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精选14篇)
1.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一
大学生就业倾向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是______
A.男B.女
2.您所在年级______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毕业以后打算_______
A.直接就业B.继续深造C.考公务员
D.自主创业E先工作后深造F.还认真没想过
4.您希望获得的工作与您的专业对口吗?_______
A.一定对口B.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C.无所谓,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D要看工资
5.您对个人就业渠道的选择是_______
A.自己找B.家里帮着找C.通过学校推荐D.自主创业E.朋友介绍
6.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_______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人才招聘网络E.其他
7.您期望的初始月薪是()
A.800-1500元B.1500-2500元C.2500-3500元D.3500元以上
8.您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
A.挖掘自我潜力的工作B.普遍稳定的工作
C.有挑战性的工作D.舒适安逸的工作E.其它
9.您的就业单位意向为()
A.国家机关业单位B.事业单位C.科研设计单位
D.国有企业E.民营或私营企业F.中外合资企业
G.其他H.无所谓,没特别要求
10.您理想中的单位是什么样的?_______(可多选)
A.发展前景好B.能实现自身价值C.平等无歧视
D.一般的E.没认真想过F.从来没考虑过
11.你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地理上的要求是_______
A.沿海发达地区B.中部中小城市C.西部地区
D.到农村E.上海、北京、香港大城市
12.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您对此有何看法?______
A.是次机遇,具有挑战性B.一般
C.太难D.没想过自主创业
13.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发展,你愿意吗?______
A.很乐意,对国家对自己都好B.可以考虑
C.特别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愿意D.绝对不可能
(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2.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二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 硕士生的就业困难也日益显现, 并逐渐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2014年4月17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就因觉得“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而自缢身亡。【1】这虽然只是个例, 但的确能反映出当前硕士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挑战, 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硕士生就业状况的不断变化制定合理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硕士生的就业质量。
为较为真实、可信地了解硕士生就业状况, 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设计了问卷, 对硕士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意识、就业准备、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期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争取能更好地为硕士生就业提供服务。
二、问卷调查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面向南京地区几所高校在读硕士生, 随机发放问卷共750份, 回收723份, 其中有效问卷710份。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78人, 占25.07%, 女生532人, 占74.93%;年级分布情况:研究生一年级225人, 占31.69%;研究生二年级240人, 占33.8%, 研究生三年级245人, 占34.51%。来自农村占49.72%, 城市占25.35%, 城镇占24.93%。
(二) 调查结果和分析
1. 在校硕士生的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指硕士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 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规划, 并逐步明确自己未来工作单位类型、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 付诸行动去寻找适合的工作。
(1) 在今后的打算上, 84.23%的硕士生选择“先工作再说”, 而选择“进一步学习, 提高自己学历”的只占9.30%, 可见绝大部分硕士生不想求学继续深造, 一心只想就业。
(2) 就业单位类型选择。调查数据显示, 有54.08%的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 有16.62%的硕士生选择党政机关, 10.28%选择国有企业, 9.58%选择高校, 选择外资或三资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分别占6.62%、1.55%, 而愿意到科研机构的只占0.14%。这些数据表明, 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到相对稳定、宽松的“编制内”单位工作, 极少愿意到外企、私企和科研机构奋斗打拼。
(3) 就业地点选择。有45.07%的硕士生选择中等城市, 43.38%选择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7.18%的选择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 表示对就业地点无所谓的占3.1%, 1.27%选择小城镇, 没有人选择到农村工作。这表明, 虽然愿意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工作的硕士生不多, 但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留在省会、计划单列市及中等以上的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此次调查中没有硕士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
(4) 在“在求职之初您的起薪期望值是多少? (单位:元/月) ”这一问题时, 40.99%的硕士生选择了3001-4000这一档, 34.23%的硕士生选择4001-5000, 比较乐观选择6001及以上和比较悲观选择2001-3000的各占12.39%。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硕士生对就业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比较符合现实情况。
2. 就业意识情况调查
就业意识是指硕士生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 对就业各个阶段去探索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对硕士生的需求情况、就业政策的实时变化等等, 才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1) 选择单位的主要标准调查。在回答“选择单位时, 您最看重什么 (可多选) ”时, 70.42%的硕士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 63.66%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 59.15%选择工作的稳定性, 这些数据和前面提到的大部分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基本吻合。当然也有49.3%的硕士生看重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这说明目前硕士生普遍比较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 总体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
(2) 就业信心调查。在回答“您对自己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就业的信心如何”时, 充满信心的硕士生只占10.99%, 比较有信心的占38.59%, 信心一般占41.97%, 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占到8.65%。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硕士生对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
(3) 就业时遇到的困难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就业竞争大, 社会岗位不足”的硕士生占63.24%, 认为自己“专业冷门”占13.66%, 认为缺少社会关系占12.54%, 招聘单位性别歧视占8.87%, 反馈的其他困难情况还有户籍限制、年龄限制、本科学校 (非211和985) 限制等等。可见, 对于硕士生群体而言, 适合的岗位不足且竞争激烈是最大困难, 对于硕士生个体而言, 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则是不尽相同的。
3. 就业能力调查
就业能力是指硕士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结合, 是硕士生顺利就业的首要条件。
(1) 专业学习能力调查。在面对“你对目前自己所学专业兴趣如何?”这个问题时, 近70%的硕士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 而“兴趣一般”以及“不太感兴趣”的硕士生也占近30%, 这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 他们很可能是当初为了考研而考, 或是为了暂时逃避本科就业的压力。如果对所学内容确实不感兴趣, 其顺利毕业和就业可能都会相对比较困难。在回答“您觉得您的学习能力属于哪种”时, 52.39%的选择“比较好”, 40.14%的选择“一般”, 5.35%选择“非常好”, 可以看出大部分硕士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充满信心的。
(2) 实践能力调查。在回答“您有工作经历吗”这一问题时, 结果统计如下:有工作经历的仅占29%, 没有工作经历的则占到71%, 可见目前在校硕士生绝大多数是从本科毕业直升上来, 缺乏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在回答“您在上大学或读硕士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时, 64.08%的硕士生选择“偶尔参加”, 27.75%的选择“经常参加”, 说明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 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还比较少。在担任班干部情况调查中, 66.62%的硕士生有在本科或者硕士生阶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 这说明硕士生在组织、领导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当然也有三分之一的硕士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4. 就业指导和培训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只有29.86%的硕士生对自己的就业有明确规划, 61.41%的硕士生有模糊规划, 而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的占8.73%。这说明当前硕士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不强, 学校需要加强引导硕士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
在需要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的内容方面, 33%的硕士生表示需要面试技巧辅导, 29%的硕士生希望得到具体的就业信息, 22%的硕士生希望进行求职经验的交流。调查数据说明当前硕士生主要期望辅导面试技巧, 分享求职经验, 获得具体就业信息, 而在求职简历制作、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减少。
