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在购销、加工、储运、技术,资产及农业机械等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互相合作: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例如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经营要素。

1.2基本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会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对发展生产经营具有自主权和所有权;坚持农民自主自愿加入,自由退出的原则。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各有关部门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搞好服务;坚持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并实行一人一票制;坚持专业突出的原则。经济组织要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围绕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组织起来,各个环节上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载体,通过项目组织实施,使本组织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其成员利益的最大化;坚持依章管理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比较规范的章程;有~定的经营要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经营要素。参加合作经济的成员一般以现金入股,也可以以经营要素折股,或其他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集体组织的活动经费;坚持合作制的分配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盈利和积累归成员共同所有。

2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种类

2.1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动型

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种、养、加、全省大户,围绕某一产业为会员开展技术、资金、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

2.2产销协作型

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在市场与农民之间建立一条利益联结的纽带,通过订单的方式,形成松散型合作模式。

2.3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产业协会,引导基地户以会员的身份加入协会,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

2.4市场集散型

立足特色产品生产,通过协会和经纪人把特色产品打入市场,在一定区域形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优势。

2.5综合服务型

这类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办单位为政府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综合服务部门,主要是及时、快捷、免费为农民在生产技术,信息和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

3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采取的措施

3.1各级政府要善于总结典型进行示范引导

齐齐哈尔市在总结龙江县华民乡辣椒协会、龙沙区养鸡协会、泰来县水稻协会和梅里斯区洋葱协会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全市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3.2强化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自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该项工作摆上了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并下发《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坚持的原则,扶持的有关政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發展。

3.3要召开现场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为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规范运作,需要召开现场会加以推进。市农委组织全市各协会会长参观了齐市大豆协会、市洋葱协会,市养鸡协会,黑岗乡养牛协会。介绍了经验作法。通过现场看、实地学,促进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

3.4明确责任制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市农经总站负责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审查、登记、行业管理。为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为其发展搞好服务。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宣传报道农民专业协会经验。

3.5搞好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培训

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向农民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和协会管理制度,以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技术。

3.6加大资金投入数量

4.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四

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近日,市人大农业委员会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是:

一、基本情况

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逐步探索建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05个,社员总数16000多人,带动农户6万多户。从登记注册的 905个农民专业合 作社的产业分布看,涉及种植、养殖、运销、信息技术、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从事种植业的有 210个,从事畜牧业的有639个,其中奶业 570个,林业 7个,渔业 10个,服务业23个,其他16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组建形式多元化。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三种组建形式。一是“合作社+农户” 模式,由农民能人牵头发起建立,由于与农户联系密切,在种植、生产、销售环节上组成比较紧密的链条,大大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社联办,以专业合作社依托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为企业种植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企业试验示范新品种,企业为合作社提供相应的经费。这类合作社运作风险小,但经济效益也不大,只是企业与农户的纽带;三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创办的,把党支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途径。

合作内容不断深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户或十几户联合,发展到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联合。从合作领域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从单一产业领域,发展到种、养、加、销等各个产 业及领域,其中联系较为紧密、运作较为规范的,集中在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与农业产业化关联程度大的产业,如奶牛、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从合作水平看,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物质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综合服务转变。此外,我市一些地区还尝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成立了土地合作社,乡镇、村委会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整合,储备到农村土地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转包或出租,所得收益分红。

地区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支柱产业产品和特色产业产品发展起来。因此,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主要以奶业、蔬菜、马铃薯、肉羊等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为突出地区产品特色,我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商标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阴山红”牌李子、“川宝”牌马铃薯、“伊牛”牌小香米、“蒙禾”牌西瓜、“一溜弯”牌红辣椒系列产品等 30多个合作社商标。武川县农丰马铃薯种薯专业合作社的“川宝”牌马铃薯获XX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牌”殊荣。武川县兴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蓝姐”牌系列蛋产品在XX年第三届创业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被评为“XX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产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合作组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产业带,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专业生产。如:赛罕区润土绿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周边各村1500座温室大棚为依托,通过技术扶持和市场引导,根据消费人群需求推出不同档次的蔬菜,逐步打出“润土绿”这个蔬菜品牌,已经成为呼市“菜蓝子”的重要一员,成为赛罕区蔬菜种植主导产业的支撑点;清水河县蒙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固定资产XX万元,入社成员200多人,带动当地农户10000多户,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清水河小杂粮产业,合作社社长刘三堂于XX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武川县围绕马铃薯产业,建立起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大多数都开展了农超对接,如“富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圣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都和XX、上海“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XX小汤山等地签订购销合同。有的合作社还开展了超市直采,有效带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特有 的组织载体优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校等部门的联合,带动科技培训与科技示范活动,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托克托县的多数合作社,每年年初均为成员举办1—3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000多份,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把科学技术通过专业合作社推广到了千家万户。托县大羊场胡萝卜生产合作社,以蒙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由200户红萝卜种植户自愿联合组建,带动农户3823户。合作社与蒙川公司签订种植和销售定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对社员生产的红萝卜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种,其主要蔬菜品种胡萝卜、甘蓝、南瓜、红辣椒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和加工;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完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推动了农民持续增收。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统一服务,开拓市场,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了产品销路;通过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利润返还,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从而在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据调查了解,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同等条件下比未加入的农户的年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土左旗秀梅奶牛专业合作社,将81户社员的奶牛集中饲养,集中管理,XX年,有存栏奶牛570多头,交售鲜奶1000多 吨,实现销售收入275万元,平均每公斤鲜奶比非社员高0.2元,每头奶牛的收入比非社员高1000元左右。

