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20篇)
1.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一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实验幼儿园 刘宇
【摘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获取经验。我们认真贯彻《指南》的纲领积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喜欢玩,同时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但是我发现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出现几种问题:少数幼儿到数学区玩;到数学区玩的幼儿没有专注、持续的玩;新材料投放后玩过一次就没有人重复玩;依赖老师陪同才能玩等现象。如何做才能在数学区积极主动、持续专注地游戏呢?
2.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二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学习和探索的中介、桥梁。在材料丰富、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地操作, 这说明材料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提供怎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投放材料的趣味性
区角活动时,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思考, 我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比较单一, 趣味性不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形象、美观, 在视觉上要吸引幼儿。在操作区“瓶盖配对”中, 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的重要。刚开始, 我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相对应的瓶盖, 让孩子们瓶盖配对, 孩子们参与兴趣一般。后来, 我给每个瓶子装饰一下, 制作了一个个不同的瓶娃娃, 并把相应的瓶盖装饰成帽子, 给活动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娃娃戴帽子”, 孩子们一看就忍不住要去玩。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投放材料的适应性
区角活动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发展目标设置, 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要相应变化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区角活动基础,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材料的投放时目标的定位显然要比小班时更深一些、难一些, 更有操作性。比如, 美工区“服装加工”, 就由小班时以撕贴装饰为主过渡到剪贴或自己设计、装饰各种漂亮的服装;“钓鱼”游戏, 也从利用磁铁吸过渡到用钓钩钓。同时, 不断地结合主题投放适宜的、有特点的材料, 让每个区角中的活动材料都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 让幼儿体验到学校的快乐, 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多样性, 但丰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 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首先, 教师可以从幼儿发展及教育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幼儿选择提供材料。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区角, 类似语言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数学操作区、建构区等等, 再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提供不同的材料。比如, 在探索区, 可提供给幼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 乐于探索。在数学区, 为幼儿提供“排序”“小动物吃饼干“等分”“数物匹配”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排序, 我们准备了各种实物、图片, 像长短不一的冰棍、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等的笔、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各种图片。其次, 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的充足, 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和相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好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 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 在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
以往开展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 一段时间下来, 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常常会听到“老师, 我不想玩!”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有的能力较弱, 对投放的统一材料无法进行操作。对此, 在以后选择和投放材料时, 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 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五、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老师每次提供一份材料, 心中都应该明确它的教育功能, 知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区角活动是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让幼儿在反复多次地与材料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一般, 某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当然, 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教育功能。在材料的提供中, 我力求让孩子在一份材料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篇三
材料是隐形的老师,所有目标隐藏在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幼儿是否喜欢区角活动,关键取决于材料。区角活动中要求材料投放要有目的,呈多样化投放,便于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获得发展。投放科学合理的材料才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去参与,让幼儿观察、操作、思考、发现,才能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敏锐性和思考创新的能力。近几年,我在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摸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路。
一、分层次投放材料
同一个班孩子虽然处于同一年龄段,但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却不尽相同,在参与区角活动时对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要在同一个区角活动中针对同一个内容提供不同的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如大班美工区的刺绣,针对本班孩子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投放的有完全空白的布;有绘了图案的布;有刺了一半的半成品等,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有选择的进行刺绣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还尊重了幼儿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获得发展。
二、分数量投放材料
区角材料的投放,既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结合,还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以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有了充足的材料,孩子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进行操作。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数量投放材料,如小班孩子习惯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经常有抢玩具材料的现象。加上小班孩子收拾整理玩具材料能力欠缺,所以小班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种类不要太多,但数量可以多一些,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分阶段投放材料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主题的开展和幼儿兴趣需要不断更换、添加的。
1、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班上的区角有些可以是常规性的区角活动,如建构区、数学区等。我们可以不断的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添加新的内容,不用时常更换。但有的区角要随主题活动的展开不断变化、调整。主题活动中的一些资料和物品、操作和实验投放到区角中,并赋予新的名称、目的和要求。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球宝宝旅行记》时,我们在体育区投放各种各样的球供孩子们认识、玩耍;在生活区提供各种球体的水果供孩子们买卖、品尝;在美工区提供各色彩泥制作球体;在益智区提供跳棋、围棋供孩子们下棋等等。
2、随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调整材料。区角活动中,我们时常发现曾经热门的区角活动也会被幼儿冷落,长时间的不去某些区角玩耍,这时教师就要考虑调整材料了。原因是区角的材料投放时间过长,不再吸引幼儿;或是区角活动任务轻松,幼儿轻易就能完成;或是区域活动材料太难,脱离幼儿实际经验,幼儿不知怎样操作等等。不管什么原因,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及时改进。只要区角内容稍作替换,材料稍作调整,就又会燃起孩子们探索的兴趣。
“理发店”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区角之一,当发现他们对理发不感兴趣时,我增添了两个模型头、一些假发、许多漂亮的发夹、头花等,让孩子们把模型头和自己头发进行造型时,孩子们又开始兴致勃勃的进行头发的造型。有时我会看到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个小朋友商量、讨论。他们在一起动脑动手,看到小朋友的头发变得漂亮时,孩子们的兴趣又被重新激发起来。
3、低投入。区角活动中孩子们不断摆弄着材料,尝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了孩子的多元智能。低投入的宗旨正好符合这样的需要。所以我们将收集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经过清洗消毒,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取放玩具材料,这些开放式的玩具材料玩法不确定、结果不确定,幼儿参与材料的提供和玩具的制作。其次也有买来的现成的材料、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等。大自然中的材料收集方便、用途广泛、价廉物美的,如玉米、麦秆、稻草等。孩子们在用其做美工活动时,既能制作一副美丽的画卷,而且还认识了它们。废旧物品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资源,许多废旧材料只需稍做加工,就会变成一件宝物,如易拉罐、可乐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我们只要给它贴上眼睛、鼻子,稍做加工就可以成为一个漂亮的娃娃;只要给它安上轮胎,就会变成各种各样的车子。废旧材料在活动中还被用来搭建高楼大厦、未来社会的机器人等。材料提供坚持低成本,高质量,具有安全性、教育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诱发游戏行为。材料投放时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数量投放材料,随幼儿发展水平投放并调整材料,坚持低成本、高质量的投放开放式活动材料。合理科学的投放材料将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更有利于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篇四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操作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5.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五
蔡群
所谓低结构材料,我的理解就是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在现今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活动的形式下,低结构材料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那么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如果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将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生活化低结构材料的研究,我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从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做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满足了他们探索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结合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一、提供的低结构材料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引起孩子生活经验的回忆,并满足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如在本学期开展的“热闹的马路”主题活动中,我先是引导孩子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汽车,然后在教室里创设了这一场景,可没有一辆车子,很多小朋友就把家里的玩具车给拿来了,我就请一位家长用牙膏盒做了一辆车,孩子们看到了都高兴了起来,他们不再是拿车过来了,而是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有牙膏盒、药盒等等,一会儿篮子里就装的满满的,接着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还需要一些圆形的片片,这可以做汽车的车灯车轮,在孩子们的创意下,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一个“百宝箱”,区域活动时这个区域也是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特别象顾郁、朱天乐等几个平时很不愿动手的弟弟小朋友,就经常会去那儿制作,每次制作时还会讨论我今天又看到了什么车了,做做看好吗?从孩子的讨论和制作中,我发现汽车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那些包装盒也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他们在摆弄中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当然他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二、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由于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别,又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间的差异,逐步增加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有合适自己练习的材料。如:“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区域中,我创设了“豆贴画”的内容,并准备了木胶、大豆、画上画的纸盘等材料,孩子们一下就看明白了,并动手操作起来,一会儿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完成了,他们就开始叫起来,太简单了,而能力相对欠缺一点的还饶有兴趣的创作着,我就又提供了更多品种的豆子,有大的有小的,这回他们在拼贴时就有挑战了,有的是结合计算内容按照模式来排列拼贴成线条状的,有的就用撒的方法拼贴成块状的,贴出来的画面也更好看了,这些能力强的孩子也不再叫了,他们有事可做了。接着我又提供了空的纸盘,让他们自己画,自己贴,结果还是有孩子愿意挑战,还说要比老师画的更漂亮呢。作品的展示使孩子们参与这个区域的热情越来越高,我就又增加了一个“工作岗位”,提供了筷子和碗,让一些孩子根据他们的意愿夹豆进行分类,这样使贴豆贴画的孩子在选择材料时更方便,也满足了更多孩子的需要,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低结构活动材料投放中老师的观察和引导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将要投放材料时,要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进行预先思考,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还是“在秋天里”的主题区域创设中,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内容,按以往的经验,我把重点定为了树叶贴画和树叶拓印,孩子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很多家长还把树叶拼贴的画面拿到了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很高兴的模仿着,创作着,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我渐渐的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拓印时只是很盲目的把叶子涂上颜色按在纸上,成不了画面,我就给予他们引导和提示,象费金菁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马上能接受而且也拼贴出了花、小兔等的画面,而对另外几个孩子,我索性就在墙上画了一棵树,让他们把树叶拓印在“树”上,看到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叶子在树上一天天的增加,他们高兴着,满足着。