三、分析和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硕士生就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 既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数量变化, 也有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的盲目与脱节;既有硕士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也有硕士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其就业质量的提升。鉴于调查结果, 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调控硕士生招生与就业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硕士生就业过程中供求矛盾一直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硕士生绝对数量增加与期望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 硕士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 而受大家青睐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无法与之适应, 甚至造成较大反差, 形成“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招聘一个辅导员竟然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报名的情况屡见不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各类岗位需求, 保持硕士生招生的适度规模, 在短时间内不宜大幅提高。这样既能保证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也能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专业招生人数和就业情况之间不平衡。以我校为例, 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理工科招生人数较少, 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均较高;而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 如文学、教育学、政治、历史等招生人数众多, 但就业率相对较低, 就业质量总体也较差。因此, 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可根据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其招生人数, 不能总是按照每年常规数量编制招生计划, 导致优势专业生源少——“吃不饱”, 而劣势专业生源过多——“销不了”, 最终出现有的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 招生人数还持续走高的畸形状况。这势必影响这些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甚至会引发类似中山大学发生的那起意外事件。
(二) 改革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
当前硕士生就业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与传统的培养方式有极大关系。传统的硕士生培养模式重视理论研究和积累, 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用人单位看来, 只会学理论、讲理论远远不如做好具体的工作实务。以我校为例, 近年来, 硕士生在南京市四城区新教师招聘考试、说课、上课等综合考核中落后于本科生, 甚至落后一些第二批次学校的本科生。其主要原因是硕士生的培养过于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而严重忽视其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写字、普通话、课堂教学等基本功与本科生相比都处于劣势, 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淘汰。又如, 很多理工科的导师在硕士生进校后, 基本都要求学生待在实验室里, 基本不同意硕士生外出参加校内外各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待到毕业外出求职时, 这些同学连基本的待人接物都做不好, 怎么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呢?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并把各专业每年的就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组, 根据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 使其尽量符合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不能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应尽可能为硕士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或者鼓励导师为硕士生介绍实习岗位。在抓好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 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大环境, 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力争改变当前文科硕士完全“散养”、理工科硕士生“圈养”的不良态势。
(三) 加强硕士生就业意识教育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可知, 绝大部分硕士生的就业态度非常坚定, 但在就业岗位和就业地点选择时都相对集中, 即大中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等, 有些研究生热衷于奔波在各地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急剧增加, 进而出现过剩。而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因长期缺乏优秀人才,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绵竹计划、村官计划等项目”时, 只有27.04%的硕士生表示愿意, 32.25%的硕士生则明确表示不愿意, 还有40.70%的硕士生表示不确定。因此, 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意识教育, 使硕士生能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 理性选择就业岗位。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部门、各类企业就业, 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 摆正就业心态, 合理定位自己, 争取顺利就业。
另外, 在硕士生就业过程中, 学校和导师要注意疏导其逐渐产生的焦虑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化解硕士生的就业心理危机, 如耐心倾听其就业挫折经历、解答其就业遇到的困惑等等。通过群体的共同努力, 提高硕士生应对就业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进一步求职打好心理基础。如果中山大学的那位硕士生能在求职失利之后主动向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寻求安慰和鼓励, 或反之, 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能够主动和该生沟通其求职情况,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信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四) 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上述调查显示, 大部分硕士生没有工作经历, 对于就业过程也比较茫然, 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指导,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 掌握初步的面试技巧, 进而提高职业意识和求职能力。
1. 尝试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低年级硕士生形成正确的择业理念, 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深入认识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适当规划。【2】通过模拟招聘活动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掌握面试求职的各种技巧。其次, 就业指导课上可以对硕士生模拟职业心理测评, 为硕士生将来择业提供参考意见, 从而避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状态。再次, 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可以增强硕士生求职受挫能力。求职过程难免遇到失败, 关键是在遭受失利后如何正确面对, 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及早开展类似话题的讨论和剖析, 会使硕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硕士生的就业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2. 努力为硕士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
调查发现, 硕士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源 (可多选) 有76.48%来自本校或外校的校园招聘会, 65.07%来自网络招聘。由于硕士生在毕业之际忙于论文写作或奔波于各地求职, 对于许多单位的招聘信息可能关注不够。因此, 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立足硕士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积极主动联系优质单位, 召开各种范围的校内招聘会, 或者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微信、手机APP等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为硕士生多创设就业机会, 这也大大降低了硕士生求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例如, 我校每年在就业季都组织硕士生到浙江宁波、江苏省常州、无锡等地直接参加当地的人才引进活动, 这些活动既开阔了硕士生的就业视野, 也让他们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形成了求职者与单位间的良好互动。另外, 当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思想困惑、政策咨询、法律纠纷等求助时, 就业指导部门、导师、辅导员等要耐心、细致地帮助硕士生答疑解惑, 在准确把握各项就业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 热情帮助硕士生解决问题, 切实维护硕士生的合法利益, 决不能无视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或者故意推诿、刁难, 使其产生不良心理后果, 影响后续的求职进程。
(五) 积极鼓励硕士生自主创业
调查中发现, 在回答“如果在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您会怎么办?”时, 只有1.69%的硕士生选择“自己创业”。可见整个硕士生群体的创业意识非常欠缺, 这种局面对于提高硕士生就业质量非常不利。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现实下,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硕士生摒弃传统的“入编”观念, 进一步拓展就业的渠道, 逐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创业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要“推动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3】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可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正式列入议事日程。【4】
在上述文件的指引下,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硕士生创业指导课程, 打造高水平的专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组织各种就业创业大赛、模拟基金创业等活动, 提高硕士生参与就业创业的热情, 锻炼硕士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免费的专家指导、准确的政策咨询、完善的跟踪扶持等服务, 切实提高硕士生创业的成功率和巩固率。各高校应努力尝试建设研究生创业园区, 因为“研究生创业园区不仅是高科技成果的一个孵化器, 而且还是研究生适应市场运作的一块试验田, 能切实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5】这也为后来的硕士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创业榜样, 形成就业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山大学研究生上吊身亡[EB/OL].[2014-04-18].http://edu.163.com/14/0418/11/9Q41BHPE00294M9N.html
[2]童翔, 李延.完善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103-106.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4-07-20].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0740.shtml.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4059.shtml.