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急需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起到了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如回民区乌素图林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XX年成立以来,为社员统一购买了蔬菜种子,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购买无公害农药,统一在温室大棚安装了沼气池,注册了商标,定期请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等,在销售上统一包装,统一批发,保证了产品品质,蔬菜每斤比同类菜高0.3元左右,杏果每斤比同类产品高2—4元。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现阶段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仅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求。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与农村政策,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施政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政府把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专业合作组织来管理,使政府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大事、顾全局、搞服务。与此同时,专业合作组织培训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有利于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辐射功能弱,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和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小。一是由于宣传力度小,农民对专业合作社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农民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社,习惯于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力度小,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由于多数合作社是白手起家,生产规模小,经营实力不强,在资金融通、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市场开拓上都面临极大的困难。还有的合作社成立的目的只是为了套取国家的项目和财政的扶持资金,对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机制都不甚了解,成立后也没有进行运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合作社”。

内部运作不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有些合作社的《章程》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不按《章程》议事、办事;二是民主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未设,有的也只流于形式。日常运作主要由理事长 一人说了算,社务不公开,合作社完全没有按照民主管理的理念、方式、原则运行;三是内部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制未完全形成。四是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形成,没有实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

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有合作理念、有市场知识的牵头人,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大多数发起人信息渠道比较窄,不能获得更多有用的市场信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资金瓶颈比较普遍。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实力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政府所能投入的资金又是有限的,因此,资金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社命运的长短。另外,很多税收优惠政策仍难以全面落实。

五、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调研后,大家形成共识,针对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 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贯彻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地方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用地、用水以及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三是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导支持一批奶牛、蔬菜、肉羊、马铃薯、小杂粮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要结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积极探索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四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资金扶持项目的建设指导和资金监管;

5.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五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湘南边陲,是一个只有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全县个乡镇办事处,个国有农林茶场,个行政村,万多农户,农业人口近万,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近万亩,旱土万多亩。近几年,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审时

度势,对农村涌现出来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积极加以鼓励、引导和扶持,形成了社区型、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年底,全县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其中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运输业个,其他专业协会个。目前,参加入会农户万户,占全县农户万户的,吸引和带动农户万户,吸纳股金万元,拥有固定资产万元,会员年人均增收余元。各类合作组织合作形式多样,合作领域广泛,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主要作用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持产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自愿组成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它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涌现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县农民收入增加、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措施,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从我县的实际来看,每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自年成立以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四统一的管理方法,为订单农户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与县内个乡镇个村的户农户签订生姜、香芋产销合同,面积达亩,其中生姜亩,香芋亩,每年帮助订单农户销售优质生姜多万公斤,优质香芋万公斤,为订单农户增加收入多万元,户平增收余元。会长所在的水口村,全村户农户,的农户种姜,该村每年仅生姜一项收入就有万元,人平多元。该村已发展成为[本文权属文秘港:http://wmgang.com]脱贫致富的小康村。××年初,该协会签订农产品供应意向合同,年供应台商南瓜万斤,玉米万斤,红薯万斤,桃李梨万斤,柑桔万斤,蕨菜万斤,小竹笋万斤,生姜万斤,为我县乃至周边县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更是农民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我县出现了一批以农产品产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农产品销售协会。县农产品销售协会,采取合同订单销售的方法,帮助本村户农户解决了万余头生猪和亩黄花梨的销售问题,每年把本村出栏的多头瘦肉型生猪和果农生产的多吨优质黄花梨直接销往深圳、广州、郴州等地。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年来,年运销生姜多万公斤,占全县生姜产量的一半。多年来,该协会经销的生姜、香芋等农产品一直销往广东、海南、上海、湖北、陕西等个省市,并在个省市建立了生姜销售网点个,成为全县订单农业的领头雁。农民专业协会的出现和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以农产品销售协会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和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致力发展运销对路的香芋、大白苦瓜、优质稻等优质农产品。近几年来,全镇亩水田,每年都种植香芋亩,优质稻亩,大白苦瓜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格局。大洞办事处大洞村、梅溪村在大洞农产品销售协会的引导和推动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几年来,大洞、梅溪两村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黄花梨亩;发展养猪大户,年出栏瘦肉型生猪万多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

四是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公平竞争。近几年来,我县的毛织业发展很快,各种类型的毛织厂如雨后春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止,全县共发展毛织厂多家,拥有毛织机万台套,毛织行业从业人员万人。为了规范毛织行业的行为,加强毛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保证企业进行有序竞争,推动我县毛织业的繁荣与发展,年,我县成立了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县毛织行业协会。目前,加入该协会的毛织厂达多家,协会会员达多人。毛织协会制定了较完善的章程,对会员的权利与义务、行为规范及会费的收取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会员企业的用工、工价、伙食标准和管理都制定了统一标准和要求,从而规范了毛织行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竞争行为。

三、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是领导重视。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非常重视,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是鼓励支持。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万元资金作奖励,奖励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其发展。去年我县的桑蚕协会争取了省财政万元的资金扶持,今年我们又为黄花梨协会和沼气协会上报了争取省财政扶持的项目申报书。

