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

2024-09-24

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13篇)

1.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 篇一

正视孩子的差异教育随笔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喜欢乖巧的孩子,有些人喜欢活泼的孩子,但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量公平,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以及其他因素,而产生不公事件的发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正式这种差异的存在,用体谅和宽容的心态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即使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依然与我们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老师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引导者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

那么,如何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首先,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就拿我们班的幼儿而言,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能高高举起小手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当然我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来回答,但是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我同样需要给他们机会来回答、来展示自己。我会有意识的请一些不敢举手的幼儿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给他们更多的引导以及思考的时间。

其次,体谅和宽容。以我们班适应慢的孩子为例,当教学活动即将开始每个孩子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时,你发现有那么一个孩子总是不肯和别的`孩子一样坐好时,作为教师我们该做的并不是责备,而是体谅和宽容,想办法让孩子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当孩子慢慢适应、开始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时就给予他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从鼓励和表扬中感受到关心和爱。

最后,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绝对的好学生,也没有绝对的坏学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样的发展机会。

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一颗热忱的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正视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 篇二

关注后30%学生群体, 关注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的平衡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和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的呼唤。

近几年来, 温岭市泽国第二中学坚持不懈关注后30%这群弱势群体学生, 关注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 有针对性地改革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度, 帮助后30%这个特殊群体体会学习的快乐, 体会学有所得的愉悦, 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树立人本思想, 鼓励科学发展和个性张扬

后30%学生教育失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人类智能结构的新理论表明,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至少七种智能, 并具体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学生无药可救了”, 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失败, 表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了解是理解的基础。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的过程中, 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自主判断其优势智能, 这样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完成学习任务。了解学生不仅是实施差异教学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前提,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了解”能帮助学生树立差异学习的思想, 建立学习信心, 开展有效学习。

帮助后30%的学生走出困境, 出路在于突出人本思想, 鼓励这批特殊学生群体科学发展, 差异发展。泽国第二中学根据“差异教学理论”, 提出“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弹性教学分组或分层教学”等三大策略, 指导和引领这批学生控制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任务的轻重, 同时要求教师在总体上把握整个集体学习的平衡度,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并让学生一起交流学习感想。

二、转变管理方式, 鼓励师生共同决策和努力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泽国第二中学根据“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学校的创建要求, 着力于学校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优化整合, 其中把转变管理观念, 实行管理体制创新放在突出的核心地位。

全员管理。全校师生员工都参与管理, 实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通过“民主恳谈”, 讨论协商, 形成共识, 提炼成共同愿景, 然后通过教代会使每个师生员工都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各自的职责。学校行政领导既是领导者, 又是服务者。作为领导者, 能善于使用民主的方式, 与全校师生共同决策;作为服务者, 则能善于创造和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环境, 保证教育品质的提升, 保障后30%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制一网”教学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常常会“因校而异”。泽国第二中学的做法是, 推行“教研组长学科建设责任制”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规范管理责任制”,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二制一网”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 使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阅卷、监考、考勤等一整套教学常规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的可观可测之中, 使教学问题发现得更及时、更准确, 改进也随之变得更快、更有针对性。

三、改变作业模式, 鼓励自我发展和优势智能拓展

后30%学生群体由于存在的不足和劣势, 导致他们在完成相同数量的作业时比普通学生所需要的时间更多。调查表明, 他们每天平均用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高达3小时左右, 忙于“应付”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用于查漏补缺;而这些作业, 又缺乏针对他们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的设计, 作业难度统一, “一刀切”, 往往会使他们在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任务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泽国第二中学以作业模式改变为突破口, 帮助后30%学生学有所得, 通过作业帮助他们体验人格的尊重, 得到个性的张扬。他们提炼出“鼓励自我发展和优势智能拓展的作业模式”:

作业形式多样。例如, 后30%学生困惑的问题作业。针对了解预习中的疑难点, 或者对学习过的内容的提问等设计成作业。观察型作业, 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的作业, 利用生活器具制作小教具的作业, 讲故事或情景表演等的作业。

作业内容分层。例如, 将作业或练习试题分为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 在题号前加标记, 便于有选择性地做题。