随着秋意的渐浓,宝宝们拿来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很快,孩子们往往在拓印和拼贴时常常出现破碎的现象,有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放弃了,我从豆贴画中得到了启发,把叶子揉碎然后把它们撒在画面上,不是也有很好的效果吗?我把这个提议带给孩子们时,好几个孩子跟着响应起来,他们还根据叶子的颜色揉碎后粘贴在不同的画面上,给小动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那些干枯的叶子也不再是孩子们丢弃的“废物”了,现在再去看这个区域就更热闹了,孩子们选择不同的树叶进行着不同的创作,每个人都有了成功的可能,就是这些飘落的树叶给孩子们带来了相同的创作乐趣,使每个孩子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育来源于生活,废旧日用品、素材玩具,结构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都属于低结构的材料,它们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也比较少,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但低结构材料的适时适宜提供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研究孩子,排查、挑选最适合的材料,才能使孩子在安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游戏。总之,作为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也使低结构的材料真正成为区角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
6.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六
一、课题提出:
1、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所以,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可以获得怎样的一种经验和知识、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丰富材料可以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也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个体差异等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开展将引领我园教师进一步理解《指南》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我园教师经历了争创市一级园的历练,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教师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难度和问题。《指南》颁布以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我园也投入到区域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但是,随着区域的深入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各区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区域材料,以及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宜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师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在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而大伤脑筋;另一方面不明白有时幼儿为什么不喜欢花大精力、目标明确的材料,即使设计出多种层次、多种玩法的材料,过一段时间也不喜欢了。
2、在投放材料上:(1)在活动区材料上老师采取了封闭式投放的较多,即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材料进行设计,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其目标;而采取开放式投放较少、材料缺乏探究性,即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对材料玩法进行设计,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
(2)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活动区域游戏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各区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个别老师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3)材料投放层次性和动态性。从材料加工程度来讲,教师投放的材料以成品材料居多,缺少半成品和原始材料的提供。
3、教师缺乏认真观察与适时适度的指导。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师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的现象,缺少分析反思。
4、教师在材料投放后,对幼儿是否会正确操作材料、材料是否适宜、难易程度及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情况等缺少观察,及观察后的调整。
三、研究的目标:
1、幼儿方面:促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并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方面:促进教师观察、反思等专业素养的提高,并能掌握活动区材料投放兴趣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活动区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1、活动区特点与材料投放。
2、不同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与材料投放。
3、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原材料、成品材料、半成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4、区域材料投放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的具体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的案例研究、区域材料投放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
5、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投放。
(二)教师的观察、指导
1、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操作情况的指导。
2、教师对区域材料观察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小班2个、中班3个、大班2个。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调查方式: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观察法,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七、组织与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组。
组长:李喜凤园长 副组长:黄艳艳、郝阳主任
成员: 张艳、任富红、周学艳、王晓晓、唐少侠、薛娜、吴翠英、曹丹丹、李小宁、于艳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有关理论和课题相关的文章资料。3.制定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4.各班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细化研究方案,并有效的实施。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
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研究工作。
2、操作实施: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评比、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材料投放中的经验。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的基础上各班依据研究重点区域形成班级美工区特色及年龄段特色。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参加试点园间的交流、分享活动。
4、请有关专家来园答疑、讲座,解决研讨中的疑难困惑问题。第三阶段:总结汇报(2015年5月——2014年7月):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3)编制论文案例集、图片集,录制区域活动专题片,交流推广。
八、研究过程的管理:
1、制作课题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队伍。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李喜凤园长任组长,郝阳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平行班组长:张艳、任富红、周学艳引领各班组合的开展。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以组织制度保证课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落实。
3、定期进行园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推荐参加各级培训。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月各班观摩、研讨、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7.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七
关键词:幼儿,投放区域,材料,锻炼
在幼儿园区域性游戏活动中, 所涉及的材料分为主材料和辅助材料。主材料是指为达到最主要的锻炼目的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经过教师设计和添加, 能协助主材料更好地完成体育锻炼活动, 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的材料为辅助材料。而投放辅助材料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建构的过程,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有重视探索投放辅助材料的时机, 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有效投放辅助材料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当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在实践中要作为幼儿的引导者, 尽快发现并引导幼儿的兴趣爱好, 使兴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例如, 有一天小Y说:“老师, 我不想玩了, 我刚才已经拼出好几个漂亮的造型了。”小Y说完后, 其他几个小朋友也不想玩了。这时小J把插节穿在一根绳子上甩起来, 玩得可开心了。教师让小朋友们学小J准备一些辅助材料, 看谁拼的造型美, 谁的玩法多。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老师, 你看我搭的高高的塔多漂亮。”“哦, 原来是用瓶盖和插节搭成的。”“老师, 你看扭得有趣吗?”“哦, 原来是用线和插节穿成的毛毛虫。”“老师, 你看我变魔术。”“哦, 原来是在用插节和纸盒变魔术。”……整个晨间游戏活动幼儿们都很快乐, 结束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在利用辅助工具完成游戏后, 教师才真正明白了只有幼儿真正有兴趣的事情, 幼儿才会非常积极地参与, 同时也对激发幼儿思考能力和创新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效投放辅助材料可扩展游戏情节
幼儿刚接触游戏时会表现得十分热情, 但当他们对游戏完全了解掌握后, 热情就会逐渐降低, 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辅助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热情, 使游戏环节更加丰富, 使游戏内容也更加精彩。例如, 结合主题活动“水族馆”, 幼儿们玩起了“海底世界”的游戏。开始几天, 到“海底世界”来玩的人挺多, 幼儿们忙着卖门票、收门票。可几天过后, 就很少有人问津了。怎么办呢?在一次活动中, 教师向幼儿展示了一条贝壳制作的项链, 幼儿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并由此展开了讨论, 扩展出许多有关“海底世界”的活动。在后来的游戏中, 幼儿们为“海底世界”招聘了“导游”, 设立漫画、海报等宣传活动, 还为游客增设摄影服务, 开办小店用以展示并销售旅游纪念品, 如珍珠项链、旅游卡片等, 这不仅使游戏更加有趣, 游戏环节也更加丰富。
三、有效投放辅助材料可促进游戏交往
幼儿可能因为抢玩具而发生冲突, 适当地投放辅助材料可以有效环节冲突, 因此辅助材料投放时机非常重要。例如, 在“娃娃家”游戏中, 只有一个家配置了漂亮的玩具电话机, 其余五个家没有电话机, 于是每天幼儿都争着去有电话机的那个家。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 便拿着一个弧形泡沫板来“娃娃家”做客, 并用它打了个电话。幼儿们受到启发后, 便去寻找替代物品代替电话机, 有的幼儿还建议在活动室里安装公用电话、磁卡电话, 有的幼儿提议“商店”出售手机……通过这件事情, 幼儿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有效投放辅助材料可点亮创造之花
有效投放辅助材料, 对幼儿搭建思想的激发有重要意义。例如, 增加小动物会引发幼儿为动物建造家, 增加交通工具会引发幼儿建立停车位或铁路等。同时, 增设的停车位等角色由辅助材料替代, 有利于角色开发。所以, 教师要时刻观察游戏变化, 适当地增加一些辅助材料, 来满足幼儿增加各种角色的需求。例如, 中班上半学期, 最经常做的游戏是围绕医院、娃娃家等开展的, 经过多次游戏, 教师发现汽车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却没有想到将汽车置于游戏中。此时, 教师投放辅助材料即盒盖和胶皮圈, 引发幼儿想到汽车并开始制作。很快幼儿就将胶皮圈套在身上, 然后将盒盖转起来, 开始“发动”汽车。接着很快就看到这样的事情:有的幼儿通过汽车充当公交或出租车的角色, 也有的幼儿将汽车作为货车, 甚至有的幼儿想到开设洗车服务行, 为公交车等提供洗车等服务。在游戏中, 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添加一些材料, 不仅能拓展幼儿的思维, 而且游戏也会更加丰富。同时, 教师借助材料多样化的特点来使游戏更加有趣, 在满足幼儿游戏乐趣的前提下, 对幼儿认知、操作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发展也都有益处。而幼儿在主动选择材料后, 对自己选择的材料会非常喜欢, 因此制作出来的作品颜色鲜艳且具有各自的特色。
五、结束语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 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可获得多种经验, 使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 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 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 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惠瑜.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几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 (03) .