三是办点示范。为了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近年来,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办点示范工作。县农办对进行农产品销售协会办点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领头创办了县桑蚕协会,县经管局把生姜专业技术协会作为自己的联系点,通过办点取得经验,从而指导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是推介典型。近几年来,县直相关部门在办点示范的基础上,帮助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结经验,在全县乃至全市予以推介。去年以来,县经营管理局先后帮助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等个专业协会总结推介协会经验,对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是能人带头。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我县十分注重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大户和经济能人发挥带头作用,带头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我县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村的经济能人和各种类型的大户带头创办和发展起来的。

四、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时期农村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从我县的情况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⑴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形态绝大部分仍然是属于合伙性质的经济形态,在叫法上带有浓厚的习惯色彩。⑵从协会的运作来看,与股份合作制的特征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法人地位不够明确、制度不完善、财务不够规范、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⑶从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资金不足,服务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今后打算

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示精神,继续做好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作出不懈努力。

6.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六

市政协农民组织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统计上报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1个,涉及水稻、小麦、棉花、西瓜、畜牧、水产、芡实、用水等产业、行业,其中冠名合作社的有4个,其余为协会,协会中包括了原永丰街道8个村的用水协会。无论是协会还是合作社,都经民政局登记或科协、科技局等部门批准,但大多数为松散型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农委、工商等部门的大力宣传指导下,三湖芡实合作社、郑集花卉合作社、界牌三元养猪合作社、益民鹅业合作社、汊涧畜业合作社、龙岗芡实合作社、天长街道蔡营稻业合作社、天长蔬菜合作社、杨村苗木花卉合作社、平安稻业合作社、绿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相继成立,并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市政协的具体指导下,仁和镇原芦龙村还成立了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芦龙农事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全部按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成员全部出资合作,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目前又有5家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筹建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呈蓬勃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农民组织化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氛围良好。各地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民组织化的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有所加深,能够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的抓手,进行引导。市农委开展了多次不同对象专题培训,要求农经站做好相关服务。市工商局设立专门窗口,明确一名副局长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二是成员结构多样。在合作社内部,既有农民社员,也有非农社员;既有生产环节社员,也有加工、销售环节社员;既有个人社员,也有企业团体社员。金集益民鹅业合作社8名社员中,就有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天长街道杨圩绿色蔬菜合作社共有30个社员,其中1名非农社员,1名天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依法登记,有固定场所,有健

全的组织机构,成员全部出资,为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平安稻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500人,基地覆盖附近3个镇,面积达7万亩,社员入股130万元,年分红11万元。今年秋季,原平安镇周边6123户农民种植的6.7万亩水稻,康盈米业有限公司按订单规定共收购优质稻谷16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近300万元。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有200多个农民自愿入社。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全村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几乎服务到每个农户,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事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城打工,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1、认真宣传发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6月30日农业部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我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举办培训班。除参加省、滁州市培训班外,我市举办了农经人员和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培训班。市新农办和农委于8月31日举办了由农经人员和26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二是以会代训。10月中下旬,我市先后召开各镇街道分管新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会议以及畜牧、蔬菜、种植业、林业、农经部门负责人会议,和畜禽大户、苗木花卉大户会议,进一步进行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我市的成功典型事例,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2、部门积极主动。为推进我市农民组织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市农委明确各镇街道农经站负责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具体指导,给每个农经站统一印制了合作社成立的基本条件、申请程序、成立大会的主要议程、可设立的会计科目等,并安排农经站负责人主动上门指导。

3、强化政策推动。2007年我市新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据市新农办介绍,市政府专门安排130万元资金,鼓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合作联合。市新农办在资金引导方面,考虑设立基本奖和绩效奖。对凡真实注资、单独建账、依法登记、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给予基本奖励;而对带动农户多、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大的则给予绩效奖,以更好地促进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提供服务者进行自愿联合,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市成立了近30多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但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不到10%。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养猪、养禽、花卉苗木、种稻、种菜、养蟹等,合作领域不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经纪人等方面还没有破题。在已成立的合作社中,除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平安稻业、益民鹅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的合作内容较少,亟待巩固、充实、提高。

2、认识有待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合作社成员,乃至牵头人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真正意义了解还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是冲着上级能给予点扶持资金或可申报项目而成立合作社,即使成立了也规模较小。目前除平安稻业合作社和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入社社员数超过200名外,其他合作社成员均在二十户以下,有的还不到十户,小范围的合作,很难发挥作用。

3、服务功能不强。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人才、技术比较缺乏,服务功能不强,手段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会议,加大对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使镇村干部和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程序、管理、利益分配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更多合作。建议由市农委、新农办、市工商局、广电局共同谋划,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扩大领域。天长稻米加工企业上规模的就有30多户,产品几乎全部是销往东南沿海三省,各打各的品牌,增加了不少成本,不利于天长稻米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市农委在粮食加工业和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做文章,以优化社员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培训提高。建议农委和新农办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指导其按照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服务社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申报品牌。建议涉农部门切实做好相关服务,积极帮助合作社申报无公害认证,注册品牌,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 篇七