3.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 SWOT分析 动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15-02
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规模逐年扩大,到2007年达到128.2万人的报考顶峰(见表1), 可见硕士研究生入学的竞争如此激烈。研究生招生人数呈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6.5万人猛增到2008年的12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必然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增长, 2004年毕业生11.5万,2005年毕业生18.5万,2007年毕业生33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显示,2005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19.5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338万人的5.8%,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0015,从人力资源角度评价,硕士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6.35%,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在21世纪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人才乃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不尽人意的就业率让许多想要进修的人员产生畏惧,打消了继续教育的念头,使得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始终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成了政府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研究生就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分析
研究生报考动机的分析是解决”为什么要报考硕士研究生”的问题,只有明确的报考动机才能从根源出发找出研究生希望毕业后从事职业的真正的目的,即期望。
研究生类别分为应届和在职报考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原因主要有:1)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望。一部分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需要研究生阶段进一步进修;2)提高学历,争取选择到待遇优厚的职业或岗位;3)所学专业并非自身所喜欢的专业,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专业转换,寻求适合自身的专业;4)因本科(或专科)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过渡选择考研究生,可能并非是自己喜欢的或者社会需求的专业。
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的原因主要有:1)对现有岗位的不满,需要借助另外一个平台改变目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2)在目前的岗位已工作得很出色,由于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他方面知识的补充,再进校园充电;3)一些教学科研岗位对学历职称的需要。如高等院校的教师岗位对学历就有特殊的要求。
就目前的学历状况分析,考读研究生在社会群体中是会得到支持和鼓励的,它是人生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它能改变现有的工作状态,所以人们对研究生毕业后的人生充满了期待。
以上分析得知,以从众心理考读研究生以求深造从而提高学历,争取选择到待遇优厚的职业或岗位和为了改变目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考读研究生的,会在专业选择上以容易考上和被录取为目的,不去对所学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社会需要进行仔细斟酌,恰恰这部份毕业生是需要选择就业的主体人群,当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就业饱和量(特别是遭遇金融危机)以后,这部份人就业难的现象就显现出来了。
硕士研究生就业SWOT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因素,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资源及策略,以达成目标的过程。
SWTO分析可分为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内部的优势、劣势的分析能够明确”我会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能够清晰“我能做什么?”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只有清晰的认知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准确的识别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才能有效的进行自身定位,更科学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圆满的实现人生价值。
Strengths(优势)是指通过2-3年的研究生的学习经历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人员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有:
(1)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能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
(2)研究生阶段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并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学习能力。
(3)职业人格的可塑性,尤其是对直硕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其职业人格的塑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Weaknesses(劣势)是指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的不足和劣势,主要有:
(1)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在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注重对理论的学习,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经验,不能直接进入岗位角色,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2)由于扩招政策和教育体制的制约,研究生的优势明显下降,与本科生的差距度明显不足,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质量的产生了一定质疑。
(3)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和30%左右的录取率成就了对研究生就业过高的期望。很多研究生都不愿意放低求职标准,他们学历层次高、教育成本高,所以在就业时对地区、岗位及薪酬等方面的期望值都较高。
Opportunities(机会)是指除硕士研究生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之外,为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主要有:
(1)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我国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60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7%的标准相比,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为2992万人。
(2)在报考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所学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一个好的专业选择会增加其就业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3)国家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建设等都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多就业的利好消息。
Threats(威胁)是指在外部环境中,影响硕士研究生顺利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的总和,主要有:
(1)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在职人员的进入,缩小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圈。
(2)供求结构信息不对称,研究生所设的专业和用人单位所需专业存在结构性的失衡。
(3)缺乏对硕士研究生有效的职业指导,造成对就业心态、形势和就业趋向认识不清,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4)目前正值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整体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也受其影响。
研究生就业趋向的指导性建议
(1)硕士研究生仍然是我国的稀缺人力资源,其就业存在一定的广度和宽度,我们需建立研究生就业的信心。
(2)加强研究生学习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练习,要通过研究生的努力而获得真才实学,社会不是不要研究生,而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研究生。
(3)通过SWOT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劣势,并结合行业特点、就业城市等特点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和威胁,有效地选择就业目标。
(4)增强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改变以往研究生的就业取向,增加就业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总之,硕士研究生要牢固树立就业信心,通过自身的就业+SWTO分析,明确就业动机、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努力打破相关劣势、降低外部环境威胁、把握就业机会,就能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少明,胡双启,徐继开. 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104-105
4.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四
自2008 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受外界影响较大,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外贸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就业状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研究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就业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系统全面了解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就业状态,我们选取我院国贸专业的 2010 级和 2011 级在校生以及 2010届和 2011 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及随机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如实分析与精确提炼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就业状态,明确此次调研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宽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操作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 届和 2011 届国贸专业毕业生各 150 名进行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调查,选取 2010 级和2011 级国贸专业在校生各150 人进行在校生的择业倾向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600 份,收回有效问卷568 份(包括毕业生问卷275 份和在校生问卷293 份),有效回收率94.7%。其中,2011 届毕业生133 人,2012届毕业生142 人,2010 级在校生145 人,2011 级在校生148 人。
另外,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调查(在校生)以及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状态调查(毕业生)问卷,数据使用SPSS11.5 进行分析。国贸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调查(在校生)问卷着重调查在校生的择业心态、考虑因素、工作期望、工作能力等行为特征。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状态(毕业生)问卷则根据毕业生是否现在从事国贸专业相关的工作情况分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工作选择时的主导因素、工作条件、工作满意、工作能力等就业状态。
研究显示,当问及当初为何选择国贸专业时,36%的在校生承认是自己喜欢的,16%的学生是由父母决定的,18%的同学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还有30%的学生是随便填报的,真正喜欢国贸专业的在校生比例竟然不到40%。因此当问及毕业后是否有意向从事外贸工作时,只有61%的同学表示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外贸工作。
在对从事非外贸工作的毕业生调查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胜任目前的工作时,46%的毕业生表示自己能力一般,33%的人认为比较胜任,13%的人自信地选择非常胜任,只有 8%的人表示比较不胜任。
在对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时,30%的学生主要考虑职业发展,24%的在校生考虑经济收入,15%的人会考虑自己兴趣,12%的学生将考虑职业稳定,7%的人会考虑家庭,多数学生表示择业时会从个人角度权衡考虑。
关于就业单位的类型,46%的学生希望能在稳定的国有单位工作,20%的人希望在民营企业就业,19%的学生希望在事业单位工作,半数以上学生希望能够在职业较为稳定而且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里工作。
在对就业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条件分析中,选择实践或工作经验的占 89%,选择口才的占 58%,选择专业技能的占 68%,45%的人更加
看重社会关系,只有 35%的学生选择技能证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取胜的关键是自己的能力。
