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事迹(精选15篇)
1.科学家的事迹 篇一
约翰・卡尔・费里德里希・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阿根廷大学。一次,老师交给他三道数学习题。前两道题两个小时内全被消灭。可第三道习题却难住了高斯,他学过的方法对这道题都无济于事。但高斯并没有放弃,他想:既然常规的方法解决不了你,那就打破常规!意志坚强的高斯重新燃起了斗志,重新提起笔演算起来。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八个小时过去了,高斯越写越投入,他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完全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了无数数学符号中。
当黎明的曙光再次降临,高斯终于在纸条上写好答案,去见他的导师去了。
高斯见到导师时十分内疚,导师给他的题他这么久才算出来啊!而老师看到这道题,用颤抖的声音求他再写一遍。高斯没多久就写完了,导师用更加颤抖的声音感叹道:“这道题阿基米德用尽……毕生心血也没做出来;牛顿致死也……没解出来;欧拉……至今也没有答案。而你……只用一个晚上就把这道两千年的未解之谜做了出来,你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天才!”
高斯事后回忆道:“要是当年我知道这题难倒了诸多伟人,那我恐怕也会像他们一样。”是啊,要是我们知道了某件事情的困难,那我们就有了做不了的理由,以此推脱。
2.科学家的事迹 篇二
1 科学家成长的家庭环境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 (名家治, 后以号行) 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第二子, 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 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 多才多艺。钱均夫“为人忠厚, 守正务实, 富于爱国心, 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广泛的文史爱好”。“博学多才, 谦恭本分的父亲造成了家庭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甚至是决定性的”, “钱均夫教育孩子的理念是, 帮其学, 莫如立其志。要善于开发孩子的多方面的才智”。“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 启发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同时, 在钱均夫看来, 一个有抱负的青年, 要想经世报国, 一定要先读史书, 了解历史。如1930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 钱学森得了伤寒, 休学一年。在杭州老家养病期间, 父亲经常指点他阅读一些史籍。即使在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前, 钱均夫还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论语》和《纲鉴易知录》等典籍让他带在身边。他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 精读史学的人, 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 最忠诚于祖国的人”。毫无疑问, 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 钱学森深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良好的科学启蒙。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 是父亲首先为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
钱学森的母亲, 章兰娟, 出身名门, 受过很好的教养和教育, 聪颖过人, 有超强的数学天赋, 同时对文史典籍有浓厚的兴趣, 文化修养很高, 在钱学森上学前是她在家里教儿子读书识字。章兰娟是一位品德兼优的女性, 她的一言一行可, 都给儿子树立了榜样, 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钱学森后来回忆往事, 总是“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学森和父母在北京度过了他幸福而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钱均夫和章兰娟在动荡的年代里为他营造了一片“净土”。当然, 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 决不是衣食上的奢侈, 而是精神世界的充盈, 视野上的开阔, 品质方面的陶冶。这对钱学森的健康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钱学森少儿时代的家庭启蒙环境为其日后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环境可以给儿童提供一定的信息, 而足够的信息量是创造力形成和开发的前提。良好的家庭环境大人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不同的家庭对儿童有不同的影响。专制型家庭以自己的兴趣左右孩子, 容易造成孩子的刻板、呆滞, 缺乏活力;溺爱型家庭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和神经质;民主型家庭则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走上科学道路, 家庭环境在最初的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克曼研究了1901年至1972年美国培养出来的7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社会经济出身, 得出结论:不管是遗传的还是社会的原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社会出身仍然高度集中于那些能够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开端以便获得为制度所承认的机会的家庭里。专业人员的家庭提供了教育和社会的联合优势。
古斯塔夫·赫兹 (小赫兹) 的叔父亨利希·赫兹 (老赫兹) 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发生和接受的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小赫兹的母亲经常带他叔父家去玩, 有意识地让小赫兹接受叔父的影响和教育。尽管老赫兹研究工作十分繁忙, 当他发现小赫兹也像自己一样喜欢数学和物理时, 就特地抽出时间对小赫兹进行基础启蒙教育。小赫兹在自己26岁时就与弗兰克分享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埃尔·居里的父亲是一个医生, 但常常研究科学。他认识到孩子喜欢独立思考, 担心学校的常规教育和训练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决定不送两个孩子上小学和中学。他们的父母先是在家里亲自进行启蒙教育, 后来又为他们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家庭教师。1903年比埃尔·居里与妻子居里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 科学家成长的教育环境
民国成立后, 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 上过蒙养院 (幼儿园) 、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北京师大附中时, 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是:林砺儒、王鹤清、董鲁安 (于力) , 以及几何老师傅种孙、生物老师俞谟 (俞君适) 、博物老师李士博和美术老师高希舜 (后来是著名国画大师) 。林砺儒是校长 (当时称主任) , 他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王鹤清是化学老师, 他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 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董鲁安是国文老师, 在课堂上常常用较长的时间讨论时事, 表示厌恶北洋军阀政府, 憧憬国民革命军北上 (后来他去了解放区) 。他的教学使钱学森产生对旧社会腐败的深切不满和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心。钱学森一次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 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 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钱学森当时对列宁还不甚了解。傅种孙那时已是师大数学讲师, 在中学课堂上把道理讲得很透。钱学森后来认为, 在初中三年级听傅老师的几何课, 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 他后来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 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1929年中学毕业后, 钱学森为复兴祖国, 决心学工科,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1934年暑假, 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由于尚未派定工作, 就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专业是飞机设计, 两位导师一是王助, 一是王士倬。王助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 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 他教导钱学森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1935年8月, 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书, 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36年10月, 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冯·卡门是世界级著名力学大师, 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从1936年10月开始, 钱学森便在冯·卡门的直接指导与领导下学习和工作长达10年之久。
科学家需要良好的知识准备和具备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不仅提供了系统的教育, 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进行多次选择的机会。从钱学森的经历可看到一个人想迅速的向科学的高峰前进, 就必须“良禽择木而栖”, 选择最有利自己发展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的导师, 无疑,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钱学森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科技史上, 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名校出名师, 名师出高徒。“据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机构获奖次数 (1901~1999) 的统计, 获奖单位总数为185, 获奖人次为460。获奖10人次以上的单位共7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获奖102人次, 占获奖人数的22%, 获奖人数在5人以上的单位共23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的12.4%, 获奖211人次, 占获奖总数的46%。获奖3人次以上的单位共37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20%;获奖318人次, 占获奖总人数的69%, 获奖单位相当集中。这37个单位及获奖人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23人次, 德国马普学会17人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5人次, 美国斯坦福大学14人次, 英国剑桥大学13人次,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0人次, 英国伦敦大学10人次,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8人次, 英国牛津大学8人次, 美国康奈尔大学8人次,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8人次。