作业评价关爱。例如, 在布置复习、预习之类的作业时, 对后30%的学生特别指明复习预习的重难点, 充分利用“反馈”的过程, 与他们交流点评。

四、改革教学评价, 鼓励不要用统一的标准

泽国第二中学坚持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已有近6年的时间了。学校要求不要用统一的标准, 尤其不能用学生考试的绝对成绩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学校围绕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这两个核心问题, 制定和完善了“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

有效课堂三要素:

教师发挥合适角色的作用。组织者、调控者、评价者、合作者、资料提供者、提示者等各个角色发挥恰到好处, 教学的主导地位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善于使用锁住步骤、双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学习活动等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针对性有效。

课堂用语科学。组织课堂教学的用语精炼, 任务指向明确;学科知识性用语精确、准确, 专业术语使用规范;课堂评价用语富有情感, 态度鲜明, 催人进步, 激励性适度。

课堂呈现“三声”常态。课堂中有师生的笑声、同学间的惊讶声和师生、生生相互间的赞美声, 并有明显的可观可测的兴奋时段和保证重难点落实的时间段。

教学奖励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

班级学生平均成绩的升降态势。诊断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精英学生群体人数的提高率和后30%学生群体人数的下降率。诊断作业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针对性是否发挥了作用。

各学科总分平均分的升降态势。诊断常规改进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看教师完成最基本教学任务的敬业尽职情况, 既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结果, 也看过程的科学性, 看过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是否有利于“全面发展”。如果学科的总分平均分升高是教师通过“超负”而换来的, 是不应受表扬的, 应该避免这种误导。

教学设计、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扶差辅导等常规工作的层次针对性态势。诊断“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看民意调查的褒多或是贬少, 看学生学到了多少, 而不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

五、营造校园“三风”, 鼓励教育实验和创新

学校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好坏, 是学校品质生命线的核心。校风正、学风浓、班风和谐, 是学校教育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三风”一经形成, 对后30%学生群体会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 泽国第二中学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为载体,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物理环境的同时,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 改造或消除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 从而形成了“健康第一”的信念, 养成了有益于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学校教育环境和面向社会的学校健康形象。

以“健康教育”为实践活动, 加强消极心理的干预过程。帮助后30%学生群体培养健康的生活情操和技能, 突出重点, 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克服厌学情绪, 帮助学生既有适度的学习焦虑, 又能缓解过度紧张心理的自我调控方法。良好的校风从“健康第一”着手, 培育自尊精神, 摒弃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态。

以“阳光体育活动”为促进形式, 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在初一初二开设每周3节的航模、电脑、音乐欣赏、美术作品展览等课外活动, 以及每两周放电影一次活动;良好的班风从“我也有优势智能”着手, 培育自信人格, 摒弃“不做最差”的思想, 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以“厚德载物”为养成目标, 强化严于律己和表里如一的诚信精神的培育, 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同时, 加强家校合作, 促进家长配合学校共同负起培育的责任。家长学校的定期举办、育子有方的专题介绍、违规违法学生的现身说法、变化中学生的心得体会、优秀校友的业绩报告, 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3.关注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篇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过程

笔者认为,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的概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发展,而是强调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将过大差距缩小到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既然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在促进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多样化促发展,鼓励学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教育。

均衡发展是追求高水平义务教育的目标,即在教育公平原则下,国家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都要体现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坚持一个标准,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教育条件。必须坚持高位均衡,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注意总结办学声誉较高学校的办学经验,推而广之,而不能削峰填谷。

均衡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差距,并为每一个有差异的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均衡的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讲,均衡发展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即有教无类,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少年儿童,都有权利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均衡,即在同等条件的学校就学,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过程均衡,即始终关注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过程的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发挥个人特长和学习潜能的空间;教育结果均衡,即: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意、是民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将近两亿适龄少年儿童享有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维护他们的权利?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如何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20年过去了,政府、学校、家庭各自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实践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以北京为例,1993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做到了学有其校,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机会。在此基础上,连续10余年狠抓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实这一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初中学校建设、小学管理规范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山区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等多个工程,中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学校展现在老百姓的面前,适龄少年儿童充分享受到高标准的办学条件。