显然,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是经过工作实践已经逐渐掌握工作相关的技能,对于目前的工作基本都能胜任。对于从事非外贸工作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不对口,学校的课程对现在的帮助不大,36%的人选择了一般,25%的人选择了比较有帮助,30%的认为基本上没有多大效果,只有9%的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非常有帮助。从调查结果来看,45%的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外贸工作者的原因为英语不好,其次为专业技能弱和专业不喜欢,不愿从事外贸工作的在校生认为,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其次为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只有12%的人选择动手能力’看来不少学生对于 意向职业较为理想化,不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只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等外贸工作,选择或放弃外贸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因素,其次是父母或学校等外部因素,从事非外贸工作的毕业生更加注重未来发展和个人兴趣。关于从事外贸工作者的月收入,55%的人每月收入在2000 元+3000 元,21%的人在 3000 元,4000 元,只有 3%的人月工资在 4000 元以上,另外还有 21%的人月工资在2000 元以内,多数人对目前的工资待遇不够满意,希望能尽快提升,119商 业 视 角。与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相比,从事非外贸工作的毕业生对于目前的工作更加满意,目前做外贸的毕业生的月工资一般在 2000 至3000 元,4000 元以上较少,而六成以上从事非外贸工作的毕业生对于现在的工资待遇表示满意。即使从事的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胜任目前工作,现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做外贸最重要的是实战经验,其次是英语能力,再次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一半以上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国际金额危机对工作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只有二成左右看好外贸的工作前景,不如从事非外贸工
作的毕业生乐观。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选择从事外贸工作,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国贸专业的核心技能,尤其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牢固具备工作所需要的通用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等职业能力,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适当再学习营销或会计等第二技能,毕竟技不压身。
第二,强化实践操作。大学生不能生活在真空的理想空间里,国贸专业学生尤其需要走入社会的大熔炉去亲身实践,积累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才能让自己在就业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仅要在课程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或市场中去参加社会实践,在失败中学习专业技能。
第三,深化职业教育。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国贸专业学生对于意向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认识,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点偏高,甚至少数学生有功利化或畏难情
绪等不良心态。我们要结合社会实际以及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第四,提升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学生是由于英语不好#专业技能不扎实等客观原因放弃选择外贸工作。不少毕业生反映学校的课程教学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所学专业知识对工作的帮助不大,不能较好地学以致用。为了学生更好地择业,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因素,因材施教,克服英语#专业技能等种种困难,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5.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五
法学院行政管理xx级x班xxxxxx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等待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也将是更高的能力要求和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自身择业要求过高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在校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倾向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对此,我们在我校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择业观、就业信心、对自主创造的看法等,进而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倾向社会经济发展
一、摘要
通过对我校同学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倾向方面的相关数据。从问卷结果分析可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就业前景;76%的同学都充满自信,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55%和28.5%的同学所期望的初始月薪都在1500—2500元或2500—3500元;63.8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针对问卷所反应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大学生应增加就业信心、努力学习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多关注和了解相关信息、学校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二、调查情况
1、本次调查所使用的方法是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实发问卷105份,有效问卷99份(其中女生46份、男生53份 ;调查对象为本科学生97份、专科学生2份;文史类学生89份、理工科学生10份;大二学生63份、大三学生36份)。
2、我们的调查程序是:2011年11月10日至12日开始进行提纲、计划和问卷设计以及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11月15日至11月20日进行问卷调查;11月22日至25日进行问卷统计、数据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得到,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占24%,比较满意的占63%,不是很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2%,无所谓的占1%;职业与专业一定对口的占4%,专业对口,但不强求的占63%,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的占11%,无所谓的占20%,要看工资的占1%;就业渠道方面自己找的占70%,家里帮忙找的占5%,靠学校找的占12%,朋友介绍的占5%;月薪800-1500元的占7%,1500-2500元的占54%,2500-3500元的占28%,3500元的占9%;工作类型挖掘自我潜力的工作占37%,普通稳定的工作占26%,有挑战性的工作占16%,舒适安逸的工作占14%,其他占2%;就业单位意向为国家机关单位的占30%,事业单位的占10%,科研设计单位的占2%,国有单位的占9%,民营或私营单位8%,中外合资企业,无所谓3%,没有特别要求的占21%,其他占3%;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地理上39%选择了沿海发达地区,21.3%选择了中部中小城市,8.6%选择会去西部地区,5.1%选择了去
农村,26%的选择了去上海等大城市;对于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乐于接受的占26%,实在没有其他机会可以接受的占37%,一般26%,坚决不接受的占1%,无所谓的占8%;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不过硬的占46%,就业岗位少的占12%,专业学历限制的占8%,其他的占6%。
同学们在选择职业的标准有:稳定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经济收入与福利,工作福利,单位前景,职位前景,深造机会,为社会作贡献,工作地点;在求职中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的有:资金和规模介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人才培训情况,职位信息,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害怕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缺乏社会关系,用人单位选拔不公。
对于14问“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建议?”的回答主要是:针对自身要在各方面增强自己的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给自己一个有效的定位、放低要求、从小处做起;学校方面应多针对学生的能力方面进行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做好学生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工作。
四、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当前经济虽然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部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动力不足从而造成在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及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不再是以前陈旧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逐渐降低。先就业后择业也开始成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观念;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选择较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大学生找工作都已以稳定为首要;而如果没能顺利就业,选择继续攻读的可能性最高。
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或“双面”的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二)、调查建议:
1.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该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到:把握良好的求职心态;脚踏实地,降低过高的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眼高手低”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2.学校方面,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倾向,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如:建立职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
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环境中去受教育、做贡献。
3.政府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三年内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毕业生存放档案的费用等)。
五、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我校同学的就业倾向的一些相关问题,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以及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深度挖掘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而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深入了解我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状况。
调查对象: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地点: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汇南校区、营盘校区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5日至11月20日
六、附件
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问卷
性别____学历____所学专业年级____
1.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程度为______
A.很满意B.一般C.不是很满意D.不满意E.无所谓
2.您关注您专业的就业前景吗?_______
A.特别关注B.偶尔关注C.一般D.不是很关注E.完全不关注
3.您希望获得的职位与您的专业对口吗?_______
A.一定对口B.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C.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D.无所谓,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E要看工资
4.您对个人就业渠道的选择是_______
A.自己找B.家里帮着找C.依靠学校推荐D.自主创业E.朋友介绍
5.您期望的初始月薪是()
A.800-1500元B.1500-2500元C.2500-3500元D.3500元以上
6.您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
A.挖掘自我潜力的工作B.普遍稳定的工作C.有挑战性的工作
D.舒适安逸的工作E.其它
7.您的就业单位意向为()
A.国家机关业单位B.事业单位C.科研设计单位D.国有企业
E.民营或私营企业F.中外合资企业G.无所谓,没特别要求H.其他
8.你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地理上的要求是
A.沿海发达地区B.中部中小城市C.西部地区D.到农村E.上海、香港类大城市
9.你选择职业的标准是________(可多选)
A.稳定性B.能发挥自己的才能C.经济收入与福利D.工作乐趣
E.工作环境F.单位前景G.职位前景H.深造机会I.为社会做贡献
J.工作地点K.其他
10.在求职过程中,你迫切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是_______(可多选)
A.资金和规模介绍B.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C.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
D薪酬和福利E.人才培训情况F.职位信息G.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
11.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这种情况能否接受?_____
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一般
D.坚决不接受E.无所谓
12.你最害怕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______(可多选)
A.个人能力不足B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C.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D.缺乏工作经验E.缺乏社会关系F.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G.其他
13.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自身素质不过硬B.就业岗位少C.学校就业指导不好D.专业学历限制E.其他
14.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建议?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谢谢配合。并祝你事事顺心,学业有成!