投奔名师门下是科学家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教师主要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学生。例如, 一是教学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科学态度;二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为学生树立楷模;三是实验的基础条件比较成熟, 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四是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声誉, 对学生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20世纪科学史几个著名的教师是J.J.汤姆森、卢瑟福、玻尔、玻恩和费米等。J.J.汤姆森是因为发现电子成为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三任主任。经汤姆森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有卢瑟福 (1908年化学) 、巴尔克拉 (1917年物理) 、阿斯顿 (1922年化学) 、理查森 (1928年物理) 、W.L.布拉格 (1915年物理) 、威尔逊 (1927年物理) 、阿普尔顿 (1947年物理) 、玻恩 (1954年物理) 、戴维森 (1937年物理) 和J.J.汤姆森的儿子G.P.汤姆森 (1937年物理) 。据汤姆森本人统计, 他的学生中, 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有27人, 在各国任物理教授的有82人, 被国王封为爵士的有8人。
J.J.汤姆森最得意的学生是卢瑟福, 他继任汤姆森成为卡文迪什第四任主任。经卢瑟福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有阿普尔顿、瓦尔顿 (1951年物理) 、考克饶夫 (1951年物理) 、卡皮察 (1978年化学) 、布莱克特 (1948年物理) 、查德威克 (1935年物理) 、鲍威尔 (1950年物理) 、阿斯顿、狄拉克 (1933年物理) 、玻尔 (1922年物理) 、哈恩 (1944年化学) 、索迪 (1921年化学) 、考克饶夫) 、海韦希斯 (1943年化学) 和贝特 (1967年物理) 。
中国的杨振宁万里求学追逐名师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杨振宁23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决心跟随费米和威格纳从事研究。他于1945年底到达纽约, 到哥伦比亚大学找费米, 没有找到, 又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找威格纳, 也没有找到, 因为他们都在从事秘密的原子弹研究。继续追求的结果, 杨振宁终于在1946年坐在了费米的班上听课, 他多次设法与费米会面, 但费米说他不能指导他写学位论文, 因为自己正在从事高度秘密的研究。然后费米把杨振宁介绍给了另一位物理学家特勒。特勒帮助杨振宁把注意力从不是他擅长的实验物理学转到他比较擅长的理论物理学。杨振宁后来因为对宇称不守恒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自前苏联的卡皮察。1921年卡皮察在约飞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此时在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领导下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已是世界上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 卡皮察很希望能到那里深造。当卡皮察访问剑桥时, 他向卢瑟福吐露了自己的心愿。当时卢瑟福告诉他实验室已经过分拥挤, 不能再接受新人了。卡皮察机智地问卢瑟福:在您的实验中误差通常是多少, 卢瑟福回答说:在5%之内。卡皮察马上就讲, 卡文迪什实验室大学有30个研究人员, 再多一个人也不会被注意到, 因为在误差范围之内。就这样, 卡皮察终于说服卢瑟福将自己留下来。卡皮察因为在低温物理学领域中的贡献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 科学家发展的集体环境
1936年10月, 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1939年钱学森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有冯·卡门推荐被聘加州理工学院为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 与冯·卡门师生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同事关系。钱学森是不可缺少的助手, 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冯·卡门也总是尽心竭力地提携, 扶植他, 让他有机会发挥才华。1937年秋, 钱学森认识了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 共同具有的火箭、音乐和政治兴趣, 使两位青年结成良友, 并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 成为良好合作伙伴。1941年,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的时候, 从加拿大来了几位庚子赔款的留学生:郭永怀、林家翘、傅承义, 1942年又来了钱伟长。钱学森和他们相处得比较密切, 一般是一起吃晚饭, 并常常讨论各种问题。钱伟长多才多艺, 傅承义专攻地球物理。钱学森和郭永怀最相知 (后来在1957年初, 有关方面询问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工作最合适的人选时, 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了郭永怀) 。1943年秋冬, 周培源也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做研究工作, 找冯·卡门教授讨论湍流统计理论等。由此可以看到, 钱学森在美国时所处于的科研环境还是很好的, 有着优秀的导师, 同学, 合作者, 并与之形成了融洽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后来钱学森自己也说到:“我到美国十多年来, 能够在这样良好的研究环境里, 尽我所能, 应该归功于我尊敬的老师冯·卡门先生。”
通过对钱学森求学成长的经历的回顾, 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 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外, 环境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杨振宁所说的:“1982年9月我60岁了。古人叫耳顺之年。有机会回想了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 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的遭遇的时候, 我却有很好的老师, 很好的合作者, 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很幸运的, 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 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 吸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又很幸运的, 我能够有机会在象牙之塔内工作了17年, 现在在象牙之塔外也工作了17年”。启蒙时期的家庭环境, 培养时期的学校环境, 结实时期的集体环境都对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科学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如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后期, 受到美国政府的软禁, 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委以重任, 在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上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为视角, 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集体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亦以管窥历史人物与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钱学森,科学家,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士弘.钱学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祁淑英, 魏根发.脊梁[M].成都:解放军出版社, 2001.
[3]王文华.钱学森的情感世界[M].四川人民出版社.
3.隋文帝的兴佛事迹 篇三
(一)重建僧宝。周武毁佛迫使数以百万计的僧尼还俗,要振兴佛教,首先就必须允许人们出家,重建僧宝。因此,隋建国初文帝先是准昙延所请,敕度僧千余人,又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开皇十年(590年),南北统一,又在全国范围内大举度僧。
(二)建寺、立塔、造像、写经。建寺造像等是北方佛教的传统,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开皇初年,文帝即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又在襄阳、随州、江陵、晋阳四地建造佛寺,每年国忌日设斋行道。在相州战场建伽蓝一所,为战死者追福。在造像写经方面,据《辩正论》卷三载,从开皇初到仁寿末,文帝共建造各种大小佛菩萨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缮写新经四十六藏,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
大兴善寺的创立和舍利塔的建造是文帝在位期间的突出事件。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诏令建造新都大兴城,并建造了大兴园、大兴门、大兴善寺等,还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大兴善寺是文帝时期的国家大寺,也是隋朝初期的佛教中心所在。寺中集中了(净影)慧远、僧猛、昙延、昙迁、灵裕等国内高僧,及毗尼多流支(灭喜)、达摩般若(法智)、那连提耶舍、阇那崛多等外国名僧,达六十位之多,其中仅文帝时入住该寺的就有五十三位。
仁寿年间(601—604年)是文帝执政的后期,隋代佛教也由于他的大力支持而发展迅速,其间,文帝三次敕建舍利塔之事,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据王邵《舍利感应记》载,文帝在即位前,曾有天竺沙门赠给他佛舍利一包,后经常显现神异。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在他六十岁生日之即,敕令全国三十州同时立塔,派童真、昙迁等沙门三十人分送舍利前往安置。仁寿二年(602年)佛诞日,又在全国五十一(或称五十三)州建立灵塔。仁寿四年(604年)佛诞日,又敕令在三十州增建灵塔,请法显、静琳等分送舍利供养。这样,文帝三次敕建舍利塔,共在各地建塔一百一十余座。舍利塔的建造,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崇佛热潮,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提倡义学,重视传教。文帝将全国的高僧邀请至京城长安,居住在大兴善寺或其他寺院中,使长安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来自各地的名僧云集长安,讲经弘法,相互交流,使由于长期分裂而导致的南北学风的差异得以转化,佛教思想在相互吸收、融通的基础上,逐渐走向统一和成熟。
开皇十二年(592年)文帝敕设五众和二十五众,这是隋代佛教的两个特殊组织。五众包括涅槃众、地论众、大论众、讲律众和禅门众,每众立一“众主”。众主皆由德才兼备的高僧担任,如大论众主法彦、宝袭,涅槃众主法总、童真、善胄,讲律众主洪遵,十地众主慧迁等。设立五众制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传授佛教经论义理,因此,每一众的众主都有义务对自己的众“晓夜教习”。
4.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事迹简介 篇四
--机电工程学院 徐伟
