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2024-06-29

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共4篇)(共4篇)

1.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篇一

本文作者:湖北汽院“郧茵”社会实践团队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关注与“郧茵”同在

——关注贫困高中生

“茵茵绿草,勃勃的生机,百折不挠的希望。”

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魏鑫、黄金琴等六名同学组成的 “郧茵”团队,深入郧县城关镇地区进行“高中贫困生生活状况及受帮扶情况”调查,先后采访了贫困生,造访了郧县教育局、郧县城关镇镇政府、郧县人民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该团队受到了各机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以高中贫困生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活动也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该活动中,深入了解贫困生,关心贫困生,帮助贫困生。

亲近“这样的”高中生:

小万——现就读于十堰市一中,学习成绩优异。他告诉我们的理想大学是“西安交大”,还有一年的奋斗时间,他会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习。

在与小万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小万一家4口人,兄弟俩成绩都很优异,他和哥哥同在十堰市一中求学,母亲有病,常年治病吃药,不便劳作。最近母亲病情又有些加重了,就在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小万正要陪妈妈去办理住院,因得知我们要采访他们,母亲就把办理住院的事推到了下午,这让我们分外感动,母亲如此,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小万的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维持生计,供两个儿子上学,也为了妻子可以不间断治疗,他毅然决然离家到外地打工,挣钱来实现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男人的担当。

没见到小万之前,我们还在猜测他会不会对“贫困”这个字眼很敏感,会不会对我们的到访产生抵触心理。后来我们见了他,与他聊了几句后,我们之前的顾虑全被他打消了。小万,与我们之前接触的贫困高中生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与他们有类型的贫困状况,但小万的精神风貌,心理状况都是很积极、阳光向上的。小万很健谈,告诉我们他在学校也受到过学校的资助,他说他很感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在学校时有资助方要他一同合影留念,他一点都不反感,而且很珍惜那个近距离接触“恩人”的机会;学校公开受资助者的名单,他也不反感,他说“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侵犯,而是一种实质性的鼓舞和激励,这会提醒我要珍惜,要努力。”

尽管,我们与小万接触的时间很短暂,但我们一致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莫欺少年穷”,有志少年永不穷。

郧县教育局:在教育局的访问阶段,我们受到了“资助中心”办公室主任的热情接待,她细心地向我们讲解了这些年教育方面对高中贫困生的实质性资助,包括资金、教学、心理等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但还求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对教育方面教科书免费发放、农村贫困生每天有3元免费餐券,共有1250人左右得到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通过学年评比学期发放具有公平、公正性,补助人数达到30%左右,覆盖面积广,分为特困生2000元/人、贫困生1000元/人;另外还有彩票公益金,每学期500元/人。不仅如此,社会型资助也起到重要作用,有“郧阳学子助学行”活动,约有150个学生受到资助,每学年2000元/人。还有即将实施的“中国梦.成长梦爱心助学圆梦行动”活动方案,相信完善实施后对高中贫困生有更大帮助。

郧县人民政府县团委办公室:走进县团委办公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年轻但不稚气,而且他们的工作还很干练。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大男孩,我们亲切地叫他“罗哥”,他的态度很和善,待我们很友好,很热情。

从“罗哥”那儿我们了解到,政府方面专门为贫困高中生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12355,随时接受贫困高中生的心理咨询,并安排专职人员第一时间,切实有效的为咨询者排解心理上的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县团委办公室还负责印制了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单,并安排工作人员在各个高校发传单做宣传,还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零距离解决贫困高中生心理问题;还有“感谢有您 让爱传递”资助结对卡以及“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时开展讲座增强法律知识和心理能力;种种办法,种种行动,只为给贫困高中生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给他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及正确引导,相信在县团委工作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贫困高中生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在这里政府充分发挥了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关心弱势群体,承担政府应尽职责,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了普遍、公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样的政府团体值得众人信赖和拥护。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关注贫困青少年发展,有利于祖国未来发展。除了教育局和政府的关注外,下属乡镇以及社会组织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高中生,有了各阶层的关注,相信郧县的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2.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篇二

一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概念和界定

1.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概念

所谓贫困生, 是指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6月26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中的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2.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界定