但发展与问题同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被所有社会公民所关注,无论是北京籍的公民还是进京务工者,都看好了北京的优质教育;无论白领、蓝领,无论公务员、工人,选择学校一时成为北京家长的时尚,且形成非季节性的择校热。原本毫无忧虑的充裕的高标准学校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低谷生源的格局,被盲目、单一、从众的择校群体所打破。择校现象不仅引发入学难、上学贵问题,而且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已有的差距不断拉大,差距越大,择校越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成为家长的共识。为了上好学校,学生不得不练就十八般武艺,给教育涂抹上功利的色彩。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违反规律对孩子施以教育的现实,又使全社会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当人们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第一要事的时候,当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关系国家未来,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必然要承载“众口难调调众口”的任务。为满足家长的选择需求,落实义务教育的法规要求,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教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择校代表社会的进步,意味着教育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均衡发展是目标,实质上是缩小学校间人、财、物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大差距,向百姓提供的是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相对均衡的学习条件和保证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

民意不可违,民生不能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规、是政府责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理论概念。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标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全市中小学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达到新标准,农村学校、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显著改善;教师素质整体提升、骨干教师分布合理。”

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律规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如何承担这一责任呢?

笔者认为,第一要认识到位,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第二要保障经费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是把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师德建设、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形成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需求;在完善岗位聘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制度,采用调控措施,使高级职称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持平衡。第四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学校,落实区域内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要对义务教育实施监控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情况。第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从近两年的资源配置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区政府依法落实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和校园绿化、教职工配备、教师学历达标、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等方面,区域、城乡差异较小,趋于均衡。同时我们看到,城乡差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两年来,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持续集中在以下问题上。一是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二是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分布城乡差距巨大,基本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和丰台,优秀教师比例最高的区与比例最低区相差8个百分点,远郊有的区县出现某类空缺,仅有的优秀教师持续向城近郊区流动,加剧了已有的差距。三是城乡校长学历、职称、实际能力都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历60%多是后续学历,即便如此,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中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比例、中学校长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远郊区县都低于城近郊区;城乡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和学校改进提高的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四是远郊区县的艺术教育普及值得高度关注,音乐、美术或艺术专用教室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五是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卫生健康设备值城乡差异很大。

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必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行为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市区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一原则下,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市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均衡的标准,保证区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差异情况,加大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以及校长教师的统筹调控力度,持续扶助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地研究经费保障、发展规划制定、校长和教师培训、学校和学生发展评价等问题,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改革,做到把钱花好,把人用好,把管理工作调控好,促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则主要切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渠道德育的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抓好素质教育的落实,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村校长队伍的培训。结合北京市校长队伍建设的规划,针对农村校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需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制定《北京市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校长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资格准入、校长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职务晋升、职级待遇、优秀校长奖励等内容。三是创新校长培训内容与方式,从农村校长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效形式,开阔校长的视野,重点培训校长的法治和人文素养,政策执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教学管理指导、校园文化谋划和开拓创新等履职的核心能力;发挥已退休优秀校长的作用,构建支援农村地区的专业化校长培训支持的工作平台,以提升现任校长管理水平为主题,对各区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校长队伍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重视后备校长队伍的培养,在后备校长培养措施上,以学校推荐或行政选拔的方式挑选后备校长人选,关注年龄、专业、性别的结构和能力的互补,依托市级以上培训中心设立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提升校长的培训规格,保证校长高位培训的质量。

第三,创新方式,加快远郊区县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快规范教师的工资标准,做到面上均衡,校内拉开差距。二是明确市区级各种荣誉称号优秀教师的责任,在市区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市级优秀教师,应面向农村建立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培训,帮助远郊区县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师服务农村学校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远郊区县骨干教师的评聘比例,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评优和晋级;建立远郊地区骨干教师岗位津贴、设立远郊地区优秀教师专项奖,对远郊区县教师的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升学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以缓解骨干教师的流动。四是抓住农村生源处于低谷的契机,首先在农村教师中实行教师带薪脱产研修制度,让农村教师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开阔视野,提升悟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励其为农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建设专用教室,配足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设备,配置合格的师资,努力缩小在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距。在教师培养上,开设针对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科学教师的专门培训,增加体育、科技、艺术类学科骨干教师的评选名额,组织科学、艺术、健康等学科教师进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题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为内涵发展切入点的试点工作,深入发掘农村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区县少年宫的设施,面向农村学生组织开阔视野、展示才华的活动。要对农村科学、艺术和健康教育开展专项督导,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督促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质,整体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义务教育投入上,抓住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和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契机,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远郊区县首先做到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制度建设上,应选择试点,落实国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的要求,根据学校预算情况,确定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投入的规模,同时增强校长执行年度预算的意识,切实让有限的教育经费产生效益。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考虑到本市各区县财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能力、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例如,教委和财政局要共同研究,制定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市生均经费调整方案,确保学校运转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到位,增大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保障的比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拨款机制上,制定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方法,同时将一般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独立出来,将转移支付与区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相结合,重点投向有重要或紧急需要的区县和项目上,起到“托底”作用。在转移支付的目标细化上,建立教育专项资金备选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减少资金从下达到投入使用过程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转移支付均衡效果的评价量化指标,通过同级人大对地方政府进行预决算的审查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4.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的教学随笔 篇四