该同志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积极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密切合作的优良职业道德,在坚决反对不良学风,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特色,认真开展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年获得《厌氧型生物反应罐》发明专利1项,获得《可编程热再生空气干燥控制器》等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磁致伸缩式液位计》主要用于石油化工罐区的管理,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上考虑,具有重要意义;发表《横向钢丝绳抗撕裂输送带的自动布线装置》等学术论文多篇,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条件支持,为工艺技术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给出了科学的依据;编写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化工原理实验》等专业教材2部,使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可有效结合学院和地方经济特色开展,专业教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凝练。近年来,主持《同步辅带型输送带防撕裂控制系统开发研究》、《分布式多参数磁致伸缩液位测量系统开发研究》等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枣庄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枣庄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2、深入一线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活动,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承担实践教学管理期间,致力于校企合作,成功申报校企合作建设工科专业3个,设置企业骨干人员技术培训基地5个,目前尚承担山东省教育厅《面向中小机床制造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出发,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程能力,荣获2006-2008枣庄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山东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强化执业能力、专业能力,主动开展企业技术合作与工程技术服务。在历次参与枣庄市科技公关立项评审、枣庄市节能专项及重大节能示范项目的推荐、评审工作中,均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为枣庄市经济建设把关;在枣庄市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集中调研过程中,力求深入实际,严谨务实,为枣庄市煤化工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煤化工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建议与措施。任山东省标准化工作专家(证书编号12050号)以来,参与编制和审查枣庄远大矿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枣庄市泰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产品技术标准约80项;任山东省危化品评价专家(证书编号:1149号)以来,主持开展泉头集团枣庄金桥旋窑水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建设项目、枣庄市华丰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年产 50 万套(件)工业刀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山东泰和水处理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水处理剂项目、山东科晶玻璃有限公司LOW-E低辐射防暴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等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约40项;任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师(证书编号:344753号)以来主持开展海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薛城)有限公司、山东风轮轮胎有限公司、枣庄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田陈煤矿、滕州今缘春酒业有限公司等国家强制和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约30家。
5.科学发展观先进事迹 篇五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检察干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检察机关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3日上午,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高检院机关举行,来自全国检察机关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进行了激情洋溢的演讲。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在报告会前接见了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检察长金万新,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检察院检察业务监督管理中心主任杜东翔,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京文,河北省承德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李永志。报告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常韧主持。张常韧指出,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事迹报告会,可以极大地增加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感情认同,从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他说,四位来自基层的检察官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尽职守,是检察机关弘扬时代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代表,是为民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楷模。检察机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该更加突出实践特色,以学习推进实践,以实践推进学习。通过向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学习,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检察工作实际,创新检察工作体制和机制,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武进地处长三角中心,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检察长金万新在演讲中,介绍了该院多年来坚持把服务大局、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环节和根本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在继承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突破”的理念,紧紧围绕中心和全局开展检察工作,实现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第一责任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武进区检察院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创新和率先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各级表彰奖励达300多项。1995年,该院被高检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荣誉称号。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检察院检察业务监督管理中心主任杜东翔,24年来一直工作在执法办案第一线,先后办理和参与办理审查批捕、提起公诉及职务犯罪案件5000余件,没有发生一起错案。24年来,他一直坚守着“手不能伸,嘴不能馋,心不能偏,财不能贪”的生活准则。尤其是近三年来,他承受着身患肾衰竭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生活压力,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为检察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他先后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被高检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等荣誉称号。北京市西城区地处北京市中心区域,辖区内共有正部级国家机关50余家,政府职能机构8000余个,中央直属企业1300多家,不论是医药还是教育,金融还是建筑,这里每一项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无不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特殊地方的检察院担任反贪局长,张京文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肃查处百姓关注的重点、热点、敏感行业的腐败案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发展清除障碍。张京文从1989年大学毕业从事检察工作以来,伴随着检察机关的发展,从一名普通的书记员成长为西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指挥侦破了一件又一件涉及民生领域的大案要案,先后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反贪局长”,北京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标兵,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XX年年底当选“中国十大法治人物”。1995年担任承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的李永志,时刻把“有没有一片丹心、能不能以人为本、是不是一身正气、会不会一尘不染”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四把戒尺”,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一直不懈努力。他先后被高检院记个人一等功一次,被省检察院记个人二等功两次,被评为“河北省十佳检察官”,连续五年被省检察院考评为“优秀领导班子成员”。他自XX年分管反贪工作以来,通过大力推行“一体化”办案机制,使案件的立案公诉率、有罪判决率达到了“双百”,实现了办案零事故和干警零违纪,反贪污贿赂工作一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张常韧在报告会总结讲话中说,四位报告人给高检院全体检察人员、北京市检察机关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课。检察机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该多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检察机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检察工作主题,成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的守护者。据悉,报告团将赴全国部分地区作巡回报告。
6.”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 篇六
不可否认,他们都曾是中国天文学史上最灿烂闪耀的明星,不过距离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千百年,关于他们的很多事迹和贡献也不能清晰考证。而如今,在新中国成立后,在21世纪初,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可以与其比肩的人物——南仁东。
乍听之下,好像哪部小说中的霸道总裁,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地地道道,成就卓越的现代天文学家,被誉为“天眼”之父,有很多崇拜他的中外学者和在校学生。那么“天眼”对中国有多重要,南仁东的贡献又有多大呢?