做好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在实践中, 当前多数高校主要依据三个因素来界定贫困生。一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每月消费支出;二是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三是学生交纳学费状况。其中, 学生在校期间月消费支出水平最能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但在实际的认定工作中, 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生活需求变化等诸多动态因素, 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便于操作的定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 建立标准更新的动态机制, 这样才能使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一方面, 在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政治态度基本是好的,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有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 有17.74%的人是共产党员, 有41.13%的人是入党积极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心国家大事;生活上积极乐观, 能正确面对现实, 生活节俭, 乐于助人;学习上勤奋刻苦,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些说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在整体上是稳定的。

另一方面, 通过对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法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贫困给贫困生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 对他们的学习、就业、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 学习生活面临困难

对于贫困生来说, 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无疑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得他们在学校生活得很压抑。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家庭贫困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但从实际学习情况来看, 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难以保障, 使得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勤工助学而无法保障应有的学习时间, 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难学习精力不能集中, 致使学业受到影响, 这使得部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2. 就业择业面临困境

贫困生与同学相比, 就业压力更大。一方面, 贫困生既没有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作后盾, 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 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单薄的力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不菲的就业择业成本面前, 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和还贷的压力, 思想包袱过重。另一方面, 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 职业取向功利, 收入因素往往成为他们考虑的首选, 加上绝大多数贫困生在选择地域时倾向于大城市, 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欠发达地区就业, 择业范围受到限制。

3. 心理状况面临危机

经济上的负担使得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贫困生一般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处事谨慎、情感脆弱, 对事物敏感, 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有了很大的差距, 他们便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感, 常将自己封闭起来, 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多疑、焦虑、孤僻, 甚至形成心理障碍。贫困生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存在, 既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 也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 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考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贫困生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一些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的贫困生, 由于当地经济文化落后, 教育水平有限, 造成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兴趣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出现偏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有一部分贫困生因经济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 而对未来前途迷茫悲观, 感到消极无望, 由此引发了他们对当前社会及改革的偏激看法和对社会的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5. 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渴望与人交往、得到尊重和肯定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贫困生内心同样也渴望与人交往和交流,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但是, 贫困生由于囊中羞涩, 他们无力承担各种交际费用, 导致一些聚会、集体活动等无法参加;外表上的寒酸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 没有较多的优势, 自信心不足等都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为了缓解生活上的困难, 贫困生课余时间要忙于各种勤工助学, 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参加各种交际活动。这使得贫困生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自我封闭,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常常被边缘化, 久而久之, 容易导致行为孤僻, 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交往恐惧。

三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深入学生实际, 摸清底数,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查阅学生档案, 关注学生缴费情况, 平时学习、生活表现, 与家长沟通, 发放调查问卷及个别访谈的方式等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以需要为原则, 制订科学的贫困生界定标准,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随着对贫困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 及时调整和更新档案内容,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以确保对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2. 将帮困扶贫与励志育人结合起来

对贫困生经济上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 解决经济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继续完善“奖、助、贷、减、免”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制订严格的评比标准, 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各类奖助学金的评比工作, 让那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生最先得到资助。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工作, 通过启用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等途径, 缓解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帮助贫困生贷款上大学。开辟入学“绿色通道”,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适当减免学费。二是积极开辟勤工助学渠道, 如在高校设立“三助”岗位, 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在校外设立一些长期、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高校贫困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机会, 让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适合于自己的勤工助学活动,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变“依赖”为“自立”。

在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援助的同时, 还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励志教育, 将帮困扶贫与励志育人结合起来。对贫困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使贫困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刻苦勤奋、奋发向上的学风, 培养其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调节能力, 将挫折产生的消极影响转化为前进的积极动力, 确保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精神、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集多种教育形式为一体的、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由于贫困生所处的特殊环境, 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 急需心理健康的教育, 让贫困生得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健全的人格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课, 利用心理专题讲座、报告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当前贫困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剖析, 帮助贫困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提升贫困生的思想认识。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个别谈话、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日常性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 为疏导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三是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防御和干预机制。定期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 发现心理障碍及时干预解决。