1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008年, 河池市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6个 (专业合作社24个) , 其中种植业78个, 养殖业30个, 水利188个, 林业4个, 其它行业有16个。入会 (社) 员79787人, 带动非会 (社) 员人数139014人。基本覆盖粮食、桑蚕、甘蔗、毛葡萄、食用菌、蔬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水产养殖及商品林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形成了合作领域拓展, 合作链条延长, 合作规模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作用发挥日益明显。

(1) 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降低了交易成本, 促进农民增收。如都安县竹藤编织专业技术协会引领地苏乡大定村群众大力发展竹藤编织传统产业, 全村共有村民1021户、4288人, 其中有980户、3018人从事竹藤编织加工, 占该村总人口的70%。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94万元, 其中竹藤编品收入955万元, 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9.9%;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 高于全乡农民人均纯入3227元的21%。

(2)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合作意识。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组织, 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了集体组织观念, 有了更为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 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面临同样的困难时, 又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难题, 不仅提高了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还提高了农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合作意识。

(3) 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为成员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 有的还直接到科研院所引进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 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如宜州市洛西镇桑杆食用菌协会因地制宜引进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新技术, 通过内引外联的办法先后投资400多万元, 创办全国第一个桑杆食用菌研发基地, 成功地研发出桑杆食用菌三个系列多个品种, 使桑树全身变宝。而且, 经过种植食用菌后的桑杆菌筒已经变成有机肥, 可直接作农田的基肥, 使该市的桑枝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再利用, 既延长了桑蚕产业链, 又开拓了一项新产业。

(4)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组织会员和群众进行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集群, 推动了“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发展。2008年, 在河池市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桑蚕产业发展中, 就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 发展桑园面积41666.8 hm2, 辐射带动23.3万养蚕户, 蚕茧年产量143.56万担, 农民养蚕收入10.77亿元。

2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河池市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种宣传措施, 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声势。部分干部没有认真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质不够了解, 对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认为合作社无资金扶持创办难;有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的扶持和税收政策, 否则无意义;有的认为农民素质低合作意识差, 不具备应有的组织能力。出现了政府引导、扶持不够, 管理不规范, 活动不正常, 群众创办或参与的热情不高等现象。个别专业合作社刚登记成立不久, 就马上退缩, 办理注销手续, 宣布解散。

2.2 政策环境不宽松

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河池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落实到位难, 特别是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 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2.3 运行机制不规范

目前全市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大部分制定了章程, 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代表) 大会等组织机构, 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活动不正常, 不仅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也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4 周转资金不足

大部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 社员集资有限, 银行贷款困难, 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乏力。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目标, 加强扶持和指导

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初期, 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非常关键。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 明确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并加强与财政、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形成各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3.2 广泛宣传, 强化培训

要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专业合作社法》, 广泛营造舆论氛围,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专业合作社法》的认识,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3 尽快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好法律规定

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以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真正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 密切合作,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3.4 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产品认证、市场营销、会员培训等工作,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也要在项目安排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3.5 典型引路, 抓规范促发展

8.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八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08-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初期,存在着结构分散、经营业务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然薄弱。一方面,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即使进行财务公开也往往是走形式,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混乱。

1.2 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且使用随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有社员股金和经营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向社员(主要是理事会成员)及民间借款。从会员股金的筹措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加之认识上的原因等,社员不敢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是随着发展情况而分次小量投入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在信用社申请贷款也十分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成长。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善。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在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导致监控机制不健全。其表现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财务收支票据,原始凭证杂乱。二是账簿设置不完整,账务处理不规范。三是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四是会计档案不健全。

1.4 民主监督乏力

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中却往往是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不经过集体研究,一个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年终不开社员大会;财务账目不公开等。社员在面对信息不平衡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内部利益冲突。

1.5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规范进行。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育和宣传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财务活动中,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

2.2 丰富融资渠道

要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如,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扩大社员数量,拓宽股金来源和数量;广泛利用农村金融系统对三农的支撑作用,争取信贷项目和贷款数量的增加等。只有资金充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实行独立核算,强化财务管理

《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机构要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合作社经营成果;严格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合作社财产。在财务管理机构内部设立财务主管、会计和出纳,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配备有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除了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搞管理的氛围,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合作社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合作社会计电算化软件,指导合作社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5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要切实履行合作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国家补助不被少数人控制利用,不被有关部门截流,让全体社员共受益。

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方案、民主理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收益分配情况、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情况。

总之,必须抓紧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真正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2] 周霞,刘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09,(12).

[3] 左永刚.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财会信报,2006,(12).

9.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九

珙县政协农业工作委员会(2013年12月11日)

为全面了解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推动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健康发展,2013年12月5日,珙县政协农业工作委员会组织该委政协委员对珙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视察调研,深入到珙县大自然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金和花椒专业合作社、珙县苗阳粮油专业合作社原料基地、加工厂房、办公场地进行了实地视察,同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部分成员、乡镇村社干部进行了广泛交流;在座谈会上,听取了珙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讨论发言。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发展数量多。至2013年11月,共引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2个,全部完善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其中:有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4个,市级示范社16个。社员注册资本达13662.76万元,资产累计达14589.35万元。