人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我感觉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课外,我积极钻研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通过读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掌握了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了身边的孩子,让他们都能健康的成长。接下来,我就说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例子:

我带过的XX同学,她是个胆小的女生,平时作业不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佳。通过了解,我知道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经商,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在家里除了奶奶和爷爷以外就没有其他亲人,她几乎是一个人独处,父母一年只是回来几次,每次回来都是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我决定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孩子。首先,我通过电话和她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女儿的表现及其女儿性格形成的原因,使他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让他们平时多关心孩子,多给她点家庭温暖,让她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她父母的沟通,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周再忙都要抽出时间多关心她,多与她交谈,多鼓励她,给孩子打电话或是通过QQ视屏面对面的倾听孩子说一说学校里的事,不管孩子说的话,她们是否感兴趣,都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不要敷衍孩子,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当然,孩子性格内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所改变的.,光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也尤为重要。在学校,我总是一有时间就和她聊两句,有时夸夸她的小辫子梳的漂亮,有时在课堂上将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来回答,回答对了,全班同学掌声祝贺。我还告诉别的老师要多关注她,课堂上多给她锻炼的机会,经常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渐渐地,她见到我,也不像以前总是低着头,都敢抬起头来看我了。看到她有了这样微小的变化,我觉得我做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特别欣慰,决定继续关注她。课后,我发现她不喜欢和其他陌生的孩子交往,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活泼开朗的孩子带动她,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还有就作业方面我和其他科任老师一齐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在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们都给予爱心和耐心多从鼓励的方面激励她,使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

经过两个月的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XX上学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比以前开朗多了,能自己按时来校上学,课间能与小伙伴玩耍,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小伙伴游戏中,她学会了和同伴相处,并愿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她的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泼多了,胆也大了。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5.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 篇五

现时的作文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它是工业的,而不是生态的——只要浇铸好几块模型,就可以无限制地去复制相类似的产品——几十年相同的题材(甚至连题目也不变),千篇 一律的文章结构,如出一辙的思想情感,依葫芦画瓢式的作文指导……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乏味的呢?难怪老师想到作文就厌,学生见了作文就烦!可悲的是,偏偏在应试的考场上,我们只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且,从印版里敲出来的作文常常会顺顺当当地拿高分!于是就有了热闹非凡的造印版,卖印版市场,于是作文教学就异化成了敲印版!

其实,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明白,印版式的作文在社会生活中是一无所用的。千姿百态的生活和个性迥异的学生是无法用几种印版去生搬硬套的。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从来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多少年来就这么教下来了,而且还大有就这么教下去的趋势!我们老是在埋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作文教学低效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印版式作文惹的祸。我们今天作文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荒.唐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无视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差异性,无视学生的人生阅历、人格修养、认知水平、思想情感等在作文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在不厌其烦地训练学生“敲印版”技巧的同时,常常蛮不讲理地剥夺了他们个性表达的权利。他们只能无奈地做着思想的傀儡和写作的奴仆!

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孩子自身的差异,理解孩子生活的差异,让孩子有差异地发展,这就是把人当成人来教的作文教学!也许,要认识这一点并不困难,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却还必须付出自己的勇气和心智。如若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作文教学,去改革作文教学,那么,前景应该是非常美妙的!

