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2024-10-15

教师读《草房子》有感(共16篇)(共16篇)

1.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一

读《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这本书讲了秃鹤自己是个秃子,所以不爱让同学摸自己的头;纸月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只有奶奶照顾纸月;细马被邱二爷家收养,后来发大水,房子、家具、钱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走,变的一无所有,邱二爷因病去世,靠放羊养活邱二娘;杜小康家很有钱,可是被心术不正的朱一世搞的家里欠债连连,父亲也得了病,债还了,父亲的病也好了,做生意时货沉到了河底,只靠小生意糊口。

这本书让我知道人在健康的时候是活蹦乱跳的,无忧无虑。但是在面对病魔时,人就像纸娃娃人病魔摆动,同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对于身边的朋友一下子变得形影不离,在病好时才松下一口气。桑桑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有你亲切地与别人说话,不嘲笑别人,别人才会对你好。秃鹤是个秃子,但他并不隐瞒,秃子就是秃子,不必隐瞒什么。老师们、同学们,都不理睬秃鹤,但他不介意。在演戏的时候,有一个角色需要秃子来演,而这部戏的关键也再于这个秃子。秃鹤不计较别人对他的蔑视,在大家决定放弃这部戏的时候,毛遂自荐,结果这部戏获得了第一名。我十分佩服秃鹤这种精神。纸月让我懂得了要谦虚,才能进步,别人才能跟你沟通。《草房子》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2.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二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3.读《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有感 篇三

但是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教师应写的计划列表,我觉得既全面又实用,还有科研性和人文性。且看他给小学各年级教师开列的计划表: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

3.要跟学生进行谈话时使用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熟记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特别要单独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直观教具的大致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这个列表看起来很散,但一个重要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是真的智育计划。老先生在《智育的真谛》这个建议里明白地说:“真正的智育是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学生要走进自然,通过观察自然学习思维,培养思维。因为智育的形成很复杂,所以需要教师做周密的计划,作持之以恒的坚持。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小学教育的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而现在的教师队伍的流动很大,好多农村学校都存在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只好让有些教师临时改行;而城镇的英语教师又多,很多人改行去教些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不是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一般较为科学的做法是一二三年级一循环,四五六年级一循环。因此,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校要呆至少三年。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教学常规的有效秩序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列表里,跟阅读有关的就占了两条,可见他对阅读的重视。但是我们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怎么样呢?在初一我做过统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没有一本长期拥有的刊物,大部分男生没有一本课外书,就是有也是作文书,很多孩子家里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书。

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的读书气氛不浓;二是社会影视的冲击;三是老师学校的引导不够。阅读是个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里用了一个词“诱使”,原话是“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他用了“诱使”而不是“引导”,我觉得大有讲究。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成人怎么涂画。

农村家庭注重孩子教育但自己有文化知识的不多。现在是经济社会,成年人在满世界找钱,孩子就只有跟着祖辈。家庭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温饱问题,至于智育发展,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而那些家庭教育相对好点的学生,成绩好了,家长有更高的要求,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这样在农村的学生群体里,整体读书的气氛就更不浓了。

现在是电气化时代,电视进入了每个家庭,电视也成了现今孤独的缺少关爱的孩子们的最好的消遣工具。电影电视比书本更具有诱惑力,它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电脑也呈蔓延之势,农村城镇家庭有电脑的不在少数,初中生大多都会上网,学生对网吧的惦念比对书本的惦念要迫切得多。网络也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们。

面对这些强大的诱惑,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微不足道。何况引导学生阅读又是一个综合工程,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成功的吸引学生看你给他精心挑选的图书。

至于对学习困难儿童特殊开列的书目,这是在教师群中绝少见到的现象。喊了几十年的“培优辅差”,只见培优,没见几个真正关心后进生的教师。其实有心人观察细致的话,你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弱智。大多都是被耽误的。我曾经教过一个后进生的地理,老师们说他不认识字,但在地理课上这个孩子听得很认真,我试着让他回答问题,他答的也正确,但要他单独作业就不敢下笔。我给他读题他做,选的答案一个不错。这样的学生你能说他智力有问题?所以,中学教师见到这样的学生都很心痛也头疼,要帮他补习小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不帮他补他又只能混。混到无聊的程度就开始违纪,一违纪老师要批评,批评多了又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而继续违纪,因而就成了班主任最头疼的学生。