8.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八
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可是,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影响游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玩具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成为认识事物的媒介, 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兴趣入手,适切投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弹珠滚画“美丽的桌布”活动中,孩子们在操作中都能大胆地表现,对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们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因此,在美工区我特意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并设计出半成品模板滚画“我的花衬衣”。每当孩子们进区域活动时,美工区里就挤满了孩子,这种拥挤的场面一直维持在弹珠滚画模板用完了——说明小班的孩子对于这种比较新颖的美术活动还是挺感兴趣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更多地捕捉一些小班孩子喜欢玩的区域游戏材料。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老师要不断地提出相应的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更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样性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科学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有图书图片绘本。娃娃家有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也有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创意DIY有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孩子们对于区域中这些好玩的材料,非常感兴趣,一到区域游戏时间,就飞奔进去,一股脑就扎进去玩个痛快,就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沉浸在游戏里,喊都喊不住——这说明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一定要丰富多样,才能提起孩子们游戏的那股劲儿。
三、年龄需求,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游戏,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创意DIY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既要游戏化,更要有情景,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去玩,让他们游玩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小班幼儿年龄小,专注事物的时间较短,他们玩的时候只要有别的事情干扰,游戏就会终止。因此,这样就需要小班老师多费点心,多花一些工夫在投放材料上面,既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要满足他们的探索时间,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体现层次,体验成功
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生活区》“喂娃娃吃饭”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绵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安全有效,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随手拿区域里的替代品就放入口中。如咬塑料做的苹果、橘子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总之,小班教师要做一名细心的观察者,对幼儿无时无刻地关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的不同水平,为幼儿创设适切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有效的关注,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从而促进每一位幼儿在最近发展的水平上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9.区域材料投放心得 篇九
对幼儿而言区角活动是自由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教师而言,区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罢都应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教育要求,一系列的创设和投入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探索。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12月14日,我园进行了区角活动大检查,通过领导检查——剖析问题——自我检查,发现我班在区角活动创设和材料投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班主任老师好好地进行整改和反思。
10.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十
制作意图:区域活动是发挥孩子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所以在教师应该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及实际情况,投放相应的玩具。
教育价值:通过区域活动,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发展。
1、辫辫子:
三种不同的辫辫子,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
2、穿线板:利用鞋带和泥工板自制的。
3、找鱼鳞(可放于语言区)材料:彩色泡末板、可乐瓶子
制作方法:将彩色泡末板剪成小鱼的形状并在鱼尾巴上贴上字卡,将可乐瓶子剪成一块块的“鱼鳞”也在上面贴上字卡。
玩法:根据鱼上的字卡找相应的贴有该字卡的鱼鳞来插上。
11.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十一
案例一:由于活动场地有限、班级人数偏多,农村幼儿园教师经常是结合主题开展相关的区域活动,而大多数的区域活动材料来源于与主题配套的操作书上, 材料内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并且平行班之间的活动材料是一模一样的。
案例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课改精神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园本研修,逐步对区域活动材料的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作了初步的尝试.
(1)利用双凤本土的龙狮文化创设相应的区域活动:小班的“点点龙磷”,让幼儿利用手指蘸颜料点龙鳞;中班的“龙鳞排序”,根据龙鳞的颜色,幼儿自己设计龙鳞排序的方法;大班的“扎绣球”,结合在舞狮中绣球的构造特点,幼儿用简单的包装带编织,完成后涂上鲜艳的红色,玩一玩,体验舞绣球的乡土文化。在不同的年龄层面投放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材料,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本土的龙狮文化。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相应的常规游戏材料:在语言区提供一个小剧场的道具,用吸管黏贴一些故事的人物图片,幼儿可以在学习故事后,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讲一讲,演一演,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在科探区提供一些与幼儿生活想联系的生活用品,例如在班级给幼儿提供了一些饮料瓶盖,幼儿自主创设了以下几种玩法:叠叠高、颜色分类、拼图案、数盖子等游戏,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材料虽然简单,但是玩法很多,这正体现了区域活动材料“一物多玩”的理念。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科学性、层次性地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随着课改精神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在主题背景下,投放较多的活动材料供幼儿选择
在案例一中的区域活动材料是主题配套的操作书上撕下来的,因此每人只有一份操作材料,并且操作材料较少,幼儿只能玩到一种区域活动材料。为了让幼儿主动地选择材料,现在我园每周与主题相配套的区域活动至少10个,在这10个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方便幼儿选择操作。现在孩子们在活动时间内可以玩到2—3种游戏材料。
(二)区域活动材料“一物多玩”,分层递进
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提供的区域游戏材料不一定很复杂,越是简单、普通的东西越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瓶盖在幼儿的手里是多么的神奇。小小的瓶盖如何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呢?第一层面可以让孩子们认识瓶盖,瓶盖的一些基本的物理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第二层面可以让孩子们探索怎么来玩这些瓶盖,孩子想出了用瓶盖叠高,瓶盖摆造型等玩法;第三层面提供辅助材料,提高孩子玩瓶盖的兴趣。当一些材料觉得没有什么玩法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增强材料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第四层面上,我们可以把瓶盖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去寻找这些瓶盖的瓶身,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常规活动材料的设置
在案例一中区域游戏材料往往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而在案例二中,一些活动材料的设置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例如提供的饮料瓶盖作为一种常规活动材料,增加了幼儿在美术、数学逻辑、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而瓶盖又很容易取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家园合作,扩大活动材料的来源
在案例一中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仅限于操作书上,而在案例二中瓶盖的收集主要是来源于家长的配合。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例如生活中剩余的物品外包装(牙膏盒、饼干桶、可乐瓶等)、生活中的用品(毛线、布头等)、农作物……,经过消毒、杀菌,把这些材料用于区域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材料投放的生活化。
