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参考

2024-08-23

马原复习参考(精选9篇)

1.马原复习参考 篇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仅供参考,自主选题,柜式规范,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试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5、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6、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你认为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让人真正爱智慧。

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8、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0、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2、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3、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调节。

14、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5、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6、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7、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8、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9、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20、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

2.马原复习参考 篇二

现行人教大纲版高中数学第二册 (下B) 的复习参考题九第2题:

如图1, 四面体ABCD中, AB, BC, CD两两垂直.

此四面体中蕴含着很多丰富而独特的性质, 这些性质在许多有关立体几何的问题处理中起着模型带动的作用.它的性质由三条相互连接且两两垂直的棱所确定, 我们不妨称这样的四面体为“三垂型”.以下对其性质予以探究和应用.

2 性质及应用

性质1 “三垂型”的4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AB, BC, CD两两垂直易知AB⊥平面BCD, CD⊥平面ABC, 所以四面体ABCD的4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例1 (2007年高考安徽卷理科第15题) 在正方体上选择4个顶点, 它们可能是如下几何体的4个顶点, 则这些几何形体是___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

①矩形;

②不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③3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个面为正三角形的四面体;

④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

⑤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

简析 对于⑤, 就是我们所列举的“三垂型”, 只要在正方体中找3条顺次连接且两两垂直的3条棱对应的点作为四面体的顶点即可.实际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对于“三垂型”性质的研究, 我们可以把它补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将会有利于发挥空间想象力.正确答案:①③④⑤

性质2 四面体ABCD中, 以6条边为棱可以构成6个二面角, 在这些二面角中:

ABCD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为

②以BC的对棱AD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③其余二面角均为直二面角.

以下给出②的证明, 如图2, 过CCEBD, 垂足为E, 则CE⊥平面ABD, 过EEFAD, 垂足为F, 连CF, 易知在Rt△CEF中∠CFE为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

cosCFE=EFCF. (1)

在Rt△ABD中,

EFDF=ABBDEF=ABDFBD. (2)

在Rt△ACD中,

CFDF=ACCDCF=ACDFCD. (3)

把 (2) (3) 代入 (1) 得

cosCFE=ABCDBDACCFE=arccosABCDBDAC.

例2 (2007年高考天津卷理科第19题) 如图3, 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 ABAD, ACCD, ∠ABC=60°, PA=AB=BC, EPC的中点.

(Ⅰ) 证明CDAE;

(Ⅱ) 证明PD⊥平面ABE;

(Ⅲ) 求二面角A-PD-C的大小.

简析 因为PA⊥底面ABCD, 所以CDPA, 又ACCD, CD⊥面PAC, 所以四面体P-ACD是“三垂型”, 对于 (Ⅰ) 由性质1知CDAE. (Ⅱ) 略.

(Ⅲ) 设PA=AB=BC=a, 因为∠ABC=60°, 所以AC=a.在Rt△ACD中, AC=a, ∠CAD=30°, 所以CD=33aAD=233a.在Rt△PAC中, ΡC=2a.二面角A-PD-C是以PD为棱的二面角, 所以其大小为arccos1×332×233=arccos24.

例3 (2006年高考陕西卷理科第19题) 如图4, 平面αβ, αβ=l, Aα, Bβ, 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A1, 点Bl上的射影为B1, 已知AB=2AA1=1BB1=2.

(Ⅰ) 求直线ABα, β所成角的大小;

(Ⅱ) 求二面角A1-AB-B1的大小.

简析 (Ⅰ) 略.

(Ⅱ) 连AB1, A1B, 在四面体AA1BB1中, 易知AA1, A1B1, B1B两两垂直, 即四面体AA1BB1是“三垂型”.由条件知AA1=1BB1=2AB1=3, 二面角A1-AB-B1以“三垂型”中A1B1的对棱为棱, 所以其大小为

arccosAA1BB1AB1A1B=arccos1×22×3=arccos33.

由以上两例可见, 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 若能充分利用几何体的特征构造恰当的“三垂型”, 可以简化对几何形体的分析和复杂的的运算过程, 从而提高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性质3 对棱所成的角中:

ABCD垂直;

BCBC的对棱AD所成的角为arccosBCAD

③两斜棱ACBD所成角为arccosBC2ACBD.

以下给出②和③的证明.如图5, 设AB=aBC=bCD=c, 它们的模分别为a, b, c.则BC=bAD=AB+BC+CD=a+b+c, 若BCAD所成的角为θ, 则

cosθ=|BCAD||BC||AD|=|b (a+b+c) ||b|| (a+b+c) |=bb2+c2+a2=BCADθ=arccosBCAD.

AC=b-aBD=c-b, 若ACBD所成角为φ, 则有

cosφ=| (b-a) (c-a) || (b-a) || (c-a) |=b2a2+b2b2+c2=BC2ACBDφ=arccosBC2ACBD.

注 这种方法选择基底, 利用向量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值得关注.

例4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科第7题) 如图6,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 AA1=2AB, 则异面直线A1BAD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

(A) 15 (B) 25 (C) 35 (D) 45

简析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D1A1, A1A, AB所在的四面体D1A1AB是“三垂型”, A1BAD1是其两条斜棱, 设它们成的角是θ, 由性质3知cosθ=AA12AD1A1B=45.