做尽量挽救自己学生的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同事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个理智的领导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么优秀的教育智者。而我们教师要秉承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育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4.读《草房子》有感 篇四

当合上《草房子》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本书写出了主人公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形象地描写了桑桑身边的许多人,写出了许多寻常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本书总体来说有一个字――美。运用了许多风景描写和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整本书通俗易懂,语言通顺,却又有些意味深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热泪盈眶。这书中的美是无形的,无形的美埋藏在看似普通的语句中,使整本书都增加了美感,让读者更加喜欢。

这本书是小学生小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使读者看到一种无形的美。

5.读《草房子》有感 篇五

《草房子.》写了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这一连串看似平凡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桑桑,杜小康,纸月,秃鹤,细马……

杜小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家本来是油麻地首富,可后来因为父亲做败了生意,他们家由盛变衰。杜小康因此而被停学。对于杜小康这个爱读书的 孩子,不能读书是件多么悲惨的事啊!后来,他父亲狠下心带他去放鸭。可后来鸭吃了别人的鱼苗,被扣了,他们家就真的变成了空壳。他父亲是那样的悲伤,杜小康的心情也一样,可他没有父亲那样绝望。他向桑桑讲述了自己要在学校摆摊的计划,不顾自己的面子,担负起家的责任,早日挣足钱回到课堂。杜小康是多么坚强啊!小小年纪就已经这么成熟了,而我呢?还在跟父母讨吃的、玩的,时不时闯出什么祸来……

说到桑桑,他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杜小康没有摆摊的本钱,便卖了自己心爱的鸽子,换来20元交给了他。他是多么热心啊!他还是个仗义的孩子。纸月经常被刘一水欺负,桑桑不顾刘一水比自己高大的多,硬是把他推下水去……若换成我,一定逃之夭夭了。

6.读《草房子》有感 篇六

有时抬头眺望窗外,一排排金黄的草房子仿佛伫立在眼前,房子里蹦跳着调皮但富有正义感的桑桑;天真而纯洁的纸月,站在窗边托着脑袋遥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杜小康用坚毅的眼神凝视黑板,企图改变红门里的命运。草房子外的草地上,一个瘦小的江南小蛮子,怕在草地上数着羊,丝毫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这就是细马。

秃鹤对尊严的执著追求,秦大奶奶在生命最后一刻闪耀着的人格光辉,杜小康与抵抗厄运时的悲怆与优雅・・・・・・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眼里,也让我们感到荡漾在草房子里的悲悯情怀。

草房子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撼动人心,由始至终充满着美感,让人无法言喻。独有的温情,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今天,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情,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窗外,推土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尘土飞扬在高楼中,让人看了别有一番滋味;道旁树木的枝叶早已枯萎,皱皱巴巴地低垂着,连新抽出芽的嫩叶,也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树上一段枝干躺在地上多日,竟无一人将枝干移走,只记得绕道而行。草房子里随处可见的温情,在繁华的城市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如同水在锅上,滋滋几声蒸发在冷漠中不再是无数人挥洒眼泪的地方。

7.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七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 个好习惯》这本书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 个好习惯, 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解说, 还有许多案例和深刻的评析, 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常态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让人们更容易去接受和了解, 使我们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而不是说出来的, 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 每一个好习惯都举出一个经典案列来进行分析讲解, 让我们对每一个好习惯的理解都更加具象化, 而不仅仅是逻辑化、系统化地提出这一习惯。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 个好习惯, 向读者展现出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使我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读了这本书, 让我明白了不管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平时生活上,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努力和坚持。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 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 而是因为他们在开始就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并且持之以恒。有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你比别人优秀, 或许只是因为你比别人多了一个好习惯。每读到一条习惯, 不由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看到一些我已经养成的习惯, 不禁感到欣喜,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肯定。