(五)活动材料与乡土文化紧密联系
在案例二中利用双凤本土的乡土文化—龙狮文化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双凤镇有着悠久的龙狮文化,根据龙狮文化中相关特点结合各个年龄层的特点创设了一系列的区域活动,也自创了一些区域活动材料。在案例二中可以看到每个游戏都具有民俗特色,又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特点。
二、在提供活动材料时,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每个孩子
(一)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发展的前提。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这种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活动材料的针对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1)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层的不同游戏材料,小班科探区提供的材料应该稍大一些,涉及一些简单的图形配对;而在大班应该提供一些数学逻辑思维较为复杂的材料,例如图形,数字,颜色的整合材料。
(2)平行班之间提供的材料应该各具特色。往往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在平行班之间的活动材料是一样的,而这一点恰恰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孩子对于活动材料的需求是不一样,因此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在了解本班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活动内容,材料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使材料更具特色。
总之,只有当多元性地投放区域材料,才能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幼儿个体发展。
1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十二
一、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例如,平时我们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就为幼儿提供了有趣的、直观形象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关于沉浮的小实验材料,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并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块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实践,幼儿逐渐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时,幼儿会被各种发芽的植物所吸引,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种子,并和幼儿一起种种子,制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种子粘贴各种美丽的图案,用皱纸做柳条等。在生活区,幼儿还可以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夏天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也“来到”了教室。在美工区,小石头成了幼儿特殊的画纸,一幅幅石头画就此诞生了。在音乐区,小石头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在建构区,幼儿尝试着搭建石头城堡、石头小桥等有趣的东西。秋天,每天散步后幼儿的手上都会有很多落叶,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用这些小树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科学区,将树叶塑封做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还可以做成书签。美工区,树叶成了百变金刚,变成了小金鱼、蝴蝶,等等,他们还将树叶的轮廓拓印下来,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区,幼儿把自己在美工区的贴画,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幼儿还把树叶顶在头上做帽子,把树叶串在一起做裙子,等等。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
例如:在生活区,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豆子、勺子和玻璃碗,让他们将豆子舀进玻璃碗中,要求相对较低;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豆子、筷子和碗,让他们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增加难度用筷子把豆子夹入瓶中,还可以更换豆子的大小和瓶子的口径大小来变换难度的大小。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自身适合的环境中逐渐提高。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产生成就感。在数学区投放的扑克牌材料中,在原来的完成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的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随意抽取一张或几张牌,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张或几张牌,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可以自制)。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区域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另外,投放的材料还要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子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想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记录表,结合以前的经验积累,慢慢地就发现了记录表的用途;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合的瓶盖,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的用途。此外,幼儿还发现了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等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巨大的探索潜能。
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
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时装秀》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13.幼儿园美工区投放哪些材料 篇十三
投放材料:1.绘画类:绘画工具(蜡笔,水彩笔等)和材料(颜料,纸张),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印章,动物的脚掌印章)等。
2.手工类:陶泥、各色橡皮泥(彩泥的颜色不宜过多)、面团、浆糊等;一些简单的、仅需要对边折、对角折的狗头、牛头等折纸的示意图。简单的图形粘贴画和轮廓清晰可以用手撕的图形;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
3.欣赏类:一些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也可欣赏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景色或图片。
投放原因:1.小班幼儿常把绘画当作游戏,在区域活动中更不能在技能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幼儿在自己涂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用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等丰富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想象。尽量不要用硬笔,以免对幼儿少造成伤害.2.小班幼儿的小肢体动作还不发达,美工区通过亲手操作来锻炼这方面的灵活性。小班幼儿在美工区的泥工活动中主要是认识泥工的简单工具和材料,通过自己的操作感知泥是柔软的、可塑的,提高孩子的感知觉。
3.小班幼儿喜爱玩纸和撕纸,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域内可事先准备一些颜色各异、质地不同的纸让他们撕着玩,在玩纸、撕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不同特性,发现各种形状的变化,并初步撕出一些简单的形状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也丰富了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操作性。
4.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利用一些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创设活动情景,让孩子融入到活动中去。此外,美术作品也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
玩法:1.绘画类:引导幼儿用绘画工具涂鸦,用印章沾染料盖印章;
2.手工类:将陶泥、各色橡皮泥用手自由地团圆、搓长、压扁;将彩纸撕成简单的形状,对折对折图片,黏贴简单的剪贴画。此外,让幼儿用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废旧材料自由发挥创作。
14.幼儿园表演区布置及其材料投放 篇十四
表演游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努力去营造快乐的氛围,与同伴交往并获得快乐体验。那么,我们应怎样为孩子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小舞台呢?又怎样投放适合孩子的操作材料?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们搭建快乐的艺术舞台。
一、怎样布置表演区的小舞台?
在表演区,我们经常看到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分别充当观众与演员的角色,轮流表演一些节目,表演过程中他们如同真正的演员一样非常投入和尽情,使他们强烈的表演欲望得以满足,根据幼儿这种心理活动与需要,建立表演区时,如果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与场地的同时,布置一个小舞台,会更加吸引幼儿的参与。小舞台的设计无需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一块绒布、彩色纸条,稍加修饰便可利用。
1、用布装饰成的小舞台
彩绸布、紫绒布、窗纱布,平面或皱折等样式。
2、屏风式的活动小舞台
同娃娃家的屏风,活动时打开,不用时可折叠起来。
3、用彩色纸条布置成的小舞台
4、电视屏幕式的立体小舞台
用大的纸盒或米菠萝制作成电视屏幕,放在桌子或架子上,幼儿站在后面,如同在电视里进行表演。
二、如何投放表演区材料?