例5 (2007年高考上海卷文科第7题) 如图7,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CB=90°, AA1=2, AC=BC=1, 则异面直线A1BAC所成角的大小为___.

简析 由条件知, 四面体A1ACB为“三垂型”, 设ACA1B所成的角为θ, 由性质3知cosθ=ACA1B=16=66, 所以θ=arccos66.

性质4 对棱间的距离:

①首尾两节间的距离为中节长|BC|;

BC和其对棱AD间的距离为|AB||CD||AB|2+|CD|2;

③两斜棱间距离为|BC||CD||BD|.

简证 如图8建立坐标系, 设|AB|=a, |BC|=b, |CD|=c.则B (b00) D (0c0) A (b0a) CB= (b00) DA= (b-ca) .设n1= (x, 1, y) , 且n1CBn1DA, 则

n1= (01ca) CD= (0c0) .

所以BCAD间的距离为

|CDn1||n1|=aca2+c2=|AB||CD||AB|2+|CD|2.

同理可得CABD间的距离为

bcb2+c2=|BC||CD||BD|.

例6 (根据2007年高考重庆卷理科第19题改编而成) 如图9,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A1=2, AB=1, ∠ABC=90°, 点D, E分别在BB1, A1D上, 且B1EA1D, 四棱锥C-ABDA1与之三棱柱的体积之比为3∶5.

(Ⅰ) 求异面直线DEB1C1的距离;

(Ⅱ) 若BC=2, 求二面角A1-DC1-B1的正切值;

(Ⅲ) 若BC=2, 求异面直线B1EC1D之间的距离.

简析 设BD的长度为x, 则四棱锥C-ABDA1的体积V1=13SABDA1BC, 直三棱ABC-A1B1C1的体积V2=12ABBCAA1=BC.因为V1∶V2=3∶5, 即16 (x+2) =35, 得x=85B1D=25.连C1E, 在四面体C1B1EDC1B1, B1E, ED两两垂直, 所以四面体C1B1ED是“三垂型”.

(Ⅰ) 由性质4①知, B1C1和DE之间的距离为线段B1E的长, 在Rt△A1B1D中,

B1E=A1B1B1DA1B12+B1D2=1×251+ (25) 2=22929.

(Ⅱ) 若BC=2, 在Rt△B1ED中,

DE=B1D2-B1E2= (25) 2- (22929) 2=429145.

在Rt△C1B1E中,

C1E=C1B12+B1E2= (2) 2+ (22929) 2=6229.

二面角A1-DC1-B是以DC1为棱的二面角, 设其大小为θ, 由性质2②知

cosθ=DEB1C1B1DC1E=429145×225×6229=23131tanθ=332.

(Ⅲ) 在Rt△C1B1D中,

由性质4②知, B1EC1D间的距离为

B1EC1DB1E2+C1D2=22929×365 (22929) 2+ (365) 2=651119.

以上列出的只是“三垂型”这类四面体的4条主要性质, 其他性质如表面积、体积、点到对面的距离、每条棱与其相交面所成的角等, 都与“三垂型”对应的3条线段的长度有关, 关键是利用好它们之间的垂直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若能恰当构造出这种模型, 定能给解题带来很大的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深挖教材习题功能, 是搞好数学常规教学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

3.马原“死灰复燃” 篇三

一道海峡隔开海岛和大陆,这让马原感到惬意。仿佛他的内心也如此,有一条已然分割的界限,有些事有些人在此岸,而马原在彼岸。这个身高1米84的东北佬,“会写小说的汉人”,已然适应了南方海岛潮湿闷热的环境,他离开故乡辽宁锦州太久了,所有的回忆,都不过存于《上下都很平坦》那22万字的虚构里。

虚构和现实彼此穿越,那是马原的方法论。但二十年来,他只在現实中生活,虚构的小说一笔未动。3月15日,他的32万8千字的新小说《牛鬼蛇神》在《收获》上发表。消失20年的马原,回来了。

多年前,他在西藏写作一举成名,他的“马原叙事圈套”影响了很多同道中人,他被称为先锋五虎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牛鬼蛇神》这本小说是死灰复燃。”马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可能我一辈子再也写不了小说了”

马原留着圆寸,穿着青灰色加厚衬衫,胸口处还绣着花儿。给他拍照,他微低着头,目光往上看,有些调皮,笑起来很卡通。一只书包斜挎在身上,远远看着,像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在很多人眼里,一个字概括他,则是“狂”。这一点,他倒无所谓,说起自己当年写小说,他滔滔不绝:“那时激动,因为灵感四溢。”

“不瞒你说,这20年,我做了很多次尝试,最后我已经认命了,觉得自己真正有灵感的人生阶段已经过去,可能我这一辈子再也写不了小说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江郎才尽,20年里,马原不止一次害怕。他很绝望。海明威拿猎枪打掉半个脑袋,那就是绝望。一同成名的先锋作家格非也有过绝望的时期,想自杀。马原说,我也这样。

但现在,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回来了,59岁,抓住了中年的尾巴。

《牛鬼蛇神》说起来很简单,两个男人的故事,大元和李老西。大元是作家,有马原的影子,李老西的大名叫李德林,是海南岛上的农民。文革大串联时,两个人都还是少年,在北京相遇,成为朋友。后来大元回拉萨,李老西回海南。

许多年后,社会变迁,大元忙忙碌碌早已不再写小说,也渐渐想不起自己海南岛上的老朋友。偶然之间,他来到海口,意外与80后的退役女运动员阿花相遇,然后相知相恋结婚。婚礼上,大元才看到,自己的老丈人正是李老西。

马原擅长叙事圈套,在他的小说里,马原常常成为角色之一,让人不辨虚实。如今的 《牛鬼蛇神》,你也可以这么看,但也可以视之为一面镜子,马原将自己和生活照在里面,藏了太多密码。这本小说构思了很久,但写得很快,2010年2月动笔,11月竣稿。写之前题目就有了,马原属蛇,他老丈人属牛,他那时候就想“牛鬼蛇神”是一个多好的书名啊!