在书中众多的习惯中,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五个习惯:要善于换位思考。读完第五个习惯后我不停地反思着。假如我是学生, 面对同样的情况, 我会怎么做?我想:“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教师一旦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教学, 都将变得容易。所以, 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 别急躁, 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式有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换位思考, 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直面自己时, 你才会发现, 其实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所以, 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对待学生, 更有必要换位思考。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学习上落后些或纪律上松散些, 其实他们也有闪光点, 也有自尊, 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欣赏。如果我们可以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平等地对待他们, 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 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就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了。在学生的这个年纪, 他们的自尊心更强, 更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8.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有感 篇八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构建

首先,庄老师认为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符合现实性,又要对儿童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她强调无论做什么主题,都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里要体现整合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制订的教学目标只是单纯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没有真正从主题的核心概念构建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从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没有考虑儿童所熟悉的、所喜欢的事物,这样不利于幼儿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有主题墙,感觉只是表面存在,相对应的调查表不见踪影,更没有区域活动的呼应和主体性活动的游戏,这些都是我们多数教师存在的共病。庄老师提倡的理念是:主题统领、领域渗透、教学和游戏相互融合。我们不能单存走教学的唯一路线,一定要把教学和游戏相互结合起来,以课程为依托,在选择、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生活环境资源,构建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实施體系。庄老师举了一个实例: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课程,在讲解船这种交通工具时所给出的船的主题活动网络时让人一目了然,让儿童通过想象用语言来表达未来船的样子,展开幼儿想象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庄老师能想到的有关船的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进行对幼儿语言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二、《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

细细回味,品味到了教育的真谛。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真正有效?庄老师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一)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大家都知道目标确定的原则是围绕教学内容来确定的三维目标:第一个层次是认知领域、知识技能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智力、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个是关注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目标。许多老师都是按照以上来设定目标的,有些时候目标设定得过多、太过宽泛,或者太笼统又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目标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庄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什么教材,首先要进行重组和分析,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2)教师要高度关注幼儿。备课时要考虑幼儿的先前经验、背景、个性特征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更要有孩子。(3)教师要经常积累经验和课后反思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一种风格就是教师的日常积累和反思:积累失败与成功,反思自己的经历,与心灵对话,认真学习他人经验,接受各类

培训。

(二)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想让幼儿去死记硬背知识,每次上完课后,不做提升,不做总结,有些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说的话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没有让孩子领悟到实质性的东西。庄老师认为幼儿学习要倡导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游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无论哪一种学习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各种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升素质,这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幼儿教育是启发性的、基础性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要让他们用动作、用语言、用图画,用多元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

(三)有效课堂应该做到简单、真实、自然、有效

老师经常听课、上示范课,我们经常是“看课件课”,把连环画、图画书,扫描了一幅又一副,放给小朋友看,大篇幅地讲,这是很多老师的通病。庄老师提倡的是,“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课堂。每一节课要找出关键的和重要的,对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有价值的,让孩子来讲、来想、来学、来表演、来迁移。组织教学就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课后拓展、迁移经验。老师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势和操作,例如,我们在设计“动物找家”“九宫格”等情景游戏时创意很多,设计很多花样,可是数序概念,从左到右还是从下往上,教师都没有做铺垫,花架再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又如,在学门牌号码时,教师说他家住502,然后就问孩子,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孩子根本不清楚。在学习门牌号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查,小涵家住什么地方,小朋家住哪里,幼儿就会回答我家住山水花城84号楼1单元302,等等,然后再问302是什么意思,孩子很容易就能回答出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再来学习门牌号就很容易了。我们要分析教材,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实、自然、有效。

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一种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多读书,读好书,发挥自身学习的正能量,让读书丰盈自己的生活,让读书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勤奋的读书人,专业的教书人!

9.读《草房子》有感 篇九

我被秃鹤,纸月,桑桑等小孩子们感动,那种纯真也是我们少年时代曾有过的,当我感动时,我是被心里的梦想所感动。其实曹先生是把大多数人心里的梦讲出来,大多数人才感动。如果他只把自己心里的梦写出来不一定能感动我们。多少年了,没写过读后感,这次看了一定要写,大有不吐不快的气概。

每个孩子们都在成长,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杜小康,在精神和物质的优越颠峰上一落千丈,如何站起来,如何自尊,如何自爱,在生活中磨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重生,正是现在小孩缺少的。女儿对我说不会写读后感,看了不明白,哎呀,我说我看完再和你谈感想,我看了都有感而发,但真不知道如何使小孩感动?