(二)产业涉及面广。产业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进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良性互动:一是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蚕桑生产由于有蚕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了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全县畜牧业产业在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积极带动下,形成了较强的产业经济;二是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域布局更加优化,重点产业带已成雏形。全县形成了孝儿、恒丰、底洞、下罗、曹营五个蚕桑产业带,下罗、孝儿、玉和、巡场乌骨鸡,上罗岩桂、竹荪,玉和黄金梨、辣椒,沐滩甜苦笋,洛表水果,石碑茶叶,孝儿黑花生,珙泉、恒丰粮油生产加工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带村。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特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产前统一新品种推广,产中统一技术培训、防病治病等生产环节的服务,产后的市场营销,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专合社入社成员17669户,带动农户26466户,2012年社员户均增收2100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80元。

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2012年珙县供销社被全省供销系统表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进集体。

二、发展的历程

2004年9月,珙县供销社改制基本结束。改制后是等待观望,还是创新发展?珙县供销社在思考讨论中形成了共识,选择了创新发展的理念,走有为有位之路,积极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县社职工进村入户,广泛宣传,逐户动员,引导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管理服务职能,县社积极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供销社在改制后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得到了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2006年6月,为了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珙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同珙县供销联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履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管理、服务职责,这在全市是第一个。2008年5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珙府发[2008]33号),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考核细则由县供销社(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制定并负责考核。形成了全县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由县农工委牵头,县供销社(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2009年起,县政府将市政府下达珙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任务交由县供销社(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承担。从实践看,由于县供销社(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承担了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任务,履行了对各乡镇政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核打分职责,强化了县供销社的职能职责,提高了供销社的地位,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积极同县人民银行联系并向县政府汇报,2010年10月,制定了《珙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加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珙府发〔2010〕13号),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保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完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约束、财务约束、合同约束、利益分配和风险规避等机制方面还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有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有的只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所,不具备开业资格等。

(三)依赖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希望政府资金扶助,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不想办法,在筹备阶段就要求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否则无法启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但目前政府受财力所限,财政资金补贴过小,在资金扶持、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补贴对象上,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能够得够政策补贴的只占20%左右,其他80%规模较小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另谋融资渠道。

(四)规模较小,发展不均衡。总体上还存在着经济实力不强,覆盖面较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部分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产业带动作用差,没有较好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几统一服务(如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五统一: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与市场、龙头企业对接差,难以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五)资金缺乏,融资困难。资金问题成为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全供销系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扶持相对较少,能得到项目资金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供销社虽然是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但资金支持不多。珙县供销社努力通过协调融资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困难。2010年以来,积极牵线搭桥,协调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担保,珙县农村信用联社承贷,珙县红盛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金鼎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合作社获贷款340万元;珙县德窝永春李山地鸡专业合作社获贷款80万元,珙县恒新竹木专业合作社获贷款300万元。但是,部分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意愿强烈,还款意识不强,使用不按相关规定,造成在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信誉每况愈下,继续贷款十分困难,局面越来越被动。

(六)没有品牌,附加值低。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结合产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七)法律意识淡薄,维权困难重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又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艰难。

(八)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多因素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相对还比较弱,合作社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均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成为实施农业项目的重要载体。

四、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深刻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好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组织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强化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是“由从事同一种或同一类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按照合作制原则管理,围绕成员的生产、营销,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提供各种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这里最核心的是“农民自愿”四个字。组织内首先是农民。体现的就是“三民主义”和“四大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当然,在发展初期,由于农民自身的认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还需要农村专业大户、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等来领头兴办,这是必要的,但成员主要还是农民,成员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其次,要强化组织本身的规范,依法登记是不可缺少的;建立组织的章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结合各类专合社自身的特点,拟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成员之间平等和组织发展有序、机构运行稳定的关键和前提。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有不同的产品链条,有不同的生产主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市场环境,因此,应当同等注重专合社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可能就是技术服务、有的可能就是个产品联销、有的可能搞到股份合作。无论它是什么程度,就目前而言,都是我们力主促成的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是农民。作为生活在基层的老百姓来讲,他们是最看中实际的。组织的凝聚力,不能说就没有道义上的支撑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利益关系的稳定。因此,发展和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注重组织给其成员带来的实效。当前,在组织发展的门类上,重点还在于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而且这种优势不仅仅是村、社范围,也不仅仅是县、乡范围,跳出县、市,甚至在全省、全国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比如宜宾茶叶、南溪白鹅、珙县蚕茧,建中香料以及林竹类产品等,围绕这些产品建立一定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了解和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组织发展的区域上,先小后大,根据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先在有突出地位的地方引导其发展,以其示范作用,也就是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实效,来引导推动组织的拓展,直至打破行政辖区、城乡分割、生产分工等界限。在组织发展的实效上,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一性的。目前重点还在于生产的技术服务和销售的组织联合,让农民的优势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能够卖个好价钱。产加销的一体化,甚至组织内部规范的股份合作,还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其要害是利益关系的整合,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有充分调动了专合社内绝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健康推进和发展。

(三)注重联络协调。加强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农业系统相关部门的联络协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争取政策及资金支持。建议定期召开专业合作社发展联系会,通报情况,为农业系统相关部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依据。争取领导视察调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2011年12月20日,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率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深入到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调研,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油鼓劲,出谋划策,极大地推动了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四)争取资金支持。