天空之眼
很多人都曾在新闻,报纸甚至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刷到“天眼”一词,可对于它究竟是什么,却都云里雾里,不是十分清楚。其实“天眼”的本质十分简单,就是一台用来探究宇宙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又名FAST)。
只不过它相比于其他的望远镜体积更大(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功能更强,是全球范围内单口径最大,反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以最快速度最大精度定位宇宙天体和雷达信号。即使是遥远微弱到其他射电望远镜需要准确坐标才能捕捉到的天体,它也仅需1分钟就可以观测定位,快了世界水准整整八分钟。
此外,中国还借助“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发现了102颗已经认证过的脉冲星(其自转周期稳定,如同宇宙灯塔,对于航天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将世界已有的脉冲星计时准确度提升了50倍。
就算对比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功臣之首的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也毫不逊色,灵敏度可以达到阿雷西博的2.25倍。
可以说有了“天眼”,就算你在外太空小声聊天也会被它捕捉,这对于预防违法犯罪,捕捉监控定位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既可以用来探索神秘宇宙之中的未知奥秘,推动中国航天工程的飞速发展,又能辐射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准,是我国天文学事业领跑世界的最有力见证。
而这项伟大工程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南仁东,在1994年,他首次提出“天眼工程”计划,并亲自参与了后期的选址和设计工作。
为此,他曾长途跋涉于中国的西南大山里,用的时间,4300多个昼夜,在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后,才终于选中了如今“天眼”所在的地址,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单单为了选址测算,就让他的一头青丝染满了霜雪,让他的脸上遍布纵横的沟壑。正是他不畏酷暑严寒,不舍昼夜地一点一点实地考察取证,列举各项数据分析,才让这项工程在获得国家的批准立项,得以正式展开。而这一年的他已经过了花甲之龄。
然而“天眼”寄托了南仁东的诸多希望与理想,势必要用毕生的心血去灌溉。于是在天眼工程正式建设启动之后,南仁东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他为这一工程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解决了其运行推进中的诸多疑难问题,让它在立项不到10年后就可以落成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国在射电和天文学自主研发的脚步。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南仁东,就不会有中国的“天眼工程”,就不会有今天中国天文学傲视世界的景象。然而“美人枯骨,英雄迟暮”,再厉害的人终有老的一日,终有疾病缠身的一天,不过这个时刻的到来对于南仁东来说,实在是过早。
鞠躬尽瘁
209月,耗费了南仁东22年之久的“天眼工程”即将落成启用,就在大家都欢欣鼓舞的时刻他却已经躺倒在了病床上,原来这位为了中国天文学事业奋斗了半辈子的科学家得了肺癌,迎接他的不只是“天眼”的成功,可能还有天堂的召唤。
如果换作一般人,可能已经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所压垮,然而南仁东却很平静,因为他知道死亡是避免不了的,他能做的不过是和死神赛跑,在生命里最后的光景将自己多年研究考察的经验尽数整理成文件,供给后世的人们参考。
于是在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天眼”的落成启用仪式上,南仁东拖着沉重的病体,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路程,来到了贵州,目睹了这场盛况。
彼时的他已经被癌症折磨得形销骨立,声带也因为手术的原因受到了损伤,可是面对这份自己将近半生的心血得以开花结果,他的脸上依旧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伟大的宇宙太空,以它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这是南仁东曾经说过的话,也是他践行的路。这几十年的坚守和不懈努力,都是想离我们头顶这片神秘广袤的宇宙近一点,再近一点。
209月15日,距离“天眼”工程落成启用不到一年,南仁东的病情突然恶化,在经过医生护士奋力地抢救之后,还是没能挺过这最后的一关,亲眼见证“天眼”取得的首次科技成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不过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虽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可他留下的无数学术成果和“天眼工程”却依旧在创造着价值与奇迹。
有人曾经系统地统计过,南仁东一生已发表的科技论文有222篇,专著7部,学术报告6本,专利36项;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简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收录56篇,被EI(《工程索引》简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收入56篇,被两者引用900余次,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参与中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给了科学事业。
他的离世,无疑给中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哀伤,为此,很多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都对南仁东献上了最真挚的悼念。
其中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华裔天文学家林潮的悼念词最为让人感怀:“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短短20个字,道尽了南仁东的一生,也道尽了身为一名科学家最应该具有的品格。
2016年12月,南仁东获“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年1月,南仁东获“CCTV科技创新人物”。
2017年5月,南仁东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11月,南仁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月,南仁东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9月,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9月,南仁东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
不同时间,不同名目的奖项,得主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南仁东,而这只是他无数荣誉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列举他的光荣事迹和荣誉成就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也许有人会很好奇,这样一个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他在生活中是怎样的性格,除了这些耀目的科技成果外,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迹呢?
时代楷模
南仁东是吉林辽源人,从他6岁上学起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优秀,是学校各种评优选先活动的常客,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夸奖。
1963年,18岁的南仁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高考。在那个物质贫乏,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读完初中就是文化人,上了高中就可以当老师,而他则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入了无数人梦想中的象牙塔顶层。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这个状元一点也不水,各科的平均分达到了98.6。要知道当时的高考还是以百分计数,这样的成绩足以被称之为“天才”。
顶着如此夺目光环的南仁东也终于不负所望,不仅成功取得了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还考取了研究生,先后获得了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成功实现“本硕博三级连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学霸。
在完成学业后,他毅然投身了他所钟爱的天文科学事业,开始默默无闻的研发之路。尤其是在寻找“天眼工程”选址方面,南仁东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据和他同行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回忆,90年代的山区生活异常贫苦,想要在大山深处喝一碗干净的水都困难。他们只能吃着冷硬的干粮就着浑水在冷风中相拥取暖。
而那时候以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国际上的影响力,谋求一份高薪有保障的工作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丝毫的动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科技发展建设的决心。
在工作之余,他也十分重视对于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在的时候向国家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对日后高校天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身体力行地亲编教材《射电天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如中国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中国自动化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宇等等。
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应该是有距离感和孤傲的,可是生活中的他却十分地平易近人,不仅时常为工人送衣服水果和他们一起抽烟,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和奖金用来资助贫苦孩子上学。
如果没人介绍他的身份,大家只会以为他是一个长相严肃心地善良的邻家老人,没人想到坐在他们身边和他们同吃同住的南仁东会是“天眼之父”,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天文学家。
南仁东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科学界的工作者,还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真正做到了用一颗赤子之心回馈祖国,回馈人类,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高远。”这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南仁东的评价,也是对诸多同样为祖国建设,为人类科学事业奋斗的科学家们的赞许。
南仁东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天眼”的建成运用,也不仅仅在于无数的学术名作,而在于他拼搏刻苦,敢作人先的奋斗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与热爱。激发当代青年的热情,可以摆脱浮华烦躁,踏实认真地去为了事业和理想奋斗。
其实,如同南仁东一样的科学家,建设者有很多,他们大多默默无闻,拿着并不丰厚的收入,可做的却是关系国家民族,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工作。
往往等到他们扬名立万的时候,就已经是他们油尽灯枯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的评论永远是:“很遗憾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了您,某某科学家/院士一路走好。”很心酸,又很现实。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可以为了看偶像的一场演唱会花费自己几个月的工资,可以为了追星跑遍国内国外只为机场应援,可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认识去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这些为祖国开疆扩土的建设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头禅,一句升华个人品格的空话,是应该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身心去履行的诺言。这样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南仁东,千千万万个无私无悔的奉献者。
7.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 篇七
《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 内容极为丰富, 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余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 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1]。沈括可以说是一个科学通才, 本文就他在天文、地理、数理化方面的贡献作一简述。
一、天文学方面杰出的贡献
沈括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 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 他不计出身, 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 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 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 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 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 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 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 三重圆环, 相互交错, 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 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 把仪器简化、分工, 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省去月道环, 其侯月之出入, 专以历法步之”) ;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 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 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 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 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 随着滴漏水面升高, “箭”就慢慢浮起, 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 他把曲筒铜漏管改成直颈玉嘴, 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 这样流水更加通畅, 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 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 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 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 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 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学方面卓越的论断