关于从《当代大学生就业倾向》看社会经
济的发展的调查报告
学生:
专业:
班级:
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
二0
6.公共卫生硕士就业前景分析 篇六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硕士6大培养方向:
1、卫生事业管理。该专业方向要求完成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分析、成本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技术评估、卫生经济学、健康保险等课程。
2、疾病预防与控制。该专业方向要求完成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案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案例、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健康促进研究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方向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业人才,特别是营养与食品政策制定,社区健康管理,食品卫生监督 等高级管理人才。课程设置为英语、流行病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统计学、卫生监督学、卫生检验、毒理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学、营养学基础、营养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食品卫生与安全控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
4、妇儿保健与人口健康。该专业方向要求完成妇幼卫生学、少儿卫生学、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干预形成技巧、健康社会学、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循证卫生服务等课程。
5、社区卫生与健康促进。该专业方向为临床与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人群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课程强调制定社区卫生目标、资料收集和 分析、资源的管理、咨询、沟通、社区卫生的开展。倡导临床医务人员进入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完成健康促进研究理论与实践、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 学、卫生统计学、定性研究方法课程。
7.硕士研究生的焦虑与交际倾向研究 篇七
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国内正式发表的文献中, 针对这些构念关系的研究, 笔者尚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填补学术空白, 笔者同时研究以上四种构念, 考查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对象确定为硕士研究生。研究问题是:硕士研究生的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的相互关系如何?
二、研究方法
对象为贵州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两个完整班的88名统招硕士研究生, 男26名 (29.5%) , 女62名 (70.5%) 。年龄范围22~37岁, 平均26.5岁。研究工具是一套综合问卷, 其中包括:不愿交际量表、外语交际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问卷在硕士研究生入校学习的第二个学期开学后将近两个月的一节英语课讲课之前进行。发问卷前, 告诉学生:“请认真填写各项, 回答没有对错之分, 你们的真诚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研究的成败!”为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 问卷填写期间, 任课老师暂时回避。各种量表的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平均数比较等。描述性分析主要提供平均数和标准差。这些数据有助于显示样本在各变量上的整体分布特征。成分分析可以展示各个量表测量的潜在因素。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 (varimax ro tation) , 以便使在每个因子上载荷最大的变量数目最少化, 从而易于进行解释。相关分析和平均数比较用于展示各变量及其因子之间的交互关系。
三、结果和讨论
(一) 不愿交际倾向 (社会交际倾向) 。
测量结果信度Alpha=.83。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获取两个因子“趋—避”面和“功利”面。“趋—避”面代表个人回避或者参与交际的倾向。“功利”面反映的是对待交际的态度。进一步分析表明, 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 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
(二) 外语交际倾向。
结果信度Alpha=.82。主成分分析表明, 可提取两个因子:“外语尝试”面和“外语社交”面。前者代表外语课堂语使用尝试倾向, 后者代表外语课堂使用目标语交流的倾向。
(三) 特质焦虑。
结果信度Alpha=.85。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忧患”面和“快乐”面。“忧患”面意味着缺乏自信、忧虑重重。“快乐”面意味着安全、愉快、镇静和满足。进一步分析发现, 大龄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低, 体验较多的“快乐”情绪, 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高, 体验较少的“快乐”情绪。
(四) 外语课堂焦虑。
测量信度Alpha=.93。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和“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反映的是各种各样的典型外语课堂焦虑反映;“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是指一些对于焦虑来说属于边缘性的行为反应。
(五) 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
对各个量表及其对应的因子进行了交互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1.两类交际的关系: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 与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不愿交际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和外语课堂行为特征是可以相互预测的。2.两类焦虑的关系:外语课堂焦虑及其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 和特质焦虑及其因子“快乐”面呈显著正相关, 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倾向和外语课堂上的焦虑反应是可以相互预测的。3.两类人格的关系:作为人格特征, 特质焦虑和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对交际的趋避倾向和特质焦虑可以相互预测。4.两类外语学习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关系:外语课焦虑及其两个因子与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成显著负相关。外语课堂焦虑越高, 课堂上进行语用尝试的倾向越低。5.人格与外语学习特征的跨范畴交叉关系:不愿交际倾向和外语课堂焦虑成非常显著正相关, 但是特质焦虑和外语交际倾向关系不显著。因此, 可以预期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回避交际的学生, 外语课堂上会倾向于经历更多的紧张和恐惧反应。但是, 以上变量的相关系数没有一个达到高相关程度 (|r|≥.80) , 只有三个刚超过中度相关 (.50≤|r|≤.80) , 其余都属于低相关或者弱相关。因此, 如上变量之间的预测效度非常有限。
四、结语
根据所调查样本可以推论, 就平均而言, 硕士研究生的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都不高。不愿交际倾向具有性别差异, 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 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特质焦虑具有年龄组间差异, 大龄组硕士研究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平均较轻, 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消极情绪反应较强。外语课堂焦虑和性别及年龄的相关均不显著。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对于预测和防范不适宜的外语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a (1) :27-30.
[2]王天剑.口语焦虑的根源主要是人格因素而非语言成就 (英文) [J].中国应用语言学, 2010b (5) :95-109.
8.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八
在职研究生专业硕士就业情况是比较好的,在现在来看,一部分的人不希望一直上学,希望走入社会,可是当自己走入社会后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更好的充实自己,所以现在在职研究生是比较受欢迎的。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很多,其中专业硕士是培养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也是国家计划招生的,不过是择优录取的,一般都是想要进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一种方式。
专业硕士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来说的学位类型。在培养能够在自己适应的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两者层次是一样的,就是培养的方向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差异。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从事科 学研究的博士提供后备人才。从国 外情况来看,它主要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学位。而专业学位的设置正是应对岗位需求的,研究生经过专门训练 入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特色 和优势。
9.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九
参考文献
[1]王媚.论大学生群体中消费主义现象的危害极其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
10.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对策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结构,这种变动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某外语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就业状况为例,就业率从2011届的90.8%的到2015届的81.7%,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越来越难,他们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在就业方面已经处于上不如博士、下不如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成为全社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硕士研究生自身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一)当前整体就业形势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近15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呈持续攀升趋势,2016年更是达到765万人。就陕西省而言,“2016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6万人,创历年之最。面临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近乎“前所未有”。其中,西安占全省比重近8成以上。此外中专、技校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群体,也将走向社会。这充分表明整体就业形势复杂,就业压力异常巨大。
(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以某外语类高校硕士研究生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该校硕士研究生男女生比例接近1:7,男生就业率84%,比女生高出3个百分点,就业的学生中有28%回生源地就业,72%选择非生源地就业。就各专业就业率而言,中文类专业明显低于外语类专业,非通用语专业高于通用语专业。该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地域选择中,在陕西省就业的人数最多,北上广等地已经不是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最不愿就业的地方。就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工作职位类别而言,教育行业是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但是纵观该校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近五年来,进入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多个百分点,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呈小幅增长趋势,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进入其他企业的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1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往年硕士研究生非高校不进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以上文提及的某外语类高校为例进行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毕业生总数连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匹配的就业岗位需求并未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名校情结,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招,还存在性别歧视,即使在公开招聘启事中不体现男生优先,但在实际招聘中工作中,只选择男生。另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3.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择业观形成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及时和深入;就业渠道拓展范围还不够广阔,与各行业用人单位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共建实习基地合作项目太少。
4.专业特色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以上文提及的某外语类高校为例,中文、英语教育和日语类专业本科就业率普遍偏低,学生即使考研成功,待研究生毕业时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该高校专业设置主要以外语为主,招收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提出“仅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条件,因此导致女生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招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除精通一门外语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该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外语语言学或文学相关知识为主,其他门类知识匮乏,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也导致就业机会堪忧。