6.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 篇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对所有的孩子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式,面对不同的孩子,起到的效果也是差异非常大的。瑞瑞小朋友是班级年龄最小的孩子,相对其他幼儿,瑞瑞平时在学习活动或者游戏活动时参与度较低,吃饭也是比较的让人头疼。一天,我跟瑞瑞说:“瑞瑞,你和张扬比比赛,看看谁最厉害先吃完。?”瑞瑞说:“好的。”然后就大口大口的开始吃饭了,那一天瑞瑞吃饭没有老师喂,也不是最后一个吃完的。接下来几天,我都跟瑞瑞说:“瑞瑞你想和谁比赛?”瑞瑞自己选择一个小朋友说:“xx,我和他比。”“瑞瑞你看他的嘴巴好大哦,吃了好大一口。”接着瑞瑞也自己开始吃,可是勺子盛的太少,我说“瑞瑞勺子不大,再多点?”瑞瑞盛了满满一大勺子说:“这样吗?”我说:“对的,好大一口呀。嘴巴真厉害。”

别看现在瑞瑞吃饭这么爽快,他以前可是根本就做不到这点的。我是根据瑞瑞这个孩子的性格,对他用了其他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才让他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瑞瑞以前吃饭我想过很多办法,软硬兼施,可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越是严厉,孩子表现的越是抵触,后来我发现他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最开心,也没有抵触心理。并且他也很乐意和好朋友一起进行游戏,看到他动起来的身姿,真是为他感到开心。《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针对孩子乐意与同伴交往的特性,我们对孩子的进餐进行了上述的引导、激励。虽然从科学进餐上来说,对孩子进行比赛进餐时不合理的做法,但是我们目前的目标需求,就是能够让瑞瑞小朋友开始主动进餐,其他的要求在下阶段的目标计划中再体现出来。

7.浅谈如何教育“个别孩子” 篇七

关键词:“个别孩子”;个别化教育;依据;实践

一、“个别孩子”要采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依据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个别孩子”是学校教育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也代表了一個必然会出现的群体。教师要承认“个别孩子”的存在是一种教育常态,正视这种教育现象才能寻求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个别孩子”的心理差异决定要采取个别化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碰撞,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总结发现,除了一些该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之外,还有一些个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个人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个别孩子”很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跟班级其他学生的某些方面相比,较为特殊。有些是在学习能力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的速度较慢;还有些是在情绪情感上,较为活泼外向、难以管束;还有些是在性格上,较为孤僻、难以接近等。“个别孩子”在心理特征上体现的特殊性,决定了个别化教育的必要性。

2.对“个别孩子”实行个别化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的要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方向。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两大主体。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关系。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发挥双方教育的最大价值。“个别孩子”的形成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成果。准确来说,家庭教育在“个别孩子”的形成上的影响要更大些。要想转化“个别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然需要教师与家长的联合。家长向学校提供全面的学生成长信息,学校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关注孩子在转变中的细微变化。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之下,对“个别孩子”实行个别化教育势在必行。

3.“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对“个别孩子”施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重要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在著作中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他们现在具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是他们可能发展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部分。他认为只有那些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优秀的教学。因此,我们关注的教学重点就应当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推测他们可能发展到的状态,选择“最近发展区”,采用最大效果的教学方式。“个别孩子”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对这类孩子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关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措施。“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针对“个别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实践分析

对于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需要由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研讨而制定,其中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与心理研究人员和语言、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计划的制定,才能突出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对计划的执行更加认真负责。专业人员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计划”的科学性,而教师则是“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1.分析“个别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通过对现有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学生个别教育计划的第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必须对每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了解,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制定者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收集有关学生心理测试方面的有效信息,从而总结出各个学生的发展现状。

2.分析“个别学生”的发展目标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个别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发展目标的制定受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个性化特征的影响。针对“个别学生”要采用个别化的教育目标。从“个别学生”差异的外在表现分析,从“个别学生”的优点着手,运用有效的引导措施,以学生可能达到的最佳知识水平为基本目标。

3.设置有效的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模式

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学生可能达到的最佳水平之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者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置有效的家庭学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即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适用于他们的一体化模式,将教育效果放大化。

“个别孩子”虽然属于一个特别的群体,但是也具有这一群体鲜明的普遍特性。除了一些特殊的先天性智力发展障碍的孩子,大部分的“个别孩子”都只是因为个性差异、情感情绪差异而形成“个别特性”。因此,在对“个别孩子”进行转化教育时,学校和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分析“个别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个别孩子”能够达到的最佳知识水平,并以此为教育目标,设置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8.内向的孩子教育随笔 篇八