1、财政资金。各级正在逐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一是鼓励创建各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对各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二是对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县相关部门审核,确是规范成立的,县财政可补助一定的工作经费,以解决开办之初必要办公设施经费;三是加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经费预算,保证必要的管理培训经费。四是捆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作好项目对接,把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项目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对助农增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提升作用。如:近两年来,县科技部门争取上级资金120万元投入专合社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的做强做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金融资金。各级正在逐步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同时,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加强诚信建设,规范贷款用途,按时归还贷款,树立良好信誉,为专业合作社争取金融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五)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推动,增强发展潜力和水平。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六)狠抓科技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是向科技主管部门所申报项目,针对科技部门用足用活政策,组织力量整合项目资源,挖掘项目的创新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由此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七)重视市场营销。要通过营销平台的搭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畅通产销渠道,构筑流通网络,通过市场营销促进产品生产。2010年发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牵头成立了珙县农产品经纪人综合洽谈办公室,2011年成立了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对全县农特产品可免费上网直销。近年来分别组织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到上海、杭州、西安、成都、宜宾参加了5次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签约订单2.08 亿元。专业合作社参加成都农产品迎春大联展等10余次。但是,市场营销还需进一步重视。

(八)加强品牌建设。

在专合社发展和农产品市场拓展中,要积极引导品牌创立、商标注册、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近年来,县供销社(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扶持培育了已取得较好效益的品牌如“僰乡花生”、“红欢堂”磕粉、苦竹笋,“老寨土鸡”,“僰皇”腊制品,“珙玉龙”黄金梨,“金鼎核桃”、“福乐山珍”、“蓉山”山鸡,“珍源食品”,“大自然”和“陆汇”面制品,“僰龙”香猪,“僰滋堂”、“僰鹿”梅花鹿产品,“淑容峰”蔬菜,“僰金和”花椒,“僰茗”,“四里坡”等,一批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但是品牌仍显不足,建设仍需加强。

10.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

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50:2

2近几年来,胶州市为适应加入后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探索和建立了一批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对外参与竞争,对内提供服务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兴办和发展,对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拥有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协会个,股份合作社个,有户

农民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和带动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在这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涉及种植业的个,其中蔬菜个,食用菌个,其它个;养殖业个,其中畜禽养殖个,水产养殖个,其它个;农产品加工业个;运销服务业个,科技信息服务业个。这些组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协会创办适应性。近年来,胶州市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乡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起与本地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胶州市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本地产业结构相联系,多数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如马店镇根据本镇大椒种植、加工这一主导产业,建立了马店镇大椒协会;北王珠镇针对蔬菜种植的优势,建立了多家蔬菜协会营海镇发挥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捕捞业建立了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形式多样性。胶州市农村新

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从性质上看,主要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股份合作社;从兴办主体上看,有农户联办的、龙头企业兴办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从服务功能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技术服务型,主要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在会员中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如马店镇大椒协会,就是以引进培育新品种,普及推广大椒种植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为宗旨。会员达到名,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余次,发放技术资料份,人数达人次,共推广新品种个,覆盖面积达万亩。二是综合服务型,其特点是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服务。如洋河镇奶农协会建立了兽医疫病服务站、奶牛配种服务中心、技术

培训中心、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鲜奶收购站等,对会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洋河镇

奶牛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奶牛饲养量由年的头发展到头。三是实体经营型,主要是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的形式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北关永存苗木股份有限公司,以庸生花卉有限公司为龙头,吸收周围部分村庄和农户,采取入股的形式共同组建而成。目前入、运行机制统一性。胶州市在兴办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普遍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坚持自愿原则。农民自主选择合作经济组织,政府给予引导扶持,而不进行行政干预;二是坚持平等原则。成员在权利上都是平等的,每个成员拥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各专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协会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员会议,按规定交纳会费;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利益分配等途径建立社会共同体。

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起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呈现出旺盛 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马店镇大椒协会,由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龙头加工企业、营销大户、种植大户、科技带头人等组成,协会指导会员围绕市场转,市场需求什么品种,就种植什么,市场供求信息、技术信息始终处在前沿,会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会员户均年收入达元人均元。、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步伐,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科研单位、职能部门联合,利用举办培训班、开发新技术等形式,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普及推

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洋河镇奶农协会,通过建立奶牛配种服务中心,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利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良本地黄牛头、奶牛头,使杂交改良后的奶牛产奶量提高了,引进荷兰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多头,全镇奶牛良种率达到以上;先后聘请欧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家、世界粮农组织专家及青岛、胶州等畜牧专家多人进行培训授课,共举办各种培训班起,培训农民多人次。科学技术的传授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还培养了农民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有序地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改变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分散、不稳定的状况,调节了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专业协会的带动下,马店镇的大椒生产和洋河镇的奶牛养殖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质量。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特点,以其灵活的机制、健全的网络,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弥补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职能部门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农民自我服务水平。洋河镇的奶农协会从年成立开始,即为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优质服务,解除了奶农的后顾之忧,深受广大奶农欢迎。

三、存在问题

虽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胶州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较少,且大部分只局限在本乡范围内,专业合作组织自我积累和服务于民的能

力较差,辐射面狭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明晰;宣传力度不大;对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扶持政策不明确、管理不完善、发展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胶州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几点建议