4. 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优化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生活上互助、学习上互帮、思想上互动等形式让贫困生从各方面得到帮助和关怀, 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从而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认识自我, 增强适应能力, 消除心理困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教育工作。只有真正正视现实, 从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出发, 关注贫困生生特殊群体的动态特点, 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及心理表现, 深入调查和了解家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增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既有利于贫困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贫困生特殊群体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对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行为状况,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1]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2]徐凤宝.基于心理因素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论坛, 2008 (6) [2]徐凤宝.基于心理因素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论坛, 2008 (6)

[3]陈宋芳.加强高校贫困资助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3]陈宋芳.加强高校贫困资助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4]朱继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5) [4]朱继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5)

[5]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5]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3.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篇三

自震惊全国的“马{学}加{海}爵”事件发生以来,农村贫困、特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意义的概念,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发展机遇、物质生活条件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如经济拮据、心理脆弱等)的群体。在我国,“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城乡文化差距都很大。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呈现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所以这一群体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心理问题困扰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现状

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一直被社会所关注,主要表现有:

(一)成绩滑坡,学业荒废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常要为各种费用操心,无法专心学习。有的无视校纪校规,忙于赚钱而随意旷课,直接影响学业。有的只顾怨天尤人,对生活绝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大部分贫困生虽然想搞好学习,但焦虑的情绪使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效率低下。同时,自卑的心理便其不愿意向同学、老师请教,也没有坚定的信心。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发现,贫困生中总有大批人学习落后,成绩垫底。

(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成为“双困生”。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过分自尊和封闭的心理定势,精神经常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并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极易受到伤害。其中部分人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经受失败的压力,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这样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言谈举止小心翼翼,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给人一种消沉、懦弱的感觉。

(三)诱发心理疾病

贫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情感中的对立面常常交织在一起。如自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幻想与务实,进取与消极,冲动与压抑等等。很多贫困大学生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理解幸福就是绝对利欲观和享受观,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秩序性,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当他们得不到肯定和满足时,他们要么选择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无聊发泄与消极反抗,要么走向偏激,愤世嫉俗,走入误区。当这种内心矛盾长时间得不到其他人的抚慰、疏导,特别是心理冲突强度迭加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心理失衡,诱发一系列的严重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或解决,一旦不堪忍受或者受到新的刺激,极易导致越轨犯罪,这方面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农村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从进校伊始就背负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压力和负担。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方面弱势的影响,在生理、心理方面都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别,这也就构成了这一群体独有的特性。

(一)自卑与自尊心理冲突

来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的农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北京某高校一位休学的贫困生对采访的中国教育报记者谈到:“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活动。其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贫困生整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表现出极大的自卑感。自叹不如,盲目自卑。有些贫困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挥洒大方”,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遂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的自尊心强。有关调查发现,很多贫困生在接受解困过程中,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很难还。作为农村贫困生,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不愿让同学怜悯和看不起自己。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其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因此,他们的心理长时间处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中,这种自卑与自尊的心理矛盾,使那些来自贫穷地区人们原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下,慢慢地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他们过分地看重自尊是因为除了自尊以外他们大抵是一无所有的。而自我评价过低又使他们经常陷入自卑的泥潭,自认为低人一等,与人比较时,常常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越比越没信心。其表现为自怨自艾、悲观失望、郁郁寡欢、离群索居。

(二)焦虑与忧郁心理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贫困生因为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担心、紧张的情绪和焦虑心理。其表现为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忧心忡忡。由于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没有充足的费用添置学习资料和设备,不能按时交纳学费等,还有些基础较差或来自边远山区的贫困生总是早出晚归地读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这就使他们产生深感对不起家长、老师的焦虑心理。此外还有就业的压力,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加之农村贫因生在外形、风度、气质、言语等方面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就更大。他们不可能依赖父母,惟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处于不败之地。由于他们为此焦虑不安、心理烦躁、烦闷、内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忧郁的情绪。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也不感兴趣,打不起精神。例如有的贫困生连学校为他们发放的救济物资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消费和使用,怕别人议论。由于贫困生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不够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时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不停地咬噬着他们异常敏感的心灵。渐渐地他们在焦虑与忧郁冲突中一天天走向消沉,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和由于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而过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困难,几乎压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许多贫困学生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甚至走向自杀的边缘行为,这就是心理矛盾冲突的结果。