5.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求职期望值偏高,同时缺乏应聘技巧。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对未来就业前景依然看好,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例如:每年11—12月份是各用人单位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单位直接进校招聘硕士研究生,但大多数毕业生对此呈观望状态,应聘非常积极,但一旦被用人单位选中,立即签约的却不多。硕士研究生自身择业观依旧保守和传统,崇尚“铁饭碗”,期望“一职定终身”,公务员、教师、国企员工依然是学生的首要选择;对就业地域要求过高,一方面不愿去基层或偏远山区就职,以文中提及高校为例,至少近两年的毕业生中无一人前往青海、西藏两地就业;另一方面,对于生源地在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如新疆某国企来校招聘,工资福利待遇都较其他地方同行业的明显偏高,新疆籍毕业生却无人问津。很多硕士毕业生在应聘时准备不足,自我认知不充分,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理解,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导致惨被淘汰。
6.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去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优惠政策不具足够诱惑力,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
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工作,深入宣讲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动员每一位教职工行动起来,寻找身边的资源,为毕业生就业贡献一己之力。深入开展“职业与规划”的专题讲座,详细讲解就业手续的办理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毕业生的顺利毕业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毕业就业工作计划表,分时段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思想、就业相关政策等的宣传,使毕业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理念上转变传统“一职定终身”的就业观念,从行动上积极关注校内外发布的各类就业信息,行动起来,主动出击,积极求职;同时,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用人单位要求,避免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尽量做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二)统筹规划,有序安排部署毕业、就业相关工作
“毕业”与“就业”往往被称为压在毕业生身上的两座大山,毕业与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应两手一起抓。在毕业生进入毕业季后,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就应制定详细的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安排表,将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把控时间节点,并及时更新,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毕业、就业工作相关信息,能按照时间节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与此同时,还应切实指导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完成自荐信及个人简历的书写,让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如虎添翼。
(三)多渠道拓展就业机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好牵线搭桥之人
始终本着“毕业生就业至上”的原则,一方面,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老“关系户”,拓展新“关系户”,积极安排用人单位入校宣讲会,做好用人单位的接洽配合工作;保持就业信息宣传的渠道畅通无阻,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群等现代化高科技通讯媒介,大力宣传就业信息;亦充分利用往届生资源,获取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机会;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合作基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为后续顺利就业奠定基石。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工作,努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等,尽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思路。
(四)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
应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可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从用人单位招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以及其他各种上岗等级证书等,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五)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探索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新途径
一方面,探讨能否制定相关吸引男生生源的优惠政策,从而改进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探讨能否建立就业率预警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分级淘汰制,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与此同时,优化学科结构,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多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最终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完全对接。
(六)建立健全鼓励研究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国家应加大硕士研究生去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毕业生到人才匮乏地区就业,同时,出台更具诱惑力的鼓励学生回生源地就业的相关政策,从而促使人才资源与地域需求实现匹配;探索“诚信就业资助办法”,提高一次性求职补贴的覆盖面和补助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尽早签约,诚信守约;加大自主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敢于创新,勇于尝试,走自主创业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将在一定时间段内长期存在,展望未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为推动硕士研究生的顺利毕业和高端就业,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服务毕业生;一定要理清思路,认清形势,根据各高校毕业生特点,做好统筹规划,对症下药,多维度挖掘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和高端就业,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60607/48935664_0.shtml.
[2]高辉.高校女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旬刊,2015(12):150-151.
[3]李振谊.文科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管理对策[J].学理论,2013(15):289-290.
11.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十一
适应市场就业需求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及应对策略研究
简介了研究生学科、专业及其培养方案内容要求,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心态、就业态度及市场择人条件,提出了就业应对策略.
作 者:蔡哲斌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研究生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7)分类号:G647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专业 学业 就业
12.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十二
研究
摘要:调查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从五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建设基地所存在的问题,如合作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基地培养条件不完备、管理制度不到位、校外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满足不了学生期望值等问题,提出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加强监控评估、提供法律法规支撑等方面的改革建议,努力焕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力,促进教育质量蒸蒸日上。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62-03
一、引言
教学实践基地是整合各方资源,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实践证明,教学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发展环境,拉长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方面的短板,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体说来,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2]。历经多年的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梳理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扫除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调查目的、对象、内容
为了调查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展开研究。
1.调查目的。本次针对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对我国还不太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4]。
2.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分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为具有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资格的高校,分别是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第二大模块为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分别是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3.调查内容。(1)研究生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的满意程度,包括教学实践基地硬件设施、教学实践基地培养条件、实践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四个方面[5]。(2)研究生对实践教学基地培养能力提高的满意程度,包括专业理论水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等五个方面[6]。(3)研究生对校外导师的满意程度,包括校外导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践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4)校企合作单位对教学实践基地的支持程度,包括经费设备投入、能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专业硕士质量的认可等五个方面。
4.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方法,结合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2015年5―6月,课题组共调查了湖南省5所高校和三家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教学基地现状的满意程度。如表1所示,统计结果表明,将满意和较满意的百分比相加,学生对教学实践基地硬件设施、教学实践基地培养条件、实践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68.1%、69.3%、65.3%、68.1%,总的说来,学生对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现状的满意程度均在70%以下,满意程度不是很高。满意程度一般的在23.1%―27.2%之间,不满意的在4.7%―8.2%之间,说明实践基地的条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需要,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尚有大量工作可做,大有潜力可挖掘。
2.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实践教学基地培养能力提高满意程度的调查。表2统计结果表明,将满意和较满意的百分比相加,学生认为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占72.1%、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占68%、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占66.6%、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占64.6%、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能力的占56.7%,说明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培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理论水平能力,其中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认可度最高,满意和较满意程度为72.1%,其他四?认可度均未超过70%。满意程度一般的在20.4%―25.9%之间,不满意的在7.4%―12.3%之间。由于高校对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存在一定差距,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学生对通过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能力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满意程度的答案在意料之中。
3.研究生对校外导师满意度的调查。表3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校外导师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方面满意、比较满意程度百分比之和分别为77%、76.4%,对校外导师实践教学工作责任心满意、比较满意程度百分比之和为63.9%,下降12%―13%。与校内导师比较,学生希望校外导师应把实践教学当作份内工作,而不是额外负担。切实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4.校企合作单位对教学实践基地认可度的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校企合作单位普遍认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加强同高校的联系,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提高企业社会效益,为培养国家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有的企业对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参与热情不是很高,合作动力不足。有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法规支撑,缺乏激励机制。