这次写小说,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一场生死。

此前一段时间,马原得了糖尿病并带状疱疹发作,然后被查出肺部有阴影。“肺的病,有四年多了,期间我有很多关于人本身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考。”他说。马原是信神的,在他早年的小说里,一览无遗。作家洪峰对马原的评价是,“他说话经常磕绊,想半天,最后给你一个很神乎乎的词儿。”

“我比较迷信,信骨血,信宿命,信神信鬼信上帝,泛神。”马原承认,“面临生死,很多事情就看通透了。年轻时,命算啥?斗气比命重要。但今天我一定不是这样。”

新作里,马原将海南吊罗山和西藏作为两大主题,西藏离天近,通神,而海南是鬼气重,那儿最大的节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马原的老丈人,是纸工,专门为鬼节服务,一个中元节的收入抵得上平日大半年。这就是小说里李老西的原型。而小说中,两个小孩长成两个男人,最后居然成为翁婿,这个大的架构,在朋友韩少功看来,太漂亮了。“这是我马原的强项,我是一辈子都在研究叙事门道的。”马原不谦虚地说,“小说更重要的部分,是哲学部分。”

前两年,马原将病中思考整理出来,叫做《以常识做三问》,三问是终结诘问,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他将这些哲学思辨,镶嵌进小说里。小说中每一卷里的章节,各有4段,从3到0,马原故意反着标顺序。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倒叙,而是在正常叙事里的故意翻转,实现某种归零,也是完成了一种终极诘问。所有的0节,单独连着看,其实就是那部《以常识做三问》。

小说编辑叶开起初不解,和《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商量,为何马原用了“0”。程永新说,把零视为无,这样你可以回望一段古老的箴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归零,是个很有趣的方法。

“我以为我赶上了

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最近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马原的身份是洪峰的朋友。隐居在云南的洪峰,除夕夜被人打伤。他们是都在当年的先锋写作五虎将之列。

他说洪峰的境遇与自己很像,早早离开圈子,在远离中土的地方安家,都娶了小自己20多岁的80后女子为妻,都遭遇到家长里短的琐事的困扰,都老来得子,都有一堆平常生活的烦恼。

其实,与洪峰最像的是,马原同人打交道也心存畏惧。其实,他的生活相当封闭,几近离群索居。

在《牛鬼蛇神》里,主人公大元喜欢一本叫《刀锋》的书。书里的主人公叫拉里,从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归来后,忽然对身边的一切生出深刻的怀疑。他有一笔数目不大的遗产可以继承,这让他能够过一种不必为生计工作的游手好闲的日子。他决定什么都不做,只是读书和到处走走看看。

不写小说的这20年,马原也是如此,“在社会上流浪”。好友何立伟有句名言:“忍看朋辈成主席”。马原为自己庆幸,他恰好不在此朋辈之列。当年一马当先地写作,马原让人为之狂热,照理来说,就这这种势头,他可以一本一本写下去。但是,后来他仿佛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收起刀剑,拂袖而去,做了很多别的事情。

3月某日,春光渐近,而海口的太阳更加凶猛,此时马原的谈话,不疾不徐,带着东北话特有的舒坦和平静:“我想是出于无奈吧。少小迷上文学,一定是体内孕积了太多理想、幻想的因子。

在写作许多年之后,忽然很迷茫,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幻想、理想这些奢侈的东西。似乎钱成了唯一价值,或者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我于是以为我运气不好,赶上了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相当沮丧,就和自己说,不写也罢、不写也罢。”

他那句“小说已死”流传甚广。

“也许是我的错吧,太把小说当回事了。不那么较真的话,就写呗,又喜欢写故事,又赚钱又出名,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可是马原拗不过这个弯,他认定做什么都能够解决生计,不必非拿小说来糟蹋。于是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写小说。一停20年。

“没有一天是跳帧的”

1953年,马原出生在锦州一个铁路员工家庭。在遇见小说前的几十年,这个东北青年“干过农民、渔民、汽车装卸工、铆工、筛河石的力工、钳工、整备工、泥瓦工,曾经像猪一样能吃,曾经一次把我的一百九十三斤的土杠铃连续举了十几下,我有许多过去时态的英雄业绩可以夸口。”

1985年,他写了《冈底斯的诱惑》,声名鹊起。两年后,他又干了件大事儿,与女作家皮皮结婚后,生了个10斤胖小子,取名马大湾。

1992年左右,马原不再写小说,一晃至今20载,马大湾已长成小伙子,让不再写小说的父亲意外的是,儿子在国外留学,偷偷写了一部长篇,出版时,没提“写小说的汉人马原”半个字。不想炒作。