沈括在地理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 反映了我国当时地理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 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 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 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明确指出这是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 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 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这些都表现了沈括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欧洲,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才开始有所论述, 才比沈括晚了400多年。
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 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 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熙宁九年 (1076) , 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 经过近2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守令图》。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 共计20幅, 其中有大图一幅, 高一丈二尺, 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18幅。图幅之大, 内容之详, 都是以前少见的。在制图方法上,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 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24个方位, 使图的精确度进一步提高, 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数理化方面突出的成就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 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
酒店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 从底层向上, 逐层长宽各减一个, 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 中间自然形成空隙, 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 叫做“隙积术”。他以堆积的酒坛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设最上层为纵横各2个坛子, 最下层为纵横各12个坛子, 相邻两层纵横各差1坛, 显然这堆酒坛共11层;每个酒坛的体积不妨设为1, 用刍童体积公式计算, 总体积为3784/6, 酒坛总数也应是这个数。显然, 酒坛数不应为非整数, 问题何在呢?沈括提出, 应在刍童体积基础上加上一项“ (下宽-上宽) ×高/6”, 即为110/6, 酒坛实际数应为 (3784+110) /6=649。加上去的这一项正是一个体积上的修正项。在这里, 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 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 (级数求和) , 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 可见他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 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 求出弧长, 这便是会圆术公式。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 但可以证明, 当圆心角小于45°时, 相对误差小于2%, 所以该公式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 (正多边形的边) 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 很有理论意义。后来, 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 就应用了会圆术[2]。
在《梦溪笔谈》中, 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361种, 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361的方法。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 如将暴涨的汴河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 以及用挖路成河, 取土运输, 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 他指出:“然算术不患多学, 见简即用, 见繁即变, 乃为通术也”, “大凡物有定形, 形有真数”, 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 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 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 即磁针所指“常微偏东, 不全南也”, 即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 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 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 (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 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 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 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 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虚能纳声”是沈括在声学上的另一个见解, 指出将牛革箭袋 (矢服) 放在地上当枕头, 就能听到数里之内的人马之声。
在化学方面, 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时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 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 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 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 “生于地中无穷”, 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 “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 (石膏晶体) 的记载里, 沈括依据形状、潮解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 指出它们虽然同名, 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 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现象。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 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 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大量的素材, 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以严谨治学的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探索科学规律, 好学深思, 仔细观察, 认真记录, 进行分析研究,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值得后人学习。他的著作为历代各门学科和专家引用, 为科学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 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对《梦溪笔谈》给予极高的评价, 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中国数学史大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8.科学家的事迹 篇八
他是谁呢?这位老者竟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沙国河,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而且是我国第一位在中小学设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协”自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第一位担任中小学生义务辅导员的中科院院士。
心系祖国,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沙国河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他毕业时正是我国石油产品最为短缺之际,当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大连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号召全国各地人才到大连工作。“既然国家发出了号召,我作为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就应该急国家之所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积极报名,来到了滨城大连。
作为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国河来到研究所后,先是参加了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当时最紧要的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又根据国家急需,转而进行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进剂)、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久便攻克重重难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温气相分解反应力学研究,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我国著名力学家钱学森的高度赞扬。
此后沙国河屡屡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跨越学科领域接受研究任务,但无论科研内容如何多变,他一切以国家需要为重,潜心研究,硕果累累。1997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选为会士。
远见卓识,花甲之年眼睛瞄准下一代
沙国河不仅是一位工作态度严谨,成果丰硕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科学老人,他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事业,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他的现在,更要看他的将来,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及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60岁以后科研任务不那么重了,他便决定把休息时间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上,走进中小学为孩子们举办科普讲座。
小孩子感性认识强,给他们讲自然科学知识,光干巴巴的说是不行的,必须配合一些科学小实验,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吸引住他们。于是他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就东跑西跑到市场买材料,然后亲自动手,又是锯,又是锉,精心制作实验教具,其中不少是他根据青少年知识水平有针对性进行的“小发明”。
淡泊名利,甘当青少年科普辅导员
一切准备就绪,沙国河主动找到大连市科协表明心愿,立即得到大力支持,不久在科协的安排下沙国河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每当他带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到孩子们中间时,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他的每一个“精彩表演”都能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勾起他们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奥秘的兴趣。
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小实验讲完相关科学知识后,沙国河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这种讲述和实验紧密结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收获很大,不少过去留在脑海里的疑问会在自己动手实验后迎刃而解。