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存在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热情不高。(1)注重生产,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经济利益是校企合作最为根本的驱动力。有的企业认为,教学实践基地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将实践基地建设当作企业额外负担,缺乏积极性,参与热情不高。(2)一些企业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学习,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不一定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有时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既要指派专职人员负责指导,又要负责学生的接待、生产安全等问题,不划算。
2.校企双方对教学实践基地责、权、利界限不清。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校企双方责、权、利界限不清的问题,如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内容、实习安排、学生意外事故防范等方面,责任划分不清;在实训阶段,学业成绩考核校企双方谁为主,如何形成共识;在实践实训期间,学生创造的经济价值分享,没有统一的分配参考标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指导老师的补助经费、补助标准、费用由谁负担;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应达到什么标准,投入由谁负责;等等政策没有明文规定,不好操作。
3.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合作,缺乏真正的融合和良性互动。高校与合作企业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阶段,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在教学实践基地合作领域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些企业不愿让骨干工程技术人才担任专业硕士的指导导师,担心企业技术机密外泄。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实践实训的工作,导致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4.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高校和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属于不同行业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在合作机制利益分配、责任归属、技术转让、科研专利和风险规避等方面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保障教学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满足双方对政策法规的需求,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双方合作的成功。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改革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建议是: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国家需要高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社会不需要只有高文凭的伪精英。高校必须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放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同等位置上,实行政策倾斜,加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转变。
2.高校要积极主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大教改力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发挥企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推动作用。同时,高校应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修机会,创造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3.加大“双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聘任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德才兼备的校外导师,努力培训校内导师,成立相应的监督小组,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加强管理,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为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4.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导师制明确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性规定,明确实施原则和执行标准,从法规层面保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六、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总结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合作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基地培养条件不完备、管理制度不到位、校外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满足不了学生期望值等问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社会认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加强监控评估、提供法律法规支撑等方面的改革建议,努力焕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力,促进教育质量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3.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十三
关于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以及就业问题,国内学者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在解释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学术,转而关注就业方面,姚乃英等(2009)认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用“高消费”来装点门面,而是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肖干(2009)认为,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整体就业领域已由过去的学术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是否注重科研学术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梁传杰(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没有把研究生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门下研究生的表现结合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导致了研究生导师失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尹发跃(2009)认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生能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不足40%,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无课题可做。此外,一些学者从研究生自身因素分析。郑祥江(2008)从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方面解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比较盲目,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读研目的何在,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避开本科就业压力才选择读研,结果纯粹是为了混文凭;杨小平(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理想、性格和个人能力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自费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找个待遇好的工作,尽快帮助父母还清借款,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就如何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来解决研究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徐梅(2008)提出,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要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增加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同时,要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挂钩,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刘映婷(2014)提出扩大“非单一导师制”的比重,建立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
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去精英化,硕士研究生学历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才的起点,一个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竞聘;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就业问题突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与就业的矛盾。目前,研究与就业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吸取现有相关理论成果之后,分析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机制混同
我国为了划分硕士研究生在研究与就业的不同倾向,将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以明确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偏重于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则偏重于实践操作。即使这样,研究与就业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的混同。在以大学为主的多数硕士培养机构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看,除了学制的不同,二者并无太大差异。学术型硕士学制通常为三年,而专业型经济学硕士的学制一般为两年或两年半,但两者历经毕业的流程基本一致:从完成课程设置,到进入论文开题、实习,进而毕业论文答辩,落实工作,最终正式毕业。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来说,同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经济学硕士课程设置类似,某些学校为了节省资源,甚至安排两者同时上课。所不同的是,因为专业型研究生学制的限制,所以课程安排相对要紧凑一些,其需在一年之内修完所有课程;而学术型研究生则可以延长半个学年,通常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半学期完成课程任务。其次,是从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来看,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从撰写开题报告开始,到期间完成论文,最终到毕业答辩,无论从形式还是要求来看,对二者的要求几乎相同,并没有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性特点和专业型经济学的实践性特点。再次,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都是采取导师制,入学之后按照专业分配导师,但往往会发生同一个导师既带学术型硕士生又带专业型硕士生的情况,两者同时参与老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导师在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上往往一视同仁,并无分别。最后,是科研任务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通常是刊发论文的多少,在这一点上,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并无显著差别,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各项荣誉的认定均以刊发论文的数量为主要依据,并没有将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对待。因此,同一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在就业选择倾向一致,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倍感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考各种证书和参加较长时间的实习来为自己增加筹码,研究的时间必然减少。
(二)理论经济学硕士的科研动力不足
1.学生对科研无兴趣
当前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巨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一部分本科生决定用文凭包装自己以提高自身身价。但考研同样面临竞争,报考相对冷门的理论经济学是为了顺利考上,所以出现了一些仅为文凭而继续深造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经济学理论及其科研工作并没有太多兴趣,也没有在学术领域上做出些许成绩的意愿,所以对于导师的指导、学业上的科研压力采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还有部分研究生,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一无所知,仅是盲从于家人或同学意见的情况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而其在步入研究生生活并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存在着较大差距,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困难与枯燥程度的准备不足,进而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最终也沦落入“混文凭”大军的行列之中。
2.导师疏于指导
当导师疏于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往往失去方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非常普遍的。如某些导师将其主要精力转移到校外的第二职业上,将学校的本职工作放任不管,对待慕名或是分配而来的学生采取自由发展的培养方式,从而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其实质仅仅只是挂名导师,并没有对学生有任何的启蒙乃至学习、科研上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自主摸索,往往是事倍功半,进而影响到其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另外,一些导师,已经接近退休年限,或是其已经在科研及工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已无暇在科研上再进一步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导师通常怠于学术,对其门下学生的指导也极为有限。