写小说是苦差,在马原看来,等同于进窄门。所以这20年,他走出了这道窄门,让很多人觉得,马原隐了。

马原笑着说,那是读者的立场,而我个人的立场是,这20年,每天都是扎扎实实过来的,没有一天是跳帧的。

他的确干了很多事儿。他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做老师,一口气教几门课。一堂90分钟的课,他讲一篇名著,有时是“马原的”,为此常常要用三四天备课。几年下来,他的教案整理成书,有百万字。“我用解剖的方式去看别人,去看小说本身,我自己乐在其中,还惠及我的学生,我的读者。”他说。

此外,马原拍了一部纪录片,取名《中国作家梦》。1992年,朋友张英说,“新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已经告一段落,趁着当事人大都还在,把这些人聚拢到一起,应该就是一部完整的“新时期文学断代史”。

马原当此为真知灼见,完全不考虑商业前景就做起来。他自掏腰包,十七个月几近两万公里跋涉,采访了120位作家,拍了4000多分钟的素材带,最后剪辑成720分钟,分成24集。

但彼时正是社会转型之初,商业主义蓬勃而起,谁还愿意花时间为这样的片子买单?至今,这部体量庞大的片子,被马原金屋藏娇了。

后來,他还拍电影。以自己的小说《死亡的诗意》为主,几个小说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那是2004年,他累坏了,得了糖尿病。电影没拍完,投资人跑了,后来是一系列复杂的事情,再后来就不了了之。半成品也被马原雪藏在家里。

前些年作家方方问他,要不要在她主持的《名流》丛书上推广一下?算了,现在时日不多,不太愿意将时间放在整理旧作上,耽误不起。

而混影视圈时,他还帮人家写了很多剧本,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拍。其中有马原自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的唐代历史剧《玉央》,60多万字。米开朗琪罗做出大卫雕像后,很激动,他说,大卫根本不是我做出来的,他本来就在那块石头里,我只是从石头里找出来。马原写《玉央》时,就有这种感觉。“我将来肯定要将它变成小说,这是百分之百的。”马原说。

“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

我们都是些认真的孩子”

与文学无关的日子,马原还干过房地产。

一个公司的执行董事,拿百万年薪,做过很多大项目。马原一直对房子“很感冒”,大概爷爷是地主,骨髓里有做地主的基因,到哪儿先看房看地。后来他的那些做商人的朋友就觉得,大马哥对房和地的见解很独到,对他们有用,就邀请他加盟。而另一个个人原因是“少年时就是一个金融疯子,对经济学,宏观和实体经济学痴迷,是专家级的”。

但商业上繁琐的事儿太多,他不喜欢,实际上前后做过三段,每一段时间干几个月就感到厌烦,辞职。然后朋友又找他,给他加薪,又接着做。但终究没做到底,否则现在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开发商马原。当生活完全经济化后,内心不快乐。有一定刺激,但不像哲学、文学那样真的给人享受。

2011年2月2日那天,晴,冷。马原忽然很想再写一部小说。就是如今的《牛鬼蛇神》。现在写作方式是他口述,徒弟敲字,他看着大屏排版。他腰上有伤,不能久坐。口述《牛鬼蛇神》时,他激动不已,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看着墙上50寸的大屏幕指挥。

久违的激情。

金斯伯格30年前来中国,一批中国作家与他座谈,很多人看着温文尔雅的金斯伯格感到疑惑,你们的小说很先锋革命的,怎么听你说话很保守?金斯伯格回答很有趣,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小伙子,而人到中年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中年人。

老朋友格非,最近出的《春尽江南》,风格迥异于当年,马原觉得这天经地义,恰如金斯伯格所言,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状态,无论格非、苏童还是余华,他们当年都是“崔健”,真的一无所有,但今天,他们都是泰斗级的标志性人物,业内的大佬,心态能一样吗?

“而我马原是出了问题的,我的青春期似乎还保留着,《牛鬼蛇神》里还为老不尊,还是有诸多少年轻狂,也能看到太多当年的影子,我敢说它是诗意的,有太多激动在其中。”马原说。

他再次引述得意之作《零公里处》的几句话:没有什么能够,抹平我们额面的皱纹,因为我们过去热爱,现在也仍然热爱生活。相信吧,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我们都是些认真的孩子。

现在,马原每天写六七个小时,然后在海风椰子树下和徒弟骑单车锻炼身体,也会练书法,画画。他说,想努力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写小说,一个就是绘画。他打算向出版方毛遂自荐自己的一幅自画像,作图书封面。

4.马原复习题 篇四

1,如果把现实的理解为现存的,而现存的都是合理的那么这个命题显然是把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一切制度神圣化,是在哲学上为之祝福,这自然引起近视政府的感激,也引起了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2,实际上,这个哲学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看来,一切现存的,并非无条件的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存的东西只有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失去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显示的,因而是行将 灭亡的。

3,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原则推论下去,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凡是现存的,都是现存的,都应当是即将灭亡的”。这个命题的实质就是一切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是暂时的、处于不断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这种关于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思想,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1,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根源及提出过程。3,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认为无

论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都没有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实践观,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的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新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光荣使命就是:“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2,从目的与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3,通过揭示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动因,科学地揭示了探究历史发展动力的唯一途径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经济基础决定包括国家制度和法,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怎样理解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

1,这是费尔巴哈通过人们对天生的追求幸福夫人欲望要受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限制,即受到双重的矫正而引出的道德的基本准则