10.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

当我看到秃鹤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重新找回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一年一度的全乡中小学文艺汇演中,主动请求并成功扮演一个别人不愿扮演的角色―秃头伪军连长,从而给学校争得了荣誉时,我真为秃鹤高兴;当我知道细马为了给他爸爸治病而不畏辛苦、任劳任怨地放羊时,我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而当我得知桑桑为考中学,不得不离开这片朝夕相处的金色的草房子时,我已经泪眼模糊了。

这些孩子们的年纪跟我们是相当的,但是的经历却是比我们艰辛无数倍。他们的勤劳与勇敢,他们的善良与执着,他们的种种无奈和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深深的震撼着我,鞭笞我奋进,激励我前行!

我不能为自己生活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而洋洋自得,我也不能因为眼前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我想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深深的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个家庭都有每一个家庭自己的生活,读完它,我仿佛明白了做人的真谛,读完它,我仿佛领略了幸福的含义!

我爱《草房子》!

★ 读《草房子》后有感

★ 读草房子有感

★ 作文:读草房子有感

★ 读草房子有感小学精选

★ 小学生读《草房子》有感

★ 读草房子读后感范文

★ 读草房子有感600字作文寒假初中作文

★ 《草房子》

★ 读《草房子》的心得体会优秀

11.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一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的高校教师, 则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有更高的要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 就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审格, 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党员, 而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 就要确立一种常态的党员政治观念, 这种观念将伴随一生, 考验你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有鲜明政治事非观念, 坚定的政治立场, 判别事非对错的能力。高校教师总是站在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最前沿,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事物总出现在面前, 而且面对的都是多项选择, 如何仔细斟酌筛选出正确的适合需要的答案, 是一名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抉择, 而一但选择错误, 不只是本人犯了错误, 而会引导无数的学生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 本人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几年很多高校经常爆出某某教授在课堂上, 面对学生,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出反党叛国、分裂国家、污辱大汉民族的言论, 且不探究这些人的政治目的,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就难以想象, 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出校门的、正在求知成长学生, 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他的对错, 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误入岐途?所以, 党员教师的政治观是多么的重要, 不只本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而且本人有责任把所带的学生教育好, 养成好,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及明辩事非对错的能力。

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 要有全局意识, 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念。每一名高校教师可能教有自已所精的专业、所授的课程, 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不拘泥于所学所限, 不束薄于所教, 党员教师应树立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全局, 将本人的眼光放远, 不断创新, 这是一个党员教师就具有的观念。过去一生只与书为伴,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书呆子人才, 已经不适应当念社会, 中国文人历史上经常多磨难, 这与他们没有上述意识眼光是有关系的。纵观历史长河, 能从当时社会脱颖而出, 或有所建树的文人, 无不在意识观念上超人一筹。教师本能就是文化知识的象征, 能将天下、国家、人民装进本人肚里的文人, 总能学术里是专家, 政界里是精英, 本人在任何环境里, 任何岗位上都居于领袖的位置, 这样的党员教师总能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流, 并且有无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 他本人的理念也会影响后世, 广为传颂, 为世人称道。党员教师的这种观念形成, 也将使自已受益, 人民之幸, 国家之福。

党员教师要有积极进取,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求知教学观念, 在本人所谋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能手, 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大学教师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 首先是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 传授专业技能, 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长期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研究, 很多教师在学术能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 这与他本人这种进取求知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具备这种精神教师, 总能在行业里出类拔萃, 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创造出巨大的有形无形的财富, 这就是发挥的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是一名党员教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也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其次, 党员教师形成这种敬业精神, 也会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言传身教,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会成为学生的示范教材, 影响学生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具有忧患创新观念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都是中国历史有为文人的真实写照。而今, 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 是人民的教师, 不只能日夜对照课本, 站在讲台, 要有天下兴亡, 教师责大的观念。有了这种意识观念, 每名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创造出造福后人的理论成果、科技技术, 以及培养出众多技能精湛的工作者。创新是国家与社会的生命力, 新理论新知识的出现的创造, 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国家才能树立于强民族之林, 而作为党员的人民教师, 才会为党永堡青春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兼高校教师, 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政治责任观念, 本文对教师的党员意识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责任,党员意识观

参考文献

[1]田朝晖, 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

[2]谢斌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3]孙梅.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4]何永婵, 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07) .