沙国河在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信念,经常通过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来历等一些经典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热爱科学的启蒙教育,而且有时活动结束后,他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浆》,鼓励孩子们在珍惜现在幸福童年生活的同时,别忘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沙国河给青少年上科普课,从不收一分钱,而且那些用作实验的教具都是他自己花钱买材料做的。一些人说沙国河傻,放着大钱不挣,专干赔本儿的买卖。对于这些,沙国河不予理睬,但是他心理明白: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他们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我们科学事业的接班人,这件事意义更大。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近20年来,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大连市城乡几十所中小学,他也因为在大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中贡献卓越,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沙国河依然一如既往、不辞辛苦的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奔忙着……
9.科学家的事迹 篇九
——*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先进事迹材料
*镇以地处瓦房沟口而得名,由原*乡和原*合并而成。位于金井河中下游,地处柞水南部。全镇辖14个村97个村民小组,3907户14145人,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镇党委坚持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统揽全局,凝心聚力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和谐,理思路、抓作风、定措施、促落实,全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全镇升级晋档村1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年度考核审定一类村4个,二类村4个,三类村6个,提前消除了四类村,村级党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因地制宜谋突破,产业发展显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依托园区带动,延伸产业链条,规模发展增效,健全合作组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全镇各产产业呈现蓬勃生机。依托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和街垣循环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大河村的能繁母猪养殖发展100头以上养猪大户7户;老庄村累计核桃建园1500亩;磨沟村发展烤烟300亩,年人均增收300万元;金岭村板栗建园2000亩;瓦房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11户,累计种植天麻3000窝,猪苓100亩;街垣村发展设施大棚菜100亩,带动农户种植露天蔬菜140亩;阳坡村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年有组织劳务输出350人次;灯塔村发展集中连片柴胡种植500亩;金台村发展土鸡散养大户4户,其中家明土鸡散养达到5000只;金狮村发展核桃建园1000亩,板栗建园1500亩;金星村发展猪苓种植大户7户,种植猪苓27亩;田丰村发展核桃建园1500亩;西北沟村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有劳务输出带头人7个,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60人次,妇女致富能手养猪达到200头;颜家庄村发展土鸡笼养和板栗高接换优,全村户均发展土鸡笼养50只,板栗高接换优2400亩。柞水明月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三家农业企业2010年产生经济效益580万元。二是村级积累不断增加。各村平均经济积累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金台村经济积累达到40万元,其他各村的经济积累都在20万元左右。三是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多。其中金狮村互助资金协会参加农户达到68户,养猪、养羊达到500头;金台村种养业协会参加农户达到101户,马台昌乐肉鸡养殖合作社,入会会员达到35户,累计投资200万元,已投放肉鸡鸡苗1万只,预计2011年产生经济效益25万元;老庄村三鑫生态养猪协会累计投资420万元,2010年产生经济效益170万元;凉水沟能繁母猪养殖合作社累计投资460万元,2010年产生经济效益165万元;肉兔养殖合作社累计投资35万元,2010年产生经济效益12万元。
二、拓宽增收农民渠道,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835.55万元,工业总产值9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70元,平均增幅22.2%,其中街垣、瓦房、金台村增幅达30%以上。人均纯收入比例趋于合理,“一村一品”成效明显,劳务、畜牧、林果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渠道,设施蔬菜和鲜切花卉种植成为增收亮点。
三、狠抓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迅速转变。
一是村组道路全部贯通。全镇水泥公路20条,达到105公里。二是村庄环境整洁卫生。通过工赈移民、扶贫移民和石板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以金狮和街垣农贸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村庄建设步伐,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金狮村三大块移民新村建设全部完工,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全镇新建沼气527个。对居住集中的6个村庄院落进行道路硬化。经过努力,全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村“五乱”现象彻底改变。三是对各村村庄进行了统一的规划。金狮村农贸集镇建设规划于08年2月通过专家评审,街垣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现正在实施,其他各村的村庄规划都是按照 “超前规划、布局合理、统一户型、统一层高、统一墙面装修、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的要求,并按照“三避三高”的原则进行了规划设计,确保了村容整洁。
四、大力开展创评活动,文明程度化不断提高。
一是计划生育婚育新风作用得到发挥。2010年全乡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8%以上,人口出生率为5.6‰,自然增长率为负的3.8‰。二是平安创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及时排查与调处民间矛盾,广泛开展“平安和谐家庭”创评活动,使全村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镇共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178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335户,“五好家庭”232户,十星级文明户438户,文明家庭1472户,“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创建率达到61.2%。
五、强化班子和队伍建设,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
10.科学家的事迹 篇十
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吕 笃 康
2011年5月13日
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材料
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自2007年进入伊犁师范学院以来,便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以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思想政治方面,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7年递交入党申请书,2010年转为中共预备党员,在校期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和提高自己,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自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则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认真参加学校及院里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一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行为方面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事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
学习方面,我深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于是始终都将学习放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在校期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经常会在上网的时候广泛浏览当今的前沿科技,一些新的实际应用。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因为我深知真正的大师需要的不只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全面发展,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为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均居全年级前列,越是难啃的骨头我就越要将它拿下,老师说最难得科目我总能拿出令人称奇的成绩。因为我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精神。获得了“2007-2008“学年度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2009-2010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学年度荣获三好学生称号。并相继通过了计算机一级、普通话二级甲等考试。
生活方面: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活中的我总是切实的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着。为人一向诚恳,做事一向认真,生活向来节俭。时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学习的课余时间我总是会浏览相关实事网页了解社会动态,关注世界发展。我觉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要专注民生,我们不仅仅要学好更要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我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一个明确的规划,生活中的我并不迷茫。工作方面,为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心理委员,我努力的以身作则,切实为班级服务,让班级的面貌改变。在增强自己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为班级做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2007年9月相继加入伊犁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任组织部干事、网络部副部长、办公室主任、主席助理。伊犁河绿色环保协会任副会长,2008年至2009年任伊犁师范学院标本馆解说员,工作期间受益匪浅,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为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曾荣获学院组织的作文比赛三等奖,科技创新一等奖。再次,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时刻坚信学习要刻苦,工作需努力,做人应踏实!
11.成功科学家的性格 篇十一
一个科学工作者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并没有什么屡试不爽的秘诀。但是在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来。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成功科学家的性格在于在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我认为这个思想十分深刻。库恩以《必要的张力》作为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论文集的书名,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出版。
发散式思维就是指思想活跃、思想解放,反对教条、勇于革新。这种发散式思维,是科学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没有这种发散式思维,就不能打破束缚科学的旧框框。在哥白尼、拉瓦锡、达尔文、爱因斯坦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发散式思维的性格。没有这种性格,就不能打破托勒密学说、燃素说、物种不变说和牛顿力学的旧传统,就没有科学革命的发生(或推迟科学革命的到来)。
发散式思维之所以不可缺少,是因为科学通过革命而进步。从培根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科学是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而进步的。惠威尔作过一个比喻,把科学的发展比作河水从支流汇集到江河,逐渐发展壮大。现代许多科学教科书的导言中在谈到本门学科的发展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描述的。如果科学真是直线的、通过一点一滴累积而发展的,那末发散式思维也就似乎不怎么必要了。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从另一角度、另一方向来思维,仍然沿用原来的思维方式,就不能进一步作出科学的发现和发明。
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是一个有结构的过程。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开始于反常,即理论(库恩用的是范型Paradigm一词或译范式、规范)与观察的不一致。一个科学工作者具有发散式思维的性格,就容易发现这种反常。在伦琴发现X线以前,至少有两人已碰到过这种射线,但失之交臂。只具有收敛式思维而缺乏发散式思维的人总希望把反常硬纳入老框框中。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长于实验,轻视思维,把每次收集到的氧都用燃素说来解释,把氧叫做“脱燃素的空气”。当然,有些反常可以通过范型的内部的调整而被同化。例如天王星轨道的异常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辅助假说(天王星外层有颗行星干扰了它的运动)来使之被牛顿力学同化。但是重大的反常是原来的范型同化不了的,必须建立新的范型才能同化它。如以太理论无论如何同化不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以太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各个方向都等于零),只有爱因斯坦理论才能同化它。建立新范型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没有发散式思维,是根本不行的。