2,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在理论上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其一,是广大劳动人民更本没有满足欲望的物质手段,也就谈不上合理的节制;其二,在剥削阶级

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根本不存在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3,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五)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抽象的

2,指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

3,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

4,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关系 5,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变化的(六)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

1,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表现在将其唯物主义停留在自然观上,而没有将之贯穿大力社会历史领域,在历史社会领域中仍然是唯心史观,而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把人类之爱作为真理、正义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追求,因而是个唯心主义者。

2,施达克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按照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果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造成了混乱。

3,恩格斯对施达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哲学史的事实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符合哲学发展的客观事实。

其二,从人类活动的特点来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荒谬的,会推论出由于人们的活动都有“理想的意图”而都成了天生的唯心主义者,而不会有唯物主义者的荒谬结论。

5.马原复习题第二章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A.B.D.A.D.C.B.C.C.C 14.C.A.A.D.A.B.D.B.A 26.C.C.B.A 3 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B.C 23.C.C 13.B 25.D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价值的特性是()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AB.ABC.BD.ABCD.ABCD.CD.ABD.ABC.CD 10.BCD 11.ACD.ACD.ACD.ABC.ABD.CD.BC.ABCD.BC 20.BC.ABCD.ABCD.AB.BCD.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三、辨析题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 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 〕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l)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l)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材料 l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 〕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 答案要点 〕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材料 1 〕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 2 〕 波普尔在 《 科学知识进化论 》 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 ― 也许是唯一的 ― 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 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 答案要点 〕

(l)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6.考研政治马原暑期复习入门指导 篇六

在学习哲学部分的时候,表面看起来似乎知识体系庞杂繁多,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马哲这门学科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决定了它的几条主线的稳定性。为了大家对马哲学习更加方便,特此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以下“三言”,涉及三对概念及其关系,对学习马哲以及作答题目颇有帮助。

第一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这里涉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学习马哲的同学,老师第一节课一定会讲到,马哲的基本立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是“唯物的”,而且还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因为它不仅有辩证唯物主义,还有在社会领域也认为唯物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哲的第一个原则是“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客观指的是世界有其本来的面目和规律,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客观”就是世界存在有着一种本来具有的固有性规律。所以人类只能顺从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进而在把握必然中实现自由。所以大家来看一看一些曾经真题考过的选项,一起判断下正误:

例一,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错在“观念”两字,改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例二,社会规律是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错在“决定”二字,违背客观唯物原则)

例三,世界是由人创造的。(“人创造世界”说法错误,可以说“人类改造世界”)

例四,人类可以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很明显也不对。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我们必须受到它的制约,只是最多可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自由。所以大家注意陷阱,不要一看到“解放”两个字,就倾向于选。)

例五,A与B之间存在主观联系。(直接排除,马哲反主观)

例六,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是历史进步的源泉。(细读之下,发现也是主观性选项,尤其是“源泉”两字导致错误,不符合纯粹客观原则)

例七,人们的意识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同理,词语含义仍是主观性选项,违背客观性决定一切的根本,错误)

例八,人们的意识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正确,很明显,“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个客观范畴概念,符合唯物原理,入选)

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大家应该通过这“第一言”,即“绝对客观”原则对我们的马哲第一条大的主线有了一定了解,其实把握住这一条这一系列涉及到唯物论部分的选项基本都能选对了,就是蒙题,也是有技巧的“蒙”。

第二言,“世界是一个多维性的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可把这一言称作“辩证法矛盾规律”,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丰富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多以往往线性推理的命题都是不对的,因此绝对化选项往往不选。此外,事物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不是简单地“不是A,就是B”,或者单方面极端地“强调A,而忽略B”都是不对的,反之亦然。我们也可以来用这条原则来分析一下以往的真题选项。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很明显,只强调对立,没看到统一,只强调区别,没看到联系,不选)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根本”两字导致错项,只强调自然的重要,否认了另一面的人类)

人类的解放包括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正确,反对了“自然至上”,当然,也反对了“人类至上”,很好地平衡了二者,符合既对立有统一,二者谁也不能压迫谁,走极端,应该是和谐关系,选。注意区分前面的错项“人类解放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错误,只看到了“有限性”,没看到“无限性”,不符合辩证法)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错误,只强调人类能动性,没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错误,二者不能笼统地比较,二者各有优劣,应该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认识发展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社会规律是比自然规律更容易认识的规律。(错误,依然是偏废了一方面,不符合辩证法)

静即是动,动即是静。(错误,只看到统一,没看到对立,还是偏废了)

通过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大概感受到辩证法的特征,多维性地运动,反对片面化。强调一分为二地表述。当然,也有个别命题可能不符合这种语境,但多数是符合的。

第三言,“这是一个可以把握的世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马哲在唯物的前提下,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人的意识可以反映世界,并且以此来指导人的实践改造世界,满足自身价值需求。所以单一的只强调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否认其能动性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同样,片面夸大认识能动性,否认收到客观规律制约的理论,也是不对的。马哲认为人们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只能是相对的、具体的,但是通过这中相对的.、有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无限地接近绝对的、无限的世界。这就是以有限趋近无限,这是个永恒的过程,所以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是永恒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也是永恒发展的。

例一, 一起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错误,错在“模仿”两字,否认能动性)