1、歌舞
不知您是否察觉,每当参加演出的幼儿打扮得光彩夺目上台表演时,其他幼儿投以羡慕的眼光,他们也有上台表演的愿望。为了满足全体幼儿的表现欲,教师可为他们设置一个小舞台或“卡拉OK厅”、“电视演播厅”等表演场地,让幼儿自由地表演。当他们熟悉的乐曲响起时,一定会有人闻歌起舞,跃跃欲试。当台下响起观众的热烈掌声时,幼儿的表演将更加投入,更富激情。
为使歌舞表演有序进行,可由一个小主持人安排顺序与人数,也可由演员们自行协商确定。表演时不必注重表演技巧,应重在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使幼儿的表演更加自如、自信。
歌舞表演提供的材料有:三用机、音乐磁带、节目单、鞋帽、衣裙、头饰、麦克风、花束、沙巾等等。音乐是歌舞表演成功的关键,为幼儿提供的乐曲,应是幼儿熟悉的悦耳、动听的歌曲,磁带可有范唱带、伴奏带,还可以准备空白磁带供录音用。以下介绍一些舞台布置和服装、道具的制作方法。
在呼啦圈上装两片布帘,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上做幕;也可以在台前上方安一根铁丝,拉上一块幕布如窗帘状。将雨伞撑开悬挂起来,然后由伞尖顺伞面垂挂各色皱纹纸、金纸等装饰舞台;农村园所可以将野花、柳条等垂挂在伞下装饰舞台。将长形纸箱裁去箱盖、箱底,拉开成长方形,在上面画出所需图案,立起来即可成为舞台的装饰。大纸箱切割出“门”、“窗”,固定好“屋顶”,涂上彩色颜料装饰成“小房子”。提供各种头饰图案,贴在较有韧性的纸板上,按轮廓线剪下,用钉书机钉上松紧带,做成头饰。
把薄膜挂历纸裁剪成长方形,长度以适合幼儿腰围为宜。用剪刀沿同一岗向剪开,头尾贴好,就成一条“裙子”。还可以把挂历纸裁成三角形,剪成三角群,穿上它表演斗牛舞一定非常神气。用松紧带将若干彩色塑料袋的提手串在一起,再将松紧带两头扎起成一圈,也能成为一条美丽的“裙子”。将色彩鲜艳的玻璃绳系在松紧带上,撕成细丝作为“草裙”。也可用稻草等编结成“裙”。把一张漂亮的挂历纸剪成四瓣或任意几瓣的大花,在花的中间剪一个大洞,套在脖子上即成一个漂亮的“坎肩”。采集柳条或迎春花的枝条编成“帽子”、“腰带”、“裙子”,也可采集芭蕉叶制成“衣服”。
用旧挂历纸、皱纹纸、蜡光纸、糖果纸等制作一系列不同款式的“蝴蝶结”、“手镯”、“裙子”、“帽子”等。用泡沫塑料磨成一个球体,中间戳一个洞,塞进一卷纸筒作柄,用红布包住球体,并固定在柄上,制成“麦克风”。简易些还可用一节竹筒当“麦克风”。花篮:用雪碧瓶下半部制作花篮,上面缀各种小花,也可用柳条和野花编织花篮。
节目单:用图示法表示,从左到右分别表示--①黑猫警长;②小白兔跳跳跳;③秋天;④我是一个大苹果。
2、时装表演
时装是美和艺术的表现。幼儿穿着色彩鲜艳、款式活泼的童装,随着乐曲,迈着活泼轻快的步子,摆出各种优美而富有童趣的造型时,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也得到真情流露。
幼儿表演的时装可以是自己身上穿的,也可是自制的。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报纸、竹圈、棕榈叶、树枝等自制“时装”。幼儿穿上这些富有特色的服装即兴表演,会有一种愉悦感和新鲜感。
3、节奏乐
打击乐器发出的不同音色和动听的节奏,往往会吸引许多幼儿进去活动。投放幼儿熟悉的乐器,让他们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感知各种器乐的音色,复习各种节奏型。小班幼儿比较容易接受2/4拍的节奏,中班和大班幼儿可进行3/4拍和4/4拍的切分音、休止符等节奏练习。提供的节奏卡可用形象图示,如“手”表示拍手,“脚”表示跺脚,“三角”表示三角铁,“铃”表示碰铃,使幼儿一目了然又饶有兴趣地看谱练习。中班和大班可以把学过的歌曲、乐曲整首用图示法展示在表演区内,或许幼儿会自行组成小乐队,推选出小指挥,像个乐队似地演奏乐曲。有时打击乐与歌舞结合起来集体自奏自演,会令幼儿欢乐无比。
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其制作材料有金属、塑料、木、竹等,它们发出的不同音色给幼儿不同的感受。除购买地外,教师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既经济实惠又体现地方特色的打击乐器。下面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方法,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
沙球:酸奶瓶、小可乐瓶、易拉罐、河蚌壳、带节竹筒等,装进小石子、或豆子、粗沙、米粒,然后将开口处用胶带密封。
串铃:将数个啤酒盖中间钻孔用铁丝串起。
钱鼓:取一直径约15厘米的毛竹圈作鼓环,在竹圈四周等距离横着锯三四个缺口,每个缺口安上两片打扁的啤酒瓶盖。
碰铃:将废旧的自行车铃盖焊上把儿,用小金属棒敲击,能发出悦耳的铃声。
响板;将白板纸剪成一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圆形,对折成两个半圆,并在半圆内侧对应的地方各固定一个瓶盖或贝壳,在半圆外侧各固定一根能套住幼儿手指的松紧带,大拇指和四指分别套进去一张一合地敲打。
响筒:取直径约5厘米,长约20厘米中间带节的竹筒,将竹筒锯成如图2-11状,用一根竹筷敲打竹筒,竹筒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双响筒:取直径5厘米、长15~20厘米的空心竹筒一段,在其中间钻孔安上把儿,左右两头分别锯出长短不同的缺口,用竹筷敲击即是双响筒的声音。
毛竹架:用六根棍子扎成两个三角架,将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长2~3米的毛竹放在架上,可供数个幼儿手持竹筷进行节奏练习;放置在户外,可供幼儿钻、攀、翻;挂上一块布也可做木偶小舞台;还可以做“娃娃家”的晒衣方架或区与区的分隔。这对条件叫简陋的农村幼儿园特别实用。架的高度、竹的长短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架子鼓”:将扁圆形铁盒(月饼盒、糖果盒等)的盒身支撑在三角架上当“鼓”。将盒盖中心打一个孔,在用大铁钉做插销,从盒盖中心孔处插入支撑竹竿的空心孔内制成“钹”,即成一组幼儿喜爱的“架子鼓”。也可将铝桶倒置做“鼓”,桶盖支起做“钹”成简易的“架子鼓”。
“编钟”:用大小不同的扁圆形铁盒盖大洞,从小到大依次串上线吊在架子上,组成一套“ 编钟”,用筷子敲打;或用竹筒、竹节、竹块当中吊起也可。
实物图形节奏卡:利用简单的形象,制作节奏型。
符号节奏卡:利用符号或等分号,制作节奏性。
形象节奏卡:画上手、脚、沙球、铃鼓等图形,提示幼儿拍手、跺脚或沙球、铃鼓的演奏。
4、木偶戏
玩木偶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只要制作一个木偶台,投放各式各样的木偶,他们就会自行操纵,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幼儿进行木偶表演,首先要掌握木偶的操纵法和表演技巧。
以布袋木偶为例,其操作一般是将食指伸进木偶的头腔,操作头部的动作,大拇指与其余三指分别伸进木偶的左右两袖中,操纵木偶双臂的动作。木偶的表演技巧比较简单,一般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低头表示思考,拍手表示高兴等,木偶的动作可让幼儿自由表现、配上形象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就可以表演得形象生动。年龄小的幼儿注重的是操纵木偶的兴趣,他们不一定要木偶台,举着木偶就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稍大一点的幼儿,会用木偶表现部分角色和剧情,年龄较大的幼儿逐渐能分角色合作表演,想象创作,表演出一幕幕的木偶剧。
除购买木偶外,教师还可自制各种玩偶,如乒乓球偶、瓶子偶、毛线偶、信封偶等。玩偶的大小以适合幼儿小手操作为宜。还可提供材料,用自己制作的刀具,让幼儿自制木偶,将玩得更开心。
下面为您提供几种玩偶的制作方法及木偶台的设计。
乒乓球偶:
将乒乓球剪一手指大小的洞,用针线在洞的对边固定上毛线,做成 “头发”,或用包装纸做成“帽子”固定在“头”上,再用即时贴纸剪下“五官”,贴在“脸部”即成。此法一件“ 小衣服”,食指套进脖子再插进乒乓球偶的洞里,大拇指与其他三指分别套进两边袖子进行表演。
指偶:
在厚纸上画出或剪下旧图书中的动物、人物等形象,贴在较有韧性的纸条做成指环上即成。幼儿食指插进指环表演。
瓶子偶:
塑料小瓶倒置,在即时贴纸上画出五官,剪下贴在瓶身上,装饰出各种形象即成瓶子偶。幼儿食指插进瓶口表演,也可像乒乓球偶那样再加上“小衣服”。
毛线偶:
用各色毛线织成各种形象的毛线偶。操纵方法类似乒乓球偶。
信封偶:
将信封剪成各种“人物”、“动物”头像即可。操纵时,大拇指与小拇指、无名指分别从左右两个弯孔中伸出表演。
木偶台:用木料或大纸箱制作成如图2-24的木偶台。
5、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戏剧艺术之一。传统皮影用兽皮制作,它通过灯光或自然光,将操纵下的“人物 ”、“动物”的影子反映到白幕布上,再伴以音乐或台词进行表演,与木偶戏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皮影戏是通过影子来表演的,因此影幕必须临窗摆放使太面背光,或台后开灯,光线由台里透出。屏幕所用的白布必须是比较透明的,操纵时皮影要尽量贴在屏幕上,影像才会清晰。
皮影的制作可用半透明的塑料板或白纸板制作。在板上画上动物、人物侧面的肢体部件,注意关节部分要留有连接处,然后将部件剪下,用针线缝制与躯干上,最后在手臂上安上操纵杆,即可操纵表演。
三、投放表演区材料要注意
材料的投放应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介意潜在的邀请和吸引幼儿操作,并使幼儿自行的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
材料的投放特点:
1、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2、体现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15.谈主题活动与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十五
一、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结合, 要激发幼儿兴趣
区域游戏材料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投放。可投放教学活动相关材料, 如小班《水果屋》语言活动, 教师用挂图、幼儿画册及故事录音等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在语言区域提供幼儿画册、录音机及磁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语言活动《拔萝卜》区域活动中, 教师利用人物头饰、道具等, 游戏时, 幼儿会主动扮演故事里不同的人物形象, 感受到表演的快乐, 能更清晰地感受、理解故事情节。在美工区, 教师提供相关画纸、油画棒让幼儿进行涂色、绘画练习, 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剪刀让幼儿剪出萝卜形象。在不断地分析之后, 教师又让孩子们拼出与该主题有关的拼图, 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 而且兴奋度比往常增强了好几倍。因此, 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要相互吻合, 贴近主题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的结合, 要贴近幼儿生活
区域材料的投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相关主题活动生成活动, 投放相关的区域材料。
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 教师往美工区投放各种操作材料, 幼儿做迎春花、柳枝条, 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时, 教师收集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拼图, 幼儿兴趣十足, 不断探索, 反复操作。在教师引导下, 幼儿了解了恐龙的知识。