(三)孤僻、离群与自我封闭心理

部分农村大学生非专业知识面较窄常有落伍心理。由于当代城市大学生从小生长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非专业知识面较宽,对天文地理、人生哲学、社会轶闻等有的同学论述起来头头是道;相比之下,长期生活

在文化知识贫乏的农村大学生,非专业知识面就显得比较窄。每当同学在海阔天空闲聊时,部分农村大学生总是沉默不语,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看成无知当作笑柄。虽然,他们在“业余听政会”上也能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他们内心里总感到自己的非专业知识面太窄与城市大学生比还是有些落伍。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农村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行为上常表现出:喜欢听同学闲谈,自己不太多讲,有时附和着别人来掩饰自己落伍心理。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家庭,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独来独往,少数贫困生如果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不进行干预,那么,再进一步他们就会走向心理封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心理素质上较差的大学生苦苦挣扎,一部分人勇敢坦然地直面贫穷并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却在心理失衡以后不去面对现实、不去奋发进取,而是不知所措。他们无心学习、无心交际。经常做的就是进行消极的“自我安慰”——“没办法,我没有钱”。错误地认为没有钱就没有一切。看不到任何能够改变和走出这一境地的希望,一步步慢慢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四)敏感多疑与嫉妒心理

由于心理负荷较重、经济地位较低,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心。贫困生内心设防很多,经常疑心其他同学说其吝啬、老土等,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同时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通常情况下,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不论是在学习、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第三个方面是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如果这种嫉妒型心理障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等。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下面从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特别是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看到有的人靠非法手段大肆敛财,迅速暴富而一掷千金,但自己却在为每天几元钱的生计发愁时,不平衡的心态很快形成,甚至发展成反社会的偏执人格。

其次,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再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处理方式不恰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伤了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家庭状况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家庭状况各不相同。而三分之二的农村特困生都集中在老、少、边、穷的山村地区。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通常也越大。父母宁愿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贫困生身上一般都寄托着将来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巨大希望。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要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学生常为自己求学的花费有负疚感。这种压力既是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的努力失败以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

(三)个体因素

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内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的问题。贫困生往往面临各种心理矛盾交织,自我调适能力偏低,加上一般具有较封闭的特点,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暴露给别人,及时寻求外在的帮助与解脱,这些心理矛盾的积累和压抑,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更加脆弱。贫困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素养也是间接产生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国家助学贷款。现在银行为什么不愿意给贫困生放贷,核心问题是已经毕业的贷款贫困生不讲诚信,不按时还款付息。这样一来,,本来抱着莫大的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燃眉之急的希望落空,心里被气愤、抱怨、无赖、沮丧的阴影占据了。谁之过,贫困生自己。还有诸如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不尽职尽责,校外打工“短斤少两”,家教辅导敷衍塞责等等。

四、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为了保证每一个农村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心理压力而妨碍成长,以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时光,我们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讲,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开展大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而很多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处于弱势是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不牢固有联系的。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应该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安置工作。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现状与问题有着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国家可以探索性地投入专向经费,有计划、有方向性的资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大学生,并使之返回农村从事农村建设与治理工作(可以先试点再推广),如果成功将会改善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现状,大大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国家同时也应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

(二)加强高校相关建设

加大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扶助,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不良心境,物质扶助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中建立、完善一个较为完整、包括:“奖、贷、助、减、补、扶”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同时应努力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长期、稳定、多途径的勤工助学来间接地加大贫困生的物质扶助,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直接用于补助资金的紧张,而且还可以克服一些特困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另外,积极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希望工程、企业赞助、社会兼职等)加大特困生的物质扶助,让他们在感受社会温暖中,调整心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其次,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完善和加强心理咨询处的工作,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工作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适时采用升华、宣泄、代偿、合理化等调适技巧,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提高自身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应加强自身修养

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应加强科技文化、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形成一个独立的,客观的,稳定及理性的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塑造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品格,把自己打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经得起时代浪潮考验的合格大学生和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暂时的社会不均,是社会改革进程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引导贫困大