但是单单具有发散式思维的性格也是不行的。科学并不是都处于革命前夜的情况。当一个有前途的、生机勃勃的范型在前进时,尤其是在刚产生时,总会遇到不少反常,甚至可以说“淹没在反常的海洋之中”。如果一有反常就放弃范型,那也就没有科学的进步。那时就需要科学工作者按照已建立的范型百折不挠地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范型提出的难题,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去扩展、丰富、发展范型。这种维持传统、捍卫传统的思想型式就叫做收敛式思维。
在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必须坚持传统才能使科学取得进步。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后,化学家不断地按照这个定律在空格上发现新的元素,如果一遇到反常放弃这个定律,就不能作出这种性质的发现。这种科学发现可以说是“找到了正在找的东西”。象前面所说的反常的发现则是“找到了不在找的东西”。如果后一种发现更需要发散式思维,那末前一种发现更需要收敛式思维。
收敛式思维可以充分发挥一个范型或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潜在的科学能力。哥白尼学说刚提出时遇到的反常并不比托勒密学说少,地动说与高塔落石落在塔基旁的观察结果明显不一致,哥白尼预言金星、火星的大小和光度在一年之中从地球上看起来有变化,与肉眼观测结果也不一致。如果因为这些反常而放弃它,就会把一个具有灿烂前程的理论扼杀于襁褓之中。多亏了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坚定地按照哥白尼开辟的方向进行工作,终于彻底打败了托勒密学说以及支持它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同样地,在整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叶,欧洲最优秀的数学家伯努里、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高斯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坚持牛顿理论,使这个理论扩大应用于自然界广泛现象,各自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既要发散式思维,又要收敛式思维,岂不矛盾吗?确实,这两种思想型式是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的。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具有维持传统和思想解放这两方面的性格,因为科学是通过传统的维持和传统的变革而进步的。用库恩的话来说,成功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这两种思想型式之间维持一种张力。
我认为,库恩这个思想不仅对于我们的科学工作,而且对于其它工作也是有意义的。推而广之,对于任何工作都需要这种“必要的张力”,都需要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的结合。我们现在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过去的好的东西,我们要保持。同时,我们的许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有待于改革,这又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思想活跃和思想解放,不要老想走旧路子来解决新问题。
12.科学家的事迹 篇十二
人造粘合剂虽不错,但目前科学家发现一种名叫沙塔蠕虫的生物自产的胶水更不一般。沙塔蠕虫头部专门器官产生的胶水以蛋白质为基础,这些蛋白质中包含了磷酸盐、胺类和含粘合促进剂的分子。它们可以在水中使用,即使经过几百万年浸泡,粘合处也不会分解、脱落。这是目前人造粘合剂无法做到的。面对皮肤密封剂效力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顶级胶水”。蠕虫、贻贝、藤壶和其他海洋生物都是研究的对象,科学家希冀从这些海洋生物身上寻找到能在人体内部使用的“顶级胶水”的开发灵感。一旦成功,“顶级胶水”将有很多用途,甚至能够牢固地修复颅面骨骨折和粘合角膜切口,且不产生副作用。
13.科学家的事迹 篇十三
著名免疫学家冯理达,2008年2月8日与世长辞,走完了艰苦朴素而又激情辉煌的83载人生。冯理达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祖国为我作依靠、我为祖国谋发展的爱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让国家医学事业攀高峰、让人民健康生活有保障。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我们当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吸收好、继承好、践行好冯理达的无畏精神和高尚品质,交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交接棒”。
用生命之“火”燎起爱党爱国之“原”,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入党誓词。“我对中国共产党从了解到热爱,再到执着追随,历经风雨不改志。”这是她对党忠诚的决心,也是她终身奋斗的初心,冯理达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不管是临终前嘱咐儿子上交的一万元党费,还是“十年如一日”一周一次的思想汇报,都在见证着冯理达对党的向往、对原则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热爱祖国忠于党丹心一片,坚定信念践于行堪称楷模”,这幅挽联,是对她这“红色”一生的真实写照,是革命一生的缩影。新时期党员当传承冯理达敬党爱党为党的家国情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当成一生牵挂的奋斗目标,矢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身。
用生命之“火”燎起奋斗为民之“原”,永葆“我是一名军医,我的职业就是为官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初心。组建新中国第1个消毒研究室、主编学术专著8部、29次带队奔赴疫区一线开展疫情防控……无数个数字,汇聚成冯理达人生信仰之“一”,一心为民、一生为党,她用毕生诠释了党的宗旨、履行了党员义务、担当了公民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冯理达的精神,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站位”当做“政治站位”,矢志坚守党员服务为民的初心,弘扬先辈“我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的“老黄牛”精神,追寻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力量之源。冯理达走完了辉煌的83载人生,但是中国还会有无数个“冯理达”,我们会以实干的“金刚钻”、担当的“铁肩膀”,继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注脚。
14.科学家的事迹 篇十四
推动发展新跨越——乡镇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先进事迹材料 践行 科 学发 展观 推动发展新跨越 自 2009 年 9 月活动开展以来,在盛秘书长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源潭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要求,坚持在结合上抓落实、在结合上求创新、在结合上求成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推动了源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眼于党员干部受教育,强化理论武装,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共识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源潭镇立足镇情民意,确定了“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赶超步伐、打造经济强镇”活动主题,增强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把学习“两本书”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把握源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同时在学习调研阶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科学发展新理念,为推动源潭科学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
15.一流的科学家会影响一个时代 篇十五
不同时代不同“中国梦”
说起“中国梦”这个话题, 在不同的年纪, 我的“中国梦”也不同。
我是上海人, 3岁那年 (1937年) , “八一三事变”爆发, 上海沦陷了。在童年时期, 我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 叫我们“支那猪”, 对老百姓非打即骂, 不准学校正常教学, 强迫学生们学习日文。那时, 我的“中国梦”就是驱除外侮、把日寇赶出中国!
我父亲 (陈伯吹, 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 被誉为“东方的安徒生”) 和小叔父一直在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写了不少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文章。我听外婆讲, 那时我母亲因病住院, 日本宪兵要抓他们, 就押着外婆去医院先抓我母亲。那时母亲住在二楼病房, 外婆走到一楼就故意大喊“不要推我”给母亲报信。我母亲听到喊声, 从二楼病房的窗户跳下去, 导致大口吐血, 日本宪兵只得先把她羁押在医院。一位护士 (地下党员) 轻声问她:“日本人为什么要抓你?”她在纸条上写了三个字:“爱国罪”。于是, 医院中爱国的医生和护士联合起来保护我的母亲。他们就说我母亲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每次日本宪兵要提审我母亲, 他们便往痰盂中倒一点红药水, 说我母亲又吐血了。肺结核在当时是无药可治的烈性传染病, 日本人怕感染, 我母亲才得以保全。人们都知道一旦被押进日本宪兵队, 就是有去无回。我还隐约记得有次半夜醒来, 看到外婆在灯下含着泪为我母亲缝制寿衣。
青年时代, 我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那时我的“中国梦”就是科技强国。我们中学校长李楚材先生 (编者注:上海市名校位育中学创办人, 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很重视数理教学, 我的班主任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其他任课老师大都是复旦等大学的兼职教师。那时, 我和几个同学成立了“创造社”, 自己动手做无线电收音机、扩音器等。记得中学毕业那一年, 学校里做广播体操的扩音器就是我们“创造社”自制的。
考大学时, 我报考了大连大学电机系。其时, 王大珩先生从英国回来任教, 他认为学工的人, 没有坚实的物理基础是不行的, 因此创建了物理系。我又被选到物理系学习。后来全国院系大调整, 我进入东北人民大学 (编者注:吉林大学前身) 物理系学习。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师资力量十分强大, 有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院士任教, 号称“物理系十大教授”。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恩师朱光亚先生, 他教我们原子物理, 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科学家, 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 将我的一生奉献给新中国的科技事业。
现在, 我已经快80岁了。你问我现在的“中国梦”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 我的“中国梦”是强国梦, 是早日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由科技大国变成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 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 就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1963年到1965年, 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 进行“扇型聚焦回旋加速器”的研究。1964年是英国的大选年, 我清楚地记得10月16日的那一天晚上, 突然电视上大量的竞选宣传都停了, 打出一行字: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 大家都来问我这消息是不是真的。我也吃不准, 连夜赶到使馆去询问情况。当我知道祖国真的爆炸了原子弹时,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后来, 英国哈威尔的原子能部 (UKAEA) 测到了爆炸尘埃, 发现我们爆炸的竟是铀弹, 而不是他们猜测的钚弹。这说明, 新中国的整个核工业已经建立起来。第二天, 泰晤士报头版以《成吉思汗又回来了》为题, 进行了报道。
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 为我们赢得了尊重。我觉得不论在哪里, 中国人的腰杆都挺得更直了。那些外国同事对我的态度也明显不一样了。原来他们总是用同情的口吻问我:“这个磁铁你将来要不要带回去?”我回答说我们自己能做, 人家都不信。而爆炸成功之后, 连我的牙医都说:“你们中国了不起!”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明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5周年, 应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 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许多科研人员实际收入的相当大部分要与各种项目的经费挂钩, 迫使科研人员每年要为“跑项目”使尽各种招数, 甚至有的不惜以种种包装通过“一女多嫁”的方式得到更多的项目经费;科研工作中每年名目繁多的评审和评估及与之相应的“排行榜”, 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 更因政策上将这些排名与相关单位的政绩、分配到的资源以及科研人员的业绩、待遇紧密挂钩, 因而引发了一股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风, 使科研人员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于所谓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过分强调, 使各个单位竞相以表观的“量化”指标包装自己的成果, 不仅造成研究力量重复分散, 影响了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更助长了同行之间的无序竞争, 使正常的学术交流无法开展, 团队之间的研究成果不能共享, 优势不能互补, 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优势化为乌有!再者, 科研团队管理上某种行政化的趋向和“官本位”的观念也影响着科学民主的发扬, 拉大了科研人员之间的差距, 甚至还诱发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等。
以上这些现象集中地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今天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究竟应依靠什么力量来驱动?