例二, 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误,完全否认能动性)

例三,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这个正确,这是可以的,因为意识这个有限的范畴,去能动于物质这个无限的范畴,只能无限地趋近)

例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正确)

例五,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唯一作用。(错误,夸大了能动性了)

例六,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错误,否认了)

例七,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说法正确,看法很全面)

7.马原复习参考 篇七

一、带动文学主体性解放

马原“叙述圈套”论为中国当代小说界打开了一条技术探索的道路, 虽然这次技术探索还是以传统的思想和理论为基础, 但也必须承认, 马原的这次试验, 突破了行为的举动, 带来了更多的实质性技术, 他成功的解决了在创作中如何体现作者主体性的一个技术难题。自觉, 在叙述主体叙述文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在叙述主体中失去自觉这一元素, 就不会带动文学创作主体的自觉性, 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就变成了一句空口白话。马原将叙述主体放于首要位置, 置于作者、文中人物、故事情节和读者之上, 虽然在理论上还有待研究, 但是在强化叙述主体的独立性, 巩固叙述主体对叙述文本的权威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 在一个叙述人物环节中, 不管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都无形中存在一个更加权威的“叙述主体”, 那就是“写作主体”作者, 尽管在叙事学中明确指出作者不过是叙述主体的“记录员”身份, 但是, “记录员”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上确实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他不在意味着是外在的文学记录员, 也不再将自己置身事外, 而将自己带回到了文学本身, 回到最出的自我。因此, 马原映着文学界自由、独立的呼声, 早创作中寻找生命的本源, 生活的意义, 贴近语言本身进行叙述。马原的“叙述圈套”论是释放思想, 彰显独立, 有意思向文学转变的重要杠杆。他主张小说要有“叙述”的功能和价值。

二、带领创作回归文学本身

马原的技术实验在当时中国不能简单的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个性转变的起点, 这样我们能进行简单理解, 马原一手举“个体经验、超验”的重要意义旗帜, 一面又高呼进行小说现代叙述技术的革命, 其实, 我很换个角度考虑, 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是相辅相成, 有着必然联系的, 它所呈现的是当时时代要求下的强调个性独立局面。陈晓明对马原小说的评价为:它的小说象征着“文学的萎靡”, 创作的退化。创作是以生活的内在价值为动机, 其目的是将创作建立在高于生活的另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世界, 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而写作呢, 却是一种单一的面对词语, 陈述故事情节的过程, 在这里没有本体的存在, 或者说只是一个文本的元素, 所以创作显然凌驾于写作之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马原的作品是站在生活世界来观望作品中的世界, 写作等价于叙述, 在中国文学中较少有奖人叙述在文本中。他从另一角度看待人类这一概念, 分离于整个人类文明, 古代作家都较少的存在人文关怀, 而不是当今是社会, 迎合时代的脚步定义整个文明含义。所以, 在这种前提下, 马原的写作并非创作的退化, 而是一种回归文学本身的一种表现, 一个作家向本体文学回归, 回归到小说的创作之中。当马原的叙述行为渐渐代替了小说创作的时候, 作家们也可以更加轻松、释然地投入到小说的写作中, 不用再承担过重的负荷, 超越了既定思想理性的限制, 也许反而能够接近陈晓明所说的“整个文明”, 这正是马原小说体现的意义所在。

三、给人不同的审美感

马原的小说在中国当代叙述技术层面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提供特殊的贡献, 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 这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小说的创新型技术和技术实验使人们眼前一亮, 满足了人们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 但是, 小说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 同样又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大型群体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对人给予高度关注关怀, 又有着审美价值的艺术, 它更加注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理想和生存智慧的高度关注与表达。马原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以西藏文化为题材的小说, 可是在这些小说内容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西藏文化的生命意识和西藏文化的实质性内涵是什么, 只从小说中看到了叙述人进行叙述时候的快感和各种叙述技术实验的点点踪迹。

在对技术一度热情的追逐时, 失去对生命的关注, 却乏对生命的慨叹, 令马原的作品留有遗憾。他如孩童一般, 充满好奇地游离在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之中, 享受着追寻死亡过程和原因的快感, 故事情节扑朔迷离, 令人眼花缭乱, 考验着人们的智力, 而淡薄了生命的价值, 他越是高度注重技术层面的延伸, 越是背离对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的轨道。他的叙事圈套越是娴熟, 也就反衬着他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注的文化情怀越加缺乏。他将生命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淹没在叙述快感深渊。他的小说中, 对技术的热情是崇高的, 对生命的宣誓是淡然的, 构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小说更像是一道道智力测试, 考验读者的智商, 却没有意识到读者要要的是审美感受。

四、结语

马原的小说有很强的先锋性和试验性,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文学界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需要。但是, 完美中总是伴有缺陷, 在马原一心致力于叙述革命是, 忽视了小说最高层次, 即生命意识层次。马原小说的最大遗憾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缺乏, 这种对人类生命史和现实生命体验的缺乏, 它的顽症所在。但马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说都不可否认的, 值得我们慢慢体会的的。

参考文献

[1]马原文集:卷1[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01) .

[2]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03) .

