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

2024-11-08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

1.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 篇一

1.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的。“言传”主要指言语方面的教育,“身教”主要指行为上的示范和影响。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是那一种职责的履行,教师都要通过语言来把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构成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是指这样几层意思:第一、符合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要求;第二、具有社会性内容;第三、能对学生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言行进行指导和校正;第四、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可见,教师的“言传”是教师教育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当然,“身教”也不容忽视。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上面已经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所具有的职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使其自身的言行首先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各种社会活动,对各种关系的处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公正、民主和宽容的行为方式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师的偏袒、独断和狭隘的行为方式将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

2.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当前行为所作出的学业和道德等方面的推断或预测。教师的期待可以分为积极的期待和消极的期待,积极的期待是对学生较高的期待、正面的期待,消极的期待是对学生的较低期待、负面的期待。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教师期待会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讲,消极的期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的积极期待。教师的积极期待的典型例证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研究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称他们“学术有为,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冲击力,是未来的花朵”。一个学期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检验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很简单,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较高的期望将产生与这种期望相应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副大家熟知的对联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愿意并且很容易对大多数学生产生积极的期待,因为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期待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去对待学生。“根据哈里斯和罗森塔尔的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通常变现为以下一些行为:一是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为高期待的学生创造较为温暖的社会气氛;二是对高期待学生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三是授予高期待学生以较多较难的教材;四是给予高期待学生较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1]135一般来讲,这些含有教师积极期待的行为和态度方面的信息被学生接收后,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水平,使学生学习更加努力,表现更加积极,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使自身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

二、班集体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的知觉和判断。社会认知能够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班集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于学生的社会认知。首先,班集体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社会规范。班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中有很多规章制度,如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值日制度等等,这些规章制度都是社会规范。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尤其是与教师的交往,教师是成人,是多重性的社会角色,知晓很多方面的社会规范,并且能够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给学生,影响学生。其次,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对社会的看法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现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在面临不同价值观冲击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当人面对自己也不确定的事物时,往往通过与他人交换意见,取得认识现实的一致意见。集体在此的作用是,它作为一种舆论导向成为成员获得社会现实或者是非观念的场所。对儿童来讲,能获得其所在集体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学生中出现从众现象的原因。再次,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初步的社会价值观念。学生时代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在班集体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形成友谊观,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可以形成道德观,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形成初步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2.班集体能够增进学生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所体验的内容包括自我的社会特征、他人、群体和人际关系及其社会事件与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关系”。[2]首先,班集体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对人类而言,寻求群体生活是其本性。学生也有社会性和归属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可能比成人更为强烈。属于一个班级,并在那里与别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其次,班集体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感。人,往往通过集体中的相互作用比较他人与自己,从而确认自己,特别是与年龄和环境等比较类似的其他人进行的比较,对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更为重要。在班集体中,正式和非正式地被他人承认是有价值的人,从而获得自尊和自信,这种对自己的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这种对自己的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成长愿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再次,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人一生中所必备的社会情感,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总是从属于集体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的,个人也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而且个人总是对不同的集体怀有这样那样的感情,其中一定包括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比较崇高的一种社会情感,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热爱班级,以班级为荣这些都是集体荣誉感的生动体现。班级内外总有很多共同的活动,如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般都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经过一次次的历练,学生的这种社会性情感会有很大提高。

3.班集体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优胜劣汰,只有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的生存。首先,从班集体的性质来看。班集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天开始,就处于班集体之中。在学生参与的所有的群体中,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班集体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他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是由其基本的社会本质特征决定的。班集体本身具有的社会倾向性,使得其目标必定是反映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因此,班集体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倾向性的系统,是体现了社会要求的集体。身处班集体之中,学生的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对年青一代的要求,因此班集体的倾向性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性。另一方面,从班集体具有的高度的组织性来看,班集体在纵向层次上的系统化和横向层次上的系统性,使得班集体中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次,从班集体的功能来看。班集体具有社会促进功能。一是促进社会性学习。人的学习分为两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对同学或同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叫做社会性学习。班集体中有性格、能力以及生活经历和环境各不相同的人,观察别人和与别人相互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社会性学习,主要包括: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的个人的思维;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成员之间的有效感情;促进成员理解自己和他人;对成员的人格形成、行为改变起着有效的作用。[1]88-89二是促进社会性竞争。在班集体中学习比一个人学习明显有利。与一个人单独活动相比,与他人竞争的活动更有朝气,多数情况下能够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这种在集体中的促进效果,与成员间竞争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与别人的竞争,人们能知道自己力量的大小和限制。班集体还有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根据社会的结构和需要,将每个人按照他们自身不同的特点分配到社会上不同的位置,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班集体的选择功能表现在多元价值观、多重社会角色及不同职业机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性和条件”。[1]89班集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组织,是一个“小社会”,能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才能的机会。良好的班集体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具有宽松活泼的氛围,倾向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竞争能力、协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三、社会性课程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从内容方面来看社会性课程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性课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社会性课程中具有很多关于社会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如一些小学开设的《自然》、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高中开设的《政治》和《法律常识》,还有一些地方开设社区文化课程等等。这些社会性课程能给学生提供有关社会形成、特质及其变迁方面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关于社会规范、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等,作为主要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文化,能够增长学生的社会认知,丰富学生的社会情感。第二、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有些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等,这些课程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做人的道理、社会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风尚、正确的世界观等内容,涵盖了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等各个方面。能够让学生接触很多社会道德规范,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旨在让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第三、生活世界方面的内容。生活世界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这里的生活世界是指人的社会生活世界。社会生活是具有社会性的生活,可以囊括人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生活世界所指的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生活世界。有关生活世界的课程能够借助它特有的课程原理和学习理念,真实地帮助学生奠定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情意和能力基础。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生存、会学习、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的真正内涵是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另外,从形式上看,社会性课程既包括以上所提到的显性课程,还包括隐性课程。这些隐性课程包括:集体氛围、少儿读物、玩具、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所创生的课程等等,更加自由、更加鲜活,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从功能方面来看社会性课程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每一种课程的设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社会性课程作为对学校课程的丰富和发展,也有自身特定的功能。有学者认为社会性课程具有两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3]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包括:第一,和其它课程一样承载并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社会性课程包含很丰富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掌握这些课程内容,便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递。当然,社会性课程并不是对已有社会文化的全盘沿袭和继承,而是跟据时代的变化有一定的创新和扩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富有时代感的社会认知。第二,维系社会群体的稳定。社会性课程推行现行的社会规则,通过促使儿童掌握并遵循这些准则。使其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于是,社会性课程也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社会性课程能帮助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引导儿童相互了解、同情、关心,这有利于儿童群体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为儿童在今后的社交、学习和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性课程的个体功能包括:一是社会性课程为学生提供社会性经验,并指示获得这些经验的途径。学生通过课程指导下的各种活动获得自己与他人、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养成社会性情感和社会行为品质,于是社会性课程为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当学生是按社会的要求去发展时,学生个人就会顺利地融入群体之中,适应群体生活。可以说,社会性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换言之,社会性课程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二是社会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的课程,社会能力既包括主动适应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学习能力),还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社会评判能力等。因此,社会性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形成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三是社会性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社会性课程通过增进学生的主体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的认识,引导学生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社会的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共同的行为特征总是存在于个性迥异的个体身上,并通过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教育特别是正规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规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的教育、班集体的影响、社会性课程的开设来发展人的社会性。

关键词:教育,人的社会性,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上一篇:管理者角色案例下一篇:关于我们的青春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