最近几天,我们班的佳佳总是在闹情绪,早上奶奶送到幼儿园总要哭泣。昨天,幼儿园组织去秋游,佳佳一早背着一书包的零食就到了班级。可刚到就开始拉着奶奶的手不停地哭,怎么都不让奶奶离开,“佳佳,怎么了?”我连忙走上前去安慰。“我不舒服,我要回家!”她哭着答到。“家里还好好的,嚷着要到幼儿园来,怎么刚到就要回去了。”她奶奶也在旁开始纳闷。

佳佳平时在幼儿园是个很听话的女孩子,从来不闹情绪,各方面表现也挺不错的,就是稍微有点内向。“怎么会突然不要上幼儿园了呢?”这让我很纳闷。见她还是在不停的哭闹,非回家不可的样子,我就对她奶奶说:“可能她今天身体不是很舒服,平时从来都不这样的。”“是的,要不我先带她回家去看看吧?”

没过多久,她又回来了,“刚到家,她又说想去秋游了,我就又带她回来了。”她奶奶解释到。“那就好!佳佳,过来,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说着我把她领到了队伍当中。佳佳见她奶奶准备离开,又开始大声哭喊起来,这次比上回哭得更凶了,还跟着跑了出去。我连忙追上去,“佳佳,怎么了?”她哭着就要回家。“我害怕!”

我突然意识到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平时很爱上幼儿园的宝宝害怕上幼儿园呢?肯定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不愉快了吧!奶奶在可能不方便处理,于是我就对她奶奶说:“没事的,我会解决的,您先回去吧?”我把佳佳抱到一边,问:“你害怕上幼儿园是吗?”她开始很合作的点头,哭喊也减弱了些。“那你害怕谁呢?”“周政杰!”她开始娓娓道来,“他打我”

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周政杰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平时动作幅度很大,经常会弄到小朋友,而他们两个又坐在一起,难免会出现这种现象。佳佳又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出现这种事情也不会跟老师来讲,日子久了,她堆积的恐惧心理也就加剧了,导致了恐惧来上幼儿园的现象。

我先找周政杰谈了谈,其实他就是比较调皮,出手比较重,他并不是想故意打人。于是,我就把佳佳叫到身边:“老师知道周政杰很调皮,但他不是故意的,他是很想跟你做朋友呢!下次要是周政杰又打你,你就来告诉老师。”佳佳很听话的点点头。我又借机问小朋友,“要是你碰到有小朋友打你,你会怎么做?”“告诉老师!”小朋友抢着说,“还可以怎么做呢?”“跟他抱一抱,做朋友,他就不会打了”

小朋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有了很多好办法,佳佳在一边也听得很认真。在这一天里,我特别留意他们两个,时常找她聊天,陪她游戏,让她感觉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她,关心她,让她增加一些安全感,希望能让她逐步减少恐惧。

后来,我跟她家长也谈了话,发现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三四天,而且在家她还时常会做噩梦,可见这一影响已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是这么快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长期地观察,并对她经常开展思想沟通与交流。

9.浅谈小班孩子的个别教育 篇九

有人曾经问我:“带小班孩子工作难不难?”我笑着回答:“难!”而今的答案不知何时竟然改变了,让我觉得小班繁琐的工作并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如何帮助心理有障碍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

王亦超进入班级的时间也不短了,他是小年龄孩子中年龄偏大的,可是,他却是适应最慢的一个。早上来园,总是用戒备的眼神看着我们,虽然不哭也不闹,可是却老是一个人独处在一个角落里,既不参加到小朋友中间来,对孩子们开展的游戏活动也不感兴趣。看着王亦超难得有笑意的脸蛋,我经常会心生怜意,抱起他亲亲他的小脸,可即使是善意的亲近,孩子也总是抗拒着我,使劲地把我推开。王亦超不仅抗拒老师,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喝牛奶、吃副食的时间,生理上的本能让王亦超主动加入到集体中间来,其它任何时候都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王亦超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很差,每当闯了祸后受老师批评时,孩子愈加显得沉闷、孤独,对别人不理不睬。