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内容不吻合, 容易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 给幼儿带来操作困惑。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 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许多拼图的材料, 预计幼儿会非常感兴趣。但在活动时发现, 只有两个孩子对此感兴趣, 即使是这两个感兴趣的孩子,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一幅拼图, 但是他们拼完后却不愿意再拼其他图, 而要到别的区域里去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原来孩子们对拼图兴趣不浓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们对于拼图不了解, 很陌生。二是孩子们对此拼图没有正在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 所以孩子们显得不是很感兴趣。三是孩子们对于拼图的方法没有掌握好, 教师的引导没有主题引导的重视程度大。在区域中投放了与此主题无关的材料, 发现幼儿对不相关的材料兴趣并不浓, 在区域游戏时孩子的操作时间不长, 影响了幼儿材料使用的长效性, 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兴趣。
三、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相结合要有层次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层次性需要通过实践、观察才能不断调整材料投放的难易程度, 才能更加有助于幼儿对于每一层次的挑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我在益智区投放了拼图材料, 一幅图片和与之大小一致的拼图12块, 幼儿在一开始的操作过程中, 他们觉得难度很大, 不知道如何下手, 导致益智区里活动的孩子很少, 都不感兴趣。针对这个情况, 我又思考其中的原因, 后来发现材料的投放需要有层次性, 从容易到难, 刚开始投放了2块, 他们能很快地完成任务, 觉得2块拼图拼在一起很简单, 于是在观察之后, 我便将2块拼图改为3块拼图,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从简单到复杂, 层次不断提高。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 我逐步投放了4块、5块、6块, 直到现在的12块, 幼儿感觉到难度在逐步增大, 但是有了前面的基础, 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便能够较好地解决了。
四、区域与主题相结合的材料投放要类多量足
区域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足够多时, 幼儿便会自然地进入游戏情境。如区域游戏钓鱼的时候, 教师提供了10条鱼, 但是在玩的同时发现幼儿总喜欢给鱼排队, 但是排着排着, 就没有鱼排队了, 鱼的数量不够多, 于是便及时提供了更多的鱼, 这时幼儿如鱼得水地给这些鱼进行排队了, 不会因为材料投放不够多而玩不起来。此外, 还发现幼儿对鱼会进行点数等活动。材料的投放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好玩的汽车》时, 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汽车, 在实施主题的时候, 我开设了“停车场”, 让孩子根据汽车的颜色、型号、大小等来进行分类摆放, 他们不仅认识了很多颜色, 还认识了各种汽车的型号。材料投放的多, 幼儿学习兴趣一般会更高, 当然, 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 也要适中。由此看来, 在关注幼儿活动时, 要关注材料投放之后的相关情况, 还要与幼儿的思维相结合, 跟他们的日常玩法一致, 不断去充实活动材料, 更新活动材料, 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16.浅谈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 篇十六
【关键词】年龄特点 个体差异 循序渐进 目标一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9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的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它通常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因此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同时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投放科学材料是要有一定的原则:
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在投放科学操作材料时,首先考虑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选择的、合理的投放各种材料。当幼儿在活动区操作中,遇到能力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直接的帮助。例如:大班小朋友在操作接龙比赛的数学活动时,因为这个内容错一题错了就全部错了后面的就全就错了。所以在材料投放上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能力差异,由易到难。好的小朋友可以从10的加减慢慢到后来时2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差的小朋友就只要会10 以内的就行了。
2.投放的材料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有进行指导,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中班美工区开展的“染纸”游戏。刚开始,孩子把纸拉开时总要破掉,或者是不小心撕破。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失去了耐心,到别的区角里去了。只有一名孩子还在努力的染纸。经过努力,孩子总于成功了,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老师还是表扬了他。老师也乘机邀请了刚才的小朋友,并进行比赛染纸。对于能力强幼儿要提供一些有难度,有创造的材料,而能力弱的,就要我们教师多观察,鼓励,并及时帮助他们。
3.材料投放要丰富。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区角活动中去,材料就要丰富,并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例如:生活区角小超市,一开始我们用楷体板做了一张广告牌,超市大促销,里面放了幼儿常见的物品,明码标价,让幼儿好像在真正的超市购买东西。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睛,幼儿也特别喜欢到这个超市里面去玩。在美工区里,给幼儿投放了纸,面粉团,橡皮泥,颜料,泥土等材料让幼儿进行脸谱的小制作。丰富多彩的材料更能引起有的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会玩的更加积极主动。
4.投放的材料要循序渐进。
幼儿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对投放的材料也要做到循序渐进,以此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科学区中,我们大班的投放材料都是根据主题计划里的内容,一周一周循序渐进的进行科学去的内容布置。
5.投放的材料要与老师设计的目标一致。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
总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区角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 -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 2008(2)
2.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幼儿园科学区域投放材料的原则》
17.浅谈中班美术区的材料投放 篇十七
首先,我们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体环境的创设一定要积极开朗阳光。孩子们没有接触太多的事物,对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反应。“让环境说放”“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同时环境的创设需要符合当前的主题,也要和现在的季节相贴切。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中美术区也要体现出秋天的特色,可以画秋天的树木、秋天的水果等等。
其次,美术区的材料投放需要多样化。在美术区,不仅要鼓励幼儿使用蜡笔等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大胆进行美术表现,激励孩子们去画画,并且还鼓励他们大胆添画,使画面丰富。还要引导孩子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体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手工纸,不管是折纸、撕纸、剪纸都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但是对于泥工的操作比较少也不够熟练,在以后的美术区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手操作,学习用捏、插接等方法,塑造简单的综合体,并且能在操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在材料丰富的前提下,要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独立去收拾整理的习惯。
第三,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那些胆小、孤僻、能力相对较弱的的幼儿,要注重因势利导,以鼓励性地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在幼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其他幼儿进行指导,幼儿之间的指导和交流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也可以使幼儿的语言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区角特色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爱好,给幼儿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引发幼儿的想象创作,有助于幼儿的美术自信心的培养,使幼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对于中班幼儿来美术活动中开展讨论,选择生活化、情趣化、自主化的情景性美术活动主题环境下选择美术欣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特色美术区角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美术,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正因如此、它在培养幼儿的情感、观察力、独创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在特色美术区角活动中,借助审美媒介,创设美的学习情境,为孩子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让孩子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幼儿的审美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们创设过程中,也要介入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放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的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雕塑,名画,工艺盘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我们要让每个幼儿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的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使他们得到参与艺术体验并获取审美能力的机会。