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出狭隘的金钱和琐事圈子,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在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忍人之所不忍,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文献:

4.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篇四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较深入的了解我国及其它国家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通过将我国现存的制造水平与制造水平较高的德国进行对比,得到了我国在此次制造业智能化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列举我国几个目前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革过程中走在前列的地方性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改革过程进行分析,对我国现有的传统制造,尤其是中小企业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最后,根据个人观点及参考其它文献,总结了几点我国在未来几年制造业智能化改革过程中可以着重注重的方面。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个性化需求

0 引言

在美国“再工业化”、欧盟“新工业革命”、日本“重振战略制造业”以及德国“工业4.0”等战略大背景下,以及我国政府在1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制造业回归到国际视野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智能制造”已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个人和企业消费者的细分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愈加明显;同时,对环保问题的越加重视,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压力的逐渐加大,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智能制造工程,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也是制造业的主攻方向。近期,中国相关部委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其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另外,智能制造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1-2]。智能化制造的目的与意义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以智造为主导的第4次工业革命,贯穿于整个价值链,将生产与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业中引入物联网和服务网,使生产中的供应、制造和销售各环节数据化、智能化。表面上德国工业4.0侧重的是产品制造和供给,但其实注重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使智能化制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德国推出工业4.0,说明制造业在其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该战略有助于德国制造长期拥有比较优势[3]。

根据德国工业4.0的启示,可看出德国非常重视制造业[4]。我国经济学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一直以来更为关注的是服务业,确实服务业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就业,但制造业应作为核心,农业是基础,服务业依附于其他产业之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农业根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服务业就无坚实的经济支撑,易产生泡沫,抗风险能力弱。要是我国未来在世界上占有发挥更重要的角色,制造业的强大比必要的。而如今这一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以我国在智能化制造改革工作情况。因此,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革刻不容缓。消费市场变革对智能制造提出的挑战

根据美国最新预测的“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中,“个性定制”被排在首位,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潮流。时代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消费者期待新的商业文明。消费者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5]。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个性化定制需求将越来越大,就比如衣服,过去到现在,我们都是去商店或网上购买服装企业已经生产好的衣服,固定的尺码,固定的样式,固定的面料。对于大部门消费者这是能接受的因为一般总是能买到“差不多”合身的衣服,但对于一些特殊消费者,如比较胖的人等,总是很难买到一件合适的衣服,而一些面向高端消费者的私人定制很难被我们普通消费者接受。因此,对服装行业来说,就需要有一些企业,它们能做到:量体裁衣,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交货时间短,生产能力强,以及售价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这就对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巨大考验,需要企业能将工厂与互联网进行联合,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青岛的服装企业红领集团可以说是我国智能制造的“先行者”,然而,它目前也主要是将企业与服务互联网进行联合,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以上提出的仅仅是一个服装企业的发展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有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那时的消费市场,需要有一个如今天的阿里巴巴,京东一样的网络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连接着各行各业的企业,人们可以很简单的定制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就如今天的网购一样。不仅如此,服务平台更连接着所有企业的每一台生产机器人,不同企业之间,甚至个体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服务平台预约某个企业的生产机器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加工。以上这些,正是智能制造真正面临挑战但同时也是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与意义。智能制造对我国现有的企业形态提出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若想长远发展,必须借助信息化,走智能化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必将智能制造制造作为攻关方向。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也掌握了一些智能制造技术,但与欧美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人都希望中国制造通过切实加强“智能制造”水平,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但将我国目前整体制造水平与欧美国家制造业水平进行简单对比不难发现:尽管我们能制造许多高精尖的产品,但许多关键技术尤其是智能制造装备,装备系统等还有差距。

尽管“中国制造2025”提出时间紧随欧美国家对制造业的规划与布局,与其它国家提出的规划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即使挑战之处。就如与德国工业4.0进行对比。从时间段上看,德国实现工业4.0大体需要8-10年,和“中国制造2025”基本在一个时期。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中国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具有扎实且厚重的工业技术基础,在德国发布“工业4.0”计划时,德国工业已经具备了“工业2.0”和“工业3.0”的基础,其自动化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个工业领域的产业技术都已相对成熟,能够为工业4.0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其丰富的工业发展经验也将为工业4.0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帮助。中国的制造业计划面向的是“三步走”战略中国需要兼顾工业2.0、工业3.0以及工业4.0的全面考量。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进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工业2.0补课,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进行工业3.0普及,对相对发达地区和优秀企业,需要引导其成为面向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区或示范企业。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工业发展中,工业2.0,3.0以及4.0将长期并存。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工业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6]。