针对这些现象,和王亦超妈妈也谈过好几次,深深的知道幼儿出现心理压抑问题是有原因的。孩子长期住在高楼里,爸爸妈妈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平时只有奶奶陪伴,又娇惯,自理能力也较差。因为住楼房,幼儿与外界的接触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机会,也不能满足幼儿好玩的天性,使幼儿失去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交往活动?二是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以及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普遍偏低是幼儿心理压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王亦超的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期中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创设良好的交往活动的机会,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孤独感、压抑感的产生,甚至形成孤僻、不和群的不良性格不足为奇。

找到了原因,开始制定对策。

(一)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言语、态度要和蔼、亲切,不管孩子怎么样,不大声的斥责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建立亲密、和谐的相互关系。孩子不合群,是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首先要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让孩子慢慢的觉得有安全感。

(二)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创造环境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和活动,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

(三)发动同伴共同关心帮助孩子,让孩子打开心结,参与到同伴中间来。

(四)与家长协调一致,共同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提高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王亦超小朋友积极参与活动了,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对老师也没有戒备的眼光了,更可喜的自理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看到了孩子脸上的笑容。

10.宽容孩子的挑食教育随笔 篇十

吃午饭了,保育员拿来的菜园子,飞扬看见了就说:“老师,我不要吃!”“不行啊!这天就吃这个,你不吃会肚子饿的!”我边说边把一碗圆子放在她面前,她也没有再说什么,很不情愿的用调羹舀着碗里的圆子,慢慢的放到嘴巴里。

大部分孩子都吃完了,培培与飞扬拿着只吃了几口的碗来到我面前说:“我不要了。”看着他们满脸委屈的样貌,我也明白,他们很努力了,也允许他们不吃,然后给他们一人一个蛋球。

11.孩子插嘴的背后教育随笔 篇十一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径相同,有的认真听讲,坐的很神气,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涵涵,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树真好》,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涵涵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涵涵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12.给孩子创编的机会教育随笔 篇十二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和动作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幼儿需要各种形象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情节,反映音乐中的情绪,而目前大多数的音乐舞蹈,都是教师自己的所感转化为动作直接传给孩子。久而久之音乐就成为了动作的背景,在无形中使得幼儿丧失了自己感受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的权利。把原本优美动听的音乐变成了记忆动作和强化动作的训练,幼儿又怎样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呢?

我班的孩子都非常喜欢音乐,每次我弹起琴来他们都会跟着音乐手舞足蹈的。一次,我要上一节音乐游戏《小兔跳跳跳》,这段音乐是没有歌词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孩子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变化,孩子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能让孩子根据音乐形象、旋律的特点音色变化来创编动作,从头到尾我没有教过孩子一个动作,只是将音乐用故事形势开了个头,用引导的方法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讲故事有层次的表现出来。如:开头我告诉幼儿由一群小兔子在家里休息,让幼儿扮这群小兔子,他们听到《摇篮曲》缓慢的旋律真的抱紧双手休息起来,然后又是一段音乐,我让幼儿说出小兔子怎样了(起床了),起床以后小兔干什么呢?听完轻快活泼的旋律后,有的幼儿说去拔罗卜,有的说采蘑菇,还有的玩游戏。于是我让他们根据说的做动作就这样一届音乐活动幼儿就不要教师教他们任何动作就已经顺利上完,孩子们更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比起往日教他们做动作,做了半天还记不住,这个方法则更有可行性。

因此我认为应多给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来感受音乐,创编动作,这样便能使幼儿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不仅仅是音乐,在其他的方面也应如此。希望孩子们都能在这片想象的天空中插上美丽的翅膀自由的飞翔。

13.教育随笔:敏感的孩子 篇十三

教育随笔:敏感的孩子

夏月星是个活泼可爱、小嘴甜甜的孩子,平时总爱在我面前蹦蹦跳跳的,是全班孩子的“开心果”,这不三天没来幼儿园上学我还真有点想她了。心里正这样想着,孩子就“飘”到我身边来了,脸上满是期待的表情,不巧此时我正在忙着报表,没及时和她打招呼,等我忙完事情猛抬起头来时,映入眼帘的是孩子那一张委屈的小脸,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赶紧向孩子补充迟到的问候:“月星,刚才老师太忙了,对不起,你没来幼儿园老师可想你了,来抱一抱”孩子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孩子是敏感的,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就连一声问候,也会使她们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加细心一些,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要珍惜爱护她们天真的心灵。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下一篇:消防火灾案例