12.父爱浓浓 ——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二

这种无边的父爱让我想起了《草房子》这一本书。从此,随着时间的流动,桑桑懂事了许多。

因为在来医院之前,我还抱怨爸爸一点也不关心我,一想到这,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从眼眶上流了下来。《草房子》的《药寮》讲述的是从小在油麻地的桑桑被诊断为患了绝症,桑桑的爸爸走南闯北,四处寻访名医,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桑桑的爸爸却不放弃。终于,桑桑的爸爸访到了名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药寮》。这时,我的脸“刷”地一下变得红彤彤的了。早上,爸爸又草草地吃了早饭去工作了„„

是啊,父爱是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天里撑着;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而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浓郁而深远;父爱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时,照亮我的行程;父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与艰辛,桑桑的病痊愈了,我高兴得又一次流下了泪水。爸爸为了照顾我彻夜未眠,一直照顾我到凌晨5点。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木工师傅,有一次,爸爸十分晚才气喘吁吁地回到家,恰好那天妈妈出差了,我觉得头十分晕,一直熬到晚上11点,全身难受的我躺在沙发上,爸爸看见我浑身难受,急忙用体温表量了量,一看,39摄氏度,大吃一惊,不顾辛劳与疲惫,带着我,踏上了去医院之路。

开始,我为桑桑这样短暂的生命流下了泪水。在几乎要绝望的时,温幼菊老师带桑桑到她的药寮里,为他熬药,鼓励他。

13.读《草房子》有感600字 篇十三

故事中最震憾我的是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在油麻地的西北角,是学校的一个污点。学校花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她赶出校园。村里人认为她是个可恶的老太婆,总是在校园里搞破坏。不过学校的孩子们对秦大奶奶都非常好,特别爱跟秦大奶奶说话。秦大奶奶对孩子们在生活上也是关爱备至。有一年春天,她救了在河边玩耍而落水的乔乔,使村里人对她另眼相看,在大家的照顾下,半个多月过去了,秦大奶奶才下床走路。之后,她自动离开了校园,用拐杖赶走了之前放进的鸭子,不打扰学生上课了。有时上课时,秦大奶奶总是站在窗户外认真地听看。可有一次秦大奶奶看见学校河边种的一个南瓜快要滚进河里,她急匆匆地冲过去抱住了南瓜,不但没有抢到南瓜,反而自己掉进了河里,而结束了性命。感动之余,我不禁想:“为什么使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让她为了个南瓜而丧命?”是爱,是孩子对秦大奶奶的关爱,使秦大奶奶改变了态度。人之间只要有关爱,就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冰心奶奶曾说过“有爱就有一切”。

桑桑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人物,他是一个喜爱创新的男孩,又非常淘气。他非常喜欢鸽子,一次为了使家里养的鸽子住得更好,用碗柜和地板做了一个鸽笼,桑桑的妈妈看到了残废的碗柜成了鸽子的家,狠狠地揍了桑桑一顿。还有一次,桑桑因为想捕鱼,但又没网,灵机一动便剪下了蚊帐,用蚊帐上的网用来捕鱼。这是一个朴实的乡村男孩的生活,充满童真,别有风趣。生活就应该需要些活力,创新就是能给生活带来精彩与惊喜。

14.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四

把握教育的深层律动

叶老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改变, 感到了人生内涵的变化, 以他独创性的思想和实践对教育作了全方位的思考。

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不仅把学生的“学”置于重要位置, 逆转了传统的教学次序, 变“教学”为“学教”, “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而且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诠释,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用心去爱, 悦纳孩子。打破了旧时教育的束缚, 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叶老在“养成良好习惯”这方面也做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叶老认为:“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 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 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才是终极的目的。”所有的一切“只有转化为习惯, 学生才能一辈子受用”。可见,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是一种终身教育思想, 更是一种道德的修养———“不仅是个人的益处, 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是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