在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的访问中,其提出目前在我国推行智能制造最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对实施紧迫性意识不强;(2)实施智能制造需要先期投入,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企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3)发展环境问题,目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存在滞后、缺失以及不协调等问题,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对应的标准规范也还没有统一,造成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4)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需培育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与用户、软硬件服务企业共同推进[7]。

显然,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我国需要一批重大信息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相关标准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完善。同时,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智能制造在中国的现状

4.1 政府开展的工作

伴随去年3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近期,中国相关部委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等“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性文件。这标志着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开始从概念探讨过渡到具体落实的关键阶段,这一实施指南的提出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和智造强国走出了坚定而有力的一步。不仅如此,在2014年1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明确提出2015年将实施智能制造等专项行动,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研究论证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8]。在政府提出支撑性文件、政策及相关专项行动的同时。我国许多型企业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下列列举一些企业及地方对企业制造水平升级改造进展现状,目前这些企业或地方通过多年的努力创新、整合、改造,初步形成了若干可在行业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各试点示范项目在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电子等行业,积极探索出一批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如西飞公司的网络协同开发新模式,九江石化的流程型智能化改造,东莞劲胜精密组件的机器换人自动生产线,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红领、海尔、长虹的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新模式[9]。

经过 2015 年的工作,2016年我国工信部在智能制造领域,总体工作安排和考虑如下[7]:(1)编制发布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中国国情,落实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任务,明确未来 5 年发展目标。(2)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是智能制造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3)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聚集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4)遴选确定 2016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启动并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在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6)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7)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8)加大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

4.2 地方及企业的成果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一直走在中国产业转型爬坡的最前沿,被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东莞制造业转型目前已初露曙光,智能制造设备更新、互联网渗透工业流程、“机器换人”等一些新的转型苗头正勾勒出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寻路的轨迹。如东莞劲胜是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他们是做手机壳的,这里面包括产品的开发、多品种带来的品质管控点增加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过去胡一年,该企业启动了大规模的“机器换人”工程,在许多关键工序采用机器换人之后,生产效率提高了,合格率也大幅提升,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自2014年来,4000余名工人被“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华中数控与劲胜的共同合作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工厂”,该项目将建成基于国产数控装备、国产机器人、国产系统软件的智能车间,并向整个3C行业进行推广。

创建于1995年的红领集团,是一家生产经营男装为主的服装企业。从2003年开始转型,红领历经10多年的升级发展,投入数亿资金,专注于服装个性化定制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红领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制造的转型升级。如今的红领工厂俨然是一个大数据工厂。实现服装定制的流程相当简单 :量体采集数据下订单。顾客可以自主定义服装的面料、花型、刺绣等几十项设计细节,或者直接选择由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自动匹配;随后,订单传输到数据平台后,系统会自动完成版型匹配,并传输到生产部门。每一位工人都有一台电脑识别终端,所有的流程信息传递都在这上面进行。工人会核对所有细节,然后录入到一张电子标签上,工人只需要操作前扫描该款服装的“身份证”,就能够快速地进行生产加工。红领通过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间环节的效率,依托数据化、信息化的资源降低了制造成本[10]。不难发现,目前的红领集团,尽管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完成了工业化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但很多岗位上任未实现完全的智能化,更多的也只是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工作分配。而许多关键工序任然需要人来操作,人工操作或许是服装行业私人定制的特殊需求。而我理解的真正智能制造,是机器在工业互联网与服务互联网连接下,自动接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自动上料、下料、自动识别半成品信息,自动识别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完成后借助智能物流等技术将完成本道工序的半成品运输到下一工序,最终进行整理,打包,库存等操作。整个过程全有互联网及机器来完成无需人工的参与。