教师也要提供有层次性和主动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同一年龄的幼儿的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具有差异性,那么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的表现对各种美术活动的喜好和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必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该从在投放资料的过程时,投放不同层次。
如在我班提供的手指画的材料中,有的幼儿能很熟练的用手指沾着颜料,根据作品需要运用着“平按、侧压、转压、点印”的技巧。一会儿,白色的画纸就呈现了秋天的景象。然后用湿抹布擦干净手,再画下一景物。在绘画过程中能将物品放回原位保持画面整洁,操作熟练。而有的幼儿能力相对较弱,无法独立创作一幅作品,这时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画了图形的纸,如树干、房子等,让幼儿在上面进行添画。
美术区角不仅仅是一个区角,而更多的是,我们透过区角活动,向幼儿有效学习、自主学习、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18.区域材料投放心得 篇十八
例如:在科学角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响筒”,通过摇一摇、听一听,来猜猜里面装了什么东西。这个游戏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很有趣的,也会津津有味地操作,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显得太简单了,不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动手动脑区,为孩子提供的“喂小动物吃饭”的游戏,我们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弹珠、筷子,让幼儿通过用筷子夹弹珠来发展小肌肉群,掌握握筷的正确方法。在游戏中如果一直拿筷子夹夹弹珠,就显得枯燥乏味,过于单一。
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整改。科学角里的“响筒”比较适合小班孩子来操作,所以我们已将“响筒”放入小班的区角,并把科学角里一些无法操作的材料拿掉,增添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材料:如旋转的风车,小球站稳了等。动手动脑区的“喂小动物吃饭”的游戏,我们将增加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食物,甚至会结合数字认知,让幼儿根据不同数字要求喂小动物吃饭,大大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
2、所提供的材料片面追求时髦,形同摆设。
例如:在美术角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用丝瓜筋做的颜料刷、针筒颜料(就是在针筒里装上各色颜料,然后进行喷画)、牙刷、颜料、蛋壳包装盒等比较新潮的材料,然而这种特别的材料在日常的操作中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准备也比较繁琐,操作时易弄脏等等都是问题,久而久之,这些材料就变成了摆设。
整改措施: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所以在今后的区角活动中,要真正发挥材料的作用。针筒喷画、丝瓜筋刷子也要操作起来,教师不要怕麻烦,做足准备,让孩子真正动起手进行操作,体验美术活动的多样性和色彩颜料的无穷乐趣。同时我们收集一些蛋壳,完整的蛋壳用来做“蛋壳小人”,碎的蛋壳涂上各色颜料后做蛋壳装饰画。收集废旧的吸管,剪成长短不一,进行吸管拼贴画。暂时不要用的半成品材料,全部归放在一个箱子里,统一放在阳台角落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这样既整洁又美观。
3、所提供的材料没有注意到安全卫生。
例如科学角内提供的气球,就不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时候,你吹一吹,他也吹一吹,非常不卫生,而且泡泡容易爆裂,发生危险。另外科学角里提供的废旧电池,非常不环保,也不卫生,而且会污染空气,对小朋友的身体健康有害。
整改措施:
19.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十九
一、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目前,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第一, 投放的材料没有针对性, 阻碍幼儿主动探索。现在有部分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没有经过调查, 材料没有针对性, 无法依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投放不同的、有趣的材料。
第二, 投放的材料没有吸引性, 阻碍幼儿知识积累。许多幼儿教师为了使活动区材料更加丰富多样, 具有吸引力, 会购买许多比较新颖的材料, 但是没有对这些材料的具体价值进行了解, 使得幼儿只是使用一时, 便不再使用,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第三, 材料调整缺乏智慧, 影响幼儿的多元、持续发展。有的幼儿园区域材料一旦投放, 基本不变, 等到检查时, 才临时应急, 全面大变。有的幼儿园要求对投放的材料进行经常更换, 导致教师负担过重, 另外也使原来的材料经常被废弃,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要么“一成不变”, 要么“频繁更换”的情况会影响幼儿多元、持续的发展。
二、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策略
(一) 掌握材料的针对性,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 教师在进行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选择材料, 并对幼儿进行调查, 统计幼儿的喜好。同时, 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 确定针对性, 然后投放区域材料。其方法为:第一, 进行材料准备时要保证丰富多样, 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开展绘画活动时, 教师可以准备画纸、画笔等材料。其中, 画纸可以包括绘图纸、打印纸以及宣纸等。同时在准备画纸时, 可以多多准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 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而在准备画笔时, 不能局限于普通的蜡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也可以准备粉笔、木棒以及勺子等材料。第二, 材料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因为幼儿性格的差异, 所选择的材料也就不同。例如, 小班的美工区, 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让他们剪各种各样的纸条贴在瓶子上进行装饰, 教师投放了各种不同的纸, 如有本身剪成窄条的, 有整张的彩纸、有画上直线, 斜线, 弧线, 锯齿线等线段的彩纸, 甚至有勾勒出不同图案的彩纸。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和调整。
(二) 把握材料的适宜性, 在同一活动中实现幼儿多元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既包括量的适宜, 又包括质的恰当。量的适宜主要指活动材料数量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质的恰当主要指材料的结构度是否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并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一般情况下, 教师都认为“活动区的材料必须非常充足丰富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要求”。其实, 并不尽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与教育目标息息相关。比如在剪纸活动当中, 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使用剪刀, 那么剪刀需要人手一把, 可以使每个幼儿操作、锻炼的机会更多, 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合作, 感受到分享的力量, 则在材料投放时可以几个儿童共同使用一份材料, 可以使幼儿在分享当中学会相互沟通与交流。
因此, 要把握好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 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是否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另外, 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活动材料的熟悉程度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把握。小班幼儿喜欢相互模仿, 更喜欢进行平行游戏, 因此, 材料的投放尽量做到同种类的材料份数多, 保证进入活动区的幼儿能够人手一份。当幼儿对某种新材料不熟悉时, 兴趣首先会集中在对新材料本身的探索上。在该阶段, 数量上应尽量满足儿童人手一份探索材料的需要。当幼儿对材料熟悉之后, 教师可适当减少材料数量, 借助材料引导幼儿共同游戏, 发展幼儿合作、协商、等待、分享等社会品质。
(三) 把握材料的情感性, 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案例1:为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师特意借鉴蒙氏教具中的穿衣板, 发动家长用纸盒、彩绳、各种纽扣、拉链、布等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穿衣板。刚投放时, 幼儿都很新奇, 动一动、摸一摸。没过几天, 幼儿便对此熟视无睹。王老师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后, 与家长沟通动员家长把孩子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加以改造, 尽量体现穿衣方式的多样性 (如拉链系列、绳扣系列、按扣系列、裤钩系列等) 。一切准备妥当后, 这些形形色色的衣服被投放在角色区。后面的一段时间, 王老师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乐此不疲地为宝宝换衣服, 为宝宝们举办服装秀, 服装店的老板不厌其烦地为宝宝试穿各种衣服……幼儿的热情非常高。
案例1中, 王老师前后两次投放材料的变化很好地说明了:材料本身的情感性会更好地吸引幼儿, 从而提升其相关能力发展。同样是锻炼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 投放的材料如果与幼儿生活贴近, 赋予它更多的情感色彩, 材料就会拥有比较持久的生命力, 就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幼儿。只有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的技能。
(四) 掌握材料的生命力, 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材料要有生命力, 教师就必须根据其使用情况和教育目标对材料进行动态的调节。材料的调节指对原来的材料进行添加、删减以及组合, 并给予材料新的含义, 重新吸引幼儿, 激发他们使用的兴趣, 使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1. 材料的添加表现为教师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材料, 使游戏出现新的转变, 产生新的涵义, 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