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参与、体验得越深刻, 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就越真、越透彻, 创造性劳动的力量也就越大。叶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实践意识, 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求知,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怕学生多费心力”, “要他们试读, 试讲, 试作探讨, 试作实习, 做许多的工作。”叶老不仅鼓励学生去实践, 更以身垂范, 亲身历练, 取得知识, 帮助和指导学生。“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 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 我自己一定不做。”叶老可谓对教育的本质一矢中的。

切入教育的精神空间

叶老力图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寻找一种灵魂和一面旗帜, 让教育回归心灵、回归自我。

叶老走出当时教育只读知识性东西, 而忽略生活的怪圈, 把知识、概念等“思想”作茧自缚的教育方式变为自能读书。面对学生, 他不是些纯粹知识和方法的指点, 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给学生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进取的求知态度, 引导学生明确人类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连通关系, 从而提升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实现教育价值的最优化。

叶老反对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 “凡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做法……奉劝你们一律停止, 为的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怎样一位教者?他的教育灵魂是那样丰富、纯朴和博大, 他为教育的良知、教育的信仰而活着。叶老指出:“课本是一种工具或凭借, 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非文字的课本罗列在我们周围, 随时可以取来利用, 利用得适当, 比较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他面对时代, 保持清醒, 急切呼唤, 挥笔写下了字里行间都燃烧着炽烈情感的话语。这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凡负教师的名义的人, 谁都有帮助学生的责任。”这不正是每一位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吗?面对当下的教育, 我们既需要技术能力与专业精神的“良医”, 也需要关注现实与有担当精神的“良相”。叶老的教育思想正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中, 在自然的环境下, 在阳光的普照下, 倾注了他生命中对教育的热爱, 显示出教育的丰富意义, 没有一丝浮躁之气。这不仅是教育的严谨, 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追寻教育中的真与善

叶老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 实践、理解、掌握了各个阶段的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规律。他的教育思想没有人情的冷漠, 没有利益的推动, 更少虚假的华丽。他用真心与善心在教育这片热土上, 守着, 看着, 思着, 悟着, 耕耘着。

“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 “凡是提了出来的, 必须样样实做, 一毫也不放松”。他没有放过一丝一缕的瞬间, 举着质朴的灯, 抓住自己的感受,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路前行, 探求教育的真实, 找寻自己的教育立足点。

叶老在甪直废除体罚, 以委婉的方式, 和气地与学生交谈, 让学生自己觉悟, 认识错误。叶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他们的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样的一位教育者, 孩子是那样地愿意接近他, 亲近他, 爱他。他以一颗善良之心教育孩子, 改变了师生之间僵硬的关系, 让孩子们快乐地生活。

叶老还特别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我还是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 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拿出真心来, 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 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这些话语既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又点明了教师与家长打交道的方式, 可谓真诚无限啊!这些举措真挚质朴, 令人怦然心动。现代人难以想象。

进入叶老的教育世界, 我深深体悟到叶老骨子里对教育的那份难分难舍的眷恋之情, 那份对教育研究的坚守之情, 那份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叶老是一位真正追求真善教育的坚定的奉行者。

摘要:这些年来对于教育之路如何前行, 众说纷纭。其实细读叶老的文章, 我们的教育前行之路不言而喻。文章从“把握深层律动、切入精神空间、追寻真与善”三个方面探寻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坚守我们的教育之路。

15.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五

《草房子》这本书里面人物很多,有桑桑、纸月、杜小康、细马、阿恕、秃鹤、蒋一轮、温幼菊......《草房子》里的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哀伤、生气、离别的故事。比如桑桑拿蚊帐当网捕鱼,被妈妈狠狠地揍了一顿,自己还被蚊子叮了很多包;阿恕把秃鹤的帽子放到了风车上,惹得秃鹤哇哇大哭;纸月把妈妈做的绣有红莲的书包送给了桑桑后就和慧思和尚一起失踪了。故事很多,我都很喜欢。