3.科研投入精力多回报慢
科研工作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出成果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年的积累才能有所建树。科研不仅所需精力投入较多,而且回报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往往将目光转向更容易做出成绩、能够更快得到回报的实践工作上,如到其他学校代课,进而渐渐荒废了科研工作。
4.科研能力不是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
目前,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机构、研究岗位;实践性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大多也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能力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与社会需要不接轨是相关专家学者们研究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所关注的重点。科研能力在就业找工作时不再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课题项目、论文发表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却不如一些实习经历更符合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就业的方向,一些研究生也不得不迁就于就业市场的偏好,在实践性的工作上多下功夫以增大就业的机会,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毕业门槛低
如今研究生毕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只要顺利通过答辩,基本可以取得硕士学位。按照各培养机构的规定,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硕士毕业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作者的独立见解,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方能得到认可。按此要求,硕士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论论文质量高低,绝大多数硕士毕业生都能顺利通过答辩,获取学位。正是因为毕业门槛低,研究生虽然难进却易出,对于只想获取文凭用作敲门砖的毕业生来说,做不做科研无关紧要,这就导致一些研究生怠于学术研究。
(四)缺乏生活保障
我国从2014 年秋季起,研究生全面取消公费,每一年仅有6 000 元左右的固定补贴。而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不低于8 000 元,住宿费在1 000—2 000 元左右不等,每年最基本的固定支出就在1 万元以上。6 000 元的补贴分10 个月发放,每月600 元。可是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每月600 元的补贴,连温饱都很难保证。如果导师的经费较少,学校学院各级也没有相应的补贴,那么生存将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研究生一方面不忍心加重家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却时时面临生活的窘迫,即使一心想投入科研工作却没有生活方面的保障,所以在研究生期间,部分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只得放弃科研工作,投入到代课、当家教、找实习的工作去。
二、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及方向
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人才,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从招生阶段开始就应明确招生对象的范围,杜绝混文凭的伪学术研究生。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虽然基本上能够坚持公平公正,但是仍存在不少“走后门”、“关系户”等现象,这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有碍招生的公平,而且招生的研究生质量也无法保证。杜绝此类现象,保证招生的质量,确保真正有科研热忱度的人才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完成招生之后,应持续跟进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为了杜绝“混文凭”、“混日子”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浪费科研资源,应对其每个阶段的学习、学术情况进行考评,给予适度的科研压力,设置一定的科研目标,让研究生们在各个阶段都有事可做,有事要做。具体可以采取量化计分的办法,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等各种成果均按照一定的积分计入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毕业、评奖均可以平时的得分情况作为重要参照标准。
(二)加大对科研成果的重视与奖励
1.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
为了防止以上所描述的导师疏于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出现,加强导师与学生对学术共同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量化考评的同时,也应将导师囊括进来。目前,我国的硕士生导师绝大多数还是采取终身制,一旦成为硕导,除退休或其他个人原因外,无论是否将学生带出成绩,都与导师本人享受的待遇无关。导师的“终身制”也就造成了带学生无压力无动力的现状。打破硕士生导师的终身制,导师的待遇、职称以及硕导资格与所带学生及本人的科研成果挂钩,奖惩结合,让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将最大程度的发挥导师与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科研奖励
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导师和学生专注科研的热情和信心。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科研的奖励主要在于国家奖学金的评比,而各大院校和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方面又不尽相同,有些评定细则中并不完全以学术成就、学业成绩为主,夹杂了过多的其他影响因素,这极大的打击了研究生们的学术热情。而且学校及各培养机构对科研成就的奖励办法过于单一,仅国家奖学金一项,很难获得学校的或者学院的科研奖项,对于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也没有单项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所以,提高科研奖励评比的公正性,使科研奖励更有层次性,更具有多元化。
3.对学术不端予以严惩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剽窃、伪造数据、舞弊抄袭等。当前,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对学风建设和科研水平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整体浮躁,科研人员往往容易急功近利、铤而走险。二是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通常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也间接促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措施和预防机制迫在眉睫。从入校开始就要加强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教育,包括学术不端的类型、学术不端的危害以及学校对学术不端的惩罚措施,从根源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倾向。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予以严厉惩罚,根据其类型和情节不同,可对其进行约谈、通报、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的处理,同时对其导师也追究相应责任,加大学术不端的成本,使抱有侥幸心理的研究生及导师放弃学术不端的想法和行为。因此,严肃纲纪、整顿学风对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提高毕业门槛
提高毕业门槛,除任课老师加强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培养教育外,强调毕业所需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严抓毕业论文质量是重要环节。具体而言,增加研究生的科研压力,要对其毕业的条件设置门槛。一是适当提高毕业所需科研成果的标准。目前,研究生之间合作完成的论文为第二作者仍算达标的标准过低,有搭便车嫌疑,应强调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的能力。二是定期抽查制。目前的中期考核是读研1 年半左右,通过定期抽查制督促研究生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各类学术会议、调研活动等,全方位不间断考核研究生学术积极性,从而对学术倦怠比较严重的同学敲响警钟,鞭策督促研究生投入学术活动。若研究生无视学校的要求,将延缓毕业或者不颁发学位证书。三是统一毕业论文提交初稿时间。许多研究生完成初稿的时间都比较晚,没有更多时间修改,若要求第5 学期末必须交出初稿,可以督促其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四是进一步发挥盲审的震慑力。论文检测和盲审是令研究生比较忐忑的环节,但从反馈回来的评价意见看,省外一部分教授的评价过于随意,不能给出正确客观评价意见,所以学校在选择合作学校时应考虑985 院校更好。此外,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目前外审专家参与答辩委员会是由专业组长确定,若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会更公平客观。
(四)提高补助水平
由于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需要交版面费,这对家庭困难的研究生确实是较大负担,为了节省资金,他们往往把文章压缩为三四千字,但已经不是文章原貌了。所以,建议增加“科研补贴”,以减少研究生经济负担,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飞涨,研究生的生活成本也持续加大,为了避免研究生做学术的后顾之忧,补助水平也应水涨船高,保障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补贴从政府、学校、导师和社会几个方面出发。在政府层面上,应当颁布相关的扶助政策补贴研究生;在学校层面上,应当投入更多(下转99 页)(上接92 页)的经费,如奖学金、项目经费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导师层面上,可让研究生参与其科研工作当中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在社会层面上可积极与高校建立起良好的产学研渠道,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调研、实习和就业机会。因此,希望在以上几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可帮助研究生解决因取消公费就读、物价上涨等因素带来的生活上的压力,使其将精力专注于学术上,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科研水平,从而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乃英,等.注重需求导向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3).
[2]肖干,等.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3]梁传杰,等.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4]尹发跃.就业市场视角: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5]郑祥江,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6]杨小平.从就业视角探析对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J].文教资料,2011,(5).
[7]徐梅.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以A大学和B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4.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十四
南
大
学
2017年招收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合同
定向就业单位(以下简称甲方)名称:
定向就业单位所在省(区、市)/地市区/县市旗:
培养单位(以下简称乙方)名称:西南大学 定向生(以下简称丙方)姓名:B 乙方拟录取
B
(以下简称定向生)攻读
C
专业硕士学位,学制(二、三)年。
一、甲乙丙三方应承担的义务 1.甲方承担的义务:
承担
B
(二、三)年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及其它有关费用。2.乙方承担的义务:
(1)定向生在学习期间,乙方按《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培养和管理,向定向生提供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并按规定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毕业文凭和硕士学位证书。
(2)定向生按计划完成学业后,为保证其顺利地到甲方工作,乙方将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一律寄交甲方,由甲方转给定向生。
3.丙方承担的义务:
向乙方缴纳(二、三)年学习期间的培养费,每学年
D
元,共计
E
元,于录取当年开始,按学于每学年第一学期6月底前交付乙方。缴费方式见随录取通知书寄发的《缴费须知》。
二、定向生入学时,一般应将户口、人事、党团组织关系转到乙方(由甲方推荐的在职人员不转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毕业后到甲方工作。若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或虽能毕业但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者,均由甲方安排工作,并不得向乙方索要培养费。
三、定向生在录取时应与甲方签订合同并交一份到乙方存档备查。
四、甲乙双方如有一方违约,不履行合同,违约方应向另一方赔偿经济损失。若非乙方原因,委培生中断学习,其经济损失由甲方承担,乙方不返回已收经费。
五、未尽事宜,以上级文件规定为准。
六、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定向生按规定取得学籍后生效。
七、本合同一式叁份,甲乙丙三方各保留一份。
甲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2017年
月
日
2017年
月
日
2017年
月
日
乙方代表(签字)
丙方签字:
乙方(盖章)时限:2016年9月至 20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硕士研究生就业推荐导师评语11-23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12-14
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12-28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基本程序(试行)11-2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09-26
关于2013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及工作要求的通知06-17
关于做好201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附件二)(20141104)09-17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自荐信07-23
硕士研究生自我介绍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