案例2:为了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 教师在区域内放置了两个托盘, 配备了一个大水杯, 四个小水杯。刚开始时, 幼儿想使托盘保持平衡会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然而过一段时间, 幼儿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之后就会失去兴趣。这时, 教师可以给幼儿一袋橘子粉。幼儿为了冲橘子汁, 就会进行冲调工作, 不停地进行倒水、搅拌并小心控制水量。在幼儿了解了橘子粉的冲调方法之后, 教师可以再给幼儿一袋草莓粉。幼儿又开始探索起草莓橘子汁的冲调方法。在幼儿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之后, 教师可以问幼儿, 什么样的饮料最好喝, 同时可以鼓励记录冲调方法, 使大家都可以喝到好喝的饮料。这时, 幼儿又开始进行冲调并记录了。
案例2中, 幼儿对倒水工作失去兴趣后, 教师及时添加了新材料 (橘子粉、草莓粉) 。新材料的添加不但维持了幼儿继续进行倒水练习的兴趣, 还引发了新的任务———冲调不同口味饮料, 学会记录, 制作产品说明书等。这种材料的简单添加很好地延续了游戏的生命力, 将幼儿的能力向纵深层次进行了推进。
2. 材料的删减表现为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 使游戏出现新的亮点, 从而出现新的游戏方法。
案例3: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小班的王老师在生活区投放了很多糖纸、蚕豆, 鼓励幼儿玩包装糖果的游戏。过了一段时间, 看到幼儿的兴致有所降低时, 保育员何老师扮成顾客打电话, 说要订购大量糖果。与此同时, 王老师悄悄藏起大部分蚕豆。接到订单的幼儿着急了, 他们讨论:糖 (蚕豆) 不够了该怎么办?有的幼儿说:“我们用橡皮泥来搓成糖吧。”有的幼儿说:“用餐巾纸来搓成糖吧。”就这样, “顾客”去拿货时, 故意质疑:“怎么?你们的糖果跟原来不一样了?为什么?”有的幼儿想了想:“这是我们的新品种, 是软软的牛奶糖, 你尝尝好不好吃?”“顾客”说:“嗯, 不错, 比原来的还好吃。请问还有其他口味的吗?”后来的一段时间, 幼儿开始寻找各自材料, 制作起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糖果……
案例3中, 王老师通过删减材料的方法, 减少了幼儿对原有材料的依赖, 一方面维持了幼儿的兴趣, 让游戏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拓宽了幼儿的思维, 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3. 材料的组合表现为教师将原来的游戏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 产生新的游戏, 引发幼儿兴趣。
案例4:巧手坊里, 大班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穿针, 在小布条上进行缝制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 大部分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技巧, 能够比较熟练地穿针引线。但一直在小布条上进行练习比较单调, 慢慢地, 幼儿的兴趣降了下来。何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 就从娃娃家拿来娃娃的衣服 (事先将衣服上的扣子松动开) , 对幼儿说:“娃娃的衣服扣子要掉了, 能帮娃娃把扣子缝得结实些吗?”幼儿马上开始了钉纽扣的新尝试。过了一段时间, 幼儿还自告奋勇地拿来一些小方巾, 在上面缝上一些彩色的扣子, 漂亮的小布花、动物图案等, 作为送给娃娃的新年礼物。
案例4中, 巧手坊的材料与娃娃家的材料进行随意组合得到了新的物品, 不但增强了材料的实用性, 还提升了材料的生命力, 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水平。
摘要:区域材料是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 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现在的区域材料投放普遍存在着缺乏层次性、情感性、生命力等问题。探索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可以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从而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友缘.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数量问题的案例分析[J].教育导刊, 2011 (5) :12-13.
[2]万中, 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8) :14-17.
[3]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12) :147-149.
[4]杨莉君.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5) :123-125.
20.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二十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投放本土材料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投放本土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我们家乡花园湖的螃蟹特别有名,而螃蟹又是小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小动物,于是老师把白色线手套里塞满废报纸,让它看上去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一样。然后让孩子们用棉签沾上颜料给小螃蟹涂上好看的颜色,孩子们可开心了,参与性极高,乐此不疲。
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我们主要投放了大量的凤阳建筑、特产、旅游景点的图片,把它们塑封好后再裁开,然后让他们进行拼图游戏。孩子们本身对拼图游戏就非常喜爱,再加上这些图片内容就是我们身边的景物,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摆摆拼拼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体现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
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我是凤阳小导游”、“凤阳花鼓”、“千张作画”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二、根据季节投放本土材料
春天,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到户外采摘小野花,然后在美工区学习制作干花。夏天,我们将胡萝卜、黄瓜、藕、土豆等投入到美工区,孩子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蔬菜印画。秋天,在生活区投放各种水果,让幼儿在认识水果的基础上,制作水果拼盘或制作成各种造型的小动物,发动幼儿收集橘子皮等材料,制作菊花、果皮画等;带着幼儿外出拾落叶,将洗净的落叶放到美工区,幼儿可以用他们来制作树叶造型画。冬天,我们可以收集各种枯树枝,用毛线、颜料、橡皮泥等制作创意花卉。
三、根据本班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本土材料
根据本班近期开展的主题来投放本土材料。由于有了教学活动的铺垫,使这些本土材料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具,又可以提升幼儿对本土材料的操控性,从而为进一步对材料的再利用和再创造提供可能。有主题背景做指导,也可以使我们对材料的投放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如我们开展了以“我的家乡”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众多的本土材料。
美工区:黄湾的豆制品千张和素鸡非常有名,老师们大胆尝试,把它们也引进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敢于想象创作,分别用卷、撕、画、染等不同的手法,用千张、素鸡制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让我们老师都惊叹不已!
凤阳粉丝也是凤阳的一大特产。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粉丝一般都是有硬度的,不能随意弯曲。老师们大胆发挥想象,用开水把它烫一下,然后捞出来,让孩子们用这样的粉丝在已塑封好的图画上沿着边线制作出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粉丝画。
音乐区:孩子们拿着我们家乡的花鼓,听着家乡的歌谣《凤阳花鼓》,开展了一场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社会区:我们将凤阳八大风景区的图片分别张贴在墙上,孩子们担任小导游,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向大家介绍凤阳,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每天都会有孩子积极地参与。
建构区:我们把凤阳的典型建筑图片,如龙兴寺、明皇陵、鼓楼等张贴在墙上,幼儿运用积木模仿摆造出建筑模型。这一活动区深受男孩子的喜爱。当他们摆好后会自豪地向同伴介绍他的建造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是很好的促进。
事实上,本土材料的获得不但非常方便、价格便宜,而且本土材料蕴含着许多的美学、科学原理,同时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而然会对本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将抽象的“家乡、祖国”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自然而然地在区域活动中渗透。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本土材料,幼儿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新,真正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活动区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有本土特色。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推荐阅读: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08-07
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08-11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困惑11-04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07-30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表10-29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计划12-14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反思07-01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创设09-21
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06-21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初探论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