尽管我们在智能制造上尝到了“甜头”,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目前使用的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设定的程序作业,并没有人工智能。我们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制造装备,操作系统、数字化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1]。而实现这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革注意方向

以下通过阅读文献以及个人观点,总结出几个本人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在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及着重注意的一些具体工作。

5.1正取引导传统制造中小企业的改造

传统制造技术缺乏智能,主要表现为加工过程信息无法实时传递、无法实时反映生产状态。在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和拒绝现存的制造业及其制造装备,应该将它们一并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智能化背景下的制造,因为完全达到工业4.0,即完全智能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面也提到在此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工业2.0,工业3.0,以及工业4.0并存。正如前面列举的红领集团,其实传统制造业完全可以以红领集团的发展模式作为模板,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又将现存的技术、装备充分利用,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改造智能化改造的成本及可能性,也不至于让传统制造业大面积的倒闭。通常,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可以进行设备的在线监控、生产的动态调度,从而实现个性化加工,系统能够响应特别的加工要求,以此达到整个生产的自组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因此实现装备与系统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现实智能制造可能的出发点[6]。

文献[6]在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时,陈教授也提到我国中小企业很多,难以完全转型,在谈到如何将智能制造更好地与传统加工技术融合这个问题上,陈教授说智能制造不仅涉及到大企业,更包含了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纵向集成、横行集成与端到端集成,通过价值网络建立一个包含产品上下游企业,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企业在内的智能制造生态圈,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包含在这个生态圈内,是生态圈的受益者。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如果原本缺乏智能装备,没有部署智能系统,通过改造、装备重点智能设备、部署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5.2 引导中小企业-创新驱动

以德国为例来说,德国经济命脉更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在提供就业、出口和生产能力等方面不逊于大企业,资质最好的中小企业全世界共2000多家,德国占近50%[11]。

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史表明,不论企业大小,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仅靠低价和仿制,企业没有前途,产业不会发展。在德国,超过99%的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而恰恰是这些中小企业,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成为德国工业的主体和脊梁。因而,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动员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工业4.0”进程。在我国,中小企业接近市场,接近用户,对市场反应灵敏,转型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理当成为实施“制造2025”的重要力量。因而,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寻找机会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工业园区;要通过整合先进科学技术资源,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掌握行业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创新驱动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实力[12],以此同时,政府应进一步给予微小扶持以及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成长。

5.3 进一步加强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智能制造系统强调工业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工业互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的融合[13]。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跟工业的融合非常重要。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但今天,两化融合已经有迫切需求,比如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家具等;还有制造业服务化,比如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售出的设备当中有通讯模块,可以远程实时监控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远程维护;还有流程虚拟化,在制造之前通过虚拟制造让制造更加高效、精准,提高产品质量。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在实践这些。

目前为止,“制造业+互联网”的深度布局和实施已相继展开。“云”、“网”、“端”越来越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用户、原料、设备和产品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有效交流,将极大地促进产品、装备、管理、服务和产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的企业已不再是简单地听取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是与用户随时互动,并让用户参与到需求收集、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如海尔实施“互联网+制造”打造 “透明工厂”、航天科工成立航天云网公司建设“互联网+智能制造”全新平台、沈阳机床发布i5系统等[14]。

但是,到现在为止,两化深度融合还面临着众多挑战。对工业互联网而言,它的安全策略,以及安全架构和设计等都没有考虑完善。另外,控制系统中的ICS平台也有一些脆弱性,比如平台的配置方面,无论平台的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脆弱性。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方面也存在一些脆弱性。由于网络的架构问题,在传输过程中,使用的网络控制都没有很好的设置,或者是防护控制不充分等等[15]。

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它是对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模式、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而随着工业的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安全威胁,同时也希望安全企业和政府共同做好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实现和安全保障工作。总结

对突如其来的工业4.0,尽管我国制造业还在2.0~3.0之间努力,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毫不躲避地及时地勇敢面对工业4.0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近几年的艰难努力,也取得了向红领集团这样的改革典范企业,尽管离真正的智能化制造还很远。但正如那句话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虽然我们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革这条路上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举国上下秉承着进取,虚心学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没准我们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沂源县、邹平县编办扎实推进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下一篇:计算机函授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