11.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一

一、赤峰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从2008年赤峰市注册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调查,全市在工商部门已经注册、并在农机部门备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68家,入社社员5875户,拥有机具1229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21台,配套农具7724台,联合收割机械266台,水稻插秧机34台),从业人员6866人,服务农牧户120154户,资产总额达47742.2万元,合作社年度总收入15368.4万元,承担着464万亩耕地的机械化生产作业任务,达到了总播种面积的28%。赤峰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组建模式形式多样。一是农机大户联合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机大户都是有经营头脑、组织能力强、知名度较高的老农机手,他们联合本村及周围村庄的农机手,采取自愿带机或带资按股份制的形式入社。二是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领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与社会投资人、农机手与农民自愿联合出资入股,组建或改制改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或由村干部牵头筹措资金、带领本村及附近专业生产大户共同组建。三是农村能人牵头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懂经营、善管理、先富起来的能人,投入资金,动员组织农机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或由外出务工有成人士回乡领办农机合作社。四是农机企业组建农机合作社。引导农机加工、维修、流通企业,利用他们生产、加工、维修、营销、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吸引农机户、农户参加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经营管理优势,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二)经营方式简单灵活。一是反租倒包,以一定的价格租赁、承包农户的耕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二是代耕代种,农户耕地不入股,但交给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归农户,农户交一定的费用。三是单一作业服务,如耕、播、收等按亩收费。四是跨区作业服务,统一组织社员到外地开展机械化生产。五是通过项目资金进行土地治理,增加耕地面积,实施规模化经营。

(三)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一是成立机构。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普遍建立了成员代表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机耕、机防、机收、机修等作业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操作规范独立,实行统一管理、分组核算。二是建立管理及分配制度。制定安全操作、农机服务质量、农机维护规范、财务核算、收益分配等多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产权清晰、责任分明、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运行机制。三是统一标准。农机合作社普遍采用“五统一”的运行机制,即统一作业合同,合作社与各农户签订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明确作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业项目、时间和要求;统一作业标准,农机作业小组在进行农机作业时,严格按照农机服务规范进行操作;统一农机调度,合作社根据作业合同信息,对农机具进行统一调配,引导社员合理流动作业;统一农机维护,落实专人开展农机维修服务;统一财务结算,农机作业完成后由合作社统一与服务对象进行结算,并续签下轮作业合同。

(四)合作优势突出,发挥效益显著。一是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把机械、资金、技术、人力、耕地和市场等资源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农户种粮的传统习惯,也改变了种植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合作社带动农牧户,推广大型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应用,把农牧民从传统的繁重耕种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耕、种、收的半程及全程机械化服务,统一作业标准,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二是合作社已成为解决社员困难的重要载体。农机合作社作为生产经营主体更有效地争取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开展土地整理、配套设施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为各级政府实施现代农牧业建设工程提供保障。农机合作社按照统一规模化经营的建设思路,确立以示范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有效实现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了机械化示范园区逐步达到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灌溉自动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四是增加社员收入。农机户、种植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组建了合作社,通过联合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如林西县双赢农机合作社是林西县第一家从事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社,60户社员以机具入股、120户社员以土地入股,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是由合作社成员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土地流转、调地,建立起种植面积达3.2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并由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资供应、农业产品收购、营销、储藏和农机作业等一系列服务。由于实现了机械化,剩余劳动力100多人走向了北方活畜市场,100多人外出打工,合作社这种形式使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也受益”,使他们在外面安心打工挣钱。经测算,按照每人每年打工净赚7500元计算,仅此一项社员便可增收200余万元。合作社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36万元,种植马铃薯和甜菜的收入就达到了8500元。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数量和质量上看,赤峰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土地不集中、科技含量不高、小农经济意识强、运行机制粗浅原始、缺少长期规划、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等等,阻碍了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从合作社内部运行来看,一是民主管理不规范,内部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日常管理以及重大事务决策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社务不公开;产权制度不明晰,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会计账簿,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二是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弱。三是社员素质较低,对合作社认识模糊。一些合作社的成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多,文化素质较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次上。四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难,又没有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即使有很好的生产项目,也很难扩大生产规模,不能有效带动农牧民致富。

nlc202309021004

从合作社外部发展环境上来看,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早已颁布实施,但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鼓励发展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二是辅导培训机制滞后。农机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不知道怎样管理运营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财务人员、营销人员。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多种服务支持体系缺位,缺乏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市场前景把握不准。

三、进一步发展农机合作社组织的建议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快出台扶持合作社的政策意见。要站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牧民”的政治高度,大力扶持合作社快速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其开展技术信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支持其参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重点向农机合作社配套急需的动力机械和机具倾斜,加大合作社农机更新补贴,及时补充所需机械,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机装备。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在设立专项财政支持资金时,要对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库棚、办公用房、信息化设备建设提供一定的扶持,引导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土地部门要制定标准,为农机合作社的办公、机具库棚建设提供专项用地,解决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用地难的问题。乡镇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解决农牧民与农机合作社之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问题,保障农机合作社引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长期稳定运行。财政部门要建立农机合作社贷款贴息制度,协调金融部门,为开展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社提供足额的土地租赁、生产资料购置、农牧业机械购置贷款,解决农机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强化政府行为导向,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在人多地少的问题上,农民不愿意交出自己的土地,需进一步探讨对于人多地少区域如何实现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解决农牧业生产难题。要积极指导合作社设立章程、完善机制、规范运行。要制定培训规划,定期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营销人员。要设立合作社指导机构,为合作社提供各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要组织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四是抓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逐步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完善、规范、提高、发展”,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试点建设,建立市、县两级合作社示范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赤峰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闻