[3]马原.马原文集:卷4[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8.马原:面对生死,回到小说 篇八

四季和暖、空气洁净对患过肺疾的马原很重要。现在马原在海南的家里,不看新闻,不上网,几乎不打电话,“外边进来的电话95%是老婆的”。

马原给自己三个身份:画家、小说家、前小说家。

阅历过新时期文学波澜起伏的马原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1990年代停止了小说创作,离开他的书写之地西藏。做电视、开公司、当教授,20年来各种事都做过,多是有始无终。

2004年马原自编自导过一部电影《死亡的诗意》,根据他的同名小说和《游神》改编。马原带着47人的剧组,转战西藏山区,拍摄四年,最终片子沉睡在库房。

2008年,独身17年后,马原再婚,新婚妻子叫李小花。新婚不久,马原就查出严重的肺疾。他不想连累妻子,提出分手,妻子却不离不弃。马原的诗人朋友丁当说,小花是马原的天使。

连续的肺穿刺让马原内心暗淡,难过。马原中断了治疗和检查。他说:“不管上帝给我多少时间,我要好好活,和我的天使。”

2009年,马原应海南文联主席韩少功之邀,为长篇小说大奖写作。写出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在《收获》杂志2012年2、3两期连载。

《牛鬼蛇神》是一部充满形式感的长篇小说,小说主旨是人神鬼,集中描述了他一生中所有有关神、神迹、神奇的经验。

“我发现霍金说谎”

南方周末:多年没有写作,为什么会选择“牛鬼蛇神”这样的题材?

马原:因为生了大病,马上面对生死问题。突然间原有生活中所有細节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微妙。30年前,陈村写过一篇小说叫《癌》,写一个工人突然检查出生了癌,在瞬间他的整个生活发生逆转。原来他觉得遵守劳动纪律是天经地义的,查出有癌以后,突然发现劳动纪律算个屁。他收入不多,以前什么都舍不得买,生病以后觉得钱算什么东西,该花就要花。很多过去想都不可能想的事,他都会去想办法实现。

生了病以后,我特别关心过去不太关心的事物——比如植物的生命状态。我有时候会拿放大镜看小草,看草上的小花。也会看蚂蚁、看蚯蚓,会长时间盯着一只蜻蜓看,看它怎么盘旋,在什么情形下飞起,落在什么地方。你的兴趣,你的关注点,你的热情,都因为生病改变了。这种改变我想都会在《牛鬼蛇神》里面看到。

南方周末:《牛鬼蛇神》里的很多鬼怪灵异,也跟你的身体和心境有关?

马原:在《牛鬼蛇神》里我特别关心那些孤单的人,他们和动物、昆虫,甚至和植物共处的状况。还有那些与世隔绝的孤单的人遇到异常时的境况。他们因为孤单,有时候跟动物、植物很像。

前段我又重新翻阅了《物种起源》。这些年我对科学越来越怀疑。我和大多数国民一样,从小受的教育是无神论。生病以后,我把头脑里那些颠扑不破的意识梳理一下,发现绝大多数是虚妄的。比如现存社会学的一些所谓真理,比如诸多科学解释。

我发现霍金在《时间简史》里大量地撒谎。我在小说里有深入探讨,今天宇宙的边界人类完全不能够知道,霍金说宇宙有2000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把宇宙学、天体物理学里的推测,当成事实端给我们。

南方周末:身体的处境会让你趋向形而上的思考?

马原:很多年以前史铁生就跟我讨论过。他说马原你是那种天马行空的人,像飞翔的鸟儿一样。而他自己一寸都不能离开大地,充其量能找一个杠子让屁股悬空,但他的手还是落在地上。他用这个比喻想跟我说,他的写作跟我的写作是两种不同状态。

我特别羡慕米兰·昆德拉。他的写作很多时候是脚踏实地的,但他也经常飞到天上去鸟瞰一下,所以才有昆德拉式的俏皮、冷嘲和君临天下的姿态。

南方周末:现在你的身体状况如何?

马原:现在至少病灶没直接找我的麻烦。生病是四年前的事,现在我差不多比健康人还健康,大伙都觉得我不像五十九岁的人,精神状态也不像重症患者。

现在我比较偏向认为,病能和人和平共处。把癌想象成一个独立个体,它是依附在我的身体里的,癌希望我死吗?不希望,我死了它也没得存在了。反过来,人为什么那么容不得癌?你杀癌的同时把自己杀掉了。过度治疗是死亡的最大原因。

很多人听说自己得了癌,精神就先垮了,我没有垮,我真是蛮乐观的。一般意义上也许你只有三两年的寿命,但如果你坦然面对,可能是30年。我有一点贪心,我妈妈已经84岁了,我姥姥活到92岁,姥爷活到84岁,我希望活到跟他们差不多的年龄。

“我称它为儿童小说”

南方周末:《牛鬼蛇神》写到红卫兵大串联,写到知青去北京接受领袖的接见。你个人的“文革”记忆是什么样的?

马原:我是进入“文革”最小的一代,13岁(1966年)上初中,刚好赶上“大串联”。“文革”在我心里一个是小概念,就是1966年到1969年,以“复课闹革命”为标志,具体的“文革”好像是告一段落了。大的“文革”概念一直延续到1976年。

小概念当中,我的核心记忆是1966年,因为一切都不一样了,国家秩序发生了根本改变,所有学校都不上课,这是一个奇异的事情。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就是“牛鬼蛇神”。

好多人都以为我的小说是写“文革”的,读过就知道不是。我借用了“文革”中牛鬼蛇神的概念,这是一个庞大的被视为国家敌人的族群,比如“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当时我父亲也受到了影响。我只写了大串联,而且只写了北京大串联的一段故事。

南方周末:为什么你不愿意读者把它看作写“文革”的小说?