我以为如果过度依靠功利来驱动, 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 甚至将影响我国从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的整个进程。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也清楚地表明, 科学技术, 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 其首要动力来自于科技人员对探索和揭示未知规律的热情, 对于认识客观真理的坚持和追求, 更来自对民族和国家科技进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有了正确的动力, 才能着眼长远利益, 瞄准科学技术相关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克服各种困难, 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 作出重大的成就来, 才能一圆“中国梦”!
我认为, 从精神层面而言, 这种驱动应该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的文化形态反映着社会上各个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研管理的各种体制、政策及其运行方式, 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范。可见文化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灵魂, 只有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才能从人们的思想深处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顺应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使我国的科学研究走上持续、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才能源源不断地孕育优秀的科技人才和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以先进的创新文化引领科技进步, 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创新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大力传承中国文化注重整体、辩证思维、和谐包容等优良传统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 这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同时要学习西方文化中追求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求知为原动力的理性探索和普遍规律的概括, 强调实证的、精细定量的研究方法, 弘扬尊重科学、鼓励科学家探索未知规律, 求知、求真, 追求真理的科学文化;提倡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 献身科学的好风尚, 克服急功近利倾向;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提倡平等的学术批评和争论, 营造崇尚科学,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高度重视科学伦理道德的建设, 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正确估量和防范科学与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防患于未然。
在这里, 我要强调一点, 那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既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 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是不可割裂的。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一部分人仍存有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割裂的观念, 以为只有贝多芬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李白、杜甫的诗等艺术和人文文化才是教养的标志, 而科学和物理这样的理性文化, 只是科技工作者有兴趣的事。事实上,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都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 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服务于人类自身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
对任何一面的忽视或削弱都无益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片面强调人文文化会制约科学文化的发展, 造成技术和生产的落后和倒退;片面强调科学文化而不重视人文文化的发展, 也将是一场灾难。因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由新的科学转化而来的技术, 既可以为全人类的美好前程服务, 也可以对人类自身或者自然资源与环境造成伤害, 甚至于大规模的伤害, 破坏社会稳定, 破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方面在人类历史上也多次有过惨痛的教训。因此今天, 物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得多。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中所歌颂的那种人类精神的和谐和内心的美, 所追求的那种自由、解放和欢乐, 只能建立在人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紧密交融之中。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
中国现在已经是科技大国, 但还不能说是科技强国, 真正能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还是太少。要想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 而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之源。我是从事基础研究的, 也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任, 我就以基础研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应该说, 我们中国人是不缺乏原创精神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两弹一星”, 到20世纪80年代王选的激光照排, 到今天的量子通讯、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这些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 是完全有能力做出原创性成果来的。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 完善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是投入, 对基础研究而言, 投入是基础。基础研究发展需要超前投入的模式是由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所决定的, 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 是日后占领未来高技术发展制高点的经济基础。基础研究投入的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 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带动其他社会投入, 这种投入应该是持续的、稳定的。为确保资金投入的有效利用, 应注重对基础研究经费的优化配置,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面上的自由探索性研究和导向性的重点研究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使两者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还要根据国情确定研究活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科研基地等方面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要有直接投入到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科研事业费, 保障学术带头人使用科学事业费的自主权, 以培育各自的学术特色, 稳定研究队伍和方向, 巩固和建设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 必须注意各个资助部门及各类研究计划和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防止一项研究通过多种包装, 多头申请, 多头交差。
在人才培养上, 要树立起超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培养观念。如以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8%的比例测算, 2020年, 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至少将比现有人员翻一番,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也要比现在有较大提高, 要建设一支适应未来需求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为此, 第一, 要着力推进教育与基础研究的结合,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加强和改进博士后制度, 切实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质量, 加强各层次青年人才培养, 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第二, 整合和优化国家层面各类杰出人才培养和选拔计划, 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基地建设, 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第三, 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特别是华人专家以各种方式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服务。第四,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 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 发挥老、中、青人员各自的优势与积极性, 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第五, 改进管理, 切实为科学家减负, 确保科学家, 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第六, 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技能科研辅助人才和科学管理人才的培养。
从体制机制上说, 一是要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明确和完善基础研究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层面的权威决策机制, 切实增强国家的调控能力。加强国家科技管理和资助部门之间的协调, 避免职责和功能的重叠、趋同的倾向。二要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规范基础研究评价工作。尊重科学发展规律, 减少行政干预, 使科学评价切实反映研究工作的长远科学和社会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 坚决改变当前流行的那种将科学评价停留于短期文章发表的数量和刊物档次的评价体系以及将评价结果与待遇紧密挂钩的做法。三要充分发挥各科学创新主体的作用。在继续保持对科研机构支持稳定增长的同时, 加大对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 发挥其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和潜力。积极推进研究机构与大学的结合, 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机制的建设。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协调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及其地域分布。优先发展跨学科的公共研究平台,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多学科实验平台, 为重点领域的研究提供先进的研究工具, 并依托这些支撑能力, 建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科研基地。加强科学基础信息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中心的建设和利用。
一流的科学家会影响一个时代
科学是揭示未知规律, 追求客观真理, 崇尚真、善、美的崇高事业, 是推动人类文明历史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驱动力。一个一流的科学家, 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历史上高尚的科学道德与情操, 始终与一流的科学大师、一流的科学成就相伴而生。他们的精神和言行, 将影响一个时代。
出身于波兰的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她把她发现的一个元素, 命名为“钋”, 这个字与波兰的英文发音很相近, 居里夫人用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 依靠双手, 历尽艰辛, 从8吨沥青矿石渣中经5600次结晶才提炼出0.1克镭!她在成功之后首先将论文寄往祖国华沙!当时曾有人劝居里夫人以镭的制备技术获取专利, 成为百万富翁, 但她坚决予以拒绝, 她坚持科学的发现应属于祖国、属于全人类, 并将提炼镭的详情告诉所有想知道的人。居里夫人的女儿这样回忆母亲:“作为一个人, 她能从容牺牲、奉献所有而一无所取”“她拥有一颗无论处于成功或逆境都不改变的、异乎寻常的圣洁灵魂!”
爱因斯坦在回顾他自己的人生时也说:“照亮我的道路, 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 是善、美和真。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 蒋筑英、邓稼先、陈景润、郭永怀……中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服务祖国的科学家。他们的言行凝练成一种时代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强国之梦努力奋斗。
这里我想特别回顾一下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的事迹。当他携带“两弹”试验成功的总结由基地飞返北京时, 不幸飞机在即将落地时失事了。在飞机起火, 他面临被烧死的时刻, 他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人虽烧焦了, 但两人腹部间装有重要机密资料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就是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 使我们国家能在经济十分困难、技术基础薄弱和艰难困苦的工作环境下, 通过自主创新和社会主义的大协作, 用较少的投入和时间, 突破了“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这个百年来饱受列强欺凌的祖国能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15年中, 迅速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在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以及围绕着国家的需要大力协同方面所表现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传世之宝, 在今天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科学家的事迹】推荐阅读:
微生物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10-06
科学家的传记07-07
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11-24
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08-31
科学家霍金的励志人生12-16
名人故事:科学家成功的秘诀07-23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7-05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9-22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1-07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 各种各样的糖果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