12.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二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经济学原理

1.1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由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 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的、核心的范畴,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它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投机主义等。在农产品市场上, 交易成本主要有信息搜寻成本, 谈判、议价、订立合约的成本及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将费用较高各种活动纳入组织内部进行分工协作, 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然后统一出售农产品, 这样就将多次的交易活动简化为一次进行, 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上弱势的地位, 通过联合的方式, 增强了自身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农业合作社不再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在交易中自我保护和谈判议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这样也有助于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减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1.2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基本经营单位规模的扩大, 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地利用, 平均生产成本降低, 扩大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合作社之所以成立, 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分工专业化。合作社使原来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 这样社里的农户就可以分工的更细, 实行专业化生产,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生产规模扩大以后, 合作社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而这是单个的农户所不具备的;③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众多的农户联合后, 扩大了生产规模, 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合理化, 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④获得规模财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 有利于实现规模采购和销售, 增加了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降低了经营成本。因此, 合作社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 (通常是扩大生产规模) , 以使得自身的生产规模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

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每当人们出行或者进行投资时总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农业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及弱质性, 使得传统的小农经营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急需联合起来抵御各种风险, 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合作社在降低农民风险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 这对于单个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联系在一起, 通过风险和损失分摊的办法, 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单个农民带来的风险;②减小市场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 单个的农民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合作社可以通过减小信息搜寻的成本, 增强谈判的筹码等方式, 有效地降低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③其他风险。这主要包括技术风险, 成立合作社可以推广技术的使用, 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降低技术壁垒的限制, 提高经济效益。

1.4 外部经济性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 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或负的外部性。当然, 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 那么外部效应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否则, 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毫无效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社员以及生产资料联合的方式, 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 明确了产权,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有效地避免了“公地的悲剧”的发生。相比于单个农户的分散经营, 合作社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2 吉林省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资金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来,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覆盖面广 (见下表) 、合作层次提高等特点, 但是同国内的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上表及右上图数据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报告》整理而成)

2.1 规模较小, 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合作社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则是衡量一个合作社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

由右上图可知, 吉林省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仍然很低, 不仅与河北、北京、江苏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也低于全国124个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 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自身规模相对较小, 这样就很难达到最优规模点, 也制约了合作社规模效应的发挥。

2.2 管理不规范, 存在“寻租”行为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合作社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成员大会往往成了成员代表大会, 代表又往往只是几个出资的核心成员, 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或者理事长决定, 多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很有限。这对于合作社初期的发展是有利的, 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但是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这种集权的方式会损害社员的积极性, 有的理事长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合作社的集体利益, 这与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3 组织化程度低, 存在“免费搭乘车”现象

截至2007年, 吉林省登记注册或备案的合作社为1742家, 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 有近30% 的合作社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就是简单的把社员组合在一起, 社员仍然习惯于依靠自有资金经营, 或者仅仅是与周边的农户联合, 这种松散的合作社并不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有些社员甚至坐享其成, 存在“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2.4 外部力量介入多, 社员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当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多种模式, 包括专业协会、农民自发型、专家学者依托型、供销合作社依托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型和实体企业依托型等。据统计, 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超过50% 是由农民中的种养大户牵头成立的, 而乡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合作社也占总数的1/5。

对于目前吉林省合作社发展来说, 模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当前合作社的几种主要模式外部力量介入过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自身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话语权, 特别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农民的基本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这对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主要对策建议

3.1 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 有利于把生产规模调整到最佳 (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 , 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吉林省合作社的规模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距离最优规模点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 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是规模经济的表现,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3.2 选择“实体依托型”发展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

综合比较当前合作社的几种发展模式, 发现实体依托型, 即“合作社+企业+农户”是最有潜力的。该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合作社的经济功能, 也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 并且,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 这种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发展模式。

3.3 设立第三方维权机构, 杜绝“寻租”行为

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产生之初就被烙上了“理性人”的烙印, 它势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者很可能出现不作为或者腐败行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是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 以约束内部成员;二是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 可以有效解决双方的纠纷。结合现状, 笔者认为建立独立于各个利益集团的第三方维权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然, 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而且还涉及费用的分摊问题, 如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是政府埋单还是合作社自己出资;还有就是它能否有效地解决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并且还需要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4 完善内部分配制度, 发挥激励效果

在一个组织里, 能否很好的处理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分配, 关系到该组织能否长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 如农民文化程度低, 觉悟不够高等, 当前不少合作社存在着“免费搭乘车”的现象。本文认为, 要从源头上根治, 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因此, 建立完善的内部分配制度, 发挥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4 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指出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减小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以及实现外部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结合针对吉林省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及外部力量介入过多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从它孕育之处, 就肩负起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担。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 着重分析了合作社运行的经济学机理。同时, 以吉林省为例, 分析了当前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并基于此, 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学视角,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鑫, 李龙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J].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2010.

[2]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李恩, 孙贺.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 2009.

[4]林坚, 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

[5]王雅鹏, 凌远云, 龙文军, 等.农业技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河南农信社招聘备考指导下一篇:感人求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