《草房子》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桑桑,我最喜欢的是纸月。纸月很善良,对待别人很温柔,做了错事会很诚实地认错,大家都很喜欢她。纸月和桑桑是最好的朋友,桑桑总是保护纸月,但他们都很害羞。有一次纸月不小心拿了桑桑的作文本,她看到桑桑的名字后脸立刻变红,红的跟猴屁股一样。桑桑每次看到纸月也害羞得抬不起头来,桑桑曾经为了保护纸月还跟板仓小学的同学打架,甚至跳到河里受了伤,妈妈为此还误解和责骂他。最终,纸月留在了油麻地小学,继续和桑桑一起上学,也没有其他同学敢欺负她了。 《草房子》这本书让我觉得童年的世界很有趣,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童年的时光。

16.教师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六

还在上中学的我, 翻到一本很黄很旧的竖排繁体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一段段田园般的教学, 尤其是“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等篇章, 在我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种下当老师的理想种子。大学时, 老师翻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苏霍姆林斯的教学技巧在模拟课堂教学时得以应用, 对三尺讲台充满了期待。后来, 应稿约写一篇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 重新找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品味其中一个个成功教学案例, 看到一个充满责任感、充满爱心的教育家, 把自己比作医生, 医治所谓“差生”“学困生”“学障生”的心灵, 让他们学业有成, 同时获得尊严。一次次的阅读, 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新的认识。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一个个问题———有效性教学、学业负担、大班额、教育问题的症结、阅读习惯、教学研究、学术论文……从脑海中迸出, 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功效在多条建议中都有阐释———有对教师、有对学生、有对家长及社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阅读有助于教师掌控时间, 掌握教学技巧, 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个案例在许多教师论文中被引用: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课后, 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 让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以上这段话出自“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他还分析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读书, 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 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 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 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 那么, 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 (叙述、演讲) 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建议教师每个月要买三种书, 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 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 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你才可以说, 为了上好一节课, 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学科知识, 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 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 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 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 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只有教师爱上阅读, 教育才会改变。到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班进修, 才知道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距在于读书多少, 研究生从导师处获得阅读书目, 开始专题性地阅读, 日积月累, 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强调学生应该加强阅读, 但教师自己却不阅读, 又如何能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该怎样让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指出: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 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不尊重思想”的征兆, 那么, 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从他的话语里感觉到他的思想的停滞僵化, 教师不尊重思想, 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 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相反, 如果学生感到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 如果学生深信教师今天所讲的不是昨天讲过的话, 那么, 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在所教的学科方面, 如果没有更深的专业知识, 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教学的常识, 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 读书, 再读书而已。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 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 深入地思考。

二、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掌握思考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1. 在思考中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在“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提到: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 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因为他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这样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 教师工作就容易多了。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阅读对于学生已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

在“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中提到,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 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阅读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问题, 而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立阅读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阅读中思考, 不仅思考眼前的东西, 而且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否则, 只能让学生头脑变得更迟钝, 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 因为, 这些知识不被迁移, 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 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

2. 在阅读中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内容

在“‘两套教学大纲’, 发展学生思维”中,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把握住两套大纲:一套是学生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一套是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学生要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 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 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 那么, 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被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 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 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世界》等科普性书籍、杂志、网站就是第二套大纲的材料。这样, 能促使学生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 变成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中提到, 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学生, 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 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科学,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而我们又不可能及时的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所以, 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经验的理科教师, 有意将某些东西留下来不讲, 让学生去科普书籍里寻找。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提到, 他从来没有给后进生补过课, 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他只教学生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 激发它的觉醒。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 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强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 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即有阅读时间, 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 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要求的阅读。

3.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中指出, 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障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 他就不善于思维。在“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中对学生提出建议: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 那你就每天读书。读与你最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 要每天读, 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 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 你学习起来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 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 有千万个接触点, 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 被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 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同时, 应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 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 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 就必须有时间后备。只有在课堂和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 防止“紧急突击”应付考试, 才能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

关于阅读, 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到阅读的重要性、怎样阅读、阅读情境的创设。

三、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 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提到, 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家长多读书、多思考, 才便于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 孩子也就会热爱它们。没有书籍、没有一定藏书的家庭, 会使孩子变得头脑迟钝, 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家长的智力兴趣与孩子自己阅读同样重要, 家长若能了解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就会走进孩子心灵, 与孩子有更好的沟通。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人, 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

上一篇:生活部一周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评审德育暨班主任工作优秀论文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