马原:我力求避免这本小说有很强的社会学倾向。所以真正的“文革”记忆并不出现在小说当中。我的知青小说《上下都很平坦》,也不是主流的知青小说,方向、样式、味道都不一样。我可能更关心在特定的年代里、特定的生活境遇之下,青春期的一种撕裂。我喜欢那种撕裂。

我的“文革”小说跟别人的“文革”小说不一样,不是那种创伤式的,我毋宁称它为儿童小说。《卷0 北京 大串联》的部分,可能更类似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样的儿童小说,因为对世界的想象,对未知的一种模模糊糊的感知和特别直觉的面对,是典型的儿童小说。尽管非常写实,但写的是一个13岁的男孩,它不是“文革”小说,不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追溯、反思。

nlc202309040409

南方周末:似乎你不是一个关心社会的作家,写作也远离历史的现场。

马原:我不是特别愿意算历史旧账。尽管我家里有“文革”的受害者。我不介入时代生活,我不愿意我的写作陷入到对我所处时代的评价当中,我不评价它。就像我读书愿意读死人的书一样,拉开距离可能会看得更清晰一点。写《牛鬼蛇神》我发现,回望我的生活,因为拉开距离了,所以就像看电影一样,就像看一本书。

如果说过去20年里一直有我马原的声音,就是我马原对世界的看法、评价、态度、立场一直有的话,人家不会对《牛鬼蛇神》有这么多关心,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想说啥。现在大家有点不知道马原想说啥,马原这个什么牛鬼蛇神,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想这可能也是公众包括媒体对这个小说这么有兴趣的一个缘由。

我以为我回不来

南方周末:十几年前你宣告小说死了,怎么又写小说?

马原:我说小说肯定是死了,小说早就成博物馆艺术了,我认为这个过程差不多已经发生20年了,就是我不写的这20年。大家阅读小说经常是在影视之后。那些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脱胎于小说,但是小说居然是后被阅读的,这也是小说死了的一个明证。小说和先死了的话剧,都是博物馆艺术,只属于小众。

但博物馆艺术也得有人做,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彻底不写小说。但是我没有信心,我真的会回到小说当中來。

我曾经跟小说走得那么近,也活在小说当中,但青春不再,激情不再,身体的这种弹性不再,很多因素导致我重新回到小说的信心不足。我几乎认为我可能回不来,但我还是希望回来,写小说曾经带给我愉快,是忘不掉的。

南方周末:现在你怎么看当年先锋作家们的状态?

马原:他们各有精彩。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一直在写作,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是明星作家了。莫言,才华横溢,一生都在充沛的创作状态中,写了那么多有意思有活力的作品。在中国作家中,莫言一直是我好生羡慕的,有才情有想象力,又有扎实的功底,这样的作家还是很少见的。

余华一直在变,每次写作都有变化。很多作家一生的写作可以看成是一部作品,余华在每个回合中都是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状态。很多人不喜欢《兄弟》,我非常喜欢,余华在《兄弟》中做了前所未有的尝试,他的叙事努力是杰出的。

很多年前我跟《收获》杂志主编李小林聊,我说苏童的《妻妾成群》和洪峰的《离乡》是《收获》最卓越的收获。李小林同意。

格非和我一样都在学院里,我们两个在写作上都不是特别热闹,没有特别畅销的小说,但总体质量比较整齐。格非是活得最滋润的,他有热衷的领域,有非常独立的、只属于他个人的思考,也有世俗的尊重甚至崇拜,有着非常完整的人生。

稍微暗淡一点的是我,中断写作20年,身染重疾。其实我很为自己骄傲,一辈子离心很近,一辈子不用关心更广大的人群,我只关心喜欢我的人,关心喜欢我的读者,我只为他们写作。我在二十年前写的作品现在拿出来还不过时,这就让我很满足。

(摘自《南方周末》)

9.马原复习参考 篇九

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比较需要花时间来复习的科目。在考研政治中占22%的出题比例。为什么马原比其他的政治科目更花费时间呢,因为马原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练习,而不是仅凭背诵和突击就可以搞定的。

马原该如何复习呢,据了解,很多同学的考研复习从4月份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在早期的复习当中,政治方面需要精读、精看的就是马原,所以马原部分的复习要放在早期的.复习当中。现在马上5月份了,复习早的同学应该已经把马原部分都看过一遍了。如果还有没有开始复习的同学,那就得抓紧时间,从现在开始复习,等大纲出来之后,各科的复习都将变得紧张,想要精细地复习马原就不大现实了。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同学们现将指定的教材精读一遍,建立总体的知识框架,理清思路。按照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部分来复习。其中唯物论主要是讲世界本源,特质和意识以及实践的问题;而辩证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认识论部分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展开的,第四个问题也就是历史观,这样把哲学总体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清楚的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范畴和包含内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第二遍就可以配合着习题,看一章,就做一章的习题,对比看自己理解多少,会做多少题。如果不会的,就要去问问同学。如果基础太差,也可以报个政治的基础班,老师的讲解往往是针对大多数同学困惑的地方,这是同学们理解马原的一个捷径。

上一篇:团委工